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古文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

第1篇: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

关键词:学困生;积极性;学习技巧

学困生是高中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应当被足够重视,以使他们轻松处理好学习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进而改善高中语文教学的学习效果。

一、学困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表现

在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学困生的表现及成因略显复杂,有的高中生是因为小学初中阶段语文科目基础知识薄弱,无法接受高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另外由于受到自身理解水平的局限,导致学习效果不够明显;还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有负面情绪,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语文科目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造成语文成绩较差。综合几种情况来说,在高中阶段语文科目学习中,学困生的主要类型有基础知识薄弱型、学习能力不足型以及情绪负面消极型三类主要表现形式。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对学困生进行思想及情感上的引导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一大部分的学困生情绪尚未稳定,学习兴趣不足,心存畏难怕苦思想。想要对学困生实施转化策略,应当从思想和情感上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摆脱学习中的负面情绪,积极融入语文课程的学习行动中。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温暖的教学气氛,使每一个高中生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此的教学氛围对于引导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消除学困生心中的焦虑,使其以轻松自如的心态学习语文课程。其次,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不管他们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在思想上遭遇困境,教师都要给予最真心的关切,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经常表扬学困生,激发他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潜力,对他们的进步和认真都加以夸赞,加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困生打好知识基础

大部分的学困生是因为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而形成的,因此,教师一定要从根本上使其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有针对性地补上之前学习阶段过程中落下的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定期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进行测验,掌握学生过去时间段内的学习情况。考试内容应当包括语文常识、语法、字词、段落阅读等,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全面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发现他们在语文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在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后,教师应当针对具体的问题制订具体的解决方案,在学困生薄弱的知识环节上有针对地予以辅导。比如有的学困生语文常识错误率较高的,应当要求他们将尝试的内容系统化,并制作成小纸片随身携带以便及时复习。有的学困生阅读能力较差,教师则应以小组的形式让他们深入探讨做题的技巧性。

3.指导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技巧

语文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重点注重对学困生这方面的教学,要求学困生能够随时回忆起语文课程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并对其进行技巧上的引导。另外,结合学习时的反馈进行方法指导,使其有针对性地提高语文成绩。如果学困生是在古文学习时存在障碍,那么,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掌握五步训练法。第一步是分段背诵古文的内容,在背诵之前需要将古文的内容及层次理解清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步是提问法,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充分的预习,罗列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并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提出,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回答问题,锻炼学困生的思考能力;第三步是语意联想推断方法,使学生掌握通过联系文章的上文和下文来推断文章中心思想,帮助其解决文字难以理解的问题,降低学困生翻译古文的难度;第五步则是积累归纳法,这部分要求其可能在平时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积累与记忆的好习惯。长此以往,学困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将得到明显的提高。学困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之后,学习的障碍将会减轻许多,特别是教师对于语文语法及古文阅读等部分的方法指导,可以使其迅速找到解题的正确途径,有效地帮助其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对于开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教师需要对这类特殊群体进行深刻、彻底的研究,正确认识学困生的成因及表现特征,有目的性地对其进行转化,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转化的任务,提高其高中语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爽.学困生成因分析与转化措施[J].考试周刊,2011(29).

[2]胡胜利.中学生不同课堂情境的成就归因及再归因[J].心理学报,2013(3).

[3]文海山.如何培养语文学困生的语文能力[J].当代教育理论研究,2011(8).

[4]巢卫媛.对高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4(88).

第2篇: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推进,我国对教育事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我国的教学课堂进行全面的改革。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已经面临着严重的影响。面对在新课程改革强烈的冲击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全面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推进,使得教学主体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1.教学注重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学习和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这样能够提高考试的成绩,但是不能将这种教学作为满足应试教育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写作、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优秀文学作品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全面的熟悉,了解清楚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再探索作者从文章中所要表现出来的特定心理情感,最后再讲解文章的写作艺术特色以及主要的写作手法,通过在无形中的渗透给学生足够综合的教学任务。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中都会或多或少因为知识背景、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面对这些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课堂地位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真正做到教学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

3.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高中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例如在讲解《赤壁赋》这类文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古文中的难以理解的字词,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大纲需求积极的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古文文学常识。

二、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推进,使得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不再是学生在课堂下死记硬背,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灌输知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教学启发,让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和领会全新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全面体现出教育的启发作用,同时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将教育的重点教学方向放在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全面利用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产生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1.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严重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处在一个积极思考和学习的状态之下,教师的教学就会比较轻松,而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不积极,被动的学习知识,而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进行促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取得不了什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教学方法不断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不断得到创新和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意识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点发展的方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还能够提升教师教学的水平,满足新课程改革的不同需求,其逐渐成为了教学方法发展的新方向。

三、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1.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数都是采用命令、督促的角色与学生进行相处。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很可能会对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放下自身高高在上的姿态,弯下腰与学生和谐的沟通和交流,与学生交朋友,不断改变原来师生之间不和谐的关系,这样也能切实提高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

第3篇: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营造;良好氛围;策略性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据调查,不少学生视文言文篇章的学习为一件苦差,有部分学生甚至害怕,厌恶学习文言文。凡到古文学习的环节,便如临大敌,考试中更是害怕古文部分。而另一些学生虽然对古文没有如此强烈的恶感,却也谈不上喜欢。即便那些能轻轻松松的学好古文的同学,对古文也没有多少好感。然而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规定,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古文均是“通俗易懂的篇目,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文言文并非艰涩难懂,可为何高中生中对古文无兴趣的呼声如此之高呢?古文学习要求良好的氛围,而正是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此种氛围,所以在学习文言文要有良好的氛围。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并且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限定于课本,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结果却相反,很出乎意外。

据调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处,笔者分析如下:

⒈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一下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

⒉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学以致用情境的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证。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

⒊学生离开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处。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忧患意识”,“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识,但是,问其忧患意识的现代意义,如何让自己成为人才,学生一筹莫展、一片茫然。这关键在于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关注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例如“忧患意识”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即让学生忧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战争、发展社会中的环境、美好生活中的绝症……让学生学习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此可见,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文言文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策略性思考。

既然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同时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是那样的重要,我们就应该为其进行策略性思考。

⒈反复吟诵而后得之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吟诵精妙呈现。例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的反复朗读中与“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进行了区别,对秦兴徭役、发民谪戍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在邹忌讽谏之后说“善”。一个字简练精纯、运用恰当,表明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说明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所以“善”字读起来,应在短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威严明智,在高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大胆胸襟,一代明君可谓形神逼肖。而作为中国文学的精华文言文其实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名篇《赤壁赋》《滕王阁序》等,读来便是一种语言文字美的享受。像这样的篇目更应反复吟诵,感受我国古典文化的语言韵律魅力。

⒉品味感悟而重修身

针对文言文教学,叶圣陶先生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陶渊明读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便是个好例子。在《岳阳楼记》中我们吟咏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的政治抱负时,更应体味“先忧后乐”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现实意义。在《鱼我所欲也》中我们高歌“舍生取义”的神圣时,更应感受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的意志。在《赤壁赋》中我们体会面对困境淡然洒脱的心态。《史记》中一个个流光溢彩的历史人物无不穿过历史的硝烟,给我们心灵带来震荡。其实文言文也是古人思想情感的结晶和展现。

通过品味感悟,学生亲切地体会,让文言文学习有滋有味;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让文言文内涵熠熠生辉。同时,学生也将优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内化,臻于至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⒊积累贯通而学致用

第4篇: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

但目前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普通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严重失衡,上文言文课花的时间多,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效果成绩不理想,考试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失分严重,文化底蕴差,文言文成为提高语文成绩的绊脚石。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二十年,深感高中文言文教学停留在治标不治本的层面上,认为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文化底蕴的传授与文言知识的自然融合。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少学生学习的心理畏惧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传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大量信息,是华夏儿女传承传统文化必学的知识,可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造就了文言文的深奥,不用说先秦诸子,也不用说《史记》《资治通鉴》等,就是明清时期的白话文言都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加上初中文言文教学过于浅易,而高中文言文难度一下加大,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就不高,存在畏惧心理。那如何能克服这种畏难情绪,激发兴趣呢。

1.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学习体现阶梯性。人教版高中教材把一些故事性强、较浅易的文言文安排在高一,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等,这些文言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高二时,教材就安排了一些唐宋散文和说理性的文言文,如《陈情表》《归去来兮辞》等既扣紧了高二须写议论文的特点,同时对积累了一定文言文知识和文化基础的学生来说,也觉得不难了。在高三时加入了先秦诸子的思想评介,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克服畏惧情绪,更好地提高文言文水平。

2.旁征博引,扩充知识,学习体现趣味性。学生为什么学习文言文会觉得难?原因之一是远离古代社会生活的背景,之二是古代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与现在差距甚大。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要善于联系史实背景,扩充学生见闻和知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介绍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称中国,沿用至今。等等。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大多与名家有关,或与历史的重大事件相关,如果教师只单纯地讲授课文内容,而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相联系,只能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单调枯燥,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文言文时可以由故事导入,或讲述名家的小故事,或讲述历史事件相关的人与事,从而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如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例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指的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又加一老翁也”。

二、强化文言文教学中的“文”与“言”的融合,做到文化底蕴的传授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多数一线的语文教师往往纠结于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置,只注重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实用知识,个人教师或注重浪漫主义,或轻视实用价值的体现,只注重挖掘文言文的文化传承,而我认为“文”与“言”两者应并重,甚至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

第5篇: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

一、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实施“以写促学”的理论基础和条件

(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可见,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以写促学”正是反映学生对阅读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有效体验的表现。

(二)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理论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学习时,学习者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解决问题。“以写促学”正是体现了把学习教给学生自己把握的元认知理论。

(三)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开始要求自立,尝试独立思考,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视野日益开阔,思维体系日益完善,善于接纳新的事物。同时,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学习的目的性、独立性逐步增强,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改善;他们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之外,能够较为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二、“以写促学”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一)明确“写”的要求和目的

新课标对中学诗词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运用“以写促学”,并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地“写”,而是要经过思考,从诗词的艺术表达、思想内涵、作者观点等角度去“写”,或赏析,或评价,或感悟,或创作,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思考丰富个体的情感世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采用多种方式、循序渐进的开展“写”的训练

1、圈点批注。圈点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理解、思考、感悟的点滴,学生容易并乐于接受。在学习古诗词的初级阶段,我带领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践行“写”,即在初步感知诗词时,通过查找资料,注上诗人的代表作品、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圈出不认识的、难懂的或是重要的、精彩的、感受最深的字词句;在书的空白处写出诗词的大意等。

2、诗词赏析。诗词的赏析是 “以写促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要花大量时间和功夫去训练的。教师要先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必备常识,比如古代诗词常见题材的分类、常见的表现手法、常见意象的含义、常见的思想情感、常见的诗词风格等,让学生心中久远而陌生的诗词变得熟悉生动起来。同时,教师要做示范,教给学生写赏析的一般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写”的恐惧心理,鉴赏诗词可以参照下面五个步骤:诗词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描绘的意境―表现的手法―表达的感情。

第6篇: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

第一步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文学常识等方面的问题,扫清学习障碍。第二步对照预习要求进行独立思考,尝试去理解问题。第三步是按照习题内容做一做,检查一下自己的预习效果,分析学习重难点。最后一步是将自己在预习活动中的难点内容筛选出来,便于在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中有的放矢。另外,笔者还定期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方面的技巧与心得,将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好的预习方法进行提炼,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预习方式,提高预习效果。

二、强化课堂互动技巧指导

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战场与主阵地,师生互动能够为教学活动增添活力,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理解效果。过去一段时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以灌输方式为主,以适应应试模式的教学需要。如今,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应当注重课堂互动技巧的指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抓住学习的重点,攻克教学的难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首先,引导学生改变“单打独斗”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冥思苦想,要善于和同学进行合作学习。笔者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合作小组,每一小组在人员数量上保持均衡,人员组成方面也体现好中差相结合的原则,在这样的集体之中开展学习研究,更能够体现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提高学习研究的速度与质量。其次,在自主讨论的学习环节,笔者指导学生畅所欲言、百花齐放,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和小组间讨论交流两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思维与智慧成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内交流环节,笔者要求牵头学生发挥好启发引导作用,将小组内每位成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对照教师提出的思考提纲进行阐述,然后全体成员一起进行完善与补充,集中全组成员的智慧完善学习成果。在小组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各个小组进行学习成果交流,在全班层面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性和全面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自主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同时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技巧与能力,对教学效率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强化薄弱环节巩固指导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应当特别强调针对性,因为教学时间紧、进度快,做无谓的重复劳动只会降低语文教学成效。因此要抓重点、抓薄弱环节,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针对性效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新授与回顾同步的方式,指导学生及时巩固和深化理解语文知识点,达到扎实有效的目标。首先,指导学生学会制作“难点分布图”,将新授课教学中尚未完全掌握以及已学内容中不够扎实的知识点分析和筛选出来,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学得不够扎实的知识点凸显出来,以便于在下一步的语文学习中突出重点,以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复习巩固效果。其次,指导学生学会制作“路线前进图”。每一轮复习的时间间隔对于学习效率方面的影响较大,间隔时间过短,属于浪费,过长则影响记忆效果。人脑在语文学习中的记忆规律是有章可循的,尤其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一成果得到了广泛运用。语文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合理安排语文学习难点和重点的间隔时间,首次复习、二次复习以及再次复习之间要科学安排,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成效。再次,指导学生学会制作“记忆联动图”。良好的记忆方式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许多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死记硬背,效果不够理想,制约了教学成效的提升。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记忆方式,如将关联知识点联合进行记忆的“框架结构记忆法”,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记忆和把握语文知识点。通过将枯燥知识点与形象事物联系起来的“联想记忆法”,能够缓解学生记忆的枯燥性与乏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四、强化课后拓展学习指导

第7篇: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文言文教学 文化底蕴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通常运用常规的文言教学模式: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课后字字落实到位。这种模式固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容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死气沉沉,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文言文就叹气。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究其原因,发现有二。

其一,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相去甚远,阅读它难免令人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空间很小,对学生来说,“难懂”加“无用”,所以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

其二,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课文的诵读,过于注重文言知识的传授,反复分析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的活用现象、文言特殊句式等做法,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使学生获得了“实利”,其实,学生们早就在麻木的听讲中日渐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而今,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文言文教学也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要改变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死气沉沉,文言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局面,我想,在今后高一、高二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同样具有承担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的思想。它不仅具有传授文言知识的任务,而且承载让学生接受古代作品的熏陶渐染,提高其人文素养,进而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的任务。因此,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积淀,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重视诵读

诵读对语文尤其是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的文言文和诗词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步骤。先读准字音句读,然后读出词义句意,再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与蕴含的深刻意义。例如,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反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通过诵读就能把握作者盼归的迫切心情。“读”和“译”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前后两个阶段。学生每读一遍,都向译的目标前进一步,把课文真正读懂了,“译”的工作也就完成了。因此,读和译是同时进行的,“以读促译”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思考,要运用语感来唤醒头脑中已有的字、词、句、篇等知识的记忆,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诵读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进行,否则难以完成诵读任务。为此必须认清字的音、形、义,同时还要理解词、句、段的涵义。如:《勾践灭吴》一文生字达十余处,诵读之前必须认辨准确。其次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感情,把握文体风格。最后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研读。这样的诵读需要边读边思考,需要有批判的眼光和发展的观点。

二、重视教会学生积累和归纳文言文的基础方法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授之以鱼的同时更要授之以渔,重心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从而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伟大理想。“鱼济一次,渔济一世”,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重教给学生一把把开启古代诗文阅读之门的“金钥匙”,使其能够终身在中国古代经典文化海洋里自由遨游。在文言文单元教学伊始,教师宜用2―3节课,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课堂上精讲少析,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凡是学生能自学的知识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走进文本,去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课后能自行归纳梳理,能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思维习惯中学会思考,并逐渐形成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重视挖掘作品当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要想把古文课上得生动有趣,教师必须深入到作品当中,去挖掘作品当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但凡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更是精品当中的精品。如果仅仅是流于对字词和文言常识的讲解,未免过于肤浅、枯燥,编者的意图也最终未能得到贯彻。教师深入到文本当中去,从作品的文化内涵或某以角度入手,然后加入对字词的讲解,教授效果是最好的。因为学生对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探求的欲望,那么对字词的理解将是迫不及待的,而且印象也是最为深刻的。

四、重视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好手中资料和工具书进行文言文口译和笔译

教师应多让学生参照教材里面的注解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尝试翻译全文,标出难懂词句,适时向老师提问。学生在课堂让对文言文进行口译或笔译,这类较传统的做法既有益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益于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古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得以解决,以便在考场上获得理想的文言文分数。

五、适当穿插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第8篇: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是时代对高中生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古典诗词能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仰,培养人的想象力和人文素质。青年学子应自觉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杨叔子教授有一句诗非常深刻:“国魂凝处是诗魂。”他呼吁:文化要继承,经典要诵读,诗教应先行!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更是高中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修身当先学诗。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站在人生的高度总结: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种干枯的东西。高中生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对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塑造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如何培养和提高高中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呢?

一、要了解诗词的一般特点

高中学生,除了熟悉古典诗词的体裁、分类、押韵、对仗等等常识以外,还应了解以下几个特点:

1.流派繁多,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了解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对于我们鉴赏古典诗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表达技巧丰富多彩。比兴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对比、烘托、象征、借代等等,诗人们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艺术创作典范。

3.抒情诗居多。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感情的。《尚书》说:“诗言志。”这个“志”就是思想、情感、志意。而抒情诗往往是先写景,后抒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如唐代赵嘏《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前三联写景,描写深秋拂晓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首联写全景,颔联写仰视,颈联写俯视,无不触发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尾联抒情,表达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二、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艺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社会背景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鉴赏古典诗词,品评其“苗”(语言)、“华”(音韵)、“实”(意义),就要追溯其“根”(情感),因为“苗、华、实”皆由“根”而发。诗人为什么有情感要抒发?背景是什么?所以说“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鉴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即要鉴赏作家作品,就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经历,了解其艺术创作特点,考察其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只有了解了李白被排挤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诗中作者的愤懑的心情;只有了解了李白的生平思想、个性、抱负和诗歌风格,才能理解诗中作者忧国伤时的怀抱以及意寓于言外的余味,才能对这首诗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

三、要积累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古文化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是根植于丰富的古汉语和灿烂的古文化的土壤之中的,鉴赏古典诗词,就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如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字,取古汉语中的“因为”义;乐府诗《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中的“但”字,取古汉语中的“只、仅”义。类似的词类活用、语序倒装、成分省略等在古典诗词中也都很常见。

几千年的文明史,不仅形成了我们民族的共同语,也形成了我们民族大致的心理认同,因而古典诗词中出现的一些习俗和花草鸟虫、月露风云等往往蕴含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加上“柳”与“留”谐音,“柳”便代表了一个场景、一种情绪。类似的“渭阳”、“南浦”、“秋月”、“夕阳”、“雁”等等,无不带有我们民族的特定含义的心理认同。还要了解古人的一些口语、惯用语等。如被《词旨》推为“警句”、《古今词话》又誉为“妙语”的刘克庄的《清平乐》词句:“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其中的“萧郎”泛指女子所爱慕的男子。再如崔珏的《和友人鸳鸯之什》,题中“什”因《诗经》中小雅、大雅、周颂每十篇为一“什”,后称诗文的篇、章为“什”。

另外,还要了解古诗词中的典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人的典故,再如赵嘏的《长安秋望》,尾联中“鲈鱼正美”和“南冠”就分别用了西晋张翰和春秋钟仪的典故。如果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了解,就很难去理解与鉴赏了。

四、要多读勤背,积累诵读量

第9篇:高中语文古文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策略

一、研究背景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宗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而在一些学校的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注重字句的积累,轻视文本的人文感悟与文化积淀。如对古文语言文字现象分析“精雕细刻”,字字落实,归纳梳理,知识传授明显,但对文本的文化蕴含则“轻描淡写”,反复强化的也就是字词句的特殊用法,对应考试的方法演练,缺乏文化引领下的品味感悟,学生自然无法品出文章的精彩和深邃,得不到熏陶感染。因此,语文教育在践行新课程标准理念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文化意识、文化人格和文化实践力。作为向学生传递知识与进行文化教育的语文课程,如何发挥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立人的作用,尤其值得面对心智逐步成熟、有一点理性思维、有一定分析能力的高中生的语文教师去深思与实践。正是危机感和责任感促使教师思考如何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并探索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二、在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策略及实施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掘文本的文化内蕴,形成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高中古诗文选文中有恣肆、纵横捭阖的秦汉篇章,有情韵飘逸、恢宏豪迈的盛唐文墨,还有情深遒劲、鞭辟入里的宋代风骨,也不乏张扬个性与尽表世俗的元明清佳作,文脉清晰。经典文本所形成的学术文化体系是庞大的,思想是精深的,凝聚的是先辈们的生活经验和民族特有的睿智与情趣,渗透着先辈们的人生心路历程和生命意识。教师们应广泛学习,认真钻研,发掘文本的文化内蕴,形成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中国古称“华夏”“华”指“章服之美”“夏”指“礼仪之大”。可以把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分为以“章服”为代表的“形而下文化”和以“礼仪”为代表的“形而上文化”两类。形而下文化,指的是有具体可见外形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建筑、雕塑、服装、饰品、用具、手工工艺等器物,也包括必须依托器物或外在活动而存在的节日风俗、人际交往、农业商业经济模式等民族行为习惯。而形而上文化,则是指宗教(儒、释、道等)、哲学、艺术(诗文、音乐、绘画)、价值观等以精神活动为依托的思想成果以及可能需要器物支持,但也可以独立渗透在人们内心中的礼仪、术数、意象象征等民族心理习惯。教学时以此为依托有意识地随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去品味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民族传统习俗文化,挖掘文本中孝亲敬长、珍视生命、敢于担当等优良品德。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学生也就没有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展就会被架空。2.在课堂教学方面,形成随文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在教材阅读教学中,以文本的语言、结构与思路分析为切入口,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在思路;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在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对文本深层内涵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在教学《六一居士》时,可以从文化视野中来设计文言文教学课堂,定位在知其文晓其情,懂其人悟其志。教学环节紧扣文本,由文本到文人再到探究感受人文文化。(1)知其文(文章):感受主客问答的形式,体会课文的数字之妙,在文中找出“六五四三二一”各代表什么,并用六个数字串联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内容的兴趣,进而理解作者一心归隐的情志。(2)懂其人(文人):从三贬三号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3)悟其志(文化):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最后实践延伸,布置学生为自己的取一个字号。在随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入手,认识作者的情感及情感表现手法,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体会作品深邃或清新或豁达的情怀,以及流淌在文本中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丰富强烈的人生意识。3.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丰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内容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传统节日意识日渐淡化,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危险,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校本课程材料“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源流及其诗词鉴赏”,在高一年级每周三的发展性课程中开课,结合课堂的古诗文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古代文人在民族节日中的悲喜忧愁情怀和人生思考,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深切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拓展其文化视野。4.开展活动,注重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和审美体验。(1)认识理解汉文字的造字法,了解字的结构意义,正确认读和书写。开展认字大赛,既认读汉字,也认知汉字构成,对阅读、理解古诗词有帮助。(2)文化常识理解与记忆比赛。将了解趣味与高考备考结合,紧扣文本(文言传记阅读),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3)古诗词创作大赛。让学生在古诗词艺术技巧鉴赏中,进行传统审美情趣和传统伦理取向(诚、孝、义、忠等)教育,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三、结束语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实践传统文化教学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是如何以潜在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教与学的心理,影响师生的互动交流、社会交际、学习思维以及待人接物等?面对世界文化浪潮的冲击和多元文化因素的交融,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如何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渗透,形成长久性的策略?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古诗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和优势,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体味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体味特定历史时期特有的思想,学会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关注社会改革与进步。同时,教师只有唤醒传统文化魅力,赋予其现代化之魂,才能让新形势下的语文文化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D].湖南师范大学,1996.

[4]陈弦章.语文教育文化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