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花生;潍花11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0-0117-02
潍花11号是潍坊市农业科学院最新育成的高产优质大花生新品种,具有高产、果大仁大、抗病、抗逆性强等突出特点,2009~2011年参加山东省区试和生产试验,2012年6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鲁农审2012029号)。
1 主要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中间型早熟大花生,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苗势强。株型直立,主茎高45.9 cm,侧枝长53.8 cm,总分枝8.6条,结实枝6.9条。叶片较大,色深绿。连续开花,结果整齐,荚果普通型,籽仁长椭圆形,外种皮粉红色,内种皮浅黄色,百果重239.5 g,百仁重108.0 g,公斤果数556个,公斤仁数1 224个,出米率74.0%。蛋白质含量23.43%,脂肪44.94%,油酸49.7%,亚油酸30.5%,O/L值1.63。耐储性好,抗枯萎病,耐病毒病,较抗叶斑病,抗旱耐瘠,种子休眠性强。
2 产量表现
本院品种比较试验,两年荚果平均单产5 424.0 kg/hm2,籽仁4 024.5 kg/hm2,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15.0%和14.4%;2009~2010年山东省大粒组花生品种区试,两年28点次,荚果平均单产5 746.5 kg/hm2,籽仁4 175.6 kg/hm2,分别比对照丰花1号增产10.2%和13.5%;2011年生产试验,荚果平均单产4 384.5 kg/hm2,籽仁3 046.5 kg/hm2,分别比丰花1号增产8.8%和9.5%;大田高产栽培一般荚果单产6 750 kg/hm2左右,荚果高产潜力9 750 kg/hm2以上。
潍花11号适于山东及北方大花生产区春播栽培。选择中上等肥力、排灌条件良好的生茬地覆膜栽培更能发挥其高产潜力。
3.1 深耕改土,配方施肥
深冬耕25 cm以上,开春后尽早耙耢或旋耕,以创造上虚下实的土体结构,避免土壤悬松造成播种过深和落干。施肥应尽量增施有机肥;化肥施用应掌握轻氮、重磷钾的原则,一般高产田每公顷施用有效含量40%(14-17-9)的花生专用肥1 125~1 500 kg,中微量元素肥400 kg左右,或同等含量的其它化肥。有机肥于冬耕前铺施作底肥,化肥2/3早春旋耕前撒施,其余1/3播种时集中条施,并注意种肥分离,防止烧种。
3.2 合理密植
采用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方式,垄距80~85 cm,墩距17~18 cm,垄上小行距30 cm,种植密度13.5万~14.0万墩/hm2。
3.3 病虫害安全防治
播种前用 “一拌丰收”、“护丰” 和“高巧”等高效、低毒微囊悬浮种衣剂拌种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苗期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防治蚜虫、蓟马、红蜘蛛和粉虱,兼防病毒病;分别于6月下旬和7月上旬选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甲维盐喷洒2次,防治棉铃虫;生育中、后期选用爱苗、杜邦升氏或戊唑醇等喷洒叶面,间隔10~15天,共喷2~3次,防治叶斑病。
3.4 合理化控
潍花11号生长势较强,植株较高,宜采用减量增次化控法。第一次于盛花后30天左右,大部分果针入土,当主茎高达到32 cm左右时叶面喷施壮饱安225 g/hm2;第二次是当主茎高达到38 cm左右时喷施壮饱安150 g/hm2。对有旺长趋势的地块、高产田及雨水充足年份应适当加大施用量,但最大不应超过450 g/hm2,以免造成早衰和减产。
3.5 适期收获
生育后期,当花生植株中下部叶片变黄、脱落,主茎顶部仍剩5片左右复叶且70%以上荚果成熟时及时收刨,特别是生育后期久旱遇雨和降水偏多、土壤湿度过大时更应注意,以防发芽和烂果,实现丰产丰收。
参 考 文 献:
[1] 姜言生,魏耀珍,孙希文,等. 优质高产花生新品种潍花8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农学通报,2004,2:83-85.
[2] 王冠华,陈宗法,胡明娟,等. 绿色食品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07,1:40-41.
关键词 黑衣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2.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049-01
黑衣花生是根据花生的遗传性选择高代材料经辐射后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黑衣花生也被称作富硒黑花生,富含18种氨基酸,其总含量达27%,锌、钾、硒含量分别为3.7、700.0、8.3 mg/100 g,分别比普通花生高48%、19%、101%;高精氨酸含量362 mg/100 g、蛋白质含量达30.68%,分别比普通花生高23.9%、5.0%。黑衣花生在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心脑血管保健、机体免疫等方面作用很好,具有保护肝脏、防癌、防止心脑血管病、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黑衣花生富含微量元素、高黑色素、高蛋白、高精氨酸等成分,在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要充分发挥黑衣花生增收增产潜力,必须严格做到选适宜品种、选适宜地壤、精耕细作、施足底肥、科学管理、收获适时。
1 品种与地块选择
由于花生品种在南北具有各自的适应性,特别是黑衣花生,应选择适宜南方种植的品种[1]。选择地势平坦、肥力较好、排灌方便的壤土或砂质壤土[2],实行水旱轮作的田块前茬最好是水稻。土壤有机质含量5~10 g/kg,耕层深度在30 cm以上。播种前深翻深耕,提高土壤的通透性。遇酸性土壤时应配合施石灰。
2 适时播种与合理密植
在南方适宜播种期,春播一般在3月中下旬;秋播一般是7月下旬至8月初[3]。小畦密植,畦包沟宽90 cm,双行穴播,每穴播2粒,穴距10~12 cm,播种深度一般为5 cm左右,盖土时要求高出畦面2~3 cm。
3 查苗与清棵蹲苗
出苗后如有缺苗现象,应及时进行补播,不宜太迟。清棵蹲苗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田间管理措施[4]。当花生子叶即将要露出土堆时,将原来高出畦面的土堆扒开,从而使2片子叶外露,第1对侧枝早点露出畦面,苗长得快又壮,同时也减少地下花的形成,提高结荚力。
4 土肥水管理
一般进行2次中耕培土。苗期时中耕宜浅,只需疏松表土,除净杂草即可[5];花生初花期至盛花期中耕培土比较关键,在天晴时,上午将畦两边的土锄下,让太阳晒,下午再培土上畦面,有利于果针同时入土,从而使荚果成熟期达到一致,为果多果齐奠定了基础。
黑衣花生是要求肥力较多的作物。施肥应依据土壤肥力和黑衣花生需肥规律,原则以生物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少量化肥(禁用硝态氮肥),做到经济用肥、重施底肥、中后期根据长势适量追肥[6]。基肥施有机肥15.0~22.5 t/hm2、尿素150 kg/hm2、生物磷钾肥375 kg/hm2;或者有机肥不变,配合进口复合肥70 kg/hm2。结荚期补施尿素60 kg/hm2;饱果成熟期,用磷酸二氢钾3 kg/hm2、尿素7.5 kg/hm2进行根外喷肥,间隔7~10 d再喷1次,以提高花生结荚力,从而提高产量。
水分管理应做到遇旱浇水增饱果,遇涝排涝防烂果。花生生育后期遇干旱时应及时浇水,浇水时要小水沟灌或浇灌,不要大水漫灌[7]。生育后期雨水过多时,应及时疏通沟渠排涝,以防烂果。
5 生物调控
由于南方雨水较多,黑衣花生需肥较多,容易徒长,当花生开花后20 d左右、株高30~35 cm时,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25 g/hm2,对水750 kg喷施[8]。
6 病虫害防治
黑花生应注意对叶斑病、锈病、茎腐病、青枯病和地下害虫的防治。叶斑病、锈病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喷2~3次,每隔15 d喷药1次。斜纹夜蛾、蚜虫、蛴螬[9]等虫害用百虫光1 500倍液,或10%吡虫啉3 000倍液防治。
7 适时收获
植株项端停止生长、种皮和果皮均表现出该品种固有的光泽、茎枝上部叶片变黄、下部叶片开始脱落、大多数荚果的果壳纹清晰时,即可收获。
8 参考文献
[1] 王才斌,郑亚萍,成波,等.花生超高产群体特征与光能利用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4,19(2):40-43.
[2] 管恩桦,张永娥,王瑞良.黑粒花生特性及栽培要点[J].农业知识,2004(11):18-19.
[3] 周可金,马成泽,李定波,等.施钾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9(2):123-126.
[4] 卢春生.高产优质加工型花生新品种龙花163选育[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8,4(4):244-246.
[5] 管恩桦,秦娜.黑粒花生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4):25-26.
[6] 彭春瑞,邱才飞,杨成春,等.红壤旱地花生抗旱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2):25-26.
[7] 张英杰,胡予军.黑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7(10):52-53.
摘要介绍了吉花1号的选育经过,分析了其特征特性及适宜栽植地区,并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为吉花1号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花生;吉花1号;选育;栽培技术
吉林省是我国北方新兴早熟花生主产区之一。2000年,吉林省花生种植面积仅5.42万hm2,总产13.1万t,单产2 418 kg/hm2。而2008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已达到12.69万hm2,总产35.0万t,单产2 758.05 kg/hm2。2001—2008年上述3项指标年均分别比2000年增加43.5%、46.6%、2.3% [1-2]。为更好地发展吉林省花生产业,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作物育种研究所围绕“丰、优、抗”的育种目标,选育高产稳产、品质优、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3],适应吉林省地区种植的花生新品种,经过多年努力,育成花生新品种吉花1号,并于2009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选育经过
1999年收集国内花生产区品种资源,并进行统一编号,其中吉林省扶余地方品种“四粒红”的编号为99JL-3;2000年在吉林省农科院试验地进行了种植和观察,在生育中后期于99JL-3群体中发现3株生长繁茂、株型呈半匍匐状、叶片呈淡绿色,明显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变异株,采收后进行系统编号99JL-3-1;2001年将入选的变异株(99JL-3-1)田间种成株系,同时相邻种植原“四粒红”作为对照,继续进行个体选拔编号99JL-3-1-1;2002—2005年继续进行系统选育和编号,99JL-3-1-1-5-7-8-2。同时对稳定的系统扩繁一定数量种子,供下年鉴定用种;2006年进行院内品系鉴定,将99JL-3-1-1-5-7-8-2这一品系暂定名为“吉6022”;2007年进行院内生产示范,扩繁原种。2008年进行院内外多点生产示范,完成了产量、抗性鉴定和品质分析,在生育后期召开了专家组现场验收会。2009年初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吉花1号,准予推广,认定号为吉登花生2009002。
2特征特性
2.1生物学特性
吉花1号属早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10 d左右,需≥10 ℃积温2 450 ℃。种子耐低温,拱土能力强,早发性好,易抓苗。植株呈半匍匐,株高45~50 cm,叶片较大,呈椭圆形,黄绿色,总分枝7~8条,结果枝6~7条,连续开花型,花色为淡黄色。根系发达,茎杆粗壮,抗倒伏。荚果串珠形,果腰浅,果皮黄白色,网纹较浅,果实长3~5 cm,3粒果居多,1粒果少。
2.2品种特征
吉花1号种皮深红色,粒长椭圆形,表皮光滑无裂痕,据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检测中心检验:百粒仁重58.9 g,百果重151.8 g,出仁率70.45%。果仁粗蛋白含量32.53%,粗脂肪含量50.68%。
2.3抗性
吉花1号于2007—2008年经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调查,对青枯病、茎腐病和根腐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且耐旱、耐瘠薄。
2.4产量表现
2007年生产示范,“吉6022”(吉花1号)的平均产量为2 851.5 kg/hm2,较对照品种“四粒红”(2 309.5 kg/hm2)增产23.5%;2008年生产试验,“吉6022”的多点平均产量为3 117.1 kg/hm2,较对照品种“四粒红”(2 866.6 kg/hm2)增产8.74%。
3适宜栽种区
适宜吉林省花生早熟区种植。
4栽培要点
选择前茬为禾谷类作物的砂壤地块[1]。实行秋翻耙,早春结合施用有机肥将田面旋耕整平。播前10 d将原种荚果扒皮,进行种子分级清选,剔除杂粒和霉变粒后进行晒种包衣[2]。5月中旬播种。保苗11~12万穴/hm2,每穴2粒。施足底肥,施花生专用肥200~300 kg/hm2(N 10%、P2O5 15%、K2O 10%)[3]。花生出苗后及时进行清棵除草,防止虫害发生,培育壮苗。花生扎针期根据基肥用量和植株的长相可进行叶面施肥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4-7]。生育后期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时彻底拔除病异株。收获后要迅速摘果晾晒,使荚果的水分降到10%以下时方能装袋入库。
5参考文献
[1] 李玉发,何中国,李玉甫,等.吉林省花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杂粮作物,2007,27(6):434-436.
[2] 何中国,李玉发,刘洪欣,等.东北早熟区花生生产科研产业的现状和发展策略[J].吉林农业科学,2009,34(4):56-59.
[3] 张绍龙,陈贤友.花生新品种汕油199的选育[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2-23.
[4] 李大涛,王红雨,王玉霞.地膜覆盖花生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7):16-17.
[5] 陈翠霞,于会勇,李震华.高产优质出口花生新品种濮东花1号的选育[J].中国种业,2010(3):53-54.
【关键词】花生;新品种;锦花15号;栽培技术
锦花15号是锦州农科院花生课题组于2001年以高代品系S2为母本、以外引系051为父本,经人工有性杂交,2006年从其后代分离材料中系选而成。该品种于2009~2011年参加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花生品种试验,2012年2月经全国花生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鉴定编号为国品鉴花生2012012。
1 锦花15号的特征
锦花15号属于早熟中粒花生品种,生育期127d;株型直立,株高35.6cm,第一对侧枝长39.4cm,总分枝数7.0条,结果枝数6.0条;叶片呈椭圆形,叶色黄绿;连续开花,花为橘黄色;荚果茧形,网纹浅,种仁呈桃圆形,种皮为淡红色,无油斑、无裂纹,千克果数733个,千克仁数1567个,百果重180.6g,百仁重73.0g,出米率73.36%;粗脂肪含量53.27%,粗蛋白含量25.41%,油酸含量38.35%,亚油酸含量38.5%,油亚比1.00,出苗整齐,苗期长势强,植株直立、紧凑,生长稳健,开花量大,结实率高,双仁果率一般占90%以上。
锦花15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好,该品种高产稳产,2009~2010年参加全国北方区小花生区试,2年平均667产荚果252.7kg、籽仁183.74kg,荚果、籽仁分别比对照鲁花12增产6.9%和7.0%。在2011年全国北方区小花生生产试验中,锦花15号平均667产荚果227.96kg,籽仁平均667产167.22kg,分别比对照种花育20号增产7.11%和7.99%,分别居参试品种第五位和第六位。该品种抗逆性强、耐涝性强、种子休眠性中等、抗旱性中等、叶斑病抗性中等,尚未达到抗性最好标准,重茬种植会降其抵抗性标准,所以要避免重茬种植,生育后期要做到保叶防衰。该品种适宜在全国(北方区)花生产区种植。
2 栽培技术要点
(1)注意选地,精细整地。锦花15号适于在具有中等以上肥力的砂壤土上种植,要求坚持轮作倒茬、秋翻耙压,早春顶浆塌垄,做到防旱保墒。
(2)合理施肥,增施粪肥。锦花15号是高产型喜肥品种,所以要施足基肥,一般667施农肥3000kg、花生专用肥25kg、二铵5~10kg,生育期间追施尿素10kg。注意防涝,不要种在涝洼地上,雨大要及时排水。
(3)合理密植。锦花15号属直立型品种,可适当密植,每667保苗1万~1.1万穴,以2.2万株为宜。
1棉花轻简栽培的概念和途径棉花轻简栽培是与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精耕细作相对的概念,它是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手段,在确保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前提下,使棉花生产管理变得更轻便简捷的栽培技术体系。广义而言,棉花轻简栽培是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保障、以市场为先导的规模化、机械化、轻简化和集约化棉花生产方式与技术的统称。棉花轻简栽培的主要途径如下:
1.1减少棉花生产管理环节通过减少和合并作业工序,减少生产环节,是实现棉花生产轻简化的重要途径。我国棉花生产周期长达6~8个月,工序多,管理繁琐、劳动强度大的问题一直十分突出。随着棉区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些工序可以减少(如中耕次数),有些工序可以合并(如盛蕾期的中耕、培土、破膜、施肥等)。通过减少或合并某些工序,完全可以实现以最少的作业次数获得最佳的产量和效益[2]。
1.2简化农艺管理技术棉花是具有无限生长习性的大田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早熟与早衰的矛盾比较突出,传统精耕细作技术对于协调这些矛盾、提高棉花产量等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型高产棉花品种和化控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对传统精耕细作栽培技术的依赖度大大降低。因此,通过简化传统的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农艺管理技术,充分发挥棉花较强的自身调节能力,提高产量、节本增效的潜力很大。
1.3机械作业替代手工劳动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棉花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的根本保证,发达国家棉花生产的发展历程早已证明了这一论断。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增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紧迫性。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生产机械化包括机械整地、铺膜播种、植保、中耕追肥、收获、拔柴、秸秆还田、种子加工等内容。在目前条件下,其核心内容是播种、中耕追肥、植保和收获等环节,其中收获问题最为突出、最为迫切。
1.4实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是棉花轻简栽培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只有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才有利于实行棉花的轻简生产,才有利于实行棉花的机械化生产。但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是我国近30多年来棉花生产的基本特征,为棉花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带来了很多困难,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1.5优化和降低物化成本投入当前我国棉花生产为求高产过度施用化肥、无序施用农药的现象普遍,必须尽快改变这一现状。其对策,一是按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分布的电子地图,实施变量施肥、配方施肥,一次性施肥,节约施肥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肥料报酬;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以生产资料的报酬率确定作物生产物化成本投入量,特别是通过优化配置,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农药成本;三是开发轻简化技术,简化技术规程,实施标准化生产。
2滨海盐碱地棉花轻简栽培技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农村、农业、农民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实现党和国家建设现代化农村的新目标,满足农民增收的新需求,解决农业面临的新问题,对规模化、机械化和轻简化等植棉技术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需求[1]。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依据棉花具有较强自身调节和补偿能力的特性,以简化和优化传统农艺措施为途径,以农业机械和专利产品为手段,我们研究了盐碱地棉花轻简化管理技术并进行集成,赋予传统栽培技术新的内容。该技术的要点如下:
2.1机械代替人工作业盐碱地植棉,播种成苗是关键[3-4],为此重点研究了盐碱地专用的棉花播种机械,研制出能够实现沟畦播种(起垄、播种、覆膜一体化)的盐碱地棉种精播机,获得发明专利(ZL200910209910.X),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2.2除草剂代替人工除草盐碱地草害十分严重,必须严格控制。根据试验,以播种前混土和播种后盖膜前立即喷洒地表的两次用药除草的效果最好[5]。为了减少用工和提高效率,可以把整地、施肥和喷施除草剂一体化作业。棉田整平后,每公顷用48%氟乐灵乳油1500~1600mL,对水600~700kg,在地表均匀喷洒,然后通过耘地或耙耢混土,可有效防治多年生和一年生杂草。播种后,每公顷再用50%乙草胺乳油1050~1500mL,对水400~700kg;或60%丁草胺乳油1500~2000mL,对水600~700kg;在播种床均匀喷洒,然后盖膜。注意不能混土,土壤墒情越好药效越好。
2.3简化整枝研究表明,虽然保留叶枝一般不会引起减产,在密度过低、播种过晚等特殊情况下保留叶枝还有一定的增产效果[6-7],但留叶枝不便于棉田的机械化管理,因此盐碱地棉花宜采用粗整枝管理[8]。所谓粗整枝就是在大部分棉株出现1~2个果枝时,将第1果枝以下的营养枝和叶片全部去掉,俗称“捋裤腿”,这样操作简便、快速,比精细整枝用工少。虽然粗整枝后一周内棉株长势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根据试验,不仅不会降低产量,还有抑制赘芽发生的作用,值得提倡。打顶可改善群体光照条件,调节植株体内养分分配方向,控制顶端生长优势,使养分向果枝输送,增加中下部内围铃比例和铃重,提高霜前花率。按照“时到不等枝,枝到看长势”的原则,于7月20日前后打顶,以后不再整枝,即减免去疯杈、赘芽、老叶、空枝等措施。
2.4减少中耕次数根据劳力和机械情况,一般滨海盐碱地棉田中耕次数可以由目前的6~8次减少到2次左右,分别在定苗前后和蕾期进行;也可根据当年降雨、杂草生长情况对中耕时间和中耕次数进行调整。但是,6月中下旬盛蕾期前后的中耕最重要,不能减免。平作盐碱地棉田可视土壤墒情和降雨情况将中耕、除草、施肥、破膜和培土合并进行。
2.5简化施肥棉花的生育期长、需肥量大,采用传统速效肥料一次施下,会造成肥料利用率低;多次施肥虽然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但费工费时。从简化施肥来看,速效肥与缓(控)释肥配合施用是棉花生产与简化管理的新技术方向[8-11]。对于滨海盐碱地,更应提倡施用缓(控)释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成本。
3进一步发展棉花轻简栽培的对策棉花轻简栽培是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保障、以市场为先导的规模化、机械化、轻简化和集约化棉花生产方式。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滨海盐碱地棉花生产方式和技术与轻简化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但毫无疑问,以轻简栽培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植棉技术是未来棉花生产发展的必然方向。否则,棉花生产将难以长期稳定与发展。我国滨海盐碱地棉区人少地多、棉田集中,植棉具有相对优势,推广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管理、轻简化栽培、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化植棉技术现实中较为迫切,客观上比较可行。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推进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是实行机械化的根本保证,是棉花轻简栽培的重要内容。这方面,我国产棉区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户均植棉面积越来越大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据毛树春课题组统计,1996年种植面积3.3hm2以上的农户比例为1.9%。进入21世纪,随着劳动力转移和耕地的流转,植棉规模进一步扩大。2003-2007年植棉3.3hm2以上的农户比例提高到了6.2%~9.6%,2008、2009年分别提高到了11.9%和12.4%[1]。在滨海盐碱地植棉区,由于大量耕地流转,外来农民租地植棉,这一比例可能更高。尽管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植棉区棉花规模化发展很快,但标准化生产还十分落后,今后应在继续提高规模化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标准化生产的程度。
3.2播种覆盖机械化我国棉田机耕、机播和机盖(膜)的技术十分成熟,相应的机械也比较配套。这方面,新疆棉区做得很到位,实现了机械化精量和准确定位播种,还实现了播种、施肥、喷除草剂、铺设滴灌管和地膜等多道程序的联合作业[1]。通过精量播种,一穴播一粒精加工种子,出苗后不疏苗、间苗和定苗,减少了传统的间苗和定苗工序;利用机械播种时在膜上自动打孔和覆土,自然出苗,免除了放苗工序;滴灌技术的应用,把一播全苗技术集成组装到了极高水准,大大简化了管理程序。我国滨海盐碱地植棉区应向新疆棉区学习,研究集成机械化播种技术,减少播种放苗用工,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指导思想与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粮油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粮油作物种植面积;突出技术集成,主攻单产,提高品质,节本增效;通过攻关田建设,树立典型,示范展示,辐射带动、促进平衡增产,全面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任务目标
总体目标:在全市建设4个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分别是以藏南镇和大村镇为中心的2个小麦万亩示范方、以藏南镇为中心的1个夏玉米万亩示范方和以泊里镇为中心的1个花生万亩示范方。通过示范带动,实现全市6万亩小麦单产550公斤以上,5万亩夏玉米单产600公斤以上,10万亩花生单产350公斤以上。
主要任务:重点在小麦、夏玉米、花生作物上实施“十、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每个示范片建设面积1万亩。(1)小麦:创出十亩核心示范方单产750公斤以上;百亩示范方单产650公斤以上;万亩示范方单产600公斤以上;(2)玉米:创出十亩核心示范方单产1000公斤以上;百亩示范方单产800公斤以上;千亩示范方单产700公斤以上;万亩示范方单产650公斤以上。(3)花生:创出十亩核心示范方单产600公斤以上;百亩示范方单产550公斤以上;万亩示范方单产380公斤以上。
农业部万亩示范方以外的其它各镇(街道),也要积极参加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根据本地农业实际,确定创建的面积和产量指标。
二、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内容
根据粮油高产创建总体要求,将高产创建活动与良种推广补贴相结合,确保推介品种在高产创建示范点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在选择确定示范推广品种的同时,要加强高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根据目前不同粮油作物生产发展特点,2012年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集成示范以下重点品种和技术:
(一)示范主导品种
根据粮油高产创建总体要求,结合万亩示范片生产、生态特点与优势,组织专家组论证确定并推介粮油作物高产创建主导品种,每个高产示范片选择2个左右主导品种。小麦选择具有推广潜力的济麦22、青丰1号;玉米选择具有推广潜力的农大108、金海5号等;花生选择具有推广潜力的花育22号、花育25号等。同时结合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实施,将高产创建活动与良种推广补贴相结合,确保推介品种在示范片、高产创建地区适宜种植区域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使主导品种推广普及率达到100%。
(二)集成高产技术
按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原则,实现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加大对播量播期、肥水运用、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力度,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做好关键技术的总结、推广和普及,为粮油持续增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积极创新,研究建立小麦、夏玉米和花生不同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强化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延长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小麦高产技术。(1)按照稳氮、增磷、补钾的施肥原则,培肥地力打好高产攻关基础;(2)选用济麦22号、青丰1号、烟农23号、24号、良星99、洲元9369、泰农2413等等单株生产力高、抗倒伏、抗病性好、抗逆性强、株型紧凑、光合能力强,经济系数高、不早衰的超高产品种;(3)调整茬口,改革种植方式,实行大畦小背;(4)把好播种关,创建超高产群体结构;(5)实行高水平的科学管理,达到满(苗全苗壮,穗足穗大)、匀(苗匀和穗层分布均匀)、挺(群体合理,杆壮不倒)、亮(施肥合理,落黄好)、饱(籽粒均匀,饱满容重好)的长势和长相。
2.玉米高产技术。(1)选择有推广潜力的玉米品种,如郑单958、农大108、登海9号、金海5号等玉米品种;(2)玉米品种和密度的配合要协调,密度要符合品种的要求,同时兼顾地力情况;(3)高产田按每生产100公斤籽粒施用氮(N)3公斤,磷(P2O5)1公斤,钾(K2O)2公斤计算需肥量,缺锌地块每亩增施硫酸锌1公斤。苗肥在玉米拔节前施氮肥总量的30%左右加全部磷、钾、硫、锌肥,穗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总氮量的50%左右,花粒肥在籽粒灌浆期追施总氮量的15%~20%。选用含硫玉米缓(控)释专用肥时在苗期一次性施入;(4)除苗期外,各生育时期田间持水量降到60%以下及时浇水。拔节之前结合施肥进行中耕。玉米怕涝,前期淹水时间不超过0.5天。后期淹水时间不超过1天;(5)应用化学除草和药剂防治病虫害;(6)适时收获,即玉米籽粒乳线基本消失、基部黑层出现时收获,收获后及时晾晒。
3.花生高产技术。(1)选择无污染的生产环境。高产攻关示范区建设要远离工矿企业和垃圾处理场,土壤、大气、灌溉水无污染或污染较轻,有害物质含量在国家无公害标准以内,周围环境干净,整洁、美观;(2)选用优质高产品种;示范区选用鲁花系列的花育22号、花育25号、山花7号、潍花8号等品种;(3)科学施肥。肥料运筹上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法,花生播种前测定示范区内土壤的氮、磷、钾含量,根据测定结果配备示范区花生专用复合肥,提供农户施用;(4)采用综合措施防治病虫草鼠害。优先采用轮作换茬、人工锄草、抗病品种、带毒杨树枝把诱杀害虫、人工捕鼠等一系列农艺措施,搭配使用多菌灵、百菌清、敌杀死等控制病虫危害。
三、高产创建活动的重点工作
(一)科学选择示范点
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客观合理地筛选示范点。每个示范点设立一块标牌,注明创建单位、工作责任人、生产目标、品种名称、技术要点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方便农民观摩学习,扩大宣传影响。同时,建立创建档案,实行专人负责,做好示范点技术数据和工作记录。
(二)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
组建全市粮油高产工作技术专家组,制定技术方案,加强技术协作攻关,深入开展巡回指导和服务,实现万亩片有技术专家、千亩点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的高产创建要求。根据农时季节组织专家深入创建点,开展作物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情况调查,及时采取田间管理措施,分区域、分作物、分季节、分层次抓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指导大面积生产。
(三)积极开展观摩交流
根据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开展情况,组织开展阶段性的工作调研、现场观摩和总结交流等工作,全面总结高产创建活动中的成效和经验,为推进大面积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经验。
(四)规范做好测产验收
根据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实事求是地做好各作物各指标的初测工作,积极配合专家对高产创建示范区进行实地测产或实打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创建活动取得实效,成立市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协调各方力量,确保措施到位。市农业局生产科负责全市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检查验收工作;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制定总体方案,组织培训示范镇、村技术骨干,引进新品种(系)和新技术,组织专家进行巡回技术指导。
(二)制订工作方案。根据统一要求,各镇(街道)都要制订总体和分作物的高产创建活动详细工作方案和技术路线,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细化工作要求。每个示范点要有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达到万亩示范区有技术专家、千亩展示片有技术骨干、百亩攻关方有技术标兵、十亩创建田有技术带头人的要求,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把高产创建田块落实到村和农户,确保工作进度和工作成效。
(三)搞好宣传发动。要把创建活动作为确保粮油稳定发展的中心工作,广泛发动,深入部署,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努力营造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和强化合力。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加大对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报道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高产田块以及相关重大农事活动。要狠抓高产攻关和中心示范,并在核心攻关田设立标志牌,发挥大现场、大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普通型大花生品种,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40厘米左右,分枝8.3条左右,叶色较绿,结果集中,百果重210克,百仁重100克,出米率75%左右,抗旱耐涝性强,较抗根腐病和病毒病,适应性广。
产量表现:1996~1997年参加山东省花生新品种春播区试,多点次每亩平均荚果产量264.3公斤。连续两年分别比对照品种鲁花11号增产11.36%和14.15%,居参试品种首位。1998年生产试验居首位, 比鲁花11号增产13.21%。1997~1998年参加河北省区试试验,籽仁平均亩产208.2公斤,比对照冀油8号增产12.09%。1999年在山东省莱西高产攻关田试验,6亩花育17号平均亩产荚果635.95公斤。
栽培要点:适于中等或中等以上肥力的砂壤土种植,花育17号株丛适中、分枝较少,适当密植可获得较高产量,春播每亩1万穴,高产栽培每亩0.9~1万穴,麦套和夏播每亩1万~1.1万穴。其他栽培措施同当地推广品种。
2.花育22号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辐射与杂交相结合,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出口型早熟大花生新品种,2003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间型,株型直立,叶色灰绿,结果集中,生育期130天左右,抗病性及抗旱耐涝性中等。主茎高35.6厘米,侧枝长40厘米,总分枝数9条,单株结果13.8个,单株生产力18.8克。荚果普通型,果较大,网纹粗,百果重245.9克,百仁重100.7克,公斤果数573个,公斤仁数1108个,出米率71%。籽仁椭圆型,种皮粉红色,内种皮金黄色,符合普通型传统出口大花生标准。统一取样(风干样品)经农业部食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测定品质,脂肪含量49.2%、蛋白质24.3%、油酸51.73%、亚油酸30.25%,O/L值为1.71。
产量表现:该品种在2000~2001年在山东省花生新品种大粒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330.1公斤、籽仁235.4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7.6%和4.9%;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72.2公斤、籽仁268.9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8.8%和7.5%。
栽培要点:适期早播,以充分发挥该品种后期绿叶保持时间长、不早衰的特点。株型直立紧凑、分枝少、结果集中,适于密植,春播每亩1万穴,夏播每亩1.1万~1.2万穴,每穴均播两粒。应施足基肥,看苗追肥,确保苗齐苗壮。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防旱排涝,防治虫害;适时收获。
适宜区域:适于我国北方大花生产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辽宁、北京、新疆等省(市、区)种植,在黄淮南部也适于夏直播。
3.花育20号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普通型高产优质出口早熟小花生新品种,2002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于早熟直立“旭日型”出口小花生品种,生育期114天左右。疏枝型,主茎高36.6厘米,侧枝长40.5厘米,总分枝7~9条,结果枝6条左右,单株结果数10.3个,株丛矮且直立,紧凑,节间短,抗倒伏,叶色浓绿,连续开花,开花量大,结实率高,双仁果率95%以上,果柄短,不易落果,百果重173.8克,百仁重68.6克,0.5公斤果数402.4个,0.5公斤仁数831个,出米率73.3%。2002年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测试,籽仁含脂肪53.72%、蛋白质27.7%,两项合计高达81.42%,是营养价值最高的花生品种;油酸/亚油酸比值1.51,比白沙1016高0.6左右,与美国兰娜相当,是国内小花生油酸/亚油酸比值最高的花生品种。2002年山东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对该品种进行了接种鉴定,高抗网斑病、晚斑病、早斑病、条纹病毒病,抗性均比对照鲁花11号高1级以上。对倒伏、干旱均表现高抗。
2000~2001年在全国北方片两年品种区试中,平均亩产荚果224.76公斤,比对照白沙1016增产15.18%;籽仁164.21公斤,比对照白沙1016增产19.71%,均居首位。2001年在全国北方片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258.12公斤、籽仁188.63公斤,比对照白沙1016分别增产15.16%和15.29%,均居首位。2002年在山东省莱州市高产攻关田2.1亩,经国内外有关专家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荚果450.2公斤,创造出口小花生高产纪录。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以充分发挥该品种后期绿叶保持时间长、不早衰的特点。株型直立,紧凑、分枝少、结果集中,适于密植,每亩1.1万~1.2万穴,每穴均播两粒。应施足基肥,看苗追肥,确保苗齐苗壮。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防旱排涝,及时喷药防治虫害。
4.花育23号 优质高产小花生新品种,2004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疏枝型直立小花生,生育期129天,主茎高37.2厘米,侧枝长43.1厘米,总分枝7.9条,果枝数5.9条,单株结果数17.7个,公斤果数870.9个、仁数1930.6个,百果重153.7克,百仁重64.2克,出米率74.5 %;籽仁含粗脂肪53. 1%、蛋白质22.9%,油酸/亚油酸比值(O/L)1.54。出苗整齐,生长稳健,种子休眠性、抗旱性强,较抗叶斑病和网斑病。
2002~2003年参加山东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所有的点(次)都比对照增产,其中19个点次第1位,3个点次第2位。两年22个点(次)平均亩产荚果312.6公斤,比对照鲁花12号亩增产37.12公斤,增产13.5%;平均亩产籽仁234公斤,比对照鲁花12号亩增产32.3公斤,增产16%,均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1位。生产试验所有的点(次)都比对照增产,全为第一位,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8个点(次)平均亩产荚果281.5公斤,比对照鲁花12号亩增产49.9公斤,增产率21.5%;平均亩产籽仁211.7公斤,比对照鲁花12号亩增产42公斤,增产率24.8%,均达极显著水平。
5.花育25号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1997年以鲁花14号为母本、花选1号为父本杂交,后代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超高产大花生新品种。2007年3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早熟直立大花生,生育期129天左右,主茎高46.5厘米,株型直立紧凑,疏枝型。分枝数7~8条,叶色绿,结果集中。荚果网纹明显,近普通型,籽仁无裂纹,种皮粉红色,百果重239克,百仁重98克,公斤果数571个,公斤仁数1234个,出米率73.5%,籽仁含脂肪48.6%、蛋白质25.2%,油酸/亚油酸比值1.09。种子休眠性强,抗旱性较强,耐涝性中等。较抗多种叶部病害和条纹病毒病,该品种后期绿叶保持时间长、不早衰。抗倒伏性一般。
产量表现:在2004~2005年山东省花生新品种大粒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319.8公斤、籽仁232.5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7.3%和9.4%;2006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27.6公斤、籽仁240.9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10.9%和12.2%。
栽培要点:适宜中等肥力以上土壤种植。春播每亩0.9万~1万穴,每穴播两粒。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确保苗齐苗壮。加强田间管理,防旱排涝。
6.花育28号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以鲁花12号为母本、超早1号为父本杂交,后代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鲜食小花生新品种,2008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疏枝型早熟小花生品种,春播生育期115天。连续开花,株形直立,主茎高37.7厘米,侧枝长41.5厘米,总分枝数8个,结果集中,单株结果15个,叶片形状长椭圆形,叶片大小中等,叶色浓绿。荚果斧头形,网纹明显,果嘴微钝,荚果大小中等,粒仁形状三角形,无裂纹,种皮色粉红色。百果重192克,百仁重80.1克,公斤果数700个,公斤仁数1493个,出米率74.7%。籽仁含蛋白质26.2%、粗脂肪52.4%,油酸42.9%,亚油酸36.7%,O/L比值1.17。
产量表现:在2005~2006年山东省花生新品种小粒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311.38公斤、籽仁233.45公斤,比对照鲁花12号分别增产12.9%和15.8%,居第一位。200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288.1公斤、籽仁207.8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2号增产26.4%和26.7%,居第一位。
栽培要点:适宜中等肥力以上土壤种植。春播每亩1万~1.1万穴,每穴播两粒。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确保苗齐苗壮。加强田间管理,防旱排涝,种子休眠性弱,成熟后应及时收获防止在田间发芽。
7.花育31号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利用不亲和野生种Arachis glabrata育成的优质高产出口大花生新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抗旱耐瘠性突出。2008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早熟直立疏枝大花生,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植株高42厘米,侧枝长43.5厘米,分枝数9条,结果枝数8条,百果重216克,百仁重91克,出米率74%左右。荚果普通型,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内种皮金黄色,符合出口大花生标准。籽仁含蛋白质24%、脂肪51%,油酸/亚油酸值1.5。
产量表现:在2005~2006年山东省大花生新品种区试中,平均亩产荚果340.8公斤,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7.98%,居第二位;平均亩产籽仁248.97公斤,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9.24%,居第一位。
栽培要点:在排水良好、中等以上肥力的砂壤土种植,起垄覆膜,每亩密度1万穴左右,每穴播2粒。
8.花育33号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以8606-26-1为母本、9120-5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出口大花生新品种。2010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28天,主茎高47厘米,侧枝长50厘米,总分枝8条;单株结果16个,单株生产力20.4克。荚果普通形,网纹较深,果腰浅,籽仁长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内种皮橘黄色。百果重227.3克,百仁重95.9克,公斤果数544个,公斤仁数1166个,出米率70.1%。籽仁含蛋白质19.1%、脂肪47.3%,油酸50.2%,亚油酸29.2%,O/L值1.7。网斑病病情指数52.6,褐斑病病情指数16.4。
产量表现:在2007~2008年山东省花生品种大粒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荚果345.6公斤、籽仁242公斤,分别比对照丰花1号增产8.8%和9.5%;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70.5公斤、籽仁260.8公斤,分别比对照丰花1号增产10.9%和10.2%。
栽培要点:每亩适宜种植密度为0.8万~0.85万穴,每穴播2粒。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9. 花育36号 山东省花生研究以花选1号为母本、95-3为父本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油用型大花生新品种。审定编号:鲁农审201102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间型大花生,春播生育期127天,主茎高46.2厘米,侧枝长49.7厘米,总分枝9条;单株结果14个。荚果普通型,网纹深,果腰浅,籽仁近椭圆形,种皮粉红色,有裂纹,内种皮白色,连续开花。单株生产力20.7克,百果重252.7克,百仁重107.8克,公斤果数508个,公斤仁数1077个,出米率70.9%。2008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品质分析:籽仁含蛋白质22.8%、脂肪44.3%,油酸39.1%,亚油酸39.5%,O/L值1.07。高感叶斑病。
产量表现:在2008~2009年山东省花生品种大粒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荚果361.8公斤、籽仁257.2公斤,分别比对照丰花1号增产8.1%和10%;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15.2公斤、籽仁220.7公斤,分别比对照丰花1号增产8.5%和9%。
关键词 瑞杂816;抗病性;丰产性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053-01
2011年瑞杂816在阿拉尔市幸福农场二片区推广种植。当年种植面积37 hm2,平均单产籽棉6 885 kg/hm2,个人最高单产籽棉7 575 kg/hm2。2012年种植面积140 hm2,平均单产籽棉7 140 kg/hm2,个人最高单产籽棉7 860 kg/hm2。其效益非常可观,特别是通过在7连病田的品种对照,该品种的抗病性和丰产性表现突出,包括抗虫性都好于其他杂交棉品种,很快被职工接受和认可。2013年阿拉尔市幸福农场瑞杂816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到153.3 hm2,使该连受单产低困扰多年的棉花生产有望走出低谷。
3年来,经过不断的摸索,对瑞杂816这一品种种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在今后的生产中更好地发挥其抗病丰产的潜能,就瑞杂816的丰产栽培进行探讨,以促进瑞杂816的高产栽培。
1 土质条件
2013年阿拉尔市幸福农场种植瑞杂816品种153.3 hm2,分布在不同的条田,在栽培过程中基本上是统一进行管理。在管理中发现,壤性土的条田更适宜种瑞杂816,相对于偏砂性的土壤,除苗期长势较弱外,在进入头水后,壤性土条田的棉株在生长势、结铃性、抗病性等各方面都优于砂壤土质的条田,年终产量也有较明显的差异。以57#地为例,壤性地平均单产籽棉7 149.0 kg/hm2,而偏砂性土壤的254东#地平均单产只有6 469.5 kg/hm2,2013年两地号在同一时间播种、统一施肥标准、统一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其单产水平已有明显差异,602#地单产籽棉7 365.0 kg/hm2,615#单产籽棉为6 702.0 kg/hm2,并且这一现象不仅表现在不同的地号之间,即使在同一地号不同的引渠,甚至不同的地块,由于土质的不同,其产量水平也有较明显的差异。按阿拉尔市幸福农场土质划分后,黏土地平均单产籽棉7 053.0 kg/hm2,壤土次之,单产为6 930.0 kg/hm2,砂性地最低,单产6 562.5 kg/hm2,这可能同黏土地的保肥、保水能力,以及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不同有关。因此,瑞杂816这一品种在种植前,应先对单位条田的土质情况进行分析,尽可能地选择偏黏性土质的条田,如确需种植非抗病性能好的瑞杂品种,而土质又偏砂性,可在春水前进行拉胶改砂或增施土杂肥的方法改良土壤,以获得最适宜该品种栽培的土壤条件。
2 适期播种
瑞杂816品种全生育期120 d,生育期相对不算长,比其他品种短15 d左右。因此,要想使该品种获得较高的单产以及较好的棉花品质,掌握好播期是关键。通过3年的实践种植来看,在4月10日前播完种的,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根据该品种的生育特性以及年景气候的不确定性,应尽可能地将该品种的播期确定在4月10日前,以保证正常成熟而获得高产。
3 化学调控
把握好化学调控,塑造理想株型是瑞杂816丰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此品种前期长势相对较弱,但这一弱势表现时间很短,一般在10 d左右。因此,一定要把握好促控结合的调控措施,必要时要加大调控力度,其目的是避免棉株过早形成旺长趋势,实现壮根、壮苗、降低第一果枝始节高度的管理目标,切忌盲目乱施叶面肥或采取只促不调的措施,以免给后期管理造成困难[1]。进入蕾期后,该品种长势明显加强,此时更应把握好因苗而调、轻调、勤调的调控措施,切忌一刀切和打闷棍的错误方法。通过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应用,至7月底8月初,使棉田基本达到植株健壮、长势均匀、株高80~85 cm、果枝薹数9~10薹的理想株型,为棉花的丰产搭好架子。
4 水肥运筹
瑞杂816品种对水肥较敏感,水肥运用是否得当,是棉花丰产的关键。目前,阿拉尔市幸福农场棉田生育期用水在滴灌的形式下,其关键是要掌握好一个“匀”字,除严格滴管制度外,严禁跑、冒、滴、漏,确保棉田不淹不旱,上水均匀,头水后二水要紧跟,三水要给足,水水见肥,随水滴施,充分满足花铃期棉株对水肥的需求,促进棉株健壮生长,提高单株结铃率,增加铃重,提高棉花品质[2-3]。在棉田最后一水上,要切忌水量过大,以防止其贪青晚熟或造成棉田严重郁敝,这也是瑞杂816品种在后期管理中易造成烂铃和棉花品质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滴灌技术的投入使用,使这一品种的抗病性和丰产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瑞杂816品种的推广及滴灌技术的应用,将为阿拉尔市幸福农场解决大面积病害及高产提供广阔的前景。
5 综合防治
由于该品种迟发,中后期枝叶浓绿,蕾、花、铃较多,食料丰富,易成为各类害虫的诱集田。因此,在实践生产中,更应加强田间的虫情调查和虫情测报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对各类虫害要做到治早、治小、治了,不大面积扩散,及时、准确、有的放矢,特别要适时增加后期对棉铃虫的防治次数[4],要把综合防治工作作为瑞杂816品种丰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好。
6 适合机采
该品种在该连大力推广后,深受职工喜欢,是一个即丰产又早熟的好品种,适合机采,给连队中后期管理减轻了压力,特别突出在“三秋”工作中,可早喷施脱叶剂[5-6]。早机采、早交花、早清田、早秋翻、早冬灌,减轻了职工的负担,增加职工的效益,在该团可大面积种植瑞杂816。
7 参考文献
[1] 张延贵,周景波,杜冬梅,等.瑞杂816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中国棉花,2010(10):27-28.
[2] 赫明涛,王军,张明,等.瑞杂816在沿海棉区的适应性分析及栽培技术[J].江西棉花,2008(6):47-48.
[3] 解剑南,杜中民,宋福芹,等.棉花品种瑞杂816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8(5):118-120.
[4] 单煜,蔺胜全.棉花―瑞杂816[J].新疆农垦科技,2013(11):37.
【关键词】平菇;代料;栽培技术
0.引言
平菇,又名侧耳、蚝菇、黑牡丹菇,台湾地区则把它称为秀珍菇,是担子菌门下伞菌目耳科的一种类,是人们日常生活餐桌上常见的一种食物。平菇肉质肥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每百克平菇中含有蛋白质20-30克,并且其氨基酸种类和矿物质含量也十分丰富,例如含维生素B、C、D、铁、钾、钙、锌等。中医上认为平菇性温、味道甘甜,具有追风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经常食用平菇能够有效提升个人免疫力,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以及调节神经系统,经常食用平菇还能治疗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经络不通等病症,对减少胆固醇、降低血压、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的效果,对于患有更年期综合症和老年人更应该多食用平菇[1]。平菇的种植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进行,具有适应性广、周期短、易栽培、产量高等特点。为了提高农户的平菇栽培综合效益,于是对平菇栽培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平菇品种选择
由于各个地方对平菇色泽的喜好不尽相同,所以,现如今平菇栽培户们在选择品种时经常把子实体色泽摆在第一位,按照子实体色泽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深色种、浅色种、乳白色种和白色种。深色种的品种大多是低温种和广温中,属于糙皮侧耳和美味侧耳,是在平菇栽培中经常使用到的品种,其具有肉厚、鲜嫩、肥美、滑润、口感密实等特点;浅色种的品种多是中低温种,多属于美味侧耳种,色泽会随着温度和光线的变化而变化;乳白色的品种多为中广温品种,属于佛罗里达侧耳品种。在经过多年的平菇栽培经验来看,整体效果较好的,可以选择的有H-6、荣城二号、天达二号、德平一号、99等广温型品种。
2.栽培季节
影响平菇栽培的很大的一个因素是温度,平菇栽培对温度的控制较为严格,菌丝生长温度应该在5~35℃之间,最适合菌丝生长的温度是25℃左右;子实体在7~28℃之间开始生长,其最适宜的温度是在15~18℃,昼夜温差大,子实体的分化就会越快。现在平菇栽培户们除了利用自然温度进行栽培平菇外,开始人工的创造一些条件来进行平菇栽培,一般每年的8月份至次年的3到5月份都可以进行平菇栽培。
3.栽培场所
对于平菇栽培场所的选择,应该有散射光、栽培场所内具有很好的保温保湿的效果,场所内还应该保持干净通风,使得平菇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平菇栽培的床架大体应该坐北朝南,不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床架长2.5米、宽0.8米、高0.5米,床间距保持0.5米,方面栽培户平时作业,床架层数1层。
4.栽培方式
从我国目前的平菇栽培的方式来看,最广为使用的是代料栽培,代料栽培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室外内床栽、塑料袋栽培、室外阳畦栽培等。其中塑料袋栽培是最为简易方便的方法,一般采用20-25厘米x40-50厘米规格的聚乙烯薄膜塑料,在经过人工灭菌和平菇接种后盖设于空气相对湿度为60%-65%,温度在20-25℃之间的培养室内[2]。
5.合理配料
配料的选择得当与否直接与平菇产出效益息息相关,在进行配料时,应该充分考虑到配料的通透性、保水性。下面是在平菇栽培上有丰富经验的栽培人的几种配方:①玉米芯50%,花生秧30%,麸皮10%,棉3%,磷肥2%,石灰3%;②玉米秸50%,玉米芯32%,麸皮10%,棉6%,磷肥2%,石灰3%;③麦秸50%,锯末26%,麸皮12%,棉6%,磷肥1.4%,尿素0.3%,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石灰3%[3]。配方中的玉米杆、花生秧、麦秸、玉米芯都经过粉碎加工成屑状,并且都要保持干燥没有任何霉变,使用的麸皮也要新鲜,不能陈旧,只有保证这些配料的合格,才能栽培出高产的平菇。
6.装袋培菌
将配料准备好后,进行发酵处理,发酵好的配料用聚乙烯装袋,装满后扎紧两头进灶灭菌,旺火猛浇,当温度上升到95℃,维持5-6小时,然后再闷上9-10小时,出锅后等到聚乙烯袋在温度降到28℃时,进行平菇接种。接种前要对培养棚提前做好熏蒸灭菌,室内温度控制在28℃以下,如果室外气温较高,要做好遮阳降温工作,严禁直射光照射菌丝。棚内每隔5-7小时进行一次消毒除虫的工作,发现有污染的菌袋,要立即处理。
7.栽培管理
待菌丝成熟时,将菌袋移入栽培室内,整齐码放在床架上,注意袋与袋之间的距离不要太过紧密,栽培内室的空气湿度要保持要85%-95%之间,温度方面也要控制在15-18℃之间,每天要进行两次通风,每次15-30分钟,还要给予一定量的散射光照射,昼夜温差保持在8-10℃之间[4]。待菌蕾成熟时,可以将聚乙烯袋口挽起,把料面露出来。当菌盖、菌柄形成时,可以适量地向其喷少量雾状水汽。平菇逐渐生长,随其喷的水量也要逐步增加,这段时间要加强棚内通风换气,勤于喷水,保持盆内控制湿润干净。当生长到一周左右,菇盖展开了七八分左右就可以对其进行采收。采收完成后,要及时对料面进行清理,严禁喷水,养菌3到4天,然后再封紧聚乙烯袋口,第二次长出菌蕾后再开袋,下一轮的管理方法同上。
8.采收
当菌盖展开了七八分后,颜色由深灰色逐渐变为浅灰色,这时就可以进行采收。采收时力度一定要轻柔,一手按住培养料,另外一只手捏住菌柄,手轻轻旋转就可以采收下来。另外还可以用小刀进行采收,这种方法相对直接用手采收要较为美观。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是一次性采收完,一般情况下,平菇栽培可以采收3-4次潮菇。
9.结语
平菇作为百姓平常生活餐桌上较为常见的食物,其栽培过程虽说较为简易,但是从场地选择、装袋培菌,再到栽培管理,最后到采收阶段都需要栽培人员精心呵护、细心照料,只有这样结合合理的栽培技巧,才能从平菇再配上获得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阮时珍、李月桂、阮晓东、黄巧珍、陈强、郑界、正德、江旺坤、王鹏霖.滑菇代料高产栽培的技术[J]. 食药用菌.2011.05:36-38.
[2]覃效敏.香菇代料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9.0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