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由贸易港特点范文

自由贸易港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由贸易港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由贸易港特点

第1篇:自由贸易港特点范文

关键词 自由贸易区 保税港区 管理模式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155-02

我国保税区是借鉴国外的自由贸易港口和出口加工贸易的经验,再具体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保税港是在保税区之后发展建立的另一个特定区域,具有口岸,加工,物流等功能的海关特定监管区域。由于地域的各不相同,港区发展各有其区位优势,因此为了实现其优势的最大化,良好的监管体制和模式是必备条件。我国现行的港口管理模式主要是来自国外自由贸易港口的经验。

一、国内保税港区现行管理模式

保税港是保税区对贸易自由化进一步的深入,就其功能而言,保税港包含了保税区的所有功能,因此在管理模式与监管体制上,国内现行保税港的模式依然是建立在保税区基础上的。我国保税区的管理体制属于行政式的管理。最初是由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进行了初步的构建,全国各个保税区再以此为借鉴,实行管理委员会的管理模式。

在保税区内,实行的是封闭管理,由海关负责监管,区内经营体制是企业自主经营。但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管理体制上存在不少差别,具体如下:

(1)政企合一,职权明确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管理委员会与地方其他职能部门依据属地的不同划分职权,互不干涉,封闭管理。管委会承担政府主要职能,而区内经营则由开发公司进行管理,开发公司由管委会的人进行管理。

(2)政企合一,职权不清,多头管理的体制。这种体制是我国现今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是管委会与当地其他职能部门权利划分不明,重叠管理或是无人管理,管理秩序混乱。经营体制仍与第一种相同,属于开发公司管理。

(3)政企脱离,职权不明的管理体制。这样的体制下,管委会对区内的管理没有真正的实权,而经营活动由于管委会与开发公司的不同性质使得政企脱离,这种情况下会严重影响保税区的发展。

这三种体制是目前我国现有的保税区经营管理体制,而在监管方面主要是由海关进行。海关从货物开始从境外市场进入保税区再到区外的国内市场,都具有监管的责任,并且对区内的经营管理活动设置隔离设施。

二、重庆保税港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是国内设立的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同时也是第一个含有水港和空港的保税港,因此其管理上存在着许多空白。目前,重庆保税港区面临的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地处内陆,不利于监管。重庆保税港区处于西部内陆之地,将货物运向距离2000多公里的东海,再转运其他地区与国家,不利于货物的安全与海关的监管。

(2)不健全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宏观的管理体制和法律的不健全,无法为保税港区的管理提供相应的监管依据,容易造成管理秩序的混乱。

(3)管理经验的欠缺。重庆保税港区地处内陆,又是第一个水路和空路双功能的保税港,由于自身特点的差异,使得管理上欠缺经验,只能在总结国际与国内成功的保税港管理的经验上实施相应的管理。

(4)管理体制的不明确。保税港区属于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但是现实中其运行涉及工商,金融,税收等多个管理部门,出现多头管理,职权分工不明确的问题。

三、国外自由贸易港区的管理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可借鉴之处

(一)国外自由贸易港区的管理模式简介

世界上最早建立并且最成功的自由贸易港大部分集中在欧洲,因此欧洲的管理模式非常具有代表性;美国是世界上自由贸易园区最多的国家,也是自由贸易中自由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对于自由贸易区的管理具有丰富的经验。因为港口功能的不同,欧洲和美国采取的体制侧重点不同,分别以德国的汉堡港,荷兰的鹿特丹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港,美国自由贸易园区为例,从管理理念,区内管理,海关监管三方面表现管理方式。如表1所示:

(二)国外自由贸易区对我国保税港区管理模式可借鉴之处

我国从保税区到保税港区,借鉴了国外自由贸易港的管理经验与模式,因此两者具有不少的相同点。但考虑我国政治体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差距,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同方面:两者的功能定位上相同,都是为了构建一个经济自由化的特殊地区,提升本国的贸易自由度。在管理上,两者都采取的是封闭式管理,港内和区内不设隔离设施,区内不许居民居住。

不同方面,归纳总结如下:

(1)设立目的。保税港成为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外自由贸易港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实现。

(2)定性定位。保税港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殊监管区域;国外自由贸易港实现“境内关外”的特殊区域。

(3)功能定位。保税港是港口作业,出口,加工,保税仓库;国外自由贸易港是进口,转口贸易,仓储,加工,商品展示,金融。

(4)行政体制。保税港是由地方海关管理,一线,二线,区内三重管理;国外自由贸易港是中央设立专门机构宏观管理,实行“自由”和“便捷”理念,突出高效性的制度。

(5) 海关监管。保税港是单证与货物同步管理;国外自由贸易港是单证管理。

(6)经营体制。保税港是政企合一,开发公司和管理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国外自由贸易港是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

从保税港和国外自由贸易港区不同之处,我们可以借鉴如下:

(1)自由贸易港设立主要是针对整个国家的贸易需求,而保税港主要是发展地方经济。在设立地方保税港的同时,不仅应考虑地方利益,更得注重各地保税港的资源整合和利用,将保税港作用于整个贸易的需求中。

(2)在功能和定性定位上,我国保税港区还达不到自由贸易港的自由化程度,因此在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增加增强其功能,从简单的加工保税仓库转向于商品展示,金融体系建设,实现国外自由贸易港“境内关外”的特殊区域。

(3)管理方面,我国保税港区可借鉴国外自由贸易港管理体制,由国家专门机构管理。国外自由港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控制,而我国保税港虽然成立了管理委员会,但管理委员会依旧受命于地方政府与其他的政府职能部门,出现“多头管理”。因此可将管理委员会设置为直属保税港区的管理机构,不受政府职能部门的限制。

(4)经营方式上,保税港区可以学习国外自由贸易港,允许资金自由进入,符合法律的企业能自由在港区内注册经营,这样容易形成产业规模,能有效避免现有的保税港区内企业单一,企业的进入壁垒较高的局面。

四 、完善重庆保税港区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建议面对重庆保税港区的问题,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管理经验与模式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着手,提出相应的建议。

1、宏观层面

在经营管理上,重庆保税港区虽然已经成立了相应的重庆保税港区开发有限公司,但是政府对其的行政和经营管理依然是按照政企合一的方式进行。政府成立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具体管理,这样容易出现多头管理,管理秩序混乱的问题。所以,建议寸摊保税港区实施政府主导、政企分开的开发经营体制。政府部门在实施必要的行政监督下,给予保税港内的企业最大限度的经济自由,使保税港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制度,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微观层面

重新对保税港区定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境内关外”;在行政体制上把“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管理”的三重管理理念落实于实际的监管环节。另外,对于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区内的事务, 该部门不受命于其他的政府职能部门;在监管方面,在保税港区内仅保留海关一家一线监管单位,保证区内没有违法的物品,而进出口检验检疫等机构移至二线。

参考文献:

[1]李友华.我国保税区管理体制的成因、弊端及体制重构.安徽师范大学学,2004,5(264-271).

[2]李友华.我国保税区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分析―兼及我国保税区与外国自由贸易区比较.烟台大学学报,2006,1(56-60).

[3]蓝冰.保税港区接轨国际自由港.进出口经理人,2008,2(56-57).

[4]张世坤.有关汉堡港、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的考察―兼谈我国保税区与国际自由港的比较.港口经济,2006,1(42-43).

第2篇:自由贸易港特点范文

关键词:国外;自由贸易园区;立法

一、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历程

纵观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自由港阶段。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园区以自由港的形式出现。自由贸易园区发展进入第二阶段是在二战之后,即出口加工区阶段。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园区大多以出口加工区的形式出现,即在一国领土内划出特定区域进行出口加工,进行隔离管理,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欧洲的香农自由贸易园区是最早的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园区的第三个阶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即自由贸易园区阶段。

二、自由贸易园区的典型模式

由于各国存在着历史条件、地理位置以及经济环境的差异,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现状也有所不同。(一)欧洲物流集散模式,地理位置以及交通条件是这一模式的首要因素。西欧沿海城市充分利用其便利的航运条件,通过设立自由港来发展其港口贸易。(二)亚太型综合型模式,即园区内功能多样,不再是以出口或是物流等单一的业务作为园区发展模式,涵盖了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及金融、商业、旅游等各种服务业。(三)美国商贸结合模式,其典型特点便是园区的主区和辅区制度。即在主区内,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而在辅区内,则简单进行加工和装配制造。

三、国外自由贸易园区主要法律制度

(一)管理法律制度

对自由贸易园区的管理一般采取国家管理和园区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以美国对外贸易区为例,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对外贸易区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的管理模式。联邦政府设立对外贸易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国的对外贸易区进行管理,在海关监管方面,主要有海关部门负责对进出境内的货物进行监督。对外贸易管理委员会与海关是联邦政府授权的中央管理机关,即体现了美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其次,在园区管理方面,美国采用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在对外贸易园区内,由园区所在地州政府与园区内企业分工管理体制,政府充分相信企业能够依法经营管理,政府起到是事后监督管理的作用。此外,美国最具特色的管理制度为口岸关长制。其最典型的特点在于由关长负责对外贸易区进行管理,同时也是具体执行管理职能的机构。

(二)税收法律制度

税收优惠是自由贸易园区的优惠政策之一,通过关税豁免和其他关税减免,可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吸引境内外投资,促进了经济发展。1.在关税豁免方面,根据园区“境内关外”的法律特征,只有货物从园区进入本国市场时,才征收相应关税,外国或本国产品进入园区或从园区运入境外,则不征收任何关税。2.在其他相关税收减免方面,以美国为例,美国在税收减免方面设计的税种较多。例如,免除州和地方的从价税,出口退税等。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均为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在欧洲,以香农自由贸易园区为例,国际上通常以香农自由贸易园区作为首个以出口加工为主的自由贸易园区。相对于美国来说,香农自由贸易园区的税收优惠主要以补助的形式进行减免。

四、启示与借鉴

在自由贸易园区建设过程中,需要立法来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在法律制度的建设方面,主要涉及的是管理、海关监管、投资以及税收等法律制度。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达到扬长避短的作用。

(一)在管理法律制度方面,在我国成立首个自由贸易园区之前,我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际上发挥着自由贸易园区的部分功能。但是,我国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出现了部门职能交叉的现象,全国并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关,地方政府分工不明,管理出现矛盾现象。因此,我国在建设自由贸易园区的过程中,需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可以美国为参考,引入市场管理体制,实现分工有序管理。

(二)在海关监管法律制度方面,传统的海关监管程序繁琐复杂,通关效率较低,不仅浪费了海关资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企业利益。因此,在海关监管方面,我国要进行不断创新,学习国外便利化制度,简化通关手续,提高海关监管效率。

(三)在投资法律制度方面,我国传统的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单一,缺乏吸引力,因此,我国应该在充分了解外商需要的基础上,参照欧美国家经验,采用多种税种优惠政策,以降低投资成本,增强吸引力。

(四)在税收法律制度方面,我国建立与国际接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系列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完善国内关于关税、区内企业经营税收、所得税等相关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祁欣,孟文秀.全球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模式及对比分析[J].国际商务论坛,2010(06):42-1113/F:20-23.

[2]周阳.美对外贸易区制度及对我国保税港区的启示[J].水运管理,2009(02):20.

[3]吴蓉.借鉴美国对外贸易区经验推进我国保税区发展[J].环球了望,2004(06):61.

[4]孙德红.汉堡自由港管理对我国港口保税区监管的几点启示[J].中国港口,2007(02):46.

第3篇:自由贸易港特点范文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功能形态;示范效应;发展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融合更加频繁,此时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作用也已经日渐式微,新的经济一体化贸易形势所起到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渐渐被各国发现,如我国根据法律在上海建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FTZ)于2013年9月29日举行挂牌仪式,标志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运作。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是指在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狭义的自由贸易区仅指提供区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于出口加工区。广义的自由贸易区还包括自由港和转口贸易区。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方面,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形式是属于经济一体化形式中的一种,由于保税区是中国外贸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国外学者对自由港及自由贸易区的研究比较多。最早出现且影响最大的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是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Jacob Viner,1950)的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了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指出一国结成关税同盟得到更多贸易创造从而增进福利的条件。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1958)等提出的共同市场理论又称为大市场理论。该理论指出,共同市场在一体化程度上比关税同盟又进了一步,它将那些被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统一起来,结成大市场,然后通过大市场内激烈竞争,实现大批量生产带来的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利益。不久之后,出现了经济一体化的概念,这个概念首先得到了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1961)的认可,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其实就是一个经济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它体现了各国间各种经济形式的差别化逐渐在缩小,同时也表现出各国经济体在消除各种差别待遇所做出的种种举措,因而促进了经济的融合和一体化进程。

国内研究方面,20世纪80年代国内优秀学者廖进中教授提出“市场领土理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市场不仅仅是一种场所、一种份额,而是一种领土。市场领土就是通过与世界的密切交往,实现企业、产品、服务更好更快地发展,从而输入所到之处可以实现生产、经营、销售、消费、行动的当地化、全球化。现代经济和金融的竞争就是市场领土的争夺,因此除了实际的土地、海域、领空之外,还有一种最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土和金融领土。国内对自由贸易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国际自由贸易区发展经验的研究,包括自由贸易区区位选择、海关管理体制、基本政策和法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李力,1996;陈浪南,2005;孙德红,2007)。二是对我国保税区转型模式研究,主要包括转型的必要性或意义的论述(成思危,2003),我国综保区发展效果的评价,形成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因子综合分析法,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评价结果(何伟军,1998;刘恩专,1999;王宗军,2004);我国综合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模式研究,集中在法律定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功能定位等四个方面,主要形成的观点是目标模式应该为“境内关外”、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统一和权威的法律框架,统一领导和属地管理形式的管理体制(成思危,2003;散襄军,2005;李友华,2006;李春梅、王丽娟,2008),杨明华(2008)提出调整现有保税区政策包括出口退税政策、贸易权政策、外汇管理政策、物流行业的准入政策。

二、我国自由贸易区形态与功能的演进

当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各国的经济在WTO的多边体制贸易模式下出现了僵局,出现了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现象。于是,很多国家开始尝试在小规模范围内建立自己和合作国家的区域性经济贸易。基于此,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制度引导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积极的推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形态经历了多次演进。

(一)我国自由贸易区形态的演进

从1978年12月起,中国开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从此中国真正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也在不断地发生进步性的变化并设立了一些专门的机构。例如,1990年6月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1992年以来,国务院又陆续批准设立了14个保税区和一个享有保税区优惠政策的经济开发区,即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自2000年6月以来,我国共设有超过60个出口加工区,多分布于沿海和沿江地区。自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我国第一个区港联动保税物流园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以来,又先后设立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象屿、深圳盐田港、天津、张家港、广州等9个保税物流园区。2003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设立珠澳跨境工业区的批复》,正式批准设立珠澳跨境工业区,同时设立的还有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

按照自由度和功能齐全度将这些对外贸易的各种形式划分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和自由贸易园区依次增大,其增大程度如图1所示。

(二)我国自由贸易区形态演进过程中功能的变化

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是中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已经获批的上海自由贸易园区在此基础上将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和更大的开放度。我国保税区各种演化形式在功能上的扩大如图2所示。

三、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上海市、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辐射和示范效应

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具有重大意义,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同时,上海具有十分良好的区位优势,地处长三角,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通过发挥辐射效应,可以带动更大范围、更广区域的开放开发。为寻求改革突破口,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对更好地为全国服务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一)在政府职能、管理和投资管理模式方面的示范效应

整个改革过程的一个重要点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经济贸易和投资管理模式的创新,在防范各类风险的情况下推动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在自贸区“放权”和“开放”的主要精神下,自贸区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是通过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的放权,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在资金使用和技术引进方面创造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来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之成为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自贸区作为一个服务型的经济体,能够为长三角以至后方的华东大片腹地最大限度地提供外资,自贸试验区会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对自贸区新的定位要求其实现从对货物的有形监管到对金融业、服务业的无形监管的转变,从状态监管到综合监管模式的转变。这些转变,无不是相关改革举措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

(三)对金融改革创新、服务业和内陆腹地经济发展的示范效应

首先,金融创新是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通过金融创新,在试验区内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开放等措施最终将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改变中国金融短板,推动金融开放。其次,在服务业方面,在逐步降低关税、海关手续等贸易障碍后,自贸区不仅为商品的流动创造便利,而且将促进贸易方式的转变,改变我国服务贸易滞后于商品贸易的现状,实现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地位上的升级。再次,腹地的经济发展借助于上海自贸区的契机,发展对外经济、稳定外需。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后,制造业和新能源等行业都能够对经济有明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长三角地区也会受到辐射并带来发展良机。

(四)在改革过程中突破传统分工格局,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

自贸区的主要特征是自由化。在设立自由贸易区以后,为了迎合国际贸易规则和适应新的贸易环境,各方面的政策都会出现变动。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政策开放将直接带来自贸区的投资贸易环境高度自由化和市场化。同时,使得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的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可能,因减少政策障碍而示范引领上海自贸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而在国际分工方面,我国有可能突破以廉价劳动力和低价土地等初级产品提供者的身份参与国际分工的传统格局,以其较优的资源和技术去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主动接受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发挥“境内关外”的地域和功能优势。自贸区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去,面对全球化的贸易挑战和机遇。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策略选择

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一直积极从事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共有27个省市设立了110个特殊经济区域,包括12个保税区、46个出口加工区、5个保税物流中心、14个保税港区、31个综合保税区,以及2个跨境工业区;已经签署了1个局部自由贸易协定(亚太贸易协定)和10个自由贸易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单独关税区。但是,和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自由贸易区构建无论在速度、广度还是深度上,均有待继续加强。

(一)政府要转变思路,重新界定其职能,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政府要放开手脚让市场自由化运行,使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运行,使现在部门以监管为主、管理特征过于明显向公共服务和企业管理方向转变。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带动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金分布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同时,在统筹兼顾的情况下保证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中不合适的地方,加快资金的周转率,提高其使用效率;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另外,加快完善城乡居民银行卡消费服务功能和消费环境,扩大其使用范围,满足其合理信贷需求,培育和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

(二)对外汇政策进行改革,重点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

税收政策需要有国际竞争力,这就需要在关税、所得税和流转税等相关税法进行改革。由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存在很大的差距,要适当改变和调整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大胆引进英美法系中有利于贸易进行的法律有利部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点内容涉及金融方面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业务。可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优化银行业分类监管机制,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估体系等,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三)引导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支持发展外向型企业和多层次资本市场

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及绿色环保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对有产能过剩的行业和领域实施有差别有区分的政策倾斜,要尽一切可能支持合理向境外转移产能的企业、实施产品整合的企业等提供各种金融工具和方式的融资帮助。同时,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要进一步优化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完善发行、定价、并购重组等方面的各项制度。

(四)严防金融风险,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对“三农”信贷的支持力度

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扩大中小企业在境内的融资来源,加强对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小微企业信息整合,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三农”领域,要优化“三农”金融服务,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协同作用,发挥直接融资优势,推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发挥保险保障作用方面,要对行业中存在的各种可能的金融风险隐患进行排查,及时锁定、防控和化解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和种类,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参考文献:

[1]T.Scitovsky.Economic Theory and Western European Integration[M].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2]廖进中.市场领土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3]杨枝煌.我国自由贸易区科学发展的战略推进[J].岭南学刊,2013(01).

第4篇:自由贸易港特点范文

既是摇钱树 又是突破口

自贸区在国外早就成了摇钱树。据《经济》记者调查发现,美国有对外贸易区92个之多。在2008年,美国宣布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并在之后成为了该组织的主导者。之后,美国和欧盟又开启了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

记者还发现,美国境内的自贸区,首先在区内改革关税,吸引了国际投资。其次每年可以为美国提供至少32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在对亚太和欧美的贸易中增加了数十亿美元的贸易额。

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就明确提出,可在自由贸易区发展以出口加工为主要目标的制造业。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利用这一形式,并将它建成为特殊的工业区,逐步发展成为出口加工区。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积极向高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发展,形成科技型自由贸易区。但遗憾的是,这些自贸区都将我国排除在外。

纵观当今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形势愈加迅猛,在全球范围内其数量已经达到数十个,范围遍及各大洲,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通过建立和发展自由贸易区来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服务。

为追逐世界的步伐,我国十几年来不懈努力,目前在建自贸区18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们得以骄傲的成果,其已经跻身世界三大自贸区行列。

而我国的香港自贸区已经取得了成就。据港媒统计,目前我国境外共有约1万亿元存款,其中约7000亿元在香港,这令香港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人民币市场。从香港自贸区的发展可以看出,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

外界也普遍认为,上海自由贸易区将成为内地试行重大改革政策的试验场,以促进跨境商品和资本的流动。其中,汇丰和渣打两家银行有望成为第一批在上海自贸区提供广泛银行业务的外国银行。分析人士表示,上述举措是中央政府协助上海成立国内首个自由贸易区的一个计划;上海成立自由贸易区后,将有助我国达到成为全球商业中心及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

9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副主席朱民在达沃斯论坛期间表示,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会影响到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因对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等金融问题的关注,中国在启动新一轮改革时,将金融改革作为重要的突破口,上海自贸区正是金融改革的一块试验田。

朱民表示,上海自贸区是对整个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的部署。从过去所有的金融危机来看,一半是改革形成的,一半是不改革形成的。所以金融改革的度的把握是很困难的。政府现在提出上海自贸区的方案既坚持改革,又进行有风险的掌控,把它放在大规模蓄水池里,一旦这个大规模的蓄水池逐步扩大,而且运行机制完善,就可以全面打开。

概念股走势红火

自贸区概念为多个产业带来巨大商机。上海自贸区相关个股出现大涨,主要是对港口、物流、贸易、地产、文化等行业构成利好。

文化出版企业有一个体会,看热闹的博览会多,实际下单的交易会少。自贸区意味着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机会大大增加。文化产品、文化技术、文化信息以及各类产业延伸出的创意、信息数据都是文化企业可以发展的领域。版权、书籍、电商、艺术品买卖、收藏、广告、展会,都是有可能进入并快速发展的领域,可以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经济增长率的产业板块。

总理提及的“松绑”无疑表明了自贸区在金融、交易、机构审批的各个环节上将有大规模松绑。一些领域在现有程序上比较难进入的,在自贸区会大规模开放,包括文化企业都可以大规模的进入,这中间有无穷的商机。

就相关产业机会而言,上下游纸张、光碟、印刷机械、相关设备的交易,国际艺术品拍卖、展览与广告、教育和培训等各种服务,甚至作为中小文化企业的孵化器都空间无限。

各大公司都在为自贸区的来临做准备。其中,自贸区涉及三港三区与上港集团密切相关。上港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戌源日前在机构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若自贸区获批,将有效带动长三角地区出口加工、贸易、服务产业的发展,对上港集团的港口主业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

浦发银行也期待在自贸区中觅得商机,其具体战略目标就是发展成为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程相适应的金融旗舰企业。上海物贸是一个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公司,其年贸易量达几百亿元,其董秘李伟表示,公司目前正在讨论如何在自贸区的框架内操作转口贸易,有色金属的转口贸易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融资平台。

险企也在瞄准商机。一位分析人士对《经济》记者表示:“上海自贸区在开发、建设上投资或达到千亿级别,如此之大的资金需求不是仅一两家险企可以满足的,险企的参与还要看竞争力。”据了解,已有一些险企积极准备,预计不久将提前介入到自贸区建设的大潮中。“上海自贸区建立后,贸易活动必然更加活跃,有利于航运业务的增长,可以预计利好财险业务。”

AIG保险的高经理对《经济》记者表示,“未来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都将逐步受益。”

据消息人士透露,政府还将鼓励民企与外企在自由贸易区成立金融服务公司,如会计师事务所和评级机构。在正常情况下,外资银行须先在内地设立代表办事处,以进行联络和咨询工作。代表办事处运作两年后,若无违规行为,就可向中国银监会申请升级为银行分行。如外资银行有意增设分行,特别是希望在其他城市设立分行,或打算成立全资子公司,则必须经过冗长的审批过程。

在税收上,自贸区也给予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据了解,位列鼓励类产业投资目录的企业,将按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大部分企业仍按25%征收。然而,税收优惠不是自贸区开放探索的主要目的。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企业所得税为16.5%,上海自贸区内的一般企业与区外一样,都为25%,高于前者。

除了鼓励类产业投资目录外,自贸区内对进口税的减免将大大利好加工贸易企业。

进口产品需要缴纳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进口环节消费税。进口环节消费税根据产品种类不同,额度不一,奢侈品以及高档汽车额度较高。在自贸区内注册的企业,如果进口产品是终端消费品且在自贸区范围内,将免除这三道进口税。

“对于关内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变审批制为备案制,以前注册建新项目需要跑多部门盖章,现在只需登记备案就可以了。”日信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陈乐天对《经济》记者说。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有望实行

继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后,包括娱乐性外资企业注册建立、游戏主机生产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领域政策也有望在上海自贸区放开,并有望试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陈乐天表示,上海正在与北京方面沟通相关的文化政策,北京方面预计会出台一份“负面清单”。相对而言,娱乐性外资企业在自贸区注册建立的难度会有所降低。

所谓负面清单管理,即针对与外商投资相关的管理措施,均以清单方式列明。现行的“正面清单管理”是规定企业“只能做什么”,而“负面清单管理”是仅限定企业“不能做什么”,并以“清单”方式进行列示,这体现了“放权”的改革思路。例如,此前的文化审批权和许可权都在北京,不在上海,如果北京方面出台负面清单,就是最好的政策和利好。此前热传的游戏禁令有望解除。预计游戏主机生产商可在自贸区内进行生产,但面向内地的销售市场能否放开,还未可知。

目前主管部门也正在研究解除电玩游戏机禁售令的方案,未来在内地销售的游戏机品种可能会增加,即在原来基础上实现较大的突破。不过,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条款禁止文物拍卖,因而自贸区内会否允许外资性质的企业从事文物拍卖相关业务,还有待继续观察。

金融服务功能将有所增强

在上海报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设计中,重点提到了要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上海自贸区建立后,将会推动一系列的金融体制改革,其中主要包括货币可自由兑换、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跨境融资自由化等。

据介绍,上海自贸区将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可能包含以下几点:其一,金融服务业要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并且支持在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其二,允许金融市场在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其三,对于一向禁止境外企业参与的商品期货市场也将放开,并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而在这些改革的推动下,未来将会产生一系列金融市场的创新产品。

朱民指出,上海自贸区的试点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对金融的开放。包括对金融业务的开放、对股权结构的开放、对整个资本账户开放。“资本账户的开放历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资本项目共计40多项,已经开放了30多项,大概还有十几项将在中国逐渐开放。”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掌控风险非常重要,朱民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特别是金融系统,所以就需要像上海这样的区域试点产生。资本账户的调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平衡,因为它是一个价格,用以平衡国际和国内两个需求的供给平衡。

而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否会对原有的自贸区造成影响?朱民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是一个大国,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务,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金融中心,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香港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他认为,上海自贸区和香港自贸区,都应该服务于中国整体实体的概念。

上海自贸区最让人关注的还是金融业的开放尺度。上海自贸区对关内的金融业来说有两个消息利好,一是利率市场化,二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

“目前来看,利率市场化难度系数相对较小。”上海股权投资协会副会长、亚商资本合伙人朱海彤称,这几年一些商业银行逐步尝试根据市场供需调整利率水平。根据自贸区制度创新,应该可以做到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利率水平。

对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朱海彤认为政府先期可能会采取稳健手段,不像利率市场化那般放开尺度较大。据悉,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酝酿在自贸区内挂牌成立自贸区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企业股权交易投融资平台。

潜在“新星”大盘点

早在2005年,上海、深圳、天津、成渝地区等地都曾向国务院及各部委提交了关于保税区转型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议。之后,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先后多次到这些地区进行调研。

而今批了上海自贸区之后,天津和广东都在力争第二个“自贸区”。据《经济》记者统计,上海自贸区获批的方案,引发包括浙江舟山、广州南沙、天津滨海新区等多个地区的自贸区申请“热潮”,期待搭上自贸区试点的“顺风车”。

天津方面透露,具体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而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亦向媒体证实,广东省政府给国务院的请示已经正式上报,南沙、前海、横琴将申请设立国家自由贸易区,并将其定位为“粤港澳自由贸易区”。

谁将成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自贸区,仍是未知数。但无论是天津还是珠江三角洲,申请能否成功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自贸区绝不只上海一个,也不会仅限于沿海,在内陆以及边疆地区均可考虑。

对此,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将重点加快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平潭、舟山群岛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功能区建设,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和先行先试,通过制度创新为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

从区域布局上看,除上海之外,环渤海地区的天津、珠三角的广州、海西经济区的厦门,都可考虑设立。同时,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也可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逐步考虑、规划一些自由贸易区,例如重庆已成为内陆非常重要的贸易口岸,开辟自由贸易区在未来也是有可能的。

《经济》记者还从商务部新闻司了解到,山东也想在自贸区建设方面“搀和一把”。 山东省潍坊市副市长王树华对《经济》记者表示,中韩自贸区谈判正在进行,山东潍坊是这次谈判的东道主,建立中韩自贸区是整体的发展趋势,潍坊会积极争取、尽快布局。“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我们的优势在于潍坊现在就有保税区,今后方便直接升级成为自贸区。”

第5篇:自由贸易港特点范文

一、中国自贸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边贸易自由化进展缓慢刺激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自由贸易区蓬勃兴起,绝大多数WTO成员都参加了一个以上的自由贸易协定。在自由贸易区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中国也充分认识到参与其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在“十五”规划中将“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确定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把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2004年修订的《外贸法》总则中明确要“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和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缔结或者参加关税同盟协定、自由贸易区协定等区域经济贸易协定,参加区域经济组织”,为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法律基础。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自由贸易区建设实践逐步深入,中国深度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更加成熟。2007年,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将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后危机时代稳定外需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稳定外需,推动经济增长。机制化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在WTO承诺的基础上,成员间逐步取消大多数产品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以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近年来的区域经济合作逐步向深层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即努力实现包括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在内的一体化,这些都是影响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合作的这些特点和发展趋势恰恰与中国在后危机时代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相吻合。中国通过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可与其他成员在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中,进一步促进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扩大规模效应,实现贸易增长,优化贸易结构;扩大服务业等产业的投资领域,实行投资便利化措施,充分发挥中国与其他成员的区位优势,加速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双向投资,吸引外部投资,在区域内形成更趋合理的国际分工结构;促进区域内竞争水平的提升,提高生产者效率,实现区域内各成员的共同发展。

(二)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增长需要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目前,中国总体经济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内需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在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同时,有效利用国外需求扩大对外贸易,推动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就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因此,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与更多国家建立关系紧密的自由贸易区,一方面有助于降低与成员国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减少成员国对中国产品出口、企业对外投资的阻碍,从而拓展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空间,使中国以更加有利的地位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还有利于开拓和巩固国际市场,增加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运作空间和层次,部分改变中国产品出口过于依赖美欧市场的局面。近年来,随着对外贸易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国与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大幅度增长。由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受到歧视性待遇,中国已成为“两反一保”等贸易救济措施的最大受害者。面对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中国在“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的前提条件下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可以有效消除针对中国的歧视性待遇,化解国际贸易争端,还可以更广泛的开拓出口市场,减轻对少数市场的过度依赖,分散贸易摩擦风险,改善中国的贸易环境。除贸易摩擦以外,“中国”的甚嚣尘上也对中国的外部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建立更加紧密的政治经济联系,通过相互开放、互利共赢的有予有取,扩大彼此的依存关系和共同利益,是消除“中国”,创造良好的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有效途径。

(三)战略性资源匮乏已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当前,日益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使战略性资源短缺成为影响几乎所有国家的世界性问题,包括石油、粮食、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在内的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与冲突的重要根源。地区安全、自然灾害等因素将抬高全球资源产品的供给成本,使未来资源产品的供给弹性缩小。因此从长期看,国际战略性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将日渐趋紧。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以制造业为中心,且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中国对资源的需求急遽上升,资源的国内供需缺口也迅速拉大。其结果是中国不得不从海外获取更多战略性资源。为了缓解资源紧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此同时,有必要加快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步伐,通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积极与资源输出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扩展资源的国际获取渠道,增强海外资源供应的稳定性,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巩固资源保障。

(四)奉行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已经从原来对世界经济影响无足轻重的不发达经济体,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大国。当今中国的发展不再是一个国家内部发展的问题,而是一个与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全球性问题。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已经成为中国在世界存在的基本状态。因此,中国只有继续奉行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及世界利益。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正是中国奉行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需要。通过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使中国融入到越来越多的制度性经济合作安排中,形成遵守相关国际经济规则的外部约束,有助于赢得其他国家的信任,不断深化与相关国家的经贸、外交及政治关系,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维护区域整体利益,进而使中国在扩大开放中既实现自身发展,又能以自身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共同繁荣。

二、中国自贸区凸显“稳定器”作用

(一)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产品的关税税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中国参与FTA的不断深入,货物贸易关税水平不断降低。截至2009年年底,除中国-秘鲁以及中国-哥斯达黎加自由贸易区尚未进入实质性降税以外,其他自由贸易区均已开始实质性关税减让,中国从FTA成员的进口产品关税水平不断降低。

1. 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产品零关税税目占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产品零关税税目占比为49.6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5%。

2. 进口产品税率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进口产品简均税率 [注:进口产品简均税率指某一年从某一国家(或地区)实际进口的所有产品6位HS码税率的简均。6位HS码税率是税目税率的简均,即一个国家的税目如果是用8位(10位或更多)HS码表示,那么6位HS码税率是8位(10位或更多)HS码税率的简均]为3.6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07%;税目简均税率(注:税目简均税率指某一年从某一国家(或地区)实际进口的所有产品税目税率的简均)为3.61%,远远低于全国的7.76%,加权平均税率(注:加权平均税率指某一年从某一国家进口产品所征收的关税与进口总额的比值,相比税目简均税率和简均税率,该指标更能反应一国实际进口产品的真实关税水平)]为1.15%,远远低于全国的3.58%。

3. 进口产品税率分布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进口产品关税为0-5%的税目占81%,远远高于全国38%的平均水平。

4. 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产品关税高峰明显少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产品的国内关税高峰(税率是国内平均关税的3倍以上)占税目总数的比例为0.6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7%;国际关税高峰(税率大于15%)占税目总数的比例为3.6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12%。

(二)贸易总量下降,但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与FTA伙伴成员的贸易量下降,但下降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FTA成员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1. 中国与FTA成员贸易总额下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2009年中国与FTA成员贸易总额4287亿美元,下降10.10%,低于全国贸易下降速度(13.89%);占当年贸易总额的19.24%,同比增长0.82个百分点(见表1)。

2. 中国对FTA成员出口额下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2009年中国对FTA成员出口贸易额2895亿美元,下降11.13%,低于全国出口贸易下降速度(16.01%);对FTA成员出口贸易额占当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24.09%,同比增长1.32个百分点(见表2)。

3. 中国自FTA成员进口额下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上升。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进口贸易额1392亿美元,下降7.87%,低于全国进口贸易下降速度(11.21%);自FTA成员进口贸易额占当年中国进口贸易总额的13.84%,同比增长0.50个百分点(见表3)。

(三) 进出口贸易更趋均衡,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不同伙伴成员之间表现很不均衡

1. 中国与FTA伙伴成员的贸易顺差呈缩小之势,但低于全国贸易顺差下降幅度。2009年,中国与FTA伙伴成员贸易顺差1504亿美元,较上年降低13.95%,而当年全国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4.23%。

2. 中国与不同FTA伙伴成员的贸易差额存在很大不同。第一,香港是中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地之一,但这种顺差主要是因为转口贸易引起的。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贸易主要是转出口,转进口数量较小,因此主要表现为中国的贸易顺差。第二,东盟一直是中国贸易逆差最主要的来源地之一,但最近几年呈明显缩小之势,到2009年,贸易逆差仅为4亿美元。第三,中国与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的贸易逆差呈扩大趋势,2009年已分别达到79亿美元、22亿美元和21亿美元,分别增长57.68%、29.53%和27.69%。

(四)零关税进口额所占比例明显提升,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GATT第24条第8款(b)规定,在自由贸易区内,与源自该区域的产品在各辖区间的重大贸易往来有关的关税及其他限制性商业法规(除了GATT第6条、第7条、第8条、第15条和第20条等所允许的必不可少的关税及其法规之外)都应该取消。因此,零关税进口额是衡量自由贸易区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零关税进口1068亿美元,占自FTA成员进口总额的76.56%,比2007年高10.40个百分点(注:因中国未向UNCTAD TRAINS通报2008年相关数据,因此,此处选择与2007年对比),更高于同期中国平均水平27.96个百分点(见表4)。

(五)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有所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例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有所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向FTA成员出口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为92.83%,同比下降1.3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例1.92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中国向智利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最高,为98.68%,其次是秘鲁和中国香港,分别是97.66%和95.24%;向中国澳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最低,为67.70%,其次为东盟,为89.06%。

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例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略有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进口工业制成品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为69.49%,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例1.7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中国自哥斯达黎加进口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最高,为99.09%,其次是中国香港和巴基斯坦,分别是87.39%和84.86%;自秘鲁进口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最低,为9.63%,其次为新西兰,为14.27%。

(六)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增长,进口占比下降,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 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增长,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中国向FTA成员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比例下降,但高技术产品[注:本文所指高技术产品为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Rev.3)中的以下产品:医药制造业(ISIC Rev.3_2423),办公、会计和计算机制造业(ISIC Rev.3_30),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ISIC Rev.3_32)、医疗、精密仪器和光学器具制造业(ISIC Rev.3_33)以及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ISIC Rev.3_353)。下同]出口却明显上升。2009年,中国向FTA成员出口高技术产品1300亿美元,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32.81%,占对FTA成员出口总额的44.94%,比2008年增长1.11个百分点,且远高于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11.92个百分点。

2. 高技术产品进口占比略有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进口高技术产品561.20亿美元,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17.90%,占对FTA成员进口总额的40.49%,比2008年下降2.80个百分点,但远高于全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占比9.21个百分点。

(七) 农产品出口占比和进口占比上升,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谈判是WTO谈判的核心议题之一,同样也是FTA谈判的重要领域。中国与FTA成员的农产品贸易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签署FTA对中国农业的影响。2009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与FTA成员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势上扬,均呈增长态势。

1. 农产品出口占比增长,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对FTA成员农产品出口82.2亿美元,占对FTA成员出口总额的2.84%,比上年增长0.52个百分点,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3个百分点。

2. 农产品进口占比增长更快,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农产品出口,中国对FTA农产品进口增长速度更快。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农产品进口103.4亿美元,占对FTA成员进口总额的7.43%,比上年增长0.53个百分点,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0个百分点。部分农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明显受益于双方签署的自由贸易区,以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为例,随着中国对新西兰乳制品进口关税的逐步降低,中国已成为新西兰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市场。

3. 农产品贸易存在逆差,但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比例下降。2009年,中国与FTA成员农产品贸易逆差为21.1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11.32%,比上年下降0.86个百分点。

(八)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部分领域逆势上扬

中国与FTA成员不断开放货物贸易市场的同时,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也在不断推进。例如,随着中国―新西兰在教育、旅游、环境、咨询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中国已成为新西兰最大的海外留学生来源地和成长最快的海外游客市场。再如,自2010年8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即中智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开始实施。

据商务部初步统计,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6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其中,出口1287亿美元,同比下降12.1%;进口1575亿美元,同比下降0.3%;逆差288亿美元。在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与FTA成员服务贸易合作不断深入发展,部分领域合作取得新突破。例如,中国―巴基斯坦旅游服务逆势增长。2009年,巴基斯坦到中国旅游人数为8.15万人,在各国来华旅游人数总体下降的情况下,实现了11.87%的增长,会议、商务人员更是实现了18.40%的高增长,成为当年增幅最大的国家;此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入境旅游人数也实现了正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0.03%、17.8%和1.56%。再如,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人员派出情况来看,派往部分FTA成员的人员数量明显增长。以缅甸为例,2009年中国派往缅甸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人员7467人,是2008年的2倍多。

(九)实际利用外资逆势上扬,对外直接投资略有下降

双向投资也是FTA成员间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2009年中国与FTA成员间的双向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与部分FTA成员的双向投资合作也呈现出了逆势上扬的特点。

1. 实际利用外资逆势上扬,且增速较快。2009年,在中国签署的FTA成员中,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澳门位居对华投资前十位,分别位居第一、第四和第九位,对华实际投资金额分别为539.93亿美元、38.86亿美元和10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65.40%,比上年增长15.56个百分点。

2. 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下降,但在不同成员间表现不同。2009年,中国对FTA成员投资流量376.2亿美元,同比下降8.5%,而同期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长1.1%。对质量投资流量增速最快,增速达736.6%,对巴基斯坦直接投资流量下降幅度最大,降幅为71.1%。

三、结论

第6篇:自由贸易港特点范文

关键词:东北亚,经贸合作,自由贸易协定,基本走向

一、东北亚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形势有利于本地区经贸合作

目前,与西欧国家相比,东亚地区国家间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关系处于一种较低级状态。在亚洲范围内,与东南亚地区松散联盟的国家关系相比,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的关系更落后一个层次。在欧洲,类似于中日、韩日之间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纠纷已不可能发生;日韩两国那种在海上剑拔弩张的军事对峙局面,在西欧更是不可想象。欧洲有柏林墙的倒塌和东西德的和平统一,而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南北分裂与对峙的紧张局面依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如果在这种反差强烈的东西方对比的背景下观察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形势,结果就可能使人感到有些失望。

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扩散与深入发展,使东北亚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而区域外单打独斗式的双边结盟或合作,无助于自身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经济安全的建立。所以,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对话和经济合作是区域内各国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同样,在东北亚地区,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准发达国家的崛起及其国际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地位的提高,中国作为最大后发经济体的和平崛起及在国际事务中大国地位的日益凸显,也是当今东北亚国际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关系的重要特征,是包括日本在内的所有东北亚国家和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新势力的崛起使区域内的发达国家再也不能以传统的心态看待邻国,也使区域外的发达国家不能再以高人一等的心态蔑视东北亚国家。新的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加之新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催生了当今东北亚国际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形势的新特点。

东北亚地区的信任缺失状况在全球具有代表性。当今世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东北亚地区都有突出的表现:朝鲜核问题久拖不决、六方会谈时断时续、朝鲜半岛南北的长期分裂与对峙、日本与中韩关系的长期恶化、朝鲜与美日关系的长期僵化问题等,都与国家间缺乏相互信任有关。可喜的是,现在有关各方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全球化和区域化时代,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仍然是谋求合作、促进互信的主要依据。过去东北亚国家在强调国家利益时,往往忽视国家间利益的重合点和价值的共享性——共同的安全利益和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新安全观认为,国际安全的基础是共同的安全利益和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的相互信任及经济上的相互发展。同样,经贸合作也是如此。虽然在国家间关系处于正常状态时,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的矛盾和分歧不会遏止经济合作,但当国家间关系处于僵化状态时,国家在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的信任缺失就会导致经济合作陷入低谷。因此,无论是实现东北亚各国共同的安全利益,还是推动经济互惠合作,相互之间的信任都是基础和前提。东北亚各国的合作虽然是从经济领域开始,但终究要向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合作发展,而相互信任是实现地区安全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条件。目前,东北亚国家对建立信任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所以在近期才出现越来越多的可喜变化。

二、东北亚经贸合作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有关“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讨论,已成为亚洲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经济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去年失败以来,协商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则成为当前亚洲经济贸易合作的主流发展趋势。据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4月10日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仅在东亚地区,已签署或正在谈判、有意研究的自由贸易协定就有109个,而在整个亚太地区,这种自由贸易协定共有192个。亚洲各国似乎都在以焦急的心态努力寻找各自的贸易伙伴。尽管有舆论一再提示应留意和警惕这种自相矛盾的“自由贸易”协议的扩散,因为它可能导致混乱,而且在最坏的情况下还会导致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形式。但这种趋势丝毫不见减弱。2007年4月,对亚洲经济融合心有不甘的美国也迫不及待地与韩国在最后期限内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欧盟与韩国有关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正式谈判也随后于5月拉开帷幕。

自由贸易区建设之所以在亚洲如此走红,欧美之所以也不肯缺席这次“盛宴”,首先与亚洲目前的地缘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格局有密切关系。冷战结束后,亚洲尚未形成一个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经济合作的新格局。要在现有的地缘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格局中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外寻找稳定而互利的经济贸易合作伙伴。其次,亚洲国家经济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以出口为主导。所以,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和相互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很多亚洲国家面对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残酷竞争,都产生一种不稳定感。再次,亚洲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自身市场容量的扩展,使之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也出现变化,如何确保相互间的经贸往来,直接牵扯到亚洲国家未来的发展。另外,欧洲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亚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谈判进程。

在东北亚地区,这种趋势也同样表现的特别突出。虽然中、日、韩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尚未签署,但协商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虽然“10+3”或“10+1”并不是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最佳选择,但这种次优性选择也正成为通向最优组合的途径。当前,东北亚地区围绕FTA而展开的经济贸易合作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考虑大于经济考虑。国内外有分析表明,在东北亚各种自由贸易方案(东盟方案、中国方案、目标方案)中,中国方案是韩、日受惠最大的方案,而韩、日等国家宁可选择次优的一小步——东盟方案,而不愿意选择最优的一大步——中国方案,很重要的一点是出于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考虑,而非出于整体经济利益的考虑。这样既可顾及本国农民利益集团的压力,又可避免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经济合作体制;既可享受中国中心市场的好处,又可不承认中国市场的中心地位。但这种现象不会长久,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中国经济与周边国家经济的不断融合,中国经济的中心地位特别是市场的中心地位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替代的。

(二)开放式考虑大于区域性考虑。在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在自身次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尚未签署、自贸区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却不断向外拓展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范围,形成一种“先外后内”的发展走势。当然,整个东北亚合作从一开始就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合作进程表现为一种“多层次”、“多取向”、“多方式”的结构。但从根本上讲,这主要还与地缘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考虑有关,也体现了东北亚区域合作脆弱性的一面。

(三)软约束大于硬约束——进程比制度更重要。一般认为,欧洲一体化是区域化合作中最具组织化、制度化的代表。但在东亚地区,已覆盖整个东亚地区合作的东盟模式所强调的却是“非正式性和最小限度的组织性”。对于制度主义者而言,“10+3”机制不过是一个松散的合作框架,而非建立在法理之上的正式制度安排。东北亚这种既充满活力又不以硬性规定约束参与者的做法,可称之为软地区主义。因此,东北亚区域合作更像是一种价值理念,而不是一种制度安排,表现为“强理念、弱制度”。实际上这也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脆弱性有关。

(四)东北亚区域合作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东北亚区域合作是一个新事物,需要寻求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发展道路与模式。所以,东北亚区域合作是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发展的。当前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东盟作为推动者,对完全融人到东北亚心存疑虑,中国和日本作为大国也依然不敢当头。区域合作形式不仅限于一种东南亚与东北亚的对话架构,它还有大到“亚太经合组织”、小到“10+1”、中间还有“10+6”的首脑对话形式。

尽管上述脆弱性有其副作用,但总体来讲,并不影响区域合作与整合的大趋势。虽然无法预测东北亚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何时、如何建立自由贸易区,但现在这种从东盟开始的多层次、多形式、多进程的自由贸易安排的谈判和为此而达成的协定,最终都将为东亚区域经济的整合进程提供动力。

三、东北亚经贸合作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互补性不等于合作性。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里,新旧保护主义都将继续发挥作用。这是出于一种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经济上的担忧。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止步不前的根源就在于此。

(二)要看清楚韩国、日本对外加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本质。它们的目的是让中国在未来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时做出更多让步,最终的目标是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因为它们主要的贸易市场在中国。韩国已明确近期分三步走的自贸区建设战略——美国、欧盟、中国。日本虽然在韩美签署自贸协定后也迅速与泰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但其实质作用有限。目前,在韩日对外签署的协定中,例外条款较多,实际上自由度已大打折扣。我们对这种协定也不必急于求成。中国的市场中心地位决定了主动权在我们手中。

(三)我们应看护好、利用好自己的市场优势。对一个过于开放或完全开放的市场,别人还需要与之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吗?日本已有学者提出:东北亚已有中国这样一个大市场,完全可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因此,没有必要再通过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而组建更大规模的市场。换言之,有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就够了,不需要日本市场的对外开放。

第7篇:自由贸易港特点范文

关键词:航运中心 自由港 保税港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对外贸易额逐渐增长,综合实力和综合国力也不断提升。自1995年国家提出将上海打造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政策以来,上海始终将打造自由港作为建立航运中心的重要标志和基础,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建立自由港的可能。

一、自由港的概念及历史

自由港,又被称之为自由口岸、自由贸易区、对外贸易区、工商业自由贸易区等。最早出现于欧洲,1547年意大利将热那亚湾的李南那港定名为世界上第一个自由港。它是指划定在关境之外,对进出口商品全部或者大部分免予征收关税,同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港口内或者贸易区内开展商品自由储存、展览、拆散、改装、重新包装、整理、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以便于本地区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但是外国船舶进入港口仍然需要遵守所在国相关卫生和外国人士出入境管理法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对外贸易席卷全球,一些沿海的发展中国家或是海岛国也开始仿效发达国家的做法,在国内的部分港口或是岛屿开辟自由港。截止至目前为止,全球自由港的数量已经升至130多个。

二、上海自由港的定位

上海自1995年向国务院申请建立保税区之初,就一直以建立起自由港为最终目标。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逐步尝试着向自由港的转型,不断将保税区进行升级整合,利用保税区与港口各自优势形成港区联动,又率先在2005年向国务院提出建立保税港区的构想,进一步向上海建立自由港的目标迈进。自由港的建设是上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最为有竞争力的筹码。根据发改委(2009)19号文,国务院对上海建设"两个中心"作出了批示,要求"借鉴国际自由港政策,拓展洋山保税港区功能" 。这无疑明确了上海建立自由港的目标,要求将洋山保税港区作为核心,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自由港。2005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洋山深水港区。它由小洋山港口区域、东海大桥和与之相连的陆上特定区域组成,将发展重点放在国际集装箱中转、保税仓储和出口加工这三个功能上。洋山深水港的简称填补了我国此前没有集装箱深水枢纽港的空白,但与真正的自由港相比,保税港区仍有着许多管理、政策与制度上的不足。因此上海要成为真正的航运中心,洋山保税港的转型势在必行。

在亚太地区,一些自由港例如香港、新加坡已经发展形成了一个功能明确运作完善成熟度相当高的自由港。洋山港想要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同这些自由港进行竞争,最为重要的就是结合地理环境和地区优势,对港区功能做出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

首先,洋山自由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得上海港成为真正的国际枢纽中心就应当要大力地发掘其国际中转港的功能。第一,洋山自由港直面外海,与国际货运主航道非常贴近,这一地理位置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世界各航运公司选择洋山港的主要理由;第二,自由港建成之后,洋山港所实行的政策将比原先其作为保税港区更为优厚,这一政策的倾斜也必然会吸引众多货运贸易选择在洋山港进行的理由 ;第三,洋山港区内部先进的物流运输设施为货物的快速整合与集散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再加之货物进口、出口、中转集运、多地区快速集运和国际联合快运业务,也将加快货物在港内外自由且迅速地流动。

其次还必须加强国际配送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针对洋山港区附近的南汇新城物流园区设定的。在保税区的物流园区中,货源只被允许整箱进出,而对于需要拆分、集拼的货物园区就无法予以接受,而必须转运至釜山、高雄等港口。国际配送功能却可以改变这一状况,同时自由港又拥有着其独特的优惠政策,可以吸引跨国公司全球供应点的入驻,进而形成跨国公司的配送分拨中心,加速物流园区的迅速发展。

最后,作为一个运作成熟体系完整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货物中转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自由贸易往往多由货物流转而引发。因此洋山深水港要作为一个自由港,必然要提供一个完善的货物中转体系,但仅凭洋山港一己之力并不能够很好地完成,这就必须将货物中转这一职能向洋山港四周拓展,发挥区域效益,进行相互之间的承托与互动,最为理想的地区就是南汇新城。南汇新城紧邻洋山深水港区,区域面积广阔,可以很好开展自由贸易活动,自由贸易多为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贸易等各种服务性贸易。洋山深水港区作为定位为集装箱中转型枢纽的自由港,在建成以后必然会吸引大批集装箱物资来进行中转。因此,南汇新城如能与洋山自由港同步进行功能升级,那么一旦自由港落成,南汇新城将会面临大量随之而来的服务性贸易,从而带动地区经济以及当地的劳动力需求,更进一步发展港城。

三、从保税港区到自由港的转型

洋山港区从保税港区过渡到自由港不仅需要时间上的发展,更需要政策上的引导。构建一个较为平稳的过渡方案对于洋山港在未来发展成为国际级的自由港非常重要,并且可以将港口的保税功能向集装箱中转型自由港功能进行对接,将转型对洋山港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短期规划:在最初的三至五年内,洋山港的主要功能形态仍然应当以保税港区为主,但必须进一步整合洋山保税港港区之间的开发与利用。在物流方面,洋山港应当进一步加快货物进出港区的速度,提高港区之间货物流转的流畅度。同时整合港区之间重叠管理的区域,简化管理手续和通报手续,尽可能简化管理程序,减少重复审批和申报。整合后的管理体制可以有效地降低货物进出港区的申报和审批费用,从根本上降低了货物流转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对于港内贸易中转公司将更具吸引力。在整合港区物流管理的同时,洋山港也应当开始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尽管在前五年中,洋山港仍然以保税港区的形式进行运作,但自由港才是洋山港发展的最终模式。因此,在初五年中,洋山港也应当开始初步的业务结构调整,缩减与集装箱中转型自由港无关的业务,同时也将目前保税港区中不合理的业务结构予以精简,为未来转型为自由港打下基础。

中期规划:在之后的三年中,洋山港应当开始逐步同周边地区、浦东空港进行合作,着力将洋山港从深水中转港打造成该地域中最为重要的国际交通中转枢纽。同时进一步打通与长江三角洲尤其是苏浙两地间的集疏运网络,力争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装箱的最大集散地。在同外部进行合作的同时,洋山港也要大力发展港区内部高端的中转和仓储加工业务,建立起超大规模的集装箱堆场,引进先进设备和管理技术对集装箱进行更为高效的管理。在加大对仓储中转功能的建设的同时,逐步开始放宽洋山港港区内部人员登陆管理以及企业设立的门槛,在港区内部放松投资和建厂限制,引导资金向货物中转和货物加工仓储方向进行投资,配合洋山港建设计划。

最终转型:在2020年前后,洋山自由港的建设将初具雏形,功能结构将从原先的保税港区转变为以中转为主集加工仓储物流集散为一体的自由港。届时,洋山港不仅能够快速集散来自长江三角洲的集装箱,同时还可以配合周边地区以及浦东空港,经由联通上海的40条高速公路及千余次航班实现国内或是国际间的多式联运,形成一个以洋山港为中心向长三角及内陆辐射的中转型自由港。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浅谈我国保税区向自由港的转型,《交通企业管理》2009年第10期,第40页

第8篇:自由贸易港特点范文

关键词:东盟贸易区;广西上市公司

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广西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研究――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7105961202M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广西具有“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及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是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大东盟经济圈的汇合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广西进一步的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而且也为广西24家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利好机遇,同时必将对广西上市公司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广西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由于广西地处我国西南部,与东部地区相比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显得相对落后和闭塞,金融市场发展落后,上市公司的发展也显得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上市公司数量少,资源密集,分布集聚。从广西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来看,体现了资源密集性的特点,在24家上市公司中以广西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的产业占绝对多数。如,以农药化工为主业的有5家,以水电运输开发为主业的有4家,以海洋资源为开发主业的有4家,以蔗糖资源开发为主业的有2家,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业的有1家。

广西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分布在8个地级市,主要聚集在南宁、柳州、桂林和北海4个广西主要城市,4地相加共有19家,占广西上市公司总数的79.17%,而防城港市、钦州市、崇左市等3个属于泛北部湾地区地级市至今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2、经营业绩差,缺乏再融资能力。企业上市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再融资不断筹集资金,而再融资的条件之一是要求公司最近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能低于6%。广西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已由2002年的8.13%下降到2007年的4.34%,降幅达46.62%。15年来,广西24家上市公司中仅有10家通过二级市场以配股、增发新股、配售发行可转债、定向增发等方式进行过再融资,再融资能力差,企业难以做强做大。

二、“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建立给广西上市公司带来的机遇

1、依托区域优势资源与优势产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的正式生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广西与东盟已进入多领域、全方位开放、交流与合作的新阶段。上市公司应顺应局势,依托区域优势资源与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上市融资在开发区域优势资源,拓展区域优势产业,加强区域竞争力。

从优势产业角度看,在广西已初步形成的六大优势产业(机械含汽车、食糖、冶金、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工)。其中,汽车、冶金、有色金属三大产业还没有上市公司,机械、电力类上市公司数量有3家,石油化工类有5家,占上市公司数量的20.83%。由此可见,石化产业在广西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广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从优势资源角度看,广西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可供发展临港指向的大型重化工业产业群,具备了发展大型石化项目的必要条件。目前,广西上市公司立足于开发广西三大优势资源(水电与矿产资源、海洋渔业资源和热带水果资源)。其中,水电资源开发类公司有两家,热带水果资源开发类公司有2家,但仅仅局限在甘蔗一个品种上,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类有2家,主要集中在北海市,而具有海洋资源丰富的钦州和防城港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2、构建高效畅通的物流通道,建立东盟区域物流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为广西构建区域物流中心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8年1~4月,广西对东盟进出口15.2亿美元,增长1.2倍,占同期广西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6.5%,其中进口5.3亿美元,出口9.9亿美元,分别增长45.6%和1.9倍,贸易顺差4.6亿美元。东盟是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顺差来源地。

北部湾港湾众多,是中国西南乃至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其中防城港、钦州、北海等5个港口可停靠万吨以上船舶。另外,钦州、北海将继续加快深水泊位建设,年吞吐量都将达到2,000万吨以上。“十一五”时期,广西将开发战略重心定在了北部湾,将建设沿海大型组合港,使北海港吞吐能力达到1,500万吨。五洲交通是以广西公路建设和经营为主的上市公司,公司投资11亿元建设经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预计在2009年全部竣工。随着广西提出把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建成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的进程,公司也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对外要建立连接东盟市场的陆、海、空通道,对内要疏通广西区内各主要物流通道,沟通西南、华南、中南市场。通过综合利用现代物流技术,构建东西互动、南北互通、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立体网络,确保周边区域的人流、物流大规模进入广西后,尽快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

3、整合优化具有广西特色的旅游资源。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推动广西与东盟共同开发两地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产业作大作强。广西与东盟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互补性很强,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今年上半年,广西旅游投资超过58.01亿元,同比增长15.51%,呈现持续稳步增长趋势。从上半年旅游投资统计分析显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等多区域合作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以及邻省区无障碍旅游区的建立与推进,使广西旅游投资环境日趋良好,旅游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备受关注的投资热点。

桂林旅游是广西唯一一家属于旅游板块的上市公司。随着东盟与广西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观光群体逐步增多,桂林旅游可以运用自身强大的优势,在原有基础上,争取更广泛的资金投入,尤其要考虑针对东盟国家的游客需求,大力开发新的特色旅游项目,建立“大旅游圈”,加大与东盟旅游业的合作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提升广西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蒋爱先,王希,邱宗国.广西上市公司的发展缺陷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8.1.

第9篇:自由贸易港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城建设、海洋经济、北部湾经济区、社会事业、文化软实力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部,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重要通道,广西首府南宁是东盟十国和中国团结合作的聚会地点。随着广西港口吞吐量的迅速增长和港口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把北部湾三港打造成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为加强我国与东盟合作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广西钦州市于2008年提出建设滨海新城,2010年滨海新城第一批项目正式启动建设。钦州滨海新城的建设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海洋经济时代。

一、钦州滨海新城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规划。

滨海新城项目钦州市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以海洋经济为主题推行的新一轮城市规划与建设项目。钦州滨海新城的建成,有利于钦州主城区与钦州港区衔接起来,形成港城互动的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形成钦州跨越发展新的增长点,提高钦州市的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发展。

二、三大优势推动滨海新城崛起。

(一)地理位置优势。

作为广西三大港口城市的钦州位于北部湾的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名城。钦州不但环境优美,地理位置更是十分优越,钦州拥有天然深水良港―钦州港。钦州港不但水域宽阔风浪小、岸滩稳定,还可建设深水泊位。 除港口以外,钦州对接东盟的区位优势也是其独有的发展特色。

钦州滨海新城位于钦州市南端,北接主城区,南应钦州港,东临大道南延长线,西环茅尾海,位于中国-东盟的滨海门户,是距离广西首府南宁最近的滨海地区,集“江、海、湖、山、岛”为一体,资源独特,环境优美,区位优势明显,至2025年规划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43万人。 滨海新城规划面积相当于目前钦州主城区的两倍。

(二)政策优势。

钦州滨海新城的建设与发展除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分不开外,还得益于政府的各项政策推动。

1.北部湾开发政策。北部湾经济区地处西南经济圈以及华南经济圈结合部,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的海上通道,区位优势明显。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北部湾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国务院在北部湾发展规划中提出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对于广西自身发展和国家整体发展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全面启动,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东盟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为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通过与东盟构建产业协作体系、鼓励中小企业赴东盟投资等措施推动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中国与东盟间的重要通道,钦州必须抓住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契机,实现自身扩越式发展。

3.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中央政府长期执行的一项基本战略,作为西部省份中唯一的沿海省份,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钦州滨海新城的规划和建设也因西部大开发战略而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各方的更多关注。

(三)独特的产业优势。

钦州滨海新城的崛起,不应只看到高楼的崛起,更应体现在经济的崛起上。经济要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发挥产业优势。钦州依山临海、农林资源丰富且地势低平,基于这些特点,对于钦州来说,临海工业、传统的制药制糖工业以及新兴的石化和造纸工业都是钦州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

全球海洋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份额在逐年扩大,对于钦州滨海新城的开发和发展而言,要想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的目的,充分利用钦州新城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海洋经济也显得尤为重要。海洋经济主要指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钦州拥有较为丰富的滨海旅游、海洋生态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对促进临海城市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指导、科学规划,绘制钦州滨海新城美好蓝图。

(一)规划先行,合理布局。

规划是一切工程建设的基础,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对城市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不但能提高城市建设的效益,更直接关系到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环境、社会、人口以及经济能否协调发展。

钦州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心城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广西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规划中的钦州滨海新城主要有:茅尾海辣椒槌生态居住区、白石湖中央商务区和沙井港滨海旅游服务区。其中白石湖中央商务区是高端商务区,是钦州滨海新城建设的核心;茅尾海辣椒槌生态居住区将被打造成集生态与运动休闲为一体的胜地;沙井港滨海旅游服务区则被定位于高品位时尚居住区。滨海新城建成后将把钦州主城区与港区、保税港区连接起来,实现茅尾海的海景与北部湾经济区的融合,形成滨海新城、主城区和港区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二)社会事业先行,新城建设与民生紧密结合。

推进滨海新城建设过程中,应把工程建设与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以建设钦州滨海新城为契机,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很多地方政府在进行新城建设时,往往更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本地区的民生问题和社会事业。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观,坚持一切建设都是为了群众生产生活服务,才能真正做到社会事业先行。

如果说,滨海新城建设是钦州市发展的发动机,那么社会事业发展则是这台发动机上的驱动轮,是滨海新城实现建设目标的有力保证。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是新城建设的两大目标,两者互相联动,缺一不可。如果在滨海新城建设中体现社会事业先行的民生理念?笔者认为,可从前期规划入手,推进环保、卫生、消防、教育、电力、公安等一批公共设施在新城的建设,从而把民生理念落到实处。

(三)提升新城发展软实力。

如果是城市的硬件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那么城市的软实力则是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一个城市能否获得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取得成绩,除应具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外,更应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是指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标志着城市特有的魅力与情怀,更体现了决策者的智慧。软实力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城市的文化魅力、政府效率和市民素质。城市的文化魅力包括城市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文化特色。

对于钦州滨海新城建设来说,其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也应充分体现钦州的软实力。钦州滨海新城建设应抓住北部湾开发的良好契机,创造有利用人环境,吸引各方人才;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创造良好制度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特色,增强新城的文化魅力。

(四)发挥自身产业优势。

钦州作为北部湾的桥头堡,其地理和产业基础决定了钦州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中占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结合钦州的自身特点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建设成果,笔者认为应在滨海新城建设中充分体现钦州的自身优势,发展钦州的优势产业。

1.海洋产业。钦州有着长长的海岸线和天然优质海港,因此,对于钦州滨海新城来说,海洋产业无疑是其最具优势的产业。因此滨海新城建设中应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促进钦州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拥有丰富的滨海旅游、海洋生态资源的钦州,发展钦州海洋养殖业、海洋交通、海洋油气等海洋经济产业链应是钦州滨海新城发展海洋产业的首选。

2.传统农业。钦州农林资源丰富,茶叶、糖蔗、水果、蚕桑、速生桉、湿地松等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钦州是全国著名的 “香蕉之乡”、“荔枝之乡”、“大蚝之乡”和“奶水牛之乡”,除了这些传统的优势产业外,钦州新兴林浆纸产业也为钦州的传统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钦州应继续利用这一优势,做大做强传统农业。

3.物流行业。钦州市区至沿海一带有低丘荒坡、滩涂等600多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和农田极少,再加上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因此钦州适合发展物流行业。

4.旅游行业。钦州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钦州市拥有3个国家级4A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还曾于2007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因此旅游行业,也是钦州滨海新城建设的一大产业优势。

5.石化和造纸行业。随着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升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港区的封关运营,中石油等大项目相继进驻钦州,为钦州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实力带来了千年一遇的机会。除此以外亚洲最大造纸工业城也在钦州建成,目前钦州造纸工业的年产量达到60万吨。

6.发展离岸金融。钦州保税港区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钦州保税港区拥有我国目前政策最优惠、开放程度最高、区位优势最明显、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保税港区的发展与离岸金融业务紧密相关,因此钦州滨海新城建设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为主的金融服务业,最终实现保税港区拓展功能、向自由贸易港区过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