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校本研修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民族地区;校本;研训;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13-03
我校立足于校本研训,促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成长,从创造条件、开辟资源,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我校立足校本研训,通过有效策略进行校本研训活动,深化课程改革,激发教师研训热情,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九龙县沙坪中学建于1983年,是一所民族混居地全员寄宿制农村中学。目前在校学生有1763人,其中初中部有学生1704人,初中部全部住校,全校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业教师88人。由于地处偏僻,长期以来学校引进人才难,有了人才也留不住。近年来,全校学生每年按300人左右递增。受学生急剧膨胀的压力,学校不得不扩大教师招考数量。其中2009年以来新分到我校的教师达到41人。教师普遍年轻化,出现青年教师学历高,经验少,老教师学历低,知识老化的现象。如何才能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让老教师转变观念,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立足校本研训,通过有效策略进行校本研训活动,深化课程改革,激发教师研训热情,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我校开展校本研训的实际,我们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探索:
1 领导重视、创造条件、开辟资源,是开展校本研训的重要保障
我校高度重视校本研训工作,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发展思路,我们认为办好学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我们把学校定位为既是学生成才的摇篮也是教师成长的沃土。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组成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职责,落实任务。我们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定期研究校本研修工作,建立校本研修的保障机制。
1.1 提高认识——树立校本研修的理念
面对当前教育改革,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校本研修是学校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是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既是一种基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对教师队伍建设制订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1.2 创造条件——做到四落实
1.2.1 经费落实。校本研训经费将统一在学校教研经费中划拨,用于研训管理、教研活动、教师奖励、教师外出取经等等开支,以确保校本研训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1.2.2 师资落实。校本研修师资在校内主要依靠如下人员:学校有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20人。精心挑选好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班主任等。充实师训师资。
1.2.3 书籍落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教师学习的需要,学校重新购置图书5000多册,其中购置了一批教育专著书供教师借阅。订有多种教育期刊和报纸,保证每个教师学习的需要。
1.2.4 硬件落实。学校加强教学硬件建设,增加电子白板、电脑和网络等设施设备。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
2 完善度,规范组织管理,是确保校本研训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我们的做法是:
2.1 确立学习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校拟定了《沙坪中学教师读书活动方案》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加强学习的管理,通过“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在学习形式上分四个层次,每月一次全校教育理论讲座、一次教研组学习、一次网上学习、一次个人学习;在学习内容是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学习管理上实行两有一检查,即:有学习笔记、有学习体会,每学期检查一次,期末进行考核。)落实学习活动,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理念。
2.2 完善培训工作制度
每周日19:00—20:00为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及业务学习和培训时间。每月组织一次专题培训,培训内容为: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各科课程标准、教科研方法、信息技术等。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组织专题培训,培训时间及内容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3 建立健全教师研训考核制度
建立骨干教师培训、评选和考核的相关制度。教导处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业务档案,将教师每年参加研训活动、继续教育培训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的内容之一。
2.4 完善教研组工作制度
教研活动必须有计划,有内容,有安排,有记录,有总结。建立完善备课组工作制度、教师反思制度。
2.5 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奖励制度
将教师参与培训、课题研究、撰写、出版教育理论成果纳入教师评优选先、晋级的重要内容。对教师参与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撰写论文获奖,对改变教育教学现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嘉奖。
2.6 制定计划——启动校本研修工作
学校制有教师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不断提出阶段性实施意见和改进措施。学校每学年制定校本研修的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实施。对各项专题内容,又制定专项计划来开展各项工作。
3 落实内容,确定形式,认真实施校本研训工作,是推进校本研训的关键
对教师的研训内容,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兼顾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方面,使教师对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理念、内容、方法有初步了解,帮助教师从理念上认同课改的价值。在实践操作方面,研训不仅要让教师从概念上理解新课程,而且应努力促成教师在行为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学校将教师基本功、理论业务知识、师德师风、学校管理、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作为校本研训的主要内容。
研训的效果不仅来自于研训内容,也体现在研训方式上。在校本研训的实践中,我们采取参与式、交流式、案例式等方式。参与式体现了以研训的参与者为主体,人人都行动的培训思想;交流式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大会交流;案例式则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较为有效。同时我们还开展教学会诊等形式的培训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公开课、优质课、说课、技能竞赛活动;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和教师之间推门听课活动。各教研组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实现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学习、互补与发挥。开展三课两反思,撰写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育日志、反思文章、教育随笔的撰写,创建网络教学论坛,通过论坛形式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4 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研训模式,从自发走向自觉,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健康之路
4.1 建立多层次研修共同体,同伴助推,形成研修的自觉氛围
由于我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少,专家难以请进来,所以必须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为此我们建立了多层次的研修共同体,形成研修网络,让教师的研修在同伴互助的推动下,从自发走向自觉。
一是构建学科研修共同体。以学科教学研究为中心教研组,教研组研修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架起平台,实现同伴间的互动。
二是构建课题研修共同体。课题组来自有相同研究专长的,不同学科的同伴,为教师教育科研发展架起了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构建跨学科的大教研研修共同体。门类性接近的学科组成大教研共同体。如文字学科的语文+英语、科学学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人文学科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艺体学科的音乐+体育+美术。跨学科同门类共同体的建立有助于扩大研修学习的范围。能充分发挥互补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加全面。
四是构建学科内年级备课研修共同体。备课组是以研究和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面临的各种即时性问题为首要任务的有相同价值取向的共同体。是以集体备课、案例研讨、专题研究为主要方式的校本研修活动。
五是构建青蓝共同体。师徒结对、合作交流能够充分发挥名师带头作用,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一师收多人为徒,一徒拜不同工作的人为师,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签订师徒结对协议书,对不同级别的师傅在听课、上示范课、辅导、竞赛获奖等有明确的规定,学期结束对照考核。
4.2 尝试“案例式反思”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案例研究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教学+实践反思”是造就经验教师和专家的必由之路。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育日志、教育随笔的撰写评比活动。“我讲我的故事”叙事性的教研反思交流,精品案例月评与汇编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养成反思和记录的习惯。将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融合,不断增加教师的思考力和感悟力。以自我反思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4.3聚焦课堂,发展小专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努力构建多级课题网络,做到学校有主题、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立足课堂,把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做为教科研的研究重点。各教研组每期提出1—2个最突出的问题,作为微型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在教学中提倡自主、 合作、 探究能力培养,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中,教师的研究成果丰富,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困惑迷茫,引发思变
xx年11月30日,在教育局的支持和鼓励下,在进修学校的指导下,我校七年级启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面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会写导学案;把课堂还给学生了,教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学生展示水平低,花费时间多,进度缓慢,完不成当堂课的学习任务;有的同学自私,只顾自己学习,不参与小组交流和帮扶;课堂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小组交流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学生对加分评价无动于衷;------。等等困惑纷至沓来,大量的问题在挑战着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新事物的能力。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会严重动摇教师改革的信念,导致改革走向夭折。穷则思变,“研修活动必须聚焦课堂,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破解难题,实现突围!”学校领导班子达成了共识。
二、立足校本,统筹规划
通过反复听课调研、学习研究,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靠传统的零打碎敲的教研方式,如上几堂公开课、做几次讲座、外出观摩学习等,只能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校本教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
为了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领导,学校确立了“学校——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三级校本教研制度及“学年组、教研组”双轨教研制度。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责任目标分解到人。明确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教导处具体组织实施。为了加强学年教研工作,又选拔三位领导分别担任三个年级的学年主任。学校领导深入教研组和学年组,既确保了问题及时反馈解决,又确保了教研工作及时落实到位。
附1:xx市第xx中学校本教研工作领导机构
第一责任人:xx(校长)
组长:xx(副校长,主抓教学)
副组长:xx(副书记,主抓党务工作)
xx(教导主任)
组员:xx(政教主任)
xx(副政教主任)
xx(团委书记)
xx(后勤主任)
附2:xx市第xx中学负责学科教研工作分工
xx:数学
xx:理、化、生
xx:俄语
xx:语文、微机
xx:政、史、地
xx:音、体、美
附3:xx市第xx中学负责学年教研工作分工
xx:七年级
xx:八年级
xx:九年级
针对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xx年12月,我们开始着手修改、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校本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 XX年3月,根据《xx市第xx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学校进一步统筹规划校本教研工作,对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开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使教研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改革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让理念落地,唯有转化为“教学行为”的理念,才富有生命力。一年来,我校聚焦课堂,基于改革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
教学质量进入全县前8名。
二、工作思路
突出一个主题:教学质量
强化二项重点:精细过程管理,课堂教学改革;
抓好三个落实:校本研修,设施设备资源应用,中考备考。
三、工作任务
(一)全面深化素质教育
2、抓好学校特色建设。我们将依托美术课堂和综合实践课以学生手工制作为基础,充分发挥校本教材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手工制作和科技制作的技术含量。坚持社团活动推进此项工作的深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艺术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二)规范办学行为,精细过程管理。一是本学期抓管理的基本思路就是实事求是,严格按照规定办事,以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坚持周小结公示。要求各部门管理人员敢于突出问题,敢于担当问题,敢于解决问题。二是学校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和县局下发的《关于加强常规管理的实施意见》,严格落实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规范课程管理,.三是落实岗位目标责任,逐层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加强过程管理,教师在校工作的点点滴滴如实计入教师档案。四是严格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管理,加大教学环节督查力度,要求教师每周教案、作业周周清,规范问头书写,做到一查就准,一看就明。主要开展:?领导干部落实好"十个一"活动,要求班子成员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诊断,对症下药,促其整改;?"一周查"常规检查,要求下组领导和教研组长共同参与检查、诊断、评价和反馈,重在查摆矫正存在的问题;?坚持"周通报"制度,检查结果与绩效挂钩。五是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管理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抓好四落实:强化组织,保证投入,加强管理,做好培养。力争今年顺利通过县局实验教学达标校验收。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继续深入推进"目标导航,分层训练,当堂达标"高效课堂模式,基于课堂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发动,为活动开展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一是修订和完善《实施方案》,确保深入推进。二是聚焦课堂,关注成长。三是加强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加强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各科任教师务必要立足实际,灵活变通,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克服片面的拿来主义,不唯教学模式,摈弃形式主义。本学期县局继续开展课堂教学达标活动。
(1)、抓好课前备课。本期教师要实现高效课堂的新突破,要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师生双边活动上下工夫,积极探索实践行之高效,质量上乘的教学模式。在备教案时,对每一个知识点务必在时间分配、重难点的突破、训练检测等重要环节做到精致备课,要发挥好课程育人功能。各科任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育人的重要性,在备课和上课中充分挖掘显性和隐形的育人要素,特别是文科和体音美健学科的育人功能,根据要求,课程育人要素作为高效课堂评估的重要指标。我们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牢固树立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借助课程渗透德育内容,传承美德,精心打造高智慧课堂,使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从中得到人生启迪。在备导学案时(导学案与教师教案不能混淆),教师必须备教学设计简案。在选题上要例题典型,题型全面,问题重难点巧妙构思,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导学案,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聚焦课堂,关注成长。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原则,以目标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等,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加强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要抓住有效导课、教学组织、教学活动、重难点突破、课堂训练、思维拓展六个关键点。
(3)、抓训练。作业训练上要严格落实"精选、精讲、精炼、精评"八字基本要求,同时要善于从学生作业训练的错误中捕捉信息,及时诊断、矫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和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作业布置方面避免重复性作业,作业量要严格执行《xx镇中学生作业量的规定》,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的检查、辅导一定要落到实处。本学年要将学生导学案的完成作为常规作业,教师要严格督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做到检查常规化、及时化、制度化,避免学生抄袭作业,弄虚作假等现象。要抓实作业的批改和学生的做题订正,建立学生作业纠错本,对典型错误要进行精讲精评。教师要将每次作业的布置记录在《xx镇中学生作业布置单》上。要重视单元检测,精心设计单元检测试题,认真做好评卷和质量分析,通过检测及时准确的捕捉教学信息,诊断教学效果,矫正教学方法。教导处定期进行检查。
(4)、抓反馈、辅导。要强化课堂信息反馈,课堂信息反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学生的课堂练习,教师巡视看到的问题;另一种是以书面或口头征询学生意见反映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问题是普遍性的还是个性的,做好解答辅导。今年教师个人教学信息反馈要制度化,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反馈是完善教学抓落实的有效手段。(在实际中,我们一部分学生有问题却不敢问老师。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切实加强与学生的亲和力。)为了弥补我校尖子生不尖,学困生后缀的缺憾,学校将制定尖子生、学困生培养方案,实行教师包干责任制,学校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到个人工作考核之中。
(四)深化校本研修,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一是加强加强薄弱教师培训。积极与县教研室和兄弟学校的联系。搭建平台,以请进来、走出去及网络培训等形式,加强专业非对口教师的培训。二是活化教研形式。要深入开展研读课标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要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校本研修活动。三是要积极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活动。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教师基本功训练达标实施方案。四是规范课题研究工作。按照"人人有课题、课题既问题"的思路,从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入手,确立小课题,按照要求。做好学校骨干课题的立项、管理、实施、结题等工作。五是加强联片教研和网络研修。要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以论坛、微信、QQ群等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六是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建立教师校本研修工作手册,记载教师的基本情况、学习计划、职业发展的规划、成长记录等发展轨迹,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七是积极推进名师梯队建设。
(五)强本固原,提升师能。师能是教师的根基,学校要依据《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达标活动的安排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分阶段分任务,在2019年之前全员达标,每位教师要依据实施方案认真制定个人训练达标工作计划。学校每周组织专题培训活动,做到有培训安排,有培训签名,有培训内容,有图片或视频,有培训通报,确保全体教师按要求参与培训。培训中要严格考核,不走形式,严格按照县局统一要求,不讲面子、不讲条件,严格操作,确保测试过程富有实效。学校制定教师基本功训练达标的相关制度及奖惩措施,重视过程管理和资料收集,此项工作与教师校本研修结合起来,确定学分,纳入到教师年度校本研修考评之中。
(六)加强设施设备的管理与应用,切实发挥其功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在推进高效课堂的过程中,由于我们区初中地理学科各校教师数量较少,除了个别几个热点校外,大多数学校都是一两个老师,都是自己把一个学年教学,教学任务没有交集,本校的校本研修基本无法进行,所以我们深深体会到有效的校际联合教研,更能充分集合校际优质教育资源,破解校际不均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校际教研活动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切实帮助学校真正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达到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1.我区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联合体的建立与形成
举措一:就是建立地理学科教学联合体组织机构,实现教学联合体活动的规范化、长效化管理。
全区共19个初中学校,我们建立四个教学联合体,每个联合体四五所学校,每个联合体设定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作为组长,并且实行教研员、教学联合体组长、各校教研组长的层层管理。
举措二:就是策略跟进,建构教学联合体的研训机制。
一方面注重教学联合体教研制度建设,促进活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科学制订学科研训活动的计划、目标,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实行“实践―反思―实践”的活动模式,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切实从活动中提升经验,提高研究质量,发挥教学联合体应有的作用。
举措三:就是主题引领。
教学联合体本着活动有内容(各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有主题,主题有辐射,辐射有生成,生成有收获的研训思路,把教研和培训有机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提高区域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实践应用策略研究”这一研修主题的确立
在这一局域片本研修的机制下,2013年我们大连市初中地理学科提出“引―领―提―达”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教师提升、实现学习目标。在这一大背景下,随后的2014年,我带领我们沙河口区初中地理学科的全体教师一起研究,确定“自主导学”教学模式,即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辅以教师点拨与提升,完成学习任务。
而我区部分学校的学情是:每班学生数量较少,形成天然的小班,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又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学生学习初中地理学科的时间基本只有课堂40分钟,如果老师喋喋不休地占据大量时间,学生没有训练地理能力、消化地理知识的时间,等到初二中考时就会攒下一大堆问题解决不了。而“精讲多练”恰恰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强化学习效果。为了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2015年下半年,我们的第四教学联合体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实践应用策略研究”,作为近两年的研修主题。
二、策略构想――“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实践应用策略研究”的研修构想及策略
这一主题研修的宗旨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即“精讲多练”。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开展交流和合作,可以很好地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不仅能改变教师垄断课堂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而且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1.研修方法
考虑到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他们选择的研修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课堂观察法和研讨法。
2.前期研修解决的问题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研修,已经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
(1)如何进行分组和分工?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确定学习小组。因此,他们在最初进行研修时,首先关注的是“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分组和分工”这一问题,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这为开展研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他们主要就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座位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得出了结论:组内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每个小组应选出一名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兼备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为组内每个成员分配合适的学习任务。此外,关于座位,应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安排在组长左右两侧的位置,便于组长检查和指导,而学习能力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可以坐在相对边缘的位置。
(2)何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多长时间?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课堂上单纯的小组讨论问题,因为组内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经过研修,老师们认识到,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时完成较简单的学习任务,而这一过程也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这样学困生在自主学习时,针对简单问题遇到的困难就可以随时解决;当多数学生遇到较复杂或较综合的学习任务而不能独立解决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而这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无疑像一场及时雨一样,来得恰如其分,不仅能让学困生解除疑问,体会成功的喜悦,还能让学优生发挥所长,帮助他人之余,提高表达能力。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如果太短,学生可能来不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互相交流,致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如果太长,就会降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此,联合体老师们达成的共识是:要实现有效学习,就要保证有合适的小组学习时间,即刚刚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不至于半途而废,也不至于有空闲时间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和任务难度后适当增减时间。
(3)以什么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初中生处在十三四岁的年龄,正是争强好胜的时期,如果利用好学生这一特点,必能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服务。关于这一点,老师们已经在研修过程中印证――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更能调动学生合作积极性,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团队,面临任务时,小组成员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从而更积极地为小组贡献自己的智慧。
3.近期研修拟解决的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是否有章可循?怎样才能通过有效的教师指导,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回答问题和课堂展示中?带着这些疑问,在近期研修中,他们以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实际课例为载体,以下列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的实施研修:
(1)教师是否通过角色转变,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2)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否有恰当的指导?
(3)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到底应该讲什么,如何讲,才能更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4)教师是如何创设情境和激发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度?
(5)教师的评价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哪些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践探究――我区第四教学联合体活动纪实
2016年4月27日,第四教学联合体在我区的格致新校,以该校张丽老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的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为课例,进行教学联合体的研修。
听课之后,他们进行了相关研修,研修之后达成以下共识:
1.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
在《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这节课里,老师时而是组织者,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引导者。教师角色定位的成功,应该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这种教师身份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方面,需要遵循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生看书、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划出重要内容,在不解之处标上记号,同时在组织学生讨论、寻找依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适当引导和点播。
3.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和小组活动评价机制是调控学生参与度与覆盖面的关键。
首先,小组内每个成员分工明确,人人有具体事可做,这样每个成员的参与度就高、实效性就好。其次,老师设置问题的难度有梯度,回答问题时注意到每个层次的每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回答问题或者展示的机会。再次,本课小组活动的评分规则中规定,整节课每名成员都发言的,在PK结束后,会另外加分,以示奖励。
4.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必须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时间,尽量做到先学后讲,根据每节课的不同教学内容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
(1)知识含义、结构、层次层面的教学内容。如关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老师讲了,但只是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用简单的语言总结概括,精准简洁,一语道破。
(2)学习方法指导类型的教学内容。如关于“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老师没有直接讲,而且是先提问学生,尽量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等学习过程,思考同类知识学习方法上有无可借鉴之处,在学生思考无果之后,给出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文字描述,给学生以启发与引领,小组讨论完成,最后在各小组交换小白板互相批改和展示中,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样解决起来就得心应手、顺理成章。
像“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成因”的掌握程度和要求,老师巧妙地将有声的讲变成无声的讲,利用直观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并强化,效果颇佳。
本节教学内容,就知识本身来说比较简单,所以老师把大部分内容放在小组合作中得以解决,教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讨习惯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又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对教材拿捏得很准。如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西北地区干旱的成因,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等,都是利用小组合作,运用景观图连线、看图填空等多种形式,通过各种习题训练方法加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5.要让学生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1)小组合作学习要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找到乐趣,拥有学习的成就感,树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学习的持久动力,尤其要关注学困生。
(2)小组合作学习要给学生提供满足需要的机会和形式。
(3)小组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刺激成功的欲望,从而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
6.在课堂教学评价上的思考。
(1)教师的评价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本节课,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会说“很好”,并用到“表述完整”、“准确”等词语。这种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促进组内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给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为“合作学习”步入成熟注入新的催化剂。
(2)老师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做必要的修正和补充。所谓积极的评价绝不是一味地表扬,要适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到前面指图说明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位置、主要地形区、干旱形成的原因等教学过程中,老师多次纠正学生的指图规范,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要会读图、会看图、会用图,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评价中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将知识进一步内化。
(3)经常评比最佳小组,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要使小组合作更有效,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转变;要做好预设、指导到位;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完善评价,调控秩序。这些都属于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行为策略的精细化追求。
四、反思重构――区域教学联合体活动的后续方向
【关键词】历史 校本课程 问题 对策
一、开发历史校本课程必须重视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展开和深入,现行的课程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学校不重视,流于形式。虽然开发历史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但是领导并未真正重视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的领导直接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或者干脆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远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没有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学校对于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没有一个完善的计划,一些教研组长教育教学理论功底较为欠缺,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他们只是“靠经验吃饭”,造成开发的校本课程收效甚微。
2.教师观念陈旧,积极性不高。多年来在学校低微的地位使多数历史教师从来不想、也不愿意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就意味着要加重工作负担,从中又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他们认为课程开发即使与学校有关,也是极少数权威教师的工作职责,与普通教师无关。他们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校本课程发展需要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运行机制和条件、如何具体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等认识模糊,甚至认为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可有可无的。
3.保障机制尚待改进。开设历史校本课程,需要一系列相应保障机制,主管领导的重视、教研机制的规范与完善、相应的督促检查制度、时间经费资料的支持、研修机会的创造等都将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保证。然而领导们对开发校本课程兴致不高,也不愿意多付出,负责开发课程的教师一方面面临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及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没有任何政策扶持,时间、经费、资源准备严重不足,校本课程的开发举步维艰。
4.评价体制不健全,流于形式。在各校校本课程的评价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评价方式传统单一。很多学校只在学期末上交一些相关材料,如教师编的教材、学生的作业等,教师和学生都在应付。其二,评价标准不一。尽管有些学校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评价,但是校本课程实行内部评价,就会出现评价标准不一、过程不严密等问题。其三,评价制度不健全。单一的评价制度与新课程改革精神存在冲突,大多数学校放弃原来单一的从学生成绩来评价学生与教师的方式,尽量采用多元的评价制度。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评价制度不确定,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应对措施
笔者通过参与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认为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应做好以下几点:1.学校要高度重视,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校长要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列入学校重点工作,在内部机制上进行创新,围绕新课程,制定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突出研究主体,挖掘研究潜力,提供支持条件,建立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心。学校可以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对老师进行精神及物质奖励,也可以跟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逐步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需要。尽可能地提供经费支持,努力创造与各层次专家、校际间交流对话的机会。2.加强校本教研培训,打造出一只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学校校长要紧紧抓住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存在的不足,使全体教师达成“校荣我荣,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共识。同时学校要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以校本培训配合校本教研,重视教师的发展性评价,站在有益于教师教研能力提高的角度,全面、科学地了解和评价教师的教学研究,重视考察校本教研的实际效果。
3.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与进程,根据自己学科知识与教学特点自主选择课题,经学校有关教学专家鉴定后,开发供学生自主选择,而不是完全由历史教师的个人兴趣决定。课程的开发要结合常规教学内容和进程,选择设计中心课题和系列讲座题目,以相关中外历史知识为线索,结合地区历史与现实,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与高考命题趋势,收集资料与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的校本课程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4.加强不同学科之间、校际间的交流。历史学科与政治和地理两大学科联系紧密,因此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中,三个学科的教师应加强交流,历史校本课程应渗透一些政治和地理知识,这样可以增强授课效果。
关键词: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策略
开展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对毓英中学而言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但并不是没有可以借鉴的方法。因为学校在2000年至2007年之间,曾经承担过晋江市“初中课改片区”核心校的管理工作,与我校签约的另外两所初中校(锦东华侨学校、石圳华侨中学)在参与我们的“课改”活动中,已经有过很好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只要我们本着创新的精神、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认真对待、精心实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就一定会寻找到不同学校共同发展的新途径,构建起既相对稳定又具活力的学校共同体。
一、厘清对“小片区管理”的认识
1.管理一体而不是托管和附属。“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学校中有主次之分,其中核心校起“主导作用”。在一体化管理中,要通过一定的交流、讨论、引导,统一思想认识,做到办学理念一体、班子建设一体、师资管理一体、课程安排一体、常规管理一体、资源利用一体,而不是让“签约校”成为“核心校”的附属学校。
2.管理一体是融合而不是貌合。“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中的各个学校要实现均衡发展,最重要的是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有机融合。无论是“核心校”还是“薄弱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都应在同领导集体的统筹安排下,到不同学校任职任教,并能做到定期按需要进行流动任职或任课。当某一学校的某一学科的教师紧缺时,个别教师还可能要在两个不同学校同时担任教学工作。管理人员同样也存在这一情况。“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是一体化、均衡化的发展,而不是“核心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到其他学校帮管支教。通过“义务教育的小片区”管理,要让各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活动、家长融合在一起,从表面上“人”的融合达到“心”的融合、管理的融合和制度的融合,从而最终达到校园文化的融合。
3.管理一体是均衡而不是复制。“义务教育的小片区管理”的“核心校”与“薄弱校”由于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和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同,形成的校园文化和教育资源也不尽相同。因此,“小片区管理”应该让“核心校”与“薄弱校” 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推动,促进共同提高,实现均衡发展。
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均衡发展的应对策略
1.思想到位,学校管理一体。“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要实现均衡和一体化发展,就必须有一系列具体措施,让片区内的所有学校在统一安排下,共同落实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具体工作中,我们的应对策略首先是做到思想统一协调。片区内的学校领导首先要加强沟通,相互协调,统筹办学理念和思想认识,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建设,统一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中层干部管理可以统一调配使用、互派挂职或跟班锻炼,提升 “薄弱校” 中层干部业务管理能力。
2.引领到位,校本研修一体。建立“小片区管理”教科研共同体,成立“小片区” 学科教研组,统一制订小片区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计划,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全程规划。定期召开“小片区”教研活动,实行 “小片区”内名师异校交叉带徒,开展“名师讲坛”等各类引领导活动,对教师的素养、思想、品德、教育理念和业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充分发挥各类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每学期组织1―2场学科名师专题报告或业务培训讲座。在“小片区”成员校统一课程表后,统一安排教研时间,可每两周召开一次片区教研活动,统一研修内容。为让工作落到实处,可以对参加研修者考勤,并将教师业务研修内容、学习笔记、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听课节数等进行统计并向各自学校进行反馈。
3.考核到位,教师发展一体。可以对片区内的教师业务考核统一制定量化考核办法,由相关业务组按实施标准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为促进“小片区管理”各校的师资一体化建设,片区内可以建立统一的教学评价体系。每学期的教学质量检测在统一安排下进行,要求“小片区”成员校教学进度统一,在期中考、期末考前由三校共同制定试卷编制方案,在统一印刷、监考、评卷、汇总和质量分析。
4.课程到位,课程设置一体。“小片区”内成员校统一设置课程,课程设置按省颁课程计划并结合成员校校情共同制定。特别是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上,突出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将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到学校课程体系中进行设置。“签约校”间要加强“小片区”内的校本课程研讨,可以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跨校间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教师可以跨校指导学生。
5.交融到位,学生融合一体。“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的均衡发展,不只是学校管理、师资共享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所以通过加强“小片区”内学生的交流与融合极为重要。片区内的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互动提供活动舞台,定期开展学生交流活动。如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演讲比赛、班团队活动、学科竞赛、体育竞技、艺术比赛等异校互动,充分发挥“小片区”内各校的师资、图书、设备等资源,以提高片区内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片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具体实施的内容
“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以共建、共享、均衡发展为立足点,从大的方面看,着眼于“三个有利”,即有利于师资队伍的交流、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校本教研的统筹,从而达到整体提高“义务教育小片区”内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
1.人尽其才,师资互派。“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成员校在每学年开学前,应对学校开设的课程及师资情况进行一次综合分析,精确掌握片区内各学科教师的年龄、职称、教学水平及富余、缺额等因素,建立片区内师资合理有序的轮岗制度,实行片区内教师人力资源的均衡配置。除此之外,成员校中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行政人员等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长短时间相结合的方式到薄弱校进行支教、蹲点指导等工作,而薄弱校则可采用派教师跟班学习、轮岗任课,行政领导挂职锻炼等形式开展工作。
2.设施统筹,资源共享。“签约校”应调查好自己的“家底”,整合片区内成员校的教学设备配置,充分发挥设备优质校的作用,实现“小片区”内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的“互补、共用”。各校还可以发挥好现代信息技术和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建立“小片区”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让成员校的教师、学生能及时共享小片区内的各种资源。
3.精心策划,学。首先,片区共同安排和设置课程、作息时间及校历表等,并将各学科教研活动时间统一安排,从时间上确保教科研共同体的建立,这样就可以为教师共同制订小片区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并充分发挥片区内优秀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带动片区内教师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4.形成机制,捆绑考核。要让“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考核机制是关键。小片区内要探索、建立和健全目标考核办法,对积极参与小片区工作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方面要有适当的奖励措施,而对小片区管理工作不支持的人员则应建立相应的处罚制度。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小片区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试点要素例证
以我校“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为例,自“小片区管理”签约以来,三校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实施计划,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有:
1.成立了《金井片初中义务教育 “小片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业务组》。片区内签约校每学年初通过调研与分析,对片区内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等情况进行调查,找出各自学校的薄弱项目,以便在片区内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2.签约校在期初统一规定集体教研时间,然后甲乙双方按各学科集体教研时间合理调配教师、安排功课表,定期召集、组织开展集备活动及每月的交流活动。
3.签约校要充分利用各类公共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教师校本培训,让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使教学质量较大面积地提高。
(1)通过介绍国内外先进教育方式,对照我们现行的、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发展所造成的伤害和弊端,让教师从思想上不断得到触动和改进,积极推动各种有效新模式,促进教学课改工作的开展。
(2)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听取专家的讲座,让每一位教师深刻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及教学的方式、方法。
(3)抓好新教育理论及理念的学习,组织教师再一次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及新课程解读,让教师接触并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和目标,完成教师由思想触动再到接受课改的思想转变。
4.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可持续地发展,使学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践,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1)从学习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使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从教学内容入手,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励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
(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分组学习中,教师从细微处着手,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
(4)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关注青少年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究的情景下进行学习。
5.每学期片区签约校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命题进行测试,统一流水改卷,并统一进行质量分析,以检验课改 效果。
五、“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的措施保障
要让“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措施保障要先行。我校与签约校一起与市教育局、镇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制定了以下几项保障措施:
1.教师互派期间,互派教师的编制、人事、工资关系、奖金福利、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由原单位管理,同时享有“同等优先” 权利。
2.对积极参加“小片区管理”各项活动的教师,一是保证交通经费;二是通过年度考核在精神和物质予以表彰。
3.各相关校根据市教育局对“小片区”工作方案的要求,每学年对小片区教师互派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促考核,考核结果记入教师成长记录,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参考条件。
4.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表彰活动。对学业进步、文明标兵、学科竞赛、劳动积极分子、学雷锋积极分子、体育标兵、发明创造等各方面进行奖励。签约校要根据此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创新管理模式为载体,以有效提高均衡为目的,进一步完善各学校管理制度,通过学习、交流、培训、研讨等实施形式,推动区域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六、正视不足求发展
我校“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工作启动一年以来,本片区工作在三校各部门的相互协作下,开展了多项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工作中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
1.推行之初,未能及时制定统一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由于学计划未形成,片区内学校课程设置也未统一安排,从而影响到片区教科研共同体的建设与 活动。
2.中层干部管理一体化工作落实情况不理想。各成员校之间的中层干部互派挂职或跟班锻炼机制还有待建立。
【关键词】 学校群;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ICT);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6―0019―04
一 “学校群”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1 “学校群”的内涵
“学校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被定义为一定区域的参与学校和团体,由中小学校和大学及相关机构组成。“学校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实体,而是利用ICT构建起来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遵循“学校群”合作机制,共同参与合作计划。
“学校群”是区域性校际协作发展的载体,它关注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特征,以信息化手段构建“学校群”和教师共同体,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支持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另外,从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以优势学校为核心,以来自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的学校合理调配建立学校群,加强了区域学校间和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资源和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学校群”执行统一的基本框架,关于其实施目标、周期、资金和成果等需要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学校群”具有非常广泛的特征和参与者,亦没有单一可复制的专业发展模式,因此各个学校需要明确自身的优势和缺陷,实施自定步调的专业发展模式。
2 “学校群”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培训、资源共享和协作研究等都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分析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三方面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学校群”支持策略给予最大限度的弥补和发展。
(1)校本培训问题 校本培训能够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解决特定问题,培训费用较低。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教师只针对小范围内的问题加以解决,而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教学问题。其次,校本培训力量单薄,不能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1]“学校群”克服传统校本培训的劣势,利用ICT延伸校本培训,实现研训一体化,如利用Wiki开展校本培训和协作备课的研究。由此,将教师能力、专业技能的发展空间从本校扩展到校际范围,给教师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资源共享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非均衡发展广泛存在于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都必须适应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学校群”也成为解决非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拥有优质资源的学校,根据其实际能力分享优质资源。而在资源不足的学校,通过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与资金投入。这无论是对于单一的学校,还是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各个学校的教师将会对这些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学校协同共享资源不仅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形成了不断完善的资源优化体系。所有参与校际协作的学校和教师都能成为资源的创造者与受益者,有效促进了校际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学校与区域教师群体均衡发展。
(3)协作研究问题 传统教学中合作的缺乏和学校的封闭都将制约教师专业发展,没有一个学校能够完全解决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学校群”构建了教师协作研究的开放环境,不同知识、能力和专长特质,不同思维方式和研究风格的教师相互交流探讨,从而能够异质互补推进协作研究。对于优势学校来说,在教师科研项目中利用各个学校的人力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相对劣势学校,“学校群”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要实现新突破与大发展,急需学校发挥集体智慧,实施改革策略。“学校群”恰好能弥补改革势单力薄的缺陷,站在群体的高度指导学校与教师群体发展。[2]
二 “学校群”的组织和实施策略
“学校群”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涉及教师、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等要素,以下主要从“学校群”的组织策略、学习服务支持策略和效能策略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 “学校群”的组织策略
“学校群”以自由的方式组合,至少包括来自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的两所学校,其中一所学校是核心学校。“核心学校”在ICT应用领域享有最佳实践经验,在专业发展活动中与其他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国家、省、市、县为单位的学校群辅助团队作为各级学校群实施的协调中心组织,负责管理监控学校群的实施过程,提供“学校群”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建议和协调。
“学校群”汇集了众多学校的集体智慧与组织智慧,需要学校明确自身的优势和缺陷;需要学校摒除门户之见,密切合作,共享资源;需要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与学习任务,根据教师自身的条件与基础,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并进行过程性评价,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最终发展和创新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专业发展模型。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学校群”的组织:[3]
组织形式:关于“学校群”的组成部分、地理位置分布、学校数量,以及更为重要的参与教师数量、专业发展活动时间和频率。
活动内容:关注教师技能、教师ICT应用理念和ICT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以达到更广泛、更长远和更高效的发展。
专业发展策略: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支持教师ICT学习和实践,提供最广泛的同伴互助,以及结合持续的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的支持。
社会性和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和辅助者情感领域的需要。同时,“学校群”辅助者作为教育引导者角色的专业能力、及责任和合作精神,都是项目实施效率的重要方面。
支持和协调:“学校群”的发展需要广泛的支持,所以要获得区域或地方的最大政策和财政支持,需要积极参与区域性和国家会议、研讨会等,开展“学校群”之间,大学与“学校群”之间的交流。
2 “学校群”的学习服务支持策略
基于ICT的网络学习系统是“学校群”教师的学习支持中心,它是一个虚拟学习环境,主要用于支持网络学习的内容传递、促进师生交互、资源共享、学习评价和管理等活动。[4]目前国内外实现网络教学的平台很多,如国外的Moodle、Sakai、TopClass、Blackboard等,国内也有一些如电大在线、天空教室软件、中国教师研修网等。“学校群”要实现区域性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延伸校本培训,推进协作研究和共同发展,必须依靠持续的学习服务支持,学习服务既需要继承网络教学系统的优点,又必须具备自身的特点。
“学校群”的学习服务主要是指“学校群”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软环境”支持,涉及安全稳定的软件平台,同伴互助的群体意识,区域环境的资源共享、教学协作与专业引领的教学研究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校群”的学习服务支持策略融合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具有非常广泛的内涵:
(1)建立群体意识,构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ICT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使跨区域学校的教师群体联盟成为可能。“学校群”的教师本着群体意识观,在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互助探究,建构实践知识。ICT支持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现途径有很多,可以建立专门的教育论坛,也可以通过教学日志,协作备课,课题研究团队等方式加以实现。
(2)创建区域性的知识存储和共享空间。知识的意义在于其共享、转化、发展和应用的循环过程,“学校群”的教师以群体观建构实践知识,以ICT构建知识存储和共享空间,为教师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指导。
(3)完善“学校群”的组织知识形成机制。组织知识(教师群体知识)是指个体知识经过一系列的知识流程最终形成的所有成员拥有的知识。组织知识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机制,“学校群”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必须扎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实践,以团队活动为核心,及实施动态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有效统一。
3 “学校群”的效能策略
“学校群”从教师、学校、课堂和学生等层面关注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意义,对教师个体而言,教师ICT理念、能力和信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分析教师对ICT应用的益处和问题,以便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分析教师ICT能力和信心,使对教师的需求更为明确。对学校而言,开展ICT在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创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大环境。课堂教学和学生是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实践基地和直接受众,分析ICT支持的教授活动和学习活动,为ICT整合课堂教学提供明确的指导。
(1)关注教师的效能 “学校群”的教师角色与影响力比以往的专业发展模式都更为重要深远。教师具备专业发展的强烈愿望,专业发展计划由教师自主设计选择、自主实践反思与自我完善总结。[5]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人,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现状与工作实际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根据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开展叙事研究,坚持教育协作,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显性的可以分享的知识,实现教师群体内共享的资源。教师ICT能力训练和信心培养对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学校群”活动也必须紧扣这一基本问题。
(2)关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效能 ICT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教师的课堂实践,教师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技能,使课堂内容充满趣味和更加丰富。丰富的课堂活动带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形式,在单个或多个教学单元中支持更多的ICT应用。学生是ICT活动的直接参与者,需要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及适应个别化学习;满足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和学生参与;满足一般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升。
(3)关注学校的效能 “学校群”教师专业发展旨在提升学校或学校群体的综合实力。在学校管理方面,教师撰写学习报告供学生家长浏览,利用电子表格和数据库作评价记录,通过电子邮件交流等;在教学管理方面,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准备课程内容,通过因特网搜索更多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等。
三 “学校群”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方法
目前,国内外都开展了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新西兰ICTPD“学校群”计划就是成功实施的案例,我们也在浙江省永康市开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项目。
新西兰教育部于1998年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新的模式:信息技术专业发展“学校群”(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 Clusters),成为推动新西兰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ICTPD计划共实施248个学校群,涵盖全国范围60%的学校。ICTPD计划实施周期持续三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长期支持,每一期“学校群”可以获得$120,000的中央基金资助,同时各个区域的学校群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地方财政支持。[6][7]ICTPD学校群体利用ICT开发数字化资源和学习材料以促进“学校群”教学实践的发展,并把数字化资源共享到在线学习中心TKI(省略.nz),为同辈学校群或更广泛的群体提供教学实践的帮助和经验,通过TKI在线社区共享和交流经验。TKI是新西兰教育部ICT策略的一个中心实施点,它旨在建立一个帮助搜索在线资源的装置,建立一个汇集和储藏知识的平台和建立群体意识。[8]
浙江省永康市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平台(sz.省略/jsfz/),从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出发,以教学历程的记录与分析、教学研究、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构成教师专业发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把教学实践活动融入专业发展平台,从而给教师提供更广泛的参与环境和手段,新教师、老教师、学科专家和教学专家等组成学习共同体联手学习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ICTPD学校群从宏观角度规划了新西兰教师专业发展的蓝图,教师发展突破了个体孤立和学校封闭的限制,然而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相对单一,在线资源中心作为门户网站也难以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浙江省永康市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构建区域性学习共同体,发挥优势学校、优势教师和优势资源的作用,学校和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和形式参与专业发展活动,通过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推动“学校群”教师专业发展。[9]通过借鉴ICTPD计划的经验和永康市项目的具体实施,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新思路和方法。
1“教学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在同伴的帮助下,发展成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利用ICT撰写反思日志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同时获得同伴的认可和改进意见。
2“教学历程”和“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历程是指教师的教学经历,把Wiki技术应用到教师备课过程中,实现教师集体协作备课,实现教学和研究的共生互补。
Wiki贯穿教学历程和研究的始终,是一个螺旋式加深发展的过程。教学之前,教师贡献教学设计,获得同伴的帮助与建议;教学之中,修改的教学设计用于课堂教学,同时课堂教学被录制下来;教学之后,教师获得课堂教学的反馈,观看教学录像反思教学实践,同伴教师通过网络观看教学录像,进行集体评判,提出优点和不足。最后,教师修订教学设计,教学专家或学科专家审核评价协作备课的成果。[10]
3“同伴互助”和“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源于学校并且存在于学校教育的实践之中,因此教师需要贡献自己的个人智慧与同伴分享,建立真正的教师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ICT支持的团队活动包含多样化的同伴互助,教师与同学科或不同学科的教师组合,与学科专家或大学教育专家组合,新老教师组合,团队成员平等互助,共同进步。团队活动支持多种方式的同伴合作和教学研究,如协作备课、课题研究、视频研究、主题沙龙、资源推荐等。[11]利用ICT记录所有团队成员的活动(资源共享、研究讨论、反思和成果等),形成完善的教师行动研究实施过程,为新的研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4“专业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引领是指教育研究人员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经验引导和带领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学校群”鼓励专业引领的教学和研究,专业研究人员、专家和一线教师协作参与备课、听课、评议和教学反思全过程,建立起教师与专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团队活动提供合作研究的基地,把校本研修和校际研修结合起来,一线教师参与专业研究人员的课题,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案设计,两者相互补充和促进。
四 小结
“学校群”策略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完善的组织、实施、服务、指导和评估体系,从培养教师ICT技能和理念,促进课堂教学ICT应用和促进ICT教学管理与学校管理等方面实践“学校群”教师专业发展,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对我国,尤其是以省市县为单位的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西兰ICTPD计划和浙江省永康市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是“学校群”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项目,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方法,利用ICT开展教学反思、协作备课、团队活动和专业引领等丰富的专业发展实践活动,从学校群的层面延伸校本培训、促进资源共享和推进协作研究,实现教师和学校共同进步,推进区域性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焰. 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45.
[2]徐晓东.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1):36-37.
[3]Vince Ham, Alison Gilmore, Annelise Kachelhoffer, et al. What Makes for Effectiv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ICT? [R]. New Zealand, Wellingt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2:26-51.
[4]周跃良等.中小学虚拟学习环境设计与应用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9.
[5]丁文平.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3):69-70.
[6]Vince Ham, Peter Moeau, Hasan Toubat, et al. ICTPD Through Three Lenses[R]. New Zealand , Wellingt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6:10-13.
[7]Vince Ham, Hasan Toubat, Sandra Williamson-Leadley. National Trends in the ICTPD School Clusters Programme 2003-2005[R]. New Zealand, Wellingt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6:53-58.
[8]Vince Ham, Derek Wenmoth. Educators’ Use of the Online Learning Centre [R]. New Zealand, Wellingt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2:8-11.
[9]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29,125.
[10]赵杰.基于WIKI的协作学习行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袁志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同伴互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The New Vis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Strategy of School Cluster
TANG Yi-hui ZHOU Yue-liang
(School of Teachers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China)
随着社会认可度持续走高和百姓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凸显,带来的是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这样的规模与发展一方面是彭中人的荣耀与自豪,但同时也带给我们压力,在规模扩大的时候,如何能保持冷静,守住质量,维系繁荣这个严肃的课题摆在彭中的面前!我们自己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没有哪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把关注的重心聚焦到教师身上,彭中必须把这个一直攥在手中的线拉紧。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教师专业之路,如何继续引进人才,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我们学校的中心工作,它也一定是破解学校大课题的一把钥匙。
为此,我们在教学常规的基础上,抓重点、推全局、谋特色、求突破,在生动活泼的过程中,力求扎实有效。
一、重新审视,科学谋划
(一)立足现状。
新形势下我校的教师队伍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状。即“三多”“三少”。也就是说,现有的320名专任教师中,年青教师和老年教师多,中年教师少;职称上中级以下教师多,高级教师少;学历上合格教师多,高层次学历教师少。
通过综合分析,发现我们教师队伍的优势为:
(1)多年来形成了敢打敢拼、务实上进的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工作作风――是彭中教师队伍“最长的木板”。
(2)年轻教师多,有热情、有朝气、有活力,发展后劲足。
(3)有一支为数不多但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当然劣势不足也不少:
(1)年龄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适应期教师过多,教学经验不足,需尽快让青年教师发展成为合格教师。
(2)合格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上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需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满足百姓对彭中优秀教育资源的渴盼。
(3)学科专业建设的知名带头人、骨干教师数量不足,中坚高层次人才缺乏,满足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
(二)制定目标。
在充分分析教师队伍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彭中教师队伍发展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师应用能力提高为重点,大力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尽快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总体层次,使之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适应素质教育和课改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找准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有了,接下来我们研究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特拟定了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选准立足点――做好铺垫,抓好培训;
稳固常规点――立足个体,建档立案;
把握关键点――专注品牌,名师结对;
校本研修,骨干培养。
寻找突破点――引进人才,注重实效。
二、做好铺垫,抓好培训
(一)以规划为引领,做好铺垫。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引进与培养并举,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年度引进与培养计划。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师资建设规划的全面实现。第一梯队,根据学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重点培养各专业学科带头人;第二梯队,培养学科专业骨干,在教学实践中起到支柱作用;第三梯队,选拔一批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象为专业建设,培养后续骨干力量。
2.以目标为导向――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性。
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粤教基〔2009〕88号)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学校每年制定年度计划,其中包括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加强教师队伍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每学期各科组召开会议,要求每位教师根据学校总体规划设计找到每一年的定位,通过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发掘优势与不足,制定学习、教学、科研、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
(二)严把关、重规范,抓好培训。
1.在新教师上岗前,学校开展新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的岗前培训,把好上岗关;
2.每学期,要求教师利用暑假及课余时间参加各类培训,如:班主任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师职务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各类公需课培训等。
3.师德修养、管理能力、教学常规、科研基础,维度周全,内容富于操作性,培训后进行交流和反思,培训完的考核是聘任教师的重要依据,也便于考察。
4.活思想、搞互动,以科组教研活动为平台,让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层间开展对话式培训,通过对话式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帮教作用,使其尽情在专业领域发挥辐射作用。
三、立足个体,稳固常规
(一)反思叙事、重构教师职业生涯。
我们感到教师口头的、笔下的,体现在课堂的、文本的,是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不断学习追求自我完善的意识,是创造性设计、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体现,是较强的与人沟通和独立反思的能力。教师能自觉洞察,不断关照,“我做了什么”、“有什么不足”“有什么可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教师自我叙述反思,实现个体在交流和反思中成长,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二)稳固常规,建立专业成长档案。
专业成长档案袋是科学记录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档案袋以科组为单位,包括:个人简介、教学设计与反思、论文与案例、教学及科研成果、参加培训情况、成长记录、听课、评课记录等栏目,包括了每位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师德师风建设、专业品质、教育科研、教学业绩等内容。留下教师成长足迹,学校定期进行档案袋的更新、评比和交流。旨在使每位教师参阅同事的档案后而感受到差距,并激发互相学习的愿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自然有助于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竞赛氛围。使教师看到发展和进步,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激发教师的发展潜能,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专注打造有品牌的群体专业发展活动。
四、抓好关键,突出特色
(一)专注品牌,名师结对。
1.强化师德建设,为推进课程改革增动力。
任何职业都有与该职业特点相适应的行为准则或规范要求。长期以来,我校树立以队伍树形象,以质量争品牌的管理理念,坚持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推进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1.抓学习,规范教师言行。2.抓环境,师思想。3.抓考核,强化师德管理。我校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并制订《彭湃中学教师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方案》,对教职工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能力、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估。4.通过家长、学生、领导评教监督教师师德形象,从而逐渐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系统,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素养提高,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
2.名师结对工程,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
学校继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选派德高望重、学术造诣深的中老年教师作其导师,将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为每一个新教师配备一名教学上的师傅,从各个方面手把手地教他们,通过“传、帮、带”等多种方式使他们能尽早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减少成长过程的盲目性,尽快成为专业骨干。
学校每年教11月份作为教学开放月,按照教师层次分别进行“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观摩课”、“成长教师研究课”“新教师汇报课”。这既有达标过关作用,也有示范观摩作用。
(二)校本研修,骨干培养。
1.主题式校本研修活动,引发问题即课题意识。
学校专门成立教研中心,引导教师聚焦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发现问题、提炼主题,对于那些有价值的、普遍性的问题,教研组进行集体探索和专门研讨,经过教师们集体智慧的碰撞,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研讨中教研组围绕研究点,集体备课,共同研究,人人提高。组内老师充分探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全校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各学科组每周定期召开科组会议,针对主题进行系列化研修,比如语文学科针对作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困惑的问题展开专项研究;数学学科研究新课程标准下唤醒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英语学科紧扣学科课题探讨高中英语新课程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物理、化学学科的研修主题为“如何精讲巧练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能、高效”;生物学科研究高中生物教学常规的“科学效益”;政治学科的双主体互动式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历史学科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地理学科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方法;班主任会议研究ISO9001应用于高中班级管理的理念与操作策略;信息技术科组进行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等。
教师通过反思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把工作的过程变成研究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变成理智工作的过程,变成自我发展的过程成为教师的共识。
2.注重骨干教师,重点选拔培养。
骨干教师是学校的排头兵,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敬业精神,能力也强,成绩也比较突出,在教师中有很高的威信,但视野不够开阔,限制了他们进一步的发展,对这部分教师,学校将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学习机会,努力开发教师的潜能。
学校主要通过对教学和科研潜质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的中青年教师加大培养力度。(1)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专业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2)鼓励申报重大教育科研项目;(3)大力支持他们参加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广泛接触同行专家,扩大视野,提高学术水平。(4)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的业务培养和进修,组织教师进行系列专题研究。
五、引进人才,寻求突破
1、充分利用学校政策,引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拔尖人才。
一个开放的社会,能够用最广博的胸怀欢迎一切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一所学校能不能引进人才往往也成为教育开放和进步的标志。科学的人才战略,需要解决从哪里引进、引进什么人才的问题。我校人才战略的开放性应当主要着眼于国内,引进后还要解决好本地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关系,不能因为引进人才就贬低本地人才,变成只有引进的才是人才。当然,引进什么样的人,我们不仅要看硬件,更要看软件,应当看他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成果。
2、要创造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乐土”。
中国人才市场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各单位都在大张旗鼓地招人;另一方面,各单位也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这种一边流失一边引进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当前,我校尤其注意克服形式主义、官本位传统等片面看重学历,而学历教育含金量明显降低这些不良倾向,积极营造一种“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乐土”的环境。
3、聘用人才须经综合测试,注重实效。
我校尤其注重引进熟悉教育教学流程和规律、具有较强的指导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注重整合传统与现代教育教学技能或资源,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富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聘用人才均是根据报名者提供的材料进行资格审查与筛选,然后上级主管部门备案,从中选拔出适合学校教学需求的人才正式录用。这些人才被录用后,其工资、奖金、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都按照国家和学校的相关政策规定执行,学校还努力提供相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费保障与设备保障,为人才们的工作创造便利条件!
通过不懈努力,我校专任教师320人中,高级教师上升至73人,一级教师增加至168人,其中有30人先后参加过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以及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近年新招聘的教师中有十位拥有全日制研究生学历;近三年全校教师发表在国家、省、市各级刊物的论文287篇,省级立项课题2个,市级立项课题6个;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总体水平居全市领先地位;学校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办学效果和业绩已经逐步被社会所认可和赞扬。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邀请专家、学者、教授到我们身边,手把手地传授理论,指导实践。2008年10月12日中科院老科学家对科技创新参赛学生进行科普演讲。2013年10月学校邀请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委到学校进行指导。同时,积极组织师生外出参观学习。2013年暑假期间,学校组织科任教师到山西太原集中学习。此外,每年均选派科技创新辅导老师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各级培训。2008年11月29日,学校高一各科技创新小组的教师、学生共106人到高明一中观摩第二十四届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014年,赵永冲老师到陕西参加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修班,等等。
科技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素质在竞赛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参加竞赛的是学生,实践操作也是学生,所以打造良好的高素质的学生科技队伍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培训。我校在重视集体培训的同时,还发挥主渠道作用,按教学计划要求,开齐开足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科学类课程。学校把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作为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贯穿各学科的教学全过程。同时,学校开发了《走进科技创新活动》《现代信息技术下物理学习策略导学读本》《地球与人》《小发明制作》《结构与设计》《卫生与健康》《鼠标下的道德》《电与生活》《环境教育读本》和《青春与梦想》等多套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教育校本教材。
专家学术引领及科技教育与学科整合进一步提升了科技教育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师生心智增长,能力增强。
二、“点”与“面”相结合
我校既有对科技创新辅导骨干教师的培训,也有对所有专任教师的全员培训。我校是一所新学校,2004年才开始参与这项活动,起步晚、时间短、经验少,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发展目标,才能在短时期内赢得自身的发展优势。学校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特色之一的办学思路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长远规划着眼,根据“思想上重视,思路上明确,行动上落实”的原则,将科技创新教育上升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落实新课标理念 、促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从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仅仅半年时间,学校就举行了5次教师全员培训。
三、集中培训与自我学习相结合
学校努力打造教科研工作理论阵地。学校办有一份教研刊物《高明纪念中学教研通讯》。每学期一期,刊登最新的教育理论文章。学校网站开辟“科技教育”专栏,介绍各地最新的科技教育科研成果,介绍那些在科技教育领域已经成名成家的学者型教师的先进经验和事迹及其著作,还贮备大量青少年科技创新培训课件、辅导方法等文件,供教师随时自主安排学习。学校每学年出版一本《高明纪念中学教师论文集》,在上面专门开辟“科技教育”专栏。学校为教师订阅科技教育报刊杂志等,拨出专款购买科技教育类图书,充实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中心”,让教师了解教科研的前沿与动态。学校图书馆则购置《发明创造趣味培优教程》《科学教学创新手册》《你也能迪生》《创造天梯》等科普书刊,每本50册,供师生自学。
自主培训、自觉发展,开拓了科技教育培训空间,丰富了科技教育培训内容,使培训工作做得更实在、更灵活。
四、学校培训与科组培训相结合
我校既有学校组织的培训,也有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特点进行的科组培训。积极发挥科组的良性互动作用,团队的良性互动可以推动个体不断超越,让个体迸发出极大的智慧和能力。凝聚团队力量,借助团队力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校本培训的根本。一是科组和备课组,共同研讨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思。广开教师对话的渠道,鼓励教师平时多互相学习,认真交流。二是成立综合实践活动科组,综合实践活动科组是一个跨学科科组,成员由其他科组的老师兼任,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校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管理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科组以“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中心”为基地,中心的骨干教师坚持定期交流,集体研讨,不断反思,彼此配合,取长补短。三是以校本教研为动力,不断改进方法。在各个科组内加强课题引领,夯实推进科学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石。构建与科学教育相适应的开放、动态的校本教研制度,使“课题研究”常态化,“常规教学”课题化,“课例研究”与“课题研究”有机整合。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引领作用,由实践到理论,进而指导科学教育教学的开展,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