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丽乡村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2013年全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现场会要求,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从今年起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是贯彻落实十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
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目标和基本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目标是,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形势和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注重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农村民生需求导向和以县为主统筹使用的制度优势,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领撬动作用,通过局部试点,探索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和有效模式,为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积累经验,完善政策。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要始终坚持议字当先,严守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程序,尊重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二是坚持规划引导,突出地域特色。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三是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先行先试,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在局部地区取得重点突破和经验模式后再逐步推开。四是坚持多元投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一事一议民办公助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五是坚持以县为主,统筹推进。继续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发挥县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等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六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机制。深化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机制等改革,创新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
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主要内容
(一)继续抓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实现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等目标,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人居环境,为乡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升级。
(二)加强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推动有条件的行政村、自然村落归并整合,优化村庄布局,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节约集约土地。
(三)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长效管护机制。
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有关要求
(一)抓紧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方案。各地要尽快明确试点范围、支持重点、扶持政策、资金项目管理要求、绩效评价等内容,制定试点方案。以省为单位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省份要抓紧研究制定全省试点方案,并报工作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局部试点省份可在中央财政重点支持2―3个县市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试点范围,选择自然条件较好、领导重视、工作基础扎实、有资金整合意愿和能力的县市进行试点。试点方案于7月底前报送工作小组办公室同意备案后抓紧组织实施。
(二)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根据本地区域差异特征,综合考虑地理、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实行差别化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加快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专项规划向周边农村延伸,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要求,区分不同村庄类型,因地制宜探索相应的建设标准和模式。
(三)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要调整支出结构,增加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农民、村集体和社会各方面资金共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要适应公共资源加速向农村倾斜、延伸的新形势,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平台作用,切实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推进进村建设性资金的统筹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合力。
(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和资金监管,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在试点村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村庄规模、受益人口、自然经济条件等因素,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合理确定,严禁大拆大建和搞锦上添花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样板工程;在立项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程序,健全自下而上民主决策机制,严禁加重农民负担或违背农民意愿搞行政命令和“运动式”创建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综改、财政等部门牵头组织作用,注意发挥交通、水利、住建、文化等专业技术部门的协调配合作用,加强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强化约束机制,试点地区实行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专户管理和报账制,切实防止借整合之名改变资金性质及用途,或截留挪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资金。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严格问责制度,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五)加强调查研究和跟踪指导。要充分估计美丽乡村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和督导,及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建设重点,完善支持政策,健全工作机制,探索总结规律性经验和成熟模式,为扩大试点奠定基础。
(六)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发挥现有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指导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资金和政策整合,形成工作合力和政策的积聚效应。各级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农业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调,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各位委员、各位领导:
为加快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县政协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我县部分乡村进行了调研视察,并赴吉林省图们市凉水镇、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延吉市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被誉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和我省桓仁、宽甸两个满族自治县部分乡村进行了学习考察。五市县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举措和成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思考,充分论证,精心撰写,形成了调研报告。下面,我代表县政协调研组就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提出几点建议。
一、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作法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受到,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明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富有特色,他们的经验和作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明晰思路,强化规划引领
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要求,五市县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实践水平,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让规划引领建设、改造和升级,致力于推进环境、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四平市铁东区明确了“抓点、连线、促面”的工作思路,坚持规划、整治和建设并举,做到组织领导、示范引领、资金投入、帮扶措施、督查指导“五个强化”。桓仁、宽甸两县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桓仁县制定完善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桓仁镇和北甸子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大南沟村成为国家级生态村。宽甸县确定了“四美十有”标准,河口村被国家六部委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成为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惟一获此殊荣的乡村。
(二)整合资金,注重突出实效
五市县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宽甸县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申报创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点定在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全力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集中优势,重点帮扶。如2013年,帮助青山沟镇整合省市县各类资金770多万元,对散居于山上的45户进行整体搬迁,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依托青山沟景区,悉数办起了农家乐,每户每年住宿和餐饮净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桓仁县“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并对全县103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新建。四平市铁东区强化资金投入,坚持多渠道筹资,即区上支持一点、单位部门帮扶一点、乡镇挤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村民自筹一点,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三)整治环境,改善村容村貌
四平市铁东区全面开展了以“治山、治水、治脏、治乱、治污”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净化工程、高标准村屯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完善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工程、退耕还林整治工程,成效显著。桓仁县加大农村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1.9亿元,建成生物质垃圾气化站8处、垃圾堆肥池1650立方米、污水处理设施套,新建畜禽粪便处理中心2处、户用沼气池5132个……达到了既解决环境问题,又解决卫生问题;既解决燃料问题,又解决肥料问题;既解决生产问题,又解决生活问题。宽甸县着力开展了“四场五化六整治”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全面推进“万盏路灯进村屯”、“万座水厕进农户”等工程,使全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依托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五市县各乡村紧紧依托本地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作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延吉市万宝镇红旗村依托毗邻长白山的区位优势,精心打造民俗特色品牌,原汁原味的朝鲜族民族风情。在这里,一幢幢具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白墙青瓦房整齐地排列在溪水两旁,统一的木栅栏围起一座座农家小院,86户家家院里都是“蔬果飘香绿满园”。该村逐步形成了以朝鲜族特色餐饮、民俗表演、民俗风情体验、家庭度假和农业观光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体系。2014年共接待游客24万人次,旅游收入1900万元。桓仁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形成了以葡萄、山参、优质米等产业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了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其中老黑山村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共发展大榛子种植基地3600多亩,年产大榛子35万公斤,人均收入达2万元。大榛子产业成为老黑山村农户致富的摇钱树,让曾经的全县经济最落后村变成如今的最富村。宽甸县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采摘于一体的观光农业产业基地,在景区与沿线周边建设了有机蔬菜、山野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示范基地,农旅结合效益明显。如今宽甸农家乐已多达2000家,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了百姓致富,也将宽甸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五)创设载体,培育乡村文明
五市县积极引导农民提升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培养农民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民风、村风。万宝镇红旗村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和乡风文明培育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该村认真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和“美德在农家”、“不让黄赌毒邪进我家”等活动,形成了“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遵规守法”的良好风尚。桓仁县湾湾川村,以“爱家邦、美家园、传家风、睦家邻”为村训,建设了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2处,村民在闲暇时间唱村歌 、跳健身操、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文明和谐的文化生活在村里蔚然成风。宽甸县河口村,在村“十星文明户”的基础上,按照“美丽农家”的标准,评选出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环境整洁、产业致富的美丽农家80多户。用典型的力量感召和激励村民人人讲文明、家家有产业、户户讲和谐、共奔幸福路。
二、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县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屯环境美化、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弘扬乡村文明新风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建和改造了村部、村路、巷道、边沟、院墙、卫生室、农民书屋、文化广场等,更多的农民走上了柏油路、水泥路,住进了漂亮新房,喝上了清洁自来水……二是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各村设置了垃圾箱,配备了保洁员,村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加强,卫生改厕力度加大,农村环卫保洁水平得到提升,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结合乡村实际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四是道德文明素质得到提升。认真开展了“四德”主题教育进乡村活动和“道德文明示范户”、“十星级文明标兵户”等评选活动,提升了农民道德文明素质,净化了民风、村风。
几年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涌现出了一些生态优良、环境秀美、乡风文明、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如:南口前镇王家堡村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获得省村容村貌综合治理先进村、省环境优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南山城镇大北岔村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大孤家镇王小堡村也曾获此称号)、全国法制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红透山镇成为全省宜居示范乡镇。大苏河乡沙河子村成为我省少数民俗村和全市乡村旅游的典范。
成效有目共睹,差距不容忽视,任务依然艰巨。近年来,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与五市县等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进展不平衡。由于认识高度、工作力度和推进程度的不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各乡、村之间发展得不平衡,有的差距还比较大。全县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卫生环境整洁、乡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所占比例还不高。二是缺乏科学规划。一些村规划意识淡薄,缺乏通盘考虑,村庄布局不尽合理;有的村虽有规划也不按规划实施,随意性强,导致规划和建设“两张皮”;有的村规划粗线条,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总之,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在农村并不少见。三是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习惯尚未形成。有些村户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排放、杂物乱堆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情形,在一些村户中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污染了农村的环境,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有的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群众参与度不高,美丽乡村建设进展不快。
三、关于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县1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无论是从地域面积、人口规模来看,还是从生态资源、发展现状来看,广大农村都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美丽乡村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加快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此,需要全县上下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后代的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明确重点,扎实推进,切实把美丽乡村建设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要像宽甸等县市那样,研究制定针对性更强、更实的实施方案、管理体系、职责分工和考核机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并在资金、政策、项目上给予倾斜,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和互促共进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三级联动”管理机制。要建立以乡镇为责任主体、村屯为实施主体、县相关部门为考核主体的“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有序推进,认真考评,形成县、乡、村三级共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美丽乡村建设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乡村两级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多的职责。要大力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切实抓好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为核心的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乡村两级班子考核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工作导向和激励机制。实践证明,美丽乡村建设亟需一大批有责任意识、创业激情、开拓精神、务实作风的乡村干部来带领。这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发展的关键所在,群众的强烈企盼。
三是建立有效投入机制。要建立多方筹资的投入机制。整合各类资金特别是涉农项目资金,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城建、交通、农林水、环保、移民、扶贫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省市县帮扶部门、帮扶单位的作用,做到资金项目集中投放、高效使用,力求打造更多的示范乡镇、示范村庄,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四是倾力守护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是乡村最宝贵的资源,是我县最厚重的家底。作为生态资源的承载主体,各乡村要始终不渝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乡村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要依托丰富的自然禀赋,坚持生态富民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使自然生态与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绝不能因为短视行为而牺牲乡村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好生态这一最大优势,努力将我县乡村打造成为山清水秀的生态走廊和宜居宜游的美好家园。
(二)坚持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要坚持科学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统一,把乡村科学规划与环境卫生整治、农民素质提升结合起来,与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乡村特色和品牌。
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施工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各乡村要结合地理区位、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编制本乡本村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做到同全县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同产业布局规划相协调,同精神文明建设相呼应,让规划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要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典型村的示范引领
作用,优先抓好城郊村、 公路沿线村、乡镇政府驻地村、重点景区村建设工作,做到突出重点、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以点促面、有序推进,努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民风淳厚的示范村、特色村,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民风正的有机统一。
三要坚持因地制宜方针。要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主动作为、群众满意”的原则,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合理化布局,实施差异化指导,突出个性化塑造。坚决摒弃“一个模子”、“ 千村一面”的现象,始终保持乡土特色和田园本色,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乡村独特魅力,彰显自然、恬静、绿色、清新的乡村之美。让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小桥流水、田园农家、鸟语蛙鸣、院墙屋瓦、淳朴民风、满乡文化……这些具有鲜明的生态元素和乡土气息的生活印记,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努力打造我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
(三)加强环境整治,形成长效机制
环境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要坚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在“美”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求突破。
一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涵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无害化处理等众多领域,需要多部门协调作战。要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工作。通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环境整治,达到道路硬化、村屯绿化、卫生净化、街路亮化、环境美化,远离脏、乱、差。让干净整洁的村落、蔬果飘香的庭院、绿意盎然的花木、平坦通畅的道路、清澈见底的河流……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景观。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二是健全机制,确保实效。要健全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加大监管力度。要从最基础的垃圾污水处理、村屯美化、河沟清理、卫生改厕等方面入手进行环境整治。制定环境卫生管理长效保洁责任制,做到卫生环境有人管,管得了、管得好,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可持久。
(四)立足生态优势,壮大特色产业
没有特色产业作支撑,农民就难以增收致富,美丽乡村建设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应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旅游、生态深度融合,以特色产业支撑为重点,形成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并进的良好态势。
一要围绕资源优势狠抓生产基地培育。各乡村要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紧紧围绕特色农业狠抓生产基地培育。特别是要以大伙房水源保护治理规划实施为契机,搞好水源保护区产地认证、产品标识和区域保护工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依照标准规范生产,积极运作打造品牌。鼓励和支持农户积极发展中药材、食用菌、优质米、山野菜、花卉等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让好的多起来,形成规模;多的好起来,形成特色;特色火起来,形成效益。使我们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特色产品走向城市、走进商场、走上餐桌,不断提升清原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我县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致富增收。
二要围绕生产基地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建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占领一方市场,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地百姓。要紧紧围绕资源优势下大气力重点抓好具有区域特色的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对外联大靠强等方式新建和改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牵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与农民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发展链条,促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就地增值,大力提高特色农业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要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民以租赁、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合理流转土地所有权,从而使土地能够向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集中,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促进土地增值和农民增收。
三要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要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镇(乡)村发展乡村游、生态游,真正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农业、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相融合。积极打造融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景观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使自然之美与发展之美相得益彰,田园之美与生态之美相映成辉,努力打造更多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旅游示范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就业增收。让乡村旅游成为我县旅游的亮点,使之既有看点,又有卖点。
(五)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文明新风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物的硬件”建设,也需要“人的软
件”建设。只有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深度融合,使美丽乡村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一是提升农民文明素质。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育广大农民增强环境保护和卫生保洁意识。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以往乱扔乱倒、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不良行为习惯,保持村屯庭院干净整洁,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文明内涵、更有文化底蕴。让农村既有美景,又有美德。
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四德”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有效载体,组织开展美丽乡村、文明村、美丽农家、卫生模范户、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引导大家崇德向善、守望相助、明礼诚信、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创业致富,形成风醇物厚、健康向上的民风、村风。倡导新风尚、弘扬正能量。要继续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关键词:城乡规划;地方高校;学科发展;特色办学;安徽建筑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1104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同济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本科专业[1]。到2015年5月,我国设有城市(乡)规划本科专业的学校有207所,其中通过评估的高校有42所①。可以看出,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发展迅速,但水平差异较大,大城市、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发展良好,地方性、新办专业的高校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2]。为此,2013年高等学校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和硬件条件等进行了要求,提出地方院校可根据本校专业特色和定位增加有关教学内容,制定专业培养方案[3]。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要求。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凝练特色,将是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 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地方高校办学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开办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以安徽省为例,目前有8所高校开办城乡规划专业,除合肥工业大学属于部属院校,其他7所高校均为省属地方高校(表1)。从办学时间看,除了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开办时间较早外,其他高校城乡规划或相关专业开办时间均小于15年。从办学背景看,5所高校是依托建筑学的工学专业,1所高校是依托地理学的工学专业,2所高校是依托农林学的工学专业。从招生数量看,年招生数量普遍在50~70人。这些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大部分依托原有相近专业开设,不同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建立自身特色,已成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表1安徽省高校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简表高校名称专业名称开办时间学制专业类型招生数量/年是否通过评估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19835工学60是合肥工业大学城乡规划20005工学50否安徽农业大学城乡规划20025工学60否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20085工学70否黄山学院城乡规划20114工学70否安徽师范大学城乡规划20124工学30否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20075工学60否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城乡规划20045工学100否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顾康康,等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快速,城乡规划行业市场需求火热,毕业生就业面不断拓宽。但是随着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部分城乡规划设计企业需求日趋饱和,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也面临了许多的困难。由图1可以看出数据由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办公室统计。,2011―2015年,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整体高于90%,但2015年降到70%。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城市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中小城市及乡镇选择较少。从就业方向来看(图2),35%的毕业生进入设计公司,25%的毕业生读研,这2个方向的毕业生占总数的60%。进入建设单位、考取公务员以及出国的毕业生分别占21%、7%和9%。就业方向以大中型规划设计企业为主导,就业区域以省内大城市和省外大中城市为主,就业选择仍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率的提升。
二、 国内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案例探讨
(一)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中唯一一所土建类高等学校。其城乡规划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一向注重实践,实践教学共计6分(课内实验120学时,折合实践教学7.5学分),占总学分33.5%,加之所在地域为经济发达地区,其将专业实践与城市发展互动,形成了共赢局面。该校的课程设置以设计课为核心,从本科低年级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以学生创造力培养为侧重点,围绕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下的六个研究方向,在学校的大平台课程基础上,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设计课、专业核心理论课,同时辅以宽基础、宽知识面的基础课与选修课程,构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实践性强,学生除理论与设计类课程学习外,还应参加多项专业实践环节。围绕“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行业,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良好的就业前景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良好的声誉又吸引了良好的生源,形成了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历史长,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三所开办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学科基于地方院校的特点,立足地域城乡发展,在山东半岛城镇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省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半岛蓝色经济区村庄建设研究、浅水层城市有轨交通研究、城市洪水防治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其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特色是土地使用,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城市核心功能要素配置和布局、城市建设用地变化测度和分析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山东省区域类型多样,城市发展各异,为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空间与样本。山东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技术服务方面,为地方城市建设做出较大贡献,业已成为山东省城市规划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基地,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三、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
(一)特色凝练
1.依托学校大土建学科优势,创造交叉方向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现有6个一级学科,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团队。因此,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积极寻找城乡规划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方向,构建相关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科特色凝练的途径之一。
2.依托地方合作资源优势,创新实践教学
落实产学研合作,是提高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4]。“产、学、研”相结合是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传统,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应把面向市场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锻炼学生。由城市规划系、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及研究所(教授工作室)等单位共同形成了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互相支持的体系,在省内外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3.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创新研究领域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体现了徽州工匠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徽州古村落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古村落群之一,其代表黟县西递、宏村是至今为止我国唯一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5]。近年来,城乡规划专业依托学院下设的徽派建筑研究所,以及学校和世界遗产地宏村同时设立的徽派建筑陈列馆,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与课程设计中,设置了地方建筑或古村落及古建筑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课程作业,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徽派建筑,为弘扬徽派建筑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夯实基础。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更加重视乡村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提出通过振兴乡村和农业来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社会矛盾[6]。安徽省农村人口多,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建筑大学开展大量乡村规划与研究(表2),乡村规划课程在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比重日益增大,乡村规划教学与实践已成为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一大特色。表2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乡村规划实践项目时间地点人员成果委托单位萧县新农村规划2011年7月至8月萧县20个村庄教师2人,本科生20人编制《萧县新农村规划》萧县人民政府皖北美好乡村调研2012年8月皖北6市12村教师3人,本科生6人编写《皖北美好乡村调研报告》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皖北农民及企业员工城镇化意愿与影响机制调研2013年3月皖北地区教师6人
本科生28人编写《皖北农民及企业员工城镇化意愿与影响机制调研报告》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岳西县水畈村美好乡村规划2013年11月岳西县
水畈村教师2人,本科生4人编制《岳西县水畈村美好乡村规划》,水畈村荣膺“2014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岳西县人民政府岳西县美好乡村规划2014年4月岳西县6村教师6人,本科生12人编制《岳西县美好乡村规划》岳西县人民政府宁国市美好乡村规划调研2014年7月宁国市2村教师3人,本科生12人美好乡村调研报告宁国市人民政府安徽省农民流动与宜居性调研2015年7月安徽省5县30村教师5人,本科生10人编写《安徽省农民流动与宜居性调研报告》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金寨县村庄布点规划2015年8月金寨县教师2人,研究生5名村庄布点规划(文本、图纸、说明书)金寨县人民政府海门市海州乡美丽乡村规划方案竞赛2015年8月至12月海门市
海州乡教师4人,本科生8人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同济大学(二)课程优化
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置既注重高等教育“宽口径、厚基础”,工程教育理念的落实,同时又要适应城乡规划学科综合性、社会性与政策性发展趋势,与我国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接轨,注重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7-9]。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以城乡规划设计与城乡规划管理两大方向为核心构筑系列课程群,其中规划设计类课程以我国现行规划体系及城镇化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进行区域规划设计、总体规划设计、详细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设计能力,城乡规划管理类人才培养在设计表达类课程设置基础上增设规划政策、规划管理及规划实务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体系设置围绕规划专业“双主线、三阶段”教育过程,按专业认知规律要求分阶段设置城市认识与体验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城市建设史实习、系列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三)就业导向
据统计,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就业以规划设计单位为主,且集中于大城市,中小城市较少。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面向二、三线城市以及乡镇的规划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因此,中小城市及乡镇将成为未来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就业市场。此外,除了规划设计单位,拓宽就业方向将成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例如,安徽建筑大学近年来组织的“创业之星”活动,多名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扩宽了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促进了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对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由于种种限制因素不可能延续985、211高校的发展模式,只有凝练特色、错位发展才能在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积极创造特色化发展道路,依靠学科和地域特色凝练教学、实践和研究内容,学科建设逐步发展创新力、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侯丽, 赵民. 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回溯与思考[J]. 城市规划, 2013, 37(10):60-70.
[2]方程.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发展道路探索[J]. 规划师, 2013, 11(29):101-104.
[3]杨贵庆. 城乡规划学基本概念辨析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13, 37(10):53-59.
[4]唐春媛. 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4): 15-18.
[5]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等. 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 [J]. 地理研究, 2004, 23(5): 686-694.
[6]周岚, 于春. 乡村规划建设的国际经验和江苏实践的专业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6):1-7.
[7]徐岚, 段德罡. 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公共政策素质培养[J]. 城市规划, 2010, 34(9):28-31.
[8]吕飞, 戴锏, 路郑冉.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4): 85-89.
[9]白淑军, 许峰. 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2): 129-133.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schoolrunning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local university under new situation:
tak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GU Kangkanga, CHU Jinlonga, ZHANG Hongyab
( 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Planning; b. Graduate Faculty,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022, P. R. China)
[关键词] 加快推进 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05-02
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为切实改善民生,确保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着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的思路,榕江县围绕“自然环境生态美、村容寨貌特色美、产业发展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还任重道远,为此,我们对“如何加快推进榕江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问题进行认真调查和分析,现特作如下调研报告。
一、大力推进中的榕江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1. 自然条件与区域、文化优势。榕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国土面积3315平方千米。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深切,中间地势低落,山地特色明显。全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超过310天,十分适宜居住、避暑休闲旅游。是苗族、侗族祖源地,生活着24个民族,主要以侗族、汉族、苗族、水族和瑶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占84.66 %。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榕江县“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之乡”。拥有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B级景区、4个A级旅游村寨、5个B级旅游村寨和“都柳江精品线”、“古榕群”、“苗王庙”、“两汪超短裙苗族风情”、“晚寨琵琶歌”五个特色旅游品牌。
2. 基本格局和前期投入。根据《黔东南州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和“两高一场,两江一河一景”的具体要求,将车江1―5村作为榕江县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新建示范村,将四格、宰省、头塘、章鲁(车江四村)、寨头(车江五村)、荫塘(车江六村)、江边寨、晚寨、建卫、乌公、小丹江和空申等12个区域优势明显,民族风情浓郁,产业基础较好的自然村寨作为榕江县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她们在地理上南北相呼,东西相应,有连接成片,也有一枝独秀。目前围绕规划编制、摸底调查、拆迁安置、风貌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宜,截止2013年上半年,示范村2013年计划投入11200万元,已完成投资7100万元。推进村2013年计划投入2983万元,已完成投资1996万元。
3. 主要做法和美丽乡村“雏形”。按照“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滚动发展、定工作量、定时间表、定责任人”的原则要求。(一)是加强组织,目标明确,稳步实施。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指挥长的建设指挥部,根据“黔东南新村组发[2013]4号”文件精神,确定了5个示范村,12个推进村,并已经完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期工程,示范村启动整体打造工程、新聚居点、景观步道、寨内游览步道、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建设等项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7100万元,完成工程进度35%。推进村主要以风貌整治项目为主,截止2013年6月,共计完成风貌整治提升1238户,完成投资1996万元。(二)是突出特色,扶持产业,努力做到“形神兼备”。“美丽乡村建设绝不能仅是涂脂抹粉”。“立足于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突出个性,根据产业、文化、生态和村容村貌的不同,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做到既融入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气候’”。因此,榕江县拟在示范村大力扶持现代农业示范园观光、农家乐、民族工艺等项目的打造和建设,在推进村大力推进民族建筑、民族歌舞的建设和发展,以最终达到百姓受益,群众满意的目的。目前,已建成1个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园和1个村刺绣作坊,扶持示范村20户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建设,推进建成村种养殖场累计6个、民族歌舞文艺队累计5个。建筑方面,以侗家鼓楼、风雨桥为招牌,辅以吊脚楼点缀其间,现代建筑与侗家木楼完美结合,得宜居和美观为一体,山山水水之间,独有一道亮丽风景。
二、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 群众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老百姓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是目前,农民群众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整治工作只要涉及到农民的东西就开口要钱,甚至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严重影响了建设进度。
2. 时间紧、任务重、资金整合难度大。由于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时间紧,任务重是不言而喻的,至于资金投入,我县虽高度重视,但毕竟财力有限,在投入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时间完成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的重任务。
3. 规划有待完善,长效机制有待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无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虽然我县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尽量地精心规划,努力寻找一种既体现乡土特色,又禁得起历史验证的风格和模式,但许多地方还是不尽如人意,比如基础设施怎样才能体现其最大化作用,基础设施怎样才能融入地方特色等问题都还需要实践的验证。同时,由于榕江县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相关机制都还未曾形成,尤其是长效机制,比如建设该如何立足长远,统筹发展,以及建设成型后又该如何科学管理等等,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4. 建设标准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榕江美丽乡村建设,除示范村外,大多还停留在拆迁整治,风貌提升,道路改造层面。但诸如民主管理、产业带动、和谐文明等事宜,还是摆在我们前进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难题。
三、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的思考
在推进榕江县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任面前,面对种种可见和潜在的问题,如何取长补短,因地制宜,走一条属于自己路,势在必行。就此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 大力提高群众思想认识。老百姓即是建设的主人,如果能够充分发挥百姓主人翁意识,那么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当下,我们仍未得到老百姓大力支持,跟他们的“不理解”是有很大关系的。工作中,应该通过村民大会、村干、宣传单、张贴告示、走村入户等方式,以服务的姿态,从思想上让老百姓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2. 多元化投入。可学习先进,建立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群众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一)是整合项目资金。对所有支农项目梳理整合、分解安排,会同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二)是财政“以奖代补”。以政府资金解决村庄建设前期启动资金问题,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推进较好、达到标准的实行以奖代补。(三)是争取上级支持。实行整体策划、分村包装,积极向国家和省、市申报建设项目。(四)是吸引社会资金。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办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参与榕江美丽乡村建设。
3. 因地制宜、特色定位,在实践中推进科学管理。要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定位,除了要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外,有必要聘请专业的或者是从本土走出去的乡土人才参与其中,合力找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支点,提升高度。同时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走科学之路,形成长效机制,长足发展。
4. 狠抓产业强村,推动纵深发展。经济发展、生态发展、文明发展、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还是经济发展。(一)是考虑“做强一产业”。即利用各方资源,在美丽乡村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新格局。(二)是扎稳根基,狠抓“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依托榕江独有的民族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民族工艺、蔬菜水果,名贵药材产业,形成“人无我有”的优势。(三)是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以点带面,纵深发展。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示范园、香猪产业、小香鸡养殖、葛根种植等优势,采用“寄养+代销”、“公司+农户”等模式,带动周边,带动建设中的榕江美丽乡村的发展。(四)是统筹布局,协调“农林渔副”综合发展。注重发掘和发挥林业、渔业和副业在建设榕江美丽乡村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近日,县纪委监委围绕全县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及作战图,聚焦贫困群众穷根、穷窝、穷病、穷志问题,压实责任,摸清底数,挂图作战,硬核施策,深入开展各项帮扶工作,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贫困群众致富奔康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拔穷根”。将XX村脱贫攻坚对口帮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入XX村开展“全覆盖”“拉网式”摸排走访,通过明察暗访、问卷调查、谈心谈话、资料查阅等方式精准调研,整理脱贫攻坚中“一超过两不愁”、产业增收、住房、医疗、教育、饮水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摸清底数,深挖“穷根”,制成任务清单,具体研究,分类施策,全面强化贫困户生产生活保障。
聚焦“挪穷窝”。实行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制,对9户凉山自发迁居贫困户住房建设实行精准帮扶,协调政策资金,强化动态跟进,压实工作进度,严把质量监督。推进异地搬迁与乡村振兴及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相结合,灵活融入民族特色、文化传承、生活习惯等元素,提升村容村貌。强化村级基础设施打造,确保水、电、路“户户通”,竭力为贫困户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村庄,必须要对村庄现实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因地制宜地选择村庄的规划模式。目前在村庄规划设计领域,设计者已不再将目光固定在单纯的物质环境塑造上,而是试图通过多学科交融的方法,研究村庄的人居环境,构建适宜的居住空间。在各种方法中,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NetworkAnalysis,SNA)即为其一。它主要研究社会关系中的动作者之间形成的多元关系,以结构为关系模式,并寻找这些关系模式对网络成员或网络整体的影响。通过对网络个体间关联关系的分析,对城市或村庄的人居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布局等问题进行健康评估。本文以宁夏固原市黄铎堡镇毛家台子村为例,在分析村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情况、住房基本情况等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村庄规划方案,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现状与规划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利用数学图形理论方法为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依据。
2.研究区域与调查内容
2.1研究区域
本项目研究区域——固原市毛家台子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该村紧邻著名景点须弥山,是一个纯回族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农作物种植、家畜养殖及外出务工收入和家庭手工艺制作,并利用须弥山景区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全村共计68户321人,其中农家乐有15户。
2.2调查内容
2.2.1村民群体构成在全体村民中,中青年较多,占人口总数的44%。村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依次为:初中、小学、高中。在村民从事的工作类型方面,最多的是外出打工,这与现在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总体趋势相同。在对未来工作方式的选择上面,有50%以上的人不太清楚,这也体现了村民缺乏对未来工作方式的期待与大胆展望。2.2.2村庄建设状况(1)毛家台子村交通比较便利,村庄内部路面大部分为水泥路面,路面狭窄,质量比较差,还有一部分是土路。(2)村内布局凌乱。建筑基本为一层,且大部分是砖木结构坡屋顶,外表面比较破旧。(3)村内环境质量差,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没有。(4)禽畜养殖与村民住房距离过近,影响水体及公共卫生;厕所多为旱厕,卫生条件极差;污水未经处理即被排放或农用。(5)作为回族村落,除一座清真寺外,再无体现村庄文化特色的建筑及设施。2.2.3村民满意度统计针对村庄的建设现状,项目组对于村民的居住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图1)。根据调研统计,村民对于日常购物、教育设施、卫生室、客运站、文化站的缺乏深感不便。村内的绿化、休闲设施亟需添加和改进。村民对村内公共设施的需求依次是:卫生所、运动场、垃圾收集点、文化室、小学、幼儿园、公厕等。村民最为关心的环境整治问题主要集中在村内道路,绿化以及垃圾收集等方面。2.2.4现状村庄社会关系特征毛家台子村由于是回族村落,村民一直延续下来的居住形式是“围寺而居”,所以造就了聚居状态下特有的社会关系与组织形式。由于地缘和亲缘关系,村民之间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较为紧密的联系方式,农、牧业生产活动给大家提供了接触的机会;礼拜上寺、相互帮工等加强了彼此的交流;另外,情趣、性别、年龄等属性也构成了村民社会交往的基础。这些基本特征相互关联,构成毛家台子村的社会网络。但是随着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利益因素已成为亲缘-地缘关系的最大威胁,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影响,在村庄中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组织,使得村庄的商业、服务业迅速发展。清真寺不再是村内的唯一中心,村庄重心发生了改变,非宗教的基础文化教育、科技文化宣传等逐渐深入人心,村民收入差距拉大,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村庄的空间结构在发展中不断调整。
3.规划方案解读与技术分析
根据调研结果,项目组完成了毛家台子村的建设规划。
3.1方案解读
首先,对村庄内近些年新建的村委会、清真寺以及部分住房进行保留。将村内的将军墓遗址建成对全村人民都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休闲、纪念公园。同时将一些残缺破旧的建筑进行重建,在与原有建筑风格协调的同时,加入回族文化符号,使大家能够处处体验到建筑的保留、新生与孕育。规划将原有的村内中心商业街进行保留,并将其整合与延伸,建成游览观光区。在商业街中增加公共休闲设施,使到须弥山景区游览的游客在此能够获得更佳的购物体验,孕育出村内的购物核心区域。原有的民居翻建成民俗型农家乐区域。对住户院内的杂物进行清理,摆放民俗物件、增加休闲设施,让农家院落充满浓郁的乡村风格。对于清真寺周围环境的处理,根据当地的回族文化,以清真寺为核心,保留寺前的残留墙壁,将其重新设计,并修建文化壁和文化广场,孕育出毛家台子的文化休闲核心区域。村内传统农宅院落整体感觉比较敞亮,因此,在规划时充分吸取现状院落的优点,并在设计上充分考虑村民的需求与自然因素,增加回族文化符号,使农宅既有现代气息,又能体现当地的文化特点(图2)。
3.2基于SNA的技术分析
在规划方案完成后,根据调研数据,按照公式Ds=s/(n-1)(式中,Ds为相对度数中心度,s为与某一节点直接相连的对象数,n为节点数),分析确定以研究样本的村民“户”及其房屋整体为节点,测定村庄现状和规划两种网络的整体网络密度(计算公式为P=L/[n(n-1)/2],式中,P为网络密度,L为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连接数,n为实际存在的节点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构建了村庄现状与规划两张空间拓扑网络关系图(图3)。比较可得,现状建筑格局网络的整体密度及凝聚力系数均小于规划,节点间平均距离大于规划,说明规划网络结构的完备度优于现状(表1)。网络密度的增大,说明整体网络和其中的节点农户所能实现的传递和交互功能加强。节点a9、a14、a17、a20位于与其他节点最短路径上,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表明其与其他节点的联系较紧密。这种社会关系结构,为个体在组织中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4.结语
(1)通过合理规划后,由于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调整与改善,使得规划布局具备更高比例的局部稳定结构,规划网络的整体稳定性更强。(2)村庄公共设施(如村委会、清真寺、商业街等)作为一个节点,连接了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增强了网络连接的复杂性,对整个村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未来村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这类节点的互动,形成村内的“文化流”“经济流”,从而构造村庄理想的社会空间结构。(3)通过对村庄规划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到: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能够针对环境中的各种物质构成要素,探寻要素个体间的关联关系,建立人居环境中整体的网络拓扑结构,并就其稳定性和整体性能进行健康评价。社会网络分析帮助设计者在规划中建立结构分析的观点,探究隐藏在看似独立的事物表象之下的网络模式,从而寻找更为本质的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1]樊亚明,刘慧.“景村融和”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4):97-100.
[2]王凤,刘艳芳等.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6(4):141-148.
[3]王晓燕,王博.西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再修复模式的研究与分析[J].生态经济,2014(11):129-131.
以党的十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2015年农村工作总体目标,充分发挥职能,履行职责,转变农村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村能源建设结构,突出“项目建设”,注重“规范管理”,强化“优质服务”,稳步发展户用沼气,大力发展小型沼气工程,积极探索向农村新社区集中供气试点,完善健全农村能源服务体系,抓好沼气综合利用和安全生产,推动农村能源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完成清洁能源入户工程2300户,其中:
(1)新建户用沼气1715户;
(2)新建小型沼气工程30处。
2、新建乡村服务网点10处。
3、培训乡村技术服务人员500人次。
4、编印农村能源宣传资料40000份。
5、完成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各项任务。
6、完成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平安创建)的各项任务。
7、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能源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将清洁能源入户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内容。要按照全年目标任务制定完善的工作责任和科学的实施方案,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措施得力,确保目标任务分解到位,责任措施落实到位。
2、突出项目建设。一是积极争取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入户工程、扶贫、移民、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项目资金来支持沼气建设。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自筹资金发展清洁能源,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进全市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建设健康稳步发展。二是强化项目管理。项目建设是农村能源的载体和支撑,强化项目管理工作是做好农村能源工作的关键和基础。要根据近几年项目实施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强化项目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对项目建设的数量、质量、资金物质的进出、档案资料及验收交付等重要环节上,确保项目建设达到“质量优良、数量真实无误、资金物质足额发放到位、群众满意”的要求。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健全项目工作机制,规范项目工作程序,确保项目建设始终“处在阳光下,置于监督中”。
3、强化优质服务。一是抓好服务网点建设。按照“六统一”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网点的服务能力。继续实行百分制考评,推行以奖代补的办法,促进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发挥长期效益。二是加强技术队伍培训。重点抓好沼气施工人员理论知识培训和现场技能操作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大学习、大竞赛活动,提高沼气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水平。
4、抓好安全生产。按照鄂农能力[2015]1号文件精神,把农村能源安全生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农村能源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农村能源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重点突出沼气建设安全、使用安全的宣传教育。各项目镇处、村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公示栏,农业春训等形式广泛宣传,增强安全事故防范意识、责任意识。找准农村能源安全事故易发生的重要时段、关键环节和重点人群,强化安全隐患督查排查,细化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打造亮点特色。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抓亮点。把农村能源项目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全市“美丽乡村”试点村、重点村建设,帮助农民“一建三改”(建设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指导农民“一气多用”(照明、做饭、洗浴、取暧)。要根据农村能源项目方向调整的思路和变化,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新村联户集中供气工程。二是围绕生态农业建设抓特色。依托沼气工程,建立不同规模,不同利用方式的“三沼”综合利用基地,主动融入和服务现代农业。拟在坝陵办事处苏河村打造“猪沼菜”生态模式精品示范片,在双莲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猪沼果”生态模式精品示范片。三是围绕综合开发抓试点。要进一步开拓创新,积极研究和探索“多能互补,综合利用”的新领域、新途径。重点抓好秸杆沼气、秸杆固化、气化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秸杆能源化利用步伐。
一、党建引领强保障,健全工作机制
关于创建工作,后白镇政府以西冯村为实施主体,由镇主要领导带领,建管所、土管所、财政所、文旅办、农服中心、水利站6 个部门协同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与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对接,制定了符合西冯村情况的工作方案,同时西冯村委会也成立了特色田园创建工作村级领导小组,每周二召开工作例会,现场及时解决推进中的问题,积极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
二、规划设计高标准,提升基础设施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精神与指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以多规合一的规划为引导,以打造“国家级草坪产业研发创意中心”为目标,以政府科学决策、村民广泛参与、技术全面指导、产业联动发展、合作运营联动,打造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结合乡村空间的“三生融合”特点和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对西冯村乡村发展的目标、定位与路径进行系统考虑,全面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协调乡村建筑、自然环境、乡村风光并与西冯草坪产业发展联动,推动形成草坪种植、有机农业、乡村美食等全产业链,重塑和谐共融的人地关系,构建田园乡村格局,延续田园牧歌式的生产生活方式。
基础设施提升是西冯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的重点,西冯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主要是“四景一宅”、高标准农田、“美丽库区幸福家园”、高压杆线下地以及环湖大道的建设,投资约7000余万元,目前已建成北入口景观约600平方的广场和30米的景观墙,建造戏台1座;南广场建成村口标识建筑1座、青砖人行道、景观桥1座、动物绿雕若干以及500平方米的绿化;东溪河景观新建休闲广场1个,水上栈道1座,为四周农户修建青砖围墙和特色门楼;林下空间完成栈道2座、青砖步道的铺设、新建生态停车位7个和U型渠50米以及约1800平方米的绿化;利用村民农房改建老宅1座用以存放及展示西冯老物件;建成水上乐园1座及3座标志性牌坊;拆除乱搭乱建约400平方米;新修柏油路4000余米,U型沟3000余米;建成桥梁2座以及西冯自然村内杆线下地等等。特色田园乡村的建成对西冯村的东溪沿线风貌和村容村貌有了整体提高,西冯村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致力“种好风景”“卖好风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三、特色产业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党建创新,铸就草坪产业发展引力
村党总支大力发展草坪产业,推动党建工作与富民强村有机结合,实现了“北大荒”到“绿银行”的蜕变。通过党员干部的积极带头,赢得广大村民充分信任,西冯村从“三分地”到如今的“四万亩”,从毫无基础到形成“种、管、养”“铲、运、销”全产业链,从省级经济薄弱村到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培育铲草坪队伍78支,发展农民经纪人120多人。通过党员带动,农户“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干”,就连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都变成了“摇草绳、挣工资”的职业农民,形成了“众学、众创、众帮、众富”的党建富民发展模式,到2020年,全村草坪和苗木种植达到5000多亩,实现“全覆盖”,形成家家户户种植草坪的良好局面。
(二)机制创新,激发草坪产业发展活力
2003年,西冯村成立“村社合一”花草木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创新服务机制,2018年,成立后白草坪合作联社,建立合作联社“统一开票”、农民经纪人“统一返点”、种植户收益“统一打卡”的“三统一”制度,有效规范草坪市场,形成“集群效应”。一是建立信息引导机制。积极开展市场调研,组织120多个经纪人搜集市场信息,掌握草坪产业市场需求,引导社员及时调整种植品种、规模和供货时间。社员足不出户便能拿到订单,形成了稳定的供求关系。二是建立基础设施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产业项目发展资金,不断完善重要基础设施,确保草坪、苗木种到哪,水渠、道路就修到哪,努力满足村民生产需要。三是建立运输服务机制。成立草坪运输服务队,组织200多辆专业物流运输车,对合作社销售的草坪实行统一运输,有效降低草坪生产运输成本。
(三)营销创新,拓宽草坪产业发展路径
一、发展水利开发与乡村旅游的优势
乡村旅游实则是低碳经济下,借助生态资源的优势,重温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产业方式,是一种非资源消耗性产业,是朝阳产业。说到生态资源,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由水资源还延伸出湿地、灌区、桥梁景观,以及水利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在顺应自然、科学合理开发后,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与振兴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开展水利旅游也有多重意义,其一,亲水是一种传统。探究人类文明史,人们是逐水而居,依水发展绵延生息。古往今来,名人骚客写下无数咏水诗篇,他们寄情山水,托水寓义,以山水抒发多种情怀,可以说水利资源旅游自古有之,现在推广只是它的延续和发展。其二,可以更好地让大家了解水利。一座大桥、一座大坝的兴建,无不讲述着当时的经济发展、执政理念、工程施工水平,是一个水利工程发展史,游客的实地观看,可以强烈感受到浩大的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其三,游憩功能。水是流动的,水是包容的,有水涵养,动植物和谐相处,一派田园风光。人们到了这里,身心得到舒缓,疲惫、焦虑、压力抛之脑后,这些地方既是天然氧吧,也是疗养胜地。其四,带动相关产业。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可以衍生出休闲、美食体验、冲浪、沙地城堡、踏浪滑沙等多种行业,既可以完善产业链、调整水产业结构,又能增加乡村收入,拉动当地经济。其五,抓好保护工作。开发水利资源,离不开保护这个词,要高举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旗帜,围绕水生态修复、水源区保护、水工程维护,抓好水资源管理和运营。在此过程中,结合防洪、河道疏浚、生态修复、资源整治等工作,以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涵养水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乡村可持续和谐发展。
二、数字传媒技术助力水利旅游经济
数字传媒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及声光电等技术,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及图形等媒体信息,将抽象的信息具象化,变成能管理、可感知和能交互的技术。现在一部智能手机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通过微信、微博,利用抖音、快手、火山等小视频、小程序,将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一张图片、一个信息,可以吸引几十万的网民围观,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些都是广告宣传所急需的。该书指出,数字传媒技术能够为观光客提供多元而丰富的信息,向游人提供便捷的交流互动平台,人们旅游获取信息和交流已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互通共享。该书作者也提醒水利旅游开发者,要重视数字传媒技术的运用。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路径要与视频、动漫、投影、网络及计算机等数字传媒技术结合,通过现代设计艺术和大众传播媒介将数字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规划机构、乡村旅游开发运营管理等领域,数字传媒技术与水利旅游开发及乡村旅游的融合能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开发水利资源与运营中,要利用大众喜爱的自媒体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媒介,向人们提供各种积极向上的娱乐空间。将一栋栋极具水乡特色的民居场景,清澈的鱼塘边大人和孩子的欢乐嬉戏,周末和节假日,游人到水乡小镇赏花、看果、品果、拍照等图像广而告之,让潜在的目标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水乡美景,激发游客的内生动力。乡村水旅游的愉悦感、满足感、舒适感,身处其中的参与和互动情趣,微分享悠然自得和妙趣横生,使旅游生活更加有趣和生动。当然,数字传媒还能提供加强的模拟功能,能够精准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利用三维立体和平面设计等技术设计出水乡旖旎绚丽的世界,创造出许多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蓝图。总之,可以借鉴数字传媒技术广泛应用到文化传播、出版及信息传递、电子商务、虚拟现实及创意设计等领域中的成熟技术和独创手法,为水利资源旅游与开发助力。
三、数字传媒技术在水利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