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如何快速提高范文

高中语文如何快速提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如何快速提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如何快速提高

第1篇:高中语文如何快速提高范文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利用有效的课堂提问来发挥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通过提问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问,是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提升能力重要手段。一切知识探究活动都源于问题,如何对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主义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内容的优化

在对课堂问题进行设计时,教师要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优化提问的内容。

首先,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内容应当具有开放性。传统的封闭性提问,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就可以应付老师。在回答封闭性问题的时候,学生很少自主思考,大多数学生选择用猜测的方法回答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对提问内容进行开放性改革,用开放的问题去获取一些新的观点,让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化思想融入到问题答案中。比如在讲解《囚绿记》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如何将绿色囚起来呢,你会选择什么方法”这样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会促使学生得到不同的答案,一些学生说画下来,一些学生说用照相机拍下来。不同的观点会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其次,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内容应当具有趣味性。趣味性的课堂提问更具有吸引力,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深入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兴趣,用符合高中学生心理期待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在讲解《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一段电影《赤壁》的片段,让学生欣赏赤壁美景。之后,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描述赤壁美景的句子。趣味性的提问会提高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二、构建主义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的优化

构建主义理念强调课堂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关注课堂提问形式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利用重视提问方法的灵活性。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就学习内容进行互动的过程。教师无法完全准确地预测学生的思考成果,总会有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重视课堂生成,将学生的问题转变成为自己的提问,利用学生创造出的教学资源,有利于语文课堂活动灵活性的加强。比如在讲解《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看到文章的题目,有学生会说“我也有一个梦想”。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堂想法,生成一个问题,“大家都有梦想吗?是什么”,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讨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深度。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式提问方法。用同类比较的方法进行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比较思维的形成,让学生快速发现两个作品或者两个知识点之间的不同。比如在讲解《师说》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劝说》进行比较。提出“二者关于教育的观点有何异同”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比较思考。

三、构建主义理念下高中语文提问评价反馈的优化

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需要积极的评价,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革自己的提问评价方式。

首先,教师要积极落实赏识性评价,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能否坚持专注地学习,与教师对他们的信任有明确关系。一些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问题,教师要给予语言上的表扬。一些学生不能流利的回答问题,教师要用期待与肯定的眼神给予学生动力,帮助学生成功。赏识性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信心,促进其学习能力提升。

其次,教师要落实尊重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问题思考与回答行为,肯定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总结

综上所述,提问,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效的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运动,启迪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语文学习内容。用合理的提问内容、方法与评价手段促进师生在课堂中的有效互动,能够让高中语文课堂氛围得以改革,让学生享受高效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吴艳.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5.

[2]葛秀春.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胡林丽.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2篇:高中语文如何快速提高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早读课 有效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一日之计在于晨”,高中语文的早读课是实现新课标明确提出的“阅读教学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注重个性化阅读,要能阅读不同类型文本及掌握相关阅读方法”要求的关键环节。然而,高一、高二甚至高三的语文早读课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效率和效果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语文早读课是语文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因为这关乎着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品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高中语文早读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早读课还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主要有:

1.观念淡薄

由于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的偏差,主管领导、任课教师和学生不同程度地认为高中应重视阅读、写作以及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早读、朗读就是“小儿科”,以致早读课变得单调、乏味、低效。

2.目标不明确

早读课时间短,读什么,怎样读,学生甚至教师缺乏明确的目标,茫然不知所措,随意性、盲目性充斥早读课的实践中。

3.重形式轻实效

经历了十年磨练的学生已经对“早读”感到索然无味,或者摸索出了自己的早读“真经”,只是为读而读。表面上阵势浩大,实际上滥竽充数,犹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教师多数走形式,只关注是否在读,对早读课成效的关注度不高。

长此以往,非但高中生的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难以提高,恐怕学生对语文早读的兴趣甚至对语文的兴致也会逐渐萎缩。

二、搞好高中语文早读的有效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前沿阵地,面对低效的早读课,如何让高中语文早读课富有成效呢?笔者认为,搞好高中语文早读应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引下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科学反思并积极应对。

第一,转变观念,重视早读。

“读是思的凭借、悟的前提、说的储备、写的基础”。高中语文早读课对语文教学有重要意义。

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早读课是学生每天接触语文的第一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最佳时光。教师可以从早读的气氛、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设计,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一日之计在于晨”,对多数高中生来说,早晨是记忆的最佳时期。早读课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字词音、形、义的积累、文化常识的积累以及写作素材的积累。

在早读的有效实践中,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丰富的知识积累会促进高中生的朗读能力、语言感知能力、审美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正如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所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作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3.查缺补漏,完善教学

学生可以利用早读通过熟读或背诵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并能查缺补漏。对教师来说,早读课是掌控语文教学信息反馈的时机,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朗读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给予纠正。所以,早读课利用的好也能实现教学相长。

第二,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每册都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部分。其中“阅读鉴赏”(见下表)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同时还有“扩展阅读”和“名著导读”,形成了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文章到整本书互相结合的阅读系列。

早读课是巩固课堂知识和延伸课外知识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制定或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合理的早读目标和可行性计划,如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甚至天计划。具体到每一天早读课,对早读内容,要明确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对早读要求,要明确是泛读了解、熟读领悟还是背诵。师生都应该做到心中有目标、有计划。并且在目标和计划制定或规划完后,教师要狠抓落实,并且要循序渐进、常抓不懈。

第三,注重技巧,强化质量。

早读并不是囫囵吞枣地机械背诵名篇佳作,学生必须拥有必要的朗读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符号标注阅读材料,如停顿(/)、重读()、轻读(~)、快速(>)、慢速(------)等,运用这些符号使学生在早读时读准字音、读清语句、读出节奏、情感、风格和意境,进而读出效果。宋代学者朱熹也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早读要读出质量和成效,还要做到读思结合,在早读时要结合材料或者教学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主动质疑、寻找答案。如:作品材料写了些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对材料中的重难点字、词、句该怎样理解?词语在材料中的感彩如何?它们的表达效果如何?……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以读促思,以思导读,读思结合,才能保证早读的质量。

第四,注重形式多样化。

为了保持早读课的活力和魅力,激发学生对早读课的兴致,教师要注重早读课的形式,让早读课有波澜、有色彩进而有成效。

1.范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示范作用。在阅读方面,这个示范可以来自教师、学生或多媒体。作为教师,既要做到言传又要做到身教,对经典的阅读材料要示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并且在早读课时,教师要准时到达课堂与学生一去样放声朗读,以此示范,激发学生主动感悟材料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教师可以引导班级中阅读功底好的学生作出示范,让其他学生体会和感悟,在客观的评价中体会阅读的魅力不仅来自教师还来自身边的同学。当然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教师完全可以在早读课中引进多媒体,发挥多媒体的独特作用。所谓“近朱者赤”,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读”功自然会逐步提高。

2.配乐读

文学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能把早读中的学生带入特有的意境之中,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早读《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能使学生在清晰的音乐中体味文中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

3.扩充式读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朗读摘抄的经典佳句和美文。这就需要学生广泛涉猎课外阅读材料,主动地去搜集摘录富有价值的美文佳句。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较好的锻炼,在早读中对那些美文佳句通过熟读成诵也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较好的提高。

总之,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早读课教学中,要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追求早读课的高效性,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教育教学的水平。

第3篇:高中语文如何快速提高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提高;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14-01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强化实施,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在学习方法和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那么,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已经成为我们广大高中语文老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从如下几方面作浅要论述。

一、因材施教,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强调的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是我们的老师,所以,构建高效的语文高中课堂,我们一定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填鸭式”等以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要和同学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至于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的不一样观点,我们老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并进行鼓励与尊重。老师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他们自己的独特性,假如在课堂上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实行一样的标准与要求,那样与科学教育是不相符的,也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在原来基础、自我发展方向与学习需求等方面的不一样,启发学生的潜能,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建更好的学习条件与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这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体现,是结合实际的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二、目标精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就是有一个合理精当的教学目标,把新课改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同学们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联系结合起来,目标一旦制定就可以掌握明确的方向。我们以苏教版教材必修一的第一个专题诗歌教学作为例子,如果没有精当的目标设计,就会削弱学习的重点,同学们也得不到真正的感悟。在这一阶段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学生还没有相应的诗歌理论方面的基础,对于诗歌中的“意象”没有自己深刻的认识,对于“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也不太明了。所以,在这个专题的教学中,“意象”和“意境”以及它们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所突出的作用,就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重点问题,而将怎样感受诗歌中青春的激情作为教学的难点问题也是比较合理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果把的《沁园春・长沙》和《相信未来》组合在一起,通过《沁园春・长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感受磅礴的气势与壮阔的画面中意象的壮美;通过《相信未来》“蜘蛛网,炉台,灰烬的余烟;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霜的枯藤”等感受色彩灰暗低沉的意象,以此体会意象的不同在情感营造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比较和认识,使学生在诵读中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引导质疑,让学生成为提问主角

思维的火花是靠质疑来引燃的,同学们只有产生了疑问,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才能推动他们探究知识的兴趣。因此,高效高中语文课堂的构建,要提倡与鼓励学生质疑,并要注重培养学生不断提高质疑的能力。据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人在大脑中产生了问题后,才能让自己去积极思考探究,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得到启发,就会让思维快速进入活跃的状态中,就会茅塞顿开,新的认识与想法就会迅速产生,并在努力不断的探究下,最终得到满意的答案。什么样的创新都是以质疑为基础的,所以,我们去引导与培养同学们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改变以前的主角位置,让同学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思考者,在老师与学生平等的情况下,鼓励他们大胆地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引导学生提出更多有份量的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这样才能在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过程中,创造出一条更加有效的途径。

四、多媒体教学,提升美育德育效果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备受青睐,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优化教学结构,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广为高中语文教师所运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重视提升同学们的审美情趣与品德修养,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多媒体集音、画、形、声于一体,可以帮助老师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置身其中,欣赏课文所描述的境界,提升美育和德育的教育效果。如教学《荷塘月色》时,随着轻柔、清雅的音乐,为学生展现出一幅幅宁静、美丽的荷塘月色的图片;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可播出《红楼梦》电视剧这一情节的片断等,让学生如临其境,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是构建高效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方式之一。

总的来说,我们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只有努力去探索与实践,积极去构建高效的课堂,才能让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的培养理念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究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教书育人工作的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参考文献:

第4篇:高中语文如何快速提高范文

新教改在课程目标方面提出了“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的要求。然而,新课改十余年,课程理念与实践操作之间的鸿沟尚存,脱节现象严重”的老问题依然突出。①在这样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学方法是知识转化为学生内置素质的桥梁和纽带,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更多地通过兴趣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文感培养,促进知识的正确把握;通过情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一、兴趣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务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②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也曾提出:“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可见,兴趣激发的重要。兴趣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及深层次的思考,实现学习效果的质的飞跃。因此,如何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1.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迷茫,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是关键。首先,以课文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语段为依托,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作者思路是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等直接或间接表达出来的。其次,通过语言、动作等品味情节,深入挖掘文章主题。高中语文课文,特别是文学类课文,离不开情节的理解与梳理。情节的发生、发展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表现的,而这种矛盾又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等的表达来激发的。第三,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提炼文章主旨。解读文本,不仅要在知人论世、因时悟文的基础上,将作者所表现的生活还原出来,将作者的写作意图复现出来,而且要通过文本内容的前后联系,立足文本语言,瞻前顾后,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最终明确作品题旨。③正因为这些特有的历史环境、民族文化、时点、领悟与感受、写作的机缘与灵感……造就了文学作品的产生,以及所表达主题的走向。

2. 拓展语文知识视野。知识的容量影响学生思维的角度与方式,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一般来说,学生知识的含量越大,对所学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层次就相对越深,新概念、新思想、新内涵就越容易吸收和理解。拓展学生语文知识视野,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与认同感,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真实解读。所以,要注意扣紧文本与延伸拓展的有机结合。④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如果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知识有深刻了解,或者读过与那个时代相关的展现这层关系的文章、书籍,或者听自己的长辈们讲说过自己祖辈们的相似经历,他就更能深刻体会和理解作者与其乳母之间的浓浓的“母子情”。由此引发的作者对乳母的怀念、感激、赞美之情,以及作者对乳母的同情,对“不公道的世界”的仇恨。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文化知识、延伸课文内容,触类旁通,拖宽学生语文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3.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所谓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⑤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突显和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引导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在“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融合中促进感性知识与实践经验向理性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转化,提升学生的自身感悟力。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引领。毕竟高中学生的知识涉猎面有限,对知识的理解不可避免会出现偏颇的现象,这时候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就会如黑夜海上航行的灯塔一样起到“导航”作用,让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

二、文感培养,促进知识的正确把握

文感是个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长期的读写积累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文本直接快速感悟与理解的心智技能。⑥高中语文教学,要拓展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需要培养文感。那么,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文感,让学生“凭着感觉”就能直接快速把握文本意思,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整体把握,领悟文章内涵。培养高中学生文感的首要前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领悟文章内涵。可以说,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既是高效领悟文章内涵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字、词、句的“知识性”传授,对学生高层次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某些词语的读音、词义等,尽管这些词语的读音与词义对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确有用。然而,正是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方式,导致了高中学生对字词句的过度重视,忽略了对文章的鉴赏及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词义的理解,让语文课堂变成了积淀“知识性”语文知识和经验的场所,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涵,强调对文本中众多信息点的整合,强调从整体来浏览、研读、体验、感悟文本内容。但这种文感培养方式与传统方式相异之处在于: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传授,是基于学生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融进学生的知识体系,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阅读、理解、鉴赏等能力。

2. 经验积累,促进知识融通。高中三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让他们学会积累经验,并能把自己的经验、别人的经验以及个人的实践体验进行对接,促进进一步的学习。这种积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他人经验(知识)在头脑中的简单堆积,而是以文感培养为目的、以自主思维与探究为获取方式的知识的积累与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⑦通过激发、唤醒学生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来促进学生拓展性的学习与思考,从而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知识积淀,达到更深层次的融通。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课文《一个人的遭遇》的回忆,思考其中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法西斯的暴行的手法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并提出一些具有可比性的问题,如此文注重景物描写,《一个人的遭遇》注重人物形象刻画,他们是否有本质上的相似点?与你读过的其他描写战争的作品相比,此文有哪些不同点等等。通过学生对已学课文的回忆,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沉淀,激发学生急切阅读的激情与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融通。

3. 教育引导,培养阅读习惯。中国现代文学家巴金认为:“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⑧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拓展知识的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习惯的养成,培养文感,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获得阅读知识,发展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及割裂式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经由文本的直觉感知内化为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从而培育学生的文感。例如,在讲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思考:雷锋叔叔早已去世,但文章中为什么还说“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引发学生对文章迫不及待的阅读与思考。在强烈求知欲的引领下,学生细致地阅读课文,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挖掘文章的深层次的内涵,并提出更多的阅读需求,以满足对文章的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三、情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及情感互动,是有效实现教学主、客体之间的民主平等、理解信任,促进教与学积极性的提高并产生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师生关系构建及高中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这对学生学习、探索等积极性的提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而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便会提高,学生主动性的提高又会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及教学状态的变优,而良好的教学状态又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师生相互之间的提升与成就感,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领者,他帮助学生达到性灵和灵魂发展的高度,探索生命的成长。教师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有广度和有深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在文本学习的同时,拥有更为完善的思维方式和更丰富的思想。”⑨本文中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只是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中普遍可以采用的方法。而针对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内容、时代性等,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并在能力培养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和传承中华文化之精髓,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实践新教改对学生的知识目标要求与能力培养目标。

注释:

①冒继承.试论语文课改模式的活化之路[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7):72-76.

②马慧华.语文教学拓展设计策略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4(10):87-88.

③徐聪.探寻文学类文本解读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评论,2014(6):134-136.

④颜禾.对语文教科书使用问题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评论,2014(2):141-145.

⑤罗运江.高中语文“自主学习”之我见[J].中国教育学刊,2014,5:102,105.

⑥蔡伟.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课程・教材・教法,2014(2):63-67.

⑦周宏锐.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示范课标准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9):33-34.

第5篇:高中语文如何快速提高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情感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更是如此。随着高中生情感的发展,学生对于事物的发展有了一定自己的想法,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下面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作用入手,就如何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1、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语言学科,而语言本身就有着非常浓厚的情感,因此,这就使得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鲜明的情感色彩。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情感的发挥,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求知欲的激发,通过情感的激发,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从而使得语文教学效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情感也是写作的源泉,情感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良好沟通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习带有情感地学,可以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拉近,使得学生更加体现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情感教育可以使得作者与读者之间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语文目的实现。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对学生的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引导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合理地表达,在语文写作过程中将情感运用其中,可以使得写出来的作品更加生动、真实,从而使得语文教学效果得到预想不到的收益。

2、如何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发展

2.1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加与社会阅历的变化,他们的情感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事物的发展也会有自己的认知。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得到有效发展,那么教师就要加强对高中学生情感变化与发展的熟悉、了解,根高中生所特有的情感特点开展情感教育。高中学生相较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情感发展已经相对于比较稳定,因此,在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一些学生所熟悉的伟人、名人来教育学生,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稳定性。其次,高中生的情感虽然相对于比较稳定,但是有着很强的敏感性,当学生看到一些悲伤或是激动的场景时也会感同身受,一些作品中的喜怒哀乐也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教材中一些情感比较丰富、情感色彩比较浓厚的材料对进行进行情感教育与感染,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去感受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情感。

2.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发展。高中生心智逐渐趋于成熟,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会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事物发展会有一些自己不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和谐、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表达自己情感与想法的空间,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风格,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情感感染。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引入到情感丰富的教材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文本教材所要表达情感的感悟,促进学生情感的良好发展,从而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将作者的情感更好地传输给学生,使得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加感同身受。例如,在体会对大自然的美好的情感时,可以播放一些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图片,配上旋律优美的大自然曲子,从而在这种情境下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朗诵,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这种情感的激发与理解。

2.3在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身边事的关注与融汇,从而使得学生更加理性地对待情感,也使得语文教学更加有活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如果离开了生活实际,那么教学就会失去活力,而情感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逐渐和社会进行密切的接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身边事的关注,加强对时事的融汇,用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素材去更好地引导学生情感态度教育的开展。而且通过情感教育对时事的关注与融合,可以引导学生将时事写入到作文当中,这样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文当中写出来的作文更加有活力,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语文如何快速提高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2 【文献标识码】 A

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在语文课程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改的核心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以实现学习的主动优势。因此,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不难发现,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们几乎不再重视朗读,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到高中阶段无须再进行朗读教学,更不会做这方面的养成教育,教师普遍认为,朗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收效甚微,在应试中更是没有丝毫促进作用。以上种种误区使得“朗读”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被分割开来,这显然直接导致朗读在语文教学上处于不被重视和采纳的边缘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缺失主体性

一直以来,教师们都严重忽略了朗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朗读无非是让学生快速总结出文章段落内容、结构、中心等,导致学生主体体验的缺位。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朗读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和陶醉,但是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入情入境的朗读似乎成为一种奢侈,学生被要求大声齐声地朗读以后便快速进入段落划分、中心思想的总结,而作为老师,此时对于学生的朗读并没有指导和要求,往往一句“自由朗诵”就算是布置了任务。自然学生们机械地朗读和总结,丝毫体验不到真正朗读的美好体验。老师们的硬性指导剥夺了学生快乐读书的权利,更是不知不觉中削弱了学生们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使朗读教学失去了相应的教育意义和教学功能。

(二)早读课上才需要朗读

众所周知,早晨是学生记忆力最佳时段,对于朗读的内容能迅速记住,而往往语文这一学科又需要背诵去积累丰富的文字作为储备,因此,专门作为训练我们朗读能力的“早读课”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一做法便让许多学校管理者及语文教师认为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朗读也只是一种点缀,可有可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朗读来帮助强化记忆和增强语感。因此,我们不可只利用了早读时间就算了事,要尽可能地利用起课堂和课下的时间,养成学生这种意识和习惯,潜移默化中对提高语文能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放任学生随意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小学、初中阶段的朗读训练针对性与目的性较强,因而到了高中阶段,对于朗读来说,就几乎不作什么要求,大多是“放任自流”式的随意朗读。但事实上,一些学生并不知道该如何自分主次,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甚至该怎样朗读。这当然会减少朗读激情和朗读水平,学生体会不到朗读的美感,其结果便是阻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高中语文朗读水平的策略

(一)将朗读教学提上课堂教学的日程

1.布置预习的任务

新课之前,适当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自己利用一些工具书对陌生的字、词进行查阅并标注,在课堂上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这些能使学生稍快速地进入课堂主题,节约了一些引导和过渡时间,更能够让学生系统地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自己领悟到教师授课的主旨。不知不觉间,课堂的效率就被提高了。

2.教师范读

教师的范读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教学手段,作为教师一项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抑扬顿挫、舒缓有度的音韵美感,才能让其产生心的共鸣并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

3.细读感悟

教师应当再配合以详细解析,以此巩固知识点。首先要树立几个朗读水平不错的学生典型,建立学生信心,在朗读中自然也要适当鼓励和指导,那么学生便会以此鼓起勇气,敢于张口,敢于朗读。在学生的朗读兴趣愈加浓时,教师应当在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内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细致地读、深入地读,并通过朗读感悟到语言文字当中蕴藏的事理与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口吃个胖子就可以的,必定是潜移默化的提高。从总体进程上看分为文本认知、文本理解、文本赏析三个阶段。朗读是手段,理解才是目标。在掌握陌生文字和发音标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流利地对文本进行朗读,接下来便是对文本理解的进一步要求。想要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则必须要从理解作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来进行充分解读,让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内涵,对文本内容的情感表达做到初步理解。引导学生把握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在文字内容较为激昂的地方,感情要释放,声音要提高并且豪迈;在文字比较婉约柔美的地方,便应该舒缓动情,读出韵味和美感。只有体会到作者的意图和意境,品读出文章的本色,才算是真正把握了这篇文章,也就能够提升阅读能力甚至是语文能力。

三、结论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重要的一部分。重视朗读,就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和审美的功能。通过各种文体和不同内涵的朗读渐渐激发学生热爱语言的情感,以至于爱上学习语文,而学生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兴趣又必将变为推动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本文通过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误区分析,提出进一步的提高措施,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者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亚亮.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研究,呼和浩特.语文学刊,2012(2):106,144.

[2]欧阳企平.浅谈高中语文朗读教学[J].江西教育,2011(12).

第7篇:高中语文如何快速提高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现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素质教育的推行向高中课堂提出要求,打造高效课堂,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更符合现代化教育目标。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能局限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激活语文课堂。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问题情境创设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情况,换位思考,问题情境创设不仅要使学生领会和理解,还要符合学生知识经验和兴趣爱好。其次,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难度,既要具有一定挑战性,又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解决。此外,所设问题要对学生一般学习目标起促进作用,并拥有丰富的意义,可以通过类比、概括表示情境。具体来说,可以将语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表演,合理利用周边教学资源,选取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作为素材,创设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如学习《老人与海》一文时,可以在课前播放老人与海的视频,让学生走进文章的情景,此时再让学生描述,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通过分析推理,学生对事物认识更全面准确,开放式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二、采取任务教学法,丰富课堂活动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知识面广、范围大的特点。高中语文教学要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并讲究方式方法,以任务形式丰富学生课堂活动,以游戏法活跃课堂气氛。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语文又是比较偏难的科目,所以高中教师要适时调节课堂气氛。可以请学生上台朗诵,时间大约为五分钟左右,文章通过教师设定、学生编号抽签的方式选取,这样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利用“文言文”的分离组织学生进行识词练习、自主组词游戏,可以将文言文词组分离,分别写到不同纸片上,再写一些干扰字,然后选出几位同时完成词汇的组合任务。利用类似游戏任务让学生体会不同上课方式,这也是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主角的一部分,同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组织小组合作,打造探究课堂

合理的小组学习是探究课堂的保证,对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小组学习作为课堂重要学习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合理分组,分组要求教师根据班集体内各个学生的语文成绩、平时表现情况和性格特征科学分组。教师分组要求不仅根据学生不同特长特点作为基本分组要求,而且要保证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小组组成方式在自由探究学习课堂中增加自信心,实现语文成绩进步。探究课堂的性质要求小组成员在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实现教师要求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向小组实行“布置问题教学”,让小组通过任务方式更具体、高效地学习。

四、完成课堂评价,促进语文学习

课评分为对学生的评价和对课堂的评价,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做好相关课堂记录,从而得出学习建议,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步。对课堂评价的形式,由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对课堂的建议评价和听课教师的评价组成。再者,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教学难点进行自我弥补和自我进步,从而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完善。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具有灵活、生动、多样、丰富的手段,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课堂评价手段,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就能使高中语文课堂焕发生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建立一种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提高的评价制度,实施有效的评价对提高语文学科品位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课堂教学技巧,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各种评价方法,注意评价多维性。同时,教师要注意直接评价和启发评价相结合,运用合适的评价语,采用激励评价法。此外,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一定要给学生空间发挥,倡导学生自主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将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快速提高英语能力,更好地完善自己。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更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提升教学效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全力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把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真正有效,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响应时代要求,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小香.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中),2011(04).

[2]胡丰产.让思维绽放如花――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方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7).

第8篇:高中语文如何快速提高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 教学新思路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99

1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是一门必考且极为重要的科目,因而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应试教学要求而被迫接受语文课程的学习,却很少有学生是发自内心喜欢并热爱学习语文,这种现象尤其在高中教学中较为明显。高考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语文在高考中占有极大的分值比例,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成绩。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大多数老师教学的重要目的,导致老师过于追求表面上的应试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使得传统的语文教学愈发凸显其局限性,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同时,在传统教学理念中,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老师的主体地位,在老师固定的授课模式下,任何问题老师都总是给予学生最完整的讲解以及最为标准化的答案,而轻视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讲解,忽略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的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听与记笔记,这不仅很难体现出学生能动自主的学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不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2 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新思路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着重强调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文化素养。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明确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把握新课标教材的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探索出适合新课程标准的高中语文教学新思路。

2.1 营造活跃、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课程,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不是让学生仅仅是为应对高考而处于被迫学习的状态。老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活动氛围中不断学习。活跃、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可以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2.2 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而并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书面知识的讲解学习,这是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一个弊端。长期以往,会逐渐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更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及语言文化素养为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与感染,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文化素养。因此,基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老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明确把握新课程目标与新教材特点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内容去安排课堂教学环节,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合理运用教学技巧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老师也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开放性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地体现出来,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学习,这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当今时展的需要。

2.3 注重角色的转变,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带领着学生进行学习,却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知识也在不断的拓展,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全部传授给学生,尤其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两个部分,在体现基础性课程教学的同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会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老师要注重角色的转变,要学会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帮助学生去发现、挖掘获取知识的方法,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有选择性地进行课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拓展学生的视野,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4 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知识素养,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新课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构建比较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三维目标教学对老师自身的综合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果自身没有很深的知识素养与文化涵养则很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又谈何通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能力。所以,老师应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将个人魅力通过语文教学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努力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从而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 结语

传统的教学思路显然已经不太适应时代的需求,新课程改革是适应时展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如何在把握住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探索出一条适合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新思路是摆在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极为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晓霞.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成功(教育),2011,(5).

第9篇:高中语文如何快速提高范文

一、语文思维的特点

1 交流性:教师在课堂上,针对语文知识精心设疑。使学生对此产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的意识,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讨的空间,在交流探讨中让学生互补、辩论、认知自我,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交换。思维的交流性,会使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深入地挖掘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拓宽了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2 广泛性:人的想象力是无边界的,可以天马行空,可以虚元缥缈。所以,语文思维的特点也是广泛的。在语文教学中,文化也是广袤的,没有国界,没有地域。社会、道德、思想、经济、法律等等。凡语文所涉猎的无所不包,这样必然会引起各种不同的思考反馈。面对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学生,便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这样得到创新思维的开拓,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3 渗透性:思维可以通过耳濡目染、文化熏陶,逐渐地渗入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之中。语文从来都是集聚美的地方,无论是语言美、形象美、还是意境美,都融合在语文学科中,当教师以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欣赏、探究文章时,思维便已经形成,并逐渐地随着对知识的理解及审视得以提升。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1 教师要有培养语文思维的意识,坚持主动积极的态度。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日渐繁重,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样对于语文思维的培养增加了难度。而且,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而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思维,首先,教师就要具备语文思维的能力。不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自信心,还要具备精心设疑、巧妙分析、快速解答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地将语文思维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加以正确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其次,还要具备积极主动的态度,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为人师表”,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心态。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进而将自身的语文思维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实现自身语文思维的提升。

2 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语文知识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宽广地域中,我们无处不受语文思维的潜在影响。所以。形成语文思维,首先就要拓宽学生在知识领域的广度,对于知识领域的延伸,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课外的素材,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对课外作品的认知。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例如,在讲解《将进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的做好预习。巩固李白的生平简介,对李白的一些作品进一步了解,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白头吟》等等。由于好些高中生没有配备电脑,也没时间去查阅更多的书籍,所以。这些资料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视野,增加了阅读量。这样自然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他们再考虑问题时更全面,更顺畅,眼界也相应地变得高远,进而通过量的积累达到思维的质变。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3 挖掘学生语文思维之深度。肤浅只会让学生逞一时之快,过后便抛到九霄云外了。这样达不到知识的积累,也无法拓宽知识的领域,进而就无法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通过表象的引导,使学生深层地挖掘知识的内涵。了解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解《道士塔》一文时,学生会很明显地了解到,王道士的无知,外国人的贪婪。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让学生根据当时的环境来进一步探讨内在实质。这样学生就会得知,根源在于清政府的无能,国家的腐朽。这样使学生从现象上升到了本质,进而进入到更深层的理解,开拓了视野,发散了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 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探知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在其中得到更多深层的东西。对于语文教学也一样,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全新的教学模式中。例如: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精心地设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就拿《林黛玉进贾府》来谈,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精心地设疑,为什么林黛玉与贾宝玉初次见面就感觉已是熟人?为什么刻意地描写王熙凤放荡的笑声?这样让学生对红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极力地想知道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这样,学生就会挤出时间进行《红楼梦》的品读。这样有效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兴趣的探索中进行思维的培养。

三、结束语

语文思维的培养,不仅关系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牵制着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解放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使学生不仅在高考中取胜,也使之在未来的发展中制胜。

参考文献:

[1]黄荣.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

[2]胡艳萍.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