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价值观范文

学前教育价值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价值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学前教育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价值观;学生;教育教学Outlook on values educates the shallow Xi student

【Abstract】What to outlook on values having , what to life direction having right away. The values how to train teen-ager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beneficial to taking form's, is one item important mission of our socialist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building , is long range problem our socialism must study an exploration unceasingly as modernizing school.

【Key words】Outlook on values; Student; Educate teaching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上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的现象已反映到学校中来,我们的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主阵地,如何加强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教育的导向

而今,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封建主义的价值观、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东方的价值观,西方的价值观;古代的价值观、现代的价值观都在对国人产生影响。学生面对这一切,由于判别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的现象。社会主义学校面对这一现实不能任其自然。在社会上价值观会呈现多元状态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价值观,大胆对社会生活中消极的价值观在学校中的影响加以有效控制和抵制,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根据当前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笔者认为学校在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应当重点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索取与奉献的关系。

学校教育一旦在社会主义社会与学生之间起好中间媒介作用,学生就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良好的“最初印象”,从而打下纯正的“底色”,产生难以磨灭的“社会印刻作用”。

2形象化——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价值观体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意识,其教育当然需要理性化。但是若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搞倾盆大雨式的理性灌输,搞空洞的说教,学生必会觉得味同嚼蜡。因此,价值观教育方式宜虚功实做,即以具体的物化模式--人物形象进行引导,把抽象的价值认识具体化、人格化,用具体的人物形象感染学生。

价值观教育形象化的关键在于选择好的榜样。一是选择的榜样地位上要接近学生,力求是“低起点”、“高成就”、“平凡而伟大”的榜样,这就能使学生动情、佩服。二是选择的榜样要在时空上接近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当然可以选历史上的、国内知名的英雄、模范、先烈、先进人物做榜样,但决不能一味“舍近求远”。榜样的亲近性,容易被青年学生相信和接受。三是选择的榜样具体言行要适于学生模仿。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觉到思维,只有通过模仿榜样的具体言行,才能逐步升华到对价值观的整体把握。

3校园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环境力量所谓校园文化,其核心就是师生员工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它作为一种能动的环境力量和隐性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导向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校风、校容、制度、体育、文艺熏陶等。教育是一种导向,但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在学校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学校要引导学生过进步、文明、健康的生活,这样必能对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4内化——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所谓“内化”,这里是指通过教育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并付之于行动,形成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人进步的内在动力,是价值观教育内化的体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着力促进“两个互动”。

一是促进学生情理互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评价。要引导他们把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以达到情理相通,认识加深。从本质上而不是从表面上认识、信服、内化社会主义价值观。

第2篇:学前教育价值观范文

一、知识价值

数学首先是以一种知识形态存在的。与其他所有学科一样,数学能够给我们以认识世界的基本知识。我们每天都在有意识无意识的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数学的发展既包括数学内部自身理论的创建,也包括数学在其他学科和社会各方面应用的扩展和延伸。传授数学的各种知识以解决问题是我们数学教师们最基本的任务。对教学实践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内部问题的过程中,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抽象概括、数据处理、空间想象等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数学知识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之一。

二、思维价值

人们在知识积累中发现了数学所具有的对思维训练的价值。数学作为一种思维的体操,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同。数学也就演变成了一种训练人们思维的工具。人们认识到通过数学的训练,能够给人的思维带来巨大的启迪,引导人们在思维上有巨大的进步。通过数学的训练,人们的逻辑推演能力,思维的严谨程度,乃至于思考的周密性、条理性、逻辑性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思维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的研究和知识的进步,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数学思维有着自身的特点,具有极强的创造性、策略性、问题性、程式化、简洁化、精确化、全方位等特征。前苏联数学教育家奥加涅相曾指出:“区别于传统教学,现代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力求控制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基本的思维方式则成为学生要掌握的专门内容"。“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数学地看待世界、数学地处理问题,即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地认识问题、数学地思考问题、数学地解决问题;数学更能够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抽象化、符号化、公理化、形式化、模型化、证明与反驳、数的意识、推理意识、化归意识、审美意识等等)"。

三、应用价值

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的思维方法无时不有的信息时代,要求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是注重应用价值取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价值取向。数学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发展对数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根本上来说,数学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高道德、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因此,加强数学应用价值取向势在必行。应用数学是做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有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十分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教学,再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此外,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能初步运用数学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应用价值取向的具体阐释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这是由数学本身所具有的多方面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里所讲的数学的应用是一个大应用,就是说其涵盖范围是远远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用数学的结论、数学的成果或数学的思维方法,这里指的应用还包括应用数学的思想、语言、观念,乃至数学的精神。

首先,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对数学的理论性成果进行应用。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生活中生产中方方面面都是数学的影子。如果一个人没有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在现代社会他是寸步难行的,是什么都办不成功的。

其次,我们一般有意识的应用数学是将数学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在这种意义上,数学不再是以一种成形的理论形态出现,而是以一种分析世界解释世界的方法出现,其体现出的是一种方法论。历史学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对已经发生过的,不能再重现的事情进行一种数学模型化的考察,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不仅促进了新研究领域的开拓,而且使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更精确、严谨;不仅影响着对原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及分析这些材料的方向、内容和着眼点,而且影响着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可能解决按照传统的研究方法所无法解决的难题。

再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内在的思维对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有着巨大的价值。比如抽象化、模型化、符号化、化归意识、推理意识等等都内含着极为深刻的知识价值。虽然我们不是每个人都会从事数学的研究,从事与数学有关的职业,但是我们都会应用这些思维方式,因为这些数学的思维方式具有普适性的特点。人类社会越是往前发展,越是需要思维方式的进步。具体的知识是有限的,要创造出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最后,数学的语言、观念、精神等方面的价值也正在逐渐的被人们认识到,并开始广泛的应用。世界上的语言有很多种,几乎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甚至有几种语言,这些语言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知识、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阻碍。而数学语言却是通用的,可以说数学语言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世界通用语言,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可以运用数学语言共同探讨科学世界的奥秘。此外,数学的观念和精神也正在被人们逐渐发掘出来,并体会着他们的价值,数学对人们的影响正在逐步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第3篇:学前教育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情感态度;音乐审美;情感;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89-01

“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中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服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情感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中,有着极其重要和非常深刻的作用。情感时刻伴随着人的精神生活,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态度和内心体验。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性格各异,年龄不同的,正是最需要情感滋养和温暖的学生。这就决定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音乐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是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因此,尤其要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在音乐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生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使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收到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1.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教师应把学生从那种听讲式的教室里、从没有多少移动余地的座位中解放出来,亲身参与到喜爱的音乐活动中。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1.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音乐课程属于美育的一个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最主要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其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1.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1.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个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2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

教师在师生情感关系过程中起到主导,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认清职能,正确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控制着,而是一个顾问,一个参与者与引导者,应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而不是压制学生,使其成为一个应声虫。

2.2尊重信任学生。教师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动力,只有当教师把真情实感倾注到音乐之中,才能感染学生打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从而使之进入学习音乐的最佳状态。

2.3了解、热爱、关心学生。情感的形成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情感产生的支点。

3运用美育激发创造情感

3.1以情动请:情感的特点之一是感染性。要调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最好最直接的办法是教师运用情感因素进行教学。每个动作,每句讲解,教师都要认真,充满感情的去完成,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乐于接受。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其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

3.2以行育情:情感的发生不是无缘无故的,他是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发展、成熟的。因此,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生动性,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意义的活动,这是教师传达情感,培养学生美好而丰富的情感的重要途径。

3.3以境激情:培养儿童审美能力是美育过程的起点,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是经常性的审美活动。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看蒙古舞是抖肩膀;观看新疆舞时摆脖子;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而改变情绪。倘若经常性地开展类似富有直观性,可感性,愉悦性的审美活动,就会引起一种强烈地心灵情感体验,产生一种美感。

3.4以理引情:道理理解的越深刻,情感会越浓厚。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懂得相关的道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的途径。当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地确定运用,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

总之,情感因素的运用,是教师树立威信,组织教学,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条件,也是音乐课堂效率提高的保证。

第4篇:学前教育价值观范文

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建构

陶行知曾说:“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要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性、人情、人道,最为主要的是教师首先要有人性、人情、人道,教师的人文素质不高,就不可能培养出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就不会在他的教学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教师除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过强之外,更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建构全面的人文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每个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确保其主体地位和个性发挥,重视学生主观情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每一堂课成为人文教育的辐射源,使学生真正地体味学习的快乐,做人的快乐,向往教育,憧憬未来。

二 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又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教师展示才华的同时,施以人文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共同整合,才能一幅描绘出充满人文色彩的画卷。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基本权利的享受,而不应侧重义务,轻视权利

受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教育特点是公正、公平、民主的,是不断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的。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享受权利,而不是来尽更多义务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权利的享受而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维系体系,不能因为学生的故意调皮,而剥夺其听课的权利(如罚站、赶出教室等);设计问题体系,要有层次感,难易比例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效果评价体系,应以更多的鼓励为主,尊重学生学习的成绩,不能过多的宣扬分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才去主动地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课堂教学,应是个性内化活动的过程,而不应抹杀差别,贬抑个性

人文教育应把学生个人心灵的全部丰富多彩的东西挖掘出来,而不是把它们压缩成一个公式化的单一的“心灵”。教育不仅注重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还须关注非智力因素,重视个性的自由,给学生一个个性施展的空间,只有在这个空间,学生的思维才得以发散,情感才得以展示,理念才得以升华。学生积极地探索比默默地接受更能提升其发展的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承认个性差异,而且要懂得欣赏差异,在欣赏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这就是激发生命内涵的过程。 我们必须尽力去营造一种学生主动学、轻松学、有自主选择权地学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让学生有申诉自己观点的自由,有在形成自己思想和设计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质、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自由。广大的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学习上存在的个性差异。多考虑和设计一些针对不同个性学生的因材施教的策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不同的施教途径都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与施展。

3.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而不应醉心给予,禁锢天性

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讲,主体意识是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逐步地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逐步地养成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的性格。所以,良好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而言是受益终生的。针对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感官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唤起求知的欲望,从被动变主动。

4.课堂教学,应是学生情感的放飞,而不应是束缚精神,限制自由

我们教学的主旨不是使学生变成知识的奴隶,教师的信徒,而是知识的主人,教师合作的伙伴。在课堂中允许学生情感放飞,畅所欲言,知则必言,言而必尽。为了改变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教师应放下“架子”从讲台上走下去,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共同畅谈本课的有关学习内容。只有尊重情感的自由,才能有真挚的情感抒发,而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化的情感共鸣。教师要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要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要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这就是教育对人性之觉悟!这就是教育的人文精神!可见,不可言说的情感交流和“身教”是至关重要的。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这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

三 人文素质教育的加载

第5篇:学前教育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人生观价值观培养

小学体育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也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不仅在于育体,而且在于育心。同志曾经说过“体者,载知识之舟寓道德之舍也,无体则无的智者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培养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等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转变。学生时期是人生的花季,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有利条件,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增强体质,获得体育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而教师则习惯于发号施令,要求全体学生都统一到他所设计的“套中”,其结果事与愿违。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工作失败、师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随课堂气氛的变化而下降。这样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在体育教师中从以往的“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生物体育观”转变为“人文体育观”,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配合,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教育收到最佳效果。

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更是一种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它不仅满足学生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而且是不同动机、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的青少年都可以参与其中。或欣赏、或娱乐、或竞技,找到适合自己的地位而受益。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规则,按一定的程序认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弘扬正义,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和学生的是非观、正义感。从而让学生体会体育的内涵,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奋勇拼拼搏的思想,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品质

体育是竞争。竞争中难免又失败,有挫折。但这种阻力可以转化为人前进的动力。就体育而言,成功、胜利是暂时的,而失败和挫折是永恒的。它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有意识的不断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制造挫折的环境,同时通过表演、测试、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向困难和挫折挑战的信念。其间学生或许会受到皮肉之苦、心理冲击,直至产生放弃的念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的进程迅速而恰当地给予学生一定技巧上的帮助,并鼓励学生向困难和挫折挑战的信念,是学生产生不断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团队意识

体育竞赛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团队意识。在运动实践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另一方面,要使学生都置身于一个团队之中,团队胜了,大家分享;团队失利了,大家承担,并进行自省。团队荣我则荣,团队耻我则耻,从而培养学生为集体而战的奉献品质。

五、要注意课外因素的作用

社会“大气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全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提高倡,体育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大气候的影响下,也深知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职责,力争做“强民”,而不作“弱民”的责任感在他们心中形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中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这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性的评价,更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不仅注重定量评价,更要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重绝对评价,更要重视相对性评价。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时不但要有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还要有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评价中,体现了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发展进行评价,要建立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化评价方法的思想。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生由于个性不同,因而他的发展也是不同的。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认真把握好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每个环节,让每个同学的体育个性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使不同的学生在体育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结果要进行全面分析,客观公正地描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评价学生。由于体育教学的复杂性、多因素的制约性以及评价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因此,实施多元化评价方法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方法。如从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体验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以更科学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六、结语

总之,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授体育知识的同时,还要科学的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实践证明,在愉悦的情绪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历史的教诲,他们青春亮丽、活泼开朗,他们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无私的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 李靖珍;《浅谈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国科技教育杂志》2010年第2期;

第6篇:学前教育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 寓言教学 价值观 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3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要注意培养学生思想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教材中的寓言故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具有独特的优势,现进行具体分析。

一、 寓言故事的教学价值

(一)饱含人生哲理

寓言是一种文学载体,其创作的初衷就是为了教育。这是一种特殊途径的教育。寓言故事本身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并可以随着主流价值观的流变而不断地进行改编,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其实,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价值观。比如,徐友凤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寓言故事《龟兔赛跑》中隐藏的不公平竞争机制进行剖析,说明制度化的教育在遵循一种文化标准的同时,也将其他文化给予否决的道理。在课堂上,通过寓言故事把人生道理传递给学生,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二)对学生思想成长的影响

寓言本身特有的故事性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一定的契合性。7-12岁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由于生活环境、遗传因素、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他们认知发展水平、思考能力有很大的不同。寓言是“理性的诗歌”“穿着外衣的真理”,蕴含了生活的真谛与人生的真理。寓言的教学从简短精练的故事开始,再上升到蕴意深刻的哲理,能帮助学生尝试认识自我、认知世界,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促进他们思想认识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二、寓言教学培养学生思想价值观的策略

(一)重在明理

寓言的语言浅显易懂,教学时需要理解的字词句比较少,重在通过读懂故事理解其中的道理。寓言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明理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拨开故事的“外衣”去认识寓言的精神内涵。寓言还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形式比较固定,一般前面讲述故事,最后提示它的寓意。教学时,教师既要重视对故事的引导,更要重视对寓意的理解感悟。对寓意理解感悟的过程,就是学生明理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找到相类似的寓言,进行类群文阅读,让学生尝试写一写寓言的寓意。这样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二)理解价值观

寓言故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取向的包容,不管是褒扬式还是惩罚式,都传递一种正面的向上的价值观。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保证价值观的单一化,不必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这是由学生的认识与思维特点确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增加,他们自然会理解寓言故事存在的一些思想冲突。例如,《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如果不分主次,就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有可能适得其反。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黄雀早晚还是会被吃掉,那为何不放弃捕蝉而保全自身?也有的学生认为,这就是一种生物圈的循环而已,生态的平衡就要遵循这种规则。而这个寓言的含义是要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

教材中的寓言都传递一种主流价值观。教师在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预防出现思想失范的情况。

(三)传递正能量

语文教材所选的寓言故事,传递更多的是正能量。比如,《画龙点睛》,教育学生要在重要的时段下工夫努力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狐狸和葡萄》,尽管寓意在于讽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道理,但也能让学生从中学习到最终吃到甜葡萄的猴子相信自我,达到目的道理;《蝉和狐狸》教会学生,聪明的人要懂得在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要被眼前的利益与虚荣诱惑,时刻保持警惕。这些课文无不反映出正能量。有的寓言本身传递的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或多或少存在一种不协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传递给学生予正能量。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寓言故事本身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营造适合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学习新知,领悟寓言的深刻道理,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

[ 参 考 文 献 ]

第7篇:学前教育价值观范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二、情感B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误区与对策

教师在对文本解读时,往往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割裂开来,片面地认为语文课就是“听、说、读、写”的简单重复,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探究,导致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课堂气氛沉闷,重思维结果轻思维过程与方法。要走出误区,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维度的内涵。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教学中,因文本的丰富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特征,教师在实现“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的过程中,不要单纯注重认知因素,要把情感因素考虑进去。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分析“豆腐西施”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探究杨二嫂的动作、外貌、语言、心理活动时,教师要加以点拨、启发、释疑,让学生明白杨二嫂命运的悲惨。另外,对态度的理解也应正确把握。态度“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事物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指向,包括对事物的基本观点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具有较强的情感倾向性”。在教学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之《雷电颂》一课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挖掘吸取文本精髓,以彰显诗人鲜明的个性、炽热的情感以及冲动的气质。作品有深沉的现实指向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抨击了抗战时期消极抗日、积极的投降政策,同时,它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抗日的斗争意志,推动了正在进行的民族。

价值观和社会性需要是相联系的,是人们判断客观世界的标准。罗克奇对价值观是这样给出定义的:个人关于行动的理想模型和理想的终极目标的信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1.通过情景再现的教学实践进行培养

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和进步、不断普及和提升,使得图像展示、声音和视频等技术手段被大量运用,这就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缺陷,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在课上播放苏州园林的图片及音像资料,让学生有身临界其境的感觉,从而得到关于苏州园林的全面的、明确的知识,感悟设计者的匠心,引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强调教学活动中的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学中创设对话氛围,让学生品味作者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地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从而发自内心地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和共鸣。

3.课堂延伸法拓展思维空间

初中学生富有强烈的好奇心,模仿能力强,可塑性也很强。他们对教师有着特别的信任和崇拜,教师的人格、言行、品德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巨大且深刻。因此,教师在树立自身形象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同时,必须慎重地以自己的品行修养感染熏陶学生,不说不恰当的话,不做不恰当的事,引导他们关注自然与社会、关注生活与时代,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第8篇:学前教育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心理学;分析

无论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都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着内涵上的一致性。所谓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符合价值观标准的事物和行为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否则就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荣辱观是指人们对于荣与辱的看法,回答的是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它由“荣”和“辱”两部分组成。“荣”就是荣誉,是人的道德行为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誉以及人对于这种赞誉的追求;“辱”就是耻辱,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否定和谴责以及人的灵魂深处形成的羞耻心。当人的道德行为符合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时,人们就会觉得自身有价值感和荣誉感;当人的道德行为不符合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时,人们就会觉得自身没有价值感和荣誉感。此外,荣辱观从心理学角度可分析为荣辱认知、荣辱情感、荣辱意志及荣辱行为四个要素,也就是通常讲的知、情、意、行。所以,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尽管在提出背景、教育对象、文字表述上存在不同,内涵却是一致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可以看作社会主义荣辱观针对当代大学生所做出的提炼、浓缩和升华。

高校是我国人才成长的基本源头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故而,高校是否大力实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关系到当代青年价值观和荣辱观是否得到有效培育的关键环节。在高校中进行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可以抓住二者的共性因素,通过以下措施来实施,达到既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又帮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双重目的。

一、优化培育环境 人与环境是互相创造互相影响的。对于高中毕业直接跨入大学的同学来说,其身体、认知、情绪情感、世界观、人生观都处在成长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拥有良好的价值观和荣辱观教育环境,大学生身上才能自发地凝聚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环境的优化,首先是文化环境的优化,大学校园文化对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校可以利用强大的环境优势,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读书演讲、读报评报、新闻评论、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在校园内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制作宣传灯箱、刊出专题墙报、开设专题广播,借助文化氛围、校园环境的熏陶,帮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树立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还可发挥图书馆和网络教育的作用,尽可能准备齐全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关的图书,办好阅览室,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网,方便大学生从中汲取营养。优化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还包括朋辈群体环境的优化。这是因为,大学的集体生活使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同辈群体环境中。个人、同辈群体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但二者又同时受到高校大文化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好的环境将促进二者的健康发展,反之则催生恶性循环。大学培育环境这些年不管是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这就决定了大学培育环境必须优化。

二、发挥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掌握好它。课堂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体系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研部门要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将大学 生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育纳入院校的整体教学计划之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价值观、荣辱观培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就要利用课堂教学搞好基本政治理论教育,用先进政治理论武装大学生。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全方位做好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入”工作,即:进入课堂、进入教材和进入头脑。如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及课程中增加有关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帮助大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吃透其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明确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根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它既是我国优良民族传统的精华,也是时代进步精神的结晶;既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大学生中的具体化。通过系统的理论灌输,有效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切实夯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发挥心理学教育的催化剂作用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可以看作社会主义荣辱观针对大学生所做出的提炼、浓缩和升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其培育都属于大学生认知发展和道德水平发展的内容。故而,针对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可以在心理教育中渗透进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如在讲授《教育心理学》时结合柯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确定出的个体从儿童到青少年道德发展存在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帮助学生掌握价值观和荣辱观的心理发展规律。青少年进行道德推理判断的过程,就是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思想、观念等进行是或非、荣或辱的判断的过程,也可以看作其价值观和荣辱观发展的阶段。所以,青少年的价值观选择和是非荣辱判断的标准也是先“外”后“内”,即先依据外在的标准,再转变到依据内化到自身的社会规则或者公众期望,最后再依据完全内化的、自己认为对的标准来判断。

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进行道德推理判断的过程,就是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思想、观念等进行是或非、荣或辱的判断过程,进而帮其认识到个体价值观和荣辱观发展的阶段是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吻合的。大学生价值观选择和是非荣辱判断的标准也是先“外”后“内”,即先依据外在的标准——“八荣八耻”以及“忠诚、使命、纪律和求知”,转变到依据内化到自身的社会规则或者公众期望,最后再依据完全内化的,自己认为对的,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观完全一致的标准。

大学生理解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与教育心理学里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从而有意识地按照这种过程去培养合乎当代大学生要求的核心价值观和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就得到了自发的催化。

构筑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尽管是一个涉及思想政治与心理教育交叉学科和多元文化的课题,但是,由于其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内涵上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结合其与荣辱观教育的共性因素,勇于尝试,大胆创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伴随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浇灌,在大学中生根、发芽,结出硕果,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李春晖,巩建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心理学思考[J].教育探索,2008,(1):123-124.

第9篇:学前教育价值观范文

一、把培养爱国意识作为重要价值准则融入语文教学当中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语文作为认知汉字和传递、表达、理解汉语、汉文化的一门学科,对国人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同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大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深懂得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时刻注重挖掘语文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树立学习榜样,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守法教育。众所周知,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内容,大多文质兼美,富含教育意义,通过学习《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在大海中永生》《钱学森》《永远的白衣战士》《詹天佑》《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郑成功》等描绘祖国如画自然风景、反映历史上杰出人物英雄业绩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帮助学生树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远大的学习信念,激励学生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从而使他们树立报国之志。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时刻牢记新课标要求,紧扣语文教学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多角度、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二、把爱岗敬业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语文教学当中

爱岗敬业,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投身教师职业感到无上光荣,要把教育兴国视为己任,主动将国家教育事业的兴旺与自己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淡泊名利,对工作兢兢业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其次要注意发现实际教学工作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主观学习意识,真正做到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益,促进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三要关爱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要实施信心教育,利用各种时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对他们多褒扬、多鼓励,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深化养成教育,通过严格执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要突出自主发展教育,根据班级实际,开展有自主品牌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活力。总之,通过教学和示范,让敬业从小在学生思想中深深扎根,使他们认识到敬业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成就事业,而且会感染和引领团队和社会风气。

三、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之中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宋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说真话,做实事。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看重诚信。学生是社会的一份子,面对不良社会环境与道德氛围对一些学生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冲击,致使诚信缺失;部分家长不讲诚信对孩子在人格和品行形成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少数学生考试作弊、言行不一、欺骗他人的情况时有发生。教育现状呼唤诚信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清诚信教育在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诚信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始终将诚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管理,扎扎实实贯彻落实好中央精神,担起诚信教育的重任。在诚信教育工作中注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丰富诚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通过收集诚信格言,遴选诚信誓词等活动,设立无人监督“诚信书柜”等诚信场所,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诚实与信任》《九色鹿》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佳作,学生通过学课文,理解了“诚实和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就拿我我们班的“诚信讲桌”来说,同学们平时捡到的学习用品、玩具甚至于钱,我都会把它放在讲桌上的一个盒子里,以便失主认领,始终没有一个学生会随便拿走不属于自己的钱物;在我们班的“诚信书柜”里,整齐的放着同学们从自己家带来的二百多本课外书,学年末每人读书近二十本,但是没有一本被损坏,更别说丢失,这让作为班主任的我很是激动!

四、把以善相待作为重要一个重要准则去和学生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