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的教材近几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发展,各校学生基础不同,同时随着教改课改的推进,逐渐开始注重校本课程的研发,并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校本课程成为了教材的很好补充部分,为满足学生日益增强的求知欲,同时为了很好地让学生体验新技术的魅力,笔者设计了部分校本课程的物联网教学内容,在这里想和同行们一起分享一些浅显的看法。
“物联网”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英文名Internet of Things。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一,物联网核心及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二,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的使用要充分体现物物相联,人物相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课堂实际条件及尽量做到高性价比等情况,笔者大部分选用了小米设备,本课程教学前期准备内容如下:(1)蓝牙智能手表一块500元;(2)小米路由配套小米智能灯泡一个300元;(3)小蚁摄像头一个160元;(4)小米盒子及乐视盒子(家用自购);(5)高拍仪一台(学校原有资产),这样在不到千元以内,简单配置了一套教学用具。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初中学生活泼性格,在教学设计中使用了故事导入法,并在课前拍摄好对应的视频,为各类产品创设一个对应的情境,让学生以故事主题人物的方式代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例一:“上学途中”,在视频中我们拍摄了一位父亲早晨送学生到学校的途中,开车时遇到了紧急求助电话,视频分A版B版,A版中父亲直接接听了电话并继续开车,B版中蓝牙手表自动接听,并使用免提模式,请同学们分析哪版更安全更合理,随着讨论中的答案揭晓,使用高拍仪展示蓝牙手表的各项功能,让同学们尝试用它测运动能力,用它控制安卓手机拍照,尝试QQ视频聊天,结束前展示APPLEWATCH使用视频,本课结束后学生普遍喜欢这样的课堂。
课例二:“大魔术师”,这节课我们准备了一块大的遮挡物,告诉学生老师学了门新技术,让他们躲在遮挡物后面用手比划数字,然后老师猜猜他们做的数字是多少,由学生自告奋勇地尝试,结果次次都对,再拿出灯泡,说老师还有会门新技巧,他们想让灯泡变什么色就变什么样,由学生说颜色,灯泡开始变幻,这时我们引入主题,“老师是大魔术师吗?”学生们都很活跃给出各种猜测,最后谜底揭晓,遮挡物后面藏着小蚁摄像头,老师的手机上安装了配套的APP,所以同学们比划的数字尽收眼底,而灯泡是小米智能灯泡由小米路由链接,并通过IPAD调色,所以现实虽然老师不是魔术师,可是新技术越来越魔术,这节课的体验部分是由同学分组使用IPAD控制摄像头及灯泡,因为设备数量有限有时会有冲突,所以IPAD总数不宜超过10台,课前布置对应组长带设备。让同学们根据已有设备,考虑可以在哪些场景中应用,也可以请他们小组合作模拟故事情境,在这个环节中,不少学生考虑到了家庭防盗及照顾宠物,一些同学想到利用摄像头的双向语音功能护理病人,也有同学设想了舞台上彩光辉映制造梦幻效果,在结束前,选取了部分未来办公室及家居视频,展望未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同时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发现生活中的物联网》以小组为单位发到教师邮箱。
课例三:“张驰有度”,播放一段视频,学生A放学回家后因为发现正在播放自己喜爱的节目,立刻驻足观看,第二天到学校抄了同学答案匆匆交作业;同学B,利用智能电视盒,预先设定好录播功能,等周末空闲的时候轻松回播。视频结束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同样是为了放松学习压力,小A同学和小B同学的方式带来的效果迥然有别,学习和生活要合理安排时间才能发挥高效率,这节课上我们展示了几款电视盒,邀请一些同学在课堂上点播了自己想观看的网易公开课,也有同学发现了云相册的优势可以将班级活动的照片视频使用公用账号存放,全班一起欣赏。在小组活动环节由学生自己操作,将发现的新功能互相展示,教师准备了一个关于安卓系统的产品介绍微视频,部分同学对其中的手机及移动设备通过WIFI投影到电视上功能非常感兴趣,也有同学发现可以在IPAD上安装对应的电视盒遥控器,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安卓的开放性使它灵活且容易链接各种设备,同时因为它的播放对象是家庭里最常见的电视机,这样媒体网络加家用电器构成了强大的实用工具,我们利用它休闲放松,过着张弛有度的生活,更好发挥效率。
物联网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多元化,各行各业都投入了研发,除了能够准备的这些简单素材提供给学生了解及学习外,在课间我们也查找了很多相关资料,提供参考,类似于台湾地区开始风靡的GOGORO电动车,使用NFC控制;还有康宁玻璃,微软的新科技研发等等都在不断地改变未来的趋势,这些都以视频和文献的资料放在学校的云盘中,提供给学生参考欣赏。
我们每个人都属于未来,所以也许现在的简单的实践或欣p课能改变学生对自己的规划或者在将来他们的职业中占据小小的推动力,这是做教师设计课程的真正的成就,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过程多久没有人可以预测,我们在努力地让新技术改变生活,用好它们,让未来更美好。
【参考文献】
[1]《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安全与商业模式》,电子工业出版社.
[2]《现代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论》,无线龙科技出版社.
现在的孩子都认识喜羊羊、灰太狼,喜欢看电视、玩电脑……但是,有多少孩子能够分清田里的麦子和稻子;有多少孩子能够辨别鲫鱼和青鱼;有多少孩子能够分辨蔬菜新鲜与否……他们极度缺乏生活知识。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要紧密联系生活,教会孩子生活的知识和本领。
我校地处农贸城附近,与其他学校相比,有很大的地理优势,学生可以走进农贸城,去认识各种蔬菜瓜果、粮食水产等等。因此,我校教师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年龄特点,开发设计了《走进农贸城》系列书。这一校本课程的设计,为儿童架起了通向生活的桥梁,把儿童与真实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了解、感受、体验生活。本课内容选自《走进农贸城——粮食篇》。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校本课程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设计多个活动,让孩子们在探究合作中学习到更多的谷物知识。
活动目标:
1.知道哪些作物属于谷类作物,并能对其进行辨认。
2.通过观察,尝试了解这些谷类作物可以做成哪些食品。
3.了解米的生产过程,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
活动年级:
二年级。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谷物
1.小朋友,今天你们吃了哪些食物?
2.请大家来说说它们主要是由什么做成的。(出示食物图片)
3.像大米、小麦、玉米等这类粮食,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谷类作物”,通常称他们为“谷物”。(板书:谷类作物〈谷物〉)
4.这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些谷物。(完善板书:认识)
【上课一开始,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说说自己今天所吃的食物,这样的设计,马上激发了学生的说话欲望,学生踊跃参与。】
二、观看图片,识别谷物
你见过哪些谷物呢?如果老师给你一些谷物,你能认出它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出示图片,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三、观察实物,辨认谷物
小朋友们,看了这些谷物的图片,想不想见见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呢?现在让我们和它们亲密接触一下吧。
1.同桌两人一起辨认谷物。
要求:
(1)出示各种谷物,每人拿出一粒,放在桌上仔细观察。
(2)同桌相互说说如何辨认这些谷物,完成表格。
2.全班交流,小结这五种谷物的特点。
3.考考大家:老师说谷物名称,请你快速找到,把它放到盒子里。
【实物的出现,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也方便了学生更好地区别各种谷物。】
4.了解了这五种谷物的特点,我们再来说说前面的那些食物主要是由哪种谷物做成的。
5.你知道这些谷物还能做成哪些食物吗?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认识了这五种谷物之后,再让孩子们说说它们还能做成哪些食物,进一步巩固知识。】
四、了解这五种谷物在地里的样子
1.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叫出了这些谷物的名字,还把他们的特征都说出来了。那老师还要考考你们,这五种谷物在地里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不能把它们连正确?(出示图片)
2.全班交流。
【了解谷物成熟后的样子,还要让孩子们了解谷物在地里的模样,不能“指麦为草”。】
五、了解米的由来
1.这些谷物里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吃得最多的是哪种谷物?
2.对,大米是我们现在最主要的粮食。那你知道一粒小小的米是怎么来的吗?请听小小一粒米的自述。
3.认一认(出示七张图片):农民伯伯在干什么,一起读一读。
4.小朋友们,听了这粒米的自述,你能告诉大家米是怎么来的吗?先别着急,请四人小组组长拿出信封,取出里面的图片,四人一起给图片排排序,然后,相互之间简单说说米的由来。
5.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给这些图片按照顺序编上号,并且简单说说米的由来。
【在排序编号的活动中,孩子们已经知道了米的由来,感受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6.听了小小一粒米的自述,你有什么感受呢?
小结:是啊!一粒米的诞生要经过那么多过程,从春耕开始到收粮入库要经过40多道工序,5个多月的生长周期呢!一粒米来得可真不容易啊!任何一种粮食作物,都像小小一粒米那样来之不易,需要经过许多人、许多时间的辛苦劳动才能获得,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惜粮食。(板书:来之不易 爱惜粮食)
7.朗读儿歌,情感升华。
节粮歌
小同学,要记牢,节约粮食很重要。
一粒米,一滴汗,农民伯伯种粮难。
不挑食,不剩饭,争当爱粮小模范。
你节约,我节约,从小养成好习惯。
节约粮食好传统,中华美德记心间。
六、谈谈收获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拓展延伸
1.将“小小一粒米的由来”说给家人听一听。
2.了解这些谷物还能做成哪些食物。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担任一名小小监督员,提醒每一位家庭成员做到爱惜粮食。
板书:
认识谷类作物
(谷物)
大米 小麦 小米 高粱 玉米 ……
论文关键词: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一、三本院校课程教学现状
三本学生中多才多艺的较多,平时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比较频繁,学生自主创新思维活跃,但能够有条不紊自主学习的学生可能只有一少部分,许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课余时间几乎不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刚开始学生还可以接受一些新知识,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习难度的增大,学生感到了困难,随之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低,主动学习便是一句空话,学生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甚至不少学生都是考前突击。这一特点在《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也同样存在。要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在定位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时候都必须以这一实际情况为前提。
二、教学理念,教育目标
三本教学有别于一本和二本,教学注重于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主线,树立能力培养目标为重中之重的思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三本教育要加强通识教育,注重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可发展性。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举措,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格局,大力实施“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拓宽基础学科的范围和基础教学的内涵。
三、教材选取
考虑到三本学生理论基础较差,教材选取不应选择理论研究或理论推导比较复杂的教
材,否则会让学生还未涉及到重要的知识点就已经因为难度过大而丧失信心。教材选取要以应用为宗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编写原则遵循由浅入深,通俗易懂,重点和难点采取阐述与比喻相结合,例题与习题相结合,实例与实验相结合,针对数字电路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增加了与教材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学内容。
四、教学内容
在三本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中,应该注重基础教学,要求学生熟悉布尔代数的基本定律,掌握卡诺图与公式化简法;掌握数字电路中常用的基本单元电路和典型电路构成、原理与应用;掌握常用的中小规模组合逻辑电路和集成电路功能和设计方法。具有查阅集成电路器件手册,合理选用集成电路器件的能力。对集成芯片,重点分析电路的外特性和逻辑功,以一些典型集成电路为例介绍如何查阅集成电路手册、资料等,使学生学会在实际应用中正确选择和使用集成芯片[11]。
对于三本学生而言,在电路设计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但可以适当降低对电路设计的要求,增强电路分析方法的教学。学生可以分析较复杂的电路,并且能够利用已有的电路进行修改,使电路满足自己设计的需要。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一)采用现代化教学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的特点就是电路图、逻辑图特别多,如果采用板书形式教学,既浪费课堂时间也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一些抽象的、难以解决的概念变得形象,易于学生接受。对于集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了增强演示效果,除了在PPT中添加更多的动画效果外,还可以采用Flash或Authorware软件制作动画效果,使电路的变化过程一目了然。
(二)结合实际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三本学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应用举例,如目前LCD显示、数字温度计、十字路通灯控制、数字频率计、多媒体PC机里的显示卡、声卡是用数电中的数/模(D/A)转换实现图像显示和声音播放、制造业中的数控机床等都应用了数电技术。通过这些实例的介绍,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数字电路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对数字电路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可有两种方式,一是上传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视频到校园网;二是教师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以及与该课程有紧密关系的资料一起上传到网上。目前大部分三本学生宿舍都可以登录校园网,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网络教学。网络教学的方式解决了学生传统的看书自学枯燥无味的问题。
六、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一般分为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两大部分。基础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均为验证性实验。教师给出实验步骤、电路图,学生按部就班、验证结果,通过基础实验,使得学生对于课堂所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透彻,同时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精神和方法,训练严格严谨的工作作风。基础实验是理论和实际相互联系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是仅仅是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模式,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仍然不善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课程设计的目标就是为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工程实验能力、发展个性、启发创新、加强理论与实验。学生根据实验任务,自行设计电路和测试方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12]。
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电子设计大赛,成立电子设计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设计性和专题研究性实验,为希望进一步发展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创新研究场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七、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三本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在日益增高,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
普及,数字化社会已经到来,大规模、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以其低功耗、高速度等特点, 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三本的学生扎实掌握数字电路基础知识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在传统的数字电路逻辑分析、逻辑设计思维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现代数字电路的应用与设计思想,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的新技术和新器件,为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丽.《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改革实践.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02期
[2] 李琰,张翌呖. 数字电路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年第22期
[3] 李小珉,叶晓慧.深化《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OO4(4)
[4] 田东.数字电路课程设计的改革与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年05期
[5] 马达灵,张云云.《数字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集宁师专学报,2008年12月第30卷第4期
[6] 邓朝霞.《数字电路》课程整合与优化的改革.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7] 张丽.高职《数字电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4期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版画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也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国内外版画的交流活动。在2011年10月,我有幸参观了在鲁迅故乡绍兴举办的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国际版画交流展,所展作品种类之多,作品之精美,题材之新颖,内容之丰富,材质之多样让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怎样使孩子灵活的运用新材料新手段进行版画创作,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提高孩子的审美。我认为,一方面,要学生感受传统版画的魅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方法,了解传统的版画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发现和探索新的版画表现内容和形式,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制版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孩子在画、刻、印的过程中,发现版画的材质之美、印迹之美、形色之美、组合之美。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索:
1.不同阶段的教学策略。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具体可以表现在制作材料和制版方法的差异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最开始接触版画的时候,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作品的艺术性,而在于学生对于“版”的初步感受,怎样让学生感受“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或一片树叶、或一个瓶盖、或一枚硬币,让学生涂上颜色印在纸上,进行实物拓印,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材质,观察各种材质呈现的不同效果,在游戏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不断增强,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认识“版”,可以选用一些纸质材料,如吹塑纸、白卡纸等软性材料,通过拼贴、撕揭、填彩、粉印等方式制版。高年级的学生心智已逐渐成熟,对于形体的塑造和材料的运用也较熟练,这一阶段主要是创造“版”,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和材料,比如木刻,根据表现题材去选择合适的表现方法。可是说版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创作时只有不拘泥形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寻找合适的材质和表现方法,根据自己的想法创造出新的审美表现,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2.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罗丹说过:“生说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我选择了一些跟学生比较感兴趣,能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题材进行版画教学,如《丰富的表情》、《花的世界》等。如《丰富的表情》一课,我让学生每人带一面小镜子,观察镜子里的自己,讨论各种表情的特点,眉、眼和嘴的变化,学生抓住主要的特征,通过深入讨论,让学生分析版画的各种表现技法,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创作出的作品让人看后不禁会心一笑。
3.在传统文化中表现美。注重综合性的学习,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古人非常重视诗画结合,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在教学中,我将古诗和版画相互渗透,和学生一起感受诗中的意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诗的意境进行再创造,指导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大胆联想,把诗的意境和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小清新的诗,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学生用吹塑纸采用线描的形式制版,通过对小池中的垂柳、荷花、流水、蜻蜓的刻画,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如潍坊的年画、风筝艺术,苏州的刺绣,等等。淄博盛产陶瓷,博山的琉璃艺术更是享誉国内外。教学中我试着把地方的传统文化与版画教学结合起来,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树立良好的文化保护意识,并把它转化成版画的形式。如《周村大街》一课,通过观看影像资料和实地考察写生,指导学生用拓印和粉印的形式进行创作。
关键词:flow理论;教学改革;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3-5664-02
On the Flow-based Teaching Reform of C Programming Course in the Newly-upgraded Universities
YUE Xiao-ho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745000,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flow theory can make the instruction take place in a light and pleasurable setting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set of teaching approaches to teaching the C programming course, namely, to integrate various teaching media technology and adopt the teach? ing method of mingling the experiments into classroom lecture, to let the students“learn from the process of doing, do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enjoy after doing”, finally,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programming thoughts and capabilities.
Key words: the theory of flow; teaching reform; programme design
1 flow理论概述
我国从古就有“喜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乐于做某事时,就会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忘乎所以,乐也从此而生。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Csikszentmihalyi)及其领导的团队对此心理现象进行大量的长时间研究,将这种独特的心理现象称为flow。他认为当一个人处于flow状态时,不仅乐于做事,而且能够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1.1 flow的定义
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对Flow的定义有过两种不同方式的描述:
“当人们全情投人时,获得的一种贯穿全身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动作与动作之间似乎受到一种内在逻辑的指引,而无须行为主体进行有意识的干预。他感受到的是贯穿各动作间的一股整体的流,并受控于自己的行为。此时,自我和环境之间、刺激与反应之间、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之间的差异微乎其微”。[1]
“参与者进入的一种共同的体验模式,在其中他好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所以一些不相关的知觉和想法都被过滤掉,并且丧失自觉,只对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透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一种控制感。”【1】在我国,研究者将这种flow状态翻译为“心流”或“沉浸”。
1.2研究成果
1)通过大量资料的研究,最后米兰大学的马西米尼及其团队给出了“挑战”与“技能”的八种组合关系(如图1)。
随着挑战与能力的关系转变,个人的体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当低能力高挑战时,产生的是焦虑,低能力与中等挑战时,产生的是担心,低能力与低挑战时出现的是淡漠。中等能力与低挑战相遇出现的是无趣,与高挑战出现的是惊悚。而高能力与低挑战出现的是松懈,与中等挑战产生的是掌控。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全心投入才可能触发心流,塑造异乎平常的体验与感受。
2)心流活动的特点
有助于心流产生的活动,称为“心流活动”,因为这类活动令人感受到心流的出现,它可以让人全神贯注在明确、相关的目标上,与日常生活有所不同。(1)目标明确是心流活动的第一特点。活动具有明确目标,具备行动准则,参与者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做。(2)立即回馈是心流活动的另一特征。可以在完成每一步骤之后,立刻判断自己是否有所改进。(3)接受的挑战与个人能力要相互平衡。当能力与接受的挑战出现差距时,通过查漏补缺,学习新技巧或提高挑战难度,才会通向高挑战高能力的心流状态。(4)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心流活动的又一特点,人只有在全神贯注的做事时,才会丧失自我意识,对清晰的目标和具体的反馈有反应。
3)心流活动产生的范围
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Csikszentmihalyi)及其领导的团队近年来通过对美国青少年及成人日常生活的研究发现:[2]人们在有些娱乐中能够获得较高的心流体验。出乎意料的是:成人或青少年在工作或学习时,快乐的程度通常不及平时,动机也较薄弱,但注意力却十分集中,心智运作的投入程度高居一整天各项活动之首,通常也是心流频发的时刻。
2运用flow理论,实施计算机语言类教学的改革
1)组建一个多种媒体共用的计算机室,提供一个互动的、易于产生心流的教学环境
人们所处的空间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环境能够激发灵感。组建一个多种媒体共用的计算机室(如图2),让学生处于教师机控制之下的实地编程环境下学习。从简单基本的语法到教师精心设计的小例子,学生们都可以在课堂上亲身体验。教师也可以扩展性的为学生随堂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分难度的编程问题,让学生进行现场求解,调试成功的学生可以将答案上传给教师,由教师随机选择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讲解。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目标明确,反馈及时,查漏补缺,不仅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牢固的记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和学习兴趣。对于难以用多媒体展示、需要学生深思、感悟的过程、或概念,教师也可以利用黑板,边讲边做,提示问答,让学生理解掌握。在这样的一个现代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组织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更高效,更快捷。
图2
2)讲授与实验合并授课,给学生提供一个随时随地能够编程练习调试的语言学习环境
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特点是它的每一部分知识都具有可操作性,而课堂中的讲授既是教师有一台教师机可以当场演示也无法使学生有深刻的切身体会。久而久之,就会对该课程产生厌倦的感觉,从而失去了最初的兴趣。合并教学时,有以下优点:
①教师做到精讲,学生能够多练多做。
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可以立即编程操作验证,这样就会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去做。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整,能自觉不自觉的进入心流境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②教师随时解疑演示辅导,学生现学现用现问。
对于课堂问题的处理,教师可以使用演示、讲解法解决学生中普遍出现的知识性问题,也能针对个别学生个别问题答疑解惑。学生能够边学边做,边做边问,随时调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差距。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指导,交流。这种多边的学习活动不仅培养学生互助协作能力,也能加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这种环境作用下,友谊诞生,人际关系融洽,学生对所学内容讨论热烈,心致盎然。
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从未受过算法设计训练的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及时有意识地加强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引导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讲授一些常用算法、典型算法,为以后编写程序、软件设计奠定基础,同时熟练的掌握算法,也可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并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程教学以“研究型”教学为主,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编程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研究性教学强调“从做中学”,有目的的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案例之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讨论,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案例的完成而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编程思想的建立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第六章循环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分三个阶段来做:基础知识的教学:采用启发式中的问题引入教学,寻找典型实例,给出算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实例,黑板归结算法。利用引导法指导学生在学生机上编写应用程序。在这个阶段,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使用知识。教师的工作处于主动。在第二阶段,循环结构算法的问题实现。许多问题的算法都需要用循环来处理,例如排序法,穷举法,迭代法等,教师帮助学生分析算法,给出问题的流程图,学生组织语句写出程序。鼓励学生设计算法,探讨实现的过程,从中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这个阶段,活动的主动者是学生,他们分析算法,相互交流,自己动手编写程序。第三阶段,程序项目设计:课内安排设计项目,给出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在指定的书籍、网络、课件查找相关知识,写出项目设计报告。在这一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4)整合教材,精选内容,加强课件、网络建设,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各章节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优化设计。对于教材中不完善的部分,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予以适当、适度地补充。以研究型学习方法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课件、网站。通过公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上载教学讲稿、授课课件和演示案例,开设问题讨论空间和教师答疑信箱,实现了传统教学的课堂讲授、问题讨论、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为学生的自学、复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了实时和非实时的通道。
参考文献:
[1] Csikszentmihalyi M.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5.
[2]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生命的心流[M].陈秀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3]胡燕.网络课堂教学研究[J].电化教学研究,2010(7).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情境 课程理念
新课改背景之下的小学语文授课,教师注重借助灵动的语言将文本内容予以传输,并发挥媒体形象化的效用,由此创设出科学的授课“情境”。所创设的情境没有将语文学习主题凸显出来,通常小学生置身于貌似热闹的情境,但是却忽视了本学科的教学目标。
一、将导向定为新课程三维目标,转变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将整体目标定为,学习语文环节,注重对受教者爱国情怀、道德品质的培养,令其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对祖国文化有着强大的自豪感,并为之努力,带着一种积极性投身于对语文文字学习之中。学生积极初冬的参与探究性学习,并将所学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作为小学生能够对汉语拼音进行探究,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等。
所以,施教者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将导向定为三维目标,将科学多彩的施教情境创设出来。传统的授课通常注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教师实施“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不过科学的授课不可以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形式,学生也不能依托模仿及死记硬背,科学的授课情境需要彰显受教者的主体地位,用重学取代以往的重教,侧重学以致用,帮助小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创设表演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通常依据自身兴趣而定,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便会带着自主性,全心投入到教师的授课当中,在课堂中真正扮演主体角色。小学语文授课环节,教师借助将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表演情境创设出来,就会令学生参与到授课互动之中。比方说讲授《夜莺的歌声》环节,授课重点包括体味小夜莺的品质,对祖国更加热爱,对法西斯的暴行有更为深刻的解读;此外还包含和上下文进行联系进而体味句子内涵,把握文段中重要句子的内涵,感觉小夜莺所表现出的勇敢机智品质,其为文章授课重心。由于当今的小学生要感知那段遥远的历史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仅仅依托讲读来感知文本,存在很多难度。所以,笔者尝试将文本交予受教者,借助电视剧方式自己投入到故事的编排及扮演之中,对段落的划分集中于第一课时,教师予以引导,令受教者明晰文章共有多少段落间的空行,通过点数空行继而明晰段落数量。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空行不就是为了便于段落的划分吗?大家是不是可以和电视剧联系在一起,想一下种段落岂不是和切换镜头有联系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多学生纷纷举手谈到,文章中的段落和电视剧中的一集很相似。之后师生在一种和谐的情境之中,将文章段落顺利划分出来。
以本节课为例,笔者把握住了受教者的心理特征,将学生对文章解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令受教者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乐学的意义,进而在角色扮演之中水到渠成的把握文章中主人公的形象和品质特征,令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对文本进行阅读,令其知识面不断延展,进而将语文授课效能水平不断提高。
三、多样化的情境设计,创设多样学习方式
1.创设调动积极性的游戏情境
小学生具备玩的天性。他们乐于参与游戏之中,施教者就可以将和其知识构成相关的情境创设出来,该情境应当力求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彰显其主体地位,令受教者主动将所学知识等运用到对知识的解读当中,令其思维得以激活,引导受教者进行探究,提升学习效能。
讲授《小稻秧脱险记》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角色形式进行朗诵。笔者为了学生更好的进行角色扮演,制作了相应的脸谱,这样学生们就带着一种兴奋的之情积极参与到角色扮演之中,进而形象化的进行朗读,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参与表演朗读的学生都能饱含感情并积极的投入其中,这样的游戏氛围之中,令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解读,也令其得到了更多沟通的机会。
2.创设有趣生动的故事情境
作为小学生都乐于置身故事情境中。而低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好玩、蕴含趣味的事物。所以,择取并呈现学习素材和安排学习活动应当关注受教者的实际生活情境,注重趣味特征,令其在内心对语文有一种喜爱之感,进而更乐于走进语文学科。小学低年级学生更乐于接受故事化的情境。施教者将文本中的内容预设成精简的小故事,令其仿佛置身其中,令授课趣味性不断增强,从而将受教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而自觉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
综上所述,将科学的情境创设于小学语文授课环节,可以将小学生的探究情趣激发出来,进而将自身的情感活动和认知相联系,令其置身于和谐生动的氛围中,探究文本内容。
参考文献:
高校是一个聚集全国各地学生的大学堂,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入学时对计算机基础学科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如简单的WINDOWS系统操作、文字处理等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则毫无计算机的概念,有的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接触过;再加上文理科学生逻辑思维的差异,针对同一计算机教学内容,文科学生有时接受速度慢于理科学生。
二、教学成效检验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的讲解、演示、练习和测试,培养学生使用excel软件的兴趣,增强学生能学好这个office组件的信心。
从知识目标上讲,我希望100%的学生能够掌握 公式的应用,9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数据排序和筛选的方法,80%以上的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合并计算和分类汇总,70%以上的学生能够建立和设置数据透视表,并能利用数据透视表来分析数据。
从技能目标上讲,我希望85%以上的学生能够运用excel的插入函数、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功能,对工作表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想要的数据内容。
从情感目标上讲,我希望增强50%以上的学生细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胆展现自己的能力,亦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三、检验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基于学生已经了解excel功能和特点,并掌握一些简单操作之后而设定的,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表格数据的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能够对各种表格数据,如财务报表等相对复杂的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
本单元设有20个操作,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学校、银行、公司、超市、国家机关职能部门等,掌握这些知识点并能熟练操作它们,制作学院奖助学金时即可用到。今后工作中若遇到类似问题亦将不再生疏,容易上手,通过分析、对比后的数据可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四、教学成效检验标准
通过统计该单元模拟练习题的分数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课本后配有每单元评分标准,不同的知识点得分不尽相同。该单元总分为15分,若得分15分,说明该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非常好;若得分在12-14分之间,说明该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良好;若得分在9-11分之间,说明该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一般;若得分在9分以下,说明该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不太理想。若未达到上述教学成效检验标准,教师应立即查找原因,询问学生哪些知识点欠缺或没有听懂,重新讲解并演示或下次课开始新课之前作为重点复习、强调,以此往复。
五、教学成效检验方法
1、设疑法(提问法)。通过提问,观察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及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亦可通过与学生的眼神交流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讲解和演示的速度。
2、测试法。随即抽取一套模拟题,让学生按照规定时间完成本单元的测试,测试过程中,教师可在不影响学生做题的情况下下位巡视学生做题的速度及正确率,最终通过统计学生的得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
3、学生示范法。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下课前五到十分钟,学生注意力逐渐分散,适当的开展此方法在调节大脑、消除疲劳的同时集中学生注意力,强化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技能的巩固。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教师可选取一套模拟题,随机指定1-2名学生,让其按照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理解,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及操作方法的演示,若该生能够清晰讲述并演示,说明该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情况良好。
4、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以人数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并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讨论,最终达到共同理解与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从中亦能掌握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点的程度及是否能举一反三。
小组讨论过程中还可适当组织解题速度快慢等之类的竞赛评比方式,来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参与度。
5、反复矫正法。课堂上进行信息反馈,争取当堂内容当堂“消化”,若课上时间不够,可利用实验课或学生课余时间对于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通过反复测试,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实现达标。
六、成效反馈标准
布置与本单元相关的1-2题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规定时间提交,若按规定时间内上交并完成良好的学生人数达到总人数(以两个班为例)的85%以上即达到上述教学成效检验目标。
七、成效反馈实施效果分析
1、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
2、学生乐于将课堂以外的相关性问题向老师提问。
3、学生对教师演示过的操作基本掌握,并能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知识点的解题要点,为解决课后作业打下基础。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美术教育 校本课程 慕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02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兼容性且多元化的,它给艺术领域、医疗领域等多个领域提供更优质化的可能。“慕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大平台,打破教育的区域限制性、时空性,让更多人接触到优质教育,加大了教育的覆盖面。在这个大环境之下,笔者有一个想法,即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整合的基础之上,根据各个地区、学校各自不同的情况,结合乡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使美术教育真真正正做到“因校施教”。
首先对本文中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美术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即信息技术课程与美术学科课程的综合化。从概念上讲,小学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要工具、媒体和方法融人到美术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中,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将各种教学要素综合地加以考虑,使美术学科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慕课直译就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起源于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宣布将课程免费放到网上,掀起了第一次在线课程建设热潮。
1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对教学来讲,这起到了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的作用,不仅减轻课堂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虚拟平台的搭建,便于师生、人机交互式学习,这样一来,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使教育终身化和教育社会化成为了可能。
2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欧美、日本等一些地区的“互联网班班通”,利用信息技术以达到国民学习终身化的教育模式,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徐州现阶段大多是通过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分组讨论并发言,教师再做补充。这样的整合,增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交互。
3 校本课程慕课化
现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教学模式非常普遍,但缺乏一个平台将这类优秀的校本课程展现出来以达到共享的目的。于是,笔者提出大胆的想法,即采取慕课的形式,按照地区成立“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慕课研究组”,即集合各个地区优秀美术教师、教研员、民间艺术家等,大家共同探讨,对各个学校申报的校本课程进行评选,将优秀的校本课程借助慕课形式这样的平台,展现在大家面前。
3.1 时间、空间不受限制,其开放性能激起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利用慕课化的校本课程学习优秀校本课程时,时间、空间都不受限,且可根据自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不同要求,利用慕课大规模且开放性的特点在这个平台上寻找自己需要的校本课程。同理,学生在学习慕课化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慕课化的校本课程教学过程较轻松、愉快,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模式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3.2 资源丰富且人性化
这一点,也是笔者提出要建立校本课程慕课化最重要的原因。只有将慕课化的校本课程实现大规模性,资源丰富了,其优势才能彰显出来。一般校本课程不仅教材具有区域性,连教材的开放性也存在区域性,不同地区无法较好的沟通与学习,而校本课程慕课化便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且学生可以反复播放视频学习,可帮助学生较好地学习教学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这也是其人性化的一面。学生在这样一个丰富的平台里,学习到丰富多彩的课程,不仅可以增加知识量,丰富兴趣爱好,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而言,是终身受益的。
3.3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校本课程幕课化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将教师、学生、自我、家长、社会五方面评价相结合。多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可以达到良性互动循环,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且校本课程幕课化的教学评价应该更侧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不断努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上文谈到的观点以及徐州本土文化,笔者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出《徐州汉画像石――欣赏与评述》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因篇幅原因,就不再细致描述了。
4 结语
以上是笔者一些粗浅的见解,就本研究存在实际教学考察不足等情况,在今后应多深入教学实践中去,作进一步的尝试与研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笔者会继续这个研究,将其做精、做细,真正发挥出此类校本课程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孟臻.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现状与思考【I】.才智,2012.
【2】李洁.小学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优势初探【I】.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
关键词:美术特色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07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校本课程的开发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美术特色高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值得我们关注。
一、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1、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信息技术时代的校本课程开发有着开发主体多元化、课程资源多样化和课程环境开放化等特点。开发主体从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扩展到了家长、课程专家、社会人士等,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各界人士都有机会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课程习题应当及时调整适应社会的需要,显然传统的文本形态的课程开发和信息资料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计算机的运用使得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共享更为方便、快捷。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运用,囊括了文本、图象、音频、动漫、PPT课件等诸多形式,使得上课内容生动、形象,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丰富的资源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支持。比如“多媒体网络教室”这一功能可以帮助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校园网络的教学能有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与总结。随着网上平台的建立好完善,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多,校生之间的互动也越加频繁,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拓展了教育环境的内容,课程环境呈现了动态系统性、多元性等特征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让学生有必要拥有更强的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能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深入进行,进而营造更加和谐、繁荣的教育环境。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导入一些网络软件或是建造虚拟的网络学习社区,如论坛、腾讯QQ等,在这些虚拟社区里教师能以朋友的身份,积极、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美术特色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1、以课程为基础的教育活动
美术特色高中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以课程为基础的教育活动;以某种智能为发展基础的教育学习活动;以设计、展览等为载体的教育学习活动。以课程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旨在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技能的掌握。比如,本校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就常采用这种模式。学生阅读了一部小说之后,教师会设计一些与该小说和所学技能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完成,借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小说的内容,比如用一系列图画来展示小说主要情节等,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口头陈述来提升自己的表述和概况能力。
2、以某种智能的开发为基础的教育学习活动
此外,本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还会开展一些围绕学科智能本位学习和以设计、表演等为载体的多元智能教育活动。比如教师在上《荷塘月色》之后,让学生用一幅画或海报来描绘作者在写作之时的感受与心情。此外,在以音乐感知为主题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背景音乐来搭配所朗读的文学作品。这类的课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专注某项智能的机会。
3、以设计、表演等为载体的教育活动
此外,以设计、表演等也是表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创造或演绎自己的作品来与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知识。比如,学生在上美术课时可以运用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技能等设计某物品的外包装,而在学校的某些节日庆祝时,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表演,如唱歌、话剧表演等给大家带来精彩的节目。以学生的设计、表演等为载体的学习活动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学生自己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
三、美术特色高中校本课程的设计
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出了诸多教育观念的转变,比如教师观、教研观、学生观的转变等。教师由传统的权威说教转变为了循循善诱的朋友,教师的能力不仅体现在美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还体现在教师对美的鉴赏与把握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积极参与课题活动,进行自身的创造。我校根据各学科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多元化智能教育与学科的课程相融合,设计了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1、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智能化发展
语数外等其他课程的教学设计也综合考虑到了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发展。比如说,语文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口述或书写对所读文学作品的感受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智能,通过找出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关键要素画出图形来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在数学的学习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口头描述对公式的理解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训练学生画流程图来提升学生对空间的理解。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载体,如小说总结、公式描述、话剧扮演等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美术课程的设计与智能提升
美术特色高中的教学中,美术无疑是重中之重。本校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记录每次创作的心情,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智能;学生通过创造多样的漫画、水彩画和素描等来开发自己的空间智能。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创作宣传海报和黑板报等来提升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时也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提高自我认知的全面性。这些校本课程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各项智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的教学,也是一种美的教学。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美术特色高中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校本课程是势在必行的。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遵循素质教育的原则,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鼓励学生的创新性和开放性思维,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信息化平台。因此,各地的美术特色高中在选择校本课程的模式时,应当结合本地区、本校和学生的特征,恰当选择以课程基础教育为主的教育活动、以某种智能发展为基础的教育活动或是以表演、设计等为载体的多元化智能教育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美术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殷利.信息技术条件下校本课程的开发[J],软件导刊,2007(10)
[2]刘晓山.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