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范文

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

第1篇: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范文

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记者见面会上表示,人民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

【观点】

观点一:“更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

观点二:如果存在大量失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个社会而言,就业质量自然不能说是好的。

观点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

【对话】

更高质量=找份好工作

记者:就业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表述备受社会关注。人们想知道,“更高质量的就业”意味着什么?

信长星: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对就业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也是总体要求,报告关于就业工作的相关论述和具体要求都是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展开的。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那么,“更高质量的就业”究竟是什么样?如何理解其内涵?

信长星:对这一问题,我也还在学习思考过程中。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十报告中提出的“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从宏观层面讲的,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就业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记者:提起“更高质量的就业”,有人认为就是找一份“好工作”。对此,您怎么看?

信长星:党的十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在“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这样一个就业总方针下,针对整个就业工作的总要求。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要去“推动实现”。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发展,靠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来创造。

十报告同时还强调,“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常言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作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政府要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引导树立合理的择业观,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让劳动者人尽其才。

质量和数量,哪个该先抓?

记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我们还面临哪些难题和挑战?

信长星: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在扩大就业的同时提升就业质量。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在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方面还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们扩大就业、稳定就业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

从国内看,经济增速趋缓,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均有待加强;劳动者利益诉求发生新的变化,劳动关系调整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劳动者就业能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就业公共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为此,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

记者: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就业数量的增长,每年会确定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如今,在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的前提下谋求“更高质量的就业”,该如何处理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之间的关系?

信长星: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应当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并重,让“量”与“质”协同发展。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过去、现在和将来,解决好就业问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前提,还是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规模。

国际上评价就业质量时,一般也是先要看就业机会的获得。如果失业率较高,大量劳动者得不到就业机会,就谈不上提升就业质量。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大量失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那么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个社会而言,就业质量自然不能说是好的。

我们要推进就业“量”与“质”的共同发展,互促共进,良性互动。

就业上台阶,有啥好办法?

记者:在未来一段时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应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推动?

信长星: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不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就业保障水平。

从就业工作的角度讲,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千方百计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深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统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有效防止和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公平就业。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好工作,切实营造更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宽松环境。

第三,着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面向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帮助劳动者实现更稳定的就业。同时,加快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第2篇: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范文

周济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兴盛、民族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体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大局,其中最为迫切、最为重要也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提高质量,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的重点从过去注重数量扩张转到提高质量上来,从外延发展转到内涵、发展上来。

周济指出,确立并实施周期性的教学评估制度,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意志,顺应了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依法行政的要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其出发点和落脚一点都是着眼于提高质量,着眼于民族、国家、社会和学生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能够享有更好的教育。

周济充分肯定了评估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认为评估在促进高校建设、改革、发展和提高质量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建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教学评估使高校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定位,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投入,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规范了教学管理,深化了教学改革,使教学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广大学生和教师从评估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希望评估工作能够坚持下去并成为制度。实践证明,评估方向对头,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并且要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周济指出,在我国大规模的高校教学评估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要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改进评估方法,加强评估规范,严肃评估纪律,实施“阳光评估”,切实把高校教学评估工作做好。

周济要求,要进一步严格规范评估工作,以规范求质量,以规范树形象,既要规范评估组织工作,也要规范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工作,还要规范参评高校的评建工作。要严肃评估纪律,强化廉政意识。要大力推行“阳光评估”,主动接受媒体和社会的监督。同时,大力加强正面宣传,提高宣传效果,为评估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让更多的人关心评估、支持评估。

第3篇: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范文

关键词:职业指导 毕业生 高质量就业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承诺。党的十报告对促进就业工作的论述中,最关键的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那么什么是更高质量的就业呢?职业指导在其中具有何种作用和重要性呢?笔者从更高质量就业的涵义着手,分析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职业指导在推动更高质量就业中具有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什么是更高质量的就业,它有什么标准?国际上,评价就业质量时,一般是先看就业机会的获得,如果一个社会整体成员或绝大多数成员失业,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体而言,就业质量也不能说是好的。我们过去一提起就业,更多强调的是就业数量。从全国到各省、各市县,各高校,每年都要求完成一定的就业率目标任务,现实都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抱怨声。这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滋生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

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从就业的匹配程度方面理解,更高质量就业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更优配置,劳动者不仅得到工作的机会,而且从事的是自己喜欢或者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从而使其工作效率更高,产出更多。

从整体来看,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基本包括5个方面: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从个体来看,更高质量的就业包括:体面的职业、稳定的岗位、较高的薪酬、良好的发展前景、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从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途径来看,这正是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所谓职业指导,就是指根据社会职业需求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合适的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从职业指导涵义来看,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正确地了解和认识自身现状,以及对方的需求情况,实现人职合理的匹配。职业指导的主要工作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帮助求职者提高职业能力、明确就业目标,以实现求职者就业,并就业稳定,帮助用人单位了解求职者,分析岗位用人需求,制定招聘方案,提高招聘成功率,以实现用人单位招揽到合适的员工。职业指导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分析

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是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国内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

(一)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全球经济相对脆弱,发展前景不太明确,存在下行风险。根据2013年7月世界银行在《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2013年全球增长仍将处在略高于3%的疲弱水平。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直接影响着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我国的对外贸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业发展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各国为维护竞争优势,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这些保护措施,对我国外部经济拉动就业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二)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变缓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是发展速度变缓,“产能过剩”产生的升级转型,对原有的用人需求发生改变,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的增加,整体用人需求下降。

(三)就业人口总量压力大

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于2012年底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出现下降,但是,20~59岁就业年龄人口仍然在增加,2020年将达到8.31亿峰值,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等,就业总量压力巨大。其中高校毕业生数量2013年增加到699万,2014年增加到727万,未来5年,学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就业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

(四)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着大规模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带来用人需求的变化,从而造成一些新兴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传统行业、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行业都出现大批失业人群。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于2013年第二季度对全国104年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市场中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与2013年第一季度和2012年同期相比,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增加,而对初级技能人员有所减少。

就业难、就业压力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不时也有报道显示各地出现“用工荒”现象,主要原因是劳动者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劳动力市场中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就业短期化现象突出。在全国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重占到70.3%,大学以上学历仅为12.9%,统计全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每年达1200万个,而2013年教育部数据,全国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人,网络上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引发的思考不是求职者找不到工作,最主要的还是如何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以及选择满意职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缺乏职业技能、信息不对称、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政策和形势认识不清、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没有建立起来等问题。

三、职业指导在推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一)职业指导可以帮助毕业生在求职中合理定位自己

许多毕业生自身比较迷茫,面向社会时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眼高手低,挑三拣四,不知所措的状态,对于选择何种职业,从事什么工作,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职业指导主要是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它可以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性格特质,将自己的人生资源与社会进行整合,将自己的职业梦想与现实进行整合,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后择业就业的过程中,面对繁杂的人才市场和社会环境,能够清楚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而顺利实现就业,得到稳定就业。

(二)职业指导可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养

一些毕业生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职业的认识不清,凭感觉或自己所学的专业盲目选择职业,没有对职业进行系统的分析,甚至不了解职业的技能要求、职业的前景和未来发展,导致求职后频繁跳槽,难以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职业指导通过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探索,分析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提升毕业生对职业的了解;根据职业需求,通过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掌握职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和用人技能素质要求,以便在入职之前加强素质能力训练,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通过帮助毕业生从事职业实践活动,不断修正职业选择,可以提升求职者的实践能力和适用能力。

(三)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稳定就业

尽管整体国家提供就业岗位有限,每年1200万左右,但是很大一部分求职者并不是岗位少找不到工作,而是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对用人单位了解不充分,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权宜之计,致使就业后发现专业不对口、选择岗位和企业与自身期望不符等,又辞职,跳槽率高,就业短期化。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每年应届毕业生700万左右,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半年后毕业生就业率达9成,而离职率“211院校”是22%,非“211院校”是33%,其中跳槽(主动离职)率占到88%。

为了让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明确的认识,在职业报告时做出正确决策,在就业时少走弯路,提高就业质量及稳定就业率,必须应对毕业生加强职业指导。

(四)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职业发展

成功就业并非一次性就业,一个人一生可能从事多种职业,可以说,职业贯穿整个人生,职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然而,许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人职是否匹配的重要性。往往会以就业形势严峻为由,抓住一个就业机会,就稀里糊涂地就业,茫然就业、甚至错误就业。

深入开展职业指导,有利于帮助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清晰地完成自我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人职匹配,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人尽其才。如我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及职业指导和咨询工作,8年来,共有毕业生8000多名受益,2013年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70.12分、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62.95分、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76.85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平均分为96.67分。

(五)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在招聘人员时,提供了大量岗位需求,都招不到合适的人,不少单位在与求职者达成就业意向,并签订了《劳动合同》,但之后不久,求职者提出辞职离岗。特别是就业毕业生群体,据查职业研究系统数据显示,毕业生主动跳槽的高达88%,这无疑给用人单位增加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浪费。职业指导通过对企业招工用人开展指导,运用劳动力供需信息资源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空缺岗位进行合理匹配,提高企业招工用人的效果;促进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机构与企业的互动对接,共同培养技能性人才,推动人力资源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劳动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求职者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身心要受到很多考验,这个时候,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有效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求职者,明确他们的职业生涯目标,保证求职者的高质量就业,并且在促进求职者在提高职业修养的基础上,将个人和职业完善匹配融合,从而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同时,职业指导也有助于企业、人尽其才,合理有效地选人用人,促进企业的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勉励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新京报,2013-5-16.

[2]吴冬梅,张立付.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科技信息,2014,(3):74-75.

[3]关春燕.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中国电力教授,2012,(32):130-131.

[4]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3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2013-7-4.

[5]世界经济展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网.2013-7-9.

第4篇: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范文

政校不分、管办不分是最突出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延续了计划管理模式,将学校举办权、教学管理权、教学评价权集于一身,不仅有很大的行政权力,而且有很大的经济权力,混淆了政府与办学者的角色,加剧了教学领域的行政化。从招生计划到专业设置、专项经费,再到教改课题,都要经过政府部门立项、评审和审批。各类职业院校被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造成教学资源配置不公,学校发展趋同化,很难向高水平、有特色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提高质量所需的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技能型人才需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教学质量监督问责制度建设、教学标准建设等方面又存在缺位的情况。结果,国家和社会要求提高质量,最终演变为政府部门的提高质量,而一些政府部门的行政化思维和工作方式没有改变,提高质量的工作朝着有利于政府部门的方向发展,使得提高质量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在行政化体制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存在着行政化的问题。学校极大地依附于各种政府部门,讲钱、讲级别、讲数字的气氛过于浓厚。由于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生均经费又没有落实,造成生均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学校要么向学生收钱、要么向政府部门要钱、要么向银行借债。政府部门“找钱花”,学校“讨钱花”的局面,间接地促进了各类工程、项目不断涌现,学校合并、升格、扩招和建设新校区也就难以避免,提高质量便失去了条件保障。

在行政化体制下,学校领导是上级部门任命的,不一定是教育家。他们中的一些人靠行政权力治校,下级服从上级,学生服从老师。一些院校长热衷于追求职位升迁,拼行政级别、拼关系,不再对教育质量本身负责,而是对自己的上级负责,很难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他们抓教育质量的时候,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倾向,令整个教改决策变得粗糙﹑急躁和理想化,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许多措施未能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论证,决策时只见其利,未见其害,实际推行时却多见其害,难见其利。

在行政化体制下,人才培养工作被简化成若干指标,进行“数字化管理”。这些指标成为学校的指挥棒、院校长的工作任务和教师的紧箍咒。学校的各项建设往往不得不围绕这个指挥棒转。为了达到这些指标,获得政府部门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学校不得不被动应付,削足适履甚至虚与委蛇。更为不幸的是,师生疲于跟风,耗掉了太多的本来应该用于教学的精力。最后,提高质量除了一个概念之外,留下的就是一堆杂事,与受教育者关系不是很大。

第5篇: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范文

【关键词】护理优质服务;满意度;成效;思考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医院的质量和服务的期望也更高。因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势在必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是提供临床护理服务,增加精神、文化和情感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奉献爱心。我科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活动,开展了注重人性化服务,落实各方面的护理工作,贯穿整个护理工作流程,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

2基本方法

2.1制定计划

制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分析实施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存在的风险,同时为保证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结合医院特点进行护理工作,制定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办法、方法和内容,并按计划逐步实施。

2.2实施方式、方法

各科室护士及相关人员,全员参与,组织责任,对患者负责。将基本护理服务纳入各级各类岗位工作人员的每一个岗位工作流程,并增设生命护理岗位,制定了辅助护士。护士组负责对病人的整体照顾,从附助护士、责任护士、责任组长到专业指导,层层把关。任组长负责领导本组患者的操作指导,随时可以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疑难患者或不合作患者本组护理人员同力协作,保证基础护理服务的全面实施,有效地实现全面无缝隙护理优质服务。

2.3实施内容

(1)制定流程

结合本科接收疾病的程度和特点制定分级护理方案、临床护理服务规范流程、基础和临床护理技术规范流程,修订和完善护理人员岗位工作流程。加强沟通,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过程中,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过程中,将沟通的过程实现无缝对接,确保整个护理工作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打破工作的界限,以病人为中心,保证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安全,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舒适已经基本护理服务的规范化。

(2)人员培训

服务理念,服务流程培训。学习优质护理服务文件的相关内容,提升服务理念,为整个无缝病人服务中心打印输出并送到护士手中分项学习。认真研究核心系统的护理程序,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开展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开展出院后的随访,让护士了解满意度调查和出院后随访的情况,通过调查和随访,持续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3)实施过程

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工作流程纳入日常质量管理。观察病人的基础护理、疾病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核心系统的质量,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估。每日反馈,每周总结并纳入绩效月奖,确保护理质量,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高质量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3成效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一年来的成效

3.1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分级护理服务项目公示、温馨提示,为患者家属提供告知书和健康知识指导,增强了护患对患者的知情意识和沟通能力,融洽护患关系,有效降低了护理纠纷和投诉。

3.2 患者自聘护工比例降低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患者陪护率明显下降,特别是聘请一对一护工的比例明显降低。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自聘护工比例有所下降,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病房秩序明显好转。

3.3 护士责任感增强,综合素质提升

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改革,使所有护士转变了服务理念,从病人和家属的利益出发,从被动到主动服务,而且还对所有护士礼貌和访问的方式进行教育,所有的护士工作认真,做一个整洁的着装规范,文明的语言,护士和病人之间建立一个良好,护士掌握病情、治疗计划,及时沟通信息,明确护理要点,完成治疗工作。这一模式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3.4 加强技术操作训练及理论学习,提高了护士的整体技术水平

在患者对医疗需求不断增高的今天,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仅靠服务态度好,也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护理部通过开展该项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的业务培训计划和考核措施,促使护士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刻苦训练各种技术操作、使护士的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减少了因业务技术问题引发的护理纠纷。

3.5 规范的文书管理,使护理文书记录及时到位

记录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在这项活动中,规范各种记录系统,加强所有记录检查和监督,要求所有护理记录书写应整洁,清晰,干净,记录及时没有遗漏,护士应每天检查文件的标准化已经护理文件有没有出现任何错误。

4思考

目前,全国各地的护士短缺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个护士当上俩个甚至三个人使用。护理工作量增加,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每一个医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的护士姐妹们也投入了十二点的热情。但是,毕竟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仍处于试验阶段,我不知道多远它可以实现。另外,现在的护士都是受到过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也并不少见,这是一个巨大的护理资源浪费。

教徒式的无私无我牺牲奉献,在南丁格尔时代可能是女性发挥自我的唯一出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也能追求自我实现的时代,以南丁格尔式的护理使命对现代女性来说可能是走回头路了。在后现代主义的社会中,或许除了南丁格尔精神,护理专业本身更需要正视的是:护理人员作为一个独立的现代女性的内在需求,如何重新构建现代南丁格尔的形象与精神,才能让护理人员在专业上得到更自由的发展,更有自尊与自信,才能让患者享受到真实而持久的优质护理,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护士或是护理管理者们值得思考的!

5结束语

在我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后,充分保障患者权益,满足患者的需求,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在患者心目中以及广大市民中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也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曹淑贞.呼吸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办法与效果评价.《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13.呼吸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及效果

[2]祝丹.呼吸内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与效果评价.《中国实用医药》[J],2012.

[3]廖道荣.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内科开展的效果分析.《当代医学》.[J],2014.

第6篇: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范文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们认真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根据《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在市委学习实践办和第四监督指导组正确指导下,高标准启动、严要求推进、高质量落实,呈现出组织领导到位,学习活动扎实、调研开展深入、大讨论热烈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工作,为下一阶段即将开展的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下面,我就做好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提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任务

分析检查阶段既是巩固和发展学习调研阶段成果的关键,也是解决问题、完善制度的基础,是学习实践活动从思想层面进入实践层面的重要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是,按照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通知要求,检查分析我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状况,进而查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思路。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对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至关重要。我们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周密部署、精心实施,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领导,率先垂范

要切实加强对分析检查工作的领导,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和《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切实负起责任,当好表率,只有我们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认真分析过去的工作,敢于触及思想,不回避问题,才能保证分析总结的高质量,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分析检查阶段,我们要高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党内民主,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做到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带头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把问题找准,带头把解决问题的措施确定实。要坚持边分析总结边改,边查找问题边改,边评议边改,以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先行先试重点工作,用实践项目的实施成果来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三、突出中心,把握重点

以领导班子名义起草好我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分析检查报告,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任务。分析总结得是否“准”,是否“深”,决定着解决问题、完善制度的方向和力度,决定着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只有把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状况分析清楚,才能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只有把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找准,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只有把主客观原因弄清,才能为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只有把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好,才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提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目标和重要举措。因此,高标准高质量写好分析检查报告至关重要。认真严肃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是写好分析检查报告的基础。领导班子成员要在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谈心交心活动的基础上,认真进行自我检查,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对照检查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存在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尤其是主观原因,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负责,敢于问责。要严把发言材料质量关,做到“四不上会”即“问题找不准不上会,原因分析不透不上会,整改措施不实不上会,努力方向不明不上会”。与此同时,我们要抓好以下三个重点环节,确保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有序有效推进。一是集思广益,认真分析总结;二是实事求是通报分析总结情况;三是心平气和接受群众评议。

第7篇: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范文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们认真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根据《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在市委学习实践办和第四监督指导组正确指导下,高标准启动、严要求推进、高质量落实,呈现出组织领导到位,学习活动扎实、调研开展深入、大讨论热烈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工作,为下一阶段即将开展的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下面,我就做好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提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任务

分析检查阶段既是巩固和发展学习调研阶段成果的关键,也是解决问题、完善制度的基础,是学习实践活动从思想层面进入实践层面的重要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是,按照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通知要求,检查分析我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状况,进而查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思路。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对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至关重要。我们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周密部署、精心实施,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领导,率先垂范

要切实加强对分析检查工作的领导,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和《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切实负起责任,当好表率,只有我们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认真分析过去的工作,敢于触及思想,不回避问题,才能保证分析总结的高质量,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分析检查阶段,我们要高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党内民主,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做到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带头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把问题找准,带头把解决问题的措施确定实。要坚持边分析总结边改,边查找问题边改,边评议边改,以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先行先试重点工作,用实践项目的实施成果来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三、突出中心,把握重点

以领导班子名义起草好我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分析检查报告,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任务。分析总结得是否“准”,是否“深”,决定着解决问题、完善制度的方向和力度,决定着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只有把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状况分析清楚,才能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只有把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找准,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只有把主客观原因弄清,才能为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只有把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好,才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提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目标和重要举措。因此,高标准高质量写好分析检查报告至关重要。认真严肃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是写好分析检查报告的基础。领导班子成员要在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谈心交心活动的基础上,认真进行自我检查,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对照检查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存在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尤其是主观原因,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负责,敢于问责。要严把发言材料质量关,做到“四不上会”即“问题找不准不上会,原因分析不透不上会,整改措施不实不上会,努力方向不明不上会”。与此同时,我们要抓好以下三个重点环节,确保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有序有效推进。一是集思广益,认真分析总结;二是实事求是通报分析总结情况;三是心平气和接受群众评议。

第8篇: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就业价值取向;就业岗位

一、引言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拓展,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共享经济等数字新技术的发展诞生新商业、新职业,使我国就业形态、就业结构、就业稳定性以及劳动技能需求都发生了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面向产业需求,在追求高就业率的同时应更关注学生就业质量,为劳动力市场输送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以创新为核心、以发展服务型经济为重心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态势。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人才供不应求、跨专业人才优势明显。新就业形态是经济业态发展、市场竞争与技术进步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断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无论从就业的政策导向还是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看,需要在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教育质量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优化劳动力结构,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学生就业的困境

1.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矛盾突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劳动力供给质量亟待提升。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比上年少增9万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速;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相对于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变化,人的变化是一种慢变量,实现职业转换需要一定的教育培训,转变就业观念需要更长的时间。新就业形态对已有的劳动、就业、培训、社保等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业态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创新的新引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滞后于新产业技术变革,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就业矛盾从就业规模能否扩张向就业质量能否提升转变。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就业数量,而忽视了就业质量。技术进步对就业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显现。党的报告指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年来,企业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受教育程度、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岗位被“机器人”替代,影响的就业岗位数量会持续增加,岗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劳动者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下岗失业。由于从人力资本投资到形成有效劳动供给通常会滞后于岗位需求,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的意识不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等特点。薪金待遇、就业岗位、行业发展和职业空间仍然是当前大学毕业生最关注的因素。大学生找一份工作谋生并不难,但谋求优质岗位和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难度系数比较大。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困顿之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麦可思研究院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我国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就业满意度为65%,2018届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比例达6.99%,对就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和“发展空间不够”。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2%,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的2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性逐步增大。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特点,逐利性与求稳性并存、就业目标偏高与期望个人价值实现并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趋向多元化,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人员数量不断提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引起了整个社会就业方式、岗位结构的变革。互联网公司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新兴高地。

三、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路径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大学生的协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需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在对接新产业、新职业的基础上,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和跨界协同创新,实现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和系统高水平匹配,培养出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希望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薪酬待遇持续提高、工作条件不断改善、职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实现高质量就业首先要有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来自高质量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将推动高质量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和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政府要强化宏观管理职能,为高职学生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具体来说:政府正确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做好产业引导和企业帮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统筹优化人力资源供给与改善劳动力市场需求;强化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之间的协同联动,将就业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运用好“互联网+”推进就业转型,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为高职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从事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权益,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推动高质量增长与高质量就业同步实现,让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转化与就业质量提升并行不悖,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质量的带动作用。2.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的协同发展。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新技术发展催生了新的就业需求。新产业能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和更加优质的工作岗位,企业需要具有吸收问题、转换问题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培养适应新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必然以质量为前提。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与行业企业、研究院所、政府部门等不同社会主体建立协同机制,推进校政协同、校地合作、校产联合、校企对接,建成教育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学生联动的“互联网+就业”跨专业协同创新平台,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线上精准对接、线下高效服务。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牢牢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吸引更多的企业专家、技能大师走进课堂,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打破高职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间的体制壁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师资特点和学校的区域影响力、区域产业特征和区域供应链以及企业资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现代学徒制,让企业的人才培养前置化。整合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各主体的资源,不断完善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创联盟等教学模式,使各主体的人才、专业群、地理空间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增强人才培养对新兴就业领域、新就业形态的适应性和契合度。根据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企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资源要素融合的平台和机制,更多地把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构建“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就业生态共同体”,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保政策,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促进公平就业和大学生社会性流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新的就业特点进行科学研判,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将就业大数据多向精准反馈至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等各环节。以精准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升就业大数据对人才培养改革的决策咨询功能,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一体化的精准就业指导工作格局。3.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新范式。当前,“三新”经济已经以标志性的智能、个性化服务、社会化共享、跨界融合等多维特征涉足三大产业的方方面面,创造新需求,形成增长新动能,产生新就业模式和新职业岗位。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关注社会发展变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新范式。高职院校应推动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把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根据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设置专业,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技术进步相适应,对专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重新设计和精准界定;加大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力度,构建基于产业链、融入新知识和新技术技能的专业课程体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转化为“知势”,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4.注重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提升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不能选择那些脱离实际的职业,需要把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就业价值观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高职院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教育,注重专业基础能力、跨领域协同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缩小大学生就业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的统一,由就业指导教育转向职业生涯教育。高职院校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生源特点,实施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教育,做好学生求职状态跟进、企业招聘状态更新,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要改变大学生就业“从众”选择的行为,使大学生积极面对职业多元性选择的挑战,将“高起点就业”观念转到“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灵活就业”“动态就业”观念上来,找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蔡跃洲,陈楠.新技术革命下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就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5):3-22.

[2]罗筑华,王汉青.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中的现实审视与路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134-138.

[3]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苏丽锋,赖德胜.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2018(2):32-38.

[5]杨礼雕.以“互联网+”模式推进大学生精准就业[N].光明日报,2019-03-31(15).

[6]马廷奇.高职院校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25-30.

[7]任雪园.变革与转型:智能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审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9(28):12-17.

[8]张纪南.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J].求是,2018(12):24-26.

[9]王霆.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J].高教探索,2020(2):108-114

第9篇: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50-02

高职毕业生能否实现高质量就业影响到我国高职教育未来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高职学生面临着就业难题和创业困境,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起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注意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充分发挥出高等教育就业机构应有的作用。

一、制约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良好的就业能力、公平的就业环境、合理的就业结构等。制约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因素有很多,如高职办学理念、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结构矛盾、毕业生就业期望等。教育专家提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数量的增长不等于质量的提高,高职就业还有待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

(一)影响高质量就业的客观因素

1.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专业课程设置偏向学科型教育,把重技能、重实践的高职教育办成了介于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折中型”普通高等教育,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传统办学思路,导致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大而社会针对性不强,院校特色不够明显。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转型期,而很多高职院校对人才市场需求反应不灵敏,专业设置论证不充分,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忽视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建设,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岗位匹配度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跟不上社会需求的步伐,专业内容的更新滞后于就业岗位的需求。

2.就业环境表现为体制。就业环境不完善,就业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如市场人才配置水平较低,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就业环境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有效的指导机制没有充分建立和发挥作用。招生规模扩大后,而相应的就业指导、就业渠道、就业机构设置还没有相应匹配的建立起来

3.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就业渠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近年来,国家及各省市出台了很多相应的创业优惠政策,如创业培训补贴、放宽经营领域、减税免费政策等。但创业政策在落实层面却大打折扣,存在妨碍政策落实的很多问题,有些政策在工商、银行等机构就很难操作,大学生创业贷款难,创业政策落实受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正常发展。很多院校对于就业创业政策的领会与解读也尚不到位,

4.用人单位盲目地人才高消费。高职毕业生缺少公平、充分的就业机会,有些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对用人标准盲目提高,用人单位追求人才高消费使得高职毕业生一定程度上缺失公平的就业环境,单位间攀比聘用员工的学历层次导致高职生在与本科生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的做法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增加了客观难度。

(二)主观因素

影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主观因素首先是毕业生利益诉求的变化,学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来分析,高职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实用性、应用型、技能能人才,但很多高职毕业生仍受精英教育时代就业观念影响,就业更倾向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岗位倾向于体面的管理型岗位,在择业价值观上偏离现实状况。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对于个体、民营、小企业仍缺乏兴趣,对于薪酬和发展空间要求过高,就业观念不切合实际。此外,部分毕业生缺乏职业素质,缺少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也是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影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主观因素还包括毕业生缺乏求职技能和技巧,择业过程中,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缺少自信心和主动性,与用人单位接洽时表现不尽如人意。同时,毕业生法律意识弱,对于国家的相应就业政策、劳动法律法规掌握不足,不能有效维护自身就业的合法权益。近年,我国大力倡导毕业生自主创业,但学生还缺乏自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二、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选择

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关键是国家政策支持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指导质量的提升。国家要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优先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一)政策支持,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

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切实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前提,还应在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规模。同时,要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统筹做好以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好此项工作,切实营造更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宽松环境,促进公平就业。

1.国家应统筹兼顾。重视高职就业工作指导与宏观调控,制定相关的法律及规章制度以规范就业工作,保障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合法权益。在国家宏观政策以及法律范围内,制定灵活可行的就业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特点,建立适合区域发展的就业政策体系,发展有高质量、多层次、有特色的高职毕业生就业体系。

2.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健全的就业信息系统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有效互通的桥梁,因此,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应牵头构建汇集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就业协议签订、人事及保障、综合服务等一体化的就业信息系统,以可操作的管理信息系统保障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3.健全劳动关系调整的体制机制。部分毕业生就业能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仍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政府要制定可行的法律法规以及就业规范,维护就业市场的良好秩序,为提高就业质量提供环境和秩序保障。

4.鼓励高职毕业生创业。制定相比本科毕业生更便捷优惠的政策,优化毕业生创新创业的环境。高职毕业生是技能型创业的重要力量,积极引导毕业生创新创业,有利于提高就业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二)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

1.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目标。正确定位,发展特色专业,大力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质量、特色保证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培养,强化校企合作,注重开发就业见习岗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根据岗位和岗位群需要,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2.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首先要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高质量就业具有思想保障作用。开展理想信念与诚信教育,把社会理想与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起来。在就业过程中,杜绝虚假简历、违规违约等不诚信行为以保障正常的就业秩序。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应专门针对毕业生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克服毕业焦虑及心理障碍,根据自身实际找准定位,不盲从、不攀比,树立正确择业观。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还应坚持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听取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共同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

1.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好职业规划,突出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能力培养。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应有计划的向学生输入“职业发展”理念,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大二年级引导学生确定毕业后工作的总体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明晰职业方向;大三时通过各种讲座、参观等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改变狭隘的就业观,理清就业思路,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引导毕业生树立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观,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2.结合辅导员工作,开展学生就业指导。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主要负责毕业生各种就业手续办理,就业信息,学校招聘会组织等,体现的是服务职能,难以对大学生就业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为确保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开展,要发挥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天然的优势。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频繁的人,对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综合表现、职业诉求都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保证把就业信息及时发送给每一位学生,能对学生提出有个性化的就业建议,向用人单位所推荐的学生更具针对性性,准确性、成功率更高。同时要采取措施保证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地位。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培训。为了鼓励辅导员更积极地参与就业工作,学校应制定考核办法,将就业率、就业满意度、联系企业数量、组织招聘会场次等纳入辅导员考核范畴。

3.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树立“创造工作岗位”的观念。创业是高职毕业生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并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创业教育必然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一是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业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其二是创业是另一种形式的就业,创业不仅能使创业者本人就业,还能带动相关就业。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还很薄弱,主要体现在创业政策解读不到位,专职师资力量十分缺乏,为此可请有创业经历的校友及行业人士做创业兼职教师,他们创业历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还可以定期邀请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及企业家做讲座、论坛等,为学生创业搭建指导平台。

(四)兼收并蓄,借鉴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经验

一些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工作较为成熟,如英国的职业指导服务,德国的慕尼黑就业模式,美国创设的聚集、辐射、磁铁创业模式等,这些就业指导模式虽然着重点不同,但它们都重视学校、政府、用人单位之间协调合作,就业指导内容广泛、深入,如英国高校的就业部门不仅为在校生服务,也为毕业四年之内的毕业生服务,同时还为用人单位服务。我们高职院校可结合实际,借鉴这些国内外就业指导的经验,探索出适用、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质量还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社会作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背景环境,应努力支持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例如,通过新闻媒介、公众舆论等大力宣传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就业环境,有力地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林超.浅谈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2]戴莉,武静.企业文化融入高职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林区教学,2013(11).

[3]杨继瑞.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09(2).

[4]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