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行业的核心价值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公路管理;核心价值;体现;践行
信念凝聚力量,理想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几代人艰辛探索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举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的共同理想。构建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就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职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凝聚职工的力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
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部门和行业中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和发展。因此,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始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体现的指导地位,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建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规划未来,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分析现实、查找问题,以科学发展观总结工作、完善制度,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有效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内化为职工的思想,外化成职工的行动,更好地指导公路事业发展的实践。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职工的士气。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形成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以改革创新为主的时代精神,是我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体现着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构建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就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引导职工正确认识我国历史和国情,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引导职工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公路在社会发展中承载的历史责任,立足本职、刻苦学习、发奋工作,为公路事业发展献身;引导职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自觉把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大局,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奋发图强、创造业绩的实际行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路行业建设之中的融入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路行业文化的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路行业的核心价值观、公路行业精神及理念体系,使公路行业文化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和社会主义的要求,保证公路行业文化的先进性。
对公路行业制度建设要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操作性、可执行性强,得到广泛认同,切合公路行业实际,做到公路行业实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基础,制度设计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公路行业管理也会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色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融于管理创新,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推动公路行业健康科学发展。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保证公路行业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落实,促进公路行业工作更加有序。还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注重对广大干部职工的人文关怀,促进公路行业人性化管理,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实现职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约束公路行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保证公路行业的生产活动符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符合广大职工的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既需要大力倡导,更需努力践行。只有使之大众化、普遍化,变成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发挥凝聚共识、引领风尚、规范行为的作用。公路系统的工作和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形成“人人爱岗敬业,事事为单位发展奉献、单位为人人发展进步服务”的强大内在动力。公路交通行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公路行业管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立足岗位、无私奉献,恪守职业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营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氛围大环境,使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充分理解、接受和感受核心价值观。
一、借助校园氛围,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一)以蕴含故事的生态环境,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业归属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利用大自然作为教育的内容,通过持之以恒的自然环境教育,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树立关注自然、关心周边事物,树立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思想,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情操。现代大学都有一个美丽如画的校园生态环境,校园生态环境同样渗透教育的价值取向,要发挥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陶冶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医学院校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可以针对医学的使命和特点,打造具有关爱生命、散播至善情怀的特色校园风景,让学生感受“一栋建筑、一个故事”“一片园林、一种使命”的责任意识。医学院校在进行校园环境绿化过程中,应建设一片集价值观念和休闲怡然一体的杏林,通过杏林故事的述说、校园碑刻如“视彼儿女,犹我兄弟”“普同一等,皆如至亲”等书法文字的展现,让学生明白杏林与医学事业的关系,诠释杏林故事渗透的深刻哲理,从而获得一种事业成就感,催动医学生为民族、为国家作贡献的心理动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氛围深入医学生的心田。(二)以常设性典礼为依托,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仪式渗透性。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是以造就人的品质为其目标。”现代大学,典礼作为一种常设性仪式,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每种仪式的背后,都有一个体现了文化核心信念的寓意”。大学生的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等是大学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开学典礼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是开启人生航向的指明灯。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开学典礼对其人格塑造、职业成长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典礼中的演说和仪式能够向学生传授价值观、人生观的理念,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医学院校大学生开学典礼中的重要一环“医学生誓词”的宣誓,其中“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等誓言的表达,既体现了医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又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等个人层面的重要内容。大学里重大活动的庄严升旗仪式中,师生穿戴的礼仪规范,自然会引发大学生对国旗、国歌的价值思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国歌和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符号被运用,从而实现了对国家的认同,使得每个在场的学生都感受着国家的在场”。通过升旗仪式,学生能进一步学习、掌握国家的兴衰史,知晓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形成理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化。(三)以重大节日活动为契机,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内在性。大学校园活动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殊性,在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弘扬、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医学院校可以在每年的5月12日护士节举办讲座等,讲述护士节的来历,阐释南丁格尔精神的实质,从而诠释不论贫贱、关爱他人的和谐理念,使得在当前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过程中,广西教育412017.1医务工作者可以用爱心去关爱患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公正”的内在含义,让他们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不论其出生、民族、地位、信仰,都要一视同仁。对于南丁格尔在护理事业中的敬业精神,让学生体会“敬业”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个岗位的具体行动中,让青年学生理解责任和担当的使命。纪念护士节还可以采用演讲、歌咏、舞蹈等比赛形式。演讲内容的写作、演讲思想的表达应围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来展开,歌曲、舞蹈的选取应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使学生懂得如何合作、如何表现正能量。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促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把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讲授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教育是集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于一体的高度融合的教育体系。医学人文科学蕴含了医学价值观、医学法律规章、医学追求等要素。“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概论”课教学中对医学生讲授“文明”的内涵时,特别要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渊源、表现形式、职业表征等,结合医学现状,指出必须摒弃医疗行业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看病不看人”的“非文明”现象,提出医务工作者文明举止、言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医务工作者将“文明”的观念内化为执业认同,外化为职业行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化。医学专业教育侧重医学思维、医学理论、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培养和传授。医学专业教育追求的“求真”精神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精神融合才能实现大医卓越的本色。在医学专业教育过程中,尤其针对病人的个例特征时,医务工作者需要涵养精诚的职业品格,以“文明”的眼神、语言作载体,接近患者、了解患者、同情患者,形成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提高获知病情的全面性、准确性,更能对症下药,展现医学职业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二)把专题教学与自主授课有机结合,拓展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院校“概论”课教学既需注重专题教学,亦需运用自主教学。专题教学主要突破一些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掌握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自主教学让学生拓展资料,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专题教学既注重紧跟党的理论创新,关注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又紧密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讲授与医学生相关的理论侧重点。例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讲授中,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等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和战略意义进行专题教学要讲解透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阐释,指出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经济的富裕、政治的民主等,还包括人民的健康,因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些专题教学内容结合医学生关注的兴趣点,拓宽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把握“中国梦”包含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三层基本含义时,将人民幸福的内容具体化,将医学生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所应秉承的责任与义务紧密联系起来,能有效地对医学生进行“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讲授的内容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理论传输与价值塑造有效结合,能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概论”课教学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授课,推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自主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内容选取某个章节的某个内容进行分享,自主授课小组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医学特点拓展知识,例如在进行“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自主授课中,学生需要联系专业特点,指出医疗卫生改革为推动医院和健康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平等”的内涵,这些都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现在医疗卫生改革的实践中,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的理解。(三)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干课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把理论讲透。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内容时,要作横向比较,把社会主义的“自由”概念与资本主义的“自由”概念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指向对象做一个全面的对比,揭示西方自由的虚假性和根源性,让学生学会分析鉴别,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概论”课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业中的内蕴性,形成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素养。医学院校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可安排学生结合专业实际,到医院、社区、学校、工厂、农村参观、考察、调研,尤其针对当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展开调研,并结合社区医疗、健康服务、卫生下乡等活动把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进行梳理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医疗卫生事业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医疗工作者如何在职业活动中通过自身对患者的呵护,增进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实践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将医学生的专业特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融合,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又进一步理解和辐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三、运用灵活性的教学实践环节,促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中,既要注重课前的氛围营造、课堂中方式方法的运用,又要注重课后考核方式的灵活,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力所能及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知行统一。(一)收集分享榜样事例,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医德榜样是医疗行业中以突出的执业善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值得和可供医务工作者学习效仿的职业贤者。医德榜样需要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厚的学识功底、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博大的仁爱之心。医德榜样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也是个人的德。在“概论”课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课后教学环节中把收集分享榜样的事迹作为课程组成的一部分。白求恩精神的宣传教育曾影响了几代中国医学人,但身边的医德榜样更具说服力。大学生收集医德榜样的过程,也是解析、学习医德精神的过程,“榜样教育的原理是个体内部潜在行为被榜样的外部激励唤醒,自己的道德境界得到提高”。医学生通过与榜样人物的近距离接触,与他们平等对话,通过了解医学名家的成长经历、倾听名家的真实感受、接受名家的品格影响,树立成就“精诚”的“大医”品质。医德精神是在医学执业行为中展现的真善美,“真”昭示了医学科学价值,“善”彰显了社会伦理的职业化,“美”提供了人性和谐的价值。医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榜样的言谈举止,修正自己的不恰当的认知,加强自我调控的能力,从而不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如屠呦呦作为医德榜样,教育了医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做到敬业、勤业、乐业就会有收获,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公正”“和谐”“敬业”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正能量作用。(二)参加医疗下乡活动,体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受。大学生的下乡实践活动,能使他们在耳闻目睹、情感碰撞中感受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作用,启发他们的价值追求,在实践中体会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实践教学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容易形成知行不一、“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不知所从”的窘境。医学院校的“概论”课教学,借助假期开展的“医疗下乡”实践活动,在医疗卫生状况比较落后的边远地区开展“义诊”“健康咨询”“医疗帮扶”等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医学生从多维度、多渠道了解社会,增进他们的怜悯、恻隐、关爱、助人的情怀,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爱国要爱民、爱民要亲民、亲民要贴民”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友善”的具体化、细微化。这些价值观念是大学生在体验中选择,并不断固化的过程,是经过实践体验后“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在医学生结合专业的实践活动中,在自我感受中更易形成可以感知和达致的信条和规范并内化于心,在以后的从业生涯中更加坚定和笃定这些理念和信条。(三)贯通见习实习过程,坚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要把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大学生的执业体验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临床见习实习是医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借助带教老师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职业行动中。在见习实习中,医学生亲赴医疗工作的第一线,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接触,调查病人所思所需,激发学生的价值情感,不断思考、调整自身的服务理念,增强辨别善恶是非和尚德精技的能力,为病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病人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关怀,凸显“精益求精,济世救人”的医学职业道德,为以后的执业奠定高尚的职业情操,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敬业”“友善”的价值追求,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言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过程,需要把课前与课后、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认知、领悟、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渗透到职业行动中。
作者:刘胜良 单位:桂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朝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5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168
[3]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M].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2-63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5]共建共享健康中国[N].人民日报,2016-08-21
[6]丁玲玲.榜样教育的困境和有效性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2)
一、盲校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特性
伴随我国的综合国力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着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增长,人们在追逐物质利益的同时往往忽视对于自身的精神文明的构建。在社会环境下和相对特殊的生活经历影响下,盲校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有着特殊的思想道德特性。
首先,他们是对社会上新事物最敏感、最积极的群体,存在批判和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的性格和行为。盲人由于视力上的障碍常常在认知事物上存在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这同样造就了他们敏感的反应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职业教育阶段的盲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处于即将走进社会的重要时期,思维积极而敏感,渴望接触社会,接受新事物,实现自我价值,却害怕受到伤害。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选择,但是,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如果不择手段,没有道德的约束,会使盲生很容易走上歧途。这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现象对于盲生个人品格的完善以及未来走上社会被接纳的程度都是极其不利的。
其次,他们处于寄托家庭和学校,承受社会瞩目和社会压力的群体,面临着社会环境带来的发展困惑和生存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对残疾人的关注日益增加。然而,在各种关心和关注中,他们以残障和弱者的形象出现。各种宣传和活动过分展示出对盲人学生的同情,过分强调盲人学生弱者和残障的角色,这对于正处于自尊心成长旺盛的职业教育阶段的盲生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心理折磨和困惑。一方面对自身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和挑战的渴望;另一方面,社会的同情让自卑的情绪蔓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困惑和悲观。
二、知荣辱,方能求发展,盲校职业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务实创新
如何让学生们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在职业教育中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知荣辱才是求发展的基础,是当今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一个社会主义经济高度发展,青年文化与社会文化具有趋同、矛盾甚至对抗的一个时期,盲校职业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做到:
(一)从专业教学的行业道德和学生的自身发展,合理解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前学生非常讨厌喊口号、唱高调,职业教育阶段盲生的敏感特性更加认为这是一种虚伪,并加以排斥。结合他们对于自身发展的关心和渴望,当今职业教育中所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提供这么一个平台,让同学们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身发展的基础。在职业教育中,从行业的道德规范人手,剖析道德规范的现实社会价值;解读规范和价值观之间的密切关系;联系价值观和实现自我价值,创造财富之间的桥梁关系,才能真正在学生心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也才是盲校职业教育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33-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学德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中学时期是学生认知情感和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深入探究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途径,使其真正内化为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外化为中学生的积极行为,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学生共识,需要多方工作者们群策群力,使学生从各个途径受到熏陶,使中学生的思想在意识形态中得到真正的提升。
一、用规章制度引领和约束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学校规章制度是中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师生行为的重要标准。学校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学校规章制度深度融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学校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推进中学德育建设,完善学校的规章内容,完善师生的行为准则。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时,学校领导应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探讨,由原来对师生行为上的引导与约束推进到思想中去,使其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公正、法治”等思想内容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性。学校规章制度在要求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教师管理班级事务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对于学生间矛盾的产生,真正做到平等公正地处理,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学生的权益,深入贯彻以“平等、公正、法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学校规章制度的引领作用。
此外,在制度约束的同时以准则为辅助,使其成为师生行为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教师应首先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认识到思想观念对于中学生发展阶段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不仅在教学课堂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方向,更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要求每一位学生真正从内心团结友爱班级同学,使班级学习氛围更加和谐,引导学生友善地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冲突。使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加以重视,用制度和准则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二、中学教师“言传身教”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中学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授课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播,更可以通过自身的优良品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躬身践行。“言传身教”对处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把教师的以身作则和中学政治课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有机结合,使其在中学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形成“身教”与“言传”并重的良好局面。
中学阶段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中学生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优良建设的主力军。中学教师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传播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课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作为教育引导者对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与探究,中学政治课教学形式着重体现教师“言传”的教育效果,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进行良好的品德培育,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自身的卓越价值,体会到思想品德课程对于他们学习及生活实践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并不局限于教师“言传”的形式,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身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的感染力更有利于带动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学习。首先,推动广大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守师德,严格约束自身的敬业精神,文明友善地对待学生,使学生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融入师德规范,通过对教师行业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讲解,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敬仰,从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内容。最后,教师主动帮助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解决生活上问题,从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从而内化践行。学校引用创新师德教育,加强师德的有效宣传,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三、在中学课外活动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精神
中学课外活动是学校师生寓教于乐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素质教育和第二课堂,通过课外活动可以更加多样化、丰富新颖的方式宣传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德育形式的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阅读经典故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直接途径,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平等、富强”的深刻意义,通过不屈的信念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思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途径,从而激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励志箴言的传递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激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启迪中学生的思想,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创新的德育形式,变注入式学习为感召性学习,把教育内容明确化,教育目的具体化,教育形式多样化,让中学生们在课外活动的愉悦气氛中,有效地延伸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一个新兴的隐性渠道,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发起的,注重学生民主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学生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文明”的重要性,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团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过程性认识。其次,中学生社团活动相比课堂教学来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会更加清晰,更加生活化,从而对正处在教育重要阶段的中学生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于此同时,学校应充分号召导家长及社会业界的共同支持,积极支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团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前进.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四川日报.2014-10-19(001).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精神的教学指导建议》的通知[Z].2013-04.
[3]黄利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J].新课程:上,2014,(05).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 Way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Middle School
DING Jia-yin1,LU Qi2
(1.College of Marxism,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00,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lin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00,China)
关键词:创新教育 择业 价值观引导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51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唯有创新才能驱动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正确择业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教育的口号很响但缺乏实际有效的改革模式
创新教育的实行与素质教育的开展一样,提倡之时轰轰烈烈,具体推行却又困难重重,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实际有效的创新教育模式和教改经验。第一步怎么迈,采取什么方式,需要影响哪些人的行为模式甚至利益,创新素质如何测评……都是实实在在摆在教育界面前的问题。
1.2 择业价值观的偏差不仅造成就业难,且阻碍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推进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源于高校急速扩招,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同时,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凸显。此种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过度功利,眼高手低,择业扎堆严重等现象不仅加重了就业压力,且容易形成浮躁风气、焦虑情绪、挫败感,使创新人才的培养缺乏了基本的环境土壤。
1.3 创新、创业与择业价值观的实现未形成良性互动
年青人有着更高的创新潜质和创业热情,但如果没有与端正的择业价值观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必会导致双输的局面,不仅会失掉创新的兴趣与创业的信心,恐怕连对现有工作的专注与进取也会大打折扣,逐渐变成了按照行业惯性亦步亦趋的平庸者。
2 对创新教育和择业价值观引导的进一步思考
2.1 创新教育不易开展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特别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较低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兴趣;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三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必须以创新为核心目标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进行整体、系统和综合的改革。从根源上讲,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个体多样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以经验传授为主,不注重创新教育,有一定的保守性。革新传统任务艰巨,创新教育的切实推行需要突破和勇气,需要试误与探索,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2.2 择业价值观偏差形成的心理误区
虽然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择业价值观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在不同程度和侧面上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动机的个人功利性,即大学生择业观已由过去的改变社会、为人民服务等社会导向价值观,转变为以注重经济利益和个人发展为主的个体导向价值观,价值取向过度功利。二是自身择业观的混乱、不确定性,以致求职时焦虑、紧张情绪明显,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适合什么,往往被社会指责为“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三是短视性,即排斥基层工作,扎堆“热门行业”,没有把职业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看待。
2.3 择业价值观教育是创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重要纽带
择业价值观并非独立存在,它是个人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要纠正择业价值观的偏差, 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经济、社会的转型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职业竞争力的提升要求大学生们具备创新意识与才能。因此,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将择业价值观作为重要纽带,引导学生发展、提升创新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实现个人理想。
3 创新教育与择业价值观引导的对策探讨
3.1 创新教育应以主动实践为基本原则,积极借鉴他国先进经验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周光礼教授提出:“中国大学创新教学体系应当是以创新能力本位论为价值导向,以项目式训练为主要教学路径,以现代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基本培养规格的专业教学体系。”在教育模式探索方面,可以积极借鉴科技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创新教育经验,例如英国的“导师制教学”,德国的“seminar教学法”,美国的“产学研一体化”等等,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实训、主动实践来培养和发展其创新能力。
3.2 择业价值观引导应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以全程化为总思路
在开展择业价值观教育时,一定不能忽略大学生的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深层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人生观影响着学生追求怎样的职业价值目标,荣辱观对学生基层就业和避免急功近利有促进作用,人才观有利于发展学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兴趣和能力,自我实现观能引导学生按照客观实际及社会道德规范来择业。择业价值观的引导并不仅是毕业班的事,而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初期(18岁前)、大学和就业之后共三个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即便是在心智逐渐成熟的大学阶段,也需区分阶段实施“多向、导向、定向、去向”教育。
3.3 努力实现创新教育与价值观引导的协同
择业价值观引导是创新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二者唯有协同发展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一方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思维有助于加强就业优势,开拓择业思路,使择业观更为理性、多元,同时,价值观教育离不开方法创新,网络时代,传统的“两课”教学已不能适应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需求。反过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为持续创新提供了动机、方向与活力,创新的核心是创造价值,端正的价值观更强调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高校教育改革应注重创新教育与价值观引导的协同。
从素质教育到创新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到择业价值观引导,教育改革从不同体系分头推进到协同化发展,对于中国高校战略能力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参考文献:
[1]周光礼,胡海青.建设中国高校战略能力:一种创新教育模式的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5-11,24.
[2]薛利锋.大学生择业心理与择业价值观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75-178.
[3]孙春波.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研究[D].山东大学,201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医院的灵魂,医院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医院文化。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医院文化的精髓,是医院全体同仁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价值观念,是医院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的不竭动力。医院文化所体现的医院核心价值观念,是由医院制定的方针、原则和制度所表达,它规定了医院全体工作人员的基本思维和行为模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念,决定了医院以 什么样的方式服务顾客,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自己这一医院建设的根本问题。任何医院的文化都是在其所存在的社会大背景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医院的核心价值既要服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体现其职业特点。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论述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认真学习和领会十报告精神,积极探索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是社会公益性与福利性的统一,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市场竞争越激烈,就越要抓好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对我国的社会道德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种冲击表现在医院就是有极少数医务人员,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收受“红包”、开单提成、乱收费等,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损害了群众利益,败坏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形象。如何培育医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抑制不正之风,营造良好的行业风气,对内凝聚职工、对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医院发展的各个层面中,深化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搞好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以医德医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医院全体干部职工牢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真正把内容落到实处,集中体现医院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面貌,激发全院医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齐心协力建设医院、发展医院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开拓前进,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形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医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途径
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构建,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精髓。当前,绝大多数医院职工是把自己的利益、命运同医院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他们自觉维护医院利益,维护患者利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不仅靠医护人员的严格自律,更要靠规章制度的约束,以实现自我控制,保持良好的职业风范,从而形成团结和谐与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2.1 树立统一正确的医院核心价值观。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医院精神”,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具体地说它应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院宗旨,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职业信念,廉洁行医、不谋私利的医德规范,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医疗作风,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良好、成功的医院核心价值观,往往迫使医院不停地去完善自己的各项服务工作,全体员工自觉地将工作做得更好,更进一步、更完善地服务于病人和社会。这种不断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及能力,源自于医院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的目的观念,来自于医院内部员工强烈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规范自觉性,是产生永无止境 的、追求工作做得更好的不竭动力。使医院每一个服务环节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具备较高水准的基础素质,并能依照统一的、严格的、高标准的规程提供良好的服务,并逐渐把强制性的医疗风险防范措施变成医务人员的自觉行为,从而保证病人安全,让病人放心就诊。
2.2 强化干部职工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一是注重职工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广大职工政治素养。一方面抓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考核等制度管理,发挥了中层干部和党员队伍在职工队伍建设中的模范作用。另一方面是持之以恒地抓干部职工队伍的正面教育。以党的政治路线和社会理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等为重点,积极进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依法行政水平,提升职工的理论素养。二是注重医务人员能力提升。教育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始终把“练技术、强素质、打基础”列为各项工作的重点,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广泛开展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不断开展业务学习与培训,锻炼技术;加强继续教育、在职学历教育;积极选派医护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深造,逐步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三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组织联欢晚会、合唱比赛、职工运动会、摄影比赛,认真开展医疗操作、护理操作比赛,在丰富了职工业余生活的同时,努力提高全院职工的诊疗水平,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中教育、自我教育,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对病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在工作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以工作之便谋私利,不索取病人财物,谢绝病人请吃、馈赠,不收受回扣、红包等。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2.3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温馨服务活动,把优质服务、温馨服务贯穿到整个医疗服务流程中的每个环节。二是定期向住院病人发放医德医风问卷调查表,全面了解医护人员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三是对出院患者实行电话回访或登门走访制度,即科室主管医生、护士、科主任、护士长在患者出院一周进行回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状况,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征求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四是积极开展送医下乡活动,每年组织知名医生深入到农村、社区、学校、企业进行健康、保健知识宣传、疾病治疗咨询、会诊、手术等,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科普知识的需要,减轻、解除疾病患者的痛苦。五是加强医院基础基础建设,努力改善医院服务环境。加大投入,改善医院服务环境,为病员及家属提供优美的休养、休闲娱乐场所,为病人的康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做好人的生动局面。一是加强价值观宣传力度,结合实际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和征文比赛,努力营造全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二是打造1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院坝文化示范点。深挖地方文化,积极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重视艺术表达,提高传导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以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抓好核心价值观院坝文化示范点等重点工作,把院坝文化示范点打造成具有浓浓文化味和艺术气息的人文景观、德化场所,大力推进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生活化。三是大力推进“好人榜”建设,以“好人榜”为载体,以各级道德模范、好人、劳动模范、志愿者、最美人物为内容,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先进事迹,营造“好人好报”的社会氛围,起到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作用。
(二)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抓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深入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宣传日主题活动。加强典型引领宣传,利用道德模范现身说法,巡讲巡演等方式宣传榜样力量,营造声势,扩大影响,推动全乡形成学习、关爱、崇尚、争当好人的良好风尚。组织参加县首届芝溪玉液杯“美丽----最美人物”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力争向上推荐1名“最美人物”。开展道德模范帮扶慰问活动,针对道德模范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通过安排专项经费、社会捐助、走访慰问等方式,让道德模范在生活上、工作上都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
(三)加强文明风尚建设,培育文明人。一是开展“十大不文明行为”找、评、改活动。准确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不文明现象”,评议汇总出居民群众反映比较集中“十大不文明行为”并向社会公布。针对“十大不文明行为”,会同各相关行业单位、主管部门广纳民智,开展集中整治,通过活动开展达到引导群众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持续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培树一批文明餐桌先进典型。开展“文明餐桌示范店”“食品安全示范店”“文明餐桌服务之星”评选活动,提升餐饮企业服务水平、经营特色和文化品位,充分发挥餐饮企业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窗口示范作用。通过张贴画提示牌等,宣传“文明用餐,节俭惜福”“不剩菜、不剩饭”等观点,推进全民节约行动的深入开展。
(四)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为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春节、元宵节开展送温暖献爱心、联欢慰问、迎春灯会等居民群众互动的活动,同时悬挂彩灯,张贴海报,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开展清明祭英烈系列活动,倡导“祭先烈、讲文明、树新风”理念突出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的主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改善人居环境,深化文明创建工作
(一)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抓好新一届省、市、县级文明单位(行业)、文明村(社区)的创建。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集市”等文明细胞创建活动,培树文明风尚。
(二)开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以文明风尚培育,村风民风改善为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在村一级普遍设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三会”,切实发挥“三会”在村风民风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依托文明创建,切实加大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整脏治乱力度,进一步优化农村环境面貌,实现环境育人。
三、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一)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突出“我的中国梦”学习教育主题,利用清明、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开展清明祭英烈、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活动,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未成年人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做有道德的人。
(二)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根据2016年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订具体方案,下发通知,分步实施,在全乡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提升全乡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公民素质。
(三)组织开展美德少年学习宣传活动。精心组织2016年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开展向美德少年学习活动,号召全乡未成年人积极向优秀榜样学习,引导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在春节及六一其间,组织开展美德少年慰问活动,做好美德少年关爱弘扬工作。
(四)深入开展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开展“好爸爸”“好妈妈”推荐评选活动,让全乡家长以先进为榜样,弘扬家庭美德,践行家庭美德,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深入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评选活动,在全乡营造良好家庭文明风尚。
(五)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以城乡结合部为重点,组织公安、教育、文广、工商等深入开展社会文化环境治理工作,严厉查处黑网吧,杜绝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严厉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加强绿色上网阵地建设。加强暑期整治,确保全乡未成年人过一个愉快、安全的暑假,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同志们:在全国政法系统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是中央政法委作出的重要部署,是今年政法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面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更好地担负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神圣使命。我局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政法委的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把这项活动作为一项管长远、管方向、管人心的重要任务来部署开展,要紧密结合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坚持创造机会,创新载体,活动形式上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推动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做到人人必须参与,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真正实现让“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无愧于职责使命的司法行政干警。根据安排,下面就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我谈三点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是党和人民对政法机关、政法干警的时代要求。我们要把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经常性动力,组织引导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在促进科学发展、履行工作职能上创先进、争优秀。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促进和谐、创建平安的经常性保证,要履行好维护稳定第一责任,调解纠纷,化解民怨,协助党委政府开展群防群治,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在保平安、促和谐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服务群众的经常性机制,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关切和期待,多办实事、好事、群众欢迎的事,为人民群众提供细致周到的司法服务。全体司法行政干警要深刻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及实现“崛起皖北”的目标任务,深刻认识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所能发挥的重大作用,认真贯彻落县两会精神,紧密结合固镇实际,切实解放思想,找准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结合点,明确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提出切实可行、务实有效的措施,按照抓好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要求,迅速行动,全面实施,稳步推进,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固镇县“崛起皖北”提供公平公正的和谐环境。
二、把握关键环节,认真开展各项活动把握关键环节,认真开展各项活动开展各项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不能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墙壁上,而要落在学习中、行动中、干事中。机关要行动起来,基层所也要行动起来,下面不行动,光是上面热闹,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教育实践活动不是离开本职工作另搞一套,而是要求同志们把自身承担的任务、从事的工作做得更好。要把教育实践活动和日常工作融为一体。根据活动方案的安排,此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从今年2月开始,到12月结束。共分动员部署、教育实践、总结提高等三个阶段,并重点组织开展大讨论、下基层、大评查、大练兵、警示教育、形象展示等六个方面的活动。同时突出特色,体现实效。通过为期近一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努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司法队伍,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做到“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在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中,局党组将以加强思想教育、完善管理制度、抓好集中整顿、严明党的纪律为重点,狠抓干警纪律作风,下决心解决少数干警纪律观念淡薄、效率不高、执行力不强、创新本领欠缺等突出问题,坚决杜绝工作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廉洁、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要以充分发挥干警主观能动性为基本途径,着眼于工作的整体推进,结合年度总结评选活动,掀起争创一流业绩、争当先锋模范的热潮,推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全面进步;要以健全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为抓手,加强对干警履行岗位职责的考核评比,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确保司法行政队伍作风有新进步,精神面貌有大改观,树立司法行政队伍的良好形象。
三、突出司法行政特色,务求做到“四个坚持”突出司法行政特色务求做到“四个坚持”做到司法行政干警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力军,要努力成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工作开展的方方面面,切实提升司法行政队伍执法为民、服务为民的能力和水平。
1、坚持“三个至上”。忠诚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司法行政干警的首要政治任务。司法行政干警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上来,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切实做到党在心中、法在心中、正义在心中、人民在心中,带头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司法行政队伍永葆政治本色,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2、坚持服务为民。司法行政各项职能特别是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人民调解、法制宣传等法律服务部门和行业,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服务人民群众是司法行政的根本职责,也是司法行政的独特优势。服务为民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法律援助,深入开展“春浓”工程,巩固“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便民利民措施,创新服务载体,搭建服务平台,整合司法行政资源
关键词:核心价值;文化整合;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3-0012-05
收稿日期:2013-01-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门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的整合与创新研究”(11JD710118)。
作者简介:何祖健(1957-),湖南新邵人,湖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传播研究。
党的十报告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文化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把握科学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文化的整理、整顿和协调,形成合道、合志、和声的文化育人与文化发展合力,是高等教育通过内部动力和资源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一
教育是社会文化的基础工程,作为最高层次教育机构的大学,精英文化、国家文化无疑是这一组织文化生态中占主导地位且具有强势影响力的文化主流。然而,在当下的大学文化中,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束之高阁,精英文化步步退却,大众文化泥沙俱下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那些代表国家意志并发挥着价值规范导向功能的主导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悬置,而且“以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为诉求、承担着社会教化使命”的精英文化也在以消费、娱乐为取向的大众文化咄咄逼人的态势下,表现出无奈甚至变异。“中国的大学能否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以什么样的面貌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究竟能在世界一流行列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最终还是要看文化建设的成效”[1]。文化整合是文化自我完善与创新的一种途径。大学作为传承与创新文化的组织,整合协调内部的文化冲突不仅符合大学的规律与特性,也是一个内在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这一进程既可以涤荡大学文化中的污泥浊水,也是防止大学文化僵化和克服文化惰性的不竭动力。因此,通过文化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是促进大学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事物的分化与整合是社会进化的必然趋势与规律。从生理学和思维科学中引进的“整合” (Integration)一词,已成为具有广泛的哲学意蕴的概念,基本内涵是通过诸如组合、联合、集合、聚合、融合等形式使要素系统化,局部整体化。如果将大学文化界定为“大学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吸收并融入高等教育特点而形成和升华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有机统一的文化形态”,那么,大学文化整合就是大学中各种文化协调化与整体化的目标和过程,是把大学文化中分散和冲突的文化价值力量整合为充溢着健康向上精神品质的文化合力。其目标与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文化的整合是“刚毅坚卓”的“守正”。“刚毅坚卓”意味的是文化整合中所表现的一种文化态度和立场。其一,是指以刚健不挠的文化态度,恪守文化的正气、正义与正道,庄严地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对流入大学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甄别与引导,对那些缺少思想性或审美性,只具有娱乐作用的通俗文化,提高其品味,对落后、低俗的文化,则态度鲜明地制止其传播和流行。其二,是指一种抱诚守真的文化立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四个字:求真、育人。在求真中育人,在育人中求真”[2]。求真就是坚守以知识、科学、真理为追求,维护大学的学术性。大学——探求高深学问的殿堂,高深学问忠实于真理,崇尚学术就是营造以学术为核心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精神气象,还大学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求真育人本质。
其次,大学文化的整合是“育人为本”的“贯通”。“育人为本”的“贯通”是指文化整合中的一种文化理想和途径。文化的特点是整体性,从哲学维度看,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们直觉到的一种氛围。“贯通”的含义之一是整体性。大学文化的整合需从文化的人文关怀来认识其整体性,从知识的内在关联中来理解整体性。就是打破各学科、专业的人为分离,沟通人与自然的人为屏障,消解科学知识造成的人与社会的分裂,让人文精神搭起知识、教育与人格完善的桥梁。“贯通”的含义之二是系统性。系统是整体的一种描述方式。系统理论认为:一种具有有机联系的要素组成的组织系统,通过组成系统的各元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元素的作用,将发生从要素量的组合达到系统整体质的飞跃。文化的整合从价值关系考虑是目的性,按所蕴涵的整体联系来理解就是系统性。大学文化不仅有深层的文化理念,也有文化育人核心的课堂教育,还有作为表层现象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有精神文化、还有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大学文化的这些子系统之间需要有机统一,相互依存,整体联动,使局部或要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
第三,大学文化的整合是“和而不同”的“创新”。“和而不同”是指作为高等学校文化整合的一种文化智慧和心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从自然界到中外文化概莫能外。“和而不同”在内容上表现为一种“尚和”的感情倾向,一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大学文化整合不是把各种流行文化进行“文化调合”,而是多方面的和谐统一。这个“统一”不是“单一”,而是由不同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有条件的整合组成。既承认差异,又坚持扬弃和否定,既包容多样,又不苟同。在文化的结构系统的整合中则表现为一种“求和”的现实追求。制度文化属于中介文化的维度,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延伸和具体化。它包括教学、科研、服务、生产、生活和各种管理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制度文化“求和”意味着建立规模与质量和谐、教学与科研和谐、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等多层面的和谐关系。翻开中外文化的发展史,无不以文化分化与文化整合的运动过程反映着文化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规律。尽管大学的校园文化、课程文化等各种文化现象(或称局部文化)与以大学精神和使命为诉求的大学文化(或称大文化)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着高校文化的发展,但不能否认两者思考问题的立场与视角所存在的区别与差异。
据此,本文将讨论的重点放在高校大文化建设方面,即将大学文化整合与创新的实质视为大学文化精神和使命的确立。基于这一认识,首先,在作为使文化“结合与统一”的整合中,价值的预设和目标的一致就是实现大学文化整合的前提,只有在核心价值一致的前提下,才可能对局部、要素集成与创新。其次,在整合这一动态的过程中,不仅需从静态的目标理念关注其价值诉求,也离不开从方法论层面关注价值体系具体实践的过程。因此,本文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大学文化整合的“静态”与“动态” 两层面关系为切入点予以讨论。
二
文化即“人化”和“化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和最本质的理解。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本质是文化。也就是说,大学不仅仅是培养专业人才和科学实验的场所,更应是大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的摇篮和社会人文精神的辐射源。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是大学的核心影响力。文化与价值系统的这种内在结构既告诉我们,高等学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潜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的理念中,也规定我们必须在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的认同中协调冲突,实现文化整合,以形成大学的核心影响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虽在时代的风雨中不停地调整自己的文化坐标,但大学的人文精神滑坡的现状仍堪忧。
就大学文化整合途径而言,要提升大学的人文精神,首先需要确立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哲学转向是人类社会以文明进步来分析、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新的视角。“以人为本”不仅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理念和原则,也是当代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重要目标。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就必须将教育置于“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而进行的活动”来认识。或者说,只有以人为教育的出发点才能将教育的目光投向人生命意义的提升和完善,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育人为本。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存、运转和发展的方向,在以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作用是为大学的发展进行定位与导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从“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对高等教育而言,作为核心价值或基本理念层面,这一体系以主体内涵丰富,各部分分工明确、精神相通的相对完整的思想和理念,深刻回答了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文化的终极价值是育人,而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关乎着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把握了这一灵魂,就把握了高等教育的最高宗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题关乎的是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理想与信念的精神支撑。它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与远大理想结合, 把个人理想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结合,使理想信念既有飞翔的空间又有牢固的根基。把握了这一主题,就是把握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性质和方向;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不仅关乎高等教育强大的精神动力,也关乎着人才应该具备的精神风貌和创新能力;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关乎的是大学师生的“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既有视角上的不同侧重,又有基本内容的相互补充与相互支撑,四个方面的内容以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从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和道德准则等不同层次上,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完整的价值参照系和标准。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迄今最先进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以其对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求的相适应,也以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的指导而成为引领社会前进方向的特殊历史形态的人文精神。对大学而言,这一核心价值体系,以深层次的人文关怀统一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构成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价值方向总的规定和对大学功能价值的核心倡导。
美国学者C·恩伯和M·恩伯认为,“我们说文化是整合的,指的是构成文化的诸要素或特质不仅仅是习俗的随机拼凑,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或和谐一致的”[3]。这种“和谐一致”离不开对核心价值体系深层的认同。大学文化整合是通过辩证的、批判性的取舍,形成具有核心价值引领的文化的丰富和多样。今天,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抓住了社会主义大学的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以及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关键,就能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从根本上坚持和重塑大学的人文精神。因此,针对目前大学思想文化领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所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整合是中国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创新的必然要求;确立与认同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下纷繁复杂文化中的引领与统摄地位,是大学文化形成最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前提与保证。
三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系统,以若干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为内核就形成了社会核心价值系统。在这一内容丰富而庞杂的价值系统中,核心价值观处于主导和引领地位,体现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支配和影响着其他价值观念。党的十报告发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性号召。这简约而深邃的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被普遍视为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借用黑格尔的一个比喻来说: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就像洋葱头,它的皮就是肉,肉也是皮;如果把皮一层层剥掉,也就没有肉了。在当代中国,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两者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本质上具一致性与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最高抽象。另一方面,两者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以信念、理想、追求等形态表现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对事物或现象所蕴涵意义的认识和评价的基本准则、价值尺度。由于“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意识在主体意识中不断地反复,就会在主体意识中积淀为核心价值观,这就意味着与核心价值体系相比较,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更为抽象,在形态上更为稳定”[4]。易言之,当价值观念作为对价值意识的积淀,成为意识中深层的心理结构时, 势必升华为一种信仰,一种为全社会与民族所共同认同的理想和信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不仅为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也以相对规范的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决定了基本特征和方向。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在大学只有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 才能引领大学文化整合与创新的具体实践。
文化涵养一种精神,精神蕴育一种价值,价值塑造一种人才。文化融合愈深,交锋愈烈。面对各种文化的激荡与交锋,价值思想的意义更为突出。“文化的灵魂是什么,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5]。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为大学文化铸魂的工程。大学文化整合就是充分发掘各类文化中的积极价值因素, 将其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的发挥。只有将作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为根据高等教育发展与育人规律的行业系统的道德价值规范,才能对高等教育的全体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指导作用。十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行为准则和理想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作为个人层面的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与市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中间地带。三个层面的理想与信念相互联系、融合统一,体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个人行为准则的三维一体,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相互统一。在个人层面,不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丰富内涵对国家、事业、社会、他人的个人道德规范以高度概括,而且四维合一强烈的人文关怀,也为高校“以文化人”和“化文成人”提供了具体的内容与目标。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无论是社会文化还是组织文化就繁荣不起来,大学文化亦如此。文化的整合离不开文化的自觉,文化整合是文化自觉的前提,文化自觉是文化整合的旨归,因此,就文化整合的具体途径而言,其根本是对核心价值的“自觉”。在既有顶层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又有具体的“核心价值观”规约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当务之急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要实现理念对实践的指导,价值观的自觉是关键。从实质上说,文化整合就是指一种主导性价值观逐步为广大社会成员认同乃至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和价值尺度的过程。而从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转化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需要深刻理解并体现对社会核心价值的高度自觉。对高校而言,在大学的文化现实中,定力的作用尤为重要。我们既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纠偏,只有这样,才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目标。
人们在认识世界中提出价值的同时,往往在改造世界中践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具有深邃的理论性,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与行为的规约性。中国高等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与实践,必将通过大学文化的整合,以大学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的提升,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北大周其凤校长演讲实录: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N].光明日报,2012-12-10(5).
[2] 顾明远.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育人[J].教育研究,2010(1):53-57.
[3] [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M].杜彬彬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