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遥感技术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近看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窗,下面是我写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务必具备的教育技能。书中从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在教师与家长这一方面,这本书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忙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职责帮忙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构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向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能够让家长和教师持续一样的教育观念。
家长能够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能够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几次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
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个教师,个性是我们幼儿教师,重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视家教指导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能共同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好。
对我们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怎样有艺术的向家长宣传、指导保教知识,还存在着必须的难度。
如何解决与幼儿家长沟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难我认为就应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入手,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途径与技巧。
【关键词】腰麻 硬膜外腔 右旋糖苷 剖宫产术 头痛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068-02
Comparison the effects of post-lumber puncture headache after cesarean section by injecting dextran-40 into epidural space immediatly after spinal anesthesia and after operation
Wang Chun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 158 Hospital of PLA, Liuzhou ,China 545005)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 effect of preventing post-lumber puncture headache after cesarean section by injecting dextran-40 into epidural space immediatly after spinal anesthesia and after operation. Methods One hundred ASAⅠpatients with fulltime pregnancies age ranged from 22-38 years and body weight from 50-85 undergoing cesarean section were studi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50 patients: group A and B .In group A was injected dextran-40 20ml into epidural space immediate after spinal anesthesia and in group B was injected dextran-40 20ml by epidural catheter after operation.Headache was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during admission. Results There was 2 headache cases in group A and 3 cases in group B . Occurrence frequency was 4,6respectivel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eadache occurrence frequency between two groups . Conclusion By injecting dextran-40 into epidural space immediatly after spinal anesthesia and after operation can prevent post-lumber puncture headache effectively.
【Key Words】Spinal anesthesia Epidural space Dextran-40 Cesarean section;Headache
腰麻以其起效快、效果确切、方法简便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腰麻后头痛的出现又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何找到有效地预防腰麻后头痛的方法变得尤为迫切。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种腰麻后经硬膜外腔注入右旋糖苷的方法对预防腰麻术后头痛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正常足月孕妇100例,年龄22-38岁,平均30岁;体重50-85,平均70。排除合并妊高症、冠心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 、头痛及其他合并脏器功能障碍的孕妇。100例中腰麻后即刻注入组(A组)和手术结束时注入组(B组)各50例。
1.2 治疗方法 腰麻后即刻注入组(A组)选择L3/4间隙行腰穿,进入蛛网膜下腔且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10葡萄糖1ml+0.75布比卡因1.3 ml,退出腰穿针约0.5无脑脊液流出后注入右旋糖苷20 ml。手术结束时注入组(B组),选择L3/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腰穿针,进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10葡萄糖1ml+0.75布比卡因1.3 ml,退出腰穿针,置入硬膜外导管进入硬膜外腔约3.5,手术结束时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右旋糖苷20 ml。
1.3 头痛的诊断标准 前额、枕部疼痛或弥漫性头痛,疼痛性质为钝痛或波动性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 、颈强直。其特点是:与相关,坐位和站立时出现,平卧时缓解。
1.4 观察结果与指标 术后住院期间每天访视并记录产妇是否出现头痛。观察有头痛和无头痛二种结果,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同时观察血压、麻醉平面及麻黄碱用量情况并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统计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术后头痛 A组术后头痛2例,发生率为4。B组术后头痛3例,发生率为6。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2.55,p>0.05)见表1。
2.2 二组麻醉后3min 、5 min 血压均较麻醉前有明显降低(P<0.01)见表2。
2.3 二组麻醉平面 、麻黄碱用量均无明显差异(x2=5.53,P>0.05)见表3。
3 讨论
腰麻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腰穿后头痛(post-lumber puncture headache,PLPHA),也称为腰麻后头痛。PLPHA一般发生在48h之内,Viluring 等人[1]发现53的PLPHA发生在第一天,36的PLPHA发生在第二天。脊髓麻醉的PLPHA发生率为13%~18%。孕妇因分娩时的腹内压增加及产后脱水状态,较易发生头痛,据报道头痛发生率达40%,但真正的原因尚未清楚。
腰麻后头痛(PLPHA)主要病理生理过程为[2]:⑴脑脊液(CSF)容量减少。腰麻后CSF自蛛网膜下腔漏至硬膜外腔,CSF容量减少,使得大脑的“支撑垫”作用削弱。因此,当病人直立,重力作用使大脑产生一种机械性的向下吸引力,刺激锚定于脑膜上的痛敏结构而产生头痛。⑵脑血管扩张:①CSF脑压血管内外压力差脑血管(尤其是血管壁薄的静脉)机械性扩张;②CSF脑腺苷酸受体活化神经递质释放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平衡打破动静脉血管扩张;③脑血管扩张刺激位于血管中的痛敏感组织产生头痛。
硬膜外注入右旋糖苷可通过下列作用:①提高硬脊膜外腔的压力,压迫硬脊膜囊而提高脑脊液的压力;②注入的右旋糖苷经硬脊膜针孔渗入蛛网膜下腔,而增加脑脊液的压力;③减少脑脊液和蛛网膜下腔的压力差,而减少脑脊液的漏失。穿破硬脊膜引起的脑脊液外漏使术后头痛难以避免。耿洪刚等[3] 报道硬膜外麻醉刺破硬脊膜后,于手术结束时经硬膜外注入右旋糖苷-40芬太尼复合液20 ml能有效地预防硬脊膜刺破后头痛。本文观察腰麻后即刻硬膜外腔注入右旋糖苷组与手术结束时注入右旋糖苷组术后头痛发生率分别为4%和6%,均大大低于常规腰麻后头痛发生率,说明这二种方法均可以达到预防腰麻术后头痛的效果。所有孕妇硬膜外腔注入右旋糖苷后均无脊神经根受刺激的现象。
参考文献
[1]Viluring ST, Kloster R. Post-lumbar puncture headache: clinicl feature and suggestions for diagnostic criteria[J]. Cephalalgia, 1997,17(7):778-784.
【关键词】水文地质;调查;遥感技术;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水文地质调查领域出现了很多现代化的调查技术以及方法,我们在总结原有方法的基础上,对新技术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其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便给水文地质调查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文地质调查的质量,并且水文地质调查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一些常用技术解决不了的难题,该技术所发挥的技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1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和常用方法
1.1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
我们在对水文地质调查之前,首先应当了解调查的目的,并根据其特点选用合适的技术进行重点勘察研究,根据以往的调查经验,我们对水文地质调查目的进行以下的分类。
第一,查明地下水形成的过程,并了解地下水源的运行特征。
第二,探查出地下水的水量以及水质的综合情况。
第三,帮助相关的开发人员提供水源的评价、管理、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等的水质调查依据。
1.2 水文地质调查的常用基本方法
根据目前的的水文地质调查情况,我们总结出了集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水文地质物探技术、水文地质钻探技术、水文地质测绘技术以及地下水动态观测技术。下面我们将对上述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
1.2.1 水文地质物探技术
水文地质物探技术主要是根据地下水、含水层面以及非含水层面之间的不同,使用地球物理的方法判断水文地质特征的手段。该技术的使用设备比较简单,并且非常容易操作,成本也比较低,工作效率比较高,能够快速的勘察出特定地区的地貌,是当前水文地质调查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之一。
1.2.2 水文地质钻探技术
水文地质钻探主要是通过利用一定的钻探工程技术,对地表下较深层次的水源情况进行勘察的工作,是地下水源探寻的最直接的技术手段,也是地下水开采的常用方法,但是,该技术方法的使用成本比较高。
1.2.3 水文地质测绘技术
水文地质测绘技术是进行水源地质调查的首要环节,该技术的使用精度要求比较高,并且能够对地表中的地下水及其相关的水文地质现象进行探查,主要的工作内容是进行实地观察、测量、描述以及对调查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等,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它们以图纸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水文地质规律进行总结。该技术成果能够运用于各种水文地质勘探、动态观测以及试验等。
1.2.4 地下水动态观测技术
因为水源具有流动、不断变化的特点,为了能够更精确的调查出水质的情况,需要对水源的运行规律进行一定的探查,通常人们主要是根据主要含水层的变化进行勘测。
2 水文地质调查遥感技术的运用
2.1 遥感技术的主要概念和研究方向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逐渐被人们利用起来,该技术涉及的学科内容非常的广泛,其中主要有:光学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遥感技术使用的最基本特点是能够对比较遥远的事物进行基本的动态感知。随着该技术的不断研究加深,该技术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遥感技术主要是对遥感器进行充分的利用,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太空中对地球表面的事物进行探查检测,并根据探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当代遥感技术主要的构建理论是以目标物体电磁波辐射为支撑,通过遥感平台的、遥感仪器的使用等对信息进行接收、处理、分析。遥感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是根据地球上不同事物的波普特性特点,进行分析鉴别,遥感器可以根据不同物体产生的电磁波,对物体的性质、形态、数量等进行感知探测。
2.2 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调研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使用优势
2.2.1 遥感技术的应用扩大了水文地质调查研究的范围
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遥感器对物体进行的感知,该技术的基本优点是探测的范围广并且探测过程比较简便快捷。该技术主要是借助于陆地卫星的高度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遥感卫星取相的优势。当陆地卫星的轨道高度超过910KM的时候,一次性取相的范围就可以达到34225平方千米,通过数据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该技术的使用能够极大的提高水文地质的调查效率。
2.2.2 可以提高信息收集以及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遥感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信息资料的收集以及整理效率。因为陆地卫星实现全球覆盖的周期比较短,通常的时间段为16天到18天,在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多颗卫星进行实地操作,这不仅可以提高勘察的效率,还能够提高勘察的质量。和人工勘察技术相比占有绝对性的优势,并且人工勘察操作的效率比较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加之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存在操作方面的困难。
其中更为重要的是,遥感技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掌握最新、最全面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期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运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大面积的信息资料,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同一时期的水文地质变化情况,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料来源。另外,遥感技术不仅能获取可以见到的光波信息,还能够获得同时期的红、紫外线的信息,极大的提高了水文地质调查的范围以及精确度。并且,遥感技术的探查应用范围很广泛,不会存在比较特殊的条件限制,受外界因素作用的影响比较小。特别是在气候条件非常差的情况下,当统的观测方式不能满足人们的探测需求时,遥感技术能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弥补传统探测技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扩充水文勘测的的范围和时间,帮助工作人员更好的掌握水文变化的情况。
2.3 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现状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对水循环机制的研究,在各种探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该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水循环机制的研究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但是传统的调查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工作人员们的勘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勘察技术的质量和效果。遥感技术的出现在客观上可以克服传统调查技术存在的缺陷,实现了水文地质大范围内的时间和空间调查差异,并且突破了土壤含水量以及可降水量测量等方面存在的难题。
遥感技术能够提高降水量勘察信息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的自动收集和记录。并且,气象卫星能够对云层的变化情况进行全天候的动态观测,可以为气象预报提供相对准确的参考信息。
地表水源的勘察工作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靠人工勘察很难完成,遥感技术的利用解决了这方面存在的困难,遥感技术将水体的变化情况,通过不同的波段进行记录,并对数据进行高效的收集和处理,提高了水文地质调查的效率。
3 结语
遥感技术的运用为水文地质进行后期的分析处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调查技术的不足,该技术不仅能降低调查的难度,还能够实现数据的动态监测和数据处理,在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对该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应有的功能,不断提高我国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柳呓,韩影.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8).
[关键词]无人机遥感 水利工程 应用
中图分类号:U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216-01
1.引言
无人机遥感技术是近年来无人机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和发展的产物,将无人机遥感技术尽快、全面的应用于水利工程领域,可以使水利工程现代化发展获得强大的技术推动力,极大的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
2.无人机遥感技术
无人机是指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或机载计算机程控技术进行操控的不载人飞行器。无人机遥感技术是利用无人机技术、遥感传感器技术、遥测遥控技术、通讯技术、GPS差分定位技术和遥感应用技术,自动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快速获取地理、资源、环境等空间遥感信息,完成遥感数据采集、处理和应用分析的技术。
无人机遥感技术平台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飞行器分技术、测控及信息传输技术、信息获取及处理、保障技术等。
目前国内主流的无人机遥感技术是在放飞场由人工遥控无人机起飞,进入航线后切入自主飞行状态,利用惯性导航平台及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复合导航技术控制无人机按照预定航线自主飞行,并实时将飞机的飞行数据传回地面控制人员,无人机完成遥感作业任务后,切出自动飞行状态改由人工遥控降落到回收场。
2.1 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优势
(1)使用成本低廉。整套无人机遥感技术的购置费用大大低于卫星和载人飞机,由于其对场地和人员运用操作的技术要求也比载人飞机低的多,且技术较为成熟,因此日常运行维护简单、方便、可靠。目前的无人机基本都采用电驱动和燃油驱动两种方式,电驱动一般采用锂聚合物电池驱动直流电动机带动无人机飞行,电池可重复充电若干次。
(2)安全作业保障能力强。由于无人机遥感技术可采用自主和地面遥控两种作业方式,并且可以随意切换工作方式,因此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操作人员可在需要进行作业的高危地区控制无人机遥感技术开展工作,不需要人员进入现场,从而回避了操作人员的安全风险。
(3)遥感数据精度高。由于无人机可以控制在低空飞行,所携带的精密遥感设备可获取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资料。这种高分辨率影像资料可以让技术人员获取较小空间尺度上的地表细微变化、使得通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资料来监测地质和人为活动对水利工程周边的影响成为现实。
(4)具备机动快速的应急反应能力。无人机遥感技术体积小、质量轻、操作简单、转场迅速,起降条件受场地限制较小,在广场、公路或其他较开阔的硬质地面均可完成短时短距起降,快速获取遥感数据。
(5)能够克服云层获取数据。在很多地区由于受天气影响, 导致云层较厚, 像卫星光学遥感等方式无法获取数据。而无人机可在云层下方飞行,完全可以不受多云天气条件的制约,从而可以克服云层获取遥感数据。
(6)可实现大区域、长航时及定点、定区域遥感监测。目前国内较先进的民用无人机可实现持续飞行 1 600 km,滞空时间16 h以上,飞行前可一次性设定超过100个航点。在飞行完原设定所有航点后,技术人员可实时上传新航点,保证飞控技术的持续工作,避免了无人机降落后重新设定航点的操作环节。
(7)实现多种任务的应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为多种小型遥感传感器提供了良好的搭载平台,如多光谱仪、热成像仪、气象传感器、大气采样器、合成孔径雷达等。使用者可以根据任务性质和任务目的针对性的选用相应的遥感装置,从而保证了多种任务的综合应用,实现了该技术运用范围的最大化。
3.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3.1 无人机遥感在水利工程防汛防旱应急抢险中的应用
无人机在防汛防旱检查中,可克服交通不便、情况危险等不利因素,迅速赶赴目标区域,立体地查看目标区的地形、地貌和水工建筑物、堤防的完好程度。利用机载遥感装置,可实时向后方传递影像、图片等信息资料,监视汛情旱情发展,为防洪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来源。小型无人机携带非常方便,在到达一定区域后将其放飞,操作人员可以在安全地域内操控其飞行,并进行相关信息的实时采集和监控,大大地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在防汛抢险中的人身安全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
3.2 在水利工程水行政执法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水域大多有着面积较大、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特点,其巡查和执法工作很难做到全面细致。水利部门可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定期或者适时获取该区域的遥感影像,通过逐年影像的分析比对和对适时影像的研判,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水利管理范围内生态环境变化和人为活动痕迹的动态演变情况,同时遥感影像也可作为水行政执法的依据。当前,污染物向江河湖泊非法排放情况日益复杂、变化频繁,以往人工定期巡查的方式根本无法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无人机遥感技术对排污口污染状况的实时监测可以快速跟踪突发水体污染事件,捕捉违法污染源并及时取证,为水行政执法工作提供及时、高效的技术平台。
3.3 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利用无人机遥感的高分辨率影像以及高精度GP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为工程管理单位全范围了解重要水工建筑物以及边坡挡墙、防汛道路等水利设施的完好状态,根据所获影像反映出的问题及时采取加固、维修和改造的措施,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水利设施险情的发生。在水利工程运行期间,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控工程运行期间上下游周边水域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比如在一些泵站、水闸运行期间,其周边水域的水草等水上漂浮物可能会在进水口不断大量积压,如果任其进入流道会对运行中的闸站产生机组效率下降、水泵叶片损坏,闸门门槽卡塞等一系列不利影响。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适时掌控周边水域水草漂浮物分布情况、为提前组织人员打捞,清除这些水上漂浮物,为保证闸站正常运行提供最直观的图像依据。又如在太湖流域,蓝藻的生长周期短,一旦出现爆发性生长,其影响范围广,对周边城市的供水安全会造成很大压力,而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的适时监控可以准确判断出太湖蓝藻爆发的影响区域,为随后开展清除打捞工作、开启闸站加快水体流通等科学调度提供最直接的图像资料和决策依据。
4.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规划
虽然无人机遥感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但作为新兴技术领域,如何科学、合理的运用这一先进平台,为水利工程管理服务,还有相当多的路要走。总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统一部署。针对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区域以及需求单位的情况,制定无人机遥感技术的采购、运用以及日常管理的规划方案,实现单次飞行,多重任务,一机多用,信息共享。做到该技术运用范围的最大化和使用成本的最优化。
(2)构建平台。针对无人机遥感技术采集到的不同数据,搭建一个基于数据分析的技术平台,通过开发多种类的后期内业应用软件,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完成遥感信息的拼接、校正和解译工作,在短时间内向用户提交技术成果。
(3)培养队伍。通过技术培训等手段培养一批既懂水利业务知识又懂航空遥感技术、既懂外业飞行又懂内业处理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无人机遥感技术的专业队伍,确保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可靠运用。
鉴于无人机遥感技术有着其独一无二的应用优势,随着无人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无人机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技术支撑,将能够有力推动水利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精细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航测;遥感技术
中图分类号:TP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
航空摄影测量[ aerial photogrammetry ]指的是在飞机上用航摄仪器对地面连续摄取像片,结合地面控制点测量、调绘和立体测绘等步骤,绘制出地形图的作业。
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测量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使得油气长输管道勘察设计的测设手段得到了迅速发展。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作为现代测绘技术的先进代表和大范围内采集地形原始数据最理想、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已成为我国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的油气管道测设中最主要的地形数据来源之一。航测与遥感技术应用在长输管道线路设计中,对改进长输管道测设技术和能力、提高工程设计质量以及推动长输管道测设新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在设计中应用航测与遥感技术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管道总体走向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东至浙江、上海,南至广东、广西,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浙江、上海、湖南、江苏、安徽和香港共15个省、市、自治区,线路总长约8600km,设计输气能力300´108m³/a,是一条连接中亚进口气源、国内塔里木气田、准噶尔气田、吐哈气田、长庆气田和沿线中西部地区、华东、华南、长三角、珠三角等用气市场的重要能源通道。该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满足快速增长的天然气市场需求,提高我国清洁能源利用水平,是构筑我国油气战略通道的重要工程。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大口径高压输气管道工程,作为我国战略性能源工程,建设人员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决定全线引入航测与遥感技术作为管道线路设计的辅助手段,发挥航测与遥感技术优势,提高设计质量,减少设计人员内外业反复工作量,缩短设计周期,为西气东输二线建设提供优质的设计服务。
在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航测与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线路设计的工作中。作为线路选择和优化的辅助工具,遥感技术主要通过影像图片和数字高程信息实现其辅助功能。
在利用遥感技术之前,设计人员首先根据地形图确定管道的拟定路由,然后根据拟定路由的中线坐标确定航测路线,待影像图片和数字高程信息拍摄、测量完成后对图片进行纠正、裁剪、拼接等处理,最后由线路设计人员应用软件在处理好的影像图片上添加带有坐标的线路文件,对拟定路由进行优化,实现其辅助功能。
3 航测与遥感技术的优势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全线采用了航空摄影测量的手段获得遥感图像和地面高程信息,遥感图像为真彩色全波段图像,分辨率0.5m,地面高程信息精度为每1m一个高程点,这些遥感资料经过GIS手段构建模型,服务于选线工作。作为管道设计的新技术,遥感技术具备以下优点:
a时效性较强。由于传统地形图绘制时间多在上世纪50-90年代,存在区域性更新及更新速度慢的问题。然而近三十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三十年,各地方经济随之发展,人口增加,县、市、镇、村的规模扩大,河湖、交通线等地物都发生了变化,单纯依靠年代久远的地形图经常造成线路选择的失误,造成没有必要的反复工作量。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所用的遥感影像图均为线路设计阶段拍摄航空遥感图片,其反映出的地物信息均为最新的信息,时效性非常好,从而在保证设计准确性的同时大大减少了线路设计人员的内业工作量。
b 视觉效果更直观。选线时,同地形图、行政区图、交通图等传统地图相比,遥感的真彩色影像图视觉效果更加直观、准确。传统地图只能依靠各种抽象的图例、颜色、线条等表示地形地物,而真彩色影像图以照片的方式把地物呈现给设计人员,地物清晰、具体、直观,容易判别。
c 不受地形限制。选线时,由于地形的差别,山区地段选线比平原段要困难得多,在新疆、甘肃、宁夏等高寒地区,人迹罕至,选线人员到达线路位置的难度非常大甚至存在安全风险。在传统的选线模式下,由于地形限制,大型河流穿跨越工程、隧道工程确定穿越点、隧道入(出)口的选择都存在难于总体把握和全面考虑的问题。遥感技术利用航测的影像图片和数字高程可以打破地形的限制,使选线人员可以在不亲临现场的情况下获取拟定线路方案所需的地形地貌信息,从而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同时大大减少了线路设计人员的外业工作量。
4 航测与遥感技术需要改进的问题和建议措施
作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设计工作应用的新技术,航测与遥感技术在与线路设计的结合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a航测与遥感技术受天气的影响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全部的遥感图像都需要在飞机上拍摄出来,天气情况对机的飞行和遥感图像清晰度都有很大影响,对于春季沙尘天气,夏季雷雨天气,冬季风雪天气,这些都会延误遥感图像的拍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设计的进度。
克服天气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措施可以采用,第一,采用航天遥感方法拍摄的卫星图片避免航空遥感受天气的限制,以遥感图像时效性为代价确保工程进度;第二,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选取最佳航测季节,及时关注航测区域的天气预报,选取晴好天气有计划的提前开展航测工作。
b航测与遥感技术航带宽度问题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遥感图像的宽度为管道中线两侧各600m,如果在遥感图像拍摄完成后再发生改线幅度大于600m的情况,就需要进行现场人工测量来获取数据,因此遥感图像有限的宽度对线路的选择存在束缚。
发生超出航带宽度改线主要是原因:
城镇规划范围、土地资源利用的调整速度过快,环境敏感区域级别变更。
地下特殊地质结构、重要历史文物等在现行勘察规范不能完全满足工程前期需要。
建议在线路设计的各个阶段注重和地方相关部门结合与沟通,同时在设计工作前期针对特殊地段,特殊情况应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勘察工作,在局部可做加宽航测带方式处理。
c航测与遥感技术费用高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采用的是航测与遥感技术,利用飞机在飞行过程对中线两侧拍摄遥感图像,由于安全要求较高,此项工作必须委托专业的测绘机构来完成,需要花费高额的费用来完成遥感资料的获取工作。同时航测带宽度也是影响最终费用的因素之一,传统测绘方式多为管道中心线两侧各200m。
对于航空器费用高的问题,建议可采用相对廉价的航天遥感技术。即采用人造卫星代替飞机拍摄遥感图片或更为廉价的航空器遥感技术,如高空气球、无人机。这样在时效性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节省大笔费用。针对航测带宽的问题,需要大量的工程经验积累以及经验丰富的工程专家技术把关。同时可考虑根据地形地貌难度区域性划分航测带宽度的方法降低航测费用。
5结语
航测与遥感技术作为近年来引入管道设计工作的新技术,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线路的选择提供了很大帮助,不但为设计工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且对一些不易地面踏勘观测的地形地物从俯瞰的角度给出了清晰的表示。因此,航测与遥感技术在以后的管道设计工作中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实践,使其更好的融入到设计工作中,发挥更大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 1 ]汤国安,张友顺,刘咏梅.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 2 ]樊红,詹小国. ARC / INFO应用与开发技术[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 3 ]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刘慧平.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 4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摘 要:测绘新技术作为矿山测量中的重要内容,对矿山测量总体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此,该文在研究中主要以测绘新技术为核心,探究测绘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进而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 矿山 测量 应用
中图分类号:TDl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029-02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矿山开采工程项目的完善和优化,同时也对矿山测量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一发展形势,现代测绘新技术逐渐应用在矿山测量中,使得测量学科理论、技术体系以及研究领域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获得了体制上创新与改革。在微观方面,测绘新技术相比于传统测量技术而言,具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可以有效提高矿山测量技术水平,进而实现矿山测量的最终目的。为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测绘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矿山测量主要工作内容
1.1 构建矿区测量控制系统
矿山测量作为矿山工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工作内容主要服务于矿山勘探工作、设计工作、生产运营以及矿山环境保护和改造等工作,根据测量结果建立矿区测量控制系统,组织工作人员建立矿区测量控制网,并和国家高级控制网连接在一起,以现数据传输与接收。同时还要建立矿区基准网点,连接国家高级水准点,进而对矿区整体工作情况进行监控。除此之外,矿区测量工作要为设计部门提供矿区基础图纸资料,明确矿区各个空间数据,帮助设计部门了解矿区情况,进而提高矿区工程设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2 矿山工程设计放样
在矿区工程设计方案制定后,测量人员要按照设计方案要求,开展机电安装和管线埋设等工作,做好土建工程与挖掘工程中的相关测量工作,并结合煤矿生产实际情况与基础建设进度,对各项生产建设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进而保证矿区生产与施工的综合质量水平。同时,针对矿山生产中的资源利用与开况,测量人员要积极参与到资源开发工作中,做好监督工作,对施工进度与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指导性核查与审计,进而保证矿山工程整体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除此之外,矿山测量工作要参与到矿山施工管理中,留设保护煤柱,准备好各类图纸与数据资料,进而为矿山安全管理与相关救护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依据。
1.3 “三下开采”研究
为了保证矿山工程质量,在进行矿山测量的过程中,测量人员会在矿区地表设置长期监测点,用来研究该矿山岩层与地表移动变化系数,根据监测结果修改或者设计矿区煤柱,为建筑物、水柱以及地理下方煤矿勘探工作提供相关数据信息,保证煤矿设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种测量方式主要借助地表移动变形参数,及时监测地表沉陷问题,明确沉陷时间和范围,进而防止矿山施工事故的发生,为矿山生产与社会环境安全性与和谐性提供重要的保障。为此,矿山测量工作对矿山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测量人员要将新型技术与传统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不断优化和完善矿山测量结构,进而使得矿山测量工作满足矿山工程生产、施工要求。
2 测绘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技术优势
2.1 自动化
在矿山测量中,相比于传统测绘方式而言,新型技术融入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自动化水平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有效减少了测量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量,并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进而有效提高矿山测量工作效率。同时,由于大量先进测绘仪器的使用,自动化计算方式无需人工测绘即可实现自动成图,不仅缩短了测绘时间,同时节省了大量的劳动量,实现了矿山测量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2.2 高精度
在进行矿山测量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测绘新技术与测绘设备的引入,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工测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传统测量工作中读数、计算或者是绘图等方面的误差,有效提高了矿山测量的准确性,节省反复测量检查工序,进而促进了矿山测量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由于专业绘图软件的引进,借助硬盘储存功能即可实现对测量图像的储存与管理,提高了测量资料共享的便捷性。
2.3 多渠道
测绘新技术中的数字绘图设备可以在现代测绘过程中呈现二维图像,并根据工程需要模拟矿山工程三维图像,将矿山地形与地貌总体特色借助3D立体图像直观表现出来,进而为矿山工程设计部门或者是生产部门提供较为直观的基础材料。利用测绘新技术可以方便地对数据信息更新,有效解决传统测绘技术应用中的重复测量,提高图像资料的使用频率,进而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
3 测绘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3.1 航天遥感技术
航天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矿山测量中,并在测量工作有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积累下一定的测量经验。在航天遥感技术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获得遥感资料可以充当矿区地形测绘中的基础资料,利用相片校正、野外调绘或者是目视判读等方式完成矿区地形测绘任务。相比于传统测绘技术而言,利用航天遥感技术可以提高图形测绘的速度和效率,并具有低成本、高精度的优势,使得航天遥感技术被广泛的使用在矿山测量工作中。正因如此,对于航天遥感技术的研究逐渐增加,更多从业者和研究人员纷纷参与到航天遥感技术和关键理论研究中,借助航天遥感技术收集矿区地形资料,及时获取矿区实时性和动态性的信息源,进而实现对矿区周边环境的监测,为矿区环境各项保护措施的开展提供重要的资料依据。
3.2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卫星导航定位技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以获取信息为主,在矿山测量领域中,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可以全天进行作业,监测精度较高,并在实际测量工作中具备极高灵活性,进而实现对矿区环境的实时监控。相比于传统测量技术而言,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改变了传统测量技术中数据误差和信息处理效率低等情况,对目标测量监测点可以自动形成三维定点,借助空间理论,实现对矿山各个监测点的自动化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进而提高测量工作的高效性与灵活性。除此之外,测量人员可以将GIS技术与GPS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应用于矿区安全监测中,借助动态检测的方式实现对矿区各类安全事故的预防。
3.3 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又称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空间信息系统,借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可以对地球表层空间中的地理分布数据和分类分布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并将运算处理结果通过计算C展示出来。在矿区测量工作中,地理信息技术具备以下几种表现方式:第一,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其功能,并由多个具有关联性的系统组成,分别为数据采集系统、管理系统、处理系统、分析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和数据产品输出等内容,子系统运行情况直接关系到地理信息技术在测量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第二,地理信息技术所针对的对象为空间数据,这种空间数据主要有点、线、面、体等三维要素构建的地理实体,各个数据具备对应地理坐标编码,借此实现对地理位置、定性和定量的具体描述,进而达到对矿区地理信息的有效监测。第三,地理信息技术自身具备数据评价能力,可以对已经收集到信息数据进行统一整理与分析,并模拟矿区地理环境,为矿山生产和施工建设提供所需的决策信息。
3.4 惯性测量技术
惯性测量技术作为卫星导航技术的延伸与拓展,除了具备全天候、自主式、快速多能、机动灵活等特点之外,同时可以服务于非地下测量工程,应用范围更广。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惯性测量技术主要以惯性导航为核心,收集大量地表经纬度、高程、方位角、垂线偏差以及重力异常等内容,可以将收集到的数据及时传输给设备主机,为矿区设计工作和生产需求提供必要的矿山资料。在进行矿山测量的过程中,惯性测量技术主要包括平台式系统、捷联式系统等两种应用形式,一方面惯性测量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测量,对已有控制点进行加密、核查,及时检测地表管线和地壳变化,在发生地表沉陷时可以预先警报,进而提高矿山测量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测绘仪器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应用在矿山测量中的测绘仪器有很多,该文主要以全站仪为主,全站仪作为一种光电测童仪器,主要融合了电子技术和光学技术,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是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高差测量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系统。与光学经纬仪比较,电子经纬仪将光学度盘换为光电扫描度盘,将人工光学测微读数代之以自动记录和显示读数,使测角操作简单化,且可避免读数误差的产生。在实际使用中,设备中的大屏幕液晶显示屏能将所有重要的测量数据在一个界面上显示出来,并且还能提示下一步动作,有效控制测量过程。同时,除了将工作记录自动存储在仪器内存里,还能在测量完成后,把数据存储到一张PC卡上,具有数据安全双重保护功能,测量数据可以下载到计算机中,以便于信息共享。除此之外,全站仪具备Survey Office软件,可以进行数据交换、参数设置、建立编码表以及更新仪器系统软件,通过数据库对数据和结果进行管理,该软件采用Access数据库储存和管理数据,并使用了多文档窗口程序的模式,进而满足矿山测量中的使用需求。
5 结语
该文通过对测绘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研究,在分析矿山测量主要工作内容和测绘新技术应用优势的基础上,提出航天遥感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惯性测量技术等测绘新技术,发挥出测绘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作用和优势,进而有效提高矿山测量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 贺继光,沈碧薇.测绘与地理信息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及展望[J].矿山测量,2016(3):49-51.
[2] 姚卫超.基于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硅谷,2016(15):138,184.
[关键词]找矿工作;地质勘查;遥感技术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033-01
在我国经济产业中,矿业属于重要的支柱产业。找矿是推动矿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地质勘查是直接影响找矿结果的重要因素。笔者联系当前地质找矿工作实际,就地质勘查技术进行浅析。
1.基本原则
1.1 立足资源分布,合理安排勘查
我国地大物博,有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不同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是不相同的。有的地方的煤矿储量大,有的地方铁矿、稀土资源丰富,有的地方则有着较多的金矿资源等。因此,在进行勘查区域安排布局时,必须立足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并注重与宏观需求、地方条件等相结合,力求科学统筹,增强勘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科学统筹安排,注重超前规划
首先,要对商业性质地质勘查与公益性质地质勘查进行科学统筹规划,切实注重矿区地质的科学安排,同时,还要矿产勘查做好统筹调查。其对中央地质勘查与地方地质勘查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做到既符合上级要求,又符合当地实情。在规划时,必须立足国内,又要着眼未来,注重规划的超前性,一般可以提前规划10-15年,以确保地质勘查基先行作用的充分有效发挥。其次,要不断改革管理模式。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勘查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地质勘查机制,采取多渠道发展,并不断健全矿产地质勘查体制。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供给能力。
1.3 拓宽勘查领域,突出勘点
随着我国工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矿物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地质找矿工作必须不断拓宽勘查应用领域,扩大服务范围,从而满足社会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带来的新需求。另外要根据矿产资源、矿区环境、矿产开采、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将重点矿区和重点矿种作为勘查的重中之重,从而力争获得勘查的良好效果。
1.4 创新科技手段,提升勘查能力
要想提升勘查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手段的强大作用,有力促进勘查的现代化,从而真正能够达到科技兴地的根本目标。要切实加强勘查设施设备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勘查设备和勘查技术,加强理论研究与探索,以促进理论创新,不断提高勘查技术的科技含量[1]。
2.勘查技术
2.1 甚低频电磁法
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与普通电磁法有所不同,它的发射电台频率范围为15~25千赫兹,是属于高频电磁法。这种勘查技术的成本较低,仪器十分轻便,便于携带,其地质效果非常好,非常适宜野外地质勘查。随着矿产开发的不断加强,表层的矿产资源日益减少,给勘查工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甚低频电磁法只适用于浅层的物探,主要借助过滤波来处理和分析利用仪器所勘查到的有关数据。根据控矿规律,可以将异常地质圈定出来,也有利于找到隐伏矿区,从而进一步确定矿藏区域,为准确找出矿体空间打下坚实基础。主要是利用电台发射出电磁信号,但是,电磁波容易因为外界环境干扰,而会影响到信号效果。
2.2 遥感技术
通过遥感技术,能够比较准确地了解到地质成分分布情况。利用遥感技术全面分析地质信息,从而可以有效地勘查到成矿区域,以便更好到找到矿产资源。首先,必须认真测绘分析地质信息,以进一步获得矿化信息和蚀变矿物特有波谱。对于岩石出露较好地区,可以采用波谱对照的方式,以便更加准确地实现找矿目的。但是,从我国矿藏情况来看,都具有很强的隐伏性,或是藏在比较深层矿区,导致勘查困难大大增加。根据线环形构造原理,要强化识别与认知,采用遥感技术,能够有效获取信息,从而促使成矿区能够有效发现,能够有利于更加准确地找到矿藏。要根据流体及地球的动力学原理,通过发挥流体作用,导致地质运动,从而形成环形构造。遥感技术的作用原理就是通过采取信息,然后进行测绘构成地质环形结构图,结合流体力学等原理,发现深埋盲矿。环形内部,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找矿。在蚀变作用下,矿藏形成过程会留下痕迹,可以发挥测绘技术优势,将信息直接绘制为图像,可以将蚀变岩波谱特征构成几何纹理。在大型成矿区,一般会经历很多岩浆活动而成矿,遥感技术能够将相关态势、色调、影纹等测绘成图,研究人员从这些图像信息,经过研究分析,就能够确定是否存在超大矿床成矿区[2]。
2.3 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将微量元素测定处理,用X射线光子的强大作用,使矿种原子产生X荧光,然后对次进行研究分析。其主要依据是:矿物元素有着不同的X射线谱波长。不同的矿物元素浓度,会出现不同的荧光度,通过测定待测元素X射线谱的波长和强度,然后可以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这种技术具有谱线较简单,便于分析,有较多的可测元素,并能够同时对多种元素进行测定分析。通过遥感技术,能够定量分析矿产元素,增强勘查的准确性,便于准确有效地找到矿藏区,并能够将隐伏构造显现出来,将矿产资源密度与厚度确定下来。
2.4 GPS感应系统
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对任何区域进行探测与定位,并能获得非常景区的数据坐标。通过GPS感应系统的建立,利用矿物元素发出独特光谱和辐射强度,加以分析、对照,就能够找到矿区位置,并能确定出矿产种类[3]。
3 结语
综上所述,矿产资源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勘查技术的研究,能够提高地质找矿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研究,不断分析,善于总结,不断提高地质勘查技术,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矿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水平.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地质勘查技术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6:112-113.
关键词:土地管理;测绘技术;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测绘技术不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以及3S技术等新测绘技术的出现,土地管理工作得到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为优化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
现代测绘技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以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以及3S技术为代表的新测绘技术不断涌现,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信息更新、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土地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测绘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优势
测绘技术是很多知识的综合体,集多门学科的优点于一身。在土地管理中存在着缺乏规范管理、合理决策等问题,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可以在土地管理中创建决策体制,实行规范化管理。土地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首先要分辨清测绘技术和土地管理工作的关系,测绘技术是服务于土地管理工作的,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因此,我们要将测绘技术和土地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构建规范管理体系,科学管理土地资源,认真做好土地开发规划、土地税收征集、土地使用信息汇总等工作。
三、土地管理采用测绘新技术必要性分析
测绘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时为了更好的辅助土地管理工作,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土地信息,例如:已经使用的土地面积,未开发的土地面积;地籍管理中的地形图纸绘制、信息系统建立等等。得到测绘技术的支持,土地管理可以制作更具有时效性的土地使用动态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人地矛盾,保护耕地、科学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合理搭配土地资源很有必要。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土地的使用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需要使用测绘技术搜集更多的信息资源,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制定全面的土地管理使用计划。
四、运用现代测绘手段增强土地管理能力
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就是以GIS、RS、GPS为代表的测绘技术和测绘成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与此同时土地管理也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完善土地资源空间基础构架、建立土地资源利用信息系统、地籍信息系统在内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并且与其他专业进行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测绘工作则是确保所有的这些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建立起来的可靠保证和重要基础。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为国土资源信息获取、处理以及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同时,也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决策以及开发利用方面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服务。总之,利用现代化测绘技术手段,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实现测绘产品信息化以及测绘服务信息化,在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和管理利用的同时也使测绘工作的基础性、前期性、公益得到了充分发挥。
1、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土地测绘技术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新技术,其特点是以最快的速度确定各测量点的物理坐标,改善测绘精度。由于GPS采用静态工作模式完成测量等操作,因此,不需要点与点间的通视条件就可以完成高精度的测量工作。如果采用GPS-RTK技术,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定位结果,还能够获得厘米级的测绘精度。目前,GPS-RTK技术主要应用在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地籍测量等多个领域,以成为获取土地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大比例尺的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运用GPS技术可以实时获得地物信息与地界或权界等信息的准确定位与数据采集工作。由于GPS测量结果是三维地理数据,经坐标变换和数据格式转换后即可很容易的实现数据共享与地理信息的无缝结合,避免了传统测绘方法在多次清绘、转绘中带来的误差。
2、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RS)包括传感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的处理、提取和应用技术,目标信息特征的分析与测量技术等内容。它具有全天候、信息丰富、信息获取速度快、多光谱特征等优势。其30 m-0.61 m范围内的测绘数据均可在各项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随着遥感技术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已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规划管理、居民住房产权调查等工作中。
3、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将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顺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图形编辑、数据库管理、输出和数据综合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最初主要用于建立与土地管理、土地开发规划有关的土地信息系统(LIS)。因而形成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土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构建的土地开发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土地调查、登记、统计、评价、地籍管理等各项工作,为土地法律咨询提供资料参考。利用GIS技术建立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可将空间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完整地结合,从而实现图形与数据的一体化和数据的分析、管理与输出操作等。
4、3S技术
3S技术的有效结合,是未来土地开发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最为核心的部分。目前,3S技术主要是以GPS为数据源,由野外调绘得到的遥感影像为参照,利用GIS平台在计算机中直接绘出图形,然后对各地状况进行标注,从而直接完成土地资源的调查任务。另外,也可以将遥感资料通过数字化软件处理或直接在GIS中数字化处理后导入到数据库。通过发挥GPS、RS、GIS的各自优势,快速准确地获得土地变化信息和高质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最终构成完整的、实时的、系统的、动态的土地测绘信息集成系统,保证土地开发管理所使用数据的准确性。3S技术的结合使用,不仅可以显著的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促进国土资源开发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统一化。
五、基于土地管理的测绘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的发展前景
构建基于土地管理的测绘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将城市土地管理工作提上一个新台阶,促进测绘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为土地管理提供全过程的优质服务。基于土地管理的测绘信息系统的建立,将为建设用地的征用,预审,供地,确权,建设用地批准下达等办理阶段的定位,定量和可视化分析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和高效的指标核算工具,有助于动态把握对土地实施管理的全过程,提高了土地审批与监督管理的科学水平和工作效率。
2、巩固技术优势,拓展城市测绘业务。基于土地管理的测绘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土地管理类提供全面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丰富了测绘成果的表现形式和技术含量,在基础土建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供定位分析、定量分析、可视化分析的成果,有助于提高测绘工作的社会地位,变政策优势为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
3、促进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转变。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测绘行业已经在数据采集、辅助成图、数据建库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测绘行业从传统的手工作业到现代化作业方式的转变,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基于土地管理的测绘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利于丰富测绘成果内容与表现形式,促进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形成。
结束语
测绘技术的发展在土地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弥补了传统土地管理技术中的缺陷,提高了管理的效率,提高了管理的准确性,在我国实行科学土地管理、土地资源科学规划、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测绘技术的应用,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万利;张伟;浅谈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王珊珊.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
[3]付海民.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3(11)
土壤湿度是陆地水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陆地和大气之间水汽和能量交换过程中的重要因子。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土壤湿度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土壤湿度观测资料极为缺乏。王国杰介绍说,近几年,国际水文与遥感学界致力于利用卫星遥感手段提取陆面土壤湿度,欧洲的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了较为完善的微波辐射传输遥感模型,利用美国、欧洲、日本的极轨卫星资料,发展了最近30年的日分辨率的全球土壤湿度。但是在这其中,中国的遥感资料和产品并没有参与进来。意识到这一情况,王国杰不畏艰难,毅然决定利用中国气象局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资料开展研究,参与到多国遥感合作项目中,扩大中国卫星产品的国际影响。
目前任教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的王国杰,2007年就获得中国科学院水文学博士,2011年获得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气象学博士,凭借深厚的专业积累和多学科背景,将工作着眼于土壤湿度产品的研发及其在气象预报和水文预报等领域的应用,致力于实现水文学与气象学的结合。每一个科研新项目都源自过往的积淀,对他来说更是如此,在多年的工作中,他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用辛劳和汗水筑牢了科研的根基。
推动中国卫星产品参与国际合作
2013年,王国杰开始进行教育部国际合作项目“利用中国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遥感资料提取陆面土壤湿度”的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微波遥感资料,王国杰与荷兰合作方进行密切合作,采用合作研发的陆面参数遥感模型(LPRM)提取土壤湿度。LPRM模型是一个较为成熟的辐射传输遥感模型,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已经被应用于多颗卫星资料来研发全球土壤湿度产品,包括SMMR、SSM/I、TRMM、AMSR-E、WindSat、AMSR-2等。利用成熟的土壤湿度反演技术和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微波亮温资料,王国杰已经研发了空间分辨率为25km、时间分辨率为12小时的全球土壤湿度产品,效果极优;并且基于WebGIS技术搭建了数据服务器,成立“信大遥感数据网”(http://),供全球用户在线浏览、查询和下载土壤湿度数据。目前,这一产品已经用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中德合作组项目“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型模拟到适应措施”的工作之中。
王国杰介绍说,利用风云三号B星和最近发射的风云三号C星资料,可以把土壤湿度产品的时间分辨率提高到6小时;利用风云气象卫星多载荷融合技术,可以把土壤湿度产品的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km。提高风云卫星土壤湿度产品的时、空分辨率,是王国杰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王国杰为后续的水文气象过程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基础数据。与此同时,他也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美国NOAA的土壤湿度遥感团队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学术联系,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揭秘东亚季风区降水机制
东亚季风区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过去30年来,随着全球气温变暖,东亚季风区极端降水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极端降水所导致的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使得人类对水资源的调控及洪水风险管理,对于大气降水尤其是极端降水的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气过程具有混沌特征,并且极端降水频率和强度增加,使得大气降水的可预报性降低。因此,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加强对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预报能力,是我国水文气象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
众多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土壤湿度对同期降水可能存在正反馈机制,但是尚无法厘清是直接反馈还是间接反馈。同时,东亚季风区春季土壤湿度对夏季大气降水的动力反馈,不仅会改变夏季风的强度,也可能改变其路径。因而,这种反馈机制对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更加复杂。
近几年,陆面水文遥感技术快速发展,开始提供大尺度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在对现有成果深入分析研究后,王国杰认为,以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土壤湿度对大气降水的反馈作用,不同数值模式输出的结果有很大分歧;而单纯采用数学手段则难以准确地分离出反馈信号并确定反馈机制。要厘清土壤湿度对大气降水的反馈机制,需要综合利用数值模拟和数据分析两种手段。
为了在这一领域获得突破,王国杰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亚季风区土壤湿度对大气降水的反馈作用研究”。在这项工作中,王国杰潜心科研,着重解决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瞄准土壤湿度遥感产品的交叉验证和优化处理,为该项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基础。土壤湿度与大气降水之间存在双向的相互作用,相关分析等传统手段无法捕捉和量化土壤湿度对大气降水的影响。为了有效地分析反馈信号,王国杰采用反映统计因果关系的Granger causality等方法分离土壤湿度和大气降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试图提出新的数学方法以剔除外生变量如SST所导致的虚假信号。同时,王国杰领导的研究团队采用集合卡尔曼滤波等技术手段,把卫星遥感土壤湿度产品同化到WRF等数值模式中,进行陆面-大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目前,这项研究还在进行中,王国杰说,项目进展非常顺利,东亚季风区土壤湿度相关研究初见成效。
同时,在手头工作量很重的情况下,王国杰不畏辛劳,与荷兰国际航天测量与地球科学学院、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开展合作,主持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青藏高原春夏季土壤湿度热力效应及其对东亚夏季风和季风降水的影响”的研究。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显著地影响东亚夏季风和季风降水。春夏季土壤湿度对高原热源有重要影响,但土壤湿度观测数据不足,学术界对土壤湿度的热力效应及其对东亚夏季风和季风降水的影响仍然缺乏研究。为此,王国杰带领团队利用高质量的土壤湿度遥感数据,综合利用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两种手段,研究青藏高原春夏季土壤湿度的热力效应,及其对东亚夏季风和季风降水的影响机制。
在这一过程中,王国杰将研究重点放在三个方面,集中优势资源优化现有多源卫星资料,建立全国最近20多年土壤湿度数据库。同时,他诊断分析青藏高原春夏季土壤湿度的热力效应,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季风降水的关系。除此之外,他以土壤湿度遥感数据驱动区域气候模式进行敏感性实验,揭示土壤湿度异常通过热力效应影响东亚夏季风和季风降水的具体过程和物理机制。
探索土壤湿度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奥秘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是导致地表水资源短缺;而地表水资源短缺,尤其是土壤水分缺乏,又会通过反馈机制作用于大气过程,放大变暖的信号。那么,在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变化和地表土壤湿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具体联系呢?2015年底,王国杰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资助,与加拿大谢布克大学合作开展“我国东部地区土壤湿度卫星反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共同研究我国东部地区土壤湿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王国杰认为,要认识土壤湿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需要从水平衡原理入手。地表土壤湿度,取决于大气降水和蒸散发的差值;大气降水的变化易于研究,而陆地蒸散发是陆地水循环中最大的不确定项,受太阳辐射、风速、气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厘清并量化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因而,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王国杰发现,“基于传统水量平衡原理计算过的干旱指数,并不能够准确反映气候变化对地表水资源及水循环的影响;只有采用大尺度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开展研究,才能更加准确描述气候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水资源的影响,探明陆地-大气界面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那大尺度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又来源于何处呢?
基于近十年来,国际卫星遥感反演手段的快速发展,为获取大尺度长序列的土壤湿度数据提供了可行途径。王国杰很有信心:“可能当前土壤水分卫星遥感技术并不尽完美,但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立于气象观测的地表土壤湿度数据集,这种客观的数据是极其重要的”,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建立土壤湿度数据库,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可以量化气候变化对地表水循环的影响。
可是,问题又来了!是不是拟采用的卫星反演手段就一定能准确测定土壤湿度呢?
在查阅大量文献后,王国杰发现并非如此。每颗卫星的原始观测资料,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陷;不同的土壤湿度反演算法同样如此。因此,采用多卫星、多传感器联合反演手段,可以整合各种卫星数据和各种反演算法的优点,提高土壤湿度的反演精度。另外,基于单颗卫星资料反演土壤湿度,其时间序列较短;采用多卫星资料融合,可以延长土壤湿度时间序列,更有利于分析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的影响。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加合作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双方团队的科研和技术优势,开发高质量的土壤湿度产品。王国杰领导的研究团队,擅长利用微波遥感技术反演土壤湿度产品。加拿大团队则擅长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反演土壤湿度,尤其擅长利用L波段开发高植被覆盖地区的土壤湿度产品。
王国杰介绍说,欧美国家近年斥巨资研发专门卫星以探测土壤湿度。2010年,欧洲空间局(ESA)耗资3.15亿欧元,发射了“土壤湿度和海水盐度”(SMOS)卫星;2015年,美国NASA耗资9.16亿美元,发射了“土壤水分主被动探测”卫星(SMAP)。我国目前尚没有土壤湿度专门卫星。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风云卫星资料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壤湿度和植被光学深度数据,可以满足并保障国家重大需求,也可促进我国卫星资料的深化利用,参与在该领域内的国际竞争。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并可借鉴和吸收SMAP和SMOS的优秀研究成果,为发展我国遥感反演土壤数据集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勇于发现,开拓创新。在梳理科研工作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后,王国杰及合作团队决定利用卫星反演高质量的土壤湿度资料,从地表水平衡原理及水循环动力机制出发,重新厘定中国东部地区土壤湿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