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此阶段教学的重点就是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教授。从世界范围看,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体国民素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好坏决定整个素质教育水平,同时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提高。
一、核心概念阐述
心理学是最初兴起于美国的教育教学课程,其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赛里格曼。而我国在实行心理学教育后,将该课程名称定义为“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主体对心理状态的积极调控,发挥身心潜能的过程。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周遭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且其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形态都能达到良好的可控状态。
(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概念起源于英美国家,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本课程已成为新课改的重点内容,尤其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校本课程主要是基于学校和当地的教育组织,是相对于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从一定实际意义上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决定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通过研究农村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有助于不断提高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初期起步,也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如中小学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不少的成功经验。但农村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受一定条件的制约。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多数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子女跟随爷爷奶奶或外祖母、外祖父生活,孩子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学校应试教育严重,考试成绩仍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从老师的角度分析,老师希望学生积极学习,提升学习成绩;而家长抱怨孩子叛逆心理严重,不好管。
第三,由于家庭的原因,我们学校有一部分的留守学生。他们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管教,往往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心理状况欠佳,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
第四,虽然我们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有统一征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我校农村学生的实际,使用起来针对性不强。
三、农村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研究
教材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来说,合适的教材对于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的学校都实行统一订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但是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别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当或者直接不安排,教材使用率低,从而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因此,作为农村学校和授课教师应做到:
(一)校本课程教材的拟选
首先,心理健康课程校本教材的選择与课程内容的拟定要进行问卷调查,在充分了解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主要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结合相关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整合现阶段农村学校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
其次,要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情景,编制适应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本课程教材,并将教材有效印刷,发放给师生课堂使用。
(二)创新教育理念、增强师资力量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要想实现农村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高效,要以学校为主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理念。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资金投入,通过各种渠道,例如互联网等,安排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能够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借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师资力量。
(三)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由于农村家长的整体素质较低,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辨别出孩子的心理问题,导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早的发现与干预。因此,加强家长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教育的形式性较强,而缺乏有效的教育实践。总体来看,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落后,为了促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学生家庭、学校、教师之间积极配合,先从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做起,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许成龙.浅谈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2:130-1.
区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须依赖大量资源,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领悟相关思想和精神。因此,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效地开发科学教育资源至关重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程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标准》还进一步强调:要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基于此,学校要在科学教育实践中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充分挖掘有价值的科学教育资源,拓宽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渠道,并结合学校和地域优势,探求整合与利用科学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环境熏陶,科学引领
学校应积极推进科学教育建设,把科学教育建设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具有特色的科学教育文化融进校园文化中,打造内涵丰富、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润泽师生心田,引领师生心灵的成长。
1.美化教育环境,打造生态校园
为了美化教育环境,笔者所在学校合理布局校园。一进校门最吸引人的是绿色长廊,假山、喷水池和各色植物相映成趣,俨然一幅生机盎然的美丽图画。此外,教学楼的每一层都分别栽种了杜鹃、大红花(朱瑾)、鸭脚木……整个校园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为了打造生态校园,学校创造性地设计了室内生物园。生物园内树影婆娑,姹紫嫣红;泉水从石间涌出,汇流成溪;溪中水草摇曳,鱼儿穿梭;两岸绿草如茵,花繁叶茂,国家珍稀植物桫椤、名贵花卉拖鞋兰点缀其中。就这样,池塘系统和湿地系统自然形成。此外,我们在室内生物园建立了人工森林、草原和农田系统,将各种动物标本按照其栖息环境分别放置。室内生物园的建立具有两个意义。一是既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又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二是使学生认识各种植物和动物,并了解其生活环境,进而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体现科学教学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2.加强环保教育,建设“节约型”学校
为了加强环保教育,建设“节约型”学校,我们具体落实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班级卫生环保角,通过班队会、主题活动,开展节约能源的教育工作,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二是结合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和世界无烟日等节日,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环保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生态道德意识。
3.发挥宣传作用,争当绿色志愿者
为了有效发挥宣传的作用,让学生争当绿色志愿者,学校具体落实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利用校园网、校讯通、宣传栏和广播等渠道宣传科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知识、养成文明习惯和践行文明行为。二是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的活动,通过开展“争当绿色志愿者”社区学习实践活动,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又引导学生、家长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减低消耗的绿色行动,共同为社会的生态文明撑起一片蓝天。
二、课堂渗透,提高实效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开展科学教育。相应地,教师紧扣《标准》,挖掘教材内容,把知识教学、技能传授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又理解人类在科学中的重要责任,最终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
科学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旨在通过研究学习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追求真理、领悟真理和坚持真理。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学校以“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依据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学生的特点,制定了《雅荷塘小学学生科学素养的相应培养目标体系》(以下简称《目标体系》)。除科学教师之外的其他教师可根据这个《目标体系》,认真钻研相关教材,挖掘其中与科学教育相关的知识点,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渗透在除科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并落实到相关教学活动的每个具体环节,力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1.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科学教育相关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太阳》和《奇怪的大石头》等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文中的科学问题,并通过查阅相关的课外书籍寻求答案。这样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拓宽学生的视野,还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实证科学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推导公式的过程就是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求取真知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有关“圆周率”的内容时,教师可带着学生推导相关公式。具体来说,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想办法测量一个圆盖子的长度。学生的方法五花八门:有的学生用绳子测量,有的学生用软尺测量……总之,学生测量了大大小小的圆的长度。最终,学生发现:所有圆的圆周与它的直径的比例几乎一样。就这样,学生发现了“圆周率”。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推理能力。
3.在英语单词的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单词教学有机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科学教育与单词教学有机结合,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rainbow(彩虹)这个单词时,教师向学生提问:What colour is the rainbow? Do you like the rainbow? 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彩虹为什么会有七种颜色,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于是,教师给学生讲述彩虹形成的光学原理。就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英语单词,又了解到自然界的科学现象,还于无形之中提升了科学素养。
三、活动体验,提升素养
学校充分利用区内各级教育基地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活动,力求做到在“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
1.“校园科技大讲坛”活动,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
学校每学期均举办活动,主讲团队由学生、教师、家长和专家等组成,旨在围绕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科学、环境和社会等专题教育,且根据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学习主题。在“校园科技大讲坛”活动中,主持人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料,以幽默活泼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及最新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校园科技大讲坛”活动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既让学生丰富科学知识,又使学生体验追求真理的快乐,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电视节目课程”,拓宽科学教育途径
为了拓宽科学教育的途径,我们将每周六、周日的下午定为“科学娱乐学习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学生可收看《科技之光》《科技人生》《创新无限》和《我爱发明》等节目,我们将其视为学生的“电视节目课程”。这些电视节目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生产相结合,让学生真切感受科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启迪学生创新探究的智慧,还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学生通过这样的“电视节目课程”,既明白了“学以致用”的关键性,又领悟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3.校外实践活动,延伸知识获取触角
校外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为了推进科学教育,学校应充分利用周边社区的有利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例如“爱惜水资源”的主题探究活动,既延伸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又引导小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物,还让学生把环保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又如让学生探讨广州东濠涌的水质问题、追寻流花湖绿藻肆虐的成因。这些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科学研究的方向,感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挖掘资源,开发课程
家长是学生校外学习的组织者,因此,学校应发挥家长的优势、挖掘家长的潜力,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掌握更多的科学技能。总体而言,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有科学真有用、家园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地方性知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具体来说,有两方面。一是家园这一校本课程以“家园”为主线,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例如“白色污染”“废水废气”“玻璃幕墙”和“噪音”等)入手开展调查,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整合成实践报告,在生态文明主题活动后进行展示和交流。二是科学真有用这一校本课程分别针对低、中、高三个年段,每个年段的知识内容是螺旋式上升的。高年段课程不仅是对低年段课程的回顾,更在原有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科学真有用这一校本课程重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不仅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培育孩子的生存技能方面,是有严重缺失的,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差。而这种缺失,表现在现实上,就是心理学家调查的结果:由于孩子活动范围变小,探索、冒险的经历变少,孩子逐渐变得内向、畏缩、胆小。2015年1月9日,在山西学校安全能力建设推进会上,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晋阳街小学校的“生存教育”特色汇报引起了全体与会领导和教育同仁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生存”理念的意象解读
生存教育的提出和实践是基于学校安全工作的现实考量出发的。学校前身为山西针织厂子弟学校,地处铁路边缘,全校1300多学生有80%住在铁路附近,上下学都要过铁路。加之,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学生及家长流动性极大,往返铁路的安全成了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由此,以“铁路护路”为核心的安全能力建设被首先提上了日程,并随之延伸出了多元化的内涵。
所谓“生存”,即生命系统的存在与生长,生存教育涵盖了对人“非常态生存素质”的培养教育和对人“常态生存素质”的培养。对小学生而言,“非常态生存素质”与生命存在相呼应,关乎学生的生命安全,主要包括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自救互助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常态生存素质”与生命成长相呼应,关乎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主要指向学生的自主自立等素养,包括自主意识与能力、与人交往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自我成长与人合作过程中的思想与品德等素养。
生存教育的核心在于“W会生存,奠基未来”,其根本在于为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生命存在与生命成长的基础,是学校“关注生命,着眼未来”的教育追求。珍爱生命,自保自救,为未来奠定生命存在之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未来奠定幸福生活之基。
围绕生存教育的本质追求,学校确立了“平安成长,快乐学习”的校训、“文明和谐、团结进取”的校风、“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的教风和“快快乐乐度过每一天”的学风,立足“改革提升,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打造和谐平安校园,力争在未来三年之内,将学校办成太原市乃至山西省特色鲜明、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能对未来务工人员子女接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窗口学校。学校“生存教育”的丰富意象包含自性本我、低层本我、人文本我、形象本我和高层本我五个层次的生命精神属性。据此,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将每个学生培养成关爱生命、文明守礼、能动善思、阳光健康、全面发展的未来人。
安全活动凝塑生存意识
早在2009年学校就开始编写并使用《安全教育》校本教材。从最初简单装订的《安全知识汇编》到随后带有插图的《安全小手册》,一直到现在涵盖思考内容、讨论环节、案例介绍等内容的铜版铅字印刷《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教材,丰富翔实、图文并茂的内容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学校还将“安全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计划,编进课程表。1~2年级每周一课时,3~6年级每两周一课时,并配备专任教师进行教学,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期末进行课程评价,努力做到教学计划、教材、课时、教师、教研、考核“六到位”,以此来保证“安全校本课程”的落实。
用故事照亮生命,以理念指导人生。为了让安全教育真正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学校还积极拓展校外课程资源,成立家长讲师团,定期进校讲安全;倡导家长每周要和孩子共同学习1~2条安全小常识;与孩子交流身边的安全故事;结合防震日、禁毒日、消防日,聘请交警、民警、武警、消防员、律师、医生进校开展专题讲座,以生活中鲜活的案例丰富“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素材,强化“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的落实。
从课堂到课外,从书本到实践,常态化的安全教育活动在学校不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为学生和家长喜闻乐见的有效生存教育载体。在常规安全教育活动中,学校将“我是小小安全员”活动贯穿于每个学期,通过小品、辩论、演讲、绘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常规安全教育。学期初,开展“安全第一课”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假期安全行为,并评选“我是小小安全员”假日之星;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开展“我是小小安全员”国旗下讲话活动,让学生从小故事中学习安全知识,感受安全的重要性;每周五班会课对本班安全行为进行周小结,并评比“我是小小安全员”周冠军。
特色安全演练活动是学校备受社会关注的一大亮点。学校把交通、消防、地震作为安全重点演练内容,每月开展一次“交通法规”主题活动,每学期开展“爱路护路”活动,每年结合“5.12”防震日开展“防震演练”活动,结合“11.9”消防日开展“消防演练”活动。同时,学校大队部每学期还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社区、车站、到机场发放安全倡议书和安全传单,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促进学校与社会教育合力的形成。不仅如此,太原市小店区护路安全现场会还多次在学校举行;2015年12月,学校还作为山西省代表开展“铁路护路”安全工作经验的讲座做法得到了中央护路办的高度好评,这些成绩将不断激励着“铁路护路”主题活动多年如一日的持续开展。
每个学期学校都结合学生实际和季节特点,将防火、防震、防踩踏、防漏水、防校园伤害、用电安全、交通安全、燃放烟花爆竹等十二项内容分置于12个月中,进行安全月主题系列活动。同时通过宣传专栏、集体学习、班会教育、模拟演练、视频学习、新的交流、社会宣传等8个环节进一步夯实安全教育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增强安全意识。
现在,到处都能看到安全文化的影子:操场上一幅长100米、高2米,由师生亲自参与手绘的大型梦想墙涉及了安全的各个层面。随着学校道路交通安全模拟体验场地和包括消防体验、交通体验、地震体验以及医疗救急体验四大体验区的地下安全体验馆的建成,学生随时能在体验区感受到安全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德育体系儒养生存素养
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生存教育”理念在关注生命本身的同时,更需要关注生命成长必需的文明素养和道德品质。
于小学生而言,生存意识和素养的养成源自良好的习惯。为此,学校把养成教育作为开展德育活动的着力点,全面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发展学生个性,锤炼学生品质。围绕“进校、上课、课间、上操、放学”5个环节,从“礼仪、纪律、卫生、习惯、道德”5个方面入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作12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分10个内容,形成了养成教育的任务序列。同时,以评价为切入点,通过“我为晋阳添风采”周评比栏、“我自信我能行”月冠军榜和“团结结硕果,班班展风采”光荣榜三个平台,促进学比赶,弘扬正能量,将养成教育的重点化、序列化和常态化。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把主题鲜明、彰显特色的德育活动作为促进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学校紧密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从1月份开始的迎新年联欢会、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一直到12月的迎新年梦想展望活动、“12.4法制宣传日”活动、“12.13纪念日”活动等,每个月都安排了应时主题。契合时事的活动内容,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自觉养成了尊崇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意识和习惯。
在各项德育实践活动中,学校始终坚持“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原则,立足学生主体,强调“六个策略”,即尊重策略,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自主、探究和实践;互助策略,组建学生合作小M,强调小组内的合作互助;目标策略,将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相结合,以目标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榜样策略,挖掘社会、历史和身边的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示范带动学生的进步;自主参与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组织管理策略,采用“平行式”和“开放式”管理策略,前者将对个人的教育与对班集体的教育相结合,重视班集体培养,让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成长,后者突出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确立道德行为。
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在倾力打造德育活动的同时,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专门开设了“经典诵读”“我把数学带回家”“我爱记单词”“经典校园歌曲”等校本课程,设置了合唱、葫芦丝、跆拳道、篮球等选修类社团课程,让素质教育的花朵绽放得异常娇艳。
能动课堂彰显办学追求
“站在学生二十年以后看今天的教育,我们到底应当做什么?”苦思冥想之后,笔者认为学生走出学校是应该带走他人生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让学生的学校生活成为孩子快乐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一生中值得骄傲且颇感幸福的一部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以协助孩子一生健康成长。这也许才是教育者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在晋阳街小学,课堂是实施“生存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让学生汲取生存养分,提升学科素养的主阵地。基于此,学校积极落实“能动课堂”的办学理念,激发学生“我能、我行、我主动”的内在动力,实现面向未来“爱听会听、爱读会读、爱想会想、爱说会说、爱写会写”的育人目标。“能动”的内涵包括“自觉”与“主动”两个方面。自觉是人自我觉醒、自我更新的一种意识,是人一切实践行为的本质规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格。主动是不依赖外力而由人的需要、动机、理想等推动的自主状态;唤醒人的主动性,激扬学生生命活力,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
学校“五爱五会”的基本目标中,“爱”是灵魂,代表着情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会”是归宿,代表着课堂的追求,是学生学习要达成的结果;“听、读、想、说、写”是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行为,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围绕“五爱五会”的目标,学校将“倾听、阅读、思维、交流、实践”五大学习习惯培养作为课堂改革的内容,对五大习惯进行具体化分解,分解为15个微操作点,并提出相应的15条行为要求,形成“五大习惯”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引领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结合“能动”目标要求,学校先后探索形成了“目标引领――自主探究――优化指导――问题点拨――当堂检测”5环节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晋阳街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晋阳街小学‘能动课堂’学生自我评价表”。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能动课堂”五星评价方法,对学生“五大习惯”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产生“倾听之星”“阅读之星”“交流之星”“思维之星”“实践之星”,来激励学生的能动意识和自我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校课程;实践建构
儿童的人格发展、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这样的一代人,需要让儿童具有稳定的核心素养,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线的校长和教师要真正思考的是这些核心素养如何能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落地?如何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滋长?如何将这些文本的要求化为儿童鲜活成长的力量?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须有好抓手,课程无疑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现实力量,学校课程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目前的学校课程的构建、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不难看出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基于核心素养观照下的理性思考与系统构建。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反思,需要有上天入地的情怀
(一)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的现实反思
1.不“上天”:上不接国家对于核心素养的召唤。
目前许许多多的学校都在开发校本课程,一种是来自教师的开发方式,看教师有怎样的特长就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进行开设,这样开设或许种类很多,但是为什么要开这么多课程?这些课程到底是为学生开设,还是为教师而开设?二是根据学校的需求来开设。如果学校要成为书法特色学校,那么全校就从各个年级各个层次开设各种门类的书法课程;如果这所学校追求的是诗意课程,那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无一例外都在写诗,从没有想过到底是儿童适应学校,还是学校适应儿童?课程是为儿童而存在,还是为学校而开发?以上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为什么?开什么?没有基于国家对于核心素养的视野与要求,显得随意:随教师意、随学校意。
2.不“入地”,下不连本校对于育人目标的落地。
同样,目前学校还非常普遍存在的就是都在做文化规划,有着自己的愿景、目标、哲学、体系;但是文化的系统与课程的体系却是两张皮。如此,学校的文化就停留在墙上、纸上、文本上;却没有落实为师生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要将儿童的需求、学校的追求变为现实,那么重要的引擎在于课程。课程的建设需要在国家核心素养要求的观照下确立符合儿童生长需求和学校办学追求的育人目标,在育人目标的观照下形成学校的核心素养体系,在此基础上思考构建怎样的课程体系、确立怎样的课程目标、形成怎样的课程结构等等,让国家的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学校的育人目标、课程体系得以落地生根。
(二)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学校课程的价值追寻
1.向上吸“天气”:把握国家的期待要求。
作为一线的校长,首先要明确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在办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办学愿景、办学理念、育人目标通过办学实践、课程课堂、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形成整体的办学行动纲领。尽管国家对于立德树人要求的表达方式在变化和深化(从三维目标,到四基四能,到核心素养),但是教育的规律、儿童成长的规律却是不变的。因此国家的核心素养要求是基于儿童、为了儿童、成就儿童,我们需要向上吸“天气”,让学校课程建设成为育人目标的全息演绎。
2.向下收“地气”:理解儿童的发展需求。
学校的课程育人目标体现着学校的教育哲学与价值追求。如我们学校就曾对所有的教师、学生、家长进行意见征集和需求分析,最终“办一所人人有好奇心、个个有创造力的创想学校”的办学愿景成了大家的价值认同。“每一个孩子都是银河中最闪亮的星星”是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小学阶段体现为怎样的状态呢?经过对家长、学生、教师等的调研,我们确定了星河娃培养的价值取向:端行、好学、健美、乐创。根据星河小学学生的需求、国家核心素养的要求与学校价值追求的融合,将星河娃的核心素养具体化为普适目标与个性目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构建,需要有经天纬地的筹划
学校的课程育人目标体现着学校的教育哲学与价值追求,融合着国家核心素养的要求,融入了立德树人的根本。
1.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设计课程体系。
学校核心素养的确立既要考虑到学生发展需求,又要考虑自身发展需求,更要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达到甚至高于国家核心素养中的各项要求,而且使自我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我们需要界定学校课程的核心概念。应说基于核心素养观照的校本课程建设有了灵魂,而核心素养要在学生身上落地,不仅要依托校本课程,还需要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与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国家、地方、校本的层层的叠加,而是基于国家核心素养与学校育人目标的基础上,整体构建学校课程,达到基于国家标准、学校追求、儿童需求的共生融合,共同达成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
2.把握科学合理的温度构建课程结构。
学校课程的结构是基于对国家核心素养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对家长、学生、教师等的调研和专家的多次指导,以活泼的儿童为中心而确定的。学校提出了“儿童创想课程”的整体结构。围绕“每个孩子都是银河中最闪亮的星星”的育人目标,“好学”“健美”“乐创”“负责”的核心素养和“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三个关键目标,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科核心知识、关键能力的梳理和统整,根据课程目标,分成了核心课程群、协同课程群、支撑课程群。通过课程结构的创新实施,积极探索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具有智慧之脑、健康之体、审美之眼、创造之心、责任之肩的当代小学生,我们形象地比喻为“一身国家装,一顶创想帽”。
3.追寻统整融合的向度推进课程实施。
核心素养要真正落地,精准发力在于课程形态、课程实施、课堂样态等关键要素上,需要对课程进行融合、契合和联合。星河小学根据学科特点,在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外中寻找相同的基因进行统整。
学科内统整:我们根据学科的本质、规律展开,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如以数学学科为例,我们梳理了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梳理了各个年级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让教学围绕素养而展开。
学科间统整:我们将学科间有着相同基因的内容进行统整,如学科规律同质融合,整合语文与英语,强调语言类学科要以阅读带动言语的习得,突出汉语与英语的双语阅读,再如我们设计的戏剧课程、读者剧场、大阅读课程内容等等。
跨学科统整:以主题探究樵靥澹各个学科间有机渗透,校内外课程资源有机融合,形成相应的创想课程群落。如FSC基地课程,构建以主题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每一次活动中人格教育、智能储备、践行体验、品味收获的序列推进,都为学校教育补充了“有氧”元素。
4.基于多元素养的维度创新课程评价。
评价过程中,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年段化、序列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智能差异和学习风格;根据课程的内容特征、表现形式和涉及领域,我们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评价方式:低年级采用观察记录、面谈采访、表演展示、创想小卡片、游戏闯关等形式;中年级采用问卷调查、问题解决、对话日志、自编报刊、创想档案袋等;高年级采用项目化学习汇报、模拟表演、项目活动、个人网站、课题报告、学习档案等形式。基于素养,促进素养,发展素养,学期创意素养考核让学生们的多元智能得到了很好的立体评价,考核评价成为学生奇妙的旅程。星河小学努力将儿童培养成心灵自由、拥有无限创造力的superstar。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落地,需要有顶天立地的践行
(一)看法、想法、办法、做法的实践建构
1.看法到想法的认同。
“价值自觉”的核心是形成对“核心素养”的价值认同。“核心素养”不是“提出一系列要求”那样简单,它是师生一起努力“做”出来的,刻在师生心中的东西,但也要努力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明晰化表述”与“具体化实践”。同样对于核心素养的认同、理解和落实,需要共同的看法和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几次沙龙研讨的基础上,大家的观点有了彼此的认同,我们在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星河小学核心素养发展12345模式。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核心,表达着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六年影响一生,星河小学以“创想课程”体系作为学校核心素养落地最重要的载体,进行教育改革。
2.办法到做法的践行。
首先,每个国家都在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那就是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而学力模型研究就是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研究,都是学力模型研究的适例。再次,儿童的发展还需要有着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要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心灵。最后,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拥有的良好的思维和能力: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系统思维、适应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我们形成一个简约易懂的核心素养模型,从四个维度驱动、八个着力点培育。
(二)底色、本色、彩色、特色的文化表达
1.底色与本色的坚守。
学校核心素养认同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稳定性、聚合性、亲和性,其素养结构、课程系统、实践路径和行为模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能够产生巨大的弥漫和辐射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坚守的底色就是优化课程体系,促进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国家课程的完善与丰富,进行儿童创想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构建,促进不同学段儿童课程的衔接与过渡,确保学生的基础学力的厚实和个性张力的奠基。同时也要重视基于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观念思想、素养能力、专业情意都是需要坚守的本色。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阳泽 刘电芝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学校课程已由单一的基础型课程扩展为与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者并存。随着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等新型课程的兴起,新型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受到重视。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参与,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多种方式求得知识之根由与突破,以养成学生的探究心向和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与策略。作为三种课程可共适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共性,即重视认知过程的曲折性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结合;重视巩固知识与拓展知识的结合;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摸索的结合。而在具体的课程形态里,探究学习又有它不同的任务和方法。
一、探究学习与基础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的课程。它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生物、体育、美术等。它有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础学力。基础型课程的传统理念背景是理性主义课程现,其基本观点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套适用于各种情景的基本的认知技能,因此课程选择的内容是那些被认为是已成定论的知识和不可动摇的结论,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把这些知识或结论以经济的方式传给学生。在我们的知识结构中,保持一部分知识和信念的稳定及等重它们的权威性,对为更高难度的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和避免怀疑主义所产生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正是基础型课程的任务。虽然基础型课程最经常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但探究学习对它同样具有明显的适用性,只不过它更多的不是始于怀疑.而是为了更深刻的了解,“设疑”、“质疑”通常是作为促进知识理解的一种方法和技术来运用。也就是说,探究学习在基础型课程里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求得知识的根由。
所谓知识的根由就是知识的本义和知识发展的脉络。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通常,知识在基础型课程里的呈现方式极其精简,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个“惑”,尚需大量额外的推导才能知其究竟。这额外的推导包括以“变人”出现的精当的例子和从其他知识点出发的推导,“条条大路通罗马”,通过对某知识的纵横推导,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这个过程中,诸如“后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教学”等都是它可以使用的技术。但必须注意,教师在这些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首先需要调动学生先期知识储备,这是探究的基础,也是有意义学习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其次是教师的示范与引导,教师虽然对要学的知识已了然于心,但不宜以“先知”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扮作一个知道探究方向的求知者,仿佛他也没走过这条“路”,现在是和学生在一起探索,而他比学生高明的是他知道方向,这正是他引导学生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动声色地把自己推导的思路及为什么这样推导的反思策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心悦诚服的接受中省悟探究其实并不难,而且获得了科学的推理规则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再次是教师积极的反馈,学生了解了推理规则、萌发了探究之心之后,必然以一定的实践活动来亲自尝试。由于探究学习本身是一个需要不断的反馈、调节然后才会找到方向和突破口的过程,而学生在初次尝试中其自身反馈的意识和经验都有不足,难免“瞎碰乱闯”,而遭受挫折后又难免沮丧自馁、裹足不前,因此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反馈和点拨,使其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理解知识演化的历史也是一种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理解了探究的艰辛,懂得了对探究之果——知识的尊重,懂得了现存的知识不过是先辈们传到我们手中的火炬,将用它照亮我们未来的探究之路。了解知识发展的探究史的方式方法多样,既可以是教师的课堂介绍,也可以是学生的课下阅读:既可以是某一个领域的定理或规则的演变史,也可以是某一位科学家或研究者的探索历程。学生只有了解了知识及其背景,才能说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这时储备在他们心中的不再仅仅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信念。
二、探究学习与拓展型课程
所谓拓展型课程,是指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它注重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培养和广泛知识基础的形成。我们认为拓展型课程有两个最重要的理念基础:一个是经验课程观;另一个是校本课程开发观。经验课程观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认为生活是丰富和鲜活的,课程存在于“经验”和“经历”中,它包含了两个基本主张: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和发现创造了课程;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被修正,因此,经验课程观本身是鼓励探究的。经验型课程虽极大地丰富了部分学习内容和学习体验,但它的探究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上,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经验型课程观既倡导了探究但又束缚了探究。
校本课程是一种开放性的课程,校本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它的拓展性和探究性,它开发的主体具有多样性,而且重视专家的指导,这即意味着校本课程有更多的知识来源和理性审视。学生以自己的经验课程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既可对他们的经验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纠正,也可丰富和完善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在有指导的条件下参与校本议程的开发过程即是探究学习,这种探究学习很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摸索结合了起来。
在众多的拓展型课程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明了将要学习的对象的价值和现实的适宜性后再作选择。当面对众多领域的丰富知识时,我们不能止于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而应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以获得必要的认识和体验;同时,见识多了,知识的储存丰富以后,应对知识进行必要的疏通和整理,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关系,以在头脑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达到融会贯通。
落实到具体的拓展型课程,探究学习又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博知”课程和“广行”课程是两种最重要的拓展型课程。其中,“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在这种课程里,探究的目的就在于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并加以初步的整理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具体的学习技能将要使用到,如倾听、观察、记录、发问、收集资料、调查等,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比较、概括、分类、评价等初步研究,以明确各类知识间的关系。“广行”课程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丁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它也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这种课程里的探究性质是“行动探究”或称为“做中学”,它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学生独立进行,如“发现学习”:另一种是有指导的,如“学徒制”学习。
一般来说,在拓展型课程里我们倡导合作探究,因为就其“探”的广度来说,合作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和更复杂的信息分布;而依“究”的深度而言,合作有利于积聚不同的思维加工和互搭认知“脚手架”,推进了认知深度。
三、探究学习与研究型课程
所谓研究型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和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与研究型课程相对应,人们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立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目前,有两种趋势值得注意:一是将研究型课程孤立化和表面化;另一种就是将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等同。前者表现为研究型课程而研究,轻视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作用,以为单靠研究型课程就可以培养出研究型人才。严格地说,研究型课程并不具备完全独立的形态,因为这种课程自身并不提供研究所必需的扎实而宽广的知识基础,它必须依赖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这种将研究型课程孤立化的结果必然带来实践的表面化,即照搬一些研究模式,做形式上的工作。我们以为,从用词的准确性来看,在研究型课程里,
探究学习要比研究性学习更明晚和准确。我们可以把研究生的学习准确地称为研究性学习,但对中小学生而言,它多少显得勉强,探究学习从字源上更好地体现了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模拟性和尝试性。
【关键词】闪亮教育;学校文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124-02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一生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学校文化正是W校教育的基石,它是一种组织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全体成员的行为方式与学校物态形式的总和。因此,我校(此处指“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葵蓬小学”,下文同)以“闪亮教育”作为学校文化的落脚点,以“闪亮教育开启孩子的精彩人生”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借助“闪亮”这一含义丰富的精神状态来教化师生,希望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闪亮教育”理念的提出
葵蓬小学创办于1965年,在上级的正确领导、热情关心、全力支持下,社区各单位及广大家长的广泛支持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试点学校、广东省传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广州市绿色学校、广州市荔湾区一级学校、荔湾区德育示范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86人,教职员工34人。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和环境,各类专用室及教学辅助用房配备齐全,体育活动场地十分充裕,有200米塑胶跑道、两个篮球场,一个一千四百多平方米的室内羽毛球场。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已基本到位,教学平台进入课室,有光纤宽带校园网,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是一所融书香校园、生态校园、活动乐园于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型学校。
学校近年来以“闪亮教育”为引领,走内涵发展之路,以羽毛球项目为突破,以培养品雅志高、崇体尚艺的小学生为目标,让“闪亮教育”在葵蓬小学闪闪发光,带动学校更好的发展。“闪亮教育”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从哲学的视野中审视,作为理念的“闪亮教育”,目的在于揭示教育和人之间的关系,即教育就是使人具有健全人格的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教师、课程等,在操作层面上去培养具有“特色、特长”的人,推动人持续的发展,进而实现一种“闪亮”的人生状态,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闪亮教育”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了解孩子的优点,并培育、激励、增强这些优点,让孩子能够发挥这些优点去缓冲、克服他自身的缺点或战胜生活中的挫折。然而优点和缺点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闪亮教育”不是着力去消灭孩子的缺点,而是着力去发现、培育、激励、放大、增强这些优点,使孩子能以来自内在的力量去消除、战胜消极影响,从而对孩子的人格健全和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闪亮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艺术修养、健全人格的“闪亮”品质,为孩子的精彩人生奠定基础。
二、学校文化建构
我校以“闪亮教育开启孩子的精彩人生”作为办学理念。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提出了3个问题进行追问,分别是“精彩人生的标准是什么”“闪亮的内涵是什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教育目标”。通过追问,我们确信人生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表现自己最适合的状态,这就是闪亮人生。同时也促成了我们从三个方面解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即科学精神,包含实践、创新、质疑的品格;艺术修养,包含发现、创造、欣赏的品格;健全人格,包括尊重、合作、竞争的品格。这样的解读使葵蓬小学办学理念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清晰凸显出来。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办学理念的支撑,更离不开对学校文化的构建。对学校文化的系统建构,还要包括校风、校训、学风、教风这些方面。校风是全校师生通过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共同呈现出来的一种形象,是一种对师生的要求,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因此,对校风的形成和建设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一定的可行性,必须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深入浅出,采用描述性语言使对校园文化的解读更加生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提出以“闪亮校园,光彩照人”作为学校的校风。
建构校园文化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关联性。我们尝试着遵循这种关联,对教风、学风、办学途径等方面逐一进行推敲,并向全校师生进行解读宣传。因此,我们最终拟定的教风为“闪亮教师,温暖化人”,学风为“闪亮学生,精彩耀人”,办学途径则是:实现探究合作的教育氛围、营造民主平等的班级生活环境、鼓励课堂的互动学习、完善开放有序的校园环境。这三个方面的实现有助于推动学校实现“闪亮教育”的办学目标,让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心”都能够获得全面发展、闪亮发展。
三、办学理念建构
1. 以高效课堂为办学落脚点
课堂是进行文化教育和贯彻学校办学理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过程体现的课堂文化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校的“闪亮课堂”是一切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认知与需求出发,让学生带着兴趣、通过体验学习,尽可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则从灌输者转向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点拨者。我校很早就着手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在全校所有班级开展思维课程,着重开展了快闪思维锻炼和思维导图应用两个方面,大力提升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循序渐进。我校组织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运用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大量听课、评课,小结汇总,集中发现课堂教学中的无效行为,通过自我反思和集体研讨,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逐渐减少甚至消除无效行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为突破口,就有效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多篇研究论文收录于我校的教学论文集。
为将有效教学研究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切实打造高效课堂,实现“闪亮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内推行思维导图应用的教学模式探索,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改变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我们还多次组织开展教研组公开课、校级公开课、青年教师展示课、人人一节公开课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不断锻炼、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同时,学校还要求广大教师不断进行反思,查找不足,及时整改,推动了高效课堂研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2. 以校园环境为办学理念的切入点
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教学楼、运动场、绿化园地、校道、校门等建筑,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对这些建筑的环境布置要兼具“育德、启智、品美、健体、怡心”的功能。为此,我们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设计活动。比如,我们用闪亮文化作为引导教育学生的主旨,从一楼到四楼,每一层楼分别树立起“育德、启智、品美、健体和怡心”四大板块;并且在校道两侧集中展示学校的一训三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成果,通过个性化的环境建设来彰显学生的正面风采,让学生接受学校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环境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了创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提出“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每一棵花草都能传情,每一幅画面都有意义”的环境育人理念。2016年,学校发起了校园安全改造工程,重新装修了教学楼,在教室的内外墙上重新挂上学校的校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名人名言、推广普通话的标语、优秀学生作品。同时,还在每间教室内配备图书柜,鼓励学生将有意义的图书放入书柜中,让大家免费取阅,与同学共享知识。此外,我们还提倡学生带一些小盆栽来教室中摆放,通过花草来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同时指导学生观察花草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课程的关注点
我校始终围绕羽毛球文化的课程视角,站在羽毛球活动课程观的高度上,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积极开展羽毛球校本课程研修,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传承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学校初步形成了“羽毛球校本课程――羽毛球文化主题活动――羽毛球特色实践课程”三者相结合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展羽毛球传统项目。自2013年起,就开设《怎样打羽毛球》的校本课程,体育教师自行设计教材,编写教案。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校际和班际羽毛球活动、“羽毛球与我”主题班会、问卷调查等。该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2)构建“尊重、合作、竞争”羽毛球文化。我校一直致力于构建“尊重、合作、竞争”的羽毛球文化,并把它全面渗透到学校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课程开发,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等一直扎实有效地开展着。近年来,相继开展葵蓬之星优秀学生的评选、给父母写封感恩信、中华传统美德征文、师生硬笔书法大赛、安全漫画大赛、拔河比赛、三人篮球比赛、班际羽毛球赛等主题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生校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积极开发羽毛球实践课程。在致力于开发基于体育学科羽毛球教学的实践性学习中,我校开发了尊重、协作、竞争3种类型的实践性学习方案,通过资料收集、参观访问、实验探究等形式,创造性地布置作业,着力引导学生从羽毛球活动中改变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释放了学生的潜能。
4. 以精神文化为办学理念的辅助点
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对学生的言行有深层的指导和制约作用。为此,学校经常开展各项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1)坚持每学期出版校报,开拓学生文化视野。学校坚持每个学期都出版具有主题教育内容和意义的校报。校报设有“教育学”“教学研究”“校园雅声”“佳作园地”“学与玩”“艺术长廊”等多个栏目,刊载全校师生的优秀活动和成果,宣扬优秀文化内容,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校报还成立了小记者站,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主动去发现校园中的亮点,通过勤写文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校报也会把学校近来取得的成绩,发生的大事、要事及时刊登出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成果。
(2)开展读校史活动,挖掘优秀文化底蕴。一所学校的历史,能够从其人文资源的积累与拓展中折射出学校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组织学生读校史,可以让学生从中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树立正确的校园学习观念。我校校报曾经以“葵蓬之风范,羽球之神韵”为主题办了一期专刊,重点以学校的历史、校徽、校歌介绍学校的创办历程、文化底蕴和教育成果。校报出版以后,我校校史散发出的深厚文化底蕴,吸引了全校师生对这期校报的阅读和热烈谈论,校园里掀起了读校史的热潮。通过这次读校史活动,师生们加深了对我校历史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学校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提升。
——课改特色汇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工作一次深刻的变革。它犹如滚滚的海潮,浩浩荡荡,席卷神州大地,翻江倒海间,激浊扬清,对沉积已久的教育教学观念来了个颠覆与重构,课改带来的生机如春风拂过,如春雨入土,新课程在古老的土地上百花争妍,竟相开放。我们18小学作为首批进入课改实验的一所学校,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奋勇争先,勇于创新,大胆实验,迎课改潮流而上,并跟随新课改一起成长。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让每一位学生主动求知,让每一位学生生动发展,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理念,以“基础扎实、师生和谐、质量稳定、特色鲜明”为目标,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以教科研为引导,以改革评价方式为手段等,坚持了“在实验中成长”、“在实验中思考”、“在学习中积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的途径,几年来学校荣获了:全国少年军警示范校称号;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优秀实验学校;第五、第六届国际中小学生美术书法大赛美术教育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市级科技特色学校;市级《课程目标与开放式达标教学》课题先进实验学校;数学教研组被评为乌市“十五”教科研工作优秀教研组;沙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基地;沙区“十五”课题先进集体;沙区校本教研先进科任教研组;欢乐六一“放飞绿色梦想”少先队环保课题实践展示活动沙区优秀组织奖;沙区教育工会开展的“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学习型组织等。
回顾新课程探索实践的历程,我们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校本教研的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方面,全面构建了学校文化型模式,彰显我校课改特色。
一、以打造优秀教师群体为根本,走内涵发展之路。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改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新“课改”的不断滚动推进,使我们不再一味挑选优秀教师参与“课改”实验,而是致力于以校为本,加快每一位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高和教师整体队伍素质优质化建设,坚持为教师搭建五个平台即:
学习、培训的平台:加大教师学习、培训的资金投入,创造一切条件支持教师专业提升,力争青年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
教师能力展示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教学成果展示、教育科研成果展、课件制作展示等。
跨学科互动的平台:坚持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举行教师论坛,教师沙龙。
交流合作的平台:校内合作、校际合作。
教育科研的平台: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研究中成就人生。
平台的搭建增强了教师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五年的课改教师硕果累累:获全国级奖励约110人次,自治区奖励约130人次,市级奖励约160人次,沙区级奖励约300人次。
(一)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突破口,构建学校新的“学习”文化。
我们把创建学习型学校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把创建学习型学校当作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来抓,
从校本培训入手,积淀教师理论基础。
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只有学习,才能转变固有的陈旧的观念,所以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所在。使教师在培训中养成学习的职业习惯,加快教师队伍优质化建设。
培训内容丰富
(1)细学课标。我们把每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内容定为重温课标,进行语数教师课标测试,让课标深记在每一位教师的脑海中,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新教材的精神实质,彻底更新教育理念,逐步确立与课改相适应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科观。
(2)开展 “营造书香校园、构建学习型学校”读书活动:开展教师读书活动①利用每次政治学习开展 “好书共赏”“快乐读书”读书交流,王瑞、马玉花、李粉梅等11位教师把自己读书的感悟与全体教师分享。②建立教师“读书摘记本”。我校教师每月摘抄四篇读书笔记,40岁以上教师不得少于200字,40岁以下教师不得少于400字,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无一例外,每一本都体现教师个性特点,每一本都体现教师成长的足迹。③开展“读书摘记”传阅交流活动,在传阅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④开辟“新书推荐”“好书推荐”栏目。由教导处向教师推荐教育、教学专著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激发教师读书的欲望。⑤开展师生“半日读书日”活动。开放半天让教师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享受书中的乐趣,教师及时将所学、所感、所思、所悟记录下来,教师在交流中提升理论素养,在感悟中夯实基础理论,在参与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这一个活动拉开了我校全面参与理论学习的序幕,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少先队围绕学校读书活动方案,积极组织开展题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学生读书活动,希望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学校十分重视“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活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方案中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口号、基本策略和具体实施要求。各班级根据少先队读书活动方案制定了本班的读书活动计划,同时我们还向家长下发“读书倡议书”,倡议家长也参与读书,为孩子营造更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配合学校开展书香家庭,并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学期末,同学们每人为班级捐赠一本书建立了本班小书库,学校根据活动计划和开展情况全校评出六个“书香中队”和80名读书之星。通过读书活动,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为积极打造学生的人生底色、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结合教师的困惑进行教学理论的培训。时时关注着教师的需要,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教师对什么是教学案例?如何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应写些什么?什么是校本教研等认识较为模糊,于是结合实例组织全体教师对怎样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进行等专题讲座,明确了教师的认识。
(4)以“致教师的一封信”形式提出教师假期自培要求,以鼓励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自我研修的意识。
培训渠道拓宽。
(1)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我们极为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千方百计为教师的成长架设平台,特别是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一方面,在学校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派教师参加“标本制作”培训班学习、党员骨干学习、全国小语阅读大赛等培训学习,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为大家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聘请市、沙区专家、教研员、外籍教师来校指导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理念培训、解决困惑,鼓励教师与专家靠近,与专家对话,为教师的发展创设更广阔的空间。
(2)通过“学”与“教”,“帮”与“促”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培养青年教师。遵循“发现名师、培养名师、用好名师、开发名师”的思路,1)开展拜师活动。根据教师的“双向选择”为各培养对象安排“导师”,并对青年教师和指导教师提出具体要求,期初有计划,活动有记录,每个培养对象都建立一份“成长档案”,记录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收获,期末,还要从公开教学、撰写论文等方面进行汇报。“导师组”成员并非清一色的中老年教师,其中不乏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各“导师组”和青年教师经常性地开展听课议课、反思点评等活动,指导教师言传身教,毫无保留;青年教师勤学好问,积极锻炼,进步很快,拜师活动促进了各年龄层的教师优势互补,共同成长,发挥真诚同伴力量,促进全体教师的和谐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加大校内选拔、自培力度,打造名师工程,积极培养 “三种人”。采用“定点、定向”的办法,公开条件、自愿申报、学校评选的程序确定名师候选人,经过严格选拔,评选出成世莉老师为学科带头人、高艺、王瑞两位老师为骨干教师、王春娟、马玉花、李粉梅、高菲、鲁鑫五位为优秀教师。以构建教育理念,形成教学风格,编撰教学论著为基本内容,通过导师引、讲座、考察、学术研究等形式培养。优先选送我校优秀青年教师王春娟、李粉梅、马玉花教师到山西、长春、上海等地学习。3)发挥骨干教师“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开展“骨干教师汇报引领课”锤炼教师,实施培养工程,促进全体教师的和谐发展。
(3)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创建“教师成长档案袋”。45岁以下教师每人制定三年个人发展计划,并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教师把自己专业发展方面的资料放入档案中,可以是自己满意的教案、学生作业、课件、自制学具,也可以是反思随笔、教育小故事、论文、荣誉证书等。“教师成长档案袋”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一项新的举措,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加强教师管理,对教师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师成长记录袋的展评,使教师既能看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成绩,又能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一步步明确自己前进的目标,实现教师评价由鉴定性向激励性,由终结性向过程性的转变。促进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见证教师成长的足迹,体现教师发展的过程。
(4)人文关怀。我们认为其核心是:理解、尊重、赏识每一位教师,只有进行对话沟通才能走进教师心灵,只有走进教师心灵,才能真正做到沟通、理解。学校领导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谈话、书信等等。同时做好:对教师及家属及时的关心与慰问,送生日蛋糕,为教师提供早餐、考勤制度人性化等等。努力使我们的教师感到在第十八小学工作有安全感、成就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辛苦却快乐着。
(二)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活动,构建学校新的“研究”文化。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对传统教学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校本教研的实质是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我们紧紧围绕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开展校本教研。让校本教研成为一种学校新的“研究”文化,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文化价值追求。
(1)自我反思的形成。
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养成自我反思的职业习惯,五年的课改是我们深深意识到反思才能进步,反思才能提高。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强化反思环节,鼓励教师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剖析并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教师们向“反思型”、“研究型”教师发展。
1)每日一反思。提倡以教学日记的方式,反思自己一天教学的得与失。2)每周一聊。以办公室为单位由负责人随时组织人员进行教学聊天交流,在不经意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3)每月一反思。提出月反思可以是①新理念的闪光点;②传统教学中的精华;③教学得失;④教材修订意见、建议;⑤典型片段剖析;⑥教师抒怀等等。教师在自我追问中、深刻的反思中不断的提升。4)教学随笔。以年级组为单位没有时间没有约定教师自觉主动记下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教学问题、成功作法等,逐步形成善于反思的行为。5)撰写教育教学叙事 。教师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解释,更深层的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成长变化。学期末教师们以“我的教育教学故事”、“我成长的足迹” 叙写一学期的心灵感悟,撰写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程回顾、监控、分析、调整的过程,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培训的过程,真正能达到“为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研究”的目的。这种以实践——反思——实践的个人反思行为成为教师前进的动力。教师乐于将反思当作常规工作,并分享课程实施的酸甜苦辣。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我校教师有几十篇论文、随笔、案例收入在各种书籍、教学杂志上发表。
(2)感受经历一种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对话交流。
校本教研是教师教学生涯的展开过程,在彼此互动中,在不断地反馈、调节、体验中,表达自已的思想,汲取别人的创意火花,领悟到教学的技艺,体味到教学的乐趣和自已生命的意义。
1)狠抓教研,力促课改实效。教师的课改新理念从量化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是需要长期课堂改革的磨合与撞击。改革集体备课。出台《第18小集体备课流程》各备课组严格按照自研教材、集体研讨、分工主备、修改施教、二次备课五个流程进行每一次备课,主备人写出详细的发言稿,其他人略写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的发言稿,主管学科的教导主任依据各组备课计划深入备课组参与、检查、指导,确保集体备课的质量,不走形式,不敷衍了事,让教师静心研究教材,强化了合作意识,做到优势互补,达到资源共享。提出“资源共享,留有余地,个人增删,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开展“我当主持人”及“我的教研我做主”教研活动及展示活动。以学科教研组根据组内教师的需要向学校提交教研并填写申请表,教导处依据申请表协助教研组开展活动,教师独立主持了教研活动,以课例研讨,以与学生对话,以观看特级教师精彩片段,以辩论会等新的教研形式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积累》、《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在反思中成长—做研究型教师》等11个专题的研究,活动赋予教师教研自主权,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见,做出自己的决定;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的热情,驱动教师全身心投入教科研之中,在浓浓的教研氛围中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实现了教师自主教研的愿景。依托“集体备课观摩展示”,促教师快速成长,通过集体备课活动,不仅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同时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了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更有利于资源共享,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实践,决战课堂,唱好课程改革重头戏。为了营造课改的浓厚氛围,以科研带动课改的步步深入,我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让新课程与课堂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让新的课改理念真正在课堂上生根开花、结果。
抓住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我们以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理念,确定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向,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努力推进课改的全面实施。做到带题研究,带题上课。每学期末向每位教师下发《教学问题征集表》征集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困惑,对问题困惑进行梳理汇总作为新学期教学研究的重点,分学科年级填写《小课题申请表》上报教导处,由教导处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制定实施计划并具体操作,保证了小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几年来语文学科针对低年级如何进行识字课的教学?如何进行阅读、作文课教学?进行探索让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超越自我;数学学科在课堂中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进行研究;科任学科为如何提高学生对科任学科学习热情?如何把握英语课堂教学的节奏?如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进行研讨;围绕问题组织开展“希望杯课堂大赛”、“同题异构”“二度教学”的课堂研讨活动,教师紧紧围绕研究主题按照专题一备课一一度教学一重构教案—二度教学---群议—提炼的基本流程。进行“说一讲一评一议—思”等系列交流互动活动;开展教师案例分析会。由教导主任分别选取一线教师随堂录象课组织教研组教师对其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通过观看课例—课例学习----课例分析(反思)----课例讨论----评价课例的过程分析讨论,在讨论中解惑,在分析中总结,较快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开展“三阶段二反思” 听课活动:即一名教师要听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教师两节课并分别二次与听课教师进行反思交流;开展了“对话----引领----成长”与专家共探新课程课堂教学现场交流会,与专家面对面的对话交流,教师在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吸收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理论储备;组织“教学问题大沙龙”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语文、科任学科“教学问题大沙龙”活动的开展,以教师自由发言和现场随机采访相结合的形式针对“如何提高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如何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等问题进行教研;了解课堂教学如何扎实有效,及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些原则。通过活动我们深切感受到无论什么学科,教学中问题设计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进行校校间的专题互动大讨论,在教师当学生,师生同学习的微格片断教学的引发下不同学科谈到了自己评价学生的点滴经验;尝试实施分层作业、特色作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去疑、去猜、去试、去探、去说、去发现、去解决,去运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体现教学理论与策略的变革。
立足科研,推进课改。没有科研的教育是僵化的教育,没有科研意识的教师是没有生命力的机械的教师,课题研究是新课程实验的灵魂。我们提出了“人人参与课题,个个都会研究”的口号,促进教师逐步向“科研型”“创造型”转型。我们紧紧抓住每年“教科研活动月”这一契机组织一次次扎实有效的教研科研活动,驱动教师积极投入到教科研的活动之中。五年中我校确立了六个课题分别在国家、自治区、市级立项。一是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小学创新学习指导的行动研究与实验》于2005年8月结题;二是国家实验课题《小学生个性化作文研究实验》;三是市级课题《课程目标与开放式达标教学》于2005年7月结题;四是国家“十五”课题自治区子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在实施。五是自治区课题《新疆地方课程实施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正在实施;六是自治区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创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实施,研究中我们注重“实”与“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拓宽了研究的渠道,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
3)瞄准方向,拓展资源,创办课改集《足迹》、《求索》校刊、网站。2006年5月乌市第18小学第一本校刊《求索》诞生了,涉及“每期一星、我成长我快乐、学习园地、推荐推荐、身边的事情、校园风采”6个栏目的校刊以丰富的内容、真实的信息,人文的理念展示出学校特色、教师风采,为教师搭建了互动交流的窗口,至今已承办9期。2006年6月18小网站创建。设置学校管理、教学天地、名师工程、学生园地、家长学校等9个窗口33个二级目录。校刊的承办、网站的成立拓展了学校、教师交流和发展的空间,让教师拥有更广泛的平等对话的平台。网站的建立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使学校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教育绩效。2010年9月创办《启航》教育科研专刊,展示我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加强特色教育研究,构建学校新的“校园文化”。
1、进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和探索,以此来加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和特色构建,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活动课程。
我校以体现学校办学的特色,挖掘教师特长与潜力,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宗旨开设军警班、铜管乐班、轮滑班、葫芦丝等特色班,民间剪纸、小记者、七巧板等校本活动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不足,每周四下午定为活动时间,每学期举行 “多彩的童年” 校本活动课程汇报。
2、弘扬我国书法文化的优良传统,开展写字上星级活动。
本着对祖国传统文化和几千年文明史的传承,铸造儿童的民族之魂,从小就把民族的根深植于儿童的心中,从2001年4月,我校开设了校本课程——写字课,启动了写字上星级活动,确立“人人写好一笔字”的培养目标,做到写字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特色的思路,普及:做到三个保证,时间上保证每周每班一课时排进学校总课表;师资上保证——配备专职、兼职写字教研组长及教学教师;教学内容上保证——自编写字教材。提高: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二是进行双姿检测活动提高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三是开展“墨香校园”写字上星级活动提升学校写字文化。2006年初在写字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自编写字教材。教材含概:前进中的校本活动课程--让“墨香”永飘校园、书写姿势及执笔方法、利用评价提高学生写字水平、中国书法发展史、名人小故事五个章节内容形成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特色与能力;举办了十四届“墨香校园”写字上星级活动;形成每天固定20分钟全校性练写字的氛围,凸显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写字上星级活动采用滚动式评比,学生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始终有更高的追求目标。在近五年中,我校已开展了十届写字上星级评比活动,共有680名同学获得了“星级生”称号,680名学生家长收到了学校发的喜报。
3、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技实践活动。我校在命名为“乌鲁木齐市科技特色学校”的基础上,以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勇气和精神。如:积极组织参加全市物理光束传递仪式,参观了板房沟新华联温室大棚的荷兰迷你黄瓜、樱桃番茄、无公害蔬菜种植,开展科普进校园,大手拉小手知识传播活动(科学环境知识讲座);举行七巧板比赛、风筝比赛、四驱车车模比赛、航模比赛等,学生们结合生活常识发明出“防盗信箱”、“吃垃圾的螃蟹”、“环保筷子盒”、“节水洗衣机”等分别荣获市级小发明奖;学生的科幻画获奖在市级也榜上有名。学校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智力七巧板”比赛,获奖面超过95%以上,学校三年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科技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增强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小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4、拓宽渠道,活用资源。我校充分利用资源,让“课改”“立体”起来,将校园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将资源配置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把学校建设成为花园、学园、乐园,使学校本身就是一部“课改”的大型“教科书”,每一面墙,每一块标牌,每一片绿地都能充分体现丰厚的文化底蕴。一进我校,最醒目的是校训“我努力、我成功、一生一世学做真人”,随处可见“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育人的名人名言和“快乐地学习、高兴的成功”“相信自己、我也可以”这样激励性的凡人凡语。校墙以“四有”、“行为规范”、“课间生活”为内容进行了美化,让校墙“会说话”,渲染了育人的外部氛围,校门口、校内的橱窗、科技长廊,分别以“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面向”为内容展现教育的方向,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楼内悬挂“市民文明公约”,放置本周校务公开栏,每周文明提示。悬挂人性化的提示标牌、名言警句,提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悬挂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祖国,了解世界。旧楼墙体由美术老师创作了以“喜迎奥运”“民族大团结”“儿童乐园欢迎你”为主题的大幅宣传画,就连厕所的墙体上也布置了“我是文明的小学生”的画面,新楼一侧还为学生准备了一块可以自主写写画画的大黑板,楼后巧用废旧轮胎为原材料,建立有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的攀爬、秋千、坐垫等娱乐设施的儿童乐园,操场上画出了深受学生喜爱的棋盘、跳方格等场地,这一切不仅能满足少年儿童的审美需要,使我校的校园环境富有装饰性和时代气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发扬个性、增强友谊、强身健体的场地空间,从点滴之处形象地引导学生的文明言行。这些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砥砺品行,塑造美好心灵。
三、尝试评价改革,形成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评价是课改的指挥棒,被称为“课改”的“瓶颈”。
1、 建立教师评价机制。
(1)实行教师工作量化考核。新课改需要高素质、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师队伍,面对新时期的需要我们把教师日常工作与质量效益紧紧捆绑,2004年3月我校实行教师工作量化考核,赋予每人基数为100分,再依照德、勤、技、能加分与减分条例的考核细则进行自我评价、年级组组评价、考核领导小组评价,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评优评先、专业技术考核及教师聘任制的依据。教师工作量化考核的实施彻底打破了旧的管理体制,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提出了优质+创新的工作目标,以人文的管理方法强化教师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
(2)出台教研组(年级组)团队建设评价细则。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其中教研组(年级组)更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部分,教研组建设直接关乎一所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它建设的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水平。因此,我校改变以往由学校单方面评价为教研组自评与学校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含师德、教研计划、活动实施、教育科研、资料归档、成果、创新与特色,其中前五项评价为100分满分,后两项为附分。评价体现教研组(年级组)与组内教师的评价主体意识,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将团队文化建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成绩的提高等综合评定,使每位教师都融入并参与教研组(年级组)文化建设之中,体现教研组(年级组)是新课程实施和教育教学创新的信息中心、指导中心、研究中心、服务中心,教师是推进课改的参与者、实践者、合作者、研究者,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融入学校整体发展之中。
2、形成学生评价体系。
(1)构建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学生动态评价体系。2002年9月我校教师针对学生评价方式经过5年的辛勤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合理的评价体系——“看看我的收获”,这套评价体系以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作业评价体现评价的人性化,突出对学生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个性化作业用苹果、星星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图案代替了冷漠的“ˇ”、“X”。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
现如今的小学教育中,对教学课程的建立设置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学课程需要满足学生后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能够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步。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设立就很好地满足了以上要求,这门课程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校、社会的发展需求入手,设立了真正能够帮助学生与社会解决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因此,我们小学教师应该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那么,我们就需要准确地理解这门课程的教学本质,在牢牢把握该课程的本质内涵后,科学合理地设计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已经是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的课程任务就是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来自社会的竞争。所以,这门课程也就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
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课程性质就是实践性了。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要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实践锻炼。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2.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自主完成探究性实践活动。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要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学习自主性。
3.综合性
现在社会要求的是全能型的综合人才,但小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心智发育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也不足,对待事物往往无法全面地看待。因此,对小学生的培育就要注意这些特点,要培育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好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施的具体策略
1.做好课程宣传,提高学生家长的认识
想要更好地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首先就要学生、家长及社会大众加强对课程的认识,也就是要加强对课程的宣传力度,让家长知道现在的社会要求孩子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的最好时期。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约束和相应的宣传手段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实践活动氛围。让人们能够真正明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不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进一步发展而实施的一项艰巨工程。当人们的普遍认识得到提高之后,教师就可以通过课程教学活动,逐步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能够为学生赢得来自社会家长的尊重与关心以及他们的积极配合,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2.选择合适的课程教学资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但作为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却只有指导纲要,没有课程标准,也没有教材,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征,在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后,结合学校、社区的特点,合理选择、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依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小学生的切身需求出发,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3.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最为迫切的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课教师要对这门课程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建立起适合这种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师还需要接受额外的培训,这样才能够熟悉课程的教学流程,更好地把握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标准,也才能够更好地把课程内涵融入教学活动中去。
4.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尤其是对于那些操作性强的课程,更是非常乐意参与其中。因此,在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来选择学生感兴趣且乐于参加的实践活动,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小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出合适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期这门课程的顺利开展与实施以及帮助小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娟.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05).
一、调查分析
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8.8%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创客;96.6%的学生没有创造的经验;99.5%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没有接受过创客教育。可见,开展创客教育、对学生及家长普及“创客”常识迫在眉睫。调查还显示,大多数学生都有奇思妙想。因此,给小学生提供创想的机会,提供整合经验、利用工具实现创想的机会,将可以开启并推动创客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开展。
二、成立团队
学校选拔教师组建创客教育团队。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总体决策;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构建课程,推进实施;教导主任及学校六名骨干教师为组员,开设课程,实施教学。学校还聘请省科协和教育厅的专家作为校外辅导员,进行专业引领、课程指导。同时,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如全国骨干科技辅导员课程培训、“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创客教育课程实操培训等,帮助教师加深对创客教育的理解,提升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能力。
三、实践探索
1.创“意”――营造氛围
科技是经三路小学的传统特色,2017年4月的科技节――创客嘉年华活动以“创客”为主题,带领全体师生进一步了解、参与创客活动,营造氛围,激发师生将创意变成现实的热情。
各班级通过创客主题队会征集创客“金点子”。师生通过搜集资料、咨询专业人士、在微信平台上交流、班级分享研讨等,将创客“金点子”整理汇总,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创客嘉年华活动。该活动彰显创意,更具实践性,不仅有创客普及活动,如魔幻科学秀、无人机表演、电子造物、3D打印、知识讲座、科幻绘画及“编程・创客・通未来”编程设计等,还有各年级主题实践活动。
2.创“新”――构建课程
学校改变了以课堂为主阵地的课程实施策略,依托“心乐课程”,通过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及第二课堂推进创客教育的实施,构建“创享实验室”。
一是拓展课程,体验创新。学校结合实际,制定课程目标,开发校本课程,构建了特色“心乐课程”体系。1-2年级的“快乐家园”,开设以动脑动手为主题的游戏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全体参与;3-6年级的“我心飞翔”,开设以兴趣为主的选择性课程,采取学生自主选课的走班制形式。如Scratch课程,可学习用Scratch软件编程与创作,与他人分享互动式故事、游戏和动画;“未来工程师”课程,采用各种电子传感器和无线电通讯模块,搭建有趣而实用的创意作品,发明工具或“产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型我塑”轻彩泥制作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巧手编织”课程,通过一系列的手工编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用手中的针和线编织美;“‘剪剪’单单”课程,通过一把剪刀和彩纸,活灵活现地表现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巧手折纸”课程,在折纸的基础上加上剪、拼、画,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启发创造思维……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创客课程,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参与其中并体验快乐的学习生活,在自主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二是探究引领,梦想创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猜想、确定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指导探究方法、进行成果交流、总结反思及拓展研究。对课外活动加强指导、及时引领,让学生在整理、分享、设计、制作所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收获体验。
如“问题引领做中创”。在确立创客主题阶段,一位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会变彩虹的魔术盒”,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创想、实验、探究。这些问题包括“用盒子能做成什么呢?”“观察这个盒子,你有什么发现?”“回顾刚才制作的过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写在问题卡上。”“你想探究哪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你们的主题。”学生本来就有好奇、探究、喜欢秩序和分享的天性。通过问题串引领学生经历“观察制作―发现提问―实验探究―反思评价―提出创想”的过程,在“做”中学会思考与创新,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获得自信,打开创想之门。
如“小卡大用创中学”。通过小小的“探究卡”,引领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分工合作,如查阅资料、走访专家、开展实验、整理记录、设计制作等,在展示课上成果、总结交流、撰写活动报告,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反思与梳理科学方法,提出创想,进行延伸和拓展式学习。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感受创想成为现实和自主创造的快乐。
3.创“享”――交流展示
公开展示作品,对小学生有极大的激励作用。而交流、分享、展示,正是创客教育的核心精神。学校通过科技节等多种活动,建立“小组活动报刊”“活动剧团”“创想工坊”,为学生提供自主宣传作品和交流展示的平台。各年级、班级组织不同的主题展示,如水车模型、航模、牙签创意作品、旋转风车、未来太空学校等。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物联网创意设计大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历练成长。
四、研究成效
开展创客教育,提升了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学校以“创享实验室”为基地,以丰富多样的创客活动,打破了场地限制,开创了创客“大空间”,为培养爱创想、好探究、会实践的学生提供了更开放的活动与交流场所,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