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审计 问题 对策

审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重要的监督手段,具有规范企业的作用。近年来,国有企业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与突破,但随之而来的审计问题也愈加突出。因此,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是未来国有企业发展中重要的工作内容。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部门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一般负责企业内部的收支情况、制度管理、经营活动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效益方面的监督与审计工作,并定期做好全面审计报告或专项的审计报告。事实上,内部审计部门在地位上与其他职能部门是平等的,但是没有受到法律机构的认定,失去了法律制度的保障,因此审计的结果一般对公司决策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范围过于狭窄

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审计工作大多集中在已发生的经济活动方面,缺少对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事中分析与事后处理,导致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无法实现全程监控,不利于做好风险预测与防范工作;另外,企业的财务审计的周期大多以年为单位,导致资金非法挪用的现象频频出现,很多违规人员只需在年度审计之前将资金缺口补上即可。因此审计工作范围过于狭窄,加上审计周期较长,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有企业的整体发展。

3、经营管理与审计职责相混淆

很多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与内部审计部门不相分离,无法真正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一般企业经营管理主要职责在于企业的治理,而内部审计部门则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给予适时的评价与建议,预防管理中违法违规情况的发生。但二者在企业中经常出现职责混淆的情况。

(二)国有企业外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从国家审计局角度

现阶段,国家审计局主要由国务院、上级政府与本级政府构成,在对国用企业进行审计时都可进行指挥领导,导致审计缺乏独立性,其监督职能也无法真正实现。而且国家审计局的审计工作往往出现经费不足的现象,使审计工作得不到实质性的保障。另外,国家审计局在法律法规方面也不够健全。很多国有企业会受到政府相关部门袒护,即使在审计中查出有不良的经营管理及资金运作问题,也没有相对应的法律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惩治。

2、从社会审计机构角度

尽管国家在审计方面已经做出相关规定,无论国家审计机关或社会审计机构都可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但真正能够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的社会审计机构较少,而且涉及到的审计内容覆盖面较小。另外,国有企业往往会在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的同时,也需接受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造成交叉审计的情况,无法发挥审计的监督功能,而且为国有企业带来更多的工作量与负担。此外,社会审计机构与国家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审计时,都实行对外封闭运作的方式,缺少相互交流与沟通,使审计信息也无法实现共享。

二、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的对策

(一)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

1、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需与其他职能部门相分离,而且审计师应被赋予充分的话语权,对审计的结果能够及时通报并对企业经营情况作出合理的预判。同时要不断优化企业的审计制度,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得以实现,有效地将经营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及时反应。

2、扩大审计业务范围,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随着国有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面临的市场风险与内部风险也越来越多。因此,内部审计需处理好事前、事中与事后预防与处理工作,淘汰年度审计的方式,可采取定期审计与不定期审计相结合和,使审计结果的质量有所提高。另外,审计工作的内容不能仅在有形资产中进行,应将无形资产也纳入审计工作范畴之内,促进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同时,要注意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针对不同的业务范围,能够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审计处理或相关处罚工作。

3、国有企业董事制度的完善

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由独立董事制度进行指导与管理,而且能够为内部审计部门发挥审计能力与监督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应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将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内部审计进行职责上的分离,促进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外部审计工作的完善

1、国家审计局相关制度的完善

关于国家审计局的审计责任、法律责任等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对违规部门及违规人员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政府机构应减少对国家审计局的干预,督促其他国家部门与国家审计工作的相互配合,保证审计工作更具公正性。

2、社会审计机构方面的完善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审计机构加强对国有企业审计的力度,尤其在财会信息方面,应对会计报表的审计制度加以完善,使企业在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下健康运行。另外,在经济责任审计等专项的审计中,社会审计机构也应发挥重要作用,确保国有企业中的经济决策具有合法性。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国有企业规模的扩大,审计工作也需越来越规范。企业组织与相关审计部门应从整体上保证审计工作的健康运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竞争力与控制风险能力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宋建清.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园地,2014(8):82-83

第2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 内部质量审核; 质量控制; 有效性

国有企业内审工作的有效性是指内审机构履行职能作用的程度、引起企业领导重视的程度以及取得的监督效果。当前在国有企业改制、改组过程中,有的内审机构被精减、有的被削弱或淡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内审工作的实践与体会,就当前影响内审工作有效性的几个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影响内审工作有效发挥作用的几个因素

(一)定位不准,对内审职能的认识模糊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政府的直接推动下,我国内部审计逐步发展起来。起初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的代言人,以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维护财经法纪为目的。当前受这种观点影响,内部审计地位与政府审计地位之间、内部审计职能与国家派驻企业监事职能之间的界定有所模糊,致使许多人认为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无关,把企业灵活经营与内部审计对立起来。这种认识一方面使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不重视,削弱或淡化了内审机构;另一方面使内部审计人员有“双向服务”思想,工作目标上可操作性不强,影响了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独立性不强,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目前,国有企业普遍采取内部设置与其它业务部门平行的内审机构,直接归企业总会计师或财务主管分管并向其负责报告工作。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利益密切相关。这种内审组织体制往往因利益关系制约、人际关系影响而使内审机构及其人员工作独立性不强,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作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因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久而久之,内审机构终将是聋子的耳朵,成为一种好看的摆设,内部审计失去了权威性,成了企业可有可无的职能部门。

(三)整体素质偏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1.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队伍,专业比较单一,后续教育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2.审查方式单一,审计时效性不强;3.审计手段落后,计算机程序审计、网络信息审计涉足甚少;4.审计报告质量欠佳,审计建议可操作性不强;5.审计行为不规范,审计作风不扎实;6.审计理论钻研气氛不浓,对国际内审准则、内审发展状况、经验技术等知识了解甚少。

二、提高内审工作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要解决国有企业内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提高内审工作的有效性,使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笔者建议采取如下策略:

(一)突出“内向性”,摆正内审位置

内部审计是基于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企业内部多层次经营管理分权制度的产物。内部审计对企业的依附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内部审计只能立足于企业内部管理,代表企业对内实行经济监督,强化服务职能,确保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目标的贯彻实施。内部审计的内向性特点决定了其无法代替外部审计。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监督机制属企业外部的经济治理行为,由政府审计机关和国家派驻企业监事来进行。同时,企业外部监督力度的加大、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将促使企业从内部管理中挖掘潜力,改进管理,健全内控制度。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励机制中能够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引起企业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内审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把握独立性,发挥内审职能

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重要标志。无论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离开独立性,审计结果将毫无意义。因此,在企业建制中,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内审机构应由企业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应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并对其进行监督;内部审计人员应与被监督对象无利益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公正,才能有效发挥审计的作用。

(三)注重实效性,提高内审工作水平

内审工作的实效性是指内审发挥职能作用的程度和取得的实际效果。主要包括: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工作的效率、查处问题的充分性和层次性、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审计建议、审计决定被企业采纳和实施的程度和效果。提高审计的实效性途径有:

1.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从企业实际、内审自身力量、队伍素质结构出发,选择企业当前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作为突破口,调整部署力量,加大审计力度,为企业排忧解难,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2.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做到事后财务收支审计与事中、事前的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手工和账表审计与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审计相结合;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使内部审计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要在审计报告建议的质量上下功夫,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提出有价值、有份量的审计建议;要注重总结、提炼、利用审计成果,服务宏观调控。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3.坚持客观公正,严格处理处罚。严格的处理、处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和强化管理的手段,有利于遏制违规乱纪,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利于提高审计的威慑作用,净化经济环境,从源头上切断滋生违法违纪的经济基础;有利于约束管钱、管物人员的经济行为,促进廉政建设。因此,在审计违法违纪问题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办事,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适当、评价适度。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防范审计风险,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4.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实现审计工作实效性的基本保证。越是在审计任务繁重、审计面临挑战的时候,越要重视审计队伍建设。要通过择优引进、强化培训等各种方式,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内审队伍,以适应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同时,内审应结合实际,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各项审计制度,以加快内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步伐。

总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只能依附于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多,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源动力。内部审计只有立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才能发挥有效作用,确立应有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查处经营管理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改善经营环境,提高决策效率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管理跨度过大,信息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等原因,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停留在被审计单位,而没有借鉴到集团公司全范围,这就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建立一个内部审计风险共享信息库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8年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09年率先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随后,陆续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形成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这是我国借鉴COSO风险管理框架,并考虑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对于改善企业内部管控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一、传统内部审计在信息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国有大型企业系统内部大部分实行多级管理,各子公司独立开展的内部审计实行独立统计、分析、利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没有形成信息共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的整合功能不明显

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将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控制活动与公司规章制度,以及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各职能部门整合起来,利用审计信息形成互动管理平台,审计活动多维度、多角度对公司经营管理的透视结果没有得到体现,导致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效率低下,与公司建立的审计整改机制不相适应。

2.信息共享机制建设落后

在内审工作重个体积累、轻交流共享的现象较普遍。审计任务分到各人手上后,同事之间很少与他人交流,有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同事已有的信息资料,做着重复的劳动,不能共享已掌握的审计信息资源,影响到审计的效率及工作质量。在审计结果的报告方式上,主要以向上级机关报送为主,一般只局限于审计单位内部成为内部参阅资料,其他人员接触不到审计信息,以至同类问题其他单位或个人还会重复发生。

3.审计信息综合挖掘不够

在一个审计项目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料,目前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等审计文书形式,有的企业内审部门将审计资料形成审计档案后却被束之高阁,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未得到充分挖掘。审计取得的“纸质”资料没有转化为“电子化”数据,不利以后开展审计工作时对信息的采集、检索和利用。

二、国有大型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的构建

本文在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指引下,从公司内部审计角度,通过具体的审计活动,在流程制度上揭示存在的问题,建立公司典型风险信息库,为识别风险,进而为控制风险、管理风险提供依据。

(一)内部控制风险矩阵模型原理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从组织构架、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等18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规范。对于一个管理制度较完善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公司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等部委的内部控制指引存在基本对应关系,如企业制定的采购制度、研究开发制度、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等,分别和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第10号—研究与开发、第11号—工程项目相对应。

(二)内部控制风险矩阵构建

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入应用指引18个方面,并且可溯及具体违反了公司哪条或哪几条规章制度,这样将财政部指引、公司规章制度通过审计风险点进行了串接,形成“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三)以工程项目为例说明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的构建

国有大型企业工程投资巨大,既有小型投资,也有大型基建投资等,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对于节约国家资源,盘活企业资金,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主要包括项目立项、招投标管理、合同确定、工程施工、工程变更、工程结算等几个主要步骤。各个阶段都存在许多风险点,这些风险点和企业内控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以及公司工程管理制度存在对应关系。(如图2)

公司审计过程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审计,对发现的每一错误或风险点,都需要对其描述,并且要对应到内部控制和控制活动,这就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对于公司新增风险类型,应根据风险类型管理权限,由总公司审计部门核定。

三、简历内部控制风险信息库的重要意义

建立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对加强集团公司下属各子公司、分公司等下属单位审计信息共享,提高审计效率,防范重点风险领域,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并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有重要作用。

(一)科学制定审计计划,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奠定基础

典型风险信息库为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编制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计划提供了支持。年度审计计划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总公司下达的年度审计任务、公司经营发展计划和管理需求、审计内容和审计实施的复杂程度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平衡有赖于内审部门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总体把握和具体认知,典型风险信息库提供了积累的知识库,将增强年度审计计划制定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审计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且为审计目的和范围的确定、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资源分配、审计方法和程序的制定等提供依据。

按照内部控制反应的业务流程,提供审计发现问题在某一时期的集中程度和分布情况,为内部审计在公司业务流程审计上确定风险导向。将审计资源集中于公司流程管理中反映较多的问题,有利于普遍性问题的解决和推动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便于审计人员更好地识别风险,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同时为便于公司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更好地控制风险、管理风险,根据风险内控矩阵模型和公司风险库的研究成果,可编制形成公司内部审计典型风险点控制指导手册。通过典型风险信息库动态输出公司风险分布状况,从而根据风险集中情况和表现特征,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改善企业控制活动,使内部控制变为可操作可实施的内容。

(二)有助于企业管理科学化

从典型风险信息库的应用来看,最直接的效果是按照内控风险矩阵模型实现了审计报告的集中管理,加强了审计整改和推进了审计成果转化,为审计管理咨询服务提供了充分依据,为公司各职能部门依法经营和加强风险管理提供了审计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发现问题或风险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控性,在过程、处理和结果中体现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充分考虑的,往往只有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制度,对于管理中发现的风险和问题,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从总体上归集和反映,并反馈到业务流程控制与制度完善中,而当内外环境改变、经营目标调整、业务流程变更情况下,更是缺乏快速的风险预警机制,对监督和控制造成影响。因此,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经营政策、制度设计时,对高风险领域进行重点防范。

(三)为审计结论的正确得出提供指引

内部审计典型风险信息库是将审计发现的问题与财政部的内部控制指引和企业规章制度形成对应关系。当审计人员发现审计问题时可迅速地将其定性,该问题违背的是企业哪条规章制度,在内部控制方面还有哪些漏洞等。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对公司历年审计发现问题即风险点建立内部控制分级分类标准、概况公司主要控制活动及对应的相关法规与规章制度,按照风险控制内控矩阵模型,对审计发现问题或风险进行归集,形成基于审计报告的企业风险信息库,并随着审计工作的持续开展,它是一个动态建立和更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功.电力体制改革中国家电网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设计[J].财会通讯,2005,(03).

[2]许峰.电网企业ERP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实践与思考[J].电力信息化,2011,(09).

[3]唐忠良.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研究价值工程[J].价值工程,2012,(27).

[4]刘兆光.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研究[J].财经界,2013,(09).

[5]张国胜.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

[6]贾宏飞.电网企业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1,(12).

第4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审计

一、引言

2008年6月和2010年4月,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先后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等三个指引,要求我国国有企业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也提供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体系。

所谓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其实质就是保证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保证国有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保证相关的财务报表及信息真实、准确、可靠,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其作用是评估国有企业是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其内部控制体系是否能够健康、有效运行,是否能够及时预防和发现舞弊行为,从而保证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和管理思想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审查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主要表现为董事会缺乏足够的独立性,不相容的职务并没有完全分离,用人机制不透明,会计人员频繁更替。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为财务会计和其他业务信息报告的披露制度不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往往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2.管理决策方面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很多企业,对于大额现金支付、银行贷款、长期股权投资、大额购销业务以及大额长期工程合同的签订方面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制约机制。特别是涉及到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和财务收支方面,缺少相应的审批流程和制衡机制。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并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由此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进而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较差。

3.没有准确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定位。许多国有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没有意识到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或者未有效执行而可能存在的漏洞,没有对内部控制进行明确的定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比较肤浅。

4.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监督管理体系。尽管很多公司都建立了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利益由所在单位控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调派权、工资管理权、奖惩权等由所在单位掌握。

5.外部监督乏力。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相应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监督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三、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1.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从2002年开始,美国开始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并要求企业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要求企业必须自我评价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且要求企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企业的自我评价报告。同时根据上市公司的规模和行业分类,逐步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因为越来越多的实例表明,很多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和无效远比企业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更大,严重的内部控制缺陷很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大。要想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规避和降低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审计。

3.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衡量企业是否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严格管理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必须通过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得以实现。要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必须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内部审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于传统内部审计的固有局限性,其在企业的重要性日渐降低。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是削减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就是将内部审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这使得内部审计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要想使内部审计摆脱目前的困境,必须实施风险导向型的内部控制审计,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

四、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

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根据笔者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

1.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美国在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成立内部的会计监管委员会,并对其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实施双重审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法案日趋成熟,并被很多国家参照和借鉴。作为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我国在实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时,可以借鉴其先进的经验,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

2.成立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美国要求只有经过专业机构认证的审计师,才能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更不用说经过认证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了。我国现在主要还是外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企业财务报表的同时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其他人员相比,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更强,因此我国现阶段基本上是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业务。但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如果要更好的发挥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职能,就必须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由于内部控制涉及到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必须全面了解公司的情况,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案,并与管理层进行充分的沟通,最终出具有价值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够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设计、执行和相关制度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升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内部审计可以帮助外部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提高效率。只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保持他们的独立性,才能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充分的审计证据,这样也利于注册会计师更好的进行外部审计工作。因此,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强化内部审计,才能保证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5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内部审计是存在于组织内部的监督评价工作,其独立性决定着内部审计能否正常实行,由此可见其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从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性出发,分析指出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若干建议

前言

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的规定,其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项为了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所进行的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公司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显而易见,这种类型的内部审计突出其对内服务功能,被审计理论界称之为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

一、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性

(一)便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内审工作的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从业务范围来看,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是针对财务收支等内容进行监督、检查,但当前的内部审计范围不再仅仅是专门针对财务收支情况,审计范围还包括经济责任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内容。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拓展,其对独立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对被审部门的审计工作将受到制约。因此,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首要任务是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便于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职能是指内部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并反映出内部审计的本质。接照不同的内审目标,内部审计的职能包括监督主导型和服务主导型两种,监督主导型内审职能主要偏重于监督、检查职能的发挥,而服务主导型内审职能主要偏重于评价与咨询等职能的发挥。在当前,国有企业的内审部门,其审计职能主要偏重于监督主导型职能的发挥,即对内部活动进行监督与检查。监督主导型职能的发挥,会涉及内部相关部门的利益,若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则会导致得出有失偏颇的审计报告。

(三)便于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性

客观性要求内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出具可靠的审计报告,向决策层提供准确、可靠的审计报告。然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邓性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独立性是客观性的前提和保障,缺乏独立性的内部审计往往是不客观的。保证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前提条件在于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只有让内审机构在企业组织中处于独立的地位,让内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保持独立的态度,才能做出客观的、无偏见的审计判断,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质量。

二、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主要内容

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必须有专职的审计人员,不能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特别是会计部门人员兼任。同时,内审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去分析问题,不带偏见,不为部门利害关系所左右,要坚持原则,忠于职守,客观、公正地行使审计监督权,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其二,内部审计业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能够独立地制定审计计划,以独立的第三者的身份去执行审计程序,提出适当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人员不负责制定内审工作以外的计划方案。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关键是要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始终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工作。

三、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若干建议

(一)健全内部审计的管理体制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命也是保证内审工作独立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它也需要有一个独立的部门和一批专门人员对整个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检查和评价。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独立部门成员不能参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只承担对其进行评价的审计责任。另外,定期轮换审计人员岗位,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审计人员保持相对独立。

(二)科学规范内审机构负责人的权责范围

一方面负责人的权责不应该过大,内部审计机构不应该负责内部审计工作以外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另一方面,负责人应当具有一定的权力,包括对企业内所有部门、所有领域的审计权力,并且不受到组织内其他部门干涉和限制;直接最高管理层提交审计报告及工作报告,并在日常工作中与其保持有效沟通;出席参加由最高管理层举行的与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治理程序等有关的会议等。有了一定的权力,才能防止审计范围受到限制,顺利执行审计工作,也能够获得更客观真实的审计证据,保证独立性。

(三)实行内部审计的外部化

除了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之外,内部审计外部化也是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主要有外包与合作两种形式,前者指企业将其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给外部审计组织,后者指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根据需要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共同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形式上的独立有助于提高实质上的独立。内部审计外部化后,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部分地由外部审计人员行使,他们既独立于所有者,又独立于经营者,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四)强化内部审计队伍素质建设

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政策法规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财会、审计、经济、法律、税收、统计、计算机操作及企业管理知识,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和自主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使自身能够胜任内部审计工作,最终以高水平的工作成效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四、结语

近年来,内部审计在提高企业管理效果,降低经营风险,帮助企业达成目标等方面所起的作用逐渐发挥,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为了充分发挥和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企业要尽可能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需从多方面下手来对其加以完善,以使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到切实保障,从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第6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 风险管控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内涵及表现

作为企业管理行为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内部审计在为企业组织提供风险管理咨询的同时本身也存在着不可避免但可适当管控的风险问题。从内容及维度方面来看,内审风险主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错报或者漏报会计报表,二是在审计报告中含有不恰当的审计结果或意见。从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方面来看,国企审计风险的外在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根据A企业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如下:

一、国有企业改制残余致使内部审计工作推进中往往出现行政干预,影响了内审工作的独立性,进而导致系列审计风险事件。

二、虽然有一个规模可观的内审团队,但职业化程度偏低,风险意识缺乏,职业道德方面老好人意识严重。

三、与集团公司的内审建制相比,下属子公司及控股公司的审计岗位严重缺乏,和省公司内审部门多未形成有效沟通合作机制,缺乏起码的胜任能力。

四、主要以已发生的事项为审计对象,多集中在财务会计方面,审计范围意义上的覆盖面不够,有大量审计盲区。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问题动因分析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问题,系列审计风险问题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而明显的因素如下:

首先,体制方面的因素。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一开始由国家审计机关开展,而后是三种审计形态并存共生,内审定位不如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那里明确,内审工作涣散容易致使审计风险事件的发生。另外,国企改制过程中,董事会等治理机构在很长时间内或很大范围中是残缺的,内部审计工作甚至由管理层的非主要领导分管,这样很难保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容易从根本上纵容审计风险的出现。

其次,意识方面的因素。在国有企业治理层尚未起到实质作用的情况下,管理层主要领导的认识是决定性因素,但是相当一部分国企领导对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没有足够而充分的重视,甚至基于业绩追求的考虑而故意虚置;国有企业内审工作开展往往过多地仿效国家审计过去的经验理念,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汲取和把握度不足,在整体上相对滞后;另外,国有企业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往往都是在比附过往经验的基础上本着完成基本任务的消极心态进行,缺乏主动性和风险识别发掘意识,极其容易致使风险事件的发生。

再次,审计管理方面的因素。国有企业虽然普遍有相对可观的审计团队,但在素质提升、绩效考核和内部激励等方面的力度缺乏,致使审计团队职业化水平偏低,胜任能力不足,容易致使审计风险问题出现;相对于国家审计及社会审计,国企内审发生风险事故时候,相关部门对责任人的问责追究力度特别轻,甚至在意识和制度上尚未形成起码的问责共识,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纵容国企内审风险事故的发生。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活动发生形态及财务管理模式日新月异,部分国企在内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步伐缓慢,相应审计技能和方法开发力度滞后,也是国企内审风险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管控国企内审风险管控水平的路径探讨

面对国有企业的系列审计风险,我们应该在遵循审计工作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从国内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从多维度探讨提升管控水平的路径,

首先,构建独具中国国企特色的现代企业机制,探索国企内审发展模式。在考虑内审工作独立性的基础上更要立足国有企业的现实情况,探索独具中国国企特色的内审发展模式。对此,在构建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相关治理结构的同时,部分行业探索出来的审计委派制是站在国企土壤中确保审计机构及其工作独立性的成果,值得肯定和推广,当然各行业各企业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探索实施。

其次,强化国企内审的服务职能,构建各相关方携手管控审计风险的动力。在审计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强化服务意识,治理、高级管理层及宣传部门应该强化审计服务的宣传和认识,适当淡化其监督纠错的色彩,藉此推动各相关方改变对审计工作带有敌意的态度,形成自觉积极配合审计工作推进的动力和机制,缓解审计项目开展的压力和困难,携手提升审计风险管控的力度。

再次,巧借信息化时代之东风,利用信息系统的客观性克服人为主观风险。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国企在资金费用方面的优势主动推进内审工作信息化建设,以电算化的速度和效率克服胜任能力不足问题,以信息系统非人为干扰的客观性克服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问题。当然,在具体工作实务方面,要根据特殊企业组织的审计信息系统的具体情况,探索、积淀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开展需要的方法、技能及其他相关事项,以切实发挥信息系统审计的作用。

最后,强化国企内审事故问责机制,以经济处罚甚至刑事处罚的威慑力倒逼提升内审风险管理力度。从成本效益分析理论来看,最有效的问题当属提升审计风险成本,对国企内审事故强化对责任人的问责力度,倒逼提升审计团队的职业审慎及道德水平,以经济处罚甚至刑事处罚的威慑力尽量绝对化地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事件发生。

四、关于内审风险管控局限问题的思考

虽然内审风险是可控的,不过其绝对性的特征又从终极意义上制约了其可控的力度及局限。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给予内审风险管控过多的压力负载,而应该借用外力解决问题。对此,主要解决途径有二,在微观方面完善国企内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之间的合作机制,利用其它两种审计形态弥补国企内审自身的局限性;在宏观层面探索完善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监管机制,以董事会、监事会、财务总监派驻制等方式遏制因审计风险事故导致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香焕.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研究.山东经济学院.2010.

第7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1.1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电力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的,业务包括预算管理审计、资产经营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资产投资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价等等。由于目前供电企业普遍存在内审人员不足的情况,因此,要充分利用审计资源,不仅要做好基础的审计工作,同时还要做好风险导向审计,将内部审计资源主要放在对薄弱环节的控制,以及放在风险评估的高风险审计环节,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1.2 充分利用原有的审计结果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审计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情况和经营效果,因此,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必须熟悉企业内部的主要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这样才能制定针对供电企业现状的审计计划,同时,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运用,是提高审计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如供电企业原有的审计结果,尤其是上年度的内部审计结果,应作为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以前的审计意见和结果,再结合当前供电企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业务和开展新项目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1.3 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

审计质量的好坏,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随着审计领域和技术的不断拓展,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复合型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防犯审计风险,合理使用职业判断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因此,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方面由企业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职业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使内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操守;另一方面鼓励审计人员积极扩充自身的专业知识,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知识,还要掌握工程管理、电力营销、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才能提高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

2 内部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

2.1 做好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审前调查是指在项目审计计划确定后,审计组采用一定的工作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人员编制情况、主要业务性质、经营规模与特点等情况、内部控制及其执行等情况,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资料,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电子数据和以往接受审计的情况等等,以便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为制订审计方案提供依据。同时,做好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准备工作,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是对相关业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审计进点前审计人员要了解被审计对象的计算机系统和相应的业务流程,并进行数据采集、转换和分析,为审计进点做好准备。

2.2 制定切实有效的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项目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审计项目实施前,经审计调查,对具体审计项目的组织、程序、时间及审计重点等做出的详细安排。编制审计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及目标、审计成本效益和可操作性,并对审计重要性、经营管理活动的风险程度进行适当的评估。审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风险提示、审计程序及审计方法,审计组成员、分工和职责、时间安排、工作要求等。

2.3 对审计方案进行论证并确定

对审计方案的论证主要是对已经制定的审计方案进行各项因素的论证,主要从可行性、切实性、有效性等几方面考虑,确定最终的审计方案。正常来说,对于一些小的企业的内部审计方案可以省去这个论证的环节,然而对于像供电企业这样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来说,审计方案的论证环节必须重视起来,主要由审计人员、审计专家等人员共同完成内部审计方案的论证,这样更能有效的降低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

3 内部审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3.1 对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和管理

首先,开展审前培训,让审计组成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指导审计人员有针对性的查找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分别指出各项目的审计重点和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其次,利用审计信息系统对审计过程进行控制。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组成员将工作开展情况、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式、查阅的资料、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审计发现问题及证明资料等以审计日志、审计取证表的形式通过审计现场作业系统上传至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组长通过系统实时对审计日志、审计取证表进行审核和审批,从时效、质量方面对审计工作进行监控并及时部署和指导工作,从而提高了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三是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执行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和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三级复核制度,明确规定复核的要求和责任,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3.2 对内部审计的报告进行质量控制

一是要保证审计报告是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二是审计报告要及时编制,以便适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三是审计报告应对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同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被审计单位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经营风险,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或审计意见。四是应加强审计报告的复核,保证审计工作底稿充分支持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五是审计报告的文字表述应简练、表述准确,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3.3 对审计的后续工作进行控制和管理

一是对审计发现问题开展后续跟踪检查。建立审计问题整改

第8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一、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意义与作用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的一种监督评价活动。内部审计通过监督职能的发挥,能够发现违法违规问题,从而规范经营管理行为,促进企业运作合法、合规;内部审计通过对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审查和评价,能够解决企业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由此可见,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服务于组织的总目标,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目前,随着施工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模式也随之多样化,同时施工企业项目分散、跨地经营导致管理难度大,往往令管理者感到鞭长莫及。施工企业这种经营分散、管理链条长、跨度大等特点使得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得以充分发挥,能够有效解决管理缺位和管理盲区的问题。

二、目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内部审计环境

(1)国家未从法制层面要求。

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法律依据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作为国家部门规章,法律效力较低。而《会计法》、《审计法》仅仅简单提了一下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准则》仅仅是行业规范,也就是说,到目前,并没有一部完整的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内部审计工作法制化进程缓慢,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企业改革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内部审计发展较为滞后。

(2)企业未从制度层面规定。

我国企业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但是当时是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开展的。审计工作也仅仅停留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等工作。内部审计工作从一开始便受外部压力而进行的。这种客观情况造成企业并未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没有基本制度作保障的内部审计工作依据不充分,权威性不够,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机制为建立。内部审计理念未能深入人心。内部审计环境没有体制机制作保障。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2、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较差。

独立性是保证客观性的前提,没有独立性,便很难保证客观性。因此内部审计也要求审计机构与被审单位保持独立性。目前,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内部审计机构仅是企业内部一个普通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是平行关系,甚至与被审单位之间也是平行关系。另外,受企业管理机制的影响,如:考核机制等,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存在着某种利益关系,这种客观情况决定了审计人员很难保持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层次较低决定了审计机构及人员权威性较差。目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有三种,即隶属于董事会;隶属于总经理;隶属于纪委。第三种隶属关系权威性最差。隶属于董事会权威性最高。内部审计隶属于纪委的施工企业大量存在,降低了内部审计权威性,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和评价的职能。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1)内审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审计需要。目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具备财务专业的人员。施工企业的特点决定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预算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配置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特别是随着内部审计从低层次的财务收支审计向内控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内向服务型的转变。审计机构更应当配备具有企业管理、法律等知识的人员充实审计队伍。

(2)工作不务实,作风漂浮。施工企业大多是大型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作风在审计人员身上也有体现。工作不务实,审计工作中只为完成任务,不能更深入开展审计工作,接受被审单位超出正常礼仪的馈赠和宴请。审计报告质量不高,不能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对发现的问题蜻蜓点水,不做深入剖析。所谓有为才有位,做不出成绩,自然就得不到认可,使得内部审计地位得到消弱,从而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4、施工企业内部仍侧重于财务收支审计的低层次阶段。

从内部审计发展来看,内部审计最初是作为国家审计的一种补充,侧重于监督职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需要,内部审计已经不再来源于外部压力,而是内部管理的需要。审计职能转型已经成为必要。目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仍侧重于财务收支审计,防错查避仍是主要目的。审计职能的转变缓慢,使得审计不能跟上经济发展以及企业内在需要。制约内部审计进一步发展。

三、强化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内审环境。

制度是手段、是措施、是保障。施工企业正由过去的管理粗放型向精细化、制度化管理方式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应努力建立并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使内部审计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内部审计的长效机制,为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优化机构设置,提高独立性。

施工企业大多属集团化企业,笔者认为,可以减少低层次级别的审计机构,取消三级、甚至四级企业内部审机构,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在集团层面建立审计机构或审计派出机构,使得审机构在层级上高于被审单位,这样加强了审计机构权威性的同时,也提供了独立性。如:在集团公司层面设立审计特派办,同时审计人员实行轮换制。

3、优化审计人员结构,知识结构,提升胜任能力。

随着内部审计转型,内部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但需要掌握审计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熟悉企业的基本业务,基本管理和内部控制。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但需要配备具备审计、财务知识的人员,还需要配备工程、预算等专业人员。审计人员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保持和提高胜任能力。学习审计知识和技能,提高审计效率效果,运用新的审计方法能够准确发现问题线索,提高审计效率。

第9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企业 财务 内部控制 对策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即是企业在确保资产完整性以及各类财务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所制定的关于如何保证企业会计文件可行、有效与真实的一系列规定。通过构建健全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实现财务信息的安全性管理,还可将财务成本控制在范围内,为企业经济业务提供可靠保障。然而,在当前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由于存在控制力度不足、缺乏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及企业财务内部权责混乱等种种现象,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效果造成了影响,功能受到制约。为此,必须尽早实行相应改进措施,以解决其中问题,实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优化。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力度不足

主要体现在监督力度不足,目前,针对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督主要来自于三个层面,即企业自身内部的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然而,由于这三者在监督上各行其道,既未采用三位一体的监督方式,也未形成健全的监督制度来对企业实行综合全面的监督工作,致使监督流于形式,无法对企业内部财务产生真正意义的影响。在该种情况下,失去了监督管理的严格控制,企业管理者难免会产生侥幸心理,松懈对财务内部的控制与监督,致使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仅停留于表面而无法真正发挥作用,长此以往,将对企业发展形成阻力。此外,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也进一步削弱了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作用。

(二)未意识到审计的重要性

当前,一些企业因受到传统观念的约束,没有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既没有定期、规范的实行审计工作,也忽略了审计在公正及独立监督等方面的职能,尤其是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态度往往不是对事,而是对人,其以人情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相应惩罚,而对于工作表现突出,尽职尽责的员工却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如此下去,将降低员工积极性,使财务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落实。

(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促进发展,企业往往将原本的两权合一(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共同经营)更换为现今的两权分离(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以实现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就国有企业而言,大多数国有企业过去均存在轻经营权而重所有权的现象,这一现象同时也导致了国有企业在此期间的生产与获得效益呈下降趋势,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有企业观念开始改变,却又从轻经营权重所有权走向了重经营权而轻所有权的极端,在该种情况下,若没有对经营权形成约束,则极可能会引发、职权滥用等问题,进而导致会计资料失真,企业控制环境失调,种种现象于企业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优化对策

(一)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力度

要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就需要建立相应制度,强化自身监督功能。通过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以财务控制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出财务内控管理条例。该条例应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即定期及经常性的资产盘点制度、反复核对制度、确保簿记真实性制度、会计程序、会计政策、监督考核制度以及预算制度等。此外,应将企业财务管理落实到每个管理人员身上,明确每个岗位的分工、业务与法律责任,同时考核其业务操作是否遵守流程实行规范化管理;而对于重点岗位,为将一切腐败可能消除在萌芽阶段,应对该岗位人员实行职权分离制度,从而实现财务内部控制力度的全方位加强。

(二)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目前一些企业由于忽视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导致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缺乏规范,由此可见,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对于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当前大部分审计工作往往仅有事后监督,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则相对较少,殊不知,只有将审计工作贯穿整个过程,才能实现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全方位管理,故此,应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审计工作结合起来。其次,为确保审计报告的科学合理,应给予其一定的独立性,使审计能够实行更规范全面的监督管理,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可靠建议。

(三)提高企业领导者财务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领导者对经营权的滥用主要是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为此,更新领导者财务内部控制观念对于提高财务内部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领导者应抛弃传统思想,借鉴现代企业的成功经验,学习或引入其先进性管理制度,使企业的管理水平走向新的层面;其次,领导者应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先进管理理念,将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深入到每个员工的意识当中,生企业所有人员都能自觉做好并配合每一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从而使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推动企业发展。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要在诸多竞争对手当中处于领先地位,除了具备健全的财务制度外,还应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从而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邱立松.加强现代企业财务内部审计工作措施探析[J].现代商业.2013,(30):220

[2]李晓红.浅谈我国企业财务成本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3,(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