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连接无处不在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渗入各个行业。人与人相连、人与物相连、物与物相连的“万物互联”时代,将对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革。“网络”和“连接”也是今年PT展上的热门关键词。
竞技5G
5G技术是未来无线网络发展的主题,本次展会在5G方面,“通信国家队”大唐电信对5G进行了全面布局,并提出了“以场景为核心,围绕场景布局技术,场景带动应用,打造核心技术+生态合作”的5G生态圈战略。
大唐电信集团通过丰富的5G多媒体互动呈现以及产品样机展示,勾勒出未来5G生活的美好图景。同时会在展会首次亮相5G毫米波样机,不仅体积小巧,通过应用毫米波频段,频谱带宽可以翻10倍,传输速率也可得到巨大提升,为5G实现1Gb/s的传输速率铺设道路。同时,在“4.5G应用蓝海”展区,大唐电信集团也将展示从4G到4.5G再到5G的网络演进路线。
通信设备制造商巨头华为公司也将以“拥抱云时代”为主题亮相通信展,而“拥抱云时代”的前提就是强化管道。在本届通信展上,华为将集中展示5G、4.5G、超宽网络等管道技术的最新进展。展示5G网络的两大演进方向、三大核心技术和四大部署架构,全方位阐释未来5G网络演进的同时,还将展示64T64R的5G高频和低频原型机。在超宽接入领域,华为从40G PON向100G PON全面突破,最新的家庭互联方案和商业模式也将呈现。
中兴通讯将展示Pre 5G、5G整体解决方案、基于IT架构的BBU等面向未来网络架构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诺基亚和上海贝尔将在展会上面向5G的网络转型服务,助力运营商向5G演进。新服务采用了诺基亚及诺基亚贝尔实验室的多项技术,运用了在转型与服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支持电信云、无线设计和优化的工具。同时,诺基亚还将基于AirScale的4.5G Pro与4.9G,为运营商实现5G铺平道路。
爱立信将展示其5G的发展战略,5G插件,准5G核心网,最新的设备原型以及技术应用场景。
在今年PT展上,中国联通将以“匠心网络 精彩不断”为展示主题,展示“产业互联网、公众互联网、家庭互联网和未来通信”四大板块。在其未来通信板块将展示联通公司多项基于5G网络的前沿科技及设备,包括可支持大于10Gbps的5G大数据速率传输的Massive MIMO技术、为未来新型基站实现方案可灵活适应不同地区差异化业务需求的5G虚拟化基站。
比拼物联网连接
物联网方面,大唐移动将重点展示蜂窝物联网部署计划和整体解决方案。大唐移动可提供性能优异的NB-IoT及通信模组产品,实现停车场智能管理、市政管网自动抄表、位置追踪、资产管理等服务。同时,大唐移动还在积极推进TDD与FDD网络融合,积极探索NB-IoT和eMTC技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弹性方案。据了解,大唐移动已成为运营商物联网应用生态中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与三大运营商共同开展了基于物联网的一系列合作,致力配合运营商在2017年着手开始相关的网络建设。
而华为的物联网商业解决方案包括商业规划,生态建设,专业服务和1+2+1解决方案,基于运营商存量网络进行平滑演进,帮助运营商快速拓展行业市场,使能多行业IoT创新。
诺基亚和上海贝尔将展示涵盖了NB-IoT的连接技术、IMPACT物联网管理平台等的智能城市解决方案、融合的政企解决方案、针对互联网公司的流量调优和超大数据中心互联方案、针对公共安全的联动解决方案等。
爱立信将展示窄带物联网技术标准,爱立信水联网解决方案、智能停车与车队管理解决方案。
中国电信此次参展,展示内容将包括六大板块“网宽世界、云网融合、双创空间、天翼物联、智慧家庭、移动互联”。天翼物联展区将让观众了解窄带物联网技术特点,以及在工业制造、远程监控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体现依托自身集约运营的物联网专用平台,全方位打造“万物互联”的产业生态圈。
应用是王道
“互联网+”作为年度热词,在本次展会上也得到充分诠释。中国移动在今年PT展上的展示将凸显“连接”的概念,主展区将以“和你一起,连接未来”为主题,包括4G+业务、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智慧家庭业务、5G发展和信息安全五大区域。在智能家居方面,将展示移动极光宽带、魔百和、智能家居等各类和家庭业务,现场观众可进行VoLTE业务、VR、咪咕游戏、音乐等现场体验,让大众体验到更宽、更快、更精彩的互联网+服务;在集团信息化方面,将展示移动云、大数据、智慧城市、车联网等不同领域的解决方案,展现从芯片到平台再到应用的全方面研发成果。
中国联通产业互联网板块包括教育信息化、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面向行业用户的创新业务,其中教育信息化是为“互联网+教育”转型,促进教育信息化快速规模发展的行业产品,包括班班通、未来教室和互动宝宝业务。“互联网+”环保云业务面向区域环境热点,以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为核心,为环保管理部门提供先进的、智能的、全面的环保信息化解决方案。
中国电信打造的“智慧家庭”,融合家庭娱乐、家庭智能应用、家庭云的整体服务,构建起智能家居生态圈;为制造企业提供包含“智能制造”、“制造业服务化”和“工业云”的整体解决方案,覆盖企业生产、运营、销售全渠道。
中兴通讯将展示Pre 5G、5G之路(5G整体解决方案)、未来网络演进(基于IT架构的BBU等面向未来网络架构的产品和解决方案)、Big Broadband解决方案(以NG-PON2为主的10G以上backhaul解决方案)、NB-IoT为主的IoT接入解决方案。
“PTC 的业务主要分为两个类别:一个是传统企业级的解决方案,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生命周期管理(PLM), 已经有25 年的历史了; 另一个, 是PTC 最近拓展了一条新的产品线,叫做技术平台,是横向的,能关联很多应用和技术,主要的发展业务就是物联网(IoT)。”PTC 技术平台执行副总裁( 负责PTC 全球CPM 和IoT 业务)Rob Gremley,最近来中国时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如是说。
事实上,在2015 年5 月4 日PTC 在波士顿召开的第一次物联网大会上,PTC 已经充分展示了自己目前的物联网策略,以及基于该策略所做的产品层面的积极行动。
收购ThingWorx 后,2014 年8 月,PTC 又收购了Axeda 公司。这家公司提供以收集和管理物联网机器和传感器数据为主要功能的软件产品。PTC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实现某种形式的虚拟与现实的互通。
随后,2015 年3 月,PTC 了ThingWorx-Axeda Integrator 解决方案, 正式将ThingWorx 与Axeda 进行了组合: 借助ThingWorx-AxedaIntegrator 解决方案, 用户可以从ThingWorx Composer 快速应用开发平台上访问Axeda 应用程序接口(API),而Axeda 客户也可以轻松地将ThingWorx混合聚集到Axeda Console 内部,从而实现了ThingWorx 平台与Axeda 的数据同步。
从此刻开始,PTC 基于物联网的收购和产品升级进入了快车道。
2015 年5 月12 日,PTC 推出了基于ThingWorx 的物联网产品ThingWorx Converge。“ThingWorx 的基本功能是连接,在连接的基础上,再通过数据库中存储的所有数据进行开发应用。而Converge 是一个新的汇聚型的产品:从ThingWorx 平台上延伸出汇聚功能,把产品本身的数据共享给其他系统,如CRM、erp……让其他系统从这些原始数据中获得对于他们有益的数据。”RobGremley 认为,PTC 的目标是搭建一个更加易于部署的物联网软件技术平台。
此后,2015 年5 月18 日,PTC 宣布出资约1.05 亿美元收购ColdLight——这是一家来自美国的大数据机器学习和预测分析系统提供商,其自动预测分析平台Neuron采用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技术,通过自动、持续的数据学习,可以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发现模式、构建验证的预测模型,并将信息发送给所有类型的应用或技术。
可以想象, 与ThingWorx 平台结合后,ColdLight将对来自设备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应对包括检测数据的故障模式、建模相关性分析、故障预测、调整措施规定……从而真正实现物联网系统对用户的价值。
2015 年5 月21 日,PTC 又宣布:将与现场服务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ServiceMax 达成合作伙伴关系,融合双方的解决方案及市场推广团队的力量,携手提供现代的综合互联服务管理解决方案,帮助用户企业实现对售出产品的数量和质保的监测、配件库存的检测管理和移动端技术支持与指导等——从而实现用服务撬开物联网在工业企业应用一角的目的。
事实上,对于一个全新的信息系统来讲,想快速打破市场的沉默,仅有一个完备的软件工具体系和一个理论存在的应用前景,是远远不够的。
案例,最直观的成功经验对于用户的吸引力依然是无法抗拒的。而且与改变产品的设计模式,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效率相比,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讲,提高现有产品的服务效率更容易成为制造业企业开始尝试应用物联网系统的理由。
此次,Rob Gremley 就向记者展示了PTC 应用物联网系统帮助企业实现某种价值的成功经验。
“Elekta 是我们的一个用户,这是一个医疗设备的公司。”Rob Gremley 所说的Elekta 是一家总部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制造业企业,其在过去的30 年间,一直致力于为放射肿瘤学引入诸多市场领先的关键技术:其直线加速器支持一系列预先配置和可选的治疗手段,可以让医师根据每位患者的需求,灵活定制治疗方案。
对于使用Elekta 的患者来讲,一般患者的治疗计划都要求在4 ~ 6 周内必须坚持每天治疗, 因而机器的正常运行时间极其重要。
但是所有的设备都会遇到故障,所有的系统都需要定期检修。传统上,这类复杂、精密的医疗设备是不允许进行远程访问的, 因此Elekta 当然无法了解基于真实数据的机器性能, 这也就意味着该公司无法立即响应用户随时可能遇到的设备故障等问题,而且没有办法立即检测和解决问题——只能采用反应式的服务模式。
这种情况在Elekta 选择了PTC Axeda 作为智能设备管理(IDM) 系统Elekta IntelliMax 的支持技术后得到了改变。
“当客户购买服务协议时, 实际购买的是系统正常运行时间,是持续向每位患者提供治疗的能力。”Elekta 服务副总裁Martin Gilday 表示:“服务不仅是带着一箱子零件的工程师, 还包括通过多种渠道提供的完整、系列的技术专长……这是关于服务的思考方式的重大变革。”
通过实施PTC Axeda 软件和远程连接,Elekta 的设备操控板上可显示清楚的信息,从而不仅有利于操作者了解用户的舒适度,而且基于警报触发通知的功能,还可以实现预见性维护。这也就意味着:潜在的设备问题几乎都可以在导致服务中断前被立即发现,并得到最及时的解决。而Elekta 也可以通过接收产品的性能数据,利用业务智能分析,将工作和条件周期与诸多关键系统组件关联起来,从而预测组件距离寿命终止的小时数。这样,Elekta就可以在零件需要更换之前,确定最佳的使用时间。
这种预见性的维护和维修,不仅降低了分布在全球近5000 台机械设备的维护难度,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最大程度地避免为病人提供的服务被中断。
“Elekta 现在使用遥控的技术来对机器进行维护,他们有25% 的维护服务都是通过物联网来实现的,大大地增加了效率。”Rob Gremley 说。
记者手记
这是物联网给人们呈现的美好的未来,在5月20日召开的华为网络大会(HNC2015)上,华为推出的敏捷物联解决方案―敏捷网络3.0,却正在将这一未来变成现实。
按照华为的预测,到2025年,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将接近1000亿,新部署的传感器速度将达到每小时200万个。在全新的敏捷网络3.0架构中,敏捷网络全面延伸到物联网领域,体现在工业制造方面,它将使企业能快速构建一张拥有“无尽可能”的物联网基础架构,实现生产、制造、物流等领域的智能化。
华为交换机与企业通信产品线总裁刘少伟告诉《商学院》记者,“从蒸汽机到生产自动化,到机器自学习,再到产品线和产品线各个端之间自己协商、自己决策,体现了第一代制造到第二代制造,再到现代制造的演进过程。目前美国、德国和中国都提出了自己的物联网发展计划,而华为作为网络企业,可以帮助我国的传统企业和制造企业提升他们的竞争力。”
三大产品催熟物联网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华为敏捷网络1.0版本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园区网的建设,2014年敏捷网络2.0版本面向园区、广域、数据中心和企业分支四大领域的全面覆盖,到2015年的3.0版本,则开始探索拥抱物联网的“无限可能”。正是针对这一目标,华为本次集中了主要包括物联网操作系统LiteOS、敏捷物联网关、敏捷控制器三部分。
华为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介绍说:“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正是受益于ICT基础架构的标准化,物联网应用的发展也会走同样的路。在这样的思路下,华为面向物联网的操作系统LiteOS,它的作用相当于电脑时代的Windows操作系统,手机时代的Android系统,是物联网时代万物互联互通的基础。”
而敏捷物联网关可以说是传感世界和IP世界的桥梁,接受来自不同类型传感世界的语言,将其翻译成统一的IP语言,让不同物件之间可以对话。华为AR系列物联网关产品,支持最丰富的物联网接口(17种以上)和丰富的行业协议,并且能够根据需要动态从敏捷控制器加载协议,实现新协议和私有协议的对接和转换,满足各种场景的要求。
此外敏捷物联网关还具备本地智能功能。例如在智能车载系统中,传感器检测到发动机异常之后,本地物联网关就应该立即采取决策和措施,以避免网络故障或者拥堵带来的延迟。目前华为提供了包括工业交换、工业路由和ICT融合等三大类AR敏捷物联网关。
敏捷控制器作为物联网平台,对物联网终端、网关、计算资源、应用和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标准的北向接口实现与各种行业应用快速对接。它采用开放的软件架构,支持基于虚拟化的分布式部署,具备无缝的扩展能力,可以支撑千万级别的物联网终端管理和控制,满足海量物联终端的管理要求。
华为交换机与企业通信产品线企业网关产品领域总经理李先银指出:“数字经济时代,网络的力量正在无限延伸,成为创造新价值的关键生产力,物联网代表着网络的未来,而华为敏捷物联将赋予物联网以更多的价值。”
新产业革命
此前,ICT只是作为支撑系统之一,对企业业务的发展起到了辅助作用;现在,ICT则成了生产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促进业务模式的转变。“ICT已成为新的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华为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说。
正是基于这一趋势,华为在聚焦构建物联网基础架构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同时,也致力于构建一个面向行业应用场景的物联网的生态系统,联合行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即打造业务驱动的ICT基础架构(Business-Driven ICT Infrastructure,BDII)。
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介绍说:“对华为而言,打造BDII是华为使能新产业革命的行动纲领。BDII的核心关键词有三个:业务驱动、联合创新和聚焦。未来,华为将以BDII为指南,继续聚焦ICT基础设施,坚持采用开放的技术架构,坚持和合作伙伴联合创新,为行业用户提供创新、差异化和领先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助力企业转型,帮助企业抓住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持续为客户商业成功创造价值。”
以联合创新为例,华为将积极地参与物联网方面的产业联盟、标准组织,并积极组建创新研究中心、开放实验室、开发社区,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产业革命提升工业竞争力方面,华为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据华为公司物联网关产品总监李安介绍,“现在物联网带来很大的便利就是经验的固化,举例来说,酒厂需要人工把糟铺平,以前是很有经验的老工人铺,如果哪里铺的厚度不均的时候就会有问题,现在物联网通过传感器的反馈和学习就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不只是酒厂,包括烟草烘焙、烤制方面的工艺,以及药厂和化工厂在配比方面的一些细微要求,以前只能通过经验传承,现在都可以借助物联网的机器学习能力和快速反应机制来实现。
据了解,华为提供商用的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包括:智能楼宇、智能电力抄表、智能车载、智能健身房、智能工厂、智能零售、智能路灯等,目前还在更多的行业进行拓展。
为工业安全保驾护航
区别于腾讯、小米专注物联网生活领域的智能家居布局,华为的物联网计划更多地集中在工业领域和产品生活设施领域,后者显然对网络安全有更高的要求。
华为交换机与企业网络通信产品线副总裁刘立柱告诉记者,“尽管物联网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同时也放大了网络安全威胁。70%的物联网终端存在安全漏洞,且缺乏认证和传输加密。这意味着安全问题将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所有角落,危害更大。另一方面,物联网使攻击载体规模迅速放大,物联网终端将沦为APT攻击的跳板和僵尸网络的目标。”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应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成立物联网发展部级联席会议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协调和指导物联网产业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卢希副司长
据卢希介绍,中国相关部门制订和实施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强技术研发,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和运用示范等工作,到十二五末,已经形成包括芯片、元器件、设备、软件、系统集成、运营、运用服务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
201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7500亿元M2M连接数突破1亿,占全球总量31%,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同时,技术创新也取得明显突破,在芯片、传感器、智能终端、中间件、架构、标准制订等领域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
卢希指出,物联网标准体系加快建立,中国已经完成200多项物联网基础重点运用国际标准立项,中国主导完成了多项物联网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制订话语权明显提升。
当前,物联网已进入万物互联发展新阶段,预计到2020年,全球连接数将达到百亿级规模,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
在工业领域,制造业成为物联网的重要运用领域,各国纷纷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中国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以CPS为代表的物联网智能信息技术将在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消费领域,车联网、健康家居、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等消费市场需求将更加活跃,驱动物联网和其他前沿技术不断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物联网是智慧城市构架中的基本要素和模块单元,已成为实现智慧城市自动感知、快速反映、科学决策的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支撑。
卢希强调,“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通过四方面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深化物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一是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集中力量构建基础设施关键核心技术可控,产品技术先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业态融合创新的生态体系。
二是在工业制造和现代农业等领域,智能家居和健康服务等消费领域推广一批集成运用解决方案,形成一批规模化、特色运用,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形成跨领域的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发展物联网。
【关键词】大数据 云计算 工业4.0 工业云 物联网 IOT 万物互联 工业互联网 人工智能 智能制造
1 概述
1.1 工业1.0
机械化,以蒸汽机为标志,用蒸汽动力驱动机器取代人力,从此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正式进化为工业。
1.2 工业2.0
电气化,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用电力驱动机器取代蒸汽动力,从此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实现分工,工业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
1.3 工业3.0
自动化,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PC的应用为标志,从此机器不但接管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同时也接管了一部分脑力劳动,工业生产能力也自此超越了人类的消费能力,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如图1所示。
1.4 工业4.0将是整个中国时代性的革命
什么是工业4.0?
“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国叫“中国制造2025”,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2015年中国有几个概念非常火,第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二就是工业4.0,第三个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是巨大无比的概念,“互联网+”里面有“互联网+金融”叫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零售”、“互联网电子商务”,而“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它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所以说,工业4.0是整个中国时代性的革命。如图2所示。
2 工业4.0有哪些特点
互联:互联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数据:工业4.0连接和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链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销售数据、消费者数据。
集成: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中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通过这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
创新:工业4.0的实施过程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制造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将会层出不穷,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到模式创新,再到液态创新,最后到组织创新。
转型:对于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而言,转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工厂,从2.0、3.0的工厂转型到4.0的工厂,整个生产形态上,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实际上整个生产的过程更加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这是工业4.0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如图3所示。
3 工业4.0有哪些技术支柱
工业4.0九大技术支柱包括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这九大支柱中会产生无数的商机和上市公司。如图4所示。
4 哪类公司最有前景
结合中国工业现状来看,未来十年,中国工业4.0领域将有充足发展的三类公司有:
第一类是智能工厂,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传统的工厂转型成智能工厂,第二种是一出生就是智能工厂;
第二类是解决方案公司,为制造业公司提供智能工厂顶层设计、转型路径图、软硬件一体化实施的工业4.0解决方案公司。
第三类是技术供应商,包括工业物联网、工业网络安全、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MES系统、
除这三类以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知识工作自动化等技术供应商也会面临巨大的发展前景。如图5所示。
5 【解决方案】包括软件硬件
软件有工业物联网、工业网络安全、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MES系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知识工作自动化等;硬件是工业机器人(包括高端零部件)、传感器、RFID、3D打印、机器视觉、智能物流(AGV)、 PLC、数据采集器、工业交换机等。如图6所示。
这是一次巨大的产业革命,错过了工业4.0也就错过了这个时代!谁最终赢得第四次工业革命主导权?第四次工业革命以2013年德国汉诺威为标志,宣布这一轮工作革命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如图7所示。
德国政府所定义的德国工业4.0,由一个信息,一个网络,四大主题、三项集成、八项计划组成的框架机构。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整体框架有很多地方和中国的实际国情不同,操作上面还有一定的距离。如图8所示。
第四次工业革命延续时间大概为30到40年,所以说工业4.0、移动互联网对中国工业的颠覆、再造和融合,才刚刚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主导这个世界未来的工业标准之争,是由德国和美国按照自己的逻辑路径、表述方法来进行推进。
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标准,希望关注设备互联、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基础上对业务的洞察,他们对传统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其关注点在大数据和云计算。
德国提出工业4.0,拥有强大的机械制造技术,嵌入式以及控制设备的先进设备和能力,德国很关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深刻改变。
可以看到,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实施路径和逻辑相反,但是目标一致。美国是以GE公司、IBM这些公司为支持,侧重于从软件出发打通硬件;德国是以西门子、库卡、SAP这些公司为主导,希望可以从硬件打通到软件。无论从软到硬,还是从硬到软,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实现智能制造,实现移动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
中国为什么选择德国标准?
(1)中国政府认为,德国路径比美国路径更容易实现;
(2)美国的工业空心化严重。IT公司出现工业4.0挑战大,缺少基础设施的落地,德国工业技术雄厚,是生产制造基地,生产设备供应商加IT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选择上,中国政府的策略是,紧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潮流,选择工业4.0,推出中国版的中国制造2025,寻找机会弯道超车,后发先制。
工业4.0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期刚刚开始,预计要30到50年的时间发展引进,按照国家工信部部长所说:德国是从工业3.0串联到工业4.0,中国是2.0、3.0一起并联到4.0。
工信部和中国工程院把中国版的工业4.0的核心目标定义为智能制造,这个词表述非常准确。由智能制造再延伸到具体的工厂而言,就是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是工业4.0的两大目标。
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软件重要还是硬件重要,这个答案非常简单:软件决定一切,软件定义机器。所有的工厂都是软件企业,都是数据企业,所有工业软件在工业4.0时代,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软件定义一切。
工业时代4.0这条路刚刚开始,但给了我们大概的方向,未来企业会变成数据的企业、创新的企业、集成的企业、不断快速变化的企业。对于整个制造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颠覆,称之为工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
6 国际国内工业云的建立
GE公司建立的Predix云,一个专为收集与分析工业数据而开发设计的云解决方案。Predix云也是“平台即服务”(PaaS),将在高度安全的工业级云环境中捕捉和分析海量高速运行、类型多样的各种机器产生的数据。Predix云将推动工业互联网的下一阶段增长,可以帮助开发者为行业快速开发、部署和管理应用与服务。
全球化的数字制造的热潮汹涌,工业大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巨量被释放出来,如何将这些数据与人、机器相连接,成为一个崭新的命题。而制造业巨擘GE在回归工业根基的转型之路上,推出了工业互联网这一广为传播的概念,而Predix正是GE承载新工业帝国梦想的核心平台。Predix是GE面向行业推出的一个工业云平台。不同的组织,能在上面控制数据的连接,并使用第三方开发者的分析软件。 一方面Predix为大量开发者提供便利,开发各种工业级APP。开发者只需关注如何解决问题,而无须关心如何获取以及连接数据;另一方面用户作为数据托管方,则可以使用这些APP,进行设备管理、运营维护等。
Predix的起源传统意义上OT技术是用于对机器设备的监视和控制,但GE眼中的OT技术已经超越这些概念,将机器设备与云服务连接,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进行设备故障预测和整体健康程度的评估。通过融合IT和OT技术,GE正在重新定义工业自动化。
GE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对机器设备的数据采集已有多年,但这些物联网前的传感器主要用于对设备运行实时性能的监测,比如显示某一特定测点的压力值,设备专家通过监视各测点的数值从而推断设备的性能,然后这些实时数据就被丢弃,不再进行收集存储。
机器设备产生的海量时间序列数据与社交数据和交易数据差别很大,针对工业数据的存储、分析必须针对性地进行优化,以帮助理解机器设备的行为表现。为了处理这些海量的数据集,GE需要一个新的平台来安全连接设备并分析数据,就这样在2013年,一个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平台Predix被开发出来。不仅仅通过运营数据分析降低设备的服务成本,也通过这些运营数据有效指导产品研发的改进。
如图9所示,工业数据湖受到Amazon提供S3、EC2等云服务的启发, GE的管理层逐渐意识到他们也可以将Predix以云服务的形式推向市场,从而开启设备运营的联接、分析服务市场。
Predix正式诞生。
Predix的构成Predix是GE推出的全球第一个专为工业数据与分析开发的云服务平台,负责将各种工业资产设备和供应商相互连接并接入云端,并提供资产性能管理(APM)和运营优化服务。Predix承担的角色类似个人电脑中的Windows和智能手机中的IOS、Android操作系统。对于纷繁复杂的工业设备和工业数据类型来讲,Predix与其说是通过操作系统来运营工业互联网,不如说是为海量的工业数据找到了一种相对标准和统一的承载和呈现形式。
如图10所示,Predix的架构传承于GE工业化基因,Predix提供标准的方式来运行工业级的分析能力,连接机器、数据和人,提供分布式计算、大数据分析、资产数据管理、机器和机器通信和应用移动性,“端到端”的安全访问机制确保数据、设备、网络和系统的授权访问。
GE为何要推行Predix其实是一个面向云应用的软件平台,负责将各种工业资产设备和供应商相互连接并接入云端,并提供资产性能管理(APM)和运营优化服务。所以,Predix的功能是统筹各种APM系统、承载行业用户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从这个意义上,GE把它称为“操作系统”。
APM系统一般包括企业资产管理(EAM)、预防性维护(PM)、预见性维护(PdM)、工厂资产管理(PAM)、环境健康和安全(EH&S)等方面。GE的APM系统,是GE为了提升自身的资产管理绩效而特别研发,并已在内部应用多年的,一整套综合了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没有APM系统的Predix是没有灵魂的。所以即使GE开放了Predix,用户也需要使用GE的APM来实现远程监控、诊断、智能运行设备。所不同的是用户基于Predix二次开发出来的是以GE APM系统为核心的、适合自己的资产绩效管理方案,因为不同行业的资产绩效管理方案,必须要写入该行业的特性和参数。
GE的终极目标每一家工业企业都要成为一家数字公司,这是GE对未来的看法。而GE同时希望,Predix能成为这些数字公司的驻足之地。
因此,GE加大推广APP开发的力度。2016年GE计划开设4个创新坊,加大企业对于开发类似工业APP的扶持,从而孵化出完整的生态群。
市场的同类掘金者为了在数字化领域挖掘新的商业机会,西门子正在以“西门子数字服务”为平台,努力发展相关服务。西门子2015年底宣布将增加研发投入3亿欧元搭建跨业务新数字化服务平台Sinalytics。这一平台与Predix非常类似,整合了远程维护、数据分析及网络安全等技术。继成功完成内部测试之后,2016年西门子正式面向市场推出“MindSphere工业云平台”。MindSphere被设计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工业企业可将数据服务作为预防性维护、能源数据管理以及工厂资源优化的基础。
除此之外,前段时间与美的达成股权收购的机器人制造商KUKA和Infosys宣布联手开发支持企业迎接工业4.0的解决方案,合作目标是开发一个可让客户采集、评估和利用数据以提高自身生产过程的软件平台,KUKA将通过建立工业4.0云平台扩展设备与云系统之间的连接。
PTC2014年宣布收购物联网平台创建者ThingWorx,并致力于建立和运营物联网应用。经过一系列的收购和运作,2016年6月,PTC宣布新版物联网平台ThingWorx 7上市,包括进阶的联网产品管理工具组、强大的新分析功能、公有云支持、简化的平台元件等。
当然,对IBM、SAP、微软这些虎视眈眈的市场巨鳄,同样不能忽视他们对工业云的狂热。
总结中国企业具有广泛的工业云应用需求,如风电、飞机发动机、汽车、工程机械、家电等保有量居世界前列。因此,呼唤中国自己的工业云生态圈,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想法,正如GPS之于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
然而,这样的云平台的搭建,在中国,已经几乎可以断定无法由一个公司之力来建设的。这么庞大的一个生态圈,绝非当下中国制造业任何一个企业的工业技术体系可以承担,一个合适的制造业共同体,迫在眉睫。
然而以GE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工业云,在海尔、在华为这些优秀的制造业都已经结为联盟。徐工集团与阿里云公司共同打造的“工业云”平台瞄准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全球标杆―美国GE公司打造的Predix工业云平台,应用颠覆式思维、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徐工数字化工业能力输出打造成开放、共享的全球云平台,力争成为中国工业领域的“Predix”。
7 结论
工业物联网正在推动第四轮工业革命,它将大大改变制造、能源、交通运输、城市、医疗以及其他工业行业,并帮助企业从传感器聚集数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器效率以及整个工作的吞吐量。具体应用包括运动控制、机器与机器通信、预防性维护、大数据分析以及互联医疗系统等。
工业云平台由于能够灵活实现跨区域工业信息服务的部署和交付,已经成为国际巨头们投入的重点。如果说传统信息技术领域是美国企业占据优势地位,那么工业领域的信息服务发展正迎来群雄逐鹿的时代。谁能率先确立在全球的工业云服务覆盖,便能在智能制造时代掌握产业生态的制高点,并取得掌控工业物联网的先机。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森德勒.德国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0.
BlackBerry高级副总裁兼QNX负责人John Wall表示:“不安全的物联网设备以及嵌入式系统以爆炸性速度发展,为安全和软件解决方案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因此,BlackBerry QNX嵌入式软件和基于Certicom椭圆曲线密码技术的解决方案拥有强烈的市场需求。借助新的VAI计划,我们将进一步拓展相关市场,并扩大嵌入式应用程序的销售渠道,因为这些应用程序需要高度可靠、安全的软件解决方案。”
VAI计划的合作伙伴将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包括了BlackBerry的QNX Neutrino实时操作系统、QNX Momentics工具套件、QNX虚拟机、 QNX应用和媒体开发工具包、QNX无线框架、QNX安全操作系统、QNX医疗操作系统、Certicom工具包、Certicom公钥基础包和Certicom资产管理系统。 应用范围包括了汽车系统、医疗手术机器人、智能电网、列车控制系统和工业自动化系统。
以下评价引自VAI计划的早期合作伙伴,包括诚迈科技、中科创达股份有限公司、晨云软件科技、Micon Global以及Mission Embedded: “我们与芯片供应商、OEM厂商和ODM厂商密切合作,在全球和中国开发具有高性价比的全套嵌入式解决方案。很高兴有机会继续加深在安全认证的BlackBerry QNX系统嵌入式软件领域的研究,以进一步加快、保障智能家电、自动收费系统和公交系统等产品的建设,并降低相应成本。”――杨海,诚迈科技执行副总裁兼联合创始人
“中科创达将继续通过软件和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借助BlackBerry的VAI计划,我们将为客户提供更为强大的软件平台,在全球及中国的工业、物联网、医疗和虚拟现实市场中部署和应用BlackBerry QNX嵌入式安全软件。我们的专业工程师团队与BlackBerry QNX团队携手合作,帮助客户加快关键的、下一代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和测试工作。” ――杨宇欣,中科创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作为BlackBerryQNX VAI划台湾地区的成员,我们将为使用BlackBerry QNX嵌入式软件(包括安全认证的实时操作系统、中间设备、Ⅰ型虚拟机及多媒体软件和工具)的电子制造服务(EMS)企业提供增值体验。VAI计划将帮助客户加快在工业、交通、医疗和物联网市场的嵌入式系统集成速度,并进一步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姚勋丞,晨云软件科技销售副总裁
1、什么是工业4.0?
“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国叫“中国制造2025”,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2015年中国有几个概念非常火,第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二就是工业4.0,第三个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巨大无比的概念,“互联网+”里面有“互联网+金融”叫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零售”、“互联网电子商务”,而“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它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所以很多人说,工业4.0是整个中国时代性的革命。
2.工业4.0有哪些特点?
互联:互联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数据:工业4.0连接和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链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销售数据、消费者数据。
集成: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中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通过这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
创新:工业4.0的实施过程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制造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将会层出不穷,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到模式创新,再到液态创新,最后到组织创新。
转型:对于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而言,转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工厂,从2.0、3.0的工厂转型到4.0的工厂,整个生产形态上,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实际上整个生产的过程更加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这是工业4.0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3、工业4.0有哪些技术支柱?
工业4.0九大技术支柱包括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这九大支柱中会产生无数的商机和上市公司。
4、哪类公司最有前景?
结合中国工业现状来看,未来十年,中国工业4.0领域将有充足发展的三类公司有:
第一类是智能工厂,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传统的工厂转型成智能工厂,第二种是一出生就是智能工厂;
第二类是解决方案公司,为制造业公司提供智能工厂顶层设计、转型路径图、软硬件一体化实施的工业4.0解决方案公司。
第三类是技术供应商,包括工业物联网、工业网络安全、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MES系统、
除这三类以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知识工作自动化等技术供应商也会面临巨大的发展前景。
【解决方案】包括软件硬件。软件有工业物联网、工业网络安全、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MES系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知识工作自动化等;硬件是工业机器人(包括高端零部件)、传感器、RFID、3D打印、机器视觉、智能物流(AGV)、PLC、数据采集器、工业交换机等。
这是一次巨大的产业革命,错过了工业4.0也就错过了这个时代!!
5、谁最终赢得第四次工业革命主导权?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2013年德国汉诺威为标志,宣布这一轮工作革命以智能制造为核心。
德国政府所定义的德国工业4.0,由一个信息,一个网络,四大主题、三项集成、八项计划组成的框架机构。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整体框架有很多地方和中国的实际国情不同,操作上面还有一定的距离。
第四次工业革命延续时间大概为30到40年,所以说工业4.0、移动互联网对中国工业的颠覆、再造和融合,才刚刚开始。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主导这个世界未来的工业标准之争,是由德国和美国按照自己的逻辑路径、表述方法来进行推进。
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标准,希望关注设备互联、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基础上对业务的洞察,他们对传统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其关注点在大数据和云计算。
德国提出工业4.0,拥有强大的机械制造技术,嵌入式以及控制设备的先进设备和能力,德国很关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深刻改变。
可以看到,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实施路径和逻辑相反,但是目标一致。美国是以GE公司、IBM这些公司为支持,侧重于从软件出发打通硬件;德国是以西门子、库卡、SAP这些公司为主导,希望可以从硬件打通到软件。
无论从软到硬,还是从硬到软,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实现智能制造,实现移动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
6、中国为什么选择德国标准?
第一,中国政府认为,德国路径比美国路径更容易实现;第二,美国的工业空心化严重。IT公司出现工业4.0挑战大,缺少基础设施的落地,德国工业技术雄厚,是生产制造基地,生产设备供应商加IT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选择上,中国政府的策略是,紧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潮流,选择工业4.0,推出中国版的中国制造2025,寻找机会弯道超车,后发先制。
工业4.0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期刚刚开始,预计要30到50年的时间发展引进,按照国家工信部部长所说:德国是从工业3.0串联到工业4.0,中国是2.0、3.0一起并联到4.0。
工信部和中国工程院把中国版的工业4.0的核心目标定义为智能制造,这个词表述非常准确。由智能制造再延伸到具体的工厂而言,就是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是工业4.0的两大目标。
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软件重要还是硬件重要,这个答案非常简单:软件决定一切,软件定义机器。所有的工厂都是软件企业,都是数据企业,所有工业软件在工业4.0时代,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软件定义一切。
混合云才是未来
从决定办公室放置咖啡机位置的群体决策工具到Office 365 exchange软件和企业CRM系统,云服务在不同环境中正以不同形式被广泛采用。然而,采用完整云服务的机构却很少。通常只有小型或新设立的公司或机构才会使用完整云服务,因为他们缺乏设备及购买设备的资金。而多数企业仍会采用混合云模型,因为这些公司已经配备了主要商用设备,且该架构也可供未来持续使用。
由于云服务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许多机构预测混合云将在生态系统中占据更为重要的部分。Gartner认为,混合企业资源管理(ERP)环境将在五年内成为常态,未来第三方解决方案和内部云架构混合则会成为主要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生活和工作中采用云服务,大型云环境也变得更加可信。 亚马逊、微软和IBM均建立了匹配大型企业需求的成熟服务,这也引发了诸多变革。随着时间推进,预置型解决方案需重置或更新。此时,企业需要考虑是继续投资自身设备及相匹配的能力支持,还是购买基于云的一套解决方案。企业中不同角色用户会使用不同解决方案,而云将是提供核心业务服务更有效的方式。在全面推行之前,混合架构有利于企业在预算有限的范围内尝试各种解决方案。这可以使最终结果更有效,同时减少系统漏洞带来的影响,因为这些漏洞往往只会在实际运作环境中被发现。
如果计划更新现有系统,需要首先维持企业中员工正在使用的云服务,了解他们目前所使用的工具和从事的业务,从而能够预先进行处理。例如,如果他们经常使用Dropbox,就将它变为正式的服务工具,方便更为有效地管理这一工具。其次,当企业还在考虑是否要更新、改革、替换现有系统,或者使用云服务时,一定要全面考量每项服务的成本收益。最后,尽可能使用大型公共云服务,因为它们在世界各地都有数据中心,还有最好的通信主干网作为支持。
移动是新常态
云计算解决方案为移动工作人员创造了一个新常态,商用智能手机成为业务实施和交付的核心部分。据预测显示,移动技术将成为整个商务环境中的主导因素。随着企业移动性的不断增加,我们正越来越多地使用移动解决方案保持信息更新,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天的工作大部分还是在办公桌旁完成。
事实上,移动技术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口袋里的设备。科技不断发展,PC即笔记本电脑已被功能强大且具备移动功能的平板所替代。这对企业意味着在选择软件时,灵活才是关键因素。软件应支持不同设备类型,当企业在考虑三大用户群(临时用户、专业用户和普通用户)的不同需求时,这一点尤为重要。不同类型用户对设备和平台的需求不同:临时用户会选择对他们来说最有效的设备;移动办公人员等专业用户通常更倾向于选择符合他们需求的特定设备,同时他们也和临时用户一样,需要通过设备完成一些诸如查收邮件之类的简单工作;普通办公用户有自己的办公室,移动需求主要与在不同地点如家中或者酒店办公等相关。
IFS建议 企业在设定有关移动技术应用的相关规定时,首先决定是否需要尝试控制员工使用的设备和应用程序还是让员工自行选择。因为并非所有人都会同意这些规定,他们可能会因此选择自己的设备。其次, 当企业决定不去控制员工选择的设备时就不应该限制平台,服务应支持三大主要移动操作系统。
反响平平的可穿戴设备
由移动技术带来的另一个潮流是可穿戴设备。2015年该领域进展尚不尽如人意。谷歌眼镜无疑是消费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可穿戴设备之一,虽形式新颖,却并未在2015年形成规模。尽管如此,仍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进军可穿戴设备领域。比如,我们看到了苹果手表的推出和FitBit公司的上市,两者销量都一路攀升。对于企业来说,可穿戴技术目前仍处于权衡阶段,他们仍需要探索全新的工作方式并制定可穿戴设备的相关规定。
面对可穿戴设备,IFS建议企业关注并留意市场上有趣的创新项目,暂时不要急于投资,因为可能还有更多创新即将涌现。另外,不要认为可穿戴设备会替代原有的解决方案,企业需要仔细考虑可穿戴技术的真正价值和作用。
物联网将更依赖软件和平台
而非硬件和设备
工业领域引入物联网应用的例子不断涌现,但这并未普及,因为它还在缓慢发展。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这些物联网应用常用来应对一些特殊的挑战,标准化程度有限。此外,物联网的优点和技术还不为大众普遍理解,这项技术也尚未获得普遍的应用认可,有远见的企业需要判断怎样发挥其最大价值。之后从实际角度出发,企业需要研究并根据要求安装不同的部件,让物联网技术发挥作用,并探索如何让业务与物联网优势相结合,降低成本或促进业务增长。
在讨论是否要全面推行物联网技术时,IFS认为首先应明确目前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投资是否会有回报?其次在投资之前仔细思考最终目标,因为投资物联网不会提高营收,但基于物联网的解决方法能帮助优化现有流程或创建新的业务模型。
软件即服务投资会持续增长
软件即服务(SaaS)正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许多人预测企业很快会采用这种服务。普华永道(PwC)预测2016年将会有780亿美元投资到SaaS。当购买SaaS解决方案时会有一系列的选择。开始最便宜最简单的方式是购买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让别人管理控制。这个做法在有些情况下也许很有用,但在其他一些情况下,这种控制会对企业造成损害。比如,当你的团队正在做一个大项目,但SaaS却需要更新,这显然会对公司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扰。在有些情况下,您需要对SaaS解决方案掌握更多的控制权,针对公司需求提出特殊的要求和时间更新计划。
当然,这是相对于混合云架构的增长来说的,因为SaaS通常要依赖于第三方架构。将软件平台部署到云中会更快、更安全、更节省成本,但首先要看它是否适合公司。SaaS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因为每个企业都有不同需求。比如,初创企业不希望或没有能力设立自己的IT团队,SaaS模型就能很好地满足其需求。而在公司已经有多重防火墙和限制的情况下,没有SaaS的私有云架构则更为合适。所以这主要取决于应用环境,以此判断这是否是一个能够帮助业务增长的好模式。
“2009年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2010年德勤亚太区高成长500强第7名、中国50强第4名”、“2012年中国物联网行业最具成长力企业”等称号以及高速的成长性,让北京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凌宇”)获得了许多风险投资公司的青睐。然而,在许多实业公司对资金求贤若渴之时,时代凌宇却在拒绝主动上门的投资。对于发展,时代凌宇总裁黄孝斌有着谨慎而冷静的思考。“我认为公司的发展就像跑马拉松比赛,我们不是在进行一个急于求成的短跑,不会轻易加速。因此我们不会轻易的融入资金迅速扩大规模,这可能会偏离我们的节奏,让公司膨胀到不易控制。”
抢占先机的加速
进行一个马拉松长跑,战术往往是至关重要的。起跑时加速还是跟随,某一阶段是否领跑,如何掌握自己的长跑节奏,都需要选手根据自身情况来进行判断。否则,在跑步过程中,被人超越或者被人跟跑时,思想容易产生变化,速度也会不自觉地发生变化,原来的体能分配计划就可能被打乱。
2007年的时候,物联网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时代凌宇的决策者们分析判断形势以后,做了一个赌博式的大胆决定――让时代凌宇在中国的物联网“马拉松长跑”中开跑便加速抢占先机。
在某网络搜索引擎上搜索“时代凌宇”,有一个2008年时的私人提问。“过了公司的面试,想详细了解一下北京时代凌宇公司怎么样?”下面的回答则是“开发智能城市领域并提供解决方案的科技类公司, 刚成立不久, 发展前景难说, 毕竟规模不大。待遇一般, 仅有社保。刚进去试用期工资也不高。”
这个提问与回答,大抵是困惑者与保守者的问答,彼时的时代凌宇,则是一个冒险的赌博者。“发展前景难说”、“待遇一般”,也是那时公司的真实写照。而对于现在的时代凌宇,已经将发展前景的疑虑远远抛在了身后。2007年成立的第一年,公司收支还未平衡。2009年,公司收入就超过了一亿元人民币。短短几年时间,时代凌宇已经发展成为了北京市物联网行业领头企业之一。
黄孝斌2007年以前在隶属于中钢集团的佰能电气担任副总裁。佰能电气是中关村一家主要面向钢铁行业的以工业控制为主的技术企业。考虑到钢铁行业日渐式微,2000年起,佰能电气开始进入发展潜力更大的建筑智能化和城市信息化领域。黄孝斌及其领导的团队便主攻这一方向。
在智能建筑及城市信息化领域打拼的同时,黄孝斌及其团队也在不停的思考、探索如何将业务做得更大。“智能化建筑的集聚,便是智能园区;智能园区的再扩展,便是智能城市。”这种由点到面的发散思维,让黄的团队逐渐有了超前的判断――城市的发展最终将跳过数字化,进入到智能化的管理。“技术角度上讲,做智能化的管理需要有足够的、成规模的信息采集与输入,这种信息的采集必然要靠机器来进行。未来的信息采集与传输可能是城市智能化管理的一个建设瓶颈,同时也可能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要进入这一领域,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与技术。由于公司在智能化建筑方面有专长,具备一定网络传感器的技术,经过与实践结合的考虑,黄的团队决定先从需求量巨大的数据底层建设(即网络传感器)开始做起,在有技术作为基础之后,主打智能城市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在物联网概念还未普及开来之时,他们已经开始研究物联网技术的核心,这也让后来的时代凌宇成为了国内最早研究物联网传感器的企业之一。
选定方向之后,考虑到佰能电气工业控制与物联网方向的行业背景、客户群、技术特点、所需人才都不相同,很难平衡发展,因此佰能电气决意变革。2007年8月,佰能电气一分为三,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主打无线传感网络产品和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成立之初,资金匮乏,且前景未知,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成了一个难题。由于拿不出更多的诱人“砝码”,,这就使得公司不得不脱离其国有体制的“身份”,通过股权激励来吸引人才。成立后不久,时代凌宇的一批有着创业梦想的员工将公司股份买来,原有的国有股份退出,时代凌宇变更成为了一家股权清晰、身份单纯的民营公司。而公司初建之时的骨干人才,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股权。
领跑者
决定进入物联网这一行业后,黄孝斌认为,五到十年内,物联网将迎来快速的增长。然而他却没想到,物联网的概念在2009年突然爆发。在物联网上抢占先机的投资、宣传以及行业的快速成长,促成了时代凌宇的飞速崛起。
成立第一年,时代凌宇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从老东家带来的智能化建筑业务。当年公司营业收入400余万元,但远远未实现收支平衡。2008年初,时代凌宇斥资一百余万元建立起了北京市第一个智能城市应用创新中心,客户可以在其中感受到物联网解决方案是如何应用并工作的。创新中心有一个可以动的智能城市沙盘,公司设计的解决方案是如何工作的,在沙盘上就可以很直观的体现出来;在中心内,利用视频系统与物联网感应器,一部手机就可以控制许多物体的移动;应用中心的环境监测系统还能让你实时感知周边环境,并控制是否给花草喷水……这些在现在看来并不复杂的物联网应用,在2008年时还是新鲜并且近乎神奇的事情。
过百万元的投资对于当时资金紧张的时代凌宇来说还是一笔巨款,但是黄孝斌认为这种投入是完全值得的。在黄孝斌看来,“技术商关注的是技术。客户关注的是需求。作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应该注重的是客户的需求与体验。我们将解决方案呈现出来,让客户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我们的技术,而不是告诉客户我们的技术如何先进。所以我们比起那些还在用PPT宣传物联网技术的企业,自然就领先了一步。”
除了建立北京市第一个智能城市应用创新中心,时代凌宇还一直免费帮一些政府部门培训关于物联网的相关技术与知识。公司在技术研发上也一直保持着高额的投入,力求时代凌宇在物联网方面的技术始终保持在国内领先地位。这些看似不计回报的投资,对于黄孝斌来说只有一个目的:日后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商户,看到物联网的概念时,首先能想到的是时代凌宇公司。
2008年,公司的营业收入突破6000万元,虽然智能建筑仍占大部分收入来源,但是主要业务开始逐渐向物联网解决方案倾斜。2009年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在江苏考察调研,其在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提到: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之后,物联网的概念便“忽如一夜春风来”,无论是在政府还是媒体,都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时代凌宇先觉性的投入也开始有了回报。在别的公司还对物联网这个概念有所疑虑之时,时代凌宇已有成型的产品和完整的方案展示;在别的公司纷纷跟风做产品时,时代凌宇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2009年,公司在物联网解决方案上的收入已经超过了智能化建筑。“2008年建立的智能城市应用创新中心,在公司后来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黄孝斌如是说道。
冷静的节奏
无论是决定进入物联网行业,还是斥资建立智能城市应用创新中心,都令时代凌宇比对手先行一步进而占领了优势。这种先觉性判断的优势,来自于时代凌宇对行业的深入研究与对用户体验的重视。2009年之后,时代凌宇在智慧城市的业务上更多的是与政府合作的涉及管理的解决方案。近两年,公司已经开始为智慧城市与物联网的民生应用着手准备。在黄孝斌看来,“新技术的出现,都有一个从政府层面向民众层面发展的过程。物联网应用的最大需求将会在民生领域,虽然其普及需要民众思想的转变与行业成本的改变,但是企业不能等,一定要先行于需求来进行准备。我们现在正在探讨如何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使得未来的智能城市与物联网的民生应用有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智能城市的运维管理与民众对智能应用的需求,未来会有相应的融合,时代凌宇现在所做的主要业务,无疑为其将来进入民生应用领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