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时代教育价值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上述场景明确传递出了这个时代人们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理解――那就是以单一的学生学业成绩作为标准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
当我们面对未来,思考应该如何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时候,这将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只有当我们解决了评价的理念问题,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才能进入到技术层面――评什么、如何评、评价结果如何使用等具体问题的探讨。
如果我们把学校看作一个工厂,它的产品就是学生。我们拿学生这个产品的质量来评价工厂的质量本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否等同于学生的质量?特别是在高度全球化、信息化的21世纪,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学生的质量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学校教育质量,这是做学校教育质量评价首先要明晰的问题。
如何认识学校的教育质量
正如上面的比喻,如何认识学校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学生的“质量”。对此,一般有三种理解:第一种就是如同本文开篇的场景,把学生的学业成绩,更确切地说是考试成绩,看作学生的“质量”;第二种是不只看学业成绩,还要考虑到取得这个成绩背后的影响因素,诸如学生自身的非智力因素、教师的教学因素、学生的学业负担状况等,只有将学业成绩背后的影响因素叠加到学业成绩之上,才能完整地认识学生的学业水平;第三种理解就更为宽泛,它从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待学生,除了学业成绩和影响因素,还要考查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等因素。
面向未来的教育质量观,我们必须坚定地说,第一种理解正是我们应该摒弃的。目前在国内外的教育评价实践中,第二种和第三种理解下的实践并存。接下来,我们就在此基础上继续具体探讨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应如何进行。
评什么
在明晰了应该如何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具体的评价内容了。换言之,我们通过对哪些具体内容的评价才能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实,上述对教育质量的后两种理解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譬如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就可以将学生的品德、心理、兴趣等包含进来。我们探讨的教育质量评价,将从尽量广泛的维度来考查。表1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内容的一般框架。
需要强调的是,对学生的评价再广义,学业水平的评价仍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不过,未来的学业评价将不再是面向知识、技能的学科测试,而将把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作为重点。
如何评
明确了评什么(评价内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方法、工具进行评价,也就是“如何评”的问题了。由于我们所做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所以在方法、工具的选择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比如,虽然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要通过学生评价的结果来反映,但只需在学校里选择一定数量的学生群体就可以了,也就是进行抽样测试,而不必针对每位学生都得出精确的评价结果。此外,由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通常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节点完成,所以,我们一般不采用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出结果的评价方法。像在品德评价中,通过较长时间观察、记录孩子们行为表现的观察法被广泛采用,但考虑到这种评价方法耗时较长,在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中只能被弃用。
表2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中采用较多的评价方法,仅供参考。
结果如何使用
在确定评价方法之后,就将进行试测、正式测试、数据收集与分析等具体操作,最后就到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这个系统工程开花结果的时候了――撰写并评价报告。应该说,评价的意义并不在于得出一个结果,而在于通过评价去引导和改变。
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报告的,应该能够产生多重的意义。对学校管理者而言,它能为学校教育决策、教育资源配置、课程设计、师资培训等宏观方面提供参考;对教师而言,它又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
展望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可谓相辅相成、互相依赖。我们比较好理解的是,信息技术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现代意义上的大规模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对信息技术有着极大的依赖性,无论是评价工具的研发、评价平台的建设、评价过程的实施、评价数据的收集还是评价信息的分析、评价报告的撰写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可以说,信息技术构成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实施环境。
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又何尝不在为信息技术的更大发展提供机会呢?这是因为,我们所倡导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是综合的、多元化的,它让教育数据在宽度上大大拓展。传统的教育数据大多集中在学业数据上,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兴趣特长以及学生取得学业成绩背后的影响因素等类型数据都被采集、记录下来。这些不同种类、不同类型数据的积累,让大数据从不同角度“拼接”出学生的完整样貌成为可能。当这些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各种各样的新型应用将会被开发出来。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一个个性化学习的时代呼之欲出。
总之,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为信息技术提供了可以充分施展的“新舞台”。一方面,信息技术成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数据测试、采集、记录、分析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多样性的数据,又为教育大数据的累积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来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种种可能。
从对教育质量观的明确,到评什么(评价内容)、如何评(评价方法)、结果如何使用的一系列思考与实践,构成了完整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上图就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实践路线图。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性
音乐通识课程是音乐审美教育依托的载体,也是实现高校课程育人目标的必备条件。在现代信息、科技与通信技术的支撑下,我国社会逐渐步入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纵深融合、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文化思潮与音乐艺术形式纷至沓来,不仅改变了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观念、音乐欣赏习惯、音乐知识汲取渠道,且良莠不齐的音乐相关信息也在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文化观。作为高校美育体系内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音乐通识课程建设及实施需要秉承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不断探索音乐通识课程与时代审美语境、文化环境、学生个性化诉求的契合点,依托完善课程体系、新颖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文化品质与思想水平,以此保证高校通识课程适应新时展趋势。
一、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思路
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持续性且动态化的工程,既需要立足新时代、着眼当下、面向未来,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融合时代元素、时代需求及时代审美观念,又需要围绕与依靠高校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兴趣特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提供能够为其未来发展、融入社会做足准备的音乐通识课程教育。因此,在创新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前,需把握新时代特征,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实际情况对音乐通识课程的创新进行谋篇布局与细致安排。
(一)信息时代:互联网+音乐通识课程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创新精神、文化品格与道德品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音乐通识课程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以中西方音乐艺术及文化形式为主要课程内容,兼顾音乐基本理论知识、音乐文化,着力通过音乐通识课程对高校学生实施美育、智育,并以提升高校学生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正确文化观念等为核心目标。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支撑下,高校学生信息获取习惯及方式发生了深刻调整,能够接收到的与音乐相关的信息也愈加多元。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便捷性、各类媒介平台的逐利行为,势必会导致互联网空间内传播的信息中不乏虚假、负面、非理性信息,不良文化思潮及错误的文化认知,会冲击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观念,导致其文化价值观模糊、文化品格滑坡[1]。为消除信息时代对高校学生思想认知的负面影响,高校音乐通识课程需依托“互联网+”优势整合更加前沿、先进、科学、系统且丰富的课程资源,打造移动式、泛在性、开放共享的课程平台,让学生时刻受到优秀音乐文化的浸润,能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与特长选择课程学习内容,并在开放平台内交流文化、生成文化。同时,在音乐通识课程实施上,也应当借助现代教学媒介、教学软件、教学技术,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性,真正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二)文化自信时代:渗透文化教育要素
伴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文化融合程度更加深入,大量“西为中用”“中西合并”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在推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高校学生成长在我国最为繁荣富强的时期,见证了我国各个领域的突破性成就,学生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体制的认同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加之高校学生思辨能力薄弱,其尚未树立接纳、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文化价值观模糊且易动摇,不能以辩证观、发展观、普遍联系观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肩负着情感教育、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为筑牢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在课程建设中需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素,以课程实施为媒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辨析社会内多元化音乐文化思潮、辨别音乐形式及作品的优劣,可以在认知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课程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文化自信时代需求、激发学生文化自觉性的必由之路[2]。
二、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性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性的实现,需要立足实际、顾全大局、聚焦问题、着眼长远发展,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及课程实施模式的优化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效率达成音乐通识课程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人文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及实践力量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高校通识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文化内涵
1.以音乐通识课程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建设需超越知识、跨越学科、融合领域,指向学生个体精神状态与全面和谐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作课程建设的宝贵财富与精神动力,在原有音乐通识课程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将优秀传统音乐作品、美学思想、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方式等巧妙融入课程建设中,并结合本土音乐发展历史、演变历程等渗透文化的交融与现代化创新,进而通过音乐通识课程促成学生正确音乐审美观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蓬勃情感[3]。例如在音乐通识课程中嵌入“古典诗词歌曲”“本土戏曲”“本土民俗”等内容模块,结合美育及文化教育基本要求,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对不同内容模块进行组合及综合性运用,如“古典诗词歌曲”中精选不同时期的作品,使学生在接受音乐审美熏陶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古典诗词的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与思想美;再如“本土戏曲”模块以本土戏曲文化为主,让学生感受民间智慧、体悟音乐价值,在认知本土文化的同时对课程学习产生浓厚兴趣。2.在音乐通识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建设中,可以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使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表现的前提下,以音乐历史、音乐作品等为载体,使高校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坚守诚信基本原则、与人友善相处,是发挥音乐通识课程德育作用的应有之义。如在音乐通识课程建设中,有意识地引入我国音乐家、作曲家、词作家的事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我国音乐发展道路的艰辛,认识到有识之士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巨大贡献,能够从音乐作品中体会到音乐家们的民族情愫、坚毅品格、精益求精品质、不畏艰难的精神等;再如引入当代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体会到当代音乐家的民族寻根,领悟何为音乐的民族化、大众化发展,可以是学生树立正确音乐文化价值观念,形成坚持以国家利益至上的高尚情怀。
(二)创新高校通识课程实施,改进课程教学模式
1.构建“翻转课堂”,重塑教学结构“翻转课堂”是信息时代下课堂教学新模式,其以互联网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将理论知识讲授环节前置到预习阶段,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或生生协作形式高效率达成课程实施目标,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音乐学习需求。高校通识课程实施以“翻转课堂”为载体,可以重新塑造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更加充足的情感体验、文化浸润、音乐实践机会,再配合融入文化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音乐通识课程体系,可以真正实现音乐通识课程的创新性[4]。首先,保证线上有资源,结合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及课程实施预设效果等,广泛整合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注重音乐教育与美育、智育、德育、劳育的跨领域整合,以丰富的课程素材拓宽学生音乐知识面,促成学生“全球视野”。其次,结合学生预习成效组织开展课堂线下活动,如小组合作式学习、项目驱动式学习、情境体验式学习、问题引导式学习等,指导学生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辨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性,深入品悟音乐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音乐实践技巧。最后,高度重视师生交互,坚持以身示教、大言希声,以此达成春风化雨的音乐通识课程实施效果。2.搭建“泛在平台”,领略音乐魅力新时代下高校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不再满足于一味地接受教材或教师讲解的音乐知识,而是倾向于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音乐特长等广泛涉猎多元风格、流派的音乐。为此,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实施需要依靠“泛在平台”,在平台上设置三大模块:一是资源模块,定期各类音乐会视频、音乐领域相关成就、创新型音乐风格及作品等,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前沿音乐信息,满足学生了解音乐、感知音乐的多样化需求;二是任务模块,负责向学生预习任务、实践任务等,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三是交流共享模块,各专业师生可以在该模块内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讨论自己对音乐通识课程教学与学习的看法、交流我国音乐文化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等,可以将音乐通识课程平台塑造为“文化交互阵地”,使学生领略音乐魅力,产生传承音乐文化的自觉性,并形成接纳、包容的音乐观念。
三、结束语
新时代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社会文化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作为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的创新性,既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体系并切实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又需要依托互联网+优势改进课程实施模式、搭建泛在式课程实施平台。
参考文献:
[1]薛莹.信息化时代下高校艺术类音乐通识课教学改革建议[J].中国文艺家,2021,(07):71-72.
[2]刘天华.高校音乐通识课教学改革与美育课程建设研究[J].艺术评鉴,2021,(11):100-102+114.
[3]刘天星.简析素质教育下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改革[J].高教学刊,2021,7(13):140-143.
一、新时代职校学生人性化管理现状与分析
1.职校人性化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难,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随着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学生自主择业、缴费上学,在某种程度上与学校形成了一种教育合同关系。传统的高职院校“强调校方、轻视学生、强调管教、轻视服务、轻视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暴露出其固有的非人性化缺陷。对学生全方位发展成长很不利,严重影响到职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发展。
2.人性化管理的认识误区
①长期以来,一些管理者将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理解成为“保姆式”的服务管理,这种观念上的认知误区,直接影响到职校实行人性化管理的战略部署。真正人性化的管理,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基本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推动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坚持以人为本,并非是为学生包揽一切。
②人性化管理并不与制度化管理对立,二者反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严格的制度教育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基础,人性化管理应当以严格的制度为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性化管理是最基本价值导向,制度化是比较的手段,并非是人性化管理完全脱离了规则制度的约束。坚持以人为本,并非放任自流。
二、对职校学生人性化管理实施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其内涵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自我价值观的体现,把学校与自己视为一个整体。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的选择都是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价值核心所在。
2.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学生整体也呈现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实现对学生人性化管理的前提条件。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实施,要考虑到人性化,应尽可能的考虑学生情感和需求。一方面要避免过多的束缚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对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造成不良的影响,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不良因素。另一方面管理制度应当柔性化,注重体现学生自我价值,更多的发挥学生聪明才智、提高能力的培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也要不断完善,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
3.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
学生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全方位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使学校管理更适应学生,便于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的锻炼,通过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领导能力,比传统授教式教学更能让学生接受。如此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宗旨,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学管理质量。
4.师生交流平等,互相尊重
就目前我国中等职校的生源而言,学生大都学习散漫、生活混乱、学习基础差、素质较低,对未来没有信心和目标,难于管理。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首先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用一颗真诚的心与每一位学生沟通,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方案。管理者面对的是一群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的学生,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利用合理的方法对其价值观进行引导,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即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5.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增强职校学生归属感
以人为本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核心价值所在。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提到,第一位是生存,在保证生存的同时人们开始需要安全感。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是家庭条件较为贫困的,他们时常感到自卑,并缺乏安全感。学校的人性化管理教育,切身实际的帮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父母之情,兄弟姐妹之情,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感受学校的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一种情感教育,更能体现出教育者对学生的爱护,让学生体会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学校采取勤工俭学的管理模式,帮助贫困学生重新树立信心,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三、总结
职校学生人性化管理是顺应全球高等教育管理新模式的必然趋势,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也是对当前职校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提出的挑战。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应当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充分深刻理解人性化管理的现实与深远意义,加强实践,从新的管理理念出发,尊重、关怀学生,形成高效而合理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必将成为职业学校包括高等院校的文化价值核心,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人才而努力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经山.试论人性化管理[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
多数网友认为,这件事反映了中国教育的缺陷:这个流传千百年的德育教育故事不仅成了“国家标准”,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其中有个网友这样写道:“这是德育题,却出现在语文考试中,如果是一个有经验有爱心的老师就可能会采取更为委婉的技巧和办法,他会首先表扬这名孩子说出了心里话,同时,也要让他晓得,如果和其他小朋友分享梨子,变一份快乐为两份,岂不更好?
另有一大部分网友在支持小朋友说真话的同时,也力挺老师:既然学完了孔融让梨这篇课文,就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如果学习了又不肯让梨,课文白学了。
网友的议论表达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关注,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个别网友认为这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真正区别。
一、思想素质与价值观养成问题
思想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应对和反映,而价值观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做人的准则与底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对与错要视具体的现实世界和所处的时代特征而定。这种认识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思想与包容的价值观的体现,是新形势下文明的标志。
1.思想应该生动活泼不拘一格
对人类最大的束缚就是思想禁锢。禁锢人的思想是不文明的表现,也是时展的桎梏。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都是从思想的开放而开始的。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周的中央集权瓦解的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时期。大家的思想是相当开放的,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孔融让梨”是儒家思想的表现,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社会秩序,这与墨家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思想不一致。儒家强调“爱”有差异,就是基于血缘由近而远;而墨家讲究的是“博爱”,“爱”不应该有远近之分。如孔融让梨,他就是儒家的秩序观念的反应。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他最小,所以选择一个小的“梨子”,这是孔融让梨的儒家思想本意,如果在墨家看来,孔融选大选小都是对的。因为人与人之间不分高低远近“生而平等”。在春秋战国时代,儒墨两家均为“显学”,就是说这两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都很流行。
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有一位思想家叫杨朱,他的思想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是典型的自私自利,且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意思。因为,拔下一根汗毛而有利于天下的这等小事他都不愿意去做。显然,按照杨朱的思想,孔融让梨就是属于愚蠢行为。但这种思想在当时也是有市场的,否则便不会流传下来。那么杨朱的思想是否正确呢?事实上杨朱是告诫人们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要去指望别人的意思。这个思想和当代的商品经济内涵是相同的,在“分工”的前提下只有“私有”才能导致“交换”行为的发生,这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和条件。
思想应该是自由和开放的。这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别人或社会强加的,是在开放的思想指导下慢慢养成的。是独立思考的产物。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包括正直善良、诚实信用、包容谦逊等。在我们灿烂的文明史中,正统的儒家思想就不乏这些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说俯拾皆是。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体现了儒家的“恕”的思想;关于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儒家思想也给出答案就是“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些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我们宝贵的先民遗产,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
近年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抓宣传教育、文化惠民、文明创建、弘扬新风等工作,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一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以第二批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为契机,按照“六有”建设标准,结合我县自身特色,建设1个县级实践中心、8个乡镇实践所、25个村级实践站。文明实践示范户发展到42家;开展文明实践大讲堂活动30多次;文艺演出和科技讲解20余场;群众自发组织文明实践活动1000余次,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格局。
二是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全县67个行政村组建了村风文明理事会,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村训》、《村风文明理事会章程》等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乡村自我管理水平。深入挖掘提炼优良传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以户为抓手、以村为基础、不断培育和弘扬良好家风社风。
三是实施文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辐射带动乡(镇)、村(屯)的文明创建工作,实现精神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结合。创建国家级文明乡镇1个、省级文明乡镇标兵2个、省级文明乡镇2个、市级文明乡镇标兵1个、市级文明乡镇2个、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2个、市级文明村(标兵)5个、市级文明村12个。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人榜”等评选活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创建市级文明庭院18个、国家级文明家庭2个、省级文明家庭2个、市级文明家庭3个、市级十星级文明户1260户、五好文明家庭700户、县级好婆婆好儿媳322人。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思想文化需求,教学模式的老式化,教学水平的停滞化,教学内容的脱节化都使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难以实现创新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进步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离不开创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为我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我国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对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还包括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科技创新奠定思想基础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持,没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怎么发展技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为祖国服务的思想,服务于人民,为我国科技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思想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可以培养学生勤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创新教育要求高校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
我??高校大都面临着教育教学改革,没有充分的思想源泉作保证,思想教育改革就会缺乏依托,难以发展,甚至会偏离方向,教育的创新需要思想政治建设的支撑,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在开展过程中总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就需要学生有坚持不懈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学生的心性,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不轻言放弃,进而推动我国创新教育教学的改革。
二、当前我国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一)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的西式化
随着当今社会全球化程度越来越深,外来文化源源不断的涌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加之,我国大学生经验不足,对外来文化有一种天然的好奇感,很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不利的文化观念会破坏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丢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德,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为我国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供平台,促进其思想意识的正确塑造。
(二)学生的成长导致价值观发生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接触的东西会有很大的变化,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许多多学生的性格,行为习惯都会有相应的改变,在从大学走向社会的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利益化,社会上对物质利益过分追求会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改变,注重利益很容易使责任意识淡薄,过分追求还会扭曲学生的性格,做出与社会整体道德相违背的事。所以,在学生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须的,只有将正确的的思想观念牢牢地植入学生的脑海里,才能抵御各种诱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网络环境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获得的信息也鱼龙混杂,很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加之大学生还比较单纯,很容易轻信某些信息,造成物质或者是精神上的损坏。一些低级文化有害信息的传播,很容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破坏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而且这种道德上的伤害是不是受法律约束的,只能靠个人的自觉及道德意识来规范,所以不良信息也会使学生走上违法道路。网络环境的影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迫在眉睫。
(四)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不足和教学内容的落后
现在大学生从小受着高等教育,其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都很雄厚,对知识的渴求也是很大的,然而我国的教学模式处于一种固化的状态,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课本,而且课本的版本较旧,新时代下,学生需要全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旧的知识体系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模式一直延续以前的教学方法,与同学之间互动少,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接受困难,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已与时代脱节,多媒体的应用要求教师掌握最基本的教学知识,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影音等来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的自身理论知识的储备程度式教学的关键,大部分老师的理论知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更新,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的政治知识,从而传播给学生,教师担当着很大的责任,为学生学习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新形势下,政治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教授,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新时代下,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掌握全方面的教学技能才能做好思想在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三、怎样提高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能力
(一)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包含着我国古人的智慧与优良美德,其中的仁义理智信等美德是现代大学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时要立足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涵养、滋润当代大学生,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基因。把文化创新、文化创作和文化育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牢固树立起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出力的意识,做到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使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
(二)与科技相结合利用好网络教育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书相结合,高度重视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不断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为教育工作的开展做贡献,大力推进网络育人,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新平台,使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所依托。文字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工作可以通过PPT的形式展现,信息的图像化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教学内容,阅读的网络化使得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展开,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内容放在网络阅读上,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网上与网下、内外网、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结合,把传播网络正能量和消除负面信息结合起来,运用微博、微信等应用为载体,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进行教学,使网络成为师生广泛参与、密切互动、相互促进的知识共享平台,并使网络教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形态。
(三)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改进教材内容
教学工作的改革,必须从基础的课本做起,课本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知识来源,改革课本的版本,将新的理论知识写入课本,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满足学生对形势的认识,对知识的需求,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接触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创新学习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知识的涵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专职工作来进行,提高专业素养,不断发展自我,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适应时代的要求,为祖国培养新型人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动力。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师生活动活动,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使老师了解学生的思想,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效率。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重点,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中,通过典型的故事、感人的代表、多样的活动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开展志愿者项目,通过学生自愿自觉的参加支教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奉献社会的美德,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还可以开展学雷锋活动。通过自愿进行垃圾的清理,为干净的校园环境出一份力,学习雷锋的榜样形象,为人民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落实。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种新问题与新情况顺势生成,传统的辅导员队伍要想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已呈现出力不从心之势,唯有充分整合大学辅导员团队,提升团队综合素质与能力,才能为和谐校园的构建贡献出应有之力。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团队的发展策略,以期能够为更多高校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提供些许参考。
辅导员大学生管理发展
现代社会对于人才评价的标准已经远远不再局限于技术水平方面,更多的是在于其综合素质,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最根本要求。而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骨干的辅导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但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部分辅导员队伍当中的不和谐现象比比皆是,对于整个团队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已经不容忽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被当代教育界赋予了高度的关注。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现状
第一,辅导员团队结构合理性不完善,导致管理效率不高。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都很年轻,缺少实践经验。在新时代,各种新问题不断增多,很多辅导员碍于专业性和经验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多重限制,容易致使辅导员脱离学生群体,也就难以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第二,工作积极性不高。诸多高校出于保证辅导员工作质量的目的专门制定出一系列统一的方针政策等,而这些条条框框往往都是凭借既往经验所形成的制度,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只能以此为章程,被动执行,遇到问题只能通过上级领导解决,严重阻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高校辅导员均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个体化差异明显,加之部分高校负责辅导员团队管理人员对于团队管理的模式,极其容易导致高校辅导员受到观念意识或多方面的影响而心生懈怠。长此以往,“随性”饿态度也就限制了其领导能力的发挥,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就难以为继。
第四,缺乏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高校辅导员团队作为一个组织,相互之间并不会涉及到多少利益冲突,但从现实层面来看,部分高校辅导员团队内部的和谐度却并不高,而深究此问题的原因,则大多研究认为是来自于高校自身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表现形成了辅导员角色认同度不高。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团队的发展原则
第一,科学规划原则。辅导员团队的建设并非简单的组织建设,因此不能一蹴而就,唯有对团队建设方案进行合理规划,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检验循序渐进,才能切实保证团队的发展脚踏实地。
第二,以学生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重在强调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尽管现代高校的改革力度于近些年不断加大,但以学生为本理念核心却未曾动摇。辅导员团队是为大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一线团队,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建设的思路也应当以学生的利益为诉求。
第三,团队绩效原则。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应当摒弃急功近利之心,以教育的过程为重点,切实使自身的建设形成合力,共同助力于为学生的发展续航。
第四,学习实践原则。辅导员团队的发展,应当保证与时俱进,因此该团队亦疏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知识结构的完善,是提升大学辅导员团队质量提升的关键,而理论的深入又需要不断强化学习力度,这样才能强有力推动大学辅导员团队的发展。
三、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团队的发展策略
立足于当前辅导员团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原则,本文认为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大学辅导员团队发展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完善大学辅导员团队结构
完善的团队结构设置是建设一个团队的必要基础,直接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同时,当前新媒体正在不断崛起,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迷茫与困惑也在随之增多。时代的背景造就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对此,辅导员应当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打造自身的专业基础,使辅导员团队专业覆盖面不断扩大,突出落实文化内涵的教育特色,以更好地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政工作。
(二)切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高校激励政策的落实是确保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的关键。因此在辅导员团队建设时应当对团队成员的要求和期望进行了解,通过人文关怀力度的提升来树立辅导员的主人翁意识,进而提升责任感,同高校的教育目标达成一致。也就是说,高校应当根据辅导员的实际情况与目标之间相互平衡,确保团队潜能被全面激发,为其工作积极性的提升提供动力。
(三)强化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建设
传统的辅导员任用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高校要想加强辅导员团队的整体质量,则必须要以强化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主,创新选拔标准,上岗方式采用竞争上岗,团队领导的选拔也要公开、公平、公正,切实保证导员团队的领导有着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综合素养。在此基础上,根据辅导员团队的实际特点,对领导方式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带动整个团队整体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加强对辅导员团队意识的培养
辅导员团队的发展,必然会涉及到辅导员团队文化,这种文化的建设直接主导着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关系着团队内部的信念与责任意识等等。对此,高校辅导员团队负责人要充分发挥出主导作用,正视团队自身的发展局限性,并建立共享型团队文化,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导向,全面展现其团队的魅力。
四、结束语
新时代的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已开始了多样化发展,诸多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已经明显无法适应现代化需要,只有辅导员团队与时俱进,制定新的发展策略,才能推动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艳霞,刘瑞斌,章小纯.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创新与实践初探――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新月”辅导员团队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302-303.
[2]樊泽民.传承创新团队文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命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3(01):105-107.
关键词:高中教育;班主任;德育教育;素质教育;价值观;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55-01
目前我国现行的传统教育包含小学、初中、高中及高等教育。其中小学、中学、高中的教育对学生能否可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起到关键作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国家的宏伟大业需要当代青少年继承与实现。我国正处于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青年一代的成才对国家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但如何让青年成才是学校与教师应该认真探索思考的问题。
目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信息的快速传播。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进青少年认识掌握新知识,增加对社会及人文的认识及理解,但同样的一些不良信息也更快的传入青少年的脑海。而这一阶段对于青少年正是社会观、价值观养成的黄金时期,不良信息的侵入必然对他们思想产生一定的冲击。在高中教育,班主任不仅应完成基础课程的教学,同时还应注视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在鱼目混杂的信息时代学会鉴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培养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四有新人。
一、班主任参与学生德育工作教育的责任与意义
班主任在学生学习与生活中起到关键作用。班主任对学生认真负责是学生能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班主任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影响着班内学生的行为意识。同时班主任在学校也是和学生共处时间最长的人。作为班主任应时时刻刻了解关注学生思想方面的动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思想困难,摆脱思想包袱,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教师德育工作的实施与培养。
二、我国高中传统德育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描述及分析
1、传统德育工作片面化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个体化的差异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教育方式由于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已经无法更好的完成新时代人才的培养需求。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灌输思维方式中,老师的讲授学生必须完全服从的方式对目前信息化的时代已经阻碍了正常的教育发展。尤其对于德育工作,现在的青少年思维方式越来越活跃复杂,个体化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也许有的观念对于部分学生来讲会是救命稻草,但很有可能对于部分学生则会变成穿肠毒药。因此注重学生个体化的差异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
2、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有效的联系实际与学生产生共鸣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加大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机会。而传统的纸面教材不能很好的与时俱进,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同时上课方式的陈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理解的兴趣。德育教育与实际和学生思想息息相关。因此,只有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选用学生熟知的实时案例,再结合教学的核心思想才可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分析
新的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理念,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德育工作应注重学生基本道德及价值观念的培养,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培养有知识有道德的人才而努力。
做好德育工作,应紧抓学生、老师这两个主体,同时应重点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互动与影响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首先在教师方面,班主任应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的积累与素质的提高,做到与时俱进。前面提及到班主任在学校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久的人员之一。而高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意识。班主任各方面的行为及思想意识很容易被学生模仿。班主任若不加强自身修养及素质的提升,一些错误的观念一旦被学生吸收与消化必定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班主任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学生是德育工作的接受者,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因此,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程度至关重要。作为学生应该认识德育工作对其将来发展的重要性,班主任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传递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班主任应该重点关注班内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习惯的养成,明确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一员,促进他们团结与进步。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德育工作会起到关键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互动与情理交融也是新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课外及业余时间通过实践活动,娱乐游戏与家庭走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实时引导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纠正学生的思想异化,促使他们正确观念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德育工作对学生正确价格观念的养成起到决定作用。班主任在学校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是学生思想教育最好的启蒙师。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价值观念又是新时代赋予青少年最基础的要求。因此,作为班主任应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规范一言一行,同时应持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及时引导学生正确观念的养成,及时与学生有效沟通,使德育工作取得较好效果,促使学生正确观念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陈羽希.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广西教育.2005(29)
[2] 陈 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029-02
人生价值问题是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它决定了个人人生目标与人生方向,告诫人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并在对社会奉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作为青少年的中职生,人格尚未完全成熟,却需要面对多样价值观并存的社会环境,中职生价值观教育正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中职生接受的是职业特点鲜明、专业色彩浓重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更需要注重价值观教育。就目前来看,我国职业学校都已开设了中职生德育课程,每周德育课时至少两个小时,同时各地也开始逐渐探索德育校本教材,希望加强德育课堂的针对性。
一、中职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路径单一。价值观是人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态度、立场以及观点的综合体现。因此价值观教育,也就成为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中职生价值观教育目前以德育课堂教学为主,教育方式一般为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讲解德育教材,并回答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课堂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贴近生活、学习实际。当前的中职生价值观教育,无法解答中职生在价值观层面上的困惑,比如如何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为他人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在校期间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等。同时,“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不仅无法激起中职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容易让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甚至是敷衍了事,难以帮助中职生形成健康人格。
(二)未能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展开教育。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中职生常常会对自身职业生涯产生困惑,这种困惑的情绪会对其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选择就读中职学校,大多是因为成绩一般,想要从中职学校中学到职业技能,这样的目的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如果教师不能够帮助学生纠正这些功利性、实用主义色彩过于浓重的观念,那么中职生很有可能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产生困惑,遇到困难只会选择逃避甚至走上歧路。一旦价值观产生偏差,即便不会使中职生厌学倦怠,也很难帮助中学生正确看待职业生涯,这也是为何近年来中职学校校风、学风问题日渐严峻的原因。
(三)德育教师力量单薄。当前,中职生价值观教育对德育课教师依赖严重,无论是德育课堂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讲解,还是课堂下为学生答疑解惑,都需要德育课教师来完成。然而,价值观教育是一项涉及中职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德育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课堂下的零星指导,很难帮助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中职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尚未发育成熟,社会经验匮乏,很难自发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体系,特别是在对复杂事物的选择上,很难具备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判断。当中职生面对价值观层面的困惑,非常需要有人能够在身边及时给予意见和帮助,单凭德育教师难以为中职生提供全面、及时的价值观教育。
二、中职生价值观教育路径
(一)将价值观教育全面融入课堂。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课堂是中职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面对面的知识灌输方式,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知识内容,在无形中建立起思想价值体系。然而在信息时代下,中职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网络媒体信息纷繁多样,对中职生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信息的复杂性必定会对中职生既有的思想价值观产生冲突,久而久之这些非主流思想便在中职生脑海中根深蒂固,而传统单向教育模式相对来说较为枯燥,再运用这种方式来对学生实行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也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对此,要对中职生开展价值观教育,将价值观内容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当中,以课堂知识为依托来突出价值观教育的作用,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教育。鉴于此,学校应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教学课件编写要求涵盖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在知识讲授过程中也要适当讲解关于价值观的内容,使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此外,也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专业课成绩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观引导,使学生主动接受,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为全面促进教师重视价值观教育,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将德育成效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体系当中,以此作为绩效评估的依据,把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到实践中。例如,合浦师范学校努力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用先进典型人物激励人,用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事迹激励中职生成长;在课堂上宣传学校树立的身边先进典型,用道德模范、雷锋志愿者等身边典型激励大家,用中职生身边的感人故事感动人,让中职生争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通过课堂教育引导,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中职生头脑,并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二)将价值观教育与职业规划结合。为加强对中职生职业规划及危机应对辅导,笔者在合浦师范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800 份,收回有效问卷 769 份),结果显示,80% 的中职学生对职业规划存在迷茫现象,60% 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和价值观没有关系。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要将价值观教育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发挥价值观教育的正能量作用,疏解中职生职业规划的迷茫现象,同时重视个人修为的提升,使中职生认识到未来职场能力和人品并重。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毕业就业问题成为多数中职生的困扰,有些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开始尝试就业,这种现象也是非常不好的。作为价值观教育的老师和辅导员,要主动担当,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辅导,在辅导中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结合自身经验和对职场、对社会的认知,对中职生进行科学辅导。对于在职业规划中有明显问题的中职生,要主动约谈,解除其心中的困扰。
如果缺乏价值观教育,中职生就很难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足够的期望,也很难在期望驱动下去努力,阻碍中职生充分发挥所学?业技能。因此,价值观教育对中职生未来如何正确看待职业生涯有着重要意义。中职学校应该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帮助中职生正确认识到目前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的建设者角色,并明确告知他们:中职生在人才市场中的起点确实很低,只有在这里认真学习、毕业后付出比他人多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才能够获得更成功的职业生涯。价值观体现出人对客观事物与其他行为的价值取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人的意志和行动,一个人的价值观如何,就会在职业生涯中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鞭策中职生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三)展开全员价值观教育。中职生的价值观教育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全员共同参与,包括全体工作者共同育人,也就是说上到学校领导,中到教职员工,下到学生本身,都需要承担价值观教育任务,中职学校的每个人都应该向中职生价值观教育负责;全员共同参与的内涵,还指所有教学活动、学生管理活动甚至是校内课余活动、校园硬件设施建设都应该开展价值观教育;全方位育人则是指学校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工作落实好育人责任,完成价值观教育。全员共同参与既是指价值观教育的主题,也是指学生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全部时间、全部事务。这一概念表明,价值观教育是一种复杂、表现形式多元的浸透式教育,需要每一个人、所有时候、任何事务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价值观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