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的收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有效;实效;高效;成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18-1
一、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有效教学内容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学生,研究他们的个性差异、兴趣及认知差异,不断探究改进,实施因材施教,层次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信息技术所包含的内容太广了,所包含的知识包罗万象,如何在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是件重要的事情,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让每个孩子都觉得信息技术课是有趣的、有用的,让每周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课成为学生的快乐期待。以此为出发点开发的课程才是对学生来说有吸引力的有效的课程。
二、以学校的实际为依托点,为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条件
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软件、硬件资源)下才能生存和发展,言下之意,就是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设计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必需立足于学校的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学校很重视校本课程工作的开展,并最大限度地整合、开发和运用资源环境,为教师和学生积极营造良性氛围,以促使我校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力求有实效
要想开发的校本课程受欢迎,必需要有实效,那么教材的编写是必不可少的,不是为了编教材而闭门造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编出有实效、高质量的教材,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保证。
首先,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这样才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体验。
其次,打破标准化的思维模式,为学生的自由探究创造空间。教材的设计应倡导学生的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际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最后,校本课程教材要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教材的设计要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融合在一起,不能流于单纯的知识灌输。
四、创造浓厚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以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
好的开始能让学生明确本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能产生强烈的需要感和成就感。首先用新颖有趣的内容,吸引住学生的心,那以后的课也就可以水到渠成了。浓厚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是开发和完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动力源泉,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校的实际、教师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例如学习从信息系统中寻求帮助的方法比学会某一软件的某一操作细节,要重要得多,这样,他们不再一有问题就找老师,而是先找信息系统帮助,同样重要的例子还有,需要设法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懂得不要怕犯错误,而是要从错误中学习,并且能够解决问题,即掌握自我评价与自我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成为“会学”。
信息技术课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上机操作来实现,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不强调统一;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采用操作评价与作品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让学生看到成效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对任何事物的评价决不仅仅是给出事物的价值,更重要的应是促进事物的提高和发展,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评价也是如此,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判断一下学生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检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情况,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终达到全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对学生可以起到检查的作用、巩固的作用和发展的作用,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关键词:聋校;种植;校本教材;课程开发
“课程改革只有引起学校层面的变化才能真正体现改革的意义。”聋人教育探索与实践证明,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融合各类知识与技能最好的途径。聋校要为聋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教育要让聋生真切地感知现实社会,认识主流社会,学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种植”课程开发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1.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落实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聋人教育,要为聋人的成长、学习、终生生活与幸福考虑,让聋人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成为这个社会的建设者,成为充满活力与自信的现代人。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使聋人将知识转变成对自然与社会的真正认知;开设“种植”方面的生产实践活动,顺应了城市的聋人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满足了城市的聋人学生对提升生活品质的要求;开设“种植”课程,也是将知识复归原生态,使聋人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为学生服务,满足聋人学生成长需求,是聋校的神圣天职
聋人成长过程,要学习人类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提升认知策略。聋人学习陈述性知识,困难相对较小;学习程序性知识,则困难重重。他们缺少这类训练所必需的素材,他们积累的经验不足以通过同化或顺应来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难以深入进行类比、分类、控制变量等认知策略方面的思维与加工,难以完成同一年龄的正常人普遍能够进行的思维过程。
3.规范校本课程开发,提升校本课程开发既有意义,又有价值
开展以“种植”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开发,意义在于让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学校德育、兴趣爱好等内容结合,形成一门特色教育。它的价值在于让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可以得到灵活运用,让聋生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学生的将来未必从事农业生产,但通过学习,他们会更切实体会到生命、季节、劳动、收获这些词的含义,对职业意识与职业操守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锻炼。
二、开发校本课程“种植”的实践
1.以校本课程的方式,开设“种植”课程,开辟实践基地
自2010年开始,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社会实践”课,探究自然科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科学课题,先后指定了二位老教师指导各班学生的实践活动,每周一课时。分配给各班面积大小不一的基地。学农基地的种植情况列入班级工作考核内容。
2.成立学校自己的专家组
2010年,学校在开发这项校本课程中,公布了学校的学农基地“种植”技术专家组的成员名单,各班遇到困难、疑问就可以直接向这些老师请教。
3.学农基地收获的成果学生共享
几年来的实践,在这块基地里种植农作物,数量不多,品种不少。在众多的品种中,学生最喜爱的是可以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品种,它们是花生、地瓜、芋艿等。
4.编写校本教材《种植》
开发的校本教材重点在种植技术。主要栏目包括“种植时间”“翻地要点”“种植要领”“日常管理”“小窍门”“图片欣赏”六个部分。“种植时间”一栏,主要介绍该植物的生长温度要求,种植的时间等;“翻地要点”重点介绍种植物时,平整土地的要求;“种植要领”主要介绍该种植物适合采用的播种方式,如撒播、点播、条播、移栽、迁插等形式;“日常管理”主要是浇水、施肥、护根、翻藤等技术;“小窍门”主要介绍在整个种植过程中采取的特殊方法以及出现特殊情况时的应对策略;“图片欣赏”,是历年种植情况的照片。
5.学校领导的认识与执行力,保证了这项活动的全面开展
课程开发与实践,是一项周期长、实践性强的工作。办好学校的这一特色教育,需要全校相关人员步调一致,协同配合。定期组织学农基地种植情况评比、组织全校“学农基地绿色蔬菜交易会”、学校食堂义务为学生加工学农基地收获的劳动果实等,这些工作一件件串起来,让校本课程得到落实。
三、开发校本课程“种植”的几点思考
课程改革的实质落实在切实提高学生认知结构上。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选择合适的方向,因地制宜。学农基地的“种植”活动,其目的是实践,主体是学生,这一点不能有偏差。
开发适合聋人实际的校本课程,这是聋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杭州聋人学校针对“种植”课程进行研究与开发,因地制宜,收效显著,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杨四耕,戴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领导.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当代教育论坛,2005(4).
[2]白宏宽,孙清亚.打破“篱笆墙”,复归“原生态”.中小学管理,2011(8).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林黎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设计.教学与管理,2012(31).
[5]何艳华.如何提高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华夏教师,2012(04).
【关键词】办学特色;提高品味;素质教育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the school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policy, the real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 futu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alent. The reason why a school with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other schools, the core lies in its uniqu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to upgrade the school's quality, and strengthen internal organs, thereb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quality education, to form their own important way to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into the school the focus of the past, no longer the only teaching resource for training students for this particular resource based curriculum into the classroom real.
【Key words】School characteristics;Improve taste;Quality education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他是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创办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重要课程。为了打造出我校独有的校本课程品牌,我校经过多方谋划、深入思考,开发出了独属于我校的两本校本课程教材。本人现将编撰的过程、内容和实施结果简写如下。
1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成书
11成立课程开发小组,把握整体方向。校领导充分重视,认真研究,挑选骨干,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并制定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由组长杜秀华校长亲自带领课程开发研究组成员,进行研究、分析并制定了具有长白山和我校特色的课程纲要。经过反复学习、讨论和论证之后,分别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东方神韵——长白山》作为学科拓展型的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加深认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拓展,应是综合、立体的工作。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使我们的编写工作不断向纵深,多角度去探索、开发出了既联系学校实际,又着眼于对教育资源的综合性、应用性、趣味性及动态性的开发利用,同时又注意了学科整合的校本教材。
12结合实际,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根据课程开发方案,从学校现状、学生需求、教师资源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并在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体能发展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确立校本课程系列,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池北二中,感谢你们选择了池北二中!衷心地祝福你们在三年的初中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平安美好。”这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特色校本教材热情洋溢的开篇校长寄语,从中可以看出,该教材的使用对象是由小学刚刚升入中学的新生。其编写宗旨是:通过我们全体教师的努力,使学生们不仅在知识面方面将有更大的拓展,而且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思想也日臻成熟,较好地完成由懵懂的少年向青少年及成人的过渡。在这里,他们不但应努力学习文化课,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他们要开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为他们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诗情画意融入历史与现实的悲欢,长白山从遥远的天际向我们走来,有多少悲壮幻化成起伏的血脉,有多少崇高演绎出庄严的风采,有多少神奇弥漫着英雄的气概,有多少神秘摇曳出粗犷的豪迈。”这是《东方神韵——长白山》特色校本教材其中一章的开篇辞。该教材的编写就是要通过中国名景——长白山,来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从而为将来建设家乡打下良好的理论及技术基础。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加强调控,实施校本课程
随着校本课程的内容的确立,校本课程也悄然地开始了运作、实施。
21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调控指导。校本课程作为课改的新生事物,又是学校自行选择和开发的课程,在实施之初出现些困难:有些学生、家长会提出一些异议;或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不合理,影响实效等等,这时学校都给予了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在开设课程一段时间后,我们便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同学喜欢上校本课,认为对学习有益,扩展了思维,让自己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校本课程实验之初,就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使教师们更加坚定了“校本课程能办特色学校”的认识。
22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兼顾课程互补,增强实效。任何学科的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联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同样与国家课程存在一定的联系。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它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利用好这一点,使它更好地弥补其他课程的不足。《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就整合了思想品德学科,《东方神韵——长白山》整合了音乐、美术、历史、生物等学科。课程主要以做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和行为都得到锻炼。这样,使校本课程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起到补充作用,从而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23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校本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以往的“课堂、教师与教科书”,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探索,使学生学有所长,人人获得成功。
24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在校本课程实施到一阶段时,学校适时组织一些活动。如学生书画、摄影作品展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他们乐于参加,尽情展示自身风采,使同学们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实践本领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把校本课程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3校本课程开发的显著成果
31学生思维活跃,能力增强。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们对实践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有了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都相对增强。如学生们在实践走访中的书画、摄影作品成果显著,实践报告大多有独到见解,受到广大教师和专家的好评。
32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全面的发展。校本课活动不但内容丰富,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广阔时空。我们将每一课学习后都有一小活动,每一章都设定一项大的实践活动,将学生们自然分组,更好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反馈、交流信息的能力。
实践活动给学生们带来的可喜收获是:①能力迅猛发展,学生特长体现明显。②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实践本领、认识水平均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③心理素质、承受挫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泉州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在泉州文化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通过对泉州文化的亲历感受和观览鉴赏,深化热爱泉州文化的感情,认识泉州文化的丰厚和源远流长,吸收泉州文化的营养,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学会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学会尊重多样文化。
3.学会交往,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在合作中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注意观察泉州文化现象,培养主动探究精神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会自信,在泉州文化认同中养成自我认同感和“爱拼才会赢”的坚毅品质。
4.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泉州传统文化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泉州文化,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二、泉州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结构和进度安排
泉州文化校本课程是高中开设课程,在课程安排中,坚持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提高的顺序,不同年级各有侧重,但都围绕课程目标安排。(如下表)
说明:①表中内容为泉州文化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和课时进度安排。
②实施时间为高一、高二,总共历时两年。
③进度安排上将泉州文化分为党史、名胜古迹、名人、习俗、民间文艺、谚语六大系列,每一系列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逐步提高。
三、泉州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在实施德育校本课程之前,严格按照格式,编写所开设课程的实施方案和详尽的《课程纲要》。一般来说,教师操作层面的校本课程方案应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一般项目,列举说明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和类型、学习时限、参加对象等;二是具体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等。
下面是泉州文化德育校本课程的方案(略案)或叫课程纲要(只列举部分章节)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感受泉州文化
授课对象:高一、高二学生
课程类型:思想品德类,自选课
教学材料:自编纲要
授课时间:每周一讲,每学期15讲,共开两年
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1. 感受泉州文化(民间艺术、名胜古迹、人物等),提高人文素养。
2. 亲历泉州文化的研究步骤(搜集、整理、参观、访问、参与民间艺术品制作),完成认识、鉴赏。
3. 选取某一泉州文化的具体问题进行主动探究。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节选二个课节)
第三专题:郑成功研究性学习(之五)
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地了解明代郑成功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上的地位及贡献。
教学方式:学生搜集资料、信息、讨论、演讲,教师指点,讲解。
组织形式:
在教师指导下自由讨论,组织演讲。
教学要点
1. 学生搜集郑成功生平资料、主要事迹资料
2. 郑成功所生活的泉州社会文化环境
3. 泉州文化对郑成功的影响
4. 郑成功的泉州文化气质
第六专题 泉州谚语研究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泉州谚语,特别是哲理类。
2. 了解几位有影响的泉州谚语搜集者。
3. 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谚语。
教学方式:学生搜集泉州谚语资料、信息,小组交流。
组织形式: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学要点
1. 学生搜集谚语,小组交流
2. 泉州谚语的分类
3. 泉州谚语的发展
4. 泉州谚语的应用
四、泉州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评价
1. 评价的原则
(1)重视文化认知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感受、领悟、欣赏和思考等每个阶段的表现,对每个阶段都给予相应的权重分数。
(2)不仅重视学生对每个文化专题的研究结果,而且重视描述学生在研究鉴赏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多种能力与品质。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3)重视评价学生对于德育与其他学科文史知识的联系情况。
2. 评价的实施
泉州文化德育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讲座发言的表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敏捷性、深度、表达水平(发言、演讲的口头表达能力、作业的书面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小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
(1)等级评定,用于文化主题活动课、小组讨论课。由指导教师填写主题活动课评价表(见附表1)。
(2)分值评定,用于学生提交的书面结果,如小论文、赏析文章、观感作文及搜集资料的全面准确情况。具体可分为老师评定、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
关键词: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 具体开发 误区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走专业化发展之路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我们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集中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开发学校课程的新的学校课程观,努力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发展性学力”的培养中展现前瞻性。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基本理念
校本课程简单地讲就是依托于学校而自主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实际上就是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有的教师理解校本课程是教材的另一个版本,有的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第二课堂,这就需要教师从理念上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一个准确、科学的认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坚持以下基本理念。
1.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设置化学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对于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由于各类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非常突出,具体到某一所学校的学生群体时,仅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发展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部分需要,只有学校最有可能和条件去了解和满足,而这恰恰就是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健康发展,学校要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尽可能地在校本课程层面上予以满足。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赋予了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专业自力,因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是教师。学校教师之外的其他机构和人员,不能代替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工作。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否则,“校本课程”是很难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的。
二、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
根据我校现有的条件,我们在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建议可以开设以下几门化学校本课程。
1.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探索生活中的化学世界》。
内容选择:以高中化学知识为平台,阐述生活领域化学原理的应用与人们生活中认识的种种误区,力求将化学基础知识应用于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关注且实用的问题。课程教材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贴近生活,改变化学基础学科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化学问题的兴趣。
2.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高中化学竞赛教程》。
内容选择:高中化学(人教版,六个模块),大学无机化学,大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
内容要求: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在抓好学科竞赛的同时,初期注重培养一些化学学科的尖子生,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目前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
1.认为开发校本课程会影响学生学习“双基”,降低升学率。
实际上,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是建立在国家课程框架之下的,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与国家课程并不矛盾,它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强化化学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加深对学习化学应用的认识,提高学习“双基”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把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与编教材。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指开发系统、具体的教材,更重要的是指“开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的水平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它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3.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以“教师的特长为中心”。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意是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教材。如果以“教师为中心”,而不考虑本校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学生围着教师转,就可能违背学生的意愿,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相谬。
4.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落实效果的评价仅以成绩为依据。
国家开发的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两类不同理念支撑下的课程,因此它们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应有所不同,校本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更不能简单以学业成绩进行评价,而应重视过程,重在参与,考查学生的收获和进步的情况,进行全方位、整体的评价。
总之,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化学教研工作,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研思想、教研方式、教研内容、教研目标进行全方位的重建,我们只是在这条路上迈出了一小步。我们深知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但是,我们必须迎难而上,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化学教研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研究开发适合县域内的校本课程,并与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对推进县域内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得全县中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1、理论意义。深化县域内中小学对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概念及意义的理解,并进一步丰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2、实践意义。在校本课程研发的阶段,对与内容相关的、符合学段学生特点的活动进行整合性分析,在课程实施阶段使不同学段的学生能在此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个人情感意识以及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和体验。
一、明确目标,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整合模式。
为使经济落后的县域,实现三级课程可以开足开全,又不会造成学校负担,以“教材统一―活动各异”的形式来实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为达到这样的研究效果,本阶段特制定以下目标:1、加强县域内各中小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识。2、以点调动所在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培养教师课程研究的能力。3、熟悉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配合县域内各方面的特色进行材料收集工作。
二、明确研究内容与方法,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全县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与研究确定了以下内容:1、收集县域内的文化背景、经济基础、人文地理等资料。2、利用县域特点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3、校本课程的开发阶段中研究“如何与不同形式的活动进行整合”。4、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不足与适当调整。
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经过多次会议与整改决定运用:1、查找文献法。查阅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指导性文件,课程专家对该种课程开发的解读和实施指导意见或建议。2、走访调查法。调查县域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各方面信息,总结实施经验。3、个案研究法。确定以尚义县风土人情,家乡特点比较浓郁的内容为校本课程的内容涉及方向,以尚义县档案局撰写的《尚义志》蓝本编写符合各中小学通用的校本课程教材。4、行动研究法。边制定课题研究方向边走访各学校,通过座谈、调查的形式不断完善课题研究计划及实施方案。5、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实践经验,探索课程研究的原则、路径和基本模式。
三、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取得硕果累累。
课题研究筹备工作开始以来,先期进行了一部分调研,作为县级教研部门,对通过对学校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两个方面的调研,解决过程中不断研究整改,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1、前期调研,制定整合模式。
如何能解决全县中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工作中的种种问题,经过总结以上问题决定制定一种以“教材统一―活动各异”为模式的课程形式,即:制定一套全县各中小学通用的校本课程教材,而学校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的)制定适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减轻了学校课程开发时多种不便,又不影响学校课程实施中体现办学特色,更可以做到教育均衡发展。
2、确定内容,制定课程标准。
作为课程,要想让每个学校进行实施必须具备实施的准则――《课程标准》,结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制定出《坝上一隅,灵秀尚义》校本课程标准低年级版、高年级版,为下一阶段实验校进行课程实施有章可循。
3、针对课程,筛选课程内容。
通过多种研究方式:走访法、查阅资料法、观察法等多种形式,对尚义县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收集。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收集到的比较枯燥的文字进行润色,配合小故事、小神话等多种文体以求达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4、以点带面,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县域内各小学的教师在课程研究与评价方面有很大欠缺,教师对这方面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态度不端正。经过研究与实验校的合作调研,部分实验校的教师已经对这项工作的态度有所改观。在组织教师收集材料时,所有教师都积极主动地与成员们合作讨论,并有效地删减内容,对研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四、研究中的问题与困惑
1、理论指导不到位,研究容易进入误区
因为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对课程开发的流程不熟悉,导致在研究过程中走弯路。研究初期成员及实验校的的教师没有系统的接受关于校本课程培训,研究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课题组出现这些问题后,及时组织成员进行培训,包括:课程研究方面、校本课程相关知识方面、研究方法方面等等。使成员更快的进入课程研究工作中。
[关键词]德育;礼仪课程;青岛德县路小学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世代相袭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的习俗观念,也规范着中国人的举止言行。然而,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个性、能力很强,但却在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以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许多方面有所缺失。多年来,学校德育内容更多的是说教,而中华传统美德等方面的行为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又是小学德育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学校教育的改革更应该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把懂礼貌、有礼仪、讲文明作为当代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追求。据此,青岛德县路小学以“培养与世界同步的现代中国人”为办学宗旨,开发礼仪校本课程,从礼仪行为养成出发实施礼仪教育,形成“礼仪育人”的德育特色。
一、礼仪课程,源于生活
在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青岛德县路小学将礼仪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实施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立足学生成长特点,以小学生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和成长中的礼仪需要为基础,以培养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和形成优质的礼仪生活环境为宗旨,整合社会约定俗成的中华传统礼仪准则和当代儿童成长中的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礼仪素质”的专项生活培养。它开启了礼仪专题生活教育,并与其他课程中的礼仪教育资源相融合,积淀了学校礼仪管理及礼仪活动的人文基础。
(一)礼仪课程的结构框架
礼仪校本课程内容结构框架是该课程的支架,是实现礼仪教育宗旨的途径和教材编写的依据。学校礼仪校本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包括:一个基点,即礼仪育人,文明生活;三个构架,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六个内容,包括一般礼仪(礼仪本质特征、礼仪的起源与历史演变、礼仪的功能原则等),个人礼仪(言行、服饰等方面的礼仪礼节要求),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礼节礼仪),公务礼仪(在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及礼仪技能),文书礼仪(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用书信和其他文字方式表达情感的礼仪方式),习俗礼仪(不同民族、国家的日常生活礼俗)。
(二)礼仪课程的管理系统
礼仪校本课程内容结构框架的建立为学校实施该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落实该课程必须有一个管理系统,这样才能使之有序有效地运行。在实践中,学校探索出礼仪校本课程的管理系统。
学校依托“红领巾礼仪学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全面深化小学德育。“红领巾礼仪学校”有自己的《礼仪学校章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礼仪教育:一是礼仪文化建设(包括礼仪知识文化廊、传统美德文化廊、节日礼仪文化廊……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宣传教育);二是礼仪课程开发(主要从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三个方面开发礼仪校本课程并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在各学科渗透礼仪教育,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素养和道德习惯,能够健康、文明生活的礼仪小公民);三是礼仪常规管理(主要通过礼仪护照手册签证,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礼仪行为;通过礼仪先锋班级的评选,在全校营造文明礼仪氛围;通过人人争创礼仪小使者,培养懂文明、讲礼仪的小模范);四是礼仪实践活动(通过校园礼仪我先行、家庭礼仪我示范、社会礼仪我实践、教师礼仪我监督、节日礼仪我传承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尊自爱、健康向上,认识到知礼、学礼、懂礼、守礼、用礼的重要性,并能自觉以礼仪文明的态度面对人生)。这种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使学校礼仪校本课程得以有序、深入开展。
二、礼仪教材,挖掘生活
学校礼仪校本课实施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素养和道德习惯,能艺术、健康、文明生活的礼仪公民”。学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和“行为与习惯”三个维度着手编制礼仪校本课程教材,进行生活化礼仪教育。学校编制开发的礼仪校本课程教材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内涵丰富——融汇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基本规范。教材包蕴着礼仪之邦深远的民族文化内容,体现了文明社会丰富的文化交融的特征。它主要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大方面的内容,并结合“2008迎奥运活动”加入了“文明奥运”等礼仪知识,以培育具有文化传承感、礼仪责任感的礼仪小公民。
第二,联系生活——确立养成教育和实践感悟的行动准则教材的编写,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校以学生平日的养成教育为基点,结合学生生活中应具备的各种礼仪常识,确定礼仪知识点,如“与同学相处的礼仪”“接待客人的礼仪”“网络礼仪”等。这些内容都是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的,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感悟。
第三,图文并茂——符合儿童情趣和认知规律。每一条礼仪常识都配有一幅相应内容的卡通画面,生动形象、富于童趣,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材通俗易懂且形式多样:古今礼仪小故事、师生自编的礼仪童谣、琅琅上口的礼仪三字歌……任课教师也可以创新使用教材,以课本剧、情景剧、论坛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
目前,学校自主开发的礼仪校本课程教材《文明礼仪手册》分为两册,即低年级读本和中高年级读本,已经由青岛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全青岛市小学生中使用、学习。
三、礼仪课堂,融入生活
礼仪课上,教师以课本剧、情景剧、论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礼仪知识。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我的小手画一画”,用五彩的笔描绘文明礼仪场景;通过“我的小嘴说一说”,用充满童真的语言书写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中高年级学生通过“我写我知道”“我写我感受”“我谈我收获”等形式真实生动地写出了对礼仪知识的了解、感悟和收获。生活化的研发方式,使师生双主,互动研发,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体会文明礼仪的真正含义,使校本课程来源于生活、融入生活。
各学科任课教师还结合本学科特点,把礼仪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礼仪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礼仪特色教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方方面面。学校还定期向家长开设“我与父母学礼仪”大课堂,邀请学生的父母到学校共同参与礼仪情景剧的表演、参与礼仪实践大讨论、参与到礼仪评价中去,使家长们充分感受到学校礼仪教育的新颖形式和显著效果。
四、礼仪签证,文明生活
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通过《礼仪护照签证手册》在学生中开展自主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礼仪教育的评价环节。该手册分“礼仪学苑”“礼仪家园”“礼仪特色活动”三大板块,分别对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礼仪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礼仪学苑”主题鲜明,目标明晰,如语言文明礼仪月、举止文明礼仪月、仪表端庄礼仪月、诚信做人礼仪月。学校又对每月当中的各周制订了明确的礼仪目标。例如,六月第14周的目标为“坦诚面对自己,有错误及时承认,人人写诚信日记”;第15周为“信守约定,借他人物品及时归还,完成‘诚信在我心’礼仪创意作业”;第16周为“学习讲诚信,自觉完成作业;学会复习,进行学习诚信自查互查活动”;等等。同时,各中队还开设“礼仪银行”进行储蓄文明活动;学生自觉聘请父母为“礼仪辅导员”,督察自己在家、在社会的遵礼情况;各班还自主推选出“礼仪护照签证管理委员会”,作为学生礼仪活动的自主管理组织,调动各分级负责人即班级小组长、班级管理委员会成员、级部礼仪级长、礼仪学校校长等实施层层管理,督促反馈学生礼仪行为情况。
学校每周在礼仪校本课堂、中队会上召开“礼仪护照队会”,让学生自我总结本周礼仪收获,提出下周努力方向。每月月末召开“礼仪护照评审会”,由班级礼仪护照管理委员会对学生个体的本月礼仪收获进行评定。队员先自主申报等级,并就自己的礼仪实践情况说明申报理由,然后班级管理委员和中队辅导员共同对学生的“礼仪存款”进行清点,再由中队辅导员、家长辅导员、礼校小干部对本月礼仪目标的落实进行联合评定,评出星级队员。评定结果以礼仪星级的形式体现在礼仪护照上,由委员会成员签字认证,学生获得三星级礼仪护照后可获得三好学生评选资格。在此基础上,各中队民主推选出一名当月“礼仪之星”,学校把他们的照片和事迹公布在“群星闪烁风云榜”专栏中,让全校学生学习,并利用晨会时间请童星介绍自己的事迹,以带动更多的学生传播、实践文明礼仪。学校会在每学期末评选表彰“十佳童星”,并在每学年末评选“文明礼仪使者”,使“创星评优”活动贯穿始终,让它成为学生心中的向往、校园的盛事。
五、礼仪行为,践行生活
在规范学生礼仪行为的基础上,学校开展了各种以学生为主的礼仪特色活动,从各个层面培养学生的礼仪行为。
(一)校园礼仪我先行
学校开展“我当校园文明礼仪使者”志愿者活动,各中队成立一个“文明礼仪宣讲团”,在校园内大力宣传师生之礼、同学之礼。通过评选“校园文明礼仪使者”,学校开展了“我做一天礼仪示范员”“校园中美的寻访”“校园礼仪现状”等小课题活动,以“礼在行为、礼在语言、礼在学校”三方面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他们由“他律”到“自律”,自觉地把友善待人、礼貌用语、遵守规范等道德礼仪目标付诸实践。
(二)家庭礼仪我示范
学校结合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活动开展家庭礼仪教育活动,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围绕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宣传“讲究卫生”“体态端庄”“穿着得体”“相互礼让”“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礼仪知识。学校在社区宣讲古代尊老孝亲的故事(如黄香温席、为亲负米、亲尝汤药、亲涤溺器的故事等),并设立礼仪宣讲活动记录卡,评选“文明礼仪标兵家庭”,从而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养成尊敬父母、关心亲人、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三)社会礼仪我实践
学校结合开展学雷锋活动,宣传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并围绕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基本礼仪常识和社会行为准则,在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开展活动,宣传文明交通、文明乘车、文明游览、文明就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礼仪。其中,学校重点抓交通文明、遵守秩序问题,让学生走进离家最近的各个公交车站率先垂范,把文明礼仪播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四)教师礼仪我监督
关键词:校本课程 体育新课程改革 太极拳
开发校本课程,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按区课改领导小组的部署,发挥学校优势,初步探索出一条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一、职校学生打太极,静能抑躁
缘何会选择太极拳运动作为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引用该校卢校长的话说,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 “静能抑躁”“心要常凝”的特点能帮助练习者神思安静、心地平和、思想集中、排除杂念。职高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并不是天赋不好,而是缺少专心读书、静心思考的习惯,学校开展普及性的太极拳特色教育,就是希望学生能够逐渐养成专心、静心的习惯,逐渐丰富自身的涵养,成为既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又有一定内涵的优秀技术人才。他又说,想象一下:一所全国重点职高4300名在校生(现有90个班级)同时打太极拳是何等壮观的场面?
二、特长教师作指导,引领首创
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的应黎明老师,通过自身努力,多年置身于太极拳运动锻炼中。目前,他是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国家级拳师、浙江省一级教练员、区武术协会副会长,同时担任“学府太极拳队”主教练,主攻太极拳、太极剑等项目。
应黎明老师把多年练习的各式太极拳经过整合、提炼,先后自编自创了2套“学府健身太极拳”,并编印成校本教材,在学生中推广。其中第1套“32式学府健身太极拳”以成龙的《男儿当自强》为背景音乐,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其一招一式或舒展大方、轻灵柔和,或潇洒飘逸、刚劲有力,无不体现出太极功夫的古传风韵和深奥内涵,把传统太极文化演绎得精彩流畅。2008年4月在宁波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一亮相,便博得了现场观众满堂喝彩。2010年的全国第4届体育教学观摩活动在宁波举行,鄞州职教中心的学府太极拳作为武术类的特色项目进行开幕式表演,来自全国的学校体育界同仁都为之击掌叫好。
三、体育骨干为领雁,面广高效
体育骨干均是历年来学校“学府太极队”的在校学生,共60余人。这批学生中都是“太极拳”爱好者、佼佼者,基本都在各类武术大赛中获过奖项。学校在组织太极拳社团,各类大型团体会操表演,以及日常的太极拳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大胆地使用这批体育骨干,并给予肯定,使他们真正发挥带头作用。事实证明,太极拳骨干的培养与使用,除了帮助体育教师完成体育教学,训练和课外锻炼等任务之外,还极大地推动了学府太极拳的普及与提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然“学府太极队”的精英们走了一批又批,但长年来,始终有一批五六十人的学生团队活跃着,引领着上千名同学积极投身到太极拳锻炼中来。据统计,至目前,凭借太极拳特长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校的职教中心学生已达30余名。
而近几年,在应黎明老师的带领下,学校太极拳代表队先后在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武术大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尤其是近几年,武术队南征北战,战果辉煌。
2007年10月,参加“职教杯”鄞州区第五届武术太极拳比赛,获7金4银6铜,同时获“优秀组织奖”。
2007年11月,参加“海天杯”宁波市第九届武术太极拳(械)大赛,获3金。
2008年2月,参加第三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获17金2银;应黎明老师获“最佳教练员”称号。
2008年10月,参加“方岩杯”第八届浙江省太极拳比赛暨全国枪术邀请赛中,获13金10银7铜;学校获“浙江省发展武术贡献奖”;应黎明老师获“最佳教练员”称号。
2008年12月,2008浙江省传统武术锦标赛上,鄞州职教中心武术队再一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共荣获19项金牌5项银牌4项铜牌,其中由该校自编自创的“学府太极”获集体项目第一名。
2009年7月,第六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中,共收获集体项目3金1银、个人项目21金12银11铜,同时第二次荣膺省“发展武术贡献奖”。
2010年7月, 第七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中,共收获集体项目3金、个人项目23金11银9铜,连续三次荣膺省“发展武术贡献奖”。
2011年7月,“2011年第八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共获得个人项目20金14银9铜的优异成绩。同时,荣获团体项目第一名;并获得“发展武术,从娃娃抓起”特殊贡献奖。
四、体育教师齐上阵,提高质量
体育课堂是学生学习太极拳的主阵地,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在教学中示范正确、优美的动作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首要任务。为此,体育教研组14名教师在组长的带领下,不定期的抽出时间,接受应黎明老师的动作指点,并把太极拳作为每年学校“技能节”体育教师技能考核的必考项目。
另外,全体体育教师在开展太极拳特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把太极拳每招每式的攻防含义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太极拳诱人的魅力,并加深了对太极拳拳意的理解,增强了趣味性。
此外,学校还非常注重对太极拳特色课程的课题研究。由市、区体育骨干教师主持并实施的《中职学生实施太极拳表演训练的实践与研究》已成为市、区级立项课题。应当说,实践与研究的结合有效地推动了校本课程的逐步建立。
如今走入鄞州职教中心校园,随处可见“职校师生舞太极,校本课程显特色”的灵动场景。
五、多方引流集资源,形成氛围
学校所处宁波高教园区,四周的多所高校有着优质的体育教育资源。作为园区当年创办的宗旨:资源共享,一直来得以良好的保持。如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万里学院的多名武术专长教师经常来校指导、交流。同时,学校又是市、区武术会员单位,学校近年来通过承办、参与多次市、区级的武术、太极拳大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学校也乐于输出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让兄弟学校共享。如由应黎明老师兼任主教练的鄞州实验中学武术队在省锦标赛中,取得该校历史性的好成绩。
良好的太极拳健身、比赛的氛围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职教中心学生的锻炼意识。近年来,学生人人会打太极拳,爱打太极拳的风气逐步形成,并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 兴趣爱好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确定了“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是善于利用现场的课程资源,农村小学的资金条件有限,办学条件有限,所以我们更要善于利用和抓住现有的资源来开发适合我们本校学生的课程资源,设计校本课程时要根据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具体的乡土校本课程可以把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劳动技术课”,根据地区需要改为符合本地农情的“农业技术课”,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条件带领学生在自家土地上进行种植和养殖,成为我们乡村致富的小能手。
校本课程的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不是专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赋予了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专业自主权,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就是教师,本校教师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和办学特色,了解我们的学生,而专家团队有的是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但是缺少一线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他们也不可能一个个的对农村小学的学生进行走访研究。因此我们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有利于形成本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员参与”意识欠缺,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占主体地位,而校长、参与研究的专家、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的有关人事只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者,他们共同构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任何一方都可以针对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大家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通过不断的交流与探讨最终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和大家都认可的校本课程。
二、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师团队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提炼核心素养,打造一支高尚的教师队伍。近几年国家下大力量对农村学校进行投入,每年都新招聘教师来补充农村小学教师的缺口,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成长梯度存在着断层,我们堂邑镇中心小学每年都针对新入职三年的教师进行教师培训,以老教师带动新教师,开展新老教师交流会,观看师德教育宣传片,开办道德讲堂,夸夸自己身边的好老师,以真实的实例来教育老师感动老师。
加强外出培训和实地考察建立一支强大的校本课程团队。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优先安排三年以下的教师进行外出培训、进城培训和参加本校的校本课程培训。经常性的组织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外来专家进校培训积极邀请家长进校园和教师一起学习和成长,让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学生、专家打成一片,形成一支适应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新型团队。
三、利用农村现有资源上好校本课,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葫芦文化课
我们学校位于堂邑镇,是典型的一所农村小学,对于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开发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积极动脑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因地制宜的开展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
堂邑镇是中国的葫芦文化之乡,这里的葫芦远近闻名,这里的葫芦文化源远流长。现有的资源给了我们教师、家长和孩子们很多灵感。我们的家长个个都是葫芦专家、个个都是葫芦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把我们当地的“专家”请进教室,他们就是我们孩子们的教师,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和专家学习画葫芦、烙葫芦、说葫芦、讲葫芦。
画葫芦简单的说就是在葫芦上作画,对于刚入门学习这门课的学生我们先让他们体验在葫芦上作画。针对你想画什么,先在纸上构思,画出你的作品的初稿,根据你的初稿要选择适合大小、形状的葫芦。
烙葫芦可没这么简单了,对于有一定葫芦绘画基础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继续学习葫芦文化课,来学习烙葫芦。首先需要准备学生专用的电烙铁和葫芦,电烙铁的选择需要根据作画的大小更换不同的型号。先用铅笔在葫芦上描画出想要绘画的线条和轮廓,相当于打了一个草稿,这样成功的几率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