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创业教育;思考
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区和策源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义不容辞。高校创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创业教育的水平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理论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创业教育相互联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全社会形成仁爱、诚信、正义的良好风气。[1]而高校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诚信经营、正当竞争等手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优秀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正处于关键时期。由于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的影响,加之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浅,很难对整个社会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常常以怀疑的眼光看待社会和他人,从而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劲头不足。体现在创业教育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竞争中缺乏商业信用,遇到挫折容易退缩,选择项目经不起市场考验,商务活动的处世方式缺乏果断等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准确回答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基本遵循,为科学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第一,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充分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体现时代价值的目标和追求,自觉克服价值取向、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矛盾状态。第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充分理解历史传统与时展的高度统一性,将传统文化与现实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认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后果,自觉弄清主流与支流之间的区别,进一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充分理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蕴含的意义,在遇到困难时能沉得住气,以坚定的毅力,在伟大的创业实践中实现自我。
(二)创业教育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了创业的想法,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开始了创业的实践,所有这些都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诸如理想信念淡漠、价值观念扭曲、诚信意识缺失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创业活动中进行克服。第一,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珍惜目前大好的创业机会,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第二,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正确分析创业过程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增强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第三,通过创业教育,教育广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创业与民族经济振兴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第四,通过创业教育,让大学生真正懂得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在个人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他们运用道德的标杆来规范和端正自己的创业行动。
二、现状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创业教育引领不足
高校是创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大学生是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但长期以来,由于高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在大学生中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观念不正确等突出现象,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难题。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
(一)面对未来,理想信念模糊
理想信念是人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人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会变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为人们的行为活动提供方向和目标,产生行动的意志和情感,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过程中,妨碍大学生自觉开展创业实践的力量和原因可能来自多个方面,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大学生面对未来有迷茫,人生的价值观、利益观出了偏差,导致指引他们行动的动力系统即理想信念模糊。据调查显示,23%的大学生将未来人生目标定位在追求真理、建设国家方面;71%的大学生定位在个人事业与家庭上;56%的大学生希望生活安乐、随遇而安;4%的大学生专心于追求各种物质享受。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大学生人生目标模糊,对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没有目标意识,不能形成通过努力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意志;另一方面,大学生奋斗目标不坚定,缺乏坚定目标的信念。态度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行为决定于态度,态度决定于理想信念,没有成就出彩人生的理想信念,就不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干事业。上述数据表明尚有许多大学生对于未来人生目标有不确定性,抱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态度,多倾向于满足低层次的个人理想,忽视高层次的社会理想,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信念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相结合。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前提,也是个人融入社会的立身之本。大学生普遍认为诚信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中诚信品德非常重要。但是面对竞争时,部分大学生并不重视个人诚信建设,考试作弊、伪造个人简历、随意毁约等行为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据调查显示,在考试作弊原因选择中,首先是由于平时学习不努力,为了避免挂科和重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选择作弊的占30.4%;其次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获得各项荣誉;更有18.6%的学生认为所学课程没有实质意义,所以采取作弊手段蒙混过关,草草了事;一些学生在考试作弊问题上怀有从众心理;还有极少数学生已经习惯考试作弊。由此可见,考试作弊等诚信意识的淡薄既有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引导不够的影响,也有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的影响,但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差,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不强,缺乏足够的道德评价能力,对社会上良莠不齐的现象不能明辨是非,容易随大流,把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的本质,从而误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而寄希望于投机取巧。
(三)面对压力,社会责任缺失
责任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角色及所承担义务的诠释,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然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也正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产生了自己的责任,对别人负责是责任,对自己负责也是责任。同样,一个大学生也要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大学生在空前残酷的竞争压力下,缺乏作为事业和家庭顶梁柱的责任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婚恋中缺乏斗志,逃避责任,表现出趋利浮躁的风气,更多地注重追求物质享受。同时,以个人为本位,一旦涉及个人具体利益,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得失,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缺乏对未来的人生发展规划,一旦发展前景不能顺利实现,容易产生迷茫。
(四)面对挫折,心理素质较差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创业大学生们承受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很大,经常会陷入心理困境。为此,面对挫折需要加强心理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养成积极向上、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良好心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挫折。虽然人们总是希望能一帆风顺,但创业道路上的挫折总是不可避免。不少大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越来越弱,尤其当面对自己所希望的目标在付出种种努力后,目标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时,极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和消极情绪反应,甚至无所适从、焦虑、抑郁,逐渐形成精神疾病,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及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成为大学生成长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第一,生活苦闷,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压抑着自己对经济条件改善的欲求,导致自我封闭,从而加重心理压力;第二,学业苦闷,学习上的相互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考试压力以及考试成绩与期望之间的差距等,成为不可承受之重;第三,恋爱苦闷,为自己处理不好异性关系或恋爱关系而苦恼;第四,人际苦闷,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心理素质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出现一些矛盾,困扰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对策思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创新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就是要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行为等,提升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教育及其过程。
(一)用社会主义理想激发创业精神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的强大精神武器,也是激发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巨大精神动力。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首要内容是要在共同理想的号召下,激发出大学生强烈的自主创业兴趣,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使大学生在主观上愿意进行创业。[2]第一,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敢于用知识、技术、风投资金、寻求合作等多种途径创立新的工作岗位,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磨炼意志,发展自我。第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新形势下开展创业的机遇、困难与艰辛,培养创业机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凭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开创自己的事业。第三,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美好的前途,在注重创业成才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担负起对国家和社会前途与命运的责任意识,走好成才创业之路。
(二)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创业行为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是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同时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成败。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应该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创业道德,规范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和创业实践。一方面,强化对大学生创业者道德认知的引领。在大学生创业行为过程中,通过理论教育把创业的法治、诚信等道德规范和要求教授给学生,使社会要求的创业准则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人准则和行为指南。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的情感担当。社会责任感作为维系社会人才市场存在和运行的一种内在于人们良知里的要素,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核心能力之一,不仅左右其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三)用社会主义价值引领创业取向
大学生的创业取向是创业者对创业目标的目的性认识,是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判断和选择的标准,一个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创业目标和创业方式,都会受到创业取向的影响。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社会各种价值观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高校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需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价值引领大学生创业行为。具体而言,第一,要在价值目标层面,超越对创业教育功利性的狭隘认识,不能把创业看作是解决就业困难的无奈选择,为创业而创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高度,以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创业教育理念,以发展个人兴趣特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视角,指导具体的创业教育改革活动,最终促进大学生人才素质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3]第二,要在创业理念层面,指导大学生创业者实现和谐创业,自觉把个人兴趣、专业特长、经济目标与社会需要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第三,要在创业行为层面,增强法治思维,自觉用法律法规约束自己,采取合法合规的创业手段,保证依法办事,把创业的每一个步骤都置于法律法规的许可范围内,决不能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四)用社会主义精神提升创业素质
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大学生创业者能力、心理、胆识等全方位素质的考验。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来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为创业实践和创业成功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第一,提升创业意识,做好创业思想准备。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增强自我实现、追求成功的创业愿望,清醒认识创业过程的困难与风险,以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克服创业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将创业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执着追求,顽强拼搏。第二,提升创业心理品质,做好创业心态准备。大学生创业之路必然充满艰险与曲折,不仅需要大学生创业者独自面对变幻莫测的激烈竞争,还需要正确决策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能够持续保持积极沉稳的心态。第三,提升创业资源意识,做好创业技能准备。大学生创业者除了努力拓宽人脉、信息、资金、团队等外部资源外,还要注重积蓄好创意、思路、技能等内部资源,这样才会使创业活动成功的几率增大。第四,提升创业竞争意识,做好创业风险准备。在激发大学生激情创业的同时,要让大学生创业者客观评价自己的创业能力和资源。在鼓励大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夺取生存权的同时,要让大学生创业者理性看待创业竞争失败的风险,做到想赢也能输得起。
作者:张宝强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鲍艳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一)现状
很多高校目前已经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抓好结合、抓好融入、抓好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努力达到全部落实。1.发挥文化的熏陶渗透作用一是以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为主题,借助传统节日举行汇演、演讲、话剧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高校还专门开设国学、古典文学等讲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必需品。二是以高校自身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各高校特有的文化,通过自身特点和优势,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为载体,打造各高校独有的文化品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文化熏陶。2.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一是广泛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主要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主旨,多方面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传承和发展德育品牌。二是以“我们的节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开展各种主题的文化讲座,举行座谈会、主题演讲赛、知识竞赛、图片展览、视频播放、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等形式多样的特色宣传活动,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学生中的宣传覆盖面。虽然高等教育领域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一些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与理想信念的困惑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也随之而来,对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严重的冲击,潜移默化地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起到了侵蚀作用,造成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紊乱和对现实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否定,对我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困惑。2.个别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不足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期以来,都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一些高校也未能免俗,只抓高校经济,而忽略了高校教育的本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没有给予相等的重视。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缺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举措,导致低俗思想泛滥,不能突显主流价值观。
(三)产生的原因
1.经济利益驱动“‘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286作为思想精髓的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和践行决不可能在纯粹的思想领域内封闭进行循环,它必然和一定的利益相关联,这就使部分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推崇金钱至上的理念,为满足个人私欲,不惜触犯党纪国法,对高等教育领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极坏的影响。2.价值观多样化经济全球化使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从而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对价值的追求产生迷茫,犹豫不决。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诱惑性,使得一部分青年学生精神空虚、道德失范、价值观混乱,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高等教育领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
“人类文明传播、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表明,作为一个社会、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必须是高度凝练的。”[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精髓,高等教育领域是国家文化的重中之重,它的培育和践行有着深厚理论渊源和广泛实践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中华古代圣人和先哲都提出过价值观的思想,儒家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高度概括了儒家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认为仁君只有实行“仁政”和“以德服人”的王道才能赢得天下,主张“推己及人”的社会和谐价值观;荀子提出“公平中正”的社会和谐价值观。
(二)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典著作中,借鉴吸收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了丰富的价值观思想。这种与时俱进的价值观思想,毋庸置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思想来源和精神之魂,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三)国内外实践价值观
我们在高等教育领域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观念,它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它批判地继承了国内外实践价值观,承认并尊重世界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国内外实践价值观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博采众长符合中国实际的价值观。
三、高等教育领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制度保障长效机制
马克思说:“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320“人创造环境。”[1]87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保障机制,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其重要载体作用,在高校教育领域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
(二)实践养成形成自觉行为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关键在实践中形成自觉行动。各高校相关部门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引导全体学生立足实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发挥宣传教育引导作用
1利用核心价值观引导就业取向
1.1培养大学生形成个人理想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目标
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但是,理想需要建立在现实的理性基础上,还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个人的理想和社会需求这两项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1]。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关乎个人的前途,也对社会发展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核心价值观主要旨在规范大学生的目标和理想,在个人理想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使其形成以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的思想为基础,对自身的目标进行优化调整,确保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就业。
1.2调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受社会风气、娱乐环境的影响,报考艺术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都是为了能够成名、受关注,而忽视艺术本身。由于艺术类人才的增加,就业创业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艺术类大学生与非艺术类的大学生相比较,其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物质、名誉的追求都比较高。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欲,但是过度注重外表,而不去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导大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发挥特长,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1.3规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被关心、被呵护的环境当中,更加注重个人享受。一旦进入社会,稍有不顺心和不如意就会撂挑子走人,所以这也是现代应届生离职率比较高的一大原因。大学生还处于思想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学校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对其有一定的塑造作用,通过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教育,使其形成诚信、敬业、奉献等一些优良品质。对于后期大学生走向社会创业、就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2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过于形式化
各大高校都有设立的就业、创业课程,一般都会在毕业前一学期组织学习,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忙于论文或者找工作,没有精力去学习课程知识。虽然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必须将创业就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但是各大高校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2]。安排的课时比较少,教师没有创业就业的经验,讲授的内容都是照搬教材,考试的内容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监督,不具备就业创业指导的意义。
2.2大学生的个人素养不够
我国很多大学生的工作目标是能够进入体制内,找一份铁饭碗的工作,工作轻松稳定是大学生择业的追求。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大学生创业是没有找到工作才会去想创业,认为只要自己只要有了文凭和成绩单就能够收到企业的录用通知。这些传统观念使得大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理解以及个人发展规划的理解比较肤浅,认识不足。在学习过程当中,只注重学习成绩和各项奖学金、荣誉的评定,对于社会实践的参与不强,创新能力非常缺乏。
2.3教育步骤不完善
我国就业创业教育也是近年来新引进的教育课程,大部分的教材都是照搬国外的教材,教材内容不能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形势。另外,我国创业就业教育在教材的选择上更注重理论化,不能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现状,对于新时代的就业创业环境认识不足。其次,我国的就业创业教育基本都会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这样学生对于其全面理解不够。
2.4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欠缺
我国对于大学生创业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是缺乏一定的力度。而且很多实际创业的大学生对于国家政策的了解不足,不能真正受益。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的流程和环节比较多,很多创业的大学生为了能够节省办理流程也会放弃政策的扶持。国家政策的保障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方面,另外还需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咨询、指导方面的帮助,而我国没有专门机构在做此项工作。
3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策略
3.1高校转变教育方式
创业就业教育不同于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需要更加注重结合社会实际,以新时代下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3]。首先,在教育课程上,要选择与大学生理解能力和社会实际相匹配的教材,组织一支强有力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师力量,改变传统对于创业就业教育的认识,高度重视创业就业教育。其次,教师要能够加强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转变教育观念,不能一味注重学生的成绩,多组织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同时也要对其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综合能力以及人格品质的培养,
3.2建立培养就业创业人才的长效机制
就业创业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事情,为了保障长期有效的实施,就需要建立长效的机制[4]。学校的领导、教师方面要加强对创业就业教育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创业就业的监督管理机制。学校的就业创业课程不是只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够让学生吸收和掌握的,需要渗透到高校学习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在进入学校初期让学生自主规划职业生涯,然后再将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引导,最后再实行就业创业教育,这样的教育流程才能够比较完整合理。
3.3加强校企合作
就业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更好地投身于社会建设当中。但是传统的传授已经不能够满足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想让学生真正接触到社会,需要学校联系相关的企业积极合作。对此可以将行业精英引入到校园内开展讲座,或者是带学生深入企业当中去参观,建立有企业的专业人才或者高管参与到课堂教育当中的选修课程。现在企业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够为输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准备和努力。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价值本质。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在增强社会认同,凝心聚力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奠定着国家制度的道义基础,是国家制度赖以立足与发展的灵魂[1]。高等学校在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径就成为高等学校一项重要的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公民多个层面,其教育的路径也是多元的,那么,从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践行优化三个维度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不失为一个循序渐进,逐层递进的模式。理论认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基础;价值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要求;践行优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三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深化理论研究,提升理论认知
1.挖掘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提升理论的接受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行为文化的综合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确立内在价值信念并使之转化为现实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理论认知的推动,离不开全社会民众的普遍接受与认可。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与理论接受度就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接受度包含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二是理论的普适性与可释性;三是理论内在逻辑性与外部统摄性。解决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接受度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深入研究核心价值观24个字是否已经完全涵盖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否还有进一步凝聚、提炼、丰富的可能,其内在逻辑和外部统摄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高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地位上可分为核心层、拓展层、延伸层,从内容性质上可分为价值层、知识层、素养层[2]。那么在高等学校的范围内,这些层次如何划分,具体内容如何,这都是需要进行深入理论研究的。只有将这些彻底搞清楚,弄明白,才能提升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接受度,才能奠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坚实基础。
2.探寻大学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提升理论的适应域
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研究核心价值观内涵和外延的同时还要探寻大学精神的实质,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实到大学的本体上,促进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大学精神内涵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李传刚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大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融汇着多种社会先进文化与精神特质之结果。它存在于‘大学人’的理想信念并见之于他们的言行举止、教学实践以及各种物质载体之中。不仅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还包括服务精神。”[3]而刘亚敏将大学精神进一步上升到“形而上学”的层面,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立足于本性,在自由地实现内在超越的过程中所凝聚、体现出来的特质和风貌,是大学的质的规定性[4]。从以上的研究角度来看不难得出结论,大学精神在本质、功能、具象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更加?驮佑攵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精神相比则政治倾向性更强,适用范围更广。因此,在二者之间探寻契合点就成为在高等学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核心价值观适应域的必要过程。
3.加强实证研究,提升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使人们对其认知、认同再到实践的过程,教育的目标是使内在信念转化为现实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遵循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般规律。理论来源于实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具体实践,经实践总结、理论研究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此同时,理论又高于实践,具有超实践性。源于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5]。理论的超实践性使理论与现实具有了距离。因此,来源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的核心价值观理论应用于高等学校教育时,便与高等学校教育现实存在了距离。这种距离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如果不能通过实证研究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只能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而无法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将其转化为价值信念,更遑论践行了。综合以上认知,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问题,加强核心价值观实践指导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下行”到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来。
二、完善内化机制,提升价值认同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共有和共享,并最终将其作为价值共识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6]。价值认同模式可以分为盲目认同、诱导认同、强制认同和自觉认同等四种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既不是盲目认同也不是诱导式、强制式认同而是建立在主动基础上的自觉认同[1]。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持核心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之间的协调统一,如何在个体价值观多元性的基础上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在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需要完善内化机制,提升价值认同水平。
1.建立教育学习机制
理论学习既是加强理论认知的基础手段也是提升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但要真正达到通过理论学习促进理论认知与价值认同的预期效果,则需要构建完善而有效的学习机制。理论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将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效果。完善理论学习机制,一是要科学地设置学习内容,依据高等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干部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符合其需要与成长规律的理论学习内容;二是要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与时间,理论学习注重效果,而不在于时间的长短,因此,在确保不影响教师、学生、管理干部工作与生活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理论学习计划与时间才能达到理论学习的效果;三是明确学习方向,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学习方向也会随之有所调整,不能教师、学生、管理干部“一刀切”,使理论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与方向性;四是丰富理论学习形式,创新理论学习的载体,摆脱理论学习只依靠理论讲授这一单一形式,多为教育对象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实践来强化理论学习。只有建立完善的教育学习机制才能确保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
2.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认同过程仅仅依靠学习是不够的,长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会给受教育主体带来倦怠情绪,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可能产生的倦怠情绪化解,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在高校中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于受教育主体在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成效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受教育主体适当的精神与物质奖励,逐渐形成正反馈循环。完善的考核与激励机制要尽量做到科学化、具体化、准确化,针对不同的受教育主体,将理论学习成果与实践效果相结合,综合各方面因素,形成为大多数人所信服且合理规范的考核机制。在考核后的激励机制中需要以情感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的目标。
3.建立宣传引导机制
高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大学精神外显的大学文化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而包含校风、学风、教风的大学文化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财富,良好的大学文化对于身处其中的教师、学生以及其他人员在思想价值观的形成上将起到强大的引导作用。以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对高校全体成员所起到的宣传引导作用将不可估量。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需要有意识地利用大学文化的这方面功能,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良好氛围,进而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得到广泛的价值认同,为进一步践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践行体系,促进行为优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认知、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最终要实现的是社会群体在实践行为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践行不能完全依靠人们的自觉自愿,尤其是在高校这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历史使命的地方更需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体系,积极促进高校受教育主体的行为优化。
1.尊重践行主体,发挥能动作用
在高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包括了高校的全体成员,他们是践行的主体。这个主体一般意义上讲包含了教师、学生、教辅人员,这是根据角色的不同进行的划分,还可以根据年龄、学历、来源等多个方面进行划分。也就是说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构成是复杂的、多元的。在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就需要认真分析其不同群体的需求,尊重他们处于践行主体的地位,深入分析他们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逐渐掌握他们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既满足主体的需求,又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2.拓展实践方法,优化教育效果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入到实践优化进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往往容易出现实践方法单一、内容枯燥、搞形式、走过场的情况。这种形式主义不仅起不到行为优化的作用,反而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优化需要进一步拓展实践方法,优化教育效果。高校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落实到他们的日常行为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达到“知”“行”相统一。与此同时,要对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进行抑制和批评,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尚行为予以宣扬和褒奖。实践方法的灵活运用是保障教育实践取得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
JING Yang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ichuan, Chengdu, Sichuan 610101)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not only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but also has brought many problems to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ow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by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s, thoughts, ideas, etc.,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world, life and values by a certain influence, relevant to the needs of educators attention.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 analyzes its importance and urgency, and proposed an effective mean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1.1 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人们从自身需求以及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对各种物质、精神现象以及主体行为对于个人、社会等的意义,进行考察和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也是凝聚人心的重要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政府和人们共同为之努力的价值取向,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形态下,政府和人们的共同理想。
1.2 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1.3 基本特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的形势下,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1)普遍性。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最为本质的体现,是对所有价值判断的支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2)民族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坚持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指导,努力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崇高性。核心价值观所反映的,是社会和人类长远利益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目标,在本质上,不仅属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环节,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指向。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实现了与世界的全面接轨,在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交流,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形态的差异性,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腐朽思想也开始对我国进行侵蚀,这一点在大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受到了影响。
(1)理想弱化,缺乏坚定信仰。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金钱至上等思想观念对我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部分大学生自身缺乏坚定的信仰和稳定的价值取向,将追求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导致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大学生自身人文素质缺乏。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人文教育,沉重的学业负担也使得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掌握相应的知识。而进入大学之后,由于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样忽视了人文教育,使得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于道德情操的陶冶,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缺乏自信和态度,最终碌碌无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大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
(3)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和资源。实际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当前社会下的许多事例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但是,部分教师受自身观念的限制,没有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挖掘和利用,教师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资源无法得到共享,使得教学中使用的资源大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部分大学教师沿用传统的(下转第31页)(上接第24页)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没有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缺乏兴趣。
3 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1 原则
首先,必须切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从学生角度来分析问题,开展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教育的说服力和有效性;然后,要贴近大学教育的精神诉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3.2 方法
(1)对比分析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使得学生可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作用和意义,为学生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提供正确的指导。同时,要认清各种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一方面,要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对错误和腐朽的思想进行批判,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使得学生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2)创新教育理念。首先,教师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提升的教育理念,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观念进行创新,确保其可以得到真正落实。其次,要注重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针,使得学生在对专业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修养,促进大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发展。
(3)强化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顺利实施,首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确保其可以吸引大学生的目光,为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保证。在当前形势下,要确保教学内容与时政、社会以及学生实际相互融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其次,要全面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出社会实践的作用。通过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可以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是时展的要求,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田永静,陈树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22-24.
一.开设综合类人生规划课的意义
目前国内高校,辅导员是专职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部分高校也设立有班主任,试推行学长导师制度等方法,都是值得推荐的。但是目前现行的管理方式具有事务性强,没有系统的长效的思想教育的特点。一个辅导员负责200个学生的配比限制了辅导员工作中思想教育部分的深度和广度。现行教学大纲中的思想政治课目前具有专业性强、内容范围小的特点,授课形式单一且基本都是和堂形式,效果并不理想。目前,P者认为,在大学期间帮助大学生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效方法还在在课堂上。综上所述,开设专业性强的综合类人生规划课意义重大。
当代大学生处于时代的快速发展的洪流中,这样的时代特征必然使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难做。然而,擒贼先擒王,治病要治本,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开设人生规划课,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思考自己的人生,给自己设立目标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制定计划,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工作需在专门的课程上实现。
二.课程设置与内容形式
人生规划课程相当于一门实用的哲学课程,贯穿大学四年八个学期。从学生入校开始培养他们的归属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到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适应群体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再到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能力这种类似心理学的教程。还应有追寻生活真谛,展望未来,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并制定具体计划以实现目标,学习获得实现目标的能力这种哲学课程。目前在大学中已经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课内容都应包含在其中。
价值观的建构式一种内化过程而不是说教的结果,应放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实例促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不轻易下定论学生的世界观时好时坏,多用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让学生自我纠正,真正实现世界观的内化。同时要注意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力求每一位学生都在课堂上实现发展。
三.实施前景及难点
这样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课程想要达到其效果,师资是关键。笔者认为,有经验的辅导员加以培训可以胜任此工作。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就是管理这些学生,所以对学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通过这样的课程辅导员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学生,促进日常工作。当然,因为牵涉较多的专业知识,这门课程的任课老师除了经验还必须博学,所以教育部门应该组织更专业的培训,这也可以作为辅导员终身制归宿问题的一个可行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34-01
十后,党和政府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着重强调“要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引导作用,组织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上的理论真正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巩固课堂的教育成果。
1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导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社会主义价值准则这颗种子种在大学生的心里,在学习和生活中反复引导、不断强化,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大树,对抗颓废消极思潮的狂风暴雨。
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从小学开始一直贯穿到大学高校,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传作用和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要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改革在以往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更新和完善教育内容和形式,切实做到让大学生从思想、行为多方面都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就高中和大学的思想政治课程来说,这两个阶段的课程内容有很多相同和重复的部分,没有形成连续、衔接的梯度和层次,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而大学生面对已经学过的内容失去了新鲜感,容易产生怠惰情绪,这对思政课的作用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还有总结从高中到大学所有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都没有系统的、完整的设置理论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这一个大部分的缺失导致理论在大学生知识体系中是不完整的,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过程的认知,不利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目中的确立。
真正把高校思政课堂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和大学生的积极配合,在各方和谐的气氛中教学相长、互相促进,这样的思想政治课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授的地方,同样也是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地方。
2 发挥校园文化教育的辅助功能
谈到校园文化这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既包括我们看得见的如校园环境、教学设备、运动器材、校园内的公共设施等一系列的物质文化,也包括校风校训、课堂内外组织的文体活动、文艺表演等精神文化。校园文化是为学生营造一种外部氛围,它也许不是直接的教导某种思想观点或价值准则,却比课堂教育更自由灵活、生动有趣,更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加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感,无声无形的教育模式不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心理抵触,也能把课堂的理论化为现实的行动。
在对大学生性格培养和价值观形成等方面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可以组成合力,形成以课堂为主导,校园文化辅助的教育形式。可以利用校园文化的形式多样、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加强和扩大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宣传力度,在最大程度上削弱散漫玩乐等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组织多种课余活动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拉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大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能有效防止大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游戏、影视娱乐等大众文化产品。
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开展宿舍文化活动。对于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们,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同一个屋檐下开始四年的朝夕相处,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校园活动有利于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也能让大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平等尊重和真诚友善的重要性,自觉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念。并且现在的大学生,有的在宿舍中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八卦娱乐带来的感官刺激,无心看书学习更有甚者经常逃课;有的大学生迷恋明星,近几年更是刮起了“哈韩哈日”之风,以夸张的服装造型追求“非主流”,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都出现了异化现象。高校可以组织多方面的宿舍文化活动解决这些客观问题,比如开展以美化宿舍环境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对各宿舍进行评比、设置奖励机制,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团结合作,引导正确的审美观,纠正大众文化带来的偏颇思想。还可以进行以宿舍为单位的知识竞赛,把大学生从网络游戏中拉出来,重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也能打造宿舍中的学习氛围,而取得优异成绩的宿舍不仅有荣誉感,也能为其他同学树立模范榜样、起到激励作用,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从现实中寻找思路,避免表面上、形式上的活动,真正的深入到大学生当中,最大程度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3 结语
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善于使用沟通技巧,从宣传方式到语气语境多个方面构造良好而和谐的氛围,让大学生愿意接受并且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找准宣传教育的方法与人们接受规律的契合点,善于用接地气接人气的方式,通过分享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和美好瞬间、树立典型示范,增多大学生们的感性认知和理解。还要善于用小事情阐发大道理,深入浅出、情理相融的教育和宣传。
研究生价值观时代意义作为经济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汇流国家、社会、公民三方价值取向的主流价值观往往昭示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态势与趋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始终傲立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塔尖。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加强研究生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和探析,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和深化,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兴衰成败休戚相关。
党的十报告中强调:“在文化建设领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而高校是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研究生作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研究型知识群体,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他们的自身价值认同体系中,促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无疑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据此时代背景下,强化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意义
1.着力健全研究生主流价值观认同体系。党的十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代中国青年主流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以自主认同和自觉追求为落脚点,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研究生作为青年群体里的佼佼者和领头军,对于主流价值观认同更应有高屋建瓴的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淬炼,将大大有助于其健全自身主流价值观认同体系,从而以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焕发青春绚丽光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
2.助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当前在校研究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重要任务之一,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在当前我国整个社会意识中的引领和凝聚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探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有效路径,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广大在校研究生所感知、认同、接受,内化为其价值准则,外化为其自觉行动,将有力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从而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3.有力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宝库内容。首先,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然上也需在新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寻求扩充与突破。其次,本文深入解构当前在校研究生主流价值观认同的理论框架,从内化认同的现象维度和外化行动的路径维度上对当前在校研究生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进行了理论上的深入阐发,实然上亦是丰富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此外,通过对当前在校研究生主流价值观认同现状及对策的研究,高校德育理论从知识接受型的普通大学生的研究层面而上升到知识研究型的研究生的高度,为高校德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方向坐标,从而促进了高校德育理论的学科化建设,而对研究生主流价值观认同的演变规律的深刻把握,则推动了高校德育理论的科学化进程,最终形成了高校德育理论的学科化与科学化的联动效应,有力提升了其理论高度。
二、实践价值
1.建构主流价值,服务现代化小康社会。党的十报告总结十六大以来的十年辉煌成就,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历史性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前在校研究生作为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的先行者,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直接影响其未来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导向性和成效性,此外从战略部署的三个时间节点去考量,21世纪初至中叶的这段时期恰好也是当前在校研究生的青壮年时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年富力壮,英姿勃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因此,完善他们的主流价值观认同建构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良性的服务作用。
2.振奋民族精神,打造新型化社会关系。对当前在校研究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层面有两个方向的实践意义。从纵向上来看,它为民族精神注入不竭的动力和旺盛的活力,解决好了民族的精神动力来源问题,做到使民族精神一直勇往直前,始终昂扬屹立于世界之林,时刻雄迈引领着新的时代。从横向上看,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内聚力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国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促使全社会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帮助,能和睦相处的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3.强化思政教育,推进实效化思政工作。加强当前在校研究生主流价值观认同教育,有利于强化思政教育,将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而从具体实践领域而言,也有利于完善高等院校德育工作,提高高校研究生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效的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是在广大理论研究界的研究支持下的结晶。探讨高校研究生德育研究的领域与方向,无疑有助于加强高校研究生德育研究工作,进一步增强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曾献辉,陈小志,李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性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287-289.
[2]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6-9.
[3]杨志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7):79-81.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施过程
党的十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最新概括。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落实党的十八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两结合”
1.正面教育引导与纠正学生错误思想认识相结合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上是促进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过程。深入阐述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准确领会理论内涵。坚持正反两方面入手,在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关注学生的思想问题和情绪表现、倾向,加以解决和疏导。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利用正面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大学生,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2.课上、课下的教学实践锻炼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价值观教育是一个不断参与与体验的实践过程,只有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既体现为大学生自觉接受的态度,更体现为大学生将心中的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施过程
1.以“财贸素养”教育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
以“爱心”教育为重点,围绕“爱自己(关爱生命)、爱家人、爱他人、爱学院、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教学思路,用爱心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设计“谁不夸俺家乡美”,辩论赛“战与和”等项目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责任”教育为内容,围绕“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觉履行社会职责。设计“我们的大学生活”“毕业实习的第一天”等教学活动,通过小品展示、团队讨论、个人演讲等形式,强化教学内容,做到知行统一。
以“诚信”教育为主题,宣讲“做人的诚信、大学生的诚信、企业的诚信”,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讲解《弟子规》”“寻找身边的感动”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以“创新”教育为题材,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课堂问答、创新能力的练习与考核等方法,按照“为什么创新――什么是创新――怎样创新”的逻辑思路,训练高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严谨”教育为补充,使学生领会严谨的人生态度对未来职业所具有的意义。
总之,在高职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和笔者学院的“财贸素养”教育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又要把“财贸素养”教育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使二者高度结合和统一。
2.以“理想信念和中国梦”教育为主线,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心思想
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一章的教学内容,阐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我的梦”与“中国梦”的理论关系,引导学生把个人梦想与伟大的中国梦想结合,把个人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相统一,鼓励大学生在实现个人理想时为祖国建功立业。以树立个人的职业理想为基础,设计高职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以图文并茂的“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的理想”为题的主题演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3.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引领,设计高职学生教学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