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

第1篇: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欺凌;普遍性;成因;危害;干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

关于欺凌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欺凌是力量较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较弱者重复进行的攻击,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而人员高度集中的学校,必然成了欺凌滋生的土壤。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校园欺凌愈演愈烈,很多行为由欺凌变成了暴力,由此校园欺凌才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

(二)欺凌的类型

关于欺凌的分类,心理学上把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主要包括直接的身体欺凌(即欺凌者用身体上的动作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和直接的言语欺凌(即欺凌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间接欺凌主要是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如运用人际关系或关系网络来孤立、冷落受欺凌者等形式给受欺凌者以精神上的打击。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二、校@欺凌的成因

学生的生长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所处的三大环境,耳濡目染,其思想和行为会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一些影响。

(一)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也是学生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多数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事事依赖他人的习惯。困难面前他们或是躲避退让、忍气吞声,或是恼羞成怒,不计后果。单亲家庭中的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原有的温馨和关爱,可能会形成攻击性较强的性格或回避型的性格特点。如果孩子曾经被殴打,则他们长大后也会如法炮制,误认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自己父母不满的一种发泄和释放。

(二)学校因素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久,但是迫于升学压力,几乎所有学校仍然将智育放在的第一位,而忽视德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领导到班主任都普遍缺乏防微杜渐的意识,往往是欺凌事件发生了,才逐步调查出一些细枝末节,而这些看似渺小的“嫩芽”长大的过程,除了学生有所察觉,几乎没有成年人知道。太多的因素在暗中长时间发酵,才最终酝酿出幕幕悲剧。

(三)社会环境

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时期,各种外界的不良信息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这些媒介所渲染的暴力行为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着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当孩子的眼里有伤疤,看世界才会残缺;欺凌一次次在校园发生,这意味着成人世界的不美好投射给孩子太多的阴影。诸多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归根到底必须先从反思和检讨成人社会的缺失开始!

(四)立法缺失问题

立法的缺失问题是国内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始终也无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对欺凌者的各种欺凌仅仅停留在道德批判层次是远远不够的。支持制定有关反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对校园暴力的相关条文,司法机关及时介入校园暴力事件,提前刑事责任能力年龄,根据情况对施暴者定罪量刑,对监护人做出连带处罚,以法律手段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校园欺凌现象的危害

无论对于被欺凌者还是欺凌者,其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大多处于弱势,他们通常采取逃避、退缩、忍让等方式。根据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受欺凌者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等症状,以至于不能专心于学业;一些应激能力较弱,敏感性较强的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妥善处理欺凌事件带来的影响,长期处在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对于欺凌者,学生时期的欺凌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严重,甚至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若不及时干预,任其发展,将来出现严重暴力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也会极高。

四、干预: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做文明家长,杜绝家庭暴力,努力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主要是通过强化与观察模仿两种机制来完成。家庭环境的不良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也必然会产生一些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后果。例如,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长期的负面环境使他们更可能成为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前者把暴力看做一种情绪发泄,遇到问题后,不去寻找其他的解决渠道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后者则是在形成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认为被暴力是正常的,不敢反对,不敢向老师或其他人求助。以致屡次被欺。因此,家长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

2.加强学校与家长联系,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家长首先要善于捕捉孩子欺凌他人或遭受欺凌的迹象。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家长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情况,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安抚。例如,告诉受欺凌者要及时向老师或家长反映,大胆说出自己的委屈,而不是一味地害怕或躲避;警告欺凌者这种行为是错误的,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导致犯罪,可选择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学校方面

1.引起重视,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普及

学校首先应当引起重视,把预防欺凌现象的发生作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很多学校是每周一个主题,但周周都在换,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一节感恩班会也只是让学生给家长端了一盆洗脚水,仅此而已。若想从根本上根除某一问题,稳固一个观念或培养一种习惯,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欺凌者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冲动性,不让冲动的情感动作化,引导他们当出现紧张或愤怒的情绪时,可以用跑步、打球等活动代替,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以及换位思考,在其身上模拟侵犯动作,使其设身处地体验受欺凌者的痛苦,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针对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受欺凌者表达出自己内心压抑的消极情绪,防止这种情绪走向极端化,认识到自己受欺凌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树立改变现状的信心。

3. 学校、社会、家庭合力,齐抓共管“后进生”

对学校和执法部门而言,学校要积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他们现有了点滴的进步,教育者就可以“小题大做”,公开表扬, 以此作为他们转化的立足点。同时还要加强法制教育,针对学校出现的问题,请派出所给学生上专题法制课,与当地政府联合召开后进生及其家长的座谈会;和执法部门增强联系,严惩社会不良分子对在校学生的骚扰,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社会方面

建议广电部门严格审核机制,将非暴力的、适合中小学生收看的电视节目呈现给他们;同时呼吁执法部门着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室等场所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切断中小学生模仿不良行为的渠道。

综上,杜绝校园欺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尽力减小其危害。而且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不是哪一个教师或班主任能够单独完成的任务。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个班级的班主任应该负全责。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育、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都需要有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朱 瑾.校园受欺负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

第2篇: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防治校园暴力,这回出招挺细

日前,多部门联合《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不仅明确要“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也提出了关注学生有无精神恍惚、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多次实施暴力学生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等具体举措。专家指出,任何情境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不允许,必须做好早期发现,惩戒和教育并举,防止受害人受到二次伤害。

欺负弱小、敲诈勒索、言语和肢体伤害……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日前,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之后,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针对学生欺凌问题联合《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从有效预防、依法处置、形成合力3个方面,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提出了要求。

与以往不同,《意见》提出了非常具体的举措,如“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及产生的原因”“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推进校园及周边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等。

事前

消除“未成年人不需担责”的错误认识

《意见》提出,针对欺凌、暴力进行全面教育,强调“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意在坚决对欺凌、暴力说“不”。

“在施暴者的心中,欺凌行为常常被认为是可以容忍的。”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咨询师裴涛分析,在这种错误认知的指导下,欺凌和暴力才会屡见不鲜。《意见》明确,任何情境下以任何形式诉诸暴力,都是不被允许的。只有在中小学生头脑中树立“欺凌害人害己”“违纪违法必究”的观念,才能指导他们正确判断身边的欺凌、暴力现象,从根本上瓦解欺凌暴力行为滋生的土壤。

有效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心防”和“人防、物防、技防”同等重要。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斯辉谈到,在学校安全管理中,物防与技防已受到相对的重视,人防问题也有相应的责任制度规定。这次多部门出台的防治学生欺凌与暴力的《意见》,将学校安全管理视为预防学生欺凌与暴力发生的重要举措,凸显了“心防”的重要性。

《意见》强调,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特别要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对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程斯辉认为,这正是旨在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安全。此外,应该对学校的优秀学生、贫困生、心困生、留守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

事中

早期发现,监控上下学重要时段与路段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范国睿认为,每一起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施暴者、被施暴者双方都是受害者。被施暴者一方,身心受到伤害;施暴者一方,人格也会受到伤害。因此,对待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无论是用教育的方法还是法治的方法,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人格与心灵健康。在应对策略上,应当综合运用积极教育、早期预警、现场干预、依法惩处、心理疏导等方式。其中,现场干预一环,是不容忽视的。

那么,校园暴力事件正在发生时,应该如何干预呢?

《意见》特别强调了早期发现的重要性,“重点监控学校周边、学生上下学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动态研判,对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预测预警、实时监控、轨迹追踪及动态管控。”

“早发现,是迅速、妥善应对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基础和前提。”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耿申认为,学校应聘请专业人员对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使教师和家长能够从学生的行为、情绪、衣着、用品等方面发现卷入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迹象,及早发现尚处隐秘期的欺凌和暴力现象,并且实施早期干预,将欺凌和暴力遏制于萌芽阶段。

范国睿指出:“《意》要求,在地方和区域层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村)、公安、司法、媒体等各方面沟通协作机制,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此举意在明确多元主体的共同责任,形成合力,不让欺凌和暴力现象躲过各方的视线。

事后

惩戒教育结合,避免校园暴力扩散成网络欺凌

《意见》指出,“既做到真情关爱、真诚帮助,力促学生内心感化、行为转化,又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裴涛分析说:“我们要惩戒和杜绝的是欺凌和暴力的行为现象,而不是要讨伐和清算一个个迷失自己的孩子。《意见》的出发点是我们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教育改正错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意见》还提出:“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其行为动机和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和帮扶,给予其改过机会,避免歧视性对待。”有专家分析,这提示了作为教育管理者,不是要对施暴学生一味批判、恐吓、全盘否认,而是要帮助他们看到自身行为的不合理之处,理解自己施暴行为的前因后果,并学习用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式实现合理的目标。这样才能惩教结合,立德树人。

面临日益频仍的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世界多国都加强了立法等相关惩戒措施。

2002年,挪威政府总理、全国教师协会、各区反欺凌联盟、全国家长协会和儿童监察员代表共同发表了《反欺凌宣言》,对学生欺凌和暴力实行“零容忍方案”。

2003年,英国政府教育与技能部《反欺凌行动》。多数中小学制定了专门针对欺凌的措施。

2013年,日本参议院审议通过《欺凌对策推进基本法案》。

此外,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也都加强立法,通过制定欺凌行为认定标准和严惩欺凌行为,遏制校园暴力。

范国睿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民法、刑法相关条款,增加“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等内容,使中小学生承担欺凌与暴力的相应法律责任。同时,借鉴相关国家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对于未成年犯罪者,采取非监禁执行,强制其参加一定时间的社区服务;对监护者进行必要的惩戒,以强化其教育、监护之责。

此外,《意见》强调,在报告、宣传及处置等各环节,要“严格保护学生隐私,防止泄露有关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信息”“防止媒体过度渲染报道事件细节,避免学生欺凌和暴力通过网络新媒体扩散演变为网络欺凌”。对此,裴涛认为,中小学生遭受欺凌暴力伤害后会进入心理创伤状态,安全感被破坏,各方面均不稳定。任何叠加的危险,都可能造成更加难以挽回的伤害。必须通过反复确保所处环境的安全稳定,才能逐步恢复正常。因此,隐私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

“虽然传播有警示意义,但我们不能泄露孩子的隐私或揭开孩子的伤疤,使他们受到二次伤害。”裴涛说,“无论如何,要将孩子的身心安全与合法权益放在首位。”

(来源:人民网 记者 赵婀娜/文)

记者调查

三问校园暴力

打开网站,输入“校园暴力”几个字,一大拨视频蹦现在眼前:围殴打骂、被逼、狂扇耳光、强吞秽物……每一段视频都触目惊心。

学校本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但是当种种“恶霸”行为不断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冲击社会的道德底线之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暴戾?将施暴视频公之于众有利还是有弊?到底怎样做才能有效地防治欺凌事件?

一问施暴心理:为何暴力行为频频出现,施暴学生不以为意?

前不久,北京航空旅游专修学院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两名女生在宿舍内遭到多名女同学殴打,导致嘴角撕裂、身体多处受伤。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事发后,打人女生竟在微信朋友圈公然警车和警察照片,并配发“已经对警车免疫”“这次几日游?”等调侃性的文字。

在校@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最可怕的,是施暴者的不以为然。有些孩子“天真地”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有些孩子想当然地把暴力当作一场“引起关注”或是“树立威风”的方式;还有些孩子主动录制视频上传网络,将暴力行为当作一场“表演秀”……这些现象的出现,折射出的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全,大脑的前额叶还不成熟,加之荷尔蒙激增,所以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能力差是常见的现象。这也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素质教育指导专家杨芷英认为:“除去生理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青少年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而偏差的出现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包括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

“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的根子在家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施暴的孩子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优越,认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长都可以摆平;或是家境恶劣,自己也有过被父母暴力对待的经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模仿。”

“做事不讲程序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民主协商意识,诸如此类的社会大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储朝晖解释道:“比如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情节,网络游戏里大量的打斗、杀人的情境,这些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免疫’。也就是说,当孩子接受了、习惯了暴力的环境,暴力对他们就是一种正常现象,一旦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矛盾,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暴力行为应用到现实当中。毕竟青少年心智发育不成熟,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混乱。”

二问网络传播:施暴视频是否应该公之于众,会不会造成二次伤害?

与过去相比,发生在网络时代的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有着更易传播、更易扩散的新特点。当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候,一起发生在校园角落里的暴力事件,很有可能在下一秒就会众人皆知。

而施暴视频到公共平台之后,由此带来的传播效果也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效果可能是积极的,人们会对受虐者产生同情、对施暴者加以谴责、提高保护自我意识、告诫自己不可施以暴力等等。效果也可能是消极的,施暴者的引以为傲、叫嚣者的更加嚣张、学生们的主动效仿,诸如此类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网络的双刃剑效应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咨询师裴涛说:“在新媒体环境下,有一些视频材料没有经过后期处理,直接把暴力现场展示在屏幕上,甚至过度渲染细节,这些都是应该严令禁止的。

因为孩子们在观看欺凌暴力视频报道时,往往缺少家长或学校的合理引导,这就很容易让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观看者,成为欺凌暴力的间接受害者。另一方面,这些视频也很有可能造成‘观察学习’效应,引起一部分学生的模仿行为,成为校园暴力的反面教材。”

“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视频的,目的在‘警示’,而关键在‘怎么说’。”杨芷英认为:“暴力事件可以报道,典型事件也应当通报,媒体可以做道德上的评价,行为上的指导,但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渲染细节,不要出现暴力打斗的具体场面,否则便可能适得其反。”

此外,从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遭受欺凌暴力伤害后会进入心理创伤状态,安全感被破坏,各方面均不稳定,任何叠加的危险都可能导致更加难以挽回的伤害。因此,此时的隐私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

裴涛说:“虽然施暴视频的传播具有警示意义,但我们不能期待尚处于精神崩溃边缘的受害者都敢于暴露自己鲜血淋漓的伤口。对受害者而言,身心安全与合法权益的保护应该是放在首要位置的,特别是要防止网络传播导致的事态蔓延,避免使受害学生再次受到伤害。”

三问解决之道:是惩罚不够还是教育不足,防治校园暴力的有效途径何在?

在诸多校园欺凌事件中,“我没成年”似乎成了施暴者有恃无恐的借口。

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或已满14周岁故意伤害但没有致人重伤的,不能构成犯罪,这类行为均作为一般民事纠纷,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相对较低,如法国是13岁,荷兰、印度、加拿大、希腊、匈牙利、丹麦是12岁,中国香港和美国纽约州是7岁。

作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许多国家采取了立法的形式,加大对校园暴力的惩戒力度。“法律的约束是防治校园欺凌不可或缺的一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范国睿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民法、刑法相关条款,增加‘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等内容,适度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使中小学生明确并承担欺凌与暴力的相应法律责任。同时,借鉴相关国家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对于未成年犯罪者,采取非监禁执行,强制其参加一定时间的社区服务。此外,对未成年犯罪者的监护者也进行必要的惩戒,以强化其教育、监护之责。”

但是,在我们对施暴者强烈谴责、严肃处理之余,也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有些施暴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受害者。这些孩子或是迷失在暴力的情境之中、或是得不到正确的情绪疏导、或是本身也是暴力的受害者。而要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和暴力,教育应当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

“τ谟泄暴力行为的孩子,不要另眼相看,而应该用爱的教育,让孩子成为积极向上、充满友爱精神的人。”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孙玉柱说:“此外,通过教育引导、事前疏导的方式,将暴力从源头上掐灭格外重要。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让学生懂规则、明事理、主动拒绝不良行为。作为家长,则应以身作则,以建设性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张口就骂,抬手就打。”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 丁雅诵/文)

观点聚焦

终止校园暴力要标本兼治社会学校家庭须齐心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亮点颇多,不仅对预防校园暴力的保护机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护人追责等环节也有明确表述。

近年来的校园暴力事件,可谓五花八门。一些施暴者为了炫耀或者其他原因,还将视频传到网络上,花季少年的这等嚣张和无所谓,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孩子们到底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这次《意见》的出台,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顽疾。

校园暴力的发生,首先体现的就是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暴力实施者不懂法,受害者缺乏维权意识,相配套的心理疏导、心理教育要么没有,要么就是摆设。除了对学生的惩处和教育之外,本次《意见》加强了对家长的问责制度。父母是孩子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不少施暴学生就来自于暴力家庭,未成年学生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的,要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中有几个问题极为突出:一是校园暴力事件的施暴方往往得不到有效惩处;二是在一些学校,老师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导致一些所谓的“差生”被边缘化,他们往往消极地看待社会,对周围充满破坏情绪。

第3篇: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暴力殴打同伴被判刑后,不少家长觉得我们这里没人管。

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事实是,只要施暴者年满16岁,就会受到法律制裁。

只要年满16岁,实施校园暴力肯定会受到法律制裁

中国留学生在美暴力群殴同伴的事件引起全社会关注,3名中国留学生分别被判处13年、10年和6年监禁。

一些网友戏言,这是个例,“那么多校园暴力,顶多教育一下,草草了事”。错!其实,只要满16周岁,就到了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触犯法律,必须承担刑事责任。

比如,打人了,怎么判?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按照伤害等级鉴定,如果被害人受伤程度达到轻伤,则构成刑事犯罪,属于故意伤害他人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依照我国法律,如上述事件的施暴者,不仅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也有可能构成侮辱罪。侮辱罪的要件是“公然、使用暴力”。事件中施虐者显然使用了暴力,但是属不属于公然呢?我国有和美国不一样的地方。在我国,围观人数达到三人以上,就是公然,动手的施虐者构成侮辱罪,但是围观、帮忙的人不会被判刑。而美国把围观人也定为这次校园暴力事件中的共同犯罪人,予以制裁。这显然是大陆法系和欧美法系的差异。

这次校园暴力事件中的受虐者为女性。所以,还要罪加一等: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刑法规定,偷剪妇女发辫、衣服;追逐、堵截妇女;向妇女身上泼洒腐蚀物,涂抹污物等,均属于侮辱妇女的行为,情节恶劣的,构成犯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由此可见,此次校园暴力事件中,施虐者的行为完全符合这项罪名成立的要件。

这下清楚了吧?

只要校园暴力事件中的施虐者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符合犯罪要件,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复述了。

呼吁专门针对校园暴力立法

虽然《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网上未成年人犯罪和欺凌事件报道管理的通知》在2015年,但在司法实践中,专门针对校园暴力的处置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今年两会上,很多政协委员就校园暴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有的建议,要加快修订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可以考虑将刑事责任能力年龄适当提前,担心实施暴力不受惩罚,容易助长“藐视法律”的心态。

有的建议建立国家统一的“校园系统典型事件判例库”,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力量,对涉及校园的典型案例进行规范性审判,公布审判文书,进行要素分析,以指导全国各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判例为参照,同一个国家同一部法律同一个标准。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则说,解决校园暴力问题,应该是三方面的。第一个是教育,从思想根源上把校园暴力解决。第二是加强学校的管理,包括构建学校的安全网络,对发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早制止,及早化解。第三是加强依法惩治。同时,我们还要通过修法、释法,让这些恶意的造成重大伤害的欺凌者,受到纪律、法规、法律的惩治,担负起他们应当担负的责任。

如此看来,校园安全立法是当务之急。

好消息是,目前,教育部已在着手制定相应的法规,抓紧起草校园安全条例,研究制定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的意见,将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建立系统化、法治化、专业化的校园暴力解决机制。

链 接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教授周松清在《中美校园暴力法律规制比较研究》中说:

校园暴力不是中国法律专门处置的犯罪行为,而是被归入一般刑法或校纪校规处置之列。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将校园暴力界定为:在学校财产范围内、上下学的路上、学校主办的活动中发生的青少年暴力。一名青少年可能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施害者或者见证者。校园暴力包括恐吓、欺凌、推搡、挤压等暴力行为以及团伙暴力、袭击乃至谋杀。

这意味着:一个未成年人犯了成年人所犯的罪,就不应再被当作孩子来看待,无论多小的年龄都应以成年人的身份为他们所犯的成年人的罪负责。

美国的青少年司法系统是解决青少年被逮捕和指控犯罪的基本制度。通过警察、法庭和矫正机构干预罪错行为,大部分是惩罚性的。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面临各种后果,包括缓刑、社区服务、青年法庭、青年监禁、可选择的学校教育。

第4篇: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近年来霸凌事件在校园频繁发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校园霸凌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非常大。校园欺凌是一个多因素现象,同个人、家庭、学校、文化等多种因素相关。

一、霸凌的定义

霸凌是指一种反复发生的、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少的恶意侵害行为,通过孤立、辱骂、威胁、打骂、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霸凌可分为直接霸凌和间接霸凌。直接霸凌包括直接语言霸凌,如谩骂,也包括直接身体霸凌,如拳打脚踢,拉扯头发等。间接霸凌,如造谣,孤立排挤等。

二、校园霸凌行为的特点

(一)普遍性

由于校园霸凌行为对儿童或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巨大危害,各国心理学家都对本国学校的霸凌现象做了调查。挪威学者奥维斯最早关注校园霸凌事件,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对北欧国家的校园霸凌事件进行了研究。根据奥维斯对挪威数万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约50%的学生“一个月两三次”或者更频繁地卷入霸凌问题,其中受害者约占9%,霸凌者约占7%。

(二)隐蔽性

校园霸凌现象分为直接霸凌和间接霸凌。直接霸凌是通过身体霸凌或者语言霸凌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较容易发现。然而,间接霸凌通常需要通过第三方,这样就导致霸凌现象难被发现。例如网络传播谣言,背后说坏话。父母和教师也较难判断孩子是否深陷这种霸凌行为。

(三)反复持续发生

受害者通常胆小,不敢将受霸凌的事实告诉教师和父母。霸凌者正是抓住此种心理,反复持续欺侮受害者并且以此为乐。霸凌现象一旦发生就会持续反复发展下去。

三、校园霸凌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儿童和青少年的霸凌行为属于社会行为,是儿童或青少年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的结果。直接学习,是指个体直接做出某种行为并亲自体验这种行为的结果,从而获得“何种行为在何种场合下是适宜的”信念。这些信念会指导他们日后的行为。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实现的学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孩子的行为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这些霸凌者常看到他们父母的家暴行为,耳濡目染,或者是一些家长因为教育方式有问题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采取打骂方式。这些儿童和青少年在观察父母的暴力行为后,认为此行为等同于发泄愤怒的正确方式,学习了暴力行为并且应用在学校环境下,就成为霸凌者。

另一方面,家长对霸凌现象认识不够,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之间打闹是再正常不过的小事,教育孩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和家长说被欺负的事实,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传媒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三观”,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例如,书籍中的暴力情节,电视电影中对暴力的美化和渲染以及网络中的暴力游戏。身心发展尚不健全的孩子们看了书籍、影音或网络游戏会觉得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是正常的。同时自身缺乏认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在学校里的某件小事可能就成为其霸凌的导火线,他们应用在媒介中学到的暴力解决问题方式而成为校园霸凌者。

(三)校园因素

校园因素分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上学以后,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显著增加。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身心发展不成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价值观,很容易模仿他人的行为。在中国大部分城市,虽然现在教师水平显著提高,但不排除个别教师对学生的指责、打骂现象。教师眼中的学困生,如果性格软弱、内向,则更加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四、校园霸凌行为的危害

霸凌是儿童和青少年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中国或者外国,农村或者城市,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几乎都会有这种现象存在。因此有人觉得,霸凌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霸凌可以让成长中的儿童变得更坚强,从而能更好地迎接成年后的生活。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霸凌行为对被霸凌者、霸凌者、旁观者和整个社会都有消极影响,因此霸凌行为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有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如焦虑、孤独、自残,甚至有自杀的想法。而霸凌者可能会在的道路越走越远,也可能因为控制不了自己攻击他人而抑郁。看到霸凌行为的同学会恐惧,心灵受到创伤。如果旁观者看到霸凌行为没有受到制止或惩罚,他们也有可能受到错误的引导而走上霸凌的道路。校园霸凌行为毁坏校园和谐氛围,影响儿童和青少年以后的发展道路,甚至可能引发自杀和犯罪,影响到家庭和社会。

五、对策与建议

校园本应该是培育祖国花朵的花园,教育祖国未来的地方。然而,校园内霸凌事件却越来越频繁,破坏了本应该是一片祥和的学习氛围。那么,究竟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对策能够解决校园霸凌呢?

(一)个人方面

首先,加强认识。研究显示,实施暴力的儿童或青少年自身并没有认识到暴力对他人所产生的危害,因而他们肆无忌惮地霸凌给他人带来伤害。因此,学生自己应该充分意识到霸凌行为危害的严重性,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矛盾不再采取暴力的方式。

其次,青少年和儿童应该注重沟通交流。交流包括和同学的交流。当遇到矛盾时,要学会用语言表达,而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同时也要多与教师和家长来交流。如果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应该及时向教师和家长反映,积极沟通,寻求帮助。

再次,同W们如果看到其他同学被欺负,不应冷眼旁观,应该及时劝阻欺凌者,保护被欺凌者。校园环境需要所有人的共同维护,保护他人的同时也是保护自己。

(二)家长方面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最强大的后盾,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关心与教育。

家长应该时刻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力量。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更加自信自律,较少被欺负,较少欺负他人。家长要以身作则,坚决杜绝暴力行为的发生,以免孩子模仿学习。

家长应该尽量陪伴孩子,注意孩子所关注的电视、网络信息有没有不健康的内容。如果要观看含有暴力信息的内容,家长要陪同观看,并且教育孩子暴力行为是不正确的。

(三)学校方面

在反霸凌行动中,学校是最重要的一环。学校的管理者要正视霸凌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预防霸凌事件的发生。所有教职员工都应该为和谐校园贡献一份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关心,给予学生应该得到的尊重,鼓励儿童和青少年的多元化发展等。

学校可以设置一些课程,增强学生对霸凌行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缺失是导致霸凌现象的原因之一。同时教师要告诉同学们,学校和教师永远是他们的后盾;告诉同学们“人善被人欺”,我们不可以欺负别人,但是也不能让别人欺负。如果有霸凌事件发生要坚决抵制,第一时间联系学校和教师来处理事情。学校可开通投诉邮箱。

(四)国家与社会方面

国家要完善制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惩罚霸凌学生,保护被霸凌学生来约束霸凌行为发生。

通过公益活动加强美德、公德教育。指出暴力的恶果,减少暴力文化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互联网、手机等电子媒介,以及书报等纸质媒介,都会对儿童及青少年产生影响。因此,呼吁各类媒体对播出的内容、出版的书籍等严格把关,减少美化和渲染暴力对未成年人的误导。

国外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例如,2003年9月,美国新泽西州制定反霸凌法规,要求学校采用反霸凌政策,处理霸凌和其他骚扰。“olweus禁止霸凌计划”要求任命反霸凌协调员,并建立学校反霸凌条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对霸凌的专题讨论。据统计,这项计划实施后,校园中的霸凌和其他行为减少了50%。设立求助电话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英国许多地方设立了针对儿童问题的热线,请志愿者和专业人士协助解决包括霸凌在内的儿童问题。

六、总结

不论被霸凌者有什么样的错,霸凌都不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冤冤相报何时了?与其以牙还牙,不如手挽手,肩并肩,建设和谐校园。目前,校园霸凌事件还时有发生,希望学校、社会各方可以警觉起来,改进不足之处,帮助孩子们。

【参考文献】

[1]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9(04):80-83.

[2]吴志锯.合理、合法地制止校园欺侮行为[N].中国教育报,2007-07-12.

[3]张馨之.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应用[D].烟台:鲁东大学,2015.

第5篇: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一、所做工作

(一)学生常规管理

1. 规章制度的制定

本学期在常规管理方面,在校长及校长助理的指导下,制定了《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员职责》、《学生考勤制度》、《预防校园欺凌方案》、《校园欺凌应急预案》、《先进班集体评选办法》、《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不断健全学校规章制度。

2. 日常督查

将日常督查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具体落实到学生处每个人。早操或课间操、早读、课间、晚自习、学生回寝室时,我们采取定时定点专人负责的方式进行巡查、督促。发现问题后及时与年级组沟通解决。

3. 宿舍管理

本学期学生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修订了《学生宿舍德育量化标准》,从安全、纪律、卫生等多方面考核学生在宿舍的表现。除此之外,采取奖惩并用、落实到个人的方式进行管理。对于表现好的宿舍通过加分、颁发卫生流动红旗、在宣传栏展示进行奖励表彰。对于表现不好的宿舍设定扣分上限,超出扣分段则作出处罚。宿舍的每一项扣分都展示在宿舍门后,并且落实到学生个人。本学期对于回宿舍迟到现象进行严查,专人定点定时检查,查明学生晚归原因,并登记备案,与班主任进行核查。

实施宿管老师向学生处定时汇报制度,每周五下午5点,宿管老师负责人向学生处汇报当周存在的问题及工作的落实状况。本学期共对宿管老师进行两次培训,提高宿管老师的管理水平。

4. 学生考勤

本学期制定学生考勤制度,明确学生事假或病假的请假程序。每周五每班考勤负责人向学生处上交班级考核记录表,学生处及时了解各班出勤状况,并将考核表归档。

5. 节假日通知

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暑假等节假日,发放纸质版《致家长的一封信》,做好节假日期间对家长的温馨提示。

6. 班主任队伍建设

2018年5月24日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由五班班主任张云老师作为主讲人,分享了自己班级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感悟。本学期班主任需上交的《班主任工作手册》 和主题班会PPT,也都全部收齐存档。

(二)学校活动

1. “感恩与成长”开学典礼

2月28日举办以“感恩与成长”为主题的开学典礼,在开学典礼上对上学期的优秀学生进行表彰,颁发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获奖证书。

2.“妇女健康知识讲座”

3月8日邀请我校学生家长为全体女教师进行了妇女健康知识讲座,提高教师的健康意识。郑医师耐心得为女老师们解答疑惑,进行健康指导。

3. 春游

4月28日组织学生进行春游,在老师们的支持与配合下,安全有序的结束了首次春游活动。上午学生们在铭投拓展主题山庄参加团队真人cs主题拓展活动,下午前往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此次春游活动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认可,学生与老师共同在活动中成长。

4.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为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应对安全突发事故能力,于6月26日组织全校师生消防应急演练活动,活动基本安全有序进行。

5.“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正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我校于7月11日组织开展首届“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

6.每月一主题安全系列教育活动

本学期安全教育月月讲,每月至少选择一个安全主题,通过主题班会或升旗仪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重点围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防校园欺凌与暴力、安全生产、国家安全等专题展开。

7.其他德育活动

除此之外,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要求还进行了植树节“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与团委一起进行了清明祭英烈活动、“文明礼仪、遵章守纪”主题班会、“喜迎建省30周年、创建清洁美丽校园”卫生整治活动、“建省30周年”主题班会和主题板报、“红旗飘飘演讲比赛”、“保护湿地”黑板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活动等。

(三)评优助困

1. 评优

申报“2017—2018学年海口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海南省三好学生”,5班范菲菲同学获“海口市优秀学生干部”称号,3班赵绾宁同学获“海口市三好学生”、“海南省三好学生”称号。

2. 助困

本学期申请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共有7名同学成功申请,本学期补助资金已经发放到位。

(四)家长学校

1.本学期设置家长学校办公室、家长学校教师,申报了“海口市示范家长学校”,但并未申请成功,不过为后期的成功申请做好铺垫。

2.举办了以“引领孩子走向成功”为主题的讲座,邀请中国关工委专家,围绕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家长与孩子沟通等方面对家长进行培训。

第6篇: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创建平安校园的倡议书

老师、同学们,我们是学校的主体,也是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体。为营造学校安全环境,创建扶中平安校园。校团委、校学生会特向全体师生提出如下倡议:

一、提高个人安全意识。安全就在我们的身边。要时时想安全,事事讲安全,树立自我安全意识。让安全走进我,们的生活。

二、认真学习交通安全常识。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来校、回家做到文明行路,骑自行车不带人,不乘坐农用车辆、无证车辆。

三、提高个人和集体卫生要求标准,不购买、不食用变质、霉烂食品。

四、自觉维护宿舍纪律。不在宿舍违章使用热的快、电热毯等。不违章私拉电线,夜间上下高层床辅要注意安全。

五、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注意在公共场所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把珍贵物品、现金放在教室和宿舍,晚上回家和同学结伴而行。

六、认真学习,珍惜时光。远离网吧,远离游戏厅,远离吸烟、赌博等不良嗜好,远离危险地带,远离坏人。

七、全面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团结同学,和舍友和睦相处。善于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不因小事和同学争吵,甚至打架斗殴,争做文明中学生。

老师、同学们,校园是我们的家!自觉维护校园安全的稳定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维护好我们的校园环境,共同构筑校园坚固的平安长城!

校团委、学生会

创建平安校园的倡议书

同学们:

安全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事关大家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校园安全是保证师生员工正常学习、生活的基础,也是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这就要求我们携起手来,营造关注校园,关爱生命,关心自己的氛围,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为了让学校安全警钟长鸣,为了我们能有一个舒心、优雅、文明的学习环境,班委会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希望大家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为创造一个文明安全的校园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宣传教育。要时时想安全,事事讲安全,提高我们的安全、文明意识,树立自我安全意识,让安全走进我们的生活。

二、提高个人思想素质。主动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不和同学争吵,不打架斗殴,争做文明学生。

三、关注课间安全。上下楼梯靠右走,做到右行礼让不追逐嬉戏,不打闹,不攀高,不拥挤,不抢道;不在教学楼内打球踢球等。

四、严格规范操作。体育课、活动课,上早操,及其他户外活动严格服从老师指挥,严守操作规程,不擅自行动,防止各种妨害安全的事件发生。

五、遵守交通规则和交通秩序。过马路走人行横道,做到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来校、回家做到文明行路,不乘坐农用车辆、无牌无证车辆,不乘坐超载车辆。

六、讲究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不吃腐烂变质食品,不吃零食,不喝生水,不在校外的摊点上就餐,不喝酒,不暴食暴饮;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

七、强化防火灾、防触电、防侵害、防自然灾害意识。不吸烟、不玩火,不焚烧废弃物;不随意触摸各种电器,不私拉电线;上下床铺注意安全。不接受陌生人接送与来访,遇到形迹可疑的人要及时报告保卫人员、值周老师或班主任。

八、学会自护自救,提高防御能力。学会简易的地震防护等自救方法,遇到偶发事件要冷静对待;不下河游泳;敢于批评、指正一切违反安全要求的行为和现象,做维护校园安全的主人。

九、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注意公共场所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把贵重物品和危险物品带进校园,手机、现金随身携带。

十、认真学习,珍惜时光。远离网吧,远离台球室,远离营业性歌舞厅、远离游戏厅,不赌博,不同社会闲杂人员交往。

十一、全体同学们友善相待,顾全大局,遇事分清是非,在校期间不以任何名义参与各种形式的老乡会,同学会等聚会,节假日参加聚会或宴请不饮酒,不到娱乐场所逗留。

同学们,为了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为了大家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改正不良的行为,共同维护好我们的校园环境,共同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Xxx

创建平安校园的倡议书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院校环境综合管理,创建一个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广泛发动全体在校师生,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合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倡议如下:

一、防止校园暴力行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建立互助团结的集体观念,陶冶情操,实现自我修养提升,理性对待问题和化解矛盾,防止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

二、自觉抵制不良校园贷和传销行为。学校要积极开展金融理财知识及法律法规常识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严禁在校园内进行各种校园贷业务宣传和推介;规范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防止传销人员渗透和滋扰,加强舆情、警情以及投诉举报工作,防止传销进校园。

三、坚决抵制。学校要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特点,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运用新媒体、新手段和新形式开展预防教育工作,深入剖析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加强安全和防火防灾意识。学校要做好各种安全隐患排查的日常巡查工作,维护和完善安全设施,做好防火灾、防拥挤工作,完善应急预案。同时,做好安全预防和科普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五、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学校要建立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食品安全及食源性传染病防控责任,做好学校食堂及周边食品经营单位监督管理,推进明厨亮灶建设,提高食堂食品安全量化评级。学生购买食品要注意食品状态,有变异情况拒绝食用,不购买三无食品,不在街头流动摊点购买零食,防止误食不卫生食品、过期变质食品,避免造成食物中毒。

六、做好实习学生照顾管理工作。学校要严格按照《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求,加强学生实习全过程管理,规范实习单位用人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实习责任保险,严禁六不得行为,维护人身安全和劳动权益。学校和家长要共同配合,督促学生如实有效参与实习活动,通过实践磨炼技能,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尽早适应社会工作环境。

七、强化交通安全意识。学校要经常性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教育指导学生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安全驾驶、避让车辆、尊重行人,拒绝乘搭非法交通工具,做到文明安全出行;在学生出入校园高峰期,做好人流疏导和交通指挥工作;校园内应禁止未经批准的外来车辆进入;制定特殊天气对师生出行的应对措施,防范台风、大雾、暴雨、阴雨等天气对学校周边交通的影响。

八、共同做好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发放监督管理工作。目前,我市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文件要求,落实免学费、国家助学金、建档立卡等资助政策。符合申请条件的在校学生,均可提出申请,经上级部门审核后,由所在学校落实待遇发放工作。学校要通过课堂、网站等开展政策解读和宣传,使广大学生及时了解资助权利,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困难。同时,欢迎同学们对待遇发放工作进行监督,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投诉举报。

第7篇: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一、未成年人校内暴力的现象

在当前的校内管理过程中,发现一个明显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未成年人校内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并且这一事件发生的几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都具有了一定的思想与自主能力,他们完全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与言语负责,高中校园中出现校内暴力的事件甚至要高于大学,可见这一现象正呈现出年龄降低的趋势。

在校内暴力的主要类型中,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言暴力、力量暴力以及心理暴力,无论是哪一种校内暴力都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语言暴力主要是指在同学之间起外号,嘲笑对方,对学生的精神造成严重的侵害。力量暴力重点是对学生的肉体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害,同时这一类型也是最为普遍的现象之一,在很多高中院校中,每隔几日就会发生这类暴力事件,轻则对受害人造成身体上的残废,重则甚至会造成死亡,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很多学生都是未成年,只能在少管所进行改造,但是无论是从哪一方来讲,因为校内暴力造成的损失都是无法挽回的。之所以会发生校内暴力事件,追根究底应该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一种扭曲,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施暴者极有可能产生反社会人格的倾向,这在今后步入社会中,将会是十分严重的潜在威胁,所以只有进行有效的预防,才能避免他们在成人以后发展犯罪。除了上述两种暴力类型以外,心理暴力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主要是在班级或者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故意孤立某个人,对他的精神造成十分严重的伤害,这一类型的校内暴力事件是经常容易被忽略的,但是一旦发现后果却是相当严重的,并且不仅仅是学生能够成为心理暴力的施暴者,教师也极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施暴者。

二、未成年人校内暴力的主要原因

从个人方面来讲,施暴者经常会对一些弱势群体展开校内暴力,因为施暴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性,所以会产生一定的攻击性行为。但是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学生在高中这一阶段,自认为能够领导别人,潜意识中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自认为需要做一些特别的事情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与羡慕,所以就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欺辱他人,还有些学生是为了义气,认为朋友有难,应该两肋插刀,所以采用暴力的手段解决人际之间的摩擦,但是熟不知这种方式最终受到伤害的是双方。在很多高中院校中,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有些是单亲家庭出身,从小就缺少亲情的关爱,对于社会会产生一种排斥感,因此经常在学校作出一些有违学生行为的事件,以此博得关注。除此之外,类似的原因还有很多,都是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校园暴力事件。

从家庭方面进行分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很多学生的习惯都是从父母处潜移默化的形成的,如果父母进行了错误的示范,那么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教育意义。有些父母的潜意识中,认为只有棍棒之下才能出孝子,所以一旦学生犯了什么错误,经常以棍棒伺候,长此以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尤其是在高中阶段,他们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如果不能顺着他们的心意,那么就会走上一条十分极端的道路。在相关调查研究中发现,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学习水平不高,所以在学校期间会整天无所事事,以欺负同学为乐趣,有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会产生冷暴力的情况,对周围的事情保持着漠不关心的态度,对于前者来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的不管不问,而后者的家长则主要将重心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对于其他方面的事情也保持着漠视的态度。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领导对未成年校内暴力事件的忽视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所以不受到同学与老师的重视,他们为了引起关注,才会作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引起其他人的瞩目,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宣泄心中的不满。所以在高中校园中,经常能够发现损害学校公共物品现象的发生,但是在这种情况出现后,学校领导并没有做出过多的惩处,进而才会发生更加严重的校内暴力。学校制度的不健全会对教师的计划辅导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多挣钱,对其他事情一概漠视,将学习成绩当作一切,因此才会造成现在校内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除了文中提到的一些原因以外,还有很多问题是由于被害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不能单一的从加害者的角度分析未成年校内暴力的问题,这样是片面的,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才能更加有效的解决矛盾,为校园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未成年校内暴力的法律讨论

在法律的角度上来讲,未成年的校内暴力现象已经上升到互相伤害的层面上,轻则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重则是对心灵与肉体上双重暴力,严重损害到了一个学生的正常发展。在当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主要是对未成年群体进行保护,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受到侵犯,但是在未成年校内暴力事件中,绝大部分的施暴者都是未成年人,而被害者同样也是未成年,这就在无形之中产生了一种矛盾,究竟如何对他们的利益加以维护,这是需要相关法律条文应该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还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出现早熟的情况愈发明显,那么相关法律是否应该对未成年的年龄进行重新界定,这样才能保证从法律上对被害者有一个合理的交代。除此之外,很多情况的校内暴力事件发生以后,并不能从根本上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效果。

上述的这些法律亟待进一步的完善,对于约束校内暴力事件,还被害者一个公道具有重要的帮助。

四、降低未成年校内暴力事件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的许多新闻中,能够发现未成年校内暴力事件的程度愈演愈烈,其手段十分残忍,很多学生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周围的同学进行人身伤害,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这类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相关专家建议在未成年刑事责任能力年龄方面应该进一步提前,因为在当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并没有具体对校内暴力事件加以明确的制约,甚至可以说是相对落后以及偏轻的,所以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概率才会逐年提升,他们并没有对自身的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在全国两会中,明确提出了要想关注未成年人的安全问题,就应该各方承担起应付的责任。

为了应对校内暴力事件,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手段,这值得我们的借鉴。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预防校园暴力的培训,增加了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 同时,允许学校对那些给同学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停课,并为此制定了更加明晰的指导原则和程序。澳大利亚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如反暴力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暴力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暴力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学校对暴力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暴力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以上的措施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但是还应该从具体的国情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措施来抑制校内暴力的发生。

对于学生如何自护自救,有论者给出了几个建议:首先,应该告诉孩子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其次,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最后,教育孩子上下学尽可能结伴而行。给孩子的穿戴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上下学、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思想道德课程教育,适当组织同学间的协作活动,加强团队互助意识。

第8篇: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海牙美国学校(American School in The Hague)是位于荷兰海牙的一座国际学校,1000多名学生来源于70多个国家,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三部分。作为一所注重技术应用的学校,该校中学所有年级和幼儿园、小学部分年级配备了个人电脑或Pad设备。在参观考察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不同学段信息化设备的使用规则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校信息化设备使用规则

1. 小学高年级阶段计算机使用规则[1]

学校提供计算机软件、硬件和网络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使用这些技术。为了保证师生在校园中充分使用技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并遵守使用规则。

(1)我理解使用本校的电脑教室、它的组成部分和网络是一项权利。我理解如果我以任何方式不当或滥用这些设备,学校有权利关闭我的账号。

(2)我只将学校的这些设备和网络用于学校学习。

(3)我只在成人监护下使用电脑教室、教室计算机、手提电脑和其他设备。

(4)我会仔细对待这些设备。我不会在电脑附近吃喝|西。我不会改变或破坏电脑、鼠标、耳机、键盘、电线或打印机。

(5)我只用我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我只会将我的的密码告诉老师。我不会企图找到或使用其他人的密码。

(6)在学校里,我不会写、画、发送任何不合适或者可能冒犯、伤害或激怒别人的内容。

(7)在互联网上,我只查询经过核准的网站或适合孩子的目录。

(8)我会一直感激在我的作业中使用过相关文字、图片或声音资料的作者。

(9)我会节俭地使用纸张和油墨。

(10)只有在教师同意时我才能打印文件。

(11)我不会在邮箱或网络上,把我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和学校地址给任何人。

2. 初中学段技术设备使用规则[2]

我理解使用本校的电脑教室、它的组成部分和网络是一项权利。我通过遵守学校的核心价值和以下规则来保持这项权利:

我会:

(1)在校使用电子设备、网络和软件为学习目的和学习活动。

(2)我的和别人的个人信息都是隐私。个人信息包括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密码等等。

(3)当使用技术时(包括社会媒体),需要尊重自己和别人。

(4)当我使用别人的观点和作品时,需要尊重。

(5)当发现技术有不当使用时立即报告。

(6)负责地且只有必要才打印。

(7)小心对待所有设备。

3. 高中学段技术设备使用规则[3]

海牙美国学校通过笔记本电脑、网络以及他们自己的账号登陆系统和设备,提供给本校所有高中生使用技术的机会,比如“谷歌教育APP”“魔灯(Moodle)平台”“Power School平台”学校内的通讯系统、课程计划平台(Naviance) 以及其他设备来支持学习。学生利用这些资源来进行课堂学习、研究、预习、交流以及提升技术能力。

作为学校的一个技术用户,我会遵守:

(1)尊重和保护自己和其他人的隐私。

我会:

我所有账号的密码和用户名都是私人的,我会确保我的档案资料是受保护的。

只使用我自己的账号,不用其他人的账号登陆,保持我的文件是私人的。

如果我我的信息或图像在网络上,不能包含我的全名、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或者任何其他个人信息。

仔细考虑允许谁成为我的网上朋友。

意识到我在网上参与的所有内容都会留下公开的和永久的数字印迹。

(2)就像是自己的物品一样尊重和保护所有的电子资源。

我会:

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用户,理解到所有的使用都是一种特权,而不是一个权利。

小心使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设备。

A.不会在设备附近吃喝。

B.不会拿着打开的笔记本电脑走路。

C.小心安放我的笔记本电脑。

D.不会在休息和午饭时间,在自助餐厅使用笔记本电脑。

E.我会给我使用的任何设备套上保护套。

(3)我会尊重和保护别人的知识产权。

我会:

注明引用材料,这些材料包括:信息、音乐、视频、图片等。

不抄袭。

只使用本校提供和安装的软件程序。

(4)尊重和保护社区的规则。

我会:

无论校内校外,无论进行什么形式的交流时使用礼貌的语言。

永远不使用任何形式的电子交流区伤害、威胁、恐吓和欺凌。

在课堂中,电脑和网络只用于学习活动。

在学校时间,不为个人使用下载数据流音乐、电影或者游戏。

只使用老师建议或批准的程序或网站。

许可时才打印,不浪费资源。

在校期间,可以为了学习目的使用社会网络或者游戏,但是需要在教师监控下。

负责任地使用学校的电子邮件账号,且需要每天检查邮件。

学生同意

我已经阅读了上述的这些指导意见。当我在校期间使用电脑、设备和网络时,我承诺任何时候遵守这些要求。我理解如果我不遵守这些条例时,我可能不会再被允许使用电脑。

规范核心内容解读

以上技术使用规范,虽然来源于不同年段,但是又都共同强调以下几点核心内容:

1. 对责任和义务的重视

每个学段的技术使用条例,都体现出学生在校使用技术设备的责任和义务。如初中学段开头简明扼要地指出这两者的关系:“我理解使用本校的电脑教室、它的组成部分和网络是我的一项权利。我通过遵守学校的核心价值和以下规则来保持这项权利”。我有权使用,前提和条件是我需要遵守相关条例,否则就像小学段那样明确指出的“我理解如果我以任何方式不当或滥用这些设备,学校有权利关闭我的账号”。

2. 对于“技术只用于与学习相关活动”的校园使用原则的重视

无论哪个阶段的规则,“我只将学校的这些设备和网络用于学习活动”一直是其首要和核心内容。在高中学段,“在课堂中,电脑和网络只用于学习活动。在学校时间,不为个人使用下载数据流音乐、电影或者游戏。” 明确说明了技术设备在学校使用目的和范围,否则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学校有关闭账号的权利”“有可能不会再被允许使用”。让学生从小就形成意识――学校提供的这些技术设备在校期间只能作为学习工具来使用。

3. 对个人隐私和安全的重视

如何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在信息社会的安全与利益,提高其安全意识,是学生在网络工具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所学校的使用规则中,都强调对自己隐私以及网络安全的重视。这既包含对自己个人账号、用户名和密码的保护,如:“我只用我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我只会将我的密码告诉老师。我不会企图找到或使用其他人的密码”,也包含对网络使用安全的重视:“在互联网上,我只查询经过核准的网站或适合孩子的目录”“仔细考虑允许谁成为我的网上朋友,意识到我在网上参与的所有内容都会留下公开的和永久的数字印迹。”等内容。

4. 对知识产权的重视

对版权、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重视,不是一句空,更不是靠政策和制度的制约就能彻底解决的问题,这需要长时间培育形成自觉意识和行为。而这种意识的培育,需体现在从小就应逐步养成的点滴使用习惯中,这点也同样体现在学校的技术使用规则中。本校各学段的使用规则都包含这点内容。

规范透视

1. 规范内容背后体现的技术素养要求

规范不仅是制约,更应是指导和方向,体现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育。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养要求。其中,在2007年颁布的《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数字公民职权”维度中包括“主张和实践安全的合法的及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和技术”, 这所学校的规范要求包括对版权的重视,包括自我的安全意识、对他人的尊重以及安全合理使用技术范围,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要求。在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2. 规范的层阶性体现不同发展阶段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样内容的规则和规范,无论在用语和表达上,还是在技术要求细节上,都需要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差异。这所学校的规则充分体现了这种差异。如在小学阶段,统一用简洁明了的句子来说明各点要求,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且所有的规范都在同一层级中;初中阶段相对简洁,而在高中阶段,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提炼归纳为四个部分――隐私的尊重,爱护设备和资源,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以及社区社交规范,每个部分分别具体描述了相关要求。在资源和设备使用范围的细节规定上,小学阶段的要求是“我只在成人监护下使用电脑教室、教室计算机、手提电脑和其他设备” ;而在高中阶段增加了“在校期间,可以为了学习目的使用社会网络或者游戏,但是需要在教师监控下”,针对现实需要,具有一定灵活性。在小学阶段的知识产权部分,用的是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描述用语:“我会一直感激在我的作业中使用过相关文字、图片或声音资料的作者”,而在高中阶段,则具体很多。

在具体描述的细节上,同样的内容,在不同阶段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等级的信息素养内涵要求。如在尊重和保护自己和他人隐私部分,高中生的准则中除了对个人相关隐私信息的保护之外,还特别提到对网络交友和自己在网上行为的重视。同样针对高中阶段学生越来越多参与网络社区的活动,特别强调互相尊重的重要性,提及如何避免网络暴力和欺凌,如强调老师建议和要求,教师监控等内容。

这些或简洁或具体的表达差异,表面看是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差别,而在这些层次和要求差异背后,是基于不同阶段学生对技术理解的深浅程度、技术使用现状特征的准确了解和把握,是对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目标的贯彻和落实。

规范对比

由这所学校的管理规范,笔者联想到国内学校机房或教室类似设备管理条例,于是搜索了部分计算机房管理规则[4],如图1所示,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由此案例与海牙国际学校的技术设备使用规范做一对比,可以看出以下方面的差别。

1.“指导―管控”“素养培育―纪律维持”的差异

由图1可以看出来,中国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使用规则更多是管理管控型的。从规则的数量和内容上可以看出,维持机房秩序和爱护设备是首要和关键,基本没有涉及使用技术于学习过程中的意识、规范、责任、界限等具体内容,是以纪律维持为主要目的规范导向。

海牙美国学校的设备使用规范是指导型的,把握的是技术使用规范的核心内涵,是学生在校使用技术的共性和核心素养:具体责任、权利和义务是什么,从中得到明确的信息,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上网的界限和注意点在哪里,如何保护自己,尊重别人,规范执行的本身就是具体信息素养的培育过程。

2.“细节―粗略”的差异

在图1中国学校机房管理规范的最后一条涉及上网使用规则,但是较为笼统粗略的(这一点在很多学校都很普遍)。如“善于网上学习,要增强自护意识,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学生看了以后并不明白,什么是善于学习,怎样做才是增强自护意识,如何维护网络安全,怎样才是不破坏网络秩序,缺乏具体而明确的指导意见和要求。海牙美国学校的规则规范非常明确清晰,列出具体方面的使用细节,可对比可落实,可操作性强。

3.“尊重―命令”的差异

仔细阅读,上述机房管理规则的语气是强制式的命令,多处使用“严禁”字样,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让人心生反感。海牙美国学校的机房管理规则也是严肃而认真的,但是强调责任与义务的统一,强调享受利益、自我保护和尊重他人等内容的统一,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道理,而不是纯粹管理命令式的。同时,第一人称的口吻显示对学生的尊重。虽然是描述字词的差异,但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教育理念的差异,学生是用来管制的对象,还是用来培育指导的对象。

第9篇: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教育;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673-9132(2020)28-01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8.077

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尤其是身心发育并不成熟的小学生,更需要教师以及家长的支持,需要他们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生活学习的动力,因此赏识教育对学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赏识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对于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赏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学生的赞美、肯定和认可,让学生加强自身的自信和自尊,从而接受和肯定自己,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向前的动力。一些小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和挫折,就会丧失信心和自尊心,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越是自卑在很多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就很难独自处理,无法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而越有自信则会越容易成功,成功以后就更加有自信。而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赏识教育最重要的教育核心。需要教师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优势和闪光点,巧妙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这是小学教师需要掌握的策略和技巧,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了解自身的优势,同时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其对于自信心不强、丧失自信心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二)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赏识教育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首先,赏识教育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消除学习的被动状态,学习的主动性需要强大的学习动力来表现,赏识教育不仅能够推动学生在学习中的内部动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外在自信。其次,赏识教育能够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动力不是自发就能够产生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培养所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应当运用赏识教育的理论专业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最后,赏识教育还能够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找出自身的问题所在,从而引导他们不断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对外界的依赖,重新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赏识教育在我国小学生教育中的现状和问题

(一)教育环境影响学生的性格养成

环境对于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辅助作用。而影响学生的两大环境因素,是家庭和学校。有的学生存在着家庭问题,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是单亲家庭,还有的是由于家庭教育原因,导致学生的性格较为自卑,导致了学生本身的性格以及自卑心理。只通过教师的调节和赞美,并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需要通过家庭进行辅助,教师和家长共同解决学生的性格问题以及成长环境,才能更好地使赏识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还有一个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就是学校环境,学生在学校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困难,如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处不和谐也会导致学生的自卑心理,有的学生还会遇到校园欺凌问题,这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创,很难重拾自信心。因此,教师对学生多加关注,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才能够从实际上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才能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

(二)学习成绩影响着学生自信心建立

目前,部分学校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以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然而一些学校对于学习成绩过于偏重,导致了部分教师都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将很多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推向了自卑的边缘,学习成绩的落后,导致学生自信心丧失,从而失去了学习动力。自从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以来,全面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心,学校不能再以成绩来单纯判断学生的价值,而应该看到学生自身的优势。

(三)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不够完善

小学生刚刚进入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内,他们的身体发展、知识技能以及智力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人际交往的范围从家庭扩散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逐渐与社会和他人有了来往关系,自身的责任感、道德感、自我意识等都在逐步提升和发展。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心理上具有多变性的特点,他们对学习还没有十分明确的动机,容易受到外界与家人的影响,兴趣还不够分明,注意力也不够集中,一般注意力在半个小时之内,性格方面也没有完全成型。

部分小学生对于教师家长在生活学习中的依赖性也较强,需要成人进行具体的监督和保护。教师应当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结合具体的特点和问题进行教学。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赏识教育对于小学教育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性,对学生多加表扬和肯定,做好学生引导工作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三、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一)丰富赏识教育的作用

赏识教育不能单纯来表扬和肯定学生,而应该以表扬作为首要手段,结合批评与建议,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赏识教育的魅力。单一的赞扬会导致一些学生自傲自负,失去对自我的真实评价,从而无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应当先表扬,再给予相关的批评与建议,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赏识教育的真正作用。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应当发自内心地真诚地赞美,当学生真正发挥到自身优势,体现自身价值时,教师进行表扬才能够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感受到正确客观的引导,这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成功。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当先给予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勇气加以肯定,再从中指出具体的问题,给予建议,这样的赏识教育才是需要教师真正掌握的技巧,需要合理的尝试教育才能够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不断成长和进步。

(二)在课堂教育中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魅力

每个小学生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很多的闪光点是需要教师不断发掘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发掘他们身上的不同优势,从而在适当的机会肯定和赞美。教师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而是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还要适当利用“放大镜”去挖掘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真心看待每一位学生,耐心地找到他们自身的问题。

(三)关爱学生,用爱使赏识教育发挥作用

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应当给予赏识,从而让他们真正地成长,真正拥有快乐,真正拥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都不应该特殊对待。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他们,关爱他们,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融化他们内心的自卑与困难,温暖他们的心灵,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较差,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绝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当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了解学生的问题,利用自身的魅力去影响和关爱学生,教师的每一句赏识都能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不同。

(四)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帮助学生重拾信心

在小学生的学习成长阶段,教师的表扬和肯定对学生未来生活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自信时,学生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也会逐步培养学生自身的信心。教师应该坚信每一位学生都会走向成功,都会实现自身的价值,都有自身优质的潜能。比如,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时,部分教师会给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赞扬,而忽视了成绩较差或者进步不大的学生,这些学生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赏识,则会丧失自信,成绩也会一落千丈。教师更應当把重心放在成绩较差或者成绩平平的学生身上,不断鼓励和激励他们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才能够使他们的下次考试成绩有提高和进步。教师的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肯定,一句真心的赞美都是学生强大的动力,因此教师应当将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重建他们的自信心。

(五)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传统上的单向教育输出,而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跟学生地位平等的交流者。部分学校还存在着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象,个别教师经常以命令的形式去教学,导致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出现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师生的关系,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更加平易近人,多与学生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