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的要求范文

校本课程的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的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的要求

第1篇:校本课程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对接;岗位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十分旺盛的态势。但是从全国各个地方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分析中可以得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存在供需矛盾,也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与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从而导致一方面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存在着大量需求,而另一方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却不能顺利实现就业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75%以上的企业都希望毕业生能够有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是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不能很好地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的关联度较低,造成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从业岗位技能的脱节,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的需求。作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在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存在着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必须关注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使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符合现代企业的需求,增强高职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

2002年,国内开始有学者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探讨。例如丁容仪等人认为,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是为详细指导教与学而提供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必须根据本门课的课程目标来制订,课程主要目标是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形成;课程标准由内容标准和考核标准构成,内容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的定位、目标、任务、内容、组织与实施,考核标准包括对该门课在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提出的“质”和“量”的标准。

赵志群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中提出:课程标准具体描述了一门科目在课程教学结束后的学习结果;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该达到的具体指标;课程标准是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工作评价、考试考核的依据。该课程标准的描述更加符合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开发的实际。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综合性极强的课程指导文件。其内涵不仅包括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直接指向了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甚至指向了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不可能统一,从而导致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的多元化特征的形成。

二、我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标准研究现状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此后,在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开始研究和建立相关课程标准,并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与考核大纲。近几年来,关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体系、开发原则、开发流程等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平台建设、课程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与成果,并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同度。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模式和设计方法逐步形成,并已经试点应用。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整体的质量还不高,人才培养与市场的需求仍存在偏差,这直接反映出高职市营专业课程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整体上课程模式的改革在课程实施层面没有大的突破;②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对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③考核方式难于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切入点,高职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迫切需要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因此,探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的基本模式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市营专业课程标准建设只有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职业岗位的变化,兼顾职业岗位技能鉴定内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的基本模式

本文所界定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是指与市场营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根据助理营销师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营销岗位所需技能的分析,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有:市场营销学、市场调研、产品推销、销售谈判、网络营销、客户服务、营销策划等。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基于营销岗位知识和技能点的课程标准

这种模式下的课程标准比较接近于传统学科的课程体系,相对来说实施起来较为容易,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老师比较习惯于这种体系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该模式下的课程标准作用不大。

课程目标体现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职业岗位技术问题的解决来确定知识点和技能点。课程内容的序化以“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为逻辑顺序。课程评价以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程度来评定。市场营销专业的入门课程,如《市场营销学》适宜于采用这样的课程标准。

2.基于工作任务或者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

这种模式下的课程标准是一种创新,打破了以学科体系为特征的传统课程体系。课程名称即典型工作任务或者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实施流程即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课程教学内容就是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课程考核依据则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评定。该种模式下,一门课程中可能包含了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课堂教学的实施难度比较大,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才能胜任该课程的教学。此类课程的教学通常需要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共同完成。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适宜于采用这样的课程标准,如《市场调研》、《产品推销》、《销售谈判》、《营销策划》等课程。

3.基于项目的课程标准

这种模式下的课程标准,通常一个学习单元就是一个真实项目,整个课程可以包含一个项目,也可以包含几个项目。课程目标即完成项目任务。项目的完成主要以团队工作的形式。团队成员围绕项目进行自主性学习,能有效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综合性课程可以采用这样的课程标准,如《营销策划技能操作与竞赛》、《推销技能竞赛》、《模拟商务谈判》、《毕业设计》等课程。

四、融合职业岗位要求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在构建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特征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强营销实践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从事营销业务以及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构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标准,首先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特征,即构建课程标准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经济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保证学生掌握的知识够用,为今后的职业提升做好充分的准备。

2.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

营销工作创造性强,涉及各行各业,既要与产品打交道,又要与人打交道。构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同时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使学生具备胜任营销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

3.融合助理营销师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充分融入助理营销师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企业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本质。但是助理营销师职业资格标准可能与行业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不完全一致,因此制定课程标准时还要同时考虑学生面向特定技术领域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行业核心能力、跨行职业能力。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必须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必须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在制定或修订时,注意要高于助理营销师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要以职业素质本位为导向,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与行业对接,融入职业要求,融入素质教育理念,从而充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

4.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要解决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问题,必须要将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既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又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坚持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办出专业特色,突出专业质量,确保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能够直接地反映出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市营专业通过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授课、采用企业现场教学、校企双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引入企业营销案例等,有效保证了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法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为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课程标准,一方面可以指导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企业员工岗位培训标准。校企合作也为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提供了一个平台。校企合作通过双方资源互补,实现共赢,这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 语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构建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的起点。从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进行研究,对完善、丰富、升华现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标准,从而有效提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营销岗位知识和技能点的课程标准、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标准、基于项目的课程标准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的三种基本模式。这三种模式很难说谁优谁劣。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所有课程标准采用同一种模式是不合适的,应该同时包含上述两种或三种模式。采用哪一种模式的课程标准取决于课程的性质和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角色定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只有多种模式的相互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李春富.课程转换在营销职业资格认证中的应用

[J].继续教育研究,2011,(7).

[2] 武秀艳.试论职业院校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对接

[J].才智,2011,(7).

[3] 俞启定,和震.职业教育本质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27).

[4] 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

[J].职教论坛,2011,(14).

[5] 王淑文.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天津

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

[6]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8.

第2篇:校本课程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本课程;问题;措施

1、前言

21世纪初期,校本课程被引入到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在国家各项教育政策的支持之下,很多中小学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有很大一部分中小学没有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够重视,导致中小学不能顺利实施校本课程。因此,各中小学应该积极学习新颖的教育思想,充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分析我国校本课程理解中存在的问题

2.1、对校本课程缺乏端正的态度

校本课程与国家的正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在很多教育者的心中,校本课程的地位不高,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国家正规课程进行,不必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开发“空泛”的校本课程。具体而言,一些教育者对校本课程不全面的认识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有的教育者对校本课程的理解有较强的主观性,他们肤浅的认为校本课是简单的活动课,用活动课敷衍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提出的校本课程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展。另一方面,有的教育者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不正确,导致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出现偏差,不仅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而且不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2.2、教育者对校本课程存在误解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育者认为校本课程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冲突,而且在素质教育的长期影响之下,大多数教育者只看重教育的“教书”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此外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与家长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给学生设置了一定数量的课程活动,深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的家长却认为学校在“”,没有认真履行教育的责任,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校本课程无用,导致学习校本课程无法顺利开发和实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促进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展的措施分析

3.1、端正教育态度

校本课程是各中小学在充分分析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以学校为主体、能够解决学校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融入学校自身特色,与国家规定的正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各中小学是教育者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态度,客观看待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一方面,各中小学应该为校本课程提供实施的平台,鼓励教师们大胆实践校本课程。另一方面,中小学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组建高素质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让其编制出有效、可行的校本课程。

3.2、充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

当前,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各学校应该深入学习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开发方法,进而保证校本课程理解的正确性。首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决策中,学校应该把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组织起来,让其一起讨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出来以后,学校要请专门的教育者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估,以保证校本课程能够实现学校制度的教育目标,让校本课程能够实现素质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充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课程开发出来以后,学校应该把其落到实处,虽然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阻力或者出现一些矛盾,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应该及时发现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校本课程能够顺利实施。首先,学校应该加大教师的教育力度,让教师正确了解校本课程实施的必要性,并对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进行监督,杜绝校本课程实施中出现一些敷衍了事的行为,促进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其次,学校要加大对家长的教育力度,积极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给家长讲解校本课程的价值,消除家长对学生成绩的顾虑,让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展,进而保证校本课程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最后,学校要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校学习的思想,让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校本课程活动,提高校本课程的参与度,进而提高校本课程开展的质量,实现理解的课程目标。

3.4、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不能再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应该有属于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学校要根据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把评价从分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多元化、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第3篇:校本课程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不同地区;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物理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是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提出,其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和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该课程开发的资源都是学校现有资源。我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国家相关政策规范下,互补国家与地方课程,以学校为主,丰富学校办学特色,在学校和教师的带动下,根据学生的相关需求,让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于学生。校本课程开发是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重点。校本课程开始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课程发展趋势的相关反思,这个时间学校教师没有注重编制课程的参加,评价工作不注重,这导致了编制者、课程实施者和课程评价者间严重脱节。新课改下,这就要求我国教育部门注重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

一、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情况

首先,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第一,新课改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1、物理课程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要求中学物理进行校本课程开发。2、课程结构注重选择性。中学物理注重学生的兴趣、潜能、自主性、个性化学习,这要求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3、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这需要中学物理进行校本课程开发。4、课程实施需自主学习,方式多样化。5、课程评价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这四点新课改要求,也需要中学物理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第二,新课改发展趋势的要求。比如:物理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新课改对物理教师的要求,要求其具备整体课程观、树立整合课程观。

其次,影响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第一,学校环境的影响。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地区中学物理课程更具有适应性,符合学校和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这需要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的共同配合。第二,教师的影响。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引导者,是新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运用课程理论,体现课程理论的价值,这才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有些地区的中学教师没有接受过校本课程理论与技能的训练,缺乏理论、技能和经验。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负荷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学校也要非常注意。第三,学生的影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才能有利于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和物理教师间的对话。第四,考试导向的影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物理教师注重升学率,忽视了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这需要完善考试方式和评价制度。

最后,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第一,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二,培养和提高物理教师课程意识,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比如说:在物理教师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教育思想等方面进行完善。

二、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不足

第一,物理教师缺乏相关课程知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校本课程既是一个理论性问题,又是一个操作性问题。从理论上来讲,其要求物理教师具备课程知识和意识;从实践上来说,物理教师需要具备课程开发能力。根据研究可知,有的物理教师对课本知识了解不透彻,对一些知识点感觉模式,不利于教学;有的物理教师在课时多、任务中、工作重等压力下,不能创新精神;有的物理教师没有专家的指导,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很困难;还有的物理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教师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物理教师为了获得升学率,一味地给学生传授枯燥的物理知识,学生一味地机械性记忆,背诵一些练习题,自身的探索、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还有的物理教师教授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知识僵硬,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等。

第三,课程设置较单一,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更何况对于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他们有不同的需求、兴趣和爱好。单一的物理课程设置,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个体差异得到很好的完善。

第四,物理课程内容体系封闭,没有一定的灵活性。一些物理概念和原理在整个课程中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不利于教师讲解知识,很难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还有的物理内容陈旧、没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样长期以往让物理知识失去了活力,这需要校本课程开发。

第五,学生自身的问题。大部分落后地区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功底去做好物理的相关练习题;还有的学生怕学物理;有的学生无兴趣学习物理知识。

三、完善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第4篇:校本课程的要求范文

一、制度推进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推动力

在学校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立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这对普通中小学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校已敏锐地感觉到仅仅重视国家课程在学校的实施,必然与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产生差距,不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改革也必将是不彻底的课程改革。为此,我校在全面推进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试点。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过程中,在制度推进上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我校的《关于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中明确了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在促进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及基本要求;二是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三年规划》《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学校本课程开发评估细则》等;三是将校本课程开发试点作为本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教育工作年度计划;四是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纳入对教师的专项督导评估,出台了详细的考核细则。通过制度的强有力推动,促进了全校的校本课程构建工作。

为使校本课程工作落到实处,教学研究中心根据学校《关于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的精神,组织全校教师自愿申报、开发校本课程,并成为该科辅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学研中心对全校学生进行遴选并重新编班。学校与各科室签订了《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责任书》。责任书规定了课程开发的领导、组织管理等4项职责,同时也规定了教学研究中心、学研中心的进行培训、指导组织研讨和成果交流等7项职责。通过签订责任状的形式,教研部门和学研中心感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使得教研、学研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结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共同体,加强了学校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合作。

从我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来看,应该说我们的课程开发是成功的。学校的课程开发离不开教研、学研中心的培训、指导、组织,离开了教研部门的专业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很可能就失去了应有的规范性和专业支持。同时,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也为教研部门的研究提供了真实的案例,避免了教研部门在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上空洞的理论说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本土校本课程开发的感性认识和相关理论。

二、观念与理念并进的课程开发基础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之下,在小学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它不但涉及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课程改革理念评价理论、课程管理方法、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课程纲要等,也涉及校长、教师、学生等角色及相互间的关系,它较之于在学校实施国家课程更有难度。以往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时,更多的是“如何教”的问题,而校本课程开发不但要考虑“如何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就只能停留在概念上。为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校教研部门不失时机地创造条件,采取一切措施,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南京、上海、重庆考察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情况,与此同时,组织校本课程开发专题培训和成果展示研讨。以上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了校长及广大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为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以课题形式对校本课程开发集中攻关

通过以上各种培训,虽然广大教师不同程度地了解了一些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途径和方式,但“校本课程开发没有一成不变的途径和模式可以照搬,必须‘因地制宜’,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不同的校本课程资源,不同的区域文化沉淀,就会有不同的开发途径和模式以及相应的配套方法”。对于课程资源相对短缺的我校来说,并非采取“拿来主义”死板套用就可以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问题。为此,教学研究中心在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启动的基础上,于2011年11月向区申报了“十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模式行动研究”,试图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凝聚更多的教师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形成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也试图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具规范性。一年来,教学研究中心组织专门力量,以课题培训、成果展示、经验交流、问题研讨、中期指导、论文评比等方式,组织40余名教师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以大量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纲要、课程设计、评价案例等为基础,对教师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解决了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如对“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提出了新的认识,研究者在开发实践中认为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动主体,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主体,在理论上强调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学校的责任;在实践方面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反思、重建、评价模式等。通过课题研究,解决了校本课程开发“因地制宜”的问题,使更多的教师能够面对本校课程资源,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也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趋于规范。

四、保障机制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根基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一年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将之纳入年度工作重点,有计划地安排专项活动,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学校实行三级管理:一是建立校级领导小组,二是建立指导小组,三是建立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学校由业务校长牵头负责本校的课程开发工作,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及6名教研员总体负责课题研究、培训、研讨,学研中心负责学生、班主任的编制、考核等。三级组织既分工又合作,形成联动之势。一年来,学校开展多次大型课题培训和课题的中期指导活动,借一切可能的机会与开发教师就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交换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以校本教研的方式组织本校教师培训、听课、观摩和交流成果。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三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总体工作有安排、有人抓、有落实、有检查的局面,在组织、人员、制度方面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

第5篇:校本课程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和县一中;校本课程建设;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23-2

一、校本课程的认识及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在国家、地方课程外再构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的自我课程。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开发合理,可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构建学校人文环境、教研环境等,对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真正地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科研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专业动机、工作兴趣和职业满意度、自主研发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均得到较大的提升,这对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有促进作用。

3.有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实践看,不论语文历史学科还是物理化学学科,都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体验社会生活,让学生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多一份责任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作为省级示范高中、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市文明单位,和县一中校本课程建设得有声有色,对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一流人才,对学校的“名师工程”和“英才战略”影响深远。

和县一中近几年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开发真正做到了个性化、特色化和多样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得到了社会、学生、家长的认可和欢迎,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为和县一中“实施精品战略、培育一流人才、争创省内名校”及争创“省优秀示范高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的过程

1.2006年安徽省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学校迅速成立课程领导小组,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变革教学模式,要求全校学生人人有课题,教师人人搞研究。这期间部分学科卓有成效,如历史、语文、生物教研组等,学生的研究成果经过教师的深加工,顺理成章地发展为校本课程及教材。

2.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历史教研组早在2003年就与全国课程改革同步,向当时的巢湖市教研室申报了“让学生动起来”的市级课题并立项,为校本课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到2006年安徽省新课程实施时,和县一中的校本课程建设全面铺开。

3.全面规划校本课程开发。结合一中实际,学校制定《和县一中校本课程规划指南》、《和县一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和县一中校本课程建设评价标准》等细则。学校把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纳入教学评估,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为社会和学生发展服务,要求教师重视到位、精神领会到位、宣传动员到位、组织工作到位、工作实施到位。通过理论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活动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教与学等基本理论,加深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掌握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知识。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成效

1.精心组织,合理谋划。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要求各教研组制定校本课程方案,由教研组长牵头,严格人员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开发、保证质量。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参加,鼓励课程意识强的骨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先走一步,并给予政策上扶持,条件上保证。

2.校本课程建设类型多样。从2003年到现在,和县一中校本课程开发从高一《初高中衔接教材》到各科的具体分工,再到常规的音体美教育教学,再到高考讲义的合作,8个教研组(语文、历史、外语、化学、物理、数学、美术、地理)开发出相应的校本材料。教务处、教研处还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建“同课异构”活动,教研风气日浓。

历史教研组的校本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走出去,引进来。通过与合肥等地教师合作,完成省级课题《古韵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编写。《久话和州》校本教材成册,深受好评。

结合和县一中百年文化底蕴,语文教研组完成校本教材《百年一中》编写,树立起学生热爱母校、发愤图强、立志学习、回报家乡和祖国的坚定信念,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语文教研组还把中华经典诵读发展为校本课程,在2012年安徽省经典诵读(马鞍山站)启动仪式中深受好评。

英语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张弛结合,在青年教师成长和备课组建设中成效显著。学生英语竞赛成绩大面积丰收,教师教学技能相得益彰。其中的《2013届英语训练选编》(试题和阅读两本)编写以思维为焦点,以方法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融入团队合作精神,大大提高了学生实战技能。

数学教研组于2006年8月完成《数学典型题解析》校本教材,结合经典例题举证,提高学生的数理能力。化学组和物理组也有各自的校本课程成果,并量化学生竞赛辅导安排,与地理组“地球小博士”活动课一道,竞赛捷报频传,并有学生申请国家专利。

3.开花结果,仍有余地。2008年7月,学校汇集教师学生成果,在进一步深加工后,与出版社联系,出版了6本校本教材。一大批教师的教学反思在报刊杂志或论文评审中获奖。通过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同时,促进了教师内涵式发展,一大批青年教师从中受益,许多中老年教师也焕发教学的青春活力。现在,校本开发与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中心,教育教学面貌正在潜移默化中转变。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感悟与反思

1.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建立有效管理与评价机制,均衡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依据《和县一中校本课程规划指南》和《和县一中校本课程建设评价标准》等规章制度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急躁冒进,不能盲目理解为就是编写校本教材,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活动。坚决反对把校本课程开发变成资料翻版,或利用校本评职称等动机不纯者。

2.校本课程要有内涵,有研究,有焦点,有看头。如《久话和州》,几乎经历5年4届师生的努力,最终成册,可以成为学校的“和州志”。《百年一中》成书后,学生有看头,直接了解和县一中100多年的发展史。《趣味化学》和《趣味生物》,都从生活中熟悉的事谈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形成成果。这多校本课程成果,体现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创新培养,是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力量的整合。

3.校本课程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校本课程的开发主导是教师,但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参与活动过程。语文历史科目外的数理化校本课程也要求教师关注人文,学生以此展开科普活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与伙伴。师生合作、学生自主研究,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知识面大大拓宽,学习积极性高涨,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4.注重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县一中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坚持以研究课题为抓手,开发校本课程,实现课题研究的辐射功能。如化学教研组的“初高中衔接”省级课题就在高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开花结累,在2012年7月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历史教研组参加的省编教材《古韵安徽》,也是建立在学生对和县历史研究的课题基础上。

5.健全学校的校本课程管理,取得地方的支持,是推动校本课程不断开发的有效保证。和县一中坚持以校本课程开发推动教师的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把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师的评优、职评、奖金等对应起来,有效地推动校本课程的不断拓展。在硬件设施中,专门设置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专门教室,实验中心配置数字实验室,积极倡导教师把校内优势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

第6篇:校本课程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职 英语 校本课程 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15-02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在课程决策权力分配方面改革的逐步深入,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探讨已引起越来越多课程理论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的关注,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满足区域、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区域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目前,国内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改革还在不停的探索之中,影响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校本化的因素有很多。那么,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有哪些影响因素呢?

一 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学校为本位

校本课程开发,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开发。以学校为本位既是其基本内涵,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基本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特色,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开发上下工夫。特别是英语作为基础课程,不仅要提高自身质量,更要服务于各个专业。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紧密联系学校的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灵活地设置课程。

首先,高职英语课程的定位要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任务。高职院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实用性,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准则。

其次,高职英语课程的定位要紧紧围绕服务专业。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作为必修课开设。但有很多学校没有将英语与专业结合在一起,甚至有学校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放到一起上英语课。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谈不上为专业服务。高职院校培育的学生应是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英语的教学中更应突出实际涉外业务应用。在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针对不同专业对英语的具体需求,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精心选择英语素材。

二 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学生为中心

目前,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英语课程的开设千差万别。就教材而言,有的曾经沿用本科教材,有的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有的使用地方自编教材。这些英语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即没有紧贴本校学生的实际。我们不仅要选择与学生结合最为紧密的教材,在设置英语课程时还要尽量以学生为中心,力争做到量体裁衣、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整体水平怎么样,具体欠缺在哪里等,只有兼顾到这些因素的课程才是真正针对本校学生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更要摸清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那么,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是什么呢?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总结10年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制定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要让学生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从《基本要求》来看,高职学生英语课程的最大学习需求就是“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需求。因此,在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 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以教师为基础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对高职院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每一位老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有足够的认识,对其理论框架要相当熟悉。其次,要求老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包括英语水平、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再次,老师要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实施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有些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校本课程的精神实质,盲目地追求趣味性、生活化,忽视了教育性和科学性。虽然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参与度较高,但缺乏对语言文化的深层次认识、对课程资源开发不够,从而带来了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华而不实,校本课程方案的实施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落实。

第7篇:校本课程的要求范文

一、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学生、教师及学校本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正因为这样,对一个学校来说,办学特色也就突出出来。“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教育对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基础性工作”。[2]在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的全过程中,个性发展的实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校本开发的过程,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1.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将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结合起来,从而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实际上,学生本身就是课程的开发主体。校本课程实施以后,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为发展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唤醒、发掘个体的个性潜能”。[3]教育要从学生身边最为普遍的现象入手,鼓励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地进行学习和运用,发挥学生自己独特的个性,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吸收与学生自身技能的提高。正因为实施了英语校本课程,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能动性就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也只有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的发展空间才能得到纵深的拓展。

2.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英语课程授课的时间相对别的课程来说稍微多点,课程的知识量大,教师的工作任务也非常的繁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难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要强化自己对教学中的研究意识,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从而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促进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并使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和重建过程中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而提供更具有适切性的课程,体现新时代民主参与的精神以及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4]

3.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每所学校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也有自己的一些外部支持条件和内在的发展动力。英语校本课程在开发中就要体现这种特色,必须实现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课程开设的制度化,课程实施的规范化等,也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学校的特色发展中,要凸现出学生的发展目标是核心,也只有这样,培养的人才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另外,英语校本课程的设置还必须基于学校的良好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是不能随便丢弃的,因为,这些资源能对新课程的开发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而且那种课程其实在长期存在过程中,已经能很好地凸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了。

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与缺位

1.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

(1)整体性。一个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趋向还有学校具体而实际的实践情境,这些方面决定了英语校本课程的宏观目标的取向。从英语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来看,必须服从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而英语课程教学校本课程具体的目标和结构主要从课程资源的系统性中体现出来。包括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和教材系列的系统性等。为此,知识技能的系统性是指课程资源应尽可能多地涵盖英语知识,这些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情感策略、文化策略等,这些知识具体到每一阶段的要求,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充分而有特色的发展,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特色化。校本课程一般是学校自主开发行为,它并不是对国家课程的无条件的执行,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经历、背景知识及认知特点决定他们在兴趣、学习方式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满足本校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正因为这样,有了特色才有优势,才能对学生英语的学习有根本性的促进作用,体现了课程为教育服务的目标,只有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才能适应今天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3)校本性。脱离学校自身实际的课程资源不是最有效的校本课程。因为,一所学校的英语教师一般都有自身的教学共同点,有自身的教学条件与研究条件。学生群体也有其自身的认知特点,学习环境、学习习惯、背景知识等方面具有本学校的特殊性。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重在培育和彰显学校自身的文化精神,因为,作为学校的主体,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这种交往在新的英语课程资源中应加以吸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英语校本课程。

(4)渐进性。中学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新的、长期的与系统的工作,必须按照科学规律开发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从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设计,教材的使用都体现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学的动态化发展。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也要符合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渐进性明显。

(5)动态化。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有各种复杂的因素作用于开发的过程,通过这些复杂的因素的作用,课程不断地改进。这种过程体现了动态的发展过程。因为,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理念需要首先得到确定,在此基础上,明确采取什么样具体的开发策略与对策,比如说,如何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及校外的相关资源,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如何能提高教师的知识技能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变化水平,这些问题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形成的,通过探索问题,不断地提出课程创新的一些具体而有效的方案,最终实现动态性课程实践过程。

2.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环境因素单一。课程的环境因素单一导致了校本课程的适应性差、效果欠佳。比如在观念上将校本课程等同于校长课程。在学校课程开发中,因为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简单,往往也由于缺乏民主的课程决策程序,没有达成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共识,从而导致校本课程不能很好实施。

(2)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在实际的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英语教学的目标越具体越利于具体实践开发工作的开展。这方面很缺失,除了具体的目标外,一些纲领性的文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方面缺失的话,会导致课程开发中目标模糊、教学随意、评价失范、管理松散、流于形式等。

(3)忽视学生评价。在具体的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人们过多的关注一些原型评价的范围,比如目标如何,教材怎样使用等等这些具体问题。当然,课程本身的问题确实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忽视了对象,也就是课程开发的主体,那么,校本课程的评价缺乏实效。只管开设了课程,缺乏有效的工具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有效评价。

三、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优化原则与策略

1.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1)开放性原则。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是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由校方领导、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计划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活动。校长要意识到学校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结合教师的开发能力而设置的,要不断增强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提供自由选择权和民主管理权,多方协作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估。

(2)实践性原则。在选择课程的内容时,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要求做到“学以致用”,有直接操作的特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体现了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价值观的作用下,教育的活动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如价值观、知识观和师生观等都必须更新,增加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3)综合性原则。课程开发要强调综合性,形成与构建研究型的创新的实践活动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校本课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

(4)多元性原则。校本课程评价是一种内部评价,通过科学的校本课程评价来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也可按照自身校本课程的特点选择与之适合的多种评价模式,对课程的评价要注意“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体现课程评价的连续诊断性及广泛的参与性。

2.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课程的实施的具体过程及在这过程中关系的把握,从而形成既定的教育目标。一般来说,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但是课程设计得再好,如在实践中得不到实施,那也就没有意义了,课程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计划在实际上所发生的情况,以及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5]。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明确一定的目标,充分把握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进行一定的制度机制创新,强化校本课程本身的特点与诉求,把握校本课程在实施中的关键环节。

(1)坚持民主与开放的课程观。走出观念上将校本课程等同于校长课程的困境。坚持民主的课程决策程序,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树立校本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结合教师的开发能力而设置的,强化课程的适应性要求。

(2)整合课程资源。课程编制的过程需要明确目标,整合现有的一些资源,构建与编制出有特色的多种多样校本课程内容。在具体的英语课程的开发中,要把文化和语言的教学结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文化渗透,使学生在学习中将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等统一起来,这样,他们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形成更深入的知识的认识与经验的体验。

(3)倡导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单一的知识传输,而是师生对话、交流与知识的双向建构过程。因为,教育情景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要将文字变成活泼的交际活动,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其关键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发挥出来,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的情景,从而实现有智慧的课堂。

(4)增强教师参与积极性。由于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如何活化是掌握在教师手上的,学生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需要与自身的兴趣结合起来,这为教师在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也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教师的专业能力欠缺,主要有三点,即缺乏课程开发技能、决策技能、人际技能这三项技能[6]。因此,要使不同的教师能进行讨论交流、集中研讨、相互评课,实现智慧互补、思想互补,相互促进并共同成长。

(5)设计课程与学生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就是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在课程实施之前邀请课程专家对本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一定的评估,得到专家的指导。其次,对学生学业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改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积极进取,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最后,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明确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突出过程的重要性。“最有价值的知识不是那些现成的事实,而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是关于如何获取有用的知识的知识,那些能帮助学生思考与探索的东西,那些使人变得更为自由的东西。”[7]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高云庆.校本课程开发:理念与框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 李兵.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思考.教育探索,2002(5).

[4]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施良方.课程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第8篇:校本课程的要求范文

基于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设计,须以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是“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部分教师在陈玉琨教授的带领下,在探索教育领域质量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套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定义为在学校内外体制性因素支持下,通过充分开发学校人力资源,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促进教育系统不断提高其满足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能力的一种系统化方法。它也是在反思传统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基础上,在现代教育评价思想的指导下,吸收传统教育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思想方法的合理要素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

1.民主的原则

从制度本身来看,制度只是技术手段,关键在于设计者、执行者和利益相关者选择何种价值取向去面对制度,采取何种途径来体现个体与群体的利益诉求。但大多数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普通员工甚至事前根本不知情,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遵守。而且传统教育质量管理通过制度等管理方法,鼓励甚至强迫学校及教师按照正确的标准,正确地做事情,但这样做往往是无法完全达成教育质量目的。基于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校本课程管理则要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不能仅站在管理者的立场,需要向师生授权,民主、合作地设计制度,激发师生参与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2.开放的原则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的设计,不因“校本”两字而认为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校本课程最后的成效,不仅是要满足学生需求,更是需要用是否满足社会需求来衡量。传统教育质量管理体制中的重大缺陷之一,就是试图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定义、实现和评价教育质量。在校本管理制度设计时,要打破壁垒,打开学校大门,充分考虑校外因素,设计若干校本课程管理的校外管理制度,形成校本课程外部质量保障的制度化环境。

3.发展的原则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修订,即动态发展。一是因为校本课程本身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形态,其发展模式不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更易随外界因素变化而变化。二是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提出,普遍可接受的质量标准仅仅是质量管理的起点而非终点,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重点是学校系统和教育过程持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所以作为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的设计者,不能仅满足于制度是否已适合现有的校本课程,还要考虑是否能设计得更好;在更好的状态下,还要观察是否有长效性。

二、设计的结构与内容

1.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的组成

结构如下图所示,笔者将校本课程编制阶段分为课程规划和开发两个环节,主要功能是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发展、社会需要,形成内涵丰富的校本课程库,为建设校本课程体系打下最根本的基础。校本课程实施阶段则分为课程确立、开设、完成三个环节,主要功能是选择可满足当时学生需求的课程加以实施,完成相关教育目的;同时带着课程实施中产生、并经分析处理的有效数据,课程二次修订再入库;如此反复循环滚动,推进校本课程充满活力、持续不断地发展。对应五环节,设计课程委员会组织制度、课程库建设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

2.校本课程规划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课程委员会组织制度。主要内容是明确课程管理的基本规范,规定学校课程的组织领导,规定校内外各部门及其成员的课程管理职权和职责。课程委员会的构成,由学校领导、师生代表、社会人士(行政部门、课程专家、校外合作方代表、家长代表)等人员共同组成。它的主要工作,在课程委员会的组织管理下,设计、审议、评估课程规划方案;规范课程规划编制、实施的程序要求和质量要求;下设课程学术委员会,研究、设计、优化每一学年的课程计划。

3.校本课程开发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开发和实施的培训制度。主要内容是在课程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定期组织课程开发者、实施者,学习课程规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一般方法等内容。(2)课程准入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年审批课程开发者、修订者或提供者所上交的校本课程。符合准人的课程方案,其背景、理念、目标、结构、课时、资源、实施、评价、管理和保障等课程要素清晰、科学;使用他人的教材要有详细的授课计划,自编教材则要有详细的文本等。(3)课程库建设制度。主要内容一是规范准入的校本课程,按学校课程体系分类编目,借助信息化技术将课程各要素完整入库,形成课程库。二是规范已实施完成的校本课程,带着实施后的各类有效数据,以及二次修改开发的数据资料,再次进入课程库。具体设计时避免传统课程实践中,“课程被切割成无数碎片,许多学校不仅用叠加的思维把学生需要学习的不同内容分裂开来,美其名日长课程、短课程、活动课程、研究性课程,等等。最典型的是,一些学校自称开设了五十门课程、一百门课程、三百门课程,相互攀比,似乎哪所学校能开设的课程越多,水平越高。从课程理论上说,这是一种无知;从课程实践上说,其结果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在课程库建设中,不以课程数目,而以课程内涵为校本课程质量衡量标准,实践课程统整的思想,将课程管理提升至课程领导。(4)课程共享制度。它是规范课程库使用的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库中的课程,可供校内外人员查询浏览;更可提供给非开发者、外校人员在本校或他校授权使用;同时可对等引入外校的校本课程,由此搭建和外校课程建设相联系的桥梁。课程准人制度、课程库建设制度、课程共享制度,以及下文课程完成环节的课程修订入库制度,构成了校本课程库完整的管理制度,是本文所设计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中的特色制度。使得校本课程不再是静止的、固化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这样的校本课程将充满生命活力,持续不断地健康发展。

4.校本课程确立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实施申报制度。主要内容是实施者递交课程实施申报,一是申报准备实施的课程(含实施计划),说明该课程符合本阶段课程计划的要求,以及完成各项准备情况;二是申报证明其具备开设该课程的能力,课程实施者不一定是课程的开发者。(2)部门推荐制度。主要内容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按照本阶段课程计划,推荐本阶段所需开设的校本课程目录,招募或邀请实施者开设这些课程。(3)遴选审批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学术委员会,按当阶段课程计划的开设要求,对从申报或公度开招募渠道递交的材料遴选,进行“立项”、“修改立项”、“不批准”的审批;如批准“立项”则直接进入学生选课预报环节;“修改立项”则要求按修改意见修订后再立项;“不批准”则明确该课程不可开设,并反馈不批准的原因。(4)学生选报制度。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习课程介绍(含实施者介绍)及选课指南后,预报相关课程;学校或实施者认可后批准选报,若未批准则学生自行调换或由学校指定

5.校本课程开设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学生换课制度。主要内容是学生参加校本课程1-2次后,发现该课程不适合个人发展要求,则准予调换至其他课程。(2)备课研修制度。主要内容是定期组织校本课程实施者集体备课研修有些教师误以为只有基础l生的学科课程,形成备课组,才有备课研修。其实不然,虽然一门校本课程实施时当前实施者往往只有一位,但当前阶段一定是有众多校本课程实施者。他们所实施课程的内容虽然不同,但组织的形式、实施的方法均可以交流。另一方面相关课程可以开展课程统整实践,一门课程的涵盖领域可以是多方面的,实施者则是多人组成。上述两种情况都可组成合作学习组织,定期开展课程同领域或不同领域的集体备课研修。(3)常规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同一般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6.校本课程完成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成果展示、实施奖励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实施完成后,规范课程本身及师生的成果展示、评比评选活动。(2)修订入库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实施完成后,该课程按实施情况的评价反馈,修订课程;然后带着实施过程中所采集到的有效数据,进人课程库。实施过的课程入库,将提升课程库中课程的内涵价值,下一循环实施时,也将更为有效。

7.贯穿于校本课程各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校内评价制度。它是校本课程管理的核心制度,始终贯穿于各个环节。主要内容:校本课程规划环节,有对课程委员会成员的考评制度、课程规划的评估制度;校本课程开发环节,有用于规范课程开发过程、开发成果的评价制度;校本课程确立环节,有对该实施周期立项课程的评价制度、对立项课程实施准备的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实施环节,有规范课程实施的诊断性、过程性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完成环节,有课程本身、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效果评价制度。校内评价制度的设计,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校行政、师生和社会人士等各方均可参与评价。(2)校外视导和督导制度。主要内容是规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包含大学、科研院所等社会机构)等社会力量,对校本课程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性或专项视导或督导。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基本观点指出,来自学校外部对教育质量的体制关注和支持,是学校内部质量进步的必要条件。所以引入校外视督导制度,可以有效地支持、指导和帮助校本课程管理。校外视督导制度和校内评价制度的组成,形成了校本课程评价的完整制度构建,避免传统教育质量管理体制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评价教育质量的局限性。(3)人、财、物服务保障制度。主要内容是规范校本课程各环节的人、财、物服务保障工作。(4)信息、档案管理制度。在校本课程编制和实施中,各个环节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有何作用?又如何应用?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基本观点指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要“靠数据管理”、“用事实说话”,“数据”和“事实”是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基础性资源。所以设计该制度,主要用于规范数据的收集、分析、解释;积累有效数据,优化实施过程,真正做到“靠数据管理”、“用事实说话”。

三、从设计走向实践

第9篇:校本课程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艺术古迹代表。麦积山石窟开凿的时代相对较早、作品较多,保留了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品,在中国艺术历史上具有显著的价值。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也成为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麦积山石窟艺术引入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当前一线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一、麦积山石窟艺术与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内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当地特有的资源设计并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校本课程最早出现于欧美,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校本课程主要是将学校视为教育基地,根据目前实际教学要达到的教育目的,高效分析校内与校外的相关资源,将此作为基础,与学校实际状况有效结合开展具体课程教学。由此可知,通过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师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麦积山石窟艺术引入校本课程中的价值和可行性分析麦积山石窟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将其文创设计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可行性。第一,麦积山石窟开窟时间相对较长,且开凿的规模较为庞大。麦积山石窟的产生能追溯至1600年前,其兴起于北魏文成帝时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开凿和扩建;在开凿的规模上,结合《玉堂闲话》的记载可知,其不仅有着较大的开凿规模,而且有着较高的开凿难度。通过长期的开凿,麦积山石窟留下了许多造像。第二,麦积山石窟造像的形式多样,泥塑闻名于世界。如果将敦煌莫高窟比作壁画馆,那么,麦积山石窟就是一个大型的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主要是泥塑,系统化地呈现了我国泥塑艺术的整个发展与演变过程,现已成为我国当前十分著名的石窟群。第三,呈现出不同时期百姓的情感,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色。第四,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结合。在《玉堂闲话麦积山》中,形象地说明了麦积山得名的缘由。因为麦积山的整体山体呈现为红色砂砾岩,且和山上的翠柏、苍松互相掩映,从而形成了独特且美丽的自然景观。基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校本课程理念的深入,积极开发和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学校的大力支持。同时,麦积山作为家乡特有的文化资源宝库,将其融入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1]。

二、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原则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升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价值,有关人员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兴趣性原则。由于麦积山石窟艺术距离当前的时代比较久远,其文化背景相对丰富和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枯燥和晦涩。因此,在依据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开发校本课程之初,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等因素,积极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完成最终的课程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二是主体性原则。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知识的传承者。因此,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不同的学情、课程内容、课堂组织方式等,调整和讲解课程内容,最终达到校本课程的教育目的。三是融合性原则。在开发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时,必须将其作为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视为完整的系统。同时,还应关注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最终从整个目标、内容、形式、过程等方面,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2]。

三、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研究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笔者以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为立足点,详细研究其具体的开发路径。1.设置校本课程目标设置校本课程目标是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和关键。具体来说,在设定校本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确定,教师应在课程开发的初级阶段,借助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见、期待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设定与学生学习需求相适应的校本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在设计校本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美术核心素养下的内容,不断形成表现性、生成性的目标。对于生成性目标而言,其通常指在具体教学当中逐渐生成的课程教学目标,而表现性目标通常指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更关注对学生理性的解放。这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相适应的。具体来说,将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融入校本课程,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可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知识和能力:了解麦积山的历史,掌握麦积山的名人轶事,对麦积山具备的艺术成就做到举一反三。其次,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和利用相关资源,培养学生勇于钻研、勤于思考的探索精神。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在分析相关历史事件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相应的价值观;通过欣赏雕塑,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审美素养。2.选择课程资源精心选择课程资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关键。具体来说,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形成课程的资源、完成课程的资源。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只有选出富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对其进行转化,才能使其为课程服务。就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来说,其中涉及的资源较多,属于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在这种情况下,精心选择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泰勒总结的四种学习经验“发展学生思考技巧、获取信息、发展社会态度、发展兴趣”的特征,教师应选取具有知识性、能够发展学生思维的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并将其进行组织和优化,使其系统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具体来说,笔者结合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将其划分为总论(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沿革),异域、融合、思辨之美(北魏时期洞窟欣赏),含蓄、慈悲之美(西魏时期重点洞窟欣赏),清刚、劲健之美(北周时期重点洞窟欣赏),静穆、庄严之美(隋唐时期重点洞窟欣赏),世俗、人间之美(宋代重点洞窟欣赏)几个部分。结合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融合不同朝代的石窟造像、壁画作品等,显著提升了校本课程的价值。3.设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在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因材施教、合作探究、师生与课程同步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校本课程方案。具体来说,在设计校本课程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系统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等。讲座主要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促使学生对麦积山石窟文化形成整体的认识。如果条件允许,可将麦积山石窟文化艺术的相关研究人员邀请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实地体验主要是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带领学生到麦积山进行实地考察、体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下,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还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外地朋友介绍麦积山石窟,使其更好地了解麦积山石窟艺术。以麦积山石窟艺术为主题设计一系列文创作品,内容包括石窟佛像动漫化造型、剪纸、文化用品以及服饰等,从弘扬和传承麦积山石窟文化角度出发,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文化。4.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也是开发麦积山石窟文化文创设计校本课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构建校本课程评价时,应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对学生进行评价。坚持“发展性、个性化、多元化、连续性”的原则,分别从学生修习课时的要求、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书面考察成效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校本课程教育目标。其次,对教师进行评价。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与其他的美术教师开展经验流,并在课堂的具体教学中,记录学生的实际状况及其在课堂上的反应,并切实结合学生的具体状况,调整与优化校本课程的相关教学方案。最后,对课程实施评价。麦积山石窟文化文创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教学目标、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要求,体现了美术核心素养的内容,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都有促进作用。

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相关人员应结合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文化价值,遵循一定的校本课程开发原则,设置校本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等,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更好地落实和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顾念庭.基于麦积山石窟造像手法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