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总部经济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第1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一、新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动因及现状

(一)发展总部经济的动因。按照现代工业化城市的发展理论,只有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心才能够成为区域经济中心。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带动城市现代服务核心区的构建、促进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提升,是徐州真正实现淮海经济区经济区域中心目标的最好切入点。同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部经济可带来的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乘数效应、社会资本积累效应,以及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这一切都成为新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直接动因。

(二)新城区总部经济园的现状。新城区总部经济园位于新城区核心区,昆仑大道以北、太行路以南、秦郡路以东、汉风路以西,规划总占地面积约730亩,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包含大型知名企业总部区、金融机构总部区、工贸企业机构总部区、专业咨询服务机构总部区及综合配套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目前,已有莱商银行、江苏银行、淮海商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徐州分行总部以及永旭置业、天裕集团、东方黎明集团等总部办公项目进驻,而且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同时,新城区金融总部经济园已成功入选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重点项目。

二、新城区总部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新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一个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总部经济聚集区的规模大小,而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形成既取决于该城市的影响力、又取决于该地区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新城区已成为行政办公、生活居住、投资兴业的新热土。一是完善的功能设施是发展总部经济的根本保证。新城区区位优势明显,对外交通便捷,观音国际机场、京福高速、连霍高速以及京沪高铁环绕新城区,两小时左右进京入沪;区内交通体系较为完善,市级行政办公中心已高效运转,规划馆、档案馆、绿地皇冠假日酒店、吉田商务广场、徐州工程学院、青年路小学等功能设施已投入使用,具备为企业总部办公、研发等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企业总部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新城区背依拖龙山,怀抱大龙湖,以大龙湖为中心绿地系统向周边辐射,形成“青山为屏、碧水为脉”的自然格局,是生活休闲、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同时,国内知名地产企业恒基、绿地、中铁、国信等精心打造的花园式住宅小区可为10万居民提供高品质住所,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

(二)新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劣势。一是新城区人气商气不足问题。新城区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生机。但相对主城区而言,由于功能配套设施不全以及新城发展需时间周期等问题,新城区目前人气商气略显不足。总部企业现在入驻新城区后很难快速运营、快速收益,因此投资积极性不高、信心不强。目前已落地项目普通存在的建设进度缓慢问题,已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二是新城区总部经济差异化发展问题。目前,我市适宜发展总部经济的板块主要是老城区、新城区以及高铁商务区。老城区的配套成熟、优势明显;高铁商务区的地理空间独特,去年已成功引入了吉田、松芝两大企业总部项目,这无疑给新城区带来一定压力。根据新城区地理特点及发展现状,应对总部经济引入进行准确定位,与老城区、高铁商务区形成错位发展。

三、发展新城区总部经济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发展总部经济的组织领导。发展总部经济是一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发改、商务、经贸、财政、税务、工商、人事、规划、公安等众多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市级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承担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资格认定及重大事务落实等职能的具体部门,界定市、区两级对于发展总部经济具体政策的落实责任,从机制上保障各项发展政策得以切实落实。

(二)加强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引导。按照产业集聚的理论,在一定城市区域内相关产业集聚到一定规模或达到一定层次后,资源、信息、资金、服务的集聚效应会凸显,将极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一个区域内的经济规模总量在一个时期内是一定的,需要按照不同的发展时期统筹安排土地、资金、信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配置。因此,在徐州主城区范围内,应集中设立面向大型企业区域总部及市级企业的总部经济园区,而新城区总部经济园区应为市级唯一以金融及工贸服务业为主的总部园区,并在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中予以明确。

(三)加大土地房产使用方面的扶持。为鼓励大中企业将生产基地与办公研发机构分设,应在企业自用办公物业的建设和租用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对于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应支持总部企业自建总部大厦,支持同类别或产业联系紧密的总部企业联建总部大厦。在具体操作时,可将总部园区办公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提供一部分土地通过招拍挂等方式,用于满足企业总部办公用地需求。同时,鼓励政府统一建设总部楼宇,以优惠租金向经认定的企业总部及为大型企业总部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办公用房。

第2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一)树立多赢理念,增强合作意识

笔者认为,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担当跨国公司生产制造基地角色,介入全球总部经济链条;第二阶段是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实现资源再配置;第三阶段是通过在海外布局生产制造基地,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总部经济链条,以取得在全球资源配置中更多的总部经济收益。目前我国总体上还处于第一阶段,下一步应积极推进总部经济进入第二阶段,在国内不同区域间特别是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进行总部与生产制造环节的空间再配置,以加强合作,取得城市群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从整体上看,我国城市群整体竞争能力还有待增强。据统计,美国大纽约、五大湖、大洛杉矶三大城市群的GDP占美国的67%,日本大东京、坂神和名古屋三大城市群的GDP占日本的70%,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的GDP仅占全国的38%,对于国家经济的贡献率明显低于美、日两国。各城市之间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作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争夺、封锁、雷同等现象。因此,城市群发展要树立共建、共利、共享、共赢的理念,正确认识总部经济模式对城市群合作发展的重要作用,立足城市群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在各城市之间进行科学的分工与合作,增强合作意识,积极推进城市群内部“总部-制造基地”合作链条的形成。

随着我国总部经济第二阶段的发展和城市群的壮大与成熟,我国总部经济应站在全国利益角度,积极鼓励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总部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基地,以取得全球资源配置中更多的总部经济收益。通过大型龙头企业总部的带动,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强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目前,中石油、中石化、联想、海尔、华为等大企业已经开始向海外投资,如中石油在泰国、缅甸、阿塞拜疆等11个国家开展合作项目;海尔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南斯拉夫等国投资设厂。

(二)培育推动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新机制

以总部经济模式实现企业的空间分离布局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但企业总部向大城市迁移短期内会对地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总部迁移不是简单的企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受地区利益的制约,企业总部和生产基地的分离往往面临着一定的阻力。因此,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城市群合作发展,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创新推动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新机制,建立城市群高效务实、多层面的组织协调机制,鼓励企业在城市群内部采取“总部-制造基地”分离布局的模式,协调好各城市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为城市群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如首钢的涉钢产业搬迁到河北唐山曹妃甸港后,首钢总部仍留在北京,其创造的利益与贡献总部所在地北京和生产制造所在地河北各50%。

(三)加强城市群合作发展的宏观规划与引导

发展总部经济是推进城市群合作和发展的一种新思路,但是受行政、财政体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群内的各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乏统一规划、恶性争夺总部资源、互补和协作性差等现象,对整个城市群总部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对城市群发展总部经济的宏观规划与引导尤为重要。在编制城市群发展规划时,要结合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的发展特点,把共同发展总部经济作为一个重点,通过实行战略协同来促进各经济主体的融合,提升区域对企业总部的吸引力,放大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各城市之间的利益冲突,推动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城市群总部经济发展步伐。

(四)构建城市群总部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中心城市宜发挥战略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职能总部,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地区总部、职能总部,从而成为区域“总部中心”,对周边城市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如,如摩托罗拉将总部设在北京,其在中国的最大的联合生产基地坐落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很多配套厂家也落户天津;拜耳大中华区总部位于上海,在南京、杭州等地都设有分公司。

城市群中的次一级城市要积极参与城市分工。较大的城市可以通过不断积累经济实力和改善城市发展条件,逐步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能力,形成特色产业企业总部聚集区。中小城市则从制造环节出发,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和转移,积极为大城市企业总部做好配套,打造“制造腹地”。

第3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总部经济;优势产业;沈阳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2

总部经济实际上是一种首脑经济,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和城区,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企业集团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形成总部集群布局。目前,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众多大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成为考量一个城市和城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一个城市的总部经济对该城市的工业地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沈阳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积极吸引国内以及东北亚地区大型企业总部,发展特色总部经济。

一、沈阳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沈阳作为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在以其为中心的150公里范围内,形成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沈阳经济圈。近年来,沈阳发展总部经济迅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能力持续上升。

(一)沈阳发展总部经济势头强劲。其中沈河区在2007年被评为东北地区首家“中国总部经济发展研究实践基地”,其总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带动税收贡献率不断提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授予铁西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称号。在此背景下,铁西区迅速启动“铁西金谷”国家级生产业总部基地项目。

(二)沈阳总部经济发展特色凸显。沈阳作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门类齐全的重要工业基地,因此形成了以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等产品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还积极拓展了IC装备制造业等高端领域,强化了与沈阳经济区其他城市装备制造业的深度合作。

沈阳总部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能力远不及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经济中心的上海等城市。沈阳市总部经济以区域性总部为主,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带动能力还很弱。因此提高沈阳经济发展能力,需先探究沈阳总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沈阳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不足,科技研发能力下降。总部经济运行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也需要大批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既懂业务又精通外语的人才在沈阳不多,项目经理等具备国家水准的管理人才也很缺乏,已成为影响总部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此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从2007年到2010年数量增长不大,从48.3万人略微增长到54.2万人。科研能力急剧下降。科研成果2007年850项,到2009年只有312项①,沈阳总部经济发展需要创新能力不足。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沈阳过重于把工业体系完整作为发展总部经济的有利条件,认为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自然就会发展。但实际上,总部经济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为条件,而不是以工业体系的完整为前提。2009年服务业内部构成中,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三大传统服务业占据了整个第三产业的38.7%,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总体偏小,尚未形成规模,同时,沈阳市服务业密集程度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服务业知识密集程度可用服务业投资中信息与通讯技术设备投资的比重来衡量。1990年到2000年,加拿大和美国的信息与通讯技术设备投资占服务业总投资的比重从15%上升到18%,而沈阳市2008年这项投资比重才达到6.3%,大大低于加拿大和美国1990年的水平。

(三)政策法规不完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提升,最终发展为全国性与国际性总部为主的阶段。而这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业务的拓展和总部职能的发挥需要当地稳定的政治环境、完善的法律法规及高效的政府职能做坚强的后盾。沈阳对经济发展会出现不同层级政策的干预,甚至有些政策在不同程度出现自相矛盾,使得不熟悉中国城市政策的跨国公司不知所措,从而加大他们的投资风险,限制其在沈阳市的总部建设。另外,政治法规不够严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城区、部门对政策的解读不同,加上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欠缺,使得沈阳市的很多法律政策不能与国家及世界接轨,最终削弱沈阳对全国、全球性跨国公司总部入驻的吸引力。

三、沈阳总部经济发对策

(一)打造优势产业特色总部经济聚集区。沈阳发展总部经济,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有重点地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聚集,引导总部经济合理布局,打造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总部聚集区,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沈阳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增强沈阳的综合竞争力。沈阳拥有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机床集团、北方重工集团、三一重装公司、沈阳远大集团、新东北电气集团等一批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在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16个装备制造业领域中,聚集区内企业在数控机床、大型石化装备、大型盾构机、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等10个行业具有举足轻重地位。沈阳产业聚集区内聚集了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650户,如果将数控机床、重矿机械、通用实话装备等优势产业和仪器仪表、机床功能零部件等基础产业集群化,产品覆盖领域扩大,产业体系也会更加完备。完备的产业体系必定带来正外部效应,降低企业运营交易成本,能促进沈阳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汽车及装备制造等大型企业入驻。新企业的入驻给沈阳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从而达到了利用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经济聚集区,提升沈阳经济水平的目的。

(二)围绕总部经济发展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总部经济发展基础条件与综合发展能力相关系数为0.9611②。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总部经济发展作用至关重要。沈阳基础条件指标在全国发展总部经济35个样本城市中排名仅位于第14名,得分为47.45,而排名位于第1的北京市得分为83.51③,可见沈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空间较大。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具备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商务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这是沈阳发展总部经济的短板之一,因此,现阶段沈阳应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信息网络平台、水电热供应及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完善写字楼、停车场、高档宾馆、会议展览等商务设施智能化条件,规范和引导其按照国际化标准提升服务水平。

(三)保障总部经济发展所需充足的人才资源。人力资源是发展总部经济所需的基础资源,也是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围绕总部企业的需求,沈阳应保障其发展所需人才充足性。沈阳科技研发人员不足,科技成果数量连年下降,且科技成果再转化为生产能力水平更低这些现象影响沈阳总部经济在价值链结构中的升级,要使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力,就应紧抓沈阳企业与高校间的“产、学、研”制度,以实现科技成果的真实价值。沈阳聚集如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国家、省级重点大学,应充分发挥高校聚集带来人力资源的优势,加强企业与高校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符合总部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研发人才。此外,制定科学性、前瞻性的人才引进规划和实施策略,明确高端人才的引进重点和专业领域,引进一批具有先进管理理念、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端管理人才。可以适当扩大、放宽总部经济所需人才的引进数量和户籍管理,对总部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根据情况设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总之,沈阳市要为总部经济发展持续提供人才与技术的持续。

(四)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金融商务服务体系。资金链对于企业的运营犹如血液对于人体机能正常发挥所起到的作用,因此企业组织健康运营就不能缺少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撑。要完善金融和商务服务也要多种措施共同推进:一是要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融资平台。二是要培育健全的金融服务产业链,在继续发展金融业企业总部、研发等高端环节的同时,注重金融服务业上下游的有机统一和配套,培育发展法律、会计、审计、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完整的金融服务产业链。三是要完善区域金融信用体系,通过引进知名的信用和资产评级机构,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金融信用体系。

(五)积极发挥政府的服务与引导作用。在开放市场的过程中,市场经济需要政府为企业自由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充分的制度保证,使企业可以在无歧视的、公平环境中自由竞争,而政府的正当角色则是制定和完善平等对待每个市场主体的游戏规则,服务于企业,不断维护和增进市场的有效性。此外,政府参与城市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资源环境。当然紧靠政府的服务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商务楼宇、高档宾馆、会展中心等设施的建设可发挥民间人力物力资源优势,外包工程项目。政府还应发挥其引导作用,制定各种优惠扶持政策,推动总部经济发展。例如通过直接的资金补贴和间接的税收优惠增强沈阳对总部企业的吸引力,在投融资、子女教育、总部工作人员出入境等多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沈阳自身的总部经济资源有限,只有聚集外部的总部资源才能快速壮大沈阳的总部经济。综上,政府做到了服务内部,整合资源,吸收外部能量,才能有效推进总部经济发展。

注释:

①《沈阳统计年鉴》,2006-2011年。

②2011年《中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p73-p89。

③《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2012》,p55。

参考文献:

[1]赵弘.2009-2010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陈建成.总部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左京生.加深对发展总部经济的认识创造良好发展环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6).

作者简介:林艳新(1971-),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化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集群方向的研究。

第4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今天会议是学习贯彻黄卫国和蔡杰同志在区委十届十九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我在学习、理解、思索并在去年经济的运行基础上谈点个人不成熟看法,请常委们多提建议,以形成新一年我街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

20xx年,我街经济工作主要围绕区建设现代服务业和特色经济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突出抓好工作思路和目标的落实:协助完成区域内“固定资产投入挑战值24300万元;引进内资4000万元;利用外资一项;(座落在新源大厦的武汉全盛对外经济计算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于20xx年10月19日与日本株式会社三井三池制作所正式合作,在天安假日酒店签约成立了中日合资企业,全名“武汉三作全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投资日元折合人民币1000万元);重大项目工作如期落实;完成了商业企业“小进限” 6个,获得企业补助4万元;企业网上直报率,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均为100%;统计双基建设经省、市、区统计局工作专班抽查达标;第二次经济普查年度经济总量与年报数、单位清查数的衔接率为(100%),荣获湖北省先进集体;建立伊美尚科技企业孵化器一个,为企业争取了5万元办公经费。全街上下齐心协助研究制定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方案,奋力抓好沿江商务区、特色路街建设及企业服务年工作,有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及社会和谐步伐,全面完成年度各项任务。

回顾过去的一年,其主要特点正向蔡区长所提到的一样,我们坚持把保企业、保增长作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应急与谋远相结合作为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坚持把抓项目、抓载体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支撑;坚持把提升城区功能作为经济工作的有效载体;坚持把惠民作为经济发展的宗旨和目的;坚持把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力保障。就是这“六个坚持”保持了全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始终立足在全区经济工作的先进行列。

20xx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一元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会议精神,推进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走向纵深和更高层次,紧扣又好又快发展主题,找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资源利用上,选招强势,做大做强经济总部,巩固和发展生态、准确把握一元街在“沿江商务区”中的发展定位。

1、发挥规划先导作用,着眼生产力布局,提升整体竞争力。围绕江岸区建设“三块一城”战略发展蓝图,推进一元街创意园区开发建设。聘请高水平专业规划机构,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包括沿江两线吸入企业的详规,围绕江岸沿江商务区一元片改造的需要,协助编制一元特色路街经济规划。依托长江资源比较优势,营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集聚功能较强的国内外大企业来街投资,确保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全力抓好新一轮各项工作的落实。

2、进一步关注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着手产业结构优化, 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按照江岸区提出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要求,以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就业为重点,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现代物流、信息中介、文化旅游、房地产行业,遵循“建设一批、提升一批、策划一批”的原则,自主开展工作。加大引进和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沿江一片酒吧,咖啡厅,酒店,旅行社,洗浴中心,时装,美发店,电影院等专业服务业、创意园集聚、外滩里产业、武汉伊美尚国际美容医院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并促进这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全面提高现代服务业对全街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3、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着力提高项目建设水平。以项目质量提高为统揽,做好项目筛选、宣传造势等工作,依托豪生明珠、怡东、金源、鄂钢大厦等楼宇优势,合理利用资源配置优势,提升周边软环境配套功能。强化重点项目的协调推进机制,积极协助策划,加快推进商务区建设,按照区统一规划目标组织实施一元街商务总体规划,尽快把“华江物业、三北仓库、人才交流、立新大楼、市招商局德庄火锅、市水务局、森森木材等房屋的前期调查摸底工作抓在手中,倡议宣传沿江单位、居民房屋腾退置换、选择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且具备一定规模档次的好项目,加大前期投入,完备项目可研报告、节能分析专项报告、提高汉口沿江大道建设规划项目的成功率。

4、优化发展软硬环境。切实解决和有效缓解长期制约一元街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改善发展硬环境方面:

①进一步发挥规划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修改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规划、沿江商务区以及特色路街发展规划,组织落实文化创 意园及建筑设计创意园区等专项祥规,争科技创业基地的升级。

②引导企业市场竞争。积极组建科技孵化器,积聚科技型企业,促进街内物业规范管理上台阶。

③加大商务区宣传力度,针对本街地理面积小、古老建筑群多、外滩美景等特点,加快规划选址,考察论证,进一步搞好腾退置换,突出沿江商务区建设的主导地位。

④按年定制闲置资产表册,实施利用资源储备机制。

⑤新增便民服务网点,给入驻企业和群众增添更多的方便。

⑥扎实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服务支持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全方位掌握街内企业生产收益情况,企业实行上门服务,分别与各企业取得联系征求意见,加大对企业帮扶力度,扎实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第5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一、发展矿业总部经济的意义和目标

(一)重要意义。矿业总部企业是对其在一定区域内所投资的全部或部分企业行使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规模比较大、实力比较强的法人机构。矿业总部经济是矿业总部企业充分聚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力带动和辐射作用的经济形态,具有知识含量高、专业关联度强、集聚带动作用大等显著特点。加快矿业总部经济发展,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我市率先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市拥有发展总部经济的良好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投资环境,应抓住当前历史机遇,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战略,以引进矿业企业总部为核心,努力构建矿业投融资平台、矿业信息交流平台和矿业权交易平台,提升我市矿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话语权和整体竞争力。

(二)总体目标。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政策框架、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矿业总部经济集聚区,吸引矿业领域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市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的本土矿业企业总部,特别是鼓励依法设立资源勘探和资源加工一体化的矿业企业总部,实现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规模效应明显增强、财税贡献明显提高的目标,把我市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矿业总部企业的认定条件

(一)矿业总部企业按照经营模式包含加工类矿业总部企业、贸易类矿业总部企业和服务类矿业总部企业。

(二)矿业总部企业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在市中心城区注册并办理税务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统一核算;

2.企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依法开展经营活动;

3.控股企业或分支机构不少于3个(其中在市中心城区外的不少于2个),且在市中心城区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4.年纳税额(市、区实得部分,下同)达到规定数额,其中:贸易类和服务类矿业总部企业在500万元以上,加工类矿业总部企业在1000万元以上。

(三)矿业总部企业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1.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市中心城区矿业总部企业申请表》;

2.本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

3.下属2个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隶属关系证明(均为复印件);

4.《市中心城区矿业总部企业税收贡献核算表》;

5.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本企业上年度财务报表(复印件);

6.其他必要的相关证明文件。

上述文件材料注明为复印件的,在申请时应出示原件,并在复印件上加盖企业公章。上述文件材料未注明为复印件的均需提供原件。

(四)在原市矿业领导小组下设市矿业总部经济发展办公室,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矿业总部经济发展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主要负责总部经济政策制定、规划编制、立项运作、认定条件及重大问题的协调、服务和指导等工作。

(五)矿业总部企业申请程序

1.企业申报。企业从市政府门户网站、市经信委网站下载申请表格,并按要求向市经信委提供各类有效证明材料进行申报。

2.初步审核。市经信委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税务部门对申报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核算,提出企业纳税核实意见;财政部门根据税务部门核实的企业纳税情况,提出是否给予财税支持的意见;市矿业总部经济发展办公室综合提出审查意见。

3.审定。由市矿业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审定企业名单。对审定未通过的,由市经信委向企业作出书面答复并说明理由。

4.公示。将审定通过的矿业总部企业名单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和《日报》等进行公示。对公示有异议的企业,由市经信委会同有关部门重新审查。

5.授牌。对审定企业发放矿业总部企业牌匾。

(六)矿业总部企业自领取牌匾之日起应承诺3年内不将其注册地址迁离市中心城区,不改变其在市中心城区的纳税义务。

(七)单独达到矿业总部企业标准且其上级企业注册地在市中心城区的企业,建议与上级企业一同申请。独立提出申请认定总部企业的,相关税收贡献不再重复计入在市中心城区的上级企业。

(八)矿业总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等重大调整的,应在办理相关手续后1个月内将相关情况报送市经信委,市经信委汇总后报市矿业总部经济发展办公室审核确认,公告并重新换发牌匾。

三、加大对矿业总部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用地支持

1.保障总部企业用地。在每年新供用地中,提供一定比例的工业项目用地用于总部企业投资新上工业项目,并按国土资源部规定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方式,按规定程序提供给总部企业。征地报批过程中,在必备申报材料具备、其他前置条件承诺在一定时限内补齐的前提下,先行进行总部企业用地预审。

2.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建设若干总部基地,工业用地应当向园区集中。在规划企业用地的同时,规划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鼓励在总部基地或其他具备条件的区域规划建设总部楼宇,为总部企业提供总部办公用房。

3.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申请单独或联合建设总部楼宇。总部企业单独建设或联合建设总部楼宇的建设项目用地,土地供应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并在出让公告中列明规划设计要点及竞买资格条件;总部企业单独建设或联合建设的总部楼宇,自用办公用房(不包括附属和配套用房,下同)的建筑面积应不少于总建筑面积的70%。

4.总部企业单独建设或联合建设的总部楼宇和购买政府投资建设的总部楼宇物业,已经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未经批准不得出售或转让,不得改变用途。总部企业租赁政府投资建设的总部楼宇物业,不得转租,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二)财税支持

1.从2011年起设立矿业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对矿业总部企业的奖励、补贴等。奖励(补助)资金由财政部门初审,市矿业总部经济发展办公室审查,报市矿业领导小组审定。奖励(补助)资金由市与区按城区体制分享比例分别承担。

2.企业纳税奖励。对企业缴纳税收按市、区实得部分实行累计定率奖励办法: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按40%给予奖励;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50%给予奖励;超过1000万元至2000万元的部分,按55%给予奖励;超过2000万元至3000万元的部分,按60%给予奖励;超过3000万元的部分,按65%给予奖励。

3.个人纳税奖励。对矿业总部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即董事长、常务副董事长、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总经济师,下同),根据其缴纳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按市、区实得部分的60%奖励给个人,同时在计算企业纳税奖励时予以扣除。

4.办公用房补助。在市中心城区购置总部自用办公用房的,按每平方米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每个企业的补助不超过100万元,补助分3年支付;在市中心城区租赁总部自用办公用房的,按年租金的30%给予3年房租补助。已享受购房、租房补助的矿业总部企业办公用房在享受补助期内不得对外租售。

5.申请纳税奖励应提供税务部门出具的本企业纳税证明复印件(加盖税务部门公章),并附企业据此制作的在市中心城区纳税情况明细表等资料。申请购房补助应提供房屋所有权证、购房合同及购房发票等资料。申请租房补助应提供备案登记的房屋租赁合同和租赁发票等资料。企业所提交的资料需用A4纸按顺序装订成册,并提供电子版,除注明提交原件外的其他材料可提供复印件,加盖企业公章,并核验原件。

(三)金融支持

1.市政府定期召开“矿业总部企业金融服务论坛”,加强政银企资金方面的沟通、协调和联系,通过提高贷款额度等方式支持矿业总部企业的发展。

2.在立项、融资担保等方面优先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国家政策性贷款。

3.引导矿业总部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引进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四)政策服务

1.开通“绿色通道”服务。比照本市重大招商项目有关规定,对矿业总部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对认定为总部企业的,将其列为重点跟踪服务对象,实行优先办理、专人指导等服务措施。

2.支持引进和培养企业优秀人才。加大矿业总部企业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重点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适用人才,引进人才按《市人才引进暂行办法》(郴发〔2010〕12号)享受生活补贴、住房补贴、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本地高校为矿业总部企业培养适用人才,鼓励矿业总部企业与境内外优质教育机构建立人才培训平台,在重点领域引进高质量的培训机构和项目。对矿业总部企业人员因公出境申请,人力资源、外事、公安等部门予以优先办理。

3.提供规费减免和便捷通关服务。矿业总部企业在建设期内,按规定由本市收取并支配使用的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在本市权限范围内能免则免,不能免的按最低限额收取。配合做好通关协调服务工作,为矿业总部企业及其下属企业货物进出关和开展服务贸易提供便利。

4.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完善写字楼、停车场、高档宾馆、会议展览等商务设施条件,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和商务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专业配套服务体系,为矿业总部企业提供良好配套服务。加强城市管理,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加快矿业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一)强化与总部企业沟通机制。实施总部企业对口服务,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总部企业制度,及时了解并掌握总部企业需求,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二)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市场监管、引导自律、培训服务等方面职能,协助做好总部企业引进、培育等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反映行业动向,提出政策建议。

(三)加强总部经济发展工作的研究和宣传。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要加强对总部经济的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总部企业统计分析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总部经济的宣传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有关政策和工作进展情况,在全市形成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其他事项

(一)本意见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与本市其他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属于同类型的,不得重复享受。

(二)企业弄虚作假,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总部企业财政补助或奖励的,撤销其补助和奖励,责令退回补助和奖励所得,并记入企业信用档案;触犯法律法规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三)被取消矿业总部企业的,享受的有关优惠政策相应终止。

(四)各县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发展矿业总部经济的优惠扶持政策。

第6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经济结构;调整

襄阳市市委市政府针对襄阳市襄城区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总体思路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发展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尤其强调襄城区要把旅游业作为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旅游促进襄城区经济和社会各行各业发展。这一发展战略对于发展绿色GDP,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襄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深远影响。

但是若过度依赖旅游经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会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也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加上襄城区地处汉江以南,是襄阳市政治教育行政中心。既有襄阳古城老城区、又有正在开发建设的城市新区,如檀溪新区、庞公新区,以及规划建设的襄南新区,还有卧龙、欧庙、尹集三个乡镇,属典型的城市二元结构,因此,我认为应该在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情况下,结合襄城区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重点在食品加工业上下大功夫,尤其要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林果业深加工如: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以及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业的发展,经过5到10年的发展,将特色食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发展,尽快形成另外一个龙头产业来带动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产业链,与本区的旅游业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壮大襄城区的经济实力,提升襄城区综合实力。最终形成两个龙头,多业支撑的襄城区经济发展架构。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在5到10年内培育在本市有突出地位、在周边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产业集团,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两家,过50亿的4家,10亿以上的企业10家。提升我区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和有效带动力、影响力,为我市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农产品加工中心,构建全省农业强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襄城区民营经济已经在襄城区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比重,但总体规模偏小,单个企业规模更小,也比较分散,缺乏大企业支撑,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没有规模,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民营经济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关于如何推动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委市政府已经先后出台了若干政策性措施,从行政和法律层面针对襄阳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和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优化行政领域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就我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应结合我区经济结构中优势和劣势,以及自身的实际,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将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作为未来5到10年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来重点谋划,重点加以推进。具体如下:

一、为顺应市委市政府关于《襄南宜一体化发展规划》的要求,我区应该尽早在产业方面与邻近的九集镇对接,争取在我区尹集与九集之间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形成加工产业带,以促进双方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双方产业一体化发展。可以重点选择我区新207国道、305省道以及襄荆高速围合区域重点加以推进,争取纳入十三五襄阳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力争进入湖北十三五规划的笼子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二、在新建园区重点建设和发展特色农产品(林果业深加工如: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加工园和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园。

1.就林果业发展方面,我建议深加工园区生产基地建在我区,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等原料生产可以南漳、保康为种植基地,采用绿色有机肥种植,采用公司加农业合作社再加农户的模式,实行种植订单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可以密切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和多方稳固的战略利益的共享。关于加工原料来源数量和质量方面,我认为是有一定把握的,主要依据是南漳保康已经是中国有机谷的核心区和拓展区,《中国有机谷发展规划》已经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湖北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并正式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需进一步上升到国家层面加以重点推进。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等特色林果类产品适合有机谷种植,我建议尽快启动我区与中国有机谷(湖北文东集团--建设经营单位)战略合作协议,将我区定位为中国有机谷总部研发中心,依托该集团在中国有机谷南漳保康种植基地,在园区开展加工、研发、物流、仓储、配送业务,以实现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和壮大。积极引进加多宝集团发展猕猴桃、草莓、茶叶、杜仲养生、蓝莓饮料,引进智强集团合作开发智强核桃粉、葛粉等。

2.就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园建设方面,在奶制品生产上,我认为应该大力引进蒙牛、伊利乳业集团。依托我区比较丰富的草场资源,并根据这两大集团对养牛场建设的面积、种牛的选育、人工草场的种植技术、卫生标准、工人操作规范、运输条件等等要求,在邻近南漳的丘陵山地选择一定区域规划建设优质奶牛培育繁育中心和检验检疫中心,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奶牛原料奶源基地,在尹集农产品特色加工园区积极筹划蒙牛、伊利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优质袋装奶、奶粉等牛奶制成品,并配套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用地,在十三五规划中应该预留其发展用地,为以后招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南漳有机谷,大力发展有机肉用牛、野猪生产,在尹集和卧龙规划建设肉牛工业园区、野猪肉深加工中心,并依托襄荆高速、麻竹高速、外环高速、焦柳铁路和蒙西华中重载铁路(在建)在尹集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以上思考建议,符合襄阳市经济发展战略,符合我市关于襄宜南一w化发展总体规划,也符合襄阳市对我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总体定位。同时,也有利于改变我区城乡二元结构,解决我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刘春月.淮安培育食品千亿元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经济师,2015,01:196-197.

[2]韩东鹤.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3]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评价与结构调整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

第7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徐州;新城区;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徐州新城区产业定位原则

为了实现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徐州都市圈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徐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新时期徐州发展的战略规划,摒弃小农经济观和行政区经济观,确立以市场为中心、区域互补、跨行政区合作的现代经济观。

1.体现徐州都市圈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客观要求。徐州新城区建设是徐州都市圈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不仅就徐州的行政区域的范围而论,而应该有劳动和工商业地域分工的观点。徐州新城区产业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协调,同时区内与区外产业应具有互补性和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的联系性,从而在多赢格局中求得健康和加快发展。

2.体现徐州新城区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徐州新城区产业定位既要立足于徐州都市圈和徐州城市“双核”的分工,同时要符合徐州新城区的整体发展规划,服务于新城区的整体战略目标。

3.体现徐州城市创新和动态发展需要。城市产业所依据的资源、市场、技术、资金各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城市产业定位应坚持创新和动态发展,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突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增强竞争优势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徐州新城区产业定位的基本思路

城市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城市产业定位应结合城市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尤其是要着眼于为城市以外的区域提供服务功能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新城区的城市产业以城市群的崛起为基础,重点确定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城市产业趋向服务化和高端化,二是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晰。充分协调与老城以及北部的坝山片区和西部的徐州高新区的产业发展,错位竞争,互补互赢,形成以生产业为主导产业、现代物流为龙头企业,以特色商贸为亮点,总部经济、房地产业和都市型加工业作为商贸物流的补充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三、徐州新城区产业发展的方向

1.加快创新科研转化模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随着徐州新城区的持续快速发展,民营经济蓬勃兴起,市场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的需求将不断攀升,必须建立独特的科研转化辅助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孵化器以培育企业而创造价值,以发现创业者的潜在价值,并培育企业的市场价值来实现孵化器本身的增值。在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的“增长点”成为孵化器浮华的种子,使孵化器成为“生产企业的企业”,初期建议孵化器由政府部门组建,提供建设资金,组织孵化器管理团队。

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进行新城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注重应用型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抓好对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新城区的科技发展具有地区丰富科教资源优势,但是从总体来看,仍面临着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外部环境的巨大竞争压力,在更深层次上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制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科技发展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动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是徐州新城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主要任务。

2.发挥规划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综合作用,着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改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功能,加强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商贸物流服务特色,塑造商贸物流产业形象,拓展商贸物流辐射范围。

加快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鼓励企业以资本运作、管理技术或品牌效应为纽带,以特许、加盟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经营;以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第三方、工商合一、商商合一的新型物流业态,培育物流基地,鼓励物流企业兼并和集聚,构筑物流基础平台、信息平台。加快都市配送型、产业基地型、行业分拨型三大物流体系建设。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优化专业商品市场布局,提升档次,推动现代大型综合购物中心等商贸新兴业态发展;加强商业特色街区建设,使其成为凸现徐州历史、文化、产业特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窗口,打造“游憩购物天堂”。

3.协调产业园区与主城、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关系,促进城市产业优化布局。在徐州都市圈中,新城区产业园区将成为区域性的商务商贸中心。产业园区作为徐州新城的产业集聚地,应充分发挥新城区的区位、交通优势,建设称为以生活业为主导产业、现代物流为龙头产业,以总部经济、房地产业和都市型加工业为补充的现代综合产业园区。以特色商务商贸为骨架,依次串联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生产服务园区、都市型加工业园区等各个功能片区,使城市功能由北向南延伸发展,在城市结构的衍生发展脉络上与新区起步区一脉相承。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东陇海产业带重要的生产基地。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新型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利用新城区教育科技园的优势,建立产学研的合作关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工业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和谐统一,力争创造徐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为城市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新城区居住,就业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李悦等,著.产业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王述英,等.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第8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违规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引起地区间的无序竞争;二是财政扶持政策领域过多、范围过广,财政扶持资金难以发挥引导作用;三是财政扶持额度较大,带来较大的财政支出压力;四是财政扶持资金监管乏力,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政府考核指标的约束、地方利益的驱动。上级政府考核指标是下级政府行动的指挥棒。在当前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考核指标的约束下,各级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政府考核的需求。各级政府纷纷利用财政扶持政策作的优惠以吸引企业到当地落户,对企业的选择也缺乏理性的分析,招入的企业不但没有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增加了财政支出压力、破坏了当地环境。在审计中,我们就发现某区为了引进某世界500强企业,不仅承诺落户后几年内给予一定额度财政扶持,而且以低于土地征用成本的价格出让土地,最后该企业虽然落户该区,但由于该企业属商品流通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均合并到上海总部缴纳,不仅没为该区带来税收收入的增长,反而给区、乡两级财政增加近千万元的债务。也有个别县市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盲目招商引资,结果引进的是被经济发达地区淘汰的高污染企业,虽然招商引资指标完成了、财政收入增长了,但生态环境破坏了。

(二)地方经济发展缺乏长期、系统发展规划。分析当前各地财政扶持政策领域过多、范围过广,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经济发展没有重点,缺乏长期、系统的发展规划。造成各级政府将十分有限的扶持企业资金切成扶持工业发展资金、扶持商业发展资金、扶持旅游业发展资金等十几块,每个政策又要在本区域内扶持十几家、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最后落实到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上,其扶持资金就少得可怜了。有限的财政扶持资金就像撒胡椒面一样,形不成一个扶持重点,起不到财政扶持的引导作用。

(三)国家对财政扶持政策缺乏统一规范。国务院在2000年下发《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中提出“对需要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原则上应通过财政支出渠道安排资金”,但至于哪些领域财政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渠道来扶持国家缺乏明确统一的规范。这是造成各级财政扶持领域过多、范围过广、扶持政策五花八门、财政支出压力过大的根源所在。

(四)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缺乏跟踪问效机制。当前,随着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会计结算(核算)中心、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各项制度的执行,财政对部门资金的监管力度在不断的加强,但对财政扶持资金的监管工作一直缺乏系统的制度约束也没有采取很好的监管措施。这给企业移用、挪用甚至骗取财政扶持资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审计建议

(一)完善政府考核机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行财政扶持政策重在体现短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税收执法环境、增加了财政支出压力,也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此,要更好地发挥财政扶持政策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作用,须从完善政府考核机制着手。这一点我们浙江省已走在全国前列,在今年出台的《浙江省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中率先提出了“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并剔除了招商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通过15项定量指标、10项定性指标和1项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共26项实绩分析指标来考核地方党政领导,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打造区域经济特色。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发展。要保持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打造区域经济特色。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制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将财政扶持资金集中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上来。通过财政扶持资金导向作用来带动社会资本向地方特色经济的集聚,达到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特色的尽快形成和不断增强,保证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9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依托。目前,武汉、郑州和长沙都在为谋求设立中部发展银行而不懈地努力着。他们冀望中部发展银行能够“花落自家”,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血液。

中部发展银行之设想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促进中部崛起”成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的新亮点。但就现实而言,我国还处于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进程之中,这一现实决定了中部各省力求变传统产业为现代化产业,倾全力发展重化工业及制造业。为此。中部各省市大都提出了“工业强省”或“工业立市”的战略。不过,就当前来看,中部地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域概念,也没有相应的区域金融经济组织及其发展的自主增长机制。

正因为如此,有专家建议中部6省合纵联横,整合资源,以渤海银行为样本,在武汉成立区域性的中部发展银行。对此,专家解释说,中部地区需要金融支持。尤其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发展与金融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没有金融业的支持,产业发展的速度就不可能加快:没有现代工农业基础,居民收入低,发展金融服务就没有市场。

目前。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提出的对中部地区“信贷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的政策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总分行管理机制,总行的集权程度越来越高,对分行的信贷额度、资源调配权力控制越来越强;各分行的自较弱,从而使各分行在支持本地经济发展时受到较大制约。二是,近年来,湖北省已从传统的贷差省变为存差省,资金外流趋势逐步显现。由于政企分开,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无权干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与政府在支持地方产业、企业和项目上的“同床异梦”。若能在中部设立区域性的中部开发银行或中部发展银行,就能提高银行支持当地发展的积极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变资金大量流向东部导致中部失血、缓解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再者,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实践经验来看。区域发展战略必然催生一批新型商业银行。例如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及渤海银行等。

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也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虽然目前中部各城市都设有城市商业银行,但是规模太小,“应该把中部6省的资本聚在一起,组成一个‘中部银行’。”这既能缓解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融资难和企业自主创新资金不足等问题,也能带动中部各省的经济发展。他认为,区域性商业银行应当吸纳民间资本加入,包括境外的投资机构,将民间流资从“体外循环”引入“体内循环”会减少一定的风险。而中国社科院金融专家李扬也表示。在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上。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要远大于全国性金融机构,这也正好说明了设立“中部银行”的必要性。

花落谁家?

在中部银行的设立问题上,武汉表现最为积极,希望能够成为中部发展银行的总部所在地。湖北省银监局相关人士表示。如果在武汉成立中部发展银行,将为湖北乃至整个中部带来诸多好处。首先是对本地企业的支持:其次是辐射作用,总部虽然设在武汉,但是可以到其他地方设点。可以使银行更大、资金更强,在支持本地经济上调控的余地更大。目前,汉口建设大道和武昌中南路一带金融机构云集,多家国有、股份制、外资银行的区域总部均在此设点。武汉在中部地区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经济地位及金融地位,已具备作为中部发展银行总部的相关条件,时机已经成熟。

不仅如此。湖北各界之所以将武汉认定为中部发展银行总部的理想之地,还有其它理由:一是2006年湖北省“金融指标大部分高于或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各省居于前列;二是武汉拥有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及西部的渝、陕、川等地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对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提升中部金融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十分有利;三是湖北、武汉正在主动加强与中部各省市金融机构的往来与合作,重点是加强票据、资金等区域市场的开发与合作。不断创造条件使武汉成为中部省市的金融资源聚集地和金融信息发散地;四是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将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催生一批中小企业。

然而,对金融牌照的渴求,并非武汉一家。2007年初,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给河南省政府的一份建议中指出:郑州应积极向国家争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的试点,成立总部设在郑州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一中原发展银行。建议还认为,与郑州相比,武汉缺乏可以依托的中小城市,虽有“1+8”城市圈,但是。其周边中小城市群经济不够发达。难以对武汉提供有效的依托。而郑州周边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实力已经超越武汉。对郑州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将提供有力支撑。

而对于自己的“短板”,郑州也正在试图迎头赶上。为了支持外资金融机构来郑州设点。郑州市设立了1亿元人民币的专项资金,规定凡人驻郑州的外资金融机构均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上、5亿~10亿元、1亿~5亿元的,分别给予1000万元、700万元和400万元人民币不等补助,并在购房、租房、营业税市级留成等方面给予大量优惠。

与此同时,经济实力尚逊一筹的长沙也不甘心。虽然长沙当前的GDP只在2000亿元左右。外资银行落户长沙也只是刚刚突破零纪录,但是长沙仍然在加紧编制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规划,试图通过与外资合作成立以长沙为总部的中部发展银行。

对于群雄相争、互不相让的局面,业内专家认为,由于中部地区还没有形成整体实力和经济辐射力大大超越区域内其他城市的中心城市,因此在“中部崛起”战略被中央认可后,武汉、郑州、长沙等市在争取做中部地区龙头方面必然互不相让。与此相应,如果设立“中部发展银行”,各省也会力争将总部放在本省的省会城市。对此,专家建议,“中部地区各省都应运用‘蓝海战略’。加强沟通与合作后再展开竞争。看谁最适合做中部地区的龙头老大,‘中部发展银行’总部就放在哪个城市。这样便于整合区域内的金融资源。”

时机尚未成熟?

在设立的路径上,多重博弈下于2006年成立的渤海银行。一直是湘鄂豫各方争取设立中部银行的一个榜样。在天津成立的渤海银行。是国家为推动天津滨海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建设而设立的,注册资本金达50亿元人民币。渤海银行由一些大型企业参股,如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拥有25%的股权;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拥有19.99%的股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是第三大股东;宝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分别拥有11.67%的股权。并列第四大股东。这是最近10年来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可以全国设点经营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