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质量应急预案与流程范文

医疗质量应急预案与流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质量应急预案与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质量应急预案与流程

第1篇:医疗质量应急预案与流程范文

[关键词] 高效率;规章制度;患者;安全

[中图分类号] R614[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169-02

高效率是指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当今医学事业已步入快节奏高效率的进程,麻醉科学的发展更是如此,麻醉质量管理与患者安全性日益重要。现在的麻醉质量管理目标是麻醉工作的持续质量改进,将其工作的重点转移至麻醉的全过程和重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1-2]。随着麻醉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风险责任也不断增加,与麻醉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质量管理与高效率备受关注,高效率与患者安全在医院诊疗活动中更加突出,如何确保麻醉质量下提高麻醉效率与安全是解决麻醉科现有状况的迫切问题,下面就麻醉高效率与患者安全问题加以讨论。

1 麻醉医师素质与业务水平

麻醉医师素质与业务水平是麻醉高效率与安全的主要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提高麻醉医师的素质与业务水平在当今医疗环境中尤为重要。

1.1 医师素质

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效率的提高,这就要求每位麻醉医师工作要主动积极,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具有敬业精神。术前应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制定完善的麻醉方案,采取合理的麻醉方法,对所用药品及设备进行认真检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术中必须在岗在位,细致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合理纠正异常情况,遇到问题冷静思考,同时向上级汇报。术后及时随访,防止因麻醉而出现的并发症或意外情况发生。

1.2 业务水平

麻醉医师的基本素质必须提高,高效率的麻醉医师必需有高超的业务水平。住院医师是县级医院的主力军,加强对住院医师的培训,提高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常规的执行力,全面掌握理论与业务,是最基本要求。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及继续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手术有大小,麻醉无大小”,每一例麻醉都要做到极致。业务水平的提高是量的积累的结果,所以要积极参加每一例麻醉,为质的飞跃打下牢固的基础。

2 麻醉流程与应急预案建设

合理完善的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安全性。建全和落实规章制度,可防范与杜绝一切差错发生。

2.1麻醉流程

流程建设的合理与否,标志着麻醉效率的高低。临床麻醉工作中对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省掉或随意更改,一定要规范化与制度化。影响流程的因素有患者因素、麻醉因素、手术因素,对这3个因素都要认真看待,不可轻视,每一因素都影响着效率与安全性。只有严格按流程实施麻醉,切实执行每一个环节,才能提高效率与降低麻醉风险。

2.2 应急预案

在人力资源紧张及麻醉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建立应急预案尤为重要,寻查事故的原因,大都是因为事前准备不足所致。建立停水、停电、机械故障、气源故障、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处理预案,建立麻醉科医疗差错事故及预防处置预案,不断强化医疗安全及麻醉风险,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让全科人员熟知应急的处置方法,为麻醉工作提供保障。

3 麻醉医疗设备的性能与使用

伴随着医院的发展与建设,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和高科学技术的医疗设备的不断涌现,如何安全使用医疗设备非常重要。建立完善的麻醉科医疗设备的运转日志制度,增强使用者的责任心[3]。现代化手术室内大量电气设备和高压氧、高压空气、氧化亚氮等的应用,一旦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不仅造成财产损失,也危及患者和手术室内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4]。医疗设备的维修与日常维护是医疗设备正常安全麻醉高效率的重要保障。

3.1 性能

对新进的麻醉医疗设备要进行全科人员培训,掌握性能与原理,合理使用,安全第一。注意手术医生所用的消毒液、仪器与麻醉设备的相互影响,麻醉设备所显示的数值与图形是患者生命的客观依据,要时刻注意变化并排除干扰现象。

3.2 使用

现代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对患者安全及工作效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风险性也加大,正确使用麻醉设备尤为关键。麻醉科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推广麻醉质量管理软件系统,经信息化处理获得的麻醉质量信息,将有助于全面提升麻醉质量管理水平,为此一定要做好信息技术的培训,使现有的麻醉设备充分利用其性能。麻醉科设备大都没有固定于每个麻醉医师,必须制定使用流程,共同遵守,对麻醉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与维修。医疗设备的投入使用,必须严格遵守操作常规,掌握使用条件,适用范围,正确选择参数,才能确保设备、患者和操作者的安全,提高麻醉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国楼.强化麻醉管理、提高医疗质量[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2):67-68.

[2]屠伟峰.麻醉质量管理与患者安全性[J]. 麻醉与监护论坛,2011,18(2):145-146.

第2篇:医疗质量应急预案与流程范文

关键词:门诊;应急预案;医院感染;行为礼仪;患者满意度;护理管理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门诊护理工作的优劣、服务态度的好坏、护理技术的高低不仅反映门诊护理管理水平,还会影响整个医院的声誉[1]。门诊护士是患者就诊时首先接触的专业人员之一,与病房比较,门诊患者流动性大、流量大、病种杂、高峰集中、候诊时间长,同时受诊断不确定的影响,患者情绪更易急躁焦虑,这些特点不仅要求门诊护士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需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做好门诊护理管理至关重要。有研究提出,按JCI标准实施护理服务和评估,对门诊护理质量提升有重要价值[2],但需更加重视员工资格及培训、公共设施及其安全性、信息管理等[3]。门诊护理管理的重点包括转化服务理念、沟通技巧、健康教育、创建良好的就诊环境等[4-5],但如何提升及培训未涉及具体内容,未见可借鉴的门诊护理管理规范。鉴此,笔者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6],于2015年3月对门诊护理进行规范及精细化改进,经9个月实践,效果良好,并顺利通过三级综合医院复审。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编制床位3300张,注册护士1500余人。日门诊量约6000例次;门诊有护理人员63人(包括护士长1人,副护士长1人),男1人、女62人;年龄22~54岁,平均38.0岁;学历:大专26人,本科36人,硕士1人。护理业务范围包括导医、伤口/造口诊疗、门诊消化内镜中心及各专科(内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整形科等)治疗等。

1.2方法

1.2.1门诊护理管理措施改进前的门诊护理管理:按门诊护理常规,以科室为单位由门诊护理人员自行管理,管理标准各科自订。门诊护士长负责门诊相关行政管理,保证各科诊疗用品齐全,安全开诊。规范改进措施如下。1.2.1.1医院层面的准备工作成立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办公室,组建由院领导负责的院级内部审核小组,抽调部分骨干人员担任院级内审员,每一病区设1名内审联络员,完善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对照相关文件,解读《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对标准进行梳理与归类,并分解至各相关职能部门及科室,制定等级医院评审条款责任分工及目标。明确检查方式,包括查阅资料、跟踪核实、现场核查、访谈调查、模拟演练、考试考核几种形式。1.2.1.2门诊护理管理改进准备笔者依据医院及护理部的分工,从《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中筛选与门诊相关的条款进一步解读,整理待完善的资料及培训学习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包括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护理规章制度、护理工作手册、优质护理、护士绩效考核、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常规、护士在职培训教学记录、健康教育、应急预案流程、仪器管理、患者评估随访资料、院感职业防护、护理文化及科研。后续对15个资料的内容结合门诊工作性质进行补充及完善,完善的过程也是痕迹管理的过程。1.2.1.3完善门诊护理职责及管理制度①相关制度的修订及完善。修订及完善门诊工作管理制度、治疗室工作管理制度、发热门诊工作管理制度及门诊各诊区特殊工作制度等7项。②门诊护士职责的修订及完善。修订及完善门诊部护理人员工作职责,更新门诊各科护士岗位说明书,使每名护士明确岗位职责及工作质量标准。③门诊护士职业形象礼仪培训。邀请院外培训导师(中国形象设计协会职业资格认证高级形象礼仪培训师)进行职业形象礼仪培训,内容涵盖医院服务理念及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医务整体形象塑造、主动服务、医护服务用语、打造标准化医务服务之各窗口人员行为规范、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接待礼仪等。④操作常规的修订及完善。在上述培训的基础上,组织门诊各科护士对本专业操作项目进行梳理,修订操作常规,各常规中除操作程序和要求外,增加了护患沟通的比重,规定在每项操作前、中、后的告知、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以期达到门诊护患沟通标准化、专业化,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治疗内容、程序及作用,充分配合治疗,减少医疗纠纷。1.2.1.4安全管理①门诊查对制度管理。要求各科室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所有操作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为执行原则,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年龄、病历号、床号等。同时制定并实施身份识别流程:执行各项操作前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或出生年月、门诊卡号如收到患者明确肯定的答复则执行操作;如患者提出疑问,立即复查,再次核对无误执行操作。特殊操作核对时让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对有疑问医嘱必须询问清楚后方可执行。②门诊急救车配置及管理。为保障就诊患者突发病情变化时的急救,将门诊急救车、除颤仪进行重新配置:a.为保证急救效果,每层楼配置急救车,按就近原则使用。b.除颤仪使用规定。就近使用。以保证当医院内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时3min内除颤仪到位。c.门诊大楼发生应急情况需紧急施救时第一目击者务必首先评估患者并给予必要的处置,立刻就近呼叫医生,同时其他人协助电话通知急诊科及门诊办公室,以快速启动急救反应系统,保证患者及时救治。急救车及除颤仪责任人落实到科室个人,以保障以上生命支持仪器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护士长定期督查,同时将以上配置挂院内网予以全院公示,要求人人知晓。③门诊备用药品管理。门诊负责人反复与护理部质控人员、药学部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及护士沟通门诊各科备用药品种类及基数,整理出门诊各科备用药品清单,根据门诊药品管理特点制定门诊备用药品接班及管理登记本,便于规范门诊备用药品效期检查、基数管理、高危标识、药品存放等。1.2.1.5医院感染管理门诊患者具有流动性大、病情复杂、诊断待明确等[7]特点,感染管理难度大。鉴此,开展以“提高门诊护理院感管理的规范性”为题的PDCA循环。①原因分析。从人、法、料、环四方面因素进行问题分析。人:医护人员院感管理相关意识欠缺,不熟悉感染控制程序与规范,工作繁忙等;法:院感相关制度较零散,未进行系统培训;料:院感管理部门要求的配置或设施不到位、耗材使用不当;环:布局不合理。②制定改善计划并实施。a.整理各科院感控制规范并汇总,便于护士学习并遵照执行。b.与院感办沟通,联系厂家完善门诊各科洗手设施。c.培训门诊全部护士手卫生知识并进行考核。d.针对门诊各科布局问题,指定各科院感负责人开会,邀请院感办主任,讲解布局方面院感要求,并要求各科1周后上交本科室布局整改方案,方案经审核后各科启动布局整改工作并不断督促按计划落实。e.成立6S管理小组,确定各科负责人。组织全体门诊护士学习6S管理规范及要求,进一步改善门诊环境、物品、药品等管理。f.协同护理部每月对门诊各科进行院感质控专项检查,检查涉及门诊各科布局、物品管理、洗手设施及洗手依从性、正确性、废物分类及消毒剂的使用等方面,并对院感管理督查情况进行分析及总结。1.2.2培训及演练本次制定了门诊护理培训及应急预案演练计划。①培训计划。包括护理管理制度、门诊相关管理制度、护理安全相关管理制度、院感管理各类规范、各类文件、门诊医护人员须掌握的技能,如徒手心肺复苏及简易呼吸器的使用。②门诊应急预案及演练。预案包括应急预案、公共预案及专科预案[8-9]。应急预案:主要包括突发呼吸心脏骤停、癫痫发作、急性心肌梗死、低血糖昏迷等抢救预案及流程,其原则为诊区护士发现患者突发病情变化,就地救治、就近负责。公共预案:为门诊护士必须掌握的内容,包括停电、停水、火灾、泛水、失窃、地震、遇暴徒或冲突、患者跌倒坠床、职业暴露、信息系统故障等。专科预案:包括过敏性休克、误吸、人流综合征、术后出血倾向、输液反应、空气栓塞、肺水肿、低血糖、中心吸氧故障、中心负压吸引故障、用药错误、治疗错误、标本错误等。针对上述项目,每项编写详细的应急处置流程,集中全体门诊护士对所有预案进行专项演练,演练包括从第一目击者发现到在急诊医护的配合下,护送入急诊科进一步救治整个完整的过程。

2结果

改进前检查无菌物品管理、手卫生、空气质量、消毒液、医疗废物处理合格率分别为84.88%(73/86)、81.05%(77/95)、86.67%(39/45)、84.06%(58/69)、77.33%(64/75),改进后合格率分别为96.59%(85/88)、98.10%(103/105)、96.15%(50/52)、98.61%(71/72)、95.18%(79/83)。参与2次考核的50名护士,理论与综合平均成绩分别从89.1、83.8分提升到改进后的95.9、91.1分。门诊患者满意率从改进前的90.24%(抽查205份问卷)提升到改进后的93.41%(抽查167问卷)。规范化改进稳定扎实地实行9个月,顺利地通过了三级综合医院复审。

3讨论

第3篇:医疗质量应急预案与流程范文

【关键词】医院急诊急救;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63-01

在21世纪这样的大背景下,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的改变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且在医学中有着屹立不倒的地位。因此,本文将从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这方面进行逐一论述。

1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

1.1医院急诊急救人才水平有限

从急诊医学发展史来看,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其特定专业内涵尚未形成一完善的体系,急诊急救专业人才严重短缺,远远满足不了急诊急救医疗的需求。由于急诊科编制不足,所缺的急诊急救人才只能由其他专业科室派人支援,所以急病得不到急治,或救治不当的事件屡见不鲜。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来看,急诊科需要24小时连续开诊,急诊科医护人员面对的救治群体病情危急,病种杂,病谱广,未知因素、不确定性因素多,病情具有较大的不可预见性,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医护人员需要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及精湛的技术,尤其危急重患者抢救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故责任重,风险大。长期超强度的工作使医护人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负担重,工作压力大,而且夜班频繁,十分辛苦,在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又无相应的倾斜激励机制,专业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现象相当普遍。

1.2医院急诊急救体系有时代不符

现代急诊医疗的原则是突出“时效”,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诊断与有效处理,重在“救命”,即以高超的医术和技能使危重患者脱离危险。但是目前由于医院急诊体制的不健全、不合理、非人性化,很多医院急诊科对就诊的危重患者特别是生命垂危患者仅分诊,再转送相应科室救治,频繁会诊往往因中间环节接口多而延误抢救时机,这种急诊不急的救治机制严重影响了急危重病人急救质量。除了制度本身的缺陷外,对贯穿急诊急救服务流程的质量要素和质量环节上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也远远不够;诊疗过程中的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难以预防质量缺陷,杜绝隐患纠纷,难以满足质量,且方便、安全的急诊救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不少医院急诊急救工作质量、效率都低的症结所在。

1.3医院急诊急救的意识落后

落后于时代要求传统的急诊医疗质量管理意识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形成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较少以患者为关注焦点,不能为患者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上提供全面、全过程的优质服务,这也是急诊医患纠纷的一个难点问题。传统的质量管理忽略医疗质量全过程控制如基础质量、过程质量、终末质量等,从患者的角度来看,也是因传统急诊医疗管理理念的制约,没有考虑分析患者抱怨产生的原因,从急救服务过程、医疗环节、接口管理等方面找出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持续有效的控制,加以及时改善,建立预防措施,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对急救质量的需求。符合现代急诊医疗要求的管理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是人建立的,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制度何以能建立。因此,导致急诊医疗工作中诸多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观念的落后。

2医院急诊急救管理对策研究

2.1加强医院急诊急救管理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铁饭碗”思想已深入到医护人员的内心深处,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思想。面对当前激烈的医疗竞争市场,医护人员必须承认自己是服务者,要把“患者的满意才是我们的满意”作为自己的行为理念和医疗准则。近年来,虽然各个医院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优质服务活动,但服务不到位、缺乏人情味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急诊医务人员要加强学习,切实认清形势,纠正医患错位,强化服务意识。由于医院的服务对象是患者,他们在接受医护人员的服务时,其心理、生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与健康人有差异。因此,医护人员在重视疾病诊治的同时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在思想上由只重视疾病转变到重视患者上来,在为患者治病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注,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与被关爱。

2.2建立健全的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体系

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建设要根据本院本地区的病种特点,配备相应的先进仪器和设备,选派医术高明、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思路敏捷、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充实到急诊急救中心,使急诊急救中心机构健全、队伍业务素质提高、设施设备配套完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患者的需求。由于急诊病人较多,医护人员工作量大,医疗风险高,医院要高度重视急诊急救中心的工作,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分管急诊急救工作,如果遇到重大抢救,要亲临现场指挥。院长要定期听取急诊急救中心负责人的工作汇报,不定期到急诊中心了解工作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相关科室如医务科、护理部要由一名副主任分管急诊急救工作,进行组织协调,以保证急诊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

2.3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中加入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包括病人的应急抢救预案和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应急预案。病人的应急抢救预案:急诊患者大多是由于中毒或创伤等意外伤害所致,且病情危重,一旦出现这种突发事件,对医院的抢救承受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平时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面对突发事件,医护人员会手忙脚乱,这将使病人丧失宝贵的抢救时机。因此,制定综合性或专门应急抢救预案对于提高医院的应急抢救能力极为重要。自身安全应急预案:目前,特大交通意外事故、地震、海啸、恐怖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在突发事故来临时,急诊急救中心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相应的针对性的预案。预案内容包括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和医院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等,急救中心要定期开展自救训练,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

结语:总之,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是发展我国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提高我国的医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4篇:医疗质量应急预案与流程范文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是护理安全的保证,质量管理必须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为持续地改进护理服务过程和效果,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特制定本年度护理质量与安全工作计划。

一、加强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执行

护理部每月督导制度落实情况,每季度总结全院督导情况,针对反复出现的问题,召开护士长会议讨论分析原因,根据督导结果调整后期相关培训计划。

二、加强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善护理服务品质,确保护理安全

1、护理部每月进行护理质量督查,各科室每周进行护理质量自查,遵循PDCA循环模式进行检查、分析、评价,整改、追踪、再评价,体现持续改进,质量改进效果力求数据化。

2、各科室依据上一年质量监控结果制定质量监控计划及目标值,重点解决本科室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整改,年终有总结。

三、加强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群、重点部门的监管,确保护理安全

1、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上岗护士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带教、重点监督,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护理纠纷和护理事故隐患。

2、患者的环节监控:对新入院、转入、危重、手术、小儿患者以及有纠纷潜在危险的患者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对患者进行跌倒/坠床、压疮等风险因素评估,并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对危重患者,护士要掌握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

3、对实习生的环节监控:加强实习生的岗位培训工作,明确带教老师的安全管理责任,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4、加强中午、夜间、节假日重点时段的监控:督促检查护士长科学弹性排班,合理安排人力。继续加强护士长特殊时段查房力度。

5、加强重点部门(手术室、妇产科、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小儿科、内镜室等)的护理质量管理,护理部进行督导监管,确保护理安全。

四、加强“应急事件”的管理

1、完善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实施措施。加强临床护理应急预案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遇到突发事件时真正起到应急作用。

2、护理人员非工作时间必须保证移动电话通畅,有紧急任务能及时联系到本人。

五、加强不良事件的监控,提高护理人员不良事件的防范意识

认真落实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鼓励科室积极按时上报不良事件。护理部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时追踪。每季度召开护理质量与安全会议,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分析和讲评,提出整改意见与防范措施。

六、感染控制管理

加强职业防护,保障护理人员安全。按照医院感染管理标准,重点加强消毒隔离制度落实和医疗废物管理。

七、重视护理人员的自身修养,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业务技术能力

按照护理部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加强护士三基、专科理论知识、核心制度、应急预案的学习及技术操作的训练,完成护士在职培训。

八、护理质量监测指标

(一)病区护理管理质量标准考核≥95分;合格率≥95%

(二)分级护理质量管理

1、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标准考核≥90分;合格率≥90%

2、Ⅰ级护理质量标准考核≥95分;合格率≥90%

3、Ⅱ、Ⅲ级护理质量标准考核≥98分;合格率≥96%

(三)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1、住院患者压疮风险评估符合率≥95%

2、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符合率≥95%

3、年非计划内压疮发生数为0

4、重点环节交接正确率≥98%

5、查对流程规范符合率≥98%

6、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7、仪器设备操作合格率≥95%

8、护理不良事件临床科室年上报≥10件;特殊科室上报≥5件

(四)特殊科室质量标准考核≥95分;合格率≥95%

(五)护理文书质量考核≥95分;合格率≥95%

(六)护理带教质量标准考核≥85分;合格率≥95%

1、护理人员三基三严考核≥80分,合格率98%;

2、护理技术操作考核≥80分,合格率达98%

3、新护士岗前培训理论考核≥60分;培训率100%,合格率95%;

4、新护士岗前培训操作考核≥80分;培训率100%,合格率95%

(七)患者健康教育符合率100%;合格率≥90%

(八)消毒隔离质量标准考核≥95分;合格率达100%

(九)特殊时段护理质量标准考核≥95分;

合格率≥95%

(十)患者满意度≥95%;合格率95%

第5篇:医疗质量应急预案与流程范文

关键词 产科 风险预测 指引 流程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208

Abstract Objective:To implement streamlined nursing care,predict and prevent obstetric risk,and improv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Methods:Formulate detailed observed and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pregnant women and puerperant,optimize obstetric emergency care flow and emergency rescue plan,organize and implement,and evaluate by the everyday evaluation management system.Results: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nurses has been improved and the incidence of obstetric complications has been reduced by applying th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and care processes of treating emergency.Conclusion:Implement streamlined nursing care is clear for guiding and convenient for operating,It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obstetric risks,reduces errors incidents,and improves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of specialist nurses.

Keywords Obstetric;Risk prediction;Guidelines;Flow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09年3月在我院产科住院的576名产妇,年龄20~45岁,并对全部产妇实施了流程化疾病的护理,以便预测和防范产科的风险。其中高危妊娠95例,产后出血12例,发生率为2.08%。有1例羊水栓塞,1例DIC,但无1例死亡及子宫破裂发生。

方法:①实施前期动员及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教育:实施教育与临床相结合,组织护理人员对产科常见病风险因素学习,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对收集的产科各类事故案例要进行个案分析,认识到实施产科风险预测及流程化疾病护理的必要性,确保风险教育效果。②制定方案:正常临产孕妇入院观察操作指引是常规,要组织主管护师和高年资的护师,针对有发生产科风险的孕妇进行分类,根据类别制定出不同种类观察操作指引,装订成册,方便使用。如妊娠期并发妊高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过多或过少等观察操作指引;特殊用药如硫酸镁、催产素的使用观察指引等。同时制定急产、脐带脱垂、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产科应急预案和抢救流程。③人员的准备:做好护士的培训,每个护士要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指引、抢救流程和应急预案。要规范产前准备、接产步骤及操作、产程记录和产后观察护理要点等分娩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根据观察操作指引和应急预案,做好个性化的物品、药物和仪器的准备;指导新护士接生的各个步骤,帮助她们正确使用助产方法,严格掌握助产的适应证、禁忌证;规范产程记录和产后的护理。加强急救监护技能的培训,包括心电监护仪的监测、新生儿气管插管配合、新生儿窒息复苏、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估及抢救能力等,要求护士尽快掌握急救监护仪的操作要领和新生儿窒息复苏、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等的急救配合,提高护士的应急和应变能力。④管理准备:制度的完整和流程的合理是预防差错的关键。除上述的流程、指引、应急预案及医院的核心制度外,我科根据实际情况还制定了预防接种告知签字制度、缺陷登记报告制度、日评估管理系统、护理骨干每月质量分析制度等,设立了产科与手术室交接登记本,实施每班都有经验丰富的老护士把关,从而规范了各岗位的工作流程。⑤实施:新入院的病人或孕妇,首先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对门诊有高危妊娠管理登记的及入院时发现有高危因素的孕妇,直接进入风险预警管理流程。入院后高级责任护士要认真阅读门诊高危妊娠管理记录,对目前产科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择相应孕妇观察操作指引,逐项认真观察。在产程开始后,责任护士实行一对一产程观察,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进入抢救流程。对应用硫酸镁、催产素药物的,要启用特殊药物观察指引。

结 果

实施流程化管理,使护理人员的综合判断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基本技能、急救能力、专科疾病护理水平、健康教育能力、沟通能力、应急救护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等都均有明显提高,保证了当风险来临时,处于忙而不乱,并有条不紊的及时处理,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孕产妇的伤害。产科收住院产妇576例,其中高危妊娠95例,产后出血12例,发生率2.08%,有1例出现羊水栓塞,1例出现DIC,但无1例发生死亡及子宫破裂。结果可见产科分娩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发生差错数明显下降,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讨 论

有研究显示,住院产科患者的不良医疗事件的发生率为1.5%,其中38.3%与医疗过失有关。①预防工作不到位:产科护理工作不确定因素及突发事件较多,风险较大。因为妊娠是复杂、较长的过程,时刻会受到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为此难免会发生各种毫无预兆的意外。但由于人们往往盲目乐观,忽略了对突发事件应有的警惕性和预防性,以至在出现了产科急症时,没有做好急救药物、仪器、设备及心理准备,使之措手不及,贻误了抢救时机,造成了不应有的悲剧。②易发生差错事故:由于目前产科住院人数增多,加之工作量大,出现了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的现象,使护士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此时很易发生差错事故,有时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③护士责任心不强和技术不过硬:部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下或不熟练,也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的培训,单独不能完成较复杂的操作,有时违反技术操作规范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缺陷。④制度落实不严:少数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简化程序,表现为工作粗心大意,凭印象做事,忽视查对制度、病房交接班制度、巡视制度和分级护理制度等核心制度的执行,出现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识别危险。⑤护理记录及时性和准确性不够:由于护理人员各层次均有,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对护理记录的书写没有任何绝对客观标准,导致记录的科学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针对性不够。⑥潜在用药风险:产科病房因其专科的特点,常用的药物有硫酸镁、催产素等。而硫酸镁是解痉降压的首选药,有效量与中毒量相近,极易引起中毒反应;催产素肌注,用在产妇身上可促进子宫收缩恢复,而用在产前孕妇身上将导致严重后果等,所以该类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⑦急诊相对多:产科的急诊多由正常生理状态急转而来,如中央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急产、脐带脱垂、子宫破裂、产后出血、羊水栓塞、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这些病不但常见,而且一旦发生就很凶险,变化急骤,处理稍慢或不当即会出现生命危险。

实施产科风险预测及流程化疾病护理,能有效防范产科护理风险,可以事先预测可能发生的危险,做到心中有数和预防在先,在抢救时能从容应对,赢得抢救时间。流程化护理要求护士必须按步骤逐一实施,指引清楚,避免了护士因经验不足或责任心不强造成的差错事故。流程要求护士实时记录,要达到护理记录客观、准确、及时。在实施过程中要配合日评估管理系统,每天护士长或高级责任护士要检查流程执行情况,并在评估登记本上登记,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使护士从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应用,发挥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产科医疗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产科的医疗纠纷,在国内外各医疗机构的医疗纠纷中均排居前位,具有不可避免性,但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可控制风险的发生,可减少医疗风险带来的损失。实施产科流程化疾病护理,使指引清楚、操作方便,消除了年轻护士经验不足和预见性差而带来的风险,护士的专科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用流程可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做好预防和应急准备,落实了以预防为主的过程质量控制。当风险发生时,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母婴的伤害以及分娩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左月然.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第6篇:医疗质量应急预案与流程范文

【关键词】

风险管理;急救;护理安全

医疗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其过程主要包括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衡量与评价、医疗风险处理、医疗风险管理效果评价[1]。急诊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都是急、危重患者,面对群体伤害事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诊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以后的康复。为了保障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过程中的救护安全,我科自2009年以来利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组织抢救突发事件29起,收治群体伤员238例,男137例,女101例;年龄7~76岁; 食物中毒106例,交通事故98例,爆炸伤21例,重物压伤13例;院前死亡9例,在急诊室抢救无效死亡27例,其余经抢救转住院或留院观察治疗。

2 实施院前风险管理的方法

2.1 风险识别

经充分调查分析,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风险隐患主要为急救流程欠完善,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等几个方面。

2.2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的风险评价

2.2.1 急救流程欠完善 应急体系不够完善,对人力、物质等资源未能合理的协调和统筹,各种风险的应急预案、防范措施未健全。

2.2.2 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 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 突发事件中危重伤病谱广,病情危重凶险,急救经验不足,协作性技术技能下降,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救护技术不熟练,法律意识淡漠,没有风险观念。

2.2.3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 群体伤员因突然发生意外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加上创伤的剧烈疼痛,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与家属很容易产生激惹情绪,如解释沟通不到位,易发生医患冲突。

2.2.4 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 转运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患者可能发生意外的原因未进行分析,患者的转运承受能力未评估或评估不全面。

2.3 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3.1 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 科室成立安全管理监控小组,对急救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预案,培养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风险信息,分析急救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3.2 建立急救领导小组,制定院内急救预案 院内急救预案:①急诊科接到抢救通知时,立即通报科主任、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立即成立检伤分类组、抢救治疗组、病情观察组、护送患者组。②畅通急救绿色通道,按群体伤员病情轻重快速分类编号,把编号标牌套在患者的手腕上或贴于胸前,并根据病情轻重做出紧急相应处理,一切诊疗操作检查,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③护送组负责送伤员检查、住院、手术,护送前先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对危重伤员应有专人护送,携带简易呼吸气囊等抢救物品,并注意观察病情,保持各种管道通畅。④一般患者或经急诊处理后的患者,由病情观察组人员专人分工负责治疗护理,加强巡视,高度警惕沉默不语、表情淡漠的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避免忙乱遗漏患者。

2.3.3 持续专业教育和急救技能培训 急诊护士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2],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娴熟的抢救护理技术。科室人员有计划地安排外出进修、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安排护士去心电图室轮流学习,定期进行呼吸机的使用和管理、气管插管、心电除颤、心肺复苏等训练,掌握各项急救流程。科室实行“三定三不定”[3]质量控制方法,对急救技术进行检查,每季度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演习,通过模拟训练,建立一支快速的应急抢救护理队伍。

2.3.4 加强心理素质稳定性的培训 急救重在“急”字,医护人员必须对病情做出判断,做到眼、耳、手并进。实施稳、准、快的抢救。只有在具备扎实的基本急救技能的基础上遇到意外情况,才能不惊慌失措,才能灵活应用现场条件和设备,相互默契配合。除了平日加强急救技能及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外,每周业务学习时,安排模拟情景训练,以锻炼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反应速度。

2.3.5 护理记录要全面、真实,急救护理文书涉及法律、赔偿等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4],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到达时间、生命体征、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抢救患者或紧急情况下用药,完成每项操作后及时补写医嘱,避免护理记录与医嘱单不符。

2.3.6 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实行告知 由于存在着医疗技术专业与患者认知水平的矛盾和患者就医的高期望值与医疗发展阶段性的矛盾[5],群体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性有时难以预料,护理人员应突出“急”字,妥善合理安排患者,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预后,不能轻易下“没问题”、“不要紧”等结论,以免病情突变,家属无思想准备,出现误解和纠纷,在使用急救器械时如心脏起搏器、侵入性操作等,应告知家属其目的、配合的注意事项、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3 效果评价

在29起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避免了以往的盲目混乱现象,抢救工作分工明确,医护人员密切协作,对高风险环节,能及时控制缩短了救治时间,使全部患者得到妥善处理,无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4 讨论

4.1 风险防范规范了过程的管理 风险管理是把发生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成不安全事件前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更科学[6]。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急救预案,成立急救小组,对高风险环节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建立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应急管理体系,使急救人员各尽其责,进入应急状态,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护工作,保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4.2 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有计划的专科培训,执行急救任务后,有组织地对救治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提高急救人员的风险意识,能迅速发挥人员调配、物质供应、信息报导等职能作用,有预见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好人力、物力上的准备,做到忙而不乱,准确执行抢救方案,使每一个患者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处置。

4.3 促进急诊救护质量的持续改进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时,涉及部门科室广、人员多,在组织管理的同时进行质量检查,加强风险管理,每次抢救患者后总结讨论,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从中吸取教训,同时狠抓薄弱环节:如节假日的排班、新调入人员的培训等,全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浅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9(7):398.

[2] 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

[3]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

[4] 张颖,高秀芬,史忠岗.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354.

第7篇:医疗质量应急预案与流程范文

甲型h1n1流感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乙类传染病,为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严峻形势,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尽最大可能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依据山东省卫生厅及**市卫生局有关要求,我院积极采取措施,扎实做好各项防范应对措施的落实,尽最大努力防止疫情传入和扩散。现将近阶段工作情况做一汇报: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卫生厅及卫生局关于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要求,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做好防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防控工作作为当前第一位的任务和头等大事,切实抓紧抓好。5月4日上午,我院召开甲型h1n1流感防控专题会议,我院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会议,刘义成院长传达了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副省长王随莲、卫生厅厅长鲍文辉以及市卫生局艾宪淮局长关于防控甲型h1n1流感讲话精神,并就我院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做了具体的部署。医务部连续组织召开了三次专题会议,进一步落实预案制定、人员部署、房屋改造、设备到位、流程安排等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完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人,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原则,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强化协调,统筹全院医疗卫生资源,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尽最大努力减少患者死亡。医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各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我院甲型h1n1流感患者医疗救治工作的总体协调、统一指挥。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整合与调配全院医疗资源,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医疗救治。成立防治甲型h1n1流感专家组,重点指导做好医疗救治和重症患者的会诊,做好重症病例的抢救和普通病例的医疗救治。成立了三支防治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备队,队员均由呼吸科、感染科、icu、急诊科、放射科、检验科等技术骨干组成,其中大多数均参加过XX年抗击非典工作,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以及个人防护知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部,负责所有有关防治甲型h1n1流感工作协调及调度工作。

三、完善应急预案,建立诊疗流程

我院于5月8日全院印发了《**市中心医院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试行)》红头文件,并根据上级文件要求以及我院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诊疗流程,并于5月8日上午进行了我院防治甲型h1n1流感应急演练,我院防治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备队队员均准时到达指定地点集合待命。应急预备队员进行了穿脱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设备;抢救重症患者的注意事项;个人防护的注意事项等项目的演练。5月11日,我院组织相关人员赴山东省胸科医院观摩了甲型h1n1流感救治实战模拟演练。熟悉了卫生部确定的诊疗流程,认真学习了疑似病例救治的过程。通过以上应急演练,达到了预期效果。

四、改善门诊条件,防止传染扩散

开设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室和隔离病房。我院在来院病人多、住院床位少的情况下,感染科病房、急诊部腾出房间做为发热患者专用隔离留观室。流感样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及候诊室其它呼吸道疾病患者和医务人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均需佩戴口罩。同时在门诊大厅、急诊大厅、内科门诊、发热门诊等关键部位设置醒目标志牌,门诊大厅电子大屏幕滚动播出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治疗措施,防止传染扩散。

五、整合医疗救治资源,合理调配医疗服务力量。

抽调相关科室人员组建专家组、应急预备队,各组人员在预案启动后,均安排到位,不得随意请假或外出,重点安排好呼吸内科、icu、急诊、感染性疾病科等专业的医疗和护理力量,要实行无节假日医疗服务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通讯联络畅通,为积极有效、及时处理病人做好充分准备。由院务部立即准备各种物品,保障后勤供应。设备科配置所需设备,所有必须设备均调试至应急使用状态。药学部购入各种治疗所需药品,做好药品供应准备工作。重点做好患者呼吸机、微量输液泵、心电监护仪、床边拍片机和血气分析仪等医疗设备以及血液、药品、检测试剂、消毒器械、防护设备和相关医疗用品的调配和储备工作,确保做好疫情暴发时的医疗救治工作。

六、加强人员配备,保证医疗质量

院内专家组由呼吸内科、icu、急诊部、感染性疾病科、医学影像部、检验科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经统一培训后组成,调配到相关病区参加诊疗工作。要求严格按照诊疗程序和规范救治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诊疗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保证病历书写质量,一旦患者病情恶化,超出本院救治能力,要及时邀请省级专家会诊,尽最大努力减少患者死亡。

七、加强感染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感染管理科在预案启动后加强呼吸科门诊、病房、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病房、急诊部门诊、病房、救护车等地点的重点消毒,根据省卫生厅对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管理规定要求,增加消毒工作人员和消毒次数,消毒剂改用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及过氧化酸,相关科室配发消毒剂以保证消毒效果。同时就有关知识做好全员培训等宣教工作。共2页,当前第1页1

八、开展全员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就甲型h1n1流感疫情上报和医疗救治有关规定、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山东省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预案(试行)》《山东省中医药预防甲型h1n1流感技术指南(2009版)》等内容,我院于5月2日、5月9日对医务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重点培训其早期诊断、鉴别诊断能力、重症诊断、重症鉴别能力、重症抢救能力、流感防控。同时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了省卫生厅举办的培训班。几次培训对我院提高诊疗水平有极大帮助。

九、加强预检分诊,做好医疗救治工作

要严格按照《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要求,做好门(急)诊就诊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我院在门(急)诊所有入口处设立了流感样病例预检分诊点,在呼吸科等科室实行了二次分诊,指定专人加强预检分诊工作,要求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和流感样病例的监测,详细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发现可疑患者,要按照规定程序组织诊疗活动,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当初步怀疑为疑似甲型h1n1流感病例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和报告,并采集标本,送当地或省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十、规范诊疗流程,建立双向转诊工作机制

按照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认真做好患者登记、筛查和报告,提高重症患者早期发现和抢救成功率。门诊部做好甲型h1n1流感的报告工作,严禁瞒报,防止漏报、误报。对拟转诊的患者,必须经专家组会诊并根据病情进行初步治疗;转诊时,须及时与上级定点收治医院联系,充分做好转诊的准备工作,转诊医师要向接诊医师交待病情,认真填写《转诊记录单》。对符合诊治条件的转入我院的重症患者,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转诊时必须使用具备吸氧设备、人工辅助呼吸气囊等设备的救护车,并由医护人员陪同;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的生命抢救技术;对于病情特别危重,不适宜转诊的患者,原则上要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组织就地抢救。使用的救护车必须符合隔离防护要求和急救要求,转运过程中司机和医护人员要采取预防措施,转诊病人的救护车在转诊结束后立即进行消毒处理,严防交叉感染。

第8篇:医疗质量应急预案与流程范文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医院有组织、有系统地对患者、工作人员等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护士条例》的颁布实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风险逐渐增多[1]。为了杜绝事故、减少差错、确保患者安全,就必须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加强评估,制订防范措施,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现将我院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护理风险评估

1.1 识别护理风险的方法 对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护士条例》;对以往的质量问题和差错进行分析;护士长环节质量督查情况的反馈;及时收集患者不满意的信息;收集院外护理差错、纠纷事件;询问患者、家属;与医师、护士沟通等。通过以上方法分析确定护理风险事件易发部位、环节和过程。

1.2 护理风险相关因素

1.2.1 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坚守岗位;值班时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重视病情观察,忽视非医嘱性护理如不主动吸痰等;服务态度差;护理人员素质低,胜任工作的程度低;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技术操作常规;未注册护士单独值班等。

1.2.2 制度、常规因素 制度不健全或有制度不落实;职责不明确;缺乏工作程序等。

1.2.3 管理因素 管理不严或失控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护理管理者对存在的护理风险缺乏预见性,无有效的管理预案,缺乏识别、分析风险因素的能力,发生不安全事件后,不查找问题的根源或到出了问题后才引起重视;护理人员编制紧张或科室不合理排班等。

1.2.4 护理技术因素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应用的风险越来越多;护士对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对监护仪、呼吸机等急救设备操作流程不熟悉等。

1.2.5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在住院期间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对医嘱的依从性差;意外伤害如坠床、误吸、跌倒等;患者本身疾病转归复杂,均可造成护理安全隐患。

1.2.6 环境因素 医院的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存在不安全因素,如地面太滑、无护栏;医疗废物未按规定处理;病区防盗问题等。

1.2.7 仪器设备因素 急救设备未处于备用状态,延误抢救时机;护理用品质量不好或失效;医疗仪器设备性能不良等。

2 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2.1 建立风险管理组织 护理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抢救小组、差错事故鉴定小组、褥疮组等。护理部对护理现状及问题定期组织各小组成员进行分析讨论,不断查找安全隐患,对共性问题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不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并将检查情况纳入护士长月量化考核内容[2]。

2.2 加强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2.2.1 条例法规学习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护士条例》,正确认识护理风险。既有客观决定因素,又有可控制的因素,从思想上正确识别护理风险,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理部制定的护理常规、制度、应急预案人人要掌握,并作为护理查房提问及“三基”培训考试的内容之一。

2.2.2 加强“三基”培训 护理部每季度组织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每月组织全院的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对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并组织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2.2.3 定期召开护士长例会 每周召开护士长例会一次,在例会上对护理质量检查情况进行反馈、对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并通报本院及其他医院有关安全的信息,提高护士长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

2.3 完善和修订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管理预案

2.3.1 重新修订各项护理规章制度 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也是护理质量的保证。制定健全的核心制度,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重新修订了《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各班护士工作职责》、《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理差错事故管理制度》等,使护理日常工作规范化。

2.3.2 制定患者安全管理预案 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前提。针对医院护理安全现状新制定了《患者发生误吸的应急预案》、《预防患者烫伤、坠床、摔伤的预案》、《预防患者各导管脱落的预案》、《输血、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

2.3.3 制定病区安全管理预案 为了给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护理部新制定了《预防火灾发生的管理预案》、《突然停电处理预案》、《预防被盗预案及发生后处理程序》等应急预案,规范了遇到上述事件如何处理和上报。

2.4 人性化的护理管理 根据工作量的不同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合理搭配各层次、各职称的护理人员,每天实行弹性排班,对护士实行人性化管理,在工作中、生活中关爱护士、理解护士,注重对护士的培养,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2.5 加强重点环节防范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重点环节的监控,如: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及查对制度,将三查七对落实到护理治疗的每个环节;规范执行医嘱、给药管理,药物须严格二人核对,规范高危药品的存放,应用特殊药物使用高危警示标志牌;加强对危重患者、特殊患者的管理,落实安全保护措施;加强急救物品、药品的管理,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制定并挂放急救仪器操作程序卡;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地做好护理记录;护士长落实每天的查房制度,重点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2.6 加强沟通,认真履行护理告知义务,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 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要化解职业风险,光靠护理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在护理服务活动中,要尊重患者的权利,时刻换位思考,密切护患关系,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要将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和家属;在进行特殊治疗、护理﹙如PICC操作前、应用保护性约束具等﹚时要征求患者同意并在告知书上签字后才执行;当患者拒绝治疗、护理时要在护理记录单上签字,并报告护士长和医生,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2.7 规范护理物品、仪器的管理 对各种护理物品、仪器固定、集中放置,定期检查、补充、养护;实行科室护理物品质量报告制;制定各仪器操作程序卡,并挂在醒目位置;对急救药品、毒麻、精神药品做到班班交接,确保护理安全[3]。

2.8 提供安全舒适的诊疗环境 医疗用房,地面要防滑、防积水,病室及走廊不能有障碍物,卫生间及走廊要有扶手;躁动患者要有牢靠的床栏;保持消防器材的完好和消防通道的通畅。

2.9 安全管理的监督与评价 护理部定期组织风险管理小组成员评价安全管理效果。评价护理风险是否消除或降低,防范风险的措施是否有效、是否适当、科学性。通过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减少工作偏差,达到持续质量改进。

3 总结

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只有护理管理者从多方位、多途径、多元化的角度正确识别护理风险,制订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计划,规范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不断对风险管理效果进行评价,才能真正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有效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的目的[4]。

参考文献

1 王妮,薛铁花.护理人员应如何规避职业风险.中国护理管理,2006,6(10):42.

2 黄莉.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的体会.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2):182-184.

第9篇:医疗质量应急预案与流程范文

[关键词] 护理查房; 应急演练; ICU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25-01

护理查房是护理管理中评价护理程序实施效果最主要的方法,也是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护理专业水平,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必要手段之一[1]。针对ICU病人病情危重、复杂,对护理人员业务技术要求高等特点,我院ICU自2010年1月份以来采用与护理应急预案结合实施护理查房,取得良好效果,显著提高了ICU病人的护理质量、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及医生对护理人员的抢救配合满意度,现介绍如下:

1 护理查房的实施

1.1 物品的准备 护理查房的用品分为基本用品及专科用品,应根据病种的需要携带齐全,以保证查房的顺利进行。基本用品:查房车、必要的影像资料、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手电筒、压舌板、消毒液等。

1.2 查房程序

1.2.1 查房的对象 病人应选择具有ICU代表性及疑难性的病人为对象。

1.2.2 查房的内容 针对病人护理中的难点、疑点、欠缺进行的专项护理查房。

1.2.3 查房的程序 ①查房者、责任护士问候病人,向病人说明目的。②责任护士报告病人病情:自然情况、社会状态、心理状态、一般状态(入院天数、各项检查结果、生命体征、饮食、睡眠质量)、现存的护理问题、各项检查化验指标、正在进行的医疗护理措施及效果、需要查房解决的问题等提出护理难点。③查房者对疾病进行系统讲解,包括诊断、临床表现、治疗等。④对病人进行全面护理体查,与病人交流了解病情,解答病人的提问,进行健康指导。⑤查房者针对责任护士在查房中提出的护理难点、疑点进行解答。⑥专科组长提出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及突发事件,讲解如何正确进行系统评估,组织讨论。

2 护理应急演练的实施

2.1 物品的准备 急救车、除颤仪、心电图机、呼吸机、吸引器、深穿包等抢救设备及药品。

2.2 人员的准备 由科室护士长主导,成立护理专科小组,由高等级护士任组长,在查房中,根据ICU病人的疾病特征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确定演练内容制订演练计划、模拟突发事件急救方案及人员分工,并组织实施。

2.3 技能储备 每月组织1次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穿刺术;各种抢救仪器:如呼吸机、吸引器、心电图机和除颤仪等的使用操作训练,由科室经验丰富的高等级护士及专科医生承担培训任务。

2.4 基本资料准备

2.4.1 制定疾病的各种并发症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护理组长确定各个小组成员的特定抢救位置,制定人员职责。

2.4.2 制定需联络人员的联系电话 要求每名成员熟记内容。

2.5 应急演练实施步骤 由护理组长主持演练,发现病人出现突发事件及意外,值班护士应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将相关人员迅速集合到ICU,在组长的指挥下分工展开演练,配合医生做好给药、插管、深静脉穿刺及心肺复苏等工作。

2.6 分析总结 全体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找出不足,为下次演练积累经验。

2.7 再次演练 全组成员共同分析总结后,修改并确定救护流程,再次进行预案演练,并将该演练过程做好记录,为其他的演练方案提供参考。

3 效果

3.2 提高了医生对护理人员配合的满意度 见表2。

4 体会 1)ICU病人病情危重、复杂、突发事件多,开展护理查房与应急演练相结合,能实质性的解决ICU病人的护理问题,护士能熟练掌握各类病人突发事件的护理评估,冷静、及时、准确、有序地处理。2)查房者是关键人物,查房者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查房效果,查房者应在查房前对病人的基本情况、特殊情况、难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有基本了解,并在查房前查阅资料及相关信息,做到对病人情况、治疗护理、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的措施、所查病种的前沿信息心中有数,使自己在有知识储备的状态下高质量地完成护理查房。3)在应急演练过程中,护士长将权力下放给护理组长,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既提升了自身价值,又带动了年轻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而年轻护士从医疗、护理的不同角度了解该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锻炼了应急反应,开拓了思路,丰富了知识,增强了对危重病人的护理应对能力,有利于掌握新技术、新业务,使理论知识尽快强化。4)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救护水平应急演练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2]。其充分体现了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重复性和可控制性[3]。结果显示,通过演练,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术得到了提高。5)提高了医生对护理人员配合的满意度在ICU实际工作中,护士不仅要有全面、扎实的临床理论基础,更需要有快速应对及与抢救人员的默契配合与协调能力,它直接关系到抢救成功率。当病人出现突况,护士立即配合医生按照分工开展抢救工作,迅速、主动地准备抢救物品,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抢救中的各项护理操作,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结果显示,医生对护理人员配合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5 小结 传统的ICU护理查房模式过多依赖于医疗指导性查房,而对ICU护理本身的工作重点缺乏重视,这不利于护理观念的转变及护士能动性的提高,我们采用与应急演练与护理查房相结合的模式,对ICU危重病人的针对性强,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及参与能力,促进了护士整体理论水平、临床专业水平、技术操作水平及抢救配合能力,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新英,任辉,廖建梅等.危重病人护理模式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6,12(22):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