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范文

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

第1篇: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范文

[关键词]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

学校课程体系中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三者组成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该项课程政策的出现是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我国课程改革政策及管理体制的完善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及学生的高效配合,同时还需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合理开发已成为目前教育行业的重要相关研究问题之一。

1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1.1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也可称之为学校本位课程,这一概念提出初期,人们认为校本课程基于学校人力资源基础,对校园教学所涉及的相关课程以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等人力资源主体为背景进行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随着人们对校本课程概念的完善性探究与理解[1],可将其理解为:校本课程是学校的自主行为,在课程发展基础上有利于促进国家、地方政府责任以及权力的整合及合理性分配,提升学校行政自力。

1.2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指以学校为开发背景,以校园内部教师、学生以及社区等人员为基础共同实现对学校课程的制定及评价,完善课程内容,体现民主意识及民主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及发展性,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国家及地方课程建设要求及建设标准为指导基础,针对学生自身的特征及学校内部可利用资源为开发条件[2],以校园内部主体实施开发课程活动实现操作。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2.1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可促进教师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也可在新形势以及新任务的发展基础上,不断促进教学思想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还可提升教师专业好感度,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在课程开发参与过程中,教师作为开发主体会从内心产生成就感与责任感,本着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基础实现课程开发;[3]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时,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则需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自觉意识分析与评价,批判现有课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课程开发意识及开发能力,促进教师协作能力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征,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随着教师对复杂问题的不断完善性解决,可不断促进教师探究意识及探究欲望的增长,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养成,提升自身专业理论素养以及专业实践素养,促进自身全面性发展。

2.2促进学校特色性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建设在差异性思维之上,不同学校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均以自身特色为基础完成建设,满足学校以及社区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可通过对学生以及教师等的独特性分析,对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从而实现特色课程开发,满足不同主体的个性化需求。[4]课程设置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改革的实质便是对课程的基础性改革,国家课程在设置与建设中注重其统一性及基础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基础性特征养成,由于国家课程的建设要求,国家无法注重学校个性及差异性特征,因此为寻求自身特色及教学不断完善,学校开始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利用,在课程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差异性建设,发展教育。

2.3有利于素质教育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建设,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已推行多年,但由于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导致我国素质教育进展缓慢,存在较多建设问题,而造成此类问题的最重要因素则多由素质教育在实行过程中的表面性所造成。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以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及具体需求为开发前提,而这一观念及学生主体性特征正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我国现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多以非学术类内容为主,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实现发展。[5]以评估方式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结果具有多种多样性,在评价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可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主体,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实现良好价值观养成,提升综合素养。

3信息技术下的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基础

3.1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条件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应具备完善的内部以及外部开发环境,首先,学校应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及办学思想,在完善的办学思想引导下,以学校现有资源为依托,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前学校应建立自身独特的、具有民主性的组织结构,完善管理政策,促进人性化管理机制建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所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管理与分析,建立完善评价及管理机制;再次,学校还应具有完善的教育哲学理念,不断引导金融专业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在金融专业各学院现有的基础系统依托下实现高效建设;最后,学校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中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为金融专业配备多媒体教室以及计算机教室,保证网络连接,各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实现信息化课程教学,促进校本课程设计。

3.2金融专业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3.2.1基础目标

金融专业校本课程目标包含态度、知识以及能力三个基本维度。态度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因素,之前我国对于基础教育中有关态度的问题并未进行合理规定,校本课程的态度目标包含因素众多,如人对社会、自然的态度等;知识是指以学科综合知识及问题内容替代分科知识,将知识贯穿于问题,将其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赋予不同含义,实现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能力目标主要是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知识探究以及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允许课程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本次校本课程目标设计中还包含信息素养基本维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可实现各主体的有效交流,其交流机制包含计算机、网络以及远程学习网络等内容[6],为学生以及教师提供更为先进的教学及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取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越性,适应社会发展。

3.2.2具体目标

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具体目标设计时,各学校应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信息软件进行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实现对繁杂知识点的合理理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对各年级金融专业予以不同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不同年级之下实现对不同金融知识的掌握。在现代化互联网基础之上,对金融专业开辟专题网站使学生实现金融知识与校园网的结合,增强学生现代信息认知度,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宽学生的视野。

4信息技术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流程中的具体应用

4.1校本课程开发准备工作

4.1.1软件信息基础的环境建设

基础环境建设主要包含人力资源环境以及网络信息环境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依托于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所谓硬件设施主要是指各高校在现有的软件资源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技术依托,结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利用数码相机、视频展台等形式连接互联网,建设多媒体教室及互联网平台,为学校金融专业校本知识开发提供信息环境基础。高校的软件建设则主要包含教师这一校本课程开发主体。首先,学校金融专业教师应注重自身理念的转变,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理念相融合,不断实现发展理念的革新,注重教学思维、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认知改变;其次,各教师还应将观念实现内化更新,在教学理念转变的基础上实现行为转变,依托信息技术实现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除此之外,各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信息科技应用能力的提升,学校应采取信息理论及信息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理论并使教师不断掌握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应用,使其自主实现网络基础操作,开发高质量校本课程。

4.1.2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素材准备

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信息采集以及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直接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中,各金融专业教师均属课程开发的重要建设主体,因此各教师应针对自身的知识掌握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与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建设相关的内容。首先,教师可应用互联网等网络信息平台对有关货币银行、经济法、财政以及证券投资等内容及信息进行整理,结合本校金融教育特长建设与本校金融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网络;其次,各教师可对金融专业中的相关优秀课例实现整合与分析,深化内涵,使其形成优秀教学案例;[7]除以上形式之外,各教师还可组织班级开展集体活动,实施讲座及兴趣小组等班级实践,丰富资源。

4.2校本课程需求评估

对于校本课程需求的评估主要包含指导文件、学校办学理念以及学生需求评估。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体现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现阶段教学而言,各高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之下,可对部分相关课程进行改造,自行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3课程性质及任务确定

金融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及本科院校所开设的有关金融学的相关专业,其内部校本课程包含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学以及财政学等,课程设计的任务主要是使金融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金融学、金融运作以及金融市场理论知识,熟知国际金融规则及运行机制,了解现代金融业务操作,实现完善型及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建设,使学生在未来金融领域就业岗位中得以应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解决相关问题。在实现课程任务选择及制定时,学校可借助信息技术,在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基础上,实现课题任务的制定及制作过程探究。在确定课题任务时,各教师可针对现有的资料库以及现代互联网技术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搜集,针对金融专业内部的不同课程对相关问题进行分类整合,制定校本课题,学生可以兴趣为基础对课题进行选择,选择其中部分课程进行选修。

4.4课件制作

课件制作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可发挥其特有优势,例如在企业会计学课件制作与开发过程中,可采用CAI课件,对会计学内部有关线条以及图形的变化进行相关展示,从而使学生实现直观感受,后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理解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课件制作中将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动画及专题影片融入课件中,使课件更富生动性及表达性,丰富课件制作样式,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4.5课程开发实施过程

开发实施过程中,在校本课程课题初步形成基础上,选择数名优秀教师对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发,教师可结合课程开发资源,结合各种开发方式如现场观摩、议会讨论以及角色模拟等开发相关的金融专业校本课程。

4.6教学方法探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综合工程,其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4.6.1信息技术在情境教学法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外在物体及环境,创建与现实环境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文章内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生在相关资料的引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实现高效教学。

4.6.2信息技术在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指教师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在案例教学法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搜集,并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实现学习,实现高效教学。

4.7评价方法开发

评价方法开发与改革过程中,可针对评价的具体内容结合相关信息技术实现评价,除考试评价方法外,学校还应注重综合评价方式的开发及应用,建立家长与校园沟通网络,使家长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督评,同时还可实现家长、学生、教师的三方面网络沟通交流,体现人性化评价特征,保障评价的有效性及公平性。评价主体主要包含教师及学生评价。在对学生进行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时,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及态度的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采取现场观察并记录的形式予以其学习知识、技能等的评价,可建立学生评价档案记录,对学生发展过程予以详细描述,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使各学生之间进行生生互评,采取故事、小品演绎等形式实现对学生的考核,在家长的配合下对学生的实践性作业进行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增长。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多方面形式予以实现,首先将教师的工作量及校本课程相结合,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入档,针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及实施目标进行评价要求编写,教导处以听课及资料查阅性形式在每教学期末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内容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可予以精神或物质奖励,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及教学热情,不断实现金融各专业课程的高效教学。

5结论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开发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基础性要求,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并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中,可有效提升校本课程建设效率,促进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及掌握能力,实现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6):63-65.

[2]张春英.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3]么加利.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哲学省思[J].教育研究,2012(9):53-57.

[4]韦国.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0(8):60-63.

[5]吴雪婷,李英梅.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J].时代教育,2015(3):2.

[6]张占成.教师参与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制约性因素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6):15-17.

第2篇: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范文

  一股“校本培训”的热潮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兴起,许多学校开始进行“校本培训”的实践与研究。不过,“校本培训”作为新鲜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校本培训”何以兴起?“校本培训”与非校本培训有何区别?“校本培训”如何实施?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去认识、去思考。

一、“校本培训”产生的背景启示

为什么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校本培训”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原因.较为复杂,但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新世纪优秀教师的迫切需要与现行教师培训实效性低下的矛盾,使得“校本培训”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怎样培养2l世纪的教师?这已经成为各国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思考和践行的问题。我国《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任务,“3年内,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这项工程业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偏失与误区。在价值目标上,奉行唯学历教育和局限性的专业教育;在评价方面,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缺乏效度和信度;在建构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保守性和盲目超前性并存。由此导致培训的针对性不高,实效性低下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方面对现有培训模式进行改革,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于是,“校本培训”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第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学校办学自主性的扩大。过去,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特点是铁板一块,毫无弹性。在这样的僵化管理体制下,无所谓“校本”,更谈不上什么“校本培训”。学校的任何活动都由上级主管部门所制定的形形的条文所“规训”,学校的手脚被严重束缚住了,“照章办事”便是其行动的“信条”。当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教育这一“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座堡垒”也开始发生变化,教育管理由刚性化逐渐向弹性化转变,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也正在逐步落实。这样,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得以逐步扩大。如何展示自己的个性,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已成为许多学校必须审慎思考的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自然被提升上议事日程。

第三,“校本课程”、“校本研究”的蓬勃兴起,是“校本培训”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借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东风,“校本课程”已闯入人们的眼帘,成为世纪末中国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谓“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伴随“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研究”也悄然来到人们的身边。所谓“校本研究”是植根于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由学校教师参与的,旨在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研究。可见,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校本研究”。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是主导力量,然而。对“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开发什么“校本研究”如何进行等等问题,他们注住知之甚少.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校本培训”便由此应运而生了。

二、“校本培训”的意蕴与特点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我国有学者曾提出“校本”意指。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据此,“校本培训”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

首先是“为了学校”的培训。意指该“校本培训”要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直接指向。这里的“发展”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质量。它关注的主要不是教师学历提高和学校宏观决策,而是学校、教师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不是“塑料花式”的形同摆设。而是要态度务实。讲究实效。

其次是。在学校中”的培训。意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校本培训”的问题(如培训什么、怎么培训、何时培训等),要有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培训方案要在学校中实施。这里固然有“局外人”(如专业研究人员,社区领导等)参加,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学校领导和教师。因为“培训什么”等问题绝不是想当然的“空穴来风“,而是要建立在对学校情况切实把握的基础上。而“局外人”显然难以获得对学校情况的全面而深切的掌握,只有学校人员才能做到这一点。一句话、学校领导和教师是“校本培训”的关键。

再次是”基于学校”的培训。意指“校本培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出来,这意味着:(1)“校本培训”要建立在对学校深刻理解和洞察之上.从学校实际出发,不赶时髦,不机械模仿别人,学校需要什么,才培训什么;(2)“校本培训”主要是挖掘自己的人力资源,当然它也要利用外部资源,但外部人员决不是凌驾于学校教师之上,而是和学校教师结成“共同体”,“协同作战”,与学校教师一道去解决培训中的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

与其他非校本培训相比,“校本培训”彰显出以下特点:

一是目标的直接指向性。过去通常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包括学历教育、脱产进修、在职进修等)主要是走了局限性的专业教育道路、帮助教师把握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方向,拓宽学科视野,加深学科知识修养,一句话,帮助教师提高学科知识素养。当然,现行的继续教育也强调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但这些又往往带有普遍性、一般性、基础性和通用性,很少关注学校教师的具体要求。与此相对照,“校本培训”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难题,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组织的自我主体性。非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多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也主要是各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高等师范院校的成人教育学院等。而“校本培训”都由学校自身组织、规划,不仅培训方案由学校自身研究设计,而且培训力量也多半来自学校内部。这里固然也要聘请校外专家指导,但他们都是与学校教师结为“共同体”,协同开展研究、培训。

三是内容的现实针对性。目前的许多培训都属于“学历教育”,其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较差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现有的继续教育,其内容也往往是为了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而选择的,且往往是培训机构预先设定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在于学校、外在于课堂的。不是吗?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每五年一轮的培训基本上是先设计一套课程,再编好一套教材,然后一门一门地讲授。像这样的内容,其针对性显然会大打折扣。而“校本培训”的内容,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培训什么,由此,其培训内容更体现了差异性、实用性、针对性。

四是方式的灵活多样性。非校本培训的方式单调,这是人所共知的。“校本培训”在这方面却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方式极为灵活,主要有:(1)课题研究。即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教学,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在课题设计、研究中接受指导;(2)教育专业人员作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报告;(3)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促使新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4)学校或各教研组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开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5)通过校际间的交流、互往等,促进教师成长。

三、“校本培训”实施的基本思路

(一)更新教师的培训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这意味着,没有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任何培训必然收效甚微。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训者的学习动力不足。培训变成仅仅是政府行为,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规定强制实施。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切实更新教师培训观念,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首先,积极抓好良好校风、教风建设;其次适当采取利益驱动;再次,通过思想工作,激发教师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动机。

(二)明确“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校本课程”的关系。如前所论,“校本培训”是伴随“校本研究”即“校本课程”而兴起的,这表明它们三者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弄清它们的关系,才能通盘考虑,发挥整体功效。那么它们之间呈何关系呢?大致说来,“校本研究”是前提和基础,“校本培训”是手段和保障,“校本课程”是目的和落脚点。

无论是培训,还是课程开发,都必须建立在对学校实际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之上,没有对学校中存在的现象、矛盾的深刻领悟,所谓的培训、课程开发必然是“华而不实”的。而这种认识、领悟离开“校本研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校情景中发生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在学校中的重要程度如何?哪一个问题将成为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可行方案,如何实施这些方案?“校本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显然为“校本培训”的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校本研究”只是提出这些问题,问题的解决还得靠“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才是目的。而如何研究?如何开发?开发什么,这些问题又必须借着“校本培训”使广大教师加以掌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环环相扣的,但又不能把它们看成单一的线性关系。它们之间还是多向互动的。不仅培训中产生的问题可能成为“校本研究”的新课题,而且“校本课程”开发中也会出现新问题,需要展开新的研究,从而使“校本研究”不断提升其水平。

(三)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模式。目前我国的各种培训基本上是采用单一的“学历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对拓宽知识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提高学校管理能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成效不大,更难以考虑学校的特点。因此,就“校本培训”而言,必须摈弃这种“学历教育”模式,积极开发新的培训模式。

其一,课题研究模式。即以研究课题的方式来实施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选择课题。课题要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2)围绕课题选择材料。(3)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学习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4)课题研究结题。这里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学习中的不足。

其二,临床诊断模式。它是针对校长、教师在管理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诊断,这种诊断可以是他人诊断,也可以是自我与他人共同诊断,通过诊断,和受训者一同厘定“处方”,促使其提高管理或教学能力。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临床诊断。(2)学习研究。(3)厘定“处方”。(4)具体实施,在实施中再加以指导。

其三,“案例教学”模式。所谓“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受训者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课前准备。这既有培训者的准备,又有受训者的准备。(2)案例讨论前的“热身”。包括宣布上课、讨论事先布置的阅读材料、案例引入三个环节。(3)案例讨论。(4)结论。这仍然是一个过渡性阶段,为后续的教学作准备。(5)评价和反馈。这里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做得怎么样?它是把受训者的行为作为注意的焦点。

其四,“师徒制”模式。即让一些年青教师跟随一些熟练教师特别是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学习。这些年青教师一般和指导教师一起工作,或者干脆担任指导教师的助手。他们一方面从熟练教师和专家型教师那里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他们那里获得大量的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缄默教育教学知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非常有效。

总之,“校本培训”作为于种新型;有效的培训方式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必须热情地欢迎之,认真地研究之,积极地推行之,以便在提高教师创新精神和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振兴中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

第3篇: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范文

关键词: 校本课程 管理理论 实践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特色高中课程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小组的组建基于学校发展现状。国家教育中长期计划强调发展特色高中,我校作为许昌市唯一一家艺术特色高中,想突破如下办学瓶颈。

第一,学校只开设普通高中的文化课课程,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和艺术专业课处于零散不固定状态。

第二,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争抢课时”现象严重。物理等非高考科目教师以省和地方课时标准为依据抢占课时,强调学生完成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性;专业课教师强调学校要生存,必须大力发展专业优势,确保学校一枝独秀的艺术特色龙头地位。而领导班子认为学校要生存发展,文化课、专业课必须齐头并进,不能厚此薄彼,否则会影响学生高考,直接影响学校形象。可是,说服教师时,学校又拿不出现成的特色高中政策性课程标准作为依据,这需要我们“磨合”出一套符合校情的校本课程标准。

第三,特色高中的校本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没有固定的专业教材,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临时现编的,没有统一的进度和计划,学校课程管理比较松散。

第四,教师们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学校找不到相应的校本教研师资培训机构,也没有校本专业课高考备考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考核标准,因此,我们必须摸索出一条最优的与校本课程相适应的高考备考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对象

为实现课题研究任务,我校组建了由校长、班主任、物理骨干教师和美术教师、校外专家等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课题组组长和学校课程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领导保障和经济保障,并直接参与物理学科教学研究任务实践。课题研究小组成员职责明确,制订了比较全面的课题小组活动计划和工作纪律,确保课题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工作,按要求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和要求。针对课题研究对象,我们经过多次论证,选择了高中文科美术专业的三个实验班和两门课程,其中甲班与乙班学生入校时中招平均成绩相差30分,甲班的班主任由美术教师担任,丙班与甲、乙两个班分别在不同年级,其班主任由物理教师担任。在这三个班级中我们又分别选择了两门课程:一个是美术专业课,一个是物理文化课。总之,课题研究定位在我校拳头专业――美术特色专业上,涉及两个年级、两个学科、两个学科的班主任、同一年级两个成绩层次的样本班,主要目的是研究出最佳的学校课程系统,比较科学地设置文化课与校本专业课的课时比例,探索出比较成功的校本课程备考计划,以求得最优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课题计划的实施

课题研究目标和对象确立之后,课题小组制订了三年详尽的跟踪观察和研究计划。课题研究各阶段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与行动。

1.课题建队伍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具体工作如下: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根据研究方案,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学习。

(3)根据教师任课年段分工研读年段教材。

(4)制定问卷调查表,对部分师生进行调查,并分析、研究对策。

(5)建立资源库。

2.研究计划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1年2月)。主要抓计划落实、管理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时间落实。具体工作如下:

(1)组织人员进行理论学习。

(2)对记录数据进行梳理,集体备课,预设策略,教学实践,验证策略。

(3)不少于4次的外地学习交流。

(4)邀请专家对实施方案及策略进行论证,做好修正实践工作。

(5)撰写阶段性小结,研究人员撰写反思、案例、小报告等充实资源库。

3.修正课程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月)。具体工作如下:

(1)按计划进一步实施。

(2)观察与反思撰写,每人不少于5篇,对比案例不少于4份,论文不少于两篇。

(3)再次邀请专家对形成的课程策略进行论证,形成第二阶段成果。

(4)充实资源库。

4.总结阶段(2012年2月―2013年12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完善资源库。

(2)归纳总结有效的课程策略。

(3)专题讲座。收集成绩、论文,汇编研究材料。

(4)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小组重点做如下要求:

一要求三个实验班的班主任把班级内每个学生的中招成绩作为首要研究资料和数据备案,要求他们每学期定时提交本班学生的详细学情,以及每学期家长会、学生座谈会的详尽记录。

二要求教务科在课题小组的帮助下,定时备案三个实验班的课程表,认真记录文化课、校本专业课的课时数。认真记录每学期聘任教师的姓名及教师的反应和授课情况。记录分析学生各类比赛、测试、考试成绩,认真记录每次考试班级在年级的排名,学科在年级的排名情况和相关数据。

三要求物理教师集体备课撰写高一高二每个学期学业水平测试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教学纲要。要求以课本为主,降低教学难度,实施分层次教学,对考试成绩不同小组进行对比。

四要求三个班级的美术教师集体备课,撰写出《美术专业的课程纲要》。内容包括:三年美术备考的教学计划和色彩、素描、速写三门专业课教学阶段安排和考核的细节性要求。

五要求课题小组成员每月召开一次详细跟踪对比每个班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例会,认真记录各班研究过程中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反映的问题,认真记录课题组例会成员、班主任、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反映情况。认真梳理问题,以便调整或修改实施计划。

最后选派骨干教师到高校进修,回学校及时分享新鲜的知识与见闻;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外地专业学校参观学习,进行专业经验交流,回学校及时与课题组成员对接课题存在的问题,制订出调整方案;请重点美院专家或高考备考专家到校讲学,不断拓宽课题小组成员和教师的眼界。

四、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课题研究中遇到了如下问题:

1.教师层面:因为是连续多年的跟踪,教师参与热情和认真程度不断变化。参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中途有更换,数据记录有时不完整。

2.操作层面:课题小组成员还没有掌握课题研究的正确方法,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处于粗浅阶段,不规范,对课题研究中发现的有些问题还没有能力完全解决。课题小组制订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人际阻力,有时一个很小的调整都要进行多次沟通,都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增加了课题小组工作的难度。

针对上述情况,课题小组积极寻求学校的支持,保证课题研究人员不调整,如确实需更换,及时对接任务,尽可能降低对课题研究的影响。我们积极向教育局教研部门请教,咨询课题研究专家,上网收集课题研究知识,学习成功经验和做法,使我们的研究更规范细致。针对遇到的困难,课题小组要求成员在例会上畅所欲言,互相鼓励,发挥正能量,并达成共识:做课题也是学做人,做课题也是增交际,做课题更使人长见识。

五、课题的成效与成绩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探索,课题小组在课题研究上完成了如下任务。

1.课题研究确保我校普通高中文化课物理、英语、数学等学科标准课时不减少,开足、开齐普通高中各门课程,使我校积极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消除非高考学科教师的顾虑。高一高二年级正常进行文化课教学直至高二河南省学业水平测试,全面落实物理等非高考文化课的普教教学任务。充分利用我校封闭管理的优势,高一下学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晚自习时间开设校本专业课程,高二物理等文化课学业水平测试之后,调整加强校本课程。

2.课题研究使我校建立了较为满意和完整的统揽普高文化课与专业校本课程的学校教学课程体系。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正常开设物理、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教学内容以初、高中知识衔接为主。高一下学期加开素描基础课,每周六节标准课时。高二年级上学期开素描提高课和速写课,保证六节标准课时。高二下学期至高三十月底开设色彩课程,每周八节标准课时。物理等文化课开课至学业水平测试,高三学年十一月前继续实行每周八节标准课时。十一月后开始美术小集训,每天下午半天全部开设美术专业课。十二月中旬开始全天的美术大集训直至美术高考。美术高考过后,全天上文化课至六月份高考前夕。

3.营造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学校加大了对教育教学的投入力度,为每位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每个班级配备了现代化的电子白板等电子教学设备,班级授课实现了“班班通”。在选用更为实用的外地校本教材的基础上,自编了我校初高中文化课衔接教材和艺术专业校本教材。

4.课题研究改变了我校学科考核机制。物理等文化课和艺术专业课的考核不再按学期进行,实行更为妥帖的打断结点式考试,使课程与考试结合得更妥帖。高三文化课备考模式,实行专业课三次模考模式。

5.课题研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文化课骨干教师和专业骨干教师。每学期都组织相关班主任和教师接受培训学习,组织教师外出写生,到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等学习进修,请中央美院教师培训部的教师到学校讲学。我们外派骨干教师到郑铁六中、襄樊24中、杭州国美高考培训画室、中央美院高考培训画室参观学习。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限、不能适应学生冲刺重点美院的需要的现状,我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多元办学模式,吸引社会高水平专业美术人才到校执教,专家的言传身教使学校办学取得了长足发展。我校承办了两届许昌市中小学生“成长杯”书法绘画摄影大赛暨艺术专业教师研讨会,我校作为艺术特色学校先进典型,向全市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进行了汇报展示,荣幸地被推选为许昌市教育书法家协会、美术协会的办公地点。

第4篇: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范文

[关键词] 儿童版画;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一、“儿童版画”校本课程提出的背景

张槎中心小学的学生约有40%是土生土长的佛山人,在佛山居住的约有50%。他们从小就受到佛山版画文化的熏陶,对版画有着特别的感情,对学版画有迫切的愿望。学校曾做过调查:90%的学生都喜欢版画。

经验证明,好的环境是教育的良田沃土。很多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表现出学习版画的强烈兴趣,创作出的作品充满童趣,在各级竞赛中均获好成绩。

学生的家长同样对学校开设版画课程感兴趣,他们十分支持学校的举措。而作为版画之乡的后代,孩子们完全有责任早一点、多一些接触了解版画,了解本地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

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支持,是学校开发“儿童版画”校本课程的坚强后盾。

本课题所指的“儿童版画”课程,是以国家设置的美术课程的要求为基础,以传承与发展佛山版画为主旨,立足于学校,利用本土资源,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一年级先进行吹塑版画、KT版画教学,二至六年级进行铝塑板版画教学。对学生传授版画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版画技能和版画鉴赏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的目标

1.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爱好、个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儿童版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有利于建立一支具有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总结提炼出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和评价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三、“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的举措和过程

近年来,学校实施“特色带动、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办学策略,坚持走“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以打造特色引领发展”的办学之路,蓬勃开展丰富多彩的版画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发展和身心素质全面提高上的功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1.传承中创新,阶段式推进,夯实“儿童版画”的课程根基

版画教育在学校有着传统优势,版画特色创建十多年来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版画兴趣小组起步。1996年,学校开设了儿童版画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有特长的学生,为版画教学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从版画兴趣小组到版画实验班。如果版画教学只停留在兴趣小组活动这一层面,成为极少数学生的“美味佳肴”,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要是能以班级授课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版画,将是更有意义的行动。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后,版画实验班就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校长牵头成立了课程开发小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调查,向学生发放“增设版画课问卷调查表”。当了解到90%的学生选择喜欢版画时,无疑给学校开设这一课程带来莫大的鼓舞。学校领导果断决定:把儿童版画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以二、三年级四个班作为试点,每学期增设三到四节版画课。版画课教学主要由美术教师兼任。学校尽力为课程的开设提供条件:购买版画机、版画工具,设专用教室等。一年后,对版画实验班教学进行了总结,收获良多。实验班学生反映最喜欢上的课就是版画课。

在学校版画实验班开设和教学的进程中,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可以令人欣慰地看到,学校版画实验班的开设与当代美术教育思潮不谋而合。版画实验班的开设、探索和研究的成功,增强了学校普及版画教学的勇气和信心。2009年9月,版画课程正式在学校各班全面铺开,并同步开展了以版画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教科研课题研究

2.科学化研究,规范化管理,提高教学绩效

“儿童版画”课程有效实施,关键是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扎实深入的研究,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为此,学校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是制定《儿童版画课程纲要》。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美术课程标准》,从儿童版画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课程总目标与子目标、课程内容及其结构、课时安排与师资配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提高方式、课程的管理与实施、课程评价建议八个方面研制出“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二是确定“儿童版画”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儿童版画有利于与佛山版画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儿童版画课程内容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儿童版画”课程成为承载绘画、手工、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一体的课程。

三是编写“儿童版画”教材。把岭南版《美术》教材中的吹塑纸版、佛山市乡土美术教材中的手工和儿童版画特色结合起来,加以延伸、改编、创造,形成“儿童版画”教材的雏形。

四、“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果

版画教育既是学校创特色的一个有效载体,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多年的版画教育探索,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功地驱动了学校特色和品牌的创建。

1.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学生通过版画学习,融入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由于版画教育传承和发扬了佛山木版年画的本土文化,是一种乡土艺术,因而能直接触动孩子的情感中枢,震撼他们的心灵。

其次,学生通过版画学习发展了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在版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用眼睛来看,用手刻画、拓印,用脑袋来创造等。版画教育培养了儿童的多方面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

此外,学生通过版画学习培养了执着追求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品格。版画作品都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完成的,大多数作品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在这过程中,只有认真对待,持之以恒,不断地琢磨、反复地练习、重复地制作,作品才能渐渐成型。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起了对待艺术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2.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是教师练就了编写教材能力。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开发初期,并无完备的教材,这就要求编者(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在完全没有现成课本的情况下广泛搜集材料写出教案,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就这样培养出来了。

二是教师提高了实施课程能力。由于儿童版画课程只是基于学校多年开设兴趣小组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而开发的,因而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参考。学校结合儿童的需要,创设学生喜欢的教育教学环境,实行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或独立操作,或小组合作,主动参与学习,在实践中感受儿童版画作品的艺术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儿童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意反思、研究自己的行动,将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并反过来指导实践,从而提高了教育研究能力。

美术科组的老师在儿童版画课程研究中专业水平提升很快,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辅导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上的版画课多次获省、市、区美术优质课奖;对外公开版画研究课几十节,获得同行、各级领导的好评;在各级刊物多篇,论文获奖的有二十多篇;课题组老师已编写了《儿童版画》校本教材,并把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经验与阶段性成果整理归纳成书,书中从课程目标的设计到内容的组织,从课程的实施到管理评估,从途径的探索到方法的选择,呈现出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还整理出《案例集》《教案集》《论文集》《学生版画作品集》《活动影集》等系列成果集。编写小组的成员,直接参与了版画特色课程的实验,有实践的亲历和感悟,所以书中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观点的提炼、案例的选取、问题的列举,尽可能反映最新的、最前沿的特色课程研究成果。儿童版画教育成果的整理,也提升了学校版画教育的品位。

3.驱动了学校特色和品牌的创建

首先,版画进课堂,推动了学校特色的发展。版画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正式排入课程表,成了学校课程改革特色的组成部分。

版画教学在推动本学科发展的同时,还给其他学科带来创作的灵感和发展的空间,如:舞蹈队以佛山版画为脚本创编舞蹈《版趣》;信息技术组也以版画为内容制作网页《版画童印,浸润人生》,获禅城区中小学生网页制作比赛一等奖。佛山古镇的剪纸、版画资源、人文资源、地理资源、科技资源,成了老师和同学特别关注的对象。如:南风古灶、创意产业园、民间艺术社、工艺美术厂等,都已成为同学考察的基地,成为放飞研究成果的舞台。《版画悠扬,浸润人生――版画对小学生素质发展的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荣获佛山市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儿童版画”课程的开设有力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其次,版画课程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一是国际影响深远。2010年,由英国梅德韦市政府语言教育顾问塔拉・迪维雅、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各学校校长等100人组成的英国教育代表团深入课堂听了学校的校本课程版画课、参观了学校的版画作品展览。通过版画特色课程展示了传承佛山传统文化的情怀,给客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2009年,香港教育局组织初中及高小学生200多名师生到学校进行了“同根同心,和谐共进”禅港学生交流活动,受到港方的赞赏。再就是社会影响大,示范辐射广。2008年7月,“古灶小学学生木刻版画展”在佛山市图书馆展出。2011年3月2日~11日学校在佛山图书馆开办禅城区首个小学生个人书画展――“双子星”书画展,引起了本地各大媒体的竞相追捧。佛山电视台、《佛山日报》、《珠江时报》、《新快报》、《南方都市报》等均对此做了专门的报道。2012年4月9日,学校的版画特色项目受邀佛山公共频道“快乐班会”节目录制,这次受邀,是社会各界对学校版画特色教育的高度认同,充分展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2008年,禅城区教育局在学校举办版画教学现场会。2011年,学校在禅城区“特色化办学工作动员会暨特色教育工作现场会”上,作题为“画魂乐韵,艺术育人”的版画特色书面经验交流。学校积极开发出“儿童版画”“儿童民乐”等多个系列校本课程,取得可喜的特色成果。学校先后接待了区内外多批校长、同行到学校参观版画特色教育,示范一方,影响一片。

五、“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的反思

1.儿童版画要不断推陈出新

在今后的儿童版画教学中,学校将引领学生恪守艺术创作的精神,不断推陈出新,始终将艺术之根扎在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上,用版画叙事,用版画言情,用稚嫩的技巧探究佛山的历史文化,展示当地人的生命轨迹,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

2.儿童版画要助力区域课程特色的形成

儿童版画的开发也让学校重新审视身边的教育资源。学校身边有着很多本地的特色资源,这些宝贵的资源需要大力去发掘,把它规范化后成为独特的教育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立足于本地,充分发掘本地资源,发展本土文化,正是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杜卫,等.儿童美育概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第5篇: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范文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下,面对新兴学校在东城区未来发展中的压力和挑战,这所年轻的学校如何“迸发活力,燃烧激情,凝聚智慧,积淀文化底蕴,滋润学生生命,使学生幸福地成长”,是学校要承担的重大而艰巨的使命。

一、理念篇:构建办学理念,彰显兰德特色

兰德学校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大庆教育竞争异常激烈的核心地区,如何生存,如何为所在学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成为学校办学的重要课题。学校经过反复比较、研究,最终认为要想在众多名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打造出兰德学校自己的品牌,构建先进的办学理念,彰显鲜明的办学特色。

站在对油田教育负责的高度上,学校借鉴国内先进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经验,客观辨证地分析自身优势,并把此优势作为创建特色的生长点,提出兰德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这是全体兰德人对教育的深情诠释。学校提出了蕴含人文精神和思辨特色的办学理念:阳光教育。“阳光”是一种比喻,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企盼和追求。它可以比喻生命美好、灿烂;人生积极、精彩;事业成功、辉煌;生活快乐、幸福。“阳光教育”就是要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的教育,用爱心点燃爱心,用温暖传递温暖,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激励引领激励,就是要关爱、理解、激励孩子,培养具有性格活泼、自立自强、自信乐观、坚毅向上的阳光学生。

学校特色的深化,促成学校办学理念的深化。先进的办学理念可以外塑形象,内聚人心,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学校构建的阳光办学理念的内涵为:“让学生的生命成长充满阳光;让教师主体价值充满阳光;让学校内涵发展充满阳光。”秉承以上办学理念,学校对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教学理念、德育理念等方面做了进一步阐释:学校校训是:求实尽责、自立自强;校风是:真诚、勤奋、正气、阳光;教风是:厚德、乐教、反思、创新;学风是:笃志、乐学、善思、敏行;教学理念是: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和谐发展;德育理念是:德育为首,人文为先,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

二、实践篇:践行阳光理念,精雕校园文化

(一)阳光校舍――优雅温馨

兰德学校占地面积5.1公顷,总建筑面积19702平方米,校内建筑功能完备,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环境优美,教学设备精良,办学条件一流。

学校配备了国内一流的校园全景监控系统以及先进的数字化校园网络管理平台、校园电视台等,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安全与便捷提供充分保障。学校体育设施先进,近4000平方米体育馆内设有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场地,室外有400米标准环形塑胶跑道、草坪运动场及数个篮球场地,供学生健身、训练及比赛使用。

建校以来,在油田教育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变。教学区设施齐全,生活区功能完善,休闲区风景宜人,运动区宽敞明亮。校园教学环境幽雅,充满浓郁的现代化教育气息,是孕育优秀的智慧摇篮、学生求学的理想殿堂。

(二)阳光教学――优质高效

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实施阳光教育,打造阳光校园。以教学常规管理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活动展示为推动,以高效教学为目标,向“精、细、实”科学化管理要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高水平的全面实现。

1.科研课题常态化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学校通过抓培训学习、抓课题研究、抓课堂教学实践、抓科研成果总结,力争工作到位、任务落实、指导有效,努力凸现教育科研的整合,形成工作中学习、学习中研究、研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长的科研氛围,以科研课题带动教师成长,为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素质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

基于新建校的实际,学校注重动态生成与不断完善课题管理制度及评价制度,加强培训。对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思路主要体现为“五个立足”:立足岗位,鼓励学历提升;立足业绩,支持外出学习;立足成长,实施专家引领;立足发展,建立成长档案;立足校本,构建学习型组织。学校坚持开展了三届“兰德杯”课堂教学大赛评比活动和新调入教师达标课等活动,加强随堂听课、课后评课、评后叙课的常规教学管理,把科研融入教学中,促进了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本学期正积极开展“校本课程你我秀”活动。并出台了相关评比细则,这也正是学校在实行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完善、建立健全相关评价制度的剪影。

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在阳光高效课堂课题上的实践和探索,购买了大量有关高效课堂的资料和文献,鼓励和支持教师对课题进行深入地研究,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勇于创新。目前,学校阳光高效课堂课题,已经成功申报为市级、省级、国家级重点实验课题。

2.高效课堂个性化

全面实施“阳光教育”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课堂是实施的主阵地。为了让阳光教育思想融入课堂,构建独具特色的课堂模式,学校从实际出发,精心打磨出独具特色的“阳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学校提出构建以追求课堂环境的和谐温馨、教学行为的热情奔放、教学方式的民主开放、教学策略的互助合作、教学效益的优质高效为特征的“阳光高效课堂”,并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实现阳光高效课堂的模式方法,确定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三年的探索实践中,学校以集中培训、引路课、汇报课、示范课、推门课、同课异构、校本教研观摩等方式全面推进阳光高效课堂的建设工作,学校相继开展了创建特色备课组建设工作和阳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创建工作,旨在形成学科模式群。学校把老师们深思熟虑总结得出的模式与案例集结成册,出版了《我的模式我的课》经验读本。

3.校本课程多元化

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学校全面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同时全力构建有兰德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经过认真思考与论证,以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素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构建并开设了必修、限定选修、自主选修三种类型的校本课程体系:有奠基人文根基的全员必修的兰德《阳光德育六育》校本课程、全员必选的《快乐沙画》、《快乐花样跳绳》、《魅力葫芦丝》、《传统剪纸》、《阳光心理》、《快乐乒乓球》等精品校本课程;还有围绕学生身体健康、人生成长、科学技术这些对学生未来发展大有益处的多种限定性选修和自主选修类的校本课程。

4.教师梯队层次化

学校如果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没有优质的教育。一直以来,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将“教师梯队建设多层次”列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精心营造教师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积极创设和谐的校园氛围,坚持不懈地加强师德师能建设,全面加强教师整体素质建设,倾力打造梯队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发展的整体水平。

学校中心及市级教研员7人,每学年至少有3名以上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展示课;建校以来一线教师参加校公开课70余人次;教学业务评比市级获奖共20余人次,省级获奖8人次,国家级获奖3人次。

(三)阳光文化――润物无声

校园是育人的场所,除了优美的环境以外,更要有浓郁的文化氛围。阳光文化,就是文明的使者。校门口左右两侧分别设立板报橱窗、醒目标语、宣传牌匾、文化宣传牌及相关制度。行政楼外设置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宣传栏,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课堂教学掠影、信息化工作进程等成果。小学部和初中部又分别制作了特色宣传栏,介绍任课教师、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的相关情况,令人一目了然。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文化展板更是将时代精神融入到了兰德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学校领导及教师共同创作《兰德赋》张贴在小学部阳光大厅,它犹如一部书简徐徐展开,凝聚了兰德学校文化内涵的精髓。此文用赋的手法,结构严谨、讲究对仗、声韵和谐、朗朗上口,共计480个字。文势滔滔,波澜层叠。用词精雕细琢,文气酣畅,气势磅礴。凝练了我校建校历史、办学思想、高效课堂、特色校本、育人成果诸多方面。这些阳光灿烂的文化宣传,增添了校园的人文风情,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走进教学楼,推开每扇门,你会发现每堵墙都说话,每扇门都含情。楼门文化就像一部立体的、缤纷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是孩子们品德提升的另一重要途径。时时美化心灵,处处浸润德育。这里真正做到了让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真情,让每一秒时间都充满感动。每一扇大门的中间都有温馨提示:“走进兰德,走进理想。”、“我拼搏,我进步,我努力,我优秀。”“静以修心,俭以养德。”、“学校是我家,洁净靠大家。”……这些温馨的语言对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种“无声的语言”潜移默化地显示着环境教育的力量。

学校十分重视在教室环境创新上下功夫,注重积累和继承,形成自身特色,为学生搭建一片挥洒青春、张扬个性、健康成长的舞台。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整洁、优美、温馨的学习环境,也为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让教室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乐园,尽最大的力量突出环境育人的潜在作用,我们放手让学生们从整体布局、班级特色、墙壁文化等方面对自己的班级文化氛围进行精心设计,用灵巧的双手点缀学习空间,以自己最佳的创意将教室焕然一新,展现出各班级独特的文化底蕴。教室里分布了各种各样的版块,这些版块上都有不同的名字:“名人名言”、“佳作园地”、“我们的故事”、“成长的足迹”等,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在这里展示,从而形成了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走进每一个小“家”,都让人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用心设计:“我行我秀”的精彩纷呈、“书香一角”的浓浓书味、“风采展示”的独具匠心以及每一堵墙,每一个细节之处都彰显了孩子们的灵动与智慧。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下,每个教室都焕然一新,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温馨家园。

(四)数字校园――飞速发展

兰德学校自建校以来,以前瞻性的思考、现代化的办学思路和国际化的眼光构建学校,特别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以其站位高远、设备先进、理念超前的办学标准,率先获得了黑龙江省和油田教育中心“数字化校园先进校”的荣誉称号。2013年,我校校园网站荣获大庆油田教育中心网站评比一等奖、美工特色一等奖。

在油田教育中心领导的关心、扶持下,学校领导科学筹划,整体思考,重点把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辅助作用。目前,已配备16类主体设备,网络设备主要有IBM服务器3台,锐捷核心交换机1台,专业路由器1台,接入交换机45台,并配备泰恩数据备份装置,利用网络实时备份,解决了学校服务器重要数据实时备份的问题。学校网络外部互联网总带宽100M,学校内部局域网1000M到桌面,网络信息点覆盖学校所有教学场所,全天网络畅通。全校现有计算机327台,印刷复印设备16台,班班配有电子白板、计算机、实物展台,录播备课厅一套、语音微机双功能室三个、监控系统一套,广播系统一套。校园网络资源丰富,实现了资源共享,校园电子监控系统为校园安全提供了保障,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已达到全中心一流、全市领先的水平。

硬件的支撑推动了软件的开发与利用,学校自主研制开发了教学设计库、经典课例库、教学素材库、学科命题库、成绩分析库等五库,该软件在我市各校自主研发的应用软件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业成绩提供保障。全体教师积极投身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和应用中,课堂中精彩、实用、多元的教学手段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在“阳光高效课堂交流研讨课”活动中借助录播备课厅实现异地同步观摩研讨的效果,活动历时两个半月,受到同行、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关注,获得一致好评。高科技手段为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推波助澜。网络信息时代让更多人关注兰德学校的快速和优质发展。

三、成果篇:珍视累累硕果,科学跨越发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展示了“阳光教育”理念的无穷魅力,办学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学校被评为黑龙江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标准化学校、黑龙江省文明交通示范学校、黑龙江省综合治安先进单位、油田教育中心文明单位、油田教育中心先进职工之家、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建构阳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实施方法研究”被确定为大庆市“十二五”攻关科研课题、省重点课题、国家级重点课题的子课题;2013年7月学校承担的中央教科所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传统文化重在塑人”子课题实验,经专家评估鉴定荣获优秀结题、全国优秀实验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被评选为中心级先进单位;中心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校取得团体二等奖。

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取得了辉煌成绩。市级、省级、国家级论文获奖34人次,国家级刊物发表4篇;中央教科所重点课题优秀实验教师14人。“阳光高效课堂案例集”、“论文集”两本汇编。有15人次获市级、中心级“十一五”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多人获得国家级现场赛课大奖。

建校以来,凭借着这支优秀的教职工队伍,凭借着兰德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全体学生的无私关爱,在2014年首届中考中学校成绩骄人,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

特色铸造品牌,创新成就未来,兰德全体教师要继续立足学校实际,以油田教育中心“12543”发展工程为统领,沿着追求卓越的阳光教育之路,攻坚克难、与时俱进,以更高的定位、更严的要求、更实的措施,推动学校科学、和谐、跨越发展。

第6篇: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范文

临沂第九中学是临沂城区规模最大的初中品牌学校,文化底蕴深厚,升学率和社会美誉度高。2010年10月,伊永贵被任命为临沂第九中学校长。面对这样一所优质学校,他深知,在优秀的基础上每向前迈一步都异常艰难,而停滞不前就是一种失败,因此,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来谋划学校未来。

伊永贵认为,初中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培养了多少高分学生,而在于对学生性格与品质的锻造。在他看来,判断一所学校好坏,除了看升学率,还要看这所学校“生产”的人是否刚毅诚正、鲜活丰实;要看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如何评价他的母校、如何回忆他们的青春岁月。因此,伊永贵提出了“课程育人”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样态的各类课程建设,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而今,学校的学生成长课程、家长圆梦课程及教师发展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源动力。

学生成长课程:从“课堂教人”到“课程育人”

2014年4月29日,中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武韬到临沂九中调研,对临沂九中的育人业绩大为赞赏,并欣然题词:引万道清泉,育祖国花朵;倾一腔热血,铸人类灵魂。这“万道清泉”指的就是临沂九中的“学生成长课程”――这是一个包含德育课程、学科必修和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在内的一整套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的建构,源于伊永贵对课堂教学的一场深刻反思。在担任临沂九中校长后,伊永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课堂听课。当他的听课记录本只剩下最后一页时,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课堂最缺少什么呢?是缺少知识吗?――九中教师经验丰富,课堂知识容量肯定没有问题。是缺少方法吗?――九中名师众多,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肯定没有问题。是缺少责任吗?――九中教师师德高尚,对学生的成长殷切关注……但是,我却总是感觉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学习的精气神――那种推动学生生机盎然地去学习的力量。

于是,在第一次全体教职工会议上,伊永贵说:“学校生存常常有两个指标:外显与内涵。外显指标是教学质量,这本身没有错,但这种外显的质量一旦被短视为升学率,学校教学唯分数论就相当可怕。内涵指标是育人水平,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旨在让每一个人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统一体。临沂九中作为一所优质学校,要想再有所作为就必须走内涵发展的路子,而绝不能直接把知识学习的结果当做追求的目标。我们必须以尊重人的生命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从而激发学习活力,达到高效学习的目标。”由此,临沂九中在逐步改善“三五六情智课堂”的基础上,开始了从课堂教学到课程育人的探索。

伊永贵坚持认为,学生成长的核心,课程导向是第一位的。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课程发展研究中心”,拉开了学生成长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的帷幕。时至今日,学校已开发了128门学生自主选修课,涵盖学科提升、体育艺术、综合实践、传统美德四大类。这些课程的开发主要通过三条路径来实现:一是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及教师系统开发的学科拓展课程;二是家长和学生通过学校“学生发展中心”申报开设的自主特色课程;三是学校倾力打造的文化导向课程。

在课程实施方面,伊永贵倡导“选课走班”与“学生社团”相结合的路子。2014年,伊永贵开始坚定推行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制。即每周拿出半天时间,把每个年级22个教学班分成50-60个单元,按兴趣选课走班。学校根据教师特长列出选课清单,为学生设置“一人一表”的个性化课程。每周一下午三、四节课定为初三选修课时间,每周二、三下午二、三、四节课则分别为初一、初二选修课时间。同时,学校组建了60余个社团,开展了诸如“文韬武略在沂蒙” “沂蒙非遗文化调研” “生态沂河”“墨香九中” “沂蒙飞歌” 等活动。他们进社区调研、开图书超市、办校园银行、编印校刊、做社会公益等,彰显出课程的生命活力。

伊永贵认为,展示也是一种评价。为了让课程评价与搭建学生展示平台有机结合,学校将一学年划分为四个“活动季”:3-5月份为读书文化季,以沂蒙诗会、五月歌咏会为亮点;6-8月为科技实践季,以校园专刊《视野》颁奖会为焦点;9-11月为健身体育季,以趣味专题运动会为中心;12月至来年1月为综合艺术季,以新年“全家福晚会”为活动。这样借助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实现选修课程的发展性评价。

“若有一个地方学生神往,我们一定要去!”为建构学生乐在其中的课程体系,伊永贵从未改变初心。

家长圆梦课程:从“家长会”到“家长学院”

一次家长会后,伊永贵随着家长们一起离开会场,听到两个走在前面的家长边走边发牢骚。一个家长说:“我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参加家长会,到现在都数不清有多少次了,哪次都没什么用。他们开会除了套话就是训人,真是不想来。”另一个家长附和道:“没有用也得来呀!要不孩子怎么在班里做人呢?”家长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伊永贵的心。是呀!家长参加家长会却没有学会如何教育孩子,老师开家长会却没有提高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家长会的出路在哪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家长会“有会无议、有会无益”的现状,实现家长会效益的最大化,圆家长们的教育梦想。

由此,临沂九中启动了家长学校的优化升级和创新实践,探索构建“家长圆梦课程”。为了保证家长学校建设的常态化,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办公室”和“家长教师协会”,负责家长学校建设的协调组织与教学研究。同时,学校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为家长学校的顾问,长期指导家长学校建设和课程开发。

面对家长学校建设研究领域几乎无人涉足的困境,伊永贵带领老师们以“摸着石头也要过河”的决心“涉水前行”,并最终让“家长圆梦课程”实现了从1.0版到3.0版的“三步走”:

1.0版:校长讲话,班主任开会训话,家长回家想吵架……传统家长会模式下的家长学校工作更多的是单向度的,对促进家校合育效度有限,可谓“有联系,无关系”。

2.0版:优秀家长谈经验,专家讲座讲理论,学校征求家长意见……与传统的家长会相比,它增加了专家讲座和表格反馈,但各说各话,没有对等的话语体系,可谓“有关系、少温度”。

3.0版:孩子入学,家长进校。孩子军训,家长开始必修“第一课”,孩子通过自主活动完成“入学手册”的注册,家长知晓孩子班级的基本情况;入学三周,教师完成对学生和家长的“十个知晓”。家长活动实现“四个维度”:修习家长必修课,选修育人主题课,组织自主拓展课,卓越家长进课堂。通过以上“三课一进”的体制,立体构建“学生核心”的家长成长体系,实现家校融合的“反哺”机制。而其中每周一期的“相约星期四”家长沙龙,是选修课的一种组织形式,家长提前预约、线上报名,目前已开办57期,场场爆满。

对此,伊永贵评价说:“场场爆满不是目的,如果我们的家长沙龙能够做到即使每两周一次,人也越来越少,不用每期都有人坐在门外听课,家长越来越阳光,我们的家长学校就成功了!”

为真正实现“按需配置”的点餐机制,学校又开发了“家长线上平台”,每周不定时在线讨论、开发“空中课堂”。至此,学校家校合作走向了“多元互动”的新境界,做到了家庭与学校的“同心、同步、同向,多元互动,相济共生”。

由此,学校也实现了“家长学校”与“家委会”的有机融合。热心于自我成长和育子艺术的家长如能持续修习课程,积满学分,可获得“优秀家长毕业证书”。很多“家委会”的家长本身就是业界精英、社会贤达,他们走进学校执教学生选修课程,争做“卓越家长教师”。这些“家长教师”还参与本年级课程表的审定,开设“生活技能类”“百科知识类”和“社会生活类”校本课程,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这不但实现了家长对学校的“反哺”,家委会的功能也从过程监督走向深度参与。

如今,临沂九中的家长圆梦课程建设已经实现了“三化”目标:一是课程内容体系化。以初中生常见问题为主线,结合初中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与家庭教育规律,选定了108个初中生教育案例,正式出版了《初中生快乐成长的108个密码》一书,作为“亲子共读”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学校从家庭构成类型、亲子关系、亲子沟通、习惯培养、心理健康等方面研发针对初中三个年级的家长学校校本课程,并实行“学院式”学分修习管理。家长课程的体系化,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家长素养,避免了传统家长会的随意性,家长们获益颇多。有家长戏言,我们算是继领取结婚证之后,又补上了“父母上岗证”。 二是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家长课程的授课教师有聘任的专职讲师、学校的班主任、社会家庭教育组织的相关专家等,他们的授课大大丰富了学校教育内容。三是课程组织常态化。临沂九中的家长课程分为必修、选修、自主三种类型,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目前已成为校园课堂的常态组织形式。

说起这些课型,伊永贵校长如数家珍:一是必修课。作为家庭教育的通识课程,主要解决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以初中生家庭教育面临的常见问题为中心,围绕初中生发展规律和家庭教育规律,每个年级确立两个不同的主题,三个年级共6个主题,该课程主要通过专家讲座的方式展开,每个年级每学期举行1次。二是选修课。根据家长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年级确立12个不同的主题,三个年级共36个主题,主要通过“家长沙龙”的方式举行,满足不同家长的不同需求。三是自主拓展课。作为家长学校固定课程的补充,利用周末、节假日,采取体验式互动学习形式,通过国外修学、红色旅游、生态考察、亲子体验等活动,增进感情,加强沟通。现在,学校已有各种班本教材12部。

教师发展课程:从“教书人”到“课程建设者”

2016年8月25日,对李丽和十几位年轻教师来说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她们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证书”。这也就意味着她们可以申请班主任岗位了,也意味着在学校倡导的教师“一岗多能、一专多力”的教师成长档案中,她们又获得了一项“达标能力”。像这样的“校本证书”,临沂九中还有好几种,都是针对教师的各项能力培养专门制作、颁发的能力认可标志。

在这些“校本证书”中,“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证书”是九中教师的最高“能力证书”,也是伊永贵最看重的一个证书。他认为,教师不仅要具备学科教学能力,还要具备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也就是课程建设力。为此,临沂九中积极探索教师课程建设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对教师的“三力”要求:基于学校培养目标的课程规划力,基于学校教育资源的课程开发力,基于教师主体的课程执行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学校开展了系列推进行动:一是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了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课程的规划、协调及管理。二是组建学校课程研发中心,成立了以包组教干、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全体教师为参与者的课程开发队伍,具体实施课程开发工作。三是制定了学校课程建设方案,明确了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与课堂结构,《校本课程指南》,进行教师培训。四是形成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规范――教师以团队的形式编写《校本课程开发纲要》,自主申报课程;学校教学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校本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纳入学校科研课题管理,给予科研经费支持。

教师课程建设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基本素养的培育,因此,伊永贵始终坚持把“学术发展、幸福育人”作为教师培养的目标追求。学校以教师“爱好与特长差异”为课程资源,组建了以读书、培训、趣味运动、健身、文体娱乐等活动为内容的教师社团,开展“每周美文共享、每月教育论坛、读书漂流、假期好书相赠”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这为教师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比如,数学老师可以开设“民乐课”,语文老师可以开设“剪纸课”,化学老师可以开设“演讲与口才”课;每年寒暑假,学校利用“走出去体验,请进来共享”等方式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机会,邀请专家、名师为教职工做“封闭式”课程建设培训。近三年来,学校“师生访学团”走遍6个国家,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每年寒暑假“本土封闭式”研讨,每学年有一周时间把会议变成“交流的平台、交锋的平台、交融的平台”,讨论确定下学年的课程实施计划;积极建设着眼于底蕴培养的教师成长课程,落实教师“四级”成长计划,实现从合格到卓越的成长。每学年,学校都会评选表彰“最美教师”“校园年度人物”“首席班主任”等。而新任教师的入格、青年教师的达标、老教师的创新、模范教师的展示,也都有计划地纳入年度教学教研计划。

在对全体教师进行全员课程建设能力提升的同时,伊永贵敏锐地觉察到了班主任这一教师群体课程建设力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家长有很多困惑迫切需要班主任的专业指导,可是却遇到了班主任心理学、家庭教育专业素养不足的瓶颈。为此,学校组织研发了以“提升教师家校指导能力”为目标的三级课程体系,即基础课程――夯实家校指导基本功,中级课程――发展家校合作专项能力,高级课程――打造家校合作专家品牌。目前,这一课程已趋于成熟,并给了班主任们的成长以极大助力。

第7篇: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范文

——山丹县清泉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017年8月—2020年8月)

山丹县清泉学校创建于2016年8月,地处山丹县城西北部,是山丹县新城区开发中心地带。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主要生源为近几年来城镇化建设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居民子女。

主体工程初步建成,学校的先遣班子就在雷颜俊校长的带领下,依据当地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改的理念背景,准确定位了“尊重生命 学会生活 快乐生长”的办学宗旨,以“育人为本 敬业为乐 成才为志”为校训,紧紧围绕“追求和谐教育享受成长快乐”的办学理念,开启了山丹县清泉学校的教育教学之路。

2016年是山丹县清泉学校的创始之年,2017年是山丹县清泉学校第一个三年规划的奠基之年,为此,学校特制定《山丹县清泉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7年8月—2010年8月)》。

本规划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展的基础与面临的问题

第二部分:学校办学理念阐述

第三部分:学校发展目标

第四部分:领域目标、实施策略、推进计划及成功标志

第五部分: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部分发展的基础与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整体情况分析

学校为新建校园,硬件设施基本齐备,塑胶操场,各班新配触摸一体机,校园网络,各功能室等一应俱全,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提供外部条件。

二、师资情况分析

学校现有教职工127人,其中男职工59人,女职工68人,教职工平均年龄为41.6岁。教职工中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101人,专科学历24人,学历达标率为100%。但是由于新建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缺少制度性和规划性,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思想相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守旧,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校发展的软件急需解决的问题比较多,这是学校已有的现状。

三、学生整体素质分析

2016年秋季学期,学校正式开校招生。目前共有学生2378名,其中中学部学生814名,设置18个教学班;小学部学生1564名,设置26个教学班。这些学生主要是从城关小学、东街小学、南关学校、山丹二中分流过来,家住新城区的农民子女。生源数量较多,但质量薄弱,加之大多数孩子为留守儿童,家中缺少必要的文化影响和有力的学识支持,导致大部分孩子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亟待培养。

四、内部管理条件分析

1.学校管理民主科学

学校正在形成一套规范、有序、民主的管理体系,《教职工常规管理细则》《教育教学管理细则》《教育科研管理细则》正在逐步完善,依法执教、依法治校的教育思想明显凸显,领导、教师关系融洽。

(1)德育管理方面。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德育功能,打算系统构建 “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2)在师资队伍管理方面,制定修缮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和校本研修制度。如建立了一整套的骨干教师培养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将一批优秀教师纳入学校骨干培养规划中,并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名师工程。

(3)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一方面学校以常规管理制度为基础,规范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保证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实践常规管理创新活动,对教师日常的备课、上课(含课后反思)、作业批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真正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4)教育科研管理方面。课题管理将全程实施“技术性”管理,包括申报、论证、立项、实施、总结及成果答辩、推广等等,并完善各级立项课题的申报程序,形成“校级研究专题——县市级立项课题——省级立项课题”这一课题申报链,建设好“金字塔式”的课题申报支撑体系。

(5)课程管理方面。学校从课程体系设置、构建和谐教育,建立多元的教育评价生态系统、致力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行动等方面进行规划,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其中,学科拓展型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是学校课程管理中重点要做的工作。

2.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充分发挥现有教师自身的优势与基本设施宽敞富裕的优势,成立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剪纸社团,书法社团,笛子社团,武术社团等19种之多,每周四雷打不动开展社团活动,负责领导实时督促,社团活动已成为常态化。

3.读书氛围悄然形成

学校有图书室两个,阅览室两个,每间均在160平米左右,有专人管理,每天下午课外活动向全校师生开放阅读,形成了“阅读有空间、阅读有时间、阅读有人带、阅读有人促”的“四有”阅读氛围

4.艺体工作全面推进

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落实中小学生艺体项目“2+1”工程为中心,全面推进艺体教育工作。通过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上好音体美课程,杜绝课堂上“大撒手”“放鸭子”现象;通过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大课间活动、篮球比赛、足球比赛、跳绳比赛、队形队列比赛、乡土体育活动等,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

5.社会实践落实到位

学生以红领巾志愿者和共青团志愿者为载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如为敬老院老师打理生活,开展啄木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社会实践活动等,并打算以此为契机,开展的科学小课题实验研究,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科学实践精神。

6.办学基调初步奠定

建校伊始,我校坚持“尊重生命 学会生活 快乐生长”的办学宗旨,旨在以“生命教育”为本真教育,着力营造“和谐、快乐”的校园文化,努力创建以体艺社团为基础的“快乐校园”。积极开展质量监测和过程性评价、民主快乐进课堂、校园足球抓落实,语文晨诵、趣味数学、英语口语、书法艺术和科学实验等学科课程,培养专业教师,建设活动场地,健全活动体系,制定一年抓规范、两年上台阶、三年出成绩的阶段发展目标,为此需要建立丰富的校本课程、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学科拓展撬动课堂变革,实现课程由国家单一向丰富校本转变、学生由全面向个性发展、教师由陈旧向创新发展。

五、学校发展面临问题

目前,学校在现代学校管理思想和制度、名优教师培养、校本课程开发、办学思想等方面虽有构思,但未定位,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和发展事态。虽具有一定数量的市、县级骨干教师,但是骨干教师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校本教材的开放和研制工作还在胚胎状态,所以学校的办学面临着一系列质的问题:

1.办学规模控制的问题:由于学校地处人口稠密的新城区住宅中心,学区范围大,学区内新楼盘众多,随着农村迁往城市的家庭越来越多,学区内生源迅速增加。如何根据标准化学校的要求,科学地控制学校的合理规模,使学校能够稳步、健康地发展。

2.提升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层次的问题:如何形成更有针对性的、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教师发展需求的队伍建设模式? 在现有的市县级骨干教师,数量较少,并且这些教师大部分年龄结构偏大,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缺乏有效引领,尤其初中这一块表现明显,教研科研积极性不高,高原现象难以突破。如何探索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教师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措施,激发学校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内在发展需求,培养更多的省、市、县级骨干教师。

3.学校文化积淀不够,“和谐”主题未突出的问题。由于学校为山丹县新建校园,但是办学规模在不到一年级的时间内迅速扩大,虽积极投入学校文化建设,搭建各类平台以深入挖掘办学理念价值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等,突出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但尚未形成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学校文化特色,校园“和谐”主题文化和价值理念建设缺乏规划。

第二部分学校办学理念阐述

优质的教育应该是促进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的教育。从建校至今,我们不断实践和提炼“三个增值”:

1.学生增值——良好习惯养成,素质修养提升,学业水平提高。

2.教师增值——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技能娴熟,综合素质提高。

3.学校增值——有形资产增加,教学质量提高,社会信誉提升。”这“三个增值”立足实现为每一个孩子的习惯形成和成长服务,为每一位教师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为每一门学科和学科的特色发展服务,如果将来做得更好一点,为学校的长足发展和社会声誉服务。

一、指导思想

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以“生命教育”为本,全面开启培育有生命活力、有生命灵性、有健康意志的未来一代的教育理想,进一步笃定清泉学校“严谨、求实、创新、高效”的教风和“自主、自信、乐学、善思”的学风,在管理机制、教育策略等方面构建“生命教育”的运行系统,以学校管理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和教育教学现代化促进形成适合清泉学校特点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

二、办学理念

作为一所新办学校,我们将围绕“尊重生命 学会生活 快乐生长”的办学理念进行思考和实践,不断完善“学生习惯养成,教师专业完善”的目标愿景,在今后三年中着力凸现以下办学理念:

1.学校精神:质朴务实与开拓进取相融合的清泉精神

质朴务实是年青的清泉学校的风格,近一年来清泉校人以质朴无华的气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地培育每一位学生;而开拓进取是清泉学校快速成长的前提,也是学校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未来三年中,学校要努力挖掘内外部的资源,因地制宜,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2.学校办学的逻辑起点与归属:生命教育

学校办学的逻辑起点和归属,就是“人”。我们认为一所秉持为“尊重生命,学会生活”为办学理念的学校,它所开展的一切教育实践必须回归到对每个个体生命的关注,对个体生命独特性、惟一性的关注上来。未来三年我们将继续坚持:育有生命活力、有生命灵性、有健康意志的未来一代。

3.学校办学的战略定位:学生健康、善良、多才;教师淳朴、宽容、严谨;学校平安、文明、和谐。我们将致力于推进习惯培养和专业提升的战略,建成管理科学、队伍优化、办学规范、成绩提升显著的年轻学校。

4.学校使命:建设和谐校园营造和谐课堂打造和谐团队 引领和美人生

5.教师形象:淳朴宽容、严谨求实

6.学生形象:德艺双馨身心和美

第三部分学校发展目标

一、办学目标

未来三年,我们将坚持走“和谐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之路,着力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打造学科教育规范化,建设体艺教育特色化,逐步实现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稳步提升,把清泉学校建设成为管理科学、队伍优化、成绩提升显著的县级九年一贯制学校。

二、培养目标

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交流、学会做人,这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未来三年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健康人。

第四部分:领域目标、实施策略、推进计划及成功标志

一、学校管理

(一)领域目标

在“和谐治校”和“民主办学”的基础上,努力实践现代学校管理理念,深入落实以人为本、以校为本、讲究成本和精细管理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督促学校管理向制度化发展,促进管理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构筑信息化平台,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深化团队绩效捆绑制度。从而使学校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相统一,努力营造“和谐育人、快乐成长”的管理氛围,实现“规范、提升、出效”的学校管理总体目标。

(二)实施策略:

1.深入实践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促进管理走向民主化

实现教育民主化,必须走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道路,这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未来三年我们将以深入落实《山丹县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为契机,逐步完善学校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民主推荐和民主评优制度,作为学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完善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收集家长信息,改进学校管理;建立岗位服务满意率评价制度,把班主任工作评价权交给家长,把学校领导评价权交给老师,把教学评价权交给家长和学生。

2.出台《山丹县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促进管理走向标准化。

随着社会和社会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为保证清泉学校教育质量逐步提升,就要扎实落实学校的各项制度。学校需要建立一整套能够保证优质教育质量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流程,让学校从传统的“人治化”管理走向现代的“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未来三年,学校在不断实践、落实清泉学校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清泉学校教育的质量标准以及为实现这样的标准需要完成的管理操作过程,以完善学校目标管理体系,力争用三年时间编制出台《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

3.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促进管理走向开放化

未来三年,学校将积极开发家长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通过强化家长委员会的职能,提高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度和决策权,吸引家长积极投入教育研究,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技术和理念,让家长资源主动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新资源。

4.推进网络化管理,促进管理走向信息化

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信息化,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可以通过大众媒体传播手段极迅速地传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在这种形势下,未来学校的管理必然向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发展。未来三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网络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制作新的校园网和班级主页,推进统一信息化办公平台,力争做到无纸化办公,使网络成为管理、教育、教学等交流的常用手段,成为学校师生展示交流的共同平台。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7年12月:规划《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构建现代学校基本制度;依托绩效工资的实施,完善各项考核条例;形成学校和教师自主发展、自我评价机制;推进管理者队伍建设和学校开放化、民主化、信息化管理。各项工作运作规范,逐步明晰和完善学校的办学理念系统,形成共同价值观和发展愿景。

2018年2月—2019年2月:初步形成《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推进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形成学校和教师自我评价、自主发展机制;继续推进管理者队伍建设和学校开放化、民主化、信息化管理,达到办公管理现代化,实现数字化校园、无纸化校务管理。

2019年3月—2020年8月:《出台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坚持人本、校本和精细管理等现代管理制度的实行,营造“和谐育人、快乐成长”的管理氛围,实现“规范、提升、出效”的学校管理总体目标。

(四)成功标志:

1.出台《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和其它兄弟学校缩小差距,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提高。

2.创建山丹县管理规范化、质量提升快的标准化学校、省级快乐校园特色学校。

3.社区、家长、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高。

二、德育工作

(一)领域目标:

通过培育校风、培养队伍、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拓宽领域等方法来构建“和谐校园,温馨教室、精彩教育”德育大环境;100%中队行规合格,鼓励60%中队形成特色;创建市县级锥鹰红旗大队、德育先进校和家长学校。

(二)实施策略:

1.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加强班主任培训,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建立主任团队,发挥德育骨干引领、辐射和孵化作用,开展年轻班主任指导培养工作。力争完善教师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并在学科教师队伍中培养若干位德育意识和专业能力双发展的领头人,在班主任队伍中培养若干位班级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双发展的领头人。

2.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发挥课程建设在学科德育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一批以德育素养教育为主题的精品课。注重德育科研,引导教师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在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开展课题研究,切实发挥德育科研的引领作用。

3.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学校课程实施与校外教育活动的有机整合,开展主题鲜明、生动新颖、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且为不同年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外活动;建设一支热爱校外教育、具有奉献精神、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校外教育师资队伍;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并能与课内体系相融通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力求让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健康成长。

4.加强家校合作,拓宽教育领域。充分发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通过强化家长委员会的职能,提高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度和决策权,进一步促进家长之间的教育交流,让家长资源主动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新资源,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不断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队伍建设、学生个别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为工作抓手,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阳光小屋”心理辅导室和“私密信箱”平台对个别心理有偏差的同学进行辅导与追踪研究。加强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培训,树立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使之辐射到每一个课堂,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落实德育常规教育,实施全员德育管理制度,落实学生多元德育评价,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100%中队创合格中队。落实德育素养教育主题德育细节,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塑造学生优良品性。

2018年9月——2019年01月: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和班级主题文化建设评比,做好特色社团建设,完善升级校园网、班级微信群、特色中队创建活动,成立家长学校,做好学校心理辅导站和家长学校的创建活动,为学生提升能力,健康成长,丰盈个性搭建平台。

2019年03月——2020年8月:通过培养德育队伍、深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教育形式等,学生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达到市级德育特色校标准,德育素养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

(四)成功标志:

1.德育队伍精良,德育内容丰富、德育教育形式多样。

2.形成清泉学校德育素养教育特色。

3.创建市县锥鹰红旗大队、德育特色校和家长学校。

三、教学工作

(一)领域目标:

进一步深化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学科教学研究,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并适应有效教学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继承传统教学常规管理优秀内容的同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习过程指导及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形成一套保障课堂变革顺利推进的教学常规管理体制,有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建设优秀的教研组,实施三级课程体系,开发《剪纸》《腰鼓》《武术》等校本特色课程。

(二)实施策略:

1.以有效教学的课堂变革项目为契机,重视学科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在未来三年内,学校将更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对有效教学的感悟和探究,引导广大教师立足课堂教学进行课题研究,激励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逐步体现出学习任务的改革思想和举措,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一套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艺体课学生管理和成绩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制度等。

第二,各教研组继续以“特色创建”为核心理念,通过团队的相互沟通、支持、配合,将特色理念落实于具体的实践中。通过“优秀教研组”、“教研组课题成果展示”等活动加大教研组特色建设力度,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将体育组的快乐大课间武术操,语文组的传承经典、诵读经典,数学组的趣味数学、美术组的剪纸、科学组的小小科学家等多个学科项目做成体系工程。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创新行动

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以课题为载体,对教师日常的备课、上课(含课后反思)、作业批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和学业评价等常规管理,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真正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具体从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备课管理,通过研究备课方法,引导教师从“关注文本材料”向“研究备课方法”转变。

第二,课堂管理,通过常规听课,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研究教学问题”转变,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第三,作业管理,通过改进作业管理的方法,引导教师从“关注评改状况”向“注重作业分析”转变。

第四,学习指导管理,通过对学生个体学习状况的关注,从“关注学科成绩”向“重视特殊学生发展”转变。

第五,学业评价管理,通过多种渠道的建立和活动机制的完善,从“单一的学业评价”向“学科多元评价”转变。

通过实践探索,除了实现传统教学常规管理“管”、“督”、“评”的功能之外,拓展教学常规管理的功能,体现教学管理的“理”、“研”、“引”,真正实现课堂变革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从“督导指向”向“研究指向”转变,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转变。

3.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差异的教育评价生态系统

基于“生命教育”关注生命个体个性成长的理念,学校努力构建一套全新的教育评价生态系统,通过教育评价唤起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们提出“尊重生命 学会生活 快乐生长”的理念,在未来的三年中,学校将加强教育评价对多元化学生评优方案、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4.积极组织教研组长等学校领军人物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升个人素养和活动组织能力,进而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的能力。认真研究教师培训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三)推进计划:

2017年8月——2018年8月:坚持及时、适度、多元的原则,学校通过听课、常规检查、考核、问卷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对教师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创新教学常规管理,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完善学校资源库,带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以综合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主题教学设计或特色项目教学设计,形成特色课程。

2018年9月——2019年8月:强化课堂教学中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促进有效教学方式的转变,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形成本校课堂教学风格。优化学校多元评价,推进活动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组织相关经验总结或论文交流。拓宽综合实践研究视野,充实综合实践课程教材;设立校园文化节,扎实开展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数学节、英语节和艺体节,开发校本活动课程,申报精品校本课堂。

2019年9月——2020年8月:三类课程结构比例科学合理,基础型课程教学渗透拓展型、探究型思想、方法、手段等,使基础型课程教学充满活动。制定拓展型课程教学管理规范,推出若干教学骨干。深化新教育实验系列读书活动,举行“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教育蕴含智慧”为主题的教学沙龙,开展老中青教师的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学校教学资源平台资源丰富,上传、下载频率不断提高。

(四)成功标志:

1.学校被评为市县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

2.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缩小与兄弟学校之间的差距。

四、教科研工作

(一)领域目标:

坚持“和谐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 ”的工作思路,使教育教学和常规管理工作与教育科研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人人有小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打造“精选题、真实践、勤反思”的科研氛围,实施科研课题与常态研究相结合的管理策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紧密课题与特色的关系,使课题服务于特色,使特色建设推动课题的研究,力争三年内构建形成能持续推动学校发展的,逐步打响具有学校特色的科研专题。教师学术论文、案例发表、获奖占教师总数20%以上,每年都有5个以上课题立项和结题,荣获市县先进教研组和教科研先进集体。

(二)实施策略:

1.建设成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科研网络体系。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切实、有效、深入,学校在择定课题时要切准教学改革的热点,凸现课题的前瞻性和推广价值,确定一个今后三五年中对学校工作起导向作用的整体性、探索性的主干课题(省级课题、市重点课题),再围绕这一主干课题,确立一批在张掖市立项的辅课题进行着力研究,各科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一个主干课题覆盖下的系统的完善的课题研究网络。课程方面以拓展型课堂研究为重点,课堂方面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文化方面以和谐校园文化为主线。

2.实施规范化的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提高一线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建设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答辩等课题“三段介入”常态化管理模式,对学校各级课题进行动态管理,积极推进学校一线教师课题研究规范化管理进程,保证学校教师的各类教研课题能够正常开展研究工作,并能够及时地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问题解决。加强研究成果的总结梳理,指导教师做好课题研究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工作,强化对研究成果的理性思辨,从而提升科研课题的研究特质与推广价值。

3.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好各种校本教研活动。

建立和完善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把优秀教研组创建、教研组专题研究、年级段教学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扎实有效地推进教师个人专题研究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在适当调整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开展“个人专题”的研究工作,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常态化。

4.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交流。

在人力、财力资源分配使用上适当倾斜,以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质量比较高的课题成果给予适当的包装。包括外请专家对课题成果鉴定及参与上级相关部门的成果评比,提供相关的成果推广平台,以宣传推广相应的研究成果。每年将教师的课题成果汇编成册,及时反映学校课题研究成果及动态,针对教育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发表师生教育方面的言论,以传递课改经验,宣传成功案例,树立先进典型,交流研究经验,提升理论素养。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落实课题研究的时间、地点、人员和经费,做好课题的成果撰写;针对本年度张掖市市级获奖的部分课题,积极申报省级课题。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问题,鼓励教师申报年度小课题;至少有5个课题分获市级奖项或通过省级鉴定。

2018年9月——2019年8月:进一步完善有关教科研工作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定期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介绍论文、案例的撰写及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定期召开课题结题会议,让课题负责人汇报课题成果撰写的进展,保证已经到期的课题要其按时结题。

2019年9月——2020年8月:教师的科研水平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争取有10%的论文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或在省级刊物发表;做好课题研究的考核评价工作;深入开展各类课题研究,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丰富教育研究成果,形成高效教学的优秀案例,积累研究成果,编写一定数量的校本教材,充实学校内涵,努力形成学校特色。争取参加展出我校的科研成果。

(四)成功标志:

1.教师的科研意识高,有一半教师能熟悉做课题的操作程序,青年骨干教师在三年内参与过课题研究。

2.在学校的绩效工资考核中,三年内逐步加重教科研的考核分,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中。

3.每学期都汇编《教师论文集》、《教师案例集》、《公开课教案》、《评课稿》、《教科研主题活动日汇编》。

4.三年内有5个或5个以上课题获张掖市奖项,并能通过省级鉴定。

5.能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编写校本教材,申报精品课程。

6.在参加市级以上的有关论文、案例评比中,获奖率占全校教师总数的15%以上,并且有10%篇教育论文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

五、队伍建设

(一)领域目标:

加强师德教育,强化师德考核。力争三年内培养2名张掖市骨干教师,2名张掖市教坛新秀,2名张掖市教学能手。50%以上教师能够能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展研究性学习,各学科均有学科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二)实施策略:

1.关注教师个体学习与成长过程的逐步完善,使教师成为自主的变革实践者。通过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设计,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支持教师发展,强调教师日常的、经常化的实践与反思。以创建“清风校园”为契机,广泛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提高教师爱岗敬业、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意识;强化师德考核,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2.建设优质、高效,具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团队,在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中促进教师职业生命内涵的重建。未来三年中,我们将旨在激发教师开展研究性变革实践的内在潜能和动力的专业合作团队。学校将继续推进教研组、班主任、课题研究组等相关团队建设,扶持因为有相近的专业兴趣爱好、共同目标而形成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的生活品位和工作质量。

3.建立公正、公平的效绩评估体系,在坚持各项薪酬原则的基础上逐步调整教师薪酬结构。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公正、公平的效绩评估体系,包括质量评估、教科研评估、满意度调查、工作目标达成度评估、师德评估等定量评估。努力提高骨干教师的奖励,提高个人业绩和团队奖励,提高承担创新任务教师的奖励,提高超工作量教师补贴。

4.构建“评”、“研”、“引”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倡导自由、宽容氛围,促使有更多的骨干产生。三年中,学校将给更多教师表达自由的机会,以传播其思想和行动;并积极拓展校外各种媒介传播本校教师思想和行动的空间,为教师创造在更高层次的公共空间表达的机会;同时鼓励教师投身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展示评比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学术组织,保护教师为成名成家而做的一切努力。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通过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研讨、评选,优秀教研组建设等活动,把校优质课、全员赛课等课堂教学评比打造成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常态活动,探索培养骨干教师的系列化推进策略,在扎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讨,进一步提升学校已有骨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争取评选一到二名市县优教师。

2018年9月——2019年8月:制定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计划,组建学科工作室,完善分层培训方案。

2019年9月——2020年8月:通过三年努力,丰富内涵,扩大名师队伍,争取使更多的教师会以研究的眼光来思辨课堂教学,总结教师团队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四)成功标志:

1.具有一支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社会评价良好。

2.各学科均有市级骨干老师。

六、校园文化

(一)领域目标:

以“尊重生命,学会生活,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为宗旨,完善学校“和谐教育”文化。结合学校管理思路的整合提升,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结合校园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激活校园活动文化;挖掘环境文化,开发利用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美化行为、绿化环境、净化心灵,建设书香校园,创建山丹县优美校园。

(二)实施策略:

1.聘请专家指导,整体架构学校的办学思路,健全办学理念等核心价值文化,突出理念的“和谐”主题。

2.精细规划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营造楼道书香氛围,丰富主题班级文化,挖掘环境文化,深化“和谐”文化的环境内涵。

3.丰富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学科活动文化等,建立活动文化,深化“和谐”文化的活动内涵。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不断探索、深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的全方位、个性化思考。精细规划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营造楼道书香氛围,丰富主题班级文化,挖掘环境文化,深化“和谐”文化的环境内涵。

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探索办学思路、环境建设和活动文化的基础上,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塑造,以“做最好清泉人”为目标,在做最好自己的基础上营造师生追求积极向上、勤奋敬业、终身学习的良好精神氛围和价值取向,在教风、学风、校风的培育上有深化提高,注重班级文化和主题活动周文化建设。

2019年9月——2020年8月:继续优化、深化学校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和谐”文化建设为学校的核心内容,打造“和谐”校园文化特色,让民主、和谐、美好的校园精神立起来,创建山丹县优美校园。

(四)达成标志:

1.形成宣传学校文化特色和树立学校形象的学校特色的识别系统。

2.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突出“和谐”主题。

3.建设山丹县书香校园和优美校园。

七、校本课程

(一)领域目标:

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具有较强的课程建设意识和能力,形成学校课程建设团队,规划编制学科系列校本课程,能够科学地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根据课程实施的效果,科学调整课程计划;充分整合挖掘校内外资源,利用学校已有的文化资源,设计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每个学科教研组都拥有自己的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学校的课程资源整体得以优化。

(二)实施策略:

1.通过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学习,采取请课程专家、外出专题培训等方式,明确课程建设的内涵和价值目标,明确一方面坚持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把办学特色渗透到课程的有效实施过程之中。

2.深化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课(即拓展型课程),并积极开展适合中小学生成长、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结合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英语节活动,保证活动参与面、参与效果,对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进行分析、提炼、整合,使其成为精品,使学校成为培养学生特长的示范基地,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涌现出一批批有特长的学生。

3.重视对教师特长的培养。围绕学校特色学科(科学、体育、音乐、语文、数学),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强教师的课程理论修养,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高自身课程开发能力奠定基础。

4.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需求分析。针对我校学生实际,分析学校现状,聘请专家指导,逐步编制社团活动教材,逐步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校本课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丰富学科特色课程内容,形成特色学科的校本课程。培养有学校特色共识的教师群体,形成合力。围绕学校特色,规划社团整体工作。

2018年9月——2019年8月:探索特色教育的学科渗透,开展特色教学研讨课,深化学科拓展型课程建设品牌。继续开展校本培训,提高体育、音乐、美术、科学、语文和数学等学科教师的专业技能。编制《剪纸》校本课程。

2019年9月——2020年8月:培养一批批特长学生,在科艺体等多项比赛中成绩突出,每学年获奖人次占学生数10%以上。

(四)成功标志:

1.涌现出一批批有特长的学生,每学年获奖人次占学生数10%以上。

2.形成规范、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

八、后勤服务与校园建设

(一)领域目标:

增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装修专用教室,完善校园文化布置;继续筹划建设科技活动室、舞蹈室、心理健康室、智能教室、美术室、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各科室,提升软、硬件设施的层次,创建平安校园、现代化学校。

(二)实施策略:

1.加强后勤内部管理,完善后勤管理制度。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完善教学楼的走廊文化,提升文化氛围,美化校园环境。

3.完善教学装备,重视信息化建设。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建设科技活动室、舞蹈室、心理健康室。完善教学楼的走廊文化,提升文化氛围,美化校园环境。

2018年9月——2019年8月:继续筹划学校智能教室、美术室、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网络中心的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设备等维修保养良好,后勤安全管理到位。

2019年9月——2020年8月:环境布置显“大气、儒雅”。档案管理、财经管理工作规范之中显优化。学校平安单位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关注工作细节,提升服务满意率。

(四)达成标志:

1.校园美化、绿化到位,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明显提高。

2.学校教育教育设施设备达到现代化学校要求,使用和维护良好。

3.后勤服务各尽职责,高效运作,师生满意。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实施和管理本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将定期召开各级会议,积极学习本规划,以取得全体教工的共识,将本规划作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在工作中贯彻执行。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三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管理小组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

1.规划领导小组

组 长:雷颜俊

副组长:赵广明、顾兴荣、周艳春

组 员:毛文、靳强、陈辉明、王义勇、王琰、李文涛及各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

2.项目工作小组

全体教师

在学校规划领导小组的部署下,根据本《规划》的工作任务,落实校长全面负责规划实施制,副校长具体分管制,中层部门执行责任制。

3.责任分工

教导部门:提升教育质量,探索有效教学的评价机制。

科研部门:负责课题运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政教部门:完善德育管理机制,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信息中心: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数字化校园提供技术支撑。

总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支持。

财务部门:做好财务规划,科学筹划资金分配。

三、制度保障

1.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监督反馈。

在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学校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做好规划的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形成领导接受老师监督的工作机制,齐心协力,保障三年规划的顺利实施。

2.测评成效,利益挂钩。

及时作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将行为绩效与实施奖惩结合,鼓励先进,激励全体,真正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效应。

四、环境保障

1.外部环境

协调好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社区、家庭的关系,努力争取政策支持、财力支持、舆论支持,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为学校发展创设优越的外部环境。

2.内部环境

充分发扬民主,积极调动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听取教职工的合理化建议,上下一心,同心协力,积极营造和谐奋进的内部环境。

五、师资保障

加强学校行政班子的建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形成“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一支品德好、观念新、学历层次高、教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第8篇: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范文

关键词:课程;管理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激励;策略

收稿日期:2007―11―28

项目来源: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广东省教师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之子课题“粤东地区教师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6TJZ002

作者简介:李静(1970- ), 女,汉族,广东省潮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师教育。

当前,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国家行为,也意味着国家的权力的延伸,也意味着国家对每一个公民的教育所肩负的责任。教育从国家责任延伸到每一个教师的责任的时候,这中间的转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仔细一想,似乎我们不能把“国家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的责任”简单地与“每一个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责任”划上等号。教师作为科层体制中的个体有什么资本和能力来确保新课程的成功实施呢?每一个教师也不过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教育评价制度中受到种种约束的个体,大家都要按照学校这个社会组织运行的规则来行事和处理问题。这也就是说,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果缺乏一种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广大教师就不可能肩负起这一重任。所以,从外部环境而言,需要有一种可以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新的课程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来激励广大教师。这个问题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激励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调动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就要使他们获得激励。

一、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新课程教师激励的基础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程的设置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课程板块,例如,综合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等。面对这些新的课程板块,却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例如,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前学校进行自我问题诊断的一个途径,是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策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靠广大教师,可是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尝试,这种新的尝试能否获得广泛的认可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条件。当校本课程实施后,它能不能获得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认可,也关系到教师劳动成果的评价。如果尝试不成功,教师本人的工作业绩会不会受到影响?成功了,学校又会在何种程度上对教师进行奖励?由于缺乏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对这些新的课程板块持观望、保守的态度,或者干脆完全照搬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结果校本课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许多新课程实施较好的学校,往往校长本人就是新课程的第一倡导者。笔者曾经到过一个城镇的初级中学,新课程在他们学校的实施正是在校长的倡导、支持和参与下才获得显著成效的。

新课程之所以新,是因为它强调以全新的理念实施素质教育,以不同的管理模式去实现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的特色发展,所以,也不可能有一种包治百病的万灵的管理制度来实现不同学校在实施新课程的种种问题。学校自身的背景分析是实施新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的基础。学校要能够激励自己的教师去发现它独有的社区资源,去开发它,利用它,要能够激励自己的教师通过新课程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因此,在教师管理的规范和制度上更加需要人文的关怀,更加需要来自广大教师的认同,也就是说,它必须与学校所特有的教师文化相兼容,从而使教师在宽松的环境下获得自我内在的动力。

二、教师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激励的保障

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是所有具有高质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如果教师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就无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就会使他们在制度中产生惰性,滋生得过且过的心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实践的功能。根据大量的相关研究显示,基于效能核定的评价通常在考核之前对教师产生压力,一旦教师通过了考核,他们就不再感到压力与动力,而且“教学效能核定很难使他们达到优秀的水平”,“帮助他们提高与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比判定他们的工作的等第报告更有意义”。①由此,建立一种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是关键。这种评价体系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强调教师自评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这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也是使教师获得主动性的关键。

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评价与奖惩制度脱钩的原则;全员评价和全面评价的原则;全体参与和共同进步的原则;保密性原则;民主化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信息反馈的原则;导向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②可以说,发展性教师评价更加强调获得教师心理上的认同,更加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而不是仅仅奖励和激励少数教师而放弃了大多数;它更加强调教师自我在评价过程中的反思和诊断。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成功实施的有效机制。

三、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激励的有效策略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广大教师只有获得有效的激励,才能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实现新课程从文本到生活实践的转化,才能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要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激励的有效策略主要有:

(一)教师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以往的教育评价模式常常是单一的,以目标为导向,基本上遵循泰勒(Tyler,R.W.)关于评价的思想和理念。按照泰勒的理解:“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③这种目标导向式的评价模式虽然简单而易于操作,但是却是千人一面,常常忽视评价的具体情景、学科特点、学情分析,它过于注重评价的结果与目标的吻合程度,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非预期效应,也容易忽视教育活动过程本身。泰勒模式的之缺陷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评价目标的合理性何在;其二,评价的背景是否真实;其三,整个教育的过程是否获得尊重和理解。在外部控制的评价机制中,我国中小学教师优质公开课成为“课堂表演秀”这些年常有发生,学生也饱受多次重复“表演”之苦。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采用多元的评价模式才能避免评价走向僵化。

(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基于外部控制的教育评价,无法激励大多数教师的主要原因在于,评价的主体单一,当评价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评价结果就成为了无须探讨的结论。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多元的评价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发展的方向、质量的价值判断会存在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有利于我们发现教育和教学中的问题,有利于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获取大量的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定量评价精确而易于区分,客观而便于统计;定性评价便于概括和发现问题,形成结论,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使教师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更加全面。

(三)重视教师自我的生活体验写作和教育叙事研究

生活体验写作是促成中小学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与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④生活体验写作将教师在课程环境中的经历、体验(快乐和痛苦)与教师的自我经验进行了整合,让教师在现象的描述中获得“解释”,并始终保持对身边的教育世界的敏感性和亲切感。通过生活体验写作,教师完成了自我问题描述,在寻求解释中得到诊断,找到了自我激励的有效途径。

教育叙事研究使教师获得宛如亲临现场般的情景背景。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将自我个人的实践知识与课程实施环境、学生已有的经验实现整合。在典型性的案例分享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一个永远也无法替代的角色,获得了依靠自身微薄力量所无法获得的实践化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个体获得了来自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和所有关注教育问题的人的理解和支持;在案例的分享中,教师之间建立起了互助的链接,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学智慧、教育视界也获得了更新和拓展。

(四)建构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信息交流平台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践需要获得理论研究的逻辑支撑,也需要获得来自不同地区学校的实践经验,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只有通过来自实践的碰撞,才能发现问题;只有依靠理论的指导,才能避免肤浅的或者重复的尝试。通过成立各种评价研究组织,建立相关的评价机构,搭建基于文本的、网络等媒介的评价信息交流平台,才能创造出教师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注释:

①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06.

②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31~137.

第9篇: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范文

关键词:活动 课堂 科研

开展校本培训的目的就是提高在职幼教人员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改新形势下,应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聚焦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校本培训研究校园幼儿心理教学策略是促进幼儿园办园效益的新举措。教师要在教本研究中,把握本园的具体情况,提出自己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工作思路,通过对幼儿心理及行为特征的研究和分析,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细则和教学方法,改进班级管理和教学手段,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创设一个宽松、愉快、充满新时代气息的新校园。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要注重提升幼儿教师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水平与能力,达到培养教师的现代教学能力和现代教育能力的目的。

一、校本培训活动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校本培训是推进新课程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众所周知,一个教师的成长往往取决于其本身所处的周围环境,许多能力的形成与知识的构建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共同的探究。同班级之间共同的备课和共同观摩活动,是感悟教改和砌磋经验的重要环节,只有互相听课、共同讨论,才能互指瑕疵,改正错误,共同提高。校本培训最得意的一项活动叫导师制,即以旧带新的“传、帮、带”教学机制。只有通过“以旧带新”的结对帮扶策略,才能实现年轻教师的脱颖而出。为此,幼儿园的校本培训应开展“一帮一”合作教学活动,由教学经验较丰富的老师与教龄较短的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形成师徒关系,通过有效的“传、帮、带”活动,实现幼儿教学的整体提高。校本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优秀教师的专场讲座、优秀教学案例的推介等,可以形成特色的教育教学“推优”活动,以此来鼓励在职幼师的专业成长。老教师的专业成就是激励新教师不断追求进步的内在动力,能激发青年教师自觉地进入学优争优活动,汲取新知识与经验。老教师的模范事例是激励新教师积极进取的不竭动力。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定论已远远不是过去那种掌握了一些知识技能的人,现代的人才观已发展到了能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知识与能力的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与时俱进。因此,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开展读书活动,补充新的知识,在读书活动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撰写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等,随时交流自己的读书与教学心得,阅读各种教育理论的期刊,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促进新教师对新理念、新知识的理解。只有通过读书活动,才能让教师接触更多、更新的教育信息,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

二、课堂是践行校本课程的主阵地

课堂是践行校本课程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教师成长的主要基地,校本培训必须坚持“在教学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的原则,把焦点聚集到课堂上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幼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一个园长或领导在教育教学方面应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钻研课堂教学策略,总结管理经验,制定一系列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制定班级教学操作规程,完善听课制度。领导可通过推门听课来检查幼师的班级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以偶尔推门听课的方式给新教师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提高管理保育质量的良好习惯。对于保育管理质量较好的园丁,园领导应树立起其模范的带头示范作用,让她成为园务管理的骨干,给其他幼师上幼儿保育管理示范课,指导其他教师开展内务改革活动,提高管理效益,让教师在内务观摩学习中学到优秀的管理经验。与此同时,可经常开展保育员的班级管理教学展示活动,为新幼儿教师搭建个人成长的自我展示舞台。展示课是促进教师迅速成长的灵丹妙药,这种灵丹妙药包括保育心理研究课、幼儿个性心理剖析及探究、新教师班级管理和教学汇报课等。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全体幼师进行深入的分析、评价,要求观摩人员充分提出自己的整改建议,给展示者和执教者提出良好的建议,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科研是促进教师对幼儿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现代教育手段也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新课题。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应不断接纳新理论、新信息、新方法,对自己的教学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要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比如鼓励教师认真探究“英特尔未来教育与幼儿园的发展”等课题探索研究,开展《信息技术与幼儿活动的整合》等课题研究,让老师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的现代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还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教育改革的趋势,改进教学手段,从校本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幼儿园各功能室设备的作用,对教师进行电脑操作知识的培训,指导教师制作幼儿活动课件等,让教师在培训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提高,以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