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疾病预防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疾病预防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疾病预防的方法

第1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途径。作为一名疾病控制工作者,更加知道卫生工作是一项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问题的社会基础性工作。总书记报告强调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有健康才有小康。这使我们对人民健康的理解放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的高度。同时弘扬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好我们的疾病控制工作,使各项工作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疾病预防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必须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全体党员的庄严使命。

我们要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疾病控制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谋划好今后的疾病控制工作和人民身体健康结合起来;着力提升我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疾病控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所讲的都是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中最重要的问题,比如说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其中,“提高重大疾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这一条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要提升我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疾病控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重大疾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就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职工,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今年我中心从年初就开始布置了章贡区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综合培训班,利用夜校和星期日时间系统安排大家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为了使疾病监测工作做得更好,对各医疗机构性病、艾滋病、结核病、传染病等网络管理直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才能使他们更新专业理论知识,从而达到素质的提高。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一个为群众服务的窗口单位,它的服务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群众的投资热情。我们要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热情服务的宗旨,实行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公开,做到廉洁办事,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疾病控制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要使疾病控制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求全体职工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如何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的要求,顺应形势进行不断总结、巩固、升华,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要讲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全新的工作。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第2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提供参考。

关键词秋季;蚕病;发生原因;防治

蚕桑生产是铜山县棠张镇的重要产业之一,桑树种植规模一度达到2万hm2,但近几年来,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桑园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中蚕病的发生严重影响蚕农的收入[1-2]。为此,结合生产实际,就秋蚕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以促进秋蚕的健康养殖。

1蚕病发生情况调查

在养蚕过程中,特别是在老蚕区,蚕病发生的种类很多,主要是发病率高、危害重的三大传染性蚕病(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居高不下。其在中晚秋每年造成的损失大约15%~20%,特殊年份高达25%~30%。棠张镇现有新老桑园1 333.3 hm2,正常情况下中晚秋可养蚕2.5万张左右,如平均每张产茧37.5 kg,因各种蚕病每年损失蚕茧近160 t,相当于拥有106.7 hm2桑园的一个重点村全年蚕茧产量,按中准价13.0元/kg计算,每年收入减少200万余元。

调查中发现,目前蚕病的发生突出表现出以下发病特点:发病早、发病广、防治难、损失重。各种蚕病中,以病毒病、真菌病(主要是白僵病)危害最重,占蚕病发生率的95%以上。其中真菌病晚秋发生较重,而且小蚕发病率高。病毒病(主要是血液型浓病),中秋蚕发病率高于晚秋,往往是四眠中略见,五龄4~6 d暴发。

2发病原因

2.1改进消毒方法,提高消毒效果

2.1.1做好大环境的消毒工作。养蚕环境中,病原存在是发病的主因。因此,各家各户在蚕室蚕具消毒结束后,要对全村进行一次大扫除,清除垃圾,铲除杂草,疏通阴沟,然后用新鲜石灰粉,对大路小道、屋前房后普撒1次。

2.1.2专室专用。养蚕过程中,原则上要求养蚕室、贮物室等专室专用,严禁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混在一起,从而影响全面消毒效果和保持经常性的清洁卫生。

2.1.3全面清理,全面消毒。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蚕农重视药物消毒,忽视打扫和清洗;重视地面消毒,忽视墙壁和屋顶消毒;重视蚕具消毒,忽视蚕室消毒;重视小蚕室消毒,忽视大蚕室消毒;重视自家院落消毒,忽视大路小道、屋前屋后消毒;重视蚕期消毒忽视蚕期后的回山消毒[3]。特别是中晚秋蚕期,气温较高,病原菌繁殖快,两季间期短,如果簇具、蚕沙处理不及时,病死蚕随地乱丢,任人践踏或喂食鸡鸭,必然使养蚕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给做好蚕病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2选用优质高效蚕用消毒药品

在生产中消毒效果达不到要求,其原因:一是用药剂量不足。部分蚕农为了省钱不按标准购足药品,结果造成蚕病发病早,传染快,损失惨重[4]。二是使用方法不当。如漂白粉和石灰粉混合消毒,或用药液消毒后立即放在阳光下曝晒,或直接用福尔马林熏蒸蚕室蚕具,而没有使消毒用品在温润状态下密闭24 h以上,从而降低了消毒效果等。三是蚕室蚕具消毒后管理不善,造成二次污染和交叉感染。

2.3饲养管理粗放

①桑园偏施N肥,造成虫害严重,叶质差,加剧野外昆虫与家蚕的交叉感染。②收蚁期、将眠期、起蚕期、老熟期处理不当,蚕药用量偏少。眠前不撒止桑材料,眠中干燥材料偏少,眠起时不撒消毒蚕药。③饲养密度偏大,造成食桑不均和蚕儿互相踩踏,加重蚕病感染。④不提青分批,不淘汰病弱小蚕,造成“几代同堂”。⑤人为降低上蔟后的温度,致使营茧时间延长增加感病机会,特别是晚秋期表现尤为突出。

2.4基础设施不健全

一是桑园排灌配套设施不健全。全镇80%以上的桑园不能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和“三沟”配套。二是养蚕设施落后。据调查,50%的农户无专用蚕室,40%的蚕户蚕具不足;80%的农户蚕室无对流窗或对流窗偏小,空气流通不畅。

2.5技术服务跟不上

一是随着县、镇两级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造成基层技术服务人员职数减少,甚至偏少;二是村组合并后,村级没有专职蚕桑技术人员,兼职人员队伍也不稳定,满足不了蚕农对蚕桑技术人员的要求,造成老蚕农技术倒退,新蚕农缺乏养蚕和防病科学知识。

3防病措施

3.1宣传、规范蚕病防治技术

一是统一印发宣传材料,技术人员必须到村到户宣传指导,现场规范和矫治各种不当技术。二是技术人员包村包组,以村或组为单位,建立一个统一消毒时间、统一消毒程序、统一消毒标准、统一消毒药品、统一防病制度的“五统一”的综合防病制度,坚决做到及时、全面、彻底,避免人为留下“死角”。三是做好蚕期“三隔离”(前后批隔离,大小蚕隔离,蚕室、贮桑室和生活用房隔离),重点防“三病”(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预防抓“三期”(收蚁期、起蚕期、将眠蚕期),做好“三处理”(蚕沙、蚕病、旧簇具),实行“三专”(专用蚕室、专用蚕具、专人饲养)的“五个三”工程。四是全面实施养蚕前全面消,蚕期中经常消,蚕儿眠中四周、空气中消,蚕体蚕座定期消,发现蚕病及时消,上蔟采茧回山消的“六个消”综合消毒措施。

3.2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奖惩到位。

在每个秋期生产季节到来前,要做好各种蚕病防治预案,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以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拨付专项资金,利用广播、讲座、集市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同时县蚕桑主管部门的所有技术人员包镇包村强化“零距离”服务,细化服务的各个要点和环节,量化防病的各个指标,坚决做到好者奖、差者惩,并和技术职称晋级联系起来,从而调动县、镇两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中我们的主要经验是让技术人员集中力量抓重点,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对重点村“老病户”、“低产户”实行包技术、包送药上门、包提高产量的“三包技术”。每一个技术人员除了做好面上工作的同时,必须联系10~20个重点示范户,使规范化的科学养蚕技术逐步推广实施,实现无病夺高产[5-7]。

4参考文献

[1] 陈端豪.秋蚕期蚕病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J].蚕桑通报,2002(4):34-35.

[2] 董林,乔翠芳,丁汉.秋蚕期蚕病暴发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6):184.

[3] 李洪.蚕病的综合防治[J].蚕学通讯,2010(1):43-44.

[4] 吴月芳.浅析东阳市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蚕桑通报,2010(1):62-63.

[5] 孙黎峰,韩益飞,杨佩华,等.2008年江苏秋季蚕病疫情调查分析[J].江苏蚕业,2009,31(3):7-11.

第3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暴发性疾病;病因分析;防治

中图分类号 S944.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67-01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Babylonia areolata with Fulminant Disease

DONG Yang FU Yi-fan LIU Jin-ye YANG He-kun FU Shu-yuan

(Hainan Academy of Ocean and Fisheries Sciences,Haikou Hainan 5702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 of Babylonia areolata with fulminant disease which occurred in 2015 in Hainan Wenchang and Qionghai culture area,summarized the epidemic situation and prevention measur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armers.

Key words Babylonia areolata;fulminant disease;cause analysis;prevention measures

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amarck)]俗称花螺,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蛾螺科(Buccinidae)东风螺属(Babylonia)[1],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北部湾和东南亚等国家的沿海地区均有分布。近年来,随着海南省方斑东风螺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日益增多,主要养殖区域的病害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初次养殖区域的病害也时有发生。本文就2015年在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翁田镇和琼海市长坡镇等东风螺养殖区域常发的一种暴发性疾病的病因和防治措施进行探讨[2]。

1 流行情况

方斑东风螺暴发性疾病从个体发病至全池感染的时间间隔期短,从发现有患病个体开始至全池感染仅需3~5 d。一般发生在4―9月,自然情况下方斑东风螺的落地苗、标粗苗和大螺均可发病,尤以壳高0.5~0.8 cm的标粗苗阶段发病最为严重,此阶段的死亡率可达90%以上。

2 主要症状

发病前期,发病池中的螺摄食正常,每天仅有几个病螺躺在沙面上,腹足呈半收缩状态,对外界刺激敏感,受刺激后会迅速缩回,病螺不吃料也不动直至死亡。发病中期,发病池中的螺开始大量出现不钻沙、侧卧,腹足部分伸出、收缩困难、僵硬发黑,对刺激不敏感,有个别病螺的吻伸出体外,吻管顶部肿胀,管内充满白色液体,无法收缩回壳内直至死亡或者部分病螺出现肉壳分离病的症状。发病后期,病螺从沙中爬出,侧卧于沙面,大规模死亡,死亡率可达90%。

3 病因初步分析

3.1 寄生虫检察

将鳃、血液、内脏等器官和组织从病螺中剥离进行显微镜观察,均未发现有大量寄生虫寄生。同时,对发病池的池壁和池中沙粒等进行检查,也未发现有大量寄生虫。

3.2 细菌检测

无菌条件下分别将病螺的腹足、内脏、吻等组织用海洋弧菌TCBS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病原菌的初步培养和筛分,根据病原菌菌落颜色进行初判,如需确诊还需对病螺进一步做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试验。因没有进一步做细菌分离鉴定试验和组织切片,只能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上述发病症状初步判断,此病可能是由于海水中的弧菌特别是哈维弧菌数量增多而引起的[3-6],这与2011年刘巧红等[7]从海南文昌,王江勇等[8]从海南万宁采集患暴发性疾病的方斑东风螺,从其体内分离得到致病菌,经过培养分离鉴定,最终确认为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鉴定结论基本一致。

3.3 环境

4―9月,文昌和琼海等地的气温达到28~36 ℃,干热少雨,加之东风螺养殖场的设计建造格局为半密闭大棚,棚内空气流动性差,形成高温高湿环境。由于水温高,投饵量大,东风螺代谢旺盛,有机质在养殖池中沙层积累的速度加快,4 d左右沙层底部就全部变黑。同时,进入4月以后,东风螺养殖场开始陆续出现发病症状,发病池的海水或病螺很少做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海水中的致病菌大量繁殖,海水水质变差,造成此病的大暴发。

3.4 管理

该病发生后,养殖户不愿及时捞出侧卧在沙面上未死的病螺,加上东风螺的自残,很快全池被感染,在短短的3~5 d内会出现大规模死亡。很多养殖户防病意识淡薄,未意识到场地和工具消毒的重要性,受经营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到专人进行发病螺池的日常管理工作,死螺和带病菌的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海水中。

4 预防和治疗

东风螺暴发性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条件性,防治此类疾病应该根据其发生的规律和特性,在螺病流行季节到来之前进行药物预防,或在饵料中添加合适的免疫增强剂,以提高螺体的抗病力。一是每天要及时捞出侧卧在沙面上的螺或死螺进行无害化处理。针对发病池要做到专人管理,工具专用,定期做好养殖场相关区域和工具的消毒工作。二是未发病区域的螺要经常拌饵投喂一些提高免疫力或预防的药物,发现有病螺出现要及时停料。三是高温季节要注意控制投饵量,投喂2~3 d后要适时停料,1~2 d后再接着投喂;同时要注意保持养殖棚内的空气流通,如果气温居高不下,做好棚内的降温工作。四是定期冲洗养殖池底部的沙层和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控,给东风螺营造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五是治疗时采用中西药结合,使用板兰根、金银花、弧菌速消等药物杀菌,用药期间停料,加大换水量,及时捡出死螺。等病情控制后,使用EM菌、利生素等全池泼洒进行生态调控,给东风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和栖息环境。

5 讨论

随着东风螺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东风螺的病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东风螺自身的生物特点决定了其给药非常困难,目前使用的药浴和拌饵投喂2种给药方式效果都不是很好,针对此类暴发性疾病的有效防治药物还有待开发;另一方面由于区域规模化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废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不健全,这些因素都导致东风螺的细菌性疾病在主要养殖区的快速传播,表现出很强的感染性。因此,建立方斑东风螺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引导广大养殖户进行规范化生产,同时开展东风螺循环水养殖技术的研究,将循环水养殖技术运用到东风螺养殖上,推动东风螺产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6 参考文献

[1] 蔡英亚,张英,魏若飞.贝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44.

[2] 董杨,符书源,王国福.海南省方斑东风螺养殖业的发展及其前景展望[J].科学养鱼,2011(12):39-40.

[3] 黄郁葱,简纪常,吴灶和,等.方斑东风螺吻管水肿病病原菌的初步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9(4):37-41.

[4] 王国福,张瑞姿,曾令明,等.方斑东风螺肉壳分离病的防治方法[J].河北渔业,2008(8):37-40.

[5] 王建钢,乔振国.方斑东风螺肉壳分离病病因的初步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11,26(10):16-18.

[6] 张新中,文万侥,冯永勤,等.方斑东风螺肿吻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J].海洋科学,2010,34(5):7-12.

第4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疾病;防范

1 常规教学中的防范

1.每日晨检,检查幼儿有无发烧、口腔溃疡、皮肤有皮疹或者手、足有水泡、发热、腹泻等症状情况。

2.通风与卫生清扫消毒制度:我园将幼儿教学及活动场所、师幼寝室、食堂等作为每日卫生清扫的主要场所,并实行一餐一消毒,餐后桌面及地面消毒水消毒,卫生间每天3次彻底消毒保持其清洁卫生,幼儿离园后紫外线40分钟消毒(包括教室、寝室、厨房、卫生间),幼儿毛巾每天蒸气消毒40分钟,幼儿餐具3餐消毒40分钟,各班老师每天检查班机、寝室的开窗情况已保持通风,食堂工作人员做到做好厨房用具、餐具的清洁工作,做到无灰尘、油腻。菜刀、菜板、菜筐等要做到生、熟分_,餐具一餐一消毒。

3.每名幼儿“四勤”(勤洗手脸、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的个人卫生要求,及幼儿每天餐前餐后淡盐水漱口.

2 与家长配合防范

家长应该配合幼儿园做好以下工作:学习有关传染病的相关预防知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积极配合班级教师做好传染病的管理。做好幼儿的个人卫生;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按照季节变化及时给幼儿增减衣物;传染病流行期间不带幼儿到人口聚集的场所和空气污浊的场所游;家长应坚持入园前和回家后给幼儿自查,发现异常(例如:口腔有溃疡、皮肤有皮疹或者手、足有水泡、发热、腹泻等症状)及时与班级教师联系;加强幼儿体格锻炼,坚持上幼儿园,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要加强幼儿在家的饮食卫生的管理,少吃生冷食品,不吃不洁饮食。不给幼儿带生日食品、糖果等入园;加强家园沟通,及时交流幼儿的健康状况。

家长若发现幼儿为疑似传染病后要做好以下工作:家长若发现幼儿为疑似传染病时,不要惊慌。要及时带幼儿到我市正规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若医院确诊幼儿为疑似传染病时,要立即和班级教师联系。做到早报告。若排除传染病也要持医生证明方可入园;按照医生要求对幼儿进行隔离治疗,幼儿痊愈后须持医生证明入园。做到早隔离,早治疗。保护易感人群;在观察和治疗期间,希望家长多和班级教师保持联系,同时我园教师也会通过电话给幼儿以身心关爱。

3 后勤工作中的防范

1.明细个人职责。在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大到整个幼儿园楼房、院落,小到各班级、各角落的卫生区域,制定了详细的明细标准,分工到人,职责明确,随机检查、抽查,班级老师、家长予以监督,每周各班级进行评比卫生,每月设立卫生红旗岗,在公共卫生区域里,不定期组织生活老师集体劳动,增加每个人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大健康教育观”。每学期都要在后勤工作人员中开展卫生技能、技巧的评比活动,如洗毛巾、叠被子、擦玻璃窗的评比活动,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发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如果说个人的卫生区域使他们加强了自身的工作责任心,那么每周的集体活动会使他们加强幼儿园主人翁的意识和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在集体活动里,要让大家做到积极主动,并且感觉到为集体服务那是一种很荣幸的事情。

第5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是胰脏出现的癌症,其恶性肿瘤会在患者的胰脏生长。通常认为胰腺癌是常见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也是死亡率最高的。40~7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由于胰腺位于上腹部胃的后方紧贴脊柱,胰头部被十二指肠部分包绕,此处癌瘤占2/3之多,90%为导管细胞癌。病因不明,但与饮食、环境和吸烟有关。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黄疸或腹痛已至中晚期,治疗效果较差。因此凡中年以上有上腹不明原因隐痛或胀闷感连及“后心”部,体重减轻或消化功能紊乱者,应想到患胰癌的可能性。

胰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胰腺癌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吸烟。大量的研究支持胰腺癌与吸烟之间有密切联系。吸烟引起胰腺癌的可能机制:①吸烟促使致癌物质烟草特异性N-亚硝酸盐分泌到胆管,随后反流入胰管;②烟草特异性N-亚硝酸盐对器官的特异性作用可随血流入胰腺;③吸烟增加血脂水平,促发胰腺癌。

2.饮酒。不同种族饮酒后其胰腺癌发病率亦有不同。

3.糖尿病。实验研究表明,胰岛素在体外或体内能促使胰腺癌细胞生长;高浓度胰岛素能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活化,产生包括细胞周期进程改变的生长促进效应。

4.慢性胰腺炎。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大多支持慢性胰腺炎可以发展为胰腺癌。

5.长期高脂肪、高动物性蛋白饮食。

6.幽门螺旋杆菌(Hp)。研究显示,胰腺癌患者中有Hp血清阳性结果,提示Hp感染与胰腺癌有相关性。

胰腺癌的预防方法: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吸烟,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酒。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

2.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可见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

5.生活要规律,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癌症。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各种癌症疾病远离自己。

第6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防范;病毒

在计算机病毒刚出现时,人们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不够,防范意识不强,还没来得及深刻认识他的作用,他就已经大量传播,肆意横行。几乎每一网或者没联网的计算机都无一例外的遭受到病毒的入侵,也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妨害。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拓展升级。据报道,世界各国遭受计算机病毒感染和攻击的事件数以亿计,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人们的生活,给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然而,计算机病毒技术也也曾应用在了军事方面,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双方都曾利用计算机病毒向敌方发起进攻,以达到破坏对方的计算机武器控制系统和整个军事网络,病毒的应用作为高科技武器的一个应用,达到了一定的目的。最后,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防范计算机病毒将越来越受到各世界的高度重视。

1.病毒的起源

1949年,由冯?诺伊曼提出了一种对病毒雏形的一个概念,一种可能性,但是没引起人们的丝毫关注。时隔10年,在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中,这些要领被应用于一种叫做“磁芯大战”的电游戏中。这个游戏是由贝尔实验室的三个年轻工程师发明出来的。该游戏的编写思路就跟病毒的作用差不多,主要思路是:双方各编写一个程序,在一台计算机中注入,这两个程序在电话系统内相互厮杀,有时他们会放下一些关卡,停下来修复被修改的指令,当它被困时,就复制一次,以便可以逃离险境,因为它们都存在于计算机的记忆磁芯中,因而得名“磁芯大战”。在那段时间,计算机都是相对独立,没有联网,所以没有怎么传播,只是在小范围传播。 1988 年底,才在我国国家统计部门发现了小球病毒。在后面的时间里,病毒的发展是越来越快。

2.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及特点

计算机病毒是通过复制自身从而感染其它程序的指令代码或程序。当染毒文件运行时,病毒也随之运行并自我复制来感染其它程序。不过,良性病毒没有恶意攻击性性的代码,只占用系统的资源,让系统运行减慢。但是对大多数的恶性病毒却是携带恶意攻击性的毒码,一旦被激发,即可感染和破坏。归纳一下,计算机病毒有以下几种特点:一是隐蔽性强。病毒可以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感染计算机而不被人察觉,等到发现时,就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二是繁殖能力强。电脑一旦染毒,可以很快“发病”。三是传染途径广。可通过移动设备、有线和无线网络、硬件设备等多渠道自动侵入计算机中,并不断传染。四是潜伏期长。病毒可以长期潜伏在计算机系统而不发作,等达到激发条件后,就发作破坏系统。五是破坏力大。计算机病毒一旦发作,轻则干扰系统的正常运行,重则破坏磁盘数据、删除文件,甚至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瘫痪。

3.对计算机病毒运用的技术分析加以分析

人们设计计算机软件的目标主要是追求信息处理功能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而往往忽略了安全问题。这就给计算机病毒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接口,各层的相互转换,都存在着不少漏洞。再加上硬件设什缺乏整体安全性考虑,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软件方面也更易存在隐患。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为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全球万维网使“网络全球化”,更为计算机病毒创造了实施破坏的环境;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日趋完善,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所涉猎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为计算机病毒实现破坏提供了一个平台。国外专家认为,计算机标准化、标准的信息格式、分布式数字处理、可重编程嵌入计算机、网络化通信、软件标准化、标准的数据链路等都可让计算机病毒的入侵成为可能。

计算机病毒入侵的核心技术是解决病毒的入侵。其攻击目标是计算机各种系统,以及主机到各种传感器、网桥等,以使他们的计算机在关键时刻受到诱骗,而导致崩溃,无法发挥作用。从技术方面来看,病毒的入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采用无线电方式。主要是把病毒码通过无线电发射到对方的电子系统中。此方式是计算机病毒注入的最佳方式,也不易被人察觉,但也是技术难度最大的一种方式。采用的途径大致有:①直接通过向对方电子系统的无线电接收器或电子设备发射病毒代码,从而使接收器处理时把病毒传染到主机上,以达到破坏的目的。②冒充合法无线传输数据。使用标准的无线电协议及格式,发射病毒码,使之能像合法信号一样,进入接收器,达到破坏。③寻找对方信息系统各个环节最易入侵的地方进行病毒的注入。二是采用“固化”方法。即把病毒先注入芯片硬件和软件中,然后把他们直接或间接交给对方,让病毒传染对方电子系统,进而攻击目标计算机。此种方法非常隐蔽,即使染毒组件被彻底检测,也不能够说明其没有其他一些特殊功能。就是因为我国还是有太多计算机组件还是要从外国进口,所以,才会很容易遭遇芯片病毒的攻击。三是采用后门攻击方式。后门,是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一个小洞,允许用户绕过正常安全防护措施进入系统。如早期的windows 98系统。四是采用数据控制链侵入方式。通过远程修改技术,改变数据控制链的正常路径。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注入方式,这里就不多讲解。

3.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可以采用的方法可从管理上和技术上进行预防

3.1管理上的预防

一是不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尤其是盗版软件。机房应禁止未经检测的移动盘插入计算机,严禁上机打游戏。因为游戏的运行环境较多,传染病毒的可能性较大。二是本单位使用的计算机应有严格的使用权限。三是对所有的系统盘以及移动盘进行写保护,防止盘中的文件被感染。四是系统中的重要文件要进行备份,尤其是数据要定期备份。五是网络上要限制可执行代码的交换,建立好较好的口令,规定合理的读写权限。

以上是适合于局部小单位,计算机的发展至今,已经在技术上和应用中成为一个社会的问题,最终,还是需要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3.2技术方法上的预防

一是采用内存常驻防病毒的程序。在系统启动盘的AUTOEXE.BAT文件中加入一个病毒检测程序,它将时刻监视病毒的侵入,并对磁盘进行检查。由于这种方法要占用内存空间,又容易引起与其他程序的冲突,有些病毒具有躲开防毒程序的功能,所以,不能把它作为防病毒的主要武器。二是运行前对文件进行检测。这种方法主要采用杀毒软件进行检查,不是所以的杀毒软件都能清楚所有病毒,所以还是要注意以预防为主。三是改变文档的属性。只读文档时不能修改的,有些病毒只能去掉只读标志,不能改变属性。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简单的方法来预防病毒。但它只是针对一般的文件型病毒而言。四是改变文件扩展名。由于计算机感染时必须采用了解文件的属性,对每种不同的文件都必须使用不同的传染方式,将可执行文件的扩展名改变后,多数病毒会失去效力。五是防火墙技术。所谓“防火墙”,是指一种将内部网和公众访问网如Internet分开的方法,它实际上是一种隔离技术。防火墙是在两个网络通讯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它能允许你“同意”的人和数据进入你的网络,同时将你“不同意”的人和数据拒之门外,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你的网络,防止他们更改、拷贝、毁坏你的重要信息。实现防火墙的技术包括四大类:网络级防火墙(也叫包过滤型防火墙)、应用级网关、电路级网关和规则检查防火墙。

尽管现在的病毒种类各种各样,杀毒软件也比较先进。但病毒的更新,换代速度也非常之快,我们不要掉以轻心。要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在计算机病毒的防护方面做到尽量避免损失。

参考文献:

第7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1、发病特点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菌核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大豆菌核病菌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茎上形成的菌核圆柱形或鼠粪状,不规则形。外部黑色,内部白色,切面呈薄壁组织状。菌核在多雨、潮湿并有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形成子囊盘。病原真菌以散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越冬后的菌核环境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来源。菌核在阴雨连绵的年份发生重,地势低洼、重茬地种和向日葵茬地发生重;此外,施氮肥过多,大豆生长繁茂,茎杆软弱,倒伏地段发病重。过度密植地,以及邻近向日葵的豆田发病较重。

2、发生原因

(1)大豆重迎茬对发病的影响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种植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连年种植大豆,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病较重。对重迎茬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调查,迎茬发病率为5.6%,重茬发病率为11.2%,而且随着重茬年数的增加发病率越高,重茬3年发病率为13.7%,重茬4年发病率为28.5%,重茬5年发病率为37.0%。

(2)前茬作物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菌核病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蚕豆、马铃薯、白菜、向日葵、胡萝卜等383种寄主植物。近几年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经济作物发展迅速,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样性,再加上不合理的轮作,使大豆菌核病发病率逐年提高。据调查,前茬为菜豆的大豆田,发病率最高的是前茬豇豆地,发病率为41.7%;前茬为向日葵的大豆田,菌核可达6.18 g/m2;前茬为油菜的大豆田,菌核病发病率比正常轮作大豆田高20~50个百分点。

(3)气候对发病的影响

以2007年为例,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较高,是由于6月降水量大于常年,再加上7月低温、寡照、土壤潮湿引发了菌核病病菌的萌发,造成大豆再次被侵染,致使许多地块大豆大面积死亡。

(4)栽培管理对发病的影响

土地不平,排水不畅;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使菌核病病菌有了萌发的机会。大豆种植过密或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气性差,湿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发。

3、防治方法

在大豆开花期,大豆菌核刚开始萌发出土至子囊盘形成盛期,即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用量450 kg/hm2喷洒防治,每隔7d喷1次,共喷2~3次,防效可达85%以上。

二、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1、病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茎、荚及种子。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和子叶片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气候干燥时,病斑扩展缓慢。当气候适宜、低温多雨时,病斑可蔓延至生长点,使幼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后,初现褪绿色小圆斑,逐渐发展成为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状斑,大小1~5 mm,有的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时,叶片背面病斑中央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为该病菌的分生孢子,发病重时,病斑布满整个叶片,病斑融合,导致叶片枯死脱落。茎部染病后产生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或黑色,中部稍凹陷,后又变成淡灰色,从皮孔中又长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使病斑处密布小黑点荚斑圆形或椭圆形,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色,因荚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层。豆粒上病斑与叶斑相似,多为圆形蛙眼状,也有的呈现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轻病粒上仅产生褐色小点。

2、发生原因

(1)大豆品种抗性

品种对发病影响很大,高感病品种在田间发病早、蔓延快、病斑多,形成孢子量大。耐病品种即使在该病流行年份,叶部病斑也很少。灰斑病生理小种容易变异,使大豆品种抗性丧失。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豆灰斑病抗病育种开拓了新的思路。国内外已对部分灰斑病生理小种抗性基因进行了RAPD、AFLP和SSR等分子标记,期望找到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而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尽快培育出优良抗病品种,减少灰斑病对大豆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2006年在河南省永城和夏邑等地调查发现,有的地块大豆灰斑病发生严重,品种间反应差别较大。品种试验田中病情指数为4.3~85.7,可能是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发生了变化。

(2)环境因素

大豆灰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2 ℃,以21~26℃为最适,超过35 ℃萌发率显著降低。在大豆生长季节,黑龙江省主产区最高温度很少超过35 ℃,且7—8月平均温度都在20 ℃左右,因此温度不会成为大豆灰斑病流行的限制条件。湿度是影响孢子萌发的关键因素。因此,降雨量和降雨天数是该病在当年能否流行的关键因素。田间湿度越大,孢子萌发率越高,发病越严重。在河南省,如果 7月上旬至8月中旬雨量大、雨天多,则导致相对湿度增大,当相对湿度超过82%以上,斑病发病重,此期若干旱少雨,则病害发生轻。

(3)栽培因素

大豆种植密度过大,通风条件差,导致局部温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增大发病几率。在田间越冬菌源量大的重迎茬和不翻耕豆田,大豆灰斑病发生早且重。前茬作物对大豆灰斑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因为大豆灰斑病病菌的寄主范围窄,若连年种植大豆会使病原菌积累,感病品种遇到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会导致灰斑病的大发生。

3、防治方法

第8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心肌严重缺血和坏死。其起病凶险,死亡率高,预后差,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危重的急性事件之一。临床表现多样,危重程度不一,病情变化迅速,治疗措施复杂,需要医护人员积极配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患者正确的诊断及及时的抢救治疗,往往决定着患者的短期存活率及长期预后。

1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及早期发现

任何可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原因都可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如过度用力、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疲劳、吸烟和饮酒都可导致心率加快、血压急剧升高和冠状动脉痉挛而诱发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诱因[1],故对于已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或存在多种冠心病易患因素(如吸烟、肥胖、高龄、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指导,注意避免急性心肌梗死诱因,指导患者识别常见的心肌梗死症状及危险性较高、高度怀疑存在心肌梗死可能性的症状,如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可放射至左侧肩背部、小指,含服硝酸甘油2~3粒症状不缓解,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拨打120后入院诊治。部分患者可能发生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及老年女性,可仅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及不可名状的不适,亦可表现为腹痛、牙痛等,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均应引起患者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2 加强基础护理

2.1 休息 由于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急剧闭塞,心肌供血骤然下降,其氧供应明显不足,如增加机体活动量,心肌可进一步缺血缺氧,使心肌坏死范围增大。因此,急性期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严禁翻身,减少或禁止亲友探访,防止情绪激动,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干扰。护理操作尽量一次迅速完成,并在护理工作中注意向患者解释急性期卧床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氧耗量,缩小梗死范围,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告知患者家属,患者需要家人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家属应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休养环境[2]。

2.2 运动

2.2.1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活动量 对于心肌梗死不同时期活动范围如下:第1周,绝对卧床休息,尤其心肌梗死前3 d,饮食及大小便均有护理人员协助,四肢关节做被动活动,防止血栓发生;第2周:可在床上翻身及肢体自由活动,可在床边及室内活动;第3周:可在床上作轻微的活动,如洗脸、进食等;第4周:床边及室内活动。活动或如有心悸及不适者应减少活动量,无不适感觉者应逐渐增加活动量。发病后常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者可适当延长卧床时间。当患者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不逆风疾走及快步登高,以防复发。解释合理活动的意义,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提高活动耐力,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便秘、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活动耐力的恢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不能操之过急,过度活动,也不能因担心病情而不活动。

2.2.2 训练时的监测 若运动时心率增加超过(170-年龄)×80%,或血压降低超过15 mm Hg,出现心律失常或心电图ST段缺血型下降≥0.1 mv或上升≥0.2 mv,则应退回到前一运动水平,若仍不能纠正,应停止活动。

2.3 吸氧 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处于缺氧状态,急性期给予持续吸氧48 h,氧流量3~5 L/min,病情变化可延长吸氧时间。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减轻疼痛,早期应用有助于缩小梗死面积。待疼痛减轻,休克解除,可减低氧流量。

2.4 饮食

2.4.1 少时多餐 一次性饱餐后,腹压上升,膈肌抬高,心脏被迫上移,可影响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脏负担。饱餐后胃肠道血管扩张,血液需求量增加,这样大大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脏负担,促使病情的恶化,因此要少食多餐。

2.4.2 低脂饮食 进食过多脂肪饮食,可使血液内含脂量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冠状动脉阻力增大,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加重冠状动脉的闭塞,扩大梗死面积,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几天,宜进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膳食,如:果汁、菜汤、米粥、面片等。2.4.3 进食适量的蛋白水果高纤维素饮食 心肌梗死患者长期卧床,消化功能减退,肠管蠕动缓慢,经常出现排便困难,高纤维素饮食产生的食物残渣,可以刺激肠壁引起排便,植物纤维素还可以促进类固醇的排泄,使血胆固醇下降,水果中果胶又可刺激肠蠕动,起通便作用。避免刺激性的辛辣食物。

2.4.4 限制钠盐的摄入量 每日盐摄入

3 保持大便通畅

3.1 心理疏导 心肌梗死急性期,向患者解释床上排便对控制病情的重要意义。指导患者不要因怕弄脏床单而不敢床上排便,或因为怕床上排便而不敢进食,从而加重便秘的危险。

3.2 指导患者采取通便措施 如进食清淡易消化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每日清晨给予蜂蜜20 ml加适量温开水同饮;适当腹部按摩(按顺时针方向)以促进肠蠕动;遵医嘱给予通便药物如麻仁润肠丸、果导片等。嘱患者勿用力排便,病情允许时,尽量使用床边坐便器,必要时使用开塞露。

4 潜在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4.1 心律失常 急性期持续心电监护,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的、成对的、呈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或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时,应立即通知医师,遵医嘱使用利多卡因等药物,警惕室颤或心脏停搏的发生。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况,因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平衡失调时更容易并发心律失常。准备好急救药物和抢救设备如除颤器、起搏器等,随时准备抢救。4.2 心源性休克 因心肌广泛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多发生于起病的数小时至1周内,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尿量减少,严重者可出现昏迷,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 mm Hg,或原为高血压患者,血压较原水平下降30%以上,一旦出现上述症状、体征,应立即通知医师,准备好急救药物随时准备抢救。

4.3 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最初几天内甚至在梗死演变期可发生心力衰竭,特别是左心衰竭。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尿少等,嘱患者避免情绪烦躁、饱餐、用力排便等可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一旦发生,则按心力衰竭进行护理。

4.4 出院指导 建议患者出院后继续康复门诊随访,进行康复治疗。一般分阶段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提倡小量、重复、多次运动,适当的间隔休息,可以提高运动总量而避免超过心脏负荷。活动内容包括个人卫生、家务劳动、娱乐活动、步行活动(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避免剧烈运动、竞技性活动、举重或活动时间过长。经2~4个月的体力活动锻炼后,酌情恢复部分或轻工作,以后部分患者可恢复全天工作,但对重体力劳动、驾驶员、高空作业及其他精神紧张或工作量过大的工作应予更换。

参 考 文 献

第9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种猪 疾病 种类 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10-01

一、种猪疾病的种类特征及其防御措施

1.种猪肢蹄病

肢蹄病最主要的特征是会使种猪的关节发生肿大,会使猪脚破裂,严重的时候会致使种猪不能站立。对于种猪肢蹄病主要的防御措施有几种:(1)要保持种猪生活环境的清洁与干爽;(2)减少对种猪的刺激与惊吓,尽量减少种猪的打斗;(3)保持圈舍不要有尖锐物,做好种猪的消毒工作。针对种猪肢蹄病的治疗方法有两种:第一,10 mL安痛定,加10-20mL复方磺胺;第二,10 mL安痛定,加160-320万单位肌注的青霉素,再加10mL地塞米松。

2.种猪的消化系统疾病

种猪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以及出血性肠炎三种。其中病毒性腹泻的症状为:种猪的粪便如同水一样漏出,严重者直接喷出。粪便的颜色为黄绿色或者青绿色,种猪食欲不振,出现消瘦的症状。病毒性腹泻的防御方法同样要保持圈舍的干净与干爽,充足的阳光照射,做好消毒工作。不要喂食种猪霉变的饲料以及乱喂东西。药物治疗多用些防止脱水以及防止继发感染的药物。可以全群投药,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米糠等。种猪细菌性腹泻又叫做下痢,这种病的特征是种猪的粪便不会出现水状,而是稀糊状,影响种猪的生长并且能够引发其他疾病。下痢的治疗可以全群投药也可以个体治疗。防御措施要做到以上防御措施的同时还要保持种猪饮水的清洁。种猪出血性肠炎的症状为种猪拉稀,粪便中带有储出血现象,种猪的食欲不振。出血性肠炎的防御措施为:在种猪的饲料中添加150-200g/t料的痢菌净,也可以添加1000g/t料的土霉素。出血性肠炎治疗措施:将10-20mL的林可霉素,5-15mL的痢菌净,两种药物分开注射。

3.种猪的呼吸系统疾病

种猪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咳嗽、食欲减退、呼吸急促,同时伴有发烧,肺炎等症状。种猪的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主要分为饲养预防以及药物预防,饲养预防主要是指圈舍的通风良好,饲养者要做好御寒以及避暑的工作,保持种猪生活环境的良好。药物预防指的是将药物拌进饲料中达到预防的目的,主要用的药物有,北里霉素、土霉素、磺胺-6-甲氧、阿莫西林以及强力霉素等。

4.种猪链球菌病

种猪的链球菌病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种猪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型、种猪关节炎型以及种猪淋巴结脓肿型。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型的症状是种猪出现突然倒地,体温升高,种猪的四肢出现游泳状,口吐白沫。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型的预防药物可以选择强力霉素、增效磺胺-5-甲氧嘧啶等。种猪关节炎型的症状与肢蹄病比较相似,种猪的关节出现肿大以及破脚的现象。预防药物与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型的预防药物一样,治疗的方式为10mL安痛定,加160-480万青霉素;或者10-20mL复方磺胺。种猪的淋巴结脓肿型症状为种猪的下颌淋巴出现红肿或者脓包。最简单的治疗方式是将其切开,将脓水排出,用药物进行清洗。预防措施可以采用以上药物进行预防。

5.种猪皮肤病

种猪的皮肤病主要是猪疥螨病,这种病的症状是种猪皮肤局部会出现结节,结节的一般大小为黄豆大小,发病的时候比较痒,种猪会在角落里或者栏杆处摩擦蹭痒,严重的种猪会出现消瘦或者皮毛松乱的症状。较好的预防措施是保持圈舍的清洁干爽,要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治疗猪疥螨病可以在种猪身上喷洒配制好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敌百虫溶液,如果种猪出现了全身感染,就肌注青霉素160-320ml,加上5-10mL地塞米松.

二、浙江省永康市种猪养殖现状

目前浙江省永康市种猪的养殖在发展的同时出现很多问题,首先,在基层的人员,尤其是在进行种猪疾病诊断的专业人员特别少,专业临床兽医较少,这样就很难满足种猪养殖场或者个人养殖场的需求与需要。其次,专业人士对种猪疾病的诊断并不及时,经常延误病情,造成了种猪疾病的传染与扩散。针对这些问题与存在的弊端,有必要增强养殖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种猪疾病的防治方法。

三、猪的检疫检验方法

1.宰前检疫

1.1群体的检疫。通常采用“动态、静态、饮食状态”的观察,对猪群体健康状况进行初步的评价,对呈现异举的猪及时标识隔离,以进一步检查。

1.2个体的检疫。通过体温的检测视诊、触诊,必要时辅以叩诊、听诊等方法,对群体检疫时隔离出的异举状态生猪做详细检查,初步判定其是否有病。

2.宰后检验

2.1宰后检验基本要求

2.1.1为了迅速、准确地检验胴体和内脏,不遗漏应检部位、项目,必须遵循一定的检疫程序和顺序。

2.1.2为保证肉的卫生质量和商品价值,只能在一定部位剖检,刀口要深浅适度。

2.1.3切开脏器或病损部位时,要防止病变材料污染产品、场地、设备、器材和检验人员等。

2.1.4对受检淋巴结,应纵向切开,尽量暴露较大切面。

2.2宰后检验程序及目的

2.2.1头部检验

检查炭疽、结核、口蹄疫、囊虫等疫病为主。

2.1.2体表检验

一般仅限于对烫毛猪的检验,以检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疫病、皮肤病变等为主。主要观察体表和四肢。

2.1.3内脏检验

在开膛后进行,先检查胃、脾、肠、后检查心、肝、肺。以检验各种器官呈现的各种疫病病理变化为主,同时检查囊虫、细颈囊尾蚴、浆膜丝虫等寄生虫疫病。

2.1.4胴体检验

通过对肉体应检淋巴结、腰肌、肾脏的检查,对各种疫病、囊虫等进行检查。

2.1.5旋毛虫检验

猪开膛后采取横膈肌脚左右各一块肉样,按肉体编写同一号码,送做旋毛虫检验。检查时撕去肌膜,肉眼观察有无寄生虫存在,必要时可以从肉样上剪取24个小肉粒,压片用50~60倍显微镜镜检。主要检查旋毛虫、囊虫等疫病。

2.1.6复验

对胴体各部位进行一次全面复查,重点观察脊柱骨断面有否脓肿、出血病变,有害腺体是否摘净等,并对产品做出最终卫生详检。

2.1.7化验室检验

在感官检验无法得出确切判断情况下,微生物学、组织病理学、血清学、理化学检验等实验室检验方法是有效补充。尤其在炭疽的确诊上必不可少。对进行化验室检验的胴体、内脏等应标识,隔离清楚,单独存放,等确诊后再依有关规定处理。

四、结论

种猪疾病是影响养殖种猪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分析总结的种猪疾病类型以及防治措施和方法,对种猪日常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与特征进行观察,做好防御工作,针对发生的不同病情采取有力的措施,争取治疗的第一时间,真正做到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猪的检疫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着人们食用猪肉的安全问题,所以掌握一定的检验检疫方法是必要的,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对种猪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以及检疫检验方面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孟和吉力根. 近年猪疾病复杂的原因分析[J]. 吉林畜牧兽医.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