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道德;就业指导;核心价值观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德育课中最具特色的一门课程,是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求职择业技巧、签约与报到和创业。
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在学习、成长、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基本思想观点,它支撑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并且将对学生今后的工作、人生有重要作用。
一、《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现状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其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核心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径。高职学院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视,《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出现弱化甚至忽略职业道德内容,学生也普遍更重视求职择业技巧部分。另外,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时效性等使得课程失去了养成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二、《职业道德与就业知道》课程内容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一)职业道德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通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人物的职业道德事迹作为案例教学,会使学生觉得亲切、可信、可感、可模仿,关于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无形中建立,成熟起来,并且在从感性到理性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得到升华,从而真正掌握本门课的内涵和精髓,并使其认知、意志和情感发生一番刻骨铭心的变化。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百行德为首”,让学生立业前,通过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首先学会做人的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部分大学生过于看重自己,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集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择业求职时,以自我的喜好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喜则行,不喜则弃,完全不考虑其它方面的因素。功利化思想严重。置身于改革的大潮,大学生的商品经济观念日益增强。尽管他们还没有踏入“商界”,但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的投射,使他们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与反思明显增多。大学生从入学选择专业到毕业择业求职表现出强烈的利益要求。什么专业能够赚钱就读什么专业,毕业后什么单位能够挣到钱就到什么单位去,赚大钱成了部分大学生职业选择中最具诱惑力的因素。价值目标短期化,目前大学生对经济领域的变革十分关注,但是,这种关注有一种重视眼前轻视未来的反理想主义倾向,他们所追逐的是眼前的工作所带来的实惠,缺乏全局的、长远的战略考虑,急于求成。通过具体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无私奉献、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爱岗敬业、勤俭节约等良好的核心价值观。
(二)求职择业技巧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现今的经济形势以及就业状况,求职择业技巧对于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异常重要,学生对于此部分的学习也非常认真。
求职择业技巧主要包括就业信息和材料的准备以及面试技巧两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是以职业为导向,重视求职择业技巧的同时,还应该借此部分着重诚信择业。在自荐材料的准备上,必须做到真实客观,反对弄虚作假和欺骗行为。在择业活动中,用涂改成绩、搞假证书、假材料的手段来欺骗用人单位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毕业生在自荐材料中应当如实反映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提供真实的证明材料。使用人单位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在面试过程中的自我评价问题上,必须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反对自我吹嘘或夸大其词。在毕业生就业中引入了竞争机制,这就要求毕业生有更高的综合素质。由于毕业生能否通过市场的检验对他们的将来起着决定作用,这就使得毕业生不仅必须具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在择业的过程中也要自觉接受学校和社会的监督,端正自己的竞争行为,遵守一定的竞争法则。利用求职择业技巧方面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良性竞争择业的核心价值观。
(三)签约与报到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签约与报到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了解签约与就业协议,了解就业法律知识,掌握就业协议的有关规定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具体法律问题。
毕业生不能随便违约,随意更换单位,否则,学校应视情况予以批评和建议,并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用人单位也可以要求相应的赔偿,这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应慎重,不能够任意违约。协议一旦签订,就具有了法律效力,非正常情
况的违约属于不道德的行为,偏离社会所倡导的诚信的道德准则。因此,绝大多数毕业生在签订协议时,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也就是说,决定了要到某个单位工作,才进行签约。并且,协议签订之后,都会积极遵守,即使想更换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解决。签约与报到方面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懂得遵纪守法、诚信签约等,学生能够养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核心价值观。
(四)创业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创业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创业知识、创业的基本流程以及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随着国家不断推出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投入到创业的大军当中,不可忽视的是创业方面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人是到一些同行业的大公司里“偷艺”,待时机成熟才另起炉灶,自己创业。这个过程中对于不同公司的信息、客户甚至重要资料的流失现象是不断发生的,某些虽然不是违法的,但是毕竟是不道德的。创业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的理念,有助于养成自立自强、改革创新的核心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通过初中数学教学,学生能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学校教育的优先目标。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概述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是指一个人对科学事物所表现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是有兴趣、喜欢、兴奋、满意呢,还是讨厌、没兴趣、不高兴,这是形成其科学态度的前提。
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又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着这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科学的最基本信念有:物质是第一性的,必须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自然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自然有其局限性,要知道科学真理的相对性;科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提倡人文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科学对人类具有两重性,要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要防止与克服它的负面作用。
这就体现在:学生能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学生能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学生能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1、在数学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进行培养
通过学习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里有不少内容是对数量关系抽象的产物,抽象方法是数学活动的一般方法。如课本中“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是按以下步骤抽象得到的:(都是正整数)。得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法则后,又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例1、(1)填空:(都是正整数);
(2)填空:(都是正整数)
通过学习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在学习了课本《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这一章后,就能解决如下问题:例2、如图,佛山电视塔离小明家60米,小明从自家的阳台眺望电视塔,并测得塔尖C的仰角是,而塔底部D的俯角是,求佛山电视塔CD的高度(,结果精确到1米)
通过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下面这题就是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再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题:例3、一次考试中,教师统计了某班54名学生对一个选择题四个选项ABCD的选择情况:BACCCCDCACCCCCBCACCCDCCCBACCACCBCCBCCCCCDCACCCCCBCDCCC.
(1)请根据记录填写下表
选项
A
B
C D
选择人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文化的根本,代表着我国社会的主导文化,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方向。校园文化建设是引领学校教育思想、教育改革的旗帜,小学生群体作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年龄小,认知较浅,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我们要以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差异性为出发点,以建设优良校风、学风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建设和谐校园。我们可以通过张贴横幅、标语、画像等,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将科学家、文学家等名人画像挂置在教学楼道墙上,激励学生向他们看齐;我们可以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宁静致远”等条幅挂到教室里面,反映出班级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在学校餐厅布置“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标语,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文化通过这些形式,体现在校园文化的细微之处。
二、利用学校文化资源优势,将核心价值观理念传播课程化、系统化
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类似“欢乐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等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师生实践活动为载体,立足于课堂,延伸至课余校外。在教育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成为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特长的乐园。如学校可以通过“养成良好行为规范”“抗震救灾知识的普及和紧急疏散演练”“禁毒活动”“感恩教育”“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等主题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学校除了利用升旗仪式、三礼四节活动、专题报告会、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等校园活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善于利用教学环境,将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课程。例如,科学课上,教师在讲解血型与输血时,可以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心中的善心、爱心,让学生们懂得只有相互关爱,社会才会变得温暖。语文课上,一年级学生诵读《三字经》、二年级《百家姓》、三年级《千字文》、四年级《弟子规》、五年级《增广贤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用中华的璀璨文化引领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三、以人为本,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生活化
小学承载着学生基础教育的重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值得每一位小学教育工作者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来养成学生品德。例如,教导学生学会打招呼,见到老师和来宾要问好;周一升旗仪式必须穿校服,要大声唱国歌,行注目礼;做完早操后自觉将周围的垃圾处理干净;校园内划分班级责任区,让学生自行管理责任区里的清洁、绿化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道理、大概念分解成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细节,让学生懂得,爱国不光是喊口号,爱国更要体现在生活点滴细节中。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看不的“魂”,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通过日常点滴小事,深刻地影响校园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
交融渗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办学理念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将其全方位融入办学理念,在学校的价值核心、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特色课堂等全方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雅・正”教育是指以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遴选出的“规礼勤信爱责”六字作为德育发展目标,以“四月四节”活动体系为载体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学生文雅、教师儒雅、学校高雅;仪表端正、品行方正、心怀正见”的“三雅三正”办学目标。“崇学尚雅、习礼养正”的校训体现出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公平”“正义”的元素。“崇学尚雅”,即崇尚学习,弘扬文明美好的道德风气,要求师生常习雅学、多说雅言、多行雅事、勤思雅算、信步雅游,逐步习得雅德、开阔雅怀、步入雅道。“习礼养正”,即懂礼貌习礼仪,养成公平、正直、明辨、求真的良好品行;“敬德修业、正言雅行”的校风,“学高身正、德润桃李”的教风,“乐思向学 臻雅至善”的学风也时时处处向师生们释放出核心价值观中“敬业”“友善”“和谐”“文明”的信息;“小主人课堂”根据“以生定教、以学活教,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思想,致力于使学生在课堂上做体验的小主人,合作的小主人,探究的小主人,倡导小组内自由交流、平等互助,小组间公平竞争、和谐共处,体现了核心价值观中“公平”“自由”“平等”等理念。
润物无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环境熏陶
环境氛围具有教物育人的巨大隐形力量,可在悄无声息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学校恰到好处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景观建设、楼宇建设、石艺建设、专栏建设中,旨在将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润无声地培植进学生的灵魂。在景观文化建设上,学校筑有三幅浮雕墙(童话古今、学思笃行、奠基未恚、国学柱、孔子雕塑、三绝池等景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直观的呈现;在楼宇文化建设上,养正楼(行政办公楼)体现古典文化的厚重与传承,颐养正气,尚雅楼(多功能楼)突出音乐、科技、艺术等主题文化,圆融和谐,训蒙楼(教学楼)强调百花齐放的班级文化,文明民主,雅健楼(体育馆)实现体育运动与全民健身的有机结合,自由开放;在石艺文化建设上,学校将“规礼勤信爱责”刻制成“雨石”或置于草皮、或隐于绿丛,添翰墨之香、浓文化之气,“三绝池”融韦编三绝故事于石头、假山、莲池之中,启迪学生勤奋学习,这些更是儒雅文化的升华与再现,学校文化无石无根、无石无魂;在专栏文化走廊建设上,十七块2m*4m的文化专栏静静的伫立在师生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上,有诗词经典,有融入六字德育发展目标的主题内容,也有四月四节活动的剪辑掠影,这既是师生阅读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我型我塑的又一平台。
以文化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品德教育
“童蒙雅正、奠基未来”的教育理念就是在儿童的启蒙阶段,培养“内雅其心,外正其身”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雅”是一种内在气质,由内而外的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正”是一种外在的行为状态,外显为公平、正直、符合规范的行为和真知正见,这正融合了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公正”的内涵。学校在“雅・正”文化的统领下,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结构和认知特点,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提炼出“规”“礼”“勤”“信”“爱”“责”六字,分别对应六个年级,作为年级德育发展目标,螺旋式上升,递进式积累,努力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六年奠基雅致人生”的培养目标。一年级培养“规”“规规矩矩我最棒”,守规矩、讲规范;二年级培养“礼”“知书达礼我最懂”,懂礼貌、习礼仪;三年级培养“勤”“勤俭朴实我最行”,勤学习、善节俭;四年级培养“信”“重诺守信我最诚”,重诚实、守信用;五年级培养“爱”“感恩博爱我最善”,铭恩德、施博爱;六年级培养“责”“责有所归我最强”,敢担当,勇作为。在六字德育发展目标中无不沁润着“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的品德养成教育中,学校紧紧抓住每周的“礼仪规范点”和“习惯养成点”,把六字德育目标内化到心,外化于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你我做起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4个字为做人处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前不久嫦娥三号卫星成功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说明我们的硬实力不断加强。我们必须认识到硬实力是基础,而软实力是长久发展的保证。碰瓷、人肉搜索致使少女自杀等事件,都说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待加强,软实力需要进一步加强,而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强国之魂。
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做很多准备。最重要是创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引入中小学校的课堂,让每个学生从小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自觉自愿践行,成长为合格的公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同时要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用观望,不是喊口号,与自己有密切联系,需要从自己做起。
养成一种习惯,形成社会风气,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是如此,不能急于求成,要在社会各个层面、不同群体中进行推行,从而转化成社会的群体意识与个人的自觉行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共识,为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树立风尚,为个人实现美好幸福生活提供行为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我做起!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你我做起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很多人眼里,24个字的内容非常的宏观,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怎样才能发挥出价值观的内涵。但是,只要我们辩证的看问题,找到承载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就能很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前,我们开展诚信建设,法制建设,追求社会公平等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表现和要求,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讲信誉、重承诺,倡导公开、公平、公正,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推荐评选等活动,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核心价值观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起作用,不断指导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
从身边事做起,从你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就是实实在在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习文明礼仪,讲诚信,做好一件小事,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始。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你我做起。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你我做起三:
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学期,北安小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我做起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由少先队牵头,各部门积极配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不同年龄段的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学生们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要求学生记住要求,懂得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记熟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里。
各班级利用主题班队会的形式开展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红孩子》、《小兵张嘎》、《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少年英雄故事片。学习最美少年、航天英雄、奥运英雄、科学家、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让先进人物成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新追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榜样的带动下,重新树立了新的目标和追求。低年级则以诚信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校还组织学生观看做吉林好人,引领风尚图说价值观图片展,通过吉林好人等形象直观的榜样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少先队还对每个少先队员提出了具体的小建议: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好思想、好品德。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能为之努力,主动接受他人的建议,不断完善自己,在家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团结友善的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一个热爱祖国、诚实守信的好公民。
为了加强教育的实效性,学校还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等形式向全校家长发出号召,动员家长和学校配合,做好孩子的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
四:
党的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本论文是了解大学生群体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及其存在的问题。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方法和路径,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实践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35-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趋向于多元化倾向。与此同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1]当代大学生是国家人力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导致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薄弱、价值取向功利、社会责任感淡漠、人际关系疏远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格格不入。[2]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为了能够准确地了解把握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现状,组织了一部分大学生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程度,针对反馈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的设计,并将该问卷调查表进行发放,发放对象是大学本科文理不同年级大学生500人。本次总共发放问卷调查500份,最终收回的问卷调查485份,其中有480份为有效调查问卷,有效率达到96%;男生225人,占总人数的45%,女生275人,占总人数的55%;文科学生280人,占总人数的56%,理科学生220人,占总人数的44%;党员6人,占总人数的1.2%。
通过回收的数据分析,对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得到了了比较清晰而直观的认识,调查结果如下。
非常了解的学生达到45.41%,一般了解的学生达到47.90%,概念的模糊达到6.39%,不知道的占0.30%。
社会变革与腐朽现象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占70%,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57.5%,网络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的影响和作用占58.5%等。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方法
1.传承创新研究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培育和弘P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研究方法优化配置,要加强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完善课程优化配置,合理安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关的课程,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3.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激发校园文化的认知导向、心理调节、人格塑造功能。创造一个文明高雅的校园环境,发挥大学校训、校史、大学精神的育人作用,推动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大力推动校园文化活动推陈出新,建立健全适应新媒体要求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策划开展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滋养。如开展校园文化图文展系列活动,包括校徽、雕塑、校园文物等的图文讲解,充分发挥其凝聚人、熏陶人的独特作用。
4.认定本职学好本领,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和落实离不开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本领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路径
1.学会发声广为宣传,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要通过报告会、分享会、研讨会、演讲赛、辩论赛等传统载体和形式,动脑筋、花心思,让陈坛装新酒,散发出迷人的芳香。要以典型引领推进形成良好道德风尚,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2.拓宽视野实际践行,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最重要特性是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德育与实践生产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6]实践是大学生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也是大学生检验能力、磨炼意志、端正作风、克服享乐思想和惰性的唯一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及其现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知行合一”。
3.发挥合力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理论认同的深化,是行为认同的基础。要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发挥文化育人和典型感化作用,不断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共鸣。要构建社会、家庭与学校协同教育模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积极营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在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学校要与家长就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情况进行有效沟通,科学制定教育对策,共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情感上促进大学生不断感知认同核心价值观。
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一、高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我市经济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我市经济取得新突破,尤其在教育创强“强校舍、强师资、强管理,强质量”的新形势下,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我校作为市重点中学,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诚信缺失等现象愈演愈烈,给正在形成“三观”的高中生造成严重困惑。社会价值秩序的纠偏和重建刻不容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之欲出。
(二)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其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然而,在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部分学校只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的开发;在内容上,存在成人化、简单化的倾向;在形式上,较简单粗暴,未能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结合德育教育发展的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不容缓。
(三)高中生自身特点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代高中生思想敏锐,易于接受新事物,有较强的思辨与表达能力。但多亲情淡薄,缺乏集体协作和奉献精神,且生理、心理尚未成熟,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结合高中生身心理特点,引导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对社会的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二、高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策略
(一)多种渠道宣传,营造社会氛围
郭秉文指出:“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迅速掀起宣传学习热潮。
1.树立典型化宣传对象。
加强网络、媒体宣传,在官方网站设置宣传核心价值观浮窗,在报刊的重要版面持续刊登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重点宣传各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示范。如:召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示范点现场经验交流会、以美德储蓄卡助推“日行一善事”“周树一榜样”、举行专题讲座、编写书籍《我的价值观———百篇小故事》等。
2.建立常规化宣传阵地。
运用社会媒介宣传,协调各部门利用各类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宾馆饭店、个体门面、商场、小区,运用电子屏、楼宇电视、户外广告等媒介,围绕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宣传,将这种宣传模式常态化、长效化。如在市区中心广场、道路桥梁两侧,随处可见醒目的“24个字”。
3.开展多样化宣传活动。
在学校开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品栏、展示窗等,张挂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在墙壁张贴标语,在文化长廊塑造主题雕像。通过广覆盖、高频率、多角度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高中生领会其基本内涵,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
(二)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王夫之倡导身教重于言传。指出:“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这是其对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提出的新要求。
1.以言语行动感化学生心灵。
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修正作用。教师言行是教师内在素养的体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浓郁的爱国情结,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都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2.以敬业精神引导学生行为。
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担负教书育人,传播文明的重任,其中“敬业”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也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我校教师素有“拼命三郎”之称,曾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和“巾帼文明岗”。
3.以自身经历激励学生圆梦。
学校举行做“四有教师”师德师风活动,组织开展“讲自己的故事,说身边的故事”教师演讲比赛,向学生讲述青春故事、分享人生感悟,传递奋斗成就梦想的正能量。教师如果能在教育中展示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心,学生就会产生仰慕之情,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三)构建特色主题课程,发挥育人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我校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从国家、社会、个人三层面,开展特色主题课程教育活动。
1.关注社会热点,内化中国梦教育。
丁尼生说:“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学校通过中国梦主题课程强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教育,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开展“中国梦,我的梦”国旗下讲话、以“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十八岁成人礼、“中国梦我的梦”首届广东省青少年书画摄影作文大赛,依托微博、微信、校园网等平台,开展“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还有“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精彩课堂”网上展播活动,组织教师针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运用典型事例,制作网络微课,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追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
2.搭建实践平台,助推公民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熟的和真正的公民意识,就把为社会服务看作一个人最主要的美德。”学校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主题课程强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教育,由校团委组织志愿者开展“交通安全伴我行”活动,利用节假日到交通岗和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校还设立“学生校长助理”管理制度,倡导“我校园,我管理”理念。每周以班为单位值周,成立自律队,开展课间楼层值日,防止踩踏事故。校运会从主持到裁判均由学生组织,培养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学校拟推行“代村长、代居委主任、代厂长”参与社会管理改革,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将社会、家庭和学校联系起来,探索“家庭学校村(居)委社会”四位一体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3.强化养成教育,培养道德情操。
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学校通过养成教育主题课程强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第一,爱国从爱校、爱老师、爱家人开始,开展“爱国、爱校”主题教育活动,如“热爱祖国、尊师爱校”的系列班会、手抄报、演讲和征文比赛;第二,敬业从培养责任心和做事态度开始,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专心辅导每一位学生。学生认真搞好每一处卫生,专心听每一节课;第三,诚信从不说谎、不欺诈、不作弊开始,通过观看优秀电影电视,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故事会、宣誓仪式、辩论会等,使学生养成诚信的品质;第四,友善从关爱身边的人开始,开展观看纪录片、“感动学校十大学生人物”、“评选优秀学生干部”等活动培养友善品质,把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融入德育课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是提升高中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学校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融入各个环节,长期坚持下去。
(四)结合生活主题,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
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突出强调了生活实践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
1.在服务和奉献中学会感恩。
学校组织学生义务献血、慰问敬老院、勤工俭学等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同时,在家庭参与“孝父母、知感恩”道德实践、在社会参与“爱家园、懂礼仪”道德实践,引导高中生“在家庭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公民”,做到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2.在道德和传统中寻找“善根”。
我市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涌现一批批感人的道德楷模。如身患残疾的陈超新老师独守深山36年,被评为“中国好人”;雷锋式的好校长刘海被评为“茂名好人”,他们都是高中生身边最熟悉的道德模范和榜样。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中找寻善的力量,要利用重大节庆日如:春节、中秋、国庆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如:鼓励高中生用照片或视频记录家乡的风俗习惯,更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激发其爱国爱家的情怀。
3.在科技和艺术中培育情操。
一方面,我校以科技活动为契机,配备专门实验室、器材和指导老师,开展“智识奇用”科技大赛,评选“科技之班”。同时派代表参加全国科普创新实验大赛总决赛,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赢得价值50万元的“探索奖”,并被评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该奖的获得,在全市掀起科技创新热潮。另一方面,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打造优秀文化品牌。学校依托生活主题活动开展以乐促智、以技促能系列活动,把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三、高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反思
(一)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思想
有些学校重形式轻内容,满足于完成任务。如在德育教育中只留下文字和图片,学生是否理解和接受不得而知。另外,由于经济不平衡,不少城市缺乏像样的科技馆、博物馆、音乐厅、天文台等场所,使科技教育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流于形式,从中得到的价值观教育就大打折扣。
(二)媒体舆论导向存在偏差
当今社会,媒体担任重要的宣传角色。然而,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噱头,对新闻时事过当的报道不断地激发医患矛盾、城乡矛盾、贫富矛盾等。就如不久前“学生为老师撑伞”一事也拿出来炒作,影响师生关系,未能在舆论导向方面发挥应有的价值。
(三)家校、社区教育尚未形成合力
关键词:24个字核心价值观 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活动 路径研究
一、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形式。基于此,城镇党委和政府把维护和保障基层人民群众的权益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其中一个落脚点就是社区文化的建设,城镇相关部门和政府根据各个城镇社区和区域的自身承受力,扎实稳步推进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管理和使用,社区文化建设走在不断完善的道路上,但其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社区文化系统化建设过程中,占一半以上的社区不能满足人民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多样性,社区给居民提供的设施保障非常单一。
社区居民缺乏社区活动参与意识。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社区文化建设成果的享用者。但调查数据显示,城镇社区大部分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漠不关心,从理念上就觉得这是政府或者公家的事情,同时,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也不高。
社区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但据调查,社区工作者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年龄偏大,这导致社区文化建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社区工作者学历或者文化层次偏低,这导致社区活动缺乏高质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社区工作者身兼数职,工作精力有限,这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积极性和活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一致,同时,社区文化建设更需要在法治的范畴内践行自由、平等、公正,进而创造一个平等、友善、诚信的良好环境,让社区居民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滋养,在自觉不自觉中就养成并融入和谐、友爱、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全社会命运共同体的幸福和谐。而社区文化建设是以社区居民团结互助、和谐友爱、邻里和睦往来为共同价值取向目标,进而推动城镇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就其价值目标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文化建设目标一致,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的外延更广、范围更大,其是面向全社会的,自然而然也包括城镇社区文化建设。故就其实质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文化建设目标和内容具有一致性,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宏观上指导和引导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合理性和合法性。
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社区文化建设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巨大并且是系统化的工程,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发挥其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先行,理念上的改变和重视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能性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国家、社会、个人的一种要求和期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故社区文化建设要致力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渗透到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当中,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指导作用,进而致力于使社区文化环境充满自由、平等、和谐、友善的正能量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具体的、多样的活动形式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当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进而在无形中使社区居民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社区充分利用好宣传栏、社区网站等传统的宣传平台和阵地宣传核心价值观,倡导形成诚信、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其次,举办晚会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加入一些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者有奖竞猜,以此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第三,社区管理者积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电脑等网络平台,向社区居民推送有价值、有营养、有意思的又很好地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者节目,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社区文化建设中还可以通过树立典型榜样,最大限度地发挥身边模范带头作用。如社区广泛开展诚信、友善、爱国、孝顺等重要品质为重点的榜样人物评选活动,选出居民自己身边的榜样力量,由此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
关 键 词 核心价值观教育;介入限度;内容遴选;方式方法
作者简介 崔振成,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教授
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及现代性建构过程中遭遇的诸多问题,根本症结之一在于核心价值观的疏散以及因此导致的人的价值观无序、价值灵魂游离、价值信仰空匮、价值理想粗俗等。中国社会要稳健行至文明之境,不仅端赖生产力的日臻发达,更要凭借建设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人文秩序和人的心灵秩序。核心价值观作为维系现代社会的价值共识、引领现代社会前进的精神气质、凝聚现代人的价值信仰、构筑现代人精神家园的价值体系,必然成为整饬匡正、建构维系社会人文秩序和人的心灵秩序的最本质、最原初的“精神生产力”。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教育立人的本体需要,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发展愿景的必然要求。
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将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检阅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以有效教育的方式融入到教育现场,介入到儿童价值观生成与修正的全过程之中,以期引起受教育者价值观的不断认同、内化、修正并走向高阶。其实,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经历至少两个阶段:第一是凝练的阶段,即从古今中外多元驳杂的价值观系统中,遴选出具有基础性、传承性、前瞻性、参照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价值观体系,达成价值观共识;第二是认同的阶段,即将遴选出的价值观体系对受教育者重新解读、解释、说明、澄清,引领其价值观的成长,统摄其价值观的普遍意义,引起其心理共鸣、价值认同与接纳。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一个不断论证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建构与修正的过程。就学校教育的范畴而论,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存在于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之中,学校各科任教师、管理人员与教辅人员都应当在显性与隐性的课程之中,在课程意识和教学意识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未成年人正处于感性主导其生活方式、理性尚未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考虑其身心发展特征,处理好几个基本问题,方能保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一、介入限度问题
未成年人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其人性和人格走向完善的本然要求。夸美纽斯早就说过:“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1]在行为范式、思想范式与价值观念都处于急剧变迁的时期,未成年人的成长更是急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介入。因为教育具有不可重复性,错过了某个阶段的适时教育,很难在下个阶段得到有效补偿。未成年人对周遭世界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价值态度以及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等,不仅具有直观感性化特点,也具有随机随意性特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适时有效介入,可以凭借教育的力量直接影响儿童的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与价值行为,避免其陷入迷惘或误入歧途。同时,有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宛如为孩子价值成长擎灯,帮助其自小树立有意义的价值理想,并逐渐生成稳健积极的价值观系统。所以,作为为健康价值观奠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全具有介入未成年人教育全程的必要性与合法性。持“价值无涉论”或者“价值中立论”者无论是出于人本的立场还是其他的主张,都是缺乏理论基础与实践理性的错误判断。
但是,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有其介入的限度,既不能无所作为,又不能过度限制和束缚。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认真研究介入的限度问题。
笔者以为,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限度应当在培育“善意”和“善为”的张力空间内提供必要的价值参照系。所谓“善意”,主要是价值认知与价值情感的范畴。培育“善意”,就是在价值认知方面,尽量规避价值相对主义的“无涉”性立场,要将“真”的“道德律令”呈示给未成年人,逐渐培育其价值理性,帮助其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养成求是、扬善、趋美的良好价值品质;同时,要激发、陶冶、升华未成年人的价值情感,培育其在面对自己经历、遭遇或者见闻、联想的情景故事、语境叙事时能够产生价值情感自觉,有孝心、同情心、仁爱心、诚信心等。所谓“善为”,主要是价值态度与价值选择的范畴。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培育未成年人的价值“善为”,就是在未成年人的价值态度养成上,提供尽可能客观、公正、高尚、文明的价值参照系,促进其价值态度上的自觉向善、自觉守礼明德、自觉自律于一定的价值规范;同时,在未成年人价值选择时,不仅要帮助其澄清原有价值观对价值选择的实际影响,还要帮助其明白对自己价值选择所产生的后果要负起责任。所以,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介入限度,不是在其价值观成长中包揽一切和统摄一切,而是通过分析、解释、澄清、引领的途径,行走在价值善意与善为的张力空间之内。
明晰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介入限度,是彰显和弘扬价值观教育在未成年人价值观生成过程中的存在意义与存在效果的前提。这可以说是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身份地位”问题。那么,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究竟要以何种内容来介入儿童价值观成长的现场呢?这就涉及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角色担当”问题。
二、内容遴选问题
笔者以为,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范畴。
首先,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考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嵌入。教育具有文化性格,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找到自己的文化所依、文化坐标和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并非完全对峙,中国的现代文明建设绝不能隔断中国几千年来积聚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中,必须将凝结民族性格、标志民族气质的传统文化精粹嵌入其中,在传统文化中获得滋养,为孩子们的价值生长找到根和魂。传统除了具有文化优越性之外,还具有直接影响儿童价值观成长的基本元素,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未成年人理解与内化这些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价值观接纳、丰富与完善的过程。正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言:“传统为在身份的延续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基本信任’(basic trust)提供了一块停泊地,传统也是其他信任关系的导向机制。”[2]因此,传统文化无论在直接还是间接上都会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成长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反过来,缺乏具有本土意义传统价值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遭致未成年人价值观无根漂浮的灾难性后果,这是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了的悲剧。
其次,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考虑对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解与接纳。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中,应该融入具有中国特色和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人性本身就需要政治启蒙和政治影响。国家意识形态不仅是一种政治上的思想导向,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意识倾向。在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融合国家意识形态的元素,也是为了本土文化的战略安全服务。正如亨廷顿所言:“西方的病毒一旦植入另一个社会,便很难根除……”[3] 所以,在未成年人价值观成长的关键阶段,融入蕴涵国家意识形态范畴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不是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钳制,恰恰相反,它为未成年人对本土文化元素的理解、为未成年人政治性人格结构的完善,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参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涉入,绝不能走向泛化的泥淖。
再次,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必须考虑对未成年人人性与人格成长有益的普遍性、通识性的人文道德知识的传授。传授普遍性的人文道德知识,是从现代性的全球伦理视野,将孝道、诚信、虔敬、信仰、民主、法治、自由、公正等道德伦理融合到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现场之中,让其超越某种狭隘的甚至在成人世界中争执不休的偏见,为他们开阔国际视野。通识性人文道德知识主要是指既关注儿童当前道德价值观认知的知识,也关切儿童未来终极性道德价值观认知的知识。用经典故事、名人事迹、精彩事例等教育资源材料,直接触摸未成年人的灵魂世界、精神世界,让其自幼就养成对绝对道德善、绝对道德理性的信仰和恭敬,对终极价值的思考与担当。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4]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个范畴的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是必要但不充分的。在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抽离与嵌入,抽离的是糟粕,嵌入的是精粹。同时,这三个范畴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能进行层次化、阶段化、平行化理解,要发挥它们的综合影响力,共同建构未成年人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世界。不过,厘清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范畴体系,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真正落实,还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三、方式方法问题
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必须在其方式方法上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要树立人本化、人文性的方法论理念。教育最本质的属性是人文性,最本体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如果教育跟社会无底线地随波逐流并陷入功利主义的浮躁之境,那么教育就不可能造就出具有完善人性与完美人格的健全的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教育的基础性组成部分,不仅贯穿于各学科教育的实际过程,也理应存在于学校教育的全部环节。它直接指向人的心灵内核,指向人价值世界的澄明之境,指向人价值理想的高尚追求,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必须秉承人本化、人文性的非功利、超功利的方法论理念。坚持人本化理念,就是要求在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践行现场,必须充分尊重其人格尊严,尊重其生命与个性,对其眼前幸福和终极福祉负责,对其价值观成长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从容解蔽、择善而就,避免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演变成对其价值观成长的专制与强加,对其当前幸福的掠夺与挤兑,对其丰富想象力和丰盈好奇心的无视与扼杀。坚持人文性理念,就是强调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论上的非功利性与超功利性。未成年人价值观养成,必然是一个长期建构与重构的过程。因此,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是一个持续永恒的教育工程,任何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所以,在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论上,要竭力避免短视的功利主义行径,避免采取死记硬背道德教条、考试检测德育知识效果乃至奖优惩劣、贴标签等手段方法。
其次,要基于对未成年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心理成长与理解规律、价值观成长规律的研究和尊重来建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体系。教育方法不仅要具有人文性,还要具有科学性方能实现其预期价值。那么,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笔者以为,它要基于对未成年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心理成长与理解规律、价值观成长规律的研究和尊重。研究和尊重未成年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就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以成人的价值世界为判据,要真正地站在未成年人真实生活的境遇中考虑问题。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与理解是有规律可循的,它的阶段性、循环往复性、易变动性和渐进性等规律,都应当成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依据。研究和尊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成长规律是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基本的科学依据,价值观是人的文化性的核心表征,人的文化性生成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价值观逐步社会化、成熟化的过程。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必须以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嵌入为基本载体。另外,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成长还具有“践言脱节”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其价值实践与其价值认知、价值言说不一致,这就要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不能停留在“言教”的阶段,还必须在实践中检阅和巩固其价值观的稳定性。
最后,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拓殖空间、开放形式。所谓“拓殖空间”,就是在未成年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活世界中寻找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资源。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场域不能总是设置在以知识为背景的抽象世界中,不能将价值认知作为整个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部。在未成年人的生活世界中,在他们所遇所感所知的情景故事中,在他们真实的情感世界中,探索价值观教育的积极资源,才能使他们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感,并把真善美的价值认识深刻理解和切实内化到他们的价值观世界之中。所以,在方式方法上,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陷入纯粹知性的机械教育中,毕竟,教育尤其是知识教育仅仅是生活的一个片段。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借助未成年人于生活中经历的故事、借助于未成年人周遭发生的教育情景故事、借助于未成年人想象世界中的好奇叙事,共同整合价值观教育的引领力量。所谓“开放形式”,就是说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囿于课堂说教,可以通过情景预设、问题引入、两难故事、价值论辩、创价活动、价值践行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核心价值观的启迪、融合与导引,把未成年人的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价值态度、价值选择以及价值行为等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到其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之中。
总之,以上三方面问题是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直接面对的前提性问题,认真研究、孜孜探索,才能建构未成年人健康的价值世界、有序的心灵秩序和温馨的社会人文秩序,也才能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性建构提供具有保障和驱动意义的“精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9.
[2]贝克,吉登斯,拉什.自反性现代化[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