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优秀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80
学校课程体系中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三者组成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该项课程政策的出现是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我国课程改革政策及管理体制的完善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及学生的高效配合,同时还需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合理开发已成为目前教育行业的重要相关研究问题之一。
1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11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也可称之为学校本位课程,这一概念提出初期,人们认为校本课程基于学校人力资源基础,对校园教学所涉及的相关课程以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等人力资源主体为背景进行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随着人们对校本课程概念的完善性探究与理解[1],可将其理解为:校本课程是学校的自主行为,在课程发展基础上有利于促进国家、地方政府责任以及权力的整合及合理性分配,提升学校行政自力。
12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指以学校为开发背景,以校园内部教师、学生以及社区等人员为基础共同实现对学校课程的制定及评价,完善课程内容,体现民主意识及民主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及发展性,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国家及地方课程建设要求及建设标准为指导基础,针对学生自身的特征及学校内部可利用资源为开发条件[2],以校园内部主体实施开发课程活动实现操作。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21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可促进教师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也可在新形势以及新任务的发展基础上,不断促进教学思想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还可提升教师专业好感度,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在课程开发参与过程中,教师作为开发主体会从内心产生成就感与责任感,本着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基础实现课程开发;[3]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时,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则需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自觉意识分析与评价,批判现有课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课程开发意识及开发能力,促进教师协作能力提升。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征,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随着教师对复杂问题的不断完善性解决,可不断促进教师探究意识及探究欲望的增长,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养成,提升自身专业理论素养以及专业实践素养,促进自身全面性发展。
22促进学校特色性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建设在差异性思维之上,不同学校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均以自身特色为基础完成建设,满足学校以及社区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可通过对学生以及教师等的独特性分析,对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从而实现特色课程开发,满足不同主体的个性化需求。[4]
课程设置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改革的实质便是对课程的基础性改革,国家课程在设置与建设中注重其统一性及基础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基础性特征养成,由于国家课程的建设要求,国家无法注重学校个性及差异性特征,因此为寻求自身特色及教学不断完善,学校开始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利用,在课程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差异性建设,发展教育。
23有利于素质教育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建设,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已推行多年,但由于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导致我国素质教育进展缓慢,存在较多建设问题,而造成此类问题的最重要因素则多由素质教育在实行过程中的表面性所造成。
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以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及具体需求为开发前提,而这一观念及学生主体性特征正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我国现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多以非学术类内容为主,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实现发展。[5]以评估方式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结果具有多种多样性,在评价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可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主体,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实现良好价值观养成,提升综合素养。
3信息技术下的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基础
31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条件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应具备完善的内部以及外部开发环境,首先,学校应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及办学思想,在完善的办学思想引导下,以学校现有资源为依托,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前学校应建立自身独特的、具有民主性的组织结构,完善管理政策,促进人性化管理机制建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所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管理与分析,建立完善评价及管理机制;再次,学校还应具有完善的教育哲学理念,不断引导金融专业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在金融专业各学院现有的基础系统依托下实现高效建设;最后,学校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中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为金融专业配备多媒体教室以及计算机教室,保证网络连接,各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实现信息化课程教学,促进校本课程设计。
32金融专业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321基础目标
金融专业校本课程目标包含态度、知识以及能力三个基本维度。
态度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因素,之前我国对于基础教育中有关态度的问题并未进行合理规定,校本课程的态度目标包含因素众多,如人对社会、自然的态度等;知识是指以学科综合知识及问题内容替代分科知识,将知识贯穿于问题,将其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赋予不同含义,实现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能力目标主要是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知识探究以及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允许课程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本次校本课程目标设计中还包含信息素养基本维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可实现各主体的有效交流,其交流机制包含计算机、网络以及远程学习网络等内容[6],为学生以及教师提供更为先进的教学及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取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越性,适应社会发展。
322具体目标
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具体目标设计时,各学校应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信息软件进行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实现对繁杂知识点的合理理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对各年级金融专业予以不同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不同年级之下实现对不同金融知识的掌握。
在现代化互联网基础之上,对金融专业开辟专题网站使学生实现金融知识与校园网的结合,增强学生现代信息认知度,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宽学生的视野。
4信息技术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流程中的具体应用
41校本课程开发准备工作
411软件信息基础的环境建设
基础环境建设主要包含人力资源环境以及网络信息环境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依托于信息技术硬件设施。
所谓硬件设施主要是指各高校在现有的软件资源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技术依托,结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利用数码相机、视频展台等形式连接互联网,建设多媒体教室及互联网平台,为学校金融专业校本知识开发提供信息环境基础。
高校的软件建设则主要包含教师这一校本课程开发主体。首先,学校金融专业教师应注重自身理念的转变,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理念相融合,不断实现发展理念的革新,注重教学思维、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认知改变;其次,各教师还应将观念实现内化更新,在教学理念转变的基础上实现行为转变,依托信息技术实现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除此之外,各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信息科技应用能力的提升,学校应采取信息理论及信息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理论并使教师不断掌握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应用,使其自主实现网络基础操作,开发高质量校本课程。
412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素材准备
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信息采集以及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直接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中,各金融专业教师均属课程开发的重要建设主体,因此各教师应针对自身的知识掌握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与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建设相关的内容。
首先,教师可应用互联网等网络信息平台对有关货币银行、经济法、财政以及证券投资等内容及信息进行整理,结合本校金融教育特长建设与本校金融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网络;其次,各教师可对金融专业中的相关优秀课例实现整合与分析,深化内涵,使其形成优秀教学案例;[7]除以上形式之外,各教师还可组织班级开展集体活动,实施讲座及兴趣小组等班级实践,丰富资源。
42校本课程需求评估
对于校本课程需求的评估主要包含指导文件、学校办学理念以及学生需求评估。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体现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现阶段教学而言,各高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之下,可对部分相关课程进行改造,自行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3课程性质及任务确定
金融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及本科院校所开设的有关金融学的相关专业,其内部校本课程包含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学以及财政学等,课程设计的任务主要是使金融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金融学、金融运作以及金融市场理论知识,熟知国际金融规则及运行机制,了解现代金融业务操作,实现完善型及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建设,使学生在未来金融领域就业岗位中得以应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解决相关问题。
在实现课程任务选择及制定时,学校可借助信息技术,在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基础上,实现课题任务的制定及制作过程探究。在确定课题任务时,各教师可针对现有的资料库以及现代互联网技术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搜集,针对金融专业内部的不同课程对相关问题进行分类整合,制定校本课题,学生可以兴趣为基础对课题进行选择,选择其中部分课程进行选修。
44课件制作
课件制作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可发挥其特有优势,例如在企业会计学课件制作与开发过程中,可采用CAI课件,对会计学内部有关线条以及图形的变化进行相关展示,从而使学生实现直观感受,后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理解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课件制作中将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动画及专题影片融入课件中,使课件更富生动性及表达性,丰富课件制作样式,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45课程开发实施过程
开发实施过程中,在校本课程课题初步形成基础上,选择数名优秀教师对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发,教师可结合课程开发资源,结合各种开发方式如现场观摩、议会讨论以及角色模拟等开发相关的金融专业校本课程。
46教学方法探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综合工程,其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461信息技术在情境教学法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外在物体及环境,创建与现实环境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文章内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生在相关资料的引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实现高效教学。
462信息技术在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指教师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在案例教学法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搜集,并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实现学习,实现高效教学。
47评价方法开发
评价方法开发与改革过程中,可针对评价的具体内容结合相关信息技术实现评价,除考试评价方法外,学校还应注重综合评价方式的开发及应用,建立家长与校园沟通网络,使家长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督评,同时还可实现家长、学生、教师的三方面网络沟通交流,体现人性化评价特征,保障评价的有效性及公平性。
评价主体主要包含教师及学生评价。在对学生进行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时,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及态度的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采取现场观察并记录的形式予以其学习知识、技能等的评价,可建立学生评价档案记录,对学生发展过程予以详细描述,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使各学生之间进行生生互评,采取故事、小品演绎等形式实现对学生的考核,在家长的配合下对学生的实践性作业进行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增长。
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多方面形式予以实现,首先将教师的工作量及校本课程相结合,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入档,针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及实施目标进行评价要求编写,教导处以听课及资料查阅性形式在每教学期末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内容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可予以精神或物质奖励,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及教学热情,不断实现金融各专业课程的高效教学。
5结论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开发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基础性要求,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并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中,可有效提升校本课程建设效率,促进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及掌握能力,实现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6):63-65
[2]张春英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3]么加利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哲学省思[J].教育研究,2012(9):53-57
[4]韦国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0(8):60-63
[5]吴雪婷,李英梅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J].时代教育,2015(3):2
一、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学校的所有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去实现的。可以说,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建设什么样的课程;我们要让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课程决定了我们的学生走什么路,去什么地方,用什么交通工具,一路上都有些什么风景,他们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因此,课程也叫作“路程”,或者叫“学程”。课程的质量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质量。
但是,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情、传统与特色,其教师和学生也有不同的特长与特点。于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专门安排了一定的课时留给学校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为此,学校既要执行好国家课程,也要开发和建设丰富多样、可供学生选择、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校本课程。
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学段,是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发展特长、释放潜能、启发思维、点燃梦想、涵养人格、培养规则意识以及学会做价值判断的黄金时段,是为学生的人生奠基的阶段。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小,学校可用的课时比较多,学校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二、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学校开设丰富多样的课程,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命成长,都是非常必要的。当有人问到美国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渗透或实施哪些课程或课程资源”时,他说,学校课程应该丰富多样。学校课程或班级课程的开发,一是要坚持课程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服务,教师要教授对学生一生有用的技能;二是教师擅长什么,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帮助,就从什么入手开发课程。为此,雷夫在做好传统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了艺术课程,增加了生活价值课程与生活技能课程。他还根据自己的课程理念,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开发并实施了阅读原著、写作训练、趣味数学、经典电影、参观旅行、“做中学习”、线绳艺术、棒球运动、理财体验、吉他练习、摇滚乐队、莎士比亚戏剧、行为养成等班级课程。
然而,在我们的很多学校里,许多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常常觉得开发课程是专家们的事情,校本课程的开发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笔者探索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就能够帮助每一位小学教师实现开发校本课程的梦想。这个路径由六个环节构成:(1)我最擅长什么?能否以此来开发一门校本课程?首先确定方向,明确开发什么课程,即课程名称;(2)开设此校本课程要实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目标,明确学生为什么要学,即课程目标要明确、具体;(3)整合、提供哪些教育素材和课程资源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确定要选择什么经验,明确学生要学什么,即课程内容模块;(4)怎样有效地组织教学以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确定怎样组织教学,明确学生要怎样学,即课程实施方式;(5)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已经或正在得到实现?确定怎样评价学习结果,明确学生学得怎样,即课程评价;(6)此课程的课时要求、学分建议、选修对象、学习要求、教学保障以及开发教师的基础条件等,即明确课程管理。据此撰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报学校审批,获批后再据此开发与实施便可。
三、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分析
S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勤奋,积极向上,一边坚持工作还一边在职攻读教育学硕士。他喜欢并擅长文学创作与表演,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他想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学生开发一门校本课程。于是,在硕士课程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他开发了一门《童话剧创编与表演》校本课程,下面是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首先,S老师从自己的特长入手来开发校本课程,从而使学生从课程中受益,这是一个中小学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最可行的办法。
其次,该方案设计合理,结构完整,抓住了课程建设的四个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并从操作层面提出了课程管理的意见与要求,可操作性强。
一、整合课程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而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渗透法制教育是我们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要跨学科梳理文化学科中可能与法制教育发生联系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专题教学,实现学科内、学科间的整合。我们坚持把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融合,打破学科界限,走综合化的路子,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更大的教育教学优势。目前已开发出学科整合课程:《名篇名作中的法律》、《数学思想在法学中的应用》、《危险化学品的依法使用》、《古代法家思想简析》、《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遗产继承法)》、《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知识产权法)》六门法制教育校本课程,通过使用、修订,深受学生欢迎。
当然,法制校本课程的整合不仅是知识内容层面的整合,还应有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乃至教学技术层面的整合,特别是与数字化网络的整合,要让整合成为课程创新的亮点和发展动力。整合课程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在某些领域,学生比教师整合更具有优越性,要知道他们每天上不同内容的课,接受不同类别的知识,更何况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历练都是整合的重要资源。
二、社团课程
高中学生社团是高中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相同的兴趣爱好,自愿发起、自主选择、自主管理并开展实践活动的团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培养高中生综合素质、拓展高中生素质的有效载体。我校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坚持学生法制社团正常开展活动,培育了一批质量优、成果丰的优秀法制社团,同时积极推动社团活动课程化。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在广泛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法制社团课程,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学生的主体性。
我校历来注重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既锻炼学生能力又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同时能形成真实且有生命张力的法制社团课程。例如,“学生纪律检查委员会”社团:通过参与或主持部分学生违纪违规事件的调查处理、思想交流;论证学校校纪校规、班纪班规的合理性合法性。通过“我心目中的好教师”推选等活动,形成《校园法典》法制课程。共分三个板块:“案例分析”,有学生违纪事件回放,有好教师的言谈举止等;“校纪班规”,明确学校的校纪校规,推介优秀的班纪班规等;“法律溯源”,寻找相应的法律依据等。以社团的形式产生课程,规范社团活动的同时丰富法制校本课程资源,将社团产生的课程列入课表,来自学生用之学生,增强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确保校本课程的时代感、适当性。
三、生活课程
杜威说“生活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我校的法制教育活动注重灵活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活动,使法制教育生活课程的产生水到渠成。
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突出法制生活课程的自主性、体验性。例如高二年级《身边的法规》课题组:学完《人大制度》这一节后,正逢我县网民热议养犬话题,小组成员商讨后,决定起草一个《海安县养犬管理条例(草案)》,从“制定目的、适用范围、负责实施机关、养犬范围、个人养犬条件、品种限制、养犬许可证办理和年检制度”等方面着手研究。花了两周的时间,小组成员有的找资料,有的到小区邻居中间咨询,有的到县人大寻求专业支持;花了两周的时间把各成员关于立案所需的资料、意见整理成文,形成了像模像样的议案草案。同时,一门优质的法制校本课程《我们自己的议案》形成。“2013年南通市法制教育现场会”在我校召开,该课程得到与会专家、代表的一致好评。
论文摘要:篮球运动是我校的传统体育项目。我校篮球运动员多次在市区级的比赛中获奖。为把篮球运动深入开展下去,以篮球文化为研究载体,培养孩子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形成浓郁的校园篮球文化特色。
根据新时期学生的需求,提出了建设校园篮球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鲜明主题,构建学生的课外活动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富有个性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俱乐部篮球特色的教育教学、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已形成机制,校园篮球文化的氛围浓厚,对学生产生了良性反应。下面就我校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的做法做简要的介绍。
一、实施篮球校本课程
篮球校本课程作为体育课的延伸与辅助,让我们体会到了它的突出作用。《课程标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可能经常性地变化,而校本课程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及时地作出调整。
1、锻炼意志和毅力
篮球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够让师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学习。校本课程的实施,得到全体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他们根据课程安排主动培养学生的篮球兴趣,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加强锻炼,掌握篮球的基本技能。在艰苦而充满期待的训练中,师生共同经历了的困难和挫折,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健康意识、将自己的情思与篮球交融的学生。
2、陶冶了情操,促进身心发展。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渴望在篮球比赛中拿到好名次,渴望在班级间比赛中能上场展示自己的才能。就连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的学生,现在也成了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学生从篮球活动中得到兴趣,运动能力也不断地提高。
3、培养学生之间人际交往能力
校本课程的实施中相互合作非常关键。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互相之间的合作能力增强了,交往能力提高了。回顾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挫折的烦恼,也有成功的喜悦。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加倍努力,把校本课程的实施进一步落到实处。
二、举办篮球知识讲座
为了使学生保持对篮球运动持续的兴趣爱好,学校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篮球课外活动:结合对国际国内影响较大的重要比赛实况,剖析篮球战术运用、介绍相关规则。学校成立了篮球梯队开展兴趣活动,通过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强化对学生的体能、技能、智能训练。主要内容包括耐力和爆发力;智能的训练主要包括篮球攻防的战略战术、反应的灵敏性等,使学生保持对篮球运动持续的兴趣爱好。篮球节期间,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篮球特色活动,展示球星风彩,介绍球赛经典,观看篮球比赛,一切都是围绕篮球而开展,使学生亲历篮球风暴。
三、我校的俱乐部建设
1、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学生如何锻炼,知道他们自己做自己的教练,自己做自己的医生,能够为自己开运动处方,能够进行自我评价。为他们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俱乐部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有了兴趣,搞体育就执著。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仅要培养一般的兴趣,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
2、建立会员的体质档案
俱乐部具有选拔体育后备人才的功能,我们应做好学生的体质档案保存工作,以便于纵向对比和对训练效果的准确记录。俱乐部不仅是课外体育教学的形式,更是进行的体教结合的一种新的尝试。做好这一工作,是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们的期望。俱乐部是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走体教结合之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祖国培育优秀体育人才,更是充满勃勃生机的光明之路。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加快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坚持以本校研究为主体,积极争取市和区一些重大教学研究课题。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级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倡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于奉献的精神,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不断增强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我校体育教研组师资配备合理,教师经验丰富,有区级篮球优秀教练员,区篮球训练重点基地和教练员,储备很大能量,在教育教学,课程开发过程中,起到了指引作用,并提供许多理论的支持和精点案例的叙述;课题开展以来,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撰写出一些高质量的论文和教学案例,制定许多体育活动的计划等。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篮球文化氛围
篮球运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其鲜明的参与特征、强烈的时代特征以及独特的规范特征,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为了营造篮球运动的氛围,使学生保持对篮球运动持续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校园篮球文化氛围。引导组织学生组建班级兴趣组、年级兴趣组、校运动队。组织学生锻炼,班主任抓班级兴趣组,社团组长抓社团兴趣组,专职体育教师抓校运动队,并指导班级队、社团队的技术动作,形成了班主任、社团组长、体育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网络。
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也说明我校的篮球特色教育是成功的。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参与篮球运动,让篮球的魅力带给你无尽的愉悦。
参考文献:
[1]崔允淳.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4]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宋学光,赵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育教学,2003年第2期.
一、经过探索与研究,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的一套以案例教学为教育途径的《弟子规》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具体如下:
1、课堂的引入
结合学生日常学习、交往、生活、为人、处事等生活实际提出现实的问题,如:如何与兄弟相处、如何对待师长的责骂、如何利用业余时间等,然后告诉学生,《弟子规》教导我们要这相去做。
2、出示经典
在课堂引入后,出示《弟子规》中相关的要求,师生共同诵读,诵读完成后进行解释,中高年级的小组讨论进行解释,低年级的则由老师逐句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意思。
3、故事感悟
针对每一节课的不同内容,教师选取典形的故事,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阅读后,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进行交流,深化认识。
4、生活拓展
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提出与这一节课内容相关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前与学习以后自己想法与做法的不同,或是对自己的启发。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总结。
以上模式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而制定,通过故事与生活实例,圣贤的教导与自己的实际做法进行对比,理解在生活中,如何以圣贤为榜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学生以《弟子规》这一传统文化为行为指南的行为规范。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校通过学生过关纸的形式先让学生背诵《弟子规》,即每个学生都发放一页印有《弟子规》全文的活页纸,将《弟子规》全篇化整为零,分成几十句,每背诵起来一句,就可以找到学校里的任意一名教师背诵过关。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学生全部过关完成,而我们的老师,每天在给学生过关的过程中,就把《弟子规》的内容背诵下来了,为下一阶段的活动和校本课程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在重视学生认知形成的同时,把学生的践行与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跟进,通过组织“落实弟子规,做幸福少年”系列活动为载体,每月践行一个主题,分别落实 “践行弟子规,做勤俭少年、做孝亲少年、做平安少年、做勤学少年、做文明少年、做礼仪少年、做博爱少年、做感恩少年、做尊师少年、做仁爱少年、做包容少年、做幸福少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在全校开展“七个一”教育活动,“七个一”教育活动是:每课一礼(给上课的老师行鞠躬礼,给学生还鞠躬礼);每餐一念(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辛勤教导;感恩同学的帮助和关心;感恩农民的辛勤劳作,感恩所有为我付出的人。);每日一读(《弟子规》);每日一省(与《弟子规》对照反省);每周一记(成长日记);每月一评(表彰践行《弟子规》先进师生)。每月一议(交流经验)。经过实践践行与研究,形成了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的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形成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可以说,《弟子规》校本课程的开设,推动了国学教育在我校的发展,丰富了我校的校园文化,促进了我校书香校园的建设。
三、编写了适合我校的《弟子规》校本教材,汇集了一大批国学教育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例,同时编制《弟子规韵律操》,做为大课间的活动内容。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编写了内容包括《弟子规》大部分篇目,适合学生阅读与学习的校本教材,在这本教材中,即有对经典的解释说明,又配以学生喜闻乐见、富有寓意的图片,选取了有典型意义的故事,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具备传播传统文化与启迪学生的心灵的双重作用。在校本课程开设的过程中,经过课参研教师的努力,形成了具有典型性的教学设计和优秀的教学课例。在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古典音乐为背景乐曲,配上《弟子规》诵读的内容,合成韵律操音乐,加上模仿的动作、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动作、太极拳的动作、舞蹈的动作等编制了孩子喜欢的韵律操,每天大课间做完广播体操后,做《弟子规》韵律操。
四、《弟子规》校本课程开设的意义
(一)强化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程度,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在背诵与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强化了对《弟子规》及其他国学经典的认知,了解了很多的国学知识,如在背诵与学习入则孝的时候,了解了《孝经》,在学习中知道了很多的勤学、尊师、敬老、修身等典故。通过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读了很多与国学业经典有关的书籍,使学生深入的研读国学读物,在校园内形成了一次国学热,使书香校园的建设大力的推进。每天晚上观看中华德育故事,每天大课间做《弟子规韵律操》,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有了更多的活动。
(二)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通过在课题研究中对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及践行《弟子规》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孝亲、尊师、礼仪、学习、诚信等品德方面都有了质的提升,使传统美德深入学生的心灵之中,塑造学生他们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
关键词: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社区资源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逐渐受到广泛认可,中小学校掀起了地方特色课程、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热潮。基于学校所在区域的特色文化,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优势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广州市海珠区金影小学依托“珠影”社区资源,开发“星影”德育校本课程。
一、明确方向:挖掘“珠影”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
学校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区有着互补的关系。一方面,学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良好的社区环境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许多学校都十分注重社区资源的运用,如利用社区资源开发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结合社区活动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师生走进社区、了解社区等。金影小学与中外闻名的珠江电影制片厂仅一墙之隔,一直以来都是睦邻友好的共建单位。珠江电影集团不仅是华南地区影视文化产业龙头,名声口碑享誉各地,而且拥有丰富的影视拍摄资源。同时,“珠影”社区有专职社工,定期开展社区活动。另外,学校学生绝大部分为“珠影”职工子弟,因此“珠影”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学生家长在电影艺术领域是行家能手,学生也深受家庭氛围的影响,从小就对影视、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面对得天独厚的社区资源,金影小学着力打造“星文化”办学特色。借助“珠影”社区的人文氛围和珠江电影制片厂丰富的影视资源,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关联性、校本性、可选择性中进行了从优选择[1],整合优势资源,明确了校本课程的内容方向———以“星影”为校本课程载体。我们以“星闪亮、心健康”为办学理念,以“亮星”为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既要有“影”,更要脱“影”,既有教师育人“亮星”的关怀,也有学生实现“星梦”的追求。
二、逐步探索:设计与开发特色“星影”校本课程
“珠影”社区特色影视资源非常丰富,影视名人云集,如名导演、名编辑、名演员;拍摄基地独具一格,影视作品优良精美。在校本课程内容开发中,学校按照小学学段设计了六个主题:讲故事、演故事、影视观赏、影视评析、寻根珠影、微电影制作(如表1)。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细化校本课程教学目标,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其故事理解、语言表达、简单分析的能力;三、四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其故事分析、故事评价、建立简单情感价值联系的能力;五、六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故事创编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定期向学生、家长、授课教师收集意见,根据各方的反馈,完善整合了原有的校本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的实效。从2013年9月至2016年2月,我们对校本课程进行了多轮的实施与完善,并形成了六本教材初稿。在“珠影”社区专家、海珠区教研人员和金影小学授课教师三方思维碰撞、反复修改下,完善优化汇编工作,最终形成了六本具有学校特色、紧紧围绕“珠影”社区资源而设计开发的校本课程配套教材:《故事园地》(上、下册)、《影视欣赏手册》(上、下册)和《寻根珠影》(上、下册).
三、有效开展:“星影”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为了有效实施与管理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遵循三大原则:趣味、开放、实践。1.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孩子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星影”校本课程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增加了不同的趣味活动。如低年级有大量讲童话故事、改编演故事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活动中。在表演童话剧《龟兔赛跑》时,学生穿戴上自己设计与动手制作的动物服装与道具,在老师优美的话外音下表演得淋漓尽致;在表演《乌鸦与狐狸》时,个别学生的动作、眼神、神态和一些有趣的细节,使得其他学生纷纷模仿学习,并相互评价“小表演者们”哪个表现的角色更生活化、更出色。2.开放式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校本课程关注学习效果,更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开放式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如在中年级,学生评论电影时,教师并不设计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找出电影作品的欣赏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评析日本经典动画大片《龙猫》时,学生可以从电影借助异想天开的情境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绿色生命的热爱的角度展开,也可以对比动画大国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作品风格,更可以从影片卡通的形象、特点、印象深刻的情节等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3.综合实践任务有助于学生加深学习体验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提倡学生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星影”校本课程以丰富的社区资源为依托,以实践任务为驱动,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的体验和观察的体验。我们组织高年级学生到珠江电影制片厂开展“寻根珠影”的实践活动,如调查、访谈、参观等。五年级学生的校本课程综合活动是“名人名家访谈”,鼓励学生充当小记者,拜访名人名家,撰写访谈。六年级学生在毕业之际,开展“送给母校的一份礼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的形式设计、拍摄一段微视频留给母校。
四、总结提炼:凸显与丰富金影小学办学特色
经历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改进、总结等多个阶段,金影小学总结了基于“珠影”社区资源开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三个关键策略。
1.开展基于社区资源的校本课程实践需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基于“珠影”社区的影视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从课程框架搭建到实施,其间需要多个领域专家与授课老师的大力支持。金影小学多次邀请社区影视领域的权威人士、区教育局德育指导专家和校内编写教材的老师、授课老师进行座谈,为校本课程提供专家意见。学校授课老师定期观摩同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学习与吸取他人的优秀经验,不断优化校本课程的活动设计。
2.开展基于社区资源的校本课程实践需要有“大胆尝试,小心求证”的态度
开发与实践基于“珠影”社区的影视资源的校本课程,此前并无相关成功经验和案例。我们一方面依靠校内教材编写老师等对“珠影”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深度挖掘,大胆探索,不惧试错,最终才能找到社区资源与学校德育文化最为贴合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依靠授课老师等对校本课程教学目标逐步理解,积极实践和小心求证,将影视故事的手段转变为教书育人的目标。3.开展基于社区资源的校本课程实践需要编教同心、合理分工、通力合作“星影”校本课程的开发,覆盖了语文、品德、英语、综合、数学等学科。同时,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教材编写与修订,专门的老师负责进行每周一次的活动授课。教材编写者与教材使用者紧密合作,相互切磋,互通有无,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星影”校本课程的高效实施。“星影”校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依托“珠影”社区影视资源,活动设计上结合“珠影”社区影视特色。其一,这凸显了金影小学“星文化”的办学特色,通过特色德育校本课程体现学校“星闪亮、心健康”的办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信乐群,学有所长。其二,这充实和丰富了“星文化”的办学内涵,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新颖的教学活动也为学生快乐、开心地学习提供基础。如此,实现了“彰显学生个性风采,促进校内教师专业成长,助力学校办学发展”三赢的美好局面。
作者:赖卫红 单位:广州市海珠区金影小学
按照《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的要求,我校被列为“一标多本”改革项目的试点单位,“一标多本”是指除开设当前中学课程改革实验实行统一《课程标准》,还开发采用多种版本教材并行的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我校开展“一标多本”改革项目的意义在于改变过去教材统一、结论统一,扼杀学生创造性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从小处近处讲,教材的多样化意味着所用教材中的知识已不是以后各级考试唯一的标准,教学的中心和教学要求必然要发生变化。以前教科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一切。现在,课程教材的多元化,有利于改变过去僵化的思维习惯和教育教学方法。而教材的多样化正是旨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的教育改革。此项改革项目力求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校情、生情、学情等情况在有效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学校以特色办学为方向,组织教师自主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开展办学模式多样化研究与实践,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展个性,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
二、立足课程开发,形成与体现外语教学特色
我校是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大学1907年创办的英语学校――福州三一中学,解放前在福州享有盛名,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办为福州第九中学,1993年福州市政府更名为福州外国语学校,虽然经过十年努力,由一般完中发展为省二级达标学校,但是外国语教学特色的形成与体现还不够鲜明。
近年来,福州市教育局提出:推动和打造福州外国语学校外语教学品牌,福州市教育学院把我校作为“福州市教师校本培训外语学科基地校”、“专家引领模式下的校本培训示范校”,福建省教育厅把我校列入《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推进素质教育“一标多本”的改革试点单位,这对办好外国语学校是一个机遇。在实施项目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国家课程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大部分需要,但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全部需要,像外语学习有特长的学生在外语词汇量、在学会交流交往、在学习多元文化背景的自主学习等方面有特殊发展的需要,这些对特色学校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补充,那么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就难以实现。况且,国家课程、教材使用周期长,“事易时移”,不合理补充,难以“与时俱进”,学生的健全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实施此改革项目,意味着我们必须慎重处理好各级教材、课程稳定、增补、拓展、创新的关系。
此改革项目的尝试,在保证国家课程教学质量,并把特色融进国家课程中的同时,开发出一批形成和体现学校特色教学的教材、课程,从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实现三级课程共同促进办学特色的效果。
三、多元化校本课程实施的思考
1.与课标、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相融合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是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开发校本课程就是为了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学校开发课程不仅可以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使课程形成一个纵向结构,让课程内容充满活力。因此,我校校本课程是与课标、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相融合的。
2.对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目标具有导向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以校长为首的教师群体,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理念,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依托校园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自主自发地为本校学生设计开发的,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可选择性、地域性等特征的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与教师专业的发展。
实践表明,用活动课、选修课等课程形式,通过安排探究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教学方式,可以使校本课程得到较好的实施,使学校和学生特色发展建立均衡发展。高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能深化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对课程建设具有导向性。
3.与学生学习需要与个性发展相适应
校本课程是学校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是发挥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阵地,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挖掘学校办学资源,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根本途径。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个方面: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教师专业得到发展,学校特色鲜明突出。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应当本着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才是它最根本的目的。
在开发校本课程中,从教师、学校社区等不同角度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与重视。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和个性特长出发,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调适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创新品格的形成。
四、“一标多本”改革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启示
1.科研先导,掌握引领权,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也是教育家精神办学的必备素养。提高校长课程领导能力,对学校自主发展、师生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校长,才能带领一所好学校。为提高校长的课程建设能力、课程研发能力、课程执行能力和课程监管能力,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校长把各种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出来,有效利用,并加以科学整合与合理配置,达成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发展目标。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改革呈现理念的先进性和课程的多样性;课程改革都赋予学校发展课程的权利与责任,要求校长不能局限于狭隘的“教学领导”和“行政领导”,必须以国际视野关注课程领导力内涵的发展。校长要以课程领导为主,课程管理为辅;在特定情境下,注意管理和领导的动态平衡,逐步由管理型校长向教育家型校长发展。
科研先行,课程引领课改。校长也有提高课程意识的必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要求校长努力以教育家精神提高课程领导力,善于把握机遇,勇于直面问题,不屈服于世俗压力,不束缚于潜在规则,对自己的办学价值观和办学行为方式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2.以校本课程建设为依托,转变教师观念,深化课程改革
校本课程改革项目的实施面临最大的困难是教师能否接受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丰富性。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将从“口号”、“理念”走向了“行动”与“现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将随着“一标多本”改革项目的推进成为我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形成了一批特色与精品校本课程。
并不是本校教师自己编写的课程资源才叫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资源也不要求都要本校教师来编写,开发校本课程也不是一定都要编写成教材。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编写教材,也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实际需要和特点的课程资源作为校本教材。这首先要排除教师的畏难情绪,并正确引导教师认识什么是校本课程,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改变重开发轻过程实践,给予经费保障,纳入绩效考核
为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应当在制度建设上予以完善:(1)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校本课程。课时安排进入课表,课时调整及时备案,不得随意增减或挪用;(2)制定并落实课程计划。实施计划分学期制定,充分考虑学校实际与师生需求,适合形势发展需要,并予以落实;(3)建立课程指导保障体系。统筹协调师资,明确教学要求,加强过程管理,保证教学效果。注重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名师工程做到有规划,有措施,有成效。课程教学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评聘和专业技术职称晋级的内容;(4)严格教学工作常规管理。教师讲课有教案,时间活动有方案及记录;(5)开展学习交流评价活动。建立学习档案,评定学生成果等级。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学习成果展评活动,积极开展“优秀成果”汇报。每年编有案例集及学生优秀作品集等精品资料;(6)设有课程实施专项经费。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设备设施建设、教师培训以及课程实施所必须的经费开支等。
4.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即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化发展,教师的发展又促进了课程开发,从而使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与校本课程可持续开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自省式反思”(写教学后记)、交流式反思(观摩交流、学生反馈等)、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研究式反思(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等形式,逐步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另外,在整个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研组采取集体备课、教研沙龙(深度会谈)、公开教学、经验分享、信息、专题研讨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全组教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或者自发组织同伴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的互评互议、互助互学的良好教研氛围,充分发挥了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合作中产生新思想、新智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促使教师向成熟专业教师的“蜕变”,并继续向“专家型”教师进军。
一、开发乡土语文读本
案例一:2009年,有一次学校开展“同课异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五位语文教师在八年级的五个班级里,上了同一课《云南的歌会》。五位教师经过精心集体备课,又经过不同的教学风格进行了个性化的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也算满意,但在最后一个环节上,课堂上出现了尴尬的场面。他们共同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即“学了本文后你也谈一些家乡的民俗和民风”,结果五个班的学生表现如出一辙,每个班只有几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只做冥思苦想状,群体哑言。这让我们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深刻的思考,孩子们是在民俗民风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耳濡目染的生活习俗,怎么能如此默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呢?
本次教研活动后,学校的校本教研室,组织了本校的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研组组长,针对此类问题开始了调研,最后得知学生们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知之甚少,也没有兴趣参与各种民俗活动,所以造成了不了解、不喜欢、不参与的“三不情结”。针对此种情况,我们有了开发反映当地民俗、民风、地理、历史等资源的综合教材的构想。2009年,学校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组,由学校教师温晓红任主编。他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当地的民间艺人与名流,开发了《红山湖乡土语文》、《两河诗话》两套校本教材综合读本。
《红山湖乡土语文》选定的作品主要介绍本地区风土人情、自然状况、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按着其内容的类别编成《老哈河采珍》、《红山湖觅珠》、《柳树湾拾贝》,初步形成了“珍”“珠”“贝”三册系列教材。这三册教材是按年级段编写的,初中三个年级段,每个年级段一本配套的教材,每本教材的编写都按着人教版教材的单元主题进行组合,如“人生历程”、“人与自然”、“爱国”、“民俗风情”等主题单元,每篇课文后面,都设计了“研讨与练习”、“资料链接”等专项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又扩展了学生课外阅读范围,强化了阅读与思考,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
学校的校本教材《两河诗话》向师生展现的是,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它以诗词歌赋的视角反映我们的先民生活状况。这里既有帝王的胸臆,又有平民的吟唱;既有战争的风云,又有和平的恬静,读她就是读一部诗话的“红山文化史”。学校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两河诗话》时,注重学生的诵读能力培养。
二、习字育人课程的开发
案例二:2008年,学校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在一次“亲子共读”活动中,学生家长与学生共读共写,我们把家长和学生写的读后感习作放到一起比对,让我们惊奇的不是读后感的内容而是字迹。家长们的字迹虽不漂亮但大体整洁,学生们的字迹却十分潦草,不堪入目。学校针对这一现象做了十分细致的调查,发现现在的孩子喜欢上网,爱读电子读物,在鼠标与键盘的敲击中对汉字的书写失去了兴趣,他们普遍认为字写得再好也不如电脑打印出来的好。我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后,认识到拯救汉字的必要性,于是通过广泛征求师生及家长们的意见,决定开展习字育人活动,并开发了习字育人校本课程,提出了“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习字育人目标,习字育人校本教材的内容由楷书体例、行书体例、名家书法欣赏三部分组成。学校把习字育人纳入课时,每个年级段都安排了一名写字指导教师,从基本笔画练起,首先要求学生写规范。八年级开始上书法欣赏课,写字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的书法名家,欣赏他们的书法碑刻,引起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广泛兴趣。书法名家们的立志成才、修身齐家、从善立德的故事也在影响着学生们的品行。我校每年都开展书法比赛活动,为教师和个别书法达到一定境界的学生举办书法展,以活动的形式去推动这项课程的实施。如今学校师生对汉字书写都端正了态度,产生了兴趣,很多师生的书法在本地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学校的书画展室陈列的都是教师和历届学生们的优秀书法作品,这不仅展示了学校的习字育人成果,也彰显了我校师生的人生态度。
三、特色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案例三:2008年,乌敦套海中学全旗课程改革拉练会现场,各级领导们围着师生们的秸秆画和剪纸作品爱不释手,学校的讲解员向领导们介绍着制作过程、作品的名称及内容信息。他们又到创作室现场观看师生们的手工制作流程,由衷地发出赞叹,有的领导现场咨询师生们的制作工艺、材料加工、创作构图等制作方法,赞不绝口。
关键词: 少年儿童 心理健康 对策
前言
根据心理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理论,青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西区小学根据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制定一套有效提高青少年儿童心理水平的校本课程为目的,对300名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在充分掌握目前在开展“学科渗透”课例实验、开设心理健康课和专题讲座、开放心理辅导室、开发校本课程、健全家长学校的情况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并根据新课标要求将心理学内容渗透到小学的多学科中,希望能够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使其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1. 现状分析
通过对300名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主要表现为:
(1)厌学。小学阶段应该是人一生中好奇心最强、求知欲最强的阶段,但调查结果表明:30%的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54%的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马上或有时感到厌烦。20%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学生的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2)焦虑。调查发现,在校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对考试的焦虑。面对考试,20%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的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其中有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
(3)冷漠。调查发现,例如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有41%的三四年级学生和34%的五六年级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38%的家长认为,孩子平时对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得冷漠。
(4)孤僻。调查发现,有3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情感的封闭性,导致其与人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
(5)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他们大多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
(6)敌对。调查发现,部分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多方面影响,一些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2. 对策
(1) 开展“学科渗透”课例实验 。
把重点放在“如何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开展“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学优势互补”课堂实验。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组相应开展课例研讨,教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游戏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开设心理健康课和专题讲座。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教师正确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升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要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和专题讲座。理论支撑点与实际案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无疑使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开放心理辅导室。
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准则,用爱心、热心、真心和耐心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保密的原则去接纳学生、辅导学生、陶冶学生。心理辅导室能够为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心理困惑、心理困扰、心理不适应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如发现咨询者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更应做好问询记录,进行单独辅导,跟踪调查,并建立心理档案。
(4) 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与通用教材不同,它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校学生的不同特点,从现实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应该在多位专家的指导和本校多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进行开发,从而使校本课程具有适用性、可持续性,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和学生的需求。同时,校本课程还应该定期进行补充、修改。
(5) 健全家长学校。
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氛围、家长教育的态度与方式、家长的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一个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背后必然是一个问题家庭,因此,不断深化家长学校的建设,对促进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定期指导在校学生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更要定期利用家长学校教育家长如何应对自己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实现“学校―家庭共育学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