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扶贫工作成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9月5日是首个“中华慈善日”,由山东省民政厅、济南市民政局主办,省慈善总会、济南慈善总会、济南各区县慈善总会承办的山东省暨济南市“中华慈善日”宣传活动在泉城广场举行。同时,省慈善总会2016年全省“慈心一日捐”活动全面启动。省民政厅副厅长李光杰、济南慈善总会会长张泽等亲临活动现场。省民政厅、省慈善总会、济南市及各区县民政局和慈善总会的有关工作人员参加活动。
宣传活动现场主要有展板宣传、义工服务等形式。展板宣传既有《慈善法》的释义,提纲挈领地对《慈善法》进行解读,又有第五届“山东慈善奖”有关评选工作说明和获奖情况公示。省、济南市及各区县慈善总会的展板则图文并茂、重点突出,从慈善募捐、慈善救助、慈善组织建设等几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省慈善总会系统十几年来的工作成就。每个展板前都有省慈善总会系统的工作人员为大家进行讲解,同时发放《慈善法》单行本、《慈善法》问答、慈善募捐和救助等工作宣传材料并回答有关疑问。义工服务主要由律师事务所、山东省警官总院及施尔明眼科医院的义工,为大家提供相关法律咨询、医疗义诊等服务。内容充实、设计新颖的展板和丰富多样的义工服务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驻足,大家仔细观看了展板内容,就关心的问题跟慈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对《慈善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山东的慈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后会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支持、参与慈善事业的发展,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有困难的弱势群体。法律咨询和义诊服务的工作台前也是人潮涌动,热情周到的义工服务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
2016年全省“慈心一日捐”活动时间为9月5日至12月31日。活动期间将通过集中开展慈善宣传、推介慈善项目、表彰先进典型等活动,依法动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倡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慈善捐赠活动。根据省委、省政府〔2015〕22号文件和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6〕3号文件要求,2016年全省“慈心一日捐”资金全部用于扶贫脱贫。各级慈善总会按照民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安排,围绕精准扶贫科学策划救助项目,对全省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给予重点施救。
一、开展第九次“慈善一日捐”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第九次“慈善一日捐”活动,更加广泛地宣传慈善事业,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慈善意识,树立起“安老扶幼、济危助困”的社会新风;开展慈善公益、爱心互助、形成社会需要慈善,慈善依靠社会的良好氛围。
2、通过开展第九次“慈善一日捐”活动,能够大力宣传慈善工作成就和群众中乐善好施的慈善精神,同时能够拓展募集善款渠道,广泛吸纳社会慈善资金,扩大企业留本冠名基金,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为社会保障体系作有益补充。倡导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稳定。
3、通过开展第九次“慈善一日捐”活动,能够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开展这一活动,使人们奉献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各种形式的捐募活动,引导人心向善,传递人间真情,进一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捐款的范围和对象
慈善一日捐活动的对象主要是镇域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包括市、区级机关各部门驻我镇的行政事业单位。本镇范围内各村(居委会、公司)、企事业单位,个人(干部、职工、群众、学生)的捐款由所在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各村的企业由村负责募集,个体工商户捐款由工商所配合各村负责实施,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由镇工办负责实施,其他群众捐款归属,由村(居委会、公司)负责募集。
三、第九次“慈善一日捐”活动安排
这次“慈善一日捐”活动,旨在通过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慈善一日捐”意识,遵循“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宗旨,要组织和发动各村(居委会、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献爱心捐善款活动,要求各村(居委会、公司)、企事业单位都要节省一笔开支作为善款捐赠。企业可以继续建立“企业留本冠名基金”,进一步扩大我镇慈善扶贫基本,逐步形成长效的救募机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献出一天的收入或节约的一笔开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慈善一日捐”是一句形象化口号,主要是动员社会各界释放爱心、倾情施爱、凝聚力量,增强帮扶弱势群体的实力。根据这一要求,第九次“慈善一日捐”活动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9月1日—9月20日)
1、召开好预备会议,统一思想,提高对“慈善一日捐”的认识,商定有关事宜,明确领导班子,并召开好动员会。
2、镇动员会议后,各村(居委会、公司)、企事业单位要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商量有关“慈善一日捐”的有关事宜,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捐款方式,坚持党员干部带头捐款,从而在群众中推行。同时要运用多种宣传工具,通过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窗、横幅、标语,广泛宣传慈善事业,宣传一日捐活动,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必须要坚持自愿的基础上,动员大家人人献爱心,户户捐善款。
(二)实施阶段(9月21日—10月20日)
1、各村(居委会、公司)、企事业单位在层层搞好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前提下,各村(居委会、公司)、企事业单位都要节省一笔开支作为善款捐赠,并在干部职工中开展募捐,掀起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捐款热潮。
2、善款收缴办法:由各村(居委会、公司)、企事业单位指导的工作人员将募集善款登记造册,把募集的善款与登记表在10月20日前统一上缴镇财政所,由镇财政所统一开具区慈善总会捐赠收据。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第九次“慈善一日捐”活动的领导,确保“慈善一日捐”活动的顺利开展,镇成立“慈善一日捐”活动领导班子。
各联村、联厂干部负责落实各村(居委会、公司)、企事业单位“慈善一日捐”活动。要发挥好工、青、妇作用,建立组合,加强领导,切实做好“慈善一日捐”工作。
五、应注意把握几个问题:
1、各村(居委会、公司)、企事业单位要发高度统一思想,集中精力,集中一段时间,层层搞好宣传发动,形成氛围,一气呵成。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动企业家和社会各界慷慨解囊,充分发挥各级干部群众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奉献爱心。
2、坚持边募集边救助的工作原则,救助困难群众是慈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次一日捐活动中,要继续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实际问题,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临时出现的困难情况,及时进行应急救助,特别对个别可治愈的重大病患者要加大救助力度。
关键词:水土保持;建设现状;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2-0024-021 基本情况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西南部,距兰州174 km,距定西市98 km,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3°44′~104°22′,北纬34°53′~35°25′之间,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在1 920~3 941 m。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530.50 mm,降雨多以暴雨或雷阵雨形式出现,主要集中在7~9月。年平均蒸发量900 mm,平均气温4~7 ℃,无霜期142 d,平均沟壑密度2.63 km/km2。境内有洮河、渭河两大水系,分布着大小13条河流,13条主要河流全流程328.15 km,年径流总量2.14亿m3,其中自产径流量2.08亿m3(地表水1.86亿m3,地下水2 222万m3),入境水量520万m3。全县辖20个乡镇,总人口43万人,总土地面积3 638 km2,其中耕地面积11.80万 hm2,降雨集中、土壤侵蚀十分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渭源县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蓄水保土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治穷致富为目标,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 水土保持取得的成效
2.1 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使渭源县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截止2011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996 km2,治理程度达到60.4 %,造林保存面积6.91万hm2,多年生牧草保存面积3.53万hm2,林草覆盖度达到28.7 %,建成骨干工程49座,拦泥塘坝34座,全县每年可拦泥沙1 200万t,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5 640 t/km2减少到3 115 t/km2,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综合治理开发,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治理区生态环境已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2 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
1999年3月,水利部、财政部将渭源县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区,同年10月由水利部组成验收组对渭源县示范区进行了验收,先后有123条流域通过了国家验收。其中官兴岔、花岔、石家岔、九华沟等一批小流域已成为全区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稳定解决了温饱,实现脱贫致富,一些重点流域内呈现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喜人景象,为渭源县水土保持工作向纵深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2.3 水保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
渭源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在梯田建设和小流域治理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先进的实用农业科学技术,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开发畜禽、洋芋、果菜等支柱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开启了“大兴水利、广修梯田、挖窖蓄水、滴灌节水、种树固土、地膜保墒、良种增产、科技兴农”的新局面。
2.4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已步入规范化轨道
首先是健全了全区水保监督的执法体系,渭源县成立了水保执法机构,配备了水保执法人员30多人,统一着装上岗;其次是在行政执法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实行了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大了执法力度,提高了执法水平,加大水保预防监督力度,保护了治理成果。严厉查处人为水土流失案件,监督开发了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共查处毁林开荒案件57起,收缴16万元,编制水土保持方案20个,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5个,规范了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同时,与各乡镇水保预防监督所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了林草管护责任。
2.5 梯田建设成绩显著
渭源县按照“水保立区”的战略和实现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第一区县的奋斗目标,从80年代以来在梯田建设中一直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连片和规模治理的方针,每年以3 333.33 hm2的速度递增,特别是近年来,渭源地区抓住国家扶贫基础工程试验示范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采取人机结合,常年兴修的办法,于1999年开始,4年投入推土机2 000多台,目前,渭源地区已实现了梯田化,人均梯田达到0.23 hm2。
3 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及对策
3.1 搞好坝系规划和淤地坝建设
渭源县委、区政府在坝系建设中一贯遵循“大小结合、因坝制坝、结合设防、沟坡兼治、综合治理、优化效能”的原则,抓住国家把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作为“亮点工程”的机遇,科学规划,大规模建设,到2020年,新建坝系30条,新建骨干坝335座,中型淤地坝738座,小型淤地坝682座,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泥不出沟,水不下山的良好形势。
3.2 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渭源县在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抓住国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要在水土流失程度比较轻、降雨条件适宜、人口密度小的部分乡镇,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从而真正做到“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复”。
3.3 加大水保监督执法力度,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执法的宣传力度,把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水土保持工作成就及意义、水土流失的危害等扎扎实实地宣传到各级领导、开发建设单位及基层干部群众当中,使他们认识水保、了解水保、关心水保,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水保意识和法制意识,创造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水保执法力度,坚决查处一些违犯水土保持法的案件,真正做到在执法中宣传,在执法中服务,在执法中预防,在执法中提案、编报和审批工作。
3.4 开拓创新,创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先进县
依托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建设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强、整体效益好的要求,打破地域或区域界线,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分阶段、分层次,将现有的治理区、科技示范点进行整合、完善和提高,实现山绿、人富、地肥的奋斗目标。通过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在创建过程中,要总结流域开发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大治理与开发的力度,因地制宜地培育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整乡整村推进的原则,大力实施集雨节灌,逐步能使户均达到4眼水窖,解决干旱山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发展旱作高效农业,提高旱作高效农业水平;进一步加大集雨节灌设施的配套和投资力度,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管灌等旱作农业技术和各种节水技术,建立一批效果好、带动效能强的旱作节水农业示范点。
3.5 狠抓流域治理,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今后,水土保持工作围绕建设生态农业这一目标,继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结合《渭源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位,开展综合治理。以治理水土流失与群众致富相结合,治理开发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根据水土流失的规律,因地制宜,对位配置各项治理措施,全面提升治理质量和水平。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到2010年累计治理面积达到280 415 hm2,治理程度达到77.10 %,林草覆盖率稳定在40 %左右,人均纯收入达到2 800元,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荒山荒坡基本绿化,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2009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将在我市召开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这既是对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肯定和发展契机,同时也是对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检验和考验。对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动员会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力度,齐抓共管承办好这次盛会,推动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开好会议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目标,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做了大量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有力的发挥了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作用。
(一)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农民群众的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市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坚持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一是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到中央和省、市委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决心,看到党和政府对农民切身利益的深切关怀,看到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二是围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广大农村牧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市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干净人家、精把媳妇”的评选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三是围绕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深入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积极引导农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二)加大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力度,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几年来,随着中央、自治区、市委解决“三农”问题重大举措的实施,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相继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乡镇宣传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全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大力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多方整合资金,重点支持乡镇苏木宣传文化站和村嘎查宣传文化室建设。在“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的带动下,各旗县区普遍重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的地方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已达90%以上,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网络。各旗县区以文化阵地为依托,组织时事政策教育,开展集中文体活动,举办科技知识培训,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办成了思想教育的阵地,法纪教育的场所,科技培训的课堂,文化活动的园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活跃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农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全市以提高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为目标,紧密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面貌改善,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进一步打造“北疆文明大通道”。近几年,我们重点抓了110国道、*高速公路、固查线、*线、临赛线绿色通道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硬化路街巷,绿化、美化、净化村庄,重点清理城乡共建示范点上的破墙烂院、柴草杂物、污水垃圾,解决乱搭乱建、坑洼不平等问题,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村”建设目标。二是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市文明委抽调130个单位,分成30个组,由组长单位负责,共联了30个村,由几个单位联合起来联建一个村,三年之内将所联村庄建成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示范点的基本框架要求是“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养殖小区、建大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三是创建生态文明村。近几年,我市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为目标,把发展生态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认真实施“生态家园”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了54个示范引领型村庄建设,建成乡村油路1913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沼气入户2.6万户,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4万亩,农田水利配套262万亩。四是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不断深化。各旗县区把创建文明村镇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按照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特色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环境面貌整洁优美的目标,全面加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五是连片创建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各旗县区重点重点抓了主轴线沿线及两侧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中心小集镇及建制镇的创建工作,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深入,逐步显现出连片创建格局,日益发挥整体效应。通过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临河区新华镇、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公田村2005年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9个苏木建制镇获得1-6星级文明镇,34个嘎查村获得1-6星级文明村。
(四)坚持多办实事好事,农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惠。多年来,全市各地和有关部门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围绕群众反映强烈、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每年办一些实事好事,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精神文明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自觉参与到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来。一是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全市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宗旨,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奔小康为目标,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三下乡”活动,不断扩大“三下乡”活动的实效,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好评。二是认真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把“万村书库”工程与科技兴农、科技兴牧,与扶贫和各种创建活动相结合,在全市已建成个乡镇苏木图书室、个村嘎查图书阅览室。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市所有的自然村实现了通广播电视。三是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帮助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务公开、卫生保洁等项制度,推动了这些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总的看,近年来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领导对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旗县区、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农民群众参与面越来越广,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效果进一步明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对照中央、自治区、市委的要求,目前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我们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市委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发扬成绩、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二、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扎实推进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我区及我市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已步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要做好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城带乡等文章。要围绕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抓住提升农牧民素质这一根本,围绕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激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个载体,围绕构建和谐农村牧区、解决好民生问题这个重点,围绕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牧区思想文化这个阵地。要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打破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城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现代文明加快从城市向农村牧区传播普及。要正确处理好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促进农村牧区精神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把握重点,全面落实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城乡共建、多办实事为重要途径,以活动为总载体,从抓试点入手,以点带面,连片创建,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推动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l、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
农牧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新牧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培养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合格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牧区各项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突出培育新农民这个主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一要大力加强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和教育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要广泛深入宣传“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重要部署,宣传中央、自治区、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要深入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农村干部群众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要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农民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二要抓好农牧民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培养新型农牧民,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帮助农牧民提高综合素质,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三要广泛开展“五进三争”活动。“五进三争”活动的基本内容是:道德规范进农家、政策法纪进农家、科技知识进农家、卫生健康进农家、文化活动进农家,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文明村镇。这个活动载体基本上涵盖了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涉及的主要任务,涵盖了农民、农户、农村三个层面,抓住这个总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创建活动,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要把开展“五进三争”活动同农村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同创评文明村户、文明生态村和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好农民评选结合起来,广泛吸引农民群众参与,形成以“五进三争”活动为总载体,多种创建活动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创建格局。要通过多种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把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送到农村牧区,促进农牧民素质提高,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工作,使农牧民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和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村牧区适用人才。
2、选准突破口,推动全局工作。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繁重,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务求突破,带动全局。当前,我们要把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促进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一是抓好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有利于提高广大农牧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农村文化设施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依托,目前农村文化设施严重滞后,必须着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乡镇宣传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发展一批文化中心户,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使文化资源向农牧民倾斜,逐步改变城乡文化资源失衡的问题,提高农村牧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二是抓好农村牧区文化活动。要积极抓好农村牧区群众文化活动,把丰富多彩的民族和地域传统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活动载体,不断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要依托农村牧区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要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培育内容积极健康、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不断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要教育引导农牧民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乡风乡俗。
三是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必须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从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入手,狠抓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养殖小区、建大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要引导和帮助农村完善公共环卫设施,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农村环境面貌的较大改观。要把发展生产、农牧民致富和治理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以公共秩序、社会风气、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牧区和谐稳定。
四是以文明村镇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区域性连片创建。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以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点带面,形成农村牧区域性连片创建的工作新格局。要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大力开展区域性片性创建活动,认真抓好区域性连片创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强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抓好文明乡镇苏木、文明村嘎查、十星级文明户等常规性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建标准,丰富创建内容,创新创建方式。确保创建质量,提高创建水平。
3、切实建好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抓好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既需要宏观指导、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又必须抓好试点、培养典型、搞好示范,要通过先行试点,摸索经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各旗县区、乡镇都要选择一批经济发展、组织建设、工作基础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村嘎查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的试点。要根据创建文明村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要求,切实抓好试点的创建工作。要发挥好试点的带动作用,及时总结试点的创建经验,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方提供学习借鉴。要搞好典型宣传,组织新闻媒体,集中宣传一批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树立一批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创建品牌。
4、服务农牧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
服务群众、多办实事是搞好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件一件的实事抓起。要把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农牧民群众从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实惠。要特别关注农村的困难群体,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对于安排了的实事,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务求实效。要按照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要求,组织各级文明单位根据各地创建规划,与试点村结对帮扶。一个或几个文明单位帮扶一个试点村,重点帮助农村牧区建设文化活动室、改善文化条件,建设公共设施、硬化村中道路,治理环境卫生、美化村容村貌,开展文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等。要把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选和管理,作为文明单位年度复查和创建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努力使结对帮扶形成长效机制。各级文明办要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精心组织,齐抓共管,全力开好这次盛会
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大局,实践表明,“以会促创”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推进战略,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和重要载体。自治区党委、政府之所以把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放在巴彦淖尔市召开,就是为了更好地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展示已有的工作成就,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途径、新举措。因此,这不仅是巴彦淖尔市的一件大事,也是自治区的一件大事。
l、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全市上下、各旗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把这次经验交流会作为推动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契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紧迫任务、头等大事列入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实施,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狠抓工作落实。对别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要结合实际,在认真调查研究、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明确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要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形成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城乡共建、各方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2、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是一个历史进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要着眼于农民的全面发展,重点规划一批造福于农民的教育、科技、文化项目,使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近期内可以选择一批经济条件好、文化基础好的试点,把重点放在培养新农民、建设新村庄上,在促进乡风民俗树立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等方面抓出一批特色示范点来,充分展示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的成果。各项创建工作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急于求成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3、大力宣传,营造氛围,激发热情,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