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扶贫工作感悟范文

扶贫工作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扶贫工作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扶贫工作感悟

第1篇:扶贫工作感悟范文

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扶贫助残等“送温暖送爱心”活动的重要意义,把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摆上重要日程,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爱心活动心得感悟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爱心活动心得感悟一

为推动扶贫助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切实重视和关心弱势群体,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在2019年广泛组织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等一系列扶贫助残社会公益活动。现将上半年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扶贫助残等“xx”活动的重要意义,把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摆上重要日程,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成立_扶贫组残活动领导小组。把公益事业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切实安排好各项活动的有关工作。加强领导,积极引导干部广泛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推动扶贫组残活动常态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二、精心组织,广泛开展

深入开展走访慰问、爱心捐助、义务劳动等志愿服务活动,各尽所能,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取得实效。

1、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开展走访慰问孤寡老人、贫困失学青少年、困难群众等,送去关怀与温暖。为子女在外地、丧偶又体弱多病的高龄老人和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里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让他们感受社会温暖,幸福生活,安度晚年。为贫困家庭提供帮助,给他们捐赠米、面、油、衣物等生活物品,向他们提供多方面的援助,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2.开展“三关爱”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向孤儿院捐赠春夏衣物、图书、文体用品等,为孤儿院的儿童送去家的温暖,组织志愿者到敬老院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给老人送去关怀和温暖,以此奉献一片爱心。

3、开展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积极开展“服务社区、奉献社会”义工服务活动。积极投身义工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的义工深入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清洗乱涂乱画和“小广告”、清理卫生死角、清除白色垃圾等活动,帮助整治脏乱差,实现洁、齐、美,努力将社区营造成居民温馨的家园。

4、开展助学帮困“圆梦”活动。走访慰问贫困家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为贫困学生捐款,动员社会力量,筹集善款,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上学难”问题,实现其上学梦想。

5、开展义务宣传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志愿者通过向居民发放宣传册、设立咨询服务站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有关政策和服务事项办理程序,发放宣传材料,接受群众的咨询。深入社区开展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等宣传教育活动,讲解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广大居民的安全意识。

三、加大宣传,务求实效

加强宣传报道,通过政务公开栏、信息简报、网站等,大力宣传活动开展情况及好的经验做法,营造“人人献爱心,处处送温暖”的良好氛围。了解困难群众的需求,对活动作出计划和具体安排,精心组织,整合资源,积极动员志愿者广泛参与,务求取得实效,真正把温暖群众德心坎上,使他们真切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爱心活动心得感悟

在这里,在_这片欢乐的土地上,在这座美丽的山上,在这充满爱的是那样,迎春花的笑脸是那般的灿烂,欢快的水流从山上淙淙的流下,在这灿烂的阳光下,桃花似乎都在一夜间绽开了美丽的笑脸。今天,我们_全体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在_食堂前举行了“学雷锋献爱心,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童年”义卖活动,我们全体同学都积极踊跃的投入到了这次活动中。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师们的关注,其他兄弟班级的帮助,以及各位学长学姐的热心的参与,可以说此次活动取得了_成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本次义卖活动主要是为了倡导大家学雷锋精神,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给予那些福利院的孩子们以关怀和帮助,让春天的阳光真正洒向他们的心底,让我们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都能有一颗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帮助他人的善心。本次活动将以大家奉献大量义捐物品的方式,班级同学进行估价,并于x月x日中午在_食堂门口进行义卖,义卖获得的金钱将全数捐赠给_市_儿童福利院。

在活动前期,首先,班委们宣传号召大家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去,捐出大家珍藏的义卖物品,事实上大家热情高涨,捐出了大批的物品,这其中尤其要提及有些我们的学长学姐,他们得知我们举办这项义卖活动后非常支持,捐出了自己大量珍贵的物品,还有我们亲爱的兄弟班级,在班长的号召下,x班的兄弟姐妹们也积极地投入了进来,捐出了大量的物品,为我们的义卖活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再次,_全体同学以及那些即将即将获得善款的孩子深深的对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接着,团支书等班委主动联系了_市_儿童福利院,关注那些儿童,并讲明了我们的活动内容以及活动的主要目的。在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后,我班便于x月x日正式举办此次义卖活动。

中午11点,全体班委们首先到达_食堂门口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大家整理好现场,从_借来桌椅,贴上我们的义卖宣传海报,由两人拉上宣传横幅。此外,大家铺好另一块供大家签名的横幅。最重要的是,大家摆好义卖所需的物品,贴好标签,给大家分配好具体的工作,分别带领本宿舍的人记账、交易物品、宣传义卖活动、号召人员、带领大家签字人员、拍照人员等等。大约12点时,全班上课的同学全部到达,全部投入到义卖活动中来。

首先,_书记到达义卖现场,对大家的活动表示支持和鼓励,并现出爱心,买下我们的义卖物品,对我们的义卖作出了巨大的帮助。后来,_老师也到场,参与我们,献出爱心,对义卖做出了巨大的帮助。

接着,下课的同学陆续来到了食堂,_的孩子们积极的介绍我们的义卖活动,整个场面十分热烈各位同学都非常有爱心的关注我们的义卖活动,许多学长学姐都投入其中,我们可爱的助辅_学姐和_学姐、_学长早早便来到现场支持我们,我们从内心真诚的感谢这些支持我们的人。

12点半后,活动告一段落。根据大家商量的,在13点时,也就是大家上课经过食堂的那段时间,大家进行下半场的义卖,希望有更多的人支持我们义卖活动。到下午一点半时,活动基本_结束,所有的同学一起计算所获成果,清理现场,归还所借物品。大家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虽然有些累,但从内心来说却是很开心,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将会给予福利院的儿童以帮助和希望!

阳光依旧那么灿烂,这让我们想起了孩子们的笑脸,那般的灿烂温暖人心。最让我们欣慰的是,在这次活动中,_这个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到了充分的体现!_真不愧是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通过这次活动,大家的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我们看到了老师对学生以及学生活动的关注和支持,看到了_孩子一颗温暖的热心,看到了同学学长学姐之间的互帮互助,看到了兄弟班级的温情

再次,我们深切而真诚的感谢_x老师、_老师,感谢亲爱的学长学姐,感谢我们可爱的兄弟班级,感谢所有支持关注我们的同学!谢谢你们!

让我们一起为福利院的孩子们祝愿,希望他们能够幸福快乐!

爱心活动心得感悟三

无私的爱可以点燃生活的希望,温暖的心可以慰藉困苦的生命。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让他们在不幸的严寒中,可以沐浴着缕缕的春风;在重重的艰难中,胸中荡漾着阵阵暖流。

原工学院有一个扶贫助教活动,扶助对象是_区二段_里_门_号的_和_姐弟俩,自原工学院分成生物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和机械学院,我们生食学院主动接过这个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从未间断,并且在_年被团市委评为市级“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自从原工学院分团委手中接过这个“爱心火炬”,我们就决心要把这个“火炬”传下去,并且要越做越好。在这一年多里,我们积累经验,在活动形式上创新,活动开展越来越细,责任到人,赢得了广大师生的支持和赞许。

我们将大一新生的班级分为两组,由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干事轮流带领新生到他们家开展工作。活动的具体内容有:

一、根据扶助对象的要求,我们开展了义务家教工作。每次活动的班级挑出两到三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由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干事带领给孩子进行家教,每班一周,一周两到三次。

二、为了使工作更加完善,我们生食学院组织了各年级同学进行了“扶贫捐款”活动,同学们积极参加、踊跃捐款。到目前为止,我们共集到捐款近千元,并且我们实行帐目公开,捐款由专人保管等措施,保证捐款都用到扶助对象身上。

三、我们还不定期给扶助对象带去作文本、课外练习册、书包、铅笔盒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礼物,这些物品都是由同学们的爱心捐款购买的,代表了同学们的一片心意。

四、为了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我们在05年每星期日带张志斌来学校参观,并且教其电脑的基本知识。

五、扶贫形式多种多样,有家教、聊天等,在节假日我们还会带孩子游玩天津。

六、每逢过节,我们都会为扶助对象送去节日的祝福并且给他们带去节日礼物,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怀,比如我们每年中秋节给他们家送去中秋月饼及节日的问候。

七、为了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在各班扶贫助教结束后,每班要求写一份扶贫助教总结,谈谈自己的感想和认识。我们会选出优秀的文章推荐到宣传中心发表。

我们生食学院分团委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对此工作倾注了不少心血,同时也达到了发扬雷锋精神、调动同学献爱心积极性的目的,使同学们体会到帮助别人的乐趣,切切实实的体会到了雷锋精神的深刻含义。

第2篇:扶贫工作感悟范文

疫情当前,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困难、扶贫项目停工、挂职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暂时无法到岗等新的挑战接连出现,不采取措施,短时间内贫困群众收入就会减少,长期下去就会造成群众返贫,影响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到今年x月底,全国x个贫困县中已有x个宣布摘帽,贫困人口从x年年底的x万人减到x年年底的x万人。但全国还有x个贫困县未摘帽、x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群众脸上洋溢着真诚淳朴的笑容是前期脱贫攻坚工作做得好的印证,他们是阅卷人,是督促者,是脱贫攻击成果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如今,群众在看、在期待,脱贫攻击最后的硬骨头必须啃下来。可想而知,当前形势并不乐观,广大党员干部如何在突破重重包围,解决层层困难,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如何按时完成x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如何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党员干部要切实扛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慎终如始、毫不懈怠,克服疫情影响,切实冲在前、带好头、压责任、抓落实,做到三个“多一点”。

任务难,党员多想一点。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思考,理清工作思路,为群众想在前,根据群众需要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增强造血能力,补短板、堵缺口,真正想办法,想好的办法,来解决难题。同时,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通过党建引领,积极沟通,认真听取,及时改进,注重长期帮扶和支持,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任务重,党员多干一点。瞄准当前突出问题,落实脱贫攻坚方案,狠抓薄弱环节,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开展好脱贫攻坚决胜各项工作,坚持真抓实干,较真碰硬,引导群众树立主动脱贫的思想,激发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真正做到履职尽责、不辱使命。

第3篇:扶贫工作感悟范文

当车辆通过平坦的柏油路,再经过一段泥土路的颠簸缓缓停下后,双脚终于踏上了微雨打湿过的乡间小路,那种久违的松软,是直达心底的温暖。经过镇干部的介绍,我们认识了马架子村三组的“温队长”。没有过多的寒暄,温队长带领我们来到了我的结对帮扶户王喜富家。

王喜富,一家三代同堂,上有80高龄的老人,下有正上小学的孩子,中间是身患疾病的妻子,收入全靠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作,别无其他经济来源。经过短暂的相互了解,王喜富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帮扶要求,我也没有找到可以提供帮助的切入点,只是递上了200元钱,完成了首次帮扶。挥手告别的时候,王家的老人、孩子都出来送我,走出去很远他们还都在那里看着,我看不清他们的眼神,但我知道,他们的眼里一定满是期待……

回来以后,我一直在思考,我能通过这次帮扶贫困户活动,真正为帮扶对象做些什么呢?下次入户,我能做的仅仅是带去两袋米面和一个新书包?我该怎样去诠释帮扶活动的真正内涵?帮扶活动又该给我们自身怎样的灵魂触动?

体会一:帮扶贫困户,不但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帮扶,不是“去时一阵风,走时一溜烟”的走形式,要真正下得去、站得住、帮得好;帮扶,不是盲目给钱,需要了解帮扶对象的所求、所需、所想、所难,做到有的放矢;帮扶,不是施舍,需要感同身受、情真意切的“兄弟”式的帮扶。这就需要我们放下身段,走进帮扶对象的家,蹲下身子和他们说话,凑近跟前和他们聊天。唯有如此,帮扶活动才不会走入“想帮困难户却不知道该怎么帮”的尴尬境地。唯有如此,他们才会敞开心扉和我们交流,我们才会在帮扶活动中真正送给他们缕缕春风……

体会二:帮扶贫困户,不仅仅是付出,更是一种汲取。有人说,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开始为什么上路。是啊,整日纠缠于文山会海、汇报总结之中的我们,只有直面贫困、直面那些黯然的眼神时才会反思工作的重心与价值,只有置身田野、身染风尘时才会重新审视理想的存在和生命的追求。帮扶贫困户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那种顽强地向生活叫板、与命运抗争的拼搏精神;帮扶贫困户的过程是一个沉淀的过程,它让我们少了些许浮躁,多了一些淡定和从容;帮扶贫困户的过程是一个叩问灵魂的过程,更是一个锤炼党性、加强修养的过程,正是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悟中,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不断地强化……

体会三:帮扶贫困户,不仅仅需要党员干部的满腔热情做基础,更需要务求实效、着眼长远的顶层设计。入党13年来,除去各种扶贫、救灾募捐,我参加过五次结对帮扶活动。现在我的抽屉里,还保存着历次活动的纪实登记表,但那些曾经的帮扶事迹,都是以“点”的形式存在着,无法连成线,那些曾经帮扶过的人,也早已记不清模样了。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都在提醒我,这不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的初衷。基于此,在此次活动中,我们提出了制度化、长效化的工作目标,并将“联村帮户”活动纳入县对基层单位岗位目标考评体系,旨在通过强化制度的约束,让一朝一夕、一时一事不再成为结对帮扶活动的代名词……

第4篇:扶贫工作感悟范文

心得体会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做好教育脱贫工作也是尤为重要的,今年教师节的主题就是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您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寒来暑往,斗转星移,您默默守望,甘为人梯;大爱无言,真情有声,最美教师用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为孩子们建立信心,引导人生。请大家为最美教师们投出宝贵的一票。

选择了教师就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心中有戒,常怀感恩,坦荡无私’。广大教师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党规党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创建一支有正确的教师职业意识、有一定的教师职业精神、有扎实的教师基本功的德艺双馨的队伍。

教育是一个人与一群人的成长。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以顶格的标准、满格的状态,向着更高水平、更加精准、更有质量的美好教育砥砺前行!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不仅要“学高为师”更要“身正为范”,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法治意识,规范教学行为,坚持廉洁奉公,坚决杜绝有偿补课。

新学期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思想认识,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以对教育事业负责、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对每一个家庭负责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立德树人奋进担当,不忘初心

托举希望,为我们求真教育更出彩再谱华章。

教育扶贫是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承担教育扶贫重担的教育系统应该在其间做好哪些工作,以确保教育扶贫工作能见到实效呢?

一、要切实履行好国家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保证每个贫困学生不能因为家境困难而出现辍学情况。

近年来,教育局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全县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及经核查相对贫困的在校生进行了资助,充分体现了政府对这些学生的关怀。但在今年对全县贫困学生的调查统计中,发现一些随父母在县域外出打工上学的贫困学生并未享受到相关的政策。通过电话询问,得知有的是不了解情况;有的是没有时间回来办理;还有的是嫌麻烦最终不了了之。贫困生的个人信息还没有进入大数据管理范畴,这给相关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麻烦。

二、是学校在对贫困生帮扶过程中工作要细、实、做出成效。

1、工作安排细致、到位。

根据教育局要求,学校确认的贫困生必须有专任教师进行帮扶,做好“教育三扶工作”,学校将贫困学生进行细致归档,做到“一生一袋”,每个学生的个人资料要详实准确,教师的帮扶过程性资料要完善,所取得成效要体现出来。要求教师具体做好“四个一”工作,即“每天辅导一次作业,每周进行一次励志教育,每月进行一次兴趣培养和家访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生活资助。”这些具体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县局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对贫困学生的关爱。

2、检查督促,促进落实

为了更好督促教师按照县局要求扎实做好教育三扶工作,我校按帮扶内容设计了“教育三扶记录单”,内容包括“学业帮扶、励志教育、兴趣培养、家访记录、帮扶感悟、帮扶成效”等内容,要求教师将帮扶情况进行认真填写,一周一汇总,及时入档。在教师们的努力下,所帮扶的孩子,要么在性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矿区孩子活泼外向性格的影响,他们不再封闭自己,互相成了好伙伴;要么在学习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业书写认真了,准确率提高了,成绩进步了;要么在卫生文明习惯上改善了,不再乱丢东西,不说脏话,用普通话和大家交流……一点一滴的变化,浸透着教师的努力和付出。

但由于所帮扶的孩子家中绝大多数只剩下老人,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教育根本谈不上,所以教师要承担的责任非常艰巨和重要。这也考验着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要有好的政策去指导,更合理的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要让一代又一代农村的孩子,像他们的父辈一样,离开故土,背井离乡,靠苦力、手艺生存,而不是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让自己的家乡真正走向小康。

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

心得体会2

对于本人来讲,教书育人是太阳底下最为光荣神圣的职业,属于“快乐大本营”的范畴。韩非子讲得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今也贬义褒用,被诠释为爱岗敬业,失却青春岁月的同时,收获责任意识。于是,我时常把责任心的缺失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必须对自己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有独到的年感悟和认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多建一所学校,就会少建几所监狱。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广大学生则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记得自我们小的时候,就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烂熟于心,于“子不教,父之过;教不学,师之惰”刻骨铭心,沉浸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无尽意境中,陶醉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质朴古训中。其实,这都折射了教书育人所扮演角色的举足轻重,凸显了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所承载的价值取向对于这个社会是多么不可或缺。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正是对教育本身及其身体力行者的解读。我自豪,因为我是人民教师这个特殊而光荣的群体中一分子。

作为一个老师,要有“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执着坚忍,具备“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我们要善于和物欲横流、追腥逐臭的世俗潮流远距离,和三尺讲台近距离,与广大学生零距离。我们要学会用爱心和真诚在老师和同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打造一个互动平台。爱心温暖人心,真诚消融坚冰。理解—谅解—化解—和解,展现的是师生关系间和谐良性的发展轨迹。童年,总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爱心守望,真诚同行,是我的默默追求。

作为一个国语老师,“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我的座右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是我生活的一半,想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我总是莞尔一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作为教书育人的载体和主体,必须胸有丘壑,正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我见证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寂落寞,品尝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痛楚,也和我的学生共同领略分享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激动喜悦。为人师表,提倡师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对无数像我这样的国语老师矢志不移所欲求人格理想的诗意描摹。安贫乐道,独善其身,正是一个教书匠修身养性、超越自我的标尺杠杆。

第5篇:扶贫工作感悟范文

关键词:多维贫困;民族文化旅游;融合

广西位于我国西南,紧邻东盟国家,常年气候适宜,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民族文化也极具特色,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但是当前广西的经济水平在我国发展并不靠前,是国家扶贫的“老少边山穷”区域,广西占据了全部类型,多维贫困问题较多,而且还面临着脱贫攻坚的重大压力。因此,因地制宜开展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一种持续摆脱多维贫困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进一步探索。

一、广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意义

(一)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助力经济发展

2020年年底消灭绝对贫困的是党和政府对全国人民的庄重承诺。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为世界的减贫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截止2019年年底,广西还有28个国家级贫困县,在2020年5月份,广西宣布21个贫困县摘帽,标志着广西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战果。旅游经济由于其产业联动性强,污染少,被世界各国誉为“朝阳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减贫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广西旅游资源丰富,利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之外,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形式。广西少数民族除了人数较多的壮族之外,还有瑶族、苗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于观光资源不足的地区而言,如果能充分地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将民族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和脱贫统建结合起来,有利于拓宽旅游收入的渠道,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丰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在我国奋力夺取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民族文化旅游需求逐年增加。旅游过程中虽然伴随着物质方面的需要,但总体而言旅游需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从早期单一的观光旅游发展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高层次的需求,对精神文化和旅游体验有了更高的期待。民族文化旅游有利于人们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交流方式等,满足游客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神秘感的了解。广西的左江文化、骆越文化、花山岩画文化等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众多旅游爱好者前来探秘,无形之中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了视野。

(三)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旅游经济客观上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促进人们对不同文明包容和理解,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民族文化因为得到传承和保护不断延续,比如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还有一些文化由于各种原因面临失传甚至消亡的危险,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难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使民族文化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另外,旅游经济可以使民族文化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产生新的价值,从而促进更多的人从事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形成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产业链。

二、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保护不足

当前以古镇(或古城)为代表的一些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已得到开发,并带来了一些经济效益。古镇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作为历史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加上人们对古镇的好奇与新鲜感,近些年来,古镇项目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广西,由于传统民族文化比较丰富,历史遗存较多,古镇项目也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靖西旧州古镇、锦绣古镇已经成为节假日人们旅游的好去处,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这些古镇保留了传统文化、建筑风格、民风民俗,通过游客体验的方式激发游客兴趣,增加消费,在项目开发上也进行了精心的布局,但总体而言,在项目开发和保护方面显得不足。其一是项目的现代感太强,充满商业气息的氛围很难让人们和古镇联想在一起,观光比重较大,文化体验方面不足。其二,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保护不足。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一些传统的工艺由于手工效率低,用机器生产所代替,失去了原有文化底蕴,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其三,一些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存在交通可通达性问题。广西境内多山,许多民族文化所在地区较为偏僻,虽然高速公路已经连接了广西各县,但是依然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出高速之后,还需要继续走泥路土路,甚至还需要绕道,不利于游客前往,降低了景区的美誉度和顾客复游的意愿。

(二)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不足

为了提高项目的效益,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应该与观光旅游等融合发展,拓宽当地旅游收入的渠道。广西观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民族旅游项目所在区域许多与山清水秀的观光旅游区域重叠,使得游客既可以体验广西大好河山,又可以体验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若统筹协调开发,产生的整体效益会有1+1>2的效果。但是目前可以看到,广西不少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百色旧州古镇是一处民族文化旅游和观光旅游都具备的景点。除了看到壮族风格的传统建筑,年长的妇女手工缝制绣球之外,古镇大多数可以观赏之物和全国其他地方并无二致,反而游客在山水花海等观赏性的景点停留时间更长。即便是在民族文化的展示区域,游客的参与感和民族文化感悟也并不深入,由于缺乏必要的解说服务,游客的停留以“观”为主,游客走马观花“一日游”的情况大量存在,不利于游客深度消费,弱化了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效果。

(三)民族文化旅游缺乏合理的呈现方式

广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果以更好的形式呈现给游客,将提高游客的粘性,增加游客的深度旅游意愿。当前一些民族文化旅游地在内容呈现方面安排不恰当,比如民族戏剧等表演,对于非少数民族地区的游客来说不容易看懂,不知道看点在哪里,阻碍了游客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也对民族文化旅游造成了负面影响。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是让游客对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文化魅力进行欣赏和感悟,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游客第一次去民族区域旅游,如果不借助于现代技术,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理想目标。因此,缺乏合理的技术手段也是广西众多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

(四)民族文化旅游较为散乱,没有形成合力

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广西的民族文化分布较为分散,在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难以协同阐释“壮美广西”文化的精髓。在产品开发上,缺乏统一规划,产品同质性比较严重,比如各地兴建古镇之风较为普遍。产品的同质性不仅导致了恶性竞争也导致了开发和经营的无序,一些地区靠“古”吃饭,创新性缺失,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彰显不够,不利于产品未来的升级发展。

三、多维贫困背景下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路径

多维贫困主要指人们在收入(或支出)、健康、物质资本、教育等多个维度的贫困情况。长期以来,收入指标成为衡量人们贫困程度的单一标准,人们的健康、物质资本、教育等维度的衡量容易被忽视。由于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人们的贫困往往是多维的,多维贫困的衡量可以更好的反映人们福利的被剥夺情况。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要综合考虑其带来的多维效果,而不仅仅考虑其经济效应。

(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广西少数民族过去创造了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在与大自然的艰苦斗争中,少数民族在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形式,延续了人类文明。虽然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交流和流动的增加,有些文化逐渐弱化,但是民族文化依然是维系民族感情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解决贫困地区的多维贫困问题,必须要坚持民族文化自信,将扶贫和扶志结合起来,使扶贫的结果不仅能解决收入问题,也能解决人们的文化教育问题。虽然解决收入贫困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在解决收入贫困的基础上,使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将进一步巩固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为脱贫攻坚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二)进一步挖掘广西民族文化资源并将其产业化

民族文化旅游离不开特色民族文化的支撑,而特色的民族文化需要深入挖掘。首先,要积极寻求民族文化元素,包括各种典籍记载、历史遗存、民间艺术、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民族文化元素,在广西常见的有壮族服饰文化、壮族的医药文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文化、刘三姐民俗文化等。其次,要对民族文化进行筛选和梳理,识别适合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元素,比如壮锦服饰、绣球技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等都是当前人们较为熟悉的民族文化的代表。广西壮族刺绣、蜡染服饰是壮族文化展示的重要元素之一,当前一些有创业思想的年轻大学生,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DIY形式向民族文化的爱好者推广壮族服饰,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和推广。再次,结合文化旅游专家的专业知识,依靠专业的运营管理人员对民族文化旅游进行初步的构思和设计。最后,将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进行精心打造,推向市场,以各种形式进行呈现。当前广西各地常见的古镇(古城)系列产品是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既保留了民族建筑风格,又将民族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进行展示,延长了民族文化的产业链,吸引了民族文化工作者的就业,使得传统文化继续得以集成和保留,并以“城市名片”的形式展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三)推动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与扶贫相结合

在广西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过程中,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一定要与扶贫相结合,要考虑项目运行给当地就业、教育、健康水平和物质条件等方面带来的综合效应。多维贫困在广西一些山区依然存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除了推动人们收入小康之外,更要帮助他们摆脱教育、健康等更多维度的贫困。随着人们思想的逐渐开放,一些贫困地区也开始了民族文化旅游的探索,形成一批因民族文化旅游而让生活水平逐渐改善的特色景区。比如在靖西大山深处的巴泽梯田文化,虽然开发时间不长,但是以梯田美丽的风光和当地人民劳动为标志的民族文化,呈现给远道而来的游客震撼的体验,也逐渐改善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

(四)将民族文化旅游与多种旅游项目进行融合

广西地区山灵水秀,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发展观光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非常适宜。当前,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提高,更多形式的旅游层出不穷。当前需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整合旅游资源,有序引导民族文化旅游错位发展,进一步改善旅游景区物质和服务水平。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要积极借鉴其他旅游产品的经验,将民族文化旅游与其他旅游项目进行结合,使得游客“看得懂,体验深、心情爽、不想走”,最大限度的发挥民族文化旅游的效益。

四、结语

在多维贫困背景下,广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成为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继续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更是阐释“壮美广西”的重要途径。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并以合理的方式呈现,使民族文化借助于旅游经济在新的时代下赋予新的生命力,为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索南江措,赵洪甲.乌兰:借力朝阳产业建设“旅游名县”[N].柴达木日报,2017-04-29(04).

[2]王超,郭娜.包容性旅游减贫中政府服务的影响因素与理论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04):59-64.

[3]宋嘉豪,吴海涛,郑家喜.城乡老年人多维贫困测度、分解与比较[J].统计与决策,2020(19):65-69.

第6篇:扶贫工作感悟范文

作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广东省首批“粤教云”项目计划示范应用试验区,天河区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师生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扎实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探究。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对行业的颠覆性变革越来越广泛。教育者应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趋势,以学校、教师、学生为中心,通过微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不断变革管理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形成信息时代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新常态。

以信息技术精准扶贫

2009年,天河区派出一支骨干教师队伍,与林芝的7个县8个教师进行了深度交流,帮助他们打造了一个教育信息化团队。“心相连,E相牵”,在网络基础上,培训从一次性的培训和单次的培训,变成了长线的培训和多方的培训,各方面都觉得没有增加教学负担。林芝的教师非常喜欢团队共同研讨,天河派出的教师回到广州后也能够在网络上迅速快捷地对他们进行指导。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发出“手机教师网”后,天河区教育局迅速将之应用于援疆。2016年10月,他们与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组织专家与技术团队,前往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塔什米力克乡。东圃幼儿园梁斐然老师在塔什米力克中心幼儿园开展了古诗活动《咏鹅》,华阳小学余志敏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连加》,第七十五中学周伟泽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同底数幂的乘法》。本次研修活动以技术为依托,全程进行了手机实时直播以及延时点播。喀什广大的教师、教研员和教育局主管领导利用手机终端分享最新的教改成果;天河区广大教师同时观摩送教活动全程,为援疆结对学校线上线下开展精准帮扶活动探索了有效的模式;新疆的家长也能便捷地看到实况,体会到社会各个方面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关怀。利用“手机教师网”技术搭建天河与喀什基础教育校本研修平台,是东西部结对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有效尝试,也是对喀什教育教学可持续精准帮扶的一种新思路。

在V东省内,2016年,天河区教育局对雷州教师的“一师一优课”“同课异构”培训,也进行了创新的线上加线下帮扶形式。他们采用了先进的UMU互动学习平台,它包括了目标、评价、资源、活动、数据,做到了非常好的数据呈现方式,所以在交流中最困难的实时展现已经被克服了。在雷州,他们用手机随时组织互动与微课,用大屏幕同步展示学习结果,让互联网升级线上线下课堂,让每个人融入、分享、收获。活动结果也呈现在UMU 互动学习平台上,通过线上问卷系统,教师们在手机上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了投票,畅所欲言活动收获与感悟。这一次培训结束后,天河区的指导教师和雷州的学习教师共同形成了教研团队。

2017年2月15日,“天河100”融合创新第一季第一期手机直播课堂正式开课,共同参与的区域包括:广州市天河区、白云区、兴宁市、雷州市、连山县、新疆疏附县。第一期手机直播课堂涵盖了语数英、音乐、综合实践、经典教育等多个中小学学科,由天河区10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以及来自对口帮扶的兴宁、雷州2位教师打头阵。手机直播课堂一共9期,除去暑假7、8月,从今年2月起每月一期。每期官方直播教师10人,自愿报名直播的教师不限。每期的特邀嘉宾由高校、中小学、研究支持机构各1人组成,将从10名直播教师中选出1名进入2018年1月的总决赛,并从9名总决赛参与教师中选出第一季的冠亚季军。据数据统计,第一期课程12节课,访问量前五名的是广东、江苏、北京、山东、浙江的用户,其中体育东小学的一节课在线人数峰值达到300人。如果说“天河部落”实现了教师之间用文字、图片的相互对话、相互开放,拆掉了教师之间的一堵墙,那么“天河100”的手机直播,也许能让教师用视频直播拆掉另外一堵墙,实现教师常态课堂和社会的相互对话、相互开放。

在长年的实践中,理论框架也渐渐浮现。据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副调研员张伟春介绍,区教育局的《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课题设计正处于论证阶段。该课题属于2017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招标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假设: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跨界融合能实现教育扶贫的系统和有效,运用他组织和自组织相结合的工作路线能实现教育扶贫的精准和可持续,知识产权IP的保护和转移能提高参与教育精准扶贫治理各方的积极性。创新点突出表现在:技术集群支持的教育治理理念创新教育精准扶贫和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体制和机制,众连、众包、众智和众创的互联网+思维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实践和常态应用模式构建。

以先进技术助推深度变革

近年来,天河区以项目应用驱动信息化发展创新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2012年,区教育局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开发了“天云”应用融合、协同创新项目,搭建起高校与中小学校协作创新的平台。“天云”具有海量优质教学资源,能满足教师智能备课、互动上课、布置/检查作业、学情跟踪与分析等核心需求,适用于师生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目前,区26所实验学校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已经开展了11个项目,其中4个进入结项阶段,微课及翻转课堂项目已获得广州数字教育城应用推广经费。

――2013年,区教育局印发《广州市天河区教育信息化中心组建设方案(试行)》,现已有核心组成员10人,中心组成员369人。搭建了核心组、中心组的活动管理平台――信息左岸()。活动以校内、校际迭代方式开展,采取自下而上为主的发起方式。

――区教育局积极参与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未来教育课题项目,研究的方向是区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整体推进的方法与策略研究,形成了一套区域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策略、方法和运行机制。目前已完成信息化领导力、运用数据进行高级思维、21世纪课堂学习评价三门课程培训,开始进入学科融合研究阶段。

“十三五”期间,天河区教育局将以提升学生学业成就和核心素养为核心,采取从个体发展到协同发展,从模糊发展到精准发展的技术路线,推动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中的针对性、创造性应用。

――加大教师之间的协同。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慕课、创课等活动作为教师琢磨与切磋的抓手,让技术为我所用,让活动开花结果。

――探索区域帮扶和协同创新。继续实施“天云”项目,探索区域结对帮扶、中小学校与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协同创新机制。

――用数据驱动教与学。将学科质量监测数据应用于教师改M行动,建立从数据采集分析到教学研究改进的路线,通过对作业、考试等伴随式数据的比较、聚类和差异分析,紧扣教学中的问题,实现师生发展从模糊走向精准。

对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天河教育人对教育信息化有特别的情感,不忘初心,一直用心做,实在做。回顾来时路,他们有不少的深度思考:

天河区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想:

区域:育人为本,集成创新;顶层设计,项目驱动;融合互联,移动泛在。

学校:顶层设计,项目驱动,混合学习,迭代求精。

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技术平台能否和管理常规、教学常规、教研常规、学习常规等流程融合。

以往的“百校扶百校”“千校扶千校”,是一种“从上而下”的体制安排的帮扶任务,现在我们利用网络技术,就可以使教师组织团体和教师组织团体之间,实现共同帮扶,共同进步。

我们更希望、更倡导的是教师录微课,先讲好一分钟的课,因为能讲好一分钟,才有可能讲好四十分钟。在微课上,可以先讲某几个或某一个教学目标,再讲好某几节典型课。

有5%的教师是热之者,即真的愿意干而且能干的人,有15%-20%的教师是好之者,有80%的教师是知之者。我们希望在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让有“知本”、有品牌的教师做领头人。

第7篇:扶贫工作感悟范文

【关键词】“三农”;“三支一扶”;大学生

早在2005年,我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就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之后在2006年,第16号文件《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更是为新农村建设找到优秀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许多大学生在“三支一扶”工作的推动下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和农村建设的活动中来,这不仅仅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得到保障,也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社区党建中的“三支一扶”

自2006年“三支一扶”的通知下达后,每年约有两万名大学生被收纳进“三支一扶”的队伍中,然后被统一分配前往全国各个地区的乡镇、农村进行为期两年的工作。“三支一扶”通过招募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具有专业知识、遵纪守法具有奉献精神的高校毕业生来缓和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新农村建设朝着又好又快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三支一扶”工作队伍对人才有着严格的要求,加入“三支一扶”工作队伍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其特定的招募条件,还要再通过岗前培训和严格的日常管理才能真正加入到服务“三农”的队伍中去,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来为基层群众服务。

二、大学生在社区党建中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国家每年安排两万名大学生参加各个地区的“三支一扶”工作,也使看中了大学生有活力、有知识、有思想的特点。虽然大学生工作经验少,实践能力不强,但是在社区党建工作中还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学生在社区党建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态度上,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虽然在工作经验上存在着不足,但是却对工作充满着好奇也热情,乐于参加工作,也善于学习和改正自己的缺点,作为工作中的后辈,大学生大都会采用谦卑、热情的态度待人处事,这不管对在服务“三农”的质量还是工作氛围的缓和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学习能力上,大学生更善于学习,由于对工作的不熟悉和好奇心,大学生会主动参与到工作中来,对于各项不了解的工作也大都采取“不懂就问”的积极学习态度,且大学生本身对计算机技术有着较为深入的应用,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区党建工作也开始逐步趋向信息化,无论是制作报表还是工作总结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学生作为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对office办公软件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且由于其学习能力强,态度积极,对不懂的内容也能够通过互联网加以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效率,减轻了领导和同事的负担。

三、大学生“三支一扶”感言

曾经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参加过“三支一扶”工作的大学生感慨道:我曾经还是一名懵懂无知的大学生,只是怀着一腔热情参加了“三扶一支”工作,想到基层去,为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目前来看,辽河社区的新农村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农村,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还是相当匮乏。首先是种植户的缺乏,一般来说,农村种植户大都是该村的村民,但是,随着近年来现代化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村里的青壮年渴望走出农村去外界拼搏,因此村里大都只剩下老人孩子留守,这种情况使得种植户严重缺乏,村里的田地无人照料,就更谈不上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其次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专业人才一般都是由上级调拨来帮助农民解决种植、培育等的困扰,因此人数少、时间短,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然有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在学校中学习到了丰富的农业知识也愿意进行支农服务,但是大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工作经验,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无法有效的解决问题。

但是,近年来辽河社区的产业布局和新型农民培育的不断加强让我们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希望。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响应“三支一扶”号召加入到服务“三农”的队伍中来,辽河社区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许多像我一样懵懂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前辈和老师的指导后,都能够较好的完成任务,将书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辽河社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洗礼,境界逐步升华,在工作过程中无悔付出青春,提升自己的价值。

四、总结

从2006年开始执行“三支一扶”计划至今,数十万名大学生走进全国各地的各区各乡,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两年里,大学生志愿者不畏艰辛、乐于奉献,无论是工作同事还是服务对象都对他们的表现赞不绝口。艰苦的环境磨砺着大学生的成长,大学生的成长又反作用于服务地点,对该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他们用两年的青春无悔地奉献于“三农”工作,即使再微薄的力量他们也愿意贡献出来服务“三农”。积土成山,笔者认为,应该加大“三支一扶”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服务“三农”队伍,利用大学生这样的新鲜血液帮助农村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广明. 充分发挥“三支一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 农场经济管理, 2008(4):29-30.

第8篇:扶贫工作感悟范文

行走黔境,常感叹这层峦叠嶂身后的鬼斧神工。大自然为这里塑造了独特的气质,但得峰回路转,方见柳暗花明。

凡起伏处,便有哲理。贵州山多,自山脚到山顶、从这山到那山,绵延不绝的弯道常浮现面前。而对前行者来说,是顺着弯道慢慢走,还是弯道取直大步行,效果自然不同。

将这质朴的感悟化作坚定的行动,或许就是这座内陆省份最值得标记的宝贵经验。近年来,从发展大数据产业,到攻坚大数据产业支撑下的扶贫事业,贵州在独辟蹊径中展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连商界、学界也将其与广东、上海并称,视为中国机遇的又一个风口。

风口之中,不离这山间行思。“弯道取直”,为贵州修造了一条通向跨越发展的最短路径,其“无中生有”背后的智慧与勇气,亦足以成为多地的他山之石。

“无中生有”的大数据

与一人、一地的最美初见,总少不了微末却又温暖的细节。一如踏上贵阳的土地,手机屏幕便会跃出“D-GuiYang”开头的Wi-Fi热点,将这份好感呈现得实实在在。

对寻常百姓来说,覆盖全城的免费Wi-Fi信号,自然提升着生活此地的幸福感。而这“任性蹭网”的身后,潜藏的不只是公共福利的议题,更是一个省坚定转型的雄心。

伴随着实现全面小康的v史节点临近,谋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贵州,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增长极。2014年,时任贵州省省长陈敏尔对外表示:“贵州也可以做一些‘无中生有’的产业,那就是大数据产业。”

大数据产业的风口价值,公众从近年来世界级互联网企业的频密动作中,已可洞见一二。在贵州的决策者看来,这是一次不能错过的机遇:如果一味选择承接东部、中部产能转移,自身并无太多优势。但在大数据产业上,大家却处在同一起跑线。

并肩行进,意味着机会均等;思路转换,劣势还可能成为优势。2014年2月,贵州出台多个相关文件,决定将大数据产业作为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选择,决意进军“蓝海”。而高海拔、低气温、低能耗成本等天然特征,更为贵州在“中国大数据”格局中谋定了身位。

大数据的核心是共享,这需要布局者将一系列“信息孤岛”逐个攻破。2014年7月起,贵州率先从政府信息入手,启动“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建设。这是中国第一个实现省级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数据整合管理和互通共享的云服务平台,汇聚了5万G的数据量。

风口之上,全国很多地方政府也都在推动大数据产业建设,贵州却是第一个以全省之力推动其发展的地区。“目前平台的资源储存和计算都在快速增长。从数据开放的程度和速度来看,国内几乎没有其他省份开放得更大、更快。”贵州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数据意味着效率,也代表着商机。距离贵阳40多公里的贵安新区,是中国第八个国家级新区,级别等于最著名的浦东新区。而这块金字招牌,被贵州全面用作了大数据产业的孵化园和试验田。

高通、华为、中兴、联想、微软、阿里巴巴、腾讯……建成两年时间,许多世界级互联网企业都进驻了这里。吸引他们的除了超过250万台服务器的绿色数据中心集聚区,还有属地政府打造的营商环境:在贵安新区,只要优秀项目愿意落地,相关部门可以在两个小时内帮助企业办理好注册与入园手续,同时还会帮他们对接政府、大企业及基金投资资源。

从2013年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落户贵州算起,贵州已经在大数据领域拿下了9个全国第一。如今,再有人用传统的资源型产业、造酒业定义这片“夜郎古国”,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大无知。

大数据将“黔”与“前”画上了等号,这丰富了贵州的经济结构,也丰富了公众的生活方式。从没有系统的互联网产业,到现在的互联网医院、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无中生有”间,勾勒的是深刻的变化。

“云扶贫”纪事

当经济发展找准了新的增长点,贵州的GDP跑出了让人满意的速度。2016年前三季度,这里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列全国第二位。

而结合省情,数字的价值变得更有意义。自龙洞堡机场到贵阳市区的路上,“抓紧推进大扶贫、大数据两个战略行动”的横幅时常映入视野,向世人宣告着贵州的决心与重任。

作为旅游胜地,大自然在贵州造就了神秀风光和多姿风情,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阻水隔,也造成多个地区“欠发达、欠开发”。数字显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贵州境内就有3个,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临近,数百万群众依然未能实现脱贫。

大数据、大扶贫,这是贵州两大战略重心,这看似并列的两种存在,内核却有着充分的联动空间。在堪称“数据矩阵”的“云上贵州”系统里,公众能够清晰捕捉到大数据产业带来扶贫事业的变化:2015年12月,贵州打造的“扶贫云”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实现着大数据对当地扶贫开发工作的精准监控、动态管理。

在多个市(州),相关平台正平稳运行。点开“铜仁精准扶贫云”,大到全市的贫困现状,小到一个村的地形地貌、产业分布,乃至一户贫困户的住房、人口、收入等情况,均一目了然。据贵州省扶贫办统计,目前“扶贫云”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了对全省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贫困村(镇、县)的动态监测。

大数据是技术革新,也是思路转换。在毕节市纳雍县龙场镇滑竹箐村,扶贫干部用“众筹”这个新鲜的互联网概念,向全社会个体大众筹集购买力,实现在种植之前即销售,打消农民不敢种、不愿种的顾虑。

“我们这里有纳雍县独有的黑山羊、草药鸡、糯骨猪。这些经济效益都不错,但都因养殖难度大,投入成本高,不敢大规模推广。”村中一位农户表示。而借助“众筹”,这些“生产出来卖给谁”的担忧已消失不见。

当大数据产业带来的互联网思维,逐渐丰富着贵州扶贫攻坚的发力点,“每年减贫100万人”的艰巨目标,有了坚定的实践抓手。特别是在“双十一”的前几日,贵阳龙洞堡机场附近的物流园区热闹异常,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货物,于鲜红的条幅下蓄势待发,那是富于深意的四字口号:“黔货出山”。

夜郎开“天眼”

2015年12月31日,贵州提前三年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也是全国为数不多实现这一目标的省份之一。

道路,带给沿途的是最真切的改变。在平塘县东部,坐落着贵州唯一的毛南族自治乡镇――卡蒲毛南族乡。由于常年身居大山,毛南族同胞特有的佯美酒、“毛南三酸”只能深在闺中。如今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四面八方的游客如约而至,品赏着特别的风味风情。

同在平塘县,一只“天眼”将这份改变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今年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平塘县克度镇正式启用。当地政府通过修建直达公路、打造配套设置,“无中生有”地将这一科研项目变成了热门的旅游景点。

“天眼”改变着克度镇,也开启了克度人对生活未曾有过的想象。40岁的农民杨天信,如今已是一名成功的“创客”。搬到移民安置点后,杨天信发现来克度镇看“大望远镜”的人越来越多,车子也越来越多,他集资开起了汽车轮胎专卖店,如今月入竟超两万元。

“以前,没有的就不能做;现在,没有的更要大胆尝试。”这句颇有“闯劲”的语录,如今已成了贵州多地主政者的口头禅。事实上,自2014年“抢跑”以来,贵州在大数据领域彰显出的雄心壮志,早已在多个领域被充分阐释,那是一场场演绎“无中生有”的实践。

贵阳花溪,曾经荒芜的沼泽地,如今已是国家级湿地公园。明朝中期,大儒王阳明便在贵阳提出“知行合一”。正是在这种基础之上,贵州,这个并非孔子故里的省份,“无中生有”地建立起孔学堂,打造了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学术讲堂和旅游景点。

当古之夜郎已开“天眼”,贵州并不只有黄果树和茅台酒。今年1至7月,中国市场上有5000多万台手机零配件是“贵州造”,其中不乏iPhone、华为等一线大牌。2015年4月成立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首批数据交易卖方中就有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等广东企业和科研机构。

第9篇:扶贫工作感悟范文

时间过的真快,开展"三万"活动入户调查阶段已结束,通过对这个阶段的回想,我受到了很多启发,也有了很多感悟。

我是从2011年3月8日进入见天坝村开展"三万"活动的,见天坝村是白果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我被分到了其中的水田坝组。

水田坝位于恩利公路59公里处,距白果集镇40公里,距利川市38公里。顾名思义,这个组的水田居多。整个水田坝组有百姓338户,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百姓外出务工,打工收入占该组百姓家庭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水田坝组村民历来都有经商的传统,加上这几年政府的正确引导,已带动了该组的茶叶加工业和木材加工业,以及次生的竹跳板业。水田坝一组(小地名:沙梁子)通过发展已形成了小街道,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勤劳致富,有几户农户家中已率先安装起了空调、电脑等现代化家电。但越往里面的几个小组,村民的境况就不同了,百姓生活水平不一,通过分析,我认为有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强弱直接影响农民工的收入增长

我走访了蒲元寨和黄化刚二户,两户都是打工能手,蒲元寨会电工技术,黄化刚会木工技术,两人的收入都比较稳定,并且一干就是多年,通过打工,把自己的家装扮的漂漂亮亮,像他们这种情况的人水田坝有很多。同样,我也看到了很多不会技术,单出劳力的外出务工者,收入明显低的多,并且在一个地方做事时间不稳定,四处漂泊者居多,一年到头,所剩无几。

个人感悟:提高外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断,地方政府应多在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上下功夫。

二、修路―――致富的关健

通过对该组近百名村民的访谈,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说过要把村公路修好这件事。的确,水田坝组的公路路况是太差了,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在这里可以得到真实写照,就是这样一条路,它制约着水田坝组百姓的切身利益,学生早晚上学回家因路不好,没有车载客,只有拿脚走,偏远地方的孩子读个书早上5点出门,晚上7点才到家;外来的茶商来此考察,想办一家茶厂,实地一看都打起了退堂鼓,这是发生在林家沟的林自勇身上真实的事,他为了招外地老板来,把场地都建好了,可到头来是一场空;很多家庭都想买一台车子作代步工具,就因为这条路太差,也都纷纷作罢;对于这条路,我是有过亲身体会,看起来是干路基,一脚踩下去,把鞋子都给淹没了。

个人感悟:一个地方要想富裕起来,路是最关健的,造好每一条便民路、富民路是各级政府的大事,也是基层群众最迫切需要的。

三、引导当地百姓如何走致富路、走哪条致富路是根本

我到过的很多地方,农户们都提出过两个诉求,一是希望政府拿出一个适合本地方种植方面发展的思路来。二是希望农技人员多到田间地头指导下栽培技术。如今,政府已经准备在水田坝大力发展茶叶种植,这对广大农户来说应该是一个契机。但摆在面前的就有几个难题,一是如何让所有村民思想转换,抛弃千百年来固守的一个传统,大胆的把水田抽水改作茶园,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有扎实的决心和细致的耐心。二是农技部门要拿出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适合水田坝种植的茶种,供党委政府决策。三是把路修好,路不好,产品就出不来,就产生不到效益,要以产业带动基础设施,以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产业发展。四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创办茶叶加工厂,集收购、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企业,以最低收购价来保证茶农的种茶积极性。

个人感悟:带动地方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敢于实施,要敢于突破,要心里想着群众疾苦、时刻装着群众疾苦。干部要经常性的深入田间地头,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好的决策不是在桌头制定的。

四、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我曾到过一座桥,也将这座桥照下了照片,这座桥的具置小地名叫田坝,桥宽也就一米多的样子吧,两边没有护栏,这座桥是河沟对面八九户百姓的必经之路。这座桥最大的隐患,在于它的“桥墩”,四五根木柱,无规律的插放在河沟边的土中,或者用几个大石将其固牢。走在上面不敢说如履薄冰,也是有点胆战心惊。据我了解,这座桥从修建到至今,也曾坏过几回,每次都是将“桥墩”换过,如果碰上大水,我无法想像它的支撑力。我问过周边群众,都说修建成本太大,要上万数的钱,也就没想着修,但其中的隐患好多人都是知道,曾经还有人看着柱子歪了,下到河里将其扶正的事。

个人感悟: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说,但往往好多事都成了干部眼中的小事了,甚至不屑一顾,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不能只是一个口号。

五、人情猛于

。没下乡之前,我没想过农村的人情有这么大,这么凶,下乡访谈后,我的观点变了,看来人情猛于虎这句话不是虚言,就水田坝这一块来说,我大概分了个比例:一年人情在至5000的有30%,在5000至8000的有50%,在8000以上的有20%,这个数字不可以说不惊人,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户人家,家庭人口5人,户主本人、户主的父母、户主的配偶、户主的女儿。家有田土3亩,其中种茶2亩,种粮1亩,户主长年外出务工,妻子和父母在家种田抚养小孩读初中。本户的收入有两项:一是户主一年外出务工的收入,一年3万元。二是妻子在家种茶可收入3000元,本地的茶叶品种(老茶)亩产也就1500到元的样子。那么我现在将这33000元分解下:生产资料支出(种子、农药、化肥、苗子等)一年元;就医支出全家一年3000元(家庭有老人的话,老人还要别得大病);子女就学支出一年5000元(小学生一年学杂在1200元左右,初中生一个星期在100元以上,一年5000元);家居零用、日常生活支出5000元(添置服装、油盐酱醋、来客招待、买肉买菜、坐车等),除去这几项,也只剩下18000元,这18000元中有多少是人情这就是个未知数了,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像我刚才举例中的这户,家庭还算是比较好过的,一年还有个几千上万的存款,试想,再困难一点的家庭没有积蓄是很正常的,还有些已经是入不敷出了。

个人感悟:人情猛如虎这个词已经是个“名词”了,几乎家喻户晓,我认为它远比老虎让人害怕,老虎尚且不主动害人,它却害苦了千万家庭。农村中的人情已达如此地步,何况城市。是到该整治的时候了。

不知不觉,投身“三万”活动已经一个月,作为市农业局工作组的成员,随队驻村入户走访工作紧张、忙碌。闲下来时突然问自己:辛苦吗?是的,与安逸的机关工作相比,的确很苦、很累。然而扪心自问、静心思量,作为年轻后备干部、才参加工作的公务员,到群众中获取“真经”的机会和过程,又觉苦中含甜、累中有乐。

我们要感谢党对我们这些年轻干部的培养和关怀,因为有扶贫帮建、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这样的活动,才让我们有机会真正接触现实农村、真正感知老百姓的所盼所需所想。同时,我们也深知市农业局党委和局领导对我们工作组的厚望和信任,期待和关怀。要求我们年轻干部要深入山区农村,沉下身子当好入户调查的“潜水员”,努力做到不仅“身”要下,而且“心”要下,更要耐得住寂寞,把脚印“印”到每个农户家中。真正让我们年轻干部受锻炼,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让老百姓得实惠。

应届毕业进入机关,学生到干部身份的转换还在适应,广阔的农村张开怀抱迎接了我们,这是莫大的挑战与幸运!雨后泥泞的山村小路、让人提心吊胆的摇晃吊桥、每天往返10里多的山路让我们已经习惯。生活条件的艰辛、农村工作经验的不足、网络信息的不畅、语言交流的不通……进入角色之初的重重困难仍历历在目。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在市农业局党委的殷切期许下,在带队领导的细致关心下,个人困难在持续深入的走访中已成为“纸老虎”,丝丝快乐充溢心间。

这份乐来自于看到农民感激党的惠农政策时的微笑。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免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当向村民询问这些政策是否得到落实时,他们都不住的点头,表示对中央的政策很满意,也很感激。双湾村二组村民吴善堂更是伸出大拇指对我们说到:“真没想到,现在种地不要钱,而且还给补助,感谢政府、感谢党!”从这些感激的话语中不难发现,农民已经从党和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中得到了实惠,我们想他们以后的生活也将会更加美好。

这份乐来自于受到村民的热情欢迎和真情感动。市农业局党委在“三万”活动动员会上就严肃了工作纪律,要求队员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只帮忙,不添乱。在入户走访中,当我们介绍自己是市农业局“三万”工作组时,受到了每家每户的热情接待。有些村民为了表达对市农业局上门讲解政策、发放农业实用技术手册的感谢,强烈挽留队员们在自己家里用餐,甚至拿出自己绣制的鞋垫送给大家,虽然只能婉言谢绝,但是那份真情让我们深深感动。特别是从麻线村三组村民袁关华家走出时,他的爱人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那一刻我们真正明白,正是市农业局多年来秉承“求是、创新、敬业、为民”精神,在农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我们才能得到如此厚爱,我们以自己是市农业局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这份乐来自于与村民打成一片时的欢畅交流和无限信任。十堰山多地少,地薄多灾,务农收入不能满足全家人生活需要,大部分家庭都以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在家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真正设身处地的与他们沟通,就很容易在情感上被他们接受。同样,村民也将我们这些队员看作知心朋友和亲人,敞开心扉,将家里的困难和对政策的建议如实向工作组娓娓道来。在这个双向互动、增进感情的过程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农民生活还很艰辛,只有沉下身子,了解农民所需、所盼,才能无愧他们的信任和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