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县域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扰动。
4.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将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来,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参与;凡是企业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包揽。政府的工作应该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指导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基础上,重点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扶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
县尽管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就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设计规划程序和规划蓝图。
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
1.现状分析阶段。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要系统和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实力与潜力、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各方面,为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详细提纲和具体内容做好准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县在全国或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判断;
(2)本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
(3)本县发展的优劣势、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及潜力剖析;
(4)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评估;
(5)本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
(6)本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目标确定阶段。在对本县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按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准确或者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内外专家、公众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意见,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规划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选择和决策。
3.具体内容编制阶段。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适合本县经济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好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专题论证,并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思路。最终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报告、各行业发展战略分报告、县域重大问题专题论证报告等。
4.监控和调整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是实现所规划的战略目标。因此,要使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求总体战略部门、各行业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把战略的基本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计划或5年计划,并确保各方面年度计划和规划相协调。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当地实施部门、专家和领导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发展战略在动态中提高和完善。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的内容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编制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产业、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战略决策等。
1.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定位是准确确定该县在全国、省、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等。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当地的资源情况,即跳出本县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进行分类定位,即经济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发展阶段定位等;四是要准确、精炼、全面、通俗。
如笔者对河北省黄骅港 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1)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输出大港;(2)中国东部地区节水型临海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晋陕蒙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
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全新审视,分析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比较优势、哪些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哪些优势正在丧失或者已经变成了劣势(如表1)。战略优势分析要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在明确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制约因素。
3.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一个县发展的机遇,要立足于该县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或大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等各个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分析挑战重点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县发展带来的压力,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等。如我国的许多县城还处在半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的边缘,这应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县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仍有较大的可塑性。
4.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制订县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是制订战略规划必须遵循的各项宏观方针政策等。如我们可以把某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下列思路来确定:即“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5.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等;二是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按照时间尺度,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6.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特色经济的培育。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一般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创汇能力和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征。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支柱产业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
如笔者针对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是打造临港工贸型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重点培植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发展的偏重型加工业;通过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渔港的建设,带动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临港工贸型的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契机,积极发挥京唐港腹地广阔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推进海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通过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增强港口的辐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真正实现“以港促区”的基本思路。
7.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如有的县制订了“工业强县”战略,而有的县则制订了“旅游富县”战略,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民营化等“四化”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落实。笔者针对黄骅港开发区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即港口牵动战略、大项目拉动战略、物流中心促动战略、外向型带动战略。
8.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战略布局是将战略产业和战略重点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化配置,通过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区域竞争力。战略布局要根据县的发展布局现状,结合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确定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和增长轴线或经济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代城市;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373-01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1.综合规划理论。其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进行研究,以揭示这些要素的功能、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全面的分析城市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整体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综合规划具有总体性、综合性和长远性。
2.连续性城市规划理论。该理论最早是由Melville C. Branch在1973年提出的。并且他认为,过去的一些关于城市规划的不恰当的实际运作和不合理的观念,严重阻碍了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规模和性质。(1)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所处的区域、国家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和所处的地位。 (2) 城市规模主要包括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规模,并且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城市用地规模的推算必须依据城市人口规模及人均用地指标。
2.城市功能的完善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城市是物质财富和人口高度聚集的地域,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产物,并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职能。因此,要保证城市各项经济、社会活动及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就必须依靠城市基础设施的切实保障。
3.城市居住区规划。居住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就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安全、卫生、舒适、宁静的环境,以满足日常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城市居住区规划必须依照城市近期的建设目标和总体规划,做出综合全面的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1) 确定城市的规模; (2) 确定城市的用地位置和面积;(3) 拟定建筑类型、数量及布置方式;(4) 拟定各级道路的布置方式、路宽等等;(5) 拟定公共设施的规模及数量;(6) 拟定各项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7) 拟定城市绿地、活动场所等的布置方式及数量。
三、现代城市规划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快步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规划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开发建设就起到了很好的调控作用。但还是不能适应国家加快城镇化战略的迫切需求,城市发展中矛盾表现在:
1.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数量不小,屡禁不止;
2.城市旧区建设密度过高,中心区超强度开发,环境质量下降
3.城市新区开发随意性大,“开发区热”造成用地浪费;
4.大城市交通不畅,环境污染加剧;
5.城市的建筑和空间体形环境不理想,缺乏协调,缺乏特色,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景观受到破坏;
6.城市生态建设滞后;
7.区域性基础设施布局混乱,沿公路建设成风;
8.很多建制镇规划形成虚设,建设混乱,乡镇企业占用大量耕地。这些问题在全国各地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
四、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
1. 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3.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无论是城市基本建设还是旧城区改造工程,都逐渐扩大了规模,提升了速度。作为城市规划的工作人员,我们应该积极地创新思路,拓宽视野,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国内外的优秀城市规划经验,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拓宽旧城改造中的保护范围,宁可牺牲些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多保护一些有价值的、有特色的老建筑、老街区,不能留遗憾。城市规划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历史建筑加以保护,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建筑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并得到合理修缮,成为城市秉承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城市规划部门应从规划入手,制订法规,健全机制,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4.提倡节能,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面积小、密度大,节能是其维持高效率的首要条件,而建筑节能是其中的焦点。城市规划建筑应当倡导节能的建筑设计和运作,极力避免“光污染”的产生,努力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城市环境;同时还可以利用空气动力和大气气象学的原理进行空气净化,达到环保的要求。通过充分利用环保材料和技术进行保温隔热、节能防污,达到高新科技和传统材料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创造一个高效、以人为本的具有强烈城市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
城市生态节能更新项目可以选用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及燃气补能系统、辐射吊顶技术、内遮阳节能系统、绿色材料及保温体系、屋顶花园、节能照明系统、智能控制即时展示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十大绿色节能技术。还可以利用最新智能灯光控制和设计节约照明用电。紧凑型节能荧光灯、高光效荧光灯、高强度气流放电灯等都将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通过数码控制技术利用光线模拟出不同时段自然界的光环境,设计不同区域的灯光效果。
5.注重公众参与,促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城市规划虽然是有关市政部门的管辖范围,但是可以积极的采纳各方建议,吸收各方优势,如可以用招标的形式征询专业咨询机构及学术机构参与课题的研究及开发规划。政府通过这种公平竞争的方式择优选择专业机构,为其规划及政策的制订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通过论坛、讲座、展览等多种渠道,使政府与市民社会达到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使规划结果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政府官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界市民共同组成一个工作团体进行规划前期的调查研究、分析协商等工作。
五、城市规划的发展展望
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实施;环境理念在设计过程中的全方位渗透;非建设用地保护的强化;城市建设生态循环评价的重视。
2.人性化与多元化服务的方向。主要表现为:社会设施的人性化与多元化建设;一体化服务与个性化交通并存;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弱势群体的保护。
3. 个性与共性的协调。主要表现为:特殊性与共通性的重视以及交流与借鉴的强调。
4. 城乡统筹规划与区域协同的强化。主要表现为:集中与分散布局的两极化;对城乡融合的重视;区域交流与协同的发展。
5.社会资本建设的重视。社会资本的建设是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表现为:公平性;长期性与效率性; 公共投资管理的完善;多渠道融资的促进。社会资本的使用、建设和维护管理,以及社会资本的运行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将会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
6.规划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实践研究手法和对话说明型手法的重视。
六、结束语
总之,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当前和今后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条件,是提高城市素质,城市文明的重要因素。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研究其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远景发展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构想;城市化建设;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4-0007-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急剧膨胀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消耗与浪费,加之当前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给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可谓危机四伏。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城镇建设规划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城镇建设规划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虽然城镇建设规划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第一,城镇建设规划方案对城镇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非常差,建设规划方案难以有效落实。在这样的条件下,城镇建筑结构布局非常不合理,因建设规划滞后而导致其严重缺乏规范性,甚至部分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因资金、资源短缺等原因,而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极不合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部门单位、群众对当前的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之资金不足、利益的驱动,导致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参与人员过多,增加了财政支出,也对地方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上级管理部门对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有效的管理或者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上级管理部门对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有效的管理,甚至部分城镇建设规划负责人还兼任着另外一些职务,因此导致建设规划监督不利,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城镇建设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很多的大型工业企业在城镇落户时,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过程中均受到了城镇管理部门程序的制约,然后到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进行补办手续,因此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无序化,难以实现城镇建设规划预期目标。
第三,城镇建设规划自身的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中,由于受资金和各项资源的影响,导致当前城镇建设规划档次非常的低,很多城镇公共基础建设严重滞后,比如城镇道路建设规划等。有新房无道路、有路无排水设施的现象非常的普遍,因此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档次非常的低,而且相关绿化设施不配套,导致城镇居民实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 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应对:
第一,建立健全城镇建设规划编制体系。通过建立健全该体系,可以对城镇规划建设实施科学的安排与布局,并以此为指导,对当前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与配置。同时,应对选择较好的交通条件的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尤其要选择那些地理环境相对比较优越的区域来发展城镇;对于交通条件比较差、前景比较渺茫的区域,如果没有补救的方法,则建议放弃对其投资规划。
第二,不断加大对城镇建设规划的投资力度。实践中,可以通过加大对城镇建设规划的投资力度,引进高素质规划人才,将城镇建设规划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性工作对待,以确保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能够有效地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定期地对规划人员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规划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城镇建设规划评审机制,加大对各种违反程序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强户籍管理内容改革,不断扩大当前城镇居民的实际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保险、养老、医疗以及失业问题。
第三,通过不断完善当前的城镇建设规划系统,全面提高规划水平。从本质上来讲,城镇就是城乡结合点,同时也是某一区域范围的中心所在,因此应当合理地确定城镇规划建设规模、职能,对城镇建筑结构布局进行优化,对城镇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过完善城镇建设规划系统,将理论、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城镇建设规划管理规范,以提高规划水平。
3 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构想
从实践来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因此为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探寻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实施生态化城镇建设规划。
第一,加强城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配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城市病的不断加剧,这是人与自然抗衡的结果,当其超越生态环境自身的容量与承载能力时,便造成了上述结果。基于此,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从城镇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体现和谐观。生态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还要将城镇布局与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将树木、海洋等引入到城镇建设规划中来,努力创造一个贴近自然、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
第二,提高城镇规模与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集聚度。在分析以往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对某一时期可能出现的的规模以及城镇人口的变动情况要详细地了解和全面地掌握。在对影响城镇生产与发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时期的合理的发展仅预测,同时还要意识到城镇人口变化受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城镇建设规划应当与该地区的环境容量相适应,而城镇的环境容量取决于各种自然条件因素,因此应当从自然要素的角度对城镇的可承载能力进行研究。
第三,要不断加大城镇园林绿化的建设规划力度。在当前国内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绿地规划是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通常都是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利用边角或者破碎带,实施见缝插绿作业,即在原始规划图上完成实现人均绿地面积与当前的城市绿化覆盖率等硬性指标。从城镇生态建设规划的角度而言,应当对不同的城镇绿化布局进行定量研究,以确保城镇绿化建设规划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性。
4 结语
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关系着城镇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应当加强重视,以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卓玛措.关于城镇规划建设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
[2] 王斌.浅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23).
[3] 项建瑞.县级城镇空间拓展的规划对策[J].价值工程,2010,(36).
[4] 邢延刚.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2).
[5] 曹鼎臣.刍议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基本要求和对策[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版,2012,(11).
【关键词】 TD-LTE 无线网络规划技术 技术特点 挑战
一、TD-LTE无线网络的规划流程
TD-LTE全称为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意为分时长期演进,是由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华为技术以及中国移动等业者共同努力开发出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TD-LTE已经成功摘得移动通信网络主流技术的桂冠,现已成功覆盖中国电信行业,并完成了全面完备的外场测试。2010年,中国移动于上海耗资专门建设了世博TD-LTE示范网,此网络的建设为后期TDLTE无线网络的大范畴推广奠定了基础,且将TD-LTE的产业链的初步具备端到产品能力尽显出来,目前我国工信部和通信运营商已经真正意识到此种产业链及终端产品能力,因而对TD-LTE无线网络规划技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
一般情况下,TD-LTE无线网络规划流程分为前期准备、预规划和详细规划三个阶段,细化之后可分为五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明确建网策略、提出建网指标,在此基础上做好TD-LTE无线网络规划的数据重要输入;网络规模估算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实现预算了解实际需求;站址规划则是依据链路预算的建议值结合实况进行站址布局,确定站点初步布局后进行站点可用性分析,确定目前覆盖区域可用的共址站点和需新建的站点;站址规划之后便可开展网络仿真工作,模拟具体情状来确定规划方案的具体参数。
二、TD-LTE无线网络规划技术面临的挑战
对于无线网络工程规划设计工作来说,精细化的设计要求已经不能单单满足于对于宏基站的单层规划设计,而要进行对多层宏基站规划设计的分析研究,使得宏基站展现出多层次的特点,满足用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在进行多层宏基站的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协调与宏站层的关系,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天线性能以及干扰解决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战经验,在当前,符合这种要求的专业化设计人员是数量较少,在人员配备上存在较大挑战。而且,对于多层宏基站的场景规划,已经不能按照之前那种以行政区域为划分依据的方法来规划,而应该参考建筑物的坐落位置、建筑物高度、街道、小区等现实场景,进行场景的划分以及TD-LTE 无线网络的容量覆盖规划。这种规划方式与之前的划分习惯完全不同,在进行场景规划时也存在着思路转化的障碍,这也是TD-LTE 无线网络规划技术面临的较大挑战。
三、TD-LTE 无线网络规划技术特点
1、用户的需求多种多样,且随着无线网络规划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的业务需求也呈现出日益增长且不断变化的趋势,话音向数据转变的网络承载需求体现出用户需求的发展方向,因此,当前的无线网络规划技术与之前的GSM 和TD-SCDMA形式相比,也存在着许多不同。在TD-LTE 无线网络规划技术产生之前,主要采用的是简化无线资源的业务承载方法,主要以话音业务为主,这也是与之前话音业务较多而数据业务数量较少的业务特点有关,而在当下,主要的业务承载变成了以数据业务为主,话音业务为主的业务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业务形式的发展需要,因此需要对用户的相关需求进行感知,为小区的平均吞吐量以及边缘速率提供有效保证,以保证用户使用的容量、信道质量都能够实现较佳的体验效果。
2、在采用TD-LTE 无线网络规划技术时,必须保证同一个小区内的频率带宽相同,这样便于有效提升小区内对于无线网络频谱的利用率,这与GSM 的异频组网和TDSCDMA的N 频点组网技术的运用也不相同。同频组网的干扰信号相比异频组网来说,其来源的距离位置也更近,干扰源的数量也更多,这就说明了干扰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不会受到高大建筑物的过多干扰,所以,若想减少TD-LTE 无线网络受到的干扰,在对TD-LTE无线网络的基站进行布局时,要遵循“源头为终点”的构造原则。
3、TD-LTE在进行小区投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用户的主要需求是以话音承载为主还是以数据承载为主,这样便于TD-LTE的基站布局与用户的主要需要相吻合,便于为用户提供更加贴切的服务。TD-LTE的基站布局必须与公共参考信号实现高度密切配合,且与用户的需求向吻合,为数据承载需求旺盛的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质量,使得TD-LTE的数据速率能够发挥其对数据承载需求的高度满足。
四、总结
TD-LTE 无线网络规划技术在当前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这是基于其自身相比之前的网络规划技术所具备的强大优势,虽然TD-LTE 无线网络规划技术的发展态势正旺盛,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存在着诸多挑战的,需要对TDLTE 无线网络规划技术进行完善,使TD-LTE 无线网络规划技术能够适应更多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这样才能实现TDLTE 无线网络规划技术的长远发展。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西方思潮;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在资本主义初期,城市环境恶化等因素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伟大构想,揭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序幕。
在发展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西方社会,伴随着文艺复兴思想的延续,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主流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对于西方社会各阶层思想的深远影响,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上世纪90年代伊始,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全球变暖、全球沙漠化等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给寄希望用科技战胜自然的人类当头一棒。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新的城市规划思潮,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 理论来源及阶段划分
1.1 规划理论来源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复杂多元的, 主要可以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1)田园城市;(2)城市美化运动;(3)公共卫生改革。
部分学者持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的观点。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 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圣西门、傅利叶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传统的思潮。
1.2 按照历史时期划分
1.2.1 以时间的自然延续划分
如D.Kruekeberg采用年代分段法, 将过去多年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划分为三阶段:(1)1880-1910,有固定规划师的非职业时期;(2)1910-1945,规划活动的机构化、职业化时期;(3)1945-2000,标准化、多元化时期。三个阶段互不交叉,将某时段的规划理论或规划实践作为这一年代的特征。
1.2.2 以主流思潮为主线
以主流思潮为主线, 再划定年代的上下界线。如P.Hall采用思潮分段法, 以规划理论对待城市的观察角度作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七个阶段:(1)1890-1901,病理学地观察城市;(2)1901-1915,美学地观察城市;(3)1915-1939,从功能出发观察城市;(4)1923-1936,幻想地观察城市;(5)1937-1964,更新地观察城市;(6)1975-1989,纯理论地观察城市;(7)1980-1989,分别从企业、生态、病理学角度出发观察城市。
1.2.3时代和思潮相结合
先按照十年为一个时代单元进行划分。通过对每一个年代各类思潮的梳理,深刻认识挖掘各类思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希望能从人类思想发展历程中认识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同时以人类当今社会的主流思维角度(包括经济、人文、环境)出发,主流思潮进行划分,从而构建其知识构架。
1.2.4 本文采用的划分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以时代和思潮相结合的方法,将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二战前:田园城市理论,综合规划的思想,带形城市理论,工业城市理论,城市美化运动,城市形态研究,城市艺术设计,市政工程设计,城市发展空间理论,当代城市,广亩城,基础调查理论,邻里单元,新城理论,历史中的城市,城市社会生态理论,战后重建,历史城市的社会与人,都市形象设计,规划的意识形态,综合规划及其批判。
(2)二战后至1960年代末:批判城市规划, 公民参与, 规划与人民, 社会公正, 保护文化遗产, 环境意识, 规划的标准理论, 系统理论, 数理分析, 控制理论,理性主义。
(3)1970年代至1980年代:理性批判, 新, 开发区理论, 现代主义之后理论,都市社会空间前沿理论,积极城市设计理论,规划职业精神,女权运动与规划,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
(4)1990年代后:全球城,全球化理论,信息城市理论,社区规划,社会机制的城市设计理论。
2 理论的演进纲要
2.1 二战前
2.1.1 人本主义思想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把城市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并在《明日:一条迈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出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城市应与乡村结合”。他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等重要问题等都提出了见解。
作为另一位西方人文主义大师,盖迪斯提出了综合规划思想,他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他强调城市规划不仅要注意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城市社会学以及更为广义的城市学,因此,盖迪斯事实上是使西方城市科学由分散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2.1.2 现代机械理性规划思想
以玛塔的“带形城市”、戈涅的“工业城市”为起点,通过高科技手段建设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后以建筑师柯布西耶为代表,通过巴黎城市改造的理想方案和其出版的《光辉城市》、《明日之城》两本理论书籍,系统的阐述其思想和理论体系。理性规划思想的巅峰之作是柯布西耶的《雅典》,其以功能理性主义为思想核心,提出了“生活、工作、交通和游憩”的城市四大功能,并以这种思想指导了世界上大量的城市实践活动。
2.1.3 其他规划思潮
美国建筑师赖特以自然主义、分散主义为思想基础,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规划思想,并在1932年出版了《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他反对大城市的集聚与专制,追求土地和资本的平民化,并通过新的技术使人们回归自然。但由于广亩城市以小汽车作为通勤工具来支撑极度蔓延城市发展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遭到“新城市主义”思想的竭力反对。
芬兰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的折中方案,他在1943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详细的阐述了其核心的思想和理念。
2.2 二战后至1960年代末
2.2.1 系统论思想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门学科诞生于1948年左右,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重大发展,并对人类自然、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系统论的思想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最为显著,将城市视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是不同土地使用活动通过运输或其他交流中介连接起来的系统,城市内的不同部分是相互连接和相互依存的,而城市规划的实质就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系统的控制。系统分析方法的建立是理性主义的巅峰,也标志着功能理性主义规划思想的巅峰。
2.2.2 卫星城实践
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卫星城理论,在二战后的大城市开始发挥价值,并被广泛用于空间、功能疏散和新城建设中。并在1944年大伦敦规划等重大的战略举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1946-1955年期间的第一代卫星城,1955―1966年间建设的第二代新城,1967年后建设的第三代卫星城。
2.2.3 整体环境观
随着城市的扩张与蔓延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人们开始担心自然资源被粗暴地践踏,担心人类生存环境遭受灾难性的破坏。P.盖迪斯从自然生态观的角度论述了环境背景在区域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E.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思想,就是力图使城市“既符合人类工作和交往的要求,又不脱离自然环境”。1959年首先在荷兰桂花街产生了整体主义和整体设计的思想,提出了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环境,以全面地分析人类生活的环境问题。
2.2.4 人际结合
Team10提出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为了适应人们要争取生活意义和丰富生活内容的要求,按照不同的特性来研究居住问题。Smithson夫妇提出了簇群城市这个具有 “后现代”特征的,体现了流动、生长、变化思想的新城市形态的概念。
2.3 1970―1980年代末
2.3.1 转型期发展
二战以后,因为经济、社会、政治转型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传播媒介的发展,西方国家进入了“后现代社会”。在城市规划领域,简.雅各布斯对于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进行了极为尖锐的批判,其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引起了规划师对于社会公正、人性化等全方位价值判断的深刻思考,一部分人开始转向对现代城市设计思想的探索。
2.3.2 文脉主义理论
在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突出的是文脉主义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城市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挖掘、整理、强化城市空间与这些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
这一时期提出的“拼贴城市”受到了文脉主义思想的影响,此理论不赞同现代城市规划割断文脉、文化多元性和按照功能划分区域的方式,认为城市的生长、发展应该由具备各种功能的部分拼贴而成。
1960年K.林奇出版了《城市意象》,其提出了著名的“城市认知地图”概念,其独特的城市设计思想区别于传统城市设计的精英意识和傲慢的姿态,在于它真正关注人的心理感知,重视人的切实需求,体现了人本主义的规划原则。
2.3.3 功能理性影响
针对在功能理性影响下城市更新存在的严重问题,1970年代后,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物质空间的改善,而且更注重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整合行动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为打开社会需求而开辟资源等等。通过大量的功能理性影响下城市更新的实践,新的社区理念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2.3.4 社会公正命题
在196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面临的尖锐矛盾导致 “规划的社会公正”的命题被广泛提出。在美国,“区划法”作为追求市场公正问题而出现。而社会公正命题的提出,导致了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思想的蓬勃兴起,“交往规划理论”、“倡导性规划”、“联络性规划”等理论都成为公众参与在规划领域的重要理论。
1977年,在智利制定了《马丘比丘》,其与雅典比较,最明显的变化体现为几点:(1)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思想的转变;(2)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改变;(3)从终极静态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改变;(4)从精英规划观到公众规划观的改变。
2.4 1990年代以后
进入20世纪19年代后,规划理论的探讨出现了新的面貌。约翰.弗雷德曼发表了《世界城的假想》,为世界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开创性的理论,认为各种跨国经济实体正在取代国家的作用,使得国家权利空心化,全球出现了新的等级体系结构,分化为世界级城市、跨国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地方级城市――即形成了“世界城市体系”。
1990年后,针对美国无限制的城市蔓延引发的巨大的环境和社会问题,J.康斯特勒提出了新城市主义思想,认为通过重新改造传统废弃的旧市中心区,恢复其居民集中区的面貌,并重建密切邻里关系。其后发展到对郊区城镇采用密集开发模式的探索。
“生态城市”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后得到了全面地阐述和发展。广义上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的认识,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产生、生活方式,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从狭义方面,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3 结语
在百年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中,人本主义、功能理性主义、生态主义思想作为城市规划对于各类思潮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应对之策,指导了全球各个地区的城市建设活动。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使城市规划活动向更严谨、深入、贴近实际情况的方向迈进,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发展和成熟,并向着广泛分析、严格论证、柔性成果的方面发展。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有着大量的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城市建设工作。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沿着两个方向不断前进:一是要快速解决大量的小城镇的建设问题并对无序蔓延和向郊区化发展的大城市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二是探求一条可以有效解决我国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道路。
参考文献
[1]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J].城市规划汇刊,2000,(02).
[2]于海漪.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历史与反思[J].华中建筑,1999,(03).
[3] 周卫.城市规划体系构建探索[J].城市规划汇刊, 1997(05).
[4] 胡俊.重构城市规划基础理论体系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 1994(03).
关健词:智能化电器;智能化开关柜;特点;发展趋势
文中从网络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今后以智能化电器构成的现代电力网将由电能传输和控制监测数据传输的两条通道构成,智能化电器将对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产生极大的影响。
1 智能化电器和智能化开关柜的概况
电器设备在电力工业还是工农产业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开关设备主要工作形态在开关柜中,其中电网要保持在35kV以下。开关柜属于有所电器的结合,主要是以控制电器运作开关为主。因此许多的业界人士把注意力转移在智能化开关柜上。它与计算机技术、数据技术、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的发展密切相关。现在还无法对其准确定义,而我国科学家正加紧对其进行研发。
开关柜自身虽已实现智能化开关柜的要求,而单靠人力是无法做到的,我们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自我感知、学习、大脑的记忆等手段来适应计算机技术,以最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开关柜等最佳性能指数。
2 智能电器和智能化开关柜的特点
智能电器和智能化开关柜的特点是常规电器难以实现的,其主要靠先进技术来制作。
2.1 功能集成化、数字化
老式传统的开关柜主要依靠电磁式机械结构来运作,但在功能方面受到一定限制,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电网发展的需求。引进的计算机技术有着老式产品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新型智能化开关柜将计量、通信、保护等功能集合起来应用于计算机中,能轻易地代替老式电器的同时提高效率。
数字化技术制作的电器最大的特点是准确可靠,这种新型产品不会因为温度和电压不稳定而出现状况,也不会因为元器件的不同出现差异,因此数字化这种技术能够确保电器功能并使其更加精准可靠。
2.2 设计简单、维护方便
智能化单元是集计量、保护、通信、控制等所有功能于一体,当将智能化单元安装在开关柜上时,其中的设计和连线的工作基本都可以忽略,使用者只需要将电压、电流信号、出口控制信号和断路器位置信号等少量电缆与开关柜连接在一起,就能够快速完成布线工作,保证开关柜的正常运行。其余的各项功能可以通过软件在操作实现,在简化了单元维护和校检的同时也为工作人员带来便捷。
2.3 可靠性增加
智能化电器与传统电气相比较而言更具有可靠性,主要通过以下三种体现:(1)功能一体化,系统简化,可能故障点减少;(2)自检、自诊断功能的实现;(3)检测信息的增加,利用多种传感器和控制器,对开关柜内的电、磁、热、机械、运动等各种物理现象与过程实施在线检测和优化控制,诊断其工作状态。
2.4 系统分散化、网络化
将每一开关柜智能单元的通信接口与值班员计算机相连,就可以构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形式经过了集中控制式、功能分布式、面向对象分布式和面向对象的现场总线分布式的发展过程。
3 智能化电器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3.1 前置各智能化单元
3.1.1 引入现代控制理论
模糊控制技术在电器方面的应用:电器的电流控制设备和供电系统、机器本身的工作性能以及状态都是利用模糊控制技术完成的。自适应及控制技术在电器方面的应用:电动机的自适应保护系统;变电站由于运作方式的不断变化使得其保护定值的自适应修正。
3.1.2 开发专用集成电路
目前在国内研制和生产的电子产品中,其智能单元多采用的是CPU,但由于这种技术无法为专业程度高的电子产品服务,导致许多新型控制方法与保护算法无法实现。我国现在应该着重开发属于独立芯片和模块,建立独立知识产权,并且加大推广力度。开发专用的集成电路,形成我国独特的电器模式,推动新型智能化电器发展和进步。
3.2 重视网络软件开发
目前被汉化的优秀软件微乎其微,人力和机器衔接环节薄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将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统一制作标准,分工细致优化。
3.3 配套与相关原件的研究和性能提高
在开发新品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开关柜中非电量的检测进行充分探究,同时还要在线检测开关的各个性能,以此来避免“智能化开关柜”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3.4 抗干扰设计
抗干扰设计又名为EMC,其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提高智能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这种抗干扰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在EMC方面,老式的各类电子产品对EMC要求很低,且管理不当,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对该设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着重强调了EMC在各类新型电器的制作标准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并通过提高抗干扰设计的质量确保高智能化电器和智能化开关柜对电磁环境复杂性的适应性。
4 智能化电器和智能化开关柜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们国家在电子产品设计与应用方面同国外差距并不大,有许多优势可利用。若电器技术人员与电子技术人员相互结合,是能够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并符合中国标准与运行管理模式的优秀智能电器产品。在开发电器的工作中应该注重网络技术的发展,注重网络的标准性和开放性,今后以智能化开关柜构成的供电系统将由以一次设备组成的供电网和以智能化控制器组成的通信控制网有机结合而成。注意机电结合,提高电器的机械特性和电性能,提高电器自身可靠性。
5 总结
通过本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智能化电器和智能化开关柜与其它先进国家相比较而言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国在电子产业方面较为落后。只有从技术入手才能提高电子产业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深入市场调研,从而实现对新型智能化电器和智能化开关柜的创新研发,生产出属于我国独特的智能化机器和智能化开关柜。在研发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为提高我国智能化产业和科技水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制造业 信息化 贵州省 工业
1 前言
制造业是贵州工业的主体,其中原材料、烟酒等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机械、冶金、化工、烟酒、食品及制药为主的传统产业及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军工基地,构成了全省工业发展的基础,为贵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在贵州的工业体系中,制造业企业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63.1%,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2.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贵州传统制造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趋严重,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差,总体经济效益低,已成为制约贵州省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已成为促进和加快制造业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紧迫任务。
信息化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我省制造业信息化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水平、提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速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现状与问题
2.1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省积极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方针,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创新体系;以培训基地和中心为骨干的应用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重点的应用服务推广体系等支撑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三大体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2.2 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平衡,需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应用水平
地方企业与军工企业相比,在应用上仍存在较大的技术落差。全省大多数地方中小型企业对4CP技术的集成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企业还局限于单元技术的应用,普及应用率较低。
2.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效益还需要提高
部分制造企业虽然投入大量信息化建设资金,却不能有效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和提高生产效率,达不到精益生产或精细化管理、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信息化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作用还未全面显现出来。
3.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
由于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尤为欠缺,致使大多数企业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或产业优势。
4.人才缺乏状况依然严峻
现有信息化人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企业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化专业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应用技术人才短缺仍是制约我省制造业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和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3 对策
根据上述问题,我们给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部门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充分发挥省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的管理和服务功能,统筹规划我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建设,研究出台有关指导政策和管理制度,协调解决存在问题,针对重点领域和行业,整合资源,组织抓好重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发展。
2.营造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整合资源,推动制造业信息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推广信息化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作用。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持续和健康发展。
3.引导企业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进一步加强政府资金引导,重点支持以数字设计、数字生产、数字装备和数字管理为目标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实施。鼓励和支持已具有较好基础的企业,加强在系统应用集成、产品创新、人才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努力向数字企业目标迈进。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我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在办好现有信息技术本、专科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申办硕士、博士点,扩大本土信息化高中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同时,加强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培训中心建设,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训。
综上所述,贵州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个环节,走自主创新之路,通过自主创新促进制造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贵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围绕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着力提高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加快构建我省特色产业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策略[J]. 中国工程科学, 2001, 3(7):7-11.
[2]杜平安. 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03, 14(13):1126-1130.
[3]汪琛君, 孙兴.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4):206-207.
[4]杨小兰, 孙兴.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设计[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5):63-66.
[5]陈厚义. 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点认识[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4(2):68-71.
[6]林秀梅, 徐光瑞. 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省际比较[J]. 当代经济研究, 2010, 5:008.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mine planning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maintain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lan,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capacity, resolve the excess capacity of the coal industry, promote the coal enterprises to escape difficulties, and guide the min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to achieve balanced and orderly , s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规范;计划与能力;管理;实现;发展
Key words: specification;planning and ability;management;implement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030-02
1 基本原则
①严肃性。计划编制批准下达以后,无重大变化及劳动组织的变革调整,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②科学性。计划安排科学合理,有理有据,符合生产现场实际,不超能力进行生产。
③可操作性。依据矿井长远发展规划,以实现稳产高效为最终目标,提高矿井开拓掘进工程实际效果,达到采掘比例关系正常,保证采场正常接续,实现矿井可持续发展。
2 实施要求
2.1 按照矿井年度生产经营指标总预算要求开展工作
紧密结合“六位一体”管控体系,严细落实,高效协同,精准发力,结合采场实际情况和矿井开拓布局要求,完成全年商品煤产销总目标,实现矿井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2.2 分工科学,责任明确
生产技术部门负责提供矿井采煤工作面的面长、采高、走向长度、落煤方式等相关参数。
开拓部门负责提供掘进巷道的煤岩别、支护方式、巷道设计断面、巷道类别及使用掘进机械等参数。
地测部门负责提供工作面回采率、资源回收率等参数,并制定有关的实施措施。
机电运输部门和通风防尘部门要根据矿井生产接续要求,结合矿井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排定各自专业工作计划初案,保证顺利实施。
洗煤运销部门要根据采场实际状况,负责提供工作面灰分、含矸率、发热量及精煤产量和灰分等质量参数,为矿井的后期销售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2.3 优化劳动组织,更新观念
在劳动组织调整优化方面做文章,打破原来传统“三八制”“四六制”24小时作业格局,大力倡导采掘集约化生产模式,优化劳动组织,推进控员瘦身,以机减人,推广区队集体休班,取消月底翻班打连勤现象,最大限度地压缩采掘夜班薄弱班次,不仅实现了减班控员保出勤的目的,也扭转了 “月底翻班必须打连勤”等传统的旧有认识,还提高了全员的幸福指数。
2.4 改变传统观念,提升矿井可持续发展能力
面对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的实际,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再想一味靠提高产能提效益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成为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核心任务。靠拼产能提效益,实现脱困突围将是一条不归路。没有它法,只有打破传统,走减量提质提效之路。
2.5 减量提质,优化商品煤结构
田陈煤矿经过近二十年的开采,剩余可采储量逐年减少。从矿井采场条件来看,产量逐年递减已经成为常态,只有通过提高煤质这条路。抓好源头煤质管控,进一步优化放顶煤工艺,找准煤质控制和原煤回收率的最佳结合点,减少顶矸直接煤流系统,特别是7111面机头断层区域,尽可能降低采高,采少矸石采出;采煤工作面严格控制“采高”,实行超高割矸扣款扣产。对采煤工作面超过规定采高采出的矸石,每吨处以15元罚款,连带三大员0.2元/吨罚款,并在月度产量结算中改变传统的计算产量办法,采取以“纯煤计产”、“质量考核”,实行发热量标煤计量,完不成发热量考核指标的,以实际热值/考核指标×实际产量来计算最终产量。掘进全岩及岩超煤上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坚持好分打分装和煤矸分流,确保入仓掘进煤质量。
2.6 科学组织,稳住生产源头
一是认真执行276个工作日制度,把它作为一项指导矿井科学组织生产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进一步提升矿井生产系统储运能力,对井下缓冲煤仓、生产系统、提升系统、运输系统等各个环节的论证分析,力求突破限制生产的瓶颈问题;二是切实从源头上提升煤质,减少矸石提升量。针对7112工作面出现火成岩区域,对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的实际,自觉组织力量,实施掏矸助采33米;对7111工作面进行系统改造。三是强力落实掘进煤矸分流、分打分装措施,在地面系统充分发挥矸石拣选系统作用,最大限度拣出矸石,提高了矿井煤质。
3 严格考核办法执行落地
对采掘区队及生产辅助单位计划任务考核:
①完成当月作业计划规定的工作量的,即完成程度100%,根据矿“3331”结构工资考核管理办法规定,考核月得分。
②未全部完成当月作业计划规定的工作量的,根据矿“3331”结构工资考核管理办法进行折算得分。
1)采掘单位实际得分=实际完成/作业计划*100%*30。
2)生产辅助单位实际得分=实际完成项(台)数/计划安排项(台)数*100%*30。
③为了充分体现生产经营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加强生产能力管理,保证采场的正常接续,在考核总体计划任务的同时,将对矿下达的重点工程及重点掘进工作面实行单头考核。即对于完不成当月计划指标的重点掘进工作面,即使整个工区完成了作业计划,仍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进行扣罚。
4 计划调整相关规定
4.1 若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重大地质变化,导致无法完成当月下达的计划任务,由区队主管技术员于当月月底以前负责出具作业计划调整申请报告,详细说明调整计划的原因,通过专业职能科室和本专业副总工程师签字认可,经过考核运营中心、地质测量科、规划发展科、生产技术科及开拓科共同商讨确认,形成正式调整报告材料,报总工程师审查后,由规划发展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2 因其他原因(生产接续需要、应急工程安排等)出现计划内项目月度发生变更的,责任单位应及时与规划发展科沟通,并出具书面变更报告,经专业分管领导签字认可后报规划发展科备案,规划发展科将根据变更报告据实进行考核。否则,将视为该项目未完成计划来予以考核扣罚。
5 处罚相关规定
5.1 为了保证生产经营计划任务考核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做到考核公平公正,规划发展部门将不定期地实行对重点单项工程完成进度、设备修理完成情况进行全方位抽查,并将抽查的结果与月终最后任务考核得分挂钩,进行严格奖罚。
5.2 若发现抽查的结果与单位上报资料出F较大偏差的,将视出入的轻重程度,在对单位进行严肃处罚的同时,同时对该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连带处罚。
6 结论
可以说,企业计划与生产能力管理,在当前煤炭企业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其他管理所无法替代的。为了把计划与生产能力管理的作用最充分、最大化的发挥出来,作为企业来讲,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予以正确定位,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与此相适应,作为主抓此项工作的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从多方面将此项工作做细、做实。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辉.制造系统中的生产能力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发展路子。初步建成了林、糖、电、矿支柱产业体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新阶段。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显着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批准实施县城江东片区、大寨、响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永平、正兴、民乐、××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6.8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4%,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7.2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为28.27千米,县城绿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网总长84.8公里,初步设计投资8051.82万元,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模式运作。项目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处理厂图纸在送审中,配套管网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待进入工程招标阶段的相关工作。
1、“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理顺机制,强化执法,不间断开展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特别是城区主次街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城市管理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市容市貌容易反复,长效管理不落实;管理盲区、背街小巷脏乱差依然存在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特别
是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定地段、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做到违章行为及时处理,街头垃圾及时清除,环境面貌不断改观。 2、强化保障。为加强管理,协调,公安、工商、卫生、交警、运政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与城管部门责任共担、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城市建设要投入,城市管理也要投入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提高城市管理维护费标准,改善城管部门工作条件。推进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政管护、环卫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进管干分离、管养分离、作业放开,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3、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二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组织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把县域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地区。
(二)规划原则
一是整体效益原则,处理好全县城镇发展矛盾,调整好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尤其处理好城镇间的功能协调问题。二是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城镇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浪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投入总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未来的各种潜在发展留有余地。
(三)发展目标
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给排水、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满足县城增加人口的需*求,城镇化水平达到50%。县城的建设模式在用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特点确定为集中联片发展与组团式跳跃发展相结合,南拓为主,适度东进。重点发展江东组团、东巴工业组团和纸厂工业组团,调整完善旧城组团和江北组团,适度发展江南组团。形成“一带、两轴、四园、六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 “一带”--依托威远江两岸的平坦地势,配合两岸主要沿江联系道路的建设引导城市沿威远江南下逐步发展,形成城市主要威远江城市景观带。
“两轴”--一是以东西向的森林大道,振兴路,人民路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主轴;二是以威远江两岸沿江绿地为基础的开放型生态景观轴。
“四园”--是指规划的四座大型公园,芒果山公园、佛迹公园、民族公园和滨江公园,体现××县城独有的人文地理特色。
“六组团”--组团以地形地貌和主要道路进行分隔,各组团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其中生活居住组团有四个:旧城生活居住组团、江东生活居住组团、江北生活居住组团、江南生活居住组团,工业组团两个:东巴工业组团、纸厂工业组团。(四)规划重要指标
(五)分步实施方案 4、2013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0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1%,建成区面积达7.4平方公里。 6、2015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5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3%,建成区面积达7.8平方公里。
(六)保障措施
要使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促进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的措施保障:
1、舆论宣传保证措施
在全县范围内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舆论宣传工作,宣传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做到家喻户晓,达到“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社会氛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取得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支持。
2、规划指导保证措施
严格按县城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发挥规划在市政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3、法制保证措施
加强市政建设的立法工作,用法制保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地方性城市市政建设法规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实施市政管理。我县于2008年出台了《××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意见》的地方性、行业法规。
4、走经营城市之路
走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建市场化之路,以经营的方式来推动城市的发展。一是寻找新的城市资源;二是盘活城市闲置资产,使得城市闲置资产的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