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焦虑的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活;适应教育;阶段性;开展方式
适应本身是一个生物学中的词汇,描述的内容分别是与环境协调的某种状态和改变自身与环境达到协调的过程,此后逐渐将适应一词引入描绘人们对周围环境达到和谐状态的一个过程,习惯将其称为“适应能力”,并在研究中逐渐发现一个人适应能力的高低与其在环境中成就的大小、幸福指数的高低基本成正相关关系。
大学之所学对于人生的指导意义举足轻重,学生在校期间能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各类问题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仅需要依靠学生的适应能力,更需要教师的指导。笔者从事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发现“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大部分管理者所秉承的理念和一贯的处事作风。实际上,任何问题的处理都应该分为两个过程,即预防和治理,并且纵观各类社会事件的相关处理,预防的意义和作用更是不容小觑。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想把“预防”的理念融入学生管理工作。
根据系部招生时分班情况,护理1~5班、6~11班和助产班分别由不同辅导员管理。笔者所在科研团队想将改进后的新的适应教育内容运用到6~11班学生身上,其余班级采用传统的适应教育内容,通过对每个阶段学生相应指标进行统计,然后和其他采用传统适应教育内容的班级进行比较,论证新适应教育内容是否优于传统的适应教育内容。评价的指标主要涵盖出现心理等问题的人数、学生自身对大学生活的评价、学生的各阶段学习成绩比较、学生寝室矛盾的出现频率、相同任课教师对不同班级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学生本身出现焦虑的频率以及焦虑的解决方式,等等。根据团队的配合,笔者将新适应内容分为阶段性的内容。
第一阶段:时间为入学第一、二个月,这一阶段的问题侧重于角色转换问题。产生问题缘由: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学习方式的变化、新生活方式的变化。
解决方案:大学新生不仅要面对学习、生活环境方面的变化,还有集体相对位置的变化,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变化,使其在新环境中找不到自己的正确位置,容易失去学习和交往的信心,所以角色转换的目的是让学生融入大学生角色,在这一问题上可将适应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入学教育中护理角色的讲解。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针对我校医学院校的特点及我系护士助产士的培养特点,有针对性地学习护理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让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深刻认知。第二部分是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在团组织生活和班会中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增强对自我的认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班会中讨论学习方式,并请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第三部分,对比学生管理中的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对学生进行角色融入的引导。正面教材可请大二优秀的学生做分享报告,传授学习经验和工作经验等;反面教材可用我校留级案例等与先前优秀学生的分享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第二阶段:时间为入学第三、四个月。问题侧重人际交往新问题、友谊新问题。产生问题缘由:学生之间的“异质性”(家庭贫困生、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导致人际交往之间出现新问题。
解决方案:利用各类倡导(AA制消费倡议等),建立良性的班级文化氛围。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差异明显,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受经济限制和感情限制,可能被同学排挤。所以笔者团队在讨论中认为学生要建立AA制消费的观念,并提起公约“借钱金额不能超过100元,还钱期限不超过一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开销。此外,在寝室中,由于水电公用的情况,要时刻提醒学生节约用水用电,提出倡议并且让学生内化于心,以改善自身行为,减少寝室矛盾。
第三阶段:时间为入学第四、五个月,这一阶段的问题侧重于诚信问题、受骗问题、兼职问题,产生的问题的缘由是学生第一次期末考试复习不到位、存在紧张情绪或复习方式欠妥当。
解决方案:班会中全面详细解析有关作弊情况及处理,在团组织生活中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剖析友谊的尺度,上网收集针对大学生的各类骗术,并在团组织生活中用角色扮演方式演绎骗术与防骗技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防骗观念,尽可能减少学生在情感、小团体(老乡、校友等)、兼职过程中受骗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手术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术前焦虑;影响效果
手术患者术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而焦虑会对术后康复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所以很多学者都在研究焦虑的原因并试图给予心理干预以减少术前焦虑发生[2],但大都没有介绍心理干预的具体方面,有很多相关因素是不可干预的项目,如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本研究试图对患者手术预期进行心理的干预,探讨这种方法是否可以有效的减少术前焦虑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入手术室准备行择期恶性肿瘤手术的120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55~78岁。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52~77岁。纳入标准为:①确诊患有恶性肿瘤并需要行手术治疗;②有健全的听力和语言交流能力;③无镇静药和抗精神类药物服药史;④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小于5分的患者;⑤术前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
1.2方法
1.2.1护理 对两组患者术前1d(T1)先行完成医院焦虑和压抑量表(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HAD)(见图1)[3]的评分来判断行心理护理前的焦虑状况,然后两组都行常规心理护理,而对观察组增加有关手术预期方面情况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另外还对患者有关手术后的一些疑虑进行客观的全面的解答。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当天(T2)在入手术室后再行HAD评分来再次了解术前焦虑的状态。
图1 医院焦虑和压抑量表 HAD
1.2.2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心率、手术名称等一般资料,并记录两组患者两次HAD评分的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A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达,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行心理干预前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项参数均P>0.05)(见表1),组内比较发现观察组心理干预后焦虑评分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t=7.32,P
3 讨论
术前焦虑情绪会严重影响到患者整个围术期的治疗,会影响术前准备的配合,也会影响到术中的麻醉用药[4,5],更会对术后康复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关于评价术前焦虑的调查表可能临床上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但Hicks等[5]研究后认为医院焦虑和压抑量表更适合用来做为术前焦虑评分的标准,所以我们在本研究中采用它。正如本研究所示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都显得很焦虑,所以术前焦虑状态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即使是给予心理干预后仍然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已经有学者在研究焦虑的原因并试图给予相应心理干预以减少术前焦虑的发生[2],当然包括患者家属、手术医生、手术科室护士、手术室护士、麻醉医生以及护工都会不同程度的参与到减少患者术前焦虑的工作当中来,可能通常都不是那么系统全面。做为一名手术的护士我们对每一位患者都制定了常规的心理护理计划,包括对自己的介绍、手术室环境、术前准备要点、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和可能留置一些导管的介绍,以及需要签署的一些文书的介绍,另外还有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沟通。本研究中发现对照组通过常规的心理干预后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可能专业系统的介绍让患者在技术上产生了一定的信任,另外安慰和沟通也增加了亲切感和熟悉程度使得进入手术室后再次见到我们后不会感到太陌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焦虑的程度。
关于手术的预期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手术预期是一个很不确定的事情,尤其在现今医患关系非常紧张的环境下,手术医生往往会降低患者及家属的手术预期以便减少因手术预期太高而产生的医疗纠纷。但我们觉得在现今网络和移动设备的便利使人们很方便的获取有关手术预后的相关信息,所以与其降低预期不如实实在在的和患者就可以接受的和即将会经历的预期给予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必要的介绍,考虑到我们只是手术室的护士,我们只着重就术后留置胃管、尿管、各种需要的引流管产生的不适和疼痛及相应的镇痛方法和效果,术后可能的低温寒颤和相应的科学的处理方法,术后可能发生的睡眠障碍以及处理措施,根据患者对病情的知晓度给予相应较好的预期展望。通过给予常规心理干预和手术相关预期干预后的患者焦虑状态有了更好的改善,患者会更加信任我们,对自己术后可能遇到的困难的处理有了更强的信心。
综上所述,我们觉得对患者尤其是患有恶性肿瘤的手术患者给予有关手术预期的心理干预将会更好的缓解患者术前的焦虑状态。
参考文献:
[1]夏勇,阎振林,刘阳,等.肝癌患者术前的抑郁情绪与术后复发相关性的研究[J].肝胆外科杂志,2012,20(4):248-251.
[2]郭慧敏.骨科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对术前焦虑的影响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356.
[3]JA Hicks,JG Jenkins.The measurement of preoperative anxiety[J].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1988,18:517-519.
几年前,张明就开始意识到公司传统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市场发展形势,业务模式僵化、流程不畅、人浮于事等问题必须解决。然而出于种种原因,公司一直未实现改变,而后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令公司业绩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借此时机,张明决定推行改革,几位高层一致认同。然而当开始讨论如何落实、改革从谁的部门先行开始时,大家要么沉默以对,要么借辞推脱,这令张明懊恼不已,却也只能一筹莫展。
几乎所有管理者都面临过类似的窘境,推动改革谈何容易。如何才能避免出现这种状况?
答案只有一个:做老板,就要狠一点。
首先,要对自己“狠”―点。对自己狠,就是对于自己所担心的问题,管理者必须逼迫自己准备相应的解决方案,面临挑战必须当断则断。著名的“墨菲定理”告诉人们,只要你担心有可能出状况的事情最后一定会出问题。即使只是一刹那间的担心,逼迫自己或团队进行有预见性的准备都是完全必要的,心存侥幸则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所以,身为老板,夜深人静时必须经常独自思考:哪些事情值得担心呢?如果没有担心的事情,是否说明你对企业的掌控盲目自信;如果你有太多担心,那也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你是否不得不扮演救火员的角色,面对不断出现的状况疲于奔命?
其次,对自己的团队“狠”一点。让你的核心管理团队处于一种略显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偶尔挑战他们的建议和决定。初听起来这很难理解:许多管理专家都建议公司领导者应该打造一个高效沟通和协力合作的团队,为什么要让团队面临压力和挑战呢?
哈佛大学社会与组织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海克曼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采访时指出:与人们所期望的有所不同,许多时候,团队的工作方式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的,尤其是当企业处于不利环境时,因为协调、激励和竞争通常会让团队合作变得异常困难,这恐怕是企业组织里真实而残酷的一面。那怎么办才好呢?他建议:控制核心团队的人数,最好不要超过9个人;对团队成员的筛选要严格,对不合适的团队成员说“不”;最关键的是,在团队中确定一个唱反调的角色并保护他,他的主要工作是挑战团队的决定,提令人尴尬和头痛的问题,比如“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逼迫团队面对并不乐观的现实,探寻令人信服的解释和答案,确保团队不会为了达成一致而草率决定。
我国的音乐表演专业自1927年国立音乐院开设以来,在音乐教育史上已有近九十年的历史。音乐表演涉及声乐和中西器乐的表演。纵观我国音乐表演教育的历史,音乐表演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声乐或器乐演奏(独奏、重奏、合奏)、视唱练耳、作曲和配器、中西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以及艺术概论等专业课程,之后一些专业增加了相应器乐(如钢琴、弦乐、管乐)的艺术史或文献阅读等,而与目前在专业音乐院校、综合院校(含师范院校)以及理科院校开设的音乐表演专业培养方案比较,并无大异。可见,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相对比较稳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培养方式是最理想的模式,或者说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目前的音乐表演教学过程更多地停留在感性的经验教学,即教师根据经验指导学生练习。随着现代教学设备的引人,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录音或录像,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效果的前后比较,但依然停留在较为感性的层面,而在音乐表演教学过程中渗透的科学知识和科技分析的含量相对较少。
进人21世纪,高校除传统的课程外,音乐表演也逐渐开设了音乐心理学的课程及研究,音乐表演成为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之一。音乐表演是一种复杂的音乐活动,涉及声音、情感、动作、意识等多个方面。面对如此复杂的音乐活动,音乐心理学研究者利用现有的或针对研究目的而设计的科技设备,结合声学、生理学、运动学、心理学对音乐表演过程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者们关注某些音乐技能的心理活动、不同乐器的声学特点、表演者和教师的经验、创造性、音乐交流、即兴、演奏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少数族群跨文化特点、早期音乐能力发展特点、®音乐人的脑神经机制®等诸多方面,希望利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培养音乐表演人才,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练习和表演的过程,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然而,这些方面的研究往往需要音乐表演教师和音乐心理学家共同完成,在培养方案中设立相关的课程也需要教学管理方面的支持。
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经常会考虑“效率”,所谓“效率”就是投人和产出比。对于音乐表演学生来说,“投入”就是在练习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努力程度以及金钱的支出;“产出”是他们经过训练后所呈现的表演水平或能力,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以及在以后人生中音乐对他们的影响。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需要借助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以下将关注演奏中的练习过程、音乐表现和表演焦虑等,结合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重新审视这三个方面常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练习过程
首先是练习过程。演奏水平的提升或一个新曲目的磨合都需要反复练习。一些教师和学生的观点认为应该保持或尽可能增加练习的时间,哪怕是牺牲音乐理论课或其他文化课的时间。曾有心理学家研究了众多领域专家(音乐家、运动员、棋师等)的练习时间,一般要经过一万个小时的练习才有可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而且尽管个人先天能力或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足够的练习时间仍是“铁打的定律”。这个结果也许令许多音乐专业学生感到欣慰,他们的练习时间没有白费,还需继续充实地在琴房积累小时数。但学生们可能很少对练习策略进行思考,以为时间是通往成功之路,不曾想过可有其他替代的方法。因为过度练习会适得其反,可能产生一些心理或身体伤害,比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带来的心理不适或肌肉损伤等。为避免这些问题出现,可以通过心理练习来代替,即想象练习的过程,想象演奏某个乐曲的指法动作、音响特点或肢体表现,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想象练习,也可以结合录音进行。也许有些教师认为想象练习没有作用,但想象练习的确也是演奏大师常用的练习方法,而且现有的研究表明想象练习几乎能够达到和实际练习相似的效果,尽管也受到作品难度和长度等方面的影响;如果能把实际练习和想象练习相结合会得到更好的练习效果®。音乐表演和运动领域的神经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在想象练习过程时人脑的运动外,对练习过程的反思也是提升练习效率的重要过程,能够分析练习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有助于自主制定明确的练习计划。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元认知”,对练习过程不断反省和思考才能达到对练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
二、音乐表现
其次是音乐表现。如何表现某个音乐作品,一般是由直觉产生的,或是通过模仿教师或录音习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给出明确的关于如何表达一段音乐或应该表现什么情感的指导,更多的是通过启发的方式激发想象,而很少对音与音之间的关系、音乐结构等进行分析。这需要音乐表演者思考音乐表演要给观众传递什么信息,是传递情感,还是呈现音乐结构。这似乎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然而,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情感表现式的表演也需要具有结构性,乐句的结尾或新乐句开始时的力度、时值和肢体变化都表现了一定情感。音乐心理学家曾经研究了表演者如何为听众呈现音乐结构,他们认为如果能够说明某种结构与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有助于表演教学。
情感表现的表演一般是通过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来实现情感交流的目的。表演中有两种方式可以吸引注意力:一种是谱面标明的要强调的部分,即“内在的”特点;另一种是表演行为带来的特殊的音乐处理,即“表现的”特点。“内在的”特点可以是旋律轮廓的最高点,或乐句的开始;“表现的”特点可以是渐慢的速度,延迟或延长某个音,增强或减弱某个音的力度。演奏者通常会通过“表现的”特点来突出表现“内在的”特点,以此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这些细微的特点有助于系统地研究音乐表演这一复杂的现象,也帮助人们从意识层面了解直觉的表达方式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演奏中“表现的”特点也是由一系列根据直觉的艺术选择来决定的,比如“内在的”特点哪些需要突出,是否能够被清晰地感知到,通过什么样的身体控制得以实现等。一般演奏者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如何处理“表现的”特点的,通过分析演奏过程帮助他们了现方式和演奏技巧同样需要学习。同一情绪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比如愤怒可以通过较大音量、尖锐的音色、复杂的噪声、长短音的对比、对不稳定音的强调、渐快等方式实现。®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来演奏某种风格的音乐,更好地传递情绪表现,需要表演者自己决定。目前一些可视化的分析软件已经能够胜任这样的分析任务,通过图像呈现表现的“效果”更直接、更有说服力。
呈示音乐结构的表演是建立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首先要对正在演奏的作品进行分析,画出谱面上各种“内在的”特点,然后聆听自己的演奏录音并分析:如何处理“内在的”特点前后的音,哪些需要“表现”,如何表现,哪些不必强调,不同风格的音乐是否表现方式不同。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以表演为导向的分析,并意识到自己的表演策略,会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研究表明这种分析有助于表演者的情绪表现,也为分析音乐表演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三、表演焦虑与音乐医学
表演焦虑是音乐表演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适当的焦虑有助于表演的发挥,对听众、周围环境以及临时出现的音乐事件作出适当的反应;而过度焦虑则会引起临时失忆、动作失控等问题。适当的表演焦虑依赖三个因素:表演者的人格特征、技巧的掌握程度和对演出场景的认知。®对于出现表演焦虑的表演者可以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来解决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对于不管演奏与否,容易在人群面前紧张的演奏者,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解决;如果是技术问题,需要练习提高技术;如果焦虑是由表演者的自我期待带来的,特别是与观众和演出场景有关,那么就需要通过系统脱敏等方法来改善,使其尽可能现实地、积极地面对观众的反应。其他改善表演焦虑的方式还有冥想、身体放松、呼吸练习、瑜伽、有氧运动、催眠疗法、亚历山大技术、引导想象等。
音乐表演者常受到各种职业病的困扰,“音乐医学”就是解决平日练习带来的慢性疾病和不适,比如同样的动作要经过上万次的练习,而身体的其他部分相对僵化,由此带来的肌肉弹性减弱或脊背疼痛等问题。®不同乐器演奏的动作和保持姿势不同,带来的问题也不一样,当然还可能与经常练习的曲目特点以及演奏者的人格特点有关。学生了解一些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合理安排练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产生的身体不适以致形成慢性病,或当出现伤病时知道如何调养,从而延长演奏生涯。
以上提到的这些知识不仅是在知识层面的扩充,更重要的是让音乐表演者对音乐表演有完整的认识,能够分析音乐表演的过程,并全面地认识这样一个复杂的音乐活动。音乐表演不仅仅是表演技巧,还需要表现作品的内涵,并与他人产生共鸣。因此音乐表演不仅是一个技术活,还需要发展其他的能力。音乐表演者通过长期练习后在某些方面还会超越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对音乐表演进行全面分析的音乐家,其连接左右半脑的胼胝体结构较大。心理学家对音乐人与非音乐人的认知方式和能力进行了对比,发现音乐人在言语记忆任务中表现较好,而非音乐人在逻辑任务中表现较好。这也许与音乐人对听觉信息整体加工的特点有关。因此,应该培养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具有整体的分析的思维,他们会从中受益,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目前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了“表演与创编”的选修课,表演的内容主要涉及音乐表演的历史、演奏风格、演奏姿态、音响版本比较、练习策略、识谱与眼动、情绪表达、表演焦虑与调节等。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后重新审视自己的练习和表演过程,会对表演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对自己的练习和演奏进行些许调整。但这类课程还没有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选修课或限选课固定下来,大多数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没有机会接触此类课程,也就不能从中受益。因此,在高校音乐表演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整体学科知识的建构。®内容可以包括表演技巧方面的问题,比如演奏乐器的物理、生理和心理基础,即兴、表现、读谱、记忆、音准;也可以包括演奏者个人的发展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比如动机、练习、元认知和自我效能感、表演焦虑、音乐医学,以及个人生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孩子拿着和妈妈的合影,边看边哭,不停地念叨着:“妈妈,快来接我。”
孩子神情呆滞地坐在椅子上,对周围的一切没有丝毫兴趣。
孩子哭,妈妈也哭。
家长躲在活动室外或大树后悄悄观察孩子在园的情况。
在孩子入园初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上情景,从中可以看出,托班孩子的焦虑状态也引起了部分家长的焦虑。其实入园焦虑是托班孩子入园初期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和家人后表现出的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如果听之任之或强行压制,则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我园在分析孩子入园焦虑原因的基础上,根据多年的经验提出并实行了梯度适应方案。主要分为入园前的准备和入园过程两个方面,对帮助孩子缓解入园焦虑,建立安全感,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见到你真高兴――入团前的准备
新生见面会
6月中旬招生,我们和孩子第一次见面。我们通常会在户外投放大量适合托班孩子玩耍的户外玩具,在活动室里投放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操作材料、小玩具等。
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园,负责接待的教师会主动向孩子介绍自己是这所幼儿园的老师,欢迎他们将来到幼儿园学习、生活,并陪伴他们玩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
在见面会上。教师积极主动地与孩子进行一对一的互动,目的是引起孩子对教师这一角色的关注,进而对教师和幼儿园产生初步印象。与此同时,教师也对孩子进行观察和初步的评价,并在活动结束后记录孩子的基本情况。为今后班主任老师与幼儿展开进一步互动提供依据。
新生家长会
新生见面会不久,幼儿园会举行新生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园长不仅会介绍幼儿园的总体情况,还会针对新生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存在的疑惑作出详尽的解答。与此同时,幼儿园还专门为家长和孩子准备了两份“锦囊”。一份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的《幼儿手册》、《入园手册》和《家长手册》;男一份是专门为孩子准备的光碟《上幼儿园了》。
《入园手册》针对初入园孩子在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让家长根据其中提供的多种解决方案和策略,与孩子一起进行入园准备。其中包括入园的心理准备、生活准备、语言准备、交往准备、入园程序、入园物品准备,入园焦虑的类型分析、分离的适应模式、减轻入园焦虑的策略等。
《家长手册》向家长全面介绍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未来家园共建的情况,传递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入园前要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还通过分析孩子入园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让家长对幼儿园工作做到心中有底,从而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
《幼儿手册》主要介绍孩子在集体环境中应该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如有礼貌、和同伴友好相处、讲究卫生、富有爱心、有自我保护意识和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等。图文并茂的介绍让孩子对良好的行为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日常行为学习提供了蓝本,为顺利适应集体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碟片《上幼儿园了》将生动的动漫形象和幼儿园的场景实拍相结合,展示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其中包括:我上幼儿园、早上好、一起做早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课了、操场上的游戏、吃饭了、甜甜的午睡、回家了。在短片中,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是未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让孩子通过反复观看,逐渐熟悉并喜欢幼儿园。如果孩子通过碟片认识了园长、老师,熟悉了操场、活动室、盥洗室等环境,甚至早操也学会了,孩子第一天来园就会对幼儿园产生亲切感,有利于缓解入园焦虑。
电话交谈
在家长会后半个月,班主任会主动通过电话和孩子进行交流,告诉孩子即将进入哪个班级,介绍自己和另一位老师将成为他(她)的老师,然后根据新生见面会时教师记录的相关情况,围绕光碟中的内容与孩子进行愉快的交流。在电话中,教师亲切的话语常常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后,有些孩子甚至希望和教师进行更多的电话交流。
家访面谈
在入园前夕,班里的两位教师会对每一位孩子进行家访。其中一位教师主要与孩子交流、游戏,了解孩子是否愿意与自己玩耍,孩子的表达能力如何;另一位教师则主要就《入园家访表》与家长交谈。
教师除了调查孩子日常的主要照顾人、主要接送人、是否会说普通话、喜欢的小动物、喜欢的玩具、喜欢的动画片、喜欢做的事情、有无过敏史、有无参加过亲子俱乐部或亲子乐园等早教机构学习、孩子的健康情况等信息外,重点向家长了解与入园焦虑有关的孩子的个性特点及家长的教养方式。如,孩子是否害怕陌生人?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如第一次到别人家里做客会怎样?孩子暂时离开最喜欢的人会怎样?孩子是否经常和同龄的小朋友玩耍?孩子有没有同龄的好朋友?孩子用什么方式向小朋友表示友好?孩子发脾气时的表现经常是怎样的?家长在处理孩子发脾气时的方法是什么?家长如何描述孩子的个性?此外,我们还了解孩子的入园生活准备情况,如孩子是否能独立吃饭?孩子会自理大小便吗?家庭中孩子对大小便的称呼是什么?孩子会洗手吗?孩子的午睡情况怎样?孩子一般在几点午睡?孩子平时睡觉时有特别的依恋物品吗?孩子会穿脱鞋和衣裤吗?孩子知道自己要上幼儿园了吗?孩子对上幼儿园有怎样的反应?从不同侧面细致地了解孩子的入园准备情况和个性特点、生活习惯,作为有针对性地缓解孩子入园焦虑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与孩子交流、游戏,让孩子熟悉教师,激发对教师的喜爱之情。家访结束前,教师还会邀请孩子一起合影,并请家长把合影摆放在孩子能经常看到的位置,以帮助孩子加深对教师的印象。
亲子活动
正式入园前夕,为了让孩子熟悉班级环境、教师、同伴,我们安排了两个半天的亲子活动。家长陪伴孩子到自己班里,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熟悉班级环境,顺利找到自己的生活用品,初步认识一些小伙伴。在亲子活动中家长也可以了解孩子在园的一些情况,意识到孩子即将面临的挑战。
二、希望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入园过程
尽管幼儿园和家庭为孩子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但在正式入园后,许多孩子还是会产生焦虑情绪。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出现焦虑情绪主要集中在早晨入园、午餐及午睡这几个时段。因此。我们在入园过程中提出了“四步阶梯”策略,以分解孩子的焦虑源。
第一周:宝宝乐园
幼儿园一般要求家长在早上8点~9点将孩子送到幼儿园,11点左右接走,孩子在园时间约2个半小时。第一周如同“断奶期”,是孩子焦虑情绪最为严重的阶段,所以我们没有安排孩子在园午餐及午睡。我们主要通过精彩纷呈的游戏吸引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同时让孩子进一步熟悉教师、同伴、环境,初步了解集体活动的形式,并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第二周:好吃的饭菜
在第一周的基础上,本周孩子在园时间增加一小时的午餐时间。这一阶段孩子已初步熟悉幼儿园的人和物,所以,这一周主要增加让孩子在园进餐的环节。午餐后,家长把孩子接回家。如果发现孩子进餐情况不理想或不能在园进餐,可以继续在家进餐。
第三周:我自己睡
在第二周的基础上,本周孩子在园时间再增加两个小时的午睡时间。这一阶段,孩子已基本熟悉幼儿园的人和物,家长和教师尝试让孩子在园午睡。
第四周:我喜欢幼儿园
本周孩子一艘全天入园。在这一阶段,孩子已基本适应幼儿园生活规律,主要是巩固前三周的成果。让孩子进一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在上述四周的入园过程中,《入园焦虑调查表》是家长和教师必须完成的,它对教师全面了解孩子的入园焦虑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帮助孩子缓解入园焦虑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整形外科手术;焦虑;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8-0875-03
整形外科患者术后康复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本身的影响,后者作为一种典型的心理应激源,不仅在生理上对患者造成创伤,而且在心理上造成患者的惧怕,这两方面都能够使患者正常的心理活动发生改变[1]。多数患者会产生惊疑、惶惑、焦躁心理,有的还会引起生理上的变化,如血压升高或降低、呼吸增快、心悸燥热、发冷等,影响手术治疗。为了减少甚至避免患者术前发生焦虑应激反应,自2011年6月开始,我科针对1150例患者采取术前心理护理措施,调查分析患者心理症结所在,并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汇总,再加以解决方案的探讨和制定。并促使医护工作者用诚挚的言语、详尽的阐释、真诚的态度对患者进行疏导和抚慰,这些措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根据随访,显示心理护理的需要率和满意率都是100%。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150例,患者年龄35~55岁,平均43.6±6.8岁;以高中学历水平为分界线,以下的占324例,以上的占825例,有489例患者曾接受过麻醉或其他手术。将1150例患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和观察组,住院之后,护理人员要指导每组患者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 SDS)并统计核算分数,作为基本数值。然后护理人员给予干预组患者心理护理至手术前日下午。最后将两组患者进行SAS、SDS及血压、心率的评估,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得出干预的结果。
1.2方式方法
1.2.1心理学调查方法:心理学调查以量表形式开展,使用的是Zung创制的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当患者完成量表之后,统计和计算方式是将两个量表20个项目的得分之和通过公式:Y=in+(1.25X)得出结果,也就是对1.25倍的粗分取整,得到标准分。
1.2.2心理学干预方法:干预组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焦虑抑郁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有护理经验的工作者特别针对其诱因进行关注,通常使用的方法有认知、示范脱敏、心理暗示等,有目的的了解手术后患者的切身体会和心理活动,从根本上了解消极情绪产生的缘由,对症解决。
1.2.3普遍心理问题:手术之前患者担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疼痛751例,主刀医生技术水平和手术预后情况364例,期望关怀照料167例,疾病性质125例,拒绝输血13例,经济负担8例,其余问题26例。也有12.4%的患者表示没有特别担心的问题。
1.2.4灵活运用交流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时,一方面要整理好仪表,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态度诚恳,要有必要的眼神和肢体语言的交流;另一方面,回答患者的问题时要自信肯定,合乎情理,使人信服。笔者从近期一份患者焦虑自评测试的单项统计发现,经历过术前一天心理护理的患者,其焦虑的程度有所改善。
2 结果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以及文化水平基本相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入院后手术前两组SAS、SDS标准记分可认为无差别(P>0.05);而在手术前一天干预组的SAS、SDS标准计显著降低;对照组则上升,结果两组形成了明显差别 (P
3 讨论
整形外科手术最容易造成的应激反应情绪就是焦虑,这种情绪会造成患者食欲不佳,睡眠质量下降,从而使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特别是当患者的精神状态总是处在紧张情绪之中时,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功能会下降,机体中的儿茶酚胺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会因过度焦虑而上升[2]。根据加拿大生理学家Selge(1950)的研究,可以发现抗体形成过程能够被糖皮质激素阻断,使伤口恢复过程变慢,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也随之减少。这些生理效应带来的后果就是创口面受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术后恢复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也降低,更加可能感染其他并发症[3]。
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常识的不断普及,使得就医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加,患者在整个就医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医务工作者积极予以疏导和解决。而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模式也必须不断进步,需要将工作范围拓展至术前访问、术中护理以及术后随访三个层次。利用言语和肢体动作向患者表达关心和爱护,积极帮助患者度过心理难关,敞开心扉,获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通过减少甚至消除患者手术前紧张焦虑的情绪,使手术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真正做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3.1整形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4]:手术实行的前一天与患者积极沟通,与其交谈的过程中观察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的心理状态,并合理解释手术安排的缘由和安全性以及风险性。要激励患者自信地面对手术,与其同时将手术室内的情形描述给患者,使其有基本的认识,能够放松心态面对手术。如果必要的话,还需要通过对手术方案的肯定和详尽的描述获得家属的配合,共同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以乐观的情绪与疾病斗争[5]。
3.2整形外科手术患者的术中心理护理[4]:医护工作者在手术中的肢体动作,神态言语必须加以注意,因为严谨的态度可以向患者传递良好的信息。无论是手术台上还是手术台下的医护人员都要积极配合手术,保持室内的安静环境,轻取慢放,神态自如,更不要在患者面前肆意谈论其病情和手术方案。从而使手术室的氛围良好轻松,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好的环境[6]。
3.3整形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心理护理:很多经历了手术的患者最关心的就是手术是否成功,身体是否能够恢复,会不会给事业、家庭带来不便和负担。因此对手术后的患者进行积极心理护理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患者有权利了解手术的效果是否良好,预后能达到何种水平,这些医护人员都不可刻意隐瞒。对于因为手术创伤而受疼痛折磨以及其它不适症状的患者,要予以安抚。积极随访,帮助患者完成康复和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时告知他们应该避免的行为,争取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7]。
经过精心护理,我科倡导的心理护理实践工作获得了患者的广泛认可,不仅如此,护理团队也得到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为手术室以及病房的护理工作的优质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是实现现代化护理模式必不可少的。护士在工作中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道德情操,把握好自身的心理状态,根据病情的需要,适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乐观的精神面貌,并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
[参考文献]
[1]蔡雄鑫.护理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24-246.
[2]卫生部护理中心组[M].心理学与护理.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8,169-204.
[3]梁宝勇,王凡,文畅.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及其时间特点[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2):77.
[4]苏翠红,何林,刘云景.如何做好整形美容受术者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11(9):1664-1645.
[4]徐爱华,刘亚楠.病人术前需求心理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2010,8(2):91.
[5]李文荣.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2010,8(7):182-183.
《现代企业文化》:很多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中感到越训越“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赵继增:这是我们在为企业做管理咨询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成为组织创造共同语言的途径,但运用不好往往事与愿违。
我举一个真实的案例:A公司成立于2003年,已经走过了8年多的历程,从最初的4个人,年销售额55万发展到2010年的130人,年销售额7400万,发展呈加速度式增长。尤其是这两年来公司的增长都在50%以上,但遇到的问题也极具共性:管理团队越来越不适应公司高度发展的需求,眼看着如良田沃土般的市场,由于团队素质和规模匹配不上,痛失很多良机。该公司曾经尝试组建两支团队去开发两个二级城市的市场,但一年多过去了局面一直没有打开,亏损依然在持续。更让企业主焦虑的还不仅限于此,由于总公司派出的管理者都是公司的管理骨干,他们的“远征”不但没有让公司的总收入增加或市场份额扩大,反而对本部的业绩造成了削弱。
2010年7月,经过高层讨论,决定对全员进行培训,在一名老板朋友的指引下,设计了一套包括行业知识、销售技能、职业心态、潜能激发在内的系统课程。累计11天的突击培训,总共花费27万元,但除了当时大家倍受鼓舞,以及当晚一名员工在夜里高喊“我要成功!我要成功!”最后被证实精神失常之外,并没有根本性地解决团队成长问题。这次失败的培训让A公司老总十分苦恼,负责培训的HR经理也感到压力巨大,并充满迷惑。
他们的困惑具有普遍性,究竟自己的公司需不需要培训?对于本公司的情况,应该如何安排培训会更恰当?很多公司都面对着这样的问题。
《现代企业文化》:您对现代企业培训的理解是什么?您认为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方式有何区别?
赵继增:当A公司出现问题的一年后,公司的老总和培训经理找到了北京影响力,我们向他阐述了我们的观点和看法。
我们认为,传统培训方式与调研方式已经过时。培训行业在中国已经走过十几年的里程,为帮助中国广大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传授管理知识为主的培训模式越来越显露出局限性。培训缺乏前瞻性,临时性、突然性、随意性较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培训效果。
在过去的两年中,北京影响力的调研显示:凡采用传统培训方式的企业,74%反映培训效果只能维持6个月,62%认为培训效果十分一般,44%的企业十分犹豫是否还要继续进行培训。
其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在管理知识极度干涸的时代,管理知识的输入对于企业具有巨大的产出投入比例,但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知识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知识传递式的培训已经不再具有以往的高效率。培训方案的匹配性、所传授知识的有效性、培训公司对客户知识转化的推动性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系统学习、团队学习、持续学习、外力推动应该成为当代企业的基本培训纲领。这是北京影响力经过数年摸索出来的基本培训规律。在培训方案与客户需求的匹配性问题上,传统调研方式的不足益发显现。由于无法访谈所有受训对象,以及源于自我保护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单靠问卷调研或个别人访谈难以客观反映企业的深层次问题。当然,这一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培训的效果在一开始就被大打折扣。
《现代企业文化》:您对企业培训有什么建议?有效的企业培训方式是怎样的?
赵继增:对于企业培训,首先,我建议第一次接触培训的企业慎重投入大笔资金。很多公司的培训部门希望通过前期调研,迅速生成培训思路,以及年度培训方案,这样容易体现出工作的计划性、条理性。
同时,很多培训公司为迎合这一愿望,以及出于定单额度的考虑,极力推动年度培训方案的制定。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任何一个公司都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任何一个培训负责人,或培训公司都难以具有高远的预见力,也很难保证没有经过摸索过程的年度大方案的效果。因此,北京影响力建议初次接触培训的公司采用“小步多走”的方式来做培训安排,而不是一次性投入几十万来进行尝试。
能够取得成效的培训,才是企业最需要的培训,现代的企业培训必须走培训与咨询结合的道路。
《现代企业文化》:您提出企业培训要先“投石问路”,那么如何保证投出去的“石头”是有效的?
赵继增:根据大量的尝试,北京影响力发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投出三块“石头”即可摸清企业的真实培训需求,进而制定可行的培训思路和方案,为培训效果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一块石头――诊断式内训。通过各种咨询手段及现代管理体系进行企业诊断,发现客户的真正问题和业务需求,以咨询报告的形式向客户提供全面的业务解决方案,从而有效地建立起完整的培训规划体系,系统解决企业的业务问题,持续推进企业业务发展。这种培训短期内也能做到有的放矢,实现快速推进业务发展的目的。比如为管理团队进行一次基本层面的管理培训,其中包括传授管理知识、研讨企业真实案例、客户与培训公司的观点碰撞,最后进行交流总结。在这一个环节过后,企业的培训方向能够得到准确的判定。
第二块石头――小规模培训。如果企业需要培训,则和培训公司共同迈出谨慎的第一步,可以是一小步,甚至是半步。通常情况下,企业可以在这一阶段只需支付很小的培训成本即可获得确定性的培训效果。
第三块石头――完成管理团队的普及性培训。在管理团队中普及基本层面的管理培训。由于之前已经谨慎地走过了两步,到了这一阶段,培训效果的确定性已经很高,但我们依然将这一环节视为双方进入下一步战略性合作的尝试。
走过了这三步,一个企业的基本管理问题就能够得到系统性解决。培训思路、方案、双方的合作模式及默契度已经变得十分清晰,培训对于企业发展已经不再是冒险的一跃,而是成为一种强大、稳健的推动力。
《现代企业文化》:北京影响力推出诊断式内训的操作流程是怎样的?
赵继增:诊断式内训是北京影响力推出的一项创造性的服务项目。经过一年的摸索,目前这一培训方式已经趋于成熟。由于投出第一块“石头”需要双方花费不小的人力成本,为保证效果,北京影响力要求客户对此服务要进行申请和预约,资质要求为公司规模在―百人以上,重点针对管理团队遭遇成长性问题。
品牌使用:柔性渗透必须替代单一的自有品牌或代工道路
参与全球竞争的必要条件是拥有自己的彩电品牌,这对任何一个本土彩电品牌来说都是清晰的,但是,在通向这个目标的具体方式上却存在技术性的困惑。完全的OEM方式是不行的,不要管你的规模有多大,你仅仅是一个工厂,单一的代工路径实际上是与自有品牌路径的平行线,只要你不改变路线的方向,它与我们创造自有品牌的目标永远不会交叉。一开始就完全的用自己的品牌走出去,成本是巨高的,没有销售量的支撑的企业运营就变成了一种理论上演练,在这条路线上实际有中国企业已经败下阵来,绝大部分的企业根本就吓得没与迈出自己的脚步。在自有品牌的使用上的逻辑不是先有蛋后有鸡或者是先有鸡后有蛋的逻辑,正确的方式是先有蛋与先有鸡的并行,最后成为叫响的鸡。
目前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大体上有三种方式。其一是单一的做贴牌OEM,这是相对容易也很直接的方式,这也是目前大部分企业目前采用最多的方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蹲在家里搞大规模无自有品牌的出口;第二种方式是与跨国品牌合作,像TCL与汤姆逊,但这种模式不是终极模式,只是在借力,因为,TCL的品牌被严格限制在国内市场,其大量的出口都仍热是OEM模式,所以,这种模式的实质仍然是中国制造的大规模出口,只是OEM的订单被固定的跨国品牌固定。第三种方式就是自有品牌拓市,大多企业都望而却步。不要沉浸在容易拿到的0EM订单中,不要从自己的制造能力出发寻找订单,而是从差异化的国际市场寻找新的需求,然后根据自己的资源状况用不同的方式应对国外市场。
制造多元:全球制造布局替代单一中国制造
品牌的国际化在制造上体现不可能只局限在母国家,“日本制造”或者“美国制造”实际上是代表的某国的总和的制造水平与制造竞争力,“日本制造”或者“美国制造”实际上是分散在全球最适合制造的地方的制造,所以,对中国的彩电企业来讲,完全地依赖在中国制造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中国彩电企业要成为全球品牌必须具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制造能源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熟悉中国的制造环境。其实,反倾销不是针对企业的,而是针对产地的,美国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告诉中国彩电企业现有的制造布局是不能担当我们国际化的重任的。对一个课题来说提出问题仅仅解决了观念问题,解决方案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的可靠路径。反倾销提出了中国彩电的制造布局存在的严重的问题,走出去是生存发展的必需,但是,走出去不要自己去种树结果实,在别人家的果园里寻找果子是种灵活的选择。
关键技术获取:在新技术的源头扣大棚,而不是在家里等待技术的源发
关键词:情志护理;妇产科临床护理;应用
引言
中医讲究“七情六欲”,认为人一动怒就会伤肝,一忧伤就会伤肺,长期思念便会伤脾,一恐惧就会伤肾等等。人的“七情”一旦受到严重刺激,体内的阴阳平衡就会被打破,因此,对于妇产科而言,在日常护理中要高度重视情志护理,以期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
一、情志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重要作用
情志护理,顾名思义就是要在护理过程中高度重视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在这当中,心理护理占到了较大的比重,因此可以说,情志护理的根本便是心理护理。要想在心理护理上有所成效,医护人员首先必须对患者的心理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要明确了解患者心理疾病的情况,并找到其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针对相应的问题制定出适当的解决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患者的情绪跟疾病的发展方向有着密切的联系,情志活动一旦持久剧烈,患者的大脑机能活动便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会进一步影响到患者的脏器活动及其功能。一旦影响超过人体可能接受的最大限度,便会生成疾病。
情志活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对患者而言,积极的情志活动对人的脑力劳动耐久率和效率都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在这一影响下,人的各部分脏器活动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这对患者来讲都是极其重要的,很可能使很多疾病程度大大减轻,甚至会不治自愈;不言而喻,消极的情志活动对患者的身心来讲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主要因为这种情志活动会使得患者体内的气血失调,打破脏器功能的平衡,最终加重病情。虽然有些慢性病的症状在早期不是很明显,患者病情的变化并不一定全都是单一的情志变化造成的,但是我们必须辩证地去认识患者的情志活动与这一早期病变的关系,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病情延误的情况,从根本上杜绝了严重的后果。
因此,只有做好日常的情志护理,才能保障妇产科患者早日康复。如何在做好现有功能性护理的同时加入情志护理这一护理方式,实现多种护理并存的护理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难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建立更加完善的妇产科临床护理模式。
二、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做好情志护理的方法探究
(一)重视环境因素
第一,妇产科患者在临床护理和治疗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来自各界的种种声音,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内部机能,使其思想处于紧张状态;第二,妇产科患者对于颜色的刺激也比较敏感,这些颜色主要是指脓液、血液以及周围的各种颜色,患者往往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严重的还可能出现情绪的不稳定;第三,妇产科患者还容易受到外界气候的变化。无论是春冬时节的阴冷还是夏秋时节的燥热,都会影响妇产科患者的情绪,较冷的外部环境往往会使得患者产生孤独和恐惧感,反之,较热的外部环境则会使得患者出现血压上升、心跳加速、内心压抑、烦闷等症状;第四,妇产科患者周围的光线也会对其情志产生重要影响,过强的光线会引起他们情绪的躁动不安等等。因此在妇产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做到有备无患。
(二)做到因人而异
不同的妇产科患者有着不同的病情、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变化规律,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地位。对于一个人来讲,过度思念会使得气血郁结,发怒会使得气血上升,过度受惊则会使气血紊乱,这都体现出了过度的情志变化会导致人体机能失去平衡,这一点在患者身上更为明显。尤其对于中老年妇女来讲,她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有焦虑、顾忌、猜疑、烦躁等情况,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妇产科临床治疗中经常会出现呼吸不畅、血压不稳定、心律紊乱、大量出血等情况。这不仅不利于临床护理,而且为后期恢复埋下大量隐患。因此妇产科临床护理中要因人而异,掌握好不同患者的性情,做到“适其意志”的护理。
(三)观察患者认真仔细
在实际的妇产科护理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些下意识的语言或举动,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实际上与患者的病情有着极大的联系。对于不同的妇产科患者而言,他们有着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外界的各类刺激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但对于稳定情志而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整个过程的关键,因此对于不同体质、修养、情操的妇产科患者我们应该制定出不同的临床护理方案,这就跟不同的情志在不同人身上有着不同的反应是一个道理。因此,在妇产科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不同患者身上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认识,认真仔细观察不同阶段妇产科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并科学认识这些心态反应与早期器质性病变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较早地发现疾病的变化情况,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四)区别对待妇产科患者不同阶段情志变化
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要用辩证地眼光去看待,对于妇产科临床护理也是如此。在妇产科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这三个阶段,医护人员应当辨证施治,术前采取说教等方式,术中结合按摩、推拿、针灸等方式来帮助恢复,术后采取药物等方法加速康复。在不同阶段满足妇产科患者的不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妇产科患者的理解与支持,使其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变得积极主动。在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重视对患者的心理调教,改善其身心状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我们应该以辩证施护和中医的整体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到情志护理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要将中医里面的心理护理应用到妇产科临床护理中,并且突出其在各项工作中的优势地位,中西结合,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情志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作用,使得妇产科临床护理效果实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钟印勤.社区癌症患者的情志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0):4834-4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