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校本课程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的作用

第1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篮球运动是极具竞争性、对抗性,也具有极高的锻炼和健身价值以及欣赏和审美价值的运动项目。中学生参与篮球校本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术技能、基本战术、简单配合与比赛方法,更是为了通过身体练习提高身体运动能力、体能和智能等多方面的能力,以达到健身健康的目的。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改革主要是针对过去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得过多过细、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系统化而忽视了中学生的身心需要和对体育的需求,不利于激发初中生的体育兴趣、终身体育意识及习惯的培养而进行的。如今,新课标的实施对中学篮球教学有着极其积极的作用

二、新课标对初中篮球教学的新要求

1.目标要求。

新课标对初中篮球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首先是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组织生动有序;其次是要求通过多种游戏的形式和方法来组织篮球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在游戏和教学比赛中,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再是要求每节课都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配合发挥学生体能练习,以发展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最后是要求在篮球游戏和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勇敢顽强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2.新课标对初中篮球教学的观念转变要求。

新课标的实施使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前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高高在上,说出来的话,学生要言听计从。课堂上,学生始终都在跟着教师走,处在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可以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新课标的实施,使教师打破了传统的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一言九鼎的角色,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新课标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利、合作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看作是朋友,一切要从学生出发,放下教师的“尊容”,深入到学生中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框架,拓宽了课程学习内容。教学不再是以项目为本,而是“以人为本”,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兴趣出发,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创造的天地。对学生来说,体育学习上一点一滴的成功都是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根本源泉,都是树立学习自信心的根本保证。实施新课标的原因,让教师找准了方向,找到了目标,使教师在教学上有了新的认识。

三、新课标对初中篮球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适合教育规律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突破了大纲、教材、教法,其指导思想是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更加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学生的经验,让篮球教学形式由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转化,强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以确保每一名学生能参加体育活动并掌握至少一项体育锻炼的方法。而在体育课成绩评价方面,也由统一考试标准的做法,转而重评价过程、轻终极评定,从而使学生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学生也放下即使尽全力参加考核也不能及格的心理包袱了。

四、实施新课标对篮球教学的积极作用

篮球是一项动作复杂、技术性强的运动,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和多样教学法,提高初中生的认识,产生兴趣,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是非常关键的。新课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为课程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把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课程要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因而,新课标的实施对篮球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构建适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多元评价方式

第2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体育教师 挑战 作用 要求

目前,各种新型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纷沓而来,冲击着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开发课程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一线体育教师的认可。本文试图从理论层面对体育教师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有效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1.体育校本课程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最早是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于1973年7月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举办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1985年,在以色列召开了一次小型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会上学者们就“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界定问题作了广泛的讨论,但最终没有能够达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近年来,从各种课程文献中专家学者们所给出的不同的定义来看,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一些视角,如: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作为一种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作为课程变革的一种新的模式、作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

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体育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体育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其中体育教师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若要开发出学生比较满意的课程,体育教师就必须以人为本,掌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和技巧,对体育教学有全新的认识,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体育教师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给体育教师带来的挑战

2.1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需求打破了传统形成的课程制度和课程思想的惯性。

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我国课程管理部门仍然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拘泥于统编教科书,轻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更反对学校和教师从课程向课程中心的转移。要实现校本课程计划所要求的专家中心向学校教师中心的转移,必然受到这种中央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及其思想惯性的抵制。它对校本课程的发展带来的阻力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建立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本身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课程制度创新更是任重而道远。

2.2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亟需加强。

长期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致使体育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尤其是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育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都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教师接受培训的目标只是完成教学而不涉及课程开发。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仍然有许多学校和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那些致力于课程革新的学校和教师也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因此,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处于急需开发与挖掘的状态。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花大力气进行课程方面的“补课”,这既是对我国教师教育的重大挑战。

2.3校本课程自身的局限性制约着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由于学校场地、器材和体育教师水平的限制(如学历、认识程度等),校本课程可能会降低质量标准,增加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和负担,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校本课程的实施可能会加剧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由狭小的社区和单个学校所规划的教育有可能偏离国家教育方针,助长地方化倾向;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对于课程的轻视,使得目前需要更多的是课程型的学科专家,而不是学科型的课程专家指导与引领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这些都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

3.体育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3.1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决定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决策作用。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在这一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全程参与,而且担当着主力军,起着骨干作用。学校应设计开发新的体育课程,开发出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新的体育课程。这种课程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的,是以激发兴趣、发展个性为目标的,因而它的开发主体应该是离学生最近、最了解学生的体育教师而不是课程专家。

3.2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方式决定体育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起主体作用。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三级课程管理中,体育教师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角色从一元走向多元,体育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评价者。由于体育教师有了一定的课程开发的权力,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本身的素质就成了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学校要真正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必须关注体育教师,致力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体育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落到实处。

3.3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决定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落实作用。

课程标准提出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体育教师在如何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等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学生也最易于接受和认可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因此教师应有决定课程的权力,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4.1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要有课程开发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休闲体育越来越普及,更多的新型运动项目走进了校园。体育教师以往那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从教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多变的时代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诸多方面进行调整充实,教育理念、专业水平等各方面都要尽快跟上角色转换的步伐。它要求教师不仅能设计出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活动,而且对学校整体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体育教师早已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应该“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应对教材亦步亦趋,教师要成为课程的策划者、课程的设计者、教科书的选用者,即应该成为集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于一身的课程专家。

4.2体育教师要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体育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并获得行动研究能力。体育教师应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在行动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行改进和提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流程,也是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对教师教育行动研究能力的一种锻炼。体育与健康课程使体育教师成为体育课程的决策者和开发者,教师的教育研究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教研活动不再是像从前那样严格按某种“计划”原封不动地展开,而是经常地、自发地、有针对性地展开。体育教师主动地在一起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发展,学生在发展,学校也在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确立起“课程发展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体育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能拓展知识,增长能力,提高专业形象,不断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4.3体育教师要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提升专业化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还要求教师要有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具有各方面的知识,视野宽广、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全能型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需要的人才。体育课程改革,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加了教学中原有的不确定性,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不用统一的评价标准,针对学生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使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教师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师支配教材的因素增多,等等,这些都对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需要教师尽快提高文化底蕴。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使得体育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剧变。课程发展即体育的教师专业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既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挑战,又提供了机遇。体育教师只有积极而理性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才能使体育课程教学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及思考.中国体育报.http://sports.省略,2008年12月10日10:30.

[3]崔允氵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3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写作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Applied College Practical Writing Course Teaching

WU Meiying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City College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 523106)

Abstract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ordinary college is the empha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ies. Writing is an application designed to develop students' writing skills courses, more attention applied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However,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still many has problems: teaching fuzzy goals, the focus is not clear; teaching method is single and backward; class setting less, the lack of feedback. To solve this problem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ocused, purposeful teaching; out of the classroom, seeing open society; attention to feedback and change evaluation methods.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practical writing; course teaching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特征,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提高其专业技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在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要逐渐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众所周知,写作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有些人选择以写作作为职业,终其一生。然而,由于教育的倾斜,高等院校对写作课程早已不再重视,很多学生对写作已经逐渐丧失兴趣,对写作课程更是恐惧。为此,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写作课题教学现状,思考其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模糊、重点不明晰。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极度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因而,很多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时教学目标模糊,对课程每一章节平均用力,分清教学重点,目的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同时,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擅长从基础理论框架开展教学,而是对照具体文章,教导学生“依葫芦画瓢”,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基础薄弱问题,带领学生造“空中楼阁”。再加上应用型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课堂上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低下,更造成了课堂上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2)教学方式单一落后,无法跟上社会的步伐。很多高等院校的教师受传统教育的思想影响较大,在教学上仍然遵循着以前的教学套路,满堂灌,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多应用型独立本科院校采用的写作教材仍然是十几年前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上的写作文体单一,案例落后,只注重对一般性的应用文进行讲解,而忽视了现阶段较流行的经济合同、工程说明等较实用的应用文进行教学,材料早已脱离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3)课时设置较少,缺乏反馈。对于应用型独立本科院校的教育来说,语文课程成为“边缘课程”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以使得教学课时不断压缩,很多专业课程都根本无法在限定的课时内得以授全。因此,很多学校为了满足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将语文课程进一步压缩,将压缩得到的课时用于专业课教授,从而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由于课时设置受到限制,因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几乎无法做到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的实时动态,从而造成教师光顾着赶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掌握状况。

2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思考

(1)突出重点,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最注重培养的是“听、说、读、写”思想能力,但是对于孰重孰轻,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由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摆在第一位的,例如,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的学生对某种产品对客户进行详细说明、商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向客户进行相关产品合同签注时,都离不开学生强有力的文本撰写能力。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既能在专业技能上独当一面,又具备深厚的应用文读写能力,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能迅速地出人头地。只有针对社会需求对人才进行培养,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2)走出课堂,开眼看社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育应用型人才,而多年以来,教育一直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听、套模板、会考试的模式上,很少注重人才培养的实际意义。而随着现阶段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经济、政治、文化都以不可估量的速度前进。教育要想实现其最终目标,就一定要走出课堂,开眼看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传统的教学只能让学生从理论上对所阐述知识进行认识,并牢记于心,学生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层次。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并在职场中有更灵活的运用,写作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例如,在阐述“商务合同”时,学生只知道合同上存在的几个要素,而并不知道这些要素的存在到底有何意义,此时带领学生为某公司撰写一份合同,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认识,并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能产生纯理论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让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忘却,真正实现知识向实践的成功转变,实现教育的目标。

(3)注重反馈,改变评价方式。教学反馈是反映教师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因而在有限的教学中,要注重反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的更正。

同时也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教学中的评价是依靠权威的、标准的、统一的答案来决定,而写作课程是一门独特的课程,它展现的是一种人的主观感受,学生写作的内容、形式是由其独特的环境因素和生长因素所决定的,因而,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统一的评价是不正确的。教师在对学生的写作作品作出评价时,要积极融入到写作内容中去,去体会和感受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心思想,并对学生作出积极、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继续写作的热情,实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成功转变。

3 总结

应用写作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以及优秀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日后的职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模糊,重点不突出;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落后,课程设置少,反馈不及时等,但只要我们积极作出努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着眼于社会,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就能实现课程教学的成功转型,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职场生活打下夯实的基础,实现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邵春芳.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1(2).

第4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校本课程;初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1 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规划与安排上,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和参考书都是根据教育部统一编排,教师只能是依附于设定好的教材进行教学,向学生去阐述知识点。对于这样传统的观念与思想,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效果将会越来越不如前,因为教与学似乎成了定性要求,教师与学生甚至是忽略了彼此的潜在要求,这对学习室极其不利的。而校本课程的出现恰恰会弥补这种教育体制不完整的缺陷。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出谋划策甚至是全权主导,是校本课程的形式,它借助这种方式,让优秀教师可以把自己积累多年的丰富经验,撰写进教科书中。针对于本校的教育任务以及学生教学需求,教师可以更加合理的对知识进行梳理、安排、总结,并且校本课程不断的修订、完善,会符合当前时代学生对知识的潜在需求,满足需求,会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不可置否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展,实则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了一套适合的辅助工具以及合理的方案,让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接受教材中的相关知识。

2 校本课程的规划

校本课程的开展要有具体的规划:首先让学生接受校本课程前,要对其进行客观耐心的说明,帮助学生对校本课程有一定的认识,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这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教材,会对今后对相关课程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就是教师争取做到源于教材,超脱教材。由于教材是本校一些优秀教师进行编排的,因此任课教师对课本的掌握程度不言而喻。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课上老师讲述的不太理解的细节,通过教材查阅,学生可以很清晰的找到知识的盲点。因此,校本课程所需要的教科书,是可以被当做课上教材,课下辅导书的。

3 初中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结合

在初中教学任务中,能很好的作为校本课程的科目,初中信息技术无疑是不二选择。因为其知识具有先进性,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因此,极其适用校本课程的开展。初中信息技术中有“多媒体作品制作”这个模块,针对于这个模块,如何将课本教程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笔者有几点建议:

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多媒体作品制作”这个模块都是受到重视的,因为这一拓展模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同时又能与当下时代的大环境完美的契合。因此,对于教材的编排上,教师会根据对本校目前教学情况的分析,对已有课程进行改善,将能够体现出本校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上的教学特色且跟当下时代紧密结合的信息撰写在教材中。教师可以考虑在多媒体作品制作模块中有关于摄影、音频、图象等内容处理上加以扩充,可以加入视频剪辑以及后期制作等相关内容,让学生将知识进行完美的结合,通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技能的掌握,可以制作出效果显著的多媒体作品,如微短片、Flash等等。

4 《多媒体作品制作》课程设计

首先是要明确目前学校的教学任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中添加一些更丰富,更趣味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按照知识大体轮廓,分解出每一个知识点与注意事项,继而让学生参考教师编译的教材,进行独立的多媒体作品制作尝试。比如可以给同学们一份已经基本制作完成的视频,将视频的主要合成元素对学生进行说明,让他们对视频进行加工亦或后期制作。对于刚刚接触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学生来讲,先从对作品的修改可能更为直观,更容易接受。在对作品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修改、完善可以很清晰的表达学生内心的想法,并且通过对作品完善的过程,能愈加熟练的对视频进行处理,学生也会清晰的知道如何才能将多媒体作品进行优秀的处理。对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来讲,制作过程与制作结果通常都是趋于感性的,因此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敢于突破,这样会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作品制作这一模块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趣味的教学,也同时要注意学生对于多媒体作品制作所需工具的需求,因为学生除了对优秀的作品进行勾画,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想法实现出来。而传统的教材上并未对软件进行统一要求,并且对软件的功能介绍并不详尽,内容进行无规律罗列,这无疑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又添加了一些阻碍。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编排上,可以向同学推荐较为初级的又不至于太低级的相关多媒体制作软件,比如绘声绘影。不建议使用Photoshop,因为包含的信息量过于庞大,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将绘声绘影中部分适用的关键操作以及制作视频、对图象处理等关键步骤,撰写在教科书上,同时将一些推荐的制作效果进行编排,附在教科书上供其参考。对教材的编排上,可以根据本校的教学目标,去发挥本校教学特色,比如将校徽、校标、亦或是学校组织的小活动等相关资料综合起来,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对多媒体作品进行创作。对学校作品进行创作与改进,这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软件掌握能力。

再有就是给予空间让学生在课下多接触多媒体作品,这样会对提升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对于大多数家庭,数码相机等多媒体设备是几近人手一台,但真正让学生能够进行课余操作的机会却为数不多。因此家长也可以放宽政策,自己在课下陪着学生进行一些视频的录制、图象的采集等工作,比如可以录制家庭生活,也可以编排家庭情景剧,然后利用在信息技术上学掌握的技能,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这样就能充分的将多媒体作品加入了生活元素,更能帮助学生对多媒体作品的理解。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有着其深远的影响与意义。本校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编排的教程,向学生传授重要的知识点以及与时代紧密联系的相关事物。由于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因此也就会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这些需求所编排的教材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这一学科中,教师要将教学档次进行提升,不可太过幼稚,也不要特别专业,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多媒体制作的一些自己的想法与操作,因为有一部分同学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可能面临着工作,去攻读专科亦或是继续升学。所以,教师要将知识与课本教程的设计良好的关联起来,将知识进行有序的梳理,并且组织好撰写工作,同时兼顾到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开展下,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

参考文献:

第5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高中体育 校本课程 学生成长

校本课程是现行教学体系的有效补充,承担着对通行教材拾遗补缺的责任。因此校本课程的设置与有效运用,是提高体育教学成效,充分彰显对学生成长促进功能的有效抓手。在校本课程建设与运用中,一定要掌握紧贴学生成长这一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一、体育校本课程一定要体现心理教育疏导

编写和使用校本课程,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当前高中生心理问题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内容,在校本课程中一定要融入心理教育疏导的内容,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增强心理耐挫能力。这一方面非常必要,近年来各地频频发生中学生轻生事件,往往因为学习上遇到挫折,或是因为早恋问题、和父母发生冲突等,一怒之下结束年轻的生命。这些惨痛的教训令人唏嘘不已,体育教学要借助于校本课程这一有效的方式和载体,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从而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态、强大的内心。笔者在参与校本课程编写的过程中,向编写组提出了加大心理疏导力度的建议,得到了认同。高中体育校本课程中专门开设了健康的心这一板块内容,针对当前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容易遇到的挫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引导了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在遇到挫折时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转移注意力,多想一想快乐的事情,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化解。

二、体育校本课程一定要兼顾学生兴趣爱好

高中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会表现出许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而这些兴趣爱好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兼顾。例如有些学生喜欢武术,特别是一些男生对中华传统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现行体育教材中很少涉及这一方面。因此,教师可以在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进行补充完善,搜集有关武术发展的起源、流派、动作要领等内容。这些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武术的了解,还有一些动作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更感兴趣,这些校本课程内容的加入可以为学生强身健体提供很好的平台,激发他们体育学习的兴趣爱好。又如女生对塑造完美体型这一方面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体育校本课程中加入这一方面的内容,从介绍人体结构、介绍健康饮食的理念入手,以及配合健美操的动作训练,让学生对怎样塑造完美体型具有更充分的认识,每一位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都要充分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

三、体育校本课程一定要适应高中学生特点

体育校本课程的设置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也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但是教师在设计编写校本课程时一定要适应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编写组要认真研究高中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内容并进行编排优化时切合高中生的实际。例如运动量的大小,既要保证学生满负荷运动,又要避免过于劳累,这些方面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中一定要得到充分的考虑。此外,教师还要考虑高中生学习生活的节奏,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等方面因素,保证校本课程的建设与使用贴近学生发展实际,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只有实现这样的目标,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无论是对于校本课程的内容编写还是具体运用,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才是最终的目标,无论哪一项工作的出发点,都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确保整个体育校本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体育校本课程一定要加入乡土体育特色

校本课程具有个性化特点,带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深度发掘本地区的体育乡土特色,将一些散落在民间的体育资源开发利用起来,进入校本课程之中,既达到保护乡土资源的效果,又丰富内容。特别是这些乡土内容和学生生活中有许多交集,加以恰当地引导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这对增强校本课程的作用发挥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经过认真发掘,发现本地的一些健身运动,特别是群众自编自导的民间健身舞蹈,具有很强的艺术气息,甚至还有老年人编排出筷子舞,这些方面在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可以充分吸纳进来。当学生跳着和他们的父辈爷爷奶奶辈一样的健身舞蹈时,不仅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由此可以看出,融入校本课程实现了校本课程更接地气的目标。

五、体育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生活

设计编写和运用体育校本课程是根本出发点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所做的一切都要以此为目标。例如笔者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增加了防身自卫方面的内容,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附近的治安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百益而无一害。有些案件的发生,和高中生缺少自我防护意识和防卫能力有密切的联系。为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笔者在专门增设防身自卫这一章节,首先向学生宣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遇到哪些异常现象时应当怎样远离这些可疑的人物,远离一些危险的地段,远离一些危险的设施,通过思想上是警惕,尽可能地远离一些有可能伤害学生的的不安定因素。其次,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抵御不法侵害的基本技能,例如当你被不法分子从背后抱住时,采取什么样的动作迅速脱身。笔者教给男生的一个典型动作是立即弯腰,使背后抱住你的人双脚离地,然后反手抱住他的一只脚,猛地向后悬空摔去,给对方以重重的一击,为自己脱身赢得宝贵时间。这样的动作训练对学生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校本课程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保护功能。

综上所述,开发利用校本课程是拓展体育教学空间、增强体育促进功能的有力举措,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开发利用和更高效地推进。

参考文献:

[1]季浏.论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J].体育教学,2006(03).

第6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一、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绘制校本课程发展蓝图

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是学校为实现未来校本课程目标所作的设想和安排,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纲领和蓝图。中小学校长应遵循预见性原则、统筹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从开设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开设校本课程目的和意义、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校本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引导学校领导成员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发展目标,规划校本课程设置,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发展方案,指引校本课程发展方向。

二、促进成员之间交流,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中小学校长在这方面需要校长充分发挥组织职能的作用,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群策群力、智慧分享,需要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配合和支持,需要课程专家为学校把脉问诊。首先要建立多方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支持体系,有意识地打破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整合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校本课程开发力量。其次要广泛动员和发掘社会力量,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吸纳有识之士,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另外还要鼓励、支持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成员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发展,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降低校本课程开发成本。

三、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增强开发校本课程能力

中小学校长应着力制定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中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针对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不同需求,规划、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协调好校内、外课程资源,鼓励、支持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定期评估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落实情况,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把好校本课程内容关,引导教师开发校本课程

把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首先要规范《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让教师明确撰写《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组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课程纲要》进行审定,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审定的主要内容有:《课程纲要》与学校办学理念是否一致;《课程纲要》与学校校本课程规划精神是否一致;《课程纲要》对目标的陈述、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是否规范和可行;中小学校长要做好校本课程实施前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试验、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组织、指导工作;不断引导教师以新观念、新角色审视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演绎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诠释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五、“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提升校本课程质量

课堂教学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哲学的基本途径。校本课程是直接针对学生的个性而开发、实施的,本质上是人本化和主体化的课程,它彰显个性、差异性、多元相融性、动态性等待性。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个性化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关注体验性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鼓励在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教学。通常采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和主题探究等策略。更应该倡议并支持教师实施发现法、探究法教学,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随时“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时发现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措施引导和矫正,引领教师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第7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方面。这是我国课程政策的重大转变。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和学校办学需要进行科学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发的形式多样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课程。它的开发首先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因为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最终实施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开发”。“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使教师从原来的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评价者。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一、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认为:“没有教师的协助和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涉及到课程教学的更是如此,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必须得到教师的支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核心要素,教师对课程开发的认同度、积极性、责任感、事业心、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等都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和质量。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障碍主要是教师,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开发意识薄弱,课程观念陈旧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被赋予课程开发的权力,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相反,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课程的发展,教师可以自主地根据学校和地方特色、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等设计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摈弃陈旧的课程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因此“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但是目前,许多学校仍将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作为工作的中心。校本课程在这些学校的实质流于形式,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二)开发动力欠缺,积极性不足

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民主、开放的制度保障。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但由于我国传统的官本位的教学思想,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容易滋长校长的“家长”作风,教师怯于领导的权威,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状况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国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管理制度,校长是校本课程的领导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则比较被动。对校本课程开发抱有担忧心理。他们担心并且过于关注校本课程开发或未贯彻好领导意图而被责怪。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曾说过“大部分的课程革新方案都包含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被要求做一个改革者,往往要背上‘无能’的重担”。这种重担使他们产生焦虑、不安全感,他们不愿意主动参与。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我国教师长期在国家课程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风格。在一部分教师看来,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必须放弃或改变他们业已形成的某些固有的价值观念、工作方式、教学技能、教学风格、个性特点和同事关系,迫使他们采用新的课程教材,熟悉新的校本课程,所有这些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带来额外的负担,而且一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没有得到相应的职称晋升和物质奖励,因此,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会采取消极甚至抵制态度。

(三)盲目单干,团队合作开发意识淡薄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指单个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包括整体层面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整个团队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成功。

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参与者通力合作,需要一个教师群体和课程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协作,单独一个教师或几个教师很难开发成功校本课程。而长期以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是靠自己独立地解决课堂上的问题的,教师职业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教师的课堂生活是“自给自足”的,这种特点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中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起阻碍作用。校本课程开发是全方位的合作事业,只有教师们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才能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整个学校内部的课程领域缺乏合作与交流,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联系,导致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和课程整合不足。

(四)课程开发理论缺失,知识技能缺乏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完备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理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指导作用,同时课程开发的技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关键作用。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从理论的角度上,它要求教师具备必要的课程开发理论;从实践的角度上,教师还必须掌握必要的课程编制技术。

但是在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能,因为我国的师范教育侧重于教师普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掌握,几乎没有开设与课程开发相关的课程,教师没有参与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能胜任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通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提升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新观念

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主体意识决定了他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强度和深度,这是一种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表现。有了主体意识之后,教师才会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身份认真对待,才会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只有具有了较强的课程意识,教师才能有意识地去理解课程目标的含义,才能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境对课程设计进行适当调整。

同时,教师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理念,摈弃传统的旧观念,真正开发出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适合学生需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个性的校本课程。教师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理念是指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课程是开放的,即课程是不断生成或持续变化的。不能将课程认为只是一种文本或一个学科科目;课程是民主的,即从课程的决策权利来看,课程是由专家、校长、家长、学生、社区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决策的;课程是科学的,课程是儿童

的课程,课程要能够适应不同儿童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感。不仅如此,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课程实施的方式、课程评价的方式都不再局限于原有学科课程的单一形式。为此,教师必须要更新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

(二)制定课程开发的制度保障,建立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中。为实现真正的角色转变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来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也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提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没有教师的全心投入。校本课程也就成了一种形式上存在的东西,一种校长课程或教导主任课程。因此,提高教师对课程开发的投入度、参与度和责任感,使之成为一种自愿的行为,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给教师提供一定的课程资源保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首先,学校要建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校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应该积极鼓励与肯定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并以身作则;学校要调整晋升奖励制度,对有能力进行课程规划、教材设计与编制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津贴等物质奖励。另外,还应改变原来的完全依靠教学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晋升与否的标准,将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也作为一条指标,切实促进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其次,为教师提供进行课程开发的时间资源。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尽量避免增加教师的工作时间,学校应做出整体安排,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既不脱离课堂教学,也不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使之成为教师乐于参与的一项工作。

当然,除了这些外在激励因素,教师的内在激励也很重要,教师应该勤于思考,加强自我修炼,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断地完善自我。

(三)促进课程领域合作,加强课程开发协作精神

首先,整个学校内部的课程领域要加强合作,相互交流,消除课程与课程间的界线,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开发出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教师应该把单独一门课程放在广大的课程整体中去考察,并逐步养成关注和参与学校整体课程设计的意识和习惯。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项集体协作配合的事业,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就必须加强与各方面的密切合作。

(四)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知识,培养课程开发素养。

第8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论文摘 要 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本课程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体系。校本课程对一个学校、学生及教师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却存在诸多不利的限制因素,信息技术类的校本课程更是如此。文章认为制约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开发的既有客观的原因,更存在主观上的不足,试图从多个方面指出这些限制因素并作简要的分析。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对于教育目标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由于观念上、学时上、学生兴趣及课程本身内容的编排上对一些学校的发展是不适应的,开展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的研究是对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力图揭示并分析信息技术类课程开发的制约性因素,以期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及课程开发人员共同探讨。文中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教师开发体现一个学校特色并且对发展学生素质起一定作用的单独的课程,不包括教师对教材的改编。

1 课程开发的观念严重不足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观念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校本课程建设上的不利。不论是对大多数课程开发人员来说,还是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对于“为什么要实施校本课程”以及“为什么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方面都没有真正很好地认识到,从而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这种制约既包括间接的宏观政策的影响,也包括直接的教育工作者观念上的影响。

1.1 宏观政策对观念认识的惯性制约

长期以来,中国整体的格局呈现出一种大一统的局面。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基本上是一种“地方服从中央”的集中管理体制,使教育工作者也“习惯”于统一、被动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具有各地特色的地方课程,但长期统一集中的思想的惯性还会表现在教育决策者或者一线的教师的思想观念之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会受到这种思想惯性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现实地位本来就不是很高,再增设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话更是难以接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是无形的,是长期存在的,却又是制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国家加大对校本课程的宣传力度,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真正实现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但这种制约还将在一定的时期内存在,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在潜意识中继续影响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1.2 教育决策者及课程开发人员认识上的不足

校本课程在一个学校或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决策者及课程开发人员的认识水平。能够认识到校本课程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校本课程就有了得以正常进行的意识保证。若这种认识没有到位,发展就会被限制。而对于广大教育决策者及课程开发人员来说,校本课程在一个学校或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并没有真正地被意识到。

1)对于教育决策者来说,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校本课程可能是重要的,但迫于升学的压力,多数决策者会把校本课程看做一项“形象工程”,是学校领导对上级的一个工作内容,是检查的内容,是“虚”的,对学校的发展来说没有多大的好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更是觉得不重要。这种认识上的不足是制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难以得到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认识上的制约并不是说教育决策者的素质不高,也不是他们从来没有过这种思想意识,而是客观的评价竞争体制造成决策者的短期行为。

2)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思想意识里并没有多少关于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概念,因为他们觉得信息技术课在现有的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是多么重要;也都有现成的教材可用,觉得能把自己的书教好,把上级分配给自己的各种教学工作做好就已经可以了。即使是一些人想到开发出具有一定特色的校本课程可能对自己的发展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思想观念中一些“服从”“求稳”的保守观念使教育工作者不愿去“冒险”。

2 评价不当挫伤开发者的积极性

2.1 国家或学校对研究成果评价的导向不当影响校本课程开发

对于国家来说,应该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把校本课程作为一个学校生命力的重要指标。可是在评价体制上存在的不足造成学校与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学校来说,学校应正确认识校本课程在一个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本身在学校中的地位看得不是很重要,若是评价导向不正确或者不到位的话,负面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因此,对任何教师做出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开发事实应予以正确的评价,并作适当的鼓励。首先让教师对课程开发能有一定的注意力,让教师的心里树立为学校发展作贡献的思想。其次,让教师觉得开发校本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是学校特色的体现,学校是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在日常工作中,决策者应对此类校本课程开发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并能有实际的体现,这样教师才会有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与热情,才可能去开发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

2.2 日常工作的不当评价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

对于一些教师来说,不想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日常工作得不到正确的评价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在一些学校,由于管理层不正当的决策行为或者是因为某些利益的驱动,本来一个在工作上很积极的教师可能因为某一件事情的不当处理而失去对教学工作创新的热情。这些因素也会从潜意识中影响整个学校的工作气氛,因此,一个学校的工作氛围可能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之一。

3 教师个人因素不足的制约

教师有了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意识只是在思想上对校本课程接受,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开发出有价值、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这还要受到课程开发者的素质制约。对于中小学来说,广大的教师平日里只是研究教学,只想如何教好学生,并没有想过在教学内容方面还需要哪些内容来充实一个学校,也没有对校本课程的地位做出正确的估计。若想让这一部分教师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有所成就,他们还要摆脱许多因素的制约。

3.1 应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开发校本课程的这一部分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要了解学生认知规律,要熟悉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更要明确素质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要求,要对一个国家、学校甚至社区的经济发展与教育政策有充分的了解。他们应是一个小的教育家。

3.2 应有娴熟的技术保证

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较之其他校本课程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些。中学信息技术课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对于一个课程开发者来说却需要娴熟的技术保证。要让此类课程首先体现出科学性、技术性、实用性及直观易懂的特征。不能在技术上出现失误,要求教师的技术不是合格而是娴熟。但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者多是具备某一方面的技术,也不一定娴熟,更难实现全面的技术保障。

3.3 具有充足的时间

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这一部分教师还得有充分的时间。在中小学里,教师的工作量都是很大的。由于信息技术课大多学校不重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较少,教师的负担却比较重,一个人可能带许多个班的教学工作。对于教师来说,开发校本课程必须保证时间上的充足,时间问题还需要有学校的支持,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真正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4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难度较大

信息技术课程包括的内容比较丰富,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会因为技术或是设备及学生的问题表现出不适应的状况。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得体现出学校与学生的特色。此类课程涉及的技术手段也较多。因此,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课程本身的制约因素也很多。

4.1 保障学生的兴趣难度较大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要补充,学生兴趣就是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原则,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升华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存在的意义所在。但是要保障学生兴趣就必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包括电子相册的制作,flash小动画的制作,学习网站的建立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具体的编排选择上难度很大,绝不能拿来主义,既要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还要体现课程的科学性;既要围绕趣味性,又要扎根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基础性。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中,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把内容堆砌起来那么简单的事情。

4.2 技术的实现要求较高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在这个内容体系当中,技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它表现得特别真实,容不得半点错误与虚假的东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或者相关人员,可能在操作上问题不是很大,可要是让参与者在技术的基本原理上做到得心应手就难度相当大。尤其是要对其他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容加以改造,这就更加困难。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教师要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的知识有一个综合全面的把握,即使一些技术不能自己亲自实现,最少需要知道这个技术的大致线索,便于向他人提出比较明确的技术援助。

4.3 教学时数难以保证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投入较大,不仅需要一定的空间进行实验室及控制中心的建设,这在空间相对紧张的中小学来说本身难度就很大,再加上每年设备的更新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在绝大多数学校中,信息技术设备相对落后,数量也不多。许多学校中正常的信息技术实验已经难以开展,若再增加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教学时数根本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5 外部相关因素难以保证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外部支持的不足也是一项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5.1 集体智慧难以资助

即使是专家型的校本课程开发人员也离不开其他人员的支持。国家应建立课程发展的咨询、管理与资助组织,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学校内部应经常召开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会议,让其他人员对校本课程提出合理性意见与建议。开发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其他人员多是应付,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5.2 协调统筹的效果难以保障

在一些具体的事务上让其他人员给予一定的配合,国家与学校还要建立相应的校本课程共享机制,鼓励校本课程的校际交流、地区交流,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也体现国家与学校对校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但由于中学课程任务较重,又各归位于不同的教学组,统筹效果不是很理想。

5.3 缺乏足够的经费及设备配给

在开发的过程中,保证一些开发过程中需要的调研、资料费用等是比较困难的。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会较其他校本课程开发使用较多的多媒体设备。但是此类课程在学校中的现实地位不是很高,投入难以保证。学校应对此给予保障,在开发人员开发期间的待遇上也应有适当的提高。这样可以使课程开发人员安定心神,全力以赴,从每一个环节上保证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1版.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崔允漷.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共识[n].中国教育报,2002-10-09.

第9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论文摘要】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学校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但由于各种各样的障碍致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积极主动、课程开发盲目、单一、课程管理杂乱、课程效果不理想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作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浅略的探讨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不断优化课程和资源配置,使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心,让一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为国家课程做好有效补充。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可以培养完善人格的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对课程进行“国家、地方、学校”分级管理的政策。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新课程运动的一项具体措施,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满人才、体现社会民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保障。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有利于人才多元化的培养、学校特色化的形成,以及课程创新的重要工作。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学校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但由于各种各样的障碍致使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的进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积极主动、课程开发盲目、单一、课程管理杂乱、课程效果不理想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作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浅略的探讨

1、协调课程,加大社会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不同地方,不同个体学生差异的需要,建成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教育,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但是,就目前来说,校本课程在国家课程面前很难有一席之地,难以突破。学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加之很多人认为校本课程是多此一举,没有得到国家课程的协调帮助以及社会的认可。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动力。为打破这一被动的局面,国家应该注重多方位培养人才,学历不等于能力,道德、智慧、健康、为人处世等素质和学历一样重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都要打破以前的局限,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具有全方位价值的课程体系,它可以充分弥补国家课程的疏漏和不足。因此,我们要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任务上和目标上的协调后,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和重视。

2、建立教师的课程开发制度,培养专业的校本开发人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是课程构建的主导者,教师的专业素质还将影响课程开发的实施效果。课程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对课程开发理念,课程开发原则、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程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分析。要开发高质量的校本教材,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课程开发能力。但是目前的师范院校并未对学生进行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所以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缺失,以及能力的缺乏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得单薄无力。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高校和学校单位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联系,专门针对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培训和指导。只有参加培训并评审合格后方可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资格评审可以采用笔试、论文、答辩等形式,让每一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老师都具备足够的知识和信息,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当然,当地教育系统也可以建立一支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该团队人员专门负责该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减少高中在职教师的负担。

3、合理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有效的课程管理有利于课程开发效力的提高,以及课程开发的上升式循环。完善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明确管理目的、个人责任、管理办法、以及反馈意见等问题。管理的过程应该分层次分步骤进行,当地教育局要在国家宏观的教育目标之下对所在区域的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管理,制定详细的管理机制,统筹安排,并定期对各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校长应该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好把关管理,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路径,统筹安排课程的开发工作,分配好各部门的任务;学校教务处和各科研小组则应该各司其职,安排好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各项具体事宜,制定具体的管理条例,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生物学科的带头人则应该组织好本科教师,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的选择、计划、实施、评价反馈等具体工作。  4、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

4.1合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体系中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在教材中添加了很多探究性和模拟性的实验,以及一些调查报告等内容。但由于常规的教学形式很难完成这些内容,因此很多的教材内容如同虚设。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生物学有关,例如:植物的生存、人类疾病的预防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当地的现有资源对学生开设人类疾病的预防,学生的饮食营养搭配、以及食品安全等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专题。这不仅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生物学知识的延展内容

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要面对群体,所以课程开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等特点。校本课程开发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和调查学生的兴趣,并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可行性的调查,并针对学生的年龄智力特点开发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团队中有很多都是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对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很擅长,所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各自专业领域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还合理利用了教师资源。

5、总结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时代的呼唤,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更是学生们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积极完善我们管理机制,使校本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成为国家课程的补充与延伸。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我们要积极学习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努力做好生物学科的开发与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 饶玲.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