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

中长期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长期发展规划

第1篇: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

从踏上岗位的那一天开始,就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一直执教一线。教师的生活是繁忙而清苦的,一线的教师尤其是这样,但是,每当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看到自己在专业上小有所获,所有的辛苦就有了回报。

为了更好的在专业路上发展,本人制定如下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1、 加强本学科专业理论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现代社会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的目标任务、方法和手段等有明确的认识。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乐于奉献;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能在现代人才观、质量观和以人为本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观的知道下,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 重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手段和方式,扎实提高教学水平,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上的过渡期,逐步形成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针对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并善于把研究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一般规律,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求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际效益。

4.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育教学有强烈的研究意识,有反思的 能力,并能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5、 努力使自己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广泛获取现代教育教学信息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并善于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予以运用,博采众长,形成教学特色。

第2篇: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

《齐鲁周刊》:山东路好,全国闻名,民间流行这样一句话:“车到山东,自然畅通”,在这种背景之下,综合交通网的构建动因是什么?

负责人: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总体水平全国领先。2013年,山东综合交通网规模达到26.7万公里,完成客运量27亿人次,全国第三,货运量34.5亿吨,全国第一。

但是,山东交通基础设施也面临不少问题。一是起步建设早,但标准不高。目前,全省双向六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仅占通车里程的15%,远低于江苏、广东40%的比重;胶济客专平均时速160公里,与新建客专300公里标准差距较大。二是网络密度高,但运输能力不强。我省综合交通网、公路网、铁路网密度分别是全国平均密度的3.6、3.6和2.9倍,但主要路段运输能力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铁路能力几近饱和,高速拥堵等问题不容小觑。

此外,山东运输方式齐全,但衔接不够紧密,受机制体制等因素影响,不同运输方式发展自成一体,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城市交通枢纽大多独立、分散建设,既“不在一起”,更“不在一体”。“三横三纵”网络骨架初具,但发展不够均衡,济青、京沪通道发展较好但能力几近饱和,其他通道能力相对单薄:东西向通道难以有效支撑东中西协调发展,也制约了港口腹地拓展;南北向通道影响了山东与环渤海、长三角融合协同发展。客货运量大,但各种运输方式分担不够合理,客运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

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是我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构建“两区一圈一带”协调互动发展格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向综合、一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这都对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齐鲁周刊》: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我们将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思路?

负责人:为适应现代综合交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将树立“一个理念”、坚持“三个结合”、突出“三个重点”,以改革促发展,以问题、需求为导向,以智能化管理为手段,按照适度超前、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的要求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一个理念”指的是牢固树立现代综合运输发展理念,优化结构,加强衔接,整合资源,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综合、一体化发展,形成互联互通、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网。

“三个结合”即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既要结合需要,加快推进当前重大建设任务;又要超前谋划,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坚持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既要全盘统筹,一张蓝图绘到底;又要量力而行,科学确定建设时序。坚持改造既有与实施新建相结合。既要尊重现状,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又不过分迁就,敢于破旧立新。

“三个重点”分别是完善综合运输通道,构建新通道,提升既有通道;优化运输结构,提升综合运输效率。二是构建双核辐射城际交通网。重点加快城际铁路建设,建设济南、青岛与周边设区市的高密度、大容量、快捷、舒适的城际交通网。三是强化综合交通枢纽。把交通枢纽建设作为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推动交通运输综合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打造一批现代化、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齐鲁周刊》:综合交通网基本建成后,济南青岛以及其他各地市的生活半径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负责人:届时,省会济南两小时内可通达各设区市,两个半小时内通达周边省会城市;济南、青岛实现一小时通达;各设区市与其所辖县(市、区)基本实现一小时交通圈;所有县(市、区)、港口、机场等规划节点30分钟进入高速公路网。

《齐鲁周刊》:济青双城在综合交通网中将起到何种作用?

负责人:为做大做强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我省将构建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双核辐射城际交通网,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组织调度省内各城市运行的中心作用。城际客货运输需求以中短途为主,交通网将重点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构建以城际铁路为主导、公路为补充的客运系统和以高速公路为主、国省干线普通公路为补充的货运系统。

济青综合运输通道是济南、青岛双核联系的主通道。双核辐射城际交通网通过京沪、京九综合运输通道辐射济宁、枣庄、菏泽等市,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通过济青综合运输通道向西延伸,对接中原城市群;通过菏兖日综合运输通道,辐射临沂、枣庄等市,对接中西部省份;通过青烟威日综合运输通道,对接辽中南城市群、东部沿海省份。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

《齐鲁周刊》: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城市道路越修越多,路也越修越宽,但拥堵情况反而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噪音、污染等一些问题也处于高发状态。未来城市交通如何解决拥堵问题?

负责人:未来,我省将优化城市道路网,在主城区重视和加强城市道路微循环和支路网建设,改善城市道路网络功能和级配结构,明晰快、主、次、支干道比例;加强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落实地面公共交通路权优先政策,合理分配城市道路资源,加快公共交通专用道建设;保障公共交通设施用地,鼓励公共交通用地的综合开发;有序推进出租车管理改革,促进出租车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停车产业化,实施差别化停车供给策略,加强执法管理;注重交通需求管理,更多利用经济手段,有效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加快城市公共配置和配套设施建设,改善自行车、步行等非机动化出行环境,倡导绿色出行,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省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提升公交出行分担比例。济南、青岛加快推进地铁、轻轨等建设,实现城市轨道网络化运营;其他百万人以上特大城市有序推进轨道交通、BRT建设,形成以其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网络;50万人以上大城市完善常规公交网络,适当发展BRT、有轨电车等。上述三类城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分别达到60%、50%、40%以上。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常规公共交通并形成网络。

《齐鲁周刊》: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如何构建符合新城镇化发展趋势的交通网络?

负责人: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未来,我省将完善以新型城镇为中心,覆盖乡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公路网络,提高网络化水平和通达、通畅能力,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安保工程、渡口改造(渡改桥)、客运场站等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提升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性、可靠性、应急保障能力和基础性普遍服务水平,推动农村公路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并重转变。

同时,在乡镇地区,也将建立完善符合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的道路客运运营网络、道路客运市场、道路客运管理三大系统,注重城市交通与公路交通的顺畅衔接,优化城乡客运网络,整合运输资源,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为农村百姓提供安全可靠、方便高效、经济舒适、沟通城乡的客运服务。

万亿资金,如何募集?

《齐鲁周刊》:互联网等相关智能技术如何应用到综合交通网中去?

负责人: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构建智慧交通是综合交通网的建设任务之一。为此,我们将加强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北斗系统、电子支付等高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构建交通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和交换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完善交通政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近期,重点建立统一的基础设施、载运工具、运营企业和从业人员信息数据库,搭建公众服务平台,完善交通运行协调与应急指挥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我省将明确交通信息领域中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部分交通信息供给,引导社会力量在政府交通信息数据公开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应用系统的开发,加强对交通信息服务市场的监管。通过交通智能化建设,使交通系统在区域、城市甚至更大的时空范围具备感知、互联、分析、预测、控制等能力,以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为通畅的公众出行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服务。

《齐鲁周刊》:综合交通网的规划投资总额是多少?

负责人:经初步匡算,规划期内重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约1.8万亿元。其中,“十二五”后两年约2000亿元,“十三五”约6750亿元,2021至2030年约9650亿元(不含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中韩铁路轮渡、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复航等工程投资)。

第3篇: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就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然而,目前的应试教育的浪潮却愈演愈烈,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很多人认为,是高考这根指挥棒导致了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如果没有高考的统一选拔,下面的中小学又怎么会统一考试、统一选拔呢?现在的教育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以考试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标准。考试的选拔功能,使中国的教育不断增加难度,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艰深,有些学生感觉学习困难,许多农村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认为学习内容对于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用处。一考定终身,一俊遮百丑,为了好的分数可以不择手段地竞争,学校的声誉也是在考试分数面前排队。教师认为,学生的成绩好了,在本年级组内就会排在前列,与其他学校评比也会名列前茅的。这样不但自己脸上有光,而且绩效工资也高啊。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好了,就有好学校上,就能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找到好的工作。

这样就造成了片面地追求高分的局面,而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是高分低能。他们虽然能考得高分,但是他们的思想道德、专业技能却很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们的教育太需要改革了。我们的教育部门也确确实实是在不停地研究改革方案,各式的教育专家也确确实实是在不停地提出改革的建议。然而,我们的教育部门单一地把所谓的教育改革的重心放在了“怎么去改革考试形式”和教师的课堂教学上,却没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专业技能、社会交往能力等各种综合素质重视过。

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规划纲要》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了教育的改革要以体制的改革为重点。《教育规划纲要》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指导方针,指明了方向。然而,应试教育何时能真正被“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所替代,这恐怕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们的教育部门是否能以《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指导方针去改革,改革的力度有多大,我们殷切地期盼着。

第4篇: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

努力体现地方特色

河南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张涛

教育人才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制订《教育人才规划》,是建设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举措。

省教育厅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专门人员负责起草工作。起草人员在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深入各地调研、认真分析问题、研究对策等基础上形成了规划初稿。

省教育厅相继召开了5次党组会和厅长办公会,召开各类学校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先后对规划文本修改近20次,并发送省人才和知识分子领导小组23个成员单位征求意见。文稿凝聚了各方面领导和有关同志的心血。

编制依据

编制我省《教育人才规划》的主要依据:一是紧密结合我省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实际,参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等有关文件。二是《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我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三是河南教育人才在全国及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人才成长规律。

编制思路

一是体系上尽量与全国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和我省人才规划纲要协调一致。二是着眼于解决目前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三是把高层次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作为重点。四是注重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主要内容

《教育人才规划》共分五个部分:一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二是建设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人才队伍的主要任务。三是教育人才培养开发、评价使用、管理配置、激励保障的机制创新与支持政策。四是计划实施的重点工程。五是规划的组织实施。

创新点

在我看来,《教育人才规划》具有以下创新之处:

1.紧密结合我省发展实际,努力体现河南特色。《教育人才规划》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人才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推进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大省转变,打造人力资源高地中的重要作用。紧密结合我省教育人才的发展现状、问题,着力凸显教育人才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中的服务、支撑和引领功能,努力体现河南特色。

2.紧密结合我省教育实际,努力体现教育特色。《教育人才规划》特别提出教育人才的发展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也要体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更需要弘扬我们河南人的“三平”精神,培育教育人才务实进取、潜心育人、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以德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平”精神引领教育人才发展,以教育人才发展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3.力求思路方法创新,科学谋划教育人才发展。《教育人才规划》针对我省教育人才发展中的问题,创新思路,准确定位,明确任务,确立重点,创新机制,项目带动。特别强化了教育人才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培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民办教育人才发展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等。为保障规划制订的科学性,努力创新编制方法,重视专家作用,汲取最新研究成果;重视调查研究,找准存在问题;注重科学分析,科学设定目标。

4.突出项目带动,促进教育人才队伍整体发展。在重点工程设置上以培养造就名师、名校长和高等学校优秀人才等为重点,着力抓具有全局影响的重点人群、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是目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陈国维

按照“人才优先、德才兼备、以用为本、高端引领、育引结合”的原则,我省提出了教育人才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环境等战略目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以2010年年底的相关数据为基数进行认真测算,确定了2015年、2020年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发展主要目标。

按照《教育人才规划》设计,其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

目标界定为四个方面:一是规模目标。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人才总量达16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46万人,管理和教辅人员23万人。

二是结构目标。教育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专业素质和层级结构不断优化,教育人才结构与教育布局更趋协调。到2020年,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符合课程设置要求,短缺学科教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学骨干人才区域、校际布局结构和教师性别比例基本合理。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在70%以上,从事专业教学的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师分布、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学院结构得到优化,新兴学科教师满足学科发展需要。

三是素质目标。教育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大幅提升。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事业心责任感,树立热心教书育人、潜心钻研业务、注重为人师表、平凡中追求伟大的优秀品质,加强培养培训,不断提高教育人才能力素质。对幼儿园教师、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普通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教师的学位和学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四是发展环境目标。健全教育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政策机制,深化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教育人才工作生活条件。形成富有效率、充满活力、更加开放、有利于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

《教育人才规划》提出的培养教育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四支队伍建设:

一是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着力建设基础教育人才队伍。重点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到2015年,培养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2.5万人,2020年达到3.5万人。同时,加快培养学前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步伐,充分发挥班主任在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

二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建设职业教育人才队伍。重点建设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加强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

三是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着力建设高等教育人才队伍。以培养集聚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支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省高等学校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选拔青年学术英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

四是以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为主线,着力建设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加强教育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领导方式转变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理念、转变作风、提升素质、强化服务,切实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者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效能。

为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切实做好的五大重点工程和项目:名师培育工程、中小学名校长培育工程、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计划、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发展计划。

教师应自觉做规划的执行者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振存

《教育人才规划》颁布后,我认为,基层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河南省《教育人才规划》的颁布充分说明省委、省政府对教育人才工作高度重视,《教育人才规划》的贯彻落实将会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基层教师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规划精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信心,强抓机遇,以规划引领自身的发展,自觉做规划的执行者,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努力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贡献。

二是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职业平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教师在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启迪智慧、培育英才、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着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理想。教师是经师更是人师,教师应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应有人文关怀,教师要以真情、真心投入教学,以人格魅力、人文关怀、真情投入贯穿教育生涯始终。基础教育阶段所受的教育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基础,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一定要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言教更要身教,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教育每一位学生,做学生人生的导师和领路人。

三是注重学习实践,勇于改革创新。教师是社会文明的灯塔,是学习型社会的典范,是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应强化学习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学习、反躬自省,以先进、开放、创新的教育理念在三尺讲台上演绎精彩的人生。职业教育更注重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注重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一是对规划的学习宣传不够,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对规划的贯彻落实不够,使规划流于形式。三是对规划实施的必要投入不够,让规划束之高阁。

解决上述问题,可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学习。各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和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宣传到位、学习到位、认识到位。

二是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省教育厅已经制定好《教育人才规划任务分解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规划实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希望相关部门根据分解方案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科学的规划实施方案,科学分工、团结协作、强化责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第5篇: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 规划纲要 总体目标 科研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247-01

1 解读三大纲要

解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三大规划纲要,确定了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技能的发展思路,在创业园建立适合职业学校发展的专业科研创新与技能大师工作室。

(1)解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本研究把它定位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了“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本研究明确了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问题,那么围绕这一目标确立了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2)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的总体目标,本研究把它定位为“怎么样培养人才的问题”。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勤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得会学知识技能。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推动高职院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因此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组建研究团队,以项目促教学,以项目补充教学的不足,使教师在做科研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培养打造一批有上进心的“教学名师型”“双师型”“技能大师型”教师队伍,以项目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与国内名校、兄弟院校校校合作结对子,互派教师办讲座、提供教学交流的机会。

(3)解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的总体目标,本研究把它定位为“向着什么方向培养人才的问题”。即:以服务国家目标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以服务国家为目标是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风向标,这就是本研究从这个发展纲要中领悟到的,通过对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思考,确立了高职院校“向着什么方向培养人才的问题”。

2 发展高职院校教育,建立“专业科研创新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教育学理论依据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因材施教,推进导师制,所以研究高职院校的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学生自身的基础素质参差不齐。学校不仅仅要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机器的能力,而且还需要在科研创新方面有教师引领,科研活动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探究活动,当学生身处其中,体验到的是探索的快乐。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以带领学生科研探究来启发他们的问题思维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意识,使他们享受做科研的过程和做科研意识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更有发展的优势,思变能力强,还可以促进其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要比只会出色操作机器的学生而著名,这就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魅力所在,对于高职院校进入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 具体操作性设计

理论知识以实用为原则,以科研课题重构知识,融合教学、实操,基于建构主义与学科科研创新思维魅力并重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模式。以科研促进学生的生产操作能力,巩固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条腿是“高技能操作能力”。

以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已首批进入大学生创业园组建了“科研创新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三支创新研究团队,以科研课题为支撑,以项目申请人为核心,在每个课题组安排学生参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科研创新力与自主学习力。

教师起到引领作用,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有效培养机制,即是指一位导师抽出一定的时间与一位学生面对面指导与交流,可以是一位导师同时让多个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在课堂教学、科研创新、技能操作三个方面相互促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学生。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安排工作室的学生参加小组讨论、查阅文献资料、自主开发课题研究,以目标驱动法―― 研究课题、参加技能大赛等驱动目标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4 结语

(1)建立专业科研创新与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打开了思路,本研究为职业教育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建立“专业科研创新与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实训的有力补充,本研究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具有实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第6篇: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

一、局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省、市发展和改革部门的要求和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思想,研究提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意见,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区域发展等专项发展规划,综合平衡和协调社会总需求、总供给、协调、衔接和平衡各主要行业的发展规划和全社会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外、银行信贷)等重要经济指标和经济总量的关系。

(二)指导、促进县内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组织拟订资源节约和综合开发利用发展规划,确保资源的综合利用,行产布局的合理,生产力的进步和提高。

(三)研究提出全县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审批限额内投资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投资建设项目的转报工作,对有关部门上报国家、省、市投资建设项目以及技术改造项目的跟踪管理和稽察工作。

(四)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中长期和年度科技发展规划,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计划和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提出科技发展规划的有关措施和建议,推广普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

(五)抓好全县经济运行情况的预测、监测、分析、综合和信息服务,县委、县人民政府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六)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促进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的战略和方针政策,提出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和投向,办理利用外资,项目和向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核审批申报工作。

(七)参与研究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等部门的发展规划,抓好农村小康水平达标规划和重要农副渔牧产业基地建设计划,协调管理建设资金的使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

(八)做好科学技术和社会事业(包括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人口、社会保障等行业)与国民经济相互衔接,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提出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措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九)贯彻落实国家粮食的,购销政策,制订全县粮食宏观调控、供销总量平衡、产品结构调整、地方储备粮和确保军、民以及突发事件的粮食供应,并负责监督全县粮食购销经营情况。

(十)主管全县商品和服务价格、收费工作。

(十一)承担制定产业规划和实施产业政策的职能。

(十二)负责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工作。

(十三)承担县委、县政府、上级发展和改革部门交办的有关事项。

二、各股室及下属局的职能:

(一)人事股(与纪检、监察合署):负责党务、人事、工会、纪检、监察、计生、普法宣传、政治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汉理、文书档案管理、保密、机关财务后勤等工作。

(二)综合股: 负责资料综合、资料汇报、汇总编制全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检查监督中长期规划执行情况和年度经济运行情况。抓好季度经济情况综合,及时向上级和县人大作报告。研究社会事业(包括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人口、社会保障等)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社会发展规划,审核申报社会发展专项资金。并承担国防动员委员会交办的有关工作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事项。

(三)农财股: 负责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监测和分析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协调农业、林业、畜牧业、海洋、水利、气象、国土资源等有关行局编制发展规划;编制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计划工作;编制和监督实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工作;组织规划农村小康建设和经济信息网建设。

(四)投资股: 研究有关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监测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负责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的审批、上报、管理工作,编制全县工业、交通、能源、通信等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编制全县产业规划和实施产业政策。并及时组织对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以及工业、交通、能源、通信等发展进度的调研。

(五)、重点项目稽察办公室:负责对全县重点项目和工程质量稽察工作,对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程招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政府投资、资金使用和投资概算的控制进监督检查。

第7篇: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

再谈创新,是因为1月9日~11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创新成为最热门的关键词。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用15年的时间,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由此,将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大会上,总理发表了题为《认真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开创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局面》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国务院最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组织实施好科技规划纲要,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由此,指明了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

此次大会是继1956年知识分子会议、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之后,中国在21世纪首次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是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其意义非常重大。此次大会的召开,可谓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它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之巨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尤其对于我们所重点服务的高科技领域而言,此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所传达出的,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心,不仅令人欢欣鼓舞,更需要积极地解读和响应。本期《新闻与评论》版及时策划推出从IT视角解读此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文章《“创新型国家”考验IT业》。

同时,本期《新闻与评论》版独家采访撰写的《互联网激活软件业?》一文,深入报道了国内软件公司向互联网转型的现状。本期《技术与应用》版则策划推出“指纹识别”技术专题。指纹识别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此专题约请专家撰文,详细介绍了指纹认证技术与密码技术相结合、更先进的指纹识别算法、嵌入式指纹识别系统等指纹识别相关的最新技术进展及应用。本期《技术与应用》版还精心组织了“聚焦金融”行业主题,针对金融风险、银行股改转型和客户关系管理这三大近期银行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选题内容紧扣最新的产业动向、技术趋势和行业应用,非常切合推动科技创新的诉求。

而对于创新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正在业界和全社会积极展开。1月11日,一年一度的计算机世界专家新春联谊会在北京举行,张效祥院士、李三立院士、何新贵院士、沈昌祥院士等近百位知名专家学者冒着严寒到会,其中有的代表正是从刚刚闭幕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赶来。88岁高龄的张效祥院士代表与会专家致辞时,结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和国家将创新提升到如此空前的高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殷切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及《计算机世界》报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殷切希望之下,是强烈的使命感和前进的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已经明确,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将创新落到实处,如何对创新进行认真思考并付诸行动。《计算机世界》将继续坚持既定的报道方针,为这些思考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为创新行动鼓与呼!

第8篇: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师 业务素质 职业品行

国家2010年6月颁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战略目标,明确要求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制订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本文以两个规划纲要的要求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为依据,对职业院校教师个体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品行要求进行探讨,分析现状、寻找差距,提出改进建议。

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个体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发展纲要提出要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改革职业教育模式。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订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显然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职业院校不仅要在职前学历教育方面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必须在校企合作、实施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推进终生教育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品性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就必须通过各种举措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兼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笔者认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教师个体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业务素质要求和品性要求两大方面:

(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

1. 与时俱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职业教育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点和信念。有无明确的教育理念是衡量教师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当然,职业教育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从古今中外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中不断地吸收营养,面向未来,适时调整教育理念的坐标,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走在时展的前列。

2. 一专多能的教学能力。作为一个职业教育教师来说,由于培养目标强调知识的应用性、综合性以及对职业标准的适应性,而且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许多教师还要从事企业职工继续教育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一专多能”的教学能力,即在胜任本专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还必须能够担任其他专业的教学、培训工作,实现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教学、管理、科研之间的有机衔接。

3. “一体化教学”的能力。随着技能知识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在职业教育中,除工艺课与技能训练密不可分之外,越来越多的专业理论课与技能训练之间形成相互运用、相互补充的关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人为地将其分开,不但会降低教学效率,而且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既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又要掌握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且要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较强的一体化教学能力。

4. 专业研发能力。由于四新技术发展迅速,加之技能培训与企业需求、职业岗位需求密切相关,两者的发展变化必然要在教学中予以体现。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必须能够具备教学研发能力,能够把这些变化通过教学培训方案的改进、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的改进而融入教学。同时也要求具有高中级专业职务的教师能够从事或参与企业产品技术研发工作,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5. 具有“双师”职业资格。“双师”职业资格,是指职业教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教师的能力要求、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同时又要求他们具备企业培训师、工程师或技师等职业能力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或技能等级)。

(二)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品行要求

1. 热爱并忠诚于职业教育事业、不断提升师德修养。热爱并忠诚于教育事业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作为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深刻了解职业教育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从理性的自律逐步达到对职业教育的热爱与忠诚。要在工作中不断提升师德修养、与时俱进,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2. 热爱职业教育的对象。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瞧不起职业院校的学生,瞧不起技术工人,甚至有些职业教育的教师也妄自菲薄。热爱是成功的开端,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真心地热爱学生、热爱工人、热爱企业,给自己以信心、给学生以自豪,通过师生同心协力为职业教育正名。

3. 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精神。同普通教育的教师相比,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教学工作量大、工资福利待遇也不高,往往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在这种情况下,要搞好教学、培训工作,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吃苦耐劳、勇于奉献、不断上进。

4. 团结协作,合力育才。任何一个学生或专业技能,都是教师集体培养的结果。特别是目前职业教育倡导一体化教学,推行项目教学法和工作任务导向教学法,教师之间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就尤为重要。

5.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古训,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剂良方。教育不是教师在学生面前表演,不能搞“两重标准”,教师只有具备真正发自内心、表里一致、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仿效,渐渐内化为他们的品行。

第9篇: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

摘 要: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以其生命周期排碳低、电价低和对电网冲击小等优势,近十年发展迅猛,2006年以来全球已签订购电容量3 200 MW。国家发改委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科技部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均将其列为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该研究团队从前期承担的MW级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系统示范的863重点项目实施中,深刻认识到制约发展的主要技术障碍是:聚光成本高,在不稳定太阳辐照下的系统光学效率和热功转换效率低。为此提出以下研究思路和目标:以构建光、热、功间的内部关联机制为牵引,以探索光能到热能高效输运与转换的时空协同规律为主线,以关键材料创新与能量高效转换相耦合为突破口,同时关注热发电与生态环境作用机制,完善和发展太阳能热发电理论。并结合正在进行的863项目,对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材料进行实证。期望通过本研究的实施在未来5年将平均发电成本降低30%。

关键词:太阳能热发电 聚光 热功转换 生态环境

Abstract:Solar thermal power has made rapid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decades for its inherent advantages of low carbon emission in the life cycle, low price and few impacts on the grid. Total 3200MW electricity capacity of solar thermal power has been signed since 2006 in the world. In the regulation of"Middle/Long-Term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Plan"promulgated by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NDRC),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n the regulation of " Middle/Long-Term Planning Framework of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2006―2020)"promulgated by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lar thermal power was designated as focus and given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863 key projects of MW capacity solar thermal power technology and system demonstration, our application team profoundly understood the constraints of the main technical barriers of solar thermal power technology are: high cost of concentrating process, low optical efficiency and low heat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because of the system instability due to the non-steady solar radiation input. Thus following ideas and research objectives are proposed: to set internal correlation mechanism among light, heat and power as the engine, to explore the spatial -time collaboration law of energy efficient light transportation and conversion as main direction, to couple innovation of key materials and efficiently energy conversion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at the same time we concern the mutual effects of solar thermal power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us to improve and develop the theory of solar thermal power. Combined with the ongoing 863 project, the new principles, new methods and new materials can be demonstrated. We hope that through this project the average cost of power will be reduced by 30% after five years.

Key Words:Solar thermal power;Concentrating;Heat power convers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xiangxiBG.aspx?id=50550&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