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研修学习体会范文

校本研修学习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研修学习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研修学习体会

第1篇:校本研修学习体会范文

西城教育研修网不断建设发展,历经4次改版,现在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资源库和信息系统,更是促进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便捷交互、促进互动的平台。它不仅提供各个学科同步的教学资源,而且开展各科教师专题讨论答疑等多种研修活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共享,教师共同进步,推动西城教育的可持续和均衡发展。

■ 网络教研平台的实施

1.创建集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于一体的专业网络研修平台

西城教育研修网首创了个人工作室与协作组结合的网上研修组织模式,为教师提供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空间。首先,为每个上网学习的教师创建个人工作室,教师可以在个人工作室中管理资源、撰写日志。其次,为教师群体在研修网上创建协作组,形成教师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2.创建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积累丰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研修网上的资源涵盖教学、科研、德育、干训等各个领域,教学资源覆盖中小幼各学科的所有年级,从备课、讲课,到辅导、考试评价的教学全过程。研修网资源多数都是本区教师原创资源,这些资源随着教育教学进度和研修活动同步更新。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混合式研修活动

围绕报告讲座开展混合式研修活动。现场报告结束后,研修员在网上发起话题,组织教师进行延伸阅读和学习,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体会的机会。

围绕备课、观课、评课开展混合式研修活动。借助研修网,教研活动得以前伸和后延。前伸――增加了网上集体备课环节,每一位教师都可以献计献策,亲历研究课的研究过程;后延――增加了网上评课环节,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参与点评,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与其他教师充分交换意见。

基于视频案例开展混合式研修活动。这是2008年以后新出现的一种研修活动形式,主要指借助于课堂观察技术、课例研究等方法开展的改进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制作成视频案例上传到研修网,继而围绕该视频案例开展观课评课、案例分析等网上研修活动。

开设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主题研修课程。此课程是指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系列化研修活动,以任务推动、持续跟进、同伴互助、区校联动、混合研修为特色。

■ 网络教研平台的发展

1.视频案例课题研究

视频案例是以教学观摩、教学研究为目的,以视频为主要形式,真实记录某一教学活动,集成各类材料的超媒体教学案例。视频案例能够更好地展示真实课堂、汇聚多元的观点、适宜二次开发与传播,正逐渐成为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的新载体,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区研修学院成立了“基于网上视频案例的教师混合式研修方式研究”的课题组,从平台建设、学科视频案例的制作与应用、视频案例对校本教研的支持等多角度进行研究与探索。下一步,我们将从案例的逻辑框架、课堂观察的科学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希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新的途径。

第2篇:校本研修学习体会范文

2004年是“十五”继续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和通州区教委“十五”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跨入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2004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04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04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04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04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04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04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04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第3篇:校本研修学习体会范文

一、切实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努力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

我支部一贯重视加强党员及广大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努力做到学习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且注重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实效。

1.政治学习常抓不懈。学校支部坚持抓好每两周一次全体教师的政治学习,学习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学习心得交流会、教师论坛、师德演讲比赛等。

2.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我支部注重把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开展党员示范岗,积极开展党员志愿者活动。

3.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努力打造“以人为本,关注教师发展”的研训文化。教研员基于教学中的问题开展主题研训活动,讲座、课例、反思,带有”茶馆式”风格的研训文化已见雏形。同时,与基教科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教学校长和主任做复习备考、质量分析报告。

二、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学习。

1.集中学习

由于进入4月以来,是我们中学研究部最紧张、最繁忙的季节。中考在即,中教部初三教研员在主任的带领下对全区13所学校进行二轮调研,并且准备各项考试的考务工作,每天调研两所学校。但我们仍能坚持集中学习,学习中首先进行引领学习,由主讲人领着学习,然后交流学习体会,剩余时间就集中个别学习。

2.个人学习

我们第一党支部更多的是利用业余时间党员进行个人学习,学习中做好笔记,每人完成了一万字的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体会。

3.交流讨论

集中学习和个人学习后,第一党支部集中一次进行了学习交流,谈体会、谈心得、谈疑惑,最终形成两个研究问题,形成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三、部室主要工作

1.完善制度建设,走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之路。

(1)结合开学视导、集体调研和初三专项调研,重点指导基层学校落实“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和“初三教学工作”两个指导意见,这两个意见比较明晰、周全,简明实用,受到基层学校的欢迎。

(2)实施“两个标准”研究与学科分解工作,在开学集体研讨的基础上,结合大连市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标准,开始了各学科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语文、数学、英语、化学、思品、历史、地理的两个标准已制定完毕,但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于下一步的细致修改完善。

2.丰富区域研训形式,开阔视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1)围绕本学期集体调研的主题“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行了菜单式调研形式,三轮调研,目的明确,努力做到按需指导,针对性指导,有效服务。

(2)开放研训活动,实施语文学科的区际联动教研活动。

(3)完成教学基本功竞赛的发动、组织、评奖和证书发放工作,教学基本功比赛较好地激发了教师的潜能,给教师提供了展示机会。

3.把握教学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区域教学引领的能力水平。

(1)六月份,中教部开展了科研课题和校本课程普查活动。初步统计,全区13所中学现主持或参与研究的科研课题三十余项,已经开设和准备开设的校本课程一百多门。

(2)逐步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进行过程性监测评价。

(3)(落实“牵手行动”,分管校长带队,和小教部一道“带教进岛”,走进中小学课堂,授课反思交流。

4.抓实初三工作,确保教学质量在全市的领先优势

初三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指导先行,专业引领,质量跟踪,过程跟进,针对服务。

1. 指导先行。与基教科联合下发《初三教学工作指导意见》,重点抓落实。指导各校制定各学科的初三教学工作计划。明确划分出初三教学工作的两个阶段:新授课阶段和总复习阶段,明确了阶段目标和任务。

2.专业引领。在对初三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三轮复习内容目标,指导了五大学科教师上了重要复习板块的复习打样课,集思广益,区域资源共享,共同改进复习策略方法,保证初三复习备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质量跟踪。区练习卷的命制,为初三学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练习机会,组织大连市的两次试测的部分和全部学科的全区集中评卷工作,保证了数据的相对准确和评卷的相对公平。对市一模做了及时有效的质量分析,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考纲和课标,弄清试题中的变与不变的内容,及时调整复习的侧重点,加大了对新题型的训练力度。

4. 过程跟进。对初三年级进行了三轮调研,关注教师的需求,每位教研员都对本学科薄弱教师进行跟踪听评课,反复指导。

5.针对服务。依据两次市试测的成绩统计分析,发现十三所学校的薄弱学科,教研员开展针对性的下校指导。重视学生的差异。

四、存在问题:

1. 教师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2. 校本研修质量和教师的执教能力仍然有待于提升。

第4篇:校本研修学习体会范文

认真分析,不难发现目前小学教师所接受的培训实在令人担忧:就学校而言,在职培训就如同空中楼阁,没有“接地气”。一是教师中真正能接受培训的人少之又少;二是所谓的继续教育,采用网上学习的方式,大家为了拿个分数,下载软件,“时间动人不动”,效果等于零;三是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四是90%的教师没有明确的成长目标与发展规划,缺乏自我培训的内部动力。教师的在职培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但各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一年搞不了几次教研活动,有的话也只是流于形式,走过场。

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诉求的不断提升,教师培训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师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学校如何走出教师职后培训的困境,提高培训的质量?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教师讨厌培训的原因

培训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什么不受教师欢迎呢?我们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走访广大一线教师,找到了教师“厌训”的真正原因:

第一,工学之间的矛盾。教师所能接受到的短期培训,大部分都在工作期间。外出培训时段,学校安排代课教师来管理班级或讲授课程。培训回来,教师还得“补作业”――批改因外出期间所落下的作业以及学生知识方面的欠缺,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受训教师的负担,使他们不想去参加培训。

第二,培训效果不明显,教师不乐意参加培训。

1.培训课程设置不合“口味”。培训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课程过于“理想化”,甚至是一厢情愿,不了解教师真正的培训需求,有时就是绣花枕头――好看不中用,这也就是教师不愿参训的主要原因。

2.培训师资过于“高大上”。一些专家脱离实际,讲起理论来滔滔不绝,导致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不能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这样的培训不“接地气”,教师感觉收获不大,不想去接受培训。

3.培训的形式过于单一。教师获得的培训和教研服务大多遵循相对单一的“传授――接受”范式进行,例如专家报告、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师徒结对以及借助各种传播媒介开展的信息服务。这样的培训,受训教师只有被动地“接收”,完全没有了主动性,因此更没有了积极性,“人在曹营心在汉”,玩手机的、聊天的、看杂志的大有人在,这样的培训,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二、提高培训质量的策略

“基于学校的小学教师培训的研究”课题开展两年来,我们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成人学习的心理规律,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调动了广大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与内驱力,激活了他们内在的参训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培训的实效。

1.准确定位

培训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一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均是教师。因此,培训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要站在参培者的角度来设计与实施培训工作,一切以教师的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来制定培训方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校依据教师自己制定的专业成长近远期规划与培训愿景,分层次、分批次地组织培训。培训前,进行充分的学情调研是关键。学校通过交流、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初步设计培训方案,之后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最终确定具有针对性、务实性的教师感兴趣的培训课程。

2.行为跟进

(1)课程设置“要务实”。对于受训教师来说,课程就像是菜肴,应该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努力做到“因需施培,因师施培”。2014年12月30日,我承担了两天的甘肃特岗教师的培训任务。因为缺乏前期的调研准备,我只能根据自己地区青年教师的愿望与水平,进行课程安排。内容包括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流程;如何说课;完整的教学展示;学会观课、议课等。等到了会场,经过与学员之间的交流,我才意识到我的“课程”实在是遥不可及,严重地脱离实际。因为,所谓的特岗教师,大多身处条件相当艰苦的偏远山区,往往一个学校就一两位教师,既是校长,又是后勤主任;既是语文教师又是音乐、美术教师;既是教师又是保教员。那样的环境,怎么进行学科教研?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又该去哪里观课、议课?说课又有谁会听?面对这样的学员,我及时调整了培训目标,重构培训课程,如改原来的“教师职业规范与道德修养”为讲述“我的教育故事”,授课教师与学员互动交流,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在故事中达成教学目标。培训中,我的任务更多的是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研修氛围。很多时候,他们也是我的教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这也正是“教学相长”的道理。正是因为我及时调整了课程内容,才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2)培训师资“有水平”。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广大一线教师最喜欢的培训师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他们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榜样就在身边更容易学;排在第二位的是高校的学科专家,他们站位很高,拥有最前沿的知识与信息,能打开教师的视野,带给教师最新的理念;最不受欢迎的就是领导,所谓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教师喜欢“有水平”的人为自己授课,不会觉得浪费时间,而且“听着过瘾”。我们在安排教师培训时,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聘请的培训教师一定是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人。

(3)培训形式“多样化”。谁都不喜欢墨守成规与一成不变,培训亦是如此。如何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培训就是通过“外在的有限的给予激发教师内在的无限生长”。培训的终极目的不是教给教师多少现成的知识、多少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是看学员是否习得了自主研修与合作研修的思想与方法,是否获得了自我反思与自我超越的理念与精神,是否产生了持续改进与专业成长的动力与愿望。从这个目标出发,培训时就会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培训的效率。

3.及时反馈

很多的培训,就是“一锤子买卖”,讲完完事,效果如何不去评价。离开了及时的反馈,组织者心中无数,授课教师心中无数,培训效果也就无从考评了。在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后,每次培训结束,我们都会跟踪进行回访或是对培训的满意度做个问卷调查,以便后期改进,实现了培训工作成效的螺旋式上升。

三、教师喜欢的校本培训模式

自主学习式: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自学教材,教师自学教程,然后反思实践,写出学习体会,最后接受评议。这种培训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且自由度较大,最终的评议也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有自评、有同伴互评、学校领导评议及专家评议。

专题讲授式:聘请专家就教师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培训,一般以讲座的形式来进行。例如,“教师职业规范与道德修养”,请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使受训教师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案例研讨式:学校里的培训,教师比较喜欢以案例的形式来进行。某位教师执教了一节公开课,大家以此为靶子,进行研讨,之后提出修改意见,授课教师进行二轮、三轮执教。这种培训模式中,专家的作用尤其重要。他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力器。离开了专家的引领,教师有可能就在原地打转。

课前研讨式:根据“木桶”原理,努力克服年级教师中的“短板”,加强课前研究,强化把“课本教厚”的理念,确立“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的三段式教学思路,实现了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师的教学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呈现上升趋势。在几次全区统一测试中,我校成绩都遥遥领先,这些都得益于课前研讨。

访问式的培训:目的性强,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门全天向教师开放;“推门课”及时了解教师教研教改现状,真实可信;“过关课”给年轻教师压担子,促其尽快成长;“汇报课”交流听课学习成果,推广经验,全体受益;“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为教师提供可供借鉴的样板;“研讨课”倾听不同的声音,最终达成共识。

菜单式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类似于“自助餐”,教师各取所需,针对性强,因此,实效性也最高。这样的培训对培训师要求很多,也很高,唯有如此,方能满足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

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可谓任重而道远。实践证明,基于学校的教师培训,起点低、易操作、效果好。它可以大大弥补上级相关部门所组织培训的不足,实现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培训的模式也一定是更为多元的、高效的。