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疾病预防科普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疾病预防科普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这些血淋淋的教训警示我们,医学知识普及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我们可以有效地避免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可治疗的疾病,能够使患者得到更好的预后;对于不能治愈的疾病,也希望能正确调整患者和家属的预期,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投入,使社会更安定。

目前,我国国民健康素质亟待提高,健康科学知识的普及任重道远。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约为 54.4 万人,平均每分钟猝死 1 人,居全球之首。同时,我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极低,能够经抢救而存活的患者比例不到 1%,远低于发达国家 2%~15% 的猝死抢救成功率。究其原因,主要与我国民众急救培训普及率低下,自救与互救能力缺乏,无法在猝死发生的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有关。相关资料显示,美国公众急救技能的普及率为 25%、瑞典为 45%、澳大利亚为 50%、日本中学生为 92%、新加坡为 20%、中国香港为 18%,而在我国大陆,民众急救技能的普及率还不到1%。再比如,我国目前有 700 万脑卒中患者,并以每年 200 万人的速度增长。照此估算,我国平均每分钟有 5 人发生脑卒中,其中 3 人死亡,存活者则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同时,我国脑卒中的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 3.5 倍,超过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且以每年 8.7% 的速度增长。

这些“显著差异”,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民众自身健康知识缺乏,不懂得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了解疾病的“预警信号”,以及发病后没有及时就诊、及时治疗有密切关系。

专家门诊 科普讲坛

不仅要会看病还要会做科普

好医生:

本栏目由《大众医学》杂志与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共同主办

郭树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

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会长、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医学科普分会医学媒体联盟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学科普分会主任委员、灾难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专 家 简 介

第2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一、灾害前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策略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

1、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卫生局成立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对卫生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市防汛指挥部提供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市卫生人力资源,对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紧急支援。

2、县区、乡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当地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当地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当地汛情预测以及当地人口分布、卫生资源等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预案,做到组织、人员和措施三落实。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保障体系。

1、制定xx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医疗和卫生防病专家,根据本市可能发生的汛情级别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的预测,全面评估本市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反应能力,制定本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

2、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伍,成员以xx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和“三网”建设意外伤害医疗组为主。我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组建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要以创伤外科为主,适当配备其它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全市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伤员的分级救治和转运。

3、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联合组建市级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小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由从事流行病、免疫接种、消杀和环境、饮水、食品以及职业卫生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的检验、药械供应工作等人员组成,负责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要配备必需的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消杀灭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检验设备、试剂及必备的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保持通讯畅通,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5、开展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医疗救护队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市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和个人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不同规模的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人员。

(三)收集灾害医学信息资料。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生防汛救灾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应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害及其灾害发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收集,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加强对防汛救灾防病指导工作。

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人口分布和生命统计资料; 2、卫生资源配置、疾病动态、传染病监测资料; 3、重点传染病的动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资料;4、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药械的储备资料; 5、其它相关资料。

(四)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的经费、药械、血源、物资的筹集、储备和管理。

各级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要根据预测灾情波及的范围,提出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的测算,药械和物资的储备方案,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安排落实。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防治药品、设备和消杀灭药械等物资的筹集储备,保障应急供应。市中心血站要组织应急献血队伍,建立安全的血源储备。

(五)完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加强防汛抗灾能力。

努力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防汛抗灾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开展医学自救、互救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发生时医学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应激承受能力。

二、灾害发生时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

(一)启动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

1、发生灾情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急启动所设立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病领导小组,根据所制定的预案,组织安排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并根据灾情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援助。

2、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1)对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 (2)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3)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

(二)灾区的医疗救护。

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下,医疗救护力量相互配合,划分抢救区域,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对灾区伤员进行分级医疗救护。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要及时将伤员疏散转送出危险区,在脱险的同时进行检伤分类,标以伤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 现场抢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运,准备转运至适宜的医院。

2、早期救治。医院对接收的伤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纠正包扎、固定,清创、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紧急处理。同时医院要做好救治伤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及时上报。

3、伤员转送。超出医院救治能力的伤员,医院要写好病历,在统一安排下,及时将其转往指定的医院,并妥善安排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

(三)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

1、加强灾后疾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7、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

(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灾害后期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开展灾后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在完成医疗救护任务撤离灾区前,须做好与灾区医疗机构的交接工作,确保灾区伤病员医疗工作延续。

2、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灾后伤病伤残人员的治疗与康复。

1、继续做好灾区留治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可以采取门诊、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对伤病员进行检查、治疗,同时还要对发现的漏诊伤病员及时治疗。

2、对于转院的伤病员,进行系统检查,优化治疗措施。根据恢复情况,医院可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将基本痊愈的伤员转送回当地,并与当地医疗机构做好衔接工作。

3、当地医疗卫生人员须对伤愈出院的伤病员进行回访、复查,对有功能障碍的伤员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三)灾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1、完善疾病监测系统。

(1)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等。

2、广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1)强化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经销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 (2)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

第3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妇女病的普查普治是保证妇女健康重要措施,调查掌握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顺位,有针对性的对某些疾

病制度干预措施,降低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率,对癌症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提高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我院体检中心于2009年起对本地区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进行妇女病普查体检及妇女常见病的防治保健科普宣传,降低妇女常见病的发生率,提高我地区妇女健康水平。现将我地区妇女病普查情况分析如下:

1 普查项目

⑴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可知是否患有阴道炎。⑵宫颈细胞学检查可排除是否患宫颈癌。⑶窥阴器视诊可发现阴道及宫颈病变,如阴道囊肿、赘生物、宫颈糜烂、息肉、腺体囊肿等。⑷妇科内诊可检查出子宫、输卵管、卵巢是否病变,如子宫肌瘤、附件囊肿、盆腔炎等。⑸检查,通过触诊、乳腺红外线、乳腺彩超,筛查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癌等。⑹妇科超声,可筛查子宫和附件疾患。

2 普查疾病的顺位

普查疾病的顺位依次为:阴道炎、宫颈糜烂、疾病、子宫肌瘤、附件炎、宫颈癌。其中阴道炎、宫颈糜烂、附件炎多发于24~45岁之间的已婚妇女;疾病(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多发于30~40岁妇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子宫肌瘤好发于35~55岁,尤其是45~55岁之间的妇女;宫颈癌多发于40~55岁妇女。

3 疾病因素分析

在普查的所有妇女中,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3.1阴道炎 多发于25~45岁之间的妇女,正常阴道内有比较完善的防御机能,保持一定的酸碱度。一旦感染,酸碱度改变,就容易引起各种阴道炎。各种病原菌,如滴虫、霉菌、病毒、细菌等在潮湿环境均为发病诱因。传染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方式为传染,有些病原菌通过直接原因传染给女性,发展为阴道炎。间接方式为通过公共场所,如大浴池,公共用具,旅店被褥,宿舍的洗衣盆等被传染上阴道炎[1]。另外,还有经期不卫生;各种阴道炎手术操作原则放松;身体虚弱;孕妇;不洁性生活;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菌丛失调,导致霉菌发生。分析其原因是性卫生知识缺乏、保健意识淡薄。很多妇女,不能使用正确方法清洗外阴、滥用不洁卫生纸巾擦拭外阴,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不节制。

3.2宫颈糜烂 发生年龄主要集中于性成熟期,尤其是40岁以前是发病的高峰期。此时期的妇女正处于生殖旺盛时期,性活跃阶段,卵巢内分泌功能旺盛,雌激素水平较高,性生活较频繁,又要经历月经、分娩、流产及放取环等宫腔手术,破坏了宫颈正常情况下具有的多种防御功能,而宫颈管单层柱状上皮抗感染能力较差,并且由于宫颈管黏膜皱襞多,一旦发生感染很难将病原体完全消除,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糜烂。重度宫颈糜烂是宫颈癌的发病基础,应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3.3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多发年龄为30~40岁,文化程度越高,发生率越高,分析主要原因与卵巢功能失调、雌激素水平过高、工作压力大、精神过度紧张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母乳喂养率降低等因素有关[2]。

3.4子宫肌瘤 多发于30~55岁妇女,此类患病妇女职业区分不明显。多见于不孕或青春期后而在绝经后逐渐萎缩的妇女。分析其原因大致为妊娠或血清雌激素水平增高、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3.5其他妇女疾病,如宫颈息肉、盆腔炎、附件炎等。

4 预防保健措施

针对我地区妇女病常见妇女病的患病率及发病原因,应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全民卫生健康宣教工作。针对部分妇女对妇女病普查的意义认识不足,采取一对一健康宣教,到企事业单位开展生殖健康知识讲座,为广大育龄妇女提供足够妇女保健意识,信息咨询平台,开通妇女健康热线电话等。通过多种形式、多样化、长期有效的健康教育,帮助妇女掌握疾病预防知识,真正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加强妇女病的普查力度。把妇女病普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灌输给每一位妇女,增强广大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宣传可使许多原拒绝检查的妇女自觉参加妇女病的普查,有效地将生殖道疾病预防和控制在疾病初期。为具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建立健康档案。妇女病普查作为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对普查中发现的疾病应给予积极处理,同时为具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复查、随访,进行重点干预。

5 普查意义

普查使得广大女性⑴进一步了解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防止性传播疾病的传播和蔓延。⑵降低癌症死亡率,普查可以早发现危害较大的恶性肿瘤,如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和存活率,降低死亡率。⑶增强妇女卫生科普知识,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性卫生知识教育、性生活保健知识普及。

参考文献:

第4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乙脑是由于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疾病,症状主要为高热、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绝,如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

本病在20世纪60年代曾大流行,70年代后随着大规模的接种乙脑疫苗,发生率明显下降,但在我国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近年还有流行趋势。我县的北部一带农村偏远山区,由于经济条件差,预防疾病意识淡漠,仍有流行趋势,据统计入住我科的二十余例中枢系统感染患儿均来自那里,经乙脑抗体检测,均确诊为乙脑。

应对措施:针对此现象,我们除了积极救治护理患儿外,同时重点做好隔离工作及本病的预防知识宣教,尽量减少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1 按病情的轻重做好分级护理

(1)病情严重、意识不清、生命体征紊乱、反复抽搐、持续高热者给予特级护理,24 h专人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做好抢救准备。(2)病情重、嗜睡、阵发抽搐、体温维持38°以下者,给予一级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3)病情较重、意识清楚、反应稍差、生命征平稳,给予二级护理,加强巡视。(4)疾病处于恢复期,部分功能未完全恢复,需要进行康复治疗者,给予三级护理。

2 护理要点

(1)制定乙脑患者观察项目及护理质量标准,将乙脑危重患者观察项目逐项列出,人人学习并熟练掌握,根据质量标准严格把好质量关。(2)根据护理操作性质,分类安排护理工作,把基础护理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翻身、鼻饲、拍背、吸痰、监护仪的观察记录,根据病情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需要按时给予的针药,根据不同的患者用药频次不同,进行安排。

3 隔离工作

(1)同种病例可收住同一病室,所有用物做到专人专用,与其他疾病患儿严格分开。(2)病室内安装纱窗,并采取灭蚊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同时做好病室的清洁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第5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方法:对眼科患者在眼科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回顾,传播有关眼病的科普知识,倡导科学的用眼卫生。

结果:促进人们有能力应对眼睛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对于增强人们的爱眼意识,预防眼部疾病和配合其治疗与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论:健康宣教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眼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值得推广。

关键词:眼科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97-01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是以患者及其家属为教育对象,通过系统的、具有眼科特点的健康教育宣传,传播有关眼病的科普知识,促进人们有能力应对眼睛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对于增强人们的爱眼意识,预防眼部疾病和配合其治疗与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1]。

1健康教育是眼科护理的重要环节

健康教育是眼科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不但要配合眼疾治疗进行积极的护理,还要适时教育病人了解眼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程及转归,使病人更好的配合治病和护理,促进早日康复。

1.1制定健康教育计划。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避免工作中的疏漏,妥善安排好教育时间,我们将各种不同疾病的教育内容制定成标准护理教育计划。如:青光眼的教育计划、急性虹睫炎的教育计划等,以保证教育工作的切实落实。

1.2眼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能够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主动性。眼科疾病所造成的痛苦和不便,会使病人产生焦虚和恐惧心理,尤其是在不了解相关知识的情况下,担心治疗效果,害怕眼睛失明,因此心理压力很大。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及时了解治疗方法及愈后,减轻压力和缓解紧张情绪,有利于治疗和护理。

1.3开展健康教育的优越性:开展健康教育,既不需要昂贵的实验设备,又不需要耗费大多的资金,但是人们却可以从中长期受益,这种服务将逐渐被人们认知和接受,成为向病人提供高质量护理的有效途径。

2在眼科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途径

2.1新人院病人的宣教责任护士在接待病人入院时,就为其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士长、作息时间、探视及陪护制度、就餐手续、物品保管等,帮助病人结识病友,尽快熟悉病房环境,适应住院生活[2]。

2.2讲解正确对待疾病的重要性,评估病人焦虑的程度及原因,鼓励病人详细说明内心感受,耐心倾听并表示理解和同情,适当介绍主管医生的资历和手术经验及对病人的责任心。向病人深入浅出地解释有关疾病的病因、诱因、临床症状和体征等,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基本认识,正确面对目前面临的情况,减轻焦虑对生活的影响。

2.3书面教育。根据病种特点印发宣传手册,使来院就诊的患者人手一册,与护士宣教内容相呼应,使病人易于掌握相关疾病的预防及诊治知识。增设健康教育宣传板,对病人掌握宣教知识,促进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2.4科内外,院内外一体化健康教育。眼科健康教育,不仅仅限于院内,还要通过印发宣传材料,制作发放音带光盘、出院后跟踪随访、电话巡诊及义诊等活动,将眼科的护理健康教育从院内延伸到院外,从疾病护理扩展到疾病预防,使人们从多方面、多层次得到眼科保健知识和护理健康教育的关怀。

2.5出院指导:出院指导是确保患者按时就诊,做好自我护理的重要内容,围绕防病保健和加强自护能力为主题,指导患者有关用眼卫生、情绪、饮食、用药及复诊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增强患者预防保健意识。向患者及家属建议回家时选用适当的交通工具,避免术眼意外的发生。

3在眼科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的结果

健康教育是眼科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眼科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及时了解治疗方法及预后,减轻了压力和缓解了紧张情绪,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了早日康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学的形式帮助人们学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知识,自觉地培养关心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的行从而达到健康的最佳状态[3]。在开展实施健康教育,在一年中,病人满意度调查明显提高,呈月月上升趋势,均达90%以上。护理人员每周都深入病房进行检查,听取病人的反馈意见,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使教育工作不断完善,病人及家属对护士有了信任感,改善了护患关系,激发了护士们的学习热情。许多病人出院后来信或送来奖状,赞扬我们的护理工作,使健康教育的开展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有关眼科的医学常识,预防眼科常见病、重视用眼卫生,防止和避免有害因素对眼睛的影响。

4在眼科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总结

眼睛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不但要配合眼疾治疗进行积极的护理。还要适时教育患者了解眼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程及转归,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其次,眼科手术患者大多对手术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心理,他们迫切想得到有关方面的指导,他们想了解有关手术的方法、过程以及手术的效果,不知如何做才能有利于配合手术。因此,有效地指导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手术成功和预防并发症不可缺少的条件。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有关眼科的医学常识,眼部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预防眼科常见病、多发病,重视用眼卫生,防止和避免有害因素对眼睛的影响。

不同眼病的病因、诱因、临床症状和体征各不相同,着重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亦不一样,因此教育工作要根据各自的特点.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教育知识,给予有效正确的指导,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健康教育对于眼科患者至关重要,对患者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有预见性的指导,预防和避免并发症发生,解除患者对手术的各种疑虑及心理压力,取得患者的信任,有效地配合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l]徐刚薇.健康教育在眼科护理中的实践与体会[J].新疆中医药,2002,20(2):46

第6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一、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条块结合;部门协作,职责明确;整合资源,快速反应。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市卫生健康委成立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工作指挥部,负责全市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指挥、协调工作。指挥长由委主要领导担任,副指挥长由委主管领导和有关副主任担任,成员由委疾控处(卫生应急办)、办公室、规划财务信息处、医政药政处、中医管理处、中药发展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委综合执法监督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指挥部下设综合组、医疗救治组、卫生防疫组、卫生监督组、宣传组、资金保障组、专家咨询组。

(一)综合组

主要职责:组织协调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准备工作;组织制定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预案、方案,组织相关培训和演练;开展系统内防汛隐患排查和督导工作;建立和完善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处置专家组和应急队伍;落实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组织协调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等。

(二)医疗救治组

主要职责:组织制定并落实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医疗救治工作方案等,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实施医疗救治工作;合理调配医疗资源,组派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医疗救治应急专家队伍,并实施医疗救治工作;灾害发生后,汇总各市医疗救治情况,总结交流临床诊治经验,组织医疗救治专业人员培训,及时修订完善各项诊疗规范、原则和技术要求等;发挥中医药在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医疗救治中的优势作用等。

(三)卫生防疫组

主要职责:组织制定并实施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方案,组建市级疾病防控队伍,并开展培训,指导灾区开展疾病防控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防控和监测报告工作;灾害发生后,组织指导灾区开展消杀灭和健康教育等工作,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及其相关公共卫生事件;指导做好灾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验室检验、检测工作等。

(四)卫生监督组

主要职责:组织制定并落实灾后卫生监督工作预案,并指导实施;组建灾后卫生监督应急队伍,做好灾区卫生监督执法检查;组织开展灾区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等执法监督检查等。

(五)宣传组

主要职责:组织制定并实施灾后卫生防病宣传工作方案,指导灾区开展公众自救、互救及卫生防病等科普知识宣传活动;负责协调宣传部门,做好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等。

(六)资金保障组

主要职责:负责协调市财政等有关部门,组织落实防汛防震工作经费,及时汇报经费需求情况。

(七)专家咨询组

主要职责: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准备和灾区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卫生监督等现场处置的技术咨询和指导,为指挥部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等。

三、应急准备

(一)风险评估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市和重点地区可能出现的灾害所引发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卫生风险进行评估。市直医疗卫生机构要评估本单位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提高防灾防汛水平,并对可能出现的因地震、洪涝等灾害导致水、电、气等能源供应中断而严重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二)卫生应急队伍

依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委综合监督执法局及有关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组建4支市级防汛防震卫生应急队。

各支市级卫生应急队伍要按照“平急结合、分类管理、统一调度、协调运转”的原则,根据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工作需要,调整充实卫生应急队员,加强管理、培训和演练,提高灾害卫生应急能力。

各市级卫生应急队伍所在单位要根据专业特点和灾害卫生应急需要,为应急队伍配备相应技术和物资装备。

(三)协调配合机制

灾害发生后,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军队和武警部队卫生部门之间以及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间的信息通报、工作会商、措施联动。协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调集医疗器械、药品等物资,配合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加强灾区食品卫生监督等。

(四)社会公众的健康教育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向广大医务人员和看病就医人员开展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常识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应急响应

(一)响应原则

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灾害后,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指挥部在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根据灾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需要,调动市级卫生应急队伍和全市医疗卫生力量,组织灾区开展卫生应急工作。必要时,可制定对口支援方案,组织支援地区与受灾地区协同开展工作。

(二)响应措施

1.信息收集、报告、通报和评估

灾害发生后,灾区卫生计生部门要根据《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实行灾害卫生应急信息日报告制度,将灾情、伤情、病情、疫情、灾害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开展情况和卫生系统因灾损失情况等信息,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各工作组,经各工作组汇总后每日报综合组。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信息沟通,及时通报相关信息。

灾害发生后,专家咨询组负责开展灾害对人的健康的危害程度、伤亡损失情况及发展趋势等卫生学评估,研究提出应重点开展的救援措施以及医疗卫生人力、物资、外援等需求意见。

2.医疗救援

灾害发生后,组织灾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开展现场医疗急救、检伤分类、伤病员转运和院内救治等工作。确定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如因灾伤病人员数量较多,超过当地医疗机构救治工作负荷,可根据情况,统一协调和交通运输、财政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将伤病员集中运送至外地治疗。在医疗救治的同时,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消除民众心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

灾害发生后,开展灾区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工作,实行灾害相关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管理和汇总工作。

4.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灾害发生后,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性服药和应急接种等工作。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组织开展核实诊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与检测、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等工作。

5.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

灾害发生后,积极开展灾区饮用水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工作,依法对饮用水供水单位供水活动和公共场所卫生实施监管。指导群众临时安置点饮用水卫生工作,防止介水传染病发生。

6.环境卫生处理

灾害发生后,指导灾区及时清除和处理垃圾、粪便,指导做好人畜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对住房、公共场所和安置点及时采取消毒、杀虫和灭鼠等卫生措施。根据工作需要,在灾区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7.卫生知识宣传和风险沟通

积极开展灾区自救、互救及卫生防病科普知识宣传。做好媒体和公众公共卫生风险沟通工作。

8.自救与防护

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迅速开展自救工作,尽快恢复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对因电、水、油、热、气(汽)等能源供应中断造成医疗卫生服务无法正常开展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调拨发电机、净水器等仪器设备和有关能源,尽快恢复能源供应。

(三)响应终止

灾情稳定后,经指挥部组织评估,确定应急阶段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结束,可以做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决定,并进入恢复重建和灾后防疫阶段。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保障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市卫生健康委成立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工作应急指挥部。各工作组和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本总体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细化具体工作方案,完成各项应急准备,确保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工作有效开展。

(二)落实经费和物资保障

安排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国家、省和市有关规定,负责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市级卫生应急队伍所在单位要尽快储备适量的卫生应急物资,维护卫生应急救援设备和设施,使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三)做好应急值守

指挥部成员、市级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队队长手机 24小时开机,确保联络通畅,及时到位。

(四)及时总结

在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响应终止后,综合组负责组织对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工作效果,认真分析总结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向上一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上报工作总结。

第7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R 179G 478.2R 521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6-0557-01

【关键词】 结核,肺;患病率;学生

随着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生特别是大中学校学生等重点人群结核病预防控制 工作 显得愈来愈突出[1],学校肺结核病集中发病屡有发生,给结核病控制工作增加了 难度。为了解河北省学校肺结核病集中发病的原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 播途径,笔者搜集了2003年以来部分学校肺结核病的发病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结核病控制工作季度报表资料、中国结核病控制工作月报表资料、疾病监测 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以及有关市县学校结核病疫情的情况报告,选取河北省2003年至今学 校结核病发病资料进行统计。

2结果

2003年4月至2006年4月共报告学校肺结核病集中发病12起,涉及衡水、廊坊、石家庄 、沧州、保定5个市的12所学校。12所学校共检查学生27 313名,发现病人247例,患病率为 (416.3~1 673.5)/10万,平均患病率为904.3/10万。见表1。

2003年2起,2004,2006年各1起,2005年8起;9起病例发现于春季(3-6月),占75.0 %(9/12);8起分布于农村地区,占66.7%(8/12)。12所学校中,有9所中学肺结核集中发 病 发生于高三年级,1所发生于初三年级,共发现肺结核病例212例,占全部病例数的85.8% (212/247)。病例多集中在同一宿舍或同一班级。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学校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笔 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在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居住相对集中,接触密切,且正处于结核病的好发年龄。一旦 发生结核病疫情,易造成爆发流行。(2)85.8%的病例发生于高三和初三年级,病例多集 中在 同一宿舍或同一班级。可能因为学生学习紧张劳累,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免疫力下降,引 起肺结核高发 。(3)75.0%的学校疫情发生于春季(3-6月)。由于毕业班每班学生70人左右,加上冬、春 季节门窗紧闭,室内通风换气不良,容易导致结核菌传播,是造成学校肺结核疫情的重要因 素。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的指导建议:(1)建立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做 好新生入校体检和每年的教职员工健康检查工作,并将结核病检查列入大、中、小学及幼儿 园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健康检查的主要内容,及时发现结核病患者。对结素试验强阳性者预防 服药。(2)充分发挥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员的作用,定期主动检查学生中的传染病,冬、春 季节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对咳嗽、咳痰3周以上的学生,督促其到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检查,以免造成疫情扩散。(3)加强对学校师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文字、图 片、动画、广播、电视短片、课件、主题班会等形式,详细、生动地向广大师生介绍预防结 核病的科普知识,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和认识结核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 活习惯,搞好学校环境和个人卫生,提高防病、治病意识。(4)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 善校舍条件,定期通风消毒,消除结核菌孳生场所。

4参考文献

[1]曹继平.加强重点人群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国防痨杂志,2001,23(4):214.

[2]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2002,25(1):3-7.

第8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防控对策

疫情监测是疾病控制中心的主要工作,其目的就是及时发现传染病的流行,评估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的效果,揭示传染病的长期变异,最大限度地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传染病监控监测的革命性进展,提高了疾控机构对本地区传染病数据了解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为了掌握同煤集团地区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找出其特点及内在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制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我们对 2005~2007年的传染病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国家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已审核数据,运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同煤集团2005~2007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状况进行分析。

2结果

2.1同煤集团地区基本特征概述同煤集团所辖地区处于大同市西南方的城乡结合部,本部人口478 656人,主要集中在同煤总部新平旺及云冈、口泉两道沟,地理环境复杂,外来务工人员及流动人口较多,疾控管理有一定难度。

2.2传染病概况2005~200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显示同煤集团辖区共报乙、丙类传染病种14~18种,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总发病人数6 655例,累计发病率1 390.35/10万,年平均发病率463.45/10万。年总发病率在446.04/10万~497.86/10万之间。发病率从2005年的446.04/10万到2007年的446.46/10万,趋于平稳状态。大同市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发病率分别是384.51/10万、353.85/10万和342.35/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360.24/10万。同煤集团辖区发病率较大同市高28.65%。

其中乙类传染病10~13种6 058例,累计发病率为

1 265.63/10万;丙类传染病4~5 种597例,累计发病率为124.72/10万。

2.3 传染病发病的顺位状况及发展动态2005~2007年总体传染病报告发病居前8位的病种顺位排序及比较:病毒性肝炎2 724例(χ2=54.73,P

从发展状况分析:呈上升趋势的有病毒性肝炎和梅毒,但上升趋势渐缓(定基比逐年上升,而环比却在下降);呈下降趋势的有肺结核、麻疹、伤寒+副伤寒,其中麻疹下降趋势渐缓(定基比逐年下降,而环比却在上升),肺结核、伤寒+副伤寒下降趋势渐强(定基比、环比均在下降)。

2.4.1血源及性传播疾病3年共报告发病2 94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5.09/10万,占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4.25%。其中梅毒的发病在后2年中上升趋势加剧,从2005年发病率10.24/10万到2006年为16.71/10万、2007年达19.43/10万,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中上升最快的病种。2006年报告新增艾滋病3例、HIV感染者1例。乙肝的发病在3年中均居榜首,报告发病2 508例,占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85.16%。

2.4.2呼吸道传染病3年共报告发病2 86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99.38/10万,占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3.02%。肺结核在3年中发病2 131例,仅次于乙肝,位居第二。

2.4.3各类别传染病发病构成情况2005年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其构成比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1.01%,2006年及2007年则以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为主,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5.23%、51.74%,呼吸道传染病2006年、2007年两年降至传染病发病的第2位。

3讨论

2005~200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率从2005年的446.04/10万到2007年的446.46/10万,基本趋于平稳状态。说明近年传染病综合防治效果明显。但各病之间却有着较大区别,从2005~200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前8位的病种发病趋势可看出,每一病种3年间的发病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前8位的传染病在2005~2007年间至少有两年之间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是有统计学意义的,说明波动明显。就病种而言,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以显著优势稳居前两位,麻疹位居第3,往后依次是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梅毒、伤寒+副伤寒、痢疾。从发展状况来看,病毒性肝炎和梅毒虽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趋缓,这可能与近几年的科普宣传及人为干预有关。肺结核、麻疹、伤寒+副伤寒呈下降趋势,其中麻疹下降速度趋缓有抬头迹象。前8位病种的发病数占总体发病数的95.91%,占有相当比重,其中病毒性肝炎及肺结核始终占据前两位占疾病构成的72.95%,仍为防治的重中之重。

从2005~2007年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情况看,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呼吸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及虫媒类传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上升,主要是因为病毒性肝炎和梅毒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所致。这可能与近年流动人口增加有关,所增人口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偏远地区,防病意识差,尤其对肝炎及性病知识匮乏。 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下降的因素,主要是肺结核、麻疹报告病例数逐年下降,这与近几年政府高度重视肺结核防治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结核病防治力度,提高疑似病人就诊率和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有关[2]。麻疹发病率近年来下降明显,是由于加强宣传,增强防病意识,提高基础免疫接种率,同时成人麻疹发病近年来呈明显下降的结果。从3年总体来看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几乎以相同的构成比居前两位,但各类别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构成比却显示,比重有从呼吸道传染病向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转移的动向,无论从上升速度还是发病率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均已超越其他传播途径疾病跃升第一,提示乙肝、梅毒等已成为我辖区重点监测和防治对象[3,4];而且从2006年3月发现第1例艾滋病人,到2007年底共有4人发病,前景不容乐观。

4重点传染病及其防治对策

4.1病毒性肝炎该病是本次研究中流行最广、数量最多、且呈上升趋势的病种,其中以乙肝为主。发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的工人群体。究其原因除本地基础患者多外,外来流动人口亦占很大比重,同时有很强的聚集性。防控措施:①从新生儿、儿童的规划免疫到外延人群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要必须彻底落实。②杜绝血制品和医源性感染,并对职工浴室的理发厅、美容厅做好消毒的监管。③加强防病宣教工作,提高职工、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口预防肝炎的意识,降低在生活和工作中由于密切接触引发感染的危险性,同时做好预防、干预工作。④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大防治力度。

4.2肺结核虽然肺结核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仍占发病的第二位,不容轻视。防控措施:①做好卡介苗的普种工作是群体免疫屏障作用和控制肺结核的重要措施。②做好矽肺合并结核的普查工作,避免肺结核在工人及离退休人员中进一步扩散。③做好专科医院的集中管理工作,全程、足量、规范用药,提高治愈率。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员的防病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3艾滋病随着梅毒、淋病等性病增多,于2006年新出现了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而且死亡1例,预示着今后我区要把性病、艾滋病防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因此,需要各厂、矿医院、社区中心、防保科高度重视,把性病、艾滋病作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加大投入,综合治理, 有效控制性病的传播[5]。针对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广泛、持久地开展健康教育,把艾滋病科普知识送到各矿区队,普及性知识和性病防治知识,提倡单一性伴和积极推广安全套的使用,规范性病的治疗。有效开展VCT咨询门诊,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四免一关怀”教育,鼓励其正常治疗,积极生活。同时在传播途径上要监管和杜绝血制品和医源性感染。

总之,2005~2007年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整体虽然呈平稳趋势,但由于艾滋病等新病种的出现,病毒性肝炎、梅毒等有加速上升之势,表明我区传染病控制不容乐观,形势严峻,任务艰巨,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应当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坚持预防为主,制定科学的传染病防治策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我区传染病。

参考文献

1Kimball AM,Thack SB,Levy ME.Shigella surveillance in a

large metropolitan area assessment of a passive reporting system.

Am J Public Health,1980,70:164

2陆伟,范本达,陈宗兰,等.江苏省CIDA结核病控制项目

实施效果的双向对照比较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

9(2):113-115

3黄利群,谭爱军,陈斌,等.1990~2001年珠海市传染病

流行趋势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3,10(4):536-537

4张冠群.流行病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缪梓萍,戴苡.杭州市西湖区1988~2001年性病流行病

第9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防病;卫生事业;地位和作用

1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任何一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都需要具备切实可行的技术、广泛的推广机构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保证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有效实现工作的开展。而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工作来说,预防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如果缺乏必要的技术做支撑,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与偶小的推广机构则是保证防病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我国卫生防疫机构记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已经形成了网络化的管理是,尤其是在城乡防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具备了技术支撑和网络机构的同时,也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所以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建立机构,同时引导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保证防病和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在相关的研究文献中对于威胁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种类进行划分,而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威胁最大,也成为了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以及预防癌症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方面,仍然缺乏完全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所以必须要通过科学的健康教育促进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促进群众身体素质的提升。

2健康教育的实践

健康教育工作在卫生事业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在19世纪的英国,利用种牛痘来消灭天花的技术开始传入到我国,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群众对于这一方法并不认知,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并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我国多年防治天花的过程中,国家也始终坚持自愿接种牛痘的思想,并且向群众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宣传画刊、卫生科普知识讲座等方式向群众宣传种牛痘的作用,因此在解放后的几年间,便实现了对天花这种顽疾的有效预防。

3健康教育的作用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尤其是在健康方面的关注程度也更加重要,很多专家都提出了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营养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慢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借鉴。而通过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必须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来促使群众养成自觉的健康管理方式,才能促进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卫生事业建设方面,健康教育对于卫生问题的预防和控制作用也十分重要,当前,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关键。比如上世纪80年代在新疆地区发生的戊型肝炎,患者数量多、疫情重,在流行医学中认为群众缺乏卫生保健常识而造成了病情的大量蔓延,事实上,对于肝炎的预防工作并不繁琐,只要注重日常的引水安全和食品安全,便能够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这看似简单的预防工作,却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和法治手段来是实现的,而必须要通过广泛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群众对肝病和预防手段有详细的认识,才能有效的控制疫情,并且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而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宣传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使疾病的预防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只有群众对疾病的预防有更多了解,他们才能积极注重的自觉参与,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做到实处,从而促进疾病预防工作和卫生事业持续、有效的开展。

4结束语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健康教育的地位也作用也显得日益重要。医疗科技不断进步的同时,更加需要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对人民群众进行全面的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来促进我卫生事业建设的开展,从而促进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促进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