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

第1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问:国家已制定了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请问为什么又要单独针对可再生能源颁布一个中长期规划?

陈德铭:制定《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我国的未来非常重要。

“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与《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区别是:前者是五年时间的规划,包括所有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后者着重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问题,并且是十五年左右的长期规划。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专门制定一个中长期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对我们国家的未来非常重要。

在过去的100多年,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已经消耗的资源量占全球的60%左右。中国现在将近70%的能源消费依靠煤,这样的能源结构给我国带来很大压力,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人类面临着可持续发展能源的挑战,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从现在到2020年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即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2020年提高到15%。

可再生能源对我国来讲有一些特别的意义:第一,中国幅员辽阔,很多边远地区和农村还没有纳入电网的覆盖中,所以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以带动这些农村地区的发展;第二,中国的经济结构要转型,增长方式要转变,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产业和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抓手和重点;第三,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世界面临着很多共同的新技术创新问题,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有条件抓住机遇,在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实现较快发展。

问: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其资源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

陈德铭:按照近期通过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后1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目标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推行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规划》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力争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2020年提高到15%。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有非常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能够满足开发利用的需求。其中,资源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比如,中国水能资源大概有5.4亿千瓦,陆地风能有3亿千瓦,海洋风能大概有7亿千瓦左右;大概有2/3的国土面积,每年的光照时间在2200小时以上,太阳能资源非常好;每年农林业加工后的剩余物大概可折合的能量是5亿吨标准煤左右;另外,中国还有非常丰富的地热能和海洋能。

问:我国可再生能源将重点发展哪些领域呢?

陈德铭: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

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加快,全球能源需求迅速增长,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共同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能源需求不断增加。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占69%,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增加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我们将加快可再生能源电力建设步伐,到2020年建成水电3亿千瓦、风电3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80万千瓦。积极鼓励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应用,到2020年建成太阳能热水器面积3亿平方米。继续推广户用沼气和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快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推广应用,到2020年,实现沼气年利用44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5000万吨。积极发展非粮生物液体燃料,到2020年形成年替代1000万吨石油的能力。

中国政府将采取强制性市场份额、优惠电价和费用分摊、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建立产业服务体系等政策和措施,积极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和开发利用,努力实现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总能源消费量15%的目标。

问:有人担心大规模发展生物液体燃料会影响粮食供应和价格,产生与民争粮问题,影响粮食安全,请问陈主任,将如何处理好发展生物液体燃料和粮食安全的关系问题?

陈德铭:世界上用玉米生产生物燃料的做法比较普遍。我国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将通过发展非粮作物和植物发展生物燃料,做到不占用粮田,不影响粮食安全。

我国发展乙醇等生物燃料,不是用玉米,而主要是用非粮食的物质,比如甜高粱、小桐子、文冠果等植物。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盐碱地、荒地荒山上,利用这些东西,把它们转变成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生物燃料。

我国现有四个企业利用粮食生产乙醇,每年的产量在102万吨左右,但使用的主要是储备粮中时间比较久的陈化粮。102万吨乙醇中80多万吨是用玉米生产的,还有20万吨是用其他粮食和薯类植物。

到2010年,我国非粮生物乙醇的产量计划达到200万吨,到2020年能增加到1000万吨,非粮生物柴油产量达到200万吨左右,使生物燃料总产量达到1200万吨。这些生物燃料都不是用粮食生产,而是用荒坡荒地、盐碱地上生长的甜高粱、小桐子等植物生产的。

问:发展可再生能源意义重大,但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还很小,请问一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国家将如何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陈德铭:我国现在的可再生能源规模很小,只有约8%。发展中的困难也很大,中国政府将采取五项措施来应对这些困难。

这些困难概括起来有两个,第一是资源分散,能量密度低,如秸秆生物质原料分散在农村的千家万户。第二是技术不够成熟,开发利用成本高,所以比化石能源的价格要贵一点。

为了克服困难,我国政府主要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政策上加以积极引导,这包括价格政策。政府鼓励使用风能和太阳能,成本高出常规能源的部分在全国分摊,这就是费用分摊机制。

第二,采取财政和税收的优惠政策,包括建立专项基金给予补助,也包括减免税收。

第三,培育市场。市场是十分关键的,市场的培育也包括对市场份额的强制和对市场环境的改善。比如,建筑商、房地产开发商要逐步在房地产开发中,安装一些利用太阳能的构件等。

第四,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的能力建设,主要是指对这个方面的科研的投入、教育的投入以及人才的培养。

第五,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意义和利用方法、途径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意识,提高全民参与的程度。

问:水电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中国将如何开发好水电?

陈德铭:大型水电建设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控的。中国将在非常注意环保和解决好移民的前提下,有规划地开发水电。

中国的水力资源,能够用于发电的在5.4亿千瓦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部,在四川、云南、广西、贵州,还有一部分。到2006年底,实际开发的水电在1.29亿千瓦左右,按照《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国计划到2020年开发3亿千瓦左右的水电。

第2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吉林省;经济;人才需求

一、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总体情况分析

(一)吉林省人才发展目标

《吉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指出,吉林省要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吉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人才发展目标解读:在人才结构方面,到2015年,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人才增长较快,人才在区域分布及产业分布上日趋合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数量占人才总量的比重达到40%。到2020年,基本实现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相适应。在人才层次上,到2015年,培养造就一批在国内企业界及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力争到2020年,涌现出一批在业内领先的、国内有影响的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二)适应三大产业发展目标要求的人才需求情况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三大产业的发展目标要求及《吉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关于人才需求的情况如下。(1)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计划到2020年,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达到5万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门人才达到5万人,农业技术人才达到10万人,现代农业领域集聚的各类人才达到40万人。(2)建设新型工业基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计划到2020年,吉林省八个重点发展产业集聚的各类人才达到50万人,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协调配套的产业人才结构。(3)推动提速升级,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十二五”人才开发重点是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推进工程”:大力开发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会展、创意、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农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人才。支持高等学校设立符合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加快培养服务业急需紧缺人才。力争到2020年,吉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各类人才达到80万人,形成一支熟悉现代管理和通晓国际规则、专业造诣深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

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应用型人才需求分析

(一)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1.吉林省政府大力扶持金融服务业发展促使金融人才需求稳步增加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金融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的生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要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区域性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推进吉林银行上市经营和跨区域发展;推动吉林信托资产重组,支持吉林信用担保投资公司集团化发展;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东北证券加快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到2015年金融产业增加值力争超过600亿元。吉林省政府大力扶持金融服务业发展促使金融人才需求稳步增加。

2.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金融人才需求

2012年12月末,吉林省全省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812.1亿元,比年初净增加1850.9亿元,增长16.9%;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270.5亿元,比年初净增加1029.6亿元,比2011年同一时点增长12.5%。由于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金融业务不断发展,吉林省对于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2013年对应届毕业生招聘的专业要求如下。建设银行:以经济学、管理学专业为主,同时招收部分法学、理学、工学、外语类等专业;农业银行:以经济、金融、财务会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为主,少量招收建筑学、法律、人力资源管理、农林学等专业毕业生;工商银行:经济类、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与银行相关专业;中国银行:主要招收一级学科为经济学、法学、理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专业门类的毕业生,并根据实际需要少量招收其它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由以上信息可见,各大商业银行招聘的专业基本上都以经济类为主,对于金融学专业的人才仍有很大的需求。

(二)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的能力。它既区别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服务于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实用型人才,又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的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专门技术人才。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接续产业,构造具有东北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而培养选拔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型工业的最坚实的基础。目前,东北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水平的初始阶段,只有加快推进工业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工业产业化。如果要加快推进吉林省的工业化,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省份和成功经验都是这样,高新技术成为领跑工业化进程的“火车头”和“加速器”,而高科技先导的背后是掌握尖端技术的人才和将尖端技术人才的成果进行转化的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支持,没有相当规模数量和质量的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没有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变。大量事实证明,没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就没有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及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贯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通道。可见,国家及吉林省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的重视。

三、结语

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物质基础,高等教育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崛起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支撑点。区域经济在发展和形成特色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培养适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参与各种竞争所需要的金融应用型人才,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3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122-03

作者简介:张卫枚(1976-),男,汉族,湖南双峰人,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基金项目: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2012年度课题(2012ZZ69)——湖南省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一、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湖南省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湖南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湖南文化现象”引起广泛关注。据湖南省统计局统计,湖南省文化产业连续五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是湖南六大千亿元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湖南省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1594亿元,增加值68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2%,而文化创意产业又占文化产业的40%。由于政策支持力度比较大,湖南省创意产业的“硬实力”在迅猛增长中,但与之不相协调的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资源这一 “软实力”增长缓慢,创意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

1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发达地区的创意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与它们拥有充足的创意产业人才密切相关。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工作人口总数的12%;在伦敦,这一比例达到14%;在东京更达到15%。而目前北京、上海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也就1‰左右。对于湖南省而言,虽然近年来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多,但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据2011年对湖南省30多个行业人才紧缺指数进行的分类统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紧缺指数位居首位。即使是在文化创意人才相对集中的省会长沙,也存在着文化创意人才匮乏的窘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未来5年,长沙市文化创意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随着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湖南省将需要大批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高级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研究人才和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以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人才结构失衡

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不仅在总量储备上较少,而且在结构上也不合理。首先,各类文化创意技术人才不足。信息技术革命给传统文化产业注入了发展活力,创造了很多新兴的文化产业机会,带动了以网络媒体、数字动漫、网络游戏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兴起,也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创意人才需求,而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例如,湖南省的动漫产业在全国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其中电视动漫的产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最多的时候占比达到60%。据保守估计,湖南省至少需要3000名动漫专业技术人员,而目前湖南省只有约1000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动漫产业的创意人才、设计人才、制作人才、渲染师、特效师和合成师等都难以寻觅。如何适时培养出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门技术人才,是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紧迫问题。其次,复合型和国际化人才短缺。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与意识领域的紧密结合,由此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多领域、多学科交织的产业,需要大量跨学科领域、跨传统知识边界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和课程安排方面远远不能适应这一要求。例如,目前湖南省乃至全国许多动漫教育不设置人文艺术、哲学、历史等课程的教育,仅局限于动漫制作技术的训练,导致国内的许多动漫产品缺乏人文内涵和历史底蕴,从而造成外国创作的《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等动漫作品“返销”中国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加快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懂生产、善经营,懂行业特点又有策划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迫切。此外,能够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创新,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国际化文化创意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而能否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占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大量的具备国际水准的文化创意人才。

3人才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高素质、高质量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的创意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才能,既需要先天禀赋,又需要后天培养,不是经过简单的训练就能达成的,也不是其他专业人才可以嫁接的。但目前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和开发系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大多从传统产业转移而来,缺乏专门的创意理论和实践训练,缺乏经验,整体素质偏低。据调查,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相对年轻,正处于积累和成长的阶段。经过短期培训、半路出家的人员多,受过系统专业培养教育的高学历人才少;低端运营、服务人员和纯研究人员多,策划、设计和创作人才少;操作型人员多,富有创造性、想象力和原创性的人才少。特别是文化素养较高、掌握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精通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的极端匮乏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制约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因素

1人才培养机制存在严重缺失

全国范围内,设有创意产业相关专业或相关研究机构的院校不足100所,并且大部分都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院校只有50余所。这些院校基本上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数量、规模和专业设置等方面也都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湖南虽然是文化大省,但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与文化大省的地位明显不符。如在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所急需的各类人才中,创意设计人才最为紧缺。自20世纪末以来,艺术设计专业是我国高校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约有700多所,但湖南省开设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仅27所。此外,湖南省许多高等院校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在文化创意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明显反映出对创意人才培养理解上的偏误。此外,作为学校教育重要补充的社会培训体系还处于构建和发展过程中,尚不规范,不能充分发挥辅助学校教育的作用。这些现状说明湖南省对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对培养什么样的创意人才、如何培养创意人才等问题还缺乏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

2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管理模式不配套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北京、上海等文化创意产业较发达的城市开始打破各种制度和政策枷锁,创新文化创意人才的管理模式,大力吸引各地甚至海外创意人才,鼓励人才自由流动。但在湖南省,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文化创意人才的管理往往因循守旧,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及才能的发挥。一方面,存在不利于文化创意人才合理流动的各种制度和政策枷锁,限制了政企之间、体制内外、国际国内、城市乡村的文化创意人才流动。另一方面,与文化创意人才特征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文化创意人才的档案管理制度、用人制度等有待改革,文化创意人才身份、条块分割、所有制等限制有待打破,文化创意人才公开、平等、宽松的工作和竞争环境有待塑造,文化创意人才的评估激励机制有待健全。

三 、对策与建议

人才是制约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湖南省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数量合理、结构均衡、质量合格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1制定湖南省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具有专业性强、涵盖面广、门类多、分工细的特点,需要进行科学规划。湖南省要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指导,以《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针对目前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湖南省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从战略的高度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指明方向。

2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创意人才是一种应用型很强的人才,这就要求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产业特点,积极构建开放、共赢、互补、高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实践经验的文化创意人才。湖南省应根据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要,组织高等学校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改革试点”,探索建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新机制,推动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专业、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打造文化创意类省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教学创新团队。

3完善优化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环境

创意人才队伍建设,政府是第一推动力,需要出台一些鼓励性、扶持性的政策,推进创意人才队伍建设。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关部门要围绕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等关键环节,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不断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以及“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优化人才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逐步形成有利于文化创意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环境。

[参考文献]

[1]卢安宁,韩千群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育[J]新闻前哨,2011(12)

第4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动漫产业;转型升级;国际经验

动漫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对于改变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区域传统产业结构意义重大。辽宁省动漫产业在经历了起步阶段后,逐步进入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全球发达的动漫产业来看,最初美国动漫风靡全球,以“超人、猫和老鼠”等动漫形象闻名于世,日、韩等国则是在经历过1997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将经济发展重心逐渐转向动漫产业,目前动漫产业成为本国GDP主要来源之一。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经验将对辽宁省动漫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思路。

一、美国动漫产业发展经验

美国动漫产业以动画电影的发展作为基础,动漫制作实现产业化。美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史可以作为全球动漫产业的范本,动漫产业已经成为美国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动漫产业为美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更加不可忽视。美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经验,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1.市场力量的集中和垄断大而全的集团垄断发展模式是美国动漫产业的一大特点。在美国成熟的市场环境中经过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美国动漫产业逐渐形成了迪士尼、梦工厂、华纳等几大动漫垄断企业集团。这种经过市场优胜劣汰建立起来的垄断现状,是美国动漫产业逐渐成熟的标志。通过这种市场模式,可以将美国动漫产业的资本、人力资源和产业技术高度集中起来,为美国动漫产业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可持续性的外部环境。这些集团对动漫产品进行投资,制作出质量较好的作品,形成了可独立开发和独立运营的原创产业模式以及国内外市场共同拓展的结构,其产品可以向国际市场强势输出,并主导国际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向。“整合”与“融合”一直是美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传媒产业的集团化并购浪潮使得动画片制作与销售的整合与融合成为可能。他们依靠掌控的影视、期刊和衍生品销售等渠道,以国内外的市场作为目标,进行整体和全方位运作,使动画片能够为他们带来更持久的利润,为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资金支撑。2.整体商业利益的理念美国动漫产业秉承“整体商业利益”的理念,遵从公共利益原则,注意保护自身的动漫市场,注重维系市场秩序,保护公众的利益。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合作双方或多方信守承诺,按游戏规则行事,以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这成为美国众多动漫商家的共识。互助合作的经营模式使商家为了共同利益走到一起,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以维护整体商业利益。3.完整的动漫产业链美国动漫产业拥有完整的动漫产业链。在制作市场上,美国动漫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协作链条,从动漫的筹备策划、动漫制作到动漫投资、制作、管理、外包加工、出版发行和上映的每个步骤都有专业的公司或机构去完成。在完善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下,美国动漫产业有着完整的市场调研模式、制作体系、宣传播出休系、发达的衍生产品、授权业,以及强大营销能力。成熟的动漫产业使得动漫市场上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连,盈利模式明确、生产流程机械化,宣传具有影响力,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使各方的利益达到最大化,美国动漫产业已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4.全球化经营在动漫制作市场上,美国动画行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可以将动画生产不断扩展到全球各地,将动画制作过程中附加值较低的部分外包给国外动漫公司,将中低档的衍生品设计和生产也外包给其他及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全套的动画电视系列片加工体系和相关动画商品制造基地。美国动漫产业以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供应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消费市场,有效配置资源,降低动漫产业生产成本,获得更高利润,达到生产全球化目的同时还能起到对海外宣传的作用。

二、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经验

日本是典型的动漫强国,其动漫产业的特点是具有本国特色从不缺少创意。动漫是日本的重要产业,在全球鲜有对手。通过对日本动漫产业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经验:第一,日本动漫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压缩成本,以使动漫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日本动漫产业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缩减成本:(1)产品外包。将一些利润较少并且容易操作的工作外包给人工成本较低的其他国家;(2)运用价格比较低的纸质材料。日本漫画杂志的发行量较大,并且许多读者看完后不会保存而是随手扔掉,日本漫画杂志采用廉价能够再生纸质材料,能够缩减大量成本;(3)限制画片的数量减少了动画原画张数,虽然使画面美感有所下降,但是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也能吸引大批观众;(4)竞争充分。日本动漫制作公司众多,动漫制作任务使不同公司报价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第二,日本动漫产业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基础。动漫创作者用心培养动漫受众,动漫产品传播面广,不断细分的观众使动漫产业链能够更稳定的运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动漫的受众就不仅仅是儿童了,作品更多是为满足青少年和成年人的需求。日本动漫作品不论是风格还是内容都走上多元化路线。目前,日本漫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儿童漫画、少年漫画、少女漫画、青年漫画、女性漫画和成人动漫,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第三,日本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动漫产业及内容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在发展动漫产业及内容产业上具有明确的战略思想和具体计划。日本政府通过多年不同层次的大规模调查和研究了解产业发展的问题。从而理顺发展思路,确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并从立法,政策制定到具体措施的实施,帮助和支持动漫产业实现新的发展目标。特别是日本版权保护法律制度比较完善,为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第四,活跃的行业组织也为日本动漫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在日本,比较活跃的行业组织是日本动画协会和东京动画中心。日本动画协会旨在收集整理日本动漫制作行业的反馈、联合动漫产业相关的团体组织、使动画产业能够稳定发展。日本动漫协会涵盖了日本动画行业的大部分主要企业,主要任务是研究动漫产业新的技术、调研并整理动漫市场信息、保护相关知识产权、培育动漫人才、寻找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等。该协会是在日本政府支持下成立的,是动漫行业争取业务自立、改变全面依赖电视台和出版社局面的一个尝试。东京动漫中心旨在能够更方便的衔接动漫产业有关组织,联系对象包括东京政府、经济产业省、动画美术馆、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和团体、电影院电视台电台、出版社、通讯网络企业,玩具文具视频企业以及服装企业。

三、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经验

上世纪90年代,韩国通过与美国、日本等国合作,逐渐成为世界第三大动漫生产国,动漫产业也成为了本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韩国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以下经验:1.完善的管理机制韩国拥有完善的动漫产业管理机制,为动漫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韩国政府设立推进机构并在产业推进过程中对各部门进行调整,逐步寻找适合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管理模式。韩国动漫产业的主管部门为文化体育观光部,主要负责制定各种文化政策。其余有关部门为动漫产业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共同管理、共同支持形成系统合力。如产业资源部为韩国动漫产业提供资金保障,信息通讯部为动漫产业提供技术支持,财务经济部提供合理的税费补贴,教育部提供人才培养支持等。2.进行产业定位和规划在韩国动漫产业发展初期,政府依据国情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定位和规划,确定动漫产业在本国经济中的地位,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向确定目标。1998年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将包括动漫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列为七大施政纲领之一。其后政府又将动画从服务业划归制造业,此举大大提升了动画产业的地位。网络游戏也被列为韩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发展规划方面,政府针对动漫各领域分别推出中长期发展规划,例如《漫画产业发展中长期计划(2003-2007年)》、《韩国游戏产业振兴中长期计划(2008-2012年)》等。这些发展规划详细规定了动漫产业特定领域在计划年限内的投资额度以及在市场规模、出口额度等方面的预期目标等,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动动漫产业全面发展。3.卡通形象产业链在“一源多用”的模式下,韩国的卡通形象产业成为动漫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通过利用高普及率的家庭宽带网优势,形成围绕原创形象开展的系列制作产业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动漫公司首先需要设计出适合商业销售原创产品,然后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以数码动画技术为突破口,运用二、三维的合成能力,大力开发网络游戏和Flas产业,这是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在该动漫形象得到广泛传播与大众喜爱时,再推出相关衍生产品,甚至还根据读者对网络游戏角色的喜爱程度重新创作漫画和动画片等。由此形成了从卡通形象选择到网络游戏等动漫产品的开发。或者形成从动漫形象为载体制作Flas等动漫作品,并运用网络对作品进行营销,对产品进行推广与宣传。4.投融资机制韩国为动漫产业提供的融资环境较为健康。韩国政府不断完善动漫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形成政府财政预算、产业基金、投资联盟、税收优惠、民间资本和创业投资等多种投资组合。首先,政府每年划拨动漫产业转型资金,为动漫产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动漫产业各领域中长期发展计划中,均规定明确的拨款额度,每年通过推进机构拨款超过千亿韩元。其次,政府的投入和政策倾斜极大地鼓励了民间资本的跟进。韩国政府为了构建和谐、高效的动漫资金支持体系,引导居民的闲散资金和创业投资共同参与,更有效的解决动漫产业研发和海外推广的资金难题。韩国“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以动员社会资金为主、官民共同投融资的运作方式,促进了动画片的制作向市场化运作的方向发展。

四、美日韩经验对辽宁动漫产业的启示

美日韩动漫产业的发展经验和建设历程,对于辽宁省动漫产业发展具有以下启示:1.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辽宁省动漫产业应寻找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美国动漫产业的特点是大制作大投入;日本的发展模式以节约成本为目标;韩国则选择政府推动下以游戏和网络动漫为特色的发展模式。而辽宁省动漫产业尚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产业方向不明确,缺乏合理规划。2.增强动漫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动漫形象是动漫作品的核心,一个成功的动漫形象要有鲜明的特色,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或认同。与美日韩动漫题材与内容创新相比,辽宁动漫形象的创作或跟从模仿或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从而导致动漫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劣势。3.衍生品带原创、国外带国内为避免原创作品遇冷,衍生品无法拓展的局面,辽宁动漫产业可借鉴美日韩经验,实施海外拓展,全球化经营,打破先国内后国外的惯例,走先国外后国内,以衍生品热销带动原创动漫作品播映的策略。例如,辽宁省动漫产业可先制作卡通形象的玩偶、服装、食品等,在畅销的基础上,进而开发图书音像等其他产品,打造全产业链盈利模式。同时可以吸取其他国家文化风格,将其与动漫角色相融合,打开出口销路后,通过国外人气拉动国内人气,提高辽宁动漫产业的影响力。4.政府支持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动漫产业的繁荣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其中,日本政府在制定动漫产业政策之前,通过多年不同层次的大规模调查和研究分析动漫产业发展问题,从而确定长远的发展目标。特别是日本版权保护法律制度健全,为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韩国政府则通过跨部门合作、设立推进机构以及在产业推进过程中不断对机构进行整合,形成并逐步完善促进动漫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辽宁省在制定动漫产业政策方面可以借鉴日韩经验,在制定政策之前对辽宁动漫产业发展状况进行长期的实地调研,同时可设立动漫产业发展促进机构;在产权保护上,为动漫产业提供权威专业的法律咨询和版权保护;在税收和融资方面,为辽宁省动漫产业给予倾斜政策支持,从多方面体现政府对动漫产业的扶植力度,促进辽宁动漫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振.动漫产业概论[M].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3.

[2]葛芳.安徽动漫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6(4).

[3]朱蓉.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产业升级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4(1):110-114.

[4]赵小波.动漫产业转型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5]吕锋.关于沈阳动漫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决策咨询,2015(6):32-33.

第5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市场;政府;良性互动;光伏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029—02

一、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是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是指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相辅相成,协同合作,为产业发展带来动力和合力。

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是由于市场与政府各自的缺陷提出来的。光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市场有多大,其规模就多大。当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产业发展主旋律的时候,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其清洁、安全、便利、高效的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极大地调动了业界进入光伏产业的动力,引来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立刻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可是,好景不长,市场上的资本角逐的是利润,社会资本便一哄而上,涌向利多领域,国内市场不如国际市场,便涌向国际市场,由此造成风险大增,往往带来业界重新洗牌,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是市场缺陷导致的结果。据统计,2007—2010年中国太阳电池产业以高污染、牺牲廉价劳力为代价,产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太阳电池产品90%以上出口到海外,还不断遭受“双反”调查。这究竟“喜”还是“忧”是令人深思的。或许有人说,这是“喜忧参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喜”是难以持续的,这种“忧”给人带来的悲哀是有目共睹的。市场“看不见的手”的缺陷由谁来解决?要靠的还是政府“看得见的手”。政府的作用就是针对市场缺陷,通过制定光伏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目标,并通过财税、金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当然,这也不是万能的。政府的政策、手段必须充分尊重市场竞争规律,有助于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应通过政策“挥旗”指引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法律“棍棒”设置产业发展的。千万不能以长官意志代替市场运作,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国内外经验和做法表明,光伏产业的发展全靠市场的想法是幼稚的,全靠政府的想法是愚蠢的。只有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才是保证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

二、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发展光伏产业的方式

1.微观层面上的良性互动。这是在企业层面上展开的。企业是光伏产业发展的主体,又是这一领域市场竞争的主体。一方面,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切切实实感受着政府各项政策的影响。因此,在企业层面上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是最基础的、最关键的互动。什么是成功的互动?看的是是否影响企业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战略。每个企业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是不同的,由此采取的战略也是有区别的。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自身决定是否进入光伏产业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提供有关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的宣讲及咨询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企业能否在现有政策条件下,具有相应的技术优势、相关的管理经验优势,成功进入光伏产业,加快成长,既需要企业自身努力,也需要政府帮助。政府通过制定必要的市场准入标准,限定一些企业无序进入光伏产业,也是预先防止过度竞争必不可少的。市场竞争需要优胜劣汰,政府也希望扶优扶强,避免盲目投资、一哄而上、产能过剩的局面,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就体现在影响企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上。

2.中观层面上的良性互动。这一方面是在产业层面上,另一方面是在相对应的地方政府层面上展开的。由于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场带有突出的地域应用市场特点,中观层面上的良性互动也显得十分重要。从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看,一般包括硅材料提炼、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装封装4个链条,但实际上还有很重要的链条光伏发电,如光伏集成建筑、风光互补等。作为低碳、绿色能源而言,这是最重要的链条。但由于发电价格、太阳能电池并网发电环节上的问题,中国光伏应用市场的开发显得非常滞后。如何突破这一瓶颈?需要的是光伏产业层面上和各级地方政府层面上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也就是说,期待着光伏产业技术上的突破,促进发电成本逐步下降;也期待着在这一过程中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打开光伏发电应用市场。

3.宏观层面上的良性互动。这是在全国性统一市场和中央政府层面上展开的。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是,在未来的能源供应中光伏发电战略定位到底如何?是主体还是补充?光伏产业将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如何看国外发展光伏产业的做法和经验?等等。这需要在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中寻求正确的答案。从中国的光伏产业应用市场而言,目前从总体上看还是个潜在的市场,尚未形成理想的现实市场。这要求在微观、中观市场不断拓展的基础上,靠中央政府有力的保护和扶持,没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和政策方针指引是不行的。因此,在宏观层面上的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主要体现在能否把握住市场发展趋势,制定出有效的国家层次上的发展规划。从2011年推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看,觉得还是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的。如,对中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的潜在需求预测和分析不够,未能确认光伏发电的战略定位,未来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不明。提出“中国光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在未来的五年间得到显著提升,继续保持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问题是针对这一“整体竞争力”是如何界定的?要不要包括光伏发电应用市场?未来五年继续保持国际上的领先地位重点在哪里?如何治理光伏产业过度竞争?等等问题,未能给出切入要害的、可操作性的规划措施。或许考虑到发展光伏产业充满不确定性,规划中长期发展存在诸多风险,不可能提得“过细”,但规划的价值在于“站得高,看得远”,若做不到这一点,规划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第6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产业技术路线图 发展规划 管理创新

技术路线图是在产业技术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20世纪中后期逐步兴起的一种由单个产业内部诞生的技术预测和技术规划方法。产业技术路线图作为产业战略集成规划方法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并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管理工具。近年来,我国也尝试使用技术路线图这一新兴管理工具进行产业层面的技术规划,广东等地积极探索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作方法和产业管理创新实践。

1技术路线图的基本概念

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科技管理工具,在国外被广泛用于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面上的决策和管理活动。技术路线图的概念,与地图类似,技术路线图也是描述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路径,即在技术、产品和市场等方面从一个目标到达另一个目标的路径。但与地图不同的是,由于技术发展面临更大不确定性,技术路线图融合了人们关于如何前进以达到目标的观点和看法。

综合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技术路线图的描述,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来理解技术路线图:(1)技术路线图是未来发展的愿景图,展现了知识、理想、企业、政府资源、相关投资及实施流程的结合;(2)技术路线图是技术方案,为产业的技术需求提供了确认、评估及选择策略的完整方案;(3)技术路线图是过程管理工具,帮助识别国家/行业/部门/公司未来成功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以及执行和发展这些技术所需的项目或步骤。总的来说,技术路线图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集合利益相关者意见对影响达到技术目标的重要变动因素所作的展望分析与策略选择。

2技术路线图的优势分析

以往发展规划的缺点:一是任务缺乏系统性考虑。无论是10~15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还是5年发展规划,都没有明确提出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尤其是5年规划之间,在目标任务、发展重点的衔接上系统考虑不够。二是任务的目标性不明确。规划提出的任务一般缺乏明确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具体指标。三是规划要素之间缺乏有机衔接。战略需求、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往往由不同的研究团队进行研究,尽管建立了上下沟通协调机制,但仍然缺乏有效方法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与以往发展规划相比,产业技术路线图作为战略决策的有效工具,可以提高发展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和指导性。首先,产业技术路线图按照科学的方法、规范的流程开展战略研究,提升了发展规划的科学性。第二,产业技术路线图以简洁明了的图表形式,使区域战略目标、科技发展任务与关键技术研发之间的关系显性化,加强了发展规划的系统性。第三,在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过程中,综合集成了经济、社会、科技、企业等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增强了发展规划的权威性。最后,产业技术路线图能给出关键技术研发的优先次序、实现时间和发展路径等,使计划能够按照规划做出系统安排,增强了规划对计划的指导性。同时,也使政府、产业、社会等各创新主体明确投资重点,增强创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3国内外开展技术路线图研究的经验与做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日、德等主要发达国家,以及韩国、中国等部分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展产业技术规划。美国商务部从1990年开始实施一个科技创新体系――先进技术规划(ATP),涉及化学、新材料、离散制造、能源与环境、生物技术、信息、电脑与通信、电子等产业领域。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评估报告认为,如果没有这项产业技术规划,美国的许多产业如生物技术产业、电子产业、制造业、软件业都难以达到今天的技术水平。日本于2001年开始启动科学技术发展“二五”计划,对一些重大的、前瞻性的、战略性的科学技术领域进行评估之后,明确了在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科技、纳米技术等4个产业领域进行重点部署,优先分配研究与开发资源。德国为巩固在国际纳米市场中的优势地位,发挥纳米技术优势,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劳工与社会事务部、国防部、卫生部、技术与经济部以及农业与食品部共同制定了将纳米技术研究与专利产品生产销售相结合的“2010纳米创新”技术发展规划。

2007年,中国国家科技部组织有关专家,首次开展了中国国家技术路线图研究。该研究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战略任务为重点,按照“国家目标―战略任务―关键技术―发展重点”的分析框架,首先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5个方面归纳出未来10~15年中国科技发展的 30项战略任务。同时在技术预测基础上,选择出90项国家关键技术以及286个技术发展重点。广东省科技厅通过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在国内率先组织开展了广东省绿色无铅产业、生物质能产业、铝产业、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价、建筑陶瓷产业、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国家重点实验室、龙芯应用等7个领域的技术路线图制定工作。通过对相关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绘制,明确了产业发展战略,形成了发展共识。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加强,与产、学、研各方的战略联盟亦应运而生,凝练出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项目池”成为各类科技攻关计划重点关注的目标。福建省科技厅依托有条件的单位建立若干产业技术路线图战略研究基地,主要在产业技术路线图(产业技术发展预测、技术需求、技术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技术战略研究,为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制订、科技重大专项凝炼,产学研联合攻关组织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建议。广东省佛山市启动卫浴陶瓷、LED产业技术路线图、湖北省潜江市启动了盐化工产业技术路线图。此外,北京、湖北、浙江、内蒙古、上海、天津、广西、山西等省市也已纷纷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4福州市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的探讨

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战略决策技术,已经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目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建议福州市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对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引导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4.1 做好前期调研,开展可行性分析

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但完成好它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社会资源,这就要求其预期效益必须相对可观才更有意义。因此要充分做好前期调研,对福州市的支柱产业先进行摸底,收集产业相关基础数据,建立产业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对福州市开展技术路线图研究做出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4.2 选择新型优势产业,开展技术路线图研究试点

在重大领域产业化推进工作和十二五规划中,要充分应用产业技术路线图这一战略工具,来安排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顺序,组织更为有利的合作,引导投资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解决新兴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可以选择若干龙头企业,先启动农业、制造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能源等重点领域规划的技术路线图。引导企业和高校对福州产业发展起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借此提升福州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

4.3 精心组建研究队伍,确保技术路线图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在确定技术路线图参与者构成上,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人,包括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企业以及对此领域有兴趣的社会公众。要学习借鉴广东等省市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团队的经验,聘请有关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指导产业研究团队运用好技术路线图这一新的工具,提升整体研究水平,确保高水平地绘制出产业结调整和升级的技术路线图。同时,要通过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建立起一批为产业科技服务的优势专家团队,明确指导产业技术升级的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推动企业跟踪技术前沿发展,促进产业技术整体水平不断提升。4.4 采用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技术路线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过程中,要采用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SWOT法等方法对全市产业的市场、技术状况等进行全面分析,为科学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奠定基础。要组织经济专家、产业专家、企业研发专家、政府管理专家、大学和研究机构等高层次研究人员参与到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过程中,开展多层次、多部门的咨询活动,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地方、企业、研究院所等各方面的意见,使技术路线图制定的过程成为凝聚智慧、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成为向全社会宣传科技工作的过程。

5结语

尽管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创新管理工具在不同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组织制定技术路线图的主题与针对领域不同,技术路线图绘制的技术路径也不尽相同。各地区、各产业在绘制技术路线图时,应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环境与需求特点。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关注过程的规划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给关键技术设置节点。因此,绘制各产业路线图时,应着重突出技术路线图关注细节的特点,明确标示迫切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朱善定,张小菁,曹再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助推我市新型工业化[EB/OL]. hninfo.省略/govpublic/rkxgl/jcyj/200911/t20091125_142414.htm,2009-11-25/2010-7-13.

[2] 王学雷.制定技术路线图方法研究与构想[J].安徽科技,2009,(2):42-43.

第7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规划纲要》明确上海将以“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以知识竞争力为测度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支撑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以“引领工程”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任务,加快战略产品研发和重大示范工程的建设,为健康、生态,精品和数字的上海建设提供科技保障,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和创新体系建设。

《规划纲要》共分“背景与基础”,“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与基本思路”,“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五个部分。“配套政策”主要包括“加强政府科技投入和管理”,“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学研创新合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改善投融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完善推进落实机制”十个方面。

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2020年),知识竞争力充分提升,知识社会形态初现。区域创新体系高效运转,知识竞争力名列亚洲前列并进入世界先进地区第二集团,成为亚太地区的研发中心之一。若于科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全社会研究开发(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以上(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70%左右),万人RaD人员全时当量达60人年/万人,公众科技素养达标率超过15%,国际科技论文年收录数量达40000篇,百万人年专利授权数量达3000件(其中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450件),知识密集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为上海基本建成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为我国成为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并发挥引领作用。

阶段目标(2010年):知识竞争力加速提升,知识社会基础夯实。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知识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全社会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以上(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5%以上),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达45人年/万人,公众科技素养达标率超过10%,国际科技论文年收录数量达25000篇,百万人年专利授权数量达1500件(其中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200件),知识密集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科技创新成果为上海世博会提供技术支撑,上海成为国家重要的知识生产中心、知识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夯实创新型国家建设基础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本思路

定位上,在确保一定的科学发现作为必要的战略储备的前提下,重点关注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路径上,在若干优势领域内聚焦有限目标,通过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持续增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抓手上,将战略产品研发、示范工程建设作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两个重要突破口,前者以商业价值实现为重心,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品并带动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后者以社会价值实现为重心,建成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具有推广价值的工程示范。载体上。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战略产品必须由企业提出并作为主要执行单位,由企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主要任务

技术创新方面:贯彻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竞争策略,拄照科技发展的趋势,围绕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提升,面向上海在健康社会、生态环境、高端制造和智能城市方面的战略需求,将构筑“健康、生态、精品和数字上海”的“引领工程”作为上海中长期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围绕11个应用方向,研发33个战略产品或功能,攻克相关的60项关键技术。

健康上海――营造身心健康,安全和谐的生活。围绕公共卫生与防疫,疾病诊断与治疗、重大新药创制等3个应用方向,重点支持开发7项战略产品或功能,攻克17项关键技术,带动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使上海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新药开发的技术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具备技术扩散、产业扩散和服务扩散的能力,成为亚洲生命健康科技和产业的重镇。

生态上海――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都市。围绕资源再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生态科技工程等3个应用方向,重点支持开发8项战略产品或功能,攻克15项关键技术,建立有利于生命健康和符合循环经济特点的资源能源利用模式、环境保护体系及生态科技示范基地,促进自然生态的逐步恢复和改善,产业生态的不断提升和发展,人居生态的绿色化。宜人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都市型生态环境。

精品上海――铸造自主产权、升级换代的产品。重点围绕4项新兴产业战略产品、5项交通运输与机电战略产品和2项空天战略产品,攻克17项关键技术,构建以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体系,提高上海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

数字上海――提供无所不在,高效可信的服务。重点围绕智能港建设、信息产业基础战略产品2个应用方向。开发7项战略产品和功能,攻克11项关键技术,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的数字化,构建相关产业链,成为国内重要的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基地,使上海从信息港走向智能港。

科学研究方面:按照原创性、先导性、标志性的原则,面向世界科学发展前沿,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健康、生态、精品、数字上海”建设的技术创新任务要求和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布局,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重点围绕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物质科学与信息、空天与地学、交叉科学等5个重点领域,开展23个优先主题的研究,力争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推进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新的学科优势。

生命科学领域,充分发挥上海生命科学的综合优势,体现对健康上海、生态上海的引领作用,力争在生物复杂系统、蛋白质功能和结构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坚实后盾。

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重点研究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新型特种功能材料及其原型器件和部件。过程工业工程科学及其装备,引领纳米科技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上海城市发展和产业提升奠定基础。

物质科学与信息领域,加强物质科学和信息领域的科学前沿研究,推动涉及未来信

息,通信发展的物理、力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上海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并在强场物理和带隙物理等优势的方面冲击国际前沿。

空天与地学领域,加强对地观测和深空探测。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带动上海一批相关学科发展,为上海空天产业发展做好知识储备和技术积累。加强河口。海岸及城市的生态与环境基础研究,探索深海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为生态上海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奠定科技基础。

交叉科学领域,推动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等科学的交叉融合。发展计算生物学、计算材料学,探索强场物理在生命科学与医学等科学领域中应用的新原理与新方法,推动数学和物理科学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

创新体系

中长期上海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成要素齐全、布局合理。运行高效、合作开放、互动充分并具有区域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以及行政手段,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机制创新,重点围绕核心资源形成机制,企业动力激活机制、市场价值实现机制以及科技统筹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采取10个方面的2日项政策措施,形成创新人才集聚。研发设施完备、创新源泉涌流,技术转移通畅、创业孵化便捷,主体实力强劲,特色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创业新局面。

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巩固创新人才根基;建立引逼创新机制,加速企业主体到位;鼓励中小企业创新,构建集群创新网络;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改进研发公共服务;优化学科机构布局,培育科技创新源泉完善创新相关市场,激活价值实现机制;优化财政投入模式,提高创新产出绩效;提高公众科技素养,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制订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引导创新活动;加强规划落实评估,形成推动创新合力。

配套政策

这里摘要介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内容。

支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人力资本投入,由领军人才专项资金给予资助。支持领军人才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自主选题立项中创新创业。

加快集聚海外优秀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来沪定居工作或创业,可申请办理《上海市居住证》。入外籍留学人员可按规定申请参加社会保险。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留学人员在沪取得的工薪收入,在计算个人应纳所得税额时,可按规定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聘用的外籍专家,其薪金可列支成本。

支持企事业单位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及时上海重点领域和行业人才开发目录。对企事业单位引进优秀创新人才、解决优秀创新人才特殊困难等,由人才发展资金给予资助。已办理居住证的优秀人才可享受子女在沪就读。参加上海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等待遇。

对由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组建的企业,引进主要投资经营管理者和关键技术人员,并符合规定条件的,在本人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申请办理《上海市居住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加大对科技人员的分配和奖酬力度。上海政府性科研项目经费在保证科研硬件投入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用于人力成本支出的比例。

制定企业对技术、管理骨干进行期股、期权激励的实施。登记办法。国有独资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制改制时,可按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35%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

第8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河北沿海;开发区国;数据产业;SWOT分析

2011年11月国务院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 “以现有开发区或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秦皇岛、唐山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明确提出“建设秦皇岛数据产业园”。早在2008年,河北沿海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提出了建设“中国数谷”的发展战略,并且举全区之力发展数据产业,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而《规划》的出台与实施无疑将有力促进河北沿海地区数据产业的发展。

一、数据产业的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数据产业指信息加工与信息服务业,即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加工处理,制成数据信息产品,运用光盘、磁盘、网络等媒介进行信息服务的产业。随着全球信息产业步入数据时代及数据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转移与发展,数据产业成为了各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依赖的手段。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台湾“新竹”,还有印度软件产业都是成功案例。从1975年北京文献服务处引进美国GRA数据库开始,到1994年第一家大型数据工厂――北成数据产业有限公司开业,我国的数据产业经历了从初创期的单纯引进到自主性规模化与产业化生产的发展过程。总体来看,我国当前数据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水平,与国际数据产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河北沿海地区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10月,顺应国家战略转型要求,河北沿海的秦皇岛开发区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建设中国“数谷”的概念并设立了全国首个数据产业基地,确立以发展战略性新兴数据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致力于打造中国北方规模大、特色明显的数据产业集群。截至2012年7月,秦皇岛开发区数据产业基地已吸引包括IBM三维互联网技术平台、北京大学科技产业园、中科院数据产业研发转化基地、工信部电子五所分所、中国动漫集团游戏产业基地、中兴网信“智慧城市”北方基地等多个战略性合作项目以及40余家数据企业入驻。2012年12月,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秦皇岛开发区被评为“2012中国数据产业最佳基地”,是全国唯一获此荣誉的单位。

三、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数据产业的SWOT分析

(一)发展数据产业的优势

1.政策优势。《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网络终端、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实施新型显示、国家宽带网、云计算等科技产业化工程。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智慧城市、智慧工业、地理信息、软件信息服务等相关技术,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规划》更是明确提出“建设秦皇岛数据产业园”。发展数据产业符合国家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精神和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区位优势。河北沿海地处冀东地区,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区内交通便捷,航空、铁路和公路网络发达,通讯与交通网络体系完善,具有数据产业规划、建设和发展所需的良好外向型经济条件。应充分发挥发挥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临近京津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京津在数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的对接融合,使之成为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发展的示范区。

3.先发优势。秦皇岛开发区在全国率先提出数据产业的概念,也是首个以数据产业基地形式组织和发展数据产业的地区。开发区把数据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重视产业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数据产业发展,编制了《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数据产业创新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开发区凭借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条件,引进了一批大而强的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抢占了发展制高点,赢得了发展主动权。

(二)发展数据产业的劣势

1.经济基础薄弱。2012年河北沿海的秦唐沧三市人均GDP分别为37797元、76000元、37776元,全国的人均GDP为38354元。秦沧二市的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秦皇岛开发区引入了一大批资金和科研实力雄厚的企事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但数据产业基础仍比较薄弱,不足以产生规模和品牌效应。此外,数据产业对所在区域内的信息交流、产品流通、消费能力、资源条件和发展空间等也有着较高要求。河北沿海虽然具有一定区位优势,但也存在如地区经济基础较弱、环境负载能力较低等制约因素。

2.专业人才缺乏。河北沿海实现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高层次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数据产业发展需要有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河北沿海没有一所“985高校”和“211高校”,发展数据产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极度匮乏。因此,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吸引京津地区和海外留学人员落户数据产业园,为数据产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

(三)发展数据产业的机遇

1.国内广阔的数据市场需求。我国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决定了我国世界第一的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客观上为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在过去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快速走向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继之而来的必将是数据化。数据产业正在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商业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经济、人文以及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国内数据市场需求广阔、后续增长潜力大、具备良好的投资发展前景。

2.数据技术尚未形成技术垄断。数据技术以开源为主,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绝对技术垄断。开源技术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开放的,中国企业同样可以分享开源的蛋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信息产业一直落后于国外的巨头,长期处在产业链的末端,赚取低端的利润。但在新兴的数据处理领域,中外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如果单纯考虑狭义的大数据处理技术,中外差距仅有5年左右。如果考虑数字资产规模以及利用的技术,中外的差距更多体现为意识上的差距。

(四)发展数据产业的威胁

1.潜在产业风险。数据产业作为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制度规范还不完善,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尚未形成。河北沿海作为数据产业发展的探路者,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要保持自身在国内数据产业中的先发优势,确保在国内数据产业发展中掌握主动权,就要大胆先行先试,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较大的产业风险。因此,河北沿海不应把“鸡蛋”全部放在数据产业一个“篮子”里,在大力发展数据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其他的主导产业。

2.潜在竞争威胁。河北沿海虽然在发展数据产业上占据了规划的先机和主动,但是地区综合实力较弱。环渤海经济圈的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等地凭借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后来居上。例如北京中关村正在抢抓数据产业发展机遇,着手布局大数据产业,已将大数据产业纳入《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2013―2015年)》。如果河北沿海不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发展,之前多年积累的先发优势可能被取代。

四、河北沿海地区数据产业的发展战略

(一)以河北沿海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和河北省更多政策支持

2011年《规划》的出台与实施使得河北沿海地区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强大的政策支持。要以规划的实施为抓手,积极争取中央和河北省更大的支持力度,利用秦皇岛开发区在国内数据产业的先发优势,争取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和制度规范,确保河北沿海在全国数据产业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巩固与扩大开发区在国内数据产业的领先地位。

(二)促进数据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使数据产业更好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使文化产业的内涵更加丰富,产业业态更加多样化。要抓住国家和河北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深入推进“文化引领”战略,借助数据产业的技术力量,运用网络、信息、数字等科技因素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营销环节,促使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打造河北沿海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格局。

(三)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相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提升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河北沿海应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平台与人力资源,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如秦皇岛有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等高等院校13所,有100多所国家、省(市)级、民办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11]。应加快建立完善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促进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四)利用河北沿海临近京津的区位优势,努力吸引高层次人才

河北沿海依托腹地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环渤海的京津两地是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高层次人才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两市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占全国四分之一强,拥有的院士人数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虽然河北沿海自身缺乏发展数据产业相关的高层次人才,但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京津地区和海外留学人员到园区创业,满足数据产业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12-06.

[2]吕爱国,赵晓冬,郄少健.河北沿海地区数据产业发展可行性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11).

[3]任奕奕.数据产业推动秦皇岛区域发展[N].中国工业报,2012-06-19.

[4]秦皇岛市统计局.秦皇岛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新浪网,2013-04-22.

[5]唐山市统计局.唐山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唐山市统计局网站,2013-05-27.

[6]沧州市统计局.沧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沧州新闻网,2013-03-20.

[7]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6100美元[EB/OL].中国经济网, 2013-02-22.

[8]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2013-2015年)》的通知[EB/OL].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2012-12-21.

[9]刘胜.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1.

[10]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2006-02-09.

[11]王臻,王博.秦皇岛中国数谷[N].计算机世界,2012-07-30.

[12]吴殿庭,陈向玲,刘超等.我国高级科技人才空间集聚的初步研究――以两院院士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6(11).

第9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宏观调控;市场规模;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4 ― 0077 ― 03

一、房地产市场规模的发展现状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具有很强的联动效应,房地产业的规模扩张,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但当房地产业过度扩张致使市场过热时,可能会导致投资过度集中,房价迅速攀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从2000年的4984.0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95978.85亿元,15年间增长了近20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79%。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当市场规模的过度发展导致房价过高时,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加以限制,消解投资过热的现象,使房价水平回落到合理区间。本文从政策作用机制角度出发,分析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规模的调控影响,根据实证检验结果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影响房地产市场规模因素的文献综述

目前对影响房地产市场规模因素的研究主要侧重房地产市场规模与地区人口发展的关系,房地产市场规模与城市化的关系,房地产市场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方面。

在房地产市场规模与地区人口发展因素方面,龙奋杰、吴公牛2003)利用我国31个大中城市2000年末的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证明直接影响房地产投资的人口因素中暂住人口对房地产投资的重要影响〔1〕。何薇、章恒全(2014)选取经济、社会、政策机制等三方面的驱动因素进行主成分回归分析,证实人口发展对房地产投资存在显著的驱动作用〔2〕。

在房地产市场规模与城市化因素方面,赵朋(2006)从理论上分析了房地产投资增长的两种效应对城市化水平影响,并通过一般均衡模型证实了房地产投资与城市化的正相关关系〔3〕。张立新、秦俊武等(2014)利用199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层面上,其他影响因素一定时,空间城市化和资本城市化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远大于人口城市化〔4〕。

在房地产市场规模与经济增长因素方面,黄忠华、吴次芳等(2008)采用1997-2006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证明全国及区域层面房地产投资能够引起经济增长,并且相互影响〔5〕。潘涛、李敏等(2015)利用2000-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财政支出、房地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6〕。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房地产市场规模的发展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从我国产业发展的环境来说,政府宏观调控不可忽视。要全面总结房地产市场规模的影响因素,则需要结合对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分析。

三、房地产市场规模主要政策作用机制

政府应对房地产规模过度扩张时,主要运用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手段,调节相关的市场需求状况、土地获取渠道、资金融通渠道,将行业的投资发展速度维持在合理程度,保证房地产行业的产品及价格能够贴合民生需求。

在市场需求状况中,购房者的需求受信贷税率等政策调控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金融政策对个人住房贷款的投放量和额度进行调节,调控房地产企业的回笼资金量,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规模。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通过实行差别化税率,放宽首套房征税额度,提高二套房等的征税额度,以此挤出投机性需求。购房者消费资金是房地产企业后续运转资金的重要来源,通过政策调节购房者需求,可以起到控制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规模的作用。

在土地获取渠道,一般有“招拍挂”的方式〔7〕。为防止大型房地产企业过度囤积土地,政府通过调控土地供应量、用地途径,抑制土地储备过热。另外,房地产开发企业还会通过兼并重组来扩充土地占有量,实现规模化扩张。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通过制定并购重组规范来调控房地产行业的并购行为,合理分配土地资源。

在资金融通渠道,房地产企业融资主要来自银行贷款。一方面,政府运用信贷政策调整银行贷款利率、额度,调节整体融资环境,使房地产行业的融资规模合理化,防止资本过于集聚在房地产行业;另一方面,加强对融资来源的监管,限制非法渠道的资金进入房地产业融资范围,保证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

四、多重政策影响房地产业市场规模的实证分析

结合上文,我国政府为实现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宏观调控目标,运用了税收、土地、金融等主要政策对房地a业的投资规模和发展规划进行引导性调控,保证房地产业市场规模的合理发展。接下来对政策影响房地产业市场规模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的选取及单位根检验

本文收集了2007年到2015年的全国性季度数据,原始数据均源自中国建设银行网站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本文采用Eviews 8.0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8〕。

政策方面,房地产税收政策调整选取全国房产税收入(简称PTR)进行表示;土地政策选取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简称LPQ)作为政策变量;金融政策选取1-5年中长期贷款利率(简称LIR)作为变量。本文选取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完成额(简称RI)代表房地产市场规模,进行分析。

为了消除变量数据的异方差性,变量中的比率指标均乘以100,再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增加数据的稳定性,接下来的模型论证均采用经对数处理后的数据。

采用ADF检验法对4个变量展开单位根检验,判断各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得知,4个量均为一阶单整的数据,可以假设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接下来对这些变量展开协整性检验。

(二)协整性检验

本模型的构建涉及到4个变量,因此采用Johansen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根据表2内容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RI、LnPTR、LnLPQ、LnLIR四个变量之间存在着2个协整关系,这说明了房产税收入、土地购置量、中长期贷款利率与房地产投资额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经济关系。

将变量在检验中的协整系数标准化,可以得到如下方程式:

方程式体现了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即房产税收入和土地购置量对房地产投资额产生正效应,而中长期贷款利率则对房地产投资额起负效应。并且根据方程,房产税收入对房地产投资额的助推作用即影响系数最大,土地购置量次之,中长期贷款利率的影响作用最小。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结合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4项变量指标均为一阶单整时间序列,并存在协整关系,因此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显著性水平取10%,滞后期取1-4,检验结果如下文。

据检验结果的F统计量和P值,对于PTR,仅在滞后1期时,PTR是RI的格兰杰原因;对于LPQ,在滞后1-4期时,LPQ是RI的格兰杰原因;对于LIR,仅在滞后4期时,LIR是RI的格兰杰原因。

也就是说,在相对较短的时期里(滞后1季),上一季房产税收入与土地购置量是影响当季房地产投资发展的因素;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滞后4季),房产税收入、土地购置量、中长期利率三者与房地产投资额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影响。结合上文的协整方程式,从长期来看,税收、土地、金融等政策都影响着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并且政府在信贷等金融方面的调控会抑制房地产规模发展,而短期来看,政府在税收、土地方面的调控对房地产规模发展的效用更为显著。

五、政策建议

实证表明,政府宏观调控能够对房地产市场规模起到相应的调节作用。其中,税收政策和土地政策能在短期内实现一定的调控效果,也存在着长期效应;而结合金融政策,可以长时间的维护政策目标,起到理想的政策效果。

由此,本文从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等宏观调控方面出发,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税收政策,适当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在弥补保有环节税负空缺时,应减轻流通环节征税额度,促进住房资源的合理流动,以保证房地产开发与存量周转相结合,使市场规模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内。同时,在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若出现投资过热现象,政府应适当取消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减少投机行为产生的便利条件。

第二,合理规划土地供应,实现土地的有效供给。政府应加强土地供应规划,注意与城市规划结合。合理供应住房建设用地同时,根据住房市场的去库存分化现象,进行分类调控,结合现状提升一二线城市土地供应量,减少三四线城市土地供应量。并根据当地供需状况扩大相应住房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政策目标。

第三,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加强监管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周转。政府应加强银行融资监管力度,对开发商项目贷款按低中高档类型住房进行区分,对于中低档住房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对高档住房提高利率,并按情况扩大差别力度。同时,结合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分类调控,采取诸如提高一线城市信贷首付,降低三四线城市的首付比例等措施,提高政策调节的针对性。

〔参 考 文 献〕

〔1〕龙奋杰,吴公.城市人口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09):65-70.

〔2〕何薇,章恒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房地产投资驱动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4,(02):274-278.

〔3〕赵朋.房地产投资波动与城市化关联性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10):37-40.

〔4〕张立新,秦俊武.城市化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区域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J〕.当

代财经,2014,(11):103-110.

〔5〕黄忠华,吴次芳,杜雪君.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全国及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J〕.财贸经济,2008,(08):56-60,72.

〔6〕潘涛,李敏.政府支出、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5,(03):138-144.

〔7〕吴振华,蒋红.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