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

出境旅游市场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出境旅游市场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出境旅游市场发展

第1篇: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

虽着国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出境旅游渐成时尚。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是第一批获得国家特许经营出境旅游的旅行社,是中国国内办理出境游的代表性旅游企业。近年来随着出境旅游条件放宽,出境旅游研究也逐渐增温。本文通过对国旅总社出境游现状和消费者行为分析,预测了未来出境游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为我国旅游企业出境游提供参考。

一、 国旅总社出境旅游现状概述

1、客源现状

据WTO统计,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输出国和全球出境游市场增幅最快、潜力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需求十分强劲,出境旅游人数快速增长,出境旅游市场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7.6?%。

国旅总社作为中国出境旅游企业的龙头,是我国出境旅游企业的主力军,出境游的人数也有大幅度的增长,消费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未来国旅总社已经把出境游最为重点发展项目,作为主要的利润增长点,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预计未来游客数量还会有较大的增长。

2、客源地现状

国旅总社的出境旅游客源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东部地区。2004年,来自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等5个省市的出境旅游人数占当年国旅总社组织出境旅游总人数的72.16%。其中,北京市是国旅总社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地,国旅总社组织的出境旅游人数占全国当年出境旅游总人数的29.93%,其次是广东省占21.9%。另外,随着我国西部地区开发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刺激了当地居民出境旅游的动机,从而导致我国西部地区的出境旅游客源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也是国旅未来战略的重点,扩大客源可以保证客观的利润,积极扩展西部市场势在必行。

3、旅游目的地现状

截至2009年,国旅总社经国务院批准的出境旅游目的地总数达到190个。国旅总社出境旅游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体上,国旅总社公民出境目的地仍然以亚太地区为主。从地域上看,2005年以前国旅总社出境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新、马、泰和港澳地区,而现在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德国等更多国家已经成为国旅总社出境旅游的目的地。

二、国旅总社出境旅游未来发展趋势

1、出境旅游热将继续持续高涨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2008年北京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行,我国与世界的经济、贸易和文化联系更加紧密,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将会保持高速发展,而国旅游总社作为出境旅游行业的老大哥将继续保持高的市场占有率。

2、出境旅游秩序将大大改善,手续将大大简化

对出境旅游市场,我国的政策是“适度发展”。近几年,随着《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管理办法》和《旅行社出境旅游服务质量》等规定和标准的实施,旅游市场治理全面铺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促进了相关部门和机构转变观念、调整政策、改善服务,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秩序将进一步好转,随着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紧密接轨,出境游的手续将大大简化。

3、 出国旅游产品不断更新

随着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的增多,旅游的需求也必将发生变化,人们不仅希望出境旅游目的地的范围不断扩大,增添新的更加有吸引力的国家和城市,而且,对传统旅游目的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旅游线路有变化,旅游产品有创新,旅游方式更灵活,操作方式有新意。国旅总社积数十年为外国旅游者服务经验,先后推出各种丰富多彩、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举办了许多有特色的大型出境旅游活动。

三、国旅总社出境游的对策研究

1、坚持产品创新与精品原则

  首先,旅游活动必须结合产品自身特色来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出境游产品的差异化决定主题活动的差异,只有结合产品特色,才可以在活动中突出体现线路主题,更好地向消费者和社会宣传产品和国旅总社的个性化形象。

  其次,要遵循统一性、延续性的原则。国旅总社全年的新产品推广往往不只一次,为了配合市场销售常常会举办数次间断性活动或短期内的系列活动。

2、重视高端产品,实施多角化经营

  据介绍,国旅总社在2009年8月成立了中国公民总部,覆盖了和中国公民有关的各项业务,包括出境旅游、国内游、出入境中介服务、海外劳务输出、海外留学咨询等服务内容,形成了国旅总社的又一个业务重心。 国旅总社中国公民总部副总经理称面对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国旅总社对出境旅游业务进行全面改革,以积极应对市场的挑战。

3、打好服务牌,争创优质品牌

  在旅行社行业中,普遍存在着凭借企业良好的信誉、优质的产品与良好的服务,通过口碑传誉或推介方式实现销售的“口碑营销”。依托几十年的旅游服务经验,本着“宾客至上,信誉第一”的服务宗旨,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高质量的服务,赢得中外游客的广泛赞誉。善用口碑营销,不仅能有效地促使国旅总社更加注重做好产品,密切与游客的关系,同时提醒国旅总社重视“历史积累”,重视对游客的承诺,重视游客的旅行感受,有助于国旅总社保持持久的市场吸引力,使之尽快进入品牌发展之路。

4、通过电子商务,提高管理效率

出境游的产品制作和运作流程复杂,充满了动态、不易控制的因素,因此加强产品研发、加强流程管理是业务发展的基础。在国旅在线B2B后台中,除了实现了产品销售和交易,还向产品的生成、运作等环节延伸,提高运作效率;并提供横向、纵向产品对比分析,为产品部门提供研发依据。

5、通过电子商务,提升服务品质

旅游业是一个竞争性很强的行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获得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酒店、机票、签证、旅游行程等各种综合服务,以及与旅游相关的护照办理、换汇等相关旅游常识的专业解答。这种满足客人的众多消费诉求、为客人提供一站式专业化服务,将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结论

本文在研究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出境旅游的现状时,充分研究了国旅总社的客源、客源地、目的地、价格和产品等状况,对其供给和需求进行了分析,从而预测了国旅总社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国旅总社未来的发展境外游的策略希望可以对其他旅行社发展境外游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马丽卿.外资进入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和相应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8(7) .

第2篇: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出境旅游;隐性相关因素;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5―0034―06

1 引 言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于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位旅游接待大国。我国旅游业虽然已经形成了入境、国内和出境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但作为我国外汇来源和对外宣传的主要渠道之一,入境旅游近年的发展速度却呈现逐渐放缓的趋势。对于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拓展,入境客源国旅游者行为及该国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关的各种经济导向指标的合理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入境主要客源国为研究对象,选取和出境旅游相关的部分经济发展指标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旨在为我国入境市场拓展提供基本的参照依据。

2 旅游者出游的隐性相关因素

旅游者出行的影响因素很多。通常,我们将旅游者出行的因素划分为旅游者相关因素(旅游者状况、态度和感知、知识和经历等)、旅游目的地环境感知因素(旅游花费、旅游条件、好客程度、旅游景点和安全程度等)和旅游者常住地的环境感知因素(旅游政策、国际关系、媒体宣传和亲朋推荐等)。

旅游者出行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受各种经济和社会因素影响,其中经济发展程度、生活方式变化、国家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尤为显著。这种消费是一种享受和发展的消费,旅游产业化水平和工业化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从旅游目的地国的角度看,影响旅游者入境的主要因素是入境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国的旅游成本、同等竞争条件下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价格水平和入境旅游者自我宣传效应和旅游持续等。从客源国自身看,旅游消费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总收入(GNI)、国民生产总值(GNP)水平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影响旅游者出行的各种因素中,有的影响因素表现充分,旅游者对其有明确而集中的感受、认识和解决的欲望。这些影响因素直接表示旅游者出行和不出行之间选择的对立和矛盾,是旅游者出行所关注的焦点,笔者将其定义为旅游者出行的显性相关因素,如旅游花费、旅游地设施服务条件、旅游景点质量等。相应地,在各种影响旅游者出行的因素中,有的影响因素的作用及反映表现尚欠充分、不够清晰或被掩盖,旅游者对其尚未有较明确、充分、集中或公开的关注和认识,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是来自旅游者自身的(如旅游者自身的知识水平、旅游者自身的文化背景等),也可以是来自旅游者常住地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如整体国民教育水平、消费者物价指数等)。它们渗透在旅游者本身或和旅游者出行相关,对旅游者出行决策起着一定的潜在作用,一般不会表现出和旅游者出行决策的对立及冲突,表面看起来好像和旅游者出行决策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即使不进行决策评估也不会影响旅游者的出行,但却和旅游者出行有着一定的关联,笔者将其定义为旅游者出行的隐性相关因素。通常,从旅游者社会人口结构特征进行的旅游者行为分析总会涉及部分来自旅游者自身的隐性相关因素。但从旅游者常住地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等隐性相关因素来进行探讨的研究国内外还比较少见。从该角度分析旅游者行为,不仅增加了旅游者行为研究的视角,同时会使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客源国市场细分更加合理,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3 数据的选取及有效性检验

3.1数据的选取

要揭示国际旅游者出行的隐性相关因素和旅游者出境旅游的关系,需要选取旅游者居住国部分宏观数据及其出境旅游人数和花费进行动态分析。为突出该研究对我国国际旅游市场拓展的应用性,本文特选取我国主要入境客源国2003年宏观截面数据进行对应分析。数据组成依次为:人均国民总收入、消费者价格指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航空客运量、旅游业占商业服务的百分比、人均受教育年限、出境旅游人数、出境旅游业支出、来华旅游者人数。其具体来源如下:(1)人均国民总收入、城市人口占人口总人口比重、航空客运量、出境旅游人数和出境旅游花费来源于《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2)消费者价格指数来源于《2005―2006世界经济年鉴》。(3)人均受教育年限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Organization)2006年公布的社会指标(SocialIndicators)。(4)来华旅游人数取自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2004年中国旅游便览》。3.2数据有效性检验

将人均国民总收入、消费者价格指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航空客运量、旅游占商业服务的百分比、人均受教育年限这6个影响出境旅游人数的因素分别记为x1、x2、x3、x4、x5、x6,出境旅游人数记为y1和出境旅游花费记为y2。

假定y(出境旅游人数和出境旅游花费)与影响它的6个因素之间存在一个线性关系,即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6,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可最终得到该方程的估计参数。将观测数据代入以上过程,可得回归方程为:

y1=213647-0.8304x1-1713.2799x2

+300.4119x3+0.0886x4

+2770.4748x5-5827.9565x6

y2=184352-0.1319x1-1513.5601x2

+154.5006x3+0.1169x4

+2651.5799x5-5413.4278x6 对所求回归方程进行现行显著性检验。 现行效果显著,所配线性方程有意义。

4 对国际旅游者出行隐性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4.1 因子分析

4.1.1原始数据矩阵的构建及预处理

所选取的6个影响客源国出境旅游人数和出境花费的因素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6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样的相关性就会造成信息的相互重叠、相互干扰,从而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出各因素与出境旅游人数和花费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找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新的指标,并使其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各因素所反映的信息。对所选取的这些主成分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可以得到更为准确和客观的结论。

4.1.2因子分析及结果说明

为了便于解释各公因子的含义,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在表2中的旋转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到:公共因子P1受人均国民总收入(0.7806)、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0.8859)和人均受教育年限(0.9088)的影响程度较高,其中人均教育年限占主导地位。相关研究表明,一国的城市化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必然伴随有较高的教育发展水平,较快的城市化进程也必然伴随着较快的教育发展过程”。因此,可以将P1解释为“国民教育水平”因子。P2受消费者价格指数(0.9056)和旅游业占商业的百分比(0.8292)的影响较高,其中消费者价格指数占主导地位,在相对稳定的消费环境下,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消费,旅游活动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怡情和放松的需要,因此,可以将P2解释为“消费水平和稳定的消费环境”因子。从P3的因子载荷可以看出,航空客运量因子载荷有压倒多数的正载荷(0.9843),其次为人均国民总收入(0.5075),这也说明了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民用航空运输业才得以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将P3解释为“民用航空业发达程度”因子。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国民教育水平和民用航空业发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稳定的消费环境和消费供给同样会影响消费者价格指数的稳定程度,即使一国的整体国民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较低。

综合表2,因人均国民总收入在诸多因素中载荷较高,故将P4“人均国民总收入”提炼为影响旅游者出境旅游和花费的另一主要隐性影响因素。

4.2聚类分析

4.2.1分析方法及过程。

聚类分析将个体或对象进行分类,使得同一类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比与其他类对象的相似性更强,其目的在于使类间对象的同质性最大化和类与类间对象的异质性最大化。在对上述数据有效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所选取的我国主要17个客源国进行聚类分析。将提取的3个公共因子作为聚类变量,利用公共因子得分值对17个国家进行聚类。先计算出17个样本(国家)间的“欧式距离”。因为在众多的聚类方法中,最短距离法是聚类分析中最简单、最实用,也最容易被人们理解的一种系统聚类方法。因此,此处的分析采用该方法进行。

计算出17个样本(国家)之间的欧氏距离矩阵D(0)(对称阵),从D(0)中找出距离最短的两个点(类),记为dpq;合并Gp、Gq为一个新类,记为G18=(Gp,Gq),计算G18与其他的剩余类之间的距离d18,k,dis18,k=min{d6,k,d8,k}(后=1,2,…,17),在原欧氏距离矩阵D(0)中,划掉第p类和第q类所对应的行和列,将第18类添加为新的行和列,得到新的距离矩阵D(0),重复过程1-4,将各类聚完(见表3)。

4.2.2结果分析

国际旅游业发展水平和国家宏观经济、科技等因素密切相关,上述数据聚类后可形成五个层次不同的类型国家(见图1):

(1)超级综合国力的强势出境旅游国家:美国。从相关机构对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测算结果看,美国是世界上国力超强国,其综合国力各项指标几乎均以绝对优势排在综合国力的首位。在距离聚类过程中,影响美国旅游者出境旅游的隐性影响因素特征和其他国家类别差距的最短距离(亲疏关系)为1.7382(见表3和图1),特征独特,为一特类。2003年其出境旅游者比例占总人口比例的18.63%;出境人均花费为1.49万美元。作为我国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美国2003年来华旅游者人数为822511人次,其来华旅游者人数占出境旅游总人数的1.52%,位于我国2003年入境旅游市场的第四位(见表4)。作为我国远程的国际客源市场,来华旅游的美国旅游者比重还相当微弱,其客源的进一步开发还具有很大的空间。

(2)综合国力次强的强势出境旅游国家:日本。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发达国家,因二战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国民对国际旅游具有特殊的青睐。聚类合并中,日本国民出境旅游所受隐性影响因素独特,其类别独为一类,和其他类别的最短距离(亲疏度)为0.1008(见表3和图1)。2003年其出境旅游人数占总人口比例的10.39%,但出境旅游人均消费位于各国之首,为2.75万美元/人次。作为我国稳定和主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地,日本来华市场一直位于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重要位置,2003年日本是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国的第一位。但是,作为我国近距离的国际客源市场,来华旅游的日本旅游者仅为其出境旅游者人数的16.96%,这也说明,日本作为世界上高消费的国际旅游客源国,其开发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对我国来讲,日本旅游市场的二次开发还需要在旅游产品更新和跟随日本旅游者需要变化上多做工作。

(3)综合国力较强的强势出境旅游国家:英国和德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和德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财富的长时间积聚和国家对国民旅游活动的支持共同促进了其旅游事业的发展。聚类过程中,英国和德国之间的最短距离(亲疏度)为0.0236(见表3和图1)。从表4可以看出,英国和德国两国的出境旅游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104.16%和89.88%;人均出境旅游消费为0.95万美元/人次和0.99万美元/人次。英国和德国作为我国主要的二级国际旅游客源国,其入境旅游者数量从改革开放以来相对稳定。

(4)高社会福利水平的强势出境旅游国家: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意大利、瑞典、西班牙和 比利时。此类出境旅游特征国家主要以欧洲国家为主,综合其国家发展特征可以看出,其国民经济高度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位于世界各国的前列,国民享有高度的社会福利待遇。此类国家出境旅游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在9.99%(西班牙)―139.77%(瑞典),出境旅游人均花费在0.75万(瑞典)―2.99(澳大利亚)万美元。聚类合并过程中,26类和28类之间的最短聚类距离(亲疏度)为0.0488(见表3和图1),影响旅游者出境的隐性影响因素之间相似度较高,故合并为第4大类。韩国作为我国传统的近程国际客源国其来华旅游者人数仅占其出境总人数的27.46%,说明韩国市场还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澳大利亚出境旅游者占本国总人口的比例并不高,作为高社会福利国家,其出境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该国游客的高消费能给旅游目的地国家带来大量外汇收入;作为我国中程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2003年澳大利亚旅游者来华的比例仅为其出境总人数的7.24%,其整体出境旅游市场质量和发展潜力的进一步挖掘对我国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和增加旅游外汇收入具有很高的价值。虽然此类国家在出境人数和花费上差异较大,但从影响其出境旅游的隐性影响因素上看,它们是属于同类的出境旅游客源国。

(5)一般社会福利水平的出境旅游国家:俄罗斯、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和乌克兰。聚类合并过程中,19类和21类之间的最短聚类距离(亲疏度)为0.0347,另这些国家国民出境旅游的影响因素相似度较高,故合并为第5大类(见表3和图1)。从地域特征上看,此类国家均为我国近邻国家,是我国近距离的国际客源市场。这些国家出境旅游总体特征是:出境旅游主要以边贸旅游为主,且旅游花费相对较低。对于我国旅游市场的开发,这些国家在短期内来华旅游人数和旅游消费不会有太大的增加,其来华旅游市场的开发会伴随其国家经济实力和社会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进一步扩大。

5 结论及讨论

(1)旅游者出境旅游的隐性相关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以往的研究表明,旅游者出境旅游和客源国国民生产总值密切相关,如果旅游客源国国民生产总值高,则旅游需求就会增加,旅游的规模和结构就相应提高。本文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角度对旅游者出境旅游的考察进一步细化了以往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国民出境旅游主要受国民人均生产总值的影响,人均高国民生产总值导致高的出境旅游人数和高旅游消费水平,高国民生产总值不一定会产生高出境旅游人数和高旅游消费。

(2)通过对国际旅游者出境旅游隐性相关因素有效性的检验,发现本文所选取的影响国际旅游者出境旅游影响因素同旅游者出境旅游人数和出境旅游花费显性关联明显。对上述隐性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所得数据显示国际旅游者出行和花费主要受国民教育水平、消费水平和稳定的消费环境、民用航空业发达程度因素的影响。

第3篇: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饭店集团;跨国经营;动因;出境旅游

作者简介:邹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2.6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1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31-03

一、跨国经营动因概述

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动机到底是什么?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其中,日本学者小岛清认为,自然资源、市场和生产要素是企业跨国经营的3大动机。邓宁则总结出企业跨国经营的4大动因,即资源、市场、效率和战略资产。另外,一些学者基于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行为的研究,还提出了贸易出口、技术获取等其他动因。归纳起来,一般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主要包括资源导向、市场导向、投资效率导向、战略资产导向和技术获取导向等5种类型。

作为第三产业和服务行业的一员,饭店企业与一般工业生产企业相比行业差异明显,促使饭店集团开展跨国经营的主要动因也存在鲜明的行业特色。

二、饭店集团跨国经营动因

运用企业跨国经营动因研究的一般成果,结合饭店行业的特殊性,饭店集团进行跨国经营的主要动因有以下几种:追随本国客流、开拓新市场和比较优势外溢。在产业运作实践中,饭店集团的跨国经营行为往往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因。

(一)追随本国客流

如果母国出境旅游客流量较大,饭店企业就可以跟随这些出境旅游者的空间移动轨迹做产业链条的延伸,进而在多个地点获取更多的收益点。一般来说,出境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的空间和文化距离比较大,这样虽然意味着较高的新奇感和吸引力,但是游客对安全性的担忧也会加大。此时,旅游者往往倾向于选择他们熟悉的、能够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住宿设施。另外,本国饭店企业具有在该国经营的丰富经验,往往更熟悉本国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所以能够更好地设计饭店产品,满足本国旅游者的需要。

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就会进行跨国经营行为。饭店企业所有权优势是形成跨国经营的基础动机,主要指本国饭店企业在境外进行投资时,只要拥有境外企业无法获得的客源组织渠道、市场知识以及本土文化、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就拥有了因所有权而形成的比较优势。对本国的出境旅游市场而言,本国饭店企业对本国旅游者市场的了解,就是相比于外国饭店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旅游产业链的延伸。本国旅游企业出于发挥优势、拓展赢利范围、降低交易费用和利益最大化的本能,以及消除跨国市场信息不对称风险的需要,都存在将出境旅游产业链内部化的动机,从而促使饭店企业这一旅游产业链中重要一环的国际化发展。

具有跨国经营倾向的饭店企业,常常会选择本国出境旅游者的主要国际目的地进行空间布局,这样可以带来一定的区位优势。通过对这些市场多元化的经营,将本国出境旅游者大部分的旅游消费支出变成自己的营业收入,实现企业的规模化扩张,获得更多的利润。

(二)寻找新的市场

那些客源规模有限的国家,国内市场饭店企业之间市场竞争往往非常激烈,导致企业收益降低,投资效率不高。所以,这些国家的饭店企业就会利用自己的资本优势,通过直接设立、购买、并购等方式开拓新的市场,在国际饭店产业链条上获取更多、投资效率更高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实现企业成长。因为这一动机而参与跨国经营的饭店企业,一般本国客源规模有限,企业在国内市场为争夺客源而进行了极为激烈的竞争,并拥有较雄厚的资本。这样,企业就能运用自身的资本优势,投资于那些客源充足或饭店竞争较不激烈的国家,进行跨国经营,通过对新市场的开拓获取更高的投资效率。

日航酒店集团是日本航空公司的子公司,2007年在全球共管理64家酒店,客房数20715间,按饭店客房规模排在世界第40位,是全球知名的日本饭店集团。日本国土狭小,饭店竞争激烈,日航酒店集团必须通过向国际市场扩张来做大做强。沿着母公司日本航空公司开设的国际航线,日航酒店集团实现了企业饭店业务的国际延伸,不断发掘企业跨国经营的新市场,并获取投资回报。

(三)比较优势外溢

某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宽阔的营销网络、著名的公司品牌,以及充足的人力资源,形成相对某些国家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可以利用这些比较竞争优势的外溢,开展饭店业跨国经营。这些因比较优势外溢而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原来所从事的主业可能是饭店业或与饭店相关的其他旅游产业,也可能是与饭店完全无关的其他产业。

法国雅高集团成立之初,所经营的主业就是饭店业。通过在欧洲的饭店经营活动,获得了一定的比较竞争优势。1990年和1999年,雅高分别在美国收购motel 6和red roof两个经济型酒店品牌,成功进入美国饭店市场。近年来,雅高又锁定亚太市场为集团跨国经营的重点,将自身的比较优势外溢到这一新兴的饭店市场,管理的饭店数量和客房规模迅速增加,也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2007年,雅高集团管理的饭店数达到3871家,客房规模461698间,稳坐世界饭店规模排行榜第5位。

某些主营业务不是旅游饭店业的企业,也试图通过对饭店等旅游行业的投资,实现企业多样化经营,甚至进行主营业务的转换。2007年客房规模排名世界第9的卡尔森国际饭店集团,最初的主营业务却是抵用券业务。凭借发展抵用券业务时建立的网络基础以及与客户良好的合作管理经验,卡尔森进入饭店行业并实现了在美国国内的快速发展,继而通过跨国并购和特许经营等形式,在美洲、欧洲、非洲、中东地区和亚太地区迅速扩张。

三、出境旅游与中国饭店集团跨国经营

(一)中国出境旅游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旅游业经历了入境旅游率先快速发展、国内和出境旅游先后迅速兴起的发展模式,即先发展入境旅游,国内旅游继之,然后发展出境旅游的发展模式。近年来,出境旅游日益成为中国旅游业的热门话题。

从2002年开始,我国明显加快了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开放步伐,截止2010年底,我国已正式开展组团业务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已达到110个。

表1对1997年―2009年13年间我国国内居民出境旅游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罗列和计算。从该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国内居民出境旅游人数1997年为817.5万人次, 2009年达到了4765.62万人次,13年间增长了483%。

中国出境旅游的快速增长也引起了世界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一些权威的旅游研究机构和学者认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正在改变亚太和世界旅游的格局。世界旅游组织在其纲领性文件《世界旅游业2020年展望》中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有1亿人次出国旅游,公民国际旅游支出占世界国际旅游市场总量的6.2%,成为继德国、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二)出境旅游对我国饭店跨国经营的推动

1、出境旅游大发展突出了我国饭店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作为客源国,我国旅游企业基本上全部掌握着本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组织渠道,形成了客源自然垄断。我国饭店企业在与旅行社以及其他旅游服务供应商进行客源合作时,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我国饭店熟悉本国旅游者的消费特征和行为偏好,相同的文化背景也能够增强我国出境旅游者的安全预期和亲和感。我国饭店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也正来源于此。在这里,所有权优势在中国饭店企业与国外饭店企业之间比较中得以体现。当饭店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经营旅游接待业务,服务于本国出境旅游者时,这种优势就能够较好的发挥出来。

2、出境旅游大发展强化了我国旅游企业内部化动机

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当企业进行外部交易的费用超出企业内部交易的费用时,企业就会作出由自己承担这部分交易职能并使之内部化的选择。而跨国经营则是企业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的产物。与飞速发展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相适应,我国旅游产业链条在国际市场上不断纵向延伸。由于发挥所有权优势、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赢利、降低交易费用等需要,我国旅游企业自然存在出境业务内部化的动机。

因为国际旅游行为受地理空间和文化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之国内旅游市场更为严重。如果仅通过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间的委托――关系开展跨国旅游业务,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成本较高,使我国企业对国外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下降。不仅损害我国旅游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品牌形象,而且会造成超额的交易费用和过高的交易风险。通过内部化来消除目的地接待企业在服务、质量、价格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机会风险,提高自身业务的可控性。

3、出境旅游大发展为我国饭店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选择

由于饭店业生产消费同步化的特点,其规模经济体现为多地点经济,而非单一地点企业规模的扩张。随着饭店企业经营地点的增加、市场经营空间范围的扩展而产生的单位经营成本下降和整体经营利润增加的现象,就是饭店企业的规模经济。所以,饭店企业往往追求通过空间上的合理网络布局,来实现规模经济和收益最大化。这就决定了饭店企业要追随旅游者的空间流动来安排生产要素,进行多地点经营,才会有较高的经济性和较大的规模。

出境旅游的发展,大幅拓展了旅游市场空间,使我国饭店企业通过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进行多地点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

四、集团化与中国饭店集团跨国经营

(一)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状况

国际兼并和收购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席卷国际饭店业的巨大浪潮。喜达屋、雅高、洲际、精品国际等著名国际饭店集团纷纷进行巨额兼并或收购,以达到其全球扩张的战略目的。如喜达屋就通过收购威斯汀和威斯塔纳,获得了在全球饭店和娱乐休闲业的领先地位。

与这些国际饭店界巨头相比,中国的饭店集团还很弱小,在国内市场与国际饭店集团的竞争中,中国饭店业界和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都感到了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在政府和市场双导向作用下,中国饭店集团开始了“二次集团化”,酝酿建立本土超级饭店集团。2003年,成立了国内最具规模的本土饭店集团――锦江国际集团。2004年首旅集团、新燕莎集团、全聚德集团合并重组并保留原首都旅游集团的名号,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企业集团之一。

民营饭店集团在这一时期也崭露头角。在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活跃着一批投资并经营饭店的民营企业,实行连锁经营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如浙江开元旅游集团、广东金凯悦酒店管理公司、福建金源集团等。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通过连锁运作、资本多元化发展的经济型酒店成为了中国饭店集团化的新亮点,出现了锦江之星、如家、新亚之星、中江之旅、莫泰168、汉庭等本土经济型饭店集团,且发展极为迅速。例如,由首都旅游国际饭店集团与携程旅行服务公司于2002年6月共同投资组建的如家酒店连锁公司,2003年就被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评为“2002中国饭店业集团20强”。作为中国经济型酒店行业的标杆企业,“如家现已在全国30个省和直辖市覆盖超过100座主要城市,以直营和特许并存的模式经营连锁酒店500多家”。

统计数据显示,这些经济型饭店集团不仅是中国最具活力的本土饭店品牌,而且由于其客房服务产品贴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在中国消费者群体里具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很多旅游者出游住宿的主要选择。权威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公司通过对2007年百度网页搜索日志进行统计分析,了《2007百度风云榜――旅游行业》。在其中的旅游住宿部分,百度根据网民的关注度,排出了2007年酒店集团网民关注度10强,其中上海锦江酒店集团和首都旅游国际酒店集团分别达到25.94%和23.95%的关注度,力压8大国际酒店集团,排名前两位(如表2所示)。

(二)集团化对我国饭店跨国经营的推动

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特征之一是旅游企业集团化与跨国经营的互动发展,我国饭店企业快速发展的集团化态势为跨国经营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成为进入海外市场的有利基础条件。

集团化拓展了饭店企业经营的规模和范围,给企业带来了效率优势,具体体现在物质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规模优势、人力资本形成和使用过程中的规模优势、销售网络的规模优势,以及多元化经营带来的范(围经济优势。集团化还节约了企业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带来了成本优势,具体体现在饭店企业与相关厂商之间的合作效率优势、饭店企业与国际旅游者之间的交易效率优势、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社群沟通的交易效率优势3方面。这些集团化带来的效率和成本优势,是推动饭店企业跨国扩张的重要企业基础。

纵观跨国公司的实践进程,几乎每一家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国内市场取得了资产规模、市场份额、管理模式、品牌战略等方面的优势地位以后再向境外市场扩张的。饭店企业跨国经营实质上是饭店集团化过程跨越国界的延伸,饭店集团化是饭店企业跨国经营的前提和条件。从1996年中国首次在境外收购和管理国外饭店企业开始,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中国饭店应该走跨国经营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但是饭店业界对此却一直鲜有动作。直到近几年,一些行业领先者才真正将“走出去”提上议事日程,除了中国出境旅游客流的大力推动之外,这些年中国本土饭店集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第4篇: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旅游业 旅行社业 韩国

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世界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旅游业也未能幸免。金融危机对旅游业有哪些影响?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旅行社业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是旅行社经理们所关心的重要议题。韩国是中国第一大入境客源国,曾经历过1998年的IMF金融危机,韩国旅行社业经历了IMF风波也有一些危机管理经验。本文以韩国旅行社业为例,分析金融危机对韩国旅游业影响及韩国旅行社业应对策略,旨在为我国旅行社业提供建议与帮助。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市场包括三大市场,分别是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李天元,2003)。本文对金融危机对我国三大旅游市场影响进行分析。

1.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9月,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056.40万人次,同比下降5.94%。其中外国人188.33万人次,同比下降15.10%。1月~9月累计,入境旅游人数为9729.74万人次,同比下降0.37%。其中外国人1835.27万人次,下降3.53%。

图1显示了我国1月~9月份入境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的增长率(含负增长)情况,可知2008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非常不景气,特别是自2008年6月以来,同比都是负增长,说明今年以来,我国国内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对旅游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旅游需求特别是入境旅游需求进一步造成了不利影响。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

2.金融危机对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虽然2008年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市场统计数据尚未公布,但学者宋瑞(2008)在研究中指出,金融危机对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她指出,一方面,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A股市场的下滑,使投资者资产缩水,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股市调整的财富“负效应”将前所未有地显现,旅游、汽车等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消费热点必将随之降温。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使得人们风险厌恶程度普遍上涨,对未来的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不甚乐观,当居民收入预期不佳时,首先压缩的就是旅游等非必需性消费。

国家旅游局在近期召开的《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会上也指出,综合分析当前形势,旅游业的发展环境更加复杂,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加深,旅游发展外部环境受到制约,消费预期减弱,旅游市场需求面临严峻挑战

二、金融危机对韩国旅游业的影响

表1是韩国2008年1月~10月份入境、出境人数统计结果,数据显示,韩国入境旅游同比增长率在1月~7月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但从8月份开始,增速放缓;而韩国出境旅游同比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且从7月份开始均为两位数的负增长。

韩国观光公社认为,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不景气及韩元大幅贬值,使人们消费信心降低,这些原因使韩国人出境旅游需求大大降低。

资料来源:韩国观光公社

三、韩国旅行社业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旅行社业是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旅游市场的严重萧条对旅行社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韩国观光协会中央会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2008年韩国已有70多家中小型旅行社倒闭。据协会负责人预测,如果市场继续萧条,预计到2009年将有4000多家旅行社破产(李定锡,2008)。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韩国旅行社业进行着积极的努力。

韩国旅行社协会2008年12月12日召开了“提高友善服务决议大会”,共有150名韩国各旅行社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议题是,应对金融危机,通过对入境游客提供更加友善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旅游环境,振兴韩国入境旅游业。会议一致同意全体旅行社必须提高服务质量,给东南亚游客,特别是中国游客留下亲切友善的印象,同时要大力营造氛围,使韩国国民能亲切友好地接待外国游客。

韩国各旅行社在经营管理方面也在采取各种办法来应对挑战。在战略管理方面,韩国第一大旅行社HANA TOUR确立了“在经济困难环境下,通过国际化经营,挑战未来”的战略目标,力争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旅游批发商,并积极强化国内旅游业务。HANA TOUR认为,单纯依靠传统的旅行社生产方式已经不能获得成功,必须要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等一系列改革,使危机转变为机会。要提高国际化业务能力,强化入境旅游及国内旅游业务,强化在线旅游、散客旅游、商务旅游和主题旅游业务。

在控制支出方面,韩国知名旅行社,如HANA TOUR、乐天观光、自由旅行社等均采取了削减年薪、实行短期休假制度的做法。

在增加收入方面,为了刺激旅游需求,各个旅行社采用各种营销手段扩大旅游产品的销售。如乐天观光旅行社采取了“早期预订折扣制”,针对早期购买旅游产品的游客提供大幅优惠折扣;HANA TOUR发起了“克服危机007活动”,承诺对参与该活动的所有旅游产品执行2007年的价格,不涨价。

四、结语

旅游业是敏感的产业,也是脆弱的产业,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旅行社业危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旅行社业的做法对我们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旅行社业应对金融危机要从宏观和微观上两个层面上进行努力

在宏观层面上,整个旅行社业要有统一的认识和策略。在韩国旅行社协会的统一协调下,为了振兴韩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韩国正在开展“提高亲善服务、改善国家形象”活动。这给我们以重要启发,针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具体情况,中国旅行社协会等机构也应有所作为,与所有旅行社企业一道,集思广益,共度难关。

2.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各个旅行社要采取具体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针对不同企业的情况,可分别从战略层面、经营管理层面上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2

[2]国家旅游局:2008年9月份旅游经济运行有关数据[EB/OL].[2008年12月18日].省略ta.省略/html/2008-10/2008-10-20-20-16-08877.html

第5篇: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国领队,境外地接,矛盾,解决建议

1、中国领队在境外做地接引发的矛盾问题的背景分析

1.1中国出境游客市场发展迅猛,出境游客目前多以团队形式为主

近年来,中国出境游客市场发展迅猛,据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消费达1045亿美元,同比增长12%和16.7%,而据相关消息称,中国出国旅游人数在未来五年可增至6亿人,其中1.5亿人将访问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家,这说明未来的出境游客市场发展形势将保持持续乐观。另一方面,虽然随着中国出境游的快速发展,中国出境游日益呈现规模化、日常化、理性化、多元化的特点,但从整体看来,中国的出境旅游仍处于初期阶段,目前处于的一种低消费、低水平、大众化、不全面、周边化的旅游发展状况难以在短期内的得到根本的改观,基于这种现状,中国目前的出境旅游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以团队为主的形式,而领队作为出境旅游团队的核心人物,则在此大的环境背景下显得非常关键。

1.2中国出境领队的工作现状堪忧

领队指的是按规定取得领队资格,受组团社委派,从事领队业务的工作人员。由于领队在境外全权代表国内旅行社组织旅行团出境旅行团,其在境外做地接引发的矛盾问题上扮演着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因此对这一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则非常必要。领队作为导游中的高级人才,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领队以其过硬的专业能力及高额的薪资受到大多数人的尊重,也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热衷追求的职业。然而随着各种旅游乱象的出现,人们开始对导游行业存在“一棍子打死”的误解心理[ ],因此,如今领队的社会地位日益下降,领队这一职业也正面临着以下的“尴尬”之境:

1.2.1能力要求高,工作压力大

领队作为出境旅游团队的这直接负责人,可谓是身肩数职,既要保证的团队的安全出境和返程,又要负责与当地地接进行恰当的工作衔接,还要负责与国内的旅行社按时进行链接等工作,因此对领队而言,其压力不仅来源于其职业本身要求其对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其他各项综合技能的熟练掌握,还来自于长期奔走于境外所产生的各类形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境外涉黑实力的威胁等各类风险,因此,总体来看,领队目前仍是一个相对高风险和高压力的职业。

1.2.2工资收入缺乏稳定性,缺乏相应的权益保护机制

对于领队来说,其工资收入虽然相对高于同行业的其他职业,但其收入同样受现今流行的“低价团”,“零团费”等一些旅游业出现的一些低价“陷阱”的影响,从而不得不被迫承担较高的收入风险,同时,自2013年中国新的旅游法的实施以来,领队的工资收入日益透明化,这对领队来说其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将再次受到“政策”和“群众监督”,这将使其收入再次面临一个新的窘境,加之目前由于旅游行业的不完善,国家并没有专门出台保护领队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在涉及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时,领队往往投诉无门,因此只能自己自掏腰包,息事宁人,这也将直接影响到领队收入的稳定性。

2、中领队在境外兼任领队和地接引发的矛盾原因分析

2.1旅行社之间的低价竞争导致的行业利润下降

近年来,随着出境旅游人数的连年攀升,经营出境旅游产品的国际旅行社日益增多。由于很难在出境旅游产品上做出自己的特色和新意,也为了迎合大众旅游市场对低价的需求,各大国际旅行社开始打起了价格战,以低价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其结果是在整个行业内形成了一种低价竞争的恶劣局面,这无形中就拉低了整个行业的行业利润,于是商家在提价无望时候,大多选择委派出境领队兼做地接的方式以达到节约雇佣当地地接的人工成本的目的,据业内人士称,近年来,在不出20人的出境旅游团中,目前国际旅行社会尽可能地选择委派出境领队兼做地接的方式以节约成本支出。

2.2领队和地接自身工作现状的恶劣导致行业乱象

一方面,对于领队而言,其高风险和高压力的工作现状让其必须为自己的通过身兼更多的职务以谋求更多可能的收入,另一方面,领队地位的边缘化使其依附于旅行社,进而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无条件接受旅行社为其规定的“劳务支出”任务,于是,领队的又一项新的职能便应运而生,同时,对于地接而言,其同领队一样不容乐观的现状本来已经让其承担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而如今原来的合作伙伴变成了竞争对手自然无形中挤占了其本就不多的的生存空间,这样,他们不奋起“抗争”,在旅游行业中的生存将受到一定威胁[ ]。

2.3国家的出境旅游管理漏洞和对他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不了解

我国的出境旅游整体来说还处于初期阶段,目前在对其管理上还未形成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虽然近年来随着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国家对于一些问题的出现,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管理,但总体看来,目前的出境旅游仍存在一些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国家对这些问题的管理还尚未全面,让他们找到一些漏洞,这让领队兼地接的行为便有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由于旅行社在委派出境领队在当地兼任地接时仅考虑到节约成本问题,而忽视了对他国对于此类行为的相关规定的深入了解,因此,综上可知,出境旅游管理中的漏洞和旅行社缺乏对他国出境旅游法律的深入了解共同推动了此类矛盾的发生。

3、关于中国领队境外兼导游引发矛盾的几点建议

3.1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加强对出境旅行社的管理,同时保护领队和地接合法权益

中国领队在境外做地接引发的矛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各出境旅行社之间展开的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下降[ ],因此,一方面为了提升行业利润,另一方为了减少此类矛盾的频繁出现,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律,规定出境旅游产品的最低价格,保证出境旅游产品的质量,同时,作为领队而言,其在境外的多数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也是引发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要重点关注领队的合法的利益诉求,出台相关法律,划定领队的职责范围,保障领队的合法群益,提升领队的社会地位。

3.2旅行社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并加强对领队的素质培训

对于出境旅行社而言,无法靠长期的低价策略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获得长远发展,因此,旅行社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立足于出境旅游发展大势,了解出境游客的产品偏好,促进旅游产品的种类创新,提升旅游产品的特色与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培训和监督机制,加强对领队的素质培训,通过提升其外语表达能力,加强其对目的地国家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其讲解水平,使其专业的领队素质能够胜任其在境外兼任领队与地接的工作。同时,也应定期对领队的工作绩效进行及时的奖惩和考核[ ],确保其能保持出色的工作能力,为游客提供较好的服务,进而打造旅行社品牌优势。

3.3领队和地接都应积极采取合法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此类矛盾中,领队和地接各有各的“痛点”,无法从道德上对他们的对错进行评判,但是二者本应该在合法的范围内通过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方式从而避免此类矛盾。对于领队而言,可能由于受制于旅行社的利益诱惑或者强制规定而不得不在境外担任并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地接职务,这种情况下,领队应在与旅行社沟通无效后认真评估此类做法的合理性,尽可能的找到旅游监管部门寻求权益保护,而不是“助纣为虐”或者“瞒天过海”。同样,对于当地地接而言,在遇到此类情况时,与领队针锋相对往往于事无补,对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维护也没有任何益处,因此,地接之间应该达成共识,集体向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如实反应情况,以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总之,对于领队和地接而言,皆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应该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严肃看待,寻求合法的途径解决,从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结语:经过以上对于中国领队在境外做地接引发的矛盾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此类矛盾不仅仅是领队和地接双方的利益之争,更多的还涉及到中国与旅游目的地国家、国内旅行社与当地地接社等主体之间的法律、管理等一系列的差异与漏洞问题。因此针对此类矛盾的合理解决,需要各主体的“合力”,除国家加强管理外,旅行社需提升自己的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同时,领队和地接也应积极主动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相信在各主体的联合发力、积极配合下,出境旅游市场未来将更加秩序井然,发展地更好。

【⒖嘉南住浚

[1]刘檬拧.中国领队兼地接引起当地冲突与矛盾的分析[ J].旅游管理研究.2015.8

[2]王旭.明察暗访涉外导游服务[ N]首都经济.2001

[3]邓定宪.中国导游在国外做领队兼地接的争议分析[ J].旅游管理研究.2014.8

[4]兰德华.中国导游在境外如何肩负责任[ N].工人日报.2014.12

[5]陈天啸.导游人员职业权益维护及其利益表达[ J].旅游学刊.2006,21(4)

[6]姜彩芬,曾文标.谈提高旅行社导游员管理中的公平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第6篇: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出境旅游;旅游需求;影响因素;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7)01-0012-10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1.007

引言

国际旅游由于在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备受各国普遍关注。其中,出境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与地区旅游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识。从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国际旅游市场数十年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得以迅速恢复,表明出境旅游正在成为刚性需求。国际出境过夜旅游人次从1950年的2530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11.38亿人次,增长了将近44倍。国际旅游消费支出从1950年20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2 450亿美元,增长了621倍1。

受惠于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发展中经济体的消费水平提升显著,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派生出巨大的出境旅游需求。其中,以金砖四国的出境旅游发展最具代表性。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四国出境人次与消费支出近年来大幅度增长。UNWTO数据显示,2013年四国出境旅游总人次超过1.77亿,同时2009―2013年其出境旅游人次年均增长率在8.43%~16.65%之间,出境旅游消费的年均增长率在4.28%~27.79%之间2,充分说明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经济体客源地正在崛起。根据UNWTO的《2030年全球旅游展望研究报告》,发展中经济体未来将成为世界主要的出境客源国,同时将成为世界旅游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动力。

伴随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持续增长,及其在目的地经济格局与社会领域中作用的不断彰显,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境内外学者围绕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概况、主要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了较充分的研究[1]。其中,对出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成为学术领域持续关注且不断深化的主题之一。特别是对引发中国出境市场快速扩展的影响因素的辨析研究成为热点,并存在显著争议。作为一个发展中经济体,长期以来旅游业一直是我国赚取外汇的重要产业。但近年来出境旅游市场的高速增长与入境旅游市场的增长趋于稳定形成反差。政府主管部门与学术界都对中国出境旅游消费快速扩大的现象给予了高度关注,甚至提出征收出境旅游税等措施抑制出境旅游需求。在这一产业发展转折的重要节点,如何有效识别和度量出境旅游市场,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背后的原因,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从国际经验来看,出境旅游的增长是否是客源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客源地,影响出境旅游发展的因素是否存在较大的差异?为给予上述问题科学的解答,本文首先通过国际比较,从客源地视角对普遍影响出境旅游市场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进一步针对处在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对比分析出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异同。以国际出境旅游发展,尤其是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来审视正处于从发展中向较为发达经济阶段过渡的中国,其出境旅游快速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为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政策的制定指明方向。

1 文献综述

1.1 国际旅游需求影响因素

国际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的文献可以追溯到Guthrie在1961年关于地理位置、对外贸易和移民对一国入境旅游收入的影响分析,研究发现与富裕国家或者出境大国相邻的地理位置对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最大[2]。之后,国际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不断涌现。Crouch等学者先后对该领域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综述[3-6]。

基于1960―1980年间发表文献,Crouch梳理出国际旅游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收入、价格、目的地营销、政策与事件等[3]。类似地,Lim根据1961―1994年的研究文献发现影响国际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有:收入、旅游价格、相对价格、交通成本、汇率、人口统计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就业、职业)、民族或移民因素、目的地营销、旅游吸引力(气候、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节事)、季节性等[4]。Peng根据1980―2011年的研究进一步总结出人口规模、收入分配及不公平程度、对外直接投资等因素[5]。Li等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献研究发现,由于交通成本的估算难度,只有少量研究继续使用交通成本这一影响因素[6]。总体而言,收入和价格一直是最为核心的影响因素。因此,可以把旅游需求函数表示为:

TD=F(Inc, P, Xi)

其中,TD为旅游需求,Inc为收入,P为价格,Xi为其他因素。

旅游需求一般采用旅游人次、旅游消费/收入、旅游出口/进口额、目的地停留时间、住宿设施停留时间等变量进行表征[4]。1990年以后的研究主要使用旅游人次和旅游消费作为国际旅游需求的变量[6]。而2000年以后的研究更多地使用旅游人次作为国际旅游需求的变量[7]。

对于收入而言,可支配收入是其最理想的操作变量,但由于数据难以获取,常用的变量为名义/实际GDP、GNP或者人均GDP以及人均GNP[4]。价格因素常用的变量包括:目的地旅游产品和服务价格(相对价格)、影响购买力的汇率、两地之间的交通成本、旅行时间的机会成本(长距离旅行),以及抵消到特定旅游目的地旅行风险的“溢出”价格等[3]。其中,游客购买的一揽子产品和服务的旅游价格指数很难测算,因而经常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来代替。相对价格一般采用目的地和客源地的CPI之比来表示,并用汇率对其进行调整[4],也有学者将消费者价格指数、酒店价格指数或者与旅游消费相关的产品/服务价格进行加权来表示旅游价格。汇率除了被用来调整相对价格外,也常被作为独立的变 量[3]。交通成本常用航空机票价格、旅行距离或者汽油价格来表示[5]。此外,单个竞争性目的地或者多个竞争性旅游目的地加权的旅游价格也可构成替代价格[7]。

收入正向影响国际旅游需求,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价格往往负向影响国际旅游需求。根据Crouch的统计,收入弹性为正值,均值为1.86,标准差为1.78,价格弹性为负值,均值为-0.63,标准差为2.31[8]。根据Peng等最新的统计,收入弹性的均值为2.526,价格弹性的均值为-1.281[5]。收入和价格弹性受到研究及数据特征的影响,具体包括选择的客源地、目的地,研究文献发表的时间、数据频度,旅游产品类型(住宿、交通、探亲访友、度假、商务旅行、旅游目的地及其他)、旅行距离,旅游需求的测量方法、选择的模型等[5]。此外,收入和价格弹性在长、短期也有所不同,二者的长期弹性更大,表明收入和价格对旅游需求的长期影响更大。

1.2 国际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

已有文献较少涉及出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根据Li等的研究,相关文献多以一个或数个国家(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且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等发达经济体[9],针对发展中经济体的研究较为缺乏。仅有少数学者对比了多个研究对象,如Dwyer等从影响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出发,构建了旅游价格指数,以此来评估19个目的地国家的旅游竞争力[10]。目前国内有少数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出境旅游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分析。雷平等利用44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人均GDP和人口规模对出境旅游率的影响[11]。戴学锋等以世界上95个国家(地区)为研究样本,按照面积大小进行分组,利用门槛面板模型分析了不同样本组居民收入水平和出境旅游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12]。

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对国际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不同国家之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的不同,出境旅游发展的阶段与特征不尽相同,相同因素在不同国家中作用也必然有所差别[13],而现有研究对此鲜有涉及。本文试图从客源地视角分析各相关因素对一国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并识别这些因素对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需求影响的差异,在把握出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共性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特殊性。1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分类

根据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获得性原则,本文选取74个国家1995―2013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选取的国家覆盖了世界上主要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其中包含了经济发展阶段与中国有一定相似性的其他金砖三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按照联合国统计委员会2014年的定义,样本中包括30个发达经济体,44个发展中经济体①。样本国家的出境旅游人次和出境旅游花费占全球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4.3%和86.7%,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的研究区间为19年,面板数据是非平衡的。

2.2 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微观经济学的需求函数理论,在筛选国际旅游需求影响因素时,本文首先考虑了核心影响因素――收入和价格。对于其他变量,根据指标的代表性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择了客源地人口规模、人口统计变量(就业水平、受教育水平、年龄结构)、对外开放度(贸易开放度和互联网普及率)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增加贸易开放度和互联网普及率指标的原因在于已有研究已经验证了贸易开放度对国际旅游需求的影响[14-16],同时,也有学者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可以降低旅游交易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对国际旅游需求同样具有带动作用[17]。增加旅游业发展水平变量是考虑到Li 等发现已有研究在分析国际旅游需求影响因素时通常没有涵盖供给因素[6],而最新研究已经开始关注供给因素的影响,如通过新闻报道量[18]、世界遗产地数量[19-20]来验证供给侧对国际旅游需求的影响。

基于旅游需求方程TD=F(Inc, P, Xi),最终设定客源地视角下的基本回归方程(1)。计量软件采用Stata12.0。

lnYit=c+b1ln(pgdpit)+b2ln(excrit)+b3ln(infit)+

b4ln(trdrit)+b5ln(intuit)+b6ln(indus)+

b7ln(empit)+b8ln(ageit)+b9ln(eduit)+ui+eit (1)

其中,i代表国家,t代表年份,Yit为因变量,c为常数项,ui为各个国家的个体效应,eit为误差项。

为比较出境旅游需求的不同衡量指标所带来的差异,被解释变量Y包括常被用来衡量旅游需求的出境旅游人次和出境旅游花费[21]。为表征人口规模的影响,被解释变量分别设定为出境旅游率(poutb)和出境旅游花费率(poutp)。其中, poutb=出境旅游人次/总人口×100%,poutp=出境旅游花费/总人口。出境旅游人次和花费的数据从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统计年鉴》、《旅游统计手册》及数据资料整理而成,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人口司的人口普查报告及其他国民统计刊物,数值是年中估计值。出境旅游人次是指从惯常居住国去往任何其他国家、其目的不是在所访问的国家从事获取报酬活动的游客数量,出境旅游花费包括游客在境外目的地的支出以及国际交通费用(现价美元)。为剔除价格波动的影响,根据美国CPI数据,将出境旅游花费转化为以2005年为基期的不变价美元数据1。

本文所使用的解释变量含义及数据来源说明如下:

Pgdp为以2005年不变价美元计算的人均GDP。该变量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国民经济核算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民经济核算数据。

Excr为官方汇率。该变量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原数据为1个单位本国货币可以兑换的美元金额。为了剔除各国货币单位的影响,更好地反映一国货币相对美元的价格(升/贬值),本文以2005年为基期(2005=100)对原数据进行了重新处理。

Inf为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通货膨胀水平(年通胀率)。该变量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和数据文件。这一变量可以衡量一国国内物价水平的波动。物价水平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总额和结构,进而可能影响到出境旅游需求。

Trdr为贸易额占一国GDP的比重。该变量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国民经济核算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该变量被用来反映一国贸易开放度。一般而言,一国开放度越高,国际商务旅游需求越大[22],进而带来更多的出境旅游需求。

Intu为互联网普及率,即互联网用户占总人口的比重。该变量数据来自国际电信联盟世界电信/ICT发展报告和数据库以及世界银行的预计。该变量同贸易开放度一起反映一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互联网普及率可以反映一国国民对境外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的了解程度以及旅行服务购买、结算的便利程度。

Indus为一国入境旅游收入占该国GDP的比重。其中,入境旅游收入数据为世界银行数据库中的“国际旅游收入”,包括入境游客在一国的支出和国际运输费用。该指标用以反映一国旅游业服务水平2。入境旅游收入数据来源于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统计年鉴》与《旅游统计手册》。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国民经济核算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民经济核算数据。

Emp为就业率。该变量通过“长期失业率”计算,用以表征一国就业水平。长期失业率数据来自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动力市场主要指标数据库。

Age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一国年龄结构的变量。该变量数据来自相关普查报告、联合国人口司的《世界人口前景》、各国统计局、国家机构进行的住户调查以及宏观国际等各方面的资料。

Edu高等院校入学率,为一国居民受教育水平的变量,是指大学(ISCED 5和6)在校生总数占中学之后5年学龄人口总数的百分比。该变量数据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

以上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

3 研究过程

首先,对本文使用的面板数据是否存在组间异方差及组内自相关问题进行检验;其次,根据检验结果确定模型的估计方法,并对模型做必要的修订;第三,分析各变量对于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第四,对比各变量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需求影响的差异。

3.1 模型检验与估计方法选择

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检验发现在固定效应模型下存在异方差,导致传统的Hausman检验失效。因此,需要对采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进行重新检验,这可通过xtoverid命令来实现[23],其检验结果表明仍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同时,鉴于样本的时间序列较长,有必要对模型进行组内自相关检验,该检验结果表明存在组内自相关。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通常看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的值。经验判断认为,当0

异方差问题不会改变参数估计值,但是会使参数的检验失效。而自相关问题使最小二乘法(OLS)估计的方差值增大,t检验和F检验失效,预测的精度降低。在存在异方差的情况下,需要构建辅助回归,使用聚类稳健标准误进行检验[24]。由于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不能同时解决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因此本文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估计,为兼顾个体效应,采用与固定效应模型等价的“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模型”(least square dummy variable model,LSDV),将各个国家作为虚拟变量来表示个体固定效应ui。此外,经检验,模型存在时间效应,由此,在模型中加入年份虚拟变量,得到方程(2)。

lnYit=c+b1ln(pgdpit)+b2ln(excrit)+b3ln(infit)+

b4ln(trdrit)+b5ln(intuit)+b6ln(indus)+b7ln(empit)+

b8ln(ageit)+b9ln(eduit)+[n=274λnDn]+[i=19962013δiTi]+eit (2)

其中[Dn]为国家虚拟变量,[Ti]为年份虚拟变量。

在固定效应模型中可以通过使用聚类稳健的标准差来修正异方差问题,虽然仍不能解决自相关问题,但为比较同FGLS估计结果的差异,仍然将其回归的结果保留(表3)。总体看来,不同的估计方法下,各解释变量对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作用基本一致,但是影响程度和显著性水平有所差异。FGLS估计得出的参数标准误(standard error)比OLS估计小的多,可见,FGLS估计在解决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的同时,估计结果更为有效。

3.2 出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表3第2和4列,笔者发现:

(1)无论对于出境旅游率还是出境旅游花费率,表征收入水平的人均GDP和表征相对价格因素的汇率和国内物价水平仍然是核心的影响变量。该结果符合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人均收入增长,客源地货币购买力增加以及客源地物价水平下降所带来的消费能力提升都会对出境旅游需求具有正向影响。其中,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出境旅游率和出境旅游花费率的收入弹性分别为1.078和1.220。由于本研究限于只能从客源地的角度来获取表征相对价格的变量和数据,价格的影响可能被低估。事实上,在研究具体客源地对特定目的地的旅游需求时,价格的影响往往更大[25]。

(2)表征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贸易开放度和互联网普及率对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有待根据具体的目的地和客源地情况做进一步验证。其中,贸易开放度同出境旅游需求存在负相关关系。Kulendran等的研究表明贸易开放度2对入境商务旅游总人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2],但本文的研究与该结论存在一定差异,需做进一步验证。贸易往来的频繁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贸易中的交易成本,进而降低出境旅游花费,因而贸易开放度对出境旅游花费率具有负向影响。互联网普及率对出境旅游需求具有正向影响,但其对出境旅游花费率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旅游信息传递和更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丰富、及时的旅游信息激发了人们的出境旅游意愿,使得出境旅游人次显著增加。1

(3)表征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入境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对出境旅游需求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对出境旅游花费的影响较大,且在统计上显著。根据宫园园等对中国旅游国际和国内总收入所表征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对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提高的关联性最强[26]。出境旅游作为一国国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构成部分,本研究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4)包括就业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等院校入学率在内的人口统计变量对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较为复杂,且显著水平不一。根据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水平,就业率对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最为显著,依次是年龄结构和受教育水平。首先,较高的就业率一方面意味着闲暇时间较少从而抑制出境旅游率,另一方面意味着较高的收入,进而能够提升出境旅游花费。其次,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越高的国家,出境旅游需求越少,表明老龄化对出境旅游需求具有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出境旅游主体主要是年轻人这一客观事实。最后,受教育水平对出境旅游需求具有微弱的正向影响,其中,对出境旅游花费的影响较大,且在统计上显著。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往往意味着较高的收入水平与出游需求,因而对出境旅游次数与花费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5)年份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部分地反映出外部事件对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其中,1997年及随后几年年份虚拟变量的系数为负,一定程度上表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出境旅游需求具有负面的影响,尤其对出境旅游花费的影响显著。2003年年份虚拟变量的系数同样为负,部分说明2002年年底爆发的SARS对出境旅游需求具有负面影响,但影响持续时间较短。虽然2009年年份虚拟变量的系数为正,但是与2008年、2010年的年份虚拟变量系数相比,数值较小,一定程度上表明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出境旅游需求具有负面影响,但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影响持续时间较短,原因可能为中国等新兴客源市场的崛起拉高了全球出境旅游需求。

3.3 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

为比较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出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异同,文章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进行分样本回归,回归结果见表4。总体上看,影响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因素既有共同点,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1)在收入和相对价格方面,人均GDP和汇率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境旅游需求均具有正向的影响,但影响的强度不同。具体而言,收入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均GDP每增加1%,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率和花费率分别增加1.37%和1.41%,但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为0.31%和1.09%。与收入的影响相类似,汇率对发展中经济体出游率和花费率均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国内物价水平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在统计上均不显著,而物价水平的上升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境旅游花费率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表征对外开放度的贸易开放度和互联网普及率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存在较小的差异。总体而言,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更大。其中,贸易开放度负向影响发达国家出境旅游需求,但正向影响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境旅游率,尽管统计上不显著。互联网普及率对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境旅游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境旅游花费率具有负向影响,但统计上不显著。

(3)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对于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境旅游需求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对出境旅游率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从整体上来看,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更大。

(4)人口统计变量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上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较高就业水平对出境旅游需求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境旅游率上。相对于发展中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受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较高受教育水平对出境旅游需求的促进仅对发达经济体适用,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且对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率具有负向影响,其原因可能与发展中经济体不太健全的带薪休假制度等有关。

(5)外部事件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有所不同,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更加明显。年份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2年SARS疫情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更大,且在统计上显著;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发达经济体的出游率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境花费率具有负面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

4 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消费者需求理论及国际旅游需求研究进展,利用74个国家与地区1995―2013年的面板数据,在科学甄选估计模型及方法后,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基本经济因素(收入和价格)、对外开放度、旅游业发展水平、人口统计特征、突发事件等各类因素对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对不同类型经济体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收入和相对价格是影响出境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度、旅游业发展水平、人口统计特征及突发事件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虽然部分因素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其次,影响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需求的因素明显不同。收入与价格因素对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更加明显;包括贸易开放度和互联网普及率在内的对外开放度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更为显著;产业发展水平对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需求具有更大的正向影响,且对出境花费的影响更为明显;人口统计特征(就业水平的提高、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的增加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更为突出。

4.2 创新与不足

相较于以往的研究,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首先,本文的研究分析基于较大的截面样本量和更长时间跨度的面板数据,为出境旅游需求产生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实证支撑,进而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第二,将样本分为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两类,比较了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影响出境旅游需求的因素与影响程度的异同,弥补了这一研究的不足。最后,在模型及其估计的技术处理方面,选择了基于LSDV模型的全面FGLS估计方法,相比仅仅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其估计结果更为有效。研究同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受到数据限制,本文仅从客源地的视角探讨了影响出境旅游需求的因素,尚未考虑目的地视角以及客源地与目的地相关关联的其他因素。在客源地影响因素选择中,由于数据无法获得,也未能将闲暇时间、收入分配等指标纳入。其次,由于样本量的限制未能采用动态面板模型,不能反映出境旅游需求本身及其他影响因素的滞后效应。

4.3 研究启示

中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经济体,影响其出境旅游需求的因素同影响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需求的因素一致。具体而言,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以及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等因素是推动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的深层原因。从国际比较的结果来看,中国出境旅游的增长符合发展中经济体的一般规律,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市场不断扩展以及对于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意义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出境旅游对中国大国战略的作用在不断巩固。近年来多次在对外演讲中提及未来5年中国出境旅游的人次数,并将之与进口商品总额、对外投资总额等数据相联系,阐明中国在货物、服务与投资3个领域将持续为亚太与世界带来的巨大机会与利益,表明了出境旅游在中国顶层设计中的地位。因此,应该正确认识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意义,制定能够引导中国出境旅游理性发展的市场政策,并充分发挥出境旅游在国家战略实施中的综合效应。

致谢:感谢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吕兴洋副教授对本文的贡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Cai L A, Li M, Knutson B J. Research on China outbound market: A meta-review[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Leisure Marketing, 2008, 16(1-2): 5-20.

[2] Guthrie H W. Demand for tourists goods and services in a world market[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1961, 7(1): 159-175.

[3] Crouch G I.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 A review of finding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4, 33(1): 12-23.

[4] Lim C.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 model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 24(4): 835-849.

[5] Peng B, Song H, Crouch G I,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 elasticitie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5, 54(5): 611-633.

[6] Li G, Song H, Witt S 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econometric modeling and forecasting[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5, 44(1): 82-99.

[7] Song H, Li G. Tourism demand modelling and forecasting: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2): 203-220.

[8] Crouch G I. Demand elasticiti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A meta-analytical application to tourism[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6, 36(2): 117-136.

[9] Li G, Song H, Witt S 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econometric modeling and forecasting[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5, 44(1): 82-99.

[10] Dwyer L, Forsyth P, Rao P. Th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 A comparison of 19 destin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1): 9-22.

[11] Lei Ping, Shi Zul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bound tourism, service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J]. Tourism Tribune, 2008, 23(7): 28-33. [雷平, 施祖麟. 出境旅游, 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 旅游学刊, 2008, 23(7): 28-33.]

[12] Dai Xuefeng, Sun Panpan. Non-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come and outbound tourism rate: 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threshold panel model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9): 13-23. [戴学锋, 孙盼盼. 收入与出境旅游率的非线性关系――基于门槛面板模型的实证证据[J]. 旅游学刊, 2014, 29(9): 13-23.]

[13] Qiu H, Zhang J. Determinants of tourist arrivals and expenditures in Canada[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5, 34(2): 43-49.

[14] Turner L W, Witt S F. Factors influencing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tourism: Tourism demand analysis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revisited[J]. Tourism Economics, 2001, 7(1): 21-38.

[15] Chin L. Dynamic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 for Malaysia: Panel data evidence[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9, 33: 207-217.

[16] Ibrahim M A.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 for Egypt: Panel data evidence[J]. European Journal of Economics,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11, 30: 50-58.

[17] Ramos C M, Rodrigues P M. The Importance of ICT for Tourism Demand: A Dynamic Panel Data Analysis[M]. New York: Springer, 2013: 97-111.

[18] Stepchenkova S, Eales J S. Destination image as quantified media messages: The effect of news on tourism demand[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1, 50(2): 198-212.

[19] Su Y, Lin H.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 worldwide: The role of world heritage sit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0: 46-58.

[20] Yang C, Lin H. Revisi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ld heritage sites and tourism[J]. Tourism Economics, 2014, 20(1): 73-86.

[21] Lim C.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 model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 24(4): 835-849.

[22] Kulendran N, Witt S F. Forecasting 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ourism[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3, 41(3): 265-271.

[23] Chen Qiang. Advanced Econometrics and Stata Applications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0: 270. [陈强. 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70.]

[24] Wooldridge J M.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M]. Cambridge: MIT Press, 2010: 57.

第7篇: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国内和出境旅游市场依然火爆。《人民日报》节后出台的黄金周旅游报告显示:国人今年旅游方式呈现多元化、旅游+互联网为旅游提供新的公共服务、市场秩序好转,旅游部门形象有所提升。

整个休闲服务行业的大环境向好,政策层面的支持不断推出,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措施和政策力挺旅游行业发展,旅游休闲行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明确,发展旅游业正式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战略。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自2012年开始,中国一直保持世界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并拥有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国内二级市场上,休闲服务业板块的表现良好,市场热度持续上涨。2014年整体净利润增速达10%至15%,虽然低于2011年和2012年的增速,但是从市场热度和后市的发展看,休闲服务行业依然是市场期待的热点。

一级市场的表现更为显著向好,传统观光游正在向现代休闲度假游转变,休闲旅游市场迅速平民化和日常化,旅游市场的商品和服务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这种转变为传统的景点观光旅游提供了新的市场发展空间,景点单一的门票收入扩大为整个城市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的全方位收益。

新兴的休闲度假方式也为投资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利用互联网为休闲度假和出行提供新的便捷方式,新兴的各类网络产品提供机票、酒店、景点门票、美食推荐、出行攻略等;国庆期间,纳入监测的在线旅行商的交易总量平均增长134.7%。

有特色的民宿酒店建设也是新兴的市场之一。农家乐最初的新鲜劲过去之后,要打拼的还有舒适性和特色,成功的村落改造和民宿建设一定要用现代创意来体现民族与地方的特色,提供不输于星级酒店的舒适感,方能迎合越来越“刁钻”的游客口味。

第8篇: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汇率变动;旅游发展;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汇率变动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消息,立即震动了整个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当日人民币针对美元升值2%,并导致了全球外汇市场亚洲货币及欧元等对美元汇率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扬。金融市场这一新的变化,无疑将对我国旅游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旅游业从此告别了本币长期贬值的发展背景,步入了本币升值这一新的发展环境。

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宏观经济中任何经济杠杆的运用,都会对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开放性极高的旅游业更是如此。

1984年到1994年人民币的10年贬值历程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单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然而无论是在哪一种汇率制度下,由于出口贸易创汇规模不大和改革开放初期进口技术装备所需外汇巨大,造成了很大的外汇供求缺口,导致以美元为主的外汇非常紧缺,人民币长期处于逐步贬值的态势中。1984年国家公布的外汇牌价为1美元兑1.70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不变。1985年1月开始,人民币汇率逐步对外贬值,到1985年10月下调为1美元兑3.02元人民币,1989年12月又贬值为1美元兑4.70元人民币,1990年10月再次贬值为1美元兑5.22元人民币,1993年3月又下调为1美元兑5.75元人民币。而当年外汇调剂市场上的汇率已经贬值到1美元兑8.00元人民币,甚至出现过1美元兑11.00元人民币的调剂价。此后,国家通过干预市场,使人民币调剂价回升到1美元兑8.50元人民币左右[1]。从1984年到1994年10年间,剔除物价等因素,人民币针对美元的直接贬值率累计高达400%。在此阶段,我国入境旅游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1994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仅有4368万人次,不足2004年的40%;出境旅游更是微乎其微,1994年出境总人数仅有373.4万人次,不足2004年的13%。在出入境旅游规模都非常小的情况下,汇率波动对旅游业的影响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反而是在外汇紧缺的情况下,入境旅游的创汇功能得到了极大重视,人民币贬值和外汇紧缺,使中国旅游业获得了发展入境旅游的明显价格优势和有力的政策扶持,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1994年至2005年7月人民币的10年低估历程有利地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实力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外汇供求矛盾得到明显改善,我国在此阶段实行了单一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采取了较为审慎的小幅波动政策,汇率波动明显低于经济增长,造成了人民币价值被长期低估,客观上为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价格优势。1994年到1997年,随着外汇供求矛盾的缓解,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但波动不大,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基本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环境中,保持着人数、创汇连年“双增”的格局。但此时由于人民币停止贬值,此前靠贷款建设起来的部分旅游企业,尤其是宾馆饭店,由于是将人民币按照当时甚至高达1:11的汇率调剂成美元来进口设备和材料,而此时其创汇所形成的美元收入仅能按1:8.50左右的汇率兑换成人民币还贷,汇率升水高达2.50元人民币,造成了这类企业长期经营良好,却亏损严重的特殊现象,汇率风险可见一斑。1997年以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在1美元兑8.27元人民币这一水平,而此时我国经济发展更加迅速,人民币价值低估特征更加明显。在此阶段,我国入境旅游连年高速增长,到2004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1.09亿人次,跃居世界第4位。

2005年7月21日的汇率改革使我国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该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国务院批准,即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当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人民币针对美元升值2%。今后,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2]。这一新形势,必将对我国旅游业,尤其是出入境旅游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影响

汇率变动对旅游业具有多重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本币升值,刺激出境旅游的发展;本币贬值,刺激入境旅游的发展,进而影响旅游外汇收支的平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外汇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2004年全国外贸进出口额已经达到11547亿美元,其中旅游创汇已经达到257亿美元;外汇储备已经由2003年底的4033亿美元跃升到2005年6月底的7110亿美元,一年半的时间上升了43%。这一现状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长期存在,本币升值将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面,并将对我国旅游业产生众多影响。

(一)有利影响

1、有利于我国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外汇短缺的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始终被委以创汇的重任,长期以来形成了“重入境、轻国内、抑出境”的发展倾向,过于强调旅游的创汇功能导致对旅游的其他功能重视不够,不利于旅游业的和谐、全面发展。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和长期升值趋势的存在,首先会从客观上促使我们改变入境旅游的增长方式,从以流量增长为基础的粗放型向以质量增长为基础的集约型转化,从根本上增强我国旅游的国际竞争力,而不是单纯依靠价格优势来参与国际竞争;其次会促使我们将整个旅游业的增长重点转移到国内市场,加强对国内市场的培育。同时,人民币的增值会导致与旅游紧密相关的重要进口物资如石油等价格的下降,进而降低国内旅游的成本,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降低旅游业的对外依赖度,提高旅游产业安全;此外,本币升值还会刺激出境旅游的发展,使出境旅游市场进一步壮大与完善,最终形成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和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

2、有利于我国国际客源结构的调整。人民币升值虽然会使我国在入境旅游价格方面的优势减弱,但价格的上升也会使国际旅华市场上高端客源比例相对提高,有利于我国国际客源结构的集约化。同时,由于以前采用的是人民币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与其他非美元货币间的汇率受美元波动的影响过大,非美元国家游客旅华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如前一时期日元针对美元的持续贬值就造成了人民币相对日元的升值,使日本游客旅华成本上升。此次改革后,人民币不再单一盯住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国际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相互变动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冲销,客观上减少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降低了以前非美元国家游客旅华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我国国际客源结构的多样化。

3、有利于我国旅游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表面上看,价格优势的减弱会降低我国旅游的国际竞争力,但从长远看,却有利于加快旅游增长方式的转变,促使我国旅游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从根本上增强我国旅游国际竞争力。

4、有利于我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跨国经营是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可以有力推进出境旅游的发展,在国际上形成大规模的本国客流,为我国旅游企业追随本国客流,在不同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建立跨国企业提供强大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我国旅游企业境外投资成本下降、投资动机和投资能力上升。这两方面都会极大地促进我国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加快我国旅游产业的全球化进程。

5、有利于我国旅游外汇漏损的降低。众所周知,由于进口旅游所需货物等因素的存在,旅游创汇中相当一部分会因此而流出国境,形成旅游外汇漏损。人民币升值后,在进口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会降低我国进口旅游所需物资的价格,相对减少外汇漏损。

6、有利于我国国际市场促销力度的加强。国际旅游促销经费紧张是长期影响我国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的困难之一。人民币升值2%,等于使我国国际旅游促销经费在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相对增加了2%,增强了我国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拓能力。(二)不利影响

1、不利于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支的平衡。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会因价格优势的减弱而导致受价格弹性影响较大的部分国际游客减少,从而使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减少(不考虑总体增长的情况下);另一方面,由于本国货币购买力增强,出境旅游价格相对降低,会极大地促进出境旅游和境外购物的增长,使旅游外汇支出激增,从而加剧旅游国际收支方面的不平衡。2004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已经达到2885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了43%,大大超过了入境旅游的增长速度[3]。而且有专家指出,2004年我国出境旅游的花费已经超过了入境旅游的创汇,我国国际旅游业总体上已经沦为花汇产业,逆差大约为100亿美元,且国际旅游外汇逆差有迅速扩大的趋势[4]。人民币的升值,无疑会进一步加深这种矛盾,使我国国际旅游收支平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不利于我国旅游业吸引国际资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主要是依托吸引外商投资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按照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本币贬值有利于吸引国际资本流入;本币升值则会导致国际资本流出。人民币升值后,会相应增加国际资本在我国境内的投资成本,从而降低我国旅游业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造成旅游业投资强度的减弱。

3、不利于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人民币的升值使其在国际上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这将进一步刺激出境旅游的增长和本已经居高不下的境外旅游购物消费水平增长,造成“内需外流”。椐世界免税协会(TFWA)与AC尼尔森的联合调查,2004年我国内地游客境外人均购物花费已经高达987美元,超过日本游客,堪称世界第一。购物支出平均占旅游总支出的1/3[5]。人民币升值后,境外购物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必然会导致“内需外流”情况的加剧。

4、短期内对创汇旅游企业造成困难。人民币的升值,即会使外币在我国境内的购买力下降,造成入境接待人数的相对减少和消费水平的相对下降,又会因汇率兑换问题,相对减少创汇旅游企业的利润,在原本利润率就不断下降的趋势下,使一部分以经营入境旅游为主的企业出现困难。

对策

宏观经济调控中,任何货币政策的使用,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关键是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得力措施,化弊为利。针对人民币升值及升值压力将长期存在这一新形势,我国旅游业必须摈弃在本币长期贬值或低估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主动适应本币升值环境下的新形势,以积极的对策来应对本币升值这一客观现实。

1、加快转变旅游业增长模式。要善于利用本币升值带来的有利因素,克服以往单靠低价占领市场的初级发展模式,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增长型转变。通过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的改善、服务与经营水平的提高、产品和制度的创新、宣传和促销的强化等多角度增强我国旅游吸引力,尤其是要靠产品而非价格来吸引国际游客。通过综合吸引力的提高,促使我国旅游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走精品集约化道路,而非大众粗放化道路,从根本上降低本币升值造成的负面影响。

2、大力促进我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要利用本币升值带来的对外投资优势和出境旅游迅速发展带来的境外市场优势,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大力推动我国旅游企业走出国门,开办跨国旅游企业。这样不仅可以使我国出境旅游支出内部化,实现旅游漏损回流,平衡外汇收支,而且可以提升我国旅游企业对全球旅游资源的动员能力和全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增加我国旅游产出构成中境外创汇所占比例,使旅游外汇收入渠道多元化。

3、切实加强对出境旅游的规范与引导。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出境旅游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人民币的升值,将大大强化这一趋势,这将对我国国际旅游收支平衡和规范化运作带来更大挑战。对于出境旅游的迅猛发展,要以疏代堵,对于因出境旅游发展迅速所导致的旅游外汇收支逆差,一方面应通过增强旅游国际竞争力来壮大入境旅游规模,从而增加入境旅游创汇,以规模换规模,以增量换增量,用入境旅游规模的扩张和收入的提高来赢取出境旅游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出境旅游方面的政策和规范,避免出现混乱,确保出境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利用出境旅游发展所造成的国际影响力,在开放旅游目的地谈判中为我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谋取更大优势。

4、努力提高入境旅游的创汇水平。在本币升值造成的入境旅游价格优势减弱、国际吸引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为保持国际旅游收支平衡,就必须尽可能地增加现有入境旅游者在我国境内的人均花费,尽快研究制定购物退税等刺激入境旅游者消费的政策措施,鼓励旅游企业不断推出国际游客喜爱的旅游项目、旅游活动和旅游购物品等,主要通过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入境人数的提高来增加旅游创汇收入。

5、尽快出台对创汇旅游企业的扶持政策。对以经营入境旅游为主的创汇旅游企业,要在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摆脱困难,发展壮大。我国在外贸领域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我国旅游企业以低于外贸企业的创汇成本,仅2004年就为国家创汇257亿美元,却至今无法享受外贸企业已经享受多年的“出口退税”政策,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尽快对创汇旅游企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刘鸿儒.金融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321-322.

[2]华商报.汇率改革打出漂亮时间差[N].华商报,2005.7.22(2).

[3]邵琪伟.在2005年全国出境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中国旅游报,2005.6.29(1).

第9篇: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出境;商务旅游行为;理论

1.引言

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我国旅游业也繁荣发展,让世界为之侧目,这让我国在旅游行业的国际地位迈上了很高的台阶,成为国际旅游行业中拥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成为世界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加上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不容小觑,国内旅游业因此上升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阅读了相关国家旅游经济发展政策、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以及我国出境旅游商务团的析等文献资料,随着我国的不断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逐渐成为旅游出境的大国。2012年出境人数达到8000多万人次,且出游的商务旅游者的人数也是逐年递增,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旅游市场增长最快的旅游客源和目的国。但是我们对境外商务活动中的旅游的行为方面的研究很少。

因为出境商务旅客的较强的消费能力,也就存在着巨大的出境商务旅游市场,那么对于研究这些特殊的商务旅游者的行为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商务旅游者。

2.国外文献综述

一些国外的学者从心理学、行为学、决策学等角度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进行一些研究。

Chris Ryan 对造成不同的地区的旅游者行为的推拉因素进行利润分析研究。

而Juergen 运用期待价值理论研究分析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揭示了旅游者的动机和期望的关系。

Cees Goossens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旅游动机理论的驱动行为以及驱动力,Kristen 在其模型中运用了结构方程,并且证实旅游动机影响了旅游者消费的属性。

3.国内文献

中国学者屠如骥是最早期对旅游行为方面的研究,其调查研究了外国的旅游者对以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感知行为。经过多年的的发展,学科背景多样化的专家对旅游行为研究的层次也逐渐深化。从旅游者的旅游决策、旅游心理、旅游空间行为、旅游消费行为、细分市场行为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刘纯、张宏梅在对长江流域居住的城市居民的旅游动机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运用人口统计特征作为参照,调查分析的方法得出长江流域城市居民的旅游动机的一些显著的差异。尹郑刚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旅游态度,并把其划分价值判断、认同程度、自身参与旅游活动的态度以及对旅游花费的态度 4 个大的方面。邱扶东将旅游动机划分为观光动机、文化交流动机等6类动机。陆林以黄山为例,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行为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发展的意见。 马耀峰等以对外国游客所作的问卷调查为基础,提出了服务感知的框架的模式和量化表等。黄艺农等从两个维度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程圩运用多元统计技术手段分析游客对旅游地的形象的感知能力,研究了外国的旅游者的性格特点、期望值等旅游者态度的诸多影响因素, 并且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找到外国旅游者态度形成的原因和心理规律。

总结分析

商务旅游者出国的目的是商务考察,在考察中学习放松以及开拓视野。商务旅游中的行为是在考察过程中的产生的,商务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偏好会直接影响商务旅游者旅游决策过程的意向。

大量研究表明旅游者在决定是否出游时产生的旅游的决策分析以及心理因素,以及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和旅游决策风险的产生缘由,得到影响旅游心理和决策的因子,从大量的研究中得到了旅游者决策行为模型。

在现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商务旅游行为的发展使我们必须将互联网与旅游行为结合,以促进中国旅游行为的网络现代化的发展,现在很多专家对中国商务出境旅游的消费行运用了多元分析的方法,运用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使用模糊分析对出境商务旅游者进行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从而得到影响满意度的关键的指标因素。针对商务旅游市场的发,大多数主要从专业化的分工在商务旅行服务的发展中的体现这一角度着手,分析了商务旅行市场上扮演了不同角色的服务商的专业化问题:比如企业在细分市场中的角色选择、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商务旅行市场的服务不断细化和深化,从城市如何发展商务旅游这一角度开始研究,更深入的进行了一些对比分析,比如金融危机等会给出境商旅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做了一些分析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需求将会更加的旺盛,其主要动力是需求因素、供给因素不断增加,资源条件日益成熟,从而学界对出境商务旅游中的行为研究会更加的深入。(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Chris Ryan, Ian Glendon.Application of Leisure Motivation Scale to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1):169-184

[2]Sejong-Seop Kim, Choong-Ki Lee.Push and Pull Relationship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257-260

[3]Samuel Seongseop Kim, Choong-Ki Lee, David B.Klenosky.The Influence of Push and Pull Factors at Korean National Parks. Tourism Management,2003,24(2):169-180

[4]Juergen Gnoth.Tourism Motivation and Expectation For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2):283-304

[5]Lohn L Crompton, Stacey L Mckay.Motives of Visitors Attending Festival Event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2):425-439

[6]邱扶东.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1996,19(6):367-369.

[7]陆林, 焦华富.山岳旅游者感知行为研究——黄山、庐山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1996,(3):41-46

[8]陆林.山岳旅游地旅游者动机行为研究——黄山旅游者实证分析.人文地理[J],1997,12(1):6-1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