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课堂常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缺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39-01
2008年秋季,江西省高中教育全面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几年来,大家对新课程的认识由迷惘到逐渐清晰,对新教材的应用也由不适应到逐渐熟悉。但笔者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长时间观察与思考,发现课堂教学中明显存在一些缺陷,现将有关认识阐述如下:
一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统筹缺陷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组合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但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得到统筹。有些教师过分注重形式,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缺失较严重。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情感的相融才能调动师生的情绪,使课堂生气勃勃。要使学生能理解和真正获得知识,所依靠的核心因素也在于学生自有的情感和感悟。教师要关注学生生存的方式,实现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二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缺陷
随着新课程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中师生或生生间的互动与合作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在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所以说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而实际上课堂教学预设性太强,使得课堂缺少灵气,大多数教师不敢放开,因为生成的课堂会打乱教学节奏,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会出现课堂教学的混乱,更有可能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麻烦”。如在“硫的氧化物”的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场景:一瓶未知的红色溶液,然后向该溶液中通入SO2,发现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请你猜想该红色溶液可能是什么?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学生交流得很热烈,也都在教师的预设范围之内,突然有一个学生提出:“可能是滴有KSCN溶液的FeCl3稀溶液”,因为Fe3+也能氧化SO2,发生了如下反应:2Fe3++SO2+2H2O=2Fe2-+SO42-+4H+,使Fe3++3SCN-=Fe(SCN)3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逐渐褪色。这一猜想出乎老师的预设,教师不敢给予学生评价,只好说课后再讨论吧。很明显该学生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了很多。因为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对生成资源处理能力的缺失使得课堂失去了许多智慧的思维碰撞。
三 课堂中教师缺少实验意识
很多化学课堂是教师讲得多,学生探究活动少。有教师认为:“不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同样能掌握学科知识,不做实验照样做实验题,做实验也做不好实验题。”而且现行教材学生活动与探究内容多,确实造成了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导致“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栏目均变成了“听讲与记录”。如在教学“苯酚的性质”时,在处理苯酚钠溶液中通CO2后,除了生成浑浊的苯酚之外,反应的无机产物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甲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生成NaHCO3;乙老师请同学们根据元素守恒的原理分析,猜想无机产物是什么?学生通过交流之后,乙老师说是NaHCO3;丙老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判断,猜想无机产物是什么?学生交流后分为两种观点:一是NaHCO3,二是Na2CO3。丙老师提出能否用实验证实呢?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实验方案:(1)向苯酚的悬浊液中加Na2CO3溶液;(2)向苯酚的悬浊液中滴加NaHCO3溶液。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由“苯酚与Na2CO3溶液不共存”的现象,得出产物是NaHCO3的结论。
四 对课本教材、高考试题缺少研究
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写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有些教师却始终对教材深信不疑。如在设计实验比较乙醇与苯酚中羟基中氢原子的活性的教学内容中,实验现象并非理论上想象的那样,而是乙醇试管中钠开始沉于试管底部,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钠上下浮动,直至消失,溶液始终澄清;苯酚试管中钠一直沉在试管底部,产生气泡开始较快,随即逐渐变慢直至反应几乎停止,钠粒表面附有白色粉末状物质。可见按此设计并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近年来,在新的评价理念下,高考化学试题的设计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试题有情境性、开放性、思维性、实验试题的设计性和学科知识间的综合性等特点,对促进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指导中学化学教学,提高化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但有的教师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试题的研究只看到具体的某一题,而没有放置于整卷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也没有深刻领会当年该试题的目的和功能,导致在平时的教学中选择习题进行组织教学时出现超前、超难等现象。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78-02
一、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要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我们一线数学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为导,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1.加强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需要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要让学生从心里说服自己乐学、好学。
2.让学生当小干部、小老师,培养学生主角意识 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放手让学生学会管理、学会整理、学会自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上的主角。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当小干部、当小老师,教师只是班级的指挥者,指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3.自主学习,学生掌握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上课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引导、点拨、提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培养问题意识,养成思维好习惯
带着问题阅读数学是养成数学思维的好习惯。看到一道题目,要给足学生认真读题的时间,要给足学生认真思考的时间。我想知道什么?我能求出什么?我能提出哪些问题?我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动笔,也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思考成熟以后再动手动笔。
如在在教学新课的时候,出示一幅主题图,要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获得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最后让学生互相检查,互相评价,找出问题,共同探讨,突破重难点。
又如在看到一道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有用条件,经历思考过程,整理思路、解决问题。
三、学习中渗透数学思维,学会学习
1.建模思想 数学模型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目的,在作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之后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而数学建模思想就是把现实世界中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并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求得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模型作背景。如自然数集是用以描述离散数量的模型;各类几何图形也都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那些基本的数学模型使我们能对与之联系的实际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符号思维 数学中往往用符号来描述数学的内容,以浓缩形式来表达大量的信息。数学中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这种用符号来体现的数学语言是世界性语言,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综合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学会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抽象概括为数学符号和公式,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再抽象符号化的过程,从接受到运用会遇到较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平时地教学中,从介绍字母使用入手,循循善诱,加强培养和训练。
3.类比思维 类比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它能够解决一些表面上看似复杂困难的问题。类比思维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得自然和简洁,从而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讨论一般化和特殊化和类比过程获得重大的发现。
4.分类思维 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结构也不相同。但数学中每一个概念或数量及发展变化都有其特有的本质特征和一定的规律。我们分类时要求满足互斥,无遗漏、最简便的原则,并通过数学分类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
四、学会检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学生因为粗心而丢分的情况很多,我们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渗透检验的思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认真读题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谨、答案准确的学科。学生必须养成仔细读题、认真读题的习惯,不能急于下笔,而应先有足够的时间弄清题目要求,不能盲目答题。如在有一次测试中出现了“只列式不计算”,有很多同学辛苦一半天,就是画蛇添足、白费功夫。又如“平行四边形一组对应的底和高分别是20厘米和14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另一条高是28,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很多同学不认真读题,只求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写答语了。
2.准确计算的习惯 计算是一种能力,数学中的计算是基础,也是重点,不管任何题型,都离不开计算。学生的数学要想学好,离不开准确的计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必须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度。我们应该重视口算、估算、笔算的教学和运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如引导学生养成用估算的方法检验,用观察末位计算得到的数字的方法进行检验,用再次计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等。
3.再次浏览的习惯 每次作业或测试,都要学生认真逐一检查是否漏题,或者是否抄错数字,以免出现一些低级性丢分情况。
关键词:课堂常规 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 巧妙运用
常规是关于纪律与秩序的规则,常规教育就是日常规则的教育,其核心为“遵守规则”、“养成习惯”、“建立秩序”。课堂常规是幼儿园常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说,它的建立会为儿童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儿童的后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皮亚杰曾用他独特的临床研究法观察和分析了3-6岁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得出结论是:该年龄段的孩子可能理解一些规则,但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规则系统行事,并且常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改变规则。[1]由此可见,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课堂常规的培养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对教育的日益国际化,英语教学也逐渐浸入到幼儿园的教学中来,基于儿童语言的敏感期学说,从小培养儿童的英语语言能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同时也是幼儿园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所在。幼儿英语浸入式课程以其独具的魅力和特点,越来越赢得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一、幼儿英语浸入式课程模式和特点
幼儿英语浸入式是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儿童在幼儿园的全天或半天全部浸泡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教师用全英语面对学生,不但用英语教授英语,而且用英语教授部分学科课程。在此,英语不仅是教学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英语浸入式以“直接学习,类似习得”的学习方式,以中国本土文化为基础,兼容多元文化,以其地道的英语表达,丰富的内容知识,在直观化、形象化、情境化、游戏化和活动化的课程设计中,教师以与儿童和谐平等的伙伴关系,引导儿童愉快学习,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课堂常规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幼儿园课堂是一种非正式地课堂组织形式,它为儿童进入小学和以后的学习形成规则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家所熟悉的如“小眼睛,向前看” ,“小嘴巴,闭起来”, “小手拍拍,我就拍拍”“小手,背后”,“小脚,并齐”,“一二三,看谁坐的端又端”等特殊的话语形式,是幼儿园常规教育的一种特殊而又主要的形式。诸如此类的话语和动作的使用对于儿童的课堂常规的形成具有一定地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误区。
1.忽视了儿童的主动性
在幼儿园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中,儿童始终是被要求、被训练、被命令的对象,而教师则充当显赫的控制者、权威者的角色。儿童好奇、好动、好玩、主动探索的天性无疑被压制了,儿童初步对知识的探求被锁定在严厉、狭小的天地里,进一步探索与表达的欲望总是被老师的课堂常规所限制,他们的“出轨”行为总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与指责。若儿童在课堂上表现出好奇、疑问必须举起小手等老师的许可才有机会发表言论,若举起的小手受到老师多次地忽视后,无疑削弱了儿童对课堂知识探索的兴趣和主动性。长此以往 ,儿童在课堂很难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专注探索的精神。幼儿园的课堂也是培养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场所,如果儿童的主动性受到压抑,课堂内容对于他们失去了吸引力,这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对儿童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极为不利。
2.忽视了儿童的差异性
由于儿童的个性特点、年龄大小、所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同,他们的行为表现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儿童在幼儿园的课堂管理和要求比小学来说虽然较松散、自由,但与儿童在家有充分的自由相比约束性还是比较强。教师为了使儿童较快适应或熟悉课堂的要求和规则,很少关注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强制性要求儿童的课堂表现,如上课坐端坐直,认真听讲,对于好奇心较强的儿童的探索及自制力较弱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地表现通常不加区分地予以斥责,使儿童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或一句“一二三,看谁坐得端又端”,使儿童不明缘故地转移注意力,而对自己刚才的行为没有清楚地认识,对于自制力较弱的儿童难免又重复注意力不集中地现象。
3.抑制了儿童的自由发展
儿童是好游戏的、好奇的、好动的。处于幼儿园课堂中的儿童也一样,他们也有淋漓尽致发挥他们天性的欲望,当他们正兴致勃勃地与伙伴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时,老师的一句“一二三”使他们不得不遗憾得放弃他们美好的想象和继续表达的欲望。当他们正聚精会神地操作手工活动或是精心绘制他们的伟大宏图时,老师的命令又使他们不得不撒手。在这样充满各种限制的环境中,儿童的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体验无形中被限制了,儿童的自由、快乐发展将成为空谈。
三、课堂常规在英语浸入式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英语浸入式课堂是在游戏化、情境化、生活化的生动有趣的环境中进行教学的。在我们对某幼儿园大一班为期一学期的持续观察和录课的过程中发现,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儿童活泼大方的课堂表现,热情高涨、语言丰富的课堂氛围使我们特意关注到他们的课堂组织与常规在课堂中的巧妙运用。
1.树立榜样,以资鼓励。
在每节课前的准备阶段,教师会特别留意观察表现好的学生,然后让在全班儿童的前面边表演边领唱英文歌曲,教师则为他们进行钢琴伴奏。前面的儿童尽情地用优美的动作来展示自己,并表现出无比的认真与满足,这也让下面的小朋友感到羡慕不已。教师虽然没有严厉的要求小朋友坐端坐直,小手背后,认真听讲,但榜样的力量是最有力的,在上边表演的小朋友自然认为表现最好的,抱着为大家做表率的想法,回座位后力求做得最好。而其他小朋友也会以他们为榜样,为了有在前面表现的机会,他们也会尽力克制自己的行为。这样一节课就会在儿童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秩序井然的状态中开始。
2.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在一节《Noise》课堂中,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课堂常规强化常规教育。当讲到噪音对人们造成危害时,教师让儿童举例他们在课堂上可能制造的诸如大声嚷嚷,挪动椅子等发出的噪音,并让他们再次制造噪音进行感受。在教师以轻声的带有韵律的“× ×(拍手),listen,× ×(拍手),listen .”渐弱的重复性的话语到最后只有节拍和口型给予提示现行动作的结束,并要听老师讲话,为了给儿童动作和心理上的过渡,教师以无声的动作轻轻地带领儿童拍拍头、拍拍肩、拍拍膝盖、拍拍脚,等儿童全都回过神来,教师让儿童们自己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应对,当儿童找出他们自己的问题并能找出解决办法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儿童明确在老师说话时要保持安静;与同伴说话要轻声轻语,娓娓道来,不能大声嚷嚷;搬动椅子,收拾玩具等要轻拿轻放等规则在教师的再次总结中得到了强化。
3.创设情境,共同参与
在英语浸入式课堂环境中教师善于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创造情境让儿童感受角色并遵守规则。在一节《Protect our inviroment》中由于人们对森林的滥砍滥伐,风沙渐渐袭击人居环境。当看到彩色挂图中风沙的狰狞,小朋友们便跃跃欲试风沙面孔,教师便放手让儿童在中间的空地上进行模仿和创意。在儿童们尽兴之后教师的“Attention,please!”“Listen to me .”儿童们回应“Listen to you .”便使刚才还哗然一片立即转入安静状态。当进行到小树与风沙勇敢抗争时,儿童们又情不自禁的站起来模仿小树坚强地抵御风沙的侵袭,当教师的柔和的“× ×,quickly, ××,quickly!,”时,儿童再次满意地坐到座位上。总之,一节课是在有张有弛地节奏中使儿童的好模仿,好动的欲望得到满足,规则意识也逐渐形成并进一步得到完善。
4.总结评价,强化意识
在每节课程活动结束后,教师总要对本堂课儿童的表现进行及时地总结评价。对于表现好的儿童教师会边摸着她(他)的头边说,“Apple is good.”“Steven is well done.”“××is excellent.”“××is wonderful.”“××is smart.”等评价性语言,对于课堂表现欠佳的儿童,教师也会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给他们机会在后面进行补充表扬。教师根据儿童的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使儿童对自己的课堂表现有明确的认识,更加激励儿童遵守课堂规则的信心,潜意识中增强了儿童的规则意识。
在英语浸入式情境化、游戏化、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中,教师避开一般幼儿课堂对儿童限制的误区,巧妙的运用已有的课堂常规来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儿童的规则意识,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英语学习的情境中习得课堂规则,有效地为儿童的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志芳 .对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J] .早期教育 2003.1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幼儿园.
[2]孙爱琴.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批判[J]. 西北师范大学 2005.6.
[3]童时. 反思幼儿园常规教育[J].早期教育. 2003.1.
[4]强海燕 赵琳 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及其在我国的借鉴[J]. 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是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并且“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2、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二、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
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
2、动静有度。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
3、尊重学生。
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发现学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师可以幽默地说:“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师这里还有比零食更香的东西,那就是——比一比,谁能把儿歌读得好!”而不能严厉地去呵斥学生。
4、训练方法。
1.新课的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引入的成功与否,对一节新授课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若能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新奇的“非常规”实验来引入新课,就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出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会产生重要影响[2]而往往是学生不易理解或者不易掌握的知识之点。因而,教师需要化抽象为具体,用“非常规”实验铺好台阶,突出重难点让学生拾级而上,问题的解决就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在《曲线运动》一节中,物体做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确定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如下,器材:水桶、水、铅球、自行车。①课前学生分组实验:一位同学骑车做圆周运动,另一同学反向坐在自行车上,双脚轻轻拖着带水的铅球,然后放开铅球,同组同学观察在水泥地上留下的水迹方向。在不同位置释放铅球,多次实验。(注:选择在干燥水泥地上实验,现象十分清晰。)②录像几组较好的学生的实验结果。③课堂中播放,并让学生讨论,提出曲线运动速度方向的猜想从而探讨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参与度高,效果较好。
3.突破知识易错点
在物理教学中,许多概念或规律虽然本质不同,但表面有很多相同或者类似的地方,由于本质属性被现象掩盖、学前概念的负迁移等原因造成学生认识的混淆、理解的混乱,因而导致知识的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非常规”实验,为学生搭建合适台阶,可以有效突破易错点。
参考文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三者堪称课堂教学的“金三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老师“教”和学生“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差别的学生,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要随之变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根据体育课的特点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预铃响,教师要观察学生的集队情况,体委迅速集合带队、领跑、做好课前准备活动,同时也要抓好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的课堂常规动作变成自觉行动,在没有老师的带领下,也能有序、整齐地进行。
二、根据学校软、硬件条件组织教学
我校操场小,且班级多,供学生体育活动的空间不够大,所以基本是每一节课都有6个班同时上体育课。可供学生体育锻炼的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场地有限,供6个班的学生使用,显然是不够用的。这样,我就想到,可以适当地分散他们的活动项目,其他班在篮球、排球等场地训练时,我就可以组织我带班级的学生做一些竞技游戏、排列队形、个人特长展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等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样既解决了场地不够用的问题,也丰富了体育课堂上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不再觉得体育课枯燥无味。
三、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中学阶段,是生人黄金时代的开端,是人一生中非常关键而又富有特色的时期。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急剧地发展、变化和成熟。把握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上好体育课的又一关键所在。高中学生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身高体重迅速增长、身体机能逐步健全、身体逐渐发育成熟;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记忆力达到最高峰时期,但是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感情丰富、好奇、好动、好竞争、好胜心强、男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优于女生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四、教师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体态语言是指通过举止、姿态、表情传达信息的一种非语言行为。有时体态语言比口头语言更具体、更丰富、更感人、更有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言组织教学,那么它的每个手势、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的组织方法。“手势、眼神”具有无声的语言的作用,更具有其它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引导性、调动性、激发性,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成功性。
1 利用课堂常规规范学生
课堂常规是一节体育课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对一节体育课完成的好与坏取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常规所规定的规章制度,是上好体育课的根本保障。常规要求学生上体育课必须着运动装、运动鞋,要求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不旷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爱护器材等,常规要求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队形变换都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并把课堂常规落实到每节体育课中,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在体育活动时,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械、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械和修理器材等劳动,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优良品质,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2 利用课堂教学影响学生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内容蕴涵的道德行为因素不同。例如:长跑,侧重于坚毅、有恒心,不怕困难、肯于吃苦;体操、球类运动侧重于勇敢、自信、果断、坚韧不拔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明确培养行为目标,有的放矢地把思想道德行为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
在教学中,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是主要任务,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炼,使学生能正视各种困难和问题,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遇下雨大风天气,教师应在教室内上理论课,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向学生讲解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成绩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他们是如何为国争光,挑战人生的?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 利用体育竞赛要求学生
体育竞赛其主要特点是具有竞赛性,为使运动竞赛顺利进行,必须有一定的规则及制度约束。例如,球类有球类的规则,武术有武术的规则,游戏有游戏的规定。比赛前要求学生要有公平竞赛、公开竞争,求真求实,尊重对手,恪守规则,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精神。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在比赛中做到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努力完成某一项目的比赛。通过比赛,可以从实际行为中教育学生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应从集体主义利益出发,养成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执行集体决议,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认知冲突;有效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136-02
在以往的常规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上课听得懂,但作业不会做的低效性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我们一线教师思考、探讨、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也在不断的探索,通过与同行们的交流及阅读相关学术研究报告,也摸索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若干方法。本文就我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如何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举例说明。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比如说海水,如果不知道的人,会觉得如果在海上航行缺乏水的话渴了就喝海水,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因为海水中的盐分使我们身体不能继续保持平衡,如果我们口渴就喝海水,我们就会越来越渴,这就是所谓的认知冲突。
一、利用实验现象制造认知冲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所展示的物质世界的神奇变化与鲜明直观的化学现象能有效提供激情矛盾的新刺激。利用实验现象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规律。因此,通过化学实验制造认知冲突,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如,在“原电池”教学中,学生在必修2的基础上,已知铜锌原电池中,锌为负极,锌片不断溶解;铜为正极,铜片上有气泡生成。当按照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时,学生发现铜片和锌片上均有气泡产生,而且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越来越小,此时,理论和实验现象产生了认知冲突。利用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装置的弊端,解析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而引出盐桥,设计更加合理的原电池。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认知冲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
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有了:Na2CO3俗称纯碱,但纯碱不是碱;Na2CO3是强电解质,水溶液中可以完全电离出Na+和CO32-;碱遇酚酞变红。这时可以提出Na2CO3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那么Na2CO3溶液为何显碱性?溶液中有无OH-,若有,来自何处?问题的设计基于原有知识,而原有知识又不能解决当前问题,学生探究“为什么”的欲望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Na2CO3溶液中的离子及其相互作用,并归纳出盐类水解的规律。
三、利用学生常规思维,设置认知冲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常规思维的基础是“常规”;常规思维的特征是:“经常按某一规律等从事相关的活动而产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甚至决定之后从事的其他相关活动。”学生的常规思维在需要创新时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利用学生常规思维,设置认知冲突,可以给学生留下很深的记忆。
如,在“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盐类水解的知识,可以准确得出Na2CO3溶液中:C(H+) C(CO32―)。如果让学生判断NaHSO3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大多数学生通常会得出C(Na+)>C(HSO3―)>C(OH―)>C(H+) > C(SO32―)的错误关系,此时就可以给出正确关系C(Na+)>C(HSO3―) >C(H+) > C(SO32―) >C(OH―)。学生根据常规思维解题,产生认知冲突,学生迫切想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分析三种溶液中存在的异同点,并探究电离、水解过程有何差异,总结此类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判断方法。
四、利用典型例题题,设置认知冲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不仅要接受课堂知识,更要学会如何正确进行知识的运用。典型例题的讲解可以起到巩固知识、开发智力的作用。教师在领会编者的意图、发掘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好典型例题的同时,若能合理设置认知冲突,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如,在“化学平衡”教学中,给出例题“一定温度下,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使1molPCl5发生分解反应:PCl5(g) PCl3(g)+ Cl2(g)。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加入1mol PCl5,平衡是否移动,若移动,向哪个方向移动?”学生对平衡移动有两种解释:a、由勒夏特列原理知,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增加PCl5浓度,平衡必然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由勒夏特列原理知,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所以,增加PCl5,相当于增加体系的压强,平衡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为什么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同一个问题时,会产生截然不同而且相反的结论,这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个非常强烈的认知冲突。此时引导学生从勒夏特列原理应用条件及范围出发,经过讨论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只适合于体系中只有一个物理量发生变化的情况,当体系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理量同时发生变化时就不一定适用。正确的解释是把本题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压强不变,再加1mol PCl5,体积增
大一倍,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然后增大压强,缩小体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问题得以解决。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发现不能用已有知识来解释一个新问题或发现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悖时,就会产生认知需要,萌发探索的强烈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知冲突是激发思维的第一步,思维的过程即是从认知冲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设置认知冲突无疑能够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合理利用“认知冲突”,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将努力思考,努力践行,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 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2] 胡志刚. 教育时机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一、学校管理特点:
我校一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校发展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基础”的办学理念,在学生管理上注重两点:人品与学识同等重要,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所以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康、品德高尚、基础扎实、全面发展、自主创新的中学生。从2011年春期我校政务处着手组建了学生会、团委会,力求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管理能力。特别是今秋政务处、校团委举办了一系列文体活动,确实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参与意识和表现能力。
在教师管理中坚持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通过这两年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教师量化考核细则的制定和实施,目前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业务、管理能力得到了加强。特别是中心校徐校长、丁校长的亲情管理(不仅及时有效地做好教师的思想指导工作,还筹集资金为住校教师建了公寓楼,为每一位教师量身定做了校服),无形中提高了教师们的事业心、凝聚力和向心力。
总之,我们的校园管理力求设施安全环境舒适,活动开展紧张有序,文化氛围浓而不滥,教学相长和谐校园。
二、落实教学常规的办法和措施:
为了落实教育教学常规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具体从常规工作管理、常规工作检查、常规工作落实和常规活动开展等几个方面抓起,切实树立了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程观,创新办法,克服困难,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和条件,开齐、上足、教好应开课程。
备课管理上,积极倡导高效的备课方式,要求教师深入实施新课改模式,多尝试,多反思,多学习,多研究。
作业管理上遵循精选、精练、精批、精评以及练必收、收必批、批必评、评必纠的原则,对各学科作业布置及批改,学生作业格式提出统一要求,定期督查,及时纠错。
加强教学常规的检查和落实,查一次通报一次,有错必究。
坚持实施日清周测月考制度,辅助课堂教学,巩固知识积累,落实培优补差。
长期开展“四课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加强教研,查缺补漏,共同提高。
三、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特色: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的特色就是不玩花样,实实在在地进行,上下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全力搞课改,坚定搞课改,稳扎稳打,坚信成功。
四、校长深入教学第一线管理、指导教学工作的情况:
丁校长积极倡导课改,深入教学一线,把教室当成自己的办公地点,参与听课评课、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获得第一手课堂教学信息,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因人制宜做好指导。
五、学校课堂改革的主要方法及措施:
1、理念引领,经验指导。
中心校徐校长、十二中丁校长多次到省内外的课改名校参观学习,每次都带回了大量的课改资料,供教师们学习参考,更新理念;安排部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实地学习考察一周,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和真实的体验、感受;邀请外地具有成熟课改经验的教师作报告,邀请教研室唐主任、康老师等到校具体指导课堂改革。
2、经济护航,领导主导。
从8月份至今,加大课改资金的投入,先后为每位课改教师配置U盘,为各科室、办公室配置电脑,为四个课改班配置了投影仪、电脑等一应俱全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中心校徐校长、初中业务王组长,丁校长全程参与课改一切活动,亲历亲为,出谋划策,深入课堂,参与教研,时刻关注课改动态。
3、抓活模式,抓实课堂。
新课改教学模式很多很杂,却始终离不开自主、合作、探究的主旋律;我们学过洋思、杜郎口、永威等很多先进模式,但我们坚持结合自身特点,活学活改,力争将来能走出一条最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模式。
先进理念很重要,但实践是检验理念的最好的标准。我们始终把课堂作为实施课改的的主阵地,抓好预习、展示、训练三道关。
4、听课评课,交流反思。
每周组织课改小组成员对所有课改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及时教研,查找问题与不足,反思总结,及时督查改进。要求教师相互听课、评课,人人发言,相互学优点,提建议,共同提高;同时邀请教研室领导到校听课、评课,指导课改,提供最新课改信息,便于我们及时调整策略。
5、评价考核,奖掖先进。
依据教师业务量化考核制度、高效课堂评价细则等,对课堂教学做好及时有效的评价,落实奖惩办法,力求使课堂改革有目标、有计划、有保障地实施和深化。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办法、措施:
1、积极倡导高效的备课方式,抓实教学案的编写和修改。
2、学生课堂及课外练习坚持精选、精练、精批、精评以及练必收、收必批、批必评、评必纠的原则。
3、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广泛地经常性地开展“四课”活动,让听课评课常态化。
4、领导随时走进课堂,听课评课,督查课堂改革实施情况。
5、加强质量监控,实施“日清周测月考”制度,夯实双基,提高能力,瞄准中考,培优扶弱,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6、加大教育教学资金投入,配齐课改教学设施,指导教师掌握使用电教设施,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7、强化考核机制,落实奖惩措施。
总之,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贵在坚持“五个到位”,即方案制度制订到位,检查考核落实到位,师生观念更新到位,课堂改革坚持到位,激励机制奖惩到位。
七、中心校管理学校具体策略:
中心校全力支持课改工作,一切工作为课改让路。中心校徐校长、初中业务组王组长每周至少有三天时间到校视导,走进课堂听课,及时发现问题并和教师探讨解决办法,对我校课改动态了如指掌。
八、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课改观念转变不彻底、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