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包装管理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用电营销;业扩报装;管理
供电营销是电力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供电营销就可以有效的达到打破垄断的目的,而且供电营销可以使得人们的用电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电力企业作为一个老牌国有企业在发展中并没有危机意识,所以在发展中较为缓慢,服务态度以及服务质量都没有得到较明显的提高。而通过用电营销就将有效的改变电力企业的垄断地位,并且通过这种竞争将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使得用户在业扩报装过程中更加便捷高效。电力企业在传统过程中仅仅提供单一的服务,但是现在电力企业就要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业扩报装将使得电力工作人员更加快捷规范的为用户服务,并且为用户创造一个愉悦的消费环境,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重新建立营销流程,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用电营销业扩报装的发展形势
在电力改革的背景下,供电营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供电企业在进行供电营销的过程中要考虑市场的需要,要让整个供电营销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电力改革以后就打破了传统的垄断地位,那么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较大份额的市场就需要进行有效的营销。而电力营销中最重要的就是业扩报。而报装流程也是重中之重[1]。现今人们对于电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是传统单一的需要,而是对电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用户也更加注重服务质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业扩报装就体现出了其积极的作用。业扩报装不仅有效推进了电力市场的发展,而且使得电力企业逐渐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在进行业扩报装工作的完善过程中,电力人员要能够充分考虑现阶段用户的生活特点,并且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评估,在传统的用电过程中用户对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并没有较高的要求,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就越来越高,电力工作人员在进行用电营销的过程中就要更加竭尽全力的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让用户在消费的同时得到满足,通过业扩报装将使得电力营销更加高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力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二、规范用电营销业扩报装流程管理的体现
规范用电营销业扩报装流程管理体现在多个方面,在单一的方面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其流程管理规范最主要体现在现今的信息技术、营销模式的改变以及管理手段的完善,下面将详述规范用电营销业扩报装流程管理的体现。
1、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了技术保障
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的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电力企业作为一个老牌企业自然也会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而在进行电力营销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采用了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多个业务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构成有机的整体,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业扩报装、数据统计、用电检测以及费用核算等,通过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将多个业务进行整合也减轻了用户的负担[2]。为了能够更大限度的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就需要电力企业创新营销手段。目前用户可以有多种选择,如何能够使得用户选择企业就需要电力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首先要能够规范相应的业务流程,只有在规范中求发展才能够得到用户的信任,另外就是在得到用户信任的基础上切实的保障用户的利益,让用户在消费过程中更加放心。最后就是要对电力营销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在后期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就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然后分析出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在市场发生改变之前提前做好相应的部署,使得电力企业能够在改革中不断稳步前进。
2、改变电力营销模式来促进规范
进行业扩报装的过程中会消耗较大的人力物力,这在无形之中也给用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在传统的业扩报装过程中过程较为繁杂,而且在同一工作中会出现重复进行的情况,这样必然导致了工作效率降低,用户不满意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就要进行电力营销改革,电力营销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规范并简化业扩报装流程,对于传统的业扩报装流程要进行规范并且简化,例如在进行电表的安装与测试过程中就可以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即测试完成之后直接进行安装,避免下一次重复该工作,然后在安装之后就与用户签订用电合同,这样就将以前复杂的工作明显的简化。并且整个业扩报装工作就只剩下验收以及供电工作[3]。这就会使得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简化并且规范业扩报装流程可以使得电力企业逐渐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用户提供快速服务,有的用户自身工作比较繁忙,所以在电力工作人员进行业扩报装的过程中就比较麻烦,对于特殊的用户电力工作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快速服务,前提是该用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信誉,那么电力工作人员就可以对其进行业扩报装并供电,在供电以后由用户在进行补办相应的业务手续,这样不仅满足了用户的实际需求。而且还提高了自身的工作效率[4]。为了提高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就需要对业扩报装业务进行改造,业扩报装业务的改造是通过用电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来辅助完成的,通过用电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将有效的提高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更加持续,同时也使得电力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3、完善管理手段
通过完善管理手段才能够使得用电业扩报装流程更加规范,而且整个业扩报装流程更加高效便捷,不仅能够节省企业的人力物力,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用户在进行业扩报装的过程中将更加舒心,这对于电力企业的形象将会有较大的提升。有利于电力企业的长期发展[5]。
用电营销业扩报装在电力企业中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进行电力营销将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更加迅速,另外通过电力营销可以更好的促进电力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林思雅.浅谈规范用电营销业扩报装流程的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4,02:64+66.
[2]郭旭晖.浅析规范用电营销业扩报装流程的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5:74-75.
[3]尚红玲.浅谈规范用电营销业扩报装流程的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2011,13:63+71.
【关键词】 洁净室(区)性能; 检测; 对策
洁净设施是保证药品、医疗器械及直接接触药品包装材料生产企业产品生产质量和医疗机构制剂室药品配制质量,防止生产(配制)环境对产品污染,加强产品质量控制,按照GMP的要求,对我市的制药企业、医疗器械、药品包装材料生产企业、药品辅料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制剂室进行了洁净室(区)性能的检测,执行的有效标准是《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办法(GBT16262~162641996)》;《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01)》;《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局令第十三号) ;《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00332000)》;《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1 仪器
激光尘埃粒子记数器; KA31热式风速仪; AMP150风量仪;HT3005HA温湿度计; 475MKⅢ系列数字差压计等。
2 方法
2.1 悬浮粒子:一百级,一万级,十万级,三十万级的测定
NL=A0.5(NL为最少采样点;A为洁净室或洁净区面积)
按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每个房间的点数按面积及环境洁净度的要求来确定,每个采样点采样3次,取其平均值。标准规定:0.5μm粒径:一百级≤3500粒/ m3;一万级≤350000粒/m3;十万级≤3500000粒/m3; 三十万级≤10500000粒/m3; 5.0μm粒径:一百级0粒/ m3;一万级≤2000粒/m3;十万级≤20000粒/m3; 三十万级≤60000粒/m3。
2.2 活微生物的测定
按GMP的要求,对室内的沉降菌进行检测, 营养琼脂是经过高压蒸汽灭菌,采样前必须对平皿的外面认真的消毒,取直径90mm×15mm营养琼脂培养皿,根据采样环境面积及洁净度的要求,选择采样时间30min,37±1℃培养箱中培养,同时做空白对照,48h以后进行菌落记数。并标准规定:一百级≤1个/m3;一万级≤3个/m3;十万级≤10个/m3; 三十万级≤15个/m3。
2.3 其它洁净性能检测方法按《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01)》标准进行
风速标准规定:水平层流≥0.4m/s, 垂直层流≥0.3m/s。
温度标准规定:药品生产企业18~26℃,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8~28℃。
相对湿度标准规定:45~65% 。
换气次数标准规定: 一万级≥20次/小时; 十万级≥15次/小时;三十万级≥12次/小时。
静压差标准规定:洁净与非洁净区之间>10Pa, 不同洁净区之间>5 Pa 。
照度标准规定: 洁净区≥300LX 。
转贴于
3 结果
我们对20家相关企业的1032间洁净厂房进行了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20家相关企业的1032间洁净厂房检测结果(略)
4 讨论
上述制药企业洁净室(区)性能的检测发现, 温度不合格的制药企业主要是由空调系统所造成;相对湿度不合格的制药企业主要由于液体生产的特殊性和季节性原因所造成。应认真对待,积极解决,以降低室内的湿度,否则容易导致霉菌不符合规定。 照度不合格主要是由于选择的灯具瓦数不够,造成房间不光线不足引起。作为生产部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监督者,都应该为工人提供良好、舒适的生产环境,这样无论对加强药品的质量和产量以及对企业的发展都有良好的作用。从中也能发现,已经通过GMP验证的企业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员工在思想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管理理念。他们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除了因净化设施使用期限已近导致相对湿度超出标准之外,基本上能达到标准规定。非药品生产企业存在着管理理念欠缺,操着不当,缺乏专业的科学管理知识,对GMP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总认为不是药品,不应和药品生产要求相同等等。这些需要我们加强对其宣传和监督,不合格的项目进行整改直至合格。部分医院制剂室存在管理理念欠缺,工作服质量不合格, 纤维太多,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由于对药用辅料的企业认证是近年才开展的,故生产药用辅料的企业,缺少相应的知识和常识,更需要我们加强对其的监督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GB/T 16292~162941996,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办法.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4月.
2 局令第27号, 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1年3月.
3 局令第13号,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 2004年7月.
【关键词】 CSSD 再生物品 规范化管理 医院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SSD of recycled equipment standardization of the management. Methods of recycled equipment for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the renewable devices for regeneration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evaluating. Results the recovery of sterilization supply &distribution, clean, packaging, disinfection and storage distribution operation process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make the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rate 100%.Conclusion strict execution procedures, regulating the management of hospita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Keywords】 CSSD Regeneration item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Hospital infection
再生医疗器械是指使用后,经处理可重复使用的器械。而CSSD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它承担着着全院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它的每一项工作都和医院感染、医疗护理质量、患者的安危息息相关。随着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WS3101.1-2009 3101.2-2009 3101.3-2009三项标准的实施,对供应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安全,我院CSSD对再生医疗器械加强了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发放、监测的管理,并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和预防措施,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保证了医疗安全。
1 制定与完善各项制度 规范操作流程
我院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制定了CSSD工作制度、CSSD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培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下收下送制度、器械清洗制度、敷料检查打包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灭菌效果监测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器械(包括外来器械)管理制度、查对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质量控制与可追溯制度。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补充、规范了器械清洗流程、制定了考评内容与方法,明确了相关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保证“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避免出现管理上的真空,使管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合理布局 加强各区域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布局应科学合理,严格划分生活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各区之间要有明显的标志与界限。采取规范性的路线,物流方向由“污”到“洁”,强制性单向流动,洁污分流,无交叉。人流方向由“洁”到“污”,逆行需通过缓冲间更衣。气流方向由“洁”到“污”,压力控制。工作流程按回收、清洗、干燥、检查、包装、灭菌、监测、无菌存放和发放顺序进行,防止交叉感染。
3 严把再生医疗器械各环节的质量关
3.1回收质量管理 污染器械应先在病房进行初步处理并保湿,以免污物干涸后粘在器械上影响清洗效果。放置在密闭的回收箱中存放,如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双层封闭包装放置在回收箱中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每天供应室下收人员用专用车到各科室回收再生物品,物品回收时要按照卡片上的品名、数量、规格仔细清点核对,检查器械的性能和完整性。回收工具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3.2清洗质量管理 器械清洗是器械处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彻底清洗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所有回收物品均视为污染,清洗前做好自身防护。清洗时根据回收物品的材料、结构、精密程度和物品的污染程度进行分类,,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再生物品的洗涤操作规程,严格落实冲洗、多酶浸泡、刷洗、常水漂洗、纯水漂洗、、干燥的清洗步骤,检查清洗质量,达到使用标准。
3.3包装质量管理
3.3.1打包前对清洗后的 器械进行检查,采用目测或使用带光源的放大镜逐件检查,确保器械及其关节齿牙处光洁,无污渍、残留物和锈渍;功能完好,无毁损。清洗不合格器械,应立即返回去污区处理。脱铬、损坏物品应做报废处理。
3.3.2开放式储槽不应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纺织品包装材料应一用一洗一灭菌,无污渍,中间无缝线,灯光检查无破损。纸塑袋密封包装其密封宽度应≧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cm。
3.3.3包装前根据器械目录,核对器械的名称及数量,因方便刷洗拆卸的器械应进行组装。包外应标识有:物品名称、包装者、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灭菌锅号、灭菌批次,表示应具有可追溯性。 转贴于
3.3.4灭菌包重量要求:器械包不超过7公斤;辅料包不超过5公斤。
3.4灭菌质量管理
我们遵循《WS310.3-2009CSSD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灭菌器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正确掌握灭菌器操作规程及监测手段,注重灭菌的三大要素:灭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定期保养灭菌器,每锅进行B-D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WS310.3-2009CSSD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每次进行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C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3.5储存与发放管理
所有的灭菌物品均应经过仔细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灭菌物品存放区储存。进入储存间前医务人员需带好口罩帽子、洗手、穿隔离衣、换鞋,将灭菌物品存放于洁净的存放架上。检查无菌物品数量、标识是否正确、灭菌是否合格、分类放置,位置固定,并按照先远期后近期的原则储存。发放时按照规范,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发放时先确认无菌物品的有效性。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应在生物监合格后,才可发放。发放物品的运送车、容器等工具每日清洁、消毒后存放,从灭菌物品存放区发出的物品不得退回存放区,过期灭菌物品须从存放区取出,重新进行清洗包装和灭菌处理,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4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管理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感染控制意识,积极开展预防自身职业暴露感染知识的培训,明确各类物品、器械的处理要求,操作流程并进行评价监测,根据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特点,组织学习医院感染基本预防知识。认识个人防护的重要性和规范性,把所有的再生使用的医疗器械都要看作是传染源,做好隔离和预防措施。在接触使用后的再生医疗器械时必须做好标准预防,正确的标准预防不仅保护了周围环境更保护了工作人员自己。工作时必须按要求着装,正确使用各种防护技术,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工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锐器伤,一旦被利器损伤,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必要时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测按职业暴露程序处理。
5 讨论
由于我们对再生医疗器械回收至CSSD集中处理,并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其优点在于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储存、监测和发放均有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形成有效规范的消毒、灭菌循环系统。通过对全院再生医疗器械的集中管理,规范了器械的回收、清洗和包装程序,使再生医疗器械包的质量大为改善。确保了再生医疗器械的质量水平,对预防院内交叉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临床的医疗安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参 考 文 献
[1]胡必杰,郭燕红,高光明,刘荣辉.外来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
[2]万正敏.再生物品实施集中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1863-1864.
关键词: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
近30年来食品工业和国际食品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的食品种类和人民的饮食消费习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预包装食品日益成为居民膳食的主要组成,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非常重视食物成分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在他们的食物成分数据库中30%~70%的数据来源于包装食品生产企业提供的信息,而我国食物成分数据库对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与市场繁多的包装食品相比还有相当差距[1]。
近几年,我国围绕食品的营养标签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2008年《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的颁布实施,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使食品营养标签成为食品安全标准的一部分。为遵照《食品安全法》并配合其实施,2010年2月,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转为国家标准,并于2011年10月12日国家卫生部了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于2013年1月1日实施。该标准的实施,明确了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标注范围、标注内容、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等要求。本文就我国预包装食品(不包括保健食品和特殊膳食用食品)的营养标签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结合工作实践,对营养标签如何正确标示进行阐述。
营养标签是预包装食品标签上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信息和特性的说明,包括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
2.1 营养成分表的标示
预包装食品标签上强制标示的内容包括能量、核心营养素,营养标签中的核心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
用。例如食品标签有营养声称时,声称的营养素含量必须符合标准要求。
(2)食品营养标签应使用中文。如同时使用外文标示的,其内容应当与中文相对应,外文字号不得大于中文字号。
(3)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时,在营养成分表中还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关键词:档案管理;数码照片;国家标准
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数码相机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数码照片特有的成像快、处理快、传输快、查阅快和成本低、存储久等特点,使其大有取代传统胶片型照片的趋势,成为照片技术发展的主流。如何对数码照片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是基层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现行的国家标准《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 11821-2002)仅是适用于银盐感光材料照片档案,也就是传统胶片型照片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尽管目前数码照片档案管理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视,一些省、市和单位出台了在本地、本部门试行的数码照片管理规范,但存在标准不统一、内容不完整、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数码照片管理从总体上来说,仍处于一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况。笔者认为,对《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 11821-2002)进行修订迫在眉睫,使该标准既适用于传统胶片型照片的档案管理,又适用于数码照片的档案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建议对《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 11821-2002)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订:
一、在“1 范围”条目中,去掉“银盐感光材料”这一界定,使得《照片档案管理规范》的应用范围涵盖数码照片。
二、由于数码照片是一种电子文件,应符合《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 18894-2002)要求,建议在“2 规范性引用文件”条目中,增加“GB/T 18894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三、在“3 术语和定义”中增加数码照片的定义:“数码照片electronic photograph 是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设备获得的,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静态图像文件。”
四、由于数码照片依赖计算机系统进行阅读、处理,一方面,其数据信息很容易被修改,数码照片档案管理必须保证照片的原始性、真实性。另一方面,必须符合电子文件的规范要求。建议在“4.2 收集要求”中,增加以下条目内容:“对存在真伪疑义或修改处理的照片应采取必要措施进行鉴定,确保照片的原始性、真实性”;“数码照片以JPEG、TIFF为通用格式,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的数码照片,其光学精度至少在300万像素以上;用扫描仪对纸质照片扫描形成的数码照片,其扫描光学分辨率一般应在600dpi以上,数码照片迁移、格式转换、归档过程中,应保持原有精度和不丢失图像交换信息”。将“4.2.6 对无底片的照片应制作翻拍底片;对无照片的底片应制作照片”修改为“对无底片的照片应按照标准扫描或制作翻拍底片;对无照片的底片应制作照片;对永久或长期保存的照片,归档时,应同时制作纸质照片,按双套制要求保存”。
五、为满足纸质照片和数码照片编号的需要,在“5.4 照片的整理”中,“照片的编号”应采用以下格式:“全宗号―门类―年度―保管期限代码―册号(盘号)―张号”。门类是用来区分纸质照片和数码照片的代码,分别用“ZP”、“SP”表示。册号(盘号)是在某一全宗某一保管期限内纸质照片册或存储数码照片光盘的排列从“1”开始的顺序号。需要增加“数码照片文件的命名”、“数码照片的存储及说明”条目,内容如下:“数码照片文件命名规则为‘门类―年度―保管期限代码―张号’,张号用五位阿拉伯
数字表示,位数不足的在前面补‘0’。如‘SP20091
00003.jpg’,其中,第1~2位表示门类,第3~6位表示归档年度,第7位表示保管期限,第8~12位表示张号。”“数码照片应采用只读光盘作为保存载体,一个归档年度的数码照片应存储在一张或多张光盘中,几个归档年度的数码照片一般不允许存储在一张光盘中。刻制光盘时,应选择‘一次性写入’方式,刻制一式三套,套别分别为‘A’、‘B’、‘C’,其中,‘A’表示封存,‘B’表示利用,‘C’表示异地保存。光盘背面应注明全宗号、门类(类目)、年度、盘号,格式为:‘全宗号―门类―年度―保管期限―盘号’。书写时,应使用光盘专用书写材料,不得直接在光盘上粘贴任何标记。每张光盘的根目录下应有说明文件、著录文件、数码照片子目录。说明文件文件名‘README.TXT’,文件内容应包括全宗号、门类、年度、保管期限、盘号、全宗名称、形成时间、件数、套别、制作人、审核人、制作时间等信息。著录文件文件名‘DESCRIPT.XML’,文件内容:数码照片光盘内目录的电子版本。该文件应使用经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自动生成。文件格式‘XML文件’。数码照片子目录目录名‘DATA’,目录内容:存放经过整理后的数码照片。光盘封面正面应打印或使用符合档案要求的书写材料填写上述说明文件的内容。”
六、在“5.5 照片档案目录的编制”中的“目录种类”,增加“文件目录”内容和条目:“数码照片文件目录应逐张照片编制,使用经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目录的编制、管理。数码照片文件目录项目包括全宗号、门类、年度、保管期限、光盘号、张号、题名、拍摄者、拍摄时间、备注。”
七、在“6 照片档案的保管”中的“6.1 包装物与装具”,增加“光盘”条目:“存储数码照片的光盘应放在坚硬的光盘盒内存放。”在“6.5 保管要求和措施”中,增加“光盘在光盘盒中应竖立存放,避免挤压,不得弯折,不得堆叠,远离强磁场环境,避免擦、划、触摸记录涂层。光盘只有在使用时,才能将其从包装物中取出,使用后及时放回。如果光盘有污渍,可用照相机镜头的绵纸或非常软的刷子从中心向边缘轻轻擦拭,也可用水或中性清洁剂如酒精沿着磁轨的中心循环向外清洗,不得使用玻璃清洁剂或溶剂擦拭。提供档案借阅服务时,应尽量使用数码照片。每隔四年,应对数码照片光盘转存一次,原盘同时保留时间不少于四年”。
【关键词】 医疗废物;问题;对策
医疗废物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1]。2003年国务院总理签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1]及相关配套文件,医疗废物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医疗废物的危害在于它不同程度地含有病菌、病毒、寄生虫卵及其他有害物质。相当一部分的肝炎和艾滋病的传播源于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重复使用[2]。部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造成“二次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70年代就曾发生过医疗垃圾处理不当引起乙肝传播流行的事件[3]。为此,加强医疗废物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健康,成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现就我院医疗废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 医疗废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医疗废物未按要求明确分类、收集
1.1.1 个别临床医务人员、后勤、机关人员和部分非临床人员、保洁人员环保意识不强,存在认识不足、麻痹大意思想,认识不到医疗废物管理的重要性,对《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导致感染性废物放入生活废物容器内、个别药物性废物放入损伤性废物内、化学性废物处理不当、医疗废物容器不加盖等现象。
1.1.2 工作人员在使用医疗废物包装物或容器时,为了降低成本,造成医疗废物装盛过满;有的暂时贮存时间超过2 d,未按要求收集。
1.1.3 因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患者及陪护人员,尤其是门诊的流动人员,在进行肌肉注射、拔除静脉针、采血后,将按压针眼污染的棉签或棉球丢弃至生活垃圾中,甚至有的丢弃在地上。
1.2 医疗废物包装不规范 由于保洁员和护士未检查容器装盛情况,使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内存放的医疗废物超过2/3,不利于封口,致封口不紧实、不严密,同时对标签的填写认识不足,致标签漏填或填写不规范。
1.3 医疗废物转运未按规定执行 由于负责收集转运的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人员更换较频繁,对工作的性质及医疗废物的危害认识不足,导致在运送前未认真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未认真核实医疗废物的重量,使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转运到暂储地点。
1.4 交接登记不规范 保洁员为了省时省力凭经验估算重量,见护士忙碌,未等核实则在登记本上写上时间、重量,签上自己的名字,护士也未重视,未进行核实,登记本上护士签名常有漏签或补签,而保洁员也有提前签名等现象。
1.5 资料保存不符合要求 一部分未配备护士长的科室,重视了资料的填写,但对于资料的保存认识不够,导致三年的资料不全。
2 对策
2.1 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加强监督力度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配套文件要求,我院在成立了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由业务副院长、院感科主任、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医院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的基础上,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实施由医院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专职管理人员-科室医疗废物管理小组三级管理体系,每月定期检查,随时抽查,共同参与,分级分层监督管理,做到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奖罚分明,效果良好。
2.2 反复培训,提高认识 自我防护教育和法制、法规教育是医院员工必须接受的基本教育。采用多种方式在全院营造防范医疗废物污染的学习氛围,针对不同部门的特点进行定期、不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配套文件。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和“标准预防”意识,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
2.2.1 医务人员的培训 采用多媒体讲座集中培训联合发放资料自学的方式进行培训,定期考试,随时提问,严格操作流程,按规定做好医疗废物从产生到分类、收集、转运、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管理。将医疗废物管理知识纳入继续教育项目。
2.2.2 实习、进修人员的培训 将医疗废物管理知识纳入医院岗前培训内容,并根据各科室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由科主任或护士长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再次强化培训,同时作为实习生的考核内容之一。
2.2.3 后勤、机关及非临床人员的培训 在采用多媒体讲座集中培训联合发放资料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指导,将有关法律、法规、医疗废物分类等知识,进行重点整理,打印装订成册,人手一本,然后,进行问卷调查学习效果。
2.2.4 保洁人员的培训 由于保洁人员文化水平较低,更换较频繁,对医疗废物的危险性不了解,因此,在医院统一培训的基础上,专职管理人员反复组织保洁员及收集转运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医疗废物管理的重要性,主动地自觉地配合工作。同时,要求收集转运人员必须做到“四个不交不接”即:“护士不在场不交不接;装盛过满不交不接;标签填写不规范不交不接;护士不核实重量不交不接”。
2.2.5 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培训 医疗废物管理不仅是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提高公众意识是最重要的。但公众对医疗废物管理的了解却知之甚少,有作者对门诊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95%的患者不知道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不能混装,90%的医务人员认为政府和新闻媒体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和危害性宣传不够。因此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患者入院时、住院间、出院时由责任护士负责宣传教育;其次,门诊导医设一名负责宣传教育,让进入医院的人们了解存放医疗废物的地点,将贮存容器及标识告知大家,教会丢弃各类垃圾的方法,让患者及陪护人员清楚废弃物怎样处理,了解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对大众的危害,形成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2.3 严格规范医疗废物各个环节的管理流程
2.3.1 医院制订医疗废物各个环节的管理流程。
2.3.2 固定收集转运人员,专职管理人员全程监督。
2.3.3 各部位严格垃圾分类,避免扩大医疗废物范围,增加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2.3.4 工作人员与收集转运人员交接时必须履行签字手续,严格执行“四个不交不接”规定。
2.3.5 处理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医疗废物时,操作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2.3.6 对患有感染性疾病和已确诊或怀疑传染性疾病患者所使用过的医疗物品,经初步处理后要单独放入专用包装袋内。
2.3.7 盛放医疗废物包装材质必须达到防水、防渗漏、防刺破,做到收集医疗废物不落地,存放不暴露,日产日清,处理及时彻底。
3 小结
医疗废物属于高危险性废弃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院通过采取有效的持续改进措施,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使我院的医疗废物管理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
【关键词】二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筹建;经验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02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76-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医院的发展,各级卫生部门高度重视医院感染控制,使得一直位于幕后的消毒供应中心作用凸显。国家卫生部于2009年4月1日颁布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等强制性行业标准更是进一步规范了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工作。于是各医院纷纷重建、扩建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消毒供应室。我院也于2011年末原址重建成规范化、标准化消毒供应中心,投入使用后由原来的复用医疗器械分散式管理过渡到集中管理模式。工作模式的转变,带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观念,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等一系列的变革[1]。新消毒供应中心经一年多的实际运行,效果良好。现将建设中的经验与体会报告如下。
1硬件设施建设
11选址及设计我院为开放床位400张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原100多平方米的旧供应室已不能满足医院发展需要。重建过程中受建筑环境和硬件设施的限制,未能与手术室相连通,而是在临手术外科楼的东北侧进行了原址重建。重建后消毒供应中心各项设施功能齐全,面积扩展到380平方米。消毒供应中心筹建初期是由无消毒供应中心施工经验的普通建筑设计公司承接设计与施工,但在外出参观考察过程中,该设计公司无专业知识背景的弱点使设计受阻。于是改由具有相关专业经验的装修公司设计并装修。
12装修与设备配置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从设计到施工均严格遵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及《吉林省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要求,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建设完成。内部环境划分为两大区域:即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辅助区域包括换鞋区、办公室、学习室、男女更衣室、卫浴间、库房等;工作区域严格划分为三区,即去污区、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另外又单独辟出纯水机房、空调机房和蒸汽发生器房。做到了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之间应设实际屏障[2]单设人员走廊,保证了人流物流分开,不交叉、不逆行,安装了空气净化系统,调整两个入口,四个通道只留人员入口和清洁物品入口,实现气流流向从洁到污,物品流向从污到洁的标准要求。
121各区装修和设备设施配备
1211去污区去污区分隔为缓冲间、洁具间、回收车清洗存放间、回收箱存放区和污染物品分类清洗区等。区域内地面采用紫色进口地胶,洗车间铺设米色地砖。缓冲间配备感应洗手设施、擦手纸巾,防护面罩、防护服、防刺伤拖鞋等。该区以全自动超声清洗机一台、双扉干燥柜一台及一个传递窗形成实际屏障与检查包装灭菌区间分隔。
1212检查、包装灭菌区该区经缓冲间进入、单设洁具间,有独立的敷料包装间避免敷料制造产生的棉尘污染器械。器械检查包装间内以两台全自动脉动真空灭菌区形成实际屏障与无菌物品存放区相隔。分隔出独立的低温灭菌间,以一台低温等离子灭菌器与无菌物品存放间形成屏障。各敷料包装台、器械包装台、器械柜、敷料柜、室内运送车等均为白钢制造,使用后发现白钢台面具有坚固耐腐蚀的优点却也存在冰凉使人体不适和易残留擦拭印迹的缺点。该区地面采用米黄色PVC地胶,使人感觉舒适温馨。该区空气净化系统调节温度在20-23℃,相对湿度在40-50之间,室内灯光明亮,通风良好。
1213无菌物品存放区该区为流程最后一关,地面铺设翠绿色PVC地胶,感觉清洁且具有活力。设置缓冲间,未设洁具间,与洁车清洗存放区以双门传递窗相隔。消毒供应中心暂未发放一次性无菌物品。物品灭菌后分类放置于不锈钢存放架上,发放时通过传递窗传递并装入洁车内。洁车使用后经过清洗间清洗消毒后存放于洁车存放区。因该区位于走廊尽头,出于消防安全考虑设立消防逃生门与洁车清洗存放区相连。加强逃生门管理,内面反锁,平时禁止人员通过及传递物品。空气净化系统调节此区温度在24℃以下,相对湿度70以下。符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相关要求。整个布局、区域均有明确标识,安全通道通畅、防火装置完善。[3]
13装修不足之处消毒供应中心装修用时不足两个月,总体进程顺利,回顾装修过程也存在几点遗憾,总结如下:
131装修公司未能参与到房屋结构基础建设中,空间内的数根承重柱子干扰分区,区内柱子的位置会影响美观及略觉妨碍操作。
132装修时依据门的开启方向应朝向洁净度高的一面[4]设置各区门开启方向,但是验收时却因与消防逃生通道门开启方向违背而不能通过消防验收,于是按照消防逃生通道方向重新安装各区门。造成装修延时及浪费。
2软件工作开展
随着新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立,其功能也由传统的复用医疗器械分散式管理转变成中心式的规范集中管理方式,巨大的变革意味着原有的人员专业知识已经落伍、原有的岗位职责、工作制度、物品处理流程都已不能满足消毒供应中心发展的需要。有计划的系统的学习与培训势在必行。
21人员培训我院于消毒供应中心建设初期即安排科室管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返回后负责监督及协调环境内部建设、装修、设备布局与调试。全面展开学习,有计划的培训手术器械知识、妇产科器械知识、门诊各科室特殊器械知识。达到基本掌握各种各品类器械的辨识、分类、包装等专业知识。由于提前掌握这些器械识别的基础知识,使得科室人员在新消毒供应中心一经投入使用即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工作要求并立即展开手术器械的集中专业化、规范化处理流程。现已达到手术器械、各外科病房器械、门诊各科室器械、妇产科器械全部实现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发放。
22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流程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安全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完善的职责、制度、流程的制约。根据卫生部2009年4月颁布的消毒供应中心强制性行业标准,我们依据标准规范和完善了工作流程,即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包括: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发放等十项流程。各流程制定严格的检查标准,确保做到一个流程合格才能进入下一流程。建立健全了各项岗位职责、工作制度,细分各岗位职责,三区人员固定,设立专职质量监测员。重视与科室沟通交流,根据反馈及时改进服务。器械、物品做到专车密闭回收、发放,污染物品以密封箱与使用科室对换后回收进污染间清点,禁止在诊疗场所清点。设立各区间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灭菌效果监测制度、设备维修使用制度、外来器械使用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经过学习与培训,并达到考核合格后上岗,提升科室人员专业水平,使之熟知各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质量要求,做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了本中心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体会
31提高了灭菌质量、确保病人安全随着消毒供应中心的发展,作为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部门,消毒供应中心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领域,我院新消毒供应中心的建成使用,为临床科室提供了更专业、更快捷的服务,取消了科室分散式管理,将全院各种自备包统一数量品种,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经专业化处理统一发放,全院器械、器具、物品经过集中管理模式处理后质量可靠、外观美观整齐、器械清洁光亮、功能完备,使用者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工作质量深受临床使用者好评。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确保了病人安全。
32服务质量得到提升、提高了临床科室满意度同时取消各科室分散式处理器械,节约科室人力资源,将临床护士从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时间还给病人,更好的为病人服务。实施集中管理后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满意度由实施前的90%上升到98%。
33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随着现代化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立、消毒灭菌技术和知识的更新,促使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必须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做到能熟练运用新设备,掌握新流程。需要不断更新专业水平,适应消毒供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而提供高水平的灭菌物品供应服务,树立起我院现代化消毒供应中心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冯秀兰我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与建设新进展[J]护理学报,2011,18(8A):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3101-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S]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科室现有工作人员26人,其中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4人,护士4人,工人2人,物业工作人员6人。年龄20-50岁,平均32.5 7.4岁,工作时间2-28年,平均8.5 2.9年。主要承担医院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发放和复用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储存与发放等工作。
1.2方法
(1)随机抽取循证管理前的180包消毒器械为对照组,循证管理后的180包消毒器械为研究组,将2组消毒器械进行调查,在研究中针对这些消毒器械进行清洗质量、灭菌质量以及器械的包装质量方面的合格率进行对比与分析。
(2)对18名护理人员应用循证理论管理前后的护理工作质量总合格率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医疗器械处理的合格率。抽样调查发现,经过循证护理后研究组的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灭菌质量以及器械的包装质量的合格率都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工作质量。循证理论管理实施后护理工作质量比实施前有明显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关键词:药品零售;GPS认证;项目分析;缺陷对策
1认证标准及缺陷项目
为统一标准,规范药品GSP认证检查,保证认证工作质量,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00.7.1)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制定了药品零售企业GS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零售企业GSP认证检查项目共109项,其中关键项目(条款前加"* ")34项,一般项目75项。根据规定,现场检查时,应对所列项目及其涵盖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并逐项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评定。凡属不完整、不齐全的项目,称为缺陷项目;关键项目不合格为严重缺陷;一般项目不合格为一般缺陷。严重缺陷0,一般缺陷≤10%,才可判定为通过GSP认证现场检查。
缺陷项目的统计在对随机抽取的55家药品零售企业的GSP认证中,对出现频次高的缺陷项目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档案建立、培训教育、药品养护、进口药品验收四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比较集中。①档案建立:6006-企业建立的质量档案内容不全;6011-企业收集的质量信息内容不全,或收集到的信息欠分析、欠应用;6505-企业继续教育档案不全。② 培训教育:6504、6012-对相关人员培训不到位、培训教育内容不全或培训缺乏针对性、适用性;8001-对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了解不足,对药品的性能、用途、禁忌及注意事项的业务不太熟悉。③ 储存与养护:7801、7802、7809-对陈列药品未按月进行养护,对近效期、易霉变、易潮解的药品未缩短检查周期,甚至出现过期药品,对近效期药品未按月填报效期报表。7807-温湿度计未进行效验、记录纯属应付,存在集中记录或回忆性记录,反映的温湿度不切合实际,温湿度超出高低范围内也未采取有效措施。
2问题分析与对策
2.1档案建立方面 问题分析:对于质量信息收集及质量档案的建立规定不具体,企业不知道该收集哪方面的信息及建立哪些品种的档案,对于收集到的信息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建立的品种档案具体应涵盖哪些内容也不明确,质量标准还不够完善。
对策建议:药品质量档案的建立:首先,药品零售企业要明确哪些品种需要建立药品质量档案,这是GSP具有规范性要求的。①首营品种,②主营品种,③除首营品种之外的其他新经营品种,④发生过质量问题的品种,⑤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重点监控的品种,⑥药品效期较短的品种,⑦药品质量不稳定的品种,⑧消费者投诉比较集中的品种,⑨其他有必要建立质量档案的品种。
2.2人员培训教育方面:问题分析:有的企业对GSP认识不到位,存在应付和敷衍的现象,企业往往以销售为主,每年除接受药监部门组织开展的执业药师、从业药师或药师协理等继续教育培训外很少有效开展企业内部职工培训,还有的企业虽然培训了,但往往只针对GSP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而对验收、养护等重要岗位人员培训缺乏针对性。
对策建议:希望药监部门根据企业具体实际,针对性对企业进行药品和医疗器械相关法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学专业知识、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知识的培训,同时药监部门利用下乡检查的机会多对乡下企业进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近期出台的有关规范药品经营行为文件精神等新信息的传递和培训。
2.3储存与养护方面 问题分析:药品的储存与养护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对养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有直接关系;养护员、保管员的专业素质及相关岗位培训不到位也影响着养护的水平以及储存条件等汇总分析利用的水平。
对策建议:增强企业对养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养护人员素质,加强针对性岗位的培训,企业内部要加强考核[1~4]。
2.4进口药品验收 问题分析:①部分企业对进口药品如何验收,如何一一核对药品名称、批号、规格、注册证号等与《进口药品注册证》或《医药产品注册证》和《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的一致性不了解,认为只要有《进口药品注册证》或《医药产品注册证》和《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就可以了。②药监部门业务指导人员对进口药品验收、管理认识不到位或监督不到位。
对策建议:①加强药品零售企业验收人员对进口药品管理办法及相关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掌握进口药品进货、验收、审查程序。②加强药监部门业务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③验收(审查)时要掌握进口药品的包装,标签上标示的进口药品注册证号、药品名称、国别、生产厂、剂型、规格、包装规格与"进口药品注册证"、"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记录都能做到三者之间相互印证。药品批号与出具的检验报告书抽检批号应完全一致。
以上对我州药品零售企业GSP认证现场检查情况的汇总分析,虽不能涵盖我州认证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但却是我州认证中矛盾最突出的条款及问题所在,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国食药市{2003}25号.
[2]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