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银花的种植栽培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S567.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02-01
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别名忍冬、金银藤,属忍冬科忍冬属。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山东、河南、河北省区,在承德地区广泛分布[1]。金银花植株轻盈,藤蔓缠绕,花期长,芳香,冬叶微红,花叶俱美,是著名的庭院夏景花卉,适宜于作篱垣、阳台、绿廊、花架、凉棚等垂直绿化的材料;或附在山石上,植于沟边,爬于山坡,用作地被,富有自然情趣;还可以盆栽;也是屋顶花园绿化的好树种;老桩做盆景,姿态古雅。
1 植物学特征
金银花属半常绿缠绕藤本,长可达9 m,枝细长中空。皮棕褐色,条状剥落,幼枝密被短柔毛。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8 cm,先端短渐尖至钝,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花成对腋生,花冠二唇形,花初开白色略带紫晕后转黄色。花芳香。浆果球形,离生,黑色。花期5—7月,果期8—10月。
金银花变种:①红金银花(var.chinensis Baker),小枝,叶柄、嫩枝带紫红色,花冠淡紫红色。② 黄脉金银花(cv.Aureo-reticulata Nichols)叶较小,网脉黄色。
2 生长习性
金银花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可生长在山区、黏壤、平原、砂土、微酸偏碱土壤,适应性极强,喜光,耐荫,耐寒,耐旱及水湿,南到广东、海南省区,北至东三省,西从喜马拉雅山,东至山东均有分布,日本、朝鲜也有少量野生金银花分布。根系发达,萌蘖力强,茎着地即能生根,花蕾在20 ℃左右生长发育快,16 ℃以上新梢生长快,5 ℃以上萌芽抽枝,3 ℃以下生理活动微弱,生长缓慢。能耐-30 ℃低温,故又名忍冬花。
3 栽培技术
3.1 繁殖
3.1.1 压条栽植法。6—10月选取一至二年生的健壮枝条,将下部叶片去除,截成长30 cm小段,按6~8条/穴置于栽植穴内,覆土压实,保持适宜的含水量,可保持90% 以上的成活率[2]。
3.1.2 扦插育苗。春、夏、秋3季均可扦插,截取长20 cm的金银花枝条作插穗,按株行距2 cm×20 cm作畦扦插,3个月后即可出圃移栽。
3.1.3 播种育苗。10月种子采收后,堆放后熟,洗净阴干层积贮藏,待有30%~40%的种子裂口时,可于次年春季4月上旬播种。
3.2 移栽
栽植时间多在春季(2月),栽植于岭坡、地堰、沟边、道旁,多呈散生状,挖0.5 m×0.5 m的栽植穴,穴内施有机肥作基肥,浇足底水,栽3~5株/穴,覆土压实。株行距1.0 m×1.3 m,栽植密度为7 500墩/hm2。随着种植水平的提高,可发展金银花密植园。
3.3 栽培后管理
3.3.1 施肥。冬前基施有机肥,并分期追肥3~5次,每次追施三元复合肥0.5 kg/墩,或有机肥15~20 kg/墩,金银花全生育期除遇特大干旱一般不用浇水。
3.3.2 修剪。为促发新枝,在冬前或早春剪去弱病枝。与此同时,可进行金银花育苗[3]。
3.3.3 常见病虫害防治。金银花害虫主要有白啄木虫、中华忍冬花圆尾蚜、金银花尺蠖虫等。用50%敌敌畏乳油2 250~3 000 g/hm2对水600~750 kg/hm2喷雾防治尺蠖虫和白啄木虫,用40%乐果乳油1 500~1 875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防治蚜虫。
对于根部病害较重的可采取生根剂(凯普克600倍液)+生物菌肥+咯菌腈(适乐时)1 500倍液灌根,发病严重的地块可整株刨出,剔除老根、病根,将其进行异地移植,促使其恢复生长;防治金银花白粉病、褐斑病,可喷施1次苯甲·丙环唑(爱苗)3 000倍液,10 d后再喷1次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1 500倍液,对发病严重的地块再喷1次苯甲·丙环唑(爱苗);在金银花采收结束后,应加强田间管理,秋季重施有机肥,多施生物菌肥,以改善土壤结构,减轻根部病害。翌年金银花萌芽前,要彻底清除田间残枝落叶及老树皮,并全田喷施1遍苯醚甲环唑(世高)800倍液,以杀灭越冬菌源。
3.4 采收
北方金银花的头茬花在5月下旬,二茬花在7月中下旬,三茬花在8月中旬,花期约90 d,每茬花期约7 d。适采期为花蕾上部膨大呈白色时,过早或过晚采摘均会影响金银花的产量和品质[4]。采收后最好一天晒干或烘干,过夜影响质量。4 kg鲜花可晒干花1 kg,干花产量约1 500 kg/hm2。采收后注意修整枝条,适时施肥。
4 参考文献
[1] 孙著彪,赵淑珍,张新燕.承德地区园林绿化药用观赏植物实用手册[M].1版.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 蒋学杰 .金银花无公害栽培技术[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1(2):42.
关键词 金银花;有机无机复混肥;众望牌金银花专肥;绿原酸;木犀草素;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67.79;S1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073-03
金银花(L.japonica Thunb.)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形态多为缠绕藤本或灌木,多年生,以干燥的花蕾或初开的花及茎叶入药,为中医常用药物[1]。金银花功能成分主要为绿原酸、木犀草素、黄酮、挥发油和皂苷等,有清热解毒、凉风散热之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急性热病及外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2]。
金银花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大,分布广泛,以山东沂蒙山区、河南封丘和新密地区、河北巨鹿地区为三大主产区,有些地区栽培历史长达100年之久。湖南省隆回县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金银花栽培,由于地处江南,雨热充足,开花期长,单位面积的产量高,经大力扶持形成较大种植规模,2010年全县栽培金银花面积达1.07万hm2,栽培面积和产量在我国均排名第4位,成为新兴的金银花栽培主产区[3-5]。
然而,隆回县金银花栽培过程中施肥粗放、混乱,施肥的不科学性严重影响了该产区金银花的产量和品质,开发适合金银花生长需求的养分配方十分迫切。本研究以隆回县金银花生产基地为试验基地,由湖南金叶众望科技股份公司开发一种新型金银花专用肥料,通过为期1年的基地种植试验,施用新型金银花专用肥后,该产区金银花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现将有关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金银花材料为当地二至三年生的普栽品种,品种为灰毡忍冬。供试肥料为: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料,由湖南金叶众望科技股份公司提供,为有机无机复混肥(13-7-5),其中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总养分为25%,有机质≥25%;当地普通复合肥为金银花栽培农户农资市场购置,为无机复合肥(15-15-15),其中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总养分为45%。试验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周旺、七江、大水田、麻塘山4个地方开展。试验地土壤特性:pH值6.17,有机质24.83 g/kg,全氮1.60 g/kg,全磷0.61 g/kg,全钾11.3 g/kg。
1.2 试验仪器和药品
主要仪器:天美LC2000高效液相色谱仪(配置二级管陈列检测器),梅特勒AL204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主要试剂:绿原酸样品、木犀草苷样品均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提供,甲醇、乙腈为色谱纯,其他药品都为分析纯。
1.3 试验设计
采用田间小区对比试验,试验设2个处理:施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1 500 kg/hm2(折合0.5 kg/株)(A);施当地普通复混肥1 500 kg/hm2(折合0.5 kg/株)为对照(CK)。
设置4个试验点(周旺、七江、大水田栽二年生金银花,麻塘山栽三年生金银花),每个试验点设3组平行,每组平行的小区面积为445 m2。施肥时间为2012年4月下旬,施肥方式为距离花墩25~30 cm处开沟环施,沟深15 cm,将试验用肥施于沟中,覆土。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 形态指标测定。于2012年6—7月进行数据统计,测定枝条总数、枝条长度、开花枝条数、枝条节数、着花节数,共5项形态指标。
1.4.2 产量测定。于2012年6—7月进行数据统计,测定花蕾长度、百蕾重(干花),并计算产量。
1.4.3 质量指标的测定。检测指标为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6]。
绿原酸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Shim-pack vp-ODS C18(250.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18%)∶0.4%磷酸溶液(82%);柱温为28 ℃;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325 nm。绿原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及线性关系考察:精密称取绿原酸对照品2.5 mg,溶解于25 mL 50%甲醇溶液中,得到浓度为0.1 mg/mL的绿原酸标准储备液。再按1、2、3、4、5倍进行梯度稀释,取相同体积的绿原酸标准储备稀释液进样检测。以色谱峰面积Y对进样量X(μg)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
Y=2.29×103X+3.132(r=0.999 8)
木犀草苷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Shim-pack vp-ODS C18(250.0 mm×4.6 mm,5 μm);流动相以乙腈∶0.5%冰醋酸溶液(15∶85~35∶65)梯度洗脱20~25 min;柱温为28 ℃;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350 nm。木犀草苷标准溶液的配制及线性关系考察:精密称取木犀草苷对照品3.0 mg,溶解于25 mL 70%乙醇溶液中,得到浓度为0.12 mg/mL的木犀草苷标准储备液。再按1、2、3、4、5倍进行梯度稀释,取相同体积的木犀草苷标准储备稀释液进样检测。以色谱峰面积Y对进样量X(μg)回归,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
Y=2.55×103X+2.992(r=0.999 7)
1.5 数据统计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1 hm2施肥量×肥料价格
1 kg肥料增加收入(元/kg)=金银花纯收入÷施肥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对金银花新生枝条生长情况的影响
施用众望牌金银花专用用肥后,对4个试验点金银花新生枝条的生长情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七江地区的新生枝条数增长幅度最大,达到了23.22%,其他3个地区也都达到17%以上。在新生枝条长度的增幅上,周旺、七江、大水田3个地区的增幅都在32%以上,但是麻塘山是三年生的,由于无机肥使用过多,枝条徒长,因此CK枝条比处理A长,此外枝条徒长可能会导致产量下降。在新生枝的条节数上面,每个地区的增幅都可达到14%以上。由此可见,施用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能够明显地提高新生枝条数、新生枝条长度以及新生枝条节数。
2.2 施肥对金银花花蕾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施用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后,对金银花花蕾的发育以及生长情况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4个试验区的新生枝条的着花节数、花蕾长、花蕾重、每墩总花蕾数4个指标都比施当地普通复合肥有明显的增加。折合为单产后,增幅最大地点的为大水田,达到了61.83%;其余3个区最小的增幅也可达到37%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能够明显地提高金银花着花节数、花蕾长、花蕾重、每墩总花蕾数,从而提高单位面的产量。
2.3 施肥对金银花质量的影响
施用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后,金银花中绿原酸以及木犀草苷的含量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4个试验点金银花中绿原酸以及木犀草苷含量出现整体提高的趋势。绿原酸含量增幅最高的为麻塘山地区,达到29.65%;最低的增幅为周旺地区,也达到了21.96%。木犀草苷含量增幅最高为七江地区,达到54.11%;其他3个区最低增幅也超过了34%。木犀草苷含量的增幅显著大于绿原酸含量的增幅。由此可见,施用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能够显著地提高金银花中有效成分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直接提高金银花的药用品质和经济价值。
2.4 施肥对金银花经济效益的影响
以麻塘山地区作为施肥后经济效益的研究对象。从表4可以看出,施用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与普通复混肥比较,单位面积的产值、纯收入及1 kg肥料增加的收入方面,专用肥都优于对照。施专用肥比施普通肥纯收入增加21 761.4元/hm2,1 kg肥料增加收入多14.51元,纯收入增幅达到36.87%。
3 结论与讨论
金银花植株只能在新生枝条上孕育花蕾,而老枝上不再进行花芽分化,因而新生枝条的生长发育情况将直接影响金银花的产量,同时新生枝条数还可以体现植株长势优劣[7]。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是根据金银花生长特点配制,以丰富有机质作为载体,含有多种养分,除三大元素氮、磷、钾外,还含有多种中、微量元素,如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钼、镍等,此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很好地满足金银花植株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因此,施专用肥与普通肥对比,施专用肥的金银花树体生长稳健,新生枝条繁茂均一,叶片平展碧绿,现蕾、开花的时间提早,而且产量也增加显著。
绿原酸和木犀草苷是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出金银花的药用价值的高低,是衡量金银花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施专用肥的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显著提高,这可能与专用肥中含有较多微量元素有关,因为金银花合成这些次生代谢物质,需要多种酶的催化作用[8],部分微量元素(如铁、锰、锌、硼等)是构成这些次生代谢合成酶的必需元素,这些微量元素的添加促进了合成酶的形成,因此极大地提高了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
此外,试验发现施专用肥的金银花中木犀草苷含量的增幅显著大于绿原酸含量的增幅,这可能与它们合成途径有关。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分别属于有机酸类和黄酮类物质,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营养元素不仅为金银花植株提供了营养元素,更促进了其新陈代谢的速度,促进了植物有效成分的合成和积累[9-10]。
金银花品种繁多,因试验条件限制,未开展对不同品种的金银花施肥试验的差异比较,专用肥在品种间是否有显著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据调查,金银花的整株死亡率非常高,建议进一步研究金银花整株死亡的原因,能否通过肥料中添加抗病抗虫因子,提高金银花的成活率,更进一步提高金银花专用肥使用价值。
在使用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后,根据检测结果,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都有显著提高,一定程度上提高金银花的经济价值。但是在金银花品质认定上,湖南金银花栽培区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分级机制,因此在金银花收购上,基本上是按照均价收购,高品质的金银花没有获得相应的价值,品质引领市场的机制应该尽快建立,以促进湖南省金银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05-206.
[2] 赵国玲,刘佳佳,林丹,等.金银花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2(24):973-976.
[3] 嵇仙峰,单联宏,潘青华.金银花市场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12):88-90.
[4] 周凤琴,李佳,冉蓉,等.我国金银花主产区种质资源调查[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0,24(3):21-25.
[5] 丁万隆,赵东岳,李勇,等.我国主要金银花和山银花产区及栽培现状[C]//首届中国金银花节暨金银花高峰论坛论文集,2011.
[6] 方华舟.不同平衡施肥方式对金银花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12):5-8,13.
[7] 徐良,岑丽华,徐晖,等.中药创新品种树型优质金银花栽培技术操作规程(SOP)[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0):11-14.
[8] 高锦明,张鞍灵,张康健,等.绿原酸分布、提取与生物活性研究综述[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9,14(2):73-82.
__金银花标准化生产经验探索
近年来,__县充分发挥__金银花的品牌优势,紧紧抓住国家第三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区机遇,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思路,加大金银花标准化生产力度,扎实助农增收。目前,全县已有17个乡镇建设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8800亩,辐射带动全县33个乡镇、371个村、31873户种植金银花8.4万亩。20__年全县金银花产量达151万公斤,产值达5126万元,花农人均增收420元。(一)强化宣传引导。一是编印技术资料。县质监、农业、科技等部门把金银花标准化生产技术要领改编为广大农民易懂易记的可操作性文本,并纳入全县农民工培训授课内容。二是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以每年开展的送科技下乡、农技宣传月等活动为载体,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举办金银花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训班,积极宣传农业标准化知识,传播标准化信息,力求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家喻户晓,每户至少有1-2名技术明白人。三是深入现场指导。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传授种植技术,指导农户严格按标准育苗、栽植,采摘和加工,并按技术标准抓田间管理。三年共印发金银花栽培技术标准资料4万册,举办培训班20班次,培训技术人员1.1万人,现场指导1万余人次。
(二)完善管理体系。一是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按照“借鉴、结合、创新、发展”的原则,结合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标准,邀请省、市有关专家修订编制我县农产品标准,制订和完善了《__金银花茶》、《__金银花栽培技术规程》、《金银花品种及良种苗木技术规范》、《__县金银花采摘加工工艺技术规范》、《药用金银花分级规范》、《药用__金银花采摘、加工工艺技术规范》等6个系列标准。“__金银花”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标准体系已基本完成,“__金银花”系列标准成为巴中市地方农业标准。二是健全农业标准化实施推广体系。从制定和实施金银花系列标准入手,积极创办“以市场为导向,以标准为基础,以利益为核心”的农业经济实体,按市场运作方式加快金银花产品标准的实施推广,建立了以县金银花发展中心为主体,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基础,农村金银花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为补充的三级标准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培训了一批以乡镇农技人员为骨干,村农技员、示范大户和农业企业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标准化实施队伍,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广网络。
(三)健全保障体系。一是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县委、政府把实施推广金银花标准化生产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__县金银花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技术服务组、农资供应组、标准化工作组等三个具体实施机构,全面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优质无公害金银花产业化发展管理规划》、县人大制定了《__县金银花产业化发展管理办法》,县、乡、村、农户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把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了政府目标管理。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金银花标准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发展和技术上的难题,县上专门成立了__县金银花产业发展中心和__金银花研究所,为我县金银花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在种苗、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物资的管理和使用上,严格做到统一标准、统一供应、规范管理。在育苗技术上,解决了扦插育苗过程中的难题,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扦插育苗技术,以赤溪乡活水村为基地,建立了标准化扦插育苗示范苗圃,育成合格苗80万株,扦插成活率80以上,实现了扦插育苗技术的新突破。同时,成功利用种子繁殖技术,保证了来年金银花种苗需求。在金银花加工、销售上,强化质量管理,严格按标准生产,积极拓展流通渠道,努力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三是健全资金投入保障体系。县财政将银花标准化生产项目经费纳入每年财政专项预算,保证了资金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优化发展环境。县质监、工商、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规范整治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加大农资打假力度,开展了“查农资、保农业”专项打假工作,严格查处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在农资打假到乡村活动中,执法人员深入区乡走访农户,宣传法律、法规,调查农资使用情况,传授农资产品的真伪识别知识,共出动执法人员350人次,散发宣传资料20__余份,现场受理举报和投诉案25起,查处销售不合格肥料625吨。同时,与企业联合,利用销售网点,广泛收集打假线索,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农资市场安全,为金银花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垫江县;金银花;栽培;育苗;种植;采摘技术
金银花属忍冬科多年生腾本植物,又叫金银藤、鸳鸯藤、双花、忍冬花。金银花原是山野自生,对气候、土质、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各地都可以种植,它不其它作物争地、争水肥、且耐涝、耐旱、耐热、耐寒,在房前屋后、河边、林间都可旺盛生长花絮叶茂。它自古以来就以药用为主,它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主要治感冒风热、温病、疮疡痛毒、红肿热痛、热毒泻痢、便脓血等。对土壤要求不高,酸碱土壤均能生长,适应性很强,但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上生长得更好。金银花在垫江县原来主要以野生为主,2008年从河南引进,实践证明,在我县栽植金银花每亩只需投资600元左右,每亩可产干花150公斤,亩收入可达12000元。本人根据这几年的种植经验,现将其在垫江县的栽培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一、栽培技术
种植条件:抗零下30°C低温,故又名忍冬花。3°C以下生理活动微弱,生长缓慢。5°C以上萌芽抽枝。16°C以上新梢生长快,20°C左右花蕾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山区、平原、粘壤、砂土、微酸偏戌都能生长。在垫江县的桂溪、澄溪、太平、沙平、新民、杠家、高安、沙河等乡镇均可栽植。
二、植物学特性
多年生植物。花簇生于叶腋或枝的顶端,花冠略呈二唇形,管部和瓣部近相等,花柱和雄蕊长于花冠,有清香,初开时花白色,故称之为金银花。浆果成对,成熟时黑色,有光泽。花期5~7月,金银花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茎蔓生、细长、多分枝,茎细中空,叶对生、叶片卵圆形或椭圆形,嫩株绿色,老枝暗红色,花成对腋生,花初开白色,过2~3天后变为金黄色,筒状花,有香气,浆果球形,熟时黑色带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9~10月。
育苗技术:在4月中下旬,选择有水源、背风、向阳的地段,整宽1.3米的苗床,每亩施入士杂肥2000-2500公斤基肥,选1-2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剪成25-30厘米长的小段;上部留一对叶子,按株行距25×25厘米进行斜插,填土压实,并浇好定根水。天干时,每隔2-3天浇一次水,大概15天左右就能生根发芽,到第二年春季便可移栽。
三、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山岭、荒坡、路旁、房前屋后等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地方栽植,在2月中下旬的雨后阴天或毛毛雨天进行。金银花适应性强,但对阳光需求大,应选择向阳的、土壤较肥沃的地。地选好后,施足底肥,翻松耕细即可。
2、种植
按株距1.3米、行距1.6米挖穴,挖直径30厘米、深25厘米左右的圆窝,窝内铺一层底肥,栽好后盖一层细土,每窝栽4株,覆土后适当压紧,浇透定根水即可。若遇久晴不雨,要浇水保湿,确保移栽成活。
3、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移栽成活后,要进行中耕除草,每年大概3~4次。保持花墩周围无杂草,在每年初春地面解冻后和秋冬地冻前要进行松土和培土。
(2)追肥
每年早春、初冬,结合松土除草,在花墩周围开环状沟,每墩施入土杂肥5公斤,复合肥200克,然后在植株根际培土保根。适时适量施肥是提高金银花产量的重要措施。
(3)修技整形
多在冬前或早春进行。要剪去弱病枝,以促发新枝,同时结合剪枝,进行金银花育苗。
修技整形是金银花管理最重要的环节,种植的品种不一样,修剪方法也不一样。(1)大毛花修剪:大毛花为葡萄形生长,冠幅1米以上,枝条长的老花墩要重剪、截长枝、疏短枝、截疏结合;生长健壮的花墩以截为主,促进分枝,加速扩大墩冠。此品种宜按生长地的条件修剪成自然形或其它形状,重剪徒长枝和过密枝,使之分布均匀合理。(2)鸡爪花修剪:鸡爪花以立体生长为主,主干明显,枝多不着地,冠幅80cm左右。剪枝要做到去顶、清脚丛、打内膛、修剪过长枝、病弱枝、枯枝、向下延伸枝,使枝条成丛直立、主干粗壮、分枝均匀。一般此品种宜剪成伞形,其通风透光好,新枝多,花蕾多。
每年修剪4次,春夏秋冬各一次。(1)春剪,头茬花采收后于6月上旬进行,以主干40厘米去顶为主。(2)夏剪,于7月下旬二茬花采收后进行,以剪掉分生营养侧枝的梢尖部,剪除郁闭枝、细弱枝为主,以轻剪为主。(3)秋剪,于8月上旬三茬花采收后进行剪秋稍,以轻剪为主。(4)冬剪,采收最后一茬花,待枝藤的养分回到主枝和根系后,于12月至翌年2月均可进行修剪,冬剪主要掌握“旺枝轻剪,弱枝重剪,枯枝全剪,枝枝都剪”的原则,要剪去内膛枝、过密枝、交叉枝、病枝、下垂枝、徒长枝、细弱枝、沿土蔓生枝,保留健壮枝条,对所剩余下的枝要全部进行短截,以形成多个粗壮主侧干,逐年修剪形成圆头状株型或伞型灌木状,并促使通风透光性能好,增加产量,又便于摘花。冬剪后,在春季萌芽生长时,能集中利用贮藏的营养,新生枝叶很快成为生长中心,形成大量腋花,产量大幅度提高。
每次修剪后,都应施1次肥。
四、病虫害防治
金银花病虫害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农艺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金银花的主要病害是白粉病、叶斑病,主要虫害是咖啡虎天牛、蚜虫、叶蜂、金银花尺硬等。
(一)白粉病
危害金银花叶片和嫩茎。叶片发病初期,叶上病斑初为白色小点,后扩展为白色粉状斑,后期整片叶布满白粉层,形成大小不一的白色粉斑。最后引起落花、凋叶,使枝条干枯。防治用药:胶体硫、敌百虫、乐果、粉绣宁、杜邦易保等等。
(二)蚜虫
一般在清明前后开始发生,多在叶子背面。立夏前后阴雾天,刮东风时,危害极为严重,能使叶片和花蕾卷缩,生长停止,造成严重减产。一般于清明和谷雨时各喷1次40%乐果乳剂800—1000倍液即可控制。
近年来我国中药材价格多次出现剧烈波动,对制药企业生产、民众用药以及用药安全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究其原因,既有中药材自身特点容易造成药材价格波动的原因,也有生产成本、生产工艺、种植土地要求和气候等原因造成的供给不足,更有民众健康理念变化、多次疫情、国家政策变化以及游资炒作等产生的需求增加等原因。应从完善中药材市场体系、保障信息畅通,打造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减少交易流通成本,建立优质种植基地、管控野生中药材采挖等方面入手,抑制中药材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保障中药材市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中药材;价格波动;均衡价格变动近年来,我国中药材价格多次出现非理性波动,价格大起大落,不仅影响到中药制药企业利益和广大民众用药成本,也对中药材市场乃至整个中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有必要对中药材价格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防止出现类似情况,稳定中药材市场价格。
一、我国中药材价格波动情况及影响分析
(一)近年来中药材价格波动的情况分析2009年以来,我国中药材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呈现出大起大落的行情。中药材价格上涨幅度大、涉及面广、上涨频率快,在2012年前后,66%的中药材品种先后出现大起大落,177个品种涨跌幅超过50%,31个品种涨跌幅超过100%。如图1所示,冬虫夏草的价格从1995年的7000元上涨到2015年的125000元(单位:2000条),上涨了近18倍。如图2所示,2015年11月6日普通中药材中木瓜、当归、党参等都出现剧烈的价格波动,其中木瓜涨幅超过45%。在2015年价格排名前十位的药材中,川贝母、水蛭、三七的价格一路上涨,玫瑰花涨幅超过22%。
(二)中药材价格波动影响分析中药材价格的非理性大起大落,对整个中药材种植与制药产业都造成了不利影响。一是增加了制药企业生产成本,影响市场中草药供给。如江中健胃消食片所用的太子参价格从2009年的不足30元/公斤涨到2011年的330元/公斤,迫使厂家不得不停产该产品。二是增加民众用药成本。在中药材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制药厂大多采取提高产品出厂价以转嫁成本,使民众用药成本大大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中药材价格上涨后,中医院单张中药处方价格平均上涨200%。三是增加了用药风险。在成本高企的情况下,一些中药材经销商为了保证利益,采取人为降低药材质量甚至掺假的做法,以次充好。比如,2012年前后,市场上要买到真的金银花和连翘都比较难。有些药企将使用过的药渣回流到市场,对民众的用药安全产生极大风险。
二、我国中药材价格波动原因分析
(一)中药材市场特点对中药材价格的影响无论是道地药材的种植还是野生药材的采挖,主要依靠分散农户,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相当低,种植、生产一端在市场价格上基本没有话语权,被动接受市场价格的趋势比较明显,大多数中药材农户一般都是根据上一期中药材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种植规模。同时,除去人为炒作、囤货等因素,一般情况下道地药材的需求弹性要小于供给弹性,这也成就了其价格呈现发散型蛛网状波动的特征(如图4所示)。当道地价格过低时(P1),中药材的生产者就会大大减少种植规模(Q2),接下来一年的药材供给就会出现供不应求,从而带动下一期价格的大幅上涨。而当药材价格较高时(P2),中药材种植户会大大增加种植面积,接下来一年的药材供给将大为增加(Q3),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药材价格下跌也就在所难免(P3)。最具典型代表的是2010年前后的白芍价格,2009年随着全球性流感的出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白芍价格上涨较大,虽然不少种植户通过提前刨挖增加了供给量,但由于后市看好,不少商人进行了囤货,白芍价格一路上涨。在此情况下,种植白芍的农户明显增加,产量上升很快,至2011年,白芍价格开始波动下滑,影响了农户种植积极性,2012年白芍的种植面积与供给量都大幅下降,呈现明显的蛛网型特征。
(二)影响均衡价格变动的因素———中药材的供给市场供给水平是影响中药材价格的首要因素,而中药材市场的供给情况主要取决于几个方面:一是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种植成本与流通成本。对于众多中药材种植户而言,生产成本是其种植选择的重要原因,如果成本过高,获利的风险过高,农户自然就会减少某个品种的种植面积。比如,党参重要产地甘肃陇西县,党参种植效益从2009年的3300元/亩上升到2012年的5400元/亩,增加了60%。在流通成本上,支撑中药材流通的专业集贸市场+商贩的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商贩层层加价的结果。如四川的川芎从药农到用户手中要经历6道环节,价格要翻上好几番。二是生产加工技术。中药材从种植到收获再到使用,中间要经历很多环节、很长时间,加上不同商家使用的不同技术,造成药材质量各不相同。而药材质量的好与差又决定了临床疗效,质量越好,疗效越好,价格自然也就越高。与工业化生产不同,中药材的种植过程因人而异,肥料使用不同,如何使用农药,都会影响到药材质量。加之我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中药材种植、栽培技术规范,也没有药材种子质量标准,在药材种植过程中,造成不同药农都会有自己的偏好、看家技术,甚至出现水与肥料的滥用影响药材产量与质量,造成药材价格波动。三是种植土地要求。绝大部分中药材都要从地里种出来,近年来农副产品和中药材种植抢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有些道地药材的种植对土壤要求很高,甚至会伤害土地,只能几年种植一次,必然会影响到中药材的价格。如三七的种植对土壤要求很高,且同一块地收获后,必须要数年后才能再次种植,否则将严重影响药效,这无疑会造成种植成本的上升和供给量的不足,影响到药材价格。四是气候因素。中药材种植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如我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地云南自2009年起连续多年出现干旱,根茎类作物生长大受影响,其中以三七最为明显,2008年的三七仅60元/公斤,但经过几年干旱,2012年已达到600元/公斤,其主要原因就是三七产量只有平常年份的1/3。五是野生药材资源逐渐枯竭。人们都明白自然野生药材的药效是种植药材不可比拟的,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野生中药材需求也逐步上升。但与此同时,采挖过度、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剧了资源的枯竭,使得野生中药材供给十分有限,其价格也水涨船高,一旦遇到游资炒作,其价格上涨更甚。
(三)影响均衡价格变动的因素———中药材的需求中药材的市场需求是影响其均衡价格变动的决定性因素,甚至有时在游资炒作中,也是因为有了某项需求,才会让游资看到机会。总的来说,中药材需求因素有以下几种:一是疫情爆发。不同中药材都有着不同疗效,有些中药材直接就是针对某种病情使用的,在此情况下,每次出现疫情,某类中药材的需求量就会大涨。最具代表性的是2003年非典爆发,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和抗菌功效的道地药材需求量激增,直接导致当年板兰根、金银花的价格一路上涨10倍且供不应求。尤其是金银花,先后因为非典和禽流感,多次出现价格峰谷变化。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爆发后,金银花价格一度达到200元/公斤。由此不难看到,一旦出现疫情,道地药材的价格波动十分剧烈。二是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国家政策会通过对中药材种植用地价格、居民消费价格等途径影响中药材价格。如近年来随着国家沙漠治理、西部大开发、退牧还草、珍稀植物保护等政策的出台,中药材种植特别是野生中药材采挖受到较大影响。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也加剧了中药材价格的上涨。三是人们健康理念的变化。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养生保健意识明显增强。与西药相比,中医养生理念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党参、人参等具有养生功能的中药材需求也持续增加。如中国党参的需求量已从2010年的16500吨上升到2014年的31500吨,几乎翻了一倍,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把党参作为滋补食品的主力。据统计,2014年全国中成药产量达186万吨,与5年前相比增幅超过130%,但同期的中成药需求超过了180%,其价格出现上涨也就在所难免。四是游资炒作。如2007年当归价格的猛涨、2003年金银花价格的非理性上涨,背后都有游资炒作的身影。游资主要利用中药材市场信息的不透明,囤积药材以减少市场的有效供给,从而导致民众因为市场供给的减少而提前购买或被动囤货,增加了市场需求,进而带动中药材价格严重偏离正常价值。
三、稳定中药材市场价格策略分析
(一)完善中药材市场体系,保障信息畅通市场体系的不完善是当前中药材市场乱象和价格不正常波动的重要因素,市场与中药材种植不匹配、不同步,一些经销商甚至操纵市场,严重损害市场健康发展。应抓紧建立完善的中药材市场监管协作机制,规范完善交易价格和质量标准,保障中药材价格稳定。一是要推进市场标准化。从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入手,规范交易价格。通过更加透明的质量标准,让更多消费者对不同等级中药材的价格有所了解,减少市场价格欺骗。要明确同一标准下,不同等级的中药材收购价格,为众多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户提供准确信息,用市场的力量指导中药材种植生产。二是强化中药材市场监管。突出监管中药材的重要流通环节,比如将一些集中的中药材仓储商、采购大户等纳入到监管中来,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台账制度,下大力气打击中药材流通环节的囤货、抬价等行为,维护中药材市场流通秩序。在生产与种植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大对全国常用大宗紧缺中药材生产的扶持与引导,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以保证市场供给。在市场营销方面,坚持完善流通市场合理布局,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推进中药材产销的规模化与组织化,减少市场不稳定性因素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三是实施道地中药材的差别化定价。在规模化生产的今天,道地中药材的价值显得更加突出,应对道地药材实施差别定价,通过差异化体现道地药材的价值。如此一来,也可以避免人工种植药材价格波动对道地中药材价格的冲击,在保护道地药材价格稳定的同时,有利于稳定整个中药材市场价格。
(二)打造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切实减少交易流通成本借助日益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快建设中药材公共电商交易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对全国主要中药材产地种植量和市场交易量的监控以及信息,真正实行产销对接,提高中药材种植与营销的针对性。通过鼓励中药材网上签约、网上交易,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更好地控制中药材价格。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电子商务发展经验,加快中药材市场电子商务建设。一是要加快构建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产销的无缝对接,推广中药材网上流通模式。重点鼓励行业内具有一定实力和基础的中药材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交易平台,用网上交易逐步取代传统交易,减少交易环节与交易成本。二是要构建中药材仓储物流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中药材制药和贸易企业在中药材集散地和主产地投资兴建现代仓储系统,根据往年的产销数据,合理规划、建设标准化的中药材仓储,结合当地铁路、公路网络,形成兼顾成本与时效的中药材货运线路网络。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中药材主产地运输不出来的问题,也可以大大减少中药材流通环节的损耗。三是要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平台。要充分利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建立起来的全国监测站,逐步扩建覆盖全国各地的中药材价格信息监控系统,经由国家中药材管理部门官网实时更新,各地中药材经销商、种植商实现共享,进而防止再次出现大规模游资炒作扰乱市场的现象发生,保持中药材价格稳定。
(三)建立优质种植基地,管控野生中药材采挖相对于其他农业种植项目,中药材种植对土壤、空气等外部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中药材种植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无论是道地药材还是种植药草,其质量和产量都出现了较大的下降,也造成了我国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应建立优质种植基地,管控野生中药材采挖,以维护中药材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要鼓励建立和完善中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大力推进中药材的集约化生产。这些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上游连着种植户、中药材人才,下游则连着中成药制药企业,通过三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中药材种植、生产的规模化与集约化。当这些用药大户的中药材对市场依赖度下降时,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与幅度自然也就会变得更小、更稳定。二是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和创新中药材料的规模化、规范化基地。基本药物创新中药材的需求比较固定,但也是市场必须的,特别是前者,其每年市场需求都非常大,一旦出现短缺很容易导致价格大起大落。而中成药创新所需药材的价格往往比较敏感,容易被游资盯上。如在云南建立三七药材规范化基地,发挥好龙头企业的作用,由龙头企业加上农户和基地,形成非常稳定的中药材种植生产链条,可以大大减少市场波动。三是要加大对中药材产业化生产的支持力度。从财政、税收、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入手,为中药材生产企业提供帮扶,为中药材种植和生产专业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其配备药材初加工设施,提高中药材供给质量,为药材种植户提供种植保险,保护其种植积极性,稳定中药材的市场供给量等。
【参考文献】
[1]陈达,王火旺.对中药材价格调控监管政策的思考[J].中国价格监督检查,2013(1):42-44.
[2]李强,杜思邈,张忠亮等.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展望[J].中草药,2013,44(22):3095-3104.
[3]赵欢,渠开跃,李优鑫等.基于“蛛网模型”的中药材市场风险评析及防控[J].中草药,2013(2):238-240.
[4]肖小河,王伽伯,鄢丹等.“道地综合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价值[J].中国中药杂志,2012(11):1513-1516.
[5]任长秋.中药材价格变动成因及影响[J].人民论坛,2011(2):142-143.
[6]张文生,汪丽娅.道地药材与环境相关性研究[A].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全国中药关键技术研讨会”资料汇编,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