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反校园欺凌目的范文

反校园欺凌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反校园欺凌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反校园欺凌目的

第1篇:反校园欺凌目的范文

校园欺凌作为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对于广大教育者和家长而言,校园欺凌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或者说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看来,孩子之间的欺凌行为只是孩子之间的游戏,不用大惊小怪。但事实上,校园欺凌正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是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校园欺凌行为的积极预防现已成为校园心理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校园欺凌的概述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

心理学家对欺凌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1983年,挪威发生了三位学生因受欺凌而相继自杀的惨痛事件,挪威教育部委托Olweus教授开展规模宏大的校园欺凌调研活动,至此掀开了校园欺凌作为一个国际性研究课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序幕。Olweus教授认为,当一个儿童在一段时间内重复遭受来自另外一个或多个儿童的消极行为时,这个儿童就是在受欺凌。这里的消极行为包括言语方面,如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和起外号等;也包括身体方面的,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等。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采用英国伦敦大学Smith提出的欺凌定义:欺凌行为是指有意地造成他人伤害的行为,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的或心理的。

(二)校园欺凌的类型

根据校园欺凌的实施方式和表现形式,欺凌通常可以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

1.直接欺凌

直接欺凌是指不需要第三方介入的欺凌形式,按照实施欺凌的手段,直接欺凌可分为身体欺凌和言语欺凌。

身体欺凌是指运用身体力量、身体动作来实施的欺凌行为,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等。言语欺凌是运用语言来实施的欺凌行为,如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和起外号等。

2.间接欺凌

间接欺凌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主要包括: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社会排斥等。间接欺凌平时不易觉察,但对青少年的心理伤害更持久,受欺凌者会体会到被孤立、不受人欢迎等。

二、校园欺凌现象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关于校园欺凌的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涉及校园欺凌的方式、频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

(一)校园欺凌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生卷入欺凌行为的可能性大约是女生的两倍,而且多数以打、推、踢等直接欺凌的方式;女生则多以排挤、散布谣言等间接欺凌方式。从被欺凌者的性别来看,男生欺凌的对象不分性别,女生则一般仅限于欺凌女生。

(二)校园欺凌的年龄及年级差异

一般来说,校园欺凌的频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即初中要比小学少,高中要比初中少。欺凌的方式也随年级的增长呈现变化,低年级以直接欺凌为主,到高年级则多呈现出间接欺凌。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欺凌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团体化特点。

三、校园欺凌的原因

(一)学生本身的因素

1.校园欺凌的实施者的特点

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大多性格外向、控制欲强、表现欲强;情绪调节能力较低,处事急躁;普遍缺乏同情心,自我为中心。种种这些都会推动他们将一些自卑、怯弱、不灵敏的孩子作为“出气筒”。

2.校园欺凌的受害者的特点

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大多性格懦弱、内向、自卑;体形偏瘦或者偏胖,行动比较迟缓,智力低下;处事敏感、多虑、抑郁倾向明显。种种这些都会使他们很容易与他人产生明显不同,不受人欢迎,成为被欺凌的目标,而他们自身又缺乏反抗能力。

(二)家庭因素

研究发现,多数校园欺凌的实施者早年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他们目睹家长的暴力和敌对,耳濡目染。另外,生活在受虐待、冷落、贫困等环境中的孩子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许多研究还表明,家庭教养方式也与校园欺凌行为有关。过度溺爱、放纵的教养方式,易使孩子的行为缺乏限制,导致对他人的欺凌行为。

(三)学校因素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首先,教师对学生欺凌行为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发生频率。教师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了欺凌之风。其次,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对学生造成影响,比如经常挖苦、讽刺、责骂、泄漏学生隐私、取笑学生等,往往成为学生之间欺凌行为的导火索。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记录

这是一个跟踪观察两年的案例,被欺凌者何某,14岁,男,体形肥胖,智力低下。从小学起,何某因为体形和智力原因就经常被同学欺凌,表现多为直接欺凌(打、踢、骂)。升入初中后,从初一到初二这两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何某的情绪调节越发出现障碍,具体表现在当有同学欺凌他的时候他就会情绪失控,大叫大喊,大哭大闹,追逐打人。但是他越是这样情绪失控同学就越来欺凌他,以激怒他为乐,这样的恶性循环持续了两年。最近一次欺凌事件是发生在2012年2月18日,课间时A同学叫B同学去帮忙打水,B同学不愿意去就叫何某去打水,何某也表示不愿意去,结果B同学就打骂何某,导致何某情绪失控,在上课的时候大哭大叫。经MTH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量显示,何某有比较明显的冲动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考试焦虑,心理健康水平处在比较危险的状况。

(二)案例分析

在我国中小学校园里,欺凌现象并不少见。类似于何某这种体形与智力明显异常的孩子,更容易被欺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做出欺凌行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通过观察习得了他人类似的行为。在对经常欺凌同学的一个孩子的心理访谈中了解到,这个孩子处在一个暴力家庭,母亲经常对他施暴,在家里受虐后他就想把怨气撒到他人身上。对其进行MTH量表测量显示,其有比较明显的冲动倾向、过敏倾向,心理健康水平也不理想。

(三)案例启示

无论是受欺凌者还是欺凌他人者,其实都是心理失衡的,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积极关注。特别是长期受他人欺凌的孩子,他们的身心受到很大伤害,内心既自卑又恐惧。国内相关学者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中受欺凌者和欺凌者的比例分别是11.3%和6.2%。可见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具有普遍性,值得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五、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一)对受欺凌者的心理训练

1.自信心训练

研究表明,缺乏自信的孩子容易卷入欺凌事件,所以要对经常陷入欺凌的青少年进行自信心训练,练习步骤可以是:挺胸抬头;双眼平视;大胆地注视对方的脸;大胆大声地叫出对方的名字;大声说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勇敢地对不合理要求说“不”。这种练习要持续,并且要不断变换情境,让受训者形成习惯反应。

2.社交能力训练

研究表明,受欺凌者大多缺少朋友,经常形单影只,这使他们很容易成为欺凌对象。因此,对受欺凌者进行社交训练非常有必要。一般包括: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自身的涵养,克服害羞,战胜胆怯和恐惧,有效沟通等。

(二)创建良好的班级和学校环境

在班级和校园中营造反欺凌氛围,对欺凌者具有教育意义,对旁观者具有警示作用。另外,可以在学校建立专门的校园欺凌援助机构。国外的实践证明,专门的校园欺凌援助机构可以大大增加校园欺凌援助的针对性,及时给那些受欺凌者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方式可以是电话、专题网站或谈心室。

(三)挖掘、发挥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潜能

要让家长和教师了解校园欺凌的一般知识,引导其认识校园欺凌对学生身心的伤害。由于教师和家长经常低估校园欺凌发生频率和严重性,所以要使他们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注意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受排斥状况,鼓励学生报告类似问题并做好保密工作。要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校园反欺凌教育合力。

第2篇:反校园欺凌目的范文

【反对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一】 一、活动目标:

1.自觉抑制校园暴力,能与校园暴力进行斗争。

2.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能够勇敢地与校园暴力做斗争。

3.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性,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学会巧妙地处置校园暴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暴力。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引入新课。

二、 思考:

1、什么是校园暴力?你遭遇过校园暴力吗?

学生结合观看的视频和及生活实际回答。

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奉信暴力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校园暴力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板书)

2、学生阅读专家访谈后回答。

讨论:校园暴力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并归纳:

校园暴力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板书)

3、校园施暴者的构成主要是些什么人?

学生: 曾经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爱歧视的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关爱的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制,无处发泄的学生

4、社会、学校、我们对校园暴力的态度?

校园暴力必须被制止。

想一想:

面对校园暴力我们有哪些对策?

学生回答。

(一)对策一:从受害者的角度想:

不要忍着不吭声: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

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尽量待在人多的地方。

不理睬:如果有人冲你喊,让你交出你的午饭钱,不要理睬他,装做没听到,继续走自己的路。

小讨论:

暴力容易发生的时间:上学或放学学生回家途中。

暴力容易发生的地点:偏僻地角落。

容易遭暴力袭击的对象:低年级学生,弱小的学生。

暴力发生后自助的方法:告诉老师、学校、家长或者公安机关;伤势严重的立即打120急救。

(二)对策二:从施暴者的角度想:

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而起因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仅仅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这么做,值得吗?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学校有政教处,有法制校长,社会有治安管理机构,有公安机关,必要可拨打110等。

法制社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以案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 010年校园血案40天5宗

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发生凶杀事件,凶徒郑民生杀害了8个孩子,还有5个孩子重伤。

4月12日,在广西合浦某小学门前又发生了一起凶杀事件,2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小学生。

4月28日,广东雷州凶杀案,一男子持刀砍伤16名师生。

4月29日,江苏泰兴伤人事件,一男子在幼儿园内持刀砍伤32人。

4月30日,山东潍坊校园血案,一男子在小学内用铁锤锤伤5人后自焚。

师:读完这些材料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

二、面对校园暴力怎么办?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校中小学生有30%有过被校内、校外不法分子敲诈、勒索、抢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扰的经历,却很少有人主动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

(2)你认为应陔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回答:

①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③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④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6、实践营地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校园防暴系统。

【反对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由,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办法,从而提高防欺凌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走近校园欺凌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欺凌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欺凌事件:

2015年5月22日媒体曝光,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向另外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喝尿吃粪。 2015年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 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频繁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2015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她们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其中涉案人员刘某被刑拘。

二、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由 校园欺凌的产生原由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

有家庭原由,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 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三、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常见情形:

1.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4.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

5.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预防欺凌的方法: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欺凌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频繁是同欺凌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3篇:反校园欺凌目的范文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1    通过学校的安排,我参加了本市组织的为期两天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育”。此次培训为周六和周日两天,本市各个学校都有安排老师过来参与这一次的培训。这一次市里面组织的教师培训,邀请来了全国著名的心理专家xx过来给我们进行培训讲座,专家的培训讲座,令我收获颇丰。现在将我这两天参与培训的心得体会回报如下:

   一、专家讲座,解释词意

   本次培训的开始并不是给我们传授怎么做,做什么,而是先给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并不是什么很罕见的东西,而是一直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而已。我们平时跟过关注的都是“身体健康”,哟没有感冒有没有哪里碰到了等,但很少回去关心“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我们心理在各种活动的过程中都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比如积极的态度、正确的认识、合理的情感表达等等。

   看似很陌生的词组,却有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许多的教师在讲课遇到难题的时候,是消极还是积极对待;面对调皮的学生是生气处理还是冷静处理等等。

   专家还通过网络上的各种事故,告诉我们忽视心理健康的危害,以及告知各种事故的心理层面的原因等等,这些例子让我们认识道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本次培训的对象

   这一次培训讲座的主要听众,都是来自我们市内各个学校的老师,但是主要的'面向对象却不仅仅是我们在场的教师,还是所有学校的教师,更加是我们自己教的学生。不仅仅是我们到场的教师需要注意心理健康的问题,其他老师和同学们同样需要关注心理健康的问题。

   专家讲,我们这是“小球带打球”,通过这次培训,让我们回去给其他老师和班上的同学进行培训,呼吁所有人都能够关注到到这个事情上面来。自卑、抑郁、压力大等这种问题现在是十分突出的,网上经常能够看到有承受不住心理压力自杀自残的例子,这都是自己和身边的人不重视心理健康所导致的。所以我们教师需要关注身边人的心理健康,还要重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他们进行疏导。

   三、解决问题才是这次培训的根本要求

   心理上面的问题,不像身体上的问题,哪里痛医哪里。心理上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我们教师需要身边的人长期努力。

   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也要关注学生的各种心理状态,是否健康。我们要学会释放压力,培养一种正确看待问题的方法,学会调节问题矛盾。比如空闲的时候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去释放压力,比如通过运动,通过听歌,以及跟人分享自己的心理状态寻求他人的帮助等等。

   这一次的培训,让我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平时不能仅仅关注“身体问题”,还要关注“心理问题”。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重视自己的健康,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加强沟通与了解,杜绝悲惨事件的发生。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2

   通过这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远程培训的学习,让我真正切实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成就孩子健康人生的现实性和重要意义,让我受益匪浅。

   本次学习内容丰富多样,一共有九个专题。

   专题一讲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与途径。这个专题主要讲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途径,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专题二讲的是发展心理学。主要讲的是幼儿期的心理发展,透过游戏来看儿童的心理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给儿童玩耍的时间,提供好的活动场地和合适的玩具以及科学的指导。

   专题三讲的是心理健康辅导理论与原则。通过什么是心理健康过渡到心理健康辅导的含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同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我们片面认识的学生心理,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需要加强的一种教育。

   接下来专题四讲的是中小学心理辅导良好关系的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是开展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也是达到理想辅导效果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要尊重求助者,热情真诚对待、积极关注求助者,与求助者达到共情,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

   专题五讲的是教师心理关爱。现在新时代的教师,随着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加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而且整天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未成年人,这些孩子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无尽的创造力,也经常会出一些“小状况”;另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情绪不高的低潮期。所以,关爱老师的身心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专题六讲的是留守儿童心理关爱。通过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让我们知道留守儿童是特有环境下造就的特殊群体,关爱他们,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以及教育、帮助这一群体。

   专题七讲的是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心理辅导。网络是把双刃剑,在这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对中小学生是何其重要,但若使用不当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为避免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我们应该学会爱孩子,家长也应努力修复好亲子关系;我们也应该正确面对孩子上网这一问题,要对他们积极引导。

   专题八讲的是教授帮您助子成才。通过案列和理论相结合,让我们意识到每个问题孩子后面至少有一个问题家长,有的甚至是一群;每个孩子的问题后面至少有一个家长的问题,有的甚至是一堆;天下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当孩子改变的时候会反复无常,越反复越正常,越缓慢越巩固,家长要互相鼓励。

   最后的专题九讲的是香港亲子教育十八式。这十八式让我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以及教育真的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该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健康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经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3

   20xx年7月正值暑期炎热时节,我接到宁阳县教体局教师工作科郭科长通知我,可以参加山东省•2020年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网络培训示范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和心理学爱好者,我非常渴望获得外出培训的学习机会,以便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所以我格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此也要向宁阳县教体局和学校的领导们说声感谢。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给我开启了一扇窗户,认真聆听了20位专家老师的讲座我感触很深,感想很多,现将本次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阳光心态,愉快工作

   在季秀珍教授的讲座上我第一次了解到了一个教师是一份承载着重要责任与使命的特殊职业,教师心理健康既关乎教师个人的生命健康和职业幸福,又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今天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却愈发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面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无疑成为师德建设的一大障碍,师德问题的背后通常隐藏着某种心理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担负着净化心灵的重任。当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学生成绩为主的考评、家长难以沟通等重重矛盾、压力集中作用于教师身上时,也容易促使教师产生紧张、焦虑、不安、忧郁等心理感受,长期发展下去,不仅影响教学质量,对教师甚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我想我们的工作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心态。都说笑一笑,十年少,那么我们何不做一个快乐的老师,拥有阳光心态的教师,才能创造出阳光的课堂,教出阳光自信的学生。

   二、接受风雨,做好预防

   校园中的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适应,破坏校园氛围,反校园欺凌工作任重而道远。纪林芹老师的课程系统阐述了校园欺凌的知识,包括欺凌的概念界定、发生特点、危害、发生机制以及与校园欺凌有关的国家政策等。身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要更加积极主动,去普及校园暴力带来的恶劣影响,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杜绝校园暴力,创建和谐校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生家长,充分认识校园欺凌所带来的伤害。作为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要对自己负责。自己要努力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要是自己成为一个自己满意的人。要对他人负责。我们的生活,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而是还有其他人。所以要对他人负责。当今和以后,无论到什么时候,不该做的事不做,不该说的话不说;认认真真工作,扎扎实实做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确保校园和谐平安稳定。早期发现,及时干预,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三、同感共情,合力共育

   么青老师在《创新家校共育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到,

第4篇:反校园欺凌目的范文

[关键词]主体意识;异化;可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00105

0引言

15世纪初,人本主义在西方兴起,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我国教育界复归,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被唤醒。经过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主体在理论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从诸多的研究成果来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育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关键作用。反之,学生主体意识的异化,不仅会使学生的主体发展受到损害,更会阻碍教育的进步,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忧患。近年来,关于学生的负面新闻报道见诸报端,校园欺凌、师生冲突、打架斗殴、虚荣攀比,不负责任等现象屡屡发生,不禁让人陷入思考,学生到底怎么了?因此,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探讨,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必要。

1主体意识相关概念界定

人的主体意识由人的主体性衍生而来,人的能动实践活动使人成为主体,并具有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显现为主体能够充分认识自我、认识外界、认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能主动参与现实生活,有不断改造世界与自我教育的意志、力量和能力。它既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内在属性和内在能力的认知,又表现为主体在实践对象化活动和对象化认知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对客体的意识结构及行为操作结构。主体意识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是指个人作为主体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作为个体,其主体意识包括自我意识、自为意识与实践意识[1]。

自我意识,指的是主体对自身的内在属性和内在能力的认知把握,它是人的主体性意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我的认识,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的“为我性”――“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2]。个体主体的自我意识涵盖了所有个人对自身独有特点(生理状况和心理特征等)和性质的追求与把握。主体需要通过对象关系与和他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因此,个体主体的自我意识不仅是一种个性化的意识,即个人对自我存在的关注和重视、对个体特点的察觉、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了解,更是通过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中所体现的意识,包括个人所认知以及认同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取向、责任意识等等。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在与外界关系的作用之中,能够进行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为意识,在哲学的范畴里,自为指的是自由、自觉地掌握了事物的运动规律,按规律办事。自为意识指的是个体主体的自主行为、自主认知的意识。主要表现在个体主体对事物看法,对命运抉择的独立思考,通过对自身的肯定,坚持自身的独立性,不受外界干扰,不随意屈服,动摇自我的心智,能够自觉地对自己选择的前途负责,坚持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强烈的主体自为意识,总是凸显出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困难永不退缩、顽强伫立的坚强品质,以及越挫越勇、敢于向命运挑战、不断实现自我的超凡精神。由于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未完成性”,在个体的世界里,总有可塑再造的可能,以及经过成长和发展中持续的自我建构的必然。因此个体主体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会显现不同的能力与价值,个体主体的自为意识也会随之提高,更增加对改造自我、改造世界的强烈体认。

实践意识,个体的主体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故而个体的主体实践意识指的是人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集中表现,个体主体在处于对象性的关系之中,会考虑自身所处的位置,依据自身的发展愿望、特点、目标等等制定规则,调整自身的活动,从而最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一系列思维、探索、创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实践的重点在于创造,关键在于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只有真正做到行动的落实,体现出创造的精神,个体主体才真正得以实现。

学生是特殊的个体主体,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具复杂性与特殊性。学生的主体由于尚处于未成熟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懵懂、软弱、叛逆,其成长和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相应的,学生主体意识必然最大化地受到外界环境所影响和干扰而不断做出适应和改变。

只有健全的个体主体意识,才能塑造出完整良好的个体主体。只有培养出良好的个体主体,才能营造先进的社会主体。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亦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相关主体性品质的正确指引,显得十分必要。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主体性品质的提高与进步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学生的主体意识随着后天的培养与习得而不断成长,但是其l展并非是“顺其自然”的,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它受到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氛围与自我修养的引导和影响以及制约。学生尚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对外界的认识与看法尚未成熟,仍然处于朦胧与摸索之中,这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干扰,甚至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异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异化不仅会导致学生个体主体发展的受损,使学生主体不能健康成长,还会引发一系列校园冲突、社会矛盾等等,成为社会的忧患。

2学生主体意识异化表征及其隐忧

2.1主体自我意识的膨胀与扩张

改革开放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打响,此后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应然的学生主体自我意识是学生从自身特长、爱好、兴趣等出发,挖掘自己的学习需求,注重自我成长,从而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增加个人的经验,增强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自主性,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学习知识,增加阅历资本,增强个人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出现异化。在与他人相处时,这些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和扩张,“自我”变异为“唯我”。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获取的来源越来越广泛,很多学生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权威与真理。在学习上不再需要依靠教师与同学。在与外界的交流中,由于网络“自媒体”交流平台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沉溺于网络社交,对身边的同学产生了漠视、疏远甚至敌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对老师、家长不尊重,对同学欺凌、打骂,对学习不屑一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化和紧张化。自我意识的异化,使学生对周遭人与事感到漠不关心,只有自我主导,学生的成长失去爱和关怀的滋养。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能否健康的塑造,不仅紧系学生的未来,更对学校教育的成败、社会风气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主体自为意识的缺失与偏激

学生的自为意识理应具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能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与“不坠青云之志”的宏愿。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更具有时代使命感,加强学习,拓宽视野,进行自我教育,具备自我心灵的陶冶的素养,以及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能力。然而现状是:一些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畏首畏尾,止步不前,不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一味地逃避,甚至毫不犹豫将之丢弃。在自我价值取向上,学生对于物质、外貌的热枕更胜于对知识的渴望,攀比、虚荣的风气成了校园的常态。“看脸”“颜值决定未来”等影响着当今青少年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标准。更有甚者,认为“读书好还不如挣钱多长得好”。学生的首要责任是好好学习,但是很多学生以“对自己负责”之名反叛学校、对抗教师、违背家庭,忤逆远远超越了自主、自立。今天,学生对物质主义的崇呈现前所未有的狂热,当代社会转型产生的“消费主义”的不良反应深刻地烙印在学生的内在自为意识之中,转化在他们的思想与行动中,不仅严重制约着学生主体的发展,更是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助长。

2.3主体实践意识的弱化与萎缩

人是实践的主体,无论是改造自我或是改造世界,人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则离不开行动与创造。因而,学生如要拥有强烈的实践意识,就必须具备行动力与创造力。阻碍学生实践意识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的社会里,尽管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但是学生的课业压力与学习负重仍然没有多大改观,相反,学生承受了更多的学习重任。托管班、培优机构、补习课堂等教育产业的兴旺发展,许多学生连周末和节假日都让给了作业、考试、培优补习班以及特长班。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很难通过走出户外观察社会、发现问题、探索经验。其社会生活实践能力必然受到影响;(2)无线网络的发展以及相关电子产品的普及,导致年轻一代极易沉迷于虚拟社交平台,更加封闭自我,不愿与他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接触。同时,许多学习软件、知识问答网站的迅速发展,虽然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但是运用网络获取知识而没有经过亲身的实践与体验(例如收集资料、动手实验、验证问题等),学生的感受是不完整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会弱化;(3)校园里井然有序的教育管理、教师的强势话语,培养了整齐划一的学生队伍,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思维不敢“与众不同”,致使其创新能力萎缩,进而不利于创新型社会的构建,使个体与社会的发展失去活力。

3学生主体意识异化成因探索

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看似简明,但这种主体意识绝非孤立地单纯依靠内在进行生长,必定是社会、学校、教师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人们所看到的学生主体意识异化的表征,无时不刻不受到时代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因此,若要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健康成长,必须要认清和分析当下影响学生主体意识问题的宏观背景与微观因素。

3.1时代背景的转型

第5篇:反校园欺凌目的范文

关键词: 本土资源 品德教学 课程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用教材,不要教教材”已成为品德教师的共识。教材中罗列的一个个社会现象,虽然真实、典型,但它终不能面向所有学生。所以,作为教材的实施者——老师须灵活运用教材,适时地补充素材。课程资源这一关键的教学领域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是从现状看,发掘的资源往往着眼点不一,甚至不加筛选,随意性极大;有的过多地依赖传媒,大量使用网络信息,也造成了有价值的本土资源被埋没和闲置。其实,对学生而言,什么是最有说服力和感受力的资源?当然是他们能用感官触摸到的,用心灵感悟到的,有生活经验支撑的素材。换言之,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资源就应当成为学生发现生活,感受道德的最重要的媒介。

一、本土资源是最佳的课程资源

(一)近水楼台先得月——易找。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其课程性质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联系当地生活实际,开发和利用地方的各种课程资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就要求“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如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本土资源的挖掘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广州是一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不但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拥有世界级的辉煌历史文化,是中国岭南文化中心。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人文历史,丰富的民间传说,以及各种各样的纪念场馆、特色特产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都是最富价值的课程资源。这些本地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必定使品德课教学的载体更贴近实际,实施更顺畅有效,更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熟读深思子自知——易懂。

当学生所处的环境成为学习资源的时候,本土资源较之于学生生活经历以外的课程资源,更具有亲和力。本土文化的凝结物,如山川、建筑、饮食、艺术品等,都是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近的现实情境,学生走近它们,与课程的心理距离也就缩短了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身边事物总是有着特殊的亲切感,未成年人的成长特点及年龄特征,要求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从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用事实说话,用榜样引路,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事物,在关注中引发思考,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体验中培植情感,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本土资源对学生来说对学生修德和做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沃土,是学校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的德育内容。本土文化不仅是本地人的情感之根,还是人成长的基础性土壤。

二、巧妙开发本土资源“三部曲”

在本土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开发的主体,只不过两者所起的作用不同:教师主要负责方案的策划、行动的指导、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学生则负责方案的落实、行动的实践等方面。只有两者共同参与、共同实践,本土资源的开发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一般来说,本土资源引入品德课堂要经历以下三个环节。

(一)梳理。

梳理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教材知识的梳理,另一方面是对本土教育资源的梳理。通过学科的梳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把学科知识的封闭结构改造成为开放结构,通过对本土资源的梳理,明确哪些本土资源能够为我所用。这样就为学科知识与本土资源——理念与实践之间的链接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说促使学生德育的发展是品德学科的最终目的,梳理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通过梳理,我们要深入关注结论性知识与现实,与个体之间建立多种联系的可能性,进而融合知识与体验。

(二)链接。

梳理已使学科知识与本土资源一目了然,链接就是把能够反映教材教育要求的本土教育资源和教材主题相对应。从小学品德教材来看,它仅仅为教师教,学生学提供了几个“点”,目的是要起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的作用。在操作时,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单元主题,从学生身边选择相匹配的本土资源,并按照教材反映的不同主题进行归类,对其进行补充和拓展,它们的结合是水到渠成的。(见下表)

本土特色人文历史资源与相关课程内容表:

《品德与社会》关于历史内容的本土资源一览表

《品德与社会》关于人文内容的本土资源一览表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教材内容可以与人文历史特色资源紧密结合。当然,表中所列的仅仅是一些典型课题,并且这些课题与人文历史特色资源的结合可以是交叉的,整合的。据研究,1—6年级的教材内容有40%可以与其结合。看来,在品德学科教学中对人文历史特色资源的利用刻不容缓,它对品德教学有着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

(三)开发。

开发主要是通过各种调查、探究、实践、考察等方法,掌握详细的本土资源,并通过照片、文字、课件等不同形式,把本土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这个步骤是建立在梳理和链接基础上的,前面两个环节做得细致、深入,更有助于本土资源的开发。当教学的素材直接来源于学生身边的时候,学生就产生了更大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可信度。我们从学生可以眼见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现实的生活,获得最有效的学习资源。资源开发主要是从眼见的生活中发掘素材。

本土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教师的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实践能力,结合品德教材的结构,我们主要在三到六年级开展本土资源的开发活动。我们以年级为单位,每个教学班自选一个教学主题进行本土资源开发,并在教学中利用校园网络,使班与班之间做到资源共享。进行这种合作式的资源开发活动,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学生的学习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个班、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来系统、全面地进行本土资源的开发,这也不是进行本土资源开发的目的;其次,进行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让学生有研究性学习的经历,在活动中培养能力,丰富情感,但这种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就容易流于形式,甚至让学生、家长产生怨言;再次,不同的班级分工合作,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增加了活动的有效性,而且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也更有利于进行资源共享。

三、合理运用本土资源的“三要素”

(一)纵向联系,感悟德性。

把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生活资源导入课堂,如果仅仅是依托它的固有姿态,对学生的价值提高就是极其有限的。所以,需要对学生获取的原生态的本色资源进行“道德化”的整合,提高它的道德含量。

例如,教学《家乡水的故事》,如果只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现状,明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会太大。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年年讲,月月讲,周周讲,日日讲,“节约用水”真可以说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的热门老话题。现在这个话题又要在品德课上讲,如何用旧瓶装新酒,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广州开展“创文”的系列活动,报纸、电视铺天盖地地展现各方面的创文成果,东濠涌、荔枝湾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我的视野中的。我校就在东濠涌附近,不少学生上学、放学都会经过这条涌。我灵机一动,东濠涌不就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吗?东濠涌的故事不就是《家乡水的故事》吗?于是,我把这个本土资源与课程标准、教材主题链接在一起,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街头访问、参观东濠涌博物馆,学生仅对东濠涌有了直观的认识,还对东濠涌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有的学生把东濠涌当作旅游景点介绍给自己外地来的亲戚,有的学生把东濠涌当作小公园连续去了几次……当学生回到课堂,我们师生共同探究东濠涌的水从“清黑清”,从“臭气熏天到鸟语花香”到变迁的原因,通过进行古今的联系,从现代文明出发,感触家乡的发展与变化的同时,体会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感悟“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从而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和态度。因此,立足于本土资源的道德化、有效化,就需要在搜集获取的同时加以纵向联系和整合,使相关的内容承载更多的道德信息,给学生以积极的教育。

(二)横向拓展,提炼德性。

任何一种地方特色的东西,只有面向整个道德体系的时候才能显示它最大的教育性。因此,需要把获得的本土资源与课程设置的内容及外面世界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和甄别,形成彼此的碰撞和思辨,并在不断地交融中提炼教育的价值。

例如,《罪恶的战争》作为“勿忘国耻”的开篇课,讲述的是一段中国屈辱史。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历史毕竟离他们太远,他们也无法体会当时社会的各种状况。若采用传统的课堂演绎的办法,由教师介绍战争引起的原因、战争发动者的目的,战争的现实破坏场景、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则固然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这无异于隔靴搔痒,教学效果不会很理想。这时,本土资源带来的优势就可以充分显示出来了。广州不仅是当年鸦片进入中国的主要口岸,还是当年清政府禁烟运动的主战场,更是开打的地方。在广州有不少跟有关的遗址和博物馆。为了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感性的认识,我在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阅当年的史料、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结合家委会举办的亲子活动,请家长们带孩子到广州的遗迹参观。结果,学生们在活动中挖掘了不少课程资源,如抗英指挥部旧址(三元里古庙)、义勇祠(广州石井)、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广州博物馆、沙角炮台、威远炮台、海战博物馆(位于威远岛)等。由于这些展馆是通过实物、场景复原、放映录像等手段,生动有趣地真实地再现当年的情境的,因此学生容易就了解这段历史。在课堂上,我不再把教学重点放在讲历史事件上了,而是结合事件,与学生一起探究我国在那两场罪恶的战争中遭受的欺凌和蒙受的耻辱的原因。在师生共同分析的过程中,以两次为例,比较了清政府、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各持什么态度,很容易就看出清政府的丧权辱国和人民大众的英勇不屈。在拓展的环节,我还出示了《时局图》,学生清楚地看到侵略者从广州登录后,长驱直入地侵占中国领土的路线和范围,很快就激发出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在进一步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战争的失败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和军事落后,经不起洋枪洋炮的打击,铸成民族的奇耻大辱,明白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不被外敌欺负,进而理解林则徐的意义,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感。借助这种横向的联系,着眼教学的多面,本土资源的价值优势更多体现出来了。

(三)关注个体,提高德性。

在生活中对学生品德促发和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个体经历。品德课本土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学生日常生活积累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只有当学生的生活,与相关的话题资源共同提出来,进行探究和感悟的时候,他们的发现才能更加真切,认知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例如,学习家乡板块的内容,在家乡环境、家乡特产、家乡人、家乡风俗被充分挖掘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到自我的生活体验,结合曾经亲历或参与的系列活动,引发感受。在上《乡风乡俗》一课,由于教材中呈现的图片描绘的都是北方的民风民俗,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有不少场景是陌生的。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老师在课前进行了调查,发现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有周末跟父母去喝早茶的习惯,于是巧妙地把广州的早茶文化引入课堂之中。由于班上每个同学们都有喝早茶的经历,当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体验环节时,参与表演的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把生活中的情景再现出来;当观众的同学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小品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还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喝茶感受与大家分享。在评价与议论中,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正确喝茶的礼仪。这时,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粤味十足的喝早茶的视频,展示各种精美的广式茶点,倾听关于早茶的民间传说,通过思考与点拨,学生很快就明白喝早茶并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这么简单的事,而是广州人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感”的表现。喝早茶不仅是一种文明的交往手段,还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早茶文化中包含的民间传说、古老的童谣、风味小吃等,让学生体验到本土文化的独特气息和价值,油然而生爱家乡的情感。其实,一年中许多特定的节日也是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良好契机。除了热闹喜庆的除夕、春节及元宵灯节外,广州人还有清明踏青、上坟祭祖、吃艾糍饼、插柳枝等习惯,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吃龙船饭等习惯……学生们通过采访长辈,在参加民俗活动,了解家乡文化,熏陶民俗文化的同时,从而更加了解家乡,关注家乡的发展。在了解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形成对家乡的良好情感。

本土资源的开发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更需要运用不同的手段:调查、探究、实践、收集、整合。不断地积累和挖掘,一定能使本土资源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本土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实践机会,充实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激发,智慧得到开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