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园区内部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财政收支;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0-0077-03
2001年以来,海南省定安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一直在6000万至7000万元之间徘徊。财政预算支出则连年增长,财政支出严重依赖上级调拨收入,无法摆脱财政困境。原因在哪?如何摆脱困境?带着这些问题,人行定安县支行组织课题组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定安县财政概况
2006年定安县财政预算收入36216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151万元,同比增长11%,基金预算收入980万元,同比增长248%,一般预算调拨收入29085万元,同比增长8%:财政预算支出32760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定安县财政长期处于困难状况,其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财政收支状况没有随经济的较快发展而有效改善。2006年定安县实现生产总值(GDP)为18549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地方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与经济增长对比,财政预算收入也理应水涨船高。但实际情况是,2006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151万元,以2001年为基数,年均增长速度仅为0.5%。财政预算收入长期徘徊不前,绝大部分财政支出依靠上级财政拨补,财政支出上捉襟见肘、令人堪忧的困境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公共财政投入不能满足县域各项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
2、财政收入缺乏稳定的高税利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比重越高,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越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就越高。近年来,随着定安县GDP的增长,财政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财政支出占GDP比例一直在高位运行(见图1),这说明边际财政收入随着GDP的扩大而递减。随着GDP的增加边际财政收入不断减少的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反映,意味着定安县财政收入缺乏财源支柱产业支撑。
3、财政负担沉重,难以发挥财政调控经济功能。定安县财政收入的构成中,工商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57%,非税收入占29%,基金收入占14%,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过低说明了定安县财政收入缺乏可持续性。2006年定安县财政供养人口比例为40:1,达8181人,绝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政府部门“保工资。保运转”。地方财政真正能够拓展的可用财力非常有限。财政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投入基本依赖上级拨入专项资金,对通达、通畅等基本建设项目,地方财政无力安排资金配套,财政杠杆调控地方经济的功能作用弱化。
二、定安县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
1、县域经济总量小、实力弱,财政税收来源缺乏。2006年定安县GDP仅占全省GDP的1.76%:地方财政收入列全省第14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3%,大大低于发达地区水平,且仍呈下降趋势。2006年度全县年纳税50万元以上企业14家,其中纳税400万元以上的企业4家。由于定安县经济总量偏小、含税经济实体实力弱,经济增长质量未得到快速提高,税收有机构成低,没有形成财源支柱产业,地方财政来源缺乏,致使地方财政收入没有随经济的较快发展而有较大的改善,同时暴露出定安县经济发展中高税利企业较少。
2、产业结构低级,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大项目拉动,财政税源基础不稳定。从定安县经济结构看,第一产业比重占到48%,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产业化步伐缓慢;第三产业比重占38%,服务业整体总量小,质量低:第二产业比重仅占15%,“工业短腿”大大制约了定安县的经济发展。而且工业企业大部份为粮食加工、炮竹、服装、汽车维修等传统工业,企业规模小。2006年底,定安县工商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不足30家,投资额在亿元以上企业没有一家。按照大中型企业评定标准,定安县仅有两家中二型企业。由于全县整体工商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低,加之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低,这样的工业企业在市场上易遭冲击,致使地方财政税收基础不稳定。
3、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对全县财政贡献力偏小。近年来,虽然定安县委、县政府注重发展工业,邀请了专家论证和制定了定安塔岭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同时制订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资工作服务措施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至2006年塔岭工业园区内有企业38家,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5家,医药企业有18家,其他企业5家,总投资额10亿元。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工业园区内资金、劳动力、土地及信息等资源要素无法整合,对经济增长带动力不够,工业园区内企业对财政贡献力偏小。
4、乡镇经济发展滞后,对地方财政贡献不足。定安县下辖10个乡镇,2006年度乡镇生产总值仅占全县GDP的22%。目前乡镇企业几乎空白,农业经营主体基本上是农户,生产组织松散,规模小,经济实力脆弱,抵御风险能力差。从调查情况看。定安县农业尚未形成产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低于70%。乡镇财政收入(不含定城镇)合计占比不足全县的1/6,城乡发展二元化凸现。
5、现行财税管理体制制约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的有效增长。1994年以分税制为中心的财政体制改革,分成比例一直向中央倾斜,扭转了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过低的不利局面,但同时出现了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可用财力不能保持同步增长的问题,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后,对以农业为基础的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如定安县2002年和2003年农业税收均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总额24%,2006年全部免收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加上体制性上解3018万元,这对经济发展落后、自身财力和保障能力较差的定安县,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6、财政、金融投入不足,对经济拉动力偏弱。一方面财政投入不足是制约定安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因素。因财政困难,2006年财政投入经济发展资金仅为1444万元,其中1100万元用于塔岭工业园区企业扶持与资励资金,只有344万元用于城市维护,没有资金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金融管制过严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机制性因素。定安县2006年银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9亿元,贷款余额仅5亿元,大量的上存资金,出现了“银行难贷款,企业贷款难”的“两难”矛盾。地方中小企业基本上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除了企业内部经营原因外,银
行贷款“门坎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信贷投入趋缓,信贷结构失衡,使T商企业资金流转、生产经营均受资金不足“瓶颈”制约,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改善定安县财政收入的对策建议
1、以工业化为核心增强定安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工业化进程是一个地区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经之路。定安县政府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按“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切实转换政府服务职能,努力创造和谐的投资环境,利用本地优势资源,通过真抓实干,尽快引入能切实提升全县经济总量的一批特色的工业企业,有效拉长“工业短腿”,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拓展税收来源,夯实税收基础,增加财政收入,实现经济、财政收入跨越性发展。
2、以有效的财政优惠政策增强塔岭工业园区企业的纳税能力。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规范与规划塔岭工业园区,把工业园区建成定安县工业化的载体。一是重新制订财政税收的优惠政策,对真正在园区内生产经营的企业,按实际纳税额排名进行奖励。二是做大做强工业园区,集聚培育支柱产业。利用塔岭工业园的区位优势,优先发展高科技医药产业,重点引导发展中药制药、生物制药、基因制药工程、医药精细化工等生态药业领域,按创新能力、环保、高利税的要求引进医药企业,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海口医药工业基地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要综合利用全县农业资源优势,在园区内着重发展槟榔、橡胶、胡椒为原料的热带作物深加工,利用无规定疫病区的优势,发展以牛、羊、鸡、鸭等原料的肉联加工业,发展冷藏保鲜业和农产品交易物流,加快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三是做强骨干企业。充分利用现有产业资源,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扶持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力争培育出产值、税收上规模的企业。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推动产业化和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提高竞争力。一是按照市场规律,以市场运作的手段,加快定安县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生产。二是根据各乡镇具体农业资源优势,政府加强窗口指导,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乡镇发展特色农畜业,如龙州的外贸蔬菜、新竹的白鹅、雷鸣的黑猪、岭口的槟榔等,紧紧围绕定安地方的绿色农产品,培育主导产品与知名品牌,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定安建成海南东北部的“绿色菜蓝子中心”。三是要大力扶持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延伸农业产业链,使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充分发挥效益,鼓励农民进城经商,鼓励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切实改变第一产业只增产值不增税收的局面。
4、以休闲、文化建设为重点,增强旅游的吸引力。旅游业近年来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定安县要充分发挥南丽湖的天然优势资源,坚持“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的旅游发展战略,敦促开发商遵守协议,按照规划尽快投入资金对南丽湖风景区进行开发,完善旅游设施,突出旅游休闲特点,提升品牌档次,凝结旅游吸引力;结合文笔锋道家文化宛,下大力挖掘、传承、发展乡土文化,突出强调“休闲、文化”特色。以“独特、精致、生态、文化”品位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积极推动旅游业升级转型。同时,要进一步包装推介“母瑞山”红色旅游,“农家乐”旅游,以旅游为主线,促进定安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带动并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一、力求实效,扎实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
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与提高业务技能、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结合起来,以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推动行政服务规范化建设。
1、强化理论学习。一年来,中心利用每周一工作例会,组织主任助理、窗口负责人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以及省、市有关会议文件精神。通过网站、简报、宣传栏等开辟“中心发展我献策”专栏,一起谋划工作思路,一起探讨发展方向,一起研究审批路径,力求做到“五结合”,把理论学习与提高思想认识相结合,与了解市情相结合,与提高业务能力相结合,与提升窗口办事效率相结合,与优化服务质量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常态,提高了窗口人员的政策解读能力,强化了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
2、夯实制度基础。按照年初《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新一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加紧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前置项目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优化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流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的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改进行政审批流程的工作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规范退、补件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进一步优化建设项目并联审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和一般审批件办事流程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市卫生局窗口制定“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将工作量化到人、责任落实到人;市公安局本着便民、利民原则,进一步修订了公章刻制手续等等,为企业投资和重点项目服务搭建协调、规范、高效运转的服务平台。
3、深入调查研究。今年,市人大、市政协分别就全市优化发展软环境情况到中心调研,了解窗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的执行和审批流程再造情况。中心认真对照、讨论分析,对中心管理和窗口规范化建设提出了自查、整改,并督促完善和落实。在大厅设立“窗口服务满意度测评点”,通过调查问卷、电话回访、网上征询、调研座谈等形式,了解社会群众对窗口办事的综合满意度情况,接待群众咨询或电话咨询279人次,向服务对象发放调查问卷400多份。经测评,窗口办事效率和服务态度好评率分别达到97.13%和99.6%。在此基础上,召开了查摆问题恳谈会,邀请各楼层值班长、主任助理等,查找审批环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影响、制约和阻碍中心科学发展的不适应因素,认真讨论和研究整改措施,并从提高效能、规范运作、健全网络、拓宽领域、加强监管等方面展开研讨,在研讨中学习,在研讨中提出问题,推动了窗口建设的提质增效。
二、严格把关,持续抓好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规范
按照市政府关于做好全市行政审批前置项目清理的要求,在市委编办等部门的积极支持下,组织相关人员从2月份开始,围绕收集到的有关行政审批前置条件影响投资环境等问题,共同对入驻中心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审批项目前置条件进行逐一对照、全面清理。市本级312个项目的审批前置从1677个清理到1591个,减少5.12%;区级137个项目的审批前置从981个减少到949个,减少了3.26%。其中,建设项目的审批前置条件由原先209个清理到176个,缩减幅度为15.79%。与此同时,对市级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新一轮的全面清理,共保留289项,取消17项,调整为一般管理50项,下放12项,并于8月底向社会予以公布。窗口单位也对照审批事项的依据、条件、程序等,按照“依法、简化、高效”的原则,认真研究,对影响审批提速的前置项目提出简化、合并等优化意见,力求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程序。市发改委对17项行政审批服务项目进行再次梳理,整合取消3项,保留14项;市规划局对17项审批前置项目进行精简和优化,取消前置材料25项。
三、规范运行,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水平
围绕更加方便人民群众和企业办事,以提高办事效率为目的,大力压缩审批时限和审批环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1、审批流程优化再造。年初,邀请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市铝厂以及建设、规划、发改等窗口就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流程开展探讨,对关联性审批流程进行优化整合,确保并联审批工作有序进行。制定《南平市建设投资项目并联审批运作流程图》,将投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证核发的全过程16个环节,按照项目审批的关联性进行并行整合,设置为立项、工程设计、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审批等4个阶段,确立牵头单位和配合部门,明确职责,实行“同时收件、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运作机制。实施以来,牵头组织了沿江景观带工程、九峰山公园索桥入口景观改造等并联审批项目3项。同时,健全并联审批责任制等工作制度,明确审批部门职责,确保并联审批工作有序进行。一些并联审批责任单位不断提速增效,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如,市建设局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时限从15个工作日缩短到工业项目2个工作日完成;市水利局窗口项目的审批时限与去年相比缩短了50%。
2、审批项目协调运作。为加快推进我市投资项目审批进度,中心将两个以上部门审批流程协调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建立项目联办协调会制,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协商解决项目审批过程中存在的运转流程问题,并形成专题会议纪要督促落实,确保项目审批的顺利进行。一年来,牵头召开项目协调会52场,及时解决了困扰工业园区内土地前期开发审批手续、新《消防法》实施带来的审批前置变化等问题。协调会制度发挥了中心的平台作用,增强了窗口工作的互动性,有效解决了窗口部门互为前置许可事项的关系、审批业务运转流程等,各窗口的审批办结时效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市环保局窗口的审批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了三分之二,市建设局窗口审批时限较承诺时限缩短了84%、市林业局窗口审批时限也缩短了86%。
3、服务效率持续提高。按照“依法依规、简明规范、高效快捷”的原则,围绕“程序少、环节简、流转快、时限短、服务优”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服务机制,使重大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的审批时间缩短到35个工作日以内,平均提速达80.56%以上。各窗口结合工作实际,推出了不少好的服务措施,保证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市建设局窗口将施工许可、工程质量监督前移,审批时限由22个工作日缩减为2个工作日,保证了滨江大道改造工程等市重点工程的顺利完成。市林业局提前介入、主动对接,多次深入现场做好外业调查勘验和报件准备、审核工作,确保了龙浦等高速公路建设和南平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等项目的顺利开工建设。市发改局、市国土资源局对高新园区、工业园区项目实行次要件容缺办理。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利用周末时间加班审核报批材料。市卫生局实行“一条龙保姆式”全程跟踪服务,一天内完成从审查到审批出证。区交通局将3项公路审批从承诺15个工作日再提速到10个工作日,7项运管审批从承诺15个工作日提速到12个工作日。
四、不断探索,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逐步建立以省市网上审批体系互联互通、信息网络纵横联通、绿色通道高效畅通的电子审批、网络服务、电子监察系统。10月,按照省数字办的工作部署,与市数字办一起做好省、市网上联动审批系统的推动工作,将市发改委、市林业局等19个窗口单位149项网上联动审批事项作为首批开发、联调、联动项目,实施省、市互联互动网上审批系统开发。开通催办、办结短信发送平台,让业主在第一时间掌握窗口的办件信息,将被动咨询服务转变为主动告知服务,实现了申报件的动态跟踪和提前告知服务。信息平台开通以来,共向业主发送短信25000多条。与此同时,窗口人员请销假、项目审批实时监控、公文内部传递、绿色通道审批等环节均在网上进行,进一步推进了审批系统电子化进程。在使用过程中,适时组织窗口人员开展网上业务专项培训,提高窗口人员的操作技能。同时,结合实际运用中发现的问题,多次与软件公司交流,不断改进审批系统电子化水平,行政审批网络平台初见成效。
五、科学管理,切实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建设中心文化是获得朝气和活力的源泉。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通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切实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1、注重组织文化建设。针对窗口工作时间性强,压力大、管理严格的实际,适时开展审批业务、管理制度、系统操作、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鼓励窗口人员积极建言献策,开展了“中心发展我献策,提质提效为服务”座谈会和“服务新发展、奉献在窗口”征文比赛等,集中民智,共谋发展,培育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中心文化。同时,积极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和文艺晚会,除每周定期开展篮球、汽排球等锻炼活动外,还多次举办了乒乓球、登山、跳绳等各类比赛,丰富窗口的文化生活,使窗口人员在共同活动中加强沟通和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中心精神,增强了窗口人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2、严格考核奖惩。坚持教育和管理并重,在注重以人为本的同时,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先后完善了考勤制度、考核评比等管理制度,对窗口人员的工作纪律、服务态度、办事效率、廉政建设等各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以制度管人管事。按照“日考勤、周抽查、季考核、年终总评”的要求,强力推进制度的实施。严格考勤制度,实行每天四次指纹签到。不定期地对窗口人员仪表言行、服务态度、办件质量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协调处理服务对象和窗口反映的问题,使管理更加严格、服务更加规范。通过每季评选出红旗窗口和服务之星,颁发流动奖牌,营造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窗口人员的积极性。目前,中心窗口工作人员都能严格遵守工作制度,自觉服从内部管理,很多同志坚持提前上班,延迟下班;有的同志经常牺牲午休时间,坚持把群众的事情办完;有的同志为了不耽误工作,带病上班;还有的同志发扬了拾金不昧的精神,塑造了中心的良好形象。
六、积极筹建,认真抓好招标投标活动的服务管理
一、 目标运行情况
我局2010年全年目标为137万元,截止五月底,我局实现业务收入681336元,完成全年目标比例49.73%,比去年同期增长21.57%。我局严格按照执行收支两条线,没有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等行为。另外,我局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彻底杜绝“吃喝拿卡要”等现象,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未出现一起重大问题,在2010年第一季度县直及驻襄各单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综合考评中,我局以总分83.9的成绩名列第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及企业的好评。
二、 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1、确保两个安全。我局以“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为契机,2010年初,对我县的食品企业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进行了日常巡查和回访,并全部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我局执法人员深入食品企业配料间、生产现场及原料库,严格检查企业进货记录台账及添加剂使用记录台账,完成了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并帮助、督促有潜力的食品企业进行条件改造,为其进行各项咨询服务,完善各项制度,搜集资料向市局递交食品生产许可申请书,组织到期换证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到期换证工作。在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日常检查中,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组织复查验收,严格杜绝特种设备“带病作业”。加大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宣传力度,在城区主要街道、小区悬挂横幅,专门设立了特种设备咨询服务台、投诉举报台,并将新的法律法规印发成册,分发到十三矿、首山一矿等大型企业,对即将到期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提前通知,并及时联系市局进行检验。
2、确保事业人员津补贴的发放。市局召开行政事业人员津贴发放工作会后,我局迅速召开了两次党组扩大会议,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六部委关于津贴发放的相关规定,随后又召开了全体职工会,宣贯了津补贴发放的相关规定。津补贴发放政策宣贯后,事业人员对这次津补贴发放工作不是很理解,存在抵触情绪,一度曾经消极怠工。局党组根据这一情况,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各分管口事业人员情况,分别做好思想工作,并认真解释省政府津补贴发放相关规定,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绝大部分职工都能够理解这次津补贴发放的相关规定,并积极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
3、认真开展市局组织的各项活动。2010年上半年,我局按照市局统一部署,积极开展了“素质提升年活动”、“企业服务年”、“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多项活动,我局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下发了实施方案,按照方案要求,积极组织实施。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境界有了较大的提高,服务意识得到了增强,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积极开展品牌兴县工作。品牌兴县,任重而道远,。2010年我局的品牌兴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0年,我局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积极动员企业争名创优,提升襄城县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目前,襄城县中电龙源水泥有限公司、许昌恒?N水泥有限公司、襄城县瑞达面粉厂、襄城县香乐饼业有限公司、襄城县面粉厂等6家企业已经积极准备申报河南省优质产品。另外,我局还组织襄城县源茂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襄城县中电龙源水泥有限公司、襄城县面粉厂、供电局、黄洋铜业有限公司参加许昌市举办的qc小组活动,其中襄城县供电局在此次活动中取得qc成果一等奖的好成绩,得到市局领导的好评。
5、认真做好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报道等工作。为了使质监工作公开化、透明化,我局加大了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力度,并将任务分解到各股室,并出台了《新闻宣传报道奖励办法》。截止目前,我局共在市级报刊发表信息10篇,在市局政务信息发表10篇,在市局网站发表信息10余篇。另外,我局在“ 3.15”活动、新的《食品安全法》宣贯活动中,都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质监方面新的法律法规及假冒伪劣产品的辨别方法,受到了市民的欢迎,提升了质监形象。
6、压缩开支,节能减排。根据市局党组有关会议精神,我局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制定了车辆管理、来客招待和办公用品购置领用等相关制度。规定各股室每月车辆用油消减15%;租车费用消减15%;来客招待必须报局长审批,杜绝不必要的招待费用支出;同时改造了用电设施,更换全局所有的日光灯为18瓦的节能灯,并杜绝了长明灯、白昼灯;改制无塔供水设备,把以前使用的7.5千瓦电机改为5千瓦,每天可以节约用于抽水的电费20元左右;空调严格按照制度使用,使用单机单表核算,每个科室每月电费控制在50元以内,超支部分由股室自行负担;压缩办公用品费用,笔、墨、纸的领取需股室负责人签字同意后,实现了发料人和用料人双向签字制度,大数额的办公用品的领取需经主管局长签字同意后方可领取使用。截止目前,我局的一般性行政支出同比降低15.92%,交通费同比降低4.67%,招待费同比上升34%。
三、亮点工作开展情况
1、2010年,我局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努力选准市场最需要的切入点,不遗余力上项目,拓宽检验检测范围。2010年新上的b超、温湿场等设备已经投入使用,水表、电表等项目即将投入正常使用。针对心脑电图、x光机等项目,该局正在加快项目考核认证,尽快购置设备,力争下半年全部投入使用。另外,我局积极主动向上级领导汇报请示,购置相关设施和办公器材,并招聘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有效地填补了襄城县检验检测方面的空缺,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加大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力度,目前已经达到验收条件,力争早日通过验收。二是煤焦化循环工业园区创建工作,我局积极引导园区内的企业按照《企业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系列国家标准要求,建立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标准化体系,企业整体技术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目前,我县的煤焦化循环工业园区已被省局批准为试点园区。
3、地理标志的申报工作。目前“里川烟叶”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已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襄城里川烟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书》已逐级上报至国家质检总局审批。另外,我县的“五彩红薯”地理标志申报材料已经许昌市质监局批准申报至河南省质监局。
4、加强内部管理。新年伊始,我局对照全年工作目标,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股、室、队,办公室对各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不定期组织抽查和督办,每季度对各股室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在全局通报,并组织半年初评和年终考评,根据考评得分情况进行精神与物质奖励。同时,经局党组讨论,修订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五个方面的二十四项规定,并重申了双百分制度,明确了扣分和加分的事项,使奖惩分明,有效地调动了大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争当先进的积极性,制度的严格追究落实为我局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公文传递及落实情况
2010年,我局响应市局号召,实行“无纸化办公”,对市局通过邮箱发送的文件及通知,及时查收、回复,并在第一时间交局长批阅,交负责人办理落实。对市局要求上报的材料、信息,安排专职人员积极上报,从未出现过一起漏报、迟报的现象。
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的企业举步维艰,导致我局的执法难度加大,依法组织收入困难。
2、对于事业人员津补贴的发放,虽然我局已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但仍有少部分事业人员仍心存疑虑,把一些消极因素带到了工作中。
3、我局缺乏计量检定、质量检验方面的专业人员,为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些障碍。
4、行政执法方法单一,缺乏对企业的深入了解、与企业负责人的沟通,在执法技巧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大对获证企业的巡查回访频次,加大对无证企业的查处力度,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培育力度。
2、继续开展两个安全大检查,重点开展夏季食品专项检查,确保全县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
3、继续开展家电下乡产品质量监督、计划生育药械市场、成品油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
4、开展x光、心脑电图等检定项目的设备购置和认证工作,使以上设备早日投入使用。
5、迎接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验收工作,加快煤焦化循环经济园区的创建力度。
全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规范蜜饯企业生产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局长任组长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组建了食品生产监督管理股,配备专职食品稽查人员,明确由局长亲自主管食品安全工作,一名副局长分管食品安全工作。通过党组会和监管区工作人员会议,统一监管人员思想,要以对质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履行专项整治工作中的各自岗位职责,做到监管到位,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二)强化日常监管、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
按照区域监管工作要求部署,结合县的产业特点,县局将全县划分为七个监管区,重新确定监管人员、监管职责,要求每个人在做好各自业务工作的同时,承担区域监管工作任务。每个区域明确2-4名监管责任人,定期开展巡查工作,巡查人员根据企业提供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自查表》和《自查报告》情况,对企业进行现场核查,填写《核查表》。对企业轻微的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改正。对严重违法行为立案查处,依靠政府彻底关闭取缔,实行高压打击态势。
(三)规范企业生产行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为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等法律法规,县局进一步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生产工艺过程,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真正落实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一是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县局制定了规范食品生产企业产前、产中、售后生产经营行为的十八项管理制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二是详细记录生产过程。在所有食品企业建立了统一格式、统一印制的食品原辅料购进台帐、食品生产加工台帐、食品销售台帐、食品添加剂备案台帐、关键控制点记录等共26个台帐记录,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详细记录。
三是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在对所有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建立纸制档案的基础上,又按照网格化监管工作的要求,将全县所有生产企业的基本信息录入计算机,更好地实现动态管理,为质监部门分析信息、监管巡查、重点整治、帮扶指导等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
四是加强对企业的帮扶培训工作。帮助42家食品企业积极改建、扩建,提供合理工艺布局流程设计和相关知识咨询等服务。同时组织全县企业化验员参加省食品化验理论培训160人,取得上岗证,并由县食品中心开展实验操作培训。帮助食品企业制作了130块公开承诺牌,分发给企业,悬挂在厂区明显位置。
(四)广泛调研制定详细整治方案
县质监局根据我全食品生产企业的实际和生产许可工作的相关要求,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全县食品整治意见草案。县政府经过常务会议研究,本着“扩建改造、整合重组、扶优扶强、淘汰落后、壮大产业、强农惠民、严格标准、确保安全”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县蜜饯生产加工企业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从投资要求、规模要求、其他要求三方面,对蜜饯企业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为整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推进园区化建设,引导食品企业改造提升
按照政府方案要求,县质监局把北区工业园区内的51家企业整合重组做为重点难点,把其他乡镇的70家企业改造提升做为重点。本着突破重点、攻克难点的原则,把整治工作由向园区推进。
在企业的扩建改造过程中,一是以县政府的名义召开了动员会议,将政府的行动方案印发到每个企业;二是先后两次组织企业代表30余人到怡达等四家食品企业参观学习,促使企业更新观念,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整治的主动性;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对不符合要求的21家企业予以关闭,对个别拒绝检查整改的企业向政府报告,予以断电;四是对积极改造提升的企业,由县局派出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帮扶,加快改造进度。
在镇北区工业园区蜜饯企业整合重组中,本着推动蜜饯园区化建设,做好规范指导履职尽责的原则,积极努力,发挥应有作用。县质监局、镇政府、北区村三家组成两个工作组,多次入户调查摸底、征求意见,针对园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将现有企业整合为29家的可行规划,目前已有14家企业牵头整合。
(六)不断加强对食品企业的监管
今年全局共出动执法人员1904人次,通过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检查食品加工单位668家次,查处食品案件68个,移交公安部门食品案件2个,对企业粘贴接受检查告知函15份,向有关单位发协查函45件,下达整改通知书55份,下达停产处罚决定书68份,申请政府强制停产企业9家。全县正在改造提升企业44家,整合重组30家,已关闭取缔企业21家。
(七)开展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全年开展了乳制品清缴销毁、食品添加剂“打非治滥”、“瘦肉精”、“地沟油”、饮料、白酒等专项整治检查活动。检查可能使用含乳原料的糕点加工小作坊16家,可能加工使用“地沟油”加工小作坊5家,生产加工企业442家次(其中工业企业14家),没有发现问题乳粉,没发现食品质量违法行为。县内一家肉制品生产企业、3家白酒生产企业处于停产状态,一家面粉生产企业因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已注销。
严查特种设备隐患,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一)做好特种设备日常监管。严格对263家使用单位进行监督检查。通过现场检查509台特种设备、查看台账、档案及时掌握在用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实现对特种设备的有效监管,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发现纠正安全隐患116起,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22份,设备注册登记率96.99%,检验率70.77%,重大隐患整改督查率达到100%,立案查处特种设备案件15起。
(二)开展气瓶充装专项治理。组织召开全县液化气站和检验站经营人员综合治理动员会,进一步明确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治理目的和要求,在县电视台滚动播出关于15年报废气瓶及禁止使用“螺丝瓶”的温馨提示,向社会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出动执法人员对液化气充装站进行隐患排查,对存在问题企业责令整改。查处两起充装“螺丝瓶”案件,报废14672只不合格液化石油气钢瓶,检验液化石油气钢瓶5099只。
(三)加强宣传培训,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主体责任
今年,从确保特种设备使用操作规范的目的出发,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举办了36家企业、67名特种设备人员参加的两期培训班,并分别召开电梯维保单位、气瓶充装站单位负责人培训会议,围绕“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操作规程”的主题,宣贯了《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通过对特种设备事故案例分析,相关法规的解读,培养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和责任。年内还分别举办了客运索道、电梯、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应急演练,通过实际演练,增强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忧患意识,达到有效防范遏制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训练及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做好质监基础工作,服务全县经济建设
(一)加强标准化工作
按照承质监函[2011]55号通知要求,积极开展企业标准的清理工作,完成县千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组织申报工作,上报省局立项。目前共办理业务2115个,其中新办291个,年检581个,换证195个,证面变更167个,挂失10个,废置18个,其他业务853个。新办条码注册4个,续展46个,续展率95%以上。
(二)依法检定计量器具,确保量值传递准确
1、“关注民生、计量惠民”工作,已免费为各乡镇级医疗机构检定血压计80多台,市场贸易结算使用的电子计价秤200多台。检定计量器具2500多台件。
2、积极协调市计量所对民用“水表、电能表、热量表、煤气表使用前进行首次检定工作。检定热量表1850套。
3、为3家公正计量站重新申报准备材料。
(三)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对全县化肥、农药、农膜、农机等农资产品市场进行了专项检查。组织了区域性经销建材市场和建筑工程单位专项检查活动。对辖区内生产加工企业、食品加工小作坊、产品经销单位进行了监督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2600余人次,检查生产经销企业700余家(次),查处案件85件,结案率100%,无复议、诉讼案件。共销毁不合格果丹皮800KG。
(四)重视质量管理工作
1、积极帮扶2家企业做好名牌产品复评审资料准备工作。
2、制定食品质量安全抽检计划。制定了《2011年食品质量安全抽检计划》,并按要求将《2011年食品质量安全抽检计划》上报政府及相关承检机构,及时向社会公布。全县共列入检验计划的企业145家,154个产品,497个检验批次。共完成质量抽检399批次,合格率98%。
3、严格生产许可制度。全县获工业生产许可证企业8家,参加年审企业6家,其中两眼镜店企业正在申请换证。全县获证食品企业143家,许可证年审28家,换证审核6家,5家顺利通过验收,1家验收未通过,现正积极组织整改。共巡查企业861家次、巡查人次1754人次、立案查处企业14家、案件14起、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168份,有效地控制了产品质量事故的发生。
4、体系认证摸底工作。检查县内获得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GMP、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认证摸底建立获证企业信息档案、获证企业共12家。
加强技术机构建设,提升检验检测水平
(一)完成实验室复评审。通过加大投入,充实和更新技术机构装备、改进环境设施,配齐配强技术人员。5月完成了实验室复评审,确保全县蜜饯果脯、果蔬类罐头、糕点、饮料、白酒等114种产品的全项检验。
(二)适应需要,谋划发展。为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已向省局申报了“开展山楂制品风险检测,建立山楂制品独立新标准”的科研计划书。上半年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微波消解仪、生物安全柜、生化培养箱、真空干燥箱、拍打式均质器、脂肪测定仪等仪器设备。使检验大型仪器设备增至58台(套),设备资产达200余万元。通过增加、更新检验设备装置,改进了检验工作流程,增加了技术含量,提高了承检能力。现在能承担监督抽样检验、委托检验、仲裁检验、新产品的鉴定检验、地方和企业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的产品检验、风险监测等类别的检验业务,为全县食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加大对计量实验室改造提升力度。根据省局《计量检定实验室建设实施方案》、《达标验收细则》要求,我们责成专门人员进行计量实验室标准化改造提升。
一是重新调整办公用房,增加计量实验室面积至290平方米,投资18万多元,按照《县级法定计量机构实验室建设达标验收细则》标准,建设成独立封闭式的计量实验室,保证实验室噪音、震动、温湿度等环境符合检定规程要求;二是更新计量检定标准装置。投资81万元,新上一台大型检衡车和相应的标准砝码、压力表、氧气表、真空表检定标准装置以及高精度天平和检定工具。增加了温室检定项目、压力检测项目,使原来各检定项目符合国家法规要求,汽车衡检定可由原来的0—100吨增加到0—150吨。
通过大投入,改变了计量实验室不足,检测设备缺乏的现状,基本满足全县计量检定工作需要,计量检定项目将增加至13项,为计量检定工作的发展蓄足了后劲。
加强机关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
1、加强常规管理,规范工作流程
按着各股室职能,确定质量目标,责任到部门,定岗定责,细化责权,明确各项工作流程、严格按工作流程办事,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要求职工将每天工作情况记录在工作日志中,严禁工作日饮酒,上班时间乱串办公室、聊天、上网玩游戏等与工作无关的事,严禁迟到早退,各股所每月将职工考勤情况,经主管领导签字后,报办公室存档。从年初开始每周六、日和每天晚上都安排专人值班,与门卫人员形成24小时双岗值班制度,确保应急情况及时处理。
2、营造文化氛围,培育质监精神
努力将机关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与营造质监文化氛围相结合。继续在全局开展“一言一行树形象活动”,树立职工“局兴我荣,局衰我耻”的意识,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使无私奉献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规范职工日常工作和生活用语,做到首问负责,服务热情,和谐工作。在局门口书写“和谐奋进、履职尽责”激励职工,在办公大楼大厅设立监督台,悬挂文明用语及忌语,在二、三、四楼设立格言警句文化走廊,悬挂名言、廉政警句、格言牌匾70余块;在大小会议室将质监精神、质监形象、职业道德、奋斗目标等张贴上墙,时刻警示职工不忘自己是质监人,要树好形象,明确每名职工岗位职责和“十个严禁”要求,工作时间每名职工必须佩戴胸牌上岗,接受办事人员监督,初步形成工作文化环境。
3、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积极做好所包贫困村、后进党支部、文明生态村、新民居示范村的帮扶、支持工作。帮扶镇龙窝村现金20000元,北区村20000元,水泥10吨,双林村水泥50吨,杨树湾村水泥10吨,六道河镇小关门村水泥20吨,南天门乡牛圈子村水泥20吨,平安堡镇克梨木村水泥10吨,大杖子乡东化鱼沟村水泥15吨,合计帮扶资金40000元,水泥135吨。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规范依法行政行为
成立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方案》,把全年党风廉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逐级落到实处。各股所长与主管领导签订了廉政承诺书,并公开。
局领导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监督,严以律己,廉洁从政。对于重大问题的决策,局党组充分发扬民主,大事集体研究决定,对人事、劳资、财务等项政务工作定期进行公开,接受职工监督,建立行政权力廉政风险等级防范措施目录。规范了行政执法收费处罚、许可行为。
推行阳光政务。将行政权力项目,在县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和局机关利用电子显示屏、固定展板进行公开,让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权力运行程序一目了然。每个房间门口设置工作人员的监督牌,公开电话及出勤情况,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方便。工作人员经常放弃休息,随叫随到完成临时安排的工作和为企业及时检定计量器具,检验产品。
存在问题
(一)两个安全监管任务繁重。全县食品企业多,在用特种设备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多,监管人员少,工作有时疲于应付。
(二)监管装备亟待加强。监管车辆、通讯手段、照相、录像等办案装备亟待配置加强。
(三)抽检经费严重缺乏。据不完全测算,每年需要生产领域正常监管、抽检经费189.9756万元。因为检验经费严重不足,不能对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有效监管整治。
2012年工作谋划
2012年继续围绕全局年度工作要点,真抓实干、履职尽责、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保全县食品质量安全
1、加大对食品企业整改力度,力争提升改造目标任务完成
按照《县蜜饯生产加工企业专项整治实施方案》要求,联合镇政府、北区管委会、北区村委会继续深入北区食品加工企业,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整合事宜座谈,帮扶企业解决整合工作中的质量技术方面的问题,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其他相关问题,力争北区工业园区整合工作有实质性地推进。与此同时指导好全县其他食品企业改造提升工作,确保通过上级考核评估。
2、加大检查力度,督促企业依法依规生产
(1)严格按市场准入要求检查企业,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不准生产,消灭无证生产。
(2)加大对企业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督促企业落实食品添加剂登记注册制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和质量安全控制要求,对所有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一次标准宣贯培训。严格执行进货查验销售台账制度,严肃查处无照经营和违法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对该向公安机关移交的涉嫌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做好移交工作。
(3)继续开展“打非治滥”专项工作
开展一次对全县蜜饯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专项检查。
(4)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活动
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对全县食品加工企业用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按企业排查,建立档案。对发现问题的企业严厉打击。
(二)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确保特种设备安全使用
1、继续加大对全县特种设备日常监管力度
重点对雾灵山客运索道,县城及周边宾馆、饭店、学校、医院等特种设备检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2、深化气瓶充装站和检验站治理
督促落实气瓶“两站”安全主体责任,对违规充装、检验以及各项安全条件不能满足要求的单位加大惩治力度,一律依法限期整改,对不能整改的一律关闭取缔,督促企业完成液化石油气“螺丝瓶”的报废工作。
(三)继续加强标准计量认证等基础工作
1、加大“质量兴县”工作力度。准备制定《县质量兴县工作实施方案》,报政府审批。
2、加大对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完成对食品企业标准清理工作,对有关企业实施强制性标准进行检查。
3、继续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名牌、优质产品的申报工作。
4、加强3C认证企业和9000体系认证企业的管理工作。
5、加强车检线监管工作。
6、继续实施计量惠民和节能减排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强化民用水表、电能表、热量表、煤气表的强制检定工作。
7、建立市场计量诚信,加强市场贸易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
8、加强计量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增加计量检定标准装置。计划更新压力(真空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等)检定标准装置。
计划新建立温场校准标准装置(用于校准试验用干燥箱、恒温培养箱、水浴锅、水泥养护箱、高温炉等),以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可靠。
(四)加强技术机构建设,为依法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1、购置美国进口的液相色谱仪
为加强省山楂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建设,提升全县食品检验能力,2012年准备投资200万元(省、县多方筹资)购进美国生产的液相色谱仪,使全县蜜饯果脯、果蔬类罐头、糕点、饮料、白酒等114种产品能够达到全项检验,提高检验质量和水平。同时向县政府争取每年最低将78.5万元(县财政局核算数额)食品抽检经费和食品生产企业监管整治经费。
2、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筹建北区食品检验中心
为更好地推动全县蜜饯企业园区化建设,促进北区果品加工企业改造提升,发扬光大蜜饯传统产业,提高蜜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筹建北区食品检验中心,并准备为这一项目提供150万元的检验检测设备。
(五)加强机关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彭州模式;商会办园区;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47-03
2007年9月,彭州市工商联家纺服装行业商会正式成立,截至2012年底,会员已由最初的10家发展到261家,副会长单位24家。彭州市作为成都市政府按照“一区一主业”规划的唯一家纺服装产业聚集地,近年来充分发挥商会的独特优势,坚持商会“为产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政府服务”的宗旨,按照“政府支持、商会牵头,企业参与”的工作思路,围绕打造国际化的“中国西部家纺服装之都”的战略目标,推动家纺服装产业驶上了集群化发展的快车道,正在向“三年集群”、“五年成体”的目标迈进。
一、彭州市家纺服装产业“商会办园区”的实践创新
2009年以来,为破解通过产业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课题,彭州市委、市政府责成彭州市工商联和工商联家纺服装行业商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发展家纺服装产业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和可行性论证,编制了《彭州家纺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打造千亿家纺服装产业园区,建成“西部家纺服装之都”的构想。同时,彭州市借力家纺服装行业商会的作用,采用“商会办园区”的创新模式,促进了家纺服装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1.商会办园区,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一是按照“创抱团发展平台,做产业聚集专家”的发展目标,商会首先引导会员企业组建华茂服饰公司,并依托开发区平台,促成华茂服饰公司与成都工投园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成一个股份制公司(公司注册为800万元,其中华茂公司投资51%,成都公投投资49%),形成“商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开发模式,在彭州工业开发区共同打造华茂服装产业园。二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包装、统一管理”的模式筹资建设标准厂房,通过出售或出租工业厂房对外实施招商引资,吸引散乱分布的中小企业进入园区,抱团发展,形成产业基地。
2.商会促招商,推动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以商会为平台,联合国家和省、市家纺服装专业商会,组织行业座谈会、研讨会、招商会,大力开展“商会招商”。一方面重点引进成都一、二圈层的中小家纺服装企业,另一方面瞄行业知名品牌,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同时,针对家纺服装企业上下产业链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的特点,通过商会规划布局批发市场、成品生产、商贸交易、物流配送、品牌孵化研发、人才培训中心等,使园区内家纺服装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增强园区的内生发展能力和对外吸引力。
3.商会创服务,促进园区企业快速集聚。一是量身定做扶持政策。彭州市出台了家纺服装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包括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标准厂房产权分割、报建、能源和基础设施配套、金融支持、定税制、品牌奖励等政策。如针对不同企业制定不同的定税制标准,标准厂房建设增加容积率和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出让费用等。二是在省内首创“工业厂房按揭平台”,为入园企业量身定做标准厂房。由成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服务,帮助入园企业按揭贷款,企业首付三至五成,并通过金融机构按揭50%~70%的贷款购买工业厂房,贷款期限为五至八年,降低了入园企业投资成本和流动资金压力。三是探索园区企业联户联保、仓储质押等融资办法,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4.商会管园区,强化园区企业规范管理。商会通过“企业服务保姆工程”和“十大服务平台”( 即商会、金融、人力、商务、营销、信息、品牌、技术、物管、物流十大服务平台),制定统一管理制度,对园区企业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促进入驻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具体而言,一是为入园企业提供增值与配套服务,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解决用工等问题提供帮助;二是为企业增加产品订单、开辟新的销售渠道提供帮助;三是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提高园区企业整体品牌形象。“有困难找商会”已成为入驻园区企业的口头禅。
5.商会促就业,发展“家庭车间”互利共赢。“5.12”大地震后,商会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将生产环节向村(社区)延伸,创建“家庭车间”,重点解决灾后重建集中居住区群众、农村失地农户和土地规模经营后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首先在村上成立家庭车间专合组织,由商会或园区企业专家对社区家庭进行集体培训,再通过园区企业订单下达系统与社区家庭车间签订加工协议,然后由园区企业质检部门进行合格验收入库并结算报酬,从而实现了“政府组织号召、商会技术培训、企业认证下单、机器进入家庭”的生产模式。
二、彭州市家纺服装产业发展成效及商会作用
目前,彭州市已初步形成家纺服装产业的集聚集群发展态势,逐渐进入到招大引强,做强做大,提升品牌和竞争力的新阶段。
1.彭州市家纺服装产业的发展优势。成都是中国新兴纺织工业及时尚产业基地城市,不论从终端零售市场还是服装产业基础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成都服装市场每年销售额已超过1 100亿元,拥有大小店铺5万多家,一直是服装品牌中国零售市场中的金三角城市;家纺服装产业从业人员20多万,市场年营销额上百亿元,已形成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人才培养、纺织机械市场、面铺料市场、家纺成品市场和绣花等完善的工业体系。彭州市正是抓住东服西移和成都本地企业外迁的机遇,在短期内形成了中西部最大的家纺产业集群。彭州工业区距离成都国际商贸城仅20公里,属成都半小时经济圈,与全国著名纺织服装名城广州新塘、东莞虎门、南通通州、泉州石狮、湖州织里及青岛即墨,距各自中心城区的距离相似。根据彭州市《关于打造中国西部家纺服装之都的实施意见》,彭州市“服装之都”定位于西部最大的服装生产中心、服装交易中心、服装会展中心、服装创新中心;其内部布局为“五园四中心”,即家纺产业园、童装产业园、休闲服装产业园、综合服装产业园、配套产业园和面辅料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商务会展中心、生活服务中心。
2.彭州市家纺服装产业的发展态势。目前,彭州市已形成万贯、盛泰、华茂、龙洋四大家纺服装产业园区,规划用地13 434亩,拟投资291.87亿元,拟引进企业4 500家,新增产值610亿元,解决就业35万人。截至2012年底,四大产业园已用地1 855亩,已建成厂房134.3万平方米,在建厂房74.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6.76亿元,引进企业1 280家,开工投产261家,企业全部投产后将新增产值25亿元,解决14 500人就业。现已引进全国知名品牌企业10家(如水星、红富士、尚玉、巨华),川内知名品牌企业24家(如斯庆高娃、弗朗公子、海思达斯、普伊康、雅家纺、小鬼当家、七色纺),行业品牌企业20家,在谈企业15家(如美特斯邦威、真维斯、雅戈尔、七匹狼、马克马罗等)。2012年12月15日,中国西部家纺服装商贸区暨成都国际时尚中心在彭州正式启动;12月16日,2012纺织服装行业高峰论坛在彭州举行,彭州工业开发区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称号;12月17日,2012——新丝路CCTV网络模特大赛在彭州开幕;12月18日,副主席企业四川盛泰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家纺服装品牌园二期项目开工;12月2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彭州市“中国家纺名城”称号。
3.彭州市家纺服装行业商会发挥的独特作用。一是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过建设家纺服装企业标准厂房,园区容积率达到2.0以上,亩平投资强度增加3倍,用地容积率提高4倍,亩平税收超过20万元。二是“商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开发模式,促进了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改变了过去发展园区的简单集中、产业缺链断链和不配套的问题,实现了园区产业的集群培育、集群发展。三是促进了“三化联动”“产城一体”的发展新格局。家纺服装产业园区的发展,一方面延伸了彭州石化产业(彭州产业规划定位于“一重一轻”两个千亿产业,即石化和家纺服装)的下游产业链,促进石化主导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直接拉动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聚集城市人气、商气和时尚元素,激发城市活力,融合彭州南部新城建设,全面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四是创办家庭车间,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商会在彭州全市16个镇建立家庭车间19个,从业人员570人,厂房面积3 480m2(家庭车间平均工人数30人,平均厂房面积为183m2),年产值6千万元;工人人均月工资1 500元,最高达4 000元;村级组织还可得到企业给予的一定提成,用于解决村级组织社区管理资金不足的难题。
三、几点启示
中国经济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需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获取动力。而深化改革的核心是要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效激活公有和非公有等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企业投资什么、怎么投资、在哪里投资,需要政府引导而不是规定;需要弱化政府微观管理职能,进一步放权给市场;需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市场运行营造良好环境;需要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效率,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彭州市“商会办园区”的实践表明,商会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承担着“承上启下”、“合纵连横”的重要功能,借助商会力量重构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之间良性互动、合作多赢的新型园区运行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释放出市场主体活力,能使经济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加有效地实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园区的集聚发展能力,加速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1.商会通过整合资源,促进市场细分和企业协作,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商会突破地域限制,利用自身的集合性弥补企业的单一性和分散性,实现资本的扩大效应和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通过工业聚集、商业聚集、服务聚集、品牌聚集、直至文化聚集,形成完整产业链,进而打造出有特色、有价值、有专长的产业集群。
2.商会利用与各地同业商会及业界知名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组织开展以行业为主题的各类招商活动,比如定向招商、乡情招商、以商招商等,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园区载体。同时,依靠商会的专业性优势,通过对企业实施技术援助、教育培训等项目,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短板,提升园区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3.商会利用其组织和服务功能,集中力量打造区域品牌,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地方产业竞争力源于区域品牌发展,而区域品牌需要众多企业共同塑造。商会的作用,一是动员企业以整体形象开展各类活动,提高本地商品知名度;二是制定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引导企业从自发创建企业品牌转向自觉塑造区域品牌,达到提高整个行业和区域竞争力的目的。
4.商会作为企业利益代表,一方面与政府沟通协调,为企业获取更多发展政策,另一方面又协助政府,促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加到位。不仅如此,商会经政府授权,还参与行业管理,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市场环境;也会根据企业要求,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各种帮助,比如为企业把握经济发展方向、解读相关政策、强化内部管理、创新经营理念、协助法律维权等。
5.商会自身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商会与企业的关系。商会除了为企业提供服务,还要进一步发挥“战略核心”作用,把商会当作集团总部来运作和发展,保持商会旺盛的生命力。二是商会与政府的关系。商会要主动发挥好调节市场的“第三只手”的作用,帮助政府维护市场,搭建好政府、企业间合作交流平台,实现共赢发展。三是商会与社会的关系。商会不仅要发挥好对企业和行业的推动作用,还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示范和表率。同时,政府要做好“四个强化”:一是强化科学引导。即引导商会拓展视野,更新理念,创新运作模式,谋划大项目,寻求大合作。二是强化组织推动。加强政府与商会的合作与交流,相关部门要不断推出更多新活动、大活动,提升商会经济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强化机制。建立政府与商会会长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探讨发展新举措。四是强化互动服务。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服务商会经济发展工作小组,主动帮助解决商会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互动发展、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陶侃,娄钰华,王振.地方商会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11,(11).
当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问题。目前,我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本上是以单个企业模仿和消化成熟技术、生产定型和常规产品为主,而且主导产品的技术和装备主要依靠引进,多数企业仍在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方面寻找价值有限的竞争优势,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科技研发力量薄弱,最终导致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我区目前的五大主导产业虽然发展平稳,主导地位突出,但这些产品大部分集中在低端,而其它产业也很少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行业内产品结构趋同,导致恶性竞争较为严重,行业发展空间比较狭窄,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资源要素问题。一是土地方面。我区用地指标不到1000亩,用于工业的不到20%,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大批项目“落地难”、“推进难”,部分重大项目推进缓慢,一些成长型企业纷纷被迫要求外迁。二是资金方面。在信贷总量控制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放贷向大项目、大企业倾斜,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有“挤出”情况,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较大。三是人才方面。我区中小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真正懂技术、懂管理、懂财务的人员不多。另外,由于有些保障措施不到位等客观因素,如何留住人才,也成为一大难题。
企业管理问题。一是缺乏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由于家庭式企业管理的局限性,造成了企业经营决策的浪漫化、模糊化,企业决策不计成本,决策过程有时凭着“大概”、“可能”等非理性判断进行,以及缺乏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家族式管理的缺点逐步显现出来,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营管理危机。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一些企业的管理不是靠健全的制度、机制和客观事实,而是凭经营者的经验和常识,另外,建立的制度不完整、不细致、不严密,不注重制度的实施和管理,使得制度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三是缺乏科学的用人机制。企业的很多重要部门,如营销、财务经理都是由自家人担任,任人唯亲,难以发挥外来人才的作用。
发展环境问题。工业园区和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基础功能配套不完善,各种生产性、生活性设施缺失较多,一些相关政策未能及时到位,相关规定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企业发展不利。加上少数部门还存在服务意识淡薄,审批繁、办事难等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路桥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装备改造过程中的资金短缺,推动中小企业不断加大装备改造和科技投入,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破解企业技术发展瓶颈。目前,全区拥有省级中小型科技企业16家、省级研发中心14家、省级技术中心7家,1/4以上规模企业设立了研发(技术)中心。引进国际专利信息资源库,在全省率先建立区域专利服务平台,建立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机电研究所等多家研究基地,促进技术合作12项。
产业与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体系较完善。我区主导产业间联系比较紧密,模具、塑料、汽摩配、金属资源再生等产业相互协作,互促共进,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条。在各大产业集群内部,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营销网络且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通过整合兼并与协作配套,不仅催生出“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而且也推动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和销售网络,从而在产业集群内部构筑大中小企业兼备的金字塔状的分工协作体系,提升配套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为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益生产日益深入民心。在高成本的压力下,学习三鸥经验,实行精益生产,已成为路桥广大中小企业的共识。通过对企业生产流程进行重新梳理,以流程定岗、定编制、定制度、定考核,优化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中小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等环节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另外,多数企业也开始认识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去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科学管理新途径。
拥有一批推进转型升级的青年企业家群体。路桥区30年的发展培育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管理水平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这一代企业家正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是路桥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开拓者与建设者,也是路桥未来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最近成立的区青年企业家协会,构筑了一个青年企业家成长发展的平台,有利于发挥青年企业家在推进转型升级中的生力军作用。
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区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部分企业还出现生产经营困难,这些都是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我们要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宏观政策、微观发展形成的“倒逼”机制,在调整中提升,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加强调整,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发展和培育一批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虚拟经营。二是改造和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商贸、金融、物流、会展等四个中心建设,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用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形成工贸互动的良好局面。以“万元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农艺科技、服务体系、经营体制、产业体系、投入机制五大创新。三是扶持和壮大一批重点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走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相结合的道路,重点扶持吉利、吉奥、巨科等排头兵企业,加快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造,加快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联、政府扶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适时考虑在区内建立生产力促
进中心。二是供应链创新。在当前高成本形势下,继续发挥路桥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这一优势,要特别重视和加强配套协作过程中的产业供应链管理,积极寻求供应链变革与再造,减少经营成本。三是营销创新。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型的销售渠道,通过网上下单、就近配送、就近安装等方式,努力缩短销售渠道,降低营销费用,增强竞争能力。
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牢固树立“善待企业”意识,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实实在在为企业办事。对转型试点企业在办证办事、政策适用及资源投放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职能管理部门要对试点单位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给予优先优办,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同时,将上级扶助专项资金优先考虑试点行业和试点单位。继续开展“两年”活动,建立以各类中小企业为对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技术开发风险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和新产品开发风险大等问题。
(一)四个加强促进宜居环境建设
1.加强设施升级改造,促进市政管理精细化。认真做好道路养护管理工作,完成道路混凝土、沥青路面修复7254平方米,上半年重点对后大街车道板块进行维修;修复改造城河西路商业街等人行道4569平方米,改造下水道1238米。继续实施照明设施改造,配合商业街改造提升工程,安装节电率达20—25%的路灯54套;结合代表建议,在茗园一区、庙前路等安装路灯46套、庭院灯53套,改善老小区照明条件。积极做好桥梁和防汛设施安全检查工作,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部分设施老化锈蚀、桥头下陷接坡不顺及桥面破损等问题,落实部门抓紧保修维护,并做好检查、整改资料归档。
2.加强园林绿化工作,促进城区环境品质化。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实施宁波帮文化公园增绿改造工程,开展寿昌公园大门、沿江路观景台、陈家大屋前木桥栏杆等设施维修,提升公园、景观带档次。深化垂直绿化,实施了10座公厕和10座垃圾房的垂直绿化,扩大绿色空间。做好城区绿地和树木认养(管),推出5块、136311平方米绿地供认管、认养,组织千余名机关干部到后海塘义务植树万余棵,营造全民爱绿、护绿的良好氛围。配合做好第二十二届金秋花卉展方案设计、经费筹集等准备工作。
3.加强环卫保洁工作,促进环卫管理常态化。建立了市容环境卫生巡查制度,制定了《市政公用设施养护、保洁质量考核奖惩办法》,进一步提高环卫保洁工作标准。今年新增新城主干道19.8万平方米纳入局直管保洁范围,进一步延伸道路保洁范围。目前,16小时以上动态保洁面积31.6万平方米,机扫面积60.5万平方米,机扫率73.9%。加强垃圾和粪便集中处置和无害化处理工作,上半年,清运垃圾5.14万吨,无害化处理粪便1.26万吨。进一步规范餐厨垃圾收运管理,清运餐厨垃圾3633桶,合计454吨,收集率达85%。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全区第二座生态公厕——威海路公厕通过验收并对外开放。
4.加强内河整治力度,促进内河管理生态化。年初,实施了西起苗圃路平水桥,北至倪岳桥,东止濠桥,长约1200米的河道清淤工程,清淤量达2650立方米。继续对城区内河水面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在中大河完成约670米的标准段绿化,改善了内河水环境。调整内河保洁人员,加强日常保洁监督考核,并将后海塘区域定海河、宏远河等5万多平方新建河道水面保洁纳入我局日常管理范围。
(二)三项举措推动公用事业发展
1.抓住重点,加快公交事业发展。以“破解出行难和优化公交网络”实事工程为重心,做好公交线路的优化和增车工作。对客流量上升较快、确实比较拥挤的线路,如541、390、380等公交线路,增加和更新公交车50辆,有效缓解居民公交出行难的问题;试开行化工区蛟川工业园区的公交线路,探索工业园区的公交方案。周密部署,圆满完成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三个节日的公交运输任务。落实安全三项行动,对全区200多辆公交车的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同时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培训工作。
2.全面推进,继续实施天然气改造工程。为尽快实现改造5000户年度目标,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完成西街管线规划、繁景小区庭院管施工图设计和谢家河塘管道铺设工作;继续做好天然气安装后续工作,实施鼓西小区、镇棉小区的点火和装表,使更多居民用上天然气。进一步加强燃气行业监管,以“安全生产月”“十小行业”整治等活动为载体,制定*区小液化气供应点的整规方案,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切实提高安全监管工作实效。做好瓶装燃气供应点经营许可证初审工作。配合做好液化气使用权费退费、天然气管道被占压问题协调工作。
3.加大宣传和指导,推进节水、供水工作。推进节水型社区建设,新增鼓东小区和镇远小区为节水型社区创建小区,5月份,对创建小区实施节水设施改造,我局免费提供2100只水箱节水阀。开展以“加强节水减排,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节水周广场宣传活动,邀请居民代表和大学生志愿者参观了污水处理厂,增强居民节水意识。加强供水安全管理,强化澥浦、河头等水厂水质监测和安全供水检查工作,督促澥浦水厂加快供水设施的改造,尽快提高供水能力。
(三)四项工程破解民生热点难题
1.实施老城区停车位提升工程,破解停车难题。今年我区拟通过实施老城区停车位提升工程,新增停车泊位800余个。在前期踏勘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目前,该工作已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棉纺厂宿舍闲置地块停车场改造和文化广场南侧、艺术实验幼儿园南侧等绿地停车位改造均已开工,现正进行场地平整和树木移植;新增道路划线停车位90个。
2.实施生活垃圾收运模式改革,破解环卫难题。今年计划投资200万元,试行“以桶换桶”、改垃圾车收集为电瓶车进小区装运的垃圾收运模式,已于3月份完成考察、方案征集等工作。6月份,与之配套的后大街垃圾中转站压缩改造开始动工,并将购置液压式压缩机、自卸式垃圾车、除臭装置及电瓶运输车。改造后,该垃圾中转站的垃圾日处理能力从20吨提高到80吨,并可以解决污水滴漏现象,减少压缩时噪音扰民。
3.实施流动摊贩疏导点设置,破解马路市场难题。受金融危机影响,流动摊贩骤增,随意摆放和占道经营已经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为此,我局从关注民生、服务群众的角度出发,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创新管理方法,通过设立疏导点的方式,做好疏导文章。如棉纺厂闲置地块改造后,其中2000平方米将开辟为疏导点,届时可容纳约数百个摊位;骆驼中队为农户出售秧苗开辟“绿色通道”,在“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下,指定专门地点作为农民出售秧苗的临时场地;蛟川中队则着力于引导渐成气候的疏导点走向有序化,促使经营户在内部良性竞争的刺激下更加自觉地维护摊位的整洁美观度。这些举措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的生活难题。
4.实施道路挖掘计划施工,破解拉链马路难题。4月份,我局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代表,统一协调安排2009-2011年城区涉及道路挖掘建设项目的施工时间,由各建设单位提出因建设需要拟开挖道路计划,由我局进行统一协调,对相同路由的道路挖掘进行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避免重复挖掘行为,根治“拉链马路”。
(四)四大重点深化依法行政工作
1.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市容管理长效机制。今年年初,我局确定了“建立市容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提升城区管理水平”的调研课题,局每位分管领导结合分管的工作,分别就提升环卫作业水平、建立完善执法工作机制、加强城管队伍作风建设等几个方面认领课题,开展调研活动。通过走访街道、社区、各企事业单位,开展问卷调查、举办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对城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提出整改措施,为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协作,深化联合执法机制。继续完善城市管理协调运行机制,加强执法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工作沟通。上半年两次召开由规划、环保、工商、公安等部门参加的城管联席会议,围绕城市管理、技术法规、强制执行等内容展开研讨,研究解决规划、环保、工商、交通执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加强配合。
3.全面履职,认真开展各类专项整治。1-5月,共教育纠正各类违法行为48089起,处理简易程序案件164起、一般程序案件171起,清除乱张贴35327张、28.7公斤,人行道违停抄告650起,处理1184起;办理道路挖掘、绿化移植行政许可93件,临时占道设摊许可146起。
开展了流动设摊、占道经营专项整治,如西门菜场周边环境整治、取缔林庙路马路市场、水果车专项整治等;积极配合街道做好违章建筑拆除工作,如骆驼街道以骆驼中队为依托,成立“纠违”巡查组,分5次拆除违章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与有关职能部门联合推进工程渣土专项整治,累计纠正违规清运、倾倒行为150余起,立案查处31起;全力做好春节-元宵系列文化活动、清明期间市容秩序、区“两会”、中高考等重大活动保障工作,使各项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4.加快进度,圆满完成“数字城管”建设任务。完成了“数字城管”建设的项目立项、系统软件和硬件采购项目招投标、“数字城管”中心办公场地装修、中心工作人员招聘等工作,全部工作已进入尾声,下阶段即可完成区级平台建设并投入试运行。
(五)四个突出树立队伍良好形象
1.突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区决策部署,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同推动我局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邀请区宣讲团成员作一次宣讲报告、组织一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城管事业新发展”的专题讲座、召开一次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城管新跨越”为主题的中心组学习会,开展一次以“提升理论素养、助推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征文比赛、开展一次党员干部学习会等“六个一”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深化全局同志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城管队伍为民服务的意识。
2.突出党风廉政建设。集中开展廉政影视展播,强化廉政教育效果,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廉政影视展播月活动,组织全局干部观看了《赌之害》等15部电教片。集中开展廉政专题教育,强化廉洁自律意识,通过召开全局反腐倡廉建设大会、党风廉政警示教育会和邀请区纪委领导作反腐倡廉专题讲座等形式集中开展廉政警示教育,进一步提高全局同志廉洁自律意识,做到警钟长鸣。集中开展不正之风自查自纠工作,强化纪检工作实效。集中修改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廉政纪律严肃性,出台了《廉政教育制度》、《重大事项监督制度》、《日常工作纪律年度考核制度》等六项制度。
3.突出建议提案办理和群众处理工作。今年承办人大建议41件、政协提案15件,通过“走出去”听取意见和“请进来”集中面商的方式,提高办理质量。目前,所有办理任务均已按时完成,代表、委员满意率、基本满意率达100%。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网民意见快速反应机制。认真处理群众举报投诉,上半年共受理群众和行政部门移交的来电、来信、来访1779件,妥善解决群众的问题,积极调处和化解社会矛盾。
4.突出公众参与共管共建机制建设。通过各类媒体报道、局网站、城管广场咨询会等形式,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依法管理城市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拓宽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主动约见网民进行面对面沟通,增进理解,问计于民;组织城管义工为城市管理挑刺,主动查找不足;召开实事工程听证会,在增设城区停车位、后大街垃圾中转站改造等工程实施前,邀请社区干部、居民代表等,积极听取和采纳合理意见,切实办好群众关注的实事工程。
下半年工作思路
针对下半年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局将紧紧围绕*区“重塑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战略任务,全面推进城区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实现城市管理的常态化、标准化、规范化,力争各项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佳绩。根据上半年各项工作进展情况,下半年具体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强化设施管养,提升城区品位
积极实施市政设施升级改造。抓紧落实老城区新增800个停车位实事工程任务,8月份力争完成中汇镇棉小区西侧、原供电局拆迁地块两处临时停车场地建设,新建停车位250余个;完成苗圃路北侧、实验幼儿园南侧等绿地停车位改造。会同招宝山街道组织实施城河西路“白加黑”沥青道路改造工程和古海塘景观文化提升改造工程。完成茗园二区、鼓西小区等小区路灯亮化工程。切实做好防汛抗台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汛情及台风可能造成的危害。
加大环境卫生工作力度。抓紧完成后大街垃圾中转站改造和“以桶换桶”垃圾收运模式改革,解决城区垃圾清运中噪声扰民、影响通行、污水滴漏等问题;继续实施城区人民路、西长营弄等4座公厕改建工程,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强化道路清洗,提高道路保洁档次;加强对建筑渣土和餐厨垃圾收集处置管理。
继续实施老城区陈旧街角绿地的改造,积极开展垂直绿化等群众绿、护绿活动,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居住区和绿色环保社区。配合做好区第二十二届金秋花卉展的布展工作。继续实施城区内河水面绿化和生物水处理技术,综合治理水环境。
建立和完善城区市政公用设施日常督查考评机制和奖惩办法,加大对城区市政、园林、环卫设施管养的日常巡查、督促,提高市政公用设施管养效能;继续做好市政、园林、环卫行业管理工作,进一步延伸对各镇、街道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力度。
(二)强化行业监管,提升发展水平
继续抓好优化公交、缓解停车难实事工程。一是结合新的骆驼公交中心站的建设完成,试行节点公交,缩短376、379、381、383路,在庄市和骆驼之间开通386路公交车,提高公交周转效率;二是及时适应小区、城市道路发展步伐,适时调整线路走向,恢复后海塘392路公交车运行;三是继续开展调研,在条件成熟的线路开通大站车,以满足部分客流的出行需求。
全面推进天然气进老城工程。抓好西街和苗圃路的主管铺设,逐步推进繁景小区、鼓韵花苑等小区的天然气改造;做好天然气改造后的服务工作,提高天然气开户率。结合*区“十小”行业整治,抓好小液化气供应点的规划布局和整治工作。编制燃气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和供水应急预案。
加强供节水管理工作。在完成节水设施改造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做好两个节水型小区的创建工作;继续加强水质监测,督促澥浦水厂新的设施尽快投产,保证供水安全。
(三)强化市容管理,提升行政能力
加强流动摊贩管理,提升城区市容市貌。6-7月份再次组织力量开展流动设摊、占道经营专项整治,制定长效管理机制,避免出现整治后再反弹的现象;积极寻找、开拓适宜的场所,合理设立一些临时摊位,供有需要的失业、下岗等人员经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正确引导流动摊贩入店、入市合法经营。
加大建筑渣土规范处置监管力度。积极调研,计划利用北仑电厂二期灰库和泥螺山二期围垦滩涂,建设建筑渣土消纳场所;在严格规范审批的同时,配合做好对运输车辆的技术改造,根据市局计划,对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车辆进行加盖密封,并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全程监控建筑垃圾运输过程;加强日常巡查,依法从严从重查处渣土乱倒、偷倒、超重等违法行为。
加强铝合金加工行业管理。与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加强联动,不定期开展铝合金占道加工、占道堆放的专项整治,发现违章及时纠正、处罚;向政府做好参谋工作,争取支持建立铝合金加工行业专业市场,引摊入市,切实解决铝合金加工行业扰民问题。
加强对餐饮店、饭店油烟、噪音等扰民现象的执法监管。联合工商、环保、卫生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对扰民的餐饮饭店依法查处,定人、定岗、定责,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加强户外广告管理。制订并出台《*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规范新设店名招牌规格、材质、色调、亮化设施、艺术风格的统一要求,提高美化效果。对高炮广告进行统一规划,探索广告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对城区主要道路两侧未经审批自行设置的予以清除,对虽经审批,但设置不合理、影响市容市貌的逐步予以完善。
抓紧完成“数字城管”一期项目建设,争取在7月底前完成设备调试和网格员、坐席员专业培训,8月份正式投入运行,全面落实市“数字城管”项目考评工作,进一步提升老城区管理效能。
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狠抓城管执法队伍管理,严肃队容风纪,按照年度考核标准不定期进行检查考核;抓好执法队员的培训教育,组织参加市局法律知识竞赛和中层干部、执法队员集训;加大对执法中队指导力度,落实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成效督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四)强化队伍管理,提升公众形象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城管队伍的政治理论素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坚持每周一次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建立执法队员的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测试制度,不断完善网络教育制度,重点开展廉政建设专题讲座、国际国内形势报告会,城管文化建设征文活动、庆祝建国60周年知识竞赛、“十一”城管干部论坛等活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城管队伍的拒腐防变能力。以党纪政纪条规教育、典型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为抓手,注重教育防范;以制度落实为重点,加强制度防范,严格队伍管理。进一步完善“三重一大”保廉体系,建立程序规范、资料齐全、监督有力的养护项目管理新办法。推行阳光政务,实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的“三公开”制度和工作职责、办事程序、收费标准“三公布”制度。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坚持产业高端化发展为导向,坚持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坚持发展质量、速度、效益相统一,努力推进制造业调整升级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推进商贸流通业优化提升建设国际商贸会展中心,努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发展整体提升工商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努力推进广佛同城化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带动珠三角产业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加快建设结构优、带动强、贡献大、占地少、能耗低的工商业现代产业体系,为我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立足聚焦高端要素、高端领域、高端环节,坚持高端集聚与融合互动相结合。按照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强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高端商贸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基地,增强集聚带动、融合引领、辐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工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相结合,坚持内涵提升与龙头引领相结合。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促进创新技术产业化。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加大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关键和引领作用的工商业重大项目招商力度。实施产业赶超计划,逐步培育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业、核心企业和核心产品。
利用“双转移”三旧”改造探索产业用地新机制,坚持要素资源配置与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大力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形态。提高产业用地使用效率。提升城区内的生产服务业功能,促进与新城市功能区相适应的商贸聚集区大发展,推动城市功能提升和人口结构优化,增强对全国、全省的综合服务能力。
三、总体目标
工业增加值8000亿元,产业发展规模。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万亿元,打造20个国内外影响力大、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相匹配的产业集群和商贸聚集区,培育50家有国际竞争力的年主营收入超百亿元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品牌知名、实力雄厚的连锁企业、物流企业、分销企业和会展企业。
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提高到60%左右和40%以上。商贸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25%左右。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42%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2%以上。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70%网络购物渗透率超过70%刷卡消费率达60%左右。单位土地产出总产值每平方公里60亿元以上,产业发展质量。2020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万元以下。
建成世界级汽车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级造船、石化、数控等产业基地,产业发展地位。2020年。带动广佛肇及珠三角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和船舶零部件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培育200家左右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价格体系。推动一批企业(项目进入省现代产业500强重点培育项目。建设若干个低碳产业园区,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一批代表产业文明的工商业企业(聚集区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
四、主要任务
一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加强与国际汽车产业资本的合作。加快东部、南部、北部等汽车产业基地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建设国际汽车制造基地。立足做强轿车、做大客车和特种车、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重点推进广汽自主品牌、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本田(中国)广汽日野、广汽客车等整车扩建项目。大力支持自主品牌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研发与生产,加快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应用工作,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重点推进广汽集团汽研院研发基地、东风日产乘用车研发中心和广汽本田研发公司等项目的建设,争取到2020年自主品牌汽车产量占国内中高级轿车市场5%份额。积极引进和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一批关键零部件开发中心和零部件企业集团,把发展成为汽车零部件全球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2020年,全市汽车年产能达300万辆左右,基本建成规模和水平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汽车制造产业基地。
推进广船国际、文冲船厂、黄埔船厂等造修船基地迁建工程,建设世界级船舶及配套生产基地。以南沙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重点扩大集装箱船、成品油船、大型多功能化学品船等造船能力,加快发展客货滚装船、工程船、冷藏船等产品,扩大大中型集装箱船和特种工程船的市场占有率,打造国内最大的大中型集装箱船和特种船建造基地之一。发挥现有大吨位修船坞、新建浮坞的作用,完善坞修机械化设备,形成国家级修船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中船低速柴油机、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柴油机配套产品和其他海洋工程配套产品等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构建造修配一体化和海洋工程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2020年形成年造船能力1000万吨的世界级大型修造船基地。
建成以船舶、海洋工程、新能源和轨道交通为重点的产业集聚地,建设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基地。加快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大岗建设。打造先进技术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出口基地、研发设计中心和现代制造服务中心,使成为国际重大装备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力推进南沙重型机械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核电设备制造、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重型燃气轮机和盾构机等龙头骨干项目,提高核电核岛主设备、隧道盾构机等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建设,尽快形成年检修700台、制造200台和谐型大功率电力机车的能力。推进广日工业园集聚发展一批电梯龙头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电梯生产及配套产品制造基地。依托东部和北部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大力推进±80万伏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研发生产,做强做精高低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积极支持东部、北部农业机械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播种机以及农村产品饲养成套自动化设备生产。
建设华南地区数控系统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大力发展具有领先水平的激光加工设备。加快工业机器人和机械手的研发与生产。力争到2020年形成年产数控系统15万套,建设数控设备产业基地。推进东部数控系统GSK产业化基地、南部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和西部数控机床及配件生产基地等的建设。伺服电机40万台,工业机器人1万台的生产能力,使成为国内一流的数控系统研发和生产基地。
加快推进有发展潜力和有市场的钢板项目通过易地改造进一步提升生产加工水平,壮大钢铁和石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高端钢铁产业。大力发展高精冷轧钢板和深加工及集装箱板等热轧钢板,全力支持发展钢铁总部经济,构建钢铁新材料研发中心、钢铁物流配送中心、珠江三角洲高性能建材供应中心,形成与区域汽车、造船、机械装备、家电等优势产业配套的精品钢铁基地。按照一体化、园区化发展模式,统筹布局重大项目,加快发展以石化深加工、汽车和电子化学品、化工新型材料、生物化工为代表的现代精细化工制造业,大力发展石化产业总部经济、物流配送、研发等高端、高附加值石化产业,加快建设东部石化产业带和南沙小虎岛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大力培育新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依托中新知识城、科学城、国际生物岛、民营科技园(白云新能源产业基地花都光电子产业基地、番禺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南沙集成电路及光电子产业基地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聚焦标志性产业和项目。集中力量建设平板显示、数字家庭、第三代移动通信、LED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高性能PAN碳纤维、创新药物和数字化高端医疗设备、核电装备、楼宇装备等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市区共同培育一批“百亿”千亿”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二打造国际商贸会展中心。
按照《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年》合理布局高端商贸聚集区,建设国际购物天堂和时尚之都。发挥“千年商都”优势。将白鹅潭地区发展成为国际商业聚集区,白云新城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商贸文化聚集区,珠江新城(含员村地区配套建设地标式高端商贸聚集区,琶洲地区加快建设为会展业配套的商贸聚集区,番禺新城(长隆—万博—汉溪)培育成为城市生态型商贸聚集区。积极推进白云万达广场、太古汇、友谊国金店(西塔五号停机坪、高德置地广场四季MALL欧洲城等一批大型高端购物中心或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引入国际著名商贸企业和世界一线品牌,打造国际化购物天堂和国际著名品牌集聚地。全力优化提升五大商圈,提升改造北京路步行街,凸显千年古街文化;改造上下九步行街骑楼,彰显岭南商业街风情;结合文化名城打造,对文德路、十三行特色商业街全面升级改造;结合旧城改造,提升天河路、环市东、中山三路等现有商圈的经营档次和商业文化景观,整体规划周边支马路,由沿街线状商业向街区网状商业发展,努力打造成著名品牌聚集区、时尚精品商业区、潮流消费区。完善机场、火车站、深水港、码头等“门户型”商业设施配套,引入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品牌折扣店和餐饮连锁店。推动商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构建现代分销和批发体系,形成面向全国、连接海外的集散、采购、、分销、配送、商业品牌营运中心和商业模式创新中心。发展网上询价、交易、支付等“一站式”电子商务,扩大信用交易规模。
制定批发市场向现代展贸市场发展的布局规划。以国际商品展贸城为重点,建设现代化、园区化展贸市场。按照中心城区整合升级和城区外新建的思路。加快打造一批具备重要商品集散、采购、仓储、配送、展示等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展贸市场园区。具体落实转型迁移一批不符合城市规划的传统批发市场,将中心城区尤其是中调”发展战略范围内的市场分批、分步骤有序迁移、转营、规划调整和转型升级;将不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且不具备控规更改条件,或者市场业主有迁移意向的内圈层批发市场迁移进入批发市场园区集聚发展;将不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但有保留价值,或虽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但开发强度和公共配套设施的总体要求有重大调整的市场进行规划调整论证;将符合城市规划但影响城市景观和交通的批发市场转营为零售或展示中心或商品、采购、经销公司的总部聚集区;将符合城市规划但已发展饱和,需要优化升级的市场按照制定出台的标准进行改造。力争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全市升级改造33个规模较大、辐射力强、专业优势突出、经营特色明显的传统批发市场为现代展贸交易市场,实施市场展贸分区合理布局、提升软硬件设施、建立公共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提升物流水平和规范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现代展贸市场(园区
围绕汽车、石化、电子、装备、钢铁和医药等产业基地,建设现代产业物流中心。积极打造国家流通领域现代物流业试点城市。重点培育10个制造业物流集聚发展区,推进产业基地和物流基地协同发展。制定认定标准和实施办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实施产业物流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行业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全力打造流通领域现代物流业全国示范城市。依托及珠三角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塑料、钢铁、粮食、煤炭、石化、化工等一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规范其发展。强化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物流配送、金融服务、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以及互联网与物联网相结合的功能,大力引进总部企业,培育新建一批汽车零部件、酒类、茶叶、农产品、医药等交易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商品交易中心。
推动博览会、国际汽车展、国际设计周、中国(国际机械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国际网货交易会等品牌化发展的同时,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中心。编制《市会展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充分发挥广交会”龙头带动作用。加强与会展先进国家或地区、国内外一流展会公司的合作,吸引港澳台会展企业来穗办展或合作办展,培育发展一批世界一流品牌会展。大力引进国外会议组织和机构来举办各类高层次的论坛、会议,积极争取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会议落户。鼓励和引导专业特色会展与其关联的优势产业做优做强,促进会展业与旅游、餐饮、文化、科技等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体育、商贸、餐饮、住宿、娱乐等一批会展业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加强对会展环境和品牌会展的整体宣传推广,提升会展业国际知名度。努力建成以琶洲国际商务会展核心功能区、流花会展区、白云新城会议功能区三大集聚区为重要载体,综合展和专业展双轮驱动,国际展和国内展并重发展,贸易型会展和消费型会展统筹兼顾,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城市。
实施餐饮“名师、名店、名菜、名街”工程和“名小食”申遗工程,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食之都。出台餐饮业发展规划。弘扬“食在美誉。推进我市餐饮业的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经营,以岭南文化为主体,以多元化经营为特色,满足多层次需求,进一步充实“食在内涵,全面提升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把“食在品牌优势转化为餐饮产业发展优势,培育一批龙头餐饮企业。2015年,重点培育50家年营业超亿元的餐饮龙头企业(集团10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连锁餐饮服务品牌、100家国家级酒家、2至3家餐饮上市公司,带动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餐饮业年零售额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和国内各大城市的领先地位,建设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力的标志性美食街(区建成美食园、花都喜立登饮食休闲风情美食街等20条左右区域特征明显的特色美食街(区
三大力推动产业融合。
提高开放服务水平,着力推动科技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充分发挥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力争每年新增20家以上国家、省、市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加大政府资金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重点培育试验、检测、认证、研发、设计、咨询、系统集成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推动科研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与相关领域的制造企业组建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研发公司等。分类组织科研院校和技术专家,开展关键性技术、应用技术、核心技术的诊断式技术服务”建立信息平台,定期机械、电子、电器等领域的最新成果。鼓励国内外工业设计机构在大型工业园区建立设计中心,推动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的机械及装备设计、电子通信产品设计、轻工产品设计、汽车及零部件设计等设计中心建设,组织工业设计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对接,为工业企业提供设计服务。
重点组织汽车、石化、电子信息、医药、钢铁、装备、轻工、纺织、橡胶等制造企业与重点第三方物流企业,着力推动专业物流与制造业融合。按照制造业物流集聚发展区建设指南。建立原材料供应服务委托合同制、原材料专业配送信息网络互连机制和物流外包服务合作机制,制定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快全市A级物流企业与大中型骨干制造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引导双方结成供应链管理联盟,大力推行供应商库存管理(VMI模式,降低制造企业产品库存,提高流通效率和资金利用率。积极推进具备比较优势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与花都汽车城、南沙汽配园、东部(增城)汽车产业基地、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广汽集团零部件生产基地等结成战略联盟,做强、做大、做专、做优汽车产业第三方物流。
以及大型批发市场建立原材料采购、代购等合作机制,着力推动现代展贸市场与制造业融合。分类筛选大中型制造企业与塑料交易平台、金属材料交易平台、钢材交易平台、石化交易平台。降低制造业原材料成本。利用现代展贸市场为工业产品提供展示交易平台。引导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国际商品展贸城、中国黄埔(国际机械展贸城、东凌国际装备交易中心等一批大型展贸市场设立物流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展示中心,扩大产品辐射力。鼓励和支持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筹建华南营销总部,引导大型专业市场、现代展贸市场加快“商务领航”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其与汽车、钢铁、石化、粮食、医药、旅游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通过B2BB2C等方式发展网上展示、交易结算和在线洽谈,搭建以电子商务为引领的无形市场,为制造业终端产品全球化经营服务。
引导提升其产品展示、商务信息、网上交易、跨国公司采购、招商引资等功能,着力推动会展业与制造业融合。充分发挥各类综合及专业品牌展会的作用。组织跨国零售企业、跨国采购集团和大型连锁企业以及国内外采购商、经销商等采购大会,促使“制造”名优产品进入跨国采购和销售网络。发挥工商业集聚辐射功能和珠三角巨大的货源生成量,借助纺织服装、美容美发、家居用品、酒店用品、家具建材、皮具和礼品等消费类展览,推动传统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争取引进国际知名电子信息展、海洋工程和石油化工等制造业展览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专业展,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搭建新的展示平台。
支持企业通过实施敏捷制造(AM准时生产(JIT精细生产(LP等先进生产组织方式,着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鼓励运用嵌入式软件提升工业产品的数字化水平。对加工设备实行数字化改造。鼓励企业应用集散控制(DCS计算机集成流程控制(CIPS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技术提高产品制造水平。鼓励企业通过网络合作设计、制造,参与国内外竞争,实现价值链的全面优化和产业链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发展。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物联网产业示范园区(番禺节能科技园)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南沙资讯科技园、省卫星导航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移动南方基地等的建设,培育一批以高端传感器研发和芯片设计制造为主的产业功能区,推广一批以RFID无线射频识别应用为核心的物联网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生产和产业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
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
组织制定绿色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绿色增长计划。把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增长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三促进一保持”战略任务来抓。建立健全推动工商业绿色增长的组织机制和保障措施。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知识城和国际生物岛等开展绿色经济示范工作,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培育绿色产业园区、倡导绿色消费、创建绿色市场、绿色社区等,引导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转变。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发展低碳产业。积极推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重点开发生产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替代燃料车等效率高、排放清洁的新能源汽车,打造国内领先的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南沙核电设备制造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压力容器、蒸发器、稳压器、安注箱等主要核电设备的制造能力,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或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打造全国较完善的核电装备产业基地和核能装备技术创新体系。推广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城市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推动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将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施低碳消费,以市节能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南沙穗港合作示范区等为载体,实施一批低碳园区和低碳工程,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深化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健全科学管理、技术进步、结构优化、政策调控、依法监管、中介服务等“六位一体”节能降耗联合推进机制。严格实施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抓好全市重点耗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完善节能技术平台和节能数据库,组织开展重点耗能单位能耗水平对标活动,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新能源应用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做精做细和组织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方案,坚决关停一批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企业(项目严控“双高一资”项目,把能耗标准作为新上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措施,结合落实国家产业、土地、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政策,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加快优化产业结构。
落实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和发展指标体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推进开发区、南沙等区域建设生态工业园,进一步扩大“穗港清洁生产互利合作工程”领域。大力推广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生物质代油节能技术。加强醇醚类燃料能源的应用研究,推进燃油替代计划。推动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行动,抓好清洁生产工业园区试点,力争在机电、钢铁、化工等行业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五积极推进“双转移”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市区共建和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加快“双转移”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统筹协调推进(梅州阳江湛江产业转移示范园建设。推动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到园区投资发展。坚持“退二”及转移企业与入园集聚及改造提升相结合,分类分批推动“退二”企业向“退二”产业承接园区转移,努力将一批“退二”园区打造为百亿级产业基地。抓住“三旧”改造的机遇,以推进园区环境建设、推动相关扶持政策措施落实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加快旧厂房改造,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坚持“进三”与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传承产业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退二”产业转移”腾出的发展空间,积极开展“退二”后“进三”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投资信息服务、科技研发、设计创意、现代物流等技术知识密集产业,打造一批以研发设计为示范带动的生产服务业聚集区、休闲娱乐中心或工商业文化展示区,促进“退二”与“进三”有机结合中营造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
加快以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加大高档钢琴产品开发力度,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制订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打造世界级钢琴制造基地;以“双鱼体育用品”为龙头,完善上下游产业环节的配套,逐步形成特色的体育器材产业;推动万宝、华凌等传统家电系列产品的更新换代与高端化,开发功能集中化、节能、节水和环保的时尚型电器,振兴家电产业;以环保搬迁等为契机,通过园区集聚和技术升级,提高造纸工艺技术水平,开发各类高档新闻纸和文化用纸;进一步发展特色的高档印刷业,打造印刷时尚之都;加大纺织服装设计与材料研发力度,开发高端产品,重新焕发“服装”新的竞争优势;打造花都皮革制造、增城牛仔服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区域性名牌;继续开展“老字号”认定工作。打造“广式食品”品牌,做强做大“珠江啤酒”广式腊味”广式月饼”广式名茶点”和“凉茶”认定一批“手信”更好地体现岭南美食文化。制定出台《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弘扬“三雕一彩一绣”等传统工艺,大力振兴传统工艺美术产业。
六打造“内优外联、专业集聚”产业功能布局。
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布局新引进的整车生产为主,加快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汽车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东部、北部、南部三大产业园区和7个基地。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力度,配套布局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摩托车生产,延长汽车产业链,并以汽车研发、汽车贸易为辅助功能;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东部(增城)汽车产业基地、黄埔汽车产业基地以布局整车生产为主,配套汽车零部件生产,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等的研发及产业化;南沙丰田汽车城布局汽车整车生产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从化明珠工业园以重型车及零部件为主。石化产业集群:重点推进黄埔石化基地、南沙临港石化基地和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三大集群建设。黄埔石化基地依托广石化,加快延伸产业链,实行油化一体化发展。南沙临港石化基地重点发展精细化工,逐步形成以小虎岛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由科学城、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及相关区域共同组成“一带两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东部由黄花岗科技园连接天河高新区、天河软件园、科学城、高塘高新产业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南部打造创新产业基地及电子信息工业园;北部依托白云国际机场,重点发展临空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国际生物岛重点构建由实验系统、信息支撑系统和技术服务系统组成的生物技术支撑体系;科学城主要构建由生物科技创新基地、专业孵化器和国际企业孵化器等组成的企业孵化系统和生物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番禺生物医药园主要构建生物医药技术和药品生产基地;南沙生物产业基地主要引进生物科技企业以及为生物企业发展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重型装备产业集群:全力推进南沙龙穴造船基地和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大岗等建设,加快推动海洋工程装备、船用低速柴油机、低速柴油机曲轴、中速柴油机、柴油机配套产品、其他船舶配套产品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以大型核电设备、重型燃气轮机等为主的输配电及新型发电成套设备,增强我市重型装备的极端制造能力,使成为国家级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集群:以开发区、南沙开发区、民科园等为依托,推动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能源。重点发展光伏产业、生物质能、高效节能、新型储能以及先进环保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研发和应用示范基地。
建设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高效投资软环境的产、学、研、商、住一体化的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型科学园区,加快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建设。高新区科技服务城:以中新知识城、科学城、大学城等为龙头。形成面向华南地区的生产体系、自主创新平台和国际服务外包的示范区。工业设计产业聚集区:加快推进开发区国家级工业设计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带动设计港、TIT纺织服装创新园、白云科技创意园等加快建设,集聚发展一批创意设计展、创意工作室及创意设计人才等创意设计资源,打造工业研发设计产业聚集区。国际物流产业园区:依托临港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保税区物流功能园区、龙穴岛综合物流基地、小虎岛石化仓储物流基地、沙仔岛汽车物流基地、黄埔临港物流基地,以远洋国际物流为导向,大力发展海港远洋及近海货物(集装箱运输业,以及保税加工、仓储配送等相关产业。依托机场和联邦快递项目,重点建设国际化仓储、中转、加工、包装、快递、配送、信息等全程物流服务的空港保税基地。高端商贸商务区:珠江新城以高端服务功能为主导,集聚商贸、商务、金融、总部经济等机构,打造商务功能区;员村地区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建设与“北岸文化码头”相匹配的商贸商务区;琶洲地区发展国际会展商务区,着力提升会展品牌;环市东-东风路-天河北重点发展高端商业、金融、中介及总部经济等。现代展贸业集聚区:创新园区化集聚发展模式,以国际商品展贸城项目为示范,支持7大批发市场群整合提升为现代展贸市场园区,增强“全球采购、集散”功能,强化“价格”地位。
以广佛同城化为突破口,加快产业协作区建设。紧紧围绕我市与佛山接壤的西翼产业带。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继续深化穗港澳产业合作与融合,有效提升区域产业协作水平。空港产业区:着眼于打造广佛北部综合服务中心,整合协调花都、白云、从化西南部、三水东南部、南海中东北部等机场周边区域发展,构筑由核心区、临空产业区和关联产业区组成的空港经济区格局,将其发展成为临空产业、汽车工业、现代物流业和都市型农业的重要基地。海港产业区:紧紧围绕建设广佛南部临港经济区,依托深水大港和国际国内海上航线、航道、陆路交通,统筹区域产业规划布局,构筑由核心区、临港产业区和配套产业区组成的海港经济区空间格局,推动港口物流、临港工业与生产业一体化发展。白鹅潭经济圈:按照全市建设广佛国际商业中心的要求,充分发挥珠江两岸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品位,加快商贸和文化资源整合,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发展档次,重点发展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形成珠江北岸核心商务片区、珠江南岸综合商务片区、大坦沙旅游商务片区等功能分区。新客站商贸物流区:以新客站为中心,建设广佛乃至全省对外的展示窗口和商业交流平台,整合长隆—万博—汉溪、三山港、陈村商贸区等周边各类功能区,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合力打造区域性物流和商贸中心。
以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为抓手,深入实施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战略。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为指引。继续推进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通过建立信息沟通机制、联手搭建招商平台、创新园区招商方式、出台入驻园区的优惠政策等,鼓励和扶持一批企业“走出去”或发展“总部经济”通过共建产业转移园为欠发达地区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并加快提升我市企业异地拓展的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广佛同城化及整车优势,积极承接国际汽配产业转移,推动佛山、肇庆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依托流通龙头企业,以扩大连锁经营等方式进一步繁荣佛山、肇庆市场。依托第三方物流、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现代展贸市场、商务会展等生产业,推动各类资源在广佛肇之间优化配置。推动穗港澳产业合作与融合,做好穗港、穗澳服务业合作先行先试工作,依托科学城金融创新服务区、琶洲会展发展集聚区、天河软件园信息服务产业区和南沙咨讯科技园、3+5枢纽型物流产业园区等载体,全力促进双方企业在金融、会展、物流、信息服务、商贸流通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力争把广佛肇经济圈打造成全省产业布局一体化的核心示范区,推动珠三角地区从“城市经济”向“区域经济”发展,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
七激发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引导中小企业和民营资本更多更快进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培育一批“标杆企业”和“骨干企业”制定出台产业准入、用地、鼓励投融资等切实有效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中小“领军骨干企业”以科技型、资源节约型、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型以及商贸企业连锁经营型的中小企业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与我市优势产业、央企以及国有大企业、大集团的对接延伸,形成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引导有条件的中小及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内部管理的科学性。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实行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外资嫁接等多种途径做强做大。
规划建设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基地,引导中小和民营企业集群化发展。以民营科技园、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番禺节能科技园等为核心。吸引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计算机软件、节能环保、新材料开发或为产业发展配套服务的科技型和生产服务型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以北京路、环市东路、天河北、珠江新城、白云新城、琶洲-员村地区、白鹅潭、番禺新城、亚运村等商业区(带为载体,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商贸业的优势,引导一批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商业区(带集聚发展。以珠江新城—员村—琶洲和环市东—东风路—天河北商务区两大总部经济片区为重点,吸引国内尤其是珠三角大型民营企业在市设立研发中心、投资决策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
扩大中小企业上市规模。引导民营资本进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努力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大力推进中小企业联合公开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信托。加快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进省市区(县共建担保机构工作。推动再担保业务开展,为我市商业担保机构增信分险,促进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功能扩大和整体信用能力的提升,有效扩大全市整体担保规模。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机制和共享体制,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等级。抓住全省开展“三旧改造”机遇,争取为一批具备条件的企业解决发展用地问题。促进中小企业进入市政建设领域,以抱团协作、集合竞标等方式,推动中小企业参与地铁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八扎实推进惠民便民工程。
推进社区回收站点标准建设,实施便民网络再造工程。创建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升级改造全市再生资源回收设施和若干个专业化分选中心(专业市场继续推广“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双进工程”选择居民消费水平较高的社区或新社区作为试点,以连锁化建设社区中小型便利店、大众化餐饮、美容美发、洗衣、家政等商业网点,规划倡导商业与文化、医疗及社区公共事务集聚,形成“四合一”组团式社区级商业中心,创建一批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开展农村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巩固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推进家电、汽车等工业品下乡,大力推进农超对接,有农村的区(县级市组织实施“六个一工程”即在区(县级市行政中心所在地打造一条现代商业街、一条特色美食街,各中心镇打造一个商业中心、引进一家知名品牌大型连锁超市、新建或改造一个专业市场、培育一家特色餐馆,巩固提升农民消费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继续完善产销衔接、跨区调运等机制,实施消费安全保障工程。进一步完善重点商品储备制度和主副食品产供销市场调控应急预案。提高应急保供能力。扎实推进油气回收、淘汰黄标车以及推广使用粤IV标准车用燃油等工作。进一步规范拍卖、典当、废旧金属回收、成品油等特种行业的经营行为。严格酒类许可证管理,充分发挥12312食盐和酒类投诉热线和酒类检测中心的作用,加强重点片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的检查,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窝点、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的酒、盐生产加工点和销售点,构建“放心盐”放心酒”消费网络。
九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转变工作职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更加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科学编制工商业发展规划,实施一批产业政策、产业导向目录。更加注重培育大产业、大基地、大项目、大企业和大品牌,提高工商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后劲。更加注重服务企业,全面推行大企业直通车、点对点”服务、政策宣讲,着力帮扶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困难和问题。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执法的规范和监督,加快建立健全经济运行、项目审批、应急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和循环使用。更加注重市区、部门、行业协会(商会联动,建立重大工作协调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2005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培育矿业支柱产业的决策以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依法推进”的原则,采取以“整合资源、规范秩序、完善机制”为重点的一系列措施,高位推动,积极创新,加速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实现了矿产资源集约科学高效开发,使矿产业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经过四年多的大胆创新和不懈努力,矿产资源优势逐渐转变为经济优势,矿产业支柱地位逐步得到巩固和加强,
2008全市完成矿业产值30.5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1%。
(一)矿产资源逐步实现了资源集约安全开发。
一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资源勘查取得较好效果。在全面治理整顿矿业权市场秩序的基础上,全市采取法律支持、经济补偿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按照市场方式,集中整合矿产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截至2009年3月底,全市共整合配置矿权215个,总面积达8694.0891平方公里,通过市场配置矿权170个、区块面积6468.5平方公里。全市矿产资源的配置逐步向大企业或企业集团集中,矿产资源勘查力度逐步加强,2008年全市完成探矿投入5.25亿元,山水铜业找矿、澜沧铅矿深部找矿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是优化了矿山布局,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规范了矿业权市场秩序,优化了矿山布局,促进了规模开发和集约经营,增强了企业加大勘查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大型选厂的积极性,提高了低品位矿石的处理能力,实现了矿产资源的综合集约利用。山水铜业公司运用最先进的数据模型对勘查、选矿进行全程管理,铜锌分离技术获得重大突破,铜回收率高达80%、锌回收率达85%。澜沧铅矿加强技术攻关实现年产电锌2万吨的同时,综合回收硫、铟等有价元素,下一步公司还将开展对冶炼炉渣中铅、锌、银的综合回收利用。墨江金矿、山水铜矿通过规模生产,所处理的原矿品位远远低于国家工业指标,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三是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各县(区)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加强管理”的环保基本方针,严格按照
“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基本原则,加强监管,强化引导,最大限度地减轻矿山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矿业企业也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将环境保护当作自身发展的生命线,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确保环境安全和企业发展同步推进。山水铜业公司每年投入尾矿库治理资金1000多万元,实现了废水的回收利用。澜沧铅矿投入1600万元建成的尾矿库,采用同类企业中最先进的脱水工艺处理尾矿,实现尾矿干堆,有利于杜绝环保事故的发生,同时有利于尾矿中硫、铅、锌、银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孟连景冒煤矿坚持边采边复垦,开采后复垦的土地已经恢复了水稻种植。各大水泥厂加速淘汰落后的立窑生产线,澜沧铅矿有限公司将采用世界上最先进漩涡柱铅闪速熔炼工艺对原有火法冶炼铅系统进行改造。各矿业企业在开发的同时,都很注重环保设施的投入,环保的理念与以往有很大的改观。
四是矿山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通过规范矿业权市场秩序和资源集中整合,淘汰了大批生产工艺落后、安全设施滞后、安全隐患大的企业,现有矿业企业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加强对矿山工人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矿山安全生产的检查和管理。与此同时,各县(区)加大矿山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保障了矿业企业和矿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矿产业已逐步由粗放开发向精深加工延伸。
在深入实施规范整顿市场秩序、集中整合矿产资源、市场方式配置矿权三大举措的同时,市政府和各县(区)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对矿业企业和矿产业发展的服务,矿业企业也坚定了发展信心、增强了扩大生产的积极性,既实现了矿产业的规模开发,又推动了矿产业由粗放开发向精深加工延伸,使××矿产业走上了集探、采、选、冶为一体的良性发展道路。
一是矿山选厂建设项目加快。随着探采区块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山水铜业公司就地选矿的带动下,全市矿业企业纷纷建设选矿厂。山水铜业公司目前有四座选厂,日处理原矿达4000吨,另外新增4000吨/天的选矿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年内将建设;中国黄金公司镇沅分公司日处理2000吨的浮选厂建成。景东大街里竹山铁矿100万吨/年、花山铁矿150万吨/年的选矿厂即将于年内建成投产,金泉矿业凉水井铅锌矿300吨/天、灰波箐铁矿500吨/天、小乡铁矿500吨/天的选厂建设基本完工。
二是冶炼厂建设正在加快。矿业企业在加快建设选厂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电力资源计划或加紧建设冶炼厂,努力实现就地产金属或提高精矿的品位。云铜景谷矿冶进驻景谷不久,就采用湿法冶金生产电解铜。景东里竹山铁矿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储量,将发展视角扩大到大街、花山两个铁矿区,计划明年内在大街乡建设球团厂,既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又为区内其他铁矿企业提供服务。镇沅金矿也将就地产金项目纳入到议事日程。
三是科技攻关力度加大。在加快建设选矿厂和冶炼厂的同时,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加大了对选、冶技术的攻关力度,努力提高选、冶回收率。中国黄金公司镇沅分公司投入300多万元委托长春黄金研究院进行选矿工艺、提金工艺试验。澜沧铅矿投入1.4亿元改造传统炼锌工艺,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锌生产线,整个工艺流程基本实现全自动化控制;采用漩涡柱铅闪速熔炼工艺进行铅系统改造的试验研究工作业已启动,将于今年下半年进入具体实施阶段。福建罗丰公司出资委托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研究设计院、长沙冶金设计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对墨江勐里难选镍矿进行选冶工艺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山水铜业公司运用最先进的数据模型对勘查、选矿进行全程管理,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大技术攻关力度,解决了铜锌分离技术难题,为公司下一步的扩大生产规模打下基础。
(三)矿产业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在矿产业的强势推动和积极带动下,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8年,思茅区完成矿业产值10.7亿元,不仅成为全区第一支柱产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关键突破口和重要引擎,巩固和提升了思茅区在全省县域经济试点县中的地位;澜沧县完成矿业产值9.39亿元,矿产业为该县主要的财经来源之一;其它各县矿产业在当地经济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矿产业的发展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业经济正在逐步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亮点。
(四)矿产业逐步呈现极强的带动力。
矿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帮助生产生活条件差的村民实现整村搬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纳了矿区和矿区周边农民工的就业,改善了当地群众交通、电力、通讯、人畜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带动了矿山周围种养殖、餐饮、运输、机械设备租赁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积极的推动力量。同时,一些有规模的企业介入了房地产开发和其他产业,既为繁荣城市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黄金公司镇沅分公司为120多个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当地劳动力200多人,吸收了周边大中专毕业生20多人。金泉矿业公司在澜沧谦六乡投资近1亿元,建设了矿山公路、供电系统等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谦六乡广大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山水铜业公司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近300个,投资4000多万元改造了46公里长的矿区道路,并向两个整体搬迁的村民小组分别按每年38万元、25万元的标准长期提供帮扶资金。
几年来,我市坚持改革突破和锐意创新,不但实现了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规范有序和矿产业的发展壮大,而且创造的“政府主导、集中配置”的矿产资源整合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认可。2008年10月28日至29日,全省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市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突破发展矿产业的做法,总结出了政府主导、集中配置的“××模式”,并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做法。几年来的矿产业发展实践为今后我市矿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金融风暴袭来,矿业市场疲软,产品价格下跌,使我市大部分矿业企业陷入举步维艰境地,矿产业发展中的软肋被充分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一)金融危机冲击,矿产业影响严重。全市矿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被迫停产或半停产;其它矿业企业产品产量下降,价格下跌,效益下滑;
2009年1-3月,全市完成矿业产值31727万元,同比增长-49.73%,利税及其它经济指标较去年同期相比均大幅下降。部分矿业企业资金链脆弱,融资困难,业主投资信心不足,观望情绪较浓,建设项目出现缓建或停建,探矿投入减少。
(二)企业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我市矿产业开发虽然如火如荼,但大部分矿业企业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一是勘探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地质勘查程度低,矿山开发缺乏充分的地质资料,许多矿山矿产资源/储量和矿石品位不清,存在零星开发、盲目找矿、盲目建选厂现象。二是技术研发力量严重不足。部分企业仍沿用过时的采选工艺,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开发进度缓慢。大部分矿业企业缺乏高端研究人员,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三是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很多矿区道路窄、路面差,对生产资料和矿石产品的运输有很大影响;有的企业还没有并入110千伏电网,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四是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成本高,效益大幅下滑。2005年以来,我市虽对矿业权进行了优化整合,但目前依然存在矿权分散、规模小等情况;五是产业链短,综合利用程度不高,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市场的左右,抗风险能力差。
(三)矿权整合不够彻底,资源开发存在纠纷。我市资源整合基本实现了“一个矿区设置一个采矿权,一座矿山一个企业”的目标,由于存在整合前一些遗留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矿权配置出现了区块交叉现象,配置区块包含以前县级发证的采矿权等问题,导致企业在开发进程中出现争议和扯皮问题。如镇沅黄金公司和××恒益公司、云铜××矿冶和罗丰××矿业公司等,由于矿区交叉,企业间摩擦不断,影响了矿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链延伸不长。矿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规划滞后、布局分散、产业链短已成为制约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障碍。一是产业规划亟待完善。
“十一五”初期,我市制定了矿产业规划,但由于当时的发展现状造成规划缺乏前瞻性、针对性和导向性,同时缺乏产业内部和产业间的有效兼顾,已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发展形势。二是产业发展布局分散。由于缺乏详细而全面的规划布局,矿业企业较为分散,形不成连片和上规模的工业区。三是产业链短。各县区矿业生产企业主要以探、采、选为主,冶炼企业不到5户,更没有“制”这一环节的企业,现有企业主要以销售原矿和初级产品为主。一方面,既不能提高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又不能提升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附加值没有得到有效挖掘,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程度差,不能从根本上推动地方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五)发展机制尚未健全,矿业开发存在不稳定因素。随着矿产资源整合和矿产业发展的不断推进,现有体制和机制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矿区的不稳定因素。一是协调服务机制不健全。目前,县级政府成立矿办的只有景谷县、镇沅县,其他虽有矿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但大多是文件对文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出现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现象。同时,县级协调管理部门缺乏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专业人才,县级矿管人员仅能致力于日常的事务,对县域矿业经济发展缺乏认真考虑,同时监管不到位,致使私挖乱采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乡两级政府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补偿机制不健全,土地、林地征占用补偿标准不一。各县(区)只能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出现了补偿标准不一、差别较大、不及时、不到位等现象,四是矿区周围群众只顾眼前,对于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拉动作用认识不到位,再加上部分外来企业与当地文化和风俗存在差异,造成相互间的理解和沟通不顺畅。由于以上各种因素,矿山开发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给矿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进一步推动矿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地处三江成矿带南部,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国际竞争的重点加速转移到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领域,××这块“怀金孕宝”的处女地迅速吸引了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眼球,使××矿产业短时期内迅速显现出难得的“短、平、快”效应,并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当前,我市矿产业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但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初期阶段,必须千方百计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推进矿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明确思路。
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开始衰退,使影响突然加大。当前,我市矿产业出现了暂时性发展减缓的现象。但从长远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矿产资源消费总量增长最快、消费积蓄量最大的阶段。我国到2020年将实现人均gdp再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届时矿产资源产量和消费总量在现在的基础上还要再翻一番多。从近期看,国家出台了扩大内需10条措施等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政策措施和行业调整振兴规划,投资、消费已初见成效,中国经经济在今年一季度已呈现筑底回升迹象。随着投资、消费的拉动,矿产品内需也有效扩张,矿产资源利用将推向一个新,矿业经济逐步回暖,今年以来矿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升,其中铜涨幅约50%,铅锌涨幅也有30%。因此,可以肯定说,我市矿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初期阶段,发展后劲足,发展潜力大,增长空间广,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依然没有动摇、支撑作用依然坚挺,矿产业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柱产业和财政支柱。全市上下一定要以百倍的信心,坚定不移地把矿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提升全市整体经济实力的重要突破口,千方百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矿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做成全市最大最优的支柱产业。
为此,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正确认识“危”、准确把握“机”,坚定信心,明确思路,既顺势而谋又逆势求机,努力保持矿产业快速发展势头。一是各级政府坚定矿产业作为全市第一产业支柱和财政支柱的信心不动摇,完善思路,创新方法,强化服务,优化环境,既要统一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思想认识,又要为企业扩大投资创造优越的环境使之坚定信心,努力创造政企齐心、共渡难关的良好局面。二是各县(区)认真落实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规范矿业权市场秩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市内外资金进行矿产资源深度开发,进一步摸清家底,为将来扩大生产、提升效益打好基础。三是各县(区)要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好国家大力支持技术改造的优惠政策,扶持企业研发和引进采、选、冶新技术,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四是企业要抓住钢材等建材价格下跌、勘探成本下降等大好时机,加大探矿投入,加快选冶厂、生活区等基础建设。五是企业要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和政策趋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创新市场营销方式,扩大产品销路。
(二)加强资源勘探和规划管理,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探索建立我市矿产资源勘探基金,对全市矿产资源进行有效的勘查,同时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引进有资金、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我市开发矿产资源,鼓励社会资金按照有利我市矿产资源发展的原则有指向投入矿产资源勘查;协调争取国家和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扩大我市矿产资源的资源储备量,增强我市矿产资源储量保障能力,确保我市矿产产业开发持续发展的需要。按照促进我市矿产资源科学、节约、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抓紧组织实施市矿产资源开发总体规划。矿办、国土部门要综合运用我市矿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矿产资源开发总体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建设和生产的监督管理,按照规划的总体部署推动我市矿产资源有序、持续、科学开发、合理利用。
(三)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做好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将资源综合利用与企业发展、资源节约、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全市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三废利用。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完善和落实关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在矿产调查评价与勘查、矿山设计、矿山建设、矿山开采、矿石选冶及加工每个环节统筹兼顾,推行共、伴生矿产与主矿产同时评价、同时勘查、同时设计、同时开采、同时回收利用,变一矿为多矿、一矿多厂。对于没有综合勘查和综合评价的矿产储量报告不予评审备案;对于共、伴生矿床没有综合开发利用方案的,不予办理采矿许可证和批准建设矿山。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发谁保护、谁开采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重视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加强矿产资源及矿山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形成依法勘查、开发、保护,以矿业经济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抓住机遇,整体谋划,加快实施矿产业二次整合
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利益格局,重新调整规范利益关系,是一场较为稳妥的改革。当前,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进入第四季度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快速下滑,但在这种极为不利的形势下也有相对有利的一面。各级政府一定要认清当前发展形势,准确把握这场危机中的机遇,解放思想,创新方法,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重新审视发展现状,重新整合矿产资源,重新布局产业开发,重新调整利益关系,坚决迅速启动实施矿产业二次整合。
1.准确把握危中之机,政企联动实施矿产业二次整合。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加速冲击实体经济,形势极为严峻,我国政府也不断出台并落实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对于我们实施矿产资源和矿产企业二次整合不失为最佳机遇。一是市场疲软、价格下跌,造成很多矿业企业产品积压、资金吃紧,急需资金注入扩大再生产,因此现在整合的成本会比以前大大降低。二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矿产行业步入调整阶段,企业优胜劣汰将成为这场危机的主流现象,如果政府出手帮助企业优胜劣汰,那么重新规划布局的矿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带动作用会更强。三是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表现出超强的经济形势驾驭能力,成为全世界最健康的经济体之一,必将会极大地吸引国际矿业大集团的投资目光,只要我们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推销我们的矿产资源优势,必将会吸引国际矿业大集团进驻开发,有效降低了矿产业二次整合的难度。四是国家税务局出台了《企业重组与清算的所得税处理办法(试行)》,企业重组和并购成本将大大降低,为有实力的大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进行资源整合、完成市场扩张提供了迅速崛起的良机。全市各级政府一定要紧紧抓住成本低、难度低、矛盾少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有技术、有信誉的企业,采取联营、兼并、参股、控股、收购等多种形式,组建集“探矿—开发—精深加工”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促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向强势企业集中,依靠资金、技术优势加快发展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矿业经济。
2.创新工作方法,推进矿产业二次整合。启动实施矿产业二次整合,一定要认真总结以往整合中取得经验教训和出现的问题,坚持“一山一矿一主”的原则,按照“资金、技术、信誉”三个标准,遵循市场规律,引入竞争机制,严格依法办事,制定严格的考评办法,合理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步实施资源整合和企业整合。一是建立相关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依法进行资源的二次整合。二是实施跨区域整合。按照××市《“十一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站在区域协调发展和全市矿产业快速发展的高度,立足整体谋划,打破行政界限,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动区域间的协调配合和区域内的自发整合,组建资源高度集中、竞争能力强、抗风险能力高的矿业企业集团。区域内整合以建设澜孟西锰矿开发基地为例:澜沧、孟连、西盟三县锰矿储量较为集中,但开发企业和区块较为分散,三县如能抓住金融危机中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区域内有资源的企业与有冶炼技术的金广集团开展联营、参股或收购等多种合作方式,进行锰矿采选及加工,区域内的资源将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边三县也将形成带动力极强的集采、选、冶为一体的锰矿开发基地,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向缅甸、版纳等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横向联动,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三是引入竞争机制进行整合。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矿业大集团的投资动向,加强对外宣传,适时推荐资源优势,制定完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到××投资开发,引进更多更先进的生产要素,参与××矿产业二次整合。
(五)提升服务,强化引导,推动矿产业提质增效。
矿产业要做大做强做优,必须要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放大“洼地效应”,努力营造“蝉鸣效应”,着力延伸产业链,同步推进内涵增质和外延扩张,确保矿产业提质增效。
1.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矿产业受到最大冲击,矿业企业举步维艰,政府及时、优质、高效的服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只有政府有效的帮助和高效服务,才能让企业坚定信心、渡过难关。一方面,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矿办、国土等相关部门及掌握社会公共资源的政府部门,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
“雪中送炭”意识,加强对服务素质特别是矿业发展方面的培训,及时主动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地质资料、准确的市场信息、国家和行业政策、切实有力的支持、科学合理的引导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主动为企业协调解决矿区道路、电力、土地、林地、环保和安全生产等问题,进一步帮助企业办理矿权和项目申报、年检、延续、变更等手续,尽最大努力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另一方面,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深入矿区了解企业停产或半停产的原因,针对不同困难,提供不同帮助。对资金紧张的企业,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并采取适当减税或补贴方式,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对生产原料紧张的企业,要积极与企业所在县(区)和资源丰富的县(区)协调解决;对有产品没销路的企业,要积极发挥政府信息渠道广阔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供需信息;对存在环保和安全隐患的企业,环保和安监部门要提前介入,帮助指导企业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对于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要尽可能地以说服教育为主,能不罚款的不罚款,能不扣留的不扣留,非罚不可的要实行最低限额罚款制。
2.积极引导矿产企业加大基础投入。在这场来势凶猛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矿产企业普遍薄弱的基础环节受冲击最为严重,损失较大,教训深刻。痛定思痛,一方面,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必要时采取强硬措施要求打牢基础;另一方面,企业要放弃盲目追求效益的做法,主动打牢基础,加大探矿投入、科研攻关投入、基础设施投入。一是要按照××省规定年度最低勘查投入标准,引导、监督矿业企业加大探矿投入,摸清资源储量,有针对性地建设选、冶厂,制定企业自身发展规划,确保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二是采取补贴技术攻关投入的办法,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对采矿、选矿、冶炼技术的攻关投入,努力采用现代先进采、选、冶工艺技术,提高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水平。
3.千方百计拉长产业链条。围绕建设重点矿业工业基地的目标,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调整产品结构为重点,以开放合作为手段,坚持走“探、采、选、冶、制”相结合的矿产业发展道路。一是着力推进矿产品结构调整。引导鼓励企业在本市区域内冶炼,在市场价格平等条件下,利用税收等政策限制初级产品往外销售,最大限度地拉长产业链。坚决打破以生产原矿、精矿为主的矿业生产局面,努力形成以成品半成品为主、精矿为辅的矿业生产格局。二是引导鼓励矿业企业实施精深加工。结合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工业园区莲花片区建设,加快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项目的审批和上马,大力推进矿电结合,扩大矿业高效开发规模,推进矿业精深加工进程,延伸产业链。按照“分散采矿,定点选矿,集中冶炼”的原则,适时发展铜、金、铅、锌等有色金属的冶炼;同时加强钾盐等非金属矿产的精深加工综合发展,积极发展盐化工业,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通过发展深加工,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带动制造业、房地产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冶金集团、昆明钢铁集团、山水铜业、云铜、中国黄金公司、金泉、恒益、金广集团、兴华等企业,搞好铅、锌、铜、金、铁、锰、镍等资源深度开发和精深加工,重点推进10万吨锌冶炼厂、10万吨铜冶炼厂、100万吨钢铁厂、10万电解锰等项目建设,扩大矿业工业生产能力。三是加快实施矿产业对外开放战略。在加大市内矿产资源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鼓励市内矿业企业到周边国家探矿和采矿、进口东南亚国家原矿产品、开展选冶加工贸易,培植一批外向型的矿业企业,力争在境外建立稳定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
(六)健全机制,强化监管,确保矿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健全完善矿产业发展推进和保障机制,加强矿产业事前事中事后对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群众利益兼顾等多方面的监管,是确保矿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健全矿产业推进保障机制。各县(区)要坚持“一个产业、一套政策措施、一套机构联系协调”的发展思路,配齐配强矿产业协调发展队伍,强化矿产业协调发展领导小组职能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协调解决矿产业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市、县机构编制部门要创新思路,批准设立县级矿产业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对矿产业生产发展进行服务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