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镇产业发展规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进展情况
1、2月2日召开的全区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成立了沾化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副主任、**副区长、**副主席任副组长,抽调冬枣办、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冬枣研究院、下洼镇、富源办等单位多名同志组成了沾化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2月13日召开了全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启动会议,确定了办公地点在水利局四楼,集中办公,统一协调、管理全区冬枣产业发展。
制定了《全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成员分工》、《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请示、报告制度》、《考勤制度》、《学习制度》、《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差旅费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便于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开展各项工作。
2、2月21日-22日赴河北农业大学进行对接,召开产学研对接洽谈会,请刘孟军教授及团队为沾化冬枣产业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提出发展意见。
3、2月22日组织泊头镇部分枣农赴下河乡、下洼镇、大高镇参观冬枣大棚建设,举办冬枣管理培训班。
4、2月25日,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调度会议在区水务局四楼会议室召开。区委副书记、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组长**主持会议,副组长**、**、**及全体小组成员参加会议。
**通报了与河北农业大学产学研对接洽谈会有关情况,并就下一步重点工作做了安排部署:一是尽快启动“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本项目拟与“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对接共建,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成立实体性运营公司进行经营管理;二是抓紧安排召开冬枣产业座谈会,征求不同层面的意见建议;三是尽快起草“关于加快推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要突出问题导向,按照有措施、有办法、有时间节点、有责任分工的要求充实完善;四是筹备好冬枣产业推进工作专题会议,起草好有关会议材料。
**强调:“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要加快,设计上要采取宽行密植、适度规模化种植模式,按照全程机械化、管理智能化、营销电商化的运营方式,建设占地面积500亩以上的“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涉及鲜枣种植资源圃、枣树优势品种示范区、不同种植模式示范区、设施栽培示范区、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探索以冬枣为主的鲜枣亚周年供应、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种植经营模式,以此引领全区枣业向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周年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关于“加快推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起草工作,要本着问题导向,突出方向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同时,尽快启动两条采摘长廊建设。采摘长廊要与旅游相结合,高标准规划设计、统一标识,方案要尽快出台。关于冬枣节筹备工作,总体方案要早着手、早研究、早筹备,可以找国内专业团队进行策划,力争在形式上、档次上上一个新台阶。
5、目前正在编制《关于加快推进冬枣高质量发展意见》、《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培训计划》、《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有关方案及推进措施。
6、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2月27日赴下洼镇、2月28日赴古城镇开展冬枣产业调研,征求部分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对冬枣产业下一步发展的意见建议。
7、3月11日,在下洼镇召开沾化冬枣产业“四型”提升工程动员会议。省“千名干部下基层”乡村振兴服务队,区冬枣办主任、冬枣研究院院长郭庆宏,镇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各村党支部书记,镇内优秀企业代表、枣农代表参加会议。深入开展沾化冬枣产业“四型”提升工程,全力打造生态型、民生型、健康型、智慧型冬枣产业。
8、3月12日副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及各乡、镇、办事处分管负责人赴淄博源泉、临沂马泉等地考察学习水果业采摘长廊建设的先进经验。
9、3月20日在古城镇举办20人参加的培训班一期。
10、3月25日在冯家镇大流村举办冬枣春季管理及二代冬枣管理技术培训班一期,冯家镇本镇乡土人才和100余户冬枣种植大户参加培训。
11、3月25日,利国乡分管领导、冬枣办主任带领曹坨村、吴庙村主要负责人及部分冬枣种植大户8人,先后到冯家镇大流村、富源街道车王村参观学习了二代冬枣种植及现代管理模式。
12、3月底下洼镇、大高镇、泊头镇、富源办、冯家镇掀起二代冬枣嫁接、冬枣大棚设施建设。
13、4月4日在下洼镇召开了全区冬枣春季管理现场会。参会人员包括各乡镇(街道)乡镇长(主任)、冬枣办主任、部分冬枣产业重点村党支部书记及枣农代表200余人。
二、
恳请支持方向
1、在省级层面开展科研工作,以省农科院、有关高等院校为依托,建立冬枣研发中心,加快推进沾化冬枣品种改良和栽培模式研发。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的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围绕我市服务业重点发展产业,着力培育发展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服务业集聚区,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全市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承接国内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强力支撑平台,辐射带动全市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工作目的。
强化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导向作用。把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作为落实我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抓手,以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论证为起点,促进市镇(区)服务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
强化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合力。通过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整合市镇(区)两级资源,统筹解决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编制与实施、政策制定与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公共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平台配套、龙头企业引进等重大问题,保障服务业集聚区成功建设和健康发展。
强化服务业集聚效应。通过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向社会传递我市服务业发展方向和区域布局,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我市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发展,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进驻我市,促进我市服务业进一步集聚发展。
强化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引导作用。通过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集合市镇(区)两级服务业扶持资金,突出重点方向,加大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调动镇区在项目选择中的积极性,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三)工作原则。
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重点,今后一段时期主要在金融商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物流商贸、服务外包等服务产业开展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工作。
错位发展的原则。强化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定位,严格规划实施,促进不同服务业集聚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强化政府服务,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建设发展成本,营造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参与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市镇(区)联动的原则。签订市镇(区)共建协议,明确市的扶持政策和镇区的配套措施,以项目为依托,共同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建立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定期检查和动态考评制度;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对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统一管理和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申请共建的条件
申请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以及特定类型服务业集聚区的选址原则,制定了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设想,规划边界清晰,产业形态突出,发展目标明确。
(二)整合区内土地、物业等各类资源思路清晰,启动建设的各项基础条件成熟。
(三)区内产业集聚已达到一定规模,或有重大产业项目正在启动建设,产业基础扎实,未来市场空间和潜力大。
(四)有切实可行的集聚区三年建设方案(主要包括总体思路、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各年度工作安排、保障措施和重点项目计划等内容)。
(五)服务业集聚区所在镇区已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或镇区服务办),专职人员不少于3人。
三、申请及审批程序
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采取竞争性评审方式设立,具体分五个步骤进行:
(一)镇区提出申请。各镇区根据本地实际充分调研论证,认为达到申报条件要求的,于每年1月底前向市服务办提出申请。
申请材料包括:申请报告,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设想,未来三年的建设方案,规划选址和空间布局图,入驻企业名录和概况(或正在建设的重大项目情况),专门管理机构情况等。
(二)产生候选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市服务办对申请单位的材料审查合格后,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局、规划局、环保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调查论证,根据论证结果确定候选服务业集聚区,报送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评审。
(三)现场竞争性评审。市服务办于每年2月底前组织召开候选服务业集聚区评审会,有关镇区就申请共建的服务业集聚区进行现场演示、讲演、答辩和总结陈述。相关部门人员、专家等组成评审团,根据申报条件具备程度对候选服务业集聚区进行评分。具体评分标准另行制定。
(四)确定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市服务办将评审结果及年度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申请材料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由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最终确定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名单,并予公布。
(五)签订共建协议。经批准设立的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由市政府与相关镇区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共建的内容、期限和双方的支持政策。
已经市政府批准设立的东区中心商务区、西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纳入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是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的领导机构,统筹协调有关重大问题;市服务办负责日常工作。各镇区具体负责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推进工作。
(二)完善工作机制。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根据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镇区召开会议,研究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事宜。市有关部门要确定联络人员,建立支持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相关工作制度。
(三)整合政策资源。每年在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以支持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具体支持项目由镇区按照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选定,对纳入支持的项目,所在镇区应安排配套资金给予支持。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计划每年对各个市镇(区)共建的服务业集聚区配套支持300万元,期限为三年,按建设进度拨付。
市政府今后出台的服务业扶持政策,优先支持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内重点项目优先纳入市重点项目计划,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市政府设立的其他产业扶持资金也要加大对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的支持力度。对具备条件的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市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力争成为部省联手、省市联手共建项目。
(四)强化管理和服务。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的所在镇区要根据批复的三年建设方案细化制定年度建设计划,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备案后组织实施,并按季度向市服务办提交集聚区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和扶持资金投入进度情况,于每年12月上旬提交次年度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计划。
建立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数据库,以集聚区名录、建设发展情况、入驻企业情况等为重要内容,进行动态监测、动态跟踪,指导动态发展。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要建设服务于集聚区内部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对外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创新、投融资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推进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衔接,促进农(渔)业技术、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下乡,进村入户,为农(渔)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和现代农(渔)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对接,集成推广一批高效农(渔)业技术,建设2个高水平科技示范基地,重点建设1-2个农(渔)业科技示范村、1个农(渔)业科技示范镇,培育一批农(渔)业科技示范户,带动全县农(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有力提升农(渔)业产业发展层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主要任务
(一)规划制定。充分利用工学院学科、技术和人才优势,制定完善“十二五”农(渔)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将科技服务覆盖到水产业上下游各环节,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核心科技支撑。
(二)技术集成推广。针对水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和技术难题,加强内引外联,开展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优质、生态、安全、高效农(渔)业技术,尤其是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和技术的推广,推进农(渔)业产业结构调优、转型升级,促进主导产业规模在现有基础上扩大10%以上,产量或产值增长10%以上。强化以农(渔)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的目标导向,逐一分析拟推广主导品种和相对应主推技术,特别是示范推广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技术的预期效益,推动农(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三)基地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建立2个科技示范基地,加强苗种繁育、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农(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入户率、到位率达到95%以上,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四)科技示范村(镇)创建。着力培育5个产业有特色、区域品牌响、示范效应好的“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着力培植1-2个科技示范村,着力创建1个农(渔)业科技示范乡镇。
(五)专家选派。针对“一村一品”发展需求以及产业发展实际,工学院在专家团队内为每村选派1名驻村专家,分别为驻墩尚镇三兴村的毕可然博士、罗阳镇东关村的罗刚副教授、宋庄镇沙口村的徐国成副教授、海头镇小口村的董志国博士、石桥镇上木套村的李信书博士。
(六)驻村指导。驻村专家要针对对接村发展“一村一品”或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挖掘自然和环境等的优势,完善对接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方案,扎实开展驻村(企)服务,关键时期、关键环节发挥关键作用,累计蹲点天数100天以上,为每村主要特色产业培育5个示范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占该村农户总数达到20%以上,帮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个以上。科技示范户户均增产或增效10%以上,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左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双方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成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推进领导小组(见附件)。县各相关部门及挂钩镇要高度重视“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明确责任人,主动加强与工学院和对接专家的联系沟通,及时反馈技术信息和服务需求。各相关镇负责为工学院和对接专家提供必要条件,便于专家开展工作。双方共同做好项目策划、基地建设、科技示范村和示范户遴选、物化补贴等事项,确保项目实施成效。
第二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承担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具体任务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以上规划设计资格。
第三条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以经批准的省(包括由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的城市,下同)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为依据,并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落实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的要求,指导乡镇域村镇规划的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突出三个重点:
⒈确定城乡居民点有序发展的总体格局,选定中心镇,防止一哄而起,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⒉布置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⒊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5至20年,近期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年。
第六条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具备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基础资料以及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资料由承担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负责收集,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提供。
第七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分析全县基本情况,综合评价县域的发展条件;
⒉明确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⒊预测县域人口,提出城镇化战略及目标;
⒋制定城乡居民点布局规划,选定重点发展的中心镇;
⒌协调用地及其他空间资源的利用;
⒍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⒎制定专项规划,提出各项建设的限制性要求;
⒏制定近期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及重点;
⒐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
第八条县情分析与发展条件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区位分析;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评价;经济基础及发展前景分析;社会与科技发展分析;生态环境分析;提出县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第九条产业发展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经济发展总体战略规划提出的目标,明确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空间布局方案;有条件的可划分经济区。
第十条县域人口预测与城镇化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预测规划期末和分时段县域总人口及其构成情况,制定城镇化发展目标,确定城镇化发展战略和道路,提出人口空间转移的方向和目标。
第十一条城乡居民点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预测城乡、城镇之间人口分布状况,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和空间布局结构,选取重点发展的中心镇,提出城乡居民点集中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有条件的提出中心村和其他村庄布局的指导原则。
第十二条用地及空间协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划分用地功能类型,标示各类用地的空间范围。根据生态环境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防灾减灾等要求,提出不同类型土地及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性和引导性措施。
第十三条区域性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统筹安排的主要内容是:提出分级配置各类设施的原则,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根据设施特点,分析能够县域共享或局部共享的设施类型,提出各类设施的共建、共享方案,避免重复建设。
第十四条专项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交通网络规划。在区域大交通网络规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预测运输需求,提出交通运输网布局方案以及重大效能工程项目的布局,协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与城乡居民点的关系,重点是公路网和水运网。
⒉给排水、电力、电信工程设施规划。根据水源条件和用水需求预测,确定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和合理分配用水的方案,统筹安排水厂,选择供水方式和管网排放口及处理设施。以大区域供电系统为基础,结合县域电源和电网现状、用电量和用电负荷结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量需求,统筹安排电网、变电站等电力供应设施。在全国或区域电信发展战略指导下,按照县域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需要,结合电信现状,预测业务量,统筹安排局所设置和电信网络。
⒊教科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规划。根据对不同层次上学人口数量的预测,统筹安排和调整各类学校的规模和布点;根据卫生保健的发展需求,预测所需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统筹布局医疗网点;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统筹布局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安排休疗养等福利设施。
⒋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综合评价环境质量,分析存在的问题,预测环境变化的趋势,制定县域环境保护的目标,提出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对策。根据需要,划定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环境功能分区,明确各区的控制标准。结合当地特点,深入分析各类灾害的形势以及发展趋势,对防洪、防震、消防、人防等设施的现状情况进行评价,选择主要灾害类型提出防治措施。
⒌其他专项规划。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编制广播电视、供热供气、科技发展、水利、风景旅游、文物古迹保护、园林绿化等规划。
第十五条近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确定5年内具体发展目标、建设项目,并进行投资估算、建设用地预测,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及立项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主要应包括与城乡建设密切相关的土地、户籍、行政区划和社会保障等内容。
第十七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件和规划图件两部分。
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书。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必须内容简明、文字精炼、用词准确。规划说明书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应附有关专题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图件是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规划文本具有同等的效力。规划图件至少应当包括(除重点地区规划图外,图纸比例一般为1:5-1:10万):
⒈县域综合现状图;
⒉县域人口与城镇布局规划图;
⒊县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⒋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图;
⒌县域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图;
⒍近期建设和发展规划图;
一、*庐南重化工产业基地规划范围涉及*县白湖镇、龙桥镇、矾山镇、泥河镇、罗河镇五镇。规划选择发展以矿产综合开发的金属冶炼产业、特种建材产业以及硫基化工产业,分近期(20*~2012年)、远期(2013~2022年)两个时段进行。矿山开采重点对庐南主要的铁矿、硫铁矿进行规模化开发,矿区开采面积总计30.5587km2。金属冶炼产业和特种建材产业重点是依托庐南区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及非金属矿产资源发展金属冶炼及特种建材两大产业,近期规划建设面积15km2。硫基化工产业重点依托庐南区丰富的硫铁矿资源,建设硫铁矿制硫酸装置,并延伸进行深度加工利用;同时,对硫铁矿制酸、磷酸生产、钛白粉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废液进行综合利用;另外,在中远期实施以硫资源换磷资源、换钛矿资料,发展氟化工,同时考虑发展精细磷酸盐、食品级磷酸等系列产品,近期规划建设面积5km2。
二、《报告书》描述了*庐南重化工产业基地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和基地的规划方案,对基地区域目前的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回顾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重化工产业基地的规划方案进行了综合论证,预测了规划实施对当地空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对重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识别,提出了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和防范风险的对策和措施。《报告书》进行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承载力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公众参与、评价的困难与不确定性分析等,并对重化工产业基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以及跟踪评价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报告书》框架完整,主要内容和评价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评价方法基本符合相关环评技术导则要求,主要环境问题和污染因子识别基本正确,《报告书》可用于指导庐南重化工产业基地规划的调整优化及实施。
三、*庐南重化工产业基地规划符合*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省矿业经济区的布局要求,在空间开发格局、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上符合巢湖市沿江工业带规划的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空间布局上符合*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在生态经济分区及发展方向上符合*县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与*县“*”环境保护规划中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基本一致,从城镇性质及产业发展重点等方面看,庐南重化工产业基地规划与各相关城镇规划基本协调。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产业发展目标、基础设施目标、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相关规划的具体目标基本一致。
庐南重化工产业基地规划实施后,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较大,对大气环境、声环境、地表水及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在区域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在严格把关进入基地项目并落实各项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搬迁计划及总量控制要求,尽快完善基地环保基础设施的的前提下,从环保角度而言,规划方案总体可行。
四、在产业基地开发、建设和环境管理过程中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产业基地建设须坚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推行循环经济理念和清洁生产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按照ISO14000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鼓励与扶持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副产品与能源梯级利用,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利用。
2.进一步优化产业基地内的产业结构,尽快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项目准入条件,提高引进项目门槛,对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技术政策禁止的项目一律严禁进入基地,并严格控制产生“三致”物质的项目。进入产业基地的项目必须采用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并配套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项目应达到清洁生产国内先进水平。
3.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优化用地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基地规划的园区内不设居民集中居住区,基地工程范围内及周边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的居民必须及时搬迁。合理布置居民安置区,妥善安置搬迁居民,确保搬迁居民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不降低,特别是已批准建设的进入产业基地的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须立即搬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产业基地环境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危险化学品的登记管理制度,在产业基地基础建设和企业生产项目建设中须落实事故防范对策措施和应急预案,避免或减轻事故危害。
4.加强产业基地的生态环境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理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1、保质保量完成了2010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建设任务,通过市级验收并得到验收组一致好评。2010年是我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的开局之年,为确保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与进度,我办在项目建设招投标的同时,安排了专业队伍进行施工放样,保证了格田规格标准统一,坐标方向统一,开工时间统一,施工顺序统一。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赢得了施工时间,确保了工程如期开工建设,显示了区农发工作的特色与亮点。市验收组在反馈意见的座谈会上对这一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认为应在全市推广。做好了2010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扫尾工作并及时交付给项目区群众使用。
2、提前完成了2011年度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支持少数民族乡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工程项目的机械土方及配套建筑物工程建设任务,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11年度值夏芳洲垅、东固浪田垅共计高标准农田面积1.575万亩,在工程建设任务重、涉及范围广、施工战线长、人员极其少、天气又恶劣的条件下,我们以拼命三郎的旺盛斗志和实干精神,领导靠前指挥,工作人员常驻工地督导,及时掌握与协调施工中的问题,使工程建设任务如期完成,责任田及时交到了项目区农民手中,确保了不误来年农事活动。
3、与时俱进,成功申报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为在产业化经营项目上有所突破,我办认真摸清国家、行业投资动态,及时捕捉争资信息,在学懂吃透农业开发扶持农业产业政策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做好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掌握分析我区农业产业及龙头企业的现状、优势和不足,及时与企业传递信息,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并指导所选企业编制高质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成功争取到我区首个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目前中央财政贷款贴息资金28万元的计划已经批准,计划得到落实。
4、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编制申报了“十二五”高标准农田规划报告、“十二五”示范园区建设专项规划报告、“十二五”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及“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2011年是“十二五”首开之年,为切实做好我区“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与规划工作,我办及时组织人员,对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的规划做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认真组织编制向上申报了“十二五”高标准农田规划报告、“十二五”示范园区建设专项规划报告、“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及“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确立了全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的方向。
5、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过省级评审并获得通过。为使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安排更科学、合理,我办主要领导和水工人员长时间深入项目区,主动与项目区乡(镇)联系,走访项目区村干部与群众,吸纳项目区干部群众对工程项目建设方案的意见,使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更具科学合理。
6、精心编制招标标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确保施工招标顺利进行,我办组织人员精心编制工程施工招标标底,聘请有资质有经验的招标机构做好中介工作,为10月中旬召开农业综合开发办招投标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7、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1及时捕捉相差信息,全力投入招商引资,目前进园项目正在与客商洽谈中;2落实社区帮扶资金2万元;3完成新工业园区招工任务;4做好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下步工作安排:
1、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提前实施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的机械土方工程及2011、2012年度支持少数民族乡建设工程项目将于9月下旬挂网公告,争取10月中旬进行工程施工招标。
2、招标后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做好施工准备并开始施工,要求次年3月底全面完工。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对接”是把学校专业教师直接派到县(市、区)、驻在村,实现学校与地方对接,科技与产业对接,教师与示范户对接。实施“三对接”是农职院校发挥传统专业的办学优势,集中人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培养和锻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专业教师可借此机会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贡献体现在农民增收上,实现自身价值;也是学校实现科学发展,增强在当地经济中的辐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的重要途径。教师服务“三农”的能力在实战中得到长足发展。
一、对接县市,规划产业发展
学校和有关县(市、区)“一对一”的校地挂钩,帮助解决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为对接县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服务,每个产业建立1个科技示范基地,通过零距离科技服务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进“一县一业”发展,使本区域内的八所农职院校对接县市的主导产业规模扩大了15%左右。教师在开展调研论证,结合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与地方农业部门共同制定高效农业规模化等产业发展规划,为农业产业升级描绘蓝图。在帮助县(市、区)制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教师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二、对接产业,培育“一村一品”
驻村教师充分利用“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平台,开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技术攻关,切实加强种子种苗引种繁育,着力建设科技示范基地,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如在丰县建造国内首家苹果避雨栽培棚,在高邮市围绕全面提升有机稻米、扬州鹅及罗氏沼虾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的目标,着力构建“公司+产业协会+农户”等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制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的科技推广方案,大力开展“订单种养”或“合同生产”。在滨海县推进“良种工程”,实施以苏牧1号白鹅、苏姜黑猪为主的种源引进推广工程,促进两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一村一品”建设。“一村一品”培育,也加速了院校和教师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对接农户,引领农民增收
即教师与村“一对一”对接。农职院校教师作为对接乡镇的科技特派员,驻村担任科技村长,全面开展驻村入户科技服务,为所在村、示范基地和农户排忧解难,从田头到市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成了当地农民心中科技入户的“活名片”,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深受当地政府和群众欢迎。
驻村教师通过现场指导、集中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服务,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技术指导到位。采用“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方法,指导示范户采用高产高效新品种和高效生态安全新技术。把主推技术与常规技术集成优化,新技术与实用技术配套组装,在示范户中全面推广,提高了技术应用的综合效应,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二是技术培训到位。建立“驻村教师――核心示范户――辐射带动户――广大农户”的多级式科技推广网络,根据不同特色村、不同农时季节、不同种植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户培训相结合,通过举办培训班、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信息、发放品种简介和技术讲座资料、农林信息资料等形式,使种植户了解、掌握、应用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三是培育新品牌、开拓市场到位。根据当地实际,帮助成立相关产品生产营销合作组织,辅导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关键词:涡阳苔干;产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068-02
安徽省涡阳县是“中国苔干之乡”,涡阳苔干作为全国独、特、优、稀蔬菜产品,享誉海内外,先后被认证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苔干产业作为涡阳县农业发展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和农民增收重点产业,具有生产周期短、品质优、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特点。为进一步推进涡阳苔干产业健康、稳步、协调发展,针对近年来涡阳苔干产业发展出现的栽培面积萎缩,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质量不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涡阳县苔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
1 自然概况
涡阳县地处东经115°53′~116°33′,北纬33°20′~33°47′,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4.6℃,日平均气温≥10℃的有效积温4 700℃以上,年均降雨量823mm(2003―2005年平均在1 000mm以上),其中6―8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0%以上,年均日照时数2 270h,无霜期215d左右。沿涡河两岸土壤为沙质土,其余多为砂姜黑土,适宜涡阳苔干的标准化种植。
2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涡阳县苔干资源优势,依托科技,以提升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为目标,推进标准化生产,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加强指导服务,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基地,“做强、做大、做优、做亮”涡阳苔干产业,推动全县苔干产业跨越式发展。
3 目标任务
3.1 适度规模,稳步发展 2017年在苔干适宜种植区域计划苔干种植面积0.67万hm2,产量1.1万t,产值3.5亿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到2020年实现苔干种植面积
1万hm2,产量1.8万t,产值5亿元,出口创汇1 000万美元。
3.2 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苔干基地全部实现安全标准化生产,农残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出口苔干全部达到出口质量安全检测指标,产品质量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3.3 全力推进产业化生产 2017年苔干龙头企业加工产值突破3亿元,扶持3家超亿元苔干龙头企业,年出口创汇达到500万美元,并推进苔干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大型超市。到2020年苔干龙头企业加工产值突破10亿元,超亿元苔干龙头企业达5家,年出口创汇达到1 500万美元。
3.4 积极培育苔干生产新型经营主体 在苔干种植产区,大力培育苔干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实行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增强辐射带动力。
3.5 做好示范园区建设 以义门镇、陈大镇为重点,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苔干产业示范园。示范园区实现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完善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建成集苔干优良品种推广、标准化种植、深加工于一体的示范园区。
4 工作重点
4.1 研发出一套涡阳苔干品种提纯复壮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根据涡阳县苔干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传统优势,以县境西部涡河沿岸义门、陈大等镇为重点种植区域,逐步做到苔干品种纯正,集约化育苗,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标准化栽培技g。
4.2 研制一套用于栽培、削皮、利条、烘干、加工的机械设备 苔干收获时间短、任务重,如遇阴雨天就无法加工晾晒,研制一套用于栽培、削皮、利条、烘干及加工的机械设备已迫在眉睫。因此,今后加大与安徽省农科院、安农大、安徽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加快研发步伐,以降低苔干生产成本,促进扩大苔干种植面积。
4.3 开发一套优质、安全的产品,延长苔干加工产业链 要拓宽思路,开发系列苔干产品,注重品牌建设,把公用的品牌落实到具体企业和产品上。各生产企业要积极与省农科院加工所、安农大科研院所对接,加大苔干深加工新产品发力度,开发出产品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消费者喜爱的苔干深加工新产品,以增强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生产效益。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推进涡阳苔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委,并抽调精干力量具体负责相关工作,重点苔干生产镇也要相应成立推进苔干产业发展的领导组织,安排具体专业人员抓苔干产业。
5.2 制定发展规划 依照《涡阳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重点苔干生产乡镇要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加强对苔干生产发展现状的统计调查,摸清底数,为指导苔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要认真研究本地资源、区位和布局特点,按照市场需求规律,制定出苔干生产的发展计划,明确分阶段的实施重点和发展目标,加强宏观指导。
5.3 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报纸、网络、电视、户外广告等多种媒体,充分宣传展示涡阳县“中国苔干之乡”和涡阳苔干天然绿色、清脆爽口、营养丰富、美容保健的品牌形象。进一步加大产业宣传力度,调动各方面力量,举全县之力发展苔干产业,为苔干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切实打好涡阳苔干这张名片。
一、完善镇行政管理体制
1.赋予与县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权力下放、权责一致"和"能减则减,能放则放"的原则,赋予与县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通过交办、委托、延伸机构等方式,将市级部门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行政处罚及行政强制、监督检查职能依法交由镇行使。在5月中旬前制定好放权目录,明确放权内容、要求、时序等问题。(牵头单位:发改局、法制办、行政执法局,配合部门:市委办、市府办、监察局)
2.完善镇内部运行机构。镇机关内设"九办一中心",即党政办公室(挂驻村干部管理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改革办公室、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电子产业实验区管委会办公室、影视产业发展管委会办公室、社会事业管理办公室(挂就业保障服务中心牌子)、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含规划所和设计分院)、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大队、城市综合执法中心牌子)、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行政服务中心(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牌子)。"九办一中心"负责人在职期间享受副科(局)级待遇。在镇下设6个办事处,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按副科(局)配备,其职务任免在镇党委研究后,正式任职前征求组织部意见,经市委组织部审核后,再由镇党委办理任职手续。进一步配强镇班子成员,选调、公开招考小城市培育急需的专业人才。(牵头单位:组织部、镇,配合部门:市编办、人力和社保局)
3.科学设置部门派驻机构。市级机关部门派驻机构已经设立分局的,在现有基础上相应扩大管理权限;符合分局审批条件的,按程序依法报批后设立分局;不能报批设立分局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管理处或工作处。派驻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体制,日常管理以镇为主。市级机关部门派驻机构负责人,在职期间享受副局级待遇,其职务任免在部门党委、党组研究后,正式任职前书面征求镇党委同意后,再办理任职手续。所有部门派驻机构人员调整,须书面征求镇党委同意。(牵头单位:组织部,配合部门:市编办、人力和社保局、镇)
4.扩大镇的"财权"。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财政分局,争取成立国有投资公司,设立金库;改革和完善镇财政体制,明确和划分市与的财权、事权以及二级分配留成财力,推动财权向镇倾斜;规范镇土地出让行为,土地出让金纳流入轨,提成3%归政府支配。(牵头单位:财政局,配合部门:镇)
5.逐步理顺政府职能。逐步理顺镇政府与集团之间的权责关系,镇的基础教育由政府承担,镇公立医院由政府出资,市人民医院参与建设和管理。镇区道路交通等重大公共设施建设,暂时由集团承担,待时机成熟后,再由政府承接管理。加强镇规划和城镇管理职能。市政府每年安排给镇土地指标不少于300亩。(牵头单位:镇,配合部门:财政局、教育局、规划局、国土局、卫生局)
6.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建立镇党委书记或镇长参加市长办公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等有关会议制度,配备或确定一名市府办副主任联系镇,加强工作衔接和统筹。理顺镇党委政府、集团、电子产业园区管委会、影视产业实验区管委会和即将成立的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五方"关系,制订电子产业园区、影视产业实验区和新成立的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三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方案。
镇党委管全面,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行政领导和社会管理。
电子产业园区管委会的主要职能是搭建好高新产业发展的平台,按照宁缺勿滥的原则进行招商选资,打造高端电子产业集聚地。
影视产业实验区管委会的主要职能是影视产业发展、实验区规划编制、政策引导、产业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做好"影视产业创意园"规划建设,全力打造影视产业CBD。
即将成立的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的主要职能是对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作出战略性研究和前瞻性规划,通过规划引领、项目建设、行业指导、协会桥梁的作用,整合市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全域
化发展,重点联络"万国花园"的建设。争取将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集团的主要职能是经营管理和投资。
(牵头单位:镇,配合部门:电子产业园区管委会、影视产业实验区管委会和即将成立的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
7.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成立镇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管理机制规范化、管理服务网格化、治安防控社会化、矛盾调处精细化、平安建设全域化、城市管理数字化的要求,重点围绕推行以"社区、社团、社工"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管理服务机制建设,破解流动人员管理难题,解决小区主职干部报酬,完善小区干部考核激励制度等内容,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在6月底前完成。(牵头单位:政法委,配合部门:镇、相关部门)
二、加快影视文化产业发展
8.设立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根据省委、省政府文件要求,设立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实验区管委会为正科级单位,管委会主任报经金华市委审批,给予高配至副处级。(牵头单位:市委办、市府办,配合部门:组织部)
9.修编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影视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影视文化创意园"建设规划,促进影视企业在东阳置产置业和上市。加快编制影视文化实验区发展中长期规划,组织专家论证并及早实施。加快编制影视产业核心区建设规划,明确核心区块,加快完成开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沟通联系,争取将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列入国家级改革试验区,使东阳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争取国家级层面的政策支持。(牵头单位:发改局,配合单位:规划局、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
10.出台扶持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破解文化产业发展在土地、税收、产业、金融等方面瓶颈制约。对原有优惠政策进行调整,在做大做强影视产业、鼓励影视企业总部经济入驻、完善影视产业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影视产业转型发展。(牵头单位:发改局,配合部门:宣传部、影管办、政研室)
11.大力推进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推动影视拍摄基地、文化政策、资源要素和服务平台的全域化。将东白山、卢宅、木雕城、古村落、古民居等东阳市域内所有景点以协作单位的名义列入影视拍摄基地范畴,将东阳全市作为影视城来规划建设,通过共享影视拍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按照文化产业全域化的要求,把上级各部门给的政策覆盖到全市区域,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整合影视、旅游、工艺美术、古玩等各种资源,深入挖掘东阳的耕读文化、建筑文化和饮食文化,形成以影视文化为核心,多种地方特色文化齐头并进、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快建立各类服务平台,辐射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打造服务品牌,把东阳打造成中旅游核心区。(牵头单位:宣传部,配合部门: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
12.培育和引进影视文化高端人才。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师资来源,引进热爱民办教育事业的各类人才。引进人才的条件及程序按《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市委【2012】36号执行,人事关系转至影视产业服务中心,该中心增加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3名,其中15名用于影视学院人才引进,5名用于引进影视产业急需人才,3名为该单位服务人员,引进人才的认定由用工单位和人事部门共同考核。引进人才在职期间的工资、社会养老保险等由用人单位承担,参照事业单位缴纳养老保险费至法定退休年龄,建立同类事业单位个人工资档案,退休后享受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待遇。(牵头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部门:组织部、市编办、影视产业实验区管委会)
三、加快重点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