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企业发展战略的特点
(1)长期性。长期性相对于短期性而言,即为企业发展战略应以企业长远性发展为根本目标,树立“企业长寿”意识,集中力量解决影响企业长远利益的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创新问题、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等,同时,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发展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长远性建议。
(2)整体性。整体性相对于局部性而言。在多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元素越来越多,整体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环境问题、资源开发整合问题、生产要素与经营活动间的平衡问题、员工与企业问题等,这就要求企业树立整体性意识,从企业大局出发,在处理好每一部分问题的同时,实现各因素作用的综合调动、整合与利用。
(3)基本性。基本性相对于具体性而言。基本性问题决定着企业性质、企业发展程度、速度、质量、前景,是解决具体性问题所的原则性参照,若基本性问题处理不当,则会导致企业畸形发展。
(4)复杂性。复杂性相对于简单性而言。一个企业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市场未来发展环境不断变化,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复杂性,企业的战略决策者需要协调不同背景、观点、能力、责任、利益的人的观点达到统一,以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5)谋略性。谋略性相对于常规性而言。企业发展战略是新奇办法,不是常规思路,企业应以出奇制胜的谋略实现企业低成本、少投入、多产出、低风险、少挫折、快发展的发展目标。
二、现代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与实施现状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其从企业发展方向、速度、质量、能力等方面对企业进行计划、规划,力求以知识、创新、人才等关键能力的组合,以长远性、整体性的谋略规划,以基本性问题的着重处理推动企业持续化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应积极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但当下企业发展战略实施及规划效果并不乐观。
(1)缺乏规范的发展战略。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片面强调短期经济效益,缺乏企业长期发展意识,属于无发展战略企业,在大的市场环境下,只能随波逐流,这就导致企业相应性因素投入少,如科技、信息、服务等,而在当下企业进入买方市场、市场化消费品增多环境下,一些新企业竞争上岗,导致无企业发展战略的现存企业面临极为严峻的竞争形势,甚至导致这些企业消亡。
(2)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不正确。发展方向、速度、质量的准确定位是企业发展战略效果得以实现的保障,但一些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并未充分分析市场实际、行业实际、企业实际,而是盲目扩大项目、扩张资本、搞多元化发展,面对机遇不懂得适时抓住,偏离企业正确的发展道路,造成企业实际能力难以适应发展目标的要求,进而导致企业破产。
(3)发展战略规划缺乏科学性。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可行性、可靠性评估是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战略得以实行的前提,这就需要企业对市场信息、资源信息、对手信息、经济形势、设计方案等内容进行调查、判断、计算、论证、分析,在确定发展战略切实可行、风险系数低、收益高后拍板定案。但一些企业往往在发展战略制定中偏重于规划方案内容的审核,而不重视方案制定前的调查、分析工作,造成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缺乏环境分析、战略缺乏科学性,进而影响了企业发展。
(4)发展战略实施缺乏控制。发展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远性的规划战略,其实施是循序渐进的,且实施过程中要求企业投入相应的组织结构、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等支持,尤其要强化实施过程中的控制策略,不可一蹴而就。但一些企业为求得做大做强、尽快盈利,往往采取投机取巧、企业并购、政策裂口、关系网、虚假宣传、人海战术等不良手段,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企业长远性发展。
三、强化现代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提升战略实效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正确性是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前提,发展战略实施过程控制、多战略资源整合、阶段性企业效益的实现是企业持续、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必须优化发展战略的规划,并对其实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1)坚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原则。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目的在于实现企业整体性、长远性发展,企业战略规划必须遵守长效性、全局性、动态性、竞争性的规划原则。1)长效性原则。适应企业长期发展需求,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必须面向企业长期利益进行规划,并以企业长远利益对规划成效进行衡量、评价,而不以短期内遇到的问题对具有长期效益的规划进行否决。2)全局性原则。适应企业全局发展需求,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必须面向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从外部环境到内部条件,从经营理念、思想、方向、方式、目标、策略、计划行动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决策。3)动态性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竞争因素、社会条件、政策等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企业根据企业发展要求,结合社会中的随机因素,积极调整、完善企业发展战略。4)竞争性原则。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发展战略规划面向市场经济中的各竞争因素,并把握住企业文化这一核心竞争力,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全面评估企业现状、未来,克服弱点,以在竞争中稳定发展。
(2)规范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流程。企业发展战略的规划必须做到先期准备与制定规划并重。其一,做好先期准备工作。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市场环境、社会条件等全面分析发展战略规划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首先,要对稳定发展条件进行调查、评估,如企业产品所处的市场饱和度、原产品市场能否维持、改善后的产品能否维持原市场、竞争对手的威胁度、今后资源供应及价格变化的影响、行业情况、国内外环境等,以确定企业是否有能力、能否进行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其次,在确定企业发展战略能够制定且具有预见性效果后,确定战略规划所具备的指导思想、原则、方针,以保证战略规划的科学性。最后,明确发展方向与目的,并以此作用于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其二,规范规划流程。一般而言,企业战略规划需经过意识、调研、草案、咨询、决策等程序,要保证战略规划可行、有效,必须规范每一流程思想与行为。首先,企业领导者必须以新知识、新思想、新改革理念武装自己,树立管理创新思想,从全局、整体上把握企业发展方向,以新思想指导企业内部改革及发展战略的制定。在确定企业需要规划发展战略后,应及时组织调查研究,集中针对于社会需求及潜在需求、竞争现状与潜在性竞争、可用资源及潜在资源、自身核心优势与潜在优势,以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在确定发展目标后,企业应考虑采用何种策略来实现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在调研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战略方案,并对多个方案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评估,评估应按照实用性、可行性、可接受性标准进行,待综合评估后确定所采用的方案,以方案决策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3)把握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关键点。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对外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规划,其核心在于企业文化,其规划内容主要为企业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宏观性具体战略,企业应把握住战略-文化-结构-具体战略之间的关系,以关键性因素的控制,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反映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决定企业内部凝聚力大小。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间的竞争已演变为人才、知识、文化间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在规划发展战略时集中面向企业文化,通过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员工凝合在企业生产发展中,促使员工积极发挥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维持企业持续发展。除了有优秀文化的支持外,企业必须具有组织合理、结构科学的运行机制与企业结构。企业结构包括企业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及流程结构,企业应在全面认识治理结构的权力制衡作用、决定决策科学性作用,组织结构执行决策,流程结构规范执行策略行为的前提下,强化法人治理结构、权力多元化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多元化战略实施流程(如品牌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文化战略、市场化战略等)的规划,为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保障。
一、我国国有企业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基本都有上一级主管部门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有一套系统的企业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程序及要求。如“十三五”发展规划是自上而下进行编制的。首先,各省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率先制定国有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包括编制背景、编制原则、总体和专项规划体系、编制程序、编制要求、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七部分内容。其次,各层级国有企业自上而下传达规划编制精神,部署规划编制工作。第三,各层级国有企业按照上一级主管部门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编制本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并自下而上逐级上报。最后,上一级主管部门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修改意见或者出具批复意见后,下一级国有企业调整修改本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并确定最终版本。
从以上“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可以看出,一是我国国有企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不是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主动性需求,而是按照上一级主管部门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的一项行政性工作,也是一项临时性工作,因此企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企业发展规划的编制链条过长,审批环节过多,在逐级以及逐环节信息传递过程中,会出现信息滞后和信息失真等问题。三是缺乏对企业发展规划实施的强调和重视,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致使发展规划只停留在书面而未付诸行动。
二、我国国有企业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企业领导不重视、不参与
在实践中,我国有的国有企业领导不重视也不参与战略规划的制定,基本是执行完所有既定程序,按要求、按时限上报应该上报的发展规划就算完成任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他们清楚战略规划本身只是?划,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每年度业绩考核指标,基本不具有约束力。二是领导本身的原因,如马上到退休年龄,整个“十三五”发展规划还未实施完毕就退休了,发展规划制定的怎么样,基本和他本身没有太大关系。三是由于领导本身的战略管理意识不强,主观上认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作用不大,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2)无战略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履行相应职责
我国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水平参差不齐,相互之间差异较大,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运行良好的国有企业,会在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并有相应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等。但对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以及现代企业制度流于形式的国有企业,一般没有所谓的战略委员会或者类似机构履行相应职责。
在编制发展规划过程中,多数情况是临时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或指定某一职能部门负责所有工作。临时工作小组,在企业发展规划制定完成后,自行解散,不参与后续的规划解读、实施和调整等工作。某一职能部门多属于执行层面而非决策层面,缺乏明确的议事规则,而且受制于原有的管理层级。
(3)未真正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缺乏调研
企业应当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不去市场中调研、不去所属企业中调研,仅凭对外公开的宏观经济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所属企业上报的材料,就制定集团公司的发展规划。这样制定出来的发展规划,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未真正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与企业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需求,可行性不强。
(4)数据不准确,更新不及时
编制企业发展规划应尽可能依据相对准确的数据,并对数据及时更新。譬如,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一般在2015年上半年启动,并在7月份确定初稿。在2016年下半年最终定稿时,企业的2015年年度财务决算数据已经确定。这种情况下,应该依据最新的财务数据及时同步更新企业发展战略数据。但是,企业领导在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后,却不一定按照最新的数据修改发展规划,一是可能数据不理想,易否定以前的成绩;二是数据的更新程序过于繁琐,怠于更新。
(5)发展规划缺乏论证、审议和审批程序
从公司内部决策程序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应该经过董事会的严格审议,如果发现重大问题,还应当责成相关机构进行调整。董事会审议通过后,还应经股东(大)会批准后才能实施。
有的国有企业,企业发展规划制定完成后,不经过董事会审议就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就最终定稿,就开始宣贯和实施,严重缺乏相应的论证、审议和审批程序,随意性较大。
2.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宣贯不及时、不到位,知悉范围过小
企业发展战略按照程序,经过逐级论证和逐级审批后,应在企业全体员工范围内进行宣传、贯彻、解读和动员,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够知悉企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
在部分国有企业中,基本或者很少有意识、有计划地对企业发展规划进行宣贯。即便是宣贯,也可能是迫于上级要求。宣贯也不及时,发展规划所涵盖的时间都过去一年多了,才开始宣贯。在实际宣贯中有的也只是进行泛泛介绍,缺乏深入、全面、细致的解读和分析。宣贯范围受限,有的只是领导班子成员,有的只是中层干部以上成员,很少在全体员工范围内进行宣贯。
(2)没有根据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及时调整
宏观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技术进步出现替代产品、行业竞争对手进攻、企业内部调整转型等都会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变化,导致无法实现企业发展目标,需要对发展规划进行及时调整,但在实践中,企业却不及时进行调整。企业不及时进行调整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企业之前并未按照发展规划执行、调整程序过于复杂和上一级主管部门不同意调整等。
(3)分解和落实不到位,缺乏相应预算
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是一个总的统领性的规划,需要逐层逐级逐项逐年进行分解和落实,否则就是一纸空文。实践中,部分国有企业只是以泛泛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目标责任书或者折子工程的形式对发展规划进行分解。对每一项工作的描述不具体、较笼统,对完成时限留出了足够的富余时间,确定责任人时存在多人共管的现象,总之工作完成与否的自由度比较高,自由裁量权比较大。规划的落实,需要匹配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相应的预算保障,否则就是空谈。
(4)跟踪监督不到位,缺乏反馈机制
企业战略委员会及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于明显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及时进行内部报告。实践中,一般会在每个季度、半年度或者年末统计汇总年度工作计划、目标责任书或者折子工程的完成情况,但是缺乏日常的跟踪监督。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层级过多,逐级决策,逐级传递,到上一级主管部门收到反馈信息时,时效性已经大大削弱,基本起不到跟踪监督作用。另外,由于负责某些事项的人员基本都是一个所属企业的厂级领导,集团公司某一职能部门的员工,根本无法有效监督所属企业的领导们。职能部门的员工向其主管领导反馈后,主管领导很可能拦截或者直接回绝,无法将信息有效传递给主要领导或者更高级别的领导。企业运行机制不鼓励反馈,缺乏信息反馈机制,下级也就逐渐丧失了反馈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上下级之间、母子公司之间、总分公司之间的信息脱节。
三、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我国国有企业战略规划的对策建议
1.领导要重视,要全程参与制定和实施
在我国国有企业中,领导是否重视某项工作,是某项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领导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企业编制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要有战略管理意识,不应只是应付差事而已。其次,从行动上,要能够全程参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宣贯、实施和调整等过程,这样既能保证科学制定又能有效??施发展规划。最后,要在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严格把关,确保制定的战略规划具有可行性,又可以有效地得到实施。
2.设立战略委员会,明确相应战略职责
企业经营中,组织机构有效,有明确分工和明确职责,并能责任到人,企业发展规划的目标才能更容易实现。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基本已经完成公司制改制,设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企业发展规划的职能需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实现,即需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发展委员会或者类似机构,明确应当履行的战略职责。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负责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组织机构的层级,提供层级保障;另一方面可以确保企业发展战略有明确的负责部门,明确的战略职责,明确的责任人,提供组织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对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跟踪监督或者绩效考核。
3.务求实际,加强调研,确保可行
企业战略规划不是一纸空文,不是应付上级的一大堆文件、资料,应是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和设想,是指引企业积极向上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蓝图。因此,在决定制定和制定企业战略规划阶段一定要务求实际,一定要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即SWOT分析)分析清楚、研究透彻,弄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知道自己怎么干能干成,切忌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脱离实际,使战略规划完全不具可行性,无法操作。
4.强化宣贯力度,扩大宣贯范围,保证全员知悉
针对国有企业的不重视宣贯和宣贯范围受限问题,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改变,转变观念,规划需要宣贯才能得到良好的实施,规划不是一部分人的事而是全体员工的事;其次要从行动上改变,能够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以及途径切实强化宣贯力度,扩大宣贯范围,确保全体员工能够知道、熟悉、掌握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持续不断地提高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每一名员工都能够说清楚我们企业是什么样的、是干什么的、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努力可以干好,以企业为荣。
5.主动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规范调整
企业制定的战略规划一般是3年或者5年的长期规划。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调整、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波动、国家财政、货币、税收政策不断更新,以及企业本身的产品更新换代、调整转型、技术研发水平不断升级,都可能影响企业原有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企业不要死守原有的发展规划不变,而是应该主动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主动调整转型,主动作为,不应被动调整。
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调整企业发展规划时,也不应随意调整,要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宜的调整,而且还应该按照企业的内部决策程序逐级上报逐级审批进行规范调整。
6.细化发展规划分解和落实,合理匹配相应预算
企业总体发展规划是一个多年的总的目标和计划,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年度或者分阶段逐步推进,逐步进行,逐步实现。实践中,较为有效的战略规划实现方式就是合理有效地进行分解,分年度、季度、月度或者按照某一项重点工作的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分解,既要分解工作又要分解到人,之后再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落实。
发展规划的实现不是说说而已,而是需要相应的人财物配套支持,需要相应的人财物预算。没有相匹配的人财物支撑,企业战略规划也不可能实现。在匹配预算时,既要考虑企业实际又要合理科学的预测实现发展目标的人财物需求,确保资源的合理有效匹配。
7.加强跟踪监督,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
企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有效的跟踪监督机制,需要快捷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如果企业发展规划没有有效的跟踪监督机制,则无法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我国国有企业中,一是要尽量压缩管理层级,不断使集团公司实体化、扁平化,逐步减少逐级传递、逐级上报致使信息失真的现象发生;二是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技术,使上下级之间、母子公司之间、总分公司之间以及与国有资产监管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扁平化、直接化;三是逐步摈除官僚主义思想,上一级主管部门多到企业调研,下一级企业人员可以得到更多的提拔和任用,不同层级之间可以实现有序良好互动。
四、结论
第一,对内部审计现状的分析要立足于查找管理短板。要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环境与发展状况的系统分析,从内部审计战略定位、组织体系与工作机制、业务广度与深度、制度与标准建设、信息化水平以及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等方面查找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主要问题或者管理短板,对标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和先进实践,确定发展目标,落实管理提升措施。第二,内部审计规划要以业务与职能规划为基础。业务与职能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价值体现。因此,内部审计业务与职能规划是内部审计规划的核心内容。要以业务及职能规划为基础确立内部审计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构建内部审计组织架构,配置内部审计资源,制定支撑业务规划发展的各项具体措施。第三,制定内部审计发展目标要切合实际。内部审计发展目标是内部审计规划的重要内容。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内部审计总体发展目标和各阶段发展目标,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要相互兼顾,有机结合。内部审计发展目标的制定应清晰、具体、可操作,能够量化的目标要素应尽可能量化。目标的制定切忌好高骛远,动辄“行业领先”、“国际一流”,看起来远大,实际上不着边际。第四,推动内部审计改革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企业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有可能涉及内部机构(岗位)职责、权力及利益的调整。内部审计规划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涉及内部审计组织体系的改革和人力资源的调整问题,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改革,我们不能知难而退,但内部审计改革不仅仅只是审计部门的事情,可能会涉及企业内部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需要有良好的组织环境及相关配套措施作为支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推动内部审计改革可先易后难,分阶段实施,确保平稳过渡。
二、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内部审计规划的认同度与约束力
企业内部审计规划的研究制定和具体实施不仅仅只是审计部门的事情,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企业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经理层、相关职能部门和子企业审计机构不同形式的参与。内部审计规划的研究制定如果只有审计部门参加,这样的规划很可能就是部门规划,其工作成果不可能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同,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实施。第一,内部审计规划的研究制定应该在企业最高管理层的领导下组织实施。由于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具有特殊地位,很多公司制企业内部审计章程明确,内部审计对董事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或者内部审计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双重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规划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因此,内部审计规划的研究制定应该在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或经理层的领导下组织,这样一方面可以准确反映管理当局意志,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协调各方面资源,强有力推动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第二,参与规划研究制定的范围要有一定的广泛性。研究制定内部审计规划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需要企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支持、参与和协同。尤其是需要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资产财务管理、纪检监察、子企业或区域性审计机构等部门和单位的实质性配合与参与。企业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广泛参与,有助于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各方面作用,凝聚广泛共识,提高内部审计规划研究成果的认同度,并最终确保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第三,要严格内部审计规划评审与程序,确保内部审计规划的有效性与约束力。内部审计规划在提交正式审定前,可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评审,以确保质量,其最终成果应由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审定批准后作为正式文件实施。
三、实现内部审计规划与企业整体发展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纵向和横向协同
从企业发展规划的体系架构来讲,内部审计规划是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子规划,属于职能规划范畴。一方面,内部审计规划应服从于企业整体战略规划,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和整体发展规划来研究制定;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规划要与企业各项具体业务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规划、信息化工作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等其他专项职能规划相协同。内部审计规划不能脱离于企业大的发展环境而独立存在并推动实施,不能成为企业规划体系架构中的“孤岛”。内部审计规划的研究制定可以促进和推动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但不能而且也无法颠覆企业现有的发展环境、管控体系与运行机制,不能偏离企业整体发展目标。如果偏离了企业整体发展目标,或者与企业其他专项规划不能协同甚至是发生冲突,内部审计规划将难以实施。
四、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量体裁衣,开拓创新
认真学习内部审计先进理念,借鉴内部审计行业最佳实践,是企业研究制定内部审计规划的有效途径。但学习借鉴内部审计先进经验不能照抄照搬。由于企业在内部审计组织体系、管理模式、工作机制、业务类型、工作重点、人力资源状况、内部审计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规划内容的不可复制。因此,研究制定内部审计规划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条件、发展状况、发展需求与愿景等个性化特征,量体裁衣,开拓创新,构建适应企业自身实际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管理模式与工作机制,明确与企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内部审计目标、主要业务形式、工作重点、工作措施以及相关资源配置。
五、依托外部咨询机构与依靠企业内部专业力量相结合,确保内部审计规划编制质量
关键词:企业战略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影响;职能;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内涵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运动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培训、调配等,让有限的人力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配置,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内在的潜能,
使他们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进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作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来源于西方,它相对于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观念来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显得更加全面、深化,内涵更加丰富,而且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效果目标更容易实现。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最早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中提出了这一概念,它特别强调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及关键作用,并且呼吁要提高并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使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去,做好短期和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当前,学术界一致认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一内涵界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从这个内涵上可以看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它首先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元素。国有企业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与发展,必须要考虑到本企业的发展优势以及竞争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不致于落后乃至被时代所淘汰。其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了这种管理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性、导向性。企业通过组织构建,将人力资源纳入到统一的架构中去,发挥整体的效能,以获得最大的收益与回报。再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科学、规范的系统,这一战略系统包括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实践及管理等行为。最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还具有契合性的特点,即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必须做到两者之间的契合,不仅包括横向契合,也包括纵向契合。
(三)企业战略变革的概念及特点
企业在进行发展战略变革的过程中首先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就需要从根本上,也就是人的观念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员工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最终形成由组织到员工个人的有机而统一的管理思想体系。其次,战略变革有着综合性的特点。企业是一个整体,企业内部的变革也是一个系列而又复杂的过程,涵盖了变革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运用不同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因此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再次,战略变革是适应时展要求的,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这种创新发展从根本上就是管理理念的创新以及科技知识的创新。当然,既然是变革,就会有风险,而且有些风险是不可预测的;但是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冒险”的精神,才能使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企业发展战略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应用与发展,现代人力资源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它已经不再仅是承担人事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在企业战略变革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新的职能。比如:战略管理职能、转型与变革管理职能等。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多都参与到企业战略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去,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整合,整体优势的发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与解决,并且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制定相应的长期发展规划。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扮演着行政专家的角色,这一角色和传统的人事管理基本吻合,包括对员工的选拔、培训、开发、评价以及报酬等,并降低人力资源运行成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激发员工的潜能以及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扮演者激励者的角色。企业鼓励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平等对话、沟通与交流,认真倾听员工的心声,尊重员工的人格,培养员工忠诚度。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充当着变革、推动者的作用。最后,也是极其重要一点就是它所扮演的角色是变革推动者的角色,它能够在企业战略发展变革过程中,妥善解决各种人力资源问题,,使组织中的不同力量发挥出最大的综合作用。
三、企业战略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变化
(一)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变化对企业组织行为的影响
变革不同于改革,改革是在原来基础上的补充与完善,而变革涉及到一些根源性的改变,“破而后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它可能会打破原有的组织惯性,建立新的机构组织以及体系。具体涉及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企业文化,可以从企业文化入手来重塑支配企业运行、发展的组织行为,因为这种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凝聚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以及奋斗目标。只有将企业文化作为突破口才能有效地改变阻碍变革的原有组织行为和模式。其次,在组织结构上,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和一贯性有时会导致战略变革受阻并提高变革成本,如果要消除这种阻力,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在结构变革中起规划和引领作用。企业还要不断健全与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流程,逐渐提高员工的素质与水平。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要重视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做好企业内部的发展规划,大大提高企业成功的几率。
(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变化对员工个人行为的影响
企业发展战略变革的过程中,员工的个人行为也要经过变革,这需要一个逐渐变革的过程,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应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变化,要求个人行为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那么,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需要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战略发展的认识,鼓励他们积极接受新思想,与企业一起发展、一起进步。
(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变化对变革过程本身的影响
企业发展战略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它们之间关系的处理有利于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的效果突出,成效显著的目的。企业的变革战略发展是一种变革性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需要适应企业战略变革的发展需要,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调整而调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于企业变革战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变革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支撑。
四、企业战略变革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要求
企业战略变革以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决定,在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中,要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而且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变化肯定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成为企业战略变革的建设者。
企业战略变革需要内部的管理者和员工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变革的精神,经常性的对员工进行培训,逐渐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企业变革的战略性也决定了企业员工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及工作的主动性。企业在战略变革的过程中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为尽可能多的员工能力的发挥提供平台,并且为企业发展塑造变革的氛围,这些都是企业战略变革取得预期效果的保障。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与变革的先锋。
企业战略变革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除了具有充分的业务发展知识外,还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思考整个企业的整体运行,掌握大量的业务知识。他们可以对企业的战略以及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时解决阻碍战略执行的管理难题,还能协助管理者在变革过程中的切入点和时机。
(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个人信用度。
只要当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严格自己,具备良好的个人信用度,不仅可以赢得企业领导的尊重与认可,而且在员工之间也会形成强烈的信任感。从客观上来讲,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它体现在企业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要将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此外,鼓励员工开动脑筋,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企业变革发展中的政策制定、执行等过程中来。只有当人力资源管理者真正的做到与员工进行平等地对话,增强员工们的信任度以及亲和力,那么最终才能成为员工心目中的朋友和可以值得信赖的人,这样凝聚起来的团队合力将会大大促进企业战略变革的发展,也会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摘 要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却是步履维艰。导致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尤其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本文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含义出发,从外界环境变化和民营企业自身两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从认识层面、人力资源规划层面以及人力资源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对策。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公经济重要内容的民营企业也得以飞速发展,它们在发展生产力、吸纳就业、增加地方财源、满足社会需求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却是步履维艰,据全国工商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有10万多家倒闭,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有85%的民营企业在10年内灭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人力资源管理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民营企业现存问题的关键因素。在已有讨论如何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国内学者就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从战略角度研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尝试还比较少。因此,本文拟就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概述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由比尔(Beer)于1984年在其著作《管理人力资本》中提出的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通过有计划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使用,为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实现配置可靠的人力资源。
相较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基本特征:(1)更加凸显以人为本。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以“事”为中心,强调人是为完成事而存在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是“人”,更加强调人是获取竞争优势资源的资本。(2)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核心作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联系较少,往往定位在行政辅助功能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动态化、一体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融入到企业战略之中。(3)关注企业整体层次的绩效。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是本部门的工作绩效,强调本部门工作绩效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关注企业整体层次的绩效,强调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二、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着一种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我国民营企业要加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由民营企业内外部因素决定的。
第一,外环境激烈变化的需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将面临着全球化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占领国际市场,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而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技术条件等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挑战也大为增强。在利用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机遇和应对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挑战过程中,民营企业在软件、硬件提升方面可以实施跨越式发展。而在人力资源的提升上是没有近路可以走的。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越来越凸显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只有迎头赶上,才能有效应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
第二,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种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把企业所需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中来,将他们保留在企业之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来为企业服务。因此,各个企业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了人力资源管理。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要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才能提高其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
根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反观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我国民营企业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少是从企业战略层面来考虑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需求来考虑人才的引进和配置,导致人才的引进也只是为了应急需要,无法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战略性认识,导致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主要是依靠“控制”和“服从”, 而忽视人性化的管理,忽视与员工的交流,忽视对员工授权赋责,更不愿让员工拥有对企业相关情况的知情权,使员工工作起来目的性不强,效率不高。这使得员工的创造性受到严重挫伤,丧失归属感和忠诚度,导致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现象严重。
第二,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缺失。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管理者素质的不断提升,他们对人力资源资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逐步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重要意义。但是,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与企业战略规划并不协调。在民营企业初期,会向市场和销售倾斜,而到了稳定成熟期,民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将“人情”与“人性”混淆,导致以人为中心的说法沦为空话。另外,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人才流动性太大,所以民营企业也不愿意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企业的基础性投资,这又进一步使得人才流动性变大,形成恶性循环。另外,民营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支持。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制度安排的战略性凸显不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而展开,包括薪酬、绩效考评以及培训机制等。而我国民营企业在这些方面是严重滞后的。一是薪酬制度的战略性激励不够。民营企业薪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提成的做法,这种单一的薪酬体系是不能满足员工多样化的需求的。二是绩效评估的战略性凸显不够。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依据企业既定目标和任务下所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的,缺乏完备的考评指标和方法,对员工的考核缺乏科学性,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培训开发力度的战略性严重滞后。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
四、构建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借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如前所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缺乏认识,甚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人事管理层面上。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战略性思考,导致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民营企业首要的任务是要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观念。这是民营企业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具体要树立这样的思想: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企业一切活动成败的根本,企业的一切都要从人出发,企业应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思想,强调把人看成一种资源,而不是成本,看作第一位的资源,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用好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使企业成为协同作战、团结合作、高效创新的团体。
第二,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针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的不足,必须要强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协调。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民营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供给、培养与选拔方式进行科学、整体的预测和规划,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其他职能的基础,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预先准备所需人才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具体内容包括: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弄清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况;分析企业现有人才开发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确定人员需求量;制定匹配政策,确保企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一致;确定具体行动计划或对策措施;搞好反馈调整。
第三,完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制度。一是要建立战略薪酬体系,民营企业要根据企业战略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薪酬战略,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薪酬策略。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模式,努力破除单一化薪酬模式带来的弊端。二是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与方法,在实施绩效考核前一定要保证绩效目标的明确、客观以及量化等。在实施考核过程中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并尽可能让更多的员工参与绩效考核。考评结束后要注意考核结果的反馈,企业要帮助员工制定改进计划。三是要加强员工培训开发。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培训理念,充分认识到培训开发对于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员工培训的需求分析,做到培训的有的放矢。另外,还要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多样化的、多层次的、适合不同员工的培训开发体系。
参考文献:
[1]孙燕.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
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 目标管理控制
1、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理念
1.1、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检查企业为达到目标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评价实施企业战略后的企业绩效,把它与既定的战略目标与绩效标准相比较,发现战略差距,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纠正偏差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控制实际上是依附于企业战略规划控制的,只是在具体的内容上完全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可操作性方面,但同时也与企业的发展规划进行完整的结合。由此,人力资源控制中的战略控制步骤可以类推到以下几个步骤:
(1)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目标。在目标制定时,需要与企业的经营利益以及发展利益进行双重结合。要考虑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可能实现的收益、降低的成本以及对企业产生的潜在推动力。
(2)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目标衡量标准的量化方案,并基于此方案进行评价。对具体的目标指标进行量化标准的制定,从而判断实际发展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并分析成效和缺陷。
(3)基于评价结果的计划变更和及时修正。在完成量化评价后,可以判断实际效果与预期的差距,根据权重系数来判断某一项缺陷的重要性,从而制定有优先级的改善策略,在企业内部实现良性传导。
1.2、规范控制
规范控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部门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绩效评价标准或者工作规范不一致现象,导致员工内部容易形成矛盾问题。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可以通过分级的标准和规范原则,上级方案采用更为宽泛但适用于所有部门的评价标准和工作规范,在部门内部在进行细化指标评价。
1.3、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企业发展规划是企业所有各类人力资源规划的总称。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总体发展。总体发展不仅限于人数的增加,还包括了吸收优秀员工、员工个人发展、员工自然更替、基于企业发展需求的员工更替四个方面。
(2)保证人才的合理利用。企业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的均衡分配,保证用人到位。
(3)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合理的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是使人力资源效能充分发挥,降低人力资源在成本中所占的比率。
2、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控制要素浅论
民营中小企业在管理控制上存在实效性不足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也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2.1、战略目标控制
2.1.1、制定战略控制规划。控制战略规划的制定为控制管理的实施提供最为基础的参照指标。
2.1.2、明确和完善管理规范,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其中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工作的规范。
2.1.3、明确和完善聘用与晋升制度。这一目标就是要辅助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人力资源的有效控制。
2.1.4、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在人力资源控制中最后的工作内容。有效的控制管理成本也能够为企业运作成本的节约提供帮助。
2.2、确定用人和管理控制规范
通过加强人才的自我储备、专人专用、规避“家族特性”等措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有效发挥人才价值。
2.3、优化人才引进方案和发展计划
2.3.1、合理优化公司部门的职能分工和人才聘用
民营企业当中职能部门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在职能分配的优化方面,更要注意做到整体统筹、合理划分,不断完善以适应不同时期的需要。
2.3.2、管理权力下移
这里所指的去哪里下移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在人力资源部门构建完成后,企业高层要将归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权力完全下放。
其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下移至职能部门,下移的权限主要包括绩效评价、职能监督、个人职能规划几个方面。权力下移,主要下移与部门职能相关的评价内容,保留企业内部无差异的评价和工作规范制定权力。
2.4、制定长期稳定的培训计划
企业提供内部员工培训平台,不但使员工收益,实际上也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改善的有效途径。民营中小企业在培训计划的制定方面,要保证稳定、持续开展,同时不能够忽略一般员工的发展。
2.5、完善薪酬、福利、评价体系
绩效考评控制是对所属单位及个人占有、使用、管理与配置企业经济资源的效果进行的评价。绩效考评控制的主要环节有:确定绩效考评目标;设置考核指标体系;选择考核评价标准;形成评价结果;制定奖惩措施。
通过对以上目标的制定、采取的具体措施、达到的效果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及时揭示成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做出客观平评估,以便高层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3、总结
除上述常见控制措施外,企业还需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理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于绍君.中小企业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0).
关键词: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人力资源规划的实质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它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提供了指导。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企业所承认和重视。
一、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管理是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内部员工定性定量分析,预测人力资源供需状况,运用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对人员的有效管理,以提高员工素质,增加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内部凝聚力,实现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制定的生产经营目标,获得最大化收益的活动。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与管理:①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国家政策、社会政策和企业政策的指导下制定的对企业计划时期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目标、政策、实施、预算等方面的规划与管理;②它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充分调研、分析企业内部员工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细化标准,包括人员调配、升迁、培训、补充、工薪、奖惩等方面的具体规划与管理。现阶段,越来越多企业迫切期望通过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最终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内容1、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与任务陈述
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设计首先要确定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结果,并考虑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分解、落实,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每一阶段性计划都应从目标、任务、预算、方法措施、时间等方面进行考虑,以承接人力资源规划,使其实施结果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目标的实现。2、确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各种影响因素
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科技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企业一般特征、企业战略规划、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系统、企业文化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企业实际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供给预测的影响因素如业务总量、专业与组织结构、阶段性工作变化、人员的稳定状况以及现有人力资源、劳动力市场情况等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规划报告。3、确定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法
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基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而进行,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将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分解到人力资源规划当中,让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能真正体现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需要得到公司领导层的大力支持,成立实施小组,制定相应的实施制度,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理念培训。4、规划人力资源需求量
根据企业环境和所收集的资料来选择人力资源预测模型,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分析。在规划动态执行过程中,基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进行净过剩量、净需求量分析。
三、提高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措施
1、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提高规划制订效率
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准确、及时和相关的信息资料,如果没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效率之低是难以忍受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客户、业务和市场进行深入接触和了解,把握整个企业发展走向,洞察整个行业走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必须是动态的、变化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有利于组织进行人员的学历、能力特长、素质等信息收集、保存、分析和报告,有利于决策者和管理者在编制和调整人力资源规划时能准确、及时获得相关的有用信息。
2、健全人力资源招聘、培训渠道,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由于电力企业的长期垄断性,其人才招聘以及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漏洞。比如在电力企业中,计划管理模式长期占有主导地位,其招聘员工优先选择职工子女、同一统所办学校毕业生,这就拒绝了许多对口优秀人才的纳入,从而不能激活电力企业员工的新鲜活力。狭隘的聘用渠道本身就禁锢了优秀人才的吸收,再加上企业内部职工培训的单调与冗长,更凸显出了电力企业员工素质水平的停滞不前。健全的人力资源招聘,以及科学合理的培训渠道拓展迫在眉睫,此二项措施的并用将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将为电力企业注入无限活力,为其发展铸造一道夯实的基础。
3、建立奖罚分明的薪酬管理制度
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一项主要内容,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良好的薪酬管理模式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企业薪酬体系必须要有激励性;其次,薪酬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岗位设计和岗位评价为基础;最后,员工的薪酬必须要结合绩效考评,与业绩挂钩,使每个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好坏、对企业贡献大小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的目的。潞安集团先后有多名同志被授予“全省高技能人才”和“三晋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享受省政府岗位津贴。这是潞安的光荣,也是潞安的宝贵财富。集团公司为他们给予了荣记一等功等荣誉,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
4、推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标准化建设基于岗位工作分析,开发并完善各类人员的能力培训标准,研究制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能力素质标准及培训人纲,统一制定新入职人员和转岗人员培训方案,将岗位所需知识能力作为培训主要内容,形成完整的培训标准体系,提升各类人员的岗位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5、从长远出发,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提高人力资源规划的意识,认识到员工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要将之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以企业的长、短期发展目标为基础,形成对应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在对市场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针对员工的个性化培训计划,并通过合理的人才储备措施使得企业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过程中,要将之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时调整的方式与手段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产时间保持在一定的可变动范围中,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以及企业经营方向的调整。
6、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企业中招聘人才,是为了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于聘用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结合本企业的环境和发展来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人力发展规划,并且随着企业环境和发展规划而变化,这样对于拓宽人才的引进渠道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要给予新聘用的人才进行完整的培训计划也是比不可少的。科学合理有效的用人机制利于充分的挖掘人才的潜能,争取做到人尽其才,让合适的人在适合的岗位上做出巨大的贡献。
7、提高人力资源规划管理者的素质加强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管理队伍的培养,是消除人力资源规划危机的重要途径。外部环境的强烈竞争性,使得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更为复杂,这就要求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者应具有战略性思维与实际操作经验。因此,加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提高其整体性的专业素质成为人力资源规划成败的关键。为了提升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对管理者进行培训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培训计划中应包括培训政策、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考核等内容。
四、结束语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管理的顺利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规划者和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吕彪,常亚平.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01).
【关键词】电力集体企业发展;战略性
人力资源管理;举措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创建具体的管理措施过程中,从帮助企业获取与战略相符的员工行为与技能出发,即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大方向,对有关人力资源的所有活动及部署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管理。
1电力集体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形势
从外部因素角度讲,企业经济正面临两种形式:①社会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正向新常态过渡,市政竞争日益加剧,成本刚性激增,产品价格下调在所难免,对于人力资源的成本和质量都提出严格要求;②国有企业改革日益深入,市场构建、产品价格调整、销售侧全面放开等方面涉及的问题仍需进行仔细的探究;在社会与政治方面,按照法律管理企业的要求不断严格,企业监督主体增多。从企业内部角度讲,我国能源格局正出现深刻的变化,推动能源清洁转型迫在眉睫,大容量和远距离电能输送及智能化运行管理正面临更高要求,人才需求力度大幅提升;为适应上述需求,企业制定一系列战略目标,怎样以战略框架为基础,合理利用、高效管理、有效控制、实时监测、动态维护与持续开发企业人力资源,使其创造更大的协同价值,形成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契合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将成为目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方向。
2新形势下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举措
2.1提高认知,细化目标,确立发展规划
(1)注重内部人才培养,推动人才不断成长和发展。企业自身应树立正确的用人理念,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并加大骨干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人才水平。对企业管理层而言,应在战略上把控人力资源的大局,鼓励、支持初级员工,避免高端人才流失,建立企业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直观联系。(2)明确企业当前面临的发展环境,要具备根据内外部环境实际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及模式进行正确调整的意识与能力,以此确保人力资源始终和企业的实际发展相契合。(3)组建专业队伍,重点分析目前面临的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确保企业发展和员工自身利益保持高度一致性,是实现企业战略匹配的前提。通过对合理高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能为企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2.2管理人员加强自身素质,并转变其职能定位与角色
(1)在企业中,管理人员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核心力量,其能力水平、素质高度,将会对管理成效造成直接影响。为此,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总体战略,落实好各项基本工作,包括招聘、培训、薪酬模式设计、激励政策设计与绩效考评等。(2)全面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践行者,需不断学习先进管理知识与技能,并对以往的工作经验加以总结,对层级、岗位、履职等重要因素进行统筹分析,通过多角度的交流和学习,达到稳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目的。
2.3建立以企业战略为核心的人力资源计划、制度和系统
(1)对将岗位评估作为基础的人员编制与机构设置进行完善。通过对职务职称体系与岗位说明文件的有效匹配,能为人力资源基本工作提供丰富、准确的资料。基于此,企业必须按相关标准编制岗位说明文件,从而为人才选拔、聘用提供可靠依据。(2)加大对用工总量与人工成本总额的管理控制力度。结合不同板块业务特征与用共类型等情况,对企业营业收入、产值、利润、超缺员及人工成本总额进行挂钩。(3)薪酬激励体系优化构建,以切实满足多层次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员工的薪酬激励应当充分考虑其自身能力水平与素质状况,而激励除了要根据外部市场变化,还要注重和奖金发放与薪酬调整方面的关联。借助不同层次所形成的差异,达到调动员工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目的。(4)构建将结果作为主要导向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对绩效管理而言,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和正向激励,以结果为主要导向激励员工,提高高绩效员工福利待遇,考核低绩效员工,并给予适当惩罚。对于连续年度绩效低的且通过相应培训仍低的解除劳动合同,切实落实员工的进出机制。但要注意体系的实施必须透明、公正,所用的考评方式不宜复杂。(5)实行员工终身培训,注重教育和培训工作,构建健全的员工培训机制,同时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对于核心岗位员工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在规划内考取的职称、证书等。并制定对应的培训计划。计划中可以包含多种培训项目,比如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实践交流与专题培训等。
3结束语
战略是组织者为了自身的生存、稳定和发展,根据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资源条件,对组织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组织目标途径的总体谋划。并且通过对各种资源的重新组合,加以利用,以达到创造市场价值目的的商业行为。战略也是一种意识,是有预计、有组织的进行程序,是解决一个企业如何从现在状态达到将来位置的问题。中小企业所面临问题很多,如企业管理落后、资金困难、人才缺少等。面对如此多的困难,中小企业决策者要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战略计划,制定出远景目标,确立企业的使命,是当务之急之事。
一、中小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实行战略管理,明确自己要占领的市场份额,确定企业发展规划的具体步骤,寻找独特的发展道路,是非常必要的举措。中小企业如果忽视企业战略管理,做事没有长远规划,重短期利益,急功近利,重法律责任,轻社会责任等,将会制约企业的拓展。战略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生死存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企业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没有目标,不明白自己的使命,不注重资源的配置与整合,不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研究等,企业倒闭是必然的。
二、中小企业战略建立
中小企业战略决策者对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进行分析后,创建企业战略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确立中小企业使命。确定企业使命的工作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起点。企业使命是指企业战略管理者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标、总特征和总体指导思想。它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和企业力求为自己树立的形象,揭示了本企业与同行其他企业在目标上的差异,界定了企业的主要产品和服务范围,企业试图去满足的顾客需求,让消费者成为忠实消费者。中小企业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限制,不可能在多个行业都具有竞争优势。为此,制定企业使命,需要根据能力、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认真考虑;制定的使命要现实可行,使命描述要具备一定的鼓动性。使命制定后,要让全体员工理解,并为之产生自豪感,产生凝聚力。
(二)明确中小企业的远景。企业远景是为企业描述发展方向,回答企业要成为一个什么类型的公司,要占领什么样的市场位置,具有什么样的发展能力等问题。中小企业的远景莫过如此,中小企业远景则是界定中小企业未来的业务范围。中小企业清晰自己远景,它要求企业决策者有洞察出本企业业务中将要发生的变化以及将要出现的市场机会能力,客观地对待所要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环境、技术环境、管理环境等,理性的分析所需要采取的措施,提出一个切实并且有吸引力的概念,进而规划企业的行动,激活企业的战略。
(三)确定中小企业的目标,企业目标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框架下,为企业和职工所提供的具体方向,以及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创业型企业目标的确定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创业型中小企业只有明确战略目标,企业才能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合理分配各种资源,正确安排日常经营活动,恰当地指明任务和职责,没有确定的目标,企业的使命就会形同虚设。
(四)制定中小企业战备计划。战略计划是把企业诸要素视为一个整体,规定在3―5年内要达到的经营目标的一种长期计划。中小企业战略计划是战略管理的“脊梁”,是指导战备管理的重要过程。中小企业制定战略计划,其目的是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成功程度。
如何制定中小企业战略计划,中小企业领导者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利用现有的网络,获得相关信息,在科学技术发达、通讯系统完善的环境下,信息流量超大,为广大的中小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情报资源。在这种形式下,中小企业领导者,应当结合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发展方向,制定面向未来的,具有针对性的总体规划。
(2)制定中长期计划,中小企业领导者要制定3-5年的中长期计划,明确今后经营重点。中小企业由于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因素限制,不可能在多个行业都具有竞争优势。所以,中小企业制定中长计划时,应侧重于专业化发展,集中企业内部的优势资源,突出核心专长。
(3)合理分配资源。中小企业的内部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如何高效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和潜在资源,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果,要做到:资源开发符合总体规划;资源要综合利用;资源利用符合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中小企业选择的战略实施模式有如下几种:
(一)合作型模式。合作型模式是制定战略的管理者启发其他员工来考虑战略制定与实施的问题。这种模式可以直接听取职工的意见,并将他们的意见加以综合分析,保证决策时所使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从而提高战略实施的有效性。
(二)增长型模式。增长型模式是中小企业决策者鼓励其他管理人员制定与实施自己的战略,然后从中取优。这有利于促使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寻求创新的机会,充分挖掘本企业的内部潜力,以确保企业价值能更好地增长。这种战略集中了一线员工的经验与智慧,企业领导者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下属成员。
(三)变革型模式。变革型模式是中小企业管理者将工作重点放在战略的实施上,企业的决策者在单位各部门的帮助下,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变革,建立新的组织结构、新的信息系统,兼并或合并经营范围,采取新的措施及激励手段,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争取得到大多数员工的支持,增加成功实施战略的机会。
在实施战略过程中以上四种模式往往是交叉或混合使用的,采用何种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程度、发展变化的速度及中小企业的经营状态。
六、中小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战略的执行过程,为此在战略执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