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类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毕业论文选题太大太难,自己短时间内不能完成是不行的,选题太小太简单,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不行。应从实际出发考虑选题是否切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是否可以收集到足够的材料和信息。小编采编了工商管理博士论文题目给大家参考。
1.工商管理博士项目国际认证研究
2.法国尼斯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班(贵州)招生启动
3.从工商管理博士项目看AMBA认证的价值诉求、实施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
4.工商管理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关键过程与要点
5.国企当自强——访华彩咨询集团董事、工商管理博士白万纲
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7.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8.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工商管理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国内外比较
10.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1.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2.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3.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4.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15.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1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7.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18.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19.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
20.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1.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的ERP实验教学探讨
22.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分析
23.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4.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十一五”期间工商管理学科国内外研究热点比较与分析
25.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26.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7.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8.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29.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
30.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31.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2.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3.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34.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考
35.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36.国外工商管理教材浅析
37.工商管理情境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协同效应
38.对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思考
39.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0.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41.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
42.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3.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4.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5.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6.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7.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8.浅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9.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50.Wiki环境下“工商管理模拟”教学的探索
51.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52.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53.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54.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55.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
56.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57.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
58.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9.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基于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分析
60.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61.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分级评价问题的探讨
62.基于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探析
63.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64.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65.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
66.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67.浅析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68.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69.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界定标准
70.论工商管理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71.工商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探讨
72.工商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73.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
74.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75.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76.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77.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探讨——基于一项案例教学实践调查
78.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79.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内分流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80.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81.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8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83.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知识转换
84.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85.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86.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87.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
88.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89.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90.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创新
91.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
92.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
93.论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研究
9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95.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6.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7.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
98.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99.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以英国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为例
100.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01.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02.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分析
10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宿迁学院为例
104.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105.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106.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规范化八个问题
107.以能力为本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108.中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109.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110.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11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112.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113.独立学院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探析
114.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5.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16.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117.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
118.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创新:面和脸的辩证法
119.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20.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困境及制约因素分析
121.从工商管理教学改革机遇看应用型人才培养
122.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分析
123.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的探索
124.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思路与实践
125.浅析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26.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
127.浅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28.论概念、人际与技术“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3.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4.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
5.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
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7.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8.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0.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1.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2.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3.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14.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15.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6.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17.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18.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
19.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的ERP实验教学探讨
21.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分析
22.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3.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十一五”期间工商管理学科国内外研究热点比较与分析
2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25.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6.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7.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28.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
29.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30.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1.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2.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33.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考
34.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35.国外工商管理教材浅析
36.工商管理情境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协同效应
37.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8.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39.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
40.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1.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2.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3.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4.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5.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6.浅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7.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48.Wiki环境下“工商管理模拟”教学的探索
49.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50.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51.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52.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53.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
54.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55.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
56.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7.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基于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分析
58.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59.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分级评价问题的探讨
60.基于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探析
61.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62.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63.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
64.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65.浅析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66.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67.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界定标准
68.论工商管理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69.工商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探讨
70.工商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71.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
72.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7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74.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75.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探讨——基于一项案例教学实践调查
76.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77.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内分流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78.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79.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80.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81.高校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82.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知识转换
83.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84.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85.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86.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
87.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88.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89.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创新
90.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
9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
92.论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研究
9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94.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5.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6.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
97.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98.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以英国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为例
关键词:民办高校 工商管理类 人才培养 就业渠道
纵观我国高校发展历史,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高校逐渐扩招,生源数量日益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凸显。作为我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大类之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民办高校只有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要求,积极寻求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拓宽就业渠道,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具有高竞争力的毕业生,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其本身的职业定位来说是从事企业管理、教学和
培训、策划、咨询等面向国际、面向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然而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并没有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完全被淘汰,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却没有及时形成,处于一种转型期的混沌状态。
(二)专业课程内容更新不够
专业培养应注重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因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
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的很多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学、物流管理等专业已经单独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这种专业的细化对人才培养是一种进步,但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却没有脱离开原来工商管理作为一个大类专业时的桎梏。很多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并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来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另外,目前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更新较慢,很少引进新方法、新内容、新工具,即使有也仅仅在授课过程中作为补充知识点介绍,不够深入和重视。
(三)专业实践教学配套资源落后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然而,民办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普遍缺少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和重视。加上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工商管理类生源激增,学校的实践教学人员、场地、设备、经费均跟不上学生人数的急速膨胀,日益增加的实践需求和有限的教学资源的矛盾凸显出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习地点很多都是由任课教师通过私人关系联系,而对于实习的具体流程、目标、考核等,则往往是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实习的应有作用。
二、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
民办高校想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首先要弄清社会到
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
(一)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必须具有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综合素质,优良的基础
素质、渊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一个优秀的工商管理者,必须具有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熟练掌握获取信息的工具和技能,如外语交流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不仅要懂管理、会经营,还要识大局、善谋断。
(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求变和创新是现代企业成败的关键。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变革创新与应变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预测与决策能力、协调企业内外关系等开展经营活动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当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企业员工应处处以全局利益为重,积极与同事沟通协调,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工商管理类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实践过程中养成互相学习、切磋、启发、激励等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具备在不同环境下的沟通合作能力,才能在经营管理各项活动中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改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
(一)以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最终目的是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因此,适应社会需求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民办高校来说尤为重要。民办高校对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上应引入市场机制,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依靠质量求发展。在设立专业方向时,应对同类院校专业方向现状和社会人才需求态势开展深入调查,并注重研究行业社会需求与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使教学计划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既要尊重教学规律又要争取到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改进教学计划和内容。
(二)以“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
在工商管理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1+2+1”学年制教育方式,第一学年完成通用的基础课程学习,第二、三学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的学习,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多能”的管理技能。第四学年完成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重在强化个性能力,也同时培养学生“一专”的特长。“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在注重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强化了个性教育,实现了因材施教,投其所好,各展其能。
三、拓宽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一)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建立全员参与就业的体系
以往,学校是习惯将用人单位“请进来”到学校挑选毕业生,而今,更应注重“走出去”,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信息,建立关系网,做好“售后服务”,利用校友关系拓展就业渠道。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合理地利用企业的人才储备资源,实现为企业输送人才的连续性,实现为学生疏通长效的就业通道。
(二)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库,发展毕业生就业的无形市场
为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档案,为学生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应建立完整的人才信息库,把优秀、典型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收录在内,以方便日后对在校学生进行实例就业指导。利用人才信息库的便利条件,运用现代通讯手段,及时传递和公布信息。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同样通过网络了解毕业生的供给情况。无形市场突破了时空限制,减少了双方搜寻的时间与费用,打破了信息分割、封闭的状态,实现了就业市场的开放、统一。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的“双向选择”。
(三)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多渠道自主创业
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力度宣传“选聘村官”、“三支一扶”等政策,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勇于走进贫苦地区就业,锻炼自己,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机会及相关支持,重视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建立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和大学生创业者俱乐部,指导学生谨慎选择创业项目,勇于实践,规避创业风险,提高创业能力,成功创业,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四)通过毕业生分流搭建就业桥
学校应积极地为工商管理类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如设立考研辅导班,考公务员辅导班,出国培训与咨询等等,鼓励本专业学生考取MBA,出国等继续深造,在本专业领域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毕业生多渠道的分流输送,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为学生创造多条理想的创业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字: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企业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的竞争,并且面临国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这种竞争表面上看是企业实力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更是人才方面的竞争,哪个企业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哪个企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实现我国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企业应当把培养人才的重点从旧的模式中脱离出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
基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状态,企业在对工商管理人才上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人才数量上的需求,近些年来,根据调查和统计资料显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实际招聘中的各类专业的比例都较高,招聘的企业数量以及招聘职位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根据分析这种需求在今后的较长一段时间之内,意愿都将会比较强烈。
其次是对人才范围上的需求特色化。目前各个行业企业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都比较强烈,比如服务行业,需要大量的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中层管理人员来进行客户管理以及服务于团队的文化建设等等;受到市场环境影响比较敏感的金融业和房地产行业,需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在应急处理方面做得比较及时、到位的高级工商管理人员,这些人需要对市场的变动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及时提出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做到在受到不良的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使企业的损失达到最小化,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使得企业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对于人才的方向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我国经济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社会各个不同的行业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从行业的分类不同来看,不同的行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同,比如化工、医药、金融等行业对于工商类管理人才的要求必定会有所差异。
综上所述,不同行业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现需求量不断增加、需求特色化、多样化的特点和趋势。企业在培养自己的工商管理人才时,应该看清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培养适于企业本身发展的高质量的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
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正处在转型的时期,对于人才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人才质量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渐不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速度。作为企业人才结构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群体,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随着企业发展的要求应该不断提升,这就使得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非常多的弊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
首先,企业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时的定位,在当今时期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及教育发展大众化趋势的影响下,存在着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当下,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将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普遍定位成是一种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工作,这种定位其实是不精确、不具体的,它使得企业的工商管理类人才中的理论性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没有得到切实的明确的区分,导致企业的具体工作不能够得到高效的落实和开展。
其次,我国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时,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也不尽合理。工商管理人才在普遍的定义上来讲,是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这就导致了在培养时目标没有差异性,于是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往往没有显著的特色,并且缺乏变动,不能够切实有效地与市场的需求实现结合,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并且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理论方法和实际运用脱节的现象,使得工商管理类人才在自身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出现比较多的实践能力有所欠缺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工商管理类人才面对着大量的实践操作的过程,但是往往在培训课程的安排中,实践应用的设置内容却比较少,没有成为课程的重点内容,这种课程安排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就会处于弱势,适应新事物、新环境的能力也就较差。
再次,企业在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工作中,缺乏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的传统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造成了禁锢,学生们在走向社会之初,思想和意识还停留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和以老师为主体的层次上,自我意识很少能够得到发掘,导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虽然理论知识十分丰富,但是却缺乏实践操作的练习。大部分企业也在沿用学校里这种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忽视了员工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培养目标,使人才有精确的定位
要实现高效、高质量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首先明确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企业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工作才会得到规范。首先,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时,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降人才的培养方向分为理论型和技术型两个不同的方面。对理论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应该放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而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着重进行其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二者在接受共同的基础教育的同时各有所长,各有侧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各有所长的意思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理论型人才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也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技术型人才要在掌握基础的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实现实践技能的重点培养。
(二)制定合理、高效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体制
企业在培养优秀的工商管理类人才时,必须制定一套高效合理的培养计划。首先企业应根据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使得人才的培养课程与实际的工作相符合。其次,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进行系统的模块式教学,把对人才的培养划分成不同的部分,例如: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的生产运作。企业的财会工作等,有针对性地实行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当今时代,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才能够不断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因此企业在建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重视对于人才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传统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的转变,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首先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课程上多设置一些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内容和板块,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培养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创新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应用。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有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适应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要富有创新精神,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将研究和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工作的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工商管理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李海滨.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商情,2012(13):151-151.
【2】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3):88-89.
【3】吴西萌.工商管理人才创新培养现状分析及改革探讨[J].科教导刊,2013(2):34-34,45.
工商企业管理学什么 工商企业管理主要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能熟练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例如:开拓公司业务、进行销售统计、对客户关系进行维护,合理规划人员安排、为公司节省成本,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公共关系理论与策划》、《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电子商务概论》、《商务谈判》、《连锁经营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文化与形象策划》。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1、企业管理:各类工商企业、银行、证劵公司等金融机构,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已经征服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已经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2、市场营销:到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从事管理决策、营销管理、销售、公关、品牌传播、理论研究与教学,或者是实际操作与管理性工作。
3、会计小额:主要导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事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4、财务管理: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学术研究,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征服与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从事财务管理、咨询服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
5、人力资源管理:到企业、事务单位及征服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
工商管理学专业介绍 工商管理专业(英文:Industry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在高校的众多学科中,管理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具有鲜明的特征。工商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和组织改革,其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理论实践创新,这就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要直接进入企业经营一线,面对变幻莫测的组织环境,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各项管理实践的挑战。
近年来,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在国内开始受到高度重视,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一次中美两国经济管理类教育现状的调研中发现,美国学生的创新性指标明显高于中国学生,主要原因是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学生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同。在我国传统的管理教育培养模式下,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被忽视,整个培养过程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体,表现为课程内容设置单一,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通常是以基础知识为中心,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塑造。大多数高校仍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学制、统一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操作模式中,个体之间的差异容易被忽视,个体的创造热情也极易被窒息。大学对于教师的管理客观上是一种让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模式,再加上当前教师劳动仍是一种谋生手段,因此高校教师也很难有动力和热情进行教学的革新。
对于高校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多问题,社会各界都在进行反思,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是当前高校讨论的热点问题。国内教育专家、工商管理类教师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例如改进教育模式、校园文化、教学方法和方式等,这些意见和建议为工商管理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可以选择的方向。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什么样的工商管理类创新性人才、怎样培养工商管理类创新性人才,需要倾听用人单位的诉求,需要倾听已经毕业学生的反馈,他们在实践一线,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要求,提出工商管理类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建议和要求。华侨大学是一所开放的国务院侨办所属侨校,上级主管机构及学校历来非常重视创新性人才培养问题,将其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并在切实执行,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也一直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11月是华侨大学50周年校庆,工商管理学院借助校庆校友返校这个时机,采用问卷的方式向校友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参加此次调研的校友来源比较广泛,他们代表各类用人单位提出工商管理类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建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结论不仅对于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对于国内其他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都具有借鉴意义。
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类人才
从调研结果看,按照李克特量表法,校友(代表社会一方)对工商管理专业人员的交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非常看重,校友认为这些能力非常重要的比例超过了50%。让校友对各种能力的重要程度按照得票多少进行排序,结果是交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专业知识、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说明此次调研是有说服力的。有些结论不完全一致,例如,按照李克特量表法,有47.82%的校友认为专业知识非常重要,即认为非常重要的比重并不太高,处在中等,但按照排序法,它排在第三位。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也并不矛盾,原因在于认为专业知识重要的校友往往把它排在极高的位置。工商管理是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从此次调研也能看出这一点,校友所看重的交际沟通能力、适用能力以及执行能力都是应用性很强的能力。另外,创新能力也非常重要,校友认为创新能力重要和非常重要的比重为100%,也是最高比例。调研结果说明,如果将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结合,工商管理学院应该重点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如果将所有工商管理学院定位为培养理论型创新人才,确实要求太高,又有点不切实际;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比较切合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实际情况。另外,校友认为工商管理学院在知识和能力培养上比较欠缺的是:抗压能力、创新性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和兴趣知识。这其中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又非常重要。这说明创新能力是一种社会需要的重要能力,同时也是工商管理学院目前培养上还比较欠缺的地方,应该重点发展。
三、培养方式的选择
从统计结果看,校友认为,培养方式重要程度的排序依次为:教师带队参加与企业的交流、教师讲授、学生专题讨论、参加创业等计划大赛、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从该结果看,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也能看出,校友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方式也非常重视,例如,学生专题讨论、参加创业大赛、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都是校友认为重要的培养方式。教师带队参加与企业的交流排在第一位,并且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培养方式,这一方面说明了校友对培养实用性能力非常重视,都很看重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又选择了教师带队这种方式,说明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很看重学院专业教师的参加,这样会提高知识的接受速度,并且有教师指导,与企业交流中获得的知识更有针对性。
四、人才培养需要加强的方向
对于人才培养需要改进的项目上,按照急需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名前五位的项目依次为:学生的实践锻炼、与企业的交流、创新性课程和实践的锻炼、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其中教师水平和学校的宣传力度,校友认为也有提升空间。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的建议上,归纳起来主要有:注重实践培养,包括培养实践性人才、实践培养要结合职业道德和科技发展、信息管理多上机操作;培养全面型人才,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加强英文教学;增加与企业的交流;培养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这说明,工商管理学院今后需要在与企业和社会的交流上增加力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方法、创新性课程和实践安排上进行必要的改革。
五、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举措
1.根据社会的需要,增强实践教学,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
调研的四个部分都说明实用人才的培养是校友们所看重的。这次在调研问卷设计上,为了获得正确结论,我们并没有特别强调创新性人才培养问题,以防止问卷出现引导校友按照我们要求回答的现象。但从调研结果看,校友对创新性人才培养都很看重。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将实用和创新结合,那么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发展重点应该是加强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的内容、培养的方式及今后的改革都要向这个方向迈进。从调研结果看,校友非常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特别是与企业的交流。今后工商管理学院需要结合企业的要求、与企业进行沟通,同时将企业请进来,让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通过与企业实践的结合来加强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学校课外的实践中,创业、创新等竞赛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2.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进行系统性思考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通过一次课程、几次讲座、一些活动很难实现目标。这种人才的培养要通盘考虑,既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体现创新,也要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体现创新,还要在实践中体现创新,甚至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创新。因此,学院今后要从多方面加强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工商管理;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后,经济发展呈现井喷式增长,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发展模式,对外开放的速度也是不断的增加。这就对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高校培养,所以如何改变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是问题的关键。深化我国高校体制改革,及时抓住时代的需求培养出适应时展和有着创新意识的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对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做客观的分析和探讨。
一、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模式一般就是我们按着某种形式或者方法习惯的做法。他是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最简便的方法,反应了具体活动中的基本自然规律。在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教育的时候首先要进行教育思想,理论方针的指导。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自身条件结合教育部下达的教育目标,努力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形成。这种链条式的关系就是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反应了我国对教育活动的实现目标,培养规律,培养过程,培养结果直接的直接联系,他是整个培养主体之间的辩证主体。
我国从很早以前就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过研究,但是一直没有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方面形成科学的定义。我国学者的观点主要有,(1)目标,方式说。早在1999年10月召开的高校指导会议中我国的教育部长陈明远就明确的表示我国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改的关键所在。他讲的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我国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基本的培养方式。(2)结构方式说。2001年9月份召开的高校指导会议中做出了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校学生的学历能力和知识体系相统一,体现了我国的教育思想观念。(3)总合说。近些年来一些W者认为人才的培养模式一定要与教育理论观念,和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统一。对不同专业的人才进行不同的教学体系以及不同的管理制度。前两种说法主要是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缺点是忽略了人才培养模式要和社会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第三种说法主要是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作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这有效的解决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发展脱节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的特点就是在于高校的组织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主要是有很多个人才培养要素组织在一起的,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融合,让高校的教师在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制定出简约完整的实施方案。
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高校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制定培养规格,课程安排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现在各大高校都在制定具体的工商管理类教学的计划,争取在扩宽专业学习范围和课程的安排设定上更加符合现在社会的培养目标。现在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我国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多层次,多模式,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显得更加迫切。
现在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主要缺点表现在(1)共性趋向,如今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是相同的,甚至不同学校级别的课程设置都是一样的,比如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学习内容相同,缺少人才的个性化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我国现在多样化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2)培养目标定位偏高,现在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定位一般是要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让他们成为高级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平民化,大众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已经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从学校毕业后大多从企业或者单位工作,但是这些生源的总体素质很难让企业定义为高级专门人才。(3)针对性不强,现在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教育方向把握不准确,比如中专,高职,大学等的学习内容基本一样,学习强度和层次不明显,从而让毕业生的特点不鲜明。(4)适应力差,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经济体制问题,导致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只是掌握了很好的书本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缺少处理问题以及创新精神。
根据各种调查得出,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对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认可度非常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全民化, 国际化,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因此我国要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系统改造,让工商管理类人才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三、构建新形式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在建立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要抓住以下这几个关键问题。
(一)突出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性
90年代后期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改革开放带动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二是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这就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在我国深化改革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同时各种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也是在不断的增加,有很多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开始进行自己创业。国家经济形势的这些变化让工商管理类人才既要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上得到提升又要增加自身的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积极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
国外的很多大学已经探索出关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些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在美国的大学他们就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必须要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全能型人才。美国的哈弗大学是美国非常好的大学,他们学校就不断的更新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就不断的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所以一般从他们学校的出来的学生都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日本教育机构就提出了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才理念。在当今我国教育全球化的时代,单单的我国高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让管理人员具有创新和管理能力。
(三)正确处理基本模式与模式多样化的关系
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把握和评价,但是基本模式并不代表是唯一的模式,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高校办学条件不一样,学校的老师能力与招生条件也不一样,这些学校应该发挥自己的办学特色,争取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时候可以实行3+2的模式,让这些专业的人才通过5年的系统学习,即掌握好自己专业的基本知识又能掌握理工科的知识,可以对外语电脑还有新兴的网络产品进行学习,让工商管理类人才成为现代社会综合人才。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让工商管理类人才可以更好的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四、结论
虽然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经初有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的培养模式的实践环节比较少,这让我国的人才在创业教育方面比较薄弱,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探索出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我国的工商管理人才适应知识时代的需求是当今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姚正海. 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83-86.
[2]姚晖.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形式
1.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含的主要内容
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分类来看,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主要涵盖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和技术经济及管理四个二级学科。虽然以上几个专业方向有所不同,培养的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其实践教学却有相似之处。就目前各个高校所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而言,实践教学模式比较相近,而实践教学的内容则因各个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2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工商管理这一专业,其实践教学的形式也相对比较多样化,而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实习基地。这种形式的实习主要是为了增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经验,增强其对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并促使其进一步升华为理性认识。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许多院校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往往选择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建立供学生实习的实习基地。以各地商学院为例,其在诸多企业公司创建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实习基地,根据不同的规模,这些实习基地所容纳的学生人数也各有不同,实习的时间长短也各有不同。
第二,实验室模拟实习。这种形式的实习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借助相关信息技术开展模拟实习。通过实验室模拟实习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并且有助于其快速进人管理状态,参与管理工作。
第三,研究项目型实践与实习。这种形式的实习也能够锻炼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以及其发现问题的能力,继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还有利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
2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系统性较为缺乏
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对相关环节缺乏系统性设计,不够科学和完善。此外,其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也缺乏系统性,对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课程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比较散乱。举例来说,电子商务模拟交易软件的应用范围就比较狭窄,仅用以理解电子商务的交易环节及流程。总而言之,由于不同的课程与实际的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而且缺乏长期性、系统性,所以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决策管理能力、协调管理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
2.2实践教学方面师资力置不强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知识也随之更新,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实践技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任课教师,多半从事的是理论教学工作,缺乏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尽管有一部分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工商企业管理经验,但是实践教学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因而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商管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3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理想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本应以职业能力为起点,创建实践教学环境和实际工作情景,但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管理”的特殊性,一般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基本以机房和模拟环境为主,无法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职业性和开放性,而有些校外实践基地也仅仅是为接待学生参观使用。这种以参观代替实习,或者听企业专家现场报告而不是动手实践操作的方式无法真正纳人实践教学模式中。
3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对策
3.1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更好地开展,首先,必须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正确处理好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不仅要重视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在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第二,注重将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包括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以及课时时间等。其次,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为目标。从上述几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此外,还要制定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考核标准,切实贯彻执行该标准,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其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2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而言,师资力量是促进其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必须重视和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首先,独立学院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训,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和研究本学科本专业。此外,还要支持其参加各种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及实习。其次,要从外部引进高素质、高学历、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及人才,以壮大本校师资队伍,增强本校师资力量。
3.3加大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拓展实习空间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习基地。独立学院应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拓展实习空间,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举例来说,独立学院可与各类企业,比如酒店、生产企业或者政府等合作,共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拓展实习空间。
4结论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结合国家教育部关于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转型的要求,该类专业如何由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探索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为例,在深入理解应用型本科人才内涵的基础上,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产教融合”思路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工商管理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应用能力培养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对推动一定时期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基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背景,对高等教育中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是一项有应用价值的理论研究。在国家教育部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推动下,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研究中,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开展研究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从人才培养方案、教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参加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等方面入手,突出问题引入、案例分析的应用型教材的编写和研究、突出应用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突出学生技能的提升,在促进了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同时,完成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内涵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新常态环境下,概括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点:“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背景下,劳动者素质优化、岗位创新能量聚集等高端要素成本上升,新常态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以下挑战:如何适应新经济增长方式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资源如何满足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党的十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等要求。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也就在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培养过程、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内涵定义。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要求。坚持以服务地方、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应用性、地方性、重特色的学生培养内涵。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其办学目标应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中能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能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人才需求结构情况为:科研人才5%,研究设计人才30%,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人才65%。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对基层应用型人才需求比例增大。地方本科院校应主动适应本地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培养经济管理、经营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为重点,培养出能到基层、企业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积极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科研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升级及经济创新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及需求,根据学校实际,深入研究,优化资源配置并创新发展,体现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特色,通过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及专业办学影响力,同时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
2.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既要重基础又要有特长,能与地方社会文化相互融合,要求学生具备一专多能型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切实可行的就业取向及踏实的工作作风。但是由于现行的地方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2.1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与现实人才需求有差距
许多地方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各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国家的要求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素质、高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小微企业、公司的现实人才需求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距。
2.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足
地方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虽然有着高层次学历结构,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及科学研究能力,但是缺乏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中所需的工商管理实战经历及经验。国务院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求中提出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建设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从而明确了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并重的教师队伍。
2.3未明确产教融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思路
地方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大都未能紧密联系企业和生产管理一线进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没有充分利用好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许多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育实际上仅停留在行业教育或岗位教育层次,无论在教育基本理念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以及课程结构体系等方面,都未体现出产教融合的培养思路,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片面单一,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导致地方经济实体对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学生对学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随着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形成的挑战,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因此,迫切需要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应引入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的思路,尽快为地方经济主体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3.楚雄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楚雄师范学院是云南省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是该校唯一一个完全非师范性质的学院,拥有5个工商管理类的本科专业。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社会经济运行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经管学院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建设中,适应服务对象的需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外部特征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挑战,不断进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探讨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准确地进行学院的科学定位,让培养的学生能全面深度的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建设和社会管理。为工商管理类学生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提出工商管理类学生在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改进对策和建议。
3.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经管学院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中,突出了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注重应用性的特点,明确了在专业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懂得经济、法律和管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在此定位下,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导,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有效促进了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质量的提高。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商管理类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与之匹配的师资队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才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经管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培养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及培训体系。积极调动全体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参与工商管理类职业资格培训并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并鼓励深入当地各级各类行政管理及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挂职锻炼、业务培训服务等各项实践研究活动,以此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质量。同时按照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改革思路,经管学院也通过“引进来”的方式,聘请校外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经营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直接获取专业实践知识,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3.3引入“产教融合”的思路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推行“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教育改革思路,是地方本科院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的一条重要路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可以有效地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职业、沟通、就业竞争等能力的提升。楚雄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积极对接地方行政事业和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好学校与行政事业、企业两类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十多年来与地方十多家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实现三方共赢。一方面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课余、假期、实习期都可以直接到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实践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知识面的拓展、自身发展潜力的挖掘、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给实习实训单位带去活力因素和积极的创新创造精神。同时学校与实习实训单位的合作中,可以完成相关科研项目的合作应用,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也真正实现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经管学院在此期间,与楚雄州政府、楚雄州供销合作社合作完成了《楚雄州固基发展战略研究》、《楚雄州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与研究》等研究项目,项目成果在楚雄州推广应用并取得很好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经管学院师生还为楚雄市文化系统开发了“楚雄市文化市场管理系统”,使楚雄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文化市场的信息化管理,该系统至今一直在使用并由学院师生进行使用维护;另外还有很多学院师生与实习实训基地间基于产学研合作完成的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均能有效应用于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这些合作成果也能实现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教学的反哺,如丰富了教学案例的撰写和应用,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4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按照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应深化体现行业企业发展、管理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建设要求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工商管理相关职业资格及学生就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结合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形成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打破了传统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设置了专门培养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模块,该模块以必修课占较大比例的学分,同时强化其实践教学活动,设置时间从第一学期延续至最后一个学期,在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和完善课程案例库,形成了“课堂理论教学———课余假期实习基地现场教学———实验实训和案例模拟与分析教学———学生自主性学习”四位一体的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课程教学体系模式。让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在四年八学期内持续完成,并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模块。该课程体系的优化使得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掌握的基础上,近几年获得了包括注册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电子商务师、网络工程师、营销经理人等上千份职业资格证书,并在全国大学生市场与分析大赛、全国高校校园财会知识大赛、全国大学生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奖,就业率持续维持在95%以上。通过以上课程体系的优化,经管学院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而地方高校在教育部转型发展的改革背景中,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拓宽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楚雄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其他地方高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张无畏 彭红丽 单位: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全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62—65.
[2]刘建准,王大海.工商管理类本科生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中学刊,2010,25(5):139—140.
[3]梁莱歆.新形势下培养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索[J],高教与经济,2010(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