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第1篇: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具体方向。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怎样,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引导未成年人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应该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1.家庭教育知识匮乏直接导致家庭教育缺位

据统计,中国每3个家庭中就会有1个家庭在教育子女上感到困惑或苦恼,有很多家长教育方式仍是“情感+经验”式,家庭教育方式更多是从父母那里传承而来,家长们缺乏从更多专业角度获取解决问题的意识。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做好家庭教育,家长同样需要学习,有很多人认为做了家长自然就会教育子女了,而更有甚者是稀里糊涂地做了家长,既无知识储备,又无思想准备。

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在学校辛辛苦苦受了五天的教育,但周六周日回到家后,加之社会文化环境的缺陷导致孩子很容易受到一些外来消极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在校五天的教育成果丧失殆尽。只有当这些影响与学校的影响趋向一致时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发挥5+2>7的功效。

2.“四重四轻”和家庭教育“被学业化”凸显家庭教育新课题

目前家庭教育中凸显出“四重四轻”现象,即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趋向急功近利,忽视个性发展;注重知识学习,忽视品德培养;注重物质营养,轻视体育锻炼。这也是导致当今部分青少年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仍有差距的重要原因。

许多家长注重家庭教育,但更多的是注重学业,部分家长把自己变成了老师、助教或者孩子学习的“拐杖”,忽视了孩子做人做事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家长角色存在“错位”现象,过渡关注学业是家庭教育资源的浪费,往往事倍功半,家庭教育最大的优势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过多的掺入学业内容是扬短避长。

3.独生子女家长压力过大,“隔代抚养”引发家庭教育新矛盾

今天的独生子女父母压力过大,挑战很多,在子女教育方面常感无奈,甚至是孤立无援。有专家指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只有“医生”,没有“护士”。这里的“医生”相当于家长,而“护士”则相当于同伴。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往往是生而不养,而祖父母又是关爱过度。“经验派”习惯事无巨细,而“本本派”又大而化之。祖辈关怀孙辈,往往是生活关怀备至,而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此外,目前部分青少年因为迷恋网络,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暂时偏离正常轨道,也是阻碍广大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二、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积极引导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对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为此,我们首先应该从家庭教育层面着手,培训家长,转变家庭教育方式,抓住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础的一环不失为上上之策。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的家庭建设指明了重点和方向。同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注重家庭的地位和作用,是重视家庭建设的前提,而发挥好家庭的功能,正是家庭建设的保障。

1.注重家庭,为家庭建设助力

构建和谐社会,从促进家庭和睦开始。家庭既要传承好“百善孝为先”的“孝”文化,也要传承好“家和万事兴”的“和”文化,做到夫妻忠贞相爱、成员和睦相处、尊重孝顺长辈、关爱培养后代。家庭是相对独立的亲缘组织,却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及其矛盾不可避免的会反映到家庭中来,而善于运用家庭的特殊优势又恰是解决家庭矛盾的良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血浓于水的亲情、长幼有序的伦理、少有隐私的直率等等,都在化解家庭矛盾中起着重要而有效的作用,而每一次矛盾的解决,都会更加浓化家庭的亲情,提升家庭建设的品味,千万个“家和”是筑就社会和谐的根基。帮助广大家长建设学习型家庭,积极培育家庭美德,引导广大家长学会勤俭持家,更是积极促进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保障。

2.注重家教,为家庭建设奠基

家教是家庭建设的奠基工程,对于传承优秀文化、构建文明家风、充实家庭内涵、推动家庭进步有重要意义。

家教独具天然亲情性、教养合一性、早期启蒙性、潜移默化性的优势。它充分体现着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在家教中可广开生活生存、道德伦理、行为习惯、文化传统、家训家规等家教“课程”;可进行触景生情的开导教育、针对犯事的训导教育、循循善诱的说理教育、家务劳动的实践教育、以身作则的示范教育等家教活动。家教是最能完美体现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相融合、言传和身教相融合的教育形式,家教往往是家长人文素养的自然流露,是子女对人文知识的自然养成的最佳途径。

3.注重家风,为家庭建设提质

家风是世代传承并得以巩固的家庭文化基因,是规范家庭成员的心理准则,是维系家庭稳定的精神聚力。家风是家庭建设的灵魂和核心。

学校要通过家长培训的方式引导广大家长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家风。同志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民,流淌于心,这是我们涵养家风的精神瑰宝。

好的家风是生长正能量的摇篮,要引导广大家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来引领、端正家风,让文明新风登堂入室,将精神垃圾扫地出门。

为了让广大青少年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一是要提高认识,不仅学校和老师要提高认识,更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让家长提高认识,搞好家庭教育,为青少年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家庭保障和家教支撑。二是要有物质保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经济支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学年之初安排出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家庭教育和培训,要加大对老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力度,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本身学会科学的育人方法,形成良好的家风,同时学会正确引导家长的方法,l挥影响带动作用。三是选好主体路径,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综合性、兼容性、高度关联性的主体实践系统,如青少年户外拓展培训基地的进一步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延伸等,用生动的体验式和实践式教育增强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感觉到爱国不是抽象而空洞的,而是具体而现实的。

参考文献:

第2篇: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根本目标,以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以学雷锋志愿服务、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使之融入到广大师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为谱写“中国梦”前锋教育新篇章做出贡献。

二、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

1.抓课程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教材。各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在引领学生揭示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中有机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各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编写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校本教材,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总结并推广优秀核心价值观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资源。

2.抓教学工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进课堂。各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对核心价值观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广泛开展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引导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将核心价值观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

3.抓宣传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师生头脑。各校要利用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led显示屏、qq群、校讯通等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实际,邀请专家学者、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举办核心价值观专题报告会,解读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各校还要广泛开展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学唱爱国歌曲、演讲、主题班(团、队)会、道德讲堂等活动,努力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展示。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学习生活的相结合

各校在修改完善校训师德、规章制度、学生守则时,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彰显核心价值观具体要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师生日常的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中,融入校园文化中,融入学校(班级)各项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中,融入学校(班级)日常管理中,融入广大师生的日常言行中。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之中

1.与“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各校要围绕“三爱”(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节”(节粮、节水、节电)主题,积极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等活动,帮助师生深刻理解“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意义所在,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中受到启迪、获得激励。

2.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相结合。各校要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切入点,让学生在文明礼仪的学习、体验和践行中,自觉讲文明、守秩序、重礼仪,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主流价值理念,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积极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将诚信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

3.与德育队伍建设相结合。各校要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中,强化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发挥德育骨干力量示范引领作用,引领教师从自身做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各校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丰富宝藏,广泛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深入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大力营造体现主流意识、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传播主流价值。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经典文化、基本国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各校要运用好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网上祭英烈”、“学习和争做小平故里星级美德少年”、“向国旗敬礼”、“童心向党”、“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歌”推广传唱、节俭养德主题教育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培育广大学生节俭美德。组织学生观看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影片,谈认识,写观感,为广大师生搭建讲述核心价值观、书写核心价值观、感悟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交流和展示平台。各校应结合“公民道德宣传日”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中小学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6.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各校要大力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人们心中,融入日常生活中。

7.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各校要逐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重视和规范家长委员会的组建和运作,定期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广泛开展学校开放日、“好家风好家训”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千家万户,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三、工作要求

第3篇: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深化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契合时展需求的必然要求。少年儿童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时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在少年儿童中的指导地位,为少年儿童成长、成才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进之路。由家庭、社会及学校编织而成的大网,是物质与精神高度融合的场所,为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养分”,也是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子”。依托家庭、学校及社会,构建契合少年儿童个性发展需求的培育阵地,是当前深化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有效之举。因此,由家庭、社会及学校所搭建的培育之路,更指向于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让其在成长与成才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实现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

学校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知识的学习、思想教育的开展,都是培育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托。学校教育有目的性,按照不同的年龄、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内外环境。抓住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强化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常态化。1.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感染力,是以师生的文化传承为主体,以制度、行为文化为核心的精神汇集。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导向、文化活动,都是塑造并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抓手”。通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渗透到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之中,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价值标准在校园制度中充分体现。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为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也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培育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2.建立健全学校教学体系,强化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过程,既需要正面的教育引导,又需要潜移默化的渗透。通过建立健全学校教学体系,强化社会实践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在巩固并扎实推进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等的基础之上,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将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更直接、有效的培育效果。

二、坚持以社会为导向,实现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的有效融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开放式的社会文化元素,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形成鲜明的正反影响。因此,如何在培育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社会的正面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以重要节庆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作为培育平台,将节日的文化元素、特殊的价值内涵与少年儿童形成互动;发挥公益广告的宣传作用,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社会的导向之下,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文明风尚,才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心的重要基础。1.以重要节日为平台,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符号,而节日是文化符号的特殊体现,是传统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重要节日,将节日蕴含的传统美德,更加完善地展现,并逐步演绎成为少年儿童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思想,引导其健康成长与成才。在新的历史时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正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着改变,具有新时代内涵的元素融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时俱进,更加生动丰富,迎合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需求,提高培育的有效性。2.发挥公益广告的宣传作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从央视到地方台,公益广告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通过公益广告,弘扬积极健康的道德思想,将“真、善、美”更好地呈现。公益广告让少年儿童明白社会责任,懂得在道德规范之下,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央视公益广告“端热水给妈妈洗脚”“好随意不是好司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等公益广告,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对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时代文明风尚,起到积极作用。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限,通过公益广告的正面传播,让其在文化的软实力之中,感受传统社会文化的魅力,进而涵育文明。

三、坚持以家庭教育为主导,发挥家庭在培育少年儿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行为引导,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风家训、和睦的家庭氛围、优良的家庭美德,这些家庭教育的重要因子,对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思想道德品质等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良好的家风家训,熏陶孩子的思想行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少年儿童正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家庭不仅是孩子温馨的避风港,而且也应是孩子成长与成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思想和道德的汇集,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尤为显著。父母要不断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在子女面前树立榜样,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等家庭美德,在父母手中呈现,并逐步演绎到下一代。家训是一个家庭心口传承的家庭风气,做人要堂堂正正、不作奸犯科,这都是家训对一代代人的熏陶,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2.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创设健康成长的环境家庭和睦,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家庭破裂、家风不正,子女的身心健康势必受到影响。因此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子女真切地感受到家风家训。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点滴、长辈的为人处世,都是少年儿童成长中需要不断学习,并在血脉传承的伦理道德中实践的。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应注重身心健康教育,让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在情感与道德品质的培育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在培育载体、培育方法上进行创新,始终坚持“家庭、社会、学校”这三个重要因子,构建培育路径。学校、家庭应发挥教育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形成合力,拓展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而社会要发挥好公益广告的宣传作用,为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设新的培育载体。

参考文献

[1]陈凯.“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

[2]杜娟,陈怡娟.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教育,2015(07).

[3]杨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究——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视角[J].齐鲁学刊,2015(09).

[4]朱凤荣,杨荣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条件与路径研究[J].党史博采,2013(03).

第4篇: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一、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片面,内容认识不深入,态度模糊。医学教育在我国大多数高校被分为低年级基础医学教育和高年级的临床医学系教育。低年级医学生刚进入大学校门,主要学习方式是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对于刚刚接触的医学生而言,内容较难,学生的绝大部分精力用在基础课程的学习,而政治理论课被学生弱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更对停留在课堂老师的讲解或者新闻选产,认识不深入,态度模糊,不能做到坚定不移,甚至对爱国、爱党和爱政府的观念不具备一致性。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知、信、行不统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学生日常思政教育方面都较为注重理论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所以大部分同学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也有着明确的是非观,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做不到知、信、行相统一。往往好多同学仍然信奉者“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在实践行为中追求个人利益,功利化倾向明显。

(三)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思想泛滥。当代大学生,选择并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但是多元化思潮涌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逐渐滋生。而学生走入社会面临着强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令大学生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更加注重物质追求,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会越来越淡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逐渐模糊,对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会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思潮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使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难度加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家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文化多元化,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相互交融,相互碰撞激荡,从而造成价值观的多元化。西方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宣扬和渗透西方“民主、平等、自由、人权”等价值观,而国内社会的虽然得到了进一步开放与进步,但是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极易受到削弱。此时的医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他们极易接受各种观点,又容易对各种观点产生怀疑,但是又不能深入的分析和辨别,容易做出错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增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难度。

(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淡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的应用和普及率非常高,网络使学生在获取资讯时更加便捷,即时高效和信息量大的特点能够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更快更多认识了解社会及其发生的各类事件。但是,庞大的信息量,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让学生无法辨别,一些消极、腐朽的价值观也渗透其中。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宣扬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文化意识,而我国正处在各种变革与调整之中,网络媒体往往不负责任的大肆进行负面宣传,这些都严重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第5篇: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机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42-02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给予了关注。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认同现状、实现路径等方面,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研究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机理的较少。因此,本文从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心理过程出发,探讨大学生如何生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本质和内涵,学术界主要从价值认同的视角进行阐述。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对于某种价值观念、价值目标的趋向、接受和践行。价值认同是一种集体意识,它是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作为追求目标,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价值主体对于价值目标的追求一旦形成,就会进一步转化为具体动机,激发和支配实践活动。因此,价值认同不仅包括个体的模仿、内化过程,同时也表现为一定的行为和实践选择。价值认同具有互建构性,即它是在不同主体之间,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构建起来的,是社会成员一致的看法和感情。因此,价值认同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成员的交往互动,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价值导向,是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生产活动、交互活动,逐步调整自身的价值结构,以适应、接受和遵循核心价值观,以规范自己行为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社会成员对于群体和国家的一种情感、认知的归属感,它标志着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三个倡导”作为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层次

从认同程度来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盲目认同。盲目认同是指大学生处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盲目跟风,被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表现为,大学生既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也没有理性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界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上持积极认同,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清晰的理论认知。比如,周古月对武汉某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较少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列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涉及的12个价值观。陈世阳选取北京地区10所不同类型高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不高。由此可见,盲目认同是一种停留在表面上、感性上的认同,而非建立在理论认知的基础的接受和理解。

(二)表层认同。表层认同是一种低水平的认同,是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被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影响下,大学生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念。然而,这种认同只是表层上、学理上的认同,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导致认识和实践相脱节。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面对个人私利等现实问题时,往往表现出功利化、个人化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进而产生认知和实践的矛盾、认同和践行的不坚决。因此,在表层认同的层面上,大学生并没有从情感上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的基础也不牢靠。

(三)自觉认同。自觉认同是在主动自愿的基础上,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认同是一种积极认同,它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即大学生不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清晰的理论认知,并且接受和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同时外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有效引导,不能停留在盲目认同和表层认同的层面上,而是要建立在自觉认同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最终确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信念和准则,在行为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成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过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通过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来实现的。同时,必然受到社会认同环境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念并转化为自觉行为,要经过一个接受和内化的过程。因此,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逐步接受赞成并逐步转化为自觉行为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从个体心理的层面来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是由自身内在的“知”、“情”、“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

“知”是认知,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包括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科学内涵等。认知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形成价值认同的基础。大学生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程度如何,关键就在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收和消化。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越全面、越正确,就越有利于形成理论认同。与中小学生相比较,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迅速发展,他们会根据自身需求与爱好吸取知识,并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对外部信息的识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正确的理论观点和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由于个体识别能力的差异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的理解,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水平。

“情”是情感,是大学生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去认识社会现象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大学生活动领域扩大,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价值观取向多元化。大学生价值取向选择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如果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就容易激发他们产生情感认同。从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化的心理过程,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自身的情感体系中,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的过程。

“意”是意志。意志是人们自己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大学生愿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向,以及在践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大学生在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中发展了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一旦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能表现出巨大的意志力量,从而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

“行”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是大学生在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的外在表现。“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根本和归宿。个体的价值认同从获得理论认知开始,经过情感、意志的催化,最终转化为个体的行为,达到了真正的认同。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并转化为日常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就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个认同过程。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社会化是价值认同的基本路径。大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而贯穿这一社会化过程的主线就是认同。社会化是个人成为社会一员必然要经历的社会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公式。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是大学生自身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社会化的环境主要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此,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大学生个体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具体途径上看,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路径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

1.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是在互动中传递而被掌握的。从受教育者来看,大学生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己思想内部矛盾和斗争去选择、接受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从教育者方面看,教师是培育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教育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认知核心价值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大学生认识能力和活动空间的限制,大学生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因此,在学校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要建立全方位的配套教育。除了教学途径外,还要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实践平台,比如班级管理、评优表彰、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和党团活动等多种类型的实践形式。另一方面,教师是大学生的榜样,对大学生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实现。

2.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教养态度对子女的人格也有重要影响。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加入自身的文化准则和行为规范,由此对子女的人格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培育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

3.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受国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方面,国家和社会营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文化,通过主流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充分发挥宣传舆论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大学生通过感知、领悟现实中的场景和身边的优秀典型,切身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正确性,从而逐步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2]陈新汉,刘冰,邱仁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价值论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

[3]黄进.论核心价值观[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周古月.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陈世阳,夏欢,刘玫.首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5(Z1)

[6]苏巧荣.大学生心理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南宁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科研项目(2015XJSZ05)

第6篇: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发现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存在着随年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中小学生在诚信上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反复,即小学生情况最好,其次是高中生,最后是初中生。

发现三中小学生在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等方面做得很好,而在宽容尊重和理解包容等方面做得相对较差;城市学生在宽容、互助等方面的表现要优于乡镇和农村的学生。

一、问题与方法

在中小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小学生自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社会、家庭以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借鉴国内外有关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研究,编制了《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问卷》,以山西省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了太原、长治、运城等市1211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结合深度访谈,调查分析了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应对策和措施,从而为相应的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知和认同情况

这一部分共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道考察的是认知情况,第二道考察的是认同情况。

从统计结果来看,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概念还是比较了解的,对国家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非常认同的,说明相关教育机构和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生头脑”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还有近30%的同学表示不了解,说明本话题的教育尚需加强。(见表1)

表1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情况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1.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很了解。 19.2% 54.4% 26.4%

2.我认为国家和学校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必要。 57.6% 36.3% 6.1%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不同地区的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认同度都较高,城市和乡镇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概念的了解要好于农村中小学生。(见表2)

表2 不同地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认知情况和认同情况

1.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很了解 2.我认为国家和学校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必要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城市 31.7% 41.7% 26.6% 66.2% 27.7% 6.1%

乡镇 20.4% 56.7% 22.9% 58.5% 35.9% 5.6%

农村 5.7% 64.4% 29.9% 48.2% 45.1% 6.7%

(二)中小学生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诸方面的具体表现

1.爱国方面

这一部分共设计了正向题和反向题共8个题目,考察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国方面的具体表现。

从表3、表4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度较高。

表3 在“爱国”方面的总体表现(正向题项)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奥运会上,当中国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时,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87.5% 9.5% 3.0%

我们青少年应以祖国富强为己任。 56.0% 35.7% 8.3%

我总是尽量少用一次性塑料产品,以减少白色污染。 53.6% 35.0% 11.4%

当国家处于危难时(灾害、外敌入侵),我会挺身而出,报效国家。 46.4% 40.7% 12.9%

表4 在“爱国”方面的总体表现(反向题项)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我认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已经过时了。 4.3% 14.3% 81.4%

振兴中华民族是科学家和政治家的事情,与我无关。 4.5% 11.1% 84.3%

只要自己生活安定幸福,国家大事对我来说不是很重要。 6.6% 20.8% 72.6%

我不关心人们的爱国事迹,也不会以他们为榜样。 5.0% 10.2% 84.8%

对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在“爱国”方面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

对不同年级中小学生在“爱国”方面的差异检验则显示,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小学好于初中,初中好于高中,存在着随年龄上升爱国主义情感反而有所下降的趋势。分析原因我们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价值从一元向多元转变,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国际上各种思想观念的传播提供了便捷通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中学生开始热衷上网,沉缅于网络虚拟世界,再加上进入青春期表现出的叛逆,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西方自由化思想观念的影响,而国家民族观念在他们心中日益淡薄。

此外,在如何践行“爱国”中,几乎100%的同学都选择以实际行动爱国: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爱国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爱国先要热爱班集体、热爱学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2.敬业方面

这一部分共设计了正向题和反向题共8个题目,考察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敬业方面的具体表现。

表5、表6表明,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较明确,学习态度端正,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毅力薄弱等问题。

表5 在“敬业”方面的总体表现(正向题项)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我认为学习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 85.7% 12.1% 2.2%

我对学习的目的(即为何在学校学习)很明确。 56.0% 35.1% 8.9%

老师上课提问题时,我总是能积极地站起来回答。 29.2% 46.2% 24.6%

我不关心人们的爱国事迹,也不会以他们为榜样。 5.0% 10.2% 84.8%

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我能战胜和克服它。 54.0% 40.5% 5.5%

表6 在“敬业”方面的总体表现(反向题项)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我觉得学习太辛苦,没有什么意思。 3.4% 14.3% 82.3%

作业中有不会的题,我就不想做了。 7.0% 24.9% 68.1%

在家里,除非家长要求,我不会主动去学习。 5.9% 19.0% 75.1%

我对学习的结果和意义没有追求。 2.6% 11.2% 86.2%

此外,对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在“敬业”方面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好于乡镇,乡镇好于农村。通过访谈分析原因,我们认为这一结果与农村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有很大关系。他们所在学校多数位于城乡结合处或农村,学生多半是农民或外出务工人员的孩子,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子女教育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造成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太端正。

而对父母不同文化程度的中小学生在“敬业”方面的差异检验则表明,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和大学以上的父母,在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方面的影响显著好于文化程度为初中和小学以下的父母。

中小学生的学习目的对其学习起着动力作用,是其“敬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为社会(国家)、为家庭和自己两大类。从排序结果可以看出,其中为家庭和自己的成分更大些,而为社会、为国家、为理想的成分比较小,表明当代中小学生学习价值取向的功利性日益突出。(见表7)

表7 对学习目的的看法

您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可多选)

观点排序

1 光宗耀祖,回报自己的家庭。

2 将来挣更多的钱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3 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找个好工作。

4 为国家、社会作贡献。

5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6 纯属满足父母的愿望。

7 说不清楚。

3.诚信方面

这一部分共设计了正向题和反向题共8个题目,考察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诚信方面的具体表现。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中小学生对“诚信”的含义和“诚信”的价值有着清醒的认识,尚未树立明确的诚信意识的孩子只占极少数。(见表8、表9)

表8 在“诚信”方面的总体表现(正向题项)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通常我会信赖同学的诺言。 47.8% 44.8% 7.4%

讲信用是我做人的原则。 74.3% 23.9% 1.8%

遇到售货员多退给我钱这类事时,我会主动把多余的钱还回去。 69.2% 20.7% 10.0%

面对社会上的一些欺骗现象,我会主动谴责。 44.9% 43.8% 11.3%

表9 在“诚信”方面的总体表现(反向题项)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如果有好处,我会忘记自己当初的承诺。 2.8% 8.6% 88.6%

我不想自己写作业,经常抄袭同学的。 4.5% 18.5% 77.0%

我总是逃避班里的值日劳动。 3.0% 7.3% 89.8%

为了得到好成绩,有时候我会考试作弊。 2.7% 14.9% 82.3%

此外,对不同年级中小学生在“诚信”方面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在诚信上的表现出现了反复,即小学生情况最好,其次是高中,最后是初中。原因可能是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不同。初中学生对社会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社会现实对他们的影响日益增强,其价值观必然趋向多元化,还有,初中生自我意识日益强烈,又有一些叛逆,回答问题可能喜欢标新立异。当然,也可能由于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初中学生的诚信道德不容乐观。而到了高中阶段,随着认知能力的增长和交往对象的增多、范围的扩展,高中学生越来越真切地认识到诚信对自我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坚守诚信。

面对不诚信的行为,大部分中小学生的表现是好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诚信或面对不诚信现象不敢抵制的问题。(见表10)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小学生涉世不深,诚信道德心理尚未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理性思辨的能力,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尚欠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容易受到消极观念及言行的影响。

表10 对“诚信”的践行情况

当看到有同学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的行为时,你的态度是:

立即报告给老师。 47.5%

不报告,但鄙视这种行为。 35.8%

假装没看见。 13.1%

别人作弊,我也跟着作弊。 3.6%

4.友善方面

这一部分共设计了正向题和反向题共8个题目,考察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友善方面的具体表现。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符合或比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友善”的要求。其中,在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等方面做得很好,而在宽容尊重和理解包容等方面做得相对较差。(见表11、表12)这与现在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及父母过度的保护有一定的关系,父母家人常常以孩子为中心,无时无刻不在紧紧地呵护着,加上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更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中心”,与同学间常常缺乏相互合作和宽容精神。

对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在“友善”方面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乡镇和农村学生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城市与乡镇和农村都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在宽容、互助等方面的表现要优于乡镇和农村的学生。通过访谈分析原因,我们认为这一结果与他们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一方面,乡镇和农村的生活条件及水平还不是很高,大部分孩子所拥有、支配的硬件条件很有限;另一方面,这部分孩子的家长多半为生计忙碌,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且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难免在家庭教育中出现漏洞与偏颇。

表11 在“友善”方面的总体表现(正向题项)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我能理解并包容同学的缺点。 39.1% 52.5% 8.3%

在公交车上我会给老、弱、病、残等乘客让座。 70.5% 23.6% 5.9%

当父母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时,我能理解他们。 65.7% 26.3% 8.0%

同学间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我能平心静气地和他们交流。 49.3% 38.5% 12.2%

表12 在“友善”方面的总体表现(反向题项)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我往往一个人独享成果,不愿意和别人分享。 2.2% 10.8% 87.0%

与同学发生冲突时,我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 16.3% 28.4% 55.3%

看到别人高兴得样子,我总是想方设法来打击一下他。 5.0% 9.6% 85.4%

我总是作弄别人让他成为笑料。 3.2% 8.8% 87.9%

三、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教育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通过思想文化阵地、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和载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乡镇、农村等薄弱地区,可以依托农村文化站、乡村学校、文化广场等宣传教育阵地,通过板报、文化墙、宣传栏等进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少年评选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融入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小学生增进认知与认同,让广大中小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美德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其次,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的作用,强化新闻宣传。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公益广告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乡镇,农村的各个角落,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创作出既健康有益、又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文化产品,同时要注重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中小学生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积极理解,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第三,要充发挥互联网的教育作用,强化网络宣传。积极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宣传教育活动,开发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绿色游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网络游戏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小学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运用微信、微博等新技术、新手段,用先进文化和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净化网络空间,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推进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员教育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积极地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将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牢固地插在中小学生的心灵之巅。

一是要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活动中融入。学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通过编儿歌,讲故事、改成网络语言等方式,构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体系;要尝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班会、社团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将学生表现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二是要在教师的培训研讨中融入。学校要通过专业培训、集体研讨等形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是要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开发各学科所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让广大中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如语文、历史与地理课程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感受思想精神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要在家长学校建设中融入。可以通过开办“家长课堂”、家长成长沙龙等,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尤其要加强乡镇及农村地区广大家长教育力的提升,关注进城务工学生家长、下岗家长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通过开办“流动学生家长学校”等,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负起监管责任,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价值观教育并影响子女。

(三)注重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指导

为扭转中小学生“知识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局面,要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指导他们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具体化,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中,引导小学生以行为规范为标准,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促进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二是要加强初中生同伴榜样教育,促进其诚信、友善品质的形成。要充分利用初中生同伴的作用,通过评选和表彰一些诚信、友善的先进典型,行为楷模,引导学生主动将优秀的同伴设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不断激励他们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此外,还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付出与奉献,体验对人友善的快乐,培养他们自觉守信、相互信任、乐于沟通的合作精神。

三是要加强高中生的实践指导,促进其爱国情感的提升。要有意地为高中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引导高中生走出教室,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如参加社会福利、救助儿童、社会调查、红色旅行等,在实践中引导高中生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感,磨炼坚强意志,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7篇: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健康人格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221-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报告用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价值目标和要求,这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者,他们的健康人格塑造是国家兴旺发达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因素。大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十精神,积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健康和高尚人格,是时代的希冀、国家的期望,同时也是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和提高自身修养的必然要求。

二、健康人格及大学生人格发展现状

(一)健康人格

人格的研究始于心理学,定义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其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1]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个体的价值和品格的总和,是个人从道德上区别于他人的规定性,为每个人所独有的,是一个人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法律上的人格指的是法律给予保障的,与法律主体不可分离的那些权利,是人作为权利与义务主体的资格。[2]同时健康人格的定义也因研究者们的角度不同而不同,如西方的“成熟的人”“功能完善的人”“自我实现的人”,中国的“人格健康的人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有客观的观察并能做出有效的适应,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处理,而不是企图逃避”等。[3]总之,在人格定义基础上的健康人格涉及到心理、道德和法律上诸多方面内容,从此三方面同时加大学生人格塑造更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健康人格是构成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和日常行为规范的综合。[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人格和人格塑造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在强调科技化、国际化的同时,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也日益受到重视,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人格塑造在大学生教育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启示我们应加大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视力度,关注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

(二)大学生人格发展现状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顺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培养,往往偏重知识和学历,忽视品行和人格的塑造与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格信念淡薄、心理健康水平低等。再加上当今世界上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等,致使一些大学生出现价值取向倾斜,理想信念淡薄等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5]

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今大学生在自我认识和悦纳自我方面较为欠缺,同时缺乏自我同一性和自我控制力,并且责任意识也不强。[6]还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为:具有热情主动、积极向上等优良人格品质,同时又夹杂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突出、张扬个性、表现欲望强烈、部分大学生诚信水平不高和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人格特点。[7]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大学生由于不健康人格造成自杀以及犯罪的事例日渐增多,这些事件的发生无疑向我们指出了大学生人格教育上的漏洞,也给我们以警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工作。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十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提供了国家、社会和个人方面更加明确的指导,在此背景下,各社会相关部门和高校应全面落实十社会价值观方针,做好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具体教育工作,同时,大学生家庭及其自身也需加强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重视。

(一)优化社会氛围

以十精神为导向,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和社会层面的要求和目标,积极发展,团结奋进。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经济、整顿社会秩序,在国家社会各层面全面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大学生人格塑造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除大学生外的其他社会群体也应大力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社会不能只做语言的巨人,也要做行动的巨人,如此才能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长期良好发展的可能性。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提供一个能让大学生相信整个社会是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要重视并坚持长期贯彻落实全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以及其他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塑造的相关措施,在政策方面为大学生人格健康塑造创造条件,促进社会持久良好氛围的建立。

(二)完善学校管理

大学教育应该是大全的和整体的,而我国高校存在的重智能、轻人格的教育模式背离了这一思想,也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2]让大学教育回归本真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高校教育应以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基础,响应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大学生的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制定具体方案。学习可谓学生的业,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目标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教育,重视大学生专业课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注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良好作用。因为体育是将体格、品德和性格磨炼,并有机融为一体的有效教育手段。同时,体育具有全面育人、塑造健全人格的特性。[8]学校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应纳入高校教育改革中,以实现大学的大全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善家庭教育和大学生自我塑造

孩子的成长受到父母一言一行的影响,父母健康高尚的人格会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研究显示,在亲子关系中,大学生较倾向于和母亲交流,父子或父女之间的交流较少,所以建议大学生加强与父母的交流,特别是与父亲的交流。[9]另外,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如部分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很多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孩子包括人格教育的综合能力的发展等。鉴于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状况,家长们应转变思想,不仅自身要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内容,也应增加对子女价值观的引导和交流,从根源上保障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外因最终要靠内因起作用,党在发展的历程中不断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学校各方面积极贯彻落实相应政策,制定具体措施的大好前提下,大学生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和锻炼,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赋予言行之中。在社会竞争激烈和各种诱惑中大学生要坚持理性思考,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理想,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健康人格。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生人格健康塑造不是一日之功。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贯彻落实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方针,以其为指导方针,有步骤、讲方法地进行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教育,2002:7-8.

[2]房志明.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3]张玉.大学生健康人格研究[D].苏州大学,2008.

[4]潘贵玉.关于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的建议[J].民主,2010(3):6-8.

[5]赵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

[6]吴梅生.大学生健康人格现状及重构策略[J].莆田学院学报,2012(3):17-22.

[7]刘艳芳.浅析大学生的人格教育[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3-96.

第8篇: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

十报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将国家的政治理想、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个人的行为准则融为一体,实现三者的相互统一。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多因素的综合,它既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外界环境作用于个体的过程,也是个体本身心理机制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观念的过程,因此,要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取得实效,必须着眼于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各个层面,加强宣传教育、文化引领、典型示范和实践锻炼等,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并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最终成为指导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解读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组织精英教师开发质量高、效果好的教程,供校内学生选择和校际之间的交流;要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动态分析,正面引导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在尊重理解社会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理解多样性中形成共识。其次,高校要凝聚理论研究的科研力量,推出更多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问题,借鉴国内外经验,联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水平,编写既准确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十分具有可读性的教材,通过教材的权威性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好的传播和解读。

新闻媒体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它和高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课堂教学不同,它将人类的文明文化成果,重新整理加工,通过特有的方式,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从而引导社会公众思考和反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补充。从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引导方面,新闻媒体要构建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融入广播、影视及文学作品中,潜移默化的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从社会层面,新闻媒体要积极构建主流价值观,形成宣传社会主义新风正气的强大声音,同时,对违公平正义的丑恶现象,要及时进行批判,让社会处处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风,形成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氛围。从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方面,新闻媒体要善于利用手机、微博、微信等新载体,从大学生的生活细节入手,真实把握大学生的精神诉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巧妙更有亲和力的嵌入新载体中,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从而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二、加强文化引领,塑造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

价值观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文化的核心。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承文明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高校要致力于营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其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过程中体验、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还要不断改善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内人文环境的建设和校外综合环境的治理,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平台。此外,高校作为先进文化典范的引领者,要积极推广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产品,充分发挥优秀文化作品的育人功能,通过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有意识向大学生传递高尚的思想境界、积极的人生追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帮助大学生鉴别个别西方国家利用影视作品传递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引导大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在比较中自觉抵制西方错误的思潮,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典型示范,形成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力

学习和模仿是人类的天性,高校可以通过选树先进典型,用丰满生动的榜样形象,激励大学生学习和效仿,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相比理论思维,人们更倾向于情感体验思维,从这个层面上说,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榜样示范有时候比思想理论更具有力量。首先,高校教师要争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教师因为其在学校独特的地位,是学生天然的学习模仿对象,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作为聘任、考核和晋升的必要条件,建立专项制度表彰宣传优秀教师,用爱岗敬业的典型事迹感召师生。其次,高校要积极发掘大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大学生群体年龄相仿、身心特点相似、志趣相投,朋辈之间互动频繁,彼此间的影响十分深刻,高校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不同层面,积极选树典型,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自立自强、胸怀大志、敢为人先、诚实守信,通过刻苦学习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让个人价值和国家价值、社会价值相统一。

四、加强实践锻炼,养成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实践是将人们对理论的认知,逐步转变为处理各种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将知和行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校园活动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高校要积极开展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修身类活动,如基础文明修身活动,引导大学生文明上课、就餐、公共活动、基本礼仪等;党团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社会热点,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的庆祝纪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开学、毕业、授位等庆典仪式,让大学生在阶段成长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人提升,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行为的自觉。其次,高校要积极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体能、奉献精神等,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培育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敬业、诚信、友善的作风。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将志愿服务延伸到社区、学校和家庭,深入开展“共建和谐社区志愿服务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接触社会中了解国情,在爱心奉献中增长才干,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得以增强,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从时代背景出发,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涵养熏陶作用,选树优秀的典型榜样,营造良好的氛围。要为大学生创造多层面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反复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刻感悟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推动大学生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巨大力量。(作者单位: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西华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登峰计划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9篇: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一、少年儿童自觉、乐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的使命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对少年儿童发展特别关注,要求小学生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学校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教育阵地,怎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小学生特点相结合,并把这一观念在学生中做细、做实,这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立人先立德,这是亘古不变的命题。美丽中国,需要的不是高分数机器,而是有道德、有能力的现代人。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学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摸索出一条新路子,即以身边的好人好事为主题,通过微电影、微视频的摄制,让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形象生动地给大家树立身边的榜样。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实现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创新模式。

二、聚焦身边的美好,拍摄就是课堂,作品就是教材

我们为做好微视频、微电影的拍摄工作,专门成立影视摄制中心,由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带领全体教师建立了微电影、微视频创作团队、拍摄团队和后期制作团队。学校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去河北传媒大学进行专业摄影培训。回到学校再由他们培训学校教师,做到每位老师都能随时随地,以专业的角度拍摄一些视频素材。我们先后购买了六台摄像机,四台照像机来支持微电影拍摄,同时学校门口和校内安装高清视频展示屏,以便教师、学生、家长观看,传播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能释放正能量的生活点滴,起到教化的作用。

在拍摄之前,我们先在全校选拔模范遵守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的好学生,听他们的美德故事,收集他们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些素材,我们编写剧本,挑选演员,开始了孩子们感到神秘而与快乐摄制过程。拍摄中,演员有的是故事中的人物原型,有的是自愿再现那美好瞬间的旁观者。每个镜头完成后,参与录制的师生,甚至班级,都在接受再次的德育教育。

我们成功录制的第一部微电影是《我的小学》。这部微电影讲述了一个孩子从懵懂入学的胆怯到学有所成的毕业,过程中满满的都是老师们妈妈般的关怀,同学们阳光般的照顾。六年的学习,让她懂得了自主学习、合作分享;六年的成长,让她更加热爱生活,心中充满爱;六年的时光,让她在人生这张白纸上绘出了五彩斑斓的图画,写下了精彩的人生畅想。这部微电影旨在宣传和谐、关爱、自主、互助,片中的演员都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他们不仅仅传播着正能量,还成为了学校里的道德明星。这部基于真人真事拍成的微电影在全校播出后,师生无不欢欣鼓舞,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赏。微电影在学校微信平台播出后,一天内关注人数达到5000多人,是新媒体实现了正能量传播之广远。

三、家校互动,亲子同行,价值引领行动,行动传播价值

微电影、微视频这一形象生动的媒体充分展现了我们要传播的正能量,在此基础上,新苑领导班子又进一步拓宽了思路,让学生不但在课堂上、校园里学习感受核心价值观,还要走向社会,带动家长共同践行核心价值观,我们倡导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迈开腿脚,放开眼界,走出去,鼓励他们去参观博物馆,与德高望重的人交流,或者与同学相约开拓自己的受教育基地。他们用摄像机、照相机或者手机记录下自己的社会实践轨迹:

打破年龄、见识、生活圈子等的局限,家长带领孩子参观桃城区建区20周年博物馆、感受了新农村的面貌、观看市政道路建设,从参观中感受家乡的巨变,感受党和国家的正确引领,深入体会到什么叫“富强”;通过参观书画博物馆,了解活字印刷术,从中华民族的国粹中感受我们五千年文化的沉淀;走访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鹗坷系吃笨当H,听那峥嵘岁月,懂得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的涵义;与仪仗队退伍老兵交谈,理解什么是爱国、忠诚、敬业;看望革命老,听每一枚奖章的故事,知道自由和幸福的来之不易。

同学们用自己双手把亲身感受录下来,拿到学校影视摄制中心,通过微信平台传播出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在参观走访的过程中,孩子受到了教育,视频的录制激发了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的兴趣,也成为了其他学生的榜样,同时也形成了一份德育教材。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上

微电影、微视频拍摄活动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教育的一项创新活动,它作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良性机制,不单单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更能够把学生推向社会,这成为让学生了解、认识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拍摄过程中,他们在实践中受到勤俭、忠义、谦让、孝敬等亘古不变的美德教育。他们懂得,做一个知识丰富、刻苦学习的小学生,在学校学习听老师的教导,在家要听父母的教导,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用灿烂的笑容面对老师和同学,用爱心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就是一个讲文明、促和谐的人,就是诚信、友善的表现,就是在为祖国的富强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