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排球校本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排球运动在当今学校中已经普及,并不断在众多小学校园中开花结果,如果将其作为特色来进行建设将对学校体育及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排球文化是以校园为支柱,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为目的,以排球为主要运动项目的学校独特形式的学生群体文化生活,同时也是一种拥有深刻外延和丰富内涵的独特文化现象。校园排球文化是集健身、竞技、游戏、交际、审美、传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通过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塔山排球文化
作为“体乃载知识之舟”,没有健康的身体,势必影响人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我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排球特色已经初步形成了学校排球特色品牌,而且学校的男女排球队也取得了硕果的成绩。这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学校知名度。随着阳光体育运动不断深入开展,我校将排球活动纳入到大课间活动中,并购买了大量器材,用于学生大课间活动练习,做到每人一球。学校通过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学校网站及政治学习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排球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塔山小学虽然是一所山区农村学校,但是它是义乌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近几年来,学校致力于排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以排球课程孕育学校特色文化。
二、小学校园排球文化特色建设的途径
1、加强校园排球的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排球的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校园排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校园排球文化得以弘扬的基础。学校要想为排球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就要组织好排球活动,保证排球活动所需。塔山小学有室外排球场、校排球板报等,就算下雨天他们也能找到锻炼排球的场所。
2、开展排球社团、组织校队突出排球文化
排球活动,尤其是团体活动,是校园排球文化得以迅速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并突出校园排球文化的重要渠道。因此积极建设排球社团、成立校排球队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等成为重中之重,它能够很好地扩展并突出校园排球文化。每年招募良好的排球队种子也是塔山的一项重要工作。
3、排球校本研究为载体
学校自行研发校本课程,以此作为上课参考教材,通过反复实践与改进,增强校本教材的可行性。保证学生每天都能接触排球,排球水平达到不断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熟悉排球,热爱排球。同时为创造性实施排球校本课程,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以此将更好的推动校园排球文化的发展。
4、排球友谊比赛、排球文化节、排球操助力校园排球文化
排球运动作为一种实用的交流手段,不仅能够促进校与校、班与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极好的传播校园排球文化。塔山小学为了提高排球队水平也经常带队去兄弟学校进行排球联谊比赛,也会有一些学校“慕名”带队前来切磋,这已不仅仅是一种竞赛或娱乐方式,而且是促进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好方法,更是一种交流传递排球文化的途径。并且,排球文化节促进了校园排球文化的传播,让校园排球文化融入到校园每个角落。学校为增强排球的娱乐性,体育老师自编排球操,将排球的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等基本技术动作融入其中,学生通过练习排球操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排球运动的基本要领,为校排球文化特色的传播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塔山小学排球特色的实施措施
1.特色教育理念
为了确立特色教育理念,通过挖掘、整理和思考,确立了“幸福教育――排球特色文化”的理念。并用童谣的形式编写了塔山小学幸福准则,通过排球特色文化践行幸福教育,培养真、善、美自然和谐发展的幸福人,培育师生勇于拼搏、善于协作、富有个性、好学力行的优良品质。
2.特色校园建设
排球特色文化显现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在校园不同功能的区域中,打造出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景观,如特色文化墙、生态文化廊、义乌名人诗等,还非常注重精益求精,完善细节。依据校园地形设置诗路、词林、曲径增添排球特色文化氛围,使师生充分感受学校排球特色文化精髓。这些都充分彰显了学校排球特色文化理念,从而陶冶师生情操、感召师生情怀、引领师生发展。目前“自然的你最美,幸福的你最真”已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与追求,处处展示出学校的教育向心力。
3.特色课程开发
幸福课程开发孕育着排球特色文化的主流价值追求,促进了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学校重点培育的开发排球特色文化课程,生发出排球王国、创意园、训练营等主题课程,并开展了塔小排球吉尼斯、排球嘉年华、明星阵容大比拼等活动;创设了排球俱乐部,开展排球节。因此,学校排球特色文化被评为义乌市首批精品课程。
4.特色晒台搭建
幸福晒台搭建,包括周展示、月挑战、 季闯关、年擂主,开展排球技艺、趣味排球、师生排球才艺展等炫排球活动,共享师生智慧,充分张扬了师生个性,成为学校排球特色文化培育强有力地支撑。幸福晒台给师生提供充分展示的平台,激发了灵感,展示了能力。
5、特色排球比赛
塔山小学每年都会举行排球趣味运动会。比赛场上各种花样的排球趣味小比赛异彩纷呈:一二年级同学的“拍排球接力”、“换物接力”比赛;三四年级同学的“种瓜得瓜”、“蚂蚁搬家”“限制区域自垫、自传”比赛;五六年级的“限制区域自传自垫”“定距离对垫”“百发百中”“你来我往”等比赛项目依次展开。全校师生全力投入到比赛中。伴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和啦啦队队员们响彻云霄的助威声,孩子们体验着排球运动带来的快乐。
四、总结
排球作为塔山小学的校园文化特色运动项目,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
排球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加强校园排球文化特色建设,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及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提高,能够有力地丰富体育文化的内涵。这么多年来,塔山小学全校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成绩斐然。目前学校已形成浓郁的排球特色文化,进一步明晰了学校的幸福教育追求。
【参考文献】
[1]张庆凤.关于校园排球文化内涵及其结构的文化学审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1):86-88.
[2]李保强.试论特色学校建设[J].教育研究.2011. (04) : 72.
[3]钟燕.学校变革之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8.
[4]孙婷婷,张家军.论特色学校的内涵、特征与创建[J].新课程(综合版).2009.(09).
[5]高金岭.学校特色发展战略研究一一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个案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2.(7、8).
一、校本课程的缘起
所谓校本课程,是指由某类学校或某所学校根据国家制订的教育目标,在分析校外环境和校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小学教育要关注儿童、研究儿童、适应儿童并发展儿童,因此,学校应检视当下的课程、教学现状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差距,努力探寻、不断开发、日益延伸出多元化的校本课程,让课程成为学生精神成长和知识成长的营养,并在此熏陶下实现其人生价值,收获幸福人生。
二、校本课程的构建原则
人文教育思想认为,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满足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存在,尤其是尊重他们的整体人格,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因此,笔者所在学校坚持以下原则来开发多元校本课程。
一是畅通渠道,构建回归常态的多元课程。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就是要通过加强学生与生活、与家庭、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平为奇,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回归常态,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是尊重意愿,构建回归自我的多元课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主见、有个陛的鲜活生命。故只有尊重童心,让学生回归自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多元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基于对童心的保护,让学生回归自我,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素质。
三是面向全体,构建回归平等的多元课程。平等的教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更多课程的机会,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进步。事实证明,学生被接纳、被信任、被赏识、亲力亲为的平等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三、构建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怎样才能在校本课程中体现上述目标?怎样才能满足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学校慢慢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路径。
1.化虚为实,德育课程生活化
活动是育人的有效载体。好的习惯养成,渗透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盈于校园的每个角落,植根于师生的心田。
一是活动评比,让学生享成功的喜悦。学校自2002年起就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习-惯育人课程,在六千余名学生中深入开展“行为习惯之星”评比活动,共设置了“文明之星”“学习之星”“艺体之星”“创造之星”和“进步之星”等七种行为习惯之星的评选活动,并对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授予“全面之星”的称号。
二是实践体验,促学生提高素养。学校将学生的行为习惯由感知转变为自身实际行动,少先队在学生中设立交通小卫士、城管小卫士、环保小卫士、文明督察员、校园小记者等多个体验岗位,参与率高达90%。同时大胆放手,让学生主持升旗仪式,创新每周主题,开展“为身边的人点赞”、铸造精气神、提升竞争力等系列活动。
2.化繁为简,智育课程活动化
智育课程活动化的过程,就是改变过去智育单打一、书面化、分数化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校本课程,涵养人生。学校以阅读为主题,发动全校教师,共同编写《可爱的家园》《成功是一种习惯》等多套校本教材。多次承办全市双语阅读现场汇报会并在大会上做经验交流。其中省级课题《“成功是一种习惯”主题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获得江苏省校本课程评比一等奖。
二是师生践行,享受阅读。首先由教师指导课内阅读。学校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拟定各年级指导内容,开设多种形式的阅读课。其次由家长督促课外阅读。充分发动家庭力量,通过制作家庭读书卡、童书选读、亲子共读等形式,促进家庭阅读,营造浓浓的家庭读书氛围,养成全家阅读的好习惯。最后让学生学会终身阅读。学校先后开辟了跳蚤书市、读书故事会、“好书伴我成长”朗诵比赛等多个平台,从不同层面去评选“阅读之星”“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
三是写字课程,修身养性。学校的写字课专时专用,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技能,把字写得正确规范、整洁美观。定期开展“汉字规范化书写测试”、各类写字竞赛、手抄报比赛,组建“啄木鸟小组”走上街头等活动。
3.化显为隐,体育课程常态化
经过努力,现在全校上下人手一“绳”,不仅开发出跳绳特色的整套校本教材,还完成了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获奖众多。同时,还创作了《快乐课间》《跳彩虹》等高质量的艺体节目,多次参加省春晚演出,并在国家、省、市级大型比赛中获奖。其中《彩练舞出满园春》获得2013年省级比赛一等奖和2014年省厅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在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会和北师大校长研修班上作专题介绍。多个外省学校来校实地考察跳绳特色活动,为学校艺体工作再创新高注入了新的动力。
4.化平为奇,美育课程自主化
一、项目阐述
项目背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条件的大为改观,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发现精神生活的俗化、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意义的缺失已具相当的普遍性。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精神生活的质量、淡视民族精神和生命意义的倾向。
“两纲”教育是当前中小学必须实施的一项教育内容。面对上述问题,学校理应通过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中华美德、讲诚信、守规范、珍视生命。
“两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意义上说,“两纲”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唯有在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导的前提下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两纲”教育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关怀”与“个性张扬”上。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机渗透“人文关怀”“个性张扬”等主题活动,使学生感受人生的充实、美好,人性的自由、尊重。目前,不少学校已先后开展了“两纲教育”的实践研究。
二、项目目标
总目标
通过小学生“两纲”教育实验项目的实践,基本形成“两纲”教育的协作发展体系,逐步建立起对小学生进行“两纲”教育的课内学科渗透、课外活动拓展的有效体系,初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经过对“两纲”教育探索和实践,使育童小学的学生成为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知己、知人、知物的健康、向上、快乐的生命价值主体。
分目标
1.学科教学渗透:根据显性和隐性学科特点,在课内进行有效渗透,形成《基础学科渗透两纲教育案例集》。
2.校本课程建设:建设《育童小学两纲教育课程方案》,并总结已有经验,梳理、总结、提炼,形成《育童小学两纲教育校本课程》。
3.生命课堂打造: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力课堂,初步建立《育童小学活力课堂评价指标》,努力形成制度。
4.课外活动拓展:结合少先队奖章活动、德育主题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生命自主、和谐发展,汇编《育童小学“两纲”主题教育活动成果集》。
三、项目内容与实施情况
围绕培养出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知己、知人、知物的健康、向上、快乐的生命价值主体,实验项目涉及学科教学、课程编制、课外活动和教师发展等四方面内容。
(一)在学科教学研究中渗透小学生“两纲”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因此,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增强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德、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两纲”教育呢?我们的做法是:
1.运用现有教材,渗透“两纲”教育
教材是实施“两纲”教育最有效的载体。在小学课程中,有的学科本身就是“两纲”教育的显性课程,课程内容直接与“两纲”教育有关。如:《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身》、《自然》等,有的学科的课程内容并不直接与“两纲”教育相关,属于隐性课程,如《语文》、《音乐》、《美术》等。如何在这些学科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我们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研究教材,寻找“两纲”教育的渗透点
为了使“两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在“两纲”教育实践研究的起始阶段,先是开展了一次“两纲”教育的小调查。让每一位学科教师填写一张调查表,写出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能够渗透“两纲”教育的教材内容,然后进行分类汇总,以初步了解能够渗透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基点。然后,组织教师加强教材研究,寻找教材中渗透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落脚点。根据不同学科开展不同的教研方式,显性科目以学科教研为主,侧重于教育内容的归纳、梳理(如一、二年级以“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三、四年级以“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五年级以“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为主题的学科纵向研讨。隐性科目以年级组教研为主,旨在挖掘教材中“两纲”教育资源,从而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
(2)深入课堂,进行“两纲”教育的实践研究
通过研究教材,各学科教师在深入领会“两纲”教育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在单元备课或章节备课目标中寻找到了渗透“两纲”教育的切入点,继而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先是全校性的示范课,我们利用周五全教会的时间上公开课,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听课,对如何在学科中渗透“两纲”教育有个感性的认识,以指导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课堂中有意地渗透“两纲”教育。然后由点到面,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寻找在学科中渗透“两纲”的有效途径。如一位老师在进行计算题教学时,以设计买卖情境引入,并在游戏中让学生去发现计算出错误所闹出的笑话,此时请学生想一想如果在将来的工作中出错会带来怎样的损失,学生就能记得住,留下深刻印象,生命教育的因素也便融汇其中。
(3)总结反思,撰写“两纲”教育的案例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总结与反思,每上完一堂公开课,教师们都能非常积极地参与讨论,对课堂中闪现民族精神或生命意义的亮点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会指出不够的地方。而且,在随堂课中,老师们也能自觉反思,并撰写出“两纲”教育的案例。在不断反思中,提高教师实施“两纲”教育的能力。
2.拓展教材,渗透“两纲”教育
(1)教材延伸,渗透“两纲”教育
有些教材内容,稍作拓展,便能显示“两纲”教育的亮点。如作为隐性课程的语文则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由此陶冶学生心灵。又如,我校利用每周三中午“课外阅读日”时间,开展了以“品英雄人物”“为生命喝彩”“亲近自然”等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通过阅读,学生感知、理解了对人生目标的定位、保尔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海伦对生命的珍惜。通过阅读,老师也充分引导学生阅读赞美大自然的语句,引导学生要保护环境,只有我们保护大自然,大自然才会把美赏赐给我们。如此渗透,规避了“贴标签”等形式化倾向,达到了预期目的。
(2)练习设计,渗透“两纲”教育
有些教材,没有涉及“两纲”教育的内容,但在设计练习时,可以有机渗透“两纲”教育的因素。如数学学科应用题教学中,编应用题的素材尽量与生命教育的内容相联系,如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就有机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内容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主动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结合教材,安排社会小调查。如教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爱护公共设施”一课时,组织学生对社区公共设施现状的调查。又如,学习语文课《小花鹿卖空气》(一年级)后,要求小朋友与家长共同参观一处绿地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护自然,了解自然。像我校借助语文主题活动,渗透“两纲”教育。在作文《与爱同行》中,学生学会对父母老师、他人的每一份付出心存感激;在《感悟成长》中,学生回忆成长的岁月,在记载成长的艰辛和快乐的同时,体验亲情,平静地思考我为父母做点啥?在《如果我失败了》中,学生明白了在受到挫折,失败的时候,要勇敢自信地去面对。诚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所写到的:“只要勇敢地面对失败,任何困难都可以被踩在脚下。”
总之,我们要紧紧围绕“两纲”教育主题,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互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悟到民族精神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加强小学生“两纲”教育
学科教学是“两纲”教育的有效途径,而构建“两纲”教育校本课程,可以进一步加强“两纲”教育,使“两纲”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为此,结合学校课程理念(也是我校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儿童都得到发展”,将主题活动、校外活动纳入到“两纲”教育校本课程中,强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两纲”教育。
1.通过“心灵驿站”课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心理辅导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心理辅导是调适心灵的有效方式,每一个人都需要心灵护卫与滋润,我们不能认为小孩子懂什么,他还会有心思吗?他还会有心理问题吗?我校开设的“心灵驿站”课程,通过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活动等形式,引导小学生自尊、自信,懂得尊重、友善、分享,能够理解并关爱他人,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克服困难、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它是小学生“两纲”教育的重要途径。
“心灵驿站”课程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
(1)通过广播,进行心理辅导
每周二的午会课是“心理辅导”广播时间,以故事、儿歌、名言等各类形式,进行“弘扬民族精神、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宣传教育。
(2)开设心理辅导课,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通过借助游戏活动进行心理辅导,开展生命教育。“如果能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在面临挫折时,有好的心态和应对挫折的技巧和方法,这对学生的成长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许多老师知道问题的关键是设计一个好的游戏让学生悟出这个道理,这比口头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如:一位老师设计用篮球搭塔游戏,使学生深刻感悟到“一只手不能做到的事,用一双手就能做到;一个人无法办成的事,与他人合作就能办到。”还如:设计“鸡爸爸鸡妈妈快点把我送回家”游戏,使学生很快明白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通过教师对游戏活动的精心设计,达到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出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此外,大自然、社区以及学生自我保护等生命教育内容,都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来开展生命教育。
(3)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作为心理辅导课的延伸,我们开辟了心理咨询室,对小学生的幼小心灵进行按摩。在“童心童言”区,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获得生命的认知和体验;在“心语心愿”区,心理辅导老师遵循真诚、保密、教育、差异的原则,轮流为那些寻求帮助的孩子排忧解难;当学生遇到困惑、烦恼时,同学们会主动来到“放飞心灵”区听听音乐、看看书,到“快乐天地”区自主选择游戏项目活动,进行自我减压、排解心灵上的困惑。
(4)编排心理辅导专刊,加强心理辅导
通过编排心理辅导专刊,能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小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2.通过“快乐晨练”课程,养成健身好习惯
通过建设“快乐晨练”校本课程,把单纯的活动变为内容、目标、要求、组织、评价等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使半小时健身活动成为一门课程,科学、持续、有效、规范地进行。
现在,每天早晨8:20~8:50的阳光活动已成为全校师生早锻炼的体育活动课,整整半个小时,晴天户外活动,雨天室内活动。每天的锻炼项目则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一小时活动),遵循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等原则进行安排。 以游戏类为主,每个年级一个学期安排两项左右室外体育活动,其中一项为中国传统游戏、一项室内棋类活动。在一个学期中,让学生集中学习几项体育活动、一项棋类活动,是要让学生真正学会这些体育活动,提高他们活动能力。经过五年的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基本学会近20项体育活动、5项棋类活动,并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同时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愉悦学生身心。
快乐晨练使学生在愉悦、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心理机能、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同时,无痕地融入了诸多生命教育的内涵。
3.通过“DOREMI小舞台”实践课程,点燃学生生命中的激情
我校自开办以来,搭建“DOREMI小舞台”实践展示平台,在每个月底开展一次以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围绕“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交通安全最重要”“小朋友与大恐龙”等生命主题,进行自我展示的艺术活动课。在这个过程中,台上的同学们表演得带劲,台下的同学看得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涌到舞台上去秀一把,张扬自我个性,炫出自我风采。通过“DOREMI小舞台”实践课程实施,激发了小学生的成功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其能更好地融入集体,互相沟通,与同学建立起理解、信任、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
4.通过《机器人》课程,培育多元发展潜能
以《机器人》校本课程,呈现特色科技教育。通过“机器人兴趣小组”、科技节等活动,让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始终保持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建构“机器人”校本课程体系,更好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激发学生生命智慧的潜能。
(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小学生“两纲”教育
1.以班级自主发展为目标,创建温馨教室
结合班级实际、学生特点,各班自己设定奋斗目标、自己确定实施内容,自己创设温馨教室,在创建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
2.以育童少年形象为引领,塑造群体形象
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和家长共同讨论育童少年的形象标准,在校内外开展育童形象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建立“育童形象少年档案”,记录学生们真实、可贵的成长足迹,激励学生成长。
3.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传承民族精神,体悟生命价值
(1)结合节日,开展“两纲”教育主题活动
据统计,我国传统节日和世界性节日数以百计,其中不少节日蕴藏着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内容,如:3.8妇女节;3.12中国植树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11.9消防日,5.5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6.6全国爱眼日;6.26国际禁毒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12.1世界爱滋病日,等等。自然与人文并重,资源十分丰富,为我们系统而全面地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很多节日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问题的产物,因此,源于现实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很多节日一年一个主题,使节日教育内容充满时代气息,具有时代特征,也为节日教育内容的螺旋式开发提供保障。如:在“三八”妇女节、重阳节,通过让学生制作“感恩卡”,懂得感激母亲、老师、老人,增强学生感恩意识。
(2)结合社区资源,开展“两纲”教育
让孩子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他们才能了解社会生活,才会轻松地融入社会生活,才能激发起他们初步的爱社会、爱自然、爱和平等体现生命价值的情感。为此,我们让学生走出校园,与社区亲密接触,让学生了解社区中人们共同生活的原则;利用社区中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关心社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关注社区中的建设和发展,认识、了解家乡发展变化情况,让孩子们熟悉家乡的一切,都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为自己是家乡的孩子感到自豪。同时,让社区走进学校,走进我们的生命教育, 让家长参与孩子们的活动,让社区人员成为教育者,劳动模范、英雄人物、先进工作者、穿制服的人、残疾人、老人等都可以走进课堂。
总之,充分利用主题节庆活动或当前教育形势,通过校内外主题活动,开展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增强学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体悟生命的价值,传承中华美德。
(四)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落实小学生“两纲”教育
精心培养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自主成长,为开展小学生“两纲”教育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1.组织专题学习,领会实验项目内涵。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领会学校制定的《小学生“两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学校创建“两纲”教育示范基地的目标和任务。
2.强化校本教研,促进专业能力提升。学校积极推动教师对话交流教学制度,引导教师以生命教育案例为载体进行行动研究;在推行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过程中,注重将“两纲”教育的实践内容纳入其中;注重教研组内的研修氛围的创设,在进行学科渗透和校本课程建设中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3.激发科研热情,凸现职业生命价值。提供教师参与实验项目研究的机会,强调在研究状态中实施教学改革。另外,借助外力,开展“名家系列讲座”,建立“育童讲坛”,定期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互动,促进“两纲”教育实践工作的有效推进,促进学校研修文化的形成。
四、实践探索的主要经验与成果
1.加强学习,措施得力
“两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充满多元视角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势必要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同时,它的推进与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新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相比,“两纲教育”更强调民主与开放、强调多元与创新、强调动态与激励。为此,实验项目伊始,我校紧紧抓住“两纲”教育实验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以课题制度创新为保障,先后组织全体教师多次专题组织专题学习相关理论,领会学校制定的《小学生“两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学校创建“两纲”教育示范基地的目标和任务,并借助外力,定期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互动、专项指导:如“两纲教育主题活动案例”的撰写,如何开展研究等。此举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促进“两纲”教育实践工作的有效推进。
2.健全组织,优化管理
“两纲教育” 是一项利生、利师、利教、利社会的综合工程。我校成立了“两纲教育”示范基地创建项目领导小组,由吕唐华校长担任项目组组长,德育教导刘月英任副组长,整合了校工会、团支部、德育室、大队部、教科室、总务处等各部门人员和部分特邀教师为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组长组织领导下,项目组成员分工明确,定时(每月1次)、定点(校小会议室)开会,讨论、交流“两纲教育”项目的工作进展状况。
同时,充分利用心理咨询、体育、科技等特色,借助校园网络信息优势形成网络体系,促使“两纲教育”工作得以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真正把“两纲教育”示范基地创建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
3.目标定位,实施研究
在学科教学研究中成功地渗透了小学生“两纲”教育:
(1)“两纲教育”教案编制
通过学习理论、梳理教材、实践探索、总结提炼,结合显性学科(语文、品社、体育等)、隐性学科(数学、英语等)中“民族精神”、“生命教育”教育的元素在课内进行有效渗透和实践,形成部分《基础学科渗透两纲教育教案集》。
(2)生命(活力)课堂打造
生命课堂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我校用生命教材和学科课程构建生命课堂,以生命思想、民族精神与教学形式结合激发生命活力。
生命(活力)课堂体现了“多元智能”理念思想;注重团队合作交流,注重学生个性激励评价,减少绩效的评价方式,采用“非评价性评价”,让评价在课堂对话中展开,在日常行为上落实。具体体现在:
学会尊重: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
学会交流:师生之间在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采用对话、问答、说说、议论、唱唱、画画、跳跳等多样化的有效方式进行双向交流。
学会欣赏:在别人交流时,师生学会认真倾听、学会认真观看:在别人表现出色时,学会投以赞赏的目光、学会点头示意、学会给以鼓励和赞赏的掌声;当别人在同一问题上,有了新奇的想法和独特的创意之时,学会向他竖起大拇指,并说上一声:“你真棒!”。因为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接纳别人和学习别人的长处。
学会合作:合作是一种智慧的聚合,师生间、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启智开思,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
学校已建立《育童小学活力课堂评价指标》,结合“两纲教育”,多次开展对外开放的教学展示活动。走进用新理念打造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中,你会惊喜地体验到渗透“生命(活力)的课堂”不再涛声依旧:教师的角色正在悄悄地转变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而具有个性,教师和学生共同生命教学正悄然形成,教师的课堂教学正在走向师生和谐的心灵对话。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有效地加强了小学生“两纲”教育:
我校从生命安全的自我保护、生命质量的自我提升、民族精神的传承等角度开发“两纲”教育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各年级的教学实际,进行校《小学生“两纲”教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通过《心灵驿站》课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通过《快乐晨练》课程,养成健身良好习惯;通过《DOREMI小舞台》实践课程,点燃学生生命激情;通过《机器人》课程,培育多元发展潜能。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扎实地推进了小学生“两纲”教育:
(1)以班级自主发展为目标,创建温馨教室
①丰富了班级文化的新内涵
我校以“特色项目班”为试点,全校积极推广的原则,在校内进行了实践和操作。采用“查摆问题、设计目标、寻找突破、规划发展”的四部法来对班级的现状进行思考和规划,使班级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德育室运用“目标制定适切、实际操作方便、整体要求提高”的三原则审核意见,通过班主任、班级成员自找,年级组的团队协作等方法设定目标,力求常规管理、班级凝聚力、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特色内涵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五(3)班是一个聪明而优秀的排球特色班级,班中学生聪明但有些傲气、浮躁、缺乏包容、比较自我……针对这些情况,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班主任作了理性的思考,班级围绕着“学会磨练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的目标,结合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一整套适应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排球运动水平的管理条例。班主任结合女排精神,让学生寻求脚踏实地的冲劲,通过全班讨论,通过“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为营造班级文化的信条;通过树立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开展竞赛,提升学习斗志、成立小组,体现团结互助等形式把热爱学习、热爱排球运动作为创建班级文化的目标;通过以让四周的墙壁会说话,凸现一种排球运动与文化学习有机交融的文化底蕴;通过让手中的排球会说话,凸现“以球促德、以球增智、以球健体、以球审美”富有自主活力的班级文化等手段,加速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班级发展的主题各有特色,发展的阶段也各不相同,侧重的要素也各有讲究。三(4)班制定了“影子读书时间”班级发展计划,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提前完成作业就可以看书,让书像影子一样成为孩子们的好伙伴;二(1)班“美文欣赏”班级计划,让孩子门通过阅读增加知识面,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班级自主发展目标,丰富了班级文化的内涵,彰显了班级特色、使学生更具个性化。
②美化了班级环境的新天地
“温馨教室”创建是一种民主、温馨、和谐的班级育人环境,通过精心布置,创建整洁、优美、富有意义的教室环境,让学生的身心在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能够在温馨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得到教育。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对一个班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开学第一周,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将教室美化,努力使教室成为“三化”教室:“净化”教室,教室内的门窗橱无积灰、地面无垃圾、课桌摆整齐、物品放规范;“美化”教室,充分发挥黑板报的宣传作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教育化”教室,精心布置教室中的2块版面,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以此来鼓励学生,同时又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促进,使班内小朋友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喜人现象。教室一角设有小小图书角,整齐地摆放着丰富多彩的各类图书,学生每天都能在课间到图书角得到优秀书籍的熏陶。这样的布置促进了班级文化建设和班集体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舒适、温馨的环境。在这样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每一位同学都会健康、快乐地成长,用他们的欢声笑语度过每一天。
(2)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体悟民族精神和生命价值
我校依托科技馆、消防队、社区辅导站等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为项目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社会环境支持。组织学生参加消防演习,民防实践活动、“迎世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充分利用主题节庆活动或当前教育形势,通过校外主题活动,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传统节日(中秋节、元宵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
五、结论与思考
(一)基本结论
通过“两纲”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进而增强了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意义,积极有效地推进了素质教育。
通过“两纲”教育实践研究,我们探索出了适合城郊结合部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两纲”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总结出了我校开展“两纲”教育的基本经验,同时开发出快乐健身、机器人等有关“两纲”教育的校本课程,并扎实地加以实施,其效果较好。
“两纲”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两纲”教育的实施效果如何,涉及到如何评价的问题。考虑到教育评价的综合性、动态性、复杂性,本项目的教育评价只有初步的实践探索,仅是一家之见。
近年来,学校把“全方位育人 育全面发展的人”做为育人目标,通过“推行大阅读工程、丰富校本课程资源,撬动学校全方位育人格局”,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朝着“爱学习、有特长、自我管理能力强”的方向发展。
一、启动大阅读工程,营造全方位育人氛围
把学校建成让学生“爱上读书”的地方,让浓浓的书香伴随孩子成长,是我们的教育情怀。建设书香校园为目标,启动大阅读工程,引领广大师生与经典为友、与名著为伴,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认知。我们主要做了下面几件事:
一是营造氛围。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初具雏形。“育德启慧、明理尚仁”的校训,“书香润德 书韵华质”校园文化主题大厅,举头可见的读书名言,以及教学楼内的“爱国教育”“历史教育”“创新教育”“文化教育”主题大厅,小花园里的“悦读长廊”,都在引导着全体师生遨游书海,精心阅读。
二是硬件保障。推进大阅读工程,学校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图书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学校进、社会赠、学生捐等渠道,基本解决了图书紧缺问题;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建设了图书室、学生阅览室、开放图书大厅、班级图书角等,特别是我们教学楼8个开放图书大厅,成为了课间学生最喜欢停留的地方。让阅读成为师生随时随地都能做到的事儿正在成为现实。
三是细心组织。学校制定了“推行大阅读工程 构建书香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安排了晨诵、午读活动,每天都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同时各年级均开设了专门的“阅读分享”课。本学期,学校教务处专项安排了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各年级有阅读记录表、有读书笔记、有心得体会。德育处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少,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是教研先行。学校校本教研聚焦于“阅读思维”,以阅读分享、思维训练、口语交际为主题,学校的公开课、教师的课题研究都是围绕阅读主题展开。上学期疫情期间我校开展了“共研共享,共育共赢”校本教研活动,并邀请局教研室主任、老师参加,活动中老师的《品诗中春景 写美丽世界》;老师的《当数学遇到语文》两节线上公开课,均拓展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内容,课上与学生流畅的交流互动,智慧的火花碰撞,无不体现了我校师生深厚的阅读底蕴。主任认为两位年轻教师的课堂上体现了:暖暖的教育情怀;浓浓的文化味道;纯纯的语文韵律;美美的景物呈现;浓浓的师生情谊。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是教育最本质的活动,读书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读书是发展学生的最基本途径,读书是教师成长的最重要的源泉。”相信通过推动大阅读工程,在学生中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我们的孩子们会更快乐,更努力,更好地成长!
二、丰富校本课程资源,拓宽全方位育人渠道
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为学生打开兴趣的一扇窗,为未来铺就成功的一条路。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一直致力于打破学校教育的小圈子、课本标准的小空间、成绩定终身的小格局,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撬动全方位育人模式。
首先,打破常规,不断探索开创校本教育的内容、途径、办法和措施。遵循充分挖掘教师特长,合理利用家长资源,适当聘请社会人才的原则,由教务处统筹安排,悉心组织实施。通过整合学校、教师、家庭、社会资源,共开设了34个拓展校本性课程,其中艺术教育类课程有管乐队、合唱团、形体队、手风琴、古筝、口风琴、软硬笔书法、绘画、笛子等;体育训练类,以校园足球为特色,联动排球、篮球、乒乓球,国际象棋、围棋等,国际象棋等;综合教育类,有沙画、机器人、计算机编程、手工制作、主持人、心理辅导等;文化教育类有阅读欣赏、写作、速算、巧口英语等;每周四下午开展活动,实行走班制,全体学生均参与活动。
其次,学校鼎力支持,不断完善硬件设施。近年来学校借助分局的双投政策,建立了录播教室、多媒体教室、云计算机教室、学生阅读室、心理健康教室、机器人教室、航模教室、书法教室、国际象棋教室、沙画教室、手风琴、古筝教室等等,我们计划利用学校四楼有限的空间逐步完善以综合实践、艺术教育为主题的创客教育基地。为全方位育人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
第三,长期坚持,形成特色。一个好的特长教师,就可以形成一个学校鲜明的特色。特色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心理健康”、管乐队和国际象棋。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心语室建设起步,2015年被评为“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开设着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特殊学生心理教育个别辅导、开展系列团体活动,从未因人员调整、学校搬迁等外部因素而停止。学校管乐队2018年成立,到现在已经参加了局运动会、艺术节演出,“八一建军节”创业社区文艺演出、社区迎国庆文艺演出、区域迎国庆文艺演出、2020年**春晚的演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我校的国际象棋,多次在全国棋协大师赛、国际象棋公开赛、京津冀国际象棋棋士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学校还承办了2017、2018年的市教体局组织的国际象棋等级赛,影响不断扩大,正初步形成特色。
我校课题研究能取得预期效果,主要得益于我们在激发学生象棋兴趣方面有实效;在提高教师自身象棋素养方面有保证;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方面有落实。
一、激发学生参与象棋活动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任何事物的原动力。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会对其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进行积极探知。因此,要让学生喜欢象棋、热爱象棋,激发他们对象棋的兴趣是刺激学生有效学习象棋的最佳形式。我们主要通过故事和游戏进行激发。
1.故事激趣法
对于农村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说,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是他们共有的天性,象棋对他们而言,似乎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静态的“楚河汉界”当然比不上动态的电脑、手机游戏。因此,要让学生喜欢上象棋,恋上象棋,唯有从小学生共有的天性入手,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对象棋的兴趣。
如在课题开展之前,我们在全校进行象棋知晓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对象棋的了解少之又少。面对这个可预知的结果,课题组随即实施第二个方案:开展以“你了解象棋吗?”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通过讲故事比赛,在引导孩子们了解象棋的形成和发展的同时,激发他们对象棋的兴趣。
2.游戏激趣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直观、形象的事物和活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遵循这个规律,我们把象棋的规则教学寓于游戏中,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让他们在游戏中掌握象棋的走法规则和对弈规则。
如我们在学校操场画一个大型的中国象棋棋盘,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同一棋子在棋盘上走位,老师根据中国象棋走法规则适时设置相应的障碍增加游戏难度,从而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并领悟象棋的走法规则和对弈规则。
二、努力提高实验教师象棋素养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句流行于课改时期的至理名言,同样适用于象棋教学。作为课题实验老师,我们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性水”,才能在象棋教学和指导学生对弈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引领者。因此,努力提高实验教师自身的象棋素养,是决定课题能否顺利开展和有效推进的关键之一。因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是:请进来和走出去。
1.聘请象棋名师进校指导
实验教师的象棋水平,直接影响到我校象棋普及的水平和学生的棋艺。因此,学校外骋象棋名师(教练员)每周一下午来校对实验老师进行专门辅导;成立以外聘名师(教练员)为组长的象棋教研组,抓好教师象棋培训,提升实验教师的象棋水平。
2.组织教师外出交流学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和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使我们的课题实践少走弯路;经常与兄弟学校开展“象棋友谊赛”,既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实战能力,无形中又提升教师的象棋素养和教学能力。因此,学校领导经常组织课题组老师外出交流与学习,有效提高实验教师的棋艺水平和指导能力,进而促进课题研究的有序推进和高效运作。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实践出真知。中国象棋是一项集益智与竞技为一体的智力活动。竞技运动的特点决定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象棋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学习者理论水平再高,如果没有经过实践的历练和实战的检验,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我们在开展《象棋》课题研究前期阶段,就狠抓象棋的启蒙和普及工作;课题实践期间,我们采取师生对弈、电教教学、人机对话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象棋水平,并在各级比赛中取得超出预想之外的成绩。
1.师生对弈训练
师生对弈训练主要在初始年级(一、二年级)实施。小学生刚刚入门,对象棋的走法规则和对弈原则还不太清楚,这时候他们急需老师(教练)的引领和点拨,老师(教练)即时的指导和提醒相比于课堂上滔滔不绝的简单说教,效果更为明显,甚至于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2.电教教学训练
电教教学训练就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象棋教学,它相对于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电教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静动态结合、音频视觉冲击、信息转换迅速等功能,我们在教学训练中需要的对局片断、对弈回放、精彩点评,随时随地都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的放矢的播放,从而在训练中让学生对象棋的体验从未知到了解、从了解到领悟、从领悟到应用,最后使其棋艺水平和实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人机对话训练
互联网的日新月异及众多游戏软件平台的开放,也给我们的《象棋》课题研究带来诸多便利,现在网络上有许多下棋的网站、软件和平台,我们课题组老师通过多方搜索和筛选,选择几家适合小学生学习和交流的网上棋室和象棋软件,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上网下棋,通过人机对话提升自己的象棋水平。
关键词: 青少年 阳光体育 体质健康
我们都曾在报纸或新闻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以0:15不敌俄罗斯少年队,引发社会对学生体质的关注。也曾看到:中学生立正站立参加半小时的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一解散就东倒西歪的场景。事实上,随着中小学学习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学生及家长都把精力放在文化学习上,把增强和维持体质的方式和时间仅留在学校每周为数不多的体育课上。为了积极响应“阳光体育”号召,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坚决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方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我校结合校本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课程制订了相应的方案,并切实实施了方案。
1.我校“阳光体育”实施情况
我校为响应“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学习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享受一辈子!”深入学生,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重点。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我校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喜好、师资配备和场地器材设计了“多元结构校本体育课程方案”。我校体育教学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内容相结合,高一年级必修,高二、高三年级选修,课程内容包括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基本体操、拓展运动、健康教育。为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体现学校的课程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使青少年获得尊重生命的理念,具备自救的能力,把游泳校本课程列入高一必修和高二、高三选修,使学生掌握游泳专项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通过高中三年的教学,要求“人人学会游泳”。为拓宽学校体育课程、传承民族体育精神,我们还开展了武术套路和舞龙舞狮项目的教学,让学校体育多一点回归、学生多一点经历,力争我校学生“个个会打拳”。
此外,学校对课外体育课程资源也进行了开发和利用,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进一步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
1.1校本体育课程教学的安排
1.1.1高一年级教学采用必修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包括田径、篮球、排球(女)、足球(男)、健美操(女)、武术(男)、游泳几大项,每个项目9个课时。
1.1.2高二年级教学采用选修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包括篮球、排球(女)、足球(男)、健美操(女)、武术(男)、游泳、羽毛球、乒乓球,每个学期选择两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18个课时。
1.1.3高三年级教学采用选修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包括篮球、排球(女)、足球(男)、健美操(女)、羽毛球、乒乓球,每个学期选择一个教学模块有36个课时。
根据我校体育指导方针,在每堂课里根据项目内容安排相关素质训练占每堂课的30%,确保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身体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1.2课外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学校对课外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和利用,丰富其内容,提高其魅力,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进一步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
1.2.1体育竞赛
我校在体育竞赛方面开展春秋冬系列体育活动竞赛,春季体育节以趣味性项目为主,秋季开展大型田径运动会,冬季小型运动会开展与季节相关项目的竞赛。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校将春季体育节和冬季小型运动会承包给学生,由学生自主规划、自主选择、自主承办、自主评价。
1.2.2课外活动
以年级为单位对我校的活动场地进行划分制定活动轮转表,合理安排学生参加活动,使学生真正在有兴趣的运动项目上得以发展,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课外活动的开始,根据天气情况统一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跑操一圈或两圈(400米/圈),各年级每周安排三次课外活动。
1.2.3大课间
我校在大课间活动方案中也有独特的创新,实施跑操和俱乐部模式活动相结合的方案。每年根据天气情况在11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实行跑操方案,以班级为单位全校43个班级绕学校操场跑三圈。4月中旬至11月中旬大课间以俱乐部的模式,学生自主管理、自主选项参加活动。大课间为了提高课间活动的吸引力,丰富课间活动内容,增强学生体育活动的意识,提高活动技能,共设置武术、舞龙、轮滑、健身操、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空竹等项目。
2.我校2011年至2013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与分析
2.1学生健康体质测试内容
2.2我校2011年至2013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
2.3我校2011年至2013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的分析
如表2测试结果3年的对比,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良好率有所提高,不及格率有所下降,学生在学校各项“阳光体育”活动中保证了每天活动1小时,而且在相应的活动中身体的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锻炼,从而指出“阳光体育”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对策。
3.结论与建议
3.1制订相关的活动方案,正确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增强锻炼意识,提高活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全社会和家庭都应建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舍弃智育第一的思想。不能因智育的发展而忽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任何事情成功的本钱。
3.2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认真贯彻“阳光体育”号召,努力将“阳光体育”工程和学校体育课程方案与课外体育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既能得到锻炼,又能获得快乐。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体育场馆,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金水,孙自杰.“健康第一”指导青少年体能现状与对策研究.科技信息《音体美》.
1.1 娱乐、健身性
新兴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很大原因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娱乐、健身特性。对于青少年,这些运动项目正是时尚和健身的最好契合。同时也能极大地丰富中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改变以往枯燥无味、缺乏新鲜感的体育内容,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1.2 灵活、机动性
作为时尚的运动项目,新兴运动也以它的灵活、机动倍受青少年的欢迎。传统的体育项目例如足球、篮球等,需要一定的场地集中进行活动。而新兴运动项目中例如轮滑、自行车等对场地的要求相对比较机动,随时随地就可以开展。这种灵活的方式使得开展运动的限制大大减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机动地安排适合自身的健身运动。
1.3 欣赏、文化性
不同的新兴运动项目所折射出的是不同的文化特色。它们都是源于生活、体现生活、引领并促进生活向前发展的。中学生在从事某种新兴运动时,其实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感受一种流行元素,融入一种生活方式。当今的中学生个性比较张扬,追求时尚、潮流,懂得如何品味与欣赏,并且有着较强的自我展示欲望。
1.4 独立、合作性
不同性格特点,不同身体素质的人在选择体育运动项目时有着不同的出发点。是选择单人运动,还是多人合作运动,新兴运动由于项目的多样性在这方面有很大的选择面。比如轮滑、攀岩、冲浪、保龄球等,只要自身一人就可开展;网球、台球、跆拳道等只要两人就可进行;而拓展训练、定向运动等项目必须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才能够完成。这在完善学生性格,协调学生个性发展和团队协作方面有着其它项目无可比拟的优势。
2 徘徊在中学校园门口的新兴运动
之所以说新兴运动一直徘徊在中学校园门口,是因为许多学生虽然有想参加某些新兴运动项目的热情,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也仅仅只能在家中或放学后进行,并不能“光明正大”地在学校里开展。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2.1 校方、家长观念上不接纳
由于我国的中学教育过分地重视应试教育,在一部分校方的眼里,过多地从事各种运动只会占用学生学习的时间,只会使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上分心。与其让学生将新兴运动带进校园,不如及早将其拒之门外。而家长们的想法往往是绝对地相信学校,只要孩子成绩好,将来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即使不从事运动也无所谓。
2.2 安全的顾虑
安全工作一直都是学校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头等大事。上至校领导下至体育教师,无不对安全事故问题小心谨慎,这样就使学校在开展体育运动时缩手缩脚,对没有把握的体育项目宁可舍弃,也不愿冒然尝试。从而许多新兴运动项目还没有立项就“胎死腹中”。最终导致许多很好的项目根本无法开展,更不用说去推广了。
2.3 运动器材装备的开销和场地设施的局限
与其它的体育项目相比,新兴运动项目在运动器材、运动装备上有着较高的花费。这就导致某些新兴运动项目无法在某些学校或某些地区开展起来。另外,部分新兴运动项目对场地的要求与依赖性比较高,例如攀岩、沙滩排球、沙滩足球、冲浪等。这类体育项目的开展离开了一定的场地设施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谈了。同时受到各个中学不同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一些占用场地比较大的运动项目就无法在城市中学里开展。
3 中学校园如何引进新兴运动
3.1 敞开校门有选择地开展并推广新兴运动项目
《课程标准》提出要将新兴运动项目引进 (下转第233页)(上接第194页)学校体育课堂。新兴运动项目进入体育课堂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而且也会深受中小学学生的喜爱,并使这些项目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内容。①
最近几年,社会上兴起的新兴运动项目内容很多,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特点,结合本地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把适宜本地开展的新兴运动项目纳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如野外生存、沙滩排球、轮滑等。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街舞等,“把学生的时尚追求转变成健康向上、参与性强、安全有益的课程内容。”②
3.2 大力宣传、介绍新兴运动项目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旦学校开展了某项新兴运动项目,而学生对此项运动并不了解或者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这样反而成了校方的一厢情愿。因此,在学校准备开设新兴运动项目前应大力宣传、介绍有关此项运动的知识,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来宣传新兴运动的魅力,使学生真正地对即将开展的运动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很乐意选修此科目。
3.3 开发场地,引进器材、装备
合理地开发学校的运动场地,积极地引进运动器材与装备是新兴运动能否在校园内开展起来的关键因素。只有规划好学校的硬件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场地和器材,使器材的设置、场地的规划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不同新兴运动项目的要求,才能使新兴运动在校园内健康蓬勃地开展起来。
3.4 自主开发、灵活操作
通过合理的改造与开发,引进新兴运动项目,如通过缩小场地、改良器材、降低技术要求、淡化竞技性等形式来开展新兴体育运动,在现实生活中既简单又易实施,也体现出新兴运动项目本身的创新性,如软式排球、简化高尔夫等。或者找出各项体育项目的内在特点与内在联系,并将不同运动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或改良出适合学生口味的体育运动项目。
3.5 培训教师队伍
教育以人为本,新的时代对体育教师有着新的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引进新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进修与培训。如定向运动,它不仅要求参加者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还要求参与者要掌握一定的定向运动知识和技术方法。只有教师掌握了这些知识、方法后才可能在学校里开设这门课程。而教师要想将这门课程开好,还需要不断地进行个人的再培训以及知识的再更新。
3.6 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许多新兴运动带有一定的冒险性,例如攀岩、定向运动、拓展运动等等。但正是由于这种冒险性反而加深了学生对这项运动的喜爱与兴趣。所以有效地减少、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将会解除新兴运动项目在学校开展的后顾之忧。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不擅自在无保护的情况下做危险动作;其次,加强学习自我保护知识,在出现紧急情况下学生应该知道如何科学地处理。另外,要定期检查运动器材、装备的安全性。只有做到万无一失,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新兴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
3.7 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校开展新兴运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各个学校特别是体育教师们应该利用校本课程这个平台,积极开发适合学校自身的新兴运动,使之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并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来传承与发扬,让学生、教师乃至校领导都将其作为自己终身体育运动的项目之一。
2012年10月,我接任一贯制学校校长。当时,中学部仅有63名学生,27名教师,学校内部矛盾问题重重。中小学管理即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这就决定了管理体系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基于中小学教学的差异性,经过反复考量,最终确定由原中心校教学副校长何湘敏全权负责小学部教学管理、原中学教学副校长于海民全权负责中学部教学管理,并分别给小学部、中学部配备了教务主任。基于中小学德育、安全、后勤等工作的相融性,确定由原小学部德育副校长刘宝香分管中小学德育,由原小学部主管安全工作的潘树成分管中小学安全,由原中学部后勤主任黄勇明分管中小学后勤。
我校中小学部共有13名领导,如何让各位领导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一直困惑着我。2013年,我阅读了《蔡林森:学校管理变革》一书,对他的领导条块管理做法非常感兴趣。经过摸索,我校的做法是从条的管理上分为中小学部,从块的方面分为教学、德育、安全、后勤四块。以教学为例,分管中小学部教学校长确定各自日、周、月、学期常规教学工作安排,对于教导主任常规工作,分管校长要把关,该是教导主任的工作,教学校长就不要插手,如此做法,工作分工明确,具体工作时不推诿。我校月初各位领导要制定月工作安排,周工作备忘录,每日还有工作纪事。此种做法促使各分管领导学期初、月初要动脑谋事,平时要扎扎实实做事,每日、每周、每月结束要总结反思,做到日清、周明、月结,较好地解决了推着干的现象。我校每周都召开领导班子例会,总结和安排一周工作。月末,领导要召开月领导工作总结例会,对于没有完成的工作说明原因,完成时限。这样工作就会按部就班进行,许多考核才能一一落实。
其次是合理调配教师资源,做到人尽其才不浪费,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从体音美学科来看,我校小学部音乐教师要承担初中部七年级音乐课;体育教学中,如小学部高年级进行排球训练时,还要请中学部体育教师指导,如此资源互补、优化,我校还建立了自己的排球队。2013年,中学部语文教师不足,我校又把小学部中文专业且教英语的宋维刚教师调整到中学部,如今,该教师在Z文学科教学中卓有成效,连续担任两届九年级语文教师,2016年荣获县教学质量奖。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系统有效的评价机制,让所有教师都干事
近几年,我校每学期都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其中对上课制度、教师请假制度、教师年度考核制度进行了修订。此外,我校还制定了县、镇级优秀教师、县教学质量评比制度,尤其是针对评选先进投票选举的弊端,我校实施了先进候选人制度,对教学成绩做了严格的规定。小学部只有年级组A等的教师才有资格参与县优秀教师评选;中学部所任教学科达到学期末检测最低要求(不低于B等)才能参评县优秀教师。我校中学部还在年度考核中增加了大小科工作量一项,如,大科周工作量每节加0.5分,小科(中考学科)每节加0.3分;对于教学质量奖评比,我校采取了大小科年份,如2016年大科参加县教学质量奖评比,小科要增加一个校级教学质量奖,年度考核按1分计算。此种做法调动了广大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立足岗位,开展校本培训,让干部教师能成事
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几年来,我校依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做法,中小学部进行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改革,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成果已初见成效。我校还以《初中生成长快车道》为载体,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课题实验研究,成效显著,实验教师已基本掌握课题核心理念,学生道德和学习习惯大有改观,教学成绩也在提高。小学部安排教导主任去长青小学上门学习教学常规管理,回校后进行二次培训,使课堂教学学有榜样,行有方向。每学期,为全面检验课堂教学情况,中小学部开展了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收效较好。此外,中小学部还邀请进修小教部指导新教师活动,开展基地校与联谊校活动,去长春等地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业务水平显著提高。
四、以“三个常规”为依托,实施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小学部教学工作以抓有效备、讲、批、辅,考,实施精细管理为突破口,从教学校长到各分管主任经常深入班级听课,对年轻教师重点培养,发挥骨干教师作用,让他们成为学校教学的排头兵,成为引领学校正能量的领头雁。别外,小学部实施了领导包保年级组制度,六个年级组均有六名领导负责,促进了年级组集体备课、开展教研活动、常规考核等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初中部的教学质量关乎学校声誉和生存。四年来,初中部有如下四个关键词:
生源保卫战。2014年,县教育局对择校生政策以文件形式做了周密安排部署,对于我校来说,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宣读文件,召开小学毕业班班主任会议等形式,靠政策留住学生、靠质量吸引学生。初一新生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今年七年级招生76人。
学生违规违纪处罚制度。为严肃校风校纪,政教处征求班主任、家长和学生意见,完善了《罗通山镇学校学生违规违纪处罚条例》,对学生违规、违纪处罚做了明确规定,同时,严格执行处罚程序,结果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挂钩。
作业通知单:为保证学生双休日完成作业,学校实施了学科“作业通知单”做法,每周五放学前,年级组领导负责收集打印汇总各学科作业布置情况,学生按照作业通知单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并要求家长监督签字。
寒暑假家访制。前两年,我校中学部因生源少,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我们中学部领导与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全镇21个村屯,逐一家访学生,所有任课教师现场辅导学生,个别学生还要进行二次家访。当生源增多时,我们还坚持寒暑假家访,我们以村为单位,以年级为小组集中两至三个学生家进行面对面检查、辅导。
五、挖掘课程资源,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让学生学做事
原中学开展的省办学模式改革一直是我校关注的焦点。经过四年时间,投资近五万元,我校建成了“综合实践示范园”,内设蔬菜生产、苗木繁育两个大棚。种植了大葱、辣椒、茄子、南瓜、黄瓜、白菜、萝卜、胡萝卜等蔬菜品种,解决了食堂部分用菜,同时,在示范园内培植了绣线菊、九月菊等花卉品种,美化了校园。示范园的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了基地。春天,劳动技术教师为学生讲解各种蔬菜的播种方法;夏天,教给学生施肥方法,传授锄草技巧。教师一边讲解示范,一边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种植方法,为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生存、生活之道。
自2014年起,学校对初中部校本课程六、七年级《生活常识》、八年级《实用种养加工技术》上下、九年级《就业思维指南》进行了电子排版打印,教材字数达70万字。目前,从六年级至九年级学生全部循环使用该校本课程,做到有教师、有教案、有基地、有效果,受到社会好评。
大连市第七十九中学坐落于沙河口区联合路。学校原名“东风小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78年,是大连市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之一。2002年合校,成为一所优质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弘扬“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优良校风,秉承“文明树形象,科学求高效,和谐谋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奠基人的终身发展”为办学宗旨,形成了开放、民主、和谐、进取的文化内涵。如今,79中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实力强、教学质量高、成绩突出、特色鲜明的学校,并被评为大连市首批“特色目录学校”。
走进79中学校园,如同在花园中漫步。长长的阶梯,红绿相间的塑胶跑道,宽敞的排球场、篮球场,还有花坛里红绿交相的景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动感的校园图。这样的校园环境是由79中学的全体师生共同创建的。“和谐教育”让79中学处处洋溢着和谐与温馨。
一、创造和谐氛围,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1.搭建平台,锻造实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79中学在向教师要成绩之前,也想方设法引领教师在专业方面收获成长,用心打造,细心栽培。通过深入开展“三大工程”,搭建平台,努力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有效的成长途径和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强化师能工程。通过立足课堂教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校通过骨干教师开放课、青年教师展示课、新岗教师汇报课、交流教师展示课、领导推门听课等多种形式促使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开展教学反思,探索“低耗高效”的教学模式,提倡人人争做教学能手。
深化青蓝工程。学校工会为每位青年班主任教师配备师傅以指导,并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开展新老教师交流沙龙活动,老教师给青年教师传授经验,新教师为老教师带来活动,教师能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成长与成熟。
优化名师工程。学校实施骨干孵化战略,引领全员教师发展。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达成共识,确立了“一个名师能创造一所学校品牌”的观念,先后成立了“79中学学科工作室”“青年班主任研讨工作室”,其目的是以一带多,分层培养能师、名师,实现推教师发展、助学生成材、促学校成功的发展之路。近年来,骨干教师优势明显,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鲜明的教育教学特长,师德师风堪称表率,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已影响到了全校教师。
2.创新模式,美化环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理想、信念、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和谐德育是79中学“和谐教育”的重中之重。
管理显和谐。学校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校园管理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学生会、团委会、值周班、环保小卫士也积极参与到校园管理与保护中。清晨,步入校园的师生们会迎来值周生的第一声问候;课间,走廊内跑跳讲话的学生会得到值周生的善意提醒;升旗仪式,团委会的干部们会带领全校学生唱响国歌;傍晚,学校大门口,环保小卫士会在学校周边掀起爱护环境的热潮……
文化营和谐。凡是走进79中学教学楼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因为他们被走廊上的墙壁文化所深深吸引。这里有学生的书法、油画、水粉、素描、摄影、动漫、剪纸、粘贴等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每一个楼层,每一面墙壁,都有不同的内容呈现,每一件作品都是学生特长的展现。学校充分挖掘、发挥着学生的艺术特长,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展示平台,从班级门口到走廊展区,根据学生照片和简介制作了宣传海报,以张扬学生个性与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触美、向往美、感受美,并使之逐渐形成美的行为,从而达成德育艺术渗透的功效。缤纷的色彩与灿烂的笑容,形成了和谐、完美的校园画卷。
二、和谐互动,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79中学致力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共同成长,从而使其认知、情感和技能得到全面发展。
1.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实施“和谐互动”策略
在传授新课时,学生分别进入“交流预习”“互动探究”“分层提高”“总结归纳”“巩固提高”五个步骤。学生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向了以互助学习为主,“以讲为主”的课堂被“以学为主”的课堂所取代,实现了集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相结合,实现了生生间的共荣共进。教师的表扬和赏识始终伴随着学生,能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成就感。“和谐互动”教学能让全体学生在自主和互助学习中不断进步与提高。
2.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和谐互助教学
79中学结合学校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推行多媒体和课堂教学研究的融合,把“出示导学提纲―师徒互学质疑―总结归纳提高―练习巩固拓展”这一教学流程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的不同功能,将教学内容以声音、图象等形式播放和演示出来。新颖有趣的教学模式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3.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增强和谐教育原动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学会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
(1)强化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特别强调要发挥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打破了以往教师备课各自为战的局面。每一堂展示课都是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在互动、互补的合作中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使已形成的教育观念顺利地转化为能动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不断走向成熟。
(2)推行主题式研修,提高研修实效。各教研组推行主题式研修,以提高研修质量。如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以“读写结合的有效实践”为主题的研修活动。数学组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了以“解决问题”为专题的研讨活动。这些专题性的主题研讨真正提高了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3)实行多元联动式研修,促进中老年教师迅速适应新课改理念。对青年教师实行“结对制”培养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同伴互助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使他们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实现跳跃式发展。除了“师徒结对”工程,学校还引导教师自行组成“学习伙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营造了“人人有学习之所,处处是学习之地”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型教师队伍不断走向成熟。
79中学的校本研修在不断的摸索与研究、学习与实践中成绩斐然,先后多次承担省、市、区的校本研修展示任务,获得了专家好评。
三、普及艺术教育,突显和谐发展特色
“诸育德为先”,艺术教育具有德育的价值和功能。艺术教育作为服务于人的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时挥着独特功能。因此,多年以来,79中学一直以“强化艺术特色,传承优秀文化,丰富教育内涵”为办学特色,追求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高品质的校园交响乐团,提高学生欣赏品味
79中学交响乐团筹建于2005年10月,由最初的40名团员发展到120多人,乐器6大类23种,第二、第三梯队乐手60余人。经过几年的历练,交响乐团声名鹊起,享誉全市,倍受众多家长和音乐特长生的关注和向往。作为传承高雅艺术、营造良好艺术氛围、陶冶学生美好情操的有效载体,交响乐团经过严格训练,通过各类比赛、演出等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了配合娴熟、充满活力的演奏风格,能够成功地演出《蓝色多瑙河》《春节序曲》等一批有影响、有难度且为广大听众所熟悉的中外著名交响乐作品。交响乐团的可喜成绩,带动了我校艺术教育的蓬勃开展,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
2.开展群众性的艺术活动,营造浓郁的艺术学习氛围
学校在艺术教育的软硬件两方面都优先投入。装备了舞蹈、合唱排练厅,书法、绘画专业教室,交响乐团排练厅等,千方百计地改善艺术教育环境,为了营造浓厚的艺术学习氛围,学校经常开展群众性的艺术活动,形式多样,常办常新。
艺术知识窗。我们利用宣传板,一方面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了音乐家和器乐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艺术名言和警句来激励陶冶学生。
文艺课。我们通过挖掘校本课程,让音乐教师上文艺课,根据班级特点和实验内容增加一些游戏,欣赏地方民歌、戏曲等内容。
午间音乐。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特色,学校利用晨间和中午,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播一些室内轻音乐,一是营造自然舒适、格调高雅的艺术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身心疲劳;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得到美的享受和哺育。
3.丰富多彩的艺术社团,让艺术融入学生生活
蓬勃发展的合唱团、舞蹈团、美术社团。学校招募那些热爱歌唱、舞蹈、书法、绘画的学生组成了合唱团、舞蹈团、书法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通过定期训练,逐步形成了79中学的又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在学校的艺术节、大型联欢会、体育会、市区级的各种比赛上都会看到他们精彩的表演。他们的表现给79中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他们就是79中学跳动的音符。在他们的感染下,79中学的其他学生也更加喜爱音乐,更加喜爱充满朝气的校园生活了。
丰富多彩的艺术比赛。通过组织乐器、舞蹈、绘画、书法、演讲、朗诵、歌唱等艺术比赛,我们不仅能发现和培养一批“学艺”双馨的人才,也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更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荣获辽宁省“三队两组”工作一等奖,并被评为“辽宁省艺术教育基地校”。
4.多种类体育训练,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79中学作为大连市首批乒乓球基地校,关注于学生的体育训练,学校还有篮球队、排球队、田径队、羽毛球队、跳绳队、武术队等多项体育训练队,市区比赛成绩优异。学校还开设多项体育校本课,如网球、足球、田径、女篮、排球、乒乓球等,为学生提供了体育锻炼的机会和平台,也为更高一级学校培养输送了一批体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每年各高中艺术、体育特长生的录取比例都十分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