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1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先提出了如下问题:“同学们喜欢玩具车吗?”(喜欢。)“你们书包里有没有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书包里没有玩具车,没关系,老师把它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玩具车”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公路上有5辆玩具车”的图和“又开来2辆玩具车”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让他们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我创设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有教师的演示,而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联系。因此,教师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探索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圆画在纸上,然后剪下来测量;有的学生将准备好的1元、5角、1角硬币拿出来,用绳子、直尺测量……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了圆周长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直观感受圆的周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体验了生活问题的生动性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促进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素质,又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本领,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合作交流,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能增强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在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让同桌的学生进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4位男同学和3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编出了:①有7个同学参加活动,其中4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7个同学参加活动,其中3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7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7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4个男同学,3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等特性,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要零除外,如果包括零可以吗?又如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求法”后,有位学生问: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能不能也用侧面积加上底面的面积来求它们的表面积?这样的问题提得很好,教师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

五、引导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2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兴趣;好奇;质疑;求异;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现就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略述几点肤浅的尝试。

1. 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创新心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集中,求知欲就旺盛,思维就敏捷、灵活这种兴趣的培养,产生于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鲜明性、艺术性、惊奇性的感觉之中。一旦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他就会精神振奋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成绩会迅速提高。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创新的前提。

导入新课要以用途、悬念、情感等激趣。例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先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例题,然后提出:“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解法,这种解法比刚才同学们所用的解法还简单,能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并且对今后学习数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样学生对学习新的解法产生了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了。又如,在教学带分数乘法简算时,先出了这样一道题:115×2,很多学生很快说出了结果,而且能说出自己的算法。随后又出了几道题:61453×5,82781×6,1131527×2老师问:“你还能马上口算出来吗?”这就把学生难住了,有的学生忙着动笔算,有的紧皱眉头苦思冥想,还有的表示无能为力……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我猜分别等于305453,4812781,2261527,”于是学生对这一问、一激、一猜产生了极大兴趣,纷纷询问:“老师,你是怎样猜出来的?”一种渴求知识的欲望流露在每个学生脸上,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的知识。

2. 培养好奇心,萌发创新理念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常常会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比如,在课堂引入方面,一节课的开始,要善于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点燃学生思想火花,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课的开始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很快判断出这数能否被2、5整除。这种人为设置的神秘色彩能使学生好奇、惊叹。此时,教师不急于把结论抛给学生,而是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分组讨论,归纳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女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提问学生:“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产生好奇而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从而引导学生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用性质。

3. 鼓励提问质疑,打开创新钥匙 提问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问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对任何一个问题都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可以从审题中质疑,从理解掌握概念中质疑,从探索多种解法中质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三年级班有男生30人,女生是男生的13”然后说:“你们可以改变其中的条件联想到哪些问题?”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了多种问题,并进行了解答。这样,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发散质疑,大胆提出许多问题,开启了创新之门,打开了创新钥匙。

4. 发展求异思维,拓开创新灵魂 人的创新意识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教学在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寻找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有“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20千米,有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6小时,甲、乙两地公路长多少千米?”看到此题学生很快用归一法解答。这时,教师因势利导的提出:“谁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稍加思考就提出了用倍比方法解答。至此,学生已列出了两种算式,就在他们异常兴奋,为自己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时,老师又突然“发难”,问:“看谁还能想出别的解法?”学生重新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不一会提出了还可以用比例方法解答。这样,在教师巧妙引导、点拨下,同学们共例出了三种算式。此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民挥,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兴趣更浓,热情更高。

第3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一、创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传统封闭、单纯的接受学习方式,实施开发性、多元性的探究、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而传统的教材较少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服务,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改变这种状态,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设计、组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按自己的优势,自己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探索解决数学问题。需要教师给学生更多的独立钻研、尝试体验、自主构建知识的时间,使学生在寻找新方法、形成新的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改变了教材安排的在教师指导下测量计算、拼摆验证“牵”着学生思维走的定势做法。让学生运用自制的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卡片,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在不受教材“程序”束缚和教师思维制约的开放的教学情境中观察猜测、实验操作、开阔思路、放飞思维,当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发现、验证、总结、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正确结论时,表现出极大的创新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实践表明,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才会深入思考才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创新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创新意识正是在这种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培养问题意识,首先需要教师用心营造一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驰骋想象、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人人心情愉悦、积极主动、真实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就会开启,智慧的火花就会闪现,一些有独创性的问题就会随之产生。其次,采取学生质疑、学生释疑的有效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提异议、究原因、找依据、寻途径”独立解决问题、自主完善认知的机会。再次,善于发现、培养“问题意识带头人”。以这部分榜样个体影响、促进群体问题意识的提升,这样使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挖掘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就能得以充分的发展。

三、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个体的人,其思维的方式、方法、能力等方面客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深度、广度,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结果的不同。因此,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应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所获得的不同成果。即不仅要尊重学生正确的思维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思维中的合理成分,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与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25×4时,学生通过努力发现多种方法,并能说出理由。可是有一位学生坚持说可以用“25×24=25×20×4”的方法计算。这是一种典型的常常出现的错误。代表一部分学生的认识。对这种错误的思路和想法,我不急于否定.而是让学生通过再思考、再试做去实验。学生很快发现把25×4变成25×20×4实际上等于25×80。当学生认识列自己原来的想法错误之时,我仍然肯定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敢于探索不同算法的求异精神。宽容、尊重和赏识使学生体验到自我努力的价值,获得受尊重的愉悦,其创新热情更加高涨,创新意识在这种真心善意的呵护中得到较充分地发展。

四、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追求方法和策略多样化的开放思维。除了发散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练习形式外,还需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超越固有的常态思维模式,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地思考问题的特性,寻求多样性的解决方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策略意识。

第4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只有创新科学才有进步,技术才能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强盛。所以,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造力。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时代,特别是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创新的萌芽时期。他们的创新与见解尽管显得那么的不完善、粗糙,有时甚至表现得是那样稚嫩,但教师要一往情深地去关爱孩子们这些难能可贵的创新苗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欢迎学生提出自己与别人或与书本不同的看法,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气氛,克服那种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采取多鼓励和多表扬,不管学生说得对还是错都要给学生鼓励、表扬,从而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激情,同时对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支持鼓励,要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的动力,激起更强的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应想方设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善于捕捉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通过激励、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点燃学生幼小心灵中创新的火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发现和催开学生创新的花蕾,要在民主平等这块创新教育的土壤中不断进行“培土、浇水、施肥”,为创新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人”的意识的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人格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又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三倍多一些”的规律。我们教师通过层层设疑等方式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学生自己主观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能力,在这个范畴之内所形成的方法、设想(尽管早被前人所认识的)等,就是学生的创造。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同学们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三、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如何使学生会创造呢?

一是利用学生好奇心和兴趣,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对自然现象具有好奇心的人就不多了。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让学生有机会观察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亲手做实验 。

二是利用学生品味、直觉和洞察力 ,好奇心和兴趣进一步升华,就可以形成一种英文称为“taste”的东西,这里暂译为“品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要素就是让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品味。

三是利用学生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我们明白,勤奋只是成为天才的条件之一,勤奋刻苦必须以身体条件和能集中注意力为前提。

四是利用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传统,有志在各领域成大器的人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

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六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创造性。“某修路队计划修一条长1600米的公路,前5天修了全长的20%,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列出了算式:(1) (1600-1600×20%)÷1600×20%÷5 (2) 5×[1600÷(1600×20%)]-5 (3) [1600×(1-20%)]÷(1600×20%÷5) (4) (1-20%)÷(20%÷5) (5) 5÷20%-5

学生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创造。

四、学生体验创新乐趣

第5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加强引导,着意培养,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提高。

一、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和谐的氛围,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课堂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往,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具有的独特创新想法要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教师要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

质疑是产生创新意识的基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家陶行知说:“一切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其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注意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更要针对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的特点,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问题,以问题促探索,以探索促发现,以发现促创新,尽力促使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注重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新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维,不依常规,寻求变异,通过激活头脑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行思路和方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的好机会,教师应挖掘和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鼓励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例如在教学《称象》时,我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除了曹冲的方法,你还有其他的办法称象吗?”经过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有位学生认为曹冲的办法既麻烦又费力,提出了自己的新办法:让围观的人陆续上船,一直到船身下沉到刚才划定的水位线为止,然后把船上一个个人的体重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这种用人代替石头称的办法,既免去了抬石头的辛苦,又节省了时间,更减少了误差,在当时又完全行得通。因此,比曹冲的办法更科学更省力。这样既启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通过求异思维催化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设计能拓宽学生思路的求异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观察、分析问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让求异思维成为课堂教学中创新的亮点。

四、启发学生想象

想象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个重要思维工具,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而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及课后问题都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如课文中插图的空白、结构的空白、标点的空白、人物的语言空白、故事情节的空白等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会摇尾巴的狼》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开了。”文章这样结束,形成了空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据此,我们可启发学生进行延伸式想象:后来猎人到底有没有来收拾这狡猾的狼?如果有,又是怎样收拾的?学生想象出了很多精彩故事。如有学生想象出了《一狼引四狼,打死五只狼》的故事,讲到老山羊赶到山下报告猎人,猎人当天没有去收拾,故意等到半夜,让陷阱里的狼向同伙呼救,引来了东、西、南、北山上的四只狼,然后带了几个有经验的猎人,包抄袭击,一举打死了五只狡猾的狼。这一延续故事闪烁着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使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学生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分析,尽可能地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会在我的课堂上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启发学生进行延伸式想象,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小学教学参考,2010,(5).

[2]王榕华.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8,(9).

第6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有效措施

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结合具体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动手实践,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课堂才能充满创新的活力,实现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兴趣源自于快乐的学习氛围,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们创建快乐有趣的数学课堂学习氛围,用有趣生动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入到本堂课的学习过程当中,使学生在课堂的伊始就感受到快乐所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的语言是成功完成教学的关键,语言贯穿于整堂课教学的始终,因此教师的说话风格、语调、语速、情调等也关系到教学课堂成败,尤其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尽量采用生动、有趣、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讲课,用语言来营造出一堂生动、盎然有趣的数学课。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切记墨守陈规、一成不变,要使学生对每一堂数学课都充满期待,充满想象。

二、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新知识的教授,可以采取旁敲侧击的办法,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归纳、去比较,引导他们进行设想。如在教授“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提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好圆形卡片,课堂上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卡片,然后在不采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找到圆的中心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经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发现多次把圆对折之后的多条折痕的交叉点就是圆的中心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设想,“同学们给这个点起个什么名字呢?”有的说叫“圆的中心点”,有的说叫“中心点”,还有的说叫“圆心”,经过大家的一致讨论,学生们认为叫“圆心”比较好,从而也就引出了“圆心”这一概念。这就是典型的情境教学法,启迪学生进行设想,不论学生们的设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一种对事物的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都应该去鼓励。

三、在动手操作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思维往往开始于活动中。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要创建一个让学生能实际操作的良好环境,通过剪、拼、画等方式亲身体验。这样不但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且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通过教师的有利引导,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用活泼有趣的学习替代无聊抽象的概念教育,有利于孩子们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了解平行四边形易变形这一特点, 我为学生门准备好了硬纸片及大头针,让学生们自己制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听 了 我 的 要 求,学生们立即行动起来。让这节无趣的概念课变成一节手工课,无论学生做得是否标准我都给予肯定,并循循善诱地进行点拨:动手拉一拉你制作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这一特点,并追问怎样才能让它固定住呢?学生兴趣昂然的进行实践,想出不同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创新思维和意识得到了激发,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优势,从操作中汲取经验,开发创新潜能。

四、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创新意识

在新授结束后,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练习,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处着手,对习题进行创新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出示下题:一根铁丝可以围成边长为 6 分米的正方形,如果要改围成长 8 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 学生一般都做出下列两种解法:(1)( 6×4-8×2)÷2=4(分米),(2) 6×4÷2-8=4(分米)。这是教师对上面两种方法给予肯定,并及时引导探索鼓励求疑,受第二种解法的启示,有的同学想出一种新的解法:6-(8-6)=4(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由原正方形的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的边长比长方形的长短(8-6)=2(分米),就从另一条边里拉出 2 分米,剩下的长度 6-2=4(分米),就是长方形的宽。 这样设计,可以收到“精练一题,带动一片”的教学效果,从而能把知识教学、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融于一体。 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动手动脑,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多思维、多创造、多发现让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并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让学生无论在哪里都能体现出自己的内在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肖春友 .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0(05 ).

[2]陈凤英 .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 .2011(27).

第7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与时俱进,

学校教育以前的单纯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对于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越来越看重。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已经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老师有创新教学理念做指导

教学理念是指导老师完成课程和教学的重要指导思路,如果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指导,那么相应的教学成果和水平也不会很低。对于教学来说,作为重要的课程和知识的传授者,老师的教学质量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听课质量和学习知识的进度。而对于目前的国内小学教育来说,迫切需求一批有着扎实基本功和先进教学理念的老师来引导小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创新教学理念来支持。作为重要的小学数学课程,如果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将会很轻松,并且很容易取得成绩和发展。所以,需要老师在进行授课时,重点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和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的和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讲解几何知识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一些简单的例题结构模型作为实例,再通过生活的一些常识,比如,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楼房为什么大部分是长方体结构呢?为什么三角形这个立体结构特别坚固呢?将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独立去思考这些问题。发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出自己的答案。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路。

二、在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中培养创新意识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自己动脑子想出来的答案,永远比老师告诉的答案印象深刻。良好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倍感轻松,能够很好地让自己进入学习状态。思维是知识的源泉和创新的动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挖掘出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课堂的训练,让学生针对同样题目,进行不同方位的思考,从而探寻出多个解题思路和方法,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采用多角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同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主动去思考和锻炼思维能力的积极性。

运用多角度、多方位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本身就是创新意识的思考和锻炼,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很好地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给学生讲解“面积”这个数学问题时,就应该把学生的认识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首先去联想到什么是面积?面积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在黑板上准确地画出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面积,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再通过整个教室的面积让学生感觉和认识到“面积”的学习是多么重要。通过这些学习,让学生去思考平方公里这些数学名词,让学生知道祖国的陆地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公里,通过学习,认识到祖国的国土面积辽阔。让学生去发现学习的乐趣,积极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面积”的奥秘,通过这种启发式的引导和比较,最终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认识,在学习中不断地去拓展学生的

思维。

三、强化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于事物和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想法,想象力是培养创新力的重要源泉。针对小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资源,重点培养和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运用到数学学习中来,因为数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抽象能力作为基础,良好的抽象模拟能力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老师应该重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不能轻视和打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要循循善诱地去进行指导和纠正,避免由于想象的丰富创造力带来的错误而对学生进行批评。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去思考,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老师去认真地思考和探寻。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新时代的老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和

技巧。

参考文献:

[1]王金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3):293.

第8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1、引言

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师应试的教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单纯的学出来的,而是通过研究分析出来的。数学是一种具有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创新性的学科,不能仅仅靠单纯的记忆和仿照。小学阶段是最容易塑造的时期,所以在这个阶段是加强创新意识的最佳启蒙阶段,在这个时候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未来的数学创新思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学校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基本原则

首要的是激情,即增加创新意识。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语言清晰,还要尽可能使授课方式生动形象,有激情,能为学生创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合理的场景,尽量多借助多媒体等有形设施和现代化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理解问题。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其次是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考能力,对待数学解题中出现的问题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世界上有很多发明都是通过提出疑问然后一步步解答一步步接近真理,疑问能够激发人的探索欲望。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在解题环节中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解答疑问,如果有异议就进行辩论,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更有助于创新潜力的开发。

最后是动手实践能力,年龄较小的学生一般通过形象思维去认识事物,他们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这就需要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去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多参与到数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中,多动手、动口、动脑,解决数学问题是需要大量时间的抽象思维去完成的。

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措施

3.1、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由于某种事物或事情的刺激引发当事人的注意、靠近、研究心理和行为动机。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在数学这门思维特别缜密的领域中,好奇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在目前大多数的数学教学中,公式以及大量的重复计算使得课堂枯燥乏味。所以,老师在以后的课堂上要尽量使用先进模型,多媒体,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结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开发探索的紧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

3.2、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以前的旧式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将不利于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探索性思维,也失去了变现自己的机会,这也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抑制。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敢机智,勤于思考,多于观察,善于自己发现和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

3.3、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被释放和激发。因此学生只有进入反复思维的模式中,才能通过独立的思考来获取信息和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听取学生的疑惑和问题,并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一起讨论,探究其中的奥秘,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原尾,而不给他们时间去独立思考,那样只能让学生暂时明白,事后自己去做的话还是什么都不明白,更别说什么创新了。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适时的在其中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发现并自己解决问题,这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在教学中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在数学课上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意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发现其中的奥秘,多与其他人进行讨论。多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他们有成就感,成功是学生自我满足的的一剂良药,会给他们极大的动力,激发他们运用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动力。

4、总结

总而言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学校一直以来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同时它对于教师也是一件具有教育意义的事情,不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使得教师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具有创新精神,深入研究和探索数学领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和自己一起进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提高。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做到深入浅出,能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对学习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另外,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挂图、实物模型以及多媒体软件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欲望。

二、勇于质疑,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曾提出:“学成于思,思贵有疑。”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教师要给予鼓励,让学生大胆提问,教师要树立提出一个问题胜过解决一个问题的观念。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再提出质疑,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在相对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具有勇于质疑的习惯,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不仅向老师发问,还可以提出课本中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有怀疑一切的态度。做学问就是要在“无疑之处生疑”。比如,在学习“互质数”时,教师可以试问学生,哪些数是互质数。然后展开小组讨论,这时的课堂讨论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不同的两个质数组成了互质数,还有的说,两个相邻的自然数组成了互质数,还有的说,1与所有的自然数组成了互质数。还有的指出,质数与合数是互质数,合数与合数是互质数。前面的三种提法没有疑义,对于后两种的说法具有不同意见,大家讨论激烈,教师进行点拨,举例进行了说明,质数与合数,比如(2和9),合数与合数,比如(4和15),它们组成了互质数,但也有特殊之处,有些合数不能组成互质数,比如(12和14,16和20)等,只要有不符合的数,就说明这句话是错误的。学生安静下来,停止了讨论,这时一名学生提出:“一种特殊的情况,可能组成互质数。”大家也都期待着结果,他胸有成竹地说:“相邻的两个奇数可以组成互质数。”我没有回答正确与否,只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求得找出答案。这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求知与探索知识能力被唤醒的同时,也提高了创新意识。

三、在探究数学规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多数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然后提出有规律的问题,再结合科学的实践进行相应的验证。同时,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猜测与假想。与此同时,结合实验做好验证,并总结出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一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后,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或者超级黏土等材料做手工制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把一个正方体的一个角去掉,还有几个角?”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实践中得到答案,由于学生的截法不同,所得的答案也不尽相同,有的说剩下了10个角,有的说剩下了9个角、8个角、7个角等。此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借助于不同的截法得出规律:当截面不过顶点,还有10个角;当截面经过1个顶点时,会剩下9个角,当截面经过2个顶点时,还会剩下8个角,如果截面要经过3个顶点,这时会剩下7个角。假如学生有了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他们的手脑协调性就会增强,还会有更多的奇思妙想。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学生在动手制作时,要通过探究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在活动方面还要为学生留出“空白”,并为学生的创新提供载体、条件及“资源”,能够让学生积极探究和创造,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师教学情感的创新

1.良好师生关系的创设

创新性教学提出,高水平的教学模式离不开民主、平等及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民主是师生双方的民主,没有民主的教师总是满堂灌、一言堂,要提倡多名学生共同参与的主张。特别要对小学生实行民主,让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因为他们的思维具有新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和谐教学气氛的创设

创新数学教学提出,要为小学生创设宽松与和谐的学习气氛,主要是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过于紧张的课堂会对学生的思维起抑制作用,如果能够让课堂教学更有生机与活力,还要点燃师生们的创造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创新就是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时空条件,配以合适的材料动手操作,为学生创设氛围,动手实践与发现,再进行讨论与思考,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以加强及提高。

参考文献:

[1]于龙宝.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能力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