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级财务管理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村民与村干部的信任不对称1.两权分离是信任不对称的前提条件。村级财务审计三方关系人中,审计客体即村干部,代表村民、基层政府和自身的利益,是沟通村民和基层政府的媒介,担负着双重信任。村民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财产所有者,将财产的管理权委托给村干部,他们之间构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关系产生的前提,而这一委托关系需要由政府认可才发挥作用。因此村干部权衡后会有意或无意地让渡村民利益,这是村干部和村民之间信任不对称发生的必然原因。此外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村干部处于信息掌握的优势地位,往往不愿意或者由于能力不足,未能确保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即便是公开,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象征性的走形式,表现为选择性公开有关政策指令、文件,而且信息公开形式单一。大多数村民认为这种“面子工程”侵害集体利益,违背基层民主管理的宗旨,对信息真实性的质疑不断累积,加剧了村级财务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任不对称。2.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薄弱。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合理与否与执行是否有效的匹配程度,影响村级财务的可靠性、真实性、合法性。薄弱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弱化了村民和村干部之间的信任对称,而且可能会给审计带来风险,强化审计的信任不对称关系。有些村的原始凭证填制不合规,白条入账现象客观存在,将村干部记录信息视同发生的凭证内容,缺乏完整的财务账目,致使会计资料不完整,信息编制不规范,信息反映不及时。有些村的会计既记账又管理现金收支,审批和报账手续不规范,违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致使财务资金内部控制执行失效。财务管理制度本身的缺陷和执行的无效,使得村民对村干部不信任,这些加大审计难度和成本,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难免有疏漏,这为审计信任不对称提供了条件。3.职业道德缺失加剧信任不对称。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取决于村干部是否真正从村民的角度出发,为村民着想而干实事,如果村干部有违村民的期望,侵害集体的利益,就会引发信任不对称。
(二)村民与审计部门的信任不对称审计意识淡薄,对审计监督职能不甚了解。大多数村民的文化水平是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比较少,虽然大学生不断增加,也有研究生出现,但相对农村整体而言,这部分力量还是缺乏,因为文化程度的高低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决定审计认识程度。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很多村民失去土地,有文化的年轻人离开本土,留在家中的大多是年长者或小孩。村民对于审计的相关认识大多缺乏了解,年长者根本不清楚,更谈不上对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的信任问题。对于审计的认识更是没有概念,他们视审计人员为行政人员,视审计为上级部门检察工作,正是这一模糊概念,将第三方审计人员看做“官官相护”的群体,对其工作始终存有疑虑,这种审计信任不对称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审计负效应的影响。审计负效应指在某些条件下,审计活动的执行及其结果对社会产生消极或负面影响与后果(曹建安、张禾,1999)。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审计负效应随媒体传播而扩散,导致审计监督职能受到质疑。村级财务审计主体主要由乡镇经管站或乡镇政府内设的审计机构担任,独立性欠缺。审计失败案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合谋,其经媒体加工报导后,村民基于心理学的“光环效应”,使得审计负效应的影响放大。因此只要谈到审计,人们的认识是基本没有多大差别,充分反映出信任不对称。
(三)村干部与审计部门的信任不对称村干部对审计认识不到位。审计作为监督的角色,一直被审计客体所排斥,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的对立关系,源于客体对审计的不信任。审计人员和村干部目标函数不一致,村干部将审计视为对其行为的监督,对委托人聘请的审计人员存在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有些村干部因为在管理村级财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审计时往往采取不配合的态度,导致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承担很大风险。村级财务审计缺乏独立性。乡镇经管站负责乡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和财务会计的指导工作,要管理农村承包合同、村办企业立项、统筹提留款等事项,此时它既是管理经营者又是监督者,与审计独立性原则相违背。乡镇政府内单独设置的机构审计其所辖属部门的财务活动和经济效益,类似于“自己审自己”,即使审查出村级财务问题,也不能确保及时公布信息和处理问题,很难保持审计独立性。这种存在缺陷的审计模式也使村干部对村级财务审计的信任度降低。
二、弱化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的措施
(一)提高村级财务审计独立性建议建立体外专业独立的第三方审计体系,促进对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审计经费采取由村集体分担、政府补助以及社会援助的形式,提高村级财务审计独立性,树立审计权威性,发挥审计监督功能,弱化村民对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现象。
(二)降低甚至消除审计负效应的影响审计行业的整体声誉需要审计人员的努力。无论是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还是村级财务审计,都属于审计范畴,通过提高审计行业人员的准入门槛,聘用坚守职业道德,并具有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确保专人专职,加强审计人员的持证管理制度,以及执业后的道德教育,使审计作为外部独立监督的力量真正发挥,巩固审计的专家权威地位。
(三)健全村级财务审计法律制度静态的制度建设与动态的实务变动之间不可能全然吻合,始终会存在错位,只是错位的程度因为法规制度与实际要求的差距不同而不同。2007年修改施行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指出,农业部负责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显然缺乏独立性,而影响权威性。使村级财务审计有法可依,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确保财务公开,增强干群互信度各村要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及时公开财务信息,透明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应尽职尽责落实村民知情权,监督村级财务事项公布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掌握财务状况。同时村民素质也需要提高,主动积极参与村务民主管理。自觉将审计引入村务管理,并从中受益。
(五)建立人际沟通渠道,优化村级财务审计环境基于村民和村干部委托关系,从既有关系中构建人际关系,村干部须保证凭证、账簿等规范、真实;村民履行民主监督职责,以合法途径解决问题。村民文化程度要不断提高,扩大审计知识宣传范围。村级财务审计人员也应具备相应资格证书,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确保外部监督到位。村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审计接受度,改变对审计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态度,构建和谐的审计关系。
摘 要 农村财务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一系列改革,管理日趋规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下新时期农村集体财务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 新时期 农村 集体财务管理
一、当前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
1.农户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新时期的农村生产单位基本上是以农户家庭为主,农户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关系不紧密,群众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
2.个别领导干部和部分群众对原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农经站概念模糊,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
3.农村财务制度不健全。由于相关的财务规章制度不健全,造成非生产性开支过大,出现票据管理不规范,坐收坐支、白条抵库、白条入账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财务管理的一大漏洞。
4.村领导者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对农村集体层次的统一经营缺乏科学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财务开支审批职责不明确,并且审批权限不界定,随意性较大。二是村主要领导不明确指定财务主管人员和职责,而村主要领导只管有无“钱”开支,无人关注整个财务管理工作。三是个别村领导办事无规则计划,收不抵支就挖陈年积累。四是三年一届的村委会成员改选制度给少数领导干部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
5.由于待遇问题使得部分村会计队伍青黄不接,老的业务素质差,新的不愿干,加上培训少,业务水平难以提高。在账务处理过程中记账方法、记账凭证、账簿登记不规范等。
6.内部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难以落实,监督主体不明确,致使法定的监督机构和群众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未能很好地履行。
二、农村财务管理滞后的原因
1.法律地位不明确。一是给农村集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带来很多困难。表现在农村集体资产能否抵押等问题上。二是财经法规往往忽视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对这项工作的监督管理缺少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依据,致使对有关违规违纪问题处理不力。
2.约束机制不健全。虽然各村都有可操作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但由于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完善,部分领导和财会人员素质不高,可能出现干部自搞一套,财会人员或听之任之,或同流合污现象。
3.财会制度不健全。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出现了集体土地的资本化、收益分配问题、增加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问题,增加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等新的核算内容。
4.“两委关系”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两委争夺财务管理权、签字权;在解决问题时又成为推诿权。使财务管理问题陷入人人管,人人不管的误区。
5.部份乡镇领导思想上存在有“重生产、轻理财”、“重指标、轻实效”的片面认识,对村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片面认为搞财务管理不利于搞活经济,不得于各项指标的增长,以致对政策文件的宣传、执行落实不到位。
6.群众参与意识淡薄,无暇顾及集体之事,加之财务知识不多,对公布的账目看不懂,这就导致了名义上人人都是主人;实际上民主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7.审计监督环节薄弱。由于乡镇农经站人员少,肩负着全部农经工作,工作量大,对于村级财务工作指导、监督的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8.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都是农民身份,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培训,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会人员政策水平、业务素质普遍较低。
三、新时期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1.切实加强领导。一是建立奖惩制度。要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与村、组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利益挂钩,建立奖惩制度。二是辩证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关心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三是加强科学的财务管理,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2.健全财务管理等制度。一是国家应尽快修订完善有关法律规定,增设“合作社法人”条款,并明确合作社法人的相关权益。二是要根据各地形势发展的变化,适时制定和修改财务管理和审计办法以及其他相关事项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
3.明确主管村级财务工作的第一负责是村主任,同时结合组级干部法律知识、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的实际,村级应对组级财务把关、监督,开支单据必须先由组长审批或经组集体讨论通过并由组长签字后,附会议记录报经村主任审核后方可入账。
4.规范事务决策程序和议事程序,加大村民监督力度。在村、组级重大事务决策上,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
5.实行集体资金“村账乡(镇)管,组账村管”的制度。凡是村级集体资金和账目统一归乡(镇)农经站管理,凡是组级集体资金和账目统一归村管理。实行定项限额使用资金,杜绝集体资金损失和浪费。
6.完善奖惩措施,加大处罚力度。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落实,各乡镇应因地制宜制定村主要干部工资报酬、交通工具管理、电话费用报销标准,保险费、退离职费标准等方面的配套制度,以增强内部控制能力。
7.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搞好以民主理财小组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
8.切实抓好财务公开,根据群众对财务公开内容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接受群众监督。
9.进一步开展以干部任期、离任审计为重点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工作。
10.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干部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农村财会,素质,措施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做好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在系统总结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上,全面部署了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不断创新农村工作的思路,切实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会议提出了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国家将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切实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随着国家的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将会有大量资金流向农村地区,如何管好、用好惠农资金,不仅影响国家政策的执行,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要求必须在农村地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农村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措施,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财会人员现状
1.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偏低
绝大部分农村财会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的培训,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偏低。多数财会人员业务生疏,有些地方甚至任用没有会计基础的人勉强从事会计工作;农村财会人员年龄结构失衡,队伍老龄化;对财务工作没有明确的概念和认识;对一些业务的处理完全凭个人主观意识判断,随意性强。
2.选拔任用不规范,队伍稳定性差
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农村财会人员也随三年一届的换届选举而变更。有些地方的村民为了进村委会甚至利用家族势力拉选票,选举丧失公平性;部分村领导任人唯亲,一届干部一届会计,频繁更换会计人员,这也无法确保财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这些经村民选举的财会人员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均在村里,乡政府“管账不管人”没有形成约束机制。这就直接造成前任落选直接走人,“你来我往”导致账目交接程序不清,容易造成财务工作混乱,遗留问题多,家底不清龙源期刊。
3.缺乏考核奖励制度,待遇低
我国农村多数地区实行村级会计委托制度,实行“村账乡管”的运行模式。各行政村的会计实质起到了报账员的作用,负责村级组织收入汇缴和支出的报账工作。村会计搜集整理原始凭证,乡经管站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为各行政村记账。农村财会人员往返与乡政府与本村之间工作繁重,但他们的待遇较低。工作上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这大大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账目处理上一旦出现差错,村会计推卸责任,认为是乡里记账的结果,责任心不强。
4.教育培训不完善
目前,我国各地农村陆续开展了对农村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但由于农村财会人员人数众多,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居住分散等主客观原因,我国针对农村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尚存在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管理不规范,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还有待创新等诸多问题。因此,多数农村财会人员在时间短,培训内容集中的情况下,无法消化培训知识;培训效果还不理想。
(二)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村级资产、资金管理混乱
村级资产包括集体所有的房屋、土地、机械设备、办公设备、经济林、农业基础设施等。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对资产的管理不够规范、资产状况不清、账物不符、资产闲置浪费甚至流失等情况还依然存在。国家每年投入的专项资金的用途也记载不清;资金的使用手续不严格。
2.账务移交不规范
实行“村账乡代管”需要进行账务移交。在移交过程中出现交接不及时,手续不严密,事项不完整措施,监交不严格等诸多问题;甚至有的村在账务移交前,根本不进行财务清理工作,导致账实不符、账目不清,交接责任无法落实。
3.财务监督管理不到位
“村账乡代管”的办法要求村会计定期到乡镇报账中心交纳原始单据,乡代管中心只负责完成记账工作;至于所提供的单据的合理性、规范性无人查询;对村级费用的收入、支出情况更是一笔糊涂账,个别村甚至私设“小金库”瞒报收入。
二.农村财会人员素质要求
(一)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国家的法律、法规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最终都要通过会计工作来体现。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政策的执行,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财会人员必须坚持原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遵守有关会计法律、法规,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能秉公办事。
(二)技能要求
1.基本技能
知识经济及信息化社会要求农村财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要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2.专业技能
财会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初步掌握财务会计基础知识,了解账务处理的流程,能够识别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入账,编制最基本的会计报表。
3.综合技能
?孀排寰济的发展,会计职能也有单纯的核算职能向核算兼管理职能转化,这就要求农村财会人员除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策划管理能Α? 组织实施能力,能够解读国家相关政策,能够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
三.加强农村财会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议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行政村的会计人员即是国家惠农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村级财务的当家人;其素质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农村基层服务工作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财务工作,健全财务制度,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2. 加强农村财会人员档案管理,稳定财会队伍
农村财会人员要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产生;选拔年富力强、精明强干、富有责任心的同志担当重任。各级主管部门应建立农村会计档案,便于及时掌握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工作情况、考核聘任情况、民主评议情况,以便对其加强管理。此外,还要逐步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工作待遇,提升其社会地位,建议将工资纳入财政村级转移支付范畴,留住人才,建立一支稳定的会计队伍龙源期刊。
3.搞好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
针对农村财会人员开展教育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要制定培训标准,又要安排专项经费。培训内容涉及会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措施,农村会计电算化,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三农知识,法律法规,还要根据需要安排国家惠农政策的讲解。为他们提高业务知识、加强自身修养搭建平台。培训方式可以是请专职人员讲授的面授形式,也可以是研讨会、专题讨论会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平。
4.加强业务指导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指导。可以选取业务好的农村财会人员到其他行政村的工作进行指导;也可以采取观摩取经的方法,组织农村财会人员去外地参观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5.实行考核监督制度
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工作进行目标责任管理,不定期对所处理的业务进行检查,并落实经济责任,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此外,每年还要组织农村财会人员参加相关知识的考核,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促使农村财会人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6.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
农村财会人员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即重要又专业。对工作突出的财会人员要实施物质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此外,开展评优活动和举行会计知识竞赛也是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廉洁奉公、成绩显著的人员应得到社会认可,除给予物质奖励外,还要统一颁发奖励证书给以精神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许群.《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会计工作实务》[M]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6
[2]于明霞.《农村财务管理实务》[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6,6
[3]刘书兰.会计人才需求及职业能力评价社会调查[J];财会通讯.综合; 2008,7:16-17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新事物、新概念逐渐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1999年,区信息化办公室为推动农村信息化工作,在全区建立村级科技信息站,我村成为首批示范村。我们领导班子意识到,随着形式的发展,信息技术将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农村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走信息化的路子,经反复研究,我们决定从村级管理信息化入手,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以信息化带动全村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村几年来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提高认识勇于实践
我们村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是从99年下半年开始提出的,当时我们村的企业金锚公司已经实现微机办公,利用互联网信息开展电子商务,将自己的产品宣传到世界各地,吸引了很多国际上知名的大经销商来洽谈业务,公司的业绩也蒸蒸日上,这对于我们观念上的转变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认为信息化不是某个行业的专利,农村的发展同样要依赖科技进步,在村里已有部分工作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应用问题,例如财务工作,很多地方在推广电算化,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完成其他管理方面的工作,党支部经过研究,一致同意开展村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的管理和办公方式,寻求农村基层工作管理的新模式,引导村民走科技路,提高生活品位,提高全村在经济发展上的竞争力。我们把这项工作列为全村工作的一件大事,由支部书记负总责,确定村委会刘殿霞副主任负责抓这项工作,并招聘了三个大学毕业生专门从事信息化工作。
村务管理信息化说起来好说,真正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没有一个完整可以借鉴的方案,通过与软件公司多次研究,明确了既然要上,就高起点,别人已经做的我们借鉴,别人还没有做的,我们也要做的思路,编制出一套具有村务管理、党务管理、财务管理、地理信息、煤水电收费、物业管理、合同管理、信息公开等十大模块,涵盖了我们村级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的管理软件。其中村务管理是最核心的部分,该模块内容包括人员信息、计划生育管理、劳动力管理、土地和住宅、绿化卫生、参军管理、村委会选举任职管理、幼儿园、合作医疗等多项内容。通过这套软件应用套软件,可以完全实现村级管理信息化。结合新办公楼的起用,我们采用了网络版的设计思路,办公大楼内进行了局域网布线,建立了中心信息站,在中心机房购置了曙光数据服务器和以太网数据交换机,各个科室配置了联想微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换,在一楼大厅安装了触摸屏,实行村务公开。*年为我们量身定做的“神州之星”村务管理系统在我村开始试用,到目前,我村大量的基础数据已经录入到计算机内,部分管理工作已经由计算机来完成。
在我村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我们得到了区科委、市计算中心领导和技术人员的帮助和支持,借此机会表示感谢。
二、取得的效果
计算机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智能化和规范化,用微机管理人员信息便捷,采集数据快,大大节省了人工管理的人力和时间,村里堆积如山的档案资料变成了一个个字符,保存到机器里,查找起来非常方便准确,在村里使用之后,我们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工作方式也在逐步进行着改变,例如在我村进行人代会选举、党支部选举时,需要采集全村适龄劳动力的年龄、姓名等资料,依靠原始的信息采集方法,需要几个人工作十余天才能完成,利用数据库系统,信息的采集用几分钟就可以解决,加上打印名单,也才用半天的时间,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采用内部联网的方式,可以通过触摸屏直接调用数据库,使村务、财务公开为村民查询。公司的财务情况每季度都要对全体村民进行公开,利用数据库的公开查询系统,村民随时可以到村办公楼下的触摸屏进行查询,而且不受时间的限制,几年前的记录都可以进行查询。提高村务管理的透明度,深受村民欢迎。
在村务管理信息化的同时,我们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本村的网站,将村级的信息到互联网上,进行招商引资,在全国农业信息网上注册了农业信息站,开展农业信息的收集和。例如我村村民进行工艺葫芦的种植,但苦于种苗的供应渠道和产品销售问题,我们进行信息后,有很多外省市的种植户和农业科研机构前来咨询,农户也感受到了信息化变革带来的好处。管理手段的改变,为我们腾出更多的时间抓好村里的两个文明建设,20*年我村的经济收入达到553万元,新建商品住宅15000平米,集体积累不断增加,20*年度村级积累136万元,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关键词:乡镇财政 精细化管理 做法
财政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管理技术,是通过对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信息化等手段,建立起协调运行的工作规范和管理流程,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以提高财政管理效能。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详细阐述了财政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和内容,涵盖了财政管理的方方面面。根据上级财政部门财务管理有关文件精神,江苏省兴化市临城镇财政所结合实际,摸索出一系列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办法,并付诸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预算管理精细化
首先是细化预算编制。在编制部门预算时,要求各单位人员经费、定额公用经费100%准确,专项业务费和资本性支出编制时,详细说明支出的资金来源和用途。部门预算和综合财政预算经党政联席会议通过,报市财政局审核,由人代会批准实施。其次是控制预算执行。单位会计按月编制用款计划申请,人员经费、定额公用经费序时拨付,专项经费按需要拨付。划分资金性质,对于单位缴纳的保证金、押金等往来款项,在还款时申请无计划拨款,不占用单位日常用款计划。
(二)公用经费管理精细化
一是支出预审制度。单位单笔支出在2000元以上的预算计划,先报镇长审批后再实施。所有支出业务发生后,原始发票先报财政所审核,审核经办人、证明人是否齐全,国、地税发票使用是否得当,再报相关领导审批,有效的控制了单位白条支出和虚假支出。二是“两公”经费定额管理。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管理分日常和专项进行管理。根据单位收支状况和实际需要,年初镇政府行文下达各单位日常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定额标准,单位依照文件编制年初公务用车、公务接待预算。财政所每月汇总单位“两公”经费数据,对实际支出超过定额标准的单位不予报销。专项经费履行申报追加批准手续。从近两年运行的情况来看,“两公”经费支出明显减少,单位厉行节约的意识普遍增强。三是推行集体审批制度。单位部门支出原始票据,要求所有副职以上干部都在上面签字,一些人少的单位,则是每个职工都在发票上签字,大大增强了单位财务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三)基建财务管理精细化
近两年来我镇集镇道路改造、园区路桥建设、教育现代化、拆迁安置等工程相继开工,基建支出占镇财政总支出的一半以上。镇政府专门成立临城镇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镇内各项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工作。工程竣工或完成合同规定进度时,所有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集体参加验收,并在验收表上签字。财政所根据审批后的工程完工税票、工程验收表、工程合同支付工程款,建立工程竣工决算档案。从工程的立项、预算、图纸、招投标、施工建设、竣工决算一系列过程中,财政所全程参与监督,做好验收评价工作。
(四)涉农管理精细化
一是拓宽“一折通”发放范围,除粮食直补资金外,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补贴、义务兵优待金、拆迁安置费、村干部报酬、民政供养等都“一折通”平台发放,确保无涉农资金违规事件发生。二是加强农桥工作管理。我镇危桥、险桥较多,而市财政每年安排的资金有限,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要求建农桥的村先打报告,并预缴工程预算20%的资金作为立项的条件,其中10%作为自筹资金,10%用于桥头堡土方回填押金,再由镇农桥领导小组根据轻重缓急、均匀兼顾的原则,确定建设项目。这项制度的建立实施,理顺了农桥管理部门、实施部门、受益部门的利益关系,共同参与管理,有效地解决了争项目的矛盾,有效地解决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矛盾,将支农资金的效益发挥最大化。
二、取得成效
临城财政所实施精细化管理以来效果显著。部门预算编制精细化后,单位部门预算意识得到增强,按月发放工资,及时结报收入和日常支出,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当年发生的费用当年列支,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趋向一致。公用经费精细化后,财政所事先审核支出票据,再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单位结报再无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单位“两公”经费支出明显减少,厉行节约和民主理财意识普遍增强。基建财务精细化后,所有基建工程款均按照工程合同、工程决算、验收手续办理资金拨付,公开透明,堵住了权利关和人情关。财政所全程参与工程预算审核工作,包括工程材料的质量、生产厂家、价格等,每一项都详细核算,2012年仅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级巷道改造项目核减预算200多万元。涉农工作精细化后,所有涉农补贴资金方便快捷的发放到农户手中。每一本“一折通”存折,就是一户家庭的涉农补贴收入明细表,各种补贴资金的名称、发放时间、发放金额一目了然。农桥管理制度实施后,由于总的投入资金规模增大,每年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建桥任务,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出行和生产建设。
三、结束语
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内容广泛,涉及到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乡镇财政所只有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掌握财政管理的客观规律,不断完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制度,以制度为抓手,通过日常化、制度化的财政监督管理,及时、准确反映财政收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创新,为提高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进行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苏财办,(2010)14号
关键词:会计核算;电子账务处理系统化;辅助账
会计科目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组织和管理数据,它本质上是一种业务归类的标准;以辅助核算作为基础,单位可以根据对数据的实际需求,将数据按照会计科目进行分类,对数据按照单位制定的标准进行二次汇集,通过这种方法使单位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电子账务处理系统中的辅助账可以让单位的核算变得简单,以便向单位提供更为直观的信息,除此之外辅助账还可以将会计科目简单化,使数据的管理更加方便[1]。现阶段财务软件的核算类型开始发生转变,已经由管理型过渡到了管理型,现在很多财务管理软件的总账系统都已经增加了辅助核算模块,辅助核算模块的增加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在核算以及管理方面的具体经济业务需要。现阶段财务管理软件辅助核算模块的增加,使得辅助核算的内容逐渐从明细账以及总账中分离出来,核算的形式也开始变得灵活多变,管理可以通过这些灵活多变的核算形式和统计方法得到更为直观、准确和全面的信息,这对管理者的科学决策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辅助账在本质上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辅助账记录的主要是总账以及序时账中没有进行记录的内容,一般来说核算单位会准备很多种辅助账簿,对于一些有固定资产的企业一般会设置固定资产二级科目的辅助账,对于一些使用复杂原料的单位还设有原材料辅助账。电子账务处理总账系统除了具有核算功能外还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并且在能够查询总账、明细账以及日记账的同时还能够对辅助账进行查询和管理。管理和查询辅助账的功能主要有不仅对部门、个人往来以及项目核算等一些账簿的总账以及明细账进行查询与输出,还能够对各个部门的收支分析以及醒目统计表能行查询与输出。如果说在总账系统对客户往来以及供应商往来的各种款项进行了核算,那么在总账系统中就可以对客户往来以及供应商往来科目的明细账以及余额表进行查询等。
一、辅助账的概念
会计核算原理名词。企业一般都有多种辅助账簿。例固定资产较多的企业一般设有固定资产二级科目的辅助账,原材料较复杂的设有原材料辅助账等。会计辅助账只是在总账和序时账中没有记录的内容所作的辅助记录账,格式、内容可以灵活处理;与明细账的区别就在于他没有特定规范[2]。
二、辅助账的作用和优点
在现实生活的日记账簿以及分类账簿中存在一些无法记载或者是不能够完全记载的经济业务,要想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记载就需要制定一些辅助措施,辅助账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对这些不好记载的经济业务进行记载的辅助账通常被作为备查账保存。以手工和电算化作为基础,辅助账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在用户进行查询、统计往来款以及收入支出时为用户提供方便,同时可以将会计在参与经济管理和决策时的职能进行充分发挥,这就说明辅助记账和正常记账功能是一样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目前手工方式辅助的核算存在是相对于分类核算而言的,分类账和辅助账是相互独立的。对于分类账而言需要将全部的经济业务进行登记,而辅助账只需要登记部分经济业务。如果单位进行两次登账会使工作量加大,并且在登账过程中会出现重复登账,这样不仅会影响到登账的准确率,也会增加核算工作的难度。以电算化环境作为条件,电子账务系统除了具备基本的功能能够满足财政部门会计制度的规定以外还具有辅助核算的功能。填制一笔经济业务凭证的同时能够将该经济业务的交易信息以及一些事项的基本信息和辅助核算的信息进行记录;电子账务的账务管理系统在处理账务时也会将分类账等一些正式账簿以及各种辅助账簿进行登记。电子账务处理系统在电算化环境下自动完成记账,并且可以将分类账以及辅助核算账进行分别记录,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准确率,使统计和分析变得更加便利。
三、辅助账设置需注意的问题
辅助账在设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辅助账应该在末级科目上设置标识,对于上级科目设置了辅助账,而末级科目没有设置的,电子账务处理系统不能够主动进行确认;第二个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可以将辅助账进行交叉设置。并且对同一个科目能够同时设置多项辅助核算类型,举个例子来说对于单位的应收账款,既可以将应收账款分不同的部门进行核算,也可以将应收账款同时设置为往来核算;第三个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对于已经设置好并且已经定义和使用的辅助账科目不能够随意更改,这种做法是为了防止账簿数据出现混乱。
四、电子账务处理系统下辅助账的设置与应用
一般来说辅助账主要包括银行账、往来核算账、部门辅助账、项目辅助账、日记辅助账等。在建立会计项目核算体系时,如果有的科目有辅助核算要求,则应该对其设置相应的辅助核算标识,这主要是为了方便在以后的凭证输入中对于有辅助核算要求的输入科目,电子账务处理系统能够对操作这些要求输入相关的业务信息。
1.往来核算辅助账
个人往来账款核算主要包括个人往来核算账以及单位往来核算账。一般来说个人往来指的是企业与单位内部职工之间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往来业务,单位的往来指的是企业与外单位之间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债权债务业务。往来业务的核算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传统核算方式和往来辅助核算方式。如果对各往来科目进行管理那么只能采取核算管理方式中的一种核算方式[3]。电子账务处理系统中,个人往来辅助账主要对企业职工个人和企业之间发生的往来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对于企业职工个人和企业之间发生的经济业务中的其他应收款以及应付款都涉及会计科目。企业如果想借助辅助账来对个人往来业务进行管理,就应该在基础设置窗口中录入职员的档案资料,同时在设置其他应收款以及应付款科目的时候要在个人往来业务的复选框中进行打钩。这样做就可以让电子账务处理系统自动记录个人往来辅助账总账以及明细账,达到辅助核算个人往来业务的目的。在账务人员录入有关记账凭证的过程中,系统会自动要求录入个人往来的详细信息,并且将记账凭证录入之后可以通过账簿窗口查询总账以及明细账,个人往来催款单以及个人往来账龄分析表会在辅助账窗口勾对以及清理个人往来业务的过程中自动生成。
2.部门辅助账
对于单位的分部门核算以及管理的问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经常遇到,比如说在进行费用核算时在核算某项费用在某会计期发生总额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核算该项目费用在单位每一个部门的发生情况,这样做可以对项目费用进行有效控制;再举一个例子:在进行产品销售收入的核算时在要求核算总收入以及各项产品分项收入的同时还要对各个部门的总收入以及各个部门的分项收入进行核算和管理,这也是考核各个部门经营业绩的需要。对上述核算工作的完成从理论意义上来讲手工核算与计算机核算都往可以。如果进行的手工核算的话,核算人员的工作量就会大幅度增加,并且在实际的核算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电子账务处理系统设置的部门核算功能在为费用、收入等的分项核算提供方便的同时还可以为收入以及费用等分部门的管理以及查询手段提供更加快速方便的管理信息资料。
3.日记辅助账
一般情况下现金以及银行存款是企业必须要设置日记账进行核算的科目,对于其他需要进行日记账核算的科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核算情况对这些科目设置日记辅助账。电子账务处理系统会把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中被描述为日记账的需要进行日记账核算科目的账类认为该科目需要进行日记账核算。如果说该科目发生了经济业务,在记账的时候,电子账务处理系统会将该科目的发生额自动计入总账、明细账以及相应的日记账。在日常生活进行账簿查询时可以使用两种方法进行查询,可以以总账、明细账的形式对该科目进行查询,也可以以日记账的形式对该科目进行查询和管理,这就是说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企业的货币、资金进行进一步的控制和管理。
4.银行辅助账
单位在与银行进行结算以及待核银行账时,对于专用的会计科目就是银行辅助账。一般来说,银行辅助账内容包含的是银行存款所属的所有的明细科目。如果该类科目发生了经济业务并且需要填制记账凭证的时候,电子账务处理系统在银行辅助账中记录该笔业务的结算号、结算方式以及业务日期等内容的同时还会要求一些相关的账务操作员输入结算号结算方式,电子账务处理系统在记账的时候也会在总账以及明细账中对该笔业务进行记录。电子账务处理系统可以根据给定的条件在账务操作人员在系统中录入了开户银行的对账单后对银行辅助账以及对账单上相同的业务进行自动勾对,与此同时,电子账务处理系统也会自动生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减轻账务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能够有效提高银行存款对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5.项目辅助账
一般情况下项目指的是专门的经营对象以及核算对象,对于项目核算而言主要是围绕着一个专门的对象。将各种收支以项目辅助账的形式将其归集在这个专门的对象身上。举例来说,以项目核算方式进行的建筑工程。以电算化条件作为基础原来手工科目体系中的一些具体产品的名称会在项目目录库中以记录的形式存在。如果该项目发生的经济业务需要填制凭证,电子账务处理系统就会要求用于确定一些辅助信息,比如说该笔业务需要发生在哪个项目上。电子账务处理系统在记账时会在记录该笔业务的发生额记录总分类账以及明细账的同时也将项目辅助账以及明细账自动记录在内,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辅助核算的目的进一步进行落实。除此之外项目辅助账还有另外一个功能是编制现金流量表,也就是说对于现金流量表中的各个栏目可以用一个单独的项目进行概括,然后对项目进行核算时采用项目合算的原理进行核算,在此过程账目产生的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进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五、电子系统辅助下的现代采购
系统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对用友普及型ERP-T6的各个产品进行统一操作管理和数据维护,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账套管理;②年度账管理;③系统用户及操作权限的集中管理;④设立统一的安全机制。当前企业应该加快进行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通过建设内部网并且使用ERP-T6系统对企业的进货、销货以及存货和生产计划、财务计划进行管理,通过ERP-T6辅助系统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通过ERP-T6系统将网络延伸到企业外部并且与电子采购系统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使企业成为电子化采购的真正受益者。企业顺利使用电子采购系统的前提是要把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总账以及发票支付和固定资产以及库存等进行统一管理。现阶段通过电子采购技术可以将企业过去的手工或者是半手工式的业务管理方式进行取代,电子采购系统与过去的手工方式相比毕竟存在很大优越性。企业在电子采购系统的辅助下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将采购周期缩短,而且还能够提高企业的采购质量。T6系统的开发能适合计算机管理的特点,促使对现行的业务操作流程、管理制度和其他相关基础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与补充,使之更为合理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六、总结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清楚了在电算化条件下,通过电子账务处理系统进行辅助核算账簿的设置能够帮助我们减少会计科目的数量,可以简化科目结构,减少会计人员的数量以及进行的重复性劳动,这样可以使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得到提高,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这样可以电子账务管理系统的优越性得到体现。最重要的一点是电子账务处理系统的应用能够使会计核算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可以对会计信息进行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样也可以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进行预测以及决策提供依据。电子账务处理系统在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账务处理系统在会计核算工作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会计核算操作人员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模式,离开了电子账务处理系统,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量会大大增加,这不仅会影响到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效率,还会影响单位的经营效率,在相同的时间内企业完成的工作量就会减少。因此,各个单位应该对电子账务处理系统的应用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康燕 单位: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青化砭采油厂
参考文献
[1]赵丽芳,廖康礼,王玉勤.浅谈网络条件下村级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J].会计之友,2011(,7):53-54.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现状;问题;对策;青海互助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尤其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加上互助县委、县政府及水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互助县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
1互助县水利工程现状
据统计,目前互助县已建成水利工程653项,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以上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29座,涝池50座,治沟骨干工程20座,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41座,梯田3万hm2,机电排灌站87座,机井48座,小水电站8座,水轮泵站3座,666.67 hm2灌区10条,民营渠道71条,各类人畜饮水工程270处,集雨利用水窖3.24万眼,河道堤防工程总长81 km。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运行及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在该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互助县在水利工程建设上投入力度大,政策倾向好,领导重视,水利工程有坚实的建设基础。近年来,把水利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水利工程的管理之后,互助县开始走上了利用水利工程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目前水利工程基本做到了统筹管理,节约用水,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化,初步建立了水利工程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使互助县目前的水利工程管理更加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该县在水利工程管理上也加大了力度,在“加强工程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方针指引下,从建设和管理入手,注重抓工程管理工作,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已成为该县水管工作的重点。目前,水务局在基层设有4个流域所,每个流域所有管理人员25个,管理全县的水利工程,做到了水利工程有管理机构、有专管人员、有管理住房、有财务管理制度、有综合经营计划、有民主管水制度、有工程档案。
2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互助县很多水利工程建成时间都较长,加上当时建设标准偏低,工程质量差,很多工程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互助县有些人畜饮水工程是20世纪70—80年代建成,当时建设标准低,施工技术水平不高,现已有许多管道堵塞,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防洪堤坝大多兴建于60—70年代,施工质量差,加之工程已运行30~40年,随着运行期的增长,工程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和损坏,有些堤坝已经破坏,失去了防洪功能,形成病险或隐患工程。有些小型涝池,骨干坝工程不同程度的出现渗漏、软基、涵管断裂、堵塞及蚂蚁危害现象,严重影响其效益的发挥;有的带病运行,甚至有溃堤的危险,这样势必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一旦失事,将会损失惨重。
(2)用水者对水利概念不强,对水的观念差。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由于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资金来源于水费的征收,而当地群众对缴纳税费意识不强,造成缺乏工程维修资金,致使很多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无法正常运行,特别是不少病险工程没能得到及时除险加固,工程效益锐减[1-2]。如互助县近几年对水费征收力度加大,但随着很多税费的取消,农民对缴纳水费产生怀疑,不按时缴纳,并且认为这是乱收费,造成恶性循环,水费收取困难,致使工程无法正常维修,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3)多年来,互助县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只重视枢纽工程的建设,而忽视配套工程建设,致使受益范围窄小,影响灌溉面积的正常发挥。如东沟乡昝扎水库,只有水库1座,没有渠道,以前的干渠现在已经毁坏,到了放水季节,只有放到河道里,水白白流失,根本不能发挥灌溉效益,可见水利工程配套不全,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4)随着国家加大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一些水利工程很快建成,但以前建成的水利工程,许多由于缺乏管理,原有的机械设备大量流失,有的已经老化,还有些零部件已经损坏,无人修理,带病运行,尤其是一些电灌站、机井、集雨利用节水灌溉工程等,导致变压器、输电线路等被盗,致使机器不能正常运行,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增产增收的有力保障。因此,抓好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安全是保证工程正常运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水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搞好水费征收是实现以水养水、工程良性运行的重要途径。在水利工程中,工程建设是基础,工程管理是关键,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关系到管理单位的生存命运。
(1)做到几个转变。深入推进各项水利改革,激发单位活力,转变几个观念。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旧体制,把促进生产的要素聚集起来,作为推动水利发展的基础,鼓励和指导农民依据科学,节约用水,发挥农民在水利广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作为发展水利事业的根本,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有利的加快水利建设步伐。第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效能性转变[3]。按照水利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小管理,大服务”为目标,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水利改革,以“一专多能、一人数职”的办法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优化队伍、合理安排,建立健全水利单位内管理体制、适应新时期水利发展的办事机构,提高单位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三,推进投资体制理念向水利市场经济转变,切实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引入市场机制,突破以前国家包揽水利建设的格局,广开门路、畅通渠道,做到大项目、大投资由水利单位积极争取施工,小项目、小投资由农民自己投资的多元化投资路子,如一些民用渠道、人畜用水工程主管线以下的设施可由农民自己投资维修,自己受益。转变水利管理单位职能,增强单位服务功能,以“服务农民、服务生产、富裕农民”为目标,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依据,在水上下功夫,“以水促农业,稳定粮食生产”为措施,以引导农民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利用有限的水利工程更好地为民服务。
[关键词] 国内外;经费;志愿者;农民参与
自农业推广在西欧兴起至今已有100余年,一百年里各国成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国外有很多国家成功地实行了推广工作,对各自国家的农村建设、农民素质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和农业综合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历史、现状简介
建国初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党全民抓农业。1952年农业部提出“以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技术员为骨干,组成技术推广网络”以及“以县为单位,照顾经济区划,每万亩耕地设置一个综合试验站”。1954年,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条例》,全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4594个,职工32740人。1956年,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即上、肥、水、种、密、保、工、管,基层乡镇政府建立了一支农业技术队伍,包括农技员、种子员、植保员、兽医员、水利员、林业员、农机员等。1963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发展到11938个,职工71469人。其中,县级推广站1661个,乡级推广站10166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是承担的重要工作之一,所有公社干部都要抓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采用行政手段,把推广任务包括配套物资,如种子、肥料、苗木等层层分解,县分到乡,乡分到村,并以此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国各行各业的恢复和发展,原农牧渔业部组建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分级组建省、市、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据农业部统计,一年全国共推广农业新技术项次,推广面积亿亩,增加经济效益亿元。农业试验示范项目项次,其中获得县以上成果奖项次。有些地区总结出“通过乡、村两级技术服务体系实施农村社会化服务”经验,在乡级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村级建立农技、水利、农机、植保、种子“五统一”的综合服务队,解决分田到户后出现的田块过小不利技术推广的难题。这一阶段相对来说被认为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获取一定成绩的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以下特点:一是部门所有。农业部有关业务司、局都按产业设站,如种植业站、畜牧站、水产站、农机站、经营管理站,还有数以其他部门的林业站(林业局)、水利站(水利部),实际上是政府部门有关司局下设的“办事”机构,代行政府职能。而是沿袭科层制管理。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由政府核定编制,相应地定为局级、处级、科级单位也有的乡镇农业技术站被定为副科级。只是下没有领导关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与省、市、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从职能上彼此无任何领导与管理关系,只是进行平等的业务合作。四是实行“政技合一”体制。农业技术人员和乡镇干部捆绑使用,从事各类行政职能活动或参与“中心工作”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时间不足1/4。五是技术推广工作的不确定性。通常是政府出钱,按下达“项目”一揽子进行,行政倾向性强,市场导向性差多头管理体制造成行政管理成本高而公共服务效率低以及推广资源的严重浪费。
20世纪90年代,通过了我国首部关于农业推广的法律——《农业技术推广法》,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政府机构经历了两次大的裁员,在“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的怪圈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跌人低谷,全国约有44%的县、41%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被停拨或减拨事业费,有1/3左右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离岗,瞬时间出现“网破、人散、线断,局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为了“挽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面临的窘境,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四部委《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试图通过“补网、增人、接线”方式恢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但由于舍本逐末,并未达到起死回生的预期效果,相反却出现了“逆淘汰”现象。因为有一些基层技术站早已自然解体,其服务功能已经社会化、市场化了,现在又要重新恢复起来,增加一部分人吃“大锅饭”。在缺乏民主监督制度和盛行‘关系”的社会环境下,有些基层农业部门趁机扩大编制,招“亲”进‘友”,无限膨胀。某直辖市农业局一位负责人就曾说他们那里一批有知识的青年农业技术人员改行进入了交警、税务、劳动部门,另一批乡镇干部子女以及村支书、老村长趁机“落户”农业技术人员编制。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市县、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共有92万人,其中市县级32.4万人,占35.2%,乡镇级59.6万人,占64.8%,大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不足30%,其中高级职称人员仅占2.76%,有50%以上的技术人员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相当一部分为合同制干部或工人。
从上述国内推广体系的基本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中国无论是建国初还是线当代,都是采用的以政府农业部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而国外的情况却大不相同
二、推广主体多元程度之中西比较
日本农业推广体系的协作系统有农业改良普及促进协会和农业协同组合。农业协同组合是一个庞大的民间农业推广组织,在日本农业推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丹麦实行以民办为主的农业咨询服务体系,在其推广体系中推广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局面。丹麦设全国农业咨询中心和87 个地区农业咨询中心。全国农业咨询中心由两个全国性农民组织(农场主联合会和家庭农场主协会)共同领导,87个分布在各地的地区农业咨询中心,由当地农民组织领导。丹麦除了以上两级农业咨询中心外,还有种子服务、农机服务、购销服务等几个主要的农业推广服务部门。种子服务(农作物种子的繁育和销售)都由私人种子公司负责,种子公司通过种子商销售种子时,印发大量技术宣传资料,起到了推广作用。农机服务主要由规模较小的农场联合组成的农机合作社或少数私人开办的农机公司来提供。在购销服务方面,私营的各专业公司或农民入股的供销合作社负责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种农民入股的合作社承担农产品的销售,各地专业的合作社形成全国性组织,这些组织又共同组成了全国性的供销合作社联合会。为了推销和收购产品,这些合作社也雇佣技术人员,向农民推广技术。中国目前仍然是以政府农业部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推广主体要想实现多元化,就要充分发挥如农协、企业等非政府体系以外的推广主体要想实现多元化,就要充分发挥如农协、企业等非政府体系以外的推广力量的作用。在行政主导的推广体系外,要吸纳多种机构、组织和群体参与推广。农民专家、农民技术员、农村基层村委会及党支部、各类农民组织都是完善中国农业推广体系的补充力量。此外,还应明确推广机构的职能定位,将农业推广机构的经营与公益性职能分开,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主要负责公益性农业推广,而像产前、产中技物结合的推广活动以及产后的加工、运销服务等经营职能要逐步从基层国家农业推广机构中分离出去。在市场的调节下,将企业纳入推广体系,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也将从事一些具有开发性前景的技术推广以及承担经营性的服务。
除却上述的群体可以技术推广主体,还有另外一个在推广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群体不容忽视——志愿者。美国农业推广体系中有规模庞大的志愿人员队伍。300 万左右的志愿人员每年花费51d 时间和专业推广人员一起工作,其中有2/3 的人和推广人员一起服务5 年以上。志愿人员除了奉献时间外,在制定他们的推广计划时,平均每人每年还募捐130 美元左右,支持开展推广工作。他们帮助服务对象改善知识结构、健康条件、安全状况、提高生产技能,在服务过程中同时充实自己、丰富知识、了解社会,特别有利于掌握第一手材料,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促进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志愿推广人员在美国农业推广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支志愿人员队伍的作用在美国得到充分肯定。墨西哥的农业推广队伍由专职、兼职和职员人员组成。其志愿人员由农业系统的在校学生,农村中的公民组成,他们有热情,对本地区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成为专职、兼职推广人员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志愿推广人员可优先参加各类机构举办的培训班,农民志愿人员可以优先获得贷款、参加旅游观摩团,到新技术推广利用较先进的地区观摩学习。国外的志愿服务人员参与农业是中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中尤其值得学习的地方。中国农业推广的志愿服务欠缺,但随着志愿精神在中国影响的不断扩大,再加上政府的提倡与支持,农业志愿推广在我国是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性的,近些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自2003 年开始,迄今已近5 年,大学生志愿者在西部地区的农业推广中已开始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开展农业志愿推广服务,大中专农业院校的学生、老师,科研院所的专家等都可以成为农业推广中志愿服务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立法保障问题之比较
就立法时间而言,美国美国自1914 年通过《史密斯—利弗尔法》奠定该国农业推广的基础后,随时间推移,美国政府根据农村生产、生活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又不断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法案或者补充修正案。如1925年通过了《珀内尔法》,1935 年通过了《班克黑德—琼斯法》等。日本于1948 年7 月15 日公布了《农业改良助长法》。该法是战后日本开展农业推广的法律依据,也已进行了数次修改,对日本农业推广的各项内容进行了修正与完善,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本国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中国直到1993 年7 月才通过了《农业技术推广法》,时至今日一直没有进行过修订。而且该法的操作性不是很强,制约力也并不大,因而修订《农业技术推广法》已经成为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除《农业技术推广法》外,《农业法》、《种子法》等其他有关法律,也有与农业推广若干相关的条款。总体而言,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形势,应该进行修订,应将关于国家与基层农业拨款的比例具体化,并且修改陈旧的条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推广工作。
四、民参与程度比较
作为技术和服务采用的对象,理应成为推广的主体。北美和欧洲的推广哲学是以通过推广服务提供帮助并鼓励自愿响应为基础的。这个概念假定:如果农民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自愿行动而不是屈从于压力的话,政府的帮助就会使人们对国家和地方的目标产生更大响应。在荷兰的农业推广体系中,农民一方面出资资助农业推广,另一方面也参与农业推广的管理。农民可通过农会,或者通过在实验站、场的管理委员会任职等,参与运用科研和推广的管理工作。英国的推广体系由原来的NNAS(National Agricultural Advisory Service,国家农业咨询服务系统)到现在的ADA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dvisory Service,农业发展及咨询服务系统),始终强调以用户——农民为导向的咨询服务意识。而且,这里的服务不只包括技术本身,还包括市场信息、营销、农户/农场生产设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的农业推广工作必须要以农民为中心,农业推广活动的最后决定权应该在农民。农业推广的方式不应是行政上的强制,而应该是沟通、合作与学习。重视农民参与,必须要有向以农民为中心推广理念的转变,只有基于此才能进一步与农民有效沟通,而推广的工作重心要放在农民能力构建上。
2003 年7 月,苏州政府从370万农民中评选出100名农民专家,发给由市人事局审批的职称证书,在中国农村广阔天地中首开先河。苏州的农民专家队伍,尽管大都学历不高,一般为初高中文化,但他们自学成才,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又都乐于助人,成为当地新农艺、新品种、新技术的义务带头人,是苏州现代农业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基层科技力量。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批农民专家在四乡八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大超过了政府和专家的作用。苏州政府为农民评“国家职称”,引导农民参与推广活动,将推广的主动权交给农民,发挥农民的能动性,这种做法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参与式农业推广”的理念,给中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中增加农业服务组织多元化,弥补科研机构与农民需求之间差距,引导农民参与推广等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可见,由于推广活动中重视农民的参与,农民的能动性得到调动,因而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而且农民作为技术和服务采用的对象,理应成为推广的主体。积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参与推广是世界推广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也是中国农业推广体系未来发展的方向。农业科研机构和推广机构必须使技术的研究和服务供给以农民的需求为中心,扩大技术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五、推广经费比较
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我国政府财政农技推广投资在1981—1999年的19年内总体趋势是递增的,按1981年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23 %。近19 年来,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总支出的比重总的趋势是在不断提高的,19 年的平均值为9.84 %。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总支出的比重似乎并不低。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总量偏低所造成的。尽管我国政府财政农技推广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同期财政农业支出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农技推广投资总量仍然不足,加之农技推广人员增加较多,这使得资金与人员的匹配关系恶化。目前我国县乡两级农技推广费用短缺现象已成为制约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在20 世纪80 年代初,113 个国家平均水平为0.96%,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0.44%。而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近19 年来一直徘徊在0.22%~0.36%之间,平均为0.25%,建议中国未来这一比重应逐步提高到0.5%以上(高启杰,2003)。从资金投入结构来看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据对调查点的分析,1999 年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直接经费来源中平均有70 %左右来自政府投资,30 %左右来自非政府投资。
国外的情况于国内有很大差别,像在美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中,培训和新技术的推广都是无偿的、泰国政府也每年投入农业的资金约占整个国民经济预算的7.8%。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投入的总额不断增加。农业推广经费除国家预算外,地方政府还有拨款支持,金融机构还有贷款。因此,泰国的农业推广和培训都是无偿的,良种供应是优惠的。
不同国家的农业推广经费来源差别较大,但总的趋势是:非政府部门的农业推广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对农业推广的投资领域各有侧重。非(下转第141页)政府投资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物化程度比较高、市场潜力比较大、竞争性强的技术推广项目上,政府则主要集中在基础性和公益性技术推广项目上。在项目运作机制及资金管理改革方面,大多数国家逐渐向基金制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启杰.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 高启杰等 推广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3] 高启杰.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8):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