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管理范文

校本课程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管理

第1篇:校本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校特色;校本管理;学校示例

一、学校简介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始建于1925年,是原四川省省级重点中学,重庆市直辖后,被命名为首批市级重点中学。现有初、高中部共12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800余人。并且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发了校本课程,创办出特色学校。

二、对校本课程的管理

校本课程的开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对课程质量的管理

课程质量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实施前的管理,主要包括:①课程目标是否合理,如:是否合理可行,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以及是否符合办学思想等。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③开展教学资源的条件。根据这三个方面来确定校本课程是否进入实施。就拿黔江中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来说,学校是在结合了学校和所在的区域特色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如:生态黔江,家在黔江(黔江地理),渝东南民歌等校本课程就是结合了当地的区域特色。另一方面是实施后的管理,即对课程实施后的效果进行管理,可根据学生的总结与反映、教师自己的总结以及同事的反映和管理部门的抽查结果等信息来决定校本课程的进退。

2.对学生选课进行管理

在实行校本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有给学生自主进行选择的机会,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特长做出选择,才真正地发挥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意义。最好能够在学生选择之前,有听课的权利。这样,学生才不会做出盲目的选择,但也要注意这个听课时间的安排,不能太久,最好是在一周之内完成,否则就会影响到正常的上课秩序。另外,学校和教师也可以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校本课程。同时,学校也要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应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如:重庆黔江中学校的校本课程包括高中物理导学和专题讲座、高中英语语法等,教师可以让那些在这个方面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进行选修,以提高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对上课常规的管理

上课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教学环节,常规管理的任务是确保课时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按时上下课,及时了解和防止各种教学事故。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也要对这些常规进行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如:重庆黔江中学校的校本课程――渝东南民族体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在运动前的预备活动,以免在学习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

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教师根据考勤情况、学生提交的作业和总结、报告、小组评议等给出学生成绩,学生课程成绩要进入学生的学习档案。这样一来,学生才会重视自己所选择的课程,认真地对待校本课程,也才能发挥校本课程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结论

校本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管理。只有在正确的管理下,校本课程才能够彰显学校的特色,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校本课程管理范文

细致地阅读了这本书籍之后,对校本课程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了,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已进入优势言道推行的新阶段,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新生事物,开发者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只有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教师普遍认为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困难是没有可模仿的样本,对各种学历层次和教龄的教师而言,缺乏课程开发知识和技能都普遍存在。小学教师苦于理论知识匮乏,实践经验不足,而这本书以理论指导和引领实践,以实践印证和反思理论为指导思想,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出发,紧紧结合开发中的问题,以全新的视角对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解读,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以理论的角度对校本课程在我国产生的背景,起源与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目标,理念,价值,原则,范围。模式,方式和评价等进行了全面,科学,通俗易懂的阐述。二是:用大量的篇幅,重点,翔实地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流程,为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提供了开发校本课程可借鉴的思路和范例,三是:从国家,省一级,学校三个层次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职能和管理策略。

本书具有:

1,新颖性

研究的起点高,思路新,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新。内容新,不仅反映了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最新进展,而且放映了世界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

2:通俗性

理论分析深入浅出,简洁明了,例证丰富,,通俗易懂,易于掌握,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多而不散,聚集在理论的周围,从各方面解读理论,易于教师理解。

3:操作性

纵向以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为逻辑线索,把校本课程开发操作流程细化为12个步骤,横向着力缝合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的裂缝,搭建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为小学教师提供了方法指导。

4:实用性

第3篇:校本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Moodle平台;教学质量;促进交流

中图分类号:TP3-4

Moodle就是一个互联网课程动态管理软件体系,以构建理论为设计基础,借助网络功能进行教师课程教学,从而方便学生学习。Moodle课程平台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公认的、行之有效的课程管理体系。当前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学校都在利用Moodle课程平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解决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费用不够、师资不足等问题。为探究如何利用Moodle课程平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质量,使得校本开发管理活动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本文展开了如下研究总结。

1 简述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实施的基础上,按照本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需求,对本校进行全面的、合理的教学活动研究,最大程度发挥地区、学校的课程信息资料,进行多样性课程开发和管理。校本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颁布课程的构成部分之一,其是对国家所颁布的教育课程的完善[1]。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将学校视为课程构建的场所,教师则是课程构建的主导群体,在国家课程规范标准下,按照本校的教学情况和教学需求以及教学条件进行课程构建的持续性优化行为[2]。

2 基于Moodle课程平台的校本课程开发设计

下面笔者对Moodle课程平台开发设计的系统结构、开发设计流程以及如何构建Moodle课程平台展开论述。

2.1 简述Moodle的系统结构

Moodle课程平台的系统结构是模块的形式,每个模块所代表的课程开发对象不同。Moodle课程平台的系统结构顺应当前的三层B/S结构,大体上能够完成信息分享、业务管理与用户页面三者的分层构建,该系统结构设计使用较为灵活,并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具体的Moodle课程平台的系统结构表示如表1。

表1 Moodle课程平台系统结构图

图2 Moodle校本课程开发设计流程图

基于Moodle网络系统的校本课程是对传统教学的提炼,因此在Moodle课程的开发上就无需进行教学内容的重复。基于Moodle网络系统的课程开发应当以精炼、科学、高质量为原则,在此原则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分析和应对能力,促进学习者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2.3 如何构建Moodle校本课程平台体系

Moodle能够在各类型支持PHP的课程平台上进行配置,Windows与Lixux系统中都能安装Moodle软件。首先要在Debian-Linux(Debian是能够使计算机运作的基本程序与工具的自由操作系统,Linux是操作系统中心)上安装Moodle系统,并按照命令进行Apache、PHP与PostgreSQL基本软件的安装;其次,对以上基本软件进行合理协调,也就是构建Moodle数据库以及使用者认证程序;接着将debian:~#apt-get install Moodle安装至系统之中,同时告知Moodle数据库的使用者身份以及密码;最后于使用者的浏览器中设置Moodle系统,进行最后一步安装操作[3]。

3 Moodle课程平台的主要管理功能

Moodle课程平台不仅支持课程开发的管理员工作,同时还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网络平台教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这是Moodle的主要功能体现。

3.1 Moodle课程平台的管理员功能

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软件、硬件网络氛围,构建课程系统,对使用该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的认证和管理。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调整修改系统相应配置,维护课程和使用者的资料安全,设置站点页面、安装并管理功能模块,还要构建新课程,安排课程进行和教课老师。

3.2 Moodle课程平台的教师教学功能

课程任课教师安排分为主导教师与辅导教师。辅导教师能够管理学生成绩并阅览学生活动报告,参与教师讨论模块,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促进学生学习。主导教师是开发编辑课程信息与教学活动的主要领导者,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构建教学计划和活动,选择教学方法以及构建教学评价标准等。

3.3 学生课程开发功能模块

学生能够利用Moodle课程平台查阅教学资源,进行在线学习等学习活动,也能将教学感想记录成日记的形式,进行课程学习准备,选课,获知教学公告,和同学在线讨论学习,学习和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等。

4 Moodle校本课程应用

下文从校本课程的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方面阐述Moodle校本课程应用。

4.1 教学目标制定

Moodle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并不是取代网络环境中的课程实施教学和网络教学,而是对其进行完善,因此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进行Moodle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课程调节,目标的制定还要注意对学生思维和技能方面的培养[4]。

4.2 教学方案设计

Moodle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要从课程的教学、促进互动、课程辅导等教学作用出发。注意在Moodle课程的方案设计中坚持以人文本,将教育改革作为教学宗旨,设计多元化的网络教学环境,进行学习资源的分析和教学的评价,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4.3 评教评学设计

Moodle课程的校本课程应用中的各项专题谈论、作业以及测试等评教功能形成了Moodle的评教体系,对课程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给予很大支持。评教评学设计分为形成类评教和总结类的评教。形成类评教指的是任课老师以及管理员在进行网络教学中利用程序实现教学效果,能够动态掌握学生学习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的网络教学调整。总结类评价是在教学整体完成后对网络教学操作进行最后评价,是整体网络课程教学价值评估准则。

5 总结

Moodle课程平台是一个成本较低和扩展性强的高技术教学工具,作为一个开放的教育主义课程管理系统,在服务与教育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新课改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质量,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分享教育信息。

参考文献:

[1]史文成.初探Moodle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11):21-22.

第4篇:校本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 体育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18-02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一经提出便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试图在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 课程开发之间寻找立足点,以期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功效。近年来,随着我国地方和学校课程决策权力与责任的增加,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

根据肖特用以识别课程开发策略的三维模型,"校本课程开发"被界定为:"在实际教育场所中发生的诸多开发策略的一种,这就是由各方面人员参与并在特定现场展开的开放性的课程开发策略"。

2.作为一种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

1979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 "基于学校课程需要的自发的行动,促使地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利和责任重新分配;使得学校获得法律、行政和专业的自,进而得以从事自身的课程开发过程。"

3.作为课程变革的一种新的模式

许多学者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由学校共同体设计并实施的课程变革的草根模式。"

4.作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

我国部分学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学校要真正地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

5.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

校本课程开发最初被提出的背景之一就是表示对国家课程开发的不满足。因此,有些课程学者和教育界人士倾向于从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的关系入手来界定校本课程开发。一般来说,有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往往把校本课程开发限定为国家课程开发框架内的具体科目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被认为是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不同界定的描述和分析,本文将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个性化课程的过程"。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学科依据

1.技能发展的可替换性

技艺类课程中,不同项目如果两者在对学生身心发展方面有相同的功能,两者就完全可以替代,或学习其中一种,而舍弃另一种。正是这种技能发展的可替代性特征,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2.身体发展的非同步性

研究表明,人的身体发展具有非同步,而针对学生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却是统一的,这种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进而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情意发展的非客观性

情意发展是一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正是这些因素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正是作为体育课程所追求的目标。

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1."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开始了构建我国"三级课程体系"的改革, "校本课程"在我国出现并引起重视。《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明确提出学校应"研究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并对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和实施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

2.新《纲要》的实施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按照不同的学习领域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不具体确定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由个学校自己进行选择,其中第二十条明确指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新《纲要》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以功能为纲,按体育功能来划分学习领域的结构体系,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并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这种课程结构体系的出台,为各学校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同时,由于它着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2.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第5篇:校本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置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的热度不断走高,主要原因有二:

1、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看,由于我国人口红利窗口逐渐结束、劳动法律逐渐严格、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等多方面原因推动,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整体上有所增加,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上扬。

2、高校重视度增加,特别是一些管理类专业的转型压力使得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迅速增加。何凌怡、姚芸芸注意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宽泛性已成为该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已经被列入教育部控制专业名单。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考虑转型,人力资源管理是很多工商管理专业转型选择之一。

根据EOL网站数据,1999年全国37所高校开设HRM本科专业,2009年已增至288所(未考虑独立学院、高职高专、自考)。本文拟对西部地区某老牌二本院校(1999年之前即开始举办本科的高校)HRM专业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二、二本院校HRM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劳动力市场正确定位原则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二本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介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即所谓应用型本科,因此二本院校HRM专业第一、首位、最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学者、也不是培养企业家,而是主要培养劳动力市场中的中级劳动力,具体即中小企业、政府从事人事行政工作的基层与中层管理人员。

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定出现二本院校中少数优秀学生进入大型企业、政府部门担任要职的可能性。如何为少数学生设计充分成长的灵活培养机制,并非本文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如何在HRM专业针对多数学生设计课程的问题。

2、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平衡

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存在“重学轻术”的偏见,特别是在现有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下,强调学术与理论研究的研究型大学占有更多的办学资源,因此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升格冲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层缺乏自知之明,偏离地方本科院校应有的地方性、大众性的办学特征,热衷于把学校办成研究型大学,培养市场需要数量较少的高端劳动力,学校定位虚高,结果是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早在30多年前原剑桥大学校长阿什比(Eric Assby)就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英]阿什比.滕大春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1世纪的科技发展深度与广度将大大超越19、20世纪,高等教育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体现在传统学术与职业关系上,一大趋势是越来越多高校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界限日渐模糊、融合,单一的学术价值取向正在逐渐软化。实际上,即使长期坚持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古典教育的美国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近十五年来也开始减少通识教育课程,增加职业性课程。

社会需要学术研究人才数量远少于职业人才,今天绝大多数高校的绝大多数毕业生并非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职业工作,不能刻舟求剑地将100多年古典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今天大学就业去向相提并论。因此,二本院校HRM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避免高等教育小众化时期的学科化、学术化、理论化特征,适当突出人才培养的非学术就业基本取向,建议理论与应用、学术与职业课时数量按照5:5或者4:6比例考虑。

3、尽可能采用国内外权威标准

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大纲充分参考国家、公司大学、行业协会等制定的标准。地方高校多数专业的资金、科研实力有限,教学管理与教师的视野相对局限,在课程设置上与其自行摸索,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不如采取拿来主义态度、一步到位。

以创业管理课程为例,如果由教师自行设计大纲,由于个人力量有限,课程设计质量难免受限,实际上创业管理课程早已存在权威大纲,直接采用或者稍加调整即可,比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SYB、KAB等多种教材(2007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际劳工组织KAB教育广西首所试点院校)等。

4、毕业生短期就业与长期发展的兼顾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终结性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增加基础性、通用性、复合性教学内容。主张二本院校教学活动应该主要集中于多数社会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并非完全否定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必要性。

职业技能解决的是短期、当前的就业生存需要,而学术能力解决的是长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两者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互补、结合起来。实现互补的基本思路是:

(1)开设培养学生变换职业所必需、迁移性很强、学生难以独立或者毕业后难以抽出足够成块时间学习与练习的知识与技能之课程,比如汉语、英语、研究方法论、定量分析、编程知识与技能是人类社会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的。

(2)开设一定比例人文课程。

三、二本院校HRM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建议

本科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实验课等。本文不给出详细课程计划,HRM典型模块所对应的专业课程设计由于其自明性也不涉及(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薪酬、考核等4大典型模块都需要单独开设一门课),而只讨论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不讨论课时。对于两课、英语等教育部规定的课程也不做讨论。

1、跨工作、跨领域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

具体包括母语、外语、研究方法论、定量分析、计算机应用尤其是编程能力是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可迁移性非常强,具备合格的上述课程训练,那么可以快速自学与理解新知识与技能,理应突出课程设置。

实际上,这早已是欧美一流高校的普遍做法。哈佛把定量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列入11个核心课程领域之一。耶鲁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等都把写作、外语、定量推理并列三大必修(Distributional Requirements)课程。

国内有少数高校如华中科大开设《中国语文》选修课,该课程32个学时、2学分,考试为闭卷考试(称《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学生未达标不得获学位。二本地方院校可以考虑引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课程。

研究方法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如何凝练问题、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流利表达等跨领域能力,正是如此欧美高校本科阶段普遍都开设了研究方法课程。长期以来国内地方本科院校普遍没有在本科阶段开设研究方法论课程,这是一个重大失误。

定量分析模块有5门子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基础、应用统计(含计量经济学)、管理建模。压缩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部分课时,增加应用统计、管理建模课时(有些二本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微积分课时甚至达到160多课时之多)。定量分析教学全面引入相关软件如Matlab、SAS或者国产DPS统计软件等。数学实验课时比例要足够,可以要求学生自带笔记本电脑在教室中实时练习,大大降低对实验室资源的要求。

2、计算机运用课程

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①HRM专业软件;②企业管理软件(如ERP);③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一般难度的office软件二次开发编程);④某种计算机编程语言。

目前很多二本院校管理专业都开设C语言课程,这是对C语言典型应用领域缺乏了解的结果。C语言典型应用于基础软件开发(如操作系统)、嵌入式、工业开发,缺乏内存垃圾回收机制,编程难度较高。管理类本科生并非理工科领域的专业编程人员,学习编程主要应用于网站建设与办公软件二次开发,因此管理类专业本科不宜开设C语言,应选择其他更适合非理工科学生的编程语言。

建议以“全国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水平考试”取代计算机等级考试。前者考试内容更贴近实用,后者考试内容相对僵化滞后,仍然考试VB语言就是最好例子(VB、Foxpro正逐渐淡出编程领域)。

建议目前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课程不以讲授形式开设,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诸如Office文字处理等)日益平民化,无需专门集中授课,学生按照教学视频或教材自学、集中考试考核即可。

3、经济学课程

目前国内高校均开设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框架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存在不少缺陷,假设脱离现实、过度数学化、对现实解释与预测能力不足,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批评为“黑板经济学”。本科生学习了西方经济学课程,却不具备理解与分析现实经济运行的情况普遍。

近年来出现了“将新古典经济学从大学课堂赶出去”的国际经济学改革运动。当然,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在欧美大学长期占据主流,一代又一代教师都是接受新古典经济学教育,挑战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很难系统进入教材、教师与教室,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仍然一枝独秀。

建议开设现实性更强的国民经济管理课程(类似课程名称还有政府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国民经济学等),有利于学生理解现实经济现象与经济政策,更有益于其实际工作。对于考研需要,在第三学年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供考研学生选修即可。

4、其余建议设置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是“杂家”,最主要是4个学科即心理学、法律、经济学、会计。建议开设以下课程:心理学、心理咨询、企业经营法律、人事法务(单列)、财务报表分析(含会计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商务策划与项目管理、管理诊断与咨询、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采购管理、工业工程或者人类工效学、创业管理、商业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检索与分析课程(日本高校普遍开设经营情报课,美国成立全国竞争情报协会SCIP)、全球社会文化常识、金融与投资、行政实务、体系审核等课程。

此外,考虑毕业生去政府工作就业管道,应开设若干政府人事与行政方面课程,如中外人事制度、社会保障、保险学、财政学等。

5、灵活确定课程开设方式

对于一些文字性较强、课程难度不大的课程,完全没有必要由教师集中讲授课程,比如中外人事制度、商务礼仪、全球社会经济与文化、计算机文化等课程。

可以采用教师给出学习要求、具体详细的阅读材料与阅读书目清单,由学生个人或者小组自学,最后采用集中考试、口头报告、课程论文等方式考核。

参考文献:

[1]何凌怡,姚芸芸.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本科生培养模式实证研究调查报告.现代经济信息,2009,(3):67-69.

[2]姚君.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策优化研究――以N大学为个案[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刘凡丰.通识教育的理想与现实.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78-81.

[4]陆克斌.国家职业标准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相衔接的协同机制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9,(9):55-58.

[5]马力鹏.建议高校普遍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育与现代化,2001,(2).

第6篇:校本课程管理范文

一、目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时压缩与课程内容多的矛盾。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课时的压缩,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纲的内容,如何处理学生学精、学透还要同时满足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这一矛盾急需解决。扩招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增大和实训教学手段单一的矛盾。中国现在的高校教育模式已经由精英模式培养转变到了大众模式培养,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和班级容量的扩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较原来明显,而现在的教学手段还相对单一,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做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最后一个主要问题是师生课后沟通交流较少导致课程效果不尽人意。一些教师课下同学生的沟通较少,再加上人数多,导致一些学生对课程内容有疑问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

本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立于2006年,2009年开始正式招生,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立足于为地方的基层政府组织、事业单位、社区和企业培养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经过大量统计,企事业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需求为:第一,理解执行能力。要对国家和地方的各种政策法规能很好的熟悉理解并具备实际的操作和执行能力;第二,评判能力。对于具体岗位的具体评判标准要非常熟悉;第三,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包括对不同部门和部门内部及对外的协调沟通能力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四,分析决策能力。第五,撰写报告的能力。第六,自我学习能力及其它能力。从社会需求出发,教学内容试图从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三方面改善。内容的取舍和选择。我们采用的教材是云南大学崔云武教授主编的《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二版),该书是一本国内经典的教材,内容非常全面,受限于课时的因素,结合社会的需求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取舍,因此对公共事业管理过程的内容进行了相对压缩,去掉了与《管理学原理》课程相重复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活动实践化。其中尤其是模拟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该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具体分如下三个步骤:第一步,案例的选择和设计。该阶段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案例的选题既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满足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同时又要与教学大纲吻合能在规定时间讨论完成,具有较强的身临其境的效果,情节设置要有矛盾并且没有固定的答案和唯一的结论,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且能从中获得一定的能力;第二步,充分的课外准备阶段。这一步主要是考量学生能在浩瀚的互联网世界和图书馆如何快速准确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由于学院该课程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学生的能力还停留高中水平,而中国传统的高考模式培养缺失了培养学生如何在浩瀚的网络里快速寻找自己目标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了解的学情有意将不同背景的学生分组,然后再分工合作,这样能保证每位学生从同组不同的人身上学到自己欠缺的能力,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身体力行的参与,鼓励学生参与团队的合作,发挥每个人在团队中的最大潜能,感受团队合作带来的成功,并将收集来的资料整理消化。

第三步,课堂情景模拟阶段,包括学生的还原情景、讨论分析和教师点评。在学生为主体讨论演绎的阶段,教师仅是一名听众,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教师一般禁止参与到讨论中和点评,尤其不要随意中断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对一些学生之间有歧义的问题,也尽可能由学生来讨论、消化理解。进入学生总结阶段时,除了总结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点评其他组的观点。最后教师给出自己的总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努力和付出,尽管有可能不完善,但以赞扬鼓励为主,对学生忽略的问题可以稍加补充,促进学生理解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其次是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的课堂教学中。选择要与时俱进,比如由2008年12月发生在上海市闵行区的一次居民暴力抗击强拆的事件导入问题。图一中的案例为事发时的画面,画面解释:政府的铲车在拆迁一栋楼房,楼上女士站在楼上向楼下投掷燃烧瓶,引起铲车起火冒黑烟,随后消防车赶到灭火后,用高压水枪喷射楼上的人,铲车继续强拆,女士接着投燃烧瓶,再着火,再灭火,再喷射,如此反复“激烈交火”。教师由此提出问题:强制拆迁,暴力反击,责任在谁?接下由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再进行分析。首先从《城市拆迁管理条例》、《物权法》、《宪法》修正案(13条)之间的冲突讲起公民财产的合法权益怎么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再从古代孟子的“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解释,讲到借鉴美国的如何在公有私有之间寻找平衡,到韩国的依法治理一草一木。使学生明白只有公民个人的私有财产得到合法权益的保障,中国的市场经济才可能具有持续健康长期发展的活力。最后给学生留下课后思考题,如何平衡公有和私有之间的矛盾。如此由现实图片新闻导入式的设计问题使学生整节课不感觉到乏味,虽然整节课只是举了这一个案例,但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能感觉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事情千丝万缕、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妥协有一定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和理解执行能力有一定提高。

最后,讨论式教学法在整个课堂教学应用。不是给学生填鸭式的灌输尽量多的专业术语、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一些问题,能:“悟”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些道理,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拥有自学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生拥有自学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相关的工作,在如今快速变化的社会拥有立足之地。通过讨论或议论式教学让学生明白当代社会自学能力的拥有养是其受益一生的宝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感觉从课堂上学到了知识,理解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相关内容,不在为应付考试而学,课堂发言人数增多,课堂气氛活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实训课的开设

针对扩招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增大和实训教学手段单一的矛盾。首先,学院加大了对基础性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课题申请学院给予大力支持,优先考虑立项,对于学习能力强且有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的学生,鼓励其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具备一定能力后,学生可以自己名义申报系里的学生课题并立项,系里并且配备一定的课题研究经费,结题后由教师评委团评审,对于完成优秀的课题推优和奖学金评选工作中有一定的加分,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管理信息教学实验室,实验室采用的设备是由南京奥派公司开发的公共管理教学平台,可以通过模拟仿真各种案例的虚拟环境来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关教学内容。开发的基础性实验有政府审批流程和政府绩效管理等。其次,积极联系和扩展了校外实践基地。系里积极主动联系政府部门和社区开展项目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校外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掌握了公共事业管理事务的基本操作,提高了其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联系的校外实践单位有基层组织———街道办事处、政府政务大厅等。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邀请政府基层组织的管理人员到学校以讲座的形式,利用政府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和现身说法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最后,开展了模拟听证会议,模拟听证会形式为公交车票价是否应该上涨,参加者包括虚拟的公交公司负责人、乘客代表、专家学者、市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及旁听的新闻媒体等。这样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大大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寓学于乐,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引下,归纳所学理论知识。

四、师生课后有效沟通和真心关爱

针对师生课后沟通交流较少导致课程效果不尽人意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有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热爱和敬业精神,与学生课下像朋友般相处,学生尊重你,有问题才会愿意与你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热爱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其教学态度和课堂效果。其次要有积极专研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热忱,通过在职学术交流、短期培训等方式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适应社会需求。有条件的话,积极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国内高校访问学者,吸取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校内通过同行听课来提高自己的讲授水平,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最后,在每阶段的教学活动结束后,会通过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征求学生的课堂感受,分别对共性问题和个体问题用不同的形式答疑,包括电子邮件、在线交流等,以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五、结束语

第7篇:校本课程管理范文

在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中,加之面临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财务管理的核心之一成本管控的深化和完善作用突出,全员成本管理成为大势所趋。全员成本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医院所有员工的成本管控意识,积极树立成本管控理念,促进全体员工都参加到成本管控中,群策群力,降低医院的成本支出,提升医院是整体经济效益。本文以医院为主要的研究标的,简要的阐述总结一下当前医院全员成本管控的现状,在此背景下将其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机理,并且基于其机理为着眼点本着建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详实的总结其相应的对策和战略,以此为进一步提升医院成本管理的水平,同时也为医院进一步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成本管控;可行;可操作性;策略;医院全员

一、当前医院全员成本管控的现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医院承载了人民的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重担,是人民幸福指数提升的重要保障,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良好的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其成本管控的落实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全员成本管控模式的介入,大多数医院当前全员成本管控的现状如下。首先,紧随医改步伐,在降成本的指导下我国大多数医院的成本管控有良好的绩效,医院的全成本,医院的全成本管理在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有些医院在引入全员成本管理的模式之后,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约资金,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经营和效率,医院当前的全员成本管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次,我们也不难发现当前医院全员成本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首先是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氛围所欠火候,导致医院全员成本观念尚未形成常态化,全员成本制度因此也比较滞后,最终会迫使医院加大成本改革;医院的全成本核算体系,也就是实践管理的过程也比较落后,执行体系比较松散,毫无制度的刚性约束,主观随意性和建议性特征比较突出,也就是不重视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实施,依旧过度的依赖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进行管控;还一个不可忽视的现状是医院企业成本核算的监督机制很不健全,甚至会成为某些员工获取私利,不法行为滋生的工具,借全员成本管理进行资金等方面的非法核算;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相应配套的信息化平台尚需大力完善和革新,着重加大其升级等力度,力求改善落后的局面。最后,基于医院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综合考虑和借鉴得出,医院全成本制度和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长久的系统化过程,贯穿于医院发展经营的各个环节和体系中,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沟通。积极地跟随时代经济背景的发展趋向,努力的使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

二、当前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相关要点归纳

基于医院发展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医院全成本核算有三大方面的基础性奠基保障其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强力贯彻,这三大角度分别是强化意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全员成本核算制度和体系完善和构建的可行性以及医院比较完善的可参考的全员成本核算考核,以此为良性循环的全员成本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首先是加强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的可行性,医院有其完善的信息搜集和员工培训的体系,能够不断的加强和完善员工接收新信息的能力,使其员工在当前市场环境风起云变的大势下,全员成本管理观念需要不断的更新,进而其思想意识也会不断的随之而强化,总之医院全员成本管理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其次是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制度的保障和体系可行性的归纳,医院是一个很正规的组织体系,其完善的管理体制将会给相关制度尤其是新制度的构建提供保障,部门间联动机制较强,同时原先旧的制度也能为医院全员成本管理制度的构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与此同时医院的制度执行体系也比较好,组织结构的管理也日益高水平方向发展,为强有力的执行相关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我国的绝大多数医院非常重视全员成本核算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断适当的予以调整和改善,加强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对话,减少摩擦、不透明和不必要损失的发生,以此进行指导医院全员成本核算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反馈,实现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良性循环。

三、进一步提升我国医院全员成本管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相关策略和实施方式

(一)利用良好的平台提高医院职工全员成本管理的整体意识

想要提升我国医院相关职工的全员成本的意识,从根源上摒除思想观念的禁束,达到医院在新经济常态下降成本、安全高效运转的改革目的。首先是让全体相关的医护职工对新经济环境下当前医院全员成本原理和规范以及运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需要无意识的灌输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将两者糅合到全员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去,综合提升其效果和意义。主要有以下着眼点:一是完善医院全员成本管理思想的全渠道宣传,比如在医院年度总结会、民主讨论会等进行宣扬,不断拓宽自身的宣传媒介。此外,着眼于以人为本,强化相关职工的理论和实践的多层次的培养,力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较好的融合。

(二)完善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制度建设,从制度规章上保障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不少医院成本管控迟迟不见起色,并且在各方面应用的相关的制度迟迟建设不起来,思想观念不重视是一大原因。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现有老旧制度的高度依赖,导致其不加考虑时代背景的变化,规章制度是医院这类事业单位要想提升管理水平的必要保障,因此必须基于医院各自的实际情况,医院可通过设立专门的全员成本管理机构来进行相关规章制度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同时完善和甄别对旧有制度的变革,将其制度的构建更加切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保证其实践效果的可依循。切实落实为全员成本管理提供保障,避免盲目操作和不当利用所带来的损失和无效性。

(三)积极建立和完善全员成本管理的实践体系,保证其全员成本管理可行性的落实

在积极变革和思想意识的重视之下,还需要将全员成本管理的应用落实到实处,实践体系的建设是实现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环节。建立和完善医院全员成本管控方面的实施组织架系,以此更好的落实其相关制度规范、规章。围绕大幅度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根据已有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整合,使其全员成本管控的体系能够支撑自身目标的实现。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全员成本管理方面上的实施中必须明确成本管控各个环节的人员的职权,严格把控。医院员工是全员成本落实其可行性的核心主动群体。在不断强化全员成本管控的实施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强化对全员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度的另一个重要措施不容缺失,即监督。医院这种事业单位的全面监督的实施是最后一道检查线,监督体系是否得力将直接决定全员成本管控的后果。加强监督力度才能保证企业成本管控在合适的体系中得到严格的遵守与执行。医院应当将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定期融合不定期,最终实现长久可循环监督机制。

(四)充分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利用互联网+条件,提升医院全员成本管理

的信息化水平当前“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更是离不开信息化平台的支持,鉴于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信息沟通的频繁和重要性,加快信息化建设日益急迫,是医院在市场化环境中立足的本领。针对当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全员成本管理领域信息化水平不先进、不能满足需求的现状,所导致其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等各方面效益不显著,医院应该不断的结合发展的特点,合理有度的加大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以此实现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最终为消除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等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做好奠基。我国医院当前全员成本管控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高,但是问题不少,需引起重视和完善。本文就医院全员成本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机理分析,并且以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此增强医院全员成本管控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为提升整个医院的发展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财

参考文献:

[1]董静.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J].财经界,2015(7):62-63.

第8篇:校本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7月3日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要突出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理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理财价值观,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经济生活的能力。因此,财务管理课程应围绕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多个环节的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长期以来,各高校财务管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满足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际操作能力差,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改变财务管理教学现状,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尝试,是亟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清。应用型教育是一种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教育模式。目前大学本科教育已逐渐转化为“大众教育”,本科大学生也逐渐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所以,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必须调整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指导目标,从而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可到底何为应用型人才?可能有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正是因为对应用型人才概念模糊导致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哪些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我们如何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面对这些问题,尚缺乏明确的认识和总结,从根本上制约了财务管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偏好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课程教学。目前,许多高校财务管理教学还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主,不能理论联系实际。部分任课教师在个人职称和科研双重压力下,不愿意改变现有教学模式而在理论教学中插入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工作看作是额外负担。有些高校尚未建立专业的财务管理实验室,且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的也少之甚少,大多还处在探索研究阶段。基于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又没有专业的实验室,同时缺乏相关实践教学高水平的教师,加之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偏好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课程教学。这些都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学生对教师纯理论的说教觉得枯燥乏味,因此财务管理教学要上升层次是很困难的。

(三)教学内容重复,课程衔接不合理。财务管理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交叉性强,在相关学科的教学计划中都有开设,其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在不同学科中都会涉及,如货币时间价值在财务管理学、项目投资学、成本会计学中都会讲到,金融市场在财务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和金融学中也会重复讲授,造成学时紧张。另外,许多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会计学中的变动成本法在财务管理决策中用的较多,但时常会遇到没有学过管理会计学就学财务管理学的情况。又如,财务管理学中大量运用了线性规划和概率统计中的理论和方法,但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这两门课程。

(四)案例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存有局限。为提高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效果,很多高校开设有案例教学课程,其被当作提高学生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许多专任教师在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大篇幅地穿插案例分析,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但通常案例是事先进行组织和规划好的具有理想状态的事例,相关条件和问题不需学生去分析和确定,只要求学生按照约定的案例环境和条件去解决问题;如果案例篇幅较长,学生容易缺乏对案例背景的现实感性认识,其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案例教学不能很好地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学观念。财务管理教学的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能力上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在素质上要有较高的专业和非专业素养。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将其逐渐渗透到本科教学过程中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课程体系,重塑教育教学质量观,使学生在学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升,使其具有能自主思考问题、处理日常事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深入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实践教学要求更高。自1998年教育部批准设置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理论教学研究比较完善,但对实践教学研究尚且不足,这就需要我们财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建立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再者,要提高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水平,首先要具有专业化的实践指导老师,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人员分离制度。高校也要加强对专职实践指导老师的培养,做好培训、进修、研讨工作。同时,还要加强校内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

(三)改革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分模块教学。为避免课程授课重复,建议各课程主讲教师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提前研究确定授课内容,避免课时浪费。对于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期和不同学时数,可进行分模块教学,即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属必将内容,学时要有保证)、“重点应用模块”(联系理论知识介绍实际应用,学时可适当调整)、“拓展应用模块”(可根据学时不同进行增减)三个模块,有利于在不同课时情况下有效安排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清思路,增强学习效果。在精简课程内容的同时要充分注意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成果和动态,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

(四)坚持、定期地开展多媒体教学示范性活动。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各高校提高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现代教育手段之一。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手段相比,着重突出“现代”二字,其目的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特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如何让更多教师坚持并定期开展多媒体教学示范性活动很重要。首先,课程所属单位教学主管要将多媒体教学建设与发展列入学期工作日程当中,使多媒体教学质量工作常态化;其次,利用每学期课程结束后将本学期深受学生喜爱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软件予以展示,并开展多媒体教学质量评比活动;第三,加强示范性活动后续培训工作,传授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处理。多媒体信息量大,如何使学生思维紧跟幻灯片切换速度,要适当补充必要的板书。板书的好处在于过程清晰,节奏与学生的思维基本同步,因此,在关键内容或关键过程上,辅之板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钱国英,王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2]龚凯松.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1.2.

[3]李素英,吴永立.对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9.5.

第9篇:校本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 薪酬管理 课程教学 改革

Abstract Talent cultiv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as its particularity, and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is the key to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Research on curriculum reform has always been a hot and difficult problem.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odule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it is also the main course of the profession. In view of many years of teaching think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salary management course in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Keywords salary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有些企业甚至将薪酬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之中,科学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员工稳定、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绩效,而且有利于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薪酬管理课程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模块。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又要培养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然而,在当下的薪酬管理课程的定位、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本文思考和探讨的出发点。

1 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薪酬管理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薪酬管理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务操作的课程,应用性很强,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尤其是纯理论、满堂灌已经严重与应用型本科教学方式不相适应了。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兴趣在前A段较大,随后会慢慢减弱,逐渐感觉到学习知识的枯燥乏味,即使跟未来职业密切相关,也仍然无济于事。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1.1 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严重脱节

薪酬管理课程的性质决定其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具体实际的操作方法。薪酬管理这门课程的很多知识点仅仅靠单纯的记忆和理解是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反复锻炼,才能比较熟练的掌握和运用。但是,实际上实践教学的课时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基本上只有一周的校内模拟实训,缺乏企业实习实践经历。受惯性思维影响,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而较多理论又过于复杂,脱离了实践需要。学生们对薪酬管理课程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薪酬管理就是公司内部关于考核、工资、核算、表格制造等,而缺乏对这门课程的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1.2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有时结合视听法讲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视频展开教学。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单纯地听课,传统的理论讲授虽然可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但大量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过于注重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操作能力,无法掌握现代企业所需的技能,也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1.3 考核方式无法体现教学培养要求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很多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考勤和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组成,根据课程的性质成绩比例有4:6、3:7、2:8三种,考核方式有开卷和闭卷两种。而薪酬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相对偏重理论,自然是闭卷考试,二八开,试题是由课程任课教师从布置的作业或者书本讲过的内容中选择考点,所以闭卷考试存在“划范围,圈重点”现象,学生强制性地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考试完之后往往感到收获甚少,“60分万岁”的心态较普遍。闭卷考试最大的弊端在于不能把实践教学内容有效地纳入考核范畴,这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符。采取试卷的测试方法虽然能够衡量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但是无法考核出学生掌握薪酬设计与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与企业对薪酬管理人员的要求相脱节。

2 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基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各高校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由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学校教学资源的不同,各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开展工作各有差异性,所以造成薪酬管理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2.1 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

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但高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及时变化,仍然以理论素养为主导,学生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大落后于社会需求,一本教材沿用多年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薪酬管理课程,任课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考虑,一旦选定某种教材就会使用多年,课件和知识内容也很少更新,与社会现实需要有些脱节。薪酬管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发展非常迅速,所以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满足实际需要,以至出现老师课堂讲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根本用不上或已经被淘汰的现象。

2.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应用能力提升乏力

虽然近年来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大了校企合作、产融结合的力度,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效果凸显,但对于很多商科专业来说实习实践仍然是硬伤,虽然有些现场参观,很难有真正的实践机会,只能看到些皮毛,俗话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校企合作签约了很多单位,很多只是停留在协议的层面上,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所以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校内模拟实训来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而薪酬管理这门课程既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多些机会参与实践,仿真模拟固然重要,但缺乏真实的情景刺激,效果也是要大打折扣的,关于薪酬管理的很多细节问题还是一知半解,如薪酬战略也只能停留在概念上。

2.3 教师缺乏企业经历实战经验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客观要求课程讲授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但是目前本科院校任课的教师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再到学校任教,企业工作的专业经历空白,显得理论有余而实战经验不足,于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倾向于理论教学,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鼓励老师利用寒暑假深入到企业中任职锻炼,也请一些企业高管或技术人员来学校指导实践,但很多时候是走马观花,效果不佳,这些都是摆在现实中的难题。另外,薪酬管理由于是专业核心课程,难以处理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学时分配的问题,偏废任何一个都不是好的选择。

3 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将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专业领域具体的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工作,加大产融结合、校企联合力度,打造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初期可以与一些本土化的大型企业开展合作,以顶岗实习等方式轮流让学生进驻企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既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可以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既可以学习企业规范管理又可以培养职业素养,理论与实践真正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后期可以有针对性的x择一些初创型的公司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公司,学生可以通过前期培养的实践能力,对企业的薪酬制度进行诊断,并提出一些改革的方案和措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2 优化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薪酬管理课程内容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任课教师应该根据现代企业对薪酬相关工作的岗位职责优化课程内容,为学生讲授具体实际的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教师可以从企业或者往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事薪酬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获取有关薪酬相关的工作岗位和其工作职责,梳理其工作流程,提取其典型的工作任务,任课教师要根据薪酬相关工作的流程和其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清晰的薪酬管理课程学习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和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验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3 增加研究性专题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置研究性专题,可以加强学生对薪酬管理的认识,同时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准备。具体流程是由教师给出题目及相应的参考文献,学生通过大量浏览文献、制作幻灯片、课堂展示及课堂答疑。该环节也计入期末考核成绩,考核学生个人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如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等课程,让学生能从系统的角度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3.4 教学手段多样化注重能力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大实习实训的硬件软件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设人力资源实训室,购置薪酬管理的教学软件,增加实训课时比例,加大薪酬设计、薪酬计算等操作性环节力度。对于理论性知识的传授,除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可结合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调查、校内科技活动、网络教学平台和文献综述等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多方面了解现实企业薪酬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薪酬管理是一门实战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发挥好校企合作平台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战机会,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