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农村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战略;新农村;规划建设
引言
长期以来,由城乡分割体制和政策形成的城乡体制、机制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系列矛盾的根本原因之一。无论推行刺激需求的短期政策,还是确保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都必须立足于调整城乡关系、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矫正带有城市偏向的政策体制,构建城乡行统一大市场,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发展区县经济,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富强、农民富裕的必然道路,2010年以来,方城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切实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规划、扎实运作、强力推进,投入各类资金1.8亿元,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1个,共有1600户农民进行社区建房,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可实现500户农民入住。与全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关的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新农村建设,对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本县城镇、农村的联动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城乡一体化战略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将乡村规划建设同城镇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基础公共设施和服务延伸至农村,有利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机制。
1.2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村传统陋习和封建迷信,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农民素质的综合提高。
1.3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公共设施条件,营造农村发展新环境,通过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灶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出行难、饮水难、读书难等实际问题,也是进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提。
2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2.1 理清建设思路,科学决策部署
为推动新农村规划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要不断理清建设思路,进行科学决策部署,以建设社区化构想为方向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加快城镇新路子。立足方城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建房需求,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统筹城乡型发展的重大决策,实施惠及全县农民、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统一规划,示范带动,逐步推进,力争不搞行政强迫命令和大拆大建,不做无实际效益、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确保农村建设社区化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我县计划在5~10年把全县557个行政村、3338个自然村规划后整合为270个中心社区,保留410个基层村,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具规模。
2.2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
坚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节约土地、以人为本”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重要原则,以规划统领和指导新农村建设科学推进。着眼于长远,立足于乡村本色,对每个社区进行认真、科学定位,保证适应农村长远发展需求,拟定平原区每一社区居住规模为3000~5000人、山区每一社区居住规模为2500人以上;并依靠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进行统一设计建筑样式和风格,以城镇化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做好社区规划。在社区选址时,限定耕作半径不超过3km,便于农民劳作;在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规划设计不同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允许条件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众先入为住。据统计,方城县为数270个社区的编制规划已全面启动,至2010年底完成了全部规划编制任务。
2.3 示范带动,以点带面
从实际出发,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引路,逐步形成政府引领、群众自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局面。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合理整合各类支农资源,进行农业、林业、交通、卫生、教育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倾向于农村社区道路、绿化、卫生、文化、便民超市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资金资源的综合利用。我县财政首次投入启动资金450万,主要用于7个新型示范社区的先期开工建设,规划总户数11,000户,共37,000人,随着各路资金的到位,示范社区已投入资金9,800万元,完成了150户住宅主体工程建设,硬化区内道路6.5km,游园、文化广场6,500m²等。
2.4 强化政策领导,激发建设热情
强化“收集民意、征集民意、集中民生、维护民利”的规划工作理念,激发蕴藏在农民群众中的建设热情,调动群众主动性,共建美好家园。在社区规划中,严格执行“增减挂钩、零拆整建、占补平衡、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原则,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保障和节约土地面积。新农村建设工作过程中,由县乡两级主要领导亲自上阵加强督促检查,保障项目落实情况和工程进展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地区 民族地区 新农村建设 战略思考 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为治理“三农问题”而提出的着眼长远、统揽全局的战略举措,是我国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推进器。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复杂性”,我国要有效推进其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健康发展,就需要基于战略的高度从理论上来加以思考和认识。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经理性分析,提出若干理性思考,以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不仅是在新形势下治理“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是支农惠农政策的深化,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因而,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村工作—农村干部的事、农民自己的事及农业部门的事。事实上,农村工作只是社会大系统的部分工作,农村和城市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积极地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洪流之中,“服务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既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激发各行各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又要促使城市经济的有效发展,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城乡协调互动发展
新农村建设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之一就是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农村城市社会发展失调。因而,新农村建设是基于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提高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夯实城乡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与农村是人类社会的不同表现形态,二者互为市场,相辅相成—农村发展好了,不仅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和原辅资料,为城市发展输送更多的建设者(如农民工等),而且可以成为城市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城市得到了有效发展不仅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各种服务,而且将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不仅仅是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而且是实现城乡社会协调互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理性选择。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生态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农村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就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基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把生态环境及其建设放在基础地位,把经济发展作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和最终体现,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结合,实现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相一致的目标,使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根本目标。
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模式
基于农村地区的地理、气候、交通等自然条件及社会状况的差异,各农村地区在具体实施新农村建设时就应在有效把握新农村建设内涵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时)制宜、统筹兼顾”,从而突出地方“特色”,做到“同中求异”。因此,各农村地区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其不同地方和区域要根据自身的特征和现实状况(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积极探索并实践符合当地客观状况和农民意愿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允许农村地区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要基于其“起点差异、进程快慢、水平高低、方式各异、模式不同”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
农村经济不能简单等同于农业经济
调查表明,一些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摆在首要地位,不仅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实现农民增收,合理引导城乡产业布局及其发展,这本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但却误把农村经济等同于农业经济,从而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顺利开展。事实上,农村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农村经济除了第一产业的农业外,第二、第三产业也应涵盖其中,只是从整体上讲“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低。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仅要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来建立现代农业,而且要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如农产品加工、服务业、劳务输出等),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使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得到有效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与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教育就显得甚为必要和迫切,这不仅是农村社会得到有效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而且是加快农村实现现代化和小康的重要保障,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构建的全局。需要指出的是,农村教育不仅仅是指农村义务教育,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技能培训)在目前显得更加突出;同时,基于职业教育内容(农业使用技能及第二、三产业技能),农村教育要“三教”有机结合,以实现“三教的有机统一”,这是农村教育的必然选择和趋势,从而造就“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当然,成人教育不仅仅是单指农民自身,还应包括广大农村工作干部及技术人员,农村干部素质的提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完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战略决策,给“三农问题”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以说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的治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调查表明:目前的三农问题“不只是农业经济和农民负担问题,还是与集体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农村社会组织的解体”(周建明,《建立发展的社会纬度》,2007),这一点还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因此,建立并完善与集体经济相应功能相对应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义务教育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农村中介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势在必行。同时,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丰富的、足够的、适合的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加强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农村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的重任。亿万新型农民的培育造就,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目标的实现与否。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反之,在一个缺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地方,是难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还偏低。据统计,在全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高中以上的只占12%,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低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如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造就具有较高素养、较高技能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农村基础教育要为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服务。农村学校课程设置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深化“农科教相结合”,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并与农业科技推广等结合。农村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在作好教育教学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和知识技能培训的任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特别是要加快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致富是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农村基础教育要以农民致富为主要价值取向。农村基础教育要千方百计地了解与满足农民需要,使教育跟着农民致富方法走。这就需要农村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充分利用农村基础教育资源,要确立面向新农村培养人才的战略目标,立足为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农业集约化经营、乡镇企业管理、营销方面的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电气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从一定程度来说,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与成败。以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农村基础教育的独特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一定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新农村建设确立强大的思想保证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凸显。一些农村地区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有所滋长,腐朽落后文化有所抬头,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出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突出问题:有的农村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有的农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坑害消费者利益等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泛滥,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有的农村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损害群众利益情况时有发生。所有这些现象,成为农村社会落后和不稳定的因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不谐音。解决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既要靠政策、靠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通过教育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安定、和谐、健康地发展,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农村基础教育是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中重要的阵地,学校要坚持从农村和农民实际出发,坚持不懈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农民群众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发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打破以往“大锅饭,养懒汉”和向国家与政府“等、靠、要”的局面,使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创业蔚然成风。推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风尚。进行先进健康文化教育,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充实农民的生活。同时防止文化糟粕的入侵,引导农民摒弃陈规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质言之,农村学校是养育农村现代精神文明的摇篮,必须充分发挥它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职能与效应,才能使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整个农村阵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立强大的思想保证。
三、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创新战略管理,把握农村金融在“三农”服务中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虽有“细节决定成败”的俗语,但也不能以此否认创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因为战略研究的是“怎样做正确的事”,而细节则研究“如何把事情做正确”,后者是服从和服务于前者的,即使决定成败的“细节”,也不可缺少战略决策正确这个前提条件。现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战略管理是战略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有关农村金融和服务“三农”的协调与控制,是为制定和实施农村金融建设与发展战略而进行的一系列战略决策与规划的活动。从农村金融发展的角度看,着眼农村金融建设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实践,战略管理具有超前性、目标性、整体性的特征。
二、农村合作金融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设信息化农村金融,推进农村特色的金融变革,既要靠系统技术、人力资源,更要靠与之相适应的高效的战略管理。农村合作金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农村金融队伍建设中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战略管理能力。
提高战略管理能力是统筹农村金融信息化复合式发展的需要。目前,我行采用的是信雅达公司开发的OCR系统对全行的会计凭证实施集中扫描,人工补录,重点监督工作,并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差错,以差错整改通知单的形式通过OCR系统下发给相关支行,督促其在规定期限内落实整改,这对我行管理实践尤其是战略管理实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在我行建设和管理实践中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与体系建设目标相背离的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迫切需要完善有利于集中统一领导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加强对规划计划的宏观监督、有效调控;迫切要求农村金融管理由经验向科学、由粗放向集约、由局部向整体发展。只有在高效战略管理控制下,进一步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加强体系建设,提高整体效能,才能促进农村合作金融信息化建设协调、有序发展。
三、创新战略管理,促进农村金融科学发展
当你收到一叠业务差错单,发现好多差错都在重复着同一个问题时;当你查阅凭证,察觉太多的凭证没有录入时,太多的时间没被珍惜时;当你接到电话,才想起领导交待的事还没有落实到位而苦恼时。你会想要是对工作多一份热情,对自己多一份责任,那么我们的农村金融就会不断发展创新。
操作与管理是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统一体,操作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是为更好地完成企业经营目标而服务的,农村金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已清晰地折射出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只有创新战略管理,才能促进农村金融科学发展。
创新战略管理,促进农村金融科学发展,首先应采用积极科学的方法,让每个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确立正确的定位和认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激情,促进员工自愿、自发、自动、自觉地开展工作。在平等互敬、坦诚相待的基础上,加强领导与基层之间的沟通,让员工能零距离地与领导探讨工作问题、发表工作建议、献计献策、透露思路想法、把下属员工当作培养对象,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把下属员工当作亲友,倾听员工的愿望和意见,尽力解除员工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把员工当作知已,倾诉交谈工作境况,提出对员工的工作期望与要求。充分体现了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激励企业所有员工同心协力为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作为下属员工,工作能力赢得了领导的肯定认可,自身的存在受到了领导的重视,会更加相信、更加尊重领导,提高了领导在企业里的威望,每位员工将会以感恩的心投入工作,回报企业、回报社会。
创新战略管理,促进农村金融科学发展,还应打破旧观念,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吸收人才、培养人才和重用人才,为满足我行在市场竞争中对人才的需求,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通过组织各项培训活动和学习逐步调整和改善员工队伍结构,加强对年青员工的培养力度,加快人才队伍培养的步伐,以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人才的需求。都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求”通过参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让我明白,这只是人才机制的一个外在因素,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人才机制的内在因素更为重要,若是没有千里马,伯乐再多也枉然。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或是什么层次的人才,取决于他的内在素质和发展潜力。若是觉得“怀才不遇”唯一科学的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
1.顺应新常态
长久以来,作为服务地方“三农”事业的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坚持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量丰、质优、普惠的金融服务。当前农信社服务的“三农”市场正显现出一系列发展新常态:
首先是互联网金融不断深入农村市场,农村金融服务将不断多样化。一方面农村市场已被互联网企业锁定。如:阿里已经进驻黑龙江,拟构建农村电商,为进一步提供金融服务提供基础。另一方面部分银行已开始了农村电商项目。
其次城镇化加速推进,带来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的持续转化。
再次新农村建设引领,带来农村地区全面发展的时代机遇。当前,黑龙江省持续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农村。
最后是农业发展提速,带来了经营主体和生产方式的全新升级。在国家和地方政策鼓励下,黑龙江本地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及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成长迅速。
如何在新常态中抢抓机遇、谋求跨越,就意味着需要顺应新常态、开拓新思路、践行新方法。结合当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手机、计算机、移动终端等设备在农村加速普及的大环境,农村信用社充分融入“互联网+”理念的金融服务才能够更科学、高效、精准地满足农村地区、涉农主体的金融新需求,才能够切实将普惠金融深入引向黑龙江“三农”发展事业。
2.后发优势明显
黑龙江农信社自2003年迈出深化改革步伐,在地处东北部、服务三农、二级架构等特有背景下,日益体现出后发赶超优势。同时,在大力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清晰战略导向下,“互联网+农信社”这一领先理念与传统机构的巧妙融合在黑龙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体制建设方面,农信社特有的二级法人体系,近年来,大力打造“小银行+大平台”发展战略。其中,省联社引导各行社始终以“三农”、小微、社区为市场定位,努力发展各行社成为现代化精品小银行。省联社自身以加速提升信息科技的支撑服务水平为第一驱动,促进系统资源整合,进一步丰富面向各行社的资金、业务、风控、协调等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大平台”的综合支撑能力。
黑龙江农信社的金融产品、信贷产品在近年来,经历了市场的检验,被广大客户所认可。由于已经在黑龙江经营多年,黑龙江联社的营销优势是其他机构不能达到的。黑龙江农信充分发挥二级法人灵活、快捷等特点,在营销手段上充分实现了多样化和本地化,尤其是工作人员熟悉当地优势,在产品营销中具有良好的人脉资源。
3.市场定位要准确
农信社应牢固坚持服务“三农”市场定位,始终姓“农”。“三农”是农信社的生存发展基石,农信社根在农村、情在农民、命在农业,一生都与“农”字打交道。农信社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始终传承信合文明,发扬吃苦耐劳、一心为农的敬业精神,坚持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在支持农业生产资金上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争取工作的主动性,消除“惜贷、恐贷”的思想,简化放贷程序,为农民提供及时、方便的金融服务。发挥信贷杠杆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重点突破,带动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
4.服务方式要创新
农信社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拓展服务渠道,从以往前后台分离、集约化管理模式中跳脱出来,逐步转向一体化运营,将客户营销、产品定制、风险管控、财务处理等集中到IT层面统一设计。同时也应认识到,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仍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农信社实体银行资金实力雄厚、认知和诚信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等优势,利用已建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与互联网银行相结合,从而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积极尝试推进以金融便利店、村头服务点为方向的渠道建设,立足遍布城乡的物理网络,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设立金融便利店,确保广大客户享受到便捷普惠的金融服务,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
5.服务客户要精准。当前,客户越来越要求服务的个性化和集成化,如何满足每一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农信社需要思考的问题。农信社要积极探索“人工网点+电子银行+客户经理”的“三位一体”网络建设服务模式,通过立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客户链条,网点设计应更贴近客户、更温馨、更人性化,人工客户服务要更温馨,对不同客户区别对待,差异服务,对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进行创新,针对不同客户推出不同信贷产品,同时提高效率和质量,做到方便、快捷、高效,以此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要通过精准定位客户的偏好,推送包括金融产品在内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打好“亲情牌”和“感情牌”,真正做到每一位员工带着感情去服务。
总之,互联网技术开始应用于金融业,并且出现了大量新的金融组织形式,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及产品迅猛发展,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农信系统作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的中坚力量,既要意识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又要努力抓住这次机遇,完善自己的服务,多样化自身的服务方式,优化管理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别是非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经营,对传统银行业已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这些冲击面前,农信系统理应提高认识,积极应对,提升自己、完善服务,稳住客户将是农信系统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庆全.浅析当前农信社应对互联网金融对策[J].山西信合,2015.12.
近年来,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加大了产品创新力度,有多种金融新品及服务亮相前台,有效拓展了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1)全国农信银业务。它打破了对公结算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实现全国结算无在途,做到资金实时划转、实时清算。这一结算便利得到了许多国内中外资企业青睐。在尝到“一柜通”的甜头后,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又陆续推出了银税通、银关通、债市通等一系列企业现金管理的产品和“买方付息票据”、“保兑仓”等全方位票据服务。
(2) 买卖双方达成交易的新渠道―保理业务。保理业务风险系数低、降低逾期贷款比率、可获得非利息收入,利于金融产品多样化和开拓客源。据估测,湖南省经济发展对保理业务的潜在需求量至少可以达到50亿元以上。
(3) 企业理财方面的最新成果― 现金账户管理、大额现金管理、法人账户透支等三项理财服务。近年来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又通过深入研究客户资金流动的内在特点,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专门提供量身定做的现金管理产品及其组合,并开发完成了若干创新性现金管理产品,包括收付款、资金头寸管理、账户管理、理财增值等新一代现金管理服务。
(4) 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ATM功能拓展。改变了以往简单的“存、取、查”,现在你可以在ATM机上完成账户转账、代缴电话费、手机话费充值、查询交易明细、消费积分查询、贷记卡转账还贷等更多的操作。
二、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产品创新战略和发展方向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产品创新的发展方向有:
(1)国家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不增加负债和或有负债的业务,均可办理,或报监管当局备案后办理。
(2)大力开展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积极开拓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类表外业务。稳健发展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贷款出售等表外业务。这类业务一般不需要动用资金,却可以得到可观的手续费和承诺费收人,可以增进银企关系,而且风险较小,开办此类业务对商业银行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发展存款证券化、贷款证券化业务。
(3)积极寻求资本市场上银行业务创新的新突破,加强与证券业、保险业在合适的业务领域、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相互。除了积极开拓券商股票质押贷款,与券商开展银行同业拆借、国债回购,以及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发行企业债券外,还可积极在境外发行金融债券。要开发并完善网上银行证券业务,借助网上银行系统,开展资产评估、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收费性业务,从而提高中间业务在总收入中的比重。
(4)依靠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或现代通讯手段等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品种。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视银行、个人电子汇款、个人外汇买卖等为代表的电子网络金融产品。
(5)大力发展消费贷款业务。比如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和其他分期付款贷款等。据统计,美国银行近十年来每年房地产贷款大约都占到贷款总额的40%以上,对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卡贷款和其他分期付款贷款占到20%以上。
(6)因地制宜的推出一些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项目。比如:票据融资、科技企业贴息贷款、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和担保贷款。
(7)抓住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发展的机遇,推出产权收购贷款、再回购协议贷款、票据发行便利等新品种。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并购贷款。配合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拓展个人退休账户业务。
(8)组合包装各行业现有的金融品种,低成本地满足普通客户的复合型金融需求。根据我国的情况,应当和其它金融机构一起,拓展或推出以下几方面的组合产品:①储蓄品种和消费信贷品种的组合;②储蓄品种和保险的组合;③消费信贷产品与保险的组合;④个人理财项目组合等。
三、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对策
实施战略是围绕人员和经营过程管理的运营驱动性活动,是一项行动趋向的促使事物发生的任务,是一项牵扯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实施以产品创新为主导的差异化战略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1)改善股权结构。吸收有足够份量的非国有权益资本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和异质化,降低政府对银行经营管理的控制。这样,银行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就能够有效分离,就可以按市场规律办事,追逐市场利润最大化。
(2)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应当尽可能对应。即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的人应当拥有控制权;或者反之,拥有控制权的人应当承担风险。
(3)经理人的补偿收入应当与银行的经营业绩挂钩而不应当是固定合同支付。因为这样可以使得经理人的利益和外部股东的利益更好地一致起来。
(4)出资人应当拥有选择和监督经理人的权力。
(二)要建立完善产品创新的组织机构
业务创新机构设置原则上应体现以市场为向导、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思想,既要考虑未来市场发展的需要,更应该考虑业务创新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按照业务创新流程及业务新产品营销的要求面向市场,全面规划。根据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实际,应实行美洲银行模式的组织机构,在总行建立产品创新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责是确定产品创新的主要目标,加强对创新产品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定期对创新产品和服务开发需求进行评审。建立创新产品研发部门,该部门由业务综合部门牵头,业务部门和信息科技部门参加,负责项目开发、协调管理、市场营销、产品管理和制度制定。引入产品经理制,成立专门创新产品开发小组.。该小组视产品性质由某一业务部门牵头,其他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相关人员参加,实行业务部门负责的产品经理制。强化客户经理制,建立市场拓展人员和临柜人员在信息的收集、反馈及创新产品推销等方面的职能。确定开发创新产品时,要首先认真听取客户经理、市场拓展人员和临柜人员意见,收集大量的市场需求信息。创新产品推出后,要多方倾听营销人员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创新产品服务功能,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要建立业务创新制度保障体系
(1)加强对产品创新的考核,建立内部激励机制。将开发、推广创新产品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综合目标管理体系。加大对责任人和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与职务、职称的聘任、待遇、培训等项挂钩,激发大家对创新产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强化创新产品的成本效益核算,提高产品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改变成本收益核算办法,采用预提产品创新专项费用,使其设计开发和研制生产费用在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调研、设计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推出”的整个收益期内进行分摊。这样,无论管理层如何变动,都不会影响其业绩的考核和评价。
(四)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根据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战略和业务发展的基本要求,建立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与原则、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人力资源的配置与调节、人力资源评价体系、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
(五)再造业务流程,实施科学化产品开发和管理
(1)业务流程重新整合再造,是增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也是适应知识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按照有利于客户需要的营运流程进行业务流程和资源配置重新整合,能够使顾客真正优质、高效、安全地获得银行服务同时亦可有效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提高产品开发效率。
(2)引进客户关系管理。自觉地对客户概况、交易情况、信用、忠诚度、给银行带来的利润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就能在细分客户的基础上,筛选和挖掘出最具价值和最具有成长性的客户。
(3)实施扁平化管理。产品创新加快了业务流程变动,实现业务部门间重新整合。
(4)加强产品创新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收集、反馈及处理系统,客户信息系统,金融产品库等)的建设,增强产品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为产品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决定商业银行的兴衰,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银行产品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研的投入。一方面要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配备一批精干的市场调研、设计开发、产品研制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使创新产品呈链条状分布,确保商业银行连续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要不断完善国内信息情报网络建设,把竞争主战场向外延伸的同时扩大信息情报网络覆盖范围。
(七)切实转换经营机制
农村信用社要按照现代金融企业要求,加快转换经营管理模式,尽快把县级联社办成决策中心、经营中心和核算中心。要充分调动基层信用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经营绩效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制度灵活、决策链条短的优势。制定县级联社员工收入增长指导意见,员工收入要与效益好坏、风险大小挂钩,要根据效益、风险状况可高可低。还要正确处理员工收入与股东利益、消化历史包袱、固定资产增长之间的关系。要发挥市场化手段的作用,强化竞争意识、效益意识、责任意识,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帽子”,建立健全员工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经营管理机制。
(八)建立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办法
要改革对县级联社经营等级评定及挂钩办法。要以资本充足率、资产经营利润率、不良贷款率、收入成本比、发案率等指标作为风险等级达标考核的主要内容,扎实推进风险等级达标。以风险等级达标办法代替县级联社等级评定办法,构建更加注重资产质量、更加注重风险控制、更加注重经营效益、更能体现银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风险等级达标考核评价体系。同时,以风险等级为主要依据,重构各项挂钩考核办法,实施分类管理。加大挂钩考核力度,考核结果要与各单位综合费用、工资总额和班子成员薪酬高低、职务升降挂钩。要做到严格考核、严格兑现、严格检查,使风险等级评定及挂钩考核办法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硬措施、分配收入的硬约束、使用干部的硬条件。
(九)突出新增贷款风险管控
一是全力推动信贷管理电子化。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系统已经开始逐步向全省推广。各级机构要认真做好信贷信息数据的采集、网络建设、设备和人员配置等相关准备工作,确保信贷管理系统顺利上线运行。要依托信贷管理系统,加快建立信贷管理电子台账,使前台操作安全、高效,后台监控到户、到笔,实现信贷管理的电子化、规范化、精细化,切实提高信贷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是严格落实新放贷款管理责任追究。要从根本上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必须严把新放贷款质量关。要通过社团贷款、银社贷款方式有效分散大额贷款风险,并强化对大额贷款的风险管控。三是严格依法合规操作。要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执行审贷分离,防止基层信用社由主任一个人发放贷款的现象。同时,要加大信贷违规查处力度,从严查处“垒大户”、超权限贷款、冒名贷款、假名贷款、假担保贷款、跨区域贷款、化整为零等违规行为,推动建立良好的信贷经营秩序。四是严格五级分类管理。严格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有关要求,实时分类、真实反映,切实提高贷款质量分类的准确性。
(十)加快不良资产处置
要在总结清收处置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不良资产清收、管理、处置机制。一是实行不良资产清收任期目标责任制。二是创新不良资产管理机制。组建不良资产专营清收机构,实行“专职队伍、专门管理、专业清收、专项考核”,最大限度化解不良资产,减少资产损失。三是创新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方式。建立领导班子挂帅攻坚清收大额不良贷款工作制度。四是利用外部力量提高处置效率。加强与银行业协会的沟通与联系,加大对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联合制裁力度。加强与公检法机关的依法联动,借助司法手段,严厉打击拒不还债、贷款诈骗、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等行为。五是加大呆账核销力度。要抓住银监会与财税部门就放宽呆坏账核销条件达成共识的有利时机,加强与财政、国土、建设、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协调沟通,争取出台呆账核销的优惠政策,切实做到应核尽核。
(十一)加大投入打造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电子化结算服务功能
尽早推广发行贷记卡,进一步提升贷记卡功能,拓展网上信用卡还款、账户变动短信提醒、借记卡定活约定互转等功能;发行联名卡或借记卡金卡;优化用卡环境,稳步推广ATM、POS交易,提升卡业务服务质量。
(十二)加大信息科技开发应用力度
重点推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做好信贷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业务测试、业务培训、试运行和推广应用工作;完成贷记卡系统设备安装、集成和联调测试,为尽早发卡提供技术条件。按照农村信用社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改造升级核心业务系统。进一步优化完善大小额支付系统、农信银系统和卡业务系统,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稳定性和跨行交易成功率。开发银保通业务系统,推进保险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开发应用业务交易数据查询系统,优化业务事中监督系统,并逐步在全省推广应用,有效发挥信息科技手段对农村信用社业务、服务创新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十三)积极拓展中间业务
关键词:新农村 英语教学 挑战与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9亿人口的农村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一个地道从农村走出,又回到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多年的乡村教学经历使我深刻体验到新农村这几年取得的可喜变化,也多了一份责任和反思。如何给新农村培养出一代高素质的人才,便成为我们扎根在这广阔田野上的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农村英语教学存在师资力量薄弱,设备差,思想守旧,教法单一等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农村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反思,探究适合新农村的英语教学之路。为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乃至他们的终身学习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一、农村英语教学的挑战
在笔者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教学工作的艰辛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方面
(1)教学任务重,自身素质差
农村师资严重不足,教师队伍过于老龄化,青年教师既要担任班主任,又要教全年级的英语课,还要管理学生的生活。加之,乡村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是转岗培训出来的,发音不够规范,怎样要求学生开口讲英语呢?虽然这几年工资有所升高,但相比医疗、银行等其他事业单位差的很远,部分优秀英语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纷纷改行或下海经商。教学及管理负担重,英语专业教师少,农村基础建设水平差,没有好的学习环境,没有好的教师,学生怎么会学好英语。
(2)教学方法单一,缺少教研氛围
乡村教学条件差,信息闭塞,在教学中遇到困惑,找不到解决的途径,没有教研小组,没有在一起学习的机会,教学方法得不到改善,教学手段单一。现在大部分农村学校还保持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因此,英语便成了英译汉,写又背,陷入了“纯应试教育”的误区,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学生方面
(1)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相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受父母传统观念的影响;第二,受老师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特别是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新的语言应有新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农村英语教师还是采用“应试性”和“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英语教学活动死板,不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上课时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下课后又没能把不懂的地方弄懂。这样不懂的知识点越积越多,听不懂就不愿学,不愿学就更听不懂。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出现自暴自弃、厌学的情绪。学习兴趣不高,老师提问时一问三不知,甚至干脆不作声,教师的上课热情也受到影响,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积极性。
(2)撤乡并镇合校,生源流失严重
为了推进小城镇建设,新农村撤乡并镇合校工作开始。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实。在同一地区不同师资教育,合校后学生、教师的英语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外,农民越来越富裕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有条件的家庭便将孩子送到抢生源的城市学校上学。留下的学生一种是学习差,另一种是家长文化低、经济条件差,只好就近上学。就算有几个尖子生,部分受环境及家庭所迫,早早辍学外出打工。这样农村学校因为生源差,优秀学生少,教学效果差。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3.教育管理及投入
(1)教学设施简陋,培训短缺
我国新大纲规定,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按照新大纲要求,英语教学需要配备一定的电教设备。如电脑,收录机,教学磁带,幻灯机,投影仪,教学图片等等。但由于学校及教育部门财政困难等原因,教师不得不停留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台录音机的教学时代,教学的效果难以保证。即使有许多学校配置了一定数量的英语教学设备设施。但有些教师担心浪费时间,或教学方式不灵活,不会操作使用多媒体设备.以及学校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许多英语教学设备设施长期闲置不用,设备利用率很低,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2)新教材脱离农村现实
新教材理念的前卫,现行中学英语教材内容编写走城市化道路,淡化了乡土意识,背离农村需要,在内容的选择上大多以城市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农村学生对此较为生疏,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仅对英语知识感到费力,那些不熟悉、不理解的生活知识也成了学习的障碍,人为地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学习的难度,遭遇尴尬。农村虽说这几年在硬件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对照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一时还跟不上新课程的要求。目前许多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学设备仅限于大、小黑板和教师自制的图片、卡片、简笔画以及不成套的教学挂图和教学磁带,无法使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感觉。
(3)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的单一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评价只关心教师的活动对学生最后学习的结果,而且通常是简单的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使得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仅限于考试和升学。导致学生只重视对语言知识的记忆与背诵,而对学生的其他方面如交际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评价甚少。尤为严重的是这种评价也容易造成学生被动、消极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活动,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不利于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4)现代化教育技术推广应用欠缺
农村现代技术英语教学推广存在很大问题。一方面,大多数学校学术书刊少,“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机会也少,教师进修提高的环境不佳。许多农村小学三年级还未开设英语,即使开设多数也是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学校信息技术网络化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比较滞后,导致教师资料采集困难,备课时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精力过大,未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的作用。从而在教师中形成畏难情绪,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推广。也剥夺了学生接受科技发展带给教育改革的成功。
4.家长观念陈旧,重视不够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尤其体现在孩子的教育上。在农村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大多数持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都不怕”观念。他们认为学习英语没用,再加上外出打工者的增加,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督促和教育。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关心和温暖,所以生活学习上更是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久而久之在英语学习上就脱节了。
二、解决农村英语教学的策略
1.提高认识,解放观念
新农村学校各级领导要及时转变观念,重视英语教学。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学,这是英语学科发展的基础。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给教师订阅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的报刊杂志、音像资料,丰富教师的备课资源。要尽可能地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观摩的条件和机会。另外,要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家长接受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从思想上转变家长的传统看法,确保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步调一致,发挥二者的教育合力。
2.引进人才,加强培训,提高师资力量
农村师资现状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取得突出的成效,我认为现阶段要采取如下措施:①加大农村英语教师培训力度,形成强大的英语培训系统,为英语课程实施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做到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培训相结合;名师培育与整体提高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打造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合格的英语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②积极开展农村英语教研活动。在教师之间营造一种积极的互帮互助的学研氛围,共同探索适合新农村英语教学的好方法,使得农村英语教学稳步发展。③国家要鼓励那些英语专业的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到农村去任教。另外。还可以从城镇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去支教,让这些教师把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到农村,提高农村英语教学水平。
3.丰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类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对活动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起到促进发展作用。在转变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同时,也要丰富教学活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做游戏,情景对话,猜单词,生活表演,模拟秀等。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要耐心地解释,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以稳固其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课外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4.加强教材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目标》教材中,图文并茂,内容涉及较多,但并非都适用农村地区的学生。建议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尽可能地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努力创造条件更要上。同时,更希望教育部门的教材编写专家和机构,应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客观实际,编出适合农村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材。新教材应当降低现有的难度,多增加一些与农村实际相关的内容,使学生的经历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只有教学内容被学生理解和接纳方能转化为具体的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英语学习的乐趣。
5.建立多样化评价方法,推进农村现代化教学
从实际出发,因校而异,逐渐推进农村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和学生从中获益。政府还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英语教育差距。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学校应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灵活多样的评价,与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甚至把家长参与评价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是目前每位教师的主要任务。
三、结语
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给广大的农村发展带来了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英语教育差距凸显的更加明显。不仅在师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方法存在问题,过快的农村城镇化推进也给农村教育带来挑战。尽管国家已经逐步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但在新形势下要提高农村英语教学质量,就必须得综合地考虑问题的实质,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农村英语教育才有望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胡瑾.改善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现状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3):101-103.
[2]吕京,吴春梅,罗大珍.西部地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遂宁市荷叶乡中学个案分析[J].科技信息,2007.11.
[3]范小平. 陕西铜川新区周边农村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农村,2011.11.
[4]杨伟宁,田彪.浅析农村学校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1.11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开展策略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众多教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行改革与创新。在这种背景下,众多教师开始思考与探究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开展策略,以求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但从目前来看,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出现停滞,并没有相应的理论进行支撑,导致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开展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一、利用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表明了学生的兴趣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简单地说,只有当学生拥有足够的兴趣,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目前来看,部分农村学生对初中化学的认识不到位,从主观上并不重视化学学科,这一点与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相吻合。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才能维持课堂教学的活力,达到提高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师首先可以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生活化教学法展现初中化学学科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好化学能够更好地生活,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初中化学的第一课《化学使世界更美好》的教学中,教师就能够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我们在种庄稼时,为了避免虫害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学生回答:“会喷农药!”教师继续询问:“农药是什么?农药是怎么制作的?”学生有些茫然,这是因为学生的认知还相对有限。接着,教师询问学生:“大家对化学有什么看法?通过化学知识能不能制作更有效的农药来提高我们的收成?”
此时,教师就利用种庄稼和农药两种事物将初中化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就能够体现初中化学的实用性,使学生产生学好化学能够更好地生活的意识和理念,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增加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能够利用实践教学法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带领学生进入化学实验室。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制订实验的步骤,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制作二氧化碳。最后,教师应在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发挥引导者的职能,并对学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付出与努力,同时指出学生的不足点,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
又如,在《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交流学习法。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出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并结合已学的化学知识、生活常识和自身能力探究有机化合物的构成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将课堂教学交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
同时,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开展教学,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的支撑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以《酸和碱的性质研究》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很难通过有限的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知,也很难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对酸和碱的性质进行认知与掌握。此时,教师就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开展教学,就能够利用虚拟实验室或者教学视频课件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具体地说,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课件来展示相应的化学实验,能够通过放大、减速、回放等形式让学生对相关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使学生对酸和碱的性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的支撑下,教师可以在给学生播放相应的实验视频时搭配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观察中了解实验的步骤、方法和目标,进而对酸和碱的认识更有准确的把握。
总的来说,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学好化学对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极大的帮助。因此,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化学的质量和效率是具有充分的必要性的。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工作中有意识地总结与交流,推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与进步,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一)体制长期不完善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均调整了发展战略,收缩了农村网点,将业务重心放在了城区,提前抢占了市、县城区业务的发展先机,完成了对优质资源的分割。而此时,农村信用社却在忙于改革体制问题,忽视了对城区业务的发展,使农村信用社的城区业务处于自发、自然状态,出现了城区网点设置周边化、人员配置关系化、业务品种边缘化等现象,从而贻误了最佳发展时机,这使得农村信用社后期在拓展城区业务方面遇到了较大的挑战和压力,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重新争夺优质资源、发展和稳定客户等。
(二)市场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对“三农”服务的概念理解较为狭隘,导致发展思路受到限制。农村信用社对其在城市发展的经营思路上,仍采用在农村经营的模式,没有深入研究市场变化和根据市场当前的需求及特点及时调整定位和更新产品。反而在政策设计、制度安排、服务定位等方面,较多的考虑其在农村网点的发展,这常让城区信用社遭遇制度与发展的矛盾与困惑。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对城区社与农村社经营环境与服务对象上的明显区别和重视不够,使得农村社和城区社定位无差别,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在城市的发展。
(三)业务品种匮乏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人们理财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为了提高竞争力,优先抢占市场份额,各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地推出金融产品,并把金融创新作为后期发展的重点,而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技术、体制、人才等方面的原因,发展观念仍较为传统,业务发展缺乏计划性、前瞻性和整体性,推出的业务品种有限,且创新步伐缓慢,较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二、农村信用社在城市发展中的思路及策略
农村信用社在城市的业务发展,重点在于调整经营战略,明确市场定位,从机制、产品、服务等方面入手,并对各项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与整合。
(一)转变传统观念,调整经营战略
农村信用社要在城市中取得良好的发展前景,必须要充分认识“三农”服务的理念,摒弃狭隘的思想观念,认清发展城区农村信用社是为了充分利用城区金融资源集中优势以及城区信用社组织资金、对外交流、研发业务、创新管理等,让其更好地为发展“三农”服务,这也是带动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农村信用社决策层应高度重视城区信用社的业务发展,转变传统的“重农弃城”、“重农轻城”的观念,切实把城区社与农村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农村信用社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
(二)明确市场定位,瞄准目标客户
农村信用社在城市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特色和具体情况进行市场定位,以便准确瞄准目标客户,提高经营效率。对农村信用社在城市发展的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主要提出以下几点:第一,积极锁定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中小企业,如:高新技术、环保、医药、新材料、物流等,进一步抓好高等院校、财税、高档社区、学生公寓、教师住宅等收益稳定的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积极跟进国家支柱性产业、垄断性企业等。第二,抓好以网点为轴心的周边“专业市场”的支持服务工作,如:建材市场、电器市场、食品市场、汽车市场等,根据市场特色,推出配套服务产品。第三,构建“社区金融”市场,将“社区金融”确立为发展重点,制定相应的体系和办法,在网点布局和规划上结合社区经济的特点进行整合,针对社区特点制定出适合社区个人理财的相关业务。第四,重视各类机遇性客户,充分利用国企改革、医疗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时机,拓展相关业务工作。第五,积极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策略,城市信用社根据网点的实际情况开办外汇业务,为外资企业、出口创汇企业提供业务服务,拓展业务辐射面,提高与各大银行的竞争水平。
(三)强化营销队伍水平,提高市场营销能力
农村信用社在城市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优秀的营销队伍。对营销队伍的建设,首先应建立严格的营销人员准入、考核、晋升、淘汰等系列制度,同时建立人才培养制度,完善培训体系。其次,对公司的业务客户经理,按业务的种类,细分为大客户业务客户经理、个人业务客户经理、公司业务客户经理和其他业务客户经理等,组建营销团队。再次,实行领导首席客户经理制,部门和网点负责人由联社负责人带领对大客户进行重点攻关。最后,对所有的客户都需展开信息调查,并建立完整的客户信息档案,同时对其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四)加快产品研发力度
营销人员和客户经理根据市场的实际变化以及调查客户的需求,积极与团队沟通,研发满足市场要求的新产品。同时,整个农村信用社,上下联动,县级联社定期向上级行业管理部门报告产品研发动态和产品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形成联动开发机制。
(五)改善经营环境
从两方面改善经营环境。第一,农村信用社在城市中的发展情况由于受到前期发展战略的影响,网点的设置不够合理,网点和部分联社的办公环境较为狭小,室内设施陈旧,与许多国有商业银行相比门店环境略显不足,农村信用社决策层应根据企业的经营需要和资金预算,更新中心城区部分网点,提高网点的办公环境。第二,农村信用社领导层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城区涉农资金归社率。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建立系统大户“总对总”的分级沟通机制,争取系统大户存款和优质贷款。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