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被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制定了迈向新世纪“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明确到2010年,北京要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全面的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商业(含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其信息化建设程度和信息利用水平的高低,在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即将加入WTO,大量国际跨国商业集团的进入,将使北京商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发展信息化、建设“数字商业”已成为北京商业进入21世纪和信息社会的首要任务。
二、国内外商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商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及趋势
国外商业信息化始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条形码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兴起与推广应用。70至80年代,PC机和连锁经营的大发展,促使商业信息化出现;在这期间,条形码识别系统、电子收款机(ECR)、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银行信用卡及电子转帐系统(EFT)等日渐普及,商业增值网(VAN)开始建设。90年代,在网络技术的带动下,商业信息化得到空前大发展。美、日、欧盟等先进国家和地区商业流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在大搞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商业MIS由简单模拟型的第一代,发展到具有动态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的第三代。商业MIS与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挂接“外脑”和“思想库”成为新的趋势。1995年,基于Intrnel的电子商务在美国迅速兴起,亚马逊网上书店向人们展示了虚拟商业的魅力;思科、戴尔公司的网上直销创造了骄人的经营业绩;电子港湾的网上拍卖公司创造了“集体议价”(CtoC)的电子商务模式。90年代后期,网络营销、电子交易很快波及到欧洲、日本乃至世界各地。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网上商店1997年7月开始营业,标志着网上虚拟商店和传统的实体商店的有机结合进入了新的阶段。尽管电子商务还存在诸如法律、安全、税收、认证及网上结算等一系列问题,网络商店经营的商品还很有限,在整个商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还很小;尤其是2000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高科技股市波动的影响,网络经济出现大幅滑坡。但是发展地看,电子商务代表着一种趋势,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流通渠道和流通模式,迫使传统商业企业进行业务重组,改变经营模式,并将引发一些新兴业态的兴起。
(二)北京商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北京商业信息化在国内起步较早。在国家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金融单位的支持下,“六五”期间开始探索微型计算机辅助管理;“七五”时期引入了MIS概念;“八五”期间在大型企业中广泛推行了POS管理;“九五”期间,在全面推进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适应超级市场、连锁商业的快速发展,推广应用了条形码技术、多种银行卡互通互联技术,探索了决策支持、现代物流配送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网上购物等技术的应用;各级商业管理部门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二十多年来,随着商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商业系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管理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使北京的商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应用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从整体情况看,北京商业信息化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在信息共享方面还没有根本突破;信息资源的采集、利用还缺少系统规划;信息化的基础,尤其是多数商业服务业企业的基础信息化建设还处于信息获取的较低水平,在单品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小型企业,计算机管理的普及率还很低;制约了北京商业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将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21世纪的前10年,商业仍将处于一个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将是商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的影响,传统的流通业将面临一系列流通资源的重组和流通结构的变化,全球信息化的更将使一些新兴流通企业伴随电子商务迅速崛起,基于Internet的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将代表着现代商业的发展方向。
三、北京商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十五”时期首都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积极、科学、稳步地推进北京商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以网络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政务信息化带动领域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紧密结合扩大内需、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和新兴流通产业的中心任务,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流通的规模化、规范化、组织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加大商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加流通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全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规划原则
1.要强调已有技术资源的充分利用,强调基础信息规范和数据挖掘,强调系统集成并重在业务实现,坚持行业技术的可持续进步的原则。
2.要坚持与流通领域行业改造相结合,与建立第三方信息服务业相结合,与“数字商业”暨首都电子商务工程相结合。
3.从行业特点出发,突出有限目标,按照战略规划研究、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营销及服务方式创新、提升企业与行业信息化水平、商业信息标准建设等几个层次组织实施,坚持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
4.坚持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坚持对象、环境、人才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强化应用、讲求实效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总目标:商业信息化在今后五年内有重大进展,基本营造有利于商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信息技术在商业流通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有显著提高;促进商业管理的变革,创新商品交易与服务方式,提高流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推进政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十五”期间是打基础阶段,要基本实现信息采集标准化和行业信息资源共享,要建成“数字商业”基础数据库,企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到“十五”末的具体目标:
大型商业企业、连锁集团、超级市场、专卖店等MIS普及率要达到100%,实现单品管理的要达到80%;中型商业企业MIS普及率要达到60%,实现单品管理的要达到50%以上;小型企业实现计算机管理的比例总体上要达到40%,其中城区要达到60%,近郊区要达到 40%,远郊区、县要达到25%。中型以上商业企业、连锁公司、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卖店、便利店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型商业企业,要实现能够顺畅接受各种银行卡的消费用户,并全部实现多种银行卡的互通互联,为消费者创造更方便的用卡环境。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普及率:大型企业要达到80%,中型企业要达到50%。
大中型商业企业科研与开发经费要达到本企业年商业增加值的1.5%以上。2006-2010年,推广应用及高速发展阶段。到2010年,使我市商业信息化水平完全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体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国外发达国家城市水平,重点项目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同步发展。
四、商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十五”期间,北京商业信息化建设将重点围绕“一库、三网、四区、六项重点工程”实施推进。
(一)一库:即,数字商业基础数据库(北京商情中心数据库):利用最新的数据仓库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设基于企业POS(MIS)系统的单品商品信息采集系统;利用数据仓库翻译系统,将不同商场的不同单品商品编码转换成基础数据库的标准编码;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完善的商业信息应用服务系统,经过整合、加工、分析、挖掘商品信息资源,实现面向全市的商业经济预测、商业经济走势判断、商业经济运行质量分析、景气状况描述以及重点工农业产品、国内外知名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状况分析等功能,实现为政府宏观决策、为商业企业和国内外生产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互动式交换提供服务。
(二)三网:即,电子政务网、北京商业服务网和政府重要商品储备网。
1.电子政务网: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商业系统各级管理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在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之间,市、区(县)政府商业主管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网络化、电子化的信息沟通渠道;加大各级商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各市级商业企业的上网力度;实现各类政府审批事项的网上运行。
2.北京商业服务网:建立北京商业门户网站,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网络的方式整合、开发与提高商业服务水平、面向社区、面向公众服务相关的新型商业企业及服务项目等信息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高质量服务。
3.政府重点商品储备网:建立政府重要商品储备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对政府储备商品的管理现代化,加强政府主管部门与承储企业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储备商品情况,做好对储备商品的动态的数据采集、分析、市场预测及动态调整工作;通过对本市及全国储备商品的产、供、销情况分析,逐步建立重要商品市场预警系统,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化金融改革、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创新、完善金融服务、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为着力点,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强化金融生态建设为保障,以促进金融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实现*突破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显著增强金融业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金融和经济相协调,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提升金融层次,尽快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发挥金融业的重要支撑与促进作用。
(二)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内部改革,正确处理好扩大规模和优化结构、提高自身效益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推进金融创新和加强金融监管以及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的重要关系,保持辖内金融稳定,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坚持开放与创新并举,不断提高金融业竞争力。充分认识国内外金融形势及发展特点,强化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深刻认识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深入推进金融业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开发适合我市经济发展的金融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创新求提升,以服务增强覆盖率,努力提升金融业综合竞争实力。
(四)坚持全面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着力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优先培植和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着力优化县域及以下农村金融体系,努力构建功能互补、竞争力强、服务高效的地方金融机构体系。
(五)坚持间接融资与探索直接融资并重,努力构建服务高效的融资市场体系。在大力推动间接融资市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直接融资,力争实现突破。
(六)坚持加快发展与强化监管相统一,促进金融业安全稳健发展。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强化监管的关系,既不单纯追求发展的高速度、高效益而放松监管,忽视风险的客观存在,也不过分强调风险防范而导致业务停滞不前、发展效率不高;既不断加快金融发展,又加强金融监管,强化监管力度,防范风险隐患,努力做到“促发展”和“防风险”相统一、两不误,推进金融业安全稳健发展。
三、发展目标
力争在未来三年,我市金融业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和发展,逐步建立起辖内金融机构共同发展、功能互补、规范稳健、覆盖广泛、竞争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融资功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高效开放、创新活跃、服务优质、功能齐全、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金融运行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以政府为领导、金融管理与监管部门为主体、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各界共同维护的金融监管安全体系基本形成;以信用征集、评估、担保等组成的功能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初步建立,力促金融业逐步发展成为区域重点支柱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三年累计新增186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至2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42亿元。各项贷款三年累计新增7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至20*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7亿元,信贷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相应水平。
(二)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
银行业:至20*年,建成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等构成的结构合理、竞争有序、运行高效、有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银行体系。至20*年,全市力争发展*家小额贷款公司和多家村镇银行。
保险业:建成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组成的结构合理、共同发展、互补共赢、竞争有序的保险市场体系,保险市场主体逐步增加,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证券业:积极发展证券、债券交易业务,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及企业短期融资券等实现突破。至20*年力争全市有3-4家证券营业部正式营业。
中介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起种类齐全、业务多元、监管有力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其中,金融会计、法律、评估、证券投资顾问咨询、资信评级等新兴金融中介业务基本发育成熟。
(三)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健全跨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的大金融稳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完善金融稳定监测指标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保持辖内金融秩序稳定,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有效遏制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与监管,保障经济金融协调稳健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金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组织领导、协调机制、政策支持、工作部署等方面,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对金融业发展要统一谋划、统一协调、统一指导,努力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与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畅通与金融企业的联系渠道,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对具体金融工作的协调、推进和指导。加强金融信息交流,及时传递宏观调控信息,按照“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企业主动”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推动各类金融企业更加有效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强化金融监管。把金融监管作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完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坚持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强化监管手段,严格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方式,建立健全监管机构依法监管、金融企业内部控制、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控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障经济金融稳健、协调、安全发展。
3、增强服务意识。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认真解决金融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按照提速、提质的要求,提高协调服务效率,创造良好的金融发展外部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的银政企关系,及时组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融资和项目推荐、金融新产品推介等活动,健全经济金融良性互动交流平台。
(二)深化改革与创新,不断增强综合实力
1、加快现代银行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认真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之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强化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形成各具特色的业务优势和运营模式。加快形成一批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化银行。
2、深化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营资本等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入股地方金融企业,促进体制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强竞争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完善地方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职责分明、科学合理的制衡机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体系、严密的内控制度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形成科学有效、激励与监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3、着力加快地方银行发展。通过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壮大实力,提升地方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份额;通过积极探索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方式和可行机制,化解不良资产,减少不良资产存量,降低金融风险;通过大力支持地方银行机构增资扩股等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建立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着力做大做优做强农村合作银行,不断增强地方金融区域聚集能力、辐射能力和调控能力,成为主要面向中小、民营和科技企业的金融机构,成为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4、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扩大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业务。支持办好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功能,鼓励和促进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增强其在涉农金融中的作用。积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其它金融组织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鼓励、支持适合农村特点和需求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发展。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完善和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社。鼓励开发适应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服务新产品,增强农村贷款利率的灵活性。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着力开发农村商业信用贷款。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有效途径,在信贷扶贫工作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学习借鉴“孟加拉式”信贷扶贫经验,坚持商业化运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做出贡献。
5、主动拓宽资本融资市场。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组织协调,努力培育上市公司,力争到20*年有1-2户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实现直接融资零的突破。积极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扩大融资规模。
6、积极开发金融新业务。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加强业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业整体服务功能。大力扶持保险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完善我市保险市场体系。积极引进证券业在*设立营业机构。大力推动保险创新,积极开发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保险产品,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创新保险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保险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作用。鼓励一些商业性保险公司去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信贷和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开创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保险业金融机构合作的新路子,研究开发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信贷+保险”产品,为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和风险保障。
7、规范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加强中介服务行业准入、退出等行业监管,积极扶优限劣,建立约束机制,形成良好的中介服务行业执业规范,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公信力。对信誉好、有条件的中介机构要重点加以扶持,促其做大做强。对不诚信执业或违规违法的中介机构和人员,要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加快培育发展金融中介机构,积极发展信用调查评级机构。大力发展符合相关政策、规定要求的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积极建立市级再担保机构,加快形成规范的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大力发展金融咨询、现资银行等其它金融中介机构,推动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和消费信贷服务机构的发展,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会计、审计、律师、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建设,完善和发展证券投资咨询、保险经纪、、专业理财服务等机构,着力培育和完善运行高效、服务规范、种类齐全的金融中介组织体系。
(三)注重信用体系建设与协调,努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加快建立金融生态建设协调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优化金融生态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加强协调配合,统筹兼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加快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为重点,着力完善政府信用工作机制,树立依法行政、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信用政府形象。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等部门和机构的作用,建立金融生态评估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全市金融生态环境的调研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能动性,积极配合政府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2、大力培育社会诚信意识。把社会诚信教育作为建设“诚信*”的关键举措,加强领导,合力推进,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综合运用政策、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增强社会公众的信用观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精神。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为中心,大力提高全社会对现代物流理论的认识,切实增强企业及共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服务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我镇区位和资源优势,用5年时间,即从年初至年底,组建一个公司(运输公司),建好两个市场,拓展三个仓储中心,引进两个大型综合商场,落实一项工程。
二、发展思路
(一)加强宣传引导。一是举办培训班和聘请商贸物流专家授课,逐步普及现代商贸和物流知识;二是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走出去、请进来,促进现代商贸物流意识的形成,推动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发展;三是加强对大型工商企业领导的培训,提高广大工商企业对现代物流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整体物流成本”观念,走物流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二)科学做好资源整合。一是整合现有农用运输车辆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组建一支以短段运输和中转运输为主业的运输公司,通过规范化的公司管理,不断提升公司的装备水平、运输能力和竞争能力。二是以产业带市场,以市场促产业,实现产业与市场共荣,以产业推动市场的发展。三是以现有的家庭店为基础,建设一批覆盖全镇各村委会和中心村的五统一(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商品价格、统一服务规范、统一承诺),且有一定规模的“商务部农家店)。
(三)做好建设规划,加在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依托九江市城区的拓展,搞好建设规划,通过加大招商力度,建好两个专业市场(水产品市场和花卉苗木市场)和两大综合商场。依托濂溪综合物流区的建设,推进我镇商贸物流业的大发展。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我镇由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的转变,以提高我镇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以公路建设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起能沟通全镇的公路路网。
(四)开发信息网络。建设商贸物流网站,并依托网站信息平台,加在物流信息的开发、利用,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
四、发展措施
1、加大领导力度,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对商贸物流业的领导,成立以镇长为组长,领导小组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分析商贸物流业形势,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外层空间;发展趋势;法律规制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03-01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外空及其资源的价值,但是与此同时,必须看到外空活动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败等表明外空活动在蕴藏商机的同时还存在极大的危险。但是,更多外空活动所取得的成就又在鼓舞人们去探索外空。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外空活动的盈利性基础之上。这需要法律来确保相关活动的盈利性,但是外空法律体系却不能给予人们这方面明确的答案。许多的外空活动都是在此法律真空化的灰色区域展开。这种法律性质的不确定性最终必将对外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造成不可逾越的障碍。
多年来,国际空间活动已经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国家是国际空间法的重要主体,但其并非国际空间法的唯一主体。国际组织和私人公司也是国际空间法的重要主体。政府放宽对商业空间活动的管制,使国有公司和跨国公司加入到外层空间商业运作活动之中。国际空间法的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家和国际组织,按不同法律建立的私人公司也成为国际法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尽管该主体地位尚未被正式承认。
外层空间活动商业化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合同当事人(包括私人公司间、私人公司与政府空间机构或国际组织间)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如何维护空间活动主体的权利,如何根据国际空间法和国际空间私法确定合同当事人的赔偿责任问题,成为近来研究的焦点。而如何制定有效解决空间活动商业争端的新争端解决机制,已成为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问题。
传统争端解决机制的不足之处是由将在普遍商业活动中适用的法律适用于空间活动时具有特殊性这一事实导致的。对于国家空间机构间的争端,应运用国际公法予以解决。但解决国家空间机构间争端的方法,往往是外交手段而不是由国际法院和其他国际法庭做出裁决的法律手段。外交手段不适宜作为解决外层空间商业活动中缔约双方合同权利和义务纠纷的争端解决方式。
鉴于国际空间法中自然人和法人的法律地位十分微妙,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外层空间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外层空间商业化与私法中合同的权利和义务相关,却与公法无关。为确保外层空间商事合同权利的实现以及合同义务的履行,应根据国际商法进行国际商业仲裁。
对国家外层空间行为所作的限制决定着适用何种争端解决机制。如果该行为属于国际法意义上的商业,那么双方当事人就可以通过法院或仲裁庭解决争端。此外,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仲裁条款,同意将争端事宜提交至国际商业仲裁庭如国际商会或其他按照国际仲裁程序由国际商会设立的仲裁庭。
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和最复杂的高科技合作项目。国际空间合作是未来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关键因素。这一因素应当渗透于所有空间活动中,并会影响未来私营企业的发展。国际空间合作近期的发展预示着迅速发展的外层空间法律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外层空间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已经逐渐为各个空间大国所承认。
随着国际实践的增加,国际合作的相关规范和原则会逐渐累积,得到改良,并更好地平衡各种相抗衡的权益。空间操作的模式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鼓励它们适度参与外空商业活动,从而实现外空服务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目标。
目前,实际参与空间活动的只是少数国家,拥有私人企业从事外空商业活动的国家就更少了。有鉴于此,值得研究的是新的规则能否促进国际私人商业空间活动以及国际私人商业空间活动能否由更多国家的私人参与。
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必须为全人类谋福利和利益。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活动,必须遵守国际法(包括联合国)的规定,以保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增进国际合作与了解。
开展国际合作时应当采取有关国家认为最有效和适当的方式,主要包括政府与非政府的方式,商业与非商业的方式,全球、多边、区域或双边的方式;以及各种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
空间活动应越来越广泛地由私人企业参与。这是势必发生的情形,因为私人企业关注能够带来利润的活动,例如空间运输、特别是发射运输。为促进私人企业参与空间活动,应制定全球性协定限制私人企业的风险。还可依此协定建立国际基金,负责为私人企业在空间活动中所造成的额外损失提供赔偿。国内法应对参与外空活动的私人企业规定严格条件,尤其是财务要求、所申请项目的盈利前景、飞行安全和环境保障、国家和国际义务的遵守要求。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城市总体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发展规划布局为前提,以《**县城区商贸业发展规划》所明确的城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业态结构、空间布局为依据,以促进城市繁荣繁华、增强便民利民功能、发展综合消费为目标,构筑重点突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并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商贸网络。
二、基本原则
(一)依法依规原则。商业设施开发,必须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县有关规划及文件精神。
(二)统筹兼顾原则。商业设施开发,应当立足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充分考虑本地区和周边地区消费水平和市场环境特点、现有商业网点布局、旅游景点和交通条件;要研究消费规律和发展趋势,同消费群体分布和购买力水平相适应,从实际出发,着眼大局,统筹考虑。
(三)各具特色原则。商业设施开发,应当体现层次化、多样化,按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和商业特色街不同要求设置。要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将结构调整与业态创新相结合,促进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层次清晰、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提高各层次、各区域商业的协同效应。
(四)适度超前原则。商业设施开发,应当瞄准现代化新兴城市的目标,着眼于**远,以满足消费、引导消费,挖掘消费潜力,关注需求变化,创新消费方式。在网点分布、业态设置、购物环境等方面适度超前,提升起点与标准,开拓新的经营服务领域,适应商业发展需要。
三、政策依据
1.国家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18106-**);
2.商务部编制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资料汇编》;
3.**年5月28日省十届人大十一次会议修订的《**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
4.《**城市总体规划》;
5.《**县城区商贸业发展规划》;
6.《**县城区“月光经济”发展规划》;
7.**政办发〔**〕84号AA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AA市各类市场商业用房面积和基础配套设施最低标准实施细则的通知》;
8.**政办发〔**〕180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商品交易市场管理的若干意见》。
四、工作重点
(一)规范和控制大中型商业设施发展的范围
我县规范和控制大中型商业设施发展的范围包括四个区域:**县老城区、**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雉城镇工业园区。现规划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22万;到**年,规划区范围40平方公里,人口30万;到**年,规划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40万。
(二)规范和控制大中型商业设施发展的类型
规范和控制大中型商业设施发展的类型,包括:单体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包括2000平方米)的购物中心、超市、百货商场、专卖店和其它商业地产;单体面积不论大小的各类商品交易市场。
(三)规范和控制大中型商业设施发展的时间
规范和控制大中型商业设施发展的时间期限共七年,从**至**年,包括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商业地产。
(四)规范和控制大中型商业设施发展的标准和数量
1.大型超市
根据国家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18106-**)和商务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资料汇编》的规定精神,确定我县大型超市实际营业面积为5000平方米以上。
依据**县目前超市发展现状和《**城市总体规划》、《**县城区商贸业发展规划》要求,可发展3~4家大型超市。其中,第一阶段(**~**年)发展2家,可选址在城东和城南。第二阶段(**~**年)发展1~2家,可选址**新区商业副中心和城西。
2.中型超市
营业面积2000~5000平方米(不包括5000平方米)。
根据**县城市发展和《**县城区商贸业发展规划》要求,今后几年可改造提升3家和发展3~5家中型超市。其中,第一阶段(**~**年)为改造提升阶段,重点对现有中百一店、联华超市和浙北大厦超市进行改造提升,并可在城中心、城西和北门发展2~3家。第二阶段(**~**年)发展1~2家,可选址雉城镇工业园区和**新区或总部经济园区。
3.大型购物中心
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包括10000平方米)。
根据**县城市发展和《**县城区商贸业发展规划》要求,今后几年可发展2~4家大型购物中心。其中,第一阶段(**~**年)在中心商务区和老城区发展1~2家,第二阶段(**~**年)在**新区商业中心和总部经济园区发展1~2家。
4.商品交易市场
对于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包括5000平方米)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根据**县城市发展和《**县城区商贸业发展规划》要求,今后几年可发展5~6家。改造提升城北农贸市场,新建建材城二期,新建城东、城南农贸市场,新建家俱市场,规范皮俱市场。
对于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下(不包括5000平方米)的中小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在审批环节上严加控制。
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将严格遵循**政办发〔**〕84号AA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AA市各类市场商业用房面积和基础配套设施最低标准实施细则的通知》、**政办发〔**〕180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商品交易市场管理的若干意见》以及我县其他有关规定。禁止以兴建工业企业为名举办商品交易市场,禁止以办商品交易市场为名搞房地产开发。
5.其它商业地产
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百货商场(专卖店)、大中型宾馆、饭店和娱乐等设施,将根据**县城市发展和《**县城区商贸业发展规划》要求,进行控制性建设。
五、工作措施
(一)建立机制,协调推进
强化对大中型商业设施管理,在现有的管理制度前提下,建立大中型商业设施项目预审机制。贸粮局作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大中型商业设施项目用地红线确定前(立项前)的预审,发改、国土、建设、工商、公安(消防)等部门根据预审意见办理有关审批、审核手续。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严格把关。
1.预审范围
(1)新建、改建的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大中型商业项目以及各类大中小型商品交易市场。
(2)已建商业用房引进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大中型商业项目以及各类大中小型商品交易市场。
(3)重点商业圈、主要商业街、新建住宅小区、旅游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商业布局方案。
2.预审方法
(1)列入预审范围的商业网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向贸粮局提交材料:建设项目拟选址位置平面图;建设项目的规模、功能定位;建设项目的总投资及资金来源;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等。
(2)县贸粮局根据《**县城区商贸业发展规划》和规范控制我县大中型商业设施的有关要求,对项目内容进行预审,控制重复建设、不合理建设和转让方式,并出具预审意见分送有关部门。
(二)完善制度,健康发展
1.实行商业网点备案制度。
新建、改建的大中型商业设施符合规划的,在取得建设部门的规划审批后,送县贸粮局备案。
2.建立商业网点、商品交易市场用地预留制度。
国土部门对规划确定的商业设施、商品交易市场等用地,实行一定期限的预留制度,待时机成熟再投放市场,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供应土地。
3.明确大中型商业设施出售、租赁模式。
建设局对大中型商业设施发放预售证前,应先征求贸粮局意见,贸粮局按照县政府有关规定,提出销售方式和销售面积的建议,再送建设局。
大中型商业设施出售应当以权属单元为出售标的。权属单元是指经有关管理部门批准建造,符合房屋权属登记条件,一般应具备封闭、永久、固定维护结构为四至界限的幢、层、套(间)等基本单位。已经取得权属证书的商业用房,需要将权属单元分割出售的,需经建设、贸粮等有关部门同意后实施。交易市场的铺位所有权原则上不能出售转让,情况特殊的,其出售转让面积不超过营业面积的50%,如交易市场有楼层分设的,原则上不能在同一楼层中分割出售转让。
随着我国银行业迅猛发展,银行牌照逐渐放开,互联网金融市场高速发展,银行业人才流动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国有商业银行从业者,特别是国有银行中层和高管从业者转投新型金融机构和民营银行的情形大有人在,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员工转投其他金融企业情况也时常发生。2014年,某国有商业银行投资理财总监转投万达集团任高级副总裁等案例,充分折射出我国金融业活力释放。但同时,各级人才的流失,已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流失动因分析
(一)薪酬水平影响人才去留
根据2015年开始实施的《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高管和中层薪酬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国有银行主要负责人薪酬消减幅度高达30%-70%左右,年薪不超过60万元。2014年,某国有银行行长税前年薪为113.2万元,而限薪后收入削减4成左右。相比而言,股份制银行高管薪酬则较高,2014年某股份制银行行长年薪为835万元,国有银行难以与之抗衡。在基层,国有商业银行普通员工薪酬水平同样与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差异较大,以某国有银行河南省某综合网点支行行长为例,年薪为30-40万元,而同地的股份制银行支行行长则达到160万元,差距巨大。最基层的普通柜员,国有商业银行柜员年薪在5万元左右,而同地的股份制银行柜员为8万元左右。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薪酬水平的差距,是影响人才流失的直接原因之一。
(二)人事管理机制不合理
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正不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受传统管理方式影响,静态单一的人事管理管理机制还存在。人事管理方面较为重视工作业绩和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对于员工个人成长较为忽视,在岗位安排和工作调整方面未充分考虑员工的专业特长和个人优势。员工职务晋升方面还存在受领导个人因素影响较大的现象,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用人机制还未广泛实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忠诚度,一旦有恰当的机会出现,人才流失现象自然发生。
(三)缺乏个人职业发展体系
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机制意味着个人发展与银行的晋升通道较为一致时,员工可能具有极大的工作热情,并强化对企业的忠诚度。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尚无明确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体系,员工虽然不断努力,但是由于没有既定的个人职业目标,也无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员工难以实现个人职业规划,因此可能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做出离开企业的决定。
三、加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才管理对策与措施
(一)实施薪酬改革
人才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源,应强化薪酬改革,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虽然当前国有银行高管收入受《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的制约,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提高优秀基层员工收入、减少基层员工和管理层收入差距等方式,增加基层一线竞争力,吸引和留住人才。应进一步优化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系,建立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体制,不仅要提高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更要关注薪酬分配方式,强化薪资效能。一方面增加工资总额,特别是固定工资部分,使得工资水平在本地同行业中位于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可通过增加基层员工补贴等方式,强化薪酬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分配方面强化公平合理的原则,能力强、业绩好的员工,应取得相对较高的薪酬,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以某国有银行为例,该银行不断强化薪酬体系改革,为基层员工增加网点专项补贴,将绩效系数与岗位和业绩进一步挂钩,有效强化员工竞争力。
(二)建立良好的人事管理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应大力更新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完善人力资源系统体系,建立良好的人事管理机制。在全行的经营活动中,应将员工作为重要的资源,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需要,充分考虑员工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尊重员工的价值,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考虑员工的自尊,为优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充分运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帮助业务能力强的人才从事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岗位,充分做到人尽其才。应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和考评体系,对于各个部门和岗位的人才采用不同的选拔和考评方式,根据员工的考评结果进行奖惩和晋升。银行应结合员工的个人特点,组织培训和学习,帮助员工制订和规划发展目标,使员工感受到银行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注,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另外,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培养和发展各个层级的人才,防止由于人才流失而对单位业务开展造成影响。
(三)完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要留住人才,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帮助员工建立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体系。可以改变当前较为单一的行政晋升机制,建立行政岗位和技术岗位晋升的平行职业发展规划体系。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专业领域不断发展,实现技术岗位晋升。当技术人员对管理工作感兴趣同时具有管理能力的,也可向行政管理岗位晋升。行政岗位和技术岗位晋升层级是平行的,且技术岗位各个层级具有相应的薪酬、收入级别待遇。相应的,行政岗位的员工可以坚持走行政岗位晋升的道路,也可在适当的时候转岗到专业技术类岗位,走技术岗位晋升道路。灵活的职业发展体系,可以激励员工取得良好的业绩,又可以帮助员工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各得其所,有效提升银行管理水平和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关键词]市场;发展;研究;建议
市场作为连接商品生产与销售的交易纽带,是服务业发展的最早形态之一。商品交易是商品货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被马克思称为“惊险的跳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呈现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趋势,尤其是作为特定商品的专业化批发市场,成为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会聚之地,既为本地的商品生产提供了流通渠道,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产业链条延伸至加工、配套、流通等环节,形成了全链条协作,又在促进当地经济繁荣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实现城市与市场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是一项庞杂而专业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但在市场的规划建设及布局发展上,却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循。
1科学的规划是市场健康发展的指南针
市场发展规划既是对市场未来发展所做的预测性计划,又是指导市场沿着既定的方向,不偏离发展轨道的控制性约束。在市场规划的编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规划、市场发展前景、人口规模、区位优势、地理交通等综合因素,合理布局各类市场的位置和建设规模,保证市场的发展阶段与居民及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业态的设置和消费力能容纳的市场规模既不可太过超前,带来资源的闲置,也不能滞后于市场需求,造成资源的浪费。
市场建设规划应当包括综合性发展规划和专业市场发展规划。综合性规划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居民需求实际,对主要发展的市场类型、发展定位、空间布局等进行宏观调控,合理确定商超、农副产品、日用消费等各类市场的规模和区域布局,控制总量扩张,限制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无优势市场的发展,做到定位准确,特色突出,与周边地区之间形成差别竞争力。专业发展规划是对专业市场的发展进行详细规划,对市场需求、发展规模等作出科学预测,明确预期目标和发展措施,指导各专业市场合理布局,科学发展。尤其是对大型商业网点,要根据市场容纳数量和网点辐射范围,对发展数量、规模等进行严格控制,既要符合便民利民的消费原则,又要防止因过度竞争等掠夺性开发破坏商业环境。
2 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大型市场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市场的发展,如同一个规模庞大、事务繁杂的企业,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就难以驾驭市场在经济大潮中劈波斩浪。单体专业化市场仅靠其自发发展不能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群效应,分散经营也缺乏引导和运营机制,在市场形势把握、市场战略实施上处于劣势。因此应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通过成立市场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市场组织的主体地位,完善各类管理制度,让市场主体在市场大潮中成长、发展,按公司化要求进行市场建设,以市场化运作赚取市场利润。
对组团发展的市场群,由于各市场(商业街)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如果彼此之间发展定位模糊,经营产品同质,容易造成行业的分散,不能形成集聚效应。而通过成立市场(行业)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各市场(商业街)的发展定位,有效引导资源的定向集中,调节市场资源的统一配置,使不同行业的同类网点各归其位。同时管理机构对经营业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倡导诚信经营,营造和谐的商业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3 因市制宜的发展模式是市场繁荣发展的发动机
再好的规划市场,如果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就只能是一座矗立的风景,失去了市场建设的意义。商业模式的选择,如同战场上的兵法一样,只有适路才能赢得胜利。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城市CBD,同业的集聚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也是以商流吸引人流对人流形成商流的反鉴。
市场发展模式,外显为行业构成,内化为市场所提供的服务价值。在模式基本固化为批发贸易的前提下,品质管理决定了市场的前景。规模大、辐射范围广的市场,对其进行技术化、信息化改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打造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技术化严控品质管理,以信息化提高交易效率,才是现代市场建设的要求。
4 高效的服务平台是市场提高交易效益的加速器
市场交易环节众多,市场信息千变万化,如何让市场参与者的交易程序化繁为简,从烦琐的市场信息中过滤出有用的信息,就需要市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来提供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对信息进行集中,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价格、供求、品质等市场信息变化也能及时地反映在信息平台上,给参与者决策提供信息指导。
对木材、钢材等以大宗货物交易为主的专业化市场,涉及海关、工商、税务、商检等多个领域,审批服务环节的分散容易造成服务低效率。而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对税务、海关、金融、商检等功能进行整合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就可以缩短审批流程,实现“进得一家门,办结天下事”。
5 充裕的资金是市场发展壮大的新鲜血液
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市场的启动培育,都需要有充裕的资金支持。任何的要素投入,都将以资金作为媒介,物化为各类价值形式。在市场启动初期,仅靠当地资金是不够的,必须走出去,加大商业招商力度。市场招商,不单是引进经营业户,也是对外来经营理念的兼收并蓄,活跃当地商业氛围。坚持个体招商与群体招商相结合的方式,借鉴温州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运作模式,突出市场的整体推介启动,拓宽资金利用渠道,引进外地先进的经营理念,加快市场启动步伐。
大型市场的启动,由于受资金瓶颈、商业习惯、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积累。从各地的成功经验来看,“放水养鱼”是一种很好的启动模式,即在市场启动期,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资金扶持等降低市场经营成本,吸引商户落户经营,逐渐形成一种“蓄水池”效应,慢慢凝聚人气商气。因此,对大型市场的启动,前期需要以强力的资金注入为动力,逐步培育、形成市场。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应积极开辟融资渠道,通过引进市场运营主体、争取各级市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等弥补资金不足,为市场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军果,刘振华,张均良.当前我国市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 现代管理科学,2006(7).
[2]秦松寿,冯平宇,张军果.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系统论分析[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4).
一、发达地区商业空间布局的措施
(一)美国
美国是世界拥有零售商场最多的国家之一,零售市场占全国经济的三分之一。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商业网点的规划建设都没有具体政策规定,而是由各城市政府负责。市政府结合本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政府对商业网点的把控则通过城市总体规划来实现。
1.制定规划方案,严格执行。美国各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一般由职业民众和规划专家组织的规划委员会负责,他们提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方案,供市长或议会决策、受理并审查商业建设项目。此规划按照一定程序制定、审批,一经审批,不得变动,如需变更,要按原程序报批。市政府对商业的规划主要考虑交通方便。而建什么档次的商店主要考虑当地消费水平,由开发商和建筑商决定,规划局只提供有关情况和数据,或提一些参考性建议。
2.等级化和郊区化的布局特点。美国商业等级体系分为八种形式:住宅商业街、社区商业中心、大型商业中心、商业广场、区域性商业中心、时尚/专业店商业中心、经销型商业中心、主题/节日购物中心。其中,商业广场内业态结构丰富,消费者能享受“一次购足”的消费乐趣,全天式经营,聚商环境优越。主题购物中心突出商品或商店的主题,布局于较有历史特色的地段,对游客吸引力大。城市郊区化对其商业中心的发展影响非常重大,美国住宅郊区化加上交通革新,刺激了郊区购物中心的发展,商业分布郊区化的特点明显。
3.以保护环境和公众利益为首要原则。美国商业规划有七个原则:第一,减少交通堵塞;第二,避免火灾和恐慌的产生;第三,推广大众健康和福利;第四,提供充足的光线和空气;第五,防止土地的过度使用;第六,避免人口过度拥挤;第七,促进基础设施、学校、公园的建设。商业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使商业设施对环境带来有益影响,提倡土地及相关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强流通及服务的效能,推进新型化城市的发展。
4.重要交通节点位置的商贸空间打造。美国商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交通系统的主干道附近发展购物中心等商业业态,从而构建住宅区到公交站点和核心商业区有着舒适步行距离的功能混合区。
(二)德国
在商业网点建设中,德国一直奉行自由竞争政策。为防止商业网点的盲目竞争,德国将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国土发展规划,加大对商业网点的规划力度,同时出台一些专项法规来规范和管理大型商业设施的建设。
1.城市按功能分区,建立日用品就近供应网络。城市按功能划分为专门区、居住区、村庄区、市中心区、工业区、混合区、工商业区等,大型店铺只能在中心区和专门区域设立,小型商业网点可以分布在各区域。每个区域都会建立日用品就近供应网络,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很多大城市都以市区为中心放射状规划商业网点的分布。其发展规划中,将该市商业区分为周边地区中心、居民区中心、城区中心、市中心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各自承担相应的商业保障任务,见表1。此外,政府专门开辟、适于驾车采购的购物区和商业中心。
表1 德国商业区等级
3.业态结构丰富。保持产品的和服务的多样性,防止过度竞争,同时增加购物乐趣。
4.保持城市风貌和特点是增强城市商业活力和特色的重要因素。德国政府十分注重保护古建筑,将城市古典风貌与商业相结合,以此增加特色商业和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品位。另外,德大多数城市以低层建筑为主,禁止在市区内开发高层建筑,以此维护城市的整体面貌。
(三)上海
1.多中心商业空间格局的打造。上海的中心城区根据区位交通、人口分布、消费水平、产业基础和环境条件等综合因素被规划为三个级别的商业中心体系,包括12个市级商业中心,22个地级商业中心和102个社区级商业中心,在上海打造多中心的商业空间格局。3个级别的商业中心布局将上海市的商业活动全面覆盖。
2.新城商贸中心的打造。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新城区的建设造就了上海商贸发展的新格局。根据上海城乡规划体系,上海要建设形成9个新城,将中心城区环抱,同时发展相互错位和互补的产业聚集区,服务于不同区域的人口,承载城市不同的功能。
3.地下商业的开发。上海市的地下商业由来已久,已经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商业地产类别。从地下封闭式到半开放式,从平战结合的防空洞到专门开挖的地下街,从品类单调的路摊到综合性的百货店,总商业面积约70—90万平方米。这些各具特色的地下商业在疏缓地面交通压力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生活与休闲空间。未来几年内上海市计划将打通1600多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地下网络。
4.商业业态创新发展。上海的商业业态呈现四大态势:一是连锁企业开店速度放缓。伴随连锁企业租金、用工等开店成本快速上升,网点扩张速度呈现下降趋势;二是超市、便利店进入市场细分阶段。为适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发展,高端超市、精品超市、提供更丰富即食食品和服务功能的便利店等细分业态发展前景广阔;三是百货业探索回归自主经营。四是购物中心向社区和郊区发展。随着上海加快推进社区商业中心发展,社区型购物中心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未来新建购物中心发展重点将移向新建大型居住社区和郊区市场。
二、我国城市的商业布局现状
商业网点规划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和民众对商业网点规划的意识不强。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才提出商业网点规划的工作,之后相继印发了《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2012年,商务部《城市商业中心等级划分》(征求意见稿),为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从以上措施可以看出,我国商业网点规划并未纳入法律法规中,只是一些指导意见和通知,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
目前,国内大多城市都已制定商业布局规划,但商业布局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政府在审批大型商业设施设置时,不考虑实际情况,大多拍脑袋决定。商业规划形同虚设。
近些年,我国商业网点数目增长迅速,但商业服务设施大都集中在老城区,而在城市扩展的新开发地区设施分布明显偏少,滞后于城市发展。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方面大多数地区商业网点总量不足,商业流通设施建设不足;另一方面结构性矛盾严重,业态结构比例失调、大中小商店发展不均衡、布局的不合理导致商业企业盲目竞争,商业区交通拥挤,商业网点的建设与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协调。
三、发达地区商业布局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和德国在商业布局已有近百年的经验,而上海是国内商业空间布局的典范。因此,对美国,德国和上海地区的商业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为完善我国商业网点建设的管理制度提供借鉴。
(一)制定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加强规划的执行力度
大多商业规划商业网点规划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居民消费水平市场容量、布局、规模结构、辐射范围,既要方便人民生活,又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将商贸业空间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与市区建设同步,使其具备法律和法规效力。
(二)构建合理的等级体系
对于不同消费人群和定位,德国、美国和上海在商业布局中都规划不同等级体系以满足各种需求。我国城市要特别重视商业网点的分层布局,既要有为市内外服务的城市商业中心,也要有为城市的较大区域和其邻近区域服务的区域商业中心,还要有为市郊城镇服务和生活区的郊区商贸中心、社区邻里中心等,形成大小不同类型的商业群。这种层次有别的“多中心”的布局结构,能更方便消费者购买的需要,也是现代城市商业布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交通节点的商业空间立体开发
针对各类枢纽站点不同的需求和特点,重点发展大型枢纽站点,集中考虑沿线商业布局,是美国和上海等城市的成功经验。我国应抓住地铁、高铁等大型交通项目建设商机,优先发展交通节点商业,强调地下与地面商业的融合。地下商业的开发,将有助于解决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许多瓶颈问题。例如通过建设地下商业街道来疏导地面拥挤的消费人群,达到交通便利和美化城市的目的。
(四)注重商业布局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
一、全面落实发展纲要,不断深化细化服务业发展规划
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深入学习、贯彻和宣传《发展纲要》,有序开展重点行业调研,推进服务业功能区块规划布局的深化和细化,着手编制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是:
(一)组织召开全区加快发展服务业大会。总结“服务立区”战略实施以来主要成果,交流服务业发展工作经验,部署今后我区服务业发展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增强全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编制完成会展、物流、中介三个重点行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完成《会展业发展规划》、《物流业发展规划》和《中介服务业发展规划》。
(三)衔接明确重要功能区块规划布局。主动介入核心区地块(箕漕街区块)、*北路沿江区块(原化工区地块和滨江地块)建设,密切保持与市有关部门的联系与衔接,力争及早明确地块规划布局。抓紧开展“滨江大道商务休闲带”、“休闲生活圈”等功能区块的规划研究,完成包括功能结构、业态布置、形态风格等在内的初步规划方案。
二、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加快引进培育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楼宇经济载体功能,加大力度引进培育会展、物流、中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实施“一街一特”工程,着力建设行业发展特色载体,促进现代服务业在*集聚发展。重点是:
(四)组织开展各类展会活动。精心承办第三届中国家博会和首届中国旅洽会等品牌展会,引进“药机展”等大型巡回展会,为“浙洽会”、“服装节”等大型展会活动做好环境保障和服务工作。
(五)培育引进发展物流业。加快引进宏商国际货运等物流企业;积极促进马士基物流、达飞轮船、金辉矿产品物流等强势物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六)提升中介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促进金穗税务、公正监理等本地优势中介服务企业拓展市场范围和业务领域,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开展各种方式合作。
(七)营造良好金融服务环境。加强与区内金融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利用经济形势通报会、新春联谊会等活动载体,加快建立银企互动交流合作平台,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八)推进特色功能载体建设。完善“海运港”特色楼宇建设,组建由航运物流企业和物业公司组成的海运俱乐部,组织龙头航运企业成立“海洋航运业互动协会”,进一步完善航运信息平台。推进*南路商业特色街的示范建设,完成街区建设方案的策划设计,以街道为主体推进街区景观改造施工建设。培育化工交易所(暂名)特色楼宇,邀请权威咨询机构开展市场调研,开展全面招商工作,完成楼宇主体企业的入驻。推进会展创意园(暂名)建设,在与市会展办等充分衔接的基础上,邀请权威咨询机构进行可行性论证,建设*会展网等主体功能,引进部分会展主体企业。
三、通过流通技术改造和业态转型,积极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
以信息化建设、品牌提升、连锁经营和改造转型等为主要途径,积极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以两大汽车市场为主要载体,大力推进汽车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利用各类商业设施,加快引进现代商业零售业态和企业。以街道为主加快推进社区服务业建设。重点是:
(九)引导优势商品市场转型提升。积极推进现代建筑装潢市场等商品市场开展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商城项目建设,引导其延伸相关服务功能,加快向专业商场、精品特色街区方向发展;按照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定位,尽快完成华东物流大厦项目立项等前期工作。
(十)促进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和做精做特。继续引导向阳渔港、新彩虹等强势餐饮企业“走出去”连锁化发展,拓展市场空间;以彩虹北路商业示范街等为主要载体,引进培育一批特色餐饮企业,进一步增强餐饮文化、品牌的集聚效应。
(十一)集聚发展汽车服务业。推进世纪轿车城“二次招商”活动,充实完善汽车服务企业主体及结构,加快国际汽车城主体招商和配套服务招商,引进3S、4S汽车专营店5家。
(十二)拓展提升商业零售业。促成沃尔玛超市项目的签约和金光百货国际名品城、欧尚超市的开业;协助波特曼中心精品百货商场和嘉汇国贸中心商业设施开展招商;推进广客隆地块商业设施的建设和招商。
四、坚持开放合作,继续加大服务业招商工作力度
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为主线,主动接轨国际国内市场,夯实招商引资各项工作基础,通过各类招商推介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服务业,深入接洽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着力开展重点区块、重大项目和特色街区、特色楼宇的服务业招商工作。重点是:
(十三)切实健全招商基础管理和后续服务。通过全面疏理,编制完成汇集功能性区块、功能性项目、特色楼宇、特色街区等各类服务业招商资源的《招商资源库》和《招商项目库》,汇编完成《客商库》,修编完成《*区投资指南》。
(十四)精心举办现代服务业香港推介会。全力包装一批服务业实体性项目和功能性项目,通过组织召开现代服务业香港推介会,促进区内企业与香港企业开展各种方式的合作,加强香港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接洽和引进力度。
(十五)认真承办现代服务业对接会。利用“浙洽会”期间商贾云集优势,认真承办*现代服务业对接会,进一步宣传*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会引商。
(十六)筹办落实“卢湾-*”现代服务业发展研讨会。前瞻性地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区服务业主动接轨上海的重点,为区域发展和深入实施“服务立区”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五、全面参与东部新城建设,努力奠定服务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东部新城是*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和最重要载体。各级各部门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主动融合、积极参与东部新城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以会展商务经济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重点是:
(十七)切实做好宣传引导和政策解释工作。围绕东部新城功能定位、开发速度和时序要求,加强相关宣传,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高度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调动各方面支持、参与、配合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
(十八)妥善做好拟开工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注重保护群众利益和严格依法行政相结合,努力做好征地拆迁和社会矛盾的排摸调处工作,扎实解决征地拆迁、安置房建设、企业腾笼换业等重要问题。
(十九)主动介入拟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招商工作。与东部新城建设指挥部保持密切联系,主动衔接介入东部新城会展区、门户区、市政中心区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详细规划,配合开展相关招商工作。
六、按照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服务业功能性项目建设
依托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带动效应,根据《发展纲要》中明确的“一轴二心三圈四带”功能布局,以“410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一批服务业功能性项目的开发建设。重点是:
(二十)努力促进一批服务业项目的竣工。切实保障波特曼中心、嘉汇国贸中心、宁江综合商务楼、宁东综合商务楼、东城百汇等项目竣工。
(二十一)加快推进一批服务业项目的建设。加快推进香格里拉大酒店、国际汽车城、新天地二期、矮柳商贸园、汉通综合商务楼、石浦五星级大酒店等项目建设。
(二十二)积极争取一批服务业项目的开工。全面促进中信泰富广场、雷迪森广场、世纪东方商业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
七、优化综合管理和服务,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化市场准入管理,完善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努力为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是:
(二十三)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扎实推进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重点整顿规范楼宇经济市场。加快推广五交化市场“平安市场”试点建设成功经验,力争完成3-5个“平安市场”建设。
(二十四)完善公共管理基础平台。加快研究建设服务业政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满足企业在政策咨询、规划了解、意见反馈、信息查询等方面的需要;及时开展楼宇经济数字管理平台的数据更新和维护工作,尝试将楼宇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嵌入试点商务楼宇的物业管理终端,加快构建楼宇经济信息服务平台。
八、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氛围
通过健全服务业组织领导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开展媒体宣传等方法,进一步引导全区大力发展服务业,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
(二十五)强化组织协调。建立由各街道、部门参与的服务业工作季度例会制度,增强对全区服务业发展的跟踪、监测和调研,及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工作交流和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